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步华尔街(全文),供大家参考。
漫步华尔街
读《漫步华尔街》 有感
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者、 华尔街专业投资人、 个人投资者伯顿· 马尔基尔所著的《漫步华尔街:
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 一书, 收获颇多。
《漫步华尔街》 英文翻译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号称 70 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好书, 自 1973 年出版以来, 至今已经过 8 次修订, 热销 30 余年仍经久不衰, 其 2001 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 Best Seller ; 作为“复习课程” , 该书亦被列为美国 MBA 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尔萨缪尔森曾说:
“当我的同事到了 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 21 岁时, 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 给他们看” 。
可见此书的受欢迎程度。
在该书中马尔基尔以自身丰富的阅历, 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 以生动诙谐、 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
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投资指南, 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 对指数基金的推崇备至则构成了全书清晰的主线。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地结合在一起, 由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 同时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 既学术又通俗, 既深入浅出又令人信服, 一步一步地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地跨越市场。
不仅能学会分析股票、 债券的潜在收益, 而且可以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 包括货币市场、 房地产、 保险、黄金、 收藏品等。
同时作者还表明, 在长期的有效市场中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很可能胜过专业人员。
在书中“随机漫步” 作者指的是, 利用过去的表现, 是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变动情况的。
这个观点同时否定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 因为基本分析方法是利用公司过去的业绩表现来预测未来; 技术分析方法则是利用股票价格过去的表现来假设未来。
马尔基尔十分推崇随机漫步理论, 在本书中的四个部分, 作者逐步的把随机漫步理论和其他投资理论进行对比, 比较优劣, 从而得出随机漫步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马尔基尔把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 股票及其价值, 介绍了投资的基础理论和人们进行投资的不同阶段的情况, 以及股票估值的演进过程。
第二部分从专业层面分析专业人士如何参与投资这场游戏, 从人们的金融行为和技术分析角度分析了 专业人士对投资的看法和实践。
在一、 二部分里讲述了 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 英国南海泡沫、日本 90 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 作者得出结论:
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 就连被蒙住眼睛的猴子朝《华尔街日报》 投掷飞镖而选出的投资组合也能获得和专家的投资组合一样的业绩。
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套利交易定价理论, 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
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
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
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 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
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 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
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
要观点是:
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 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 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
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在此书中, 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 这样一条规律:
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 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马尔基尔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 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 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 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在介绍这些投资理论时, 马尔基尔基本上是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 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
其中, 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 , 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 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
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 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 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
实际上, 不管是技术分析、 基本面分析, 还是随机漫步学派, 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 也都有失败的例子。
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 不应忽略杰西· 李佛莫尔的存在; 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 也不应忽略沃伦· 巴非特的存在。
也许, 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 “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 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 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
”
纵观全书, 《漫步华尔街》 这本书主要说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从长期来看, 即至少包括一个周期, 指数总是上涨的。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美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急速的扩容。
虽然经历了诸如 1929-1933、 1987 等大规模的下跌, 总整体上看来, 指数总是在涨的。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指数中不断有新的公司加入、 差的公司出局。
不断注入的新公司总有一些会保存下来, 成长为盈利丰厚的大公司; 而差公司的出局, 也防止了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二是通货膨胀的影响。
资产的增值速度必须大于通货膨胀的速度, 否则就没有人会持有资产了,而整个二十世纪, 通货膨胀的年份一般大于通货紧缩的年份。
三是科技的进步。
科技总是在进步的,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上市公司的盈利总是在逐渐增加。
由于指数总是在涨, 持有基于指数的指数基金似乎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由于其足够分散化, 只具有系统性风险, 即风险很小; 另一方面, 历史数据显示, 似乎并没有一家基金能够长期的战胜指数, 故盈利性可以得到保证。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对于指数基金而言并不成立, 它基本上占据了 低风险、 高收益的优点, 至少从长期来看是这样
2、 价值分析是有用, 但是不可靠的。
从理论上讲, 在牛市中做多, 熊市中做空, 将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这可能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想法。
格雷厄姆认为, 应该以便宜价买入股票, 然后高价卖出, 但问题是如何衡量低
价还是高价, 从长期来看, 价值分析的确有用, 毕竟以 4 倍市盈率买入的股票以 40 倍市盈率卖出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基于价值分析的基金缺并非如何可靠。
首要问题是代理人问题。
无利不起早, 但基金公司的利并不等于基金持有人的利。
为了促使基金份额的增加, 基金公司会作出很多让你想不到的事情出来。
其次, 研究员的能力真正存在吗? 任何上市公司在面临基金公司研究员的实地考察时似乎都会表现得相当合作, 而我们的文化早就告诉我们不要为难与你合作的人。
再次, 即使基金公司愿意并且也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投资, 人们大多也不知道市场的节奏, 很可能你买入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还将长期的被低估, 在这长期的持有过程中, 没有多少基金持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很多基金公司无视基金份额的减少, 只有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私募基金能够做到。
3、 技术分析是几乎无用的。
总体上来看, 技术分析是对人们心理的分析, 与凯恩斯的“空中楼阁” 理论具有相同的起源。
但没有一种技术分析方法能够长期的成立, 历史往往并不经常重复。
技术分析之所以存在, 主要是因为证券经纪人希望它存在, 频繁的交易可以给市场带来足够的流动性,为证券经纪人带来足够的佣金, 为投资者带来少得可怜的回报。
4、 其他类型的“巧合” 也终会消失
在证券交易中, 我们总是希图去发现某种规律, 似乎早餐吃的面包类型也会决定当日股价是红是绿。
作者批驳了几种典型的“巧合” 模式:
(1)
裙摆指示器和超级杯指示器,似乎市场的涨跌与女性的裙摆和谁赢了超级杯密切相关, 这就是统计中典型的伪回归。(2)
低市盈率股票表现优于高市盈率股票、 市净率低的股票往往产生较高的未来收益以及较高的初始股息和较低的市盈率倍数往往意味着今后会有较高的收益, 事实证明, 这些现象即使在短期内成立, 但在长期内都是不成立的。
5、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 最合适的投资方式是“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
在“穷爸爸、富爸爸” 一书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一个投资者问该书作者, “普通投资者应该怎样投资呢? ” , 该书作者认为, “首先, 不要把自己仅仅认定为一个普通投资者” 。
诚然, 角色的转变似乎对投资决策是有所帮助, 但是现实的限制条件缺使得绝大多数人都仅仅是普通投资者, 即只具有少量的财富、 具有少量的投资和理财知识、 具有少量的精力料理投资与理财,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 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开办企业或者投资房地产和古玩等, 有价证券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有价值的选择。
如此看来, 指数基金倒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
(1)
低的交易费用, 由于指数的稳定性, 注定了 基金经理不可能频繁买卖, 节约了很大一笔交易费用; (2)
低的管理费, 由于指数基金的管理并不需要基金经理的大量劳动, 相应其管理费也较其他基金低; (3)
优秀的业绩, 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 绝大多数主动性基金的业绩都不如指数基金, 并且主动性基金的过去业绩并不具有持续性, 因此,何必劳神去在大量的主动性基金中选择呢? (4)
足够分散化带来的低风险, 指数的分散化注定了指数基金的分散化, 充分的分散化使得其波动幅度相对小, 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的降低。
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 的最后这样说道, 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
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 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
但是, 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 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 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
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 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 而《漫步华尔街》 无疑就是这样
的礼物。
在某种程度上, 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 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所以, 无论是谁, 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 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 然后再了 解市场。
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 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 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 为了 学习别人的经验, 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
本着“批判的吸收” 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
本书的前三部分可读性较强, 细数了世界各国投资市场的狂潮和带来的危害, 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在细数投机危害的时候, 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 并且有些观点是为自己的主张服务的, 对此主张和第四部分内容我不赞同。
普通投资者和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而言, 因为他们从事具体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也是与大多数投资者一样的普通人, 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上市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 不考虑公司发展前景、 未认真学习一般的投资知识、 盲目的跟风炒作和追涨杀跌, 是不会取得超出普通人的成绩的,短期投资成绩只能是与指数走势一样。
但是, 如果学习了 巴菲特和其他投资大师的经验,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如坚持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 理性投资, 在进行任何投资时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 那么在股票投资世界, 就如同在社会上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 成功人士、 岗位标兵一样, 一定会取得超出常人、 超过指数的业绩。
且作者极力推崇的指数基金在现实社会中也是有风险的, 这是建立在指数的长期上涨趋势的假设前提下的, 如果大盘指数在多年的时间只呈现下跌或者滞涨的趋势, 则投资指数基金将一无所获。
例如, 美国的道琼斯指数, 在 1966 年创出了 最高 989. 03 点后, 道指在1982 年下半年才最后正式告别 1000 点, 从 1966 年至 1982 年, 这期间几乎就是一个 17 年的熊市。
你如果在 1966 年接近 1000 点的时候投资指数基金, 如果一直持有, 则要到 1982年下半年才会最后正式脱离成本区。
而这 17 年中, 则是美国通货膨胀肆虐的年代, 资金的实际购买能力已经大大下降了。
再例如, 日本股市自 1989 年 12 月见顶 38957 点后, 到2003 年 4 月最低到达 7603. 76 点, 下跌幅度达 79. 9%, 而且是一个长达 14 年又 4 个月的超级大熊市。
即使是最近四年来一直上涨, 2007 年上半年最高也只有 18300. 39 点, 只有历史最高点的一半还不到。
你如果在 1989 年底日经指数近 4 万点时投资指数基金, 那么到 17 年后的今天, 你资金的账面损失超过了一半。
) OjL#$Rt$enk3K4ko f%uS%$NmR06-OhHVVIjQ183V qS) +YA0mwtcT duyp3F%53Zy% cib!vV-+Wx*g ni1G- dg5ShEO Lv2wNRJnZdp o aTfyExeR8lma VjEMH p*nDFv8 I*52WtY5a1Q i HTSEdJ%+%JdE STHiQ 1a5YtW2 5*I8vFDn*pH M EiUaml7RdxEx eS9np dYnIRMv 1uKNDhR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