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盆花,请看大屏幕,这两盆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从根、干、枝、叶、花几方面描述。)(用直观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使后进生入情入境)
2、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大家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叫它“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
3、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降低难度,使后进生能够积极参与)
2、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3、“我”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精读品味,读中感悟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的可贵(后进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五自然段)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句子。
3、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主要讲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花期长。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两句话?
(5)师生合作,对比朗读: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
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其它花?(第四自然段)
课文重点写了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反问句,明确反衬的作用。
(1)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加强语气)
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2)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5、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顽强的韧性,谁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通过指名读、评价读、赛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二)自主学习
品味“幻想”的乐趣。(后进生人人参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第三、六自然段)。
2、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现在我们一齐推开季羡林老师的家门,领略一下季老师家夹竹桃的丰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2)听了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听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是啊,这燃烧着热情的红和那冰清玉洁的白,融洽地开在一起,这景象让作者感到奇妙、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不止于此,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
(3)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袭人,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幻想。
齐读。
看哪些同学进入了情境。
(4)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还会像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出示: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我幻想它是------,我眼前------。
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学生交流。
(5)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虽是平淡无奇,但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意趣盎然了。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让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的韧性,记住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幻想。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句话。(出示: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同学们,你们爱上夹竹桃了吗?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无不”和“无……不……”词语造句。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夹竹桃,引入课文。
1、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从春到夏到秋,花开花落,此起彼伏。迎着春风、冒着暴雨、顶着烈日,吐艳争芳,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饱含坚韧。这是什么花呢?
2、齐读课题
二、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xx”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圈出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你读出了怎样的夹竹桃,课本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
三、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
你觉得夹竹桃的花色怎么样?(板书:“花色奇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我们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
四、感悟花期的“可贵韧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
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生谈体会:花期长)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书: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段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段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季羡林是著名的散文家,被誉为“文学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那么季羡林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在赞花吗?
出示季羡林语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是以花自喻。
五、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引起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来读一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
六、板书:夹竹桃
花色奇趣以花自喻
韧性可贵衬托
引发幻想首尾呼应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3
《夹竹桃》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任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从整体入手,在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最后一个小节,引出了三个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⑵文章哪几个小节讲的是夹竹桃的任性?
⑶文章哪个部分讲的是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通过这三个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学生很顺畅地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这三各问题的延伸又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同学们研究了夹竹桃可贵的任性和月光下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并从第1、2和最后一小节中感受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学生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有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顾预习收获。
同学们,我们昨晚已经预习了课文《夹竹桃》,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夹竹桃》(学生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回顾一下预习收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读音、字形方面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谁来领读黑板上的词语?边读边纠正,然后齐读一遍。(出示:榆叶梅、熏透、凄清、荇藻、飞蛾、乍起、参差、一嘟噜、玉簪花)
3、师:字词关过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
1、默读2——5段,用“()”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体会。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
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板书:花色“奇妙有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却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感悟花期的“可贵韧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
②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
③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②“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③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④师引导后齐读(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①(生谈体会:花期长)
②“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③指读,齐读。
④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⑤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句运用了——反问。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其中的感情!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书:花期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段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段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花影迷人的“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3、奇妙的幻想,你记住了吗?自己试着填一填。(出示:)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碰巧有几只(),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夜蛾飞过,()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微风(),(),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你幻想它是什么?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爱)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习作结构严谨、完整,进一步突出主题。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这两段。
四、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看一看它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3、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五、板书:
奇妙有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爱
引发幻想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品味课文的语言,着重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丽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叶子、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花朵像桃)。
2、它夹杂了竹和桃这两种事物的特点,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齐读课题)注音:jiā。很有特色的名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引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最留恋的是什么?
2、交流板书: 花的色彩、花的韧性、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或花影)。
3、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男同学读开头这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结尾这一自然段。
5、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就叫(互相照应、或首尾呼应)。
如果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定能使你的习作内容更清楚,结构更完整。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有人爱梅,如王冕,他爱梅花贞洁自守的品格;有人爱菊,如陶渊明,他爱菊花素雅高洁的特点,而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夹竹桃最可贵之处是什么?(韧性)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2、学生自由读,批注。
3、交流。
重点语句:
(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
1、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
(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1、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
2、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引读。
3、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4、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三)“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
1、这也是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2、夹竹桃陪伴过哪些花?
3、引出第三自然段。
春天、夏天、秋天、分别陪伴过谁?
4、这么多花,美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5、学到这儿,老师有疑问,这个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为什么?
(对比、衬托出夹竹桃花开三季,顽强。)
6、反复朗读。
(四)、比较两个否双重定句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用上“无……不”、“无不”说话,体会语气更强烈。
(五)、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找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改成陈述句,朗读出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的赞美。
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有了新的认识吗?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简介季羡林生平,以“韧性”为点,人、景合一。
为什么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季先生的简介,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静静地看,用心读,你会有哪些感受?(投影出示)
五、让这坚强而美丽的花朵永远开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6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报慈小学 唐梅凤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它就是夹竹桃。(出示夹竹桃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
二、我们都惊叹于它的美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家也种着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一盆白色,它们在眼里是怎样的景象呢?看课文插图,复习第二自然段,相机板书:景象奇趣。
这位语言学家对这两盆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感情呢?快速浏览课文。
交流,相机示句: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
(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 “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
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读书!读课文!)
师:好啊!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划句圈词,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行读书,研究问题,个个认真投入,相互之间讨论热烈,学习的兴致很高。)
三、品读课文:
(一) 韧性
问:课文哪句话提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1、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出示第四自然段)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细细品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旁边。
3、先别急着告诉大家,先与同桌交流交流,看谁体会得深。
4、集体交流。
a第一句: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谈体会。(默默绽放,一点儿也不张扬,常开不败。)
(相机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精神。)
(2)指导朗读
b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谈体会。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里写到的几个情景。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相机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意盈盈;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大家喜欢夹竹桃吗?那就再好好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它可贵的韧性,读出你对它的赞美之情。)。
c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1)谈体会。(夹竹桃花期长,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一年四季开花长达三季,一年365天开花将近300天。)
相机理解“奉陪”,与“陪伴”作比较。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d相机辨析“无……不”与“无不”的异同,分别造句。
小结:夹竹桃花期长,生命力顽强,充满生机。不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吐艳。齐读三个句子。
5、示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改成陈述句)
6、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强调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读了这段,你觉得作者的小院可以用哪些此词儿来形容?
多么迷人的小院啊,每年春天……到了夏天……一到秋天……
7、可他为何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呢?他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一年三季,小院虽万紫千红,却常常花开花落。从迎春花,到桃花……每种花儿都是匆匆过客,登台亮相没多久,就谢幕了。一茬又一茬,从春天到秋天,这个小院不知换了多少新面孔。然而……(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作者许多幻想。刚才哪些同学对这个内容进行研究学习的?你研究了哪个问题?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哪些幻想?
2、讨论问题一
(1)相机示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他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2)这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再次轻轻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这么美的意境,老师也忍不住要读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范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请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自练——指名读——齐读。
3、讨论问题二
过渡: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哪些同学研究了这个问题。
(1) 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多指名读)
相机示句:“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一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配乐齐读。
(5)走进作者美妙幻想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要考考你。
(6)完成填空:
我幻想它是地图……碰巧……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夜蛾……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微风……
自练——指名——齐读
(7)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的三次幻想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先是动态描写,再是静态描写)
(8)看来同学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里,也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夹竹。现在我们放佛也来到了夹竹桃边,淡淡的月光,疏疏密密地漏过茂盛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落到柔软的地面上,掠过的丝丝轻风,使得这带点神秘的影子微微地晃动,还不时送来阵阵花香。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浓的花香,阵阵的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那样令人陶醉的世界。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展开美妙的幻想吧!把它写在书上。
四人小组交流,推荐集体交流。
四、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的夹竹桃,因为它有——,它能——所以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让作者和我们深深爱上了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五、
板书:
景象奇趣
夹竹桃 可贵的韧性 最值得留恋回忆
爱 引起许多幻想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你最喜欢哪种植物?请仿照课文的写法赞美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7
一、概述
《夹竹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第17课。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读写结合,仿编、续编月光下夹竹桃给人产生的幻想,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能够仿照课文句式,展开想象,练习写话:月光下的夹竹桃还让人产生哪些幻想?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审美情趣。
(2)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质疑能力,喜欢自主学习,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喜欢开放式的课堂,比较自主化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不断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他们对夹竹桃的认识,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四、教学策略
1.以感情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圈划出一些重点语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令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b.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如:“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无不”“无日不”)的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体会。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练习,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是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夹竹桃课件)
(二)自读课文:
看了这些图片,你肯定惊叹于它的美丽,去读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你更会深深地爱上它的。轻声读课文,圈画出令你不禁爱上夹竹桃的语句。
都有哪些语句让你爱上了夹竹桃呢?(指名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指名说,出示第六自然段)。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它能引起人许多的幻想,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那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月光下的夹竹桃又能给人带来哪些幻想?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三) 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板书:韧性)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三段,拿起你们的笔到书中去划一划吧!划出来后,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老师不要你们说,要你们用朗读把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出来。
2、指名读一读。其余学生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听出夹竹桃的韧性。
预设:
学生1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出示课件]
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从那些词语听出来的?(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 )你真会听,听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把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学生2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出示课件]
(我从无日不、无不听出了夹竹桃又着顽强的生命力。)你听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就是生命力顽强,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还有同学能读得更好吗?
3、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依次让学生说说读读些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句子,配套出示课件
(欣赏春天、夏天、秋天院子里的花的繁荣)
学生用成语概括。
4、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那么,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呢?为什么?(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用意,谁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齐读,并把它改成陈述句,再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我们来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突出这种强烈的对比。
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6、生活中还有许多如夹竹桃一样的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课前老师让大家摘录了一些,给大家念一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它们的坚强,它们的默默无闻,它们的持之以恒,它们的顽强生命力如夹竹桃一样让我们感叹。
(四)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
闭上眼睛,听录音范读,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学生发言。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有感情地练一练,待会儿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让大家欣赏如幻美景的同时,也欣赏一下你那美妙的朗读。
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配乐。
还有谁愿意读一读的
配乐齐读。
3、看了这生动有趣的画面,感受着这美妙的意境,同学们一定也产生了许多幻想吧。(出示)你还把夹竹桃幻想成了什么?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话。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1小节。
板书:爱
2、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欣赏“夹竹桃”录象,深化感情。)
七、总结与评价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课侧重于课文教学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具体内容 评价方式 知 识 与 技 能 1.课文 a.能够通顺地朗读课文,无错字; b.能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能背诵课文重点语段。 a.☆ b.☆☆ c.☆☆☆ 2.写作 a.能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出一句通顺的话; b.能够写出一段话,有一定的想象力; c.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一段通顺流畅的,语言优美的小片断。 a.☆☆ b.☆☆☆ c.☆☆☆☆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a.能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 b.能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思考; c.围绕问题,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向老师或同学表达; d.围绕问题,能够积极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a.☆ b.☆☆ c.☆☆☆ d.☆☆☆☆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内化与外化 a.能够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b.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夹竹桃的坚韧顽强。 a.☆☆☆ b.☆☆☆☆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情感: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夹竹桃》。(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吗?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2、4、5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的1、6自然段。
3、自由读1、6自然段,质疑。(预设:既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季老先生却“爱上了夹竹桃”?)
4、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三、交流感悟
交流“季老先生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回
答,相机讲读相应的内容。
(一)花色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红色、白色两盆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越详细越好。
3、火和雪是不相容的,可是你看,(出示两盆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看到这种景象,你有什么感觉?(相机板书:奇妙有趣)
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奇妙有趣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夹竹桃奇妙有趣的花色让季老先生喜欢,那他还喜欢夹竹桃的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二)花期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
2、交流:
“悄悄地”、“一声不响”可以看出夹竹桃的默默奉献;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出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看出夹竹桃的顽强;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看出夹竹桃的始终如一和坚持不懈。
3、相机出示两个双重否定句,理解它们的作用。
4、指导读好这两个双重否定句,读出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赞叹之情。
过渡: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如一。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所以季老先生这样赞叹道:(课件出示,齐读)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默读第3自然段:这段都写了什么?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是写夹竹桃的,季老先生是不是写跑题了?(理解这一段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6、在对比和朗读中突出夹竹桃的特点和韧性:
春天,迎春花、桃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花开得花团锦簇,但很快就凋谢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开得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可是很快就黯然失色了,而——(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等到玉簪花和菊花在秋风中怒放的时候,它依然——(课件出示,齐读)“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7、在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无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暴雨倾盆,夹竹桃——(课件出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所以,我们这样赞叹它——(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奉献以及它顽强的生命力,都让我们感动,那让我们读出发自内心的赞叹——(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过渡: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学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夹竹桃?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那么,它还有哪些妙处呢?
(三)花影
1、季老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季老许多的幻想?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自由读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还可以幻想到什么?
5、把你想象到的这么美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拓展
1、看着板书,总结全文。
2、简单介绍作者季羡林。
3、推荐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二月兰》。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9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盆花,请看大屏幕,这两盆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从根、干、枝、叶、花几方面描述。)(用直观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使后进生入情入境)
2、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大家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叫它“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
3、我国当代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降低难度,使后进生能够积极参与)
2、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3、“我”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精读品味,读中感悟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的可贵(后进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五自然段)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句子。
3、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主要讲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花期长。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两句话?
(5)师生合作,对比朗读: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
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其它花?(第四自然段)
课文重点写了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反问句,明确反衬的作用。
(1)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加强语气)
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2)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6、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顽强的`韧性,谁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通过指名读、评价读、赛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二)自主学习——品味“幻想”的乐趣。(后进生人人参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第三、六自然段)。
2、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现在我们一齐推开季羡林老师的家门,领略一下季老师家夹竹桃的丰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2)听了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听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是啊,这燃烧着热情的红和那冰清玉洁的白,融洽地开在一起,这景象让作者感到奇妙、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不止于此,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
(3)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袭人,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幻想。
齐读。
看哪些同学进入了情境。
(4)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还会像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出示: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我幻想它是------,我眼前------。
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学生交流。
(5)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虽是平淡无奇,但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意趣盎然了。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品味课文的语言,着重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丽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叶子、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花朵像桃)。
2、它夹杂了竹和桃这两种事物的特点,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齐读课题)注音:jiā。很有特色的名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引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最留恋的是什么?
2、交流板书: 花的色彩、花的韧性、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或花影)。
3、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男同学读开头这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结尾这一自然段。
5、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就叫(互相照应、或首尾呼应)。
如果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定能使你的习作内容更清楚,结构更完整。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有人爱梅,如王冕,他爱梅花贞洁自守的品格;有人爱菊,如陶渊明,他爱菊花素雅高洁的特点,而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夹竹桃最可贵之处是什么?(韧性)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2、学生自由读,批注。
3、交流。
重点语句:
(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
1、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
(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1、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
2、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引读。
3、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4、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三)“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
1、这也是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2、夹竹桃陪伴过哪些花?
3、引出第三自然段。
春天、夏天、秋天、分别陪伴过谁?
4、这么多花,美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5、学到这儿,老师有疑问,这个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为什么?
(对比、衬托出夹竹桃花开三季,顽强。)
6、反复朗读。
(四)、比较两个否双重定句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用上“无……不”、“无不”说话,体会语气更强烈。
(五)、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找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改成陈述句,朗读出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的赞美。
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有了新的认识吗?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简介季羡林生平,以“韧性”为点,人、景合一。
为什么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季先生的简介,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静静地看,用心读,你会有哪些感受?(投影出示)
五、让这坚强而美丽的花朵永远开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出示夹竹桃图片)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是季羡林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齐读课题:夹竹桃)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的世界吧!
二、学习课文
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呢?(学生回答并板书)
预设:因为夹竹桃有可贵的韧性、能引起作者幻想
有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意见吗?
㈡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在作者的眼里,夹竹桃是奇妙有趣的,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说得越细致越好。(学生自读想象)
2、谁来说说,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3、夹竹桃花红得似火,白得胜雪,愿意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现这奇妙的景象吗?谁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4、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齐读)
5、小结:读他的文字,我们的心中仿佛也有两盆不同的花盛开,那就是火一般的热情和雪一般的洁净。
㈢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过渡:但如果夹竹桃仅仅有如此奇妙、有趣的色彩,那还不足以令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夹竹桃深深刻在作者心里的还有它的(指板书)
2、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思考:文中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哪儿让你感受最深?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地品味,在书旁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生自读感悟)
【一品韧性】
1、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
a[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预设:一声不响:夹竹桃就是那样地默默无闻。
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交替开放,生生不息
②过渡:默默无闻的夹竹桃一年三季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连续不断地竞相开放着。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
③一朵接一朵,一茬接一茬,从不间隙,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韧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 谈谈你的感受
②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③同学们,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管怎样的环境,夹竹桃始终如一。我们一起读 。
c『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预设:一直、一直、无不:开花时间长。
②同学们,从春天一直到秋天,陪伴夹竹桃开放的都有哪些花呢?老师想请三个女生分季节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她们地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③谁来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指名说)
④多美的庭院,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读。(齐读)
⑤同学们,作者写庭院中这么多美丽的花,这与夹竹桃的韧性有什么关系呢?(指名汇报)
⑥总结:同学们,尽管庭院中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无日不迎风吐艳,一年三季,常开不败。读:(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多么有韧性的花。(指板书)难怪作者那样喜欢它。
【二品韧性】
1、同学们,其实季羡林先生如此喜爱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作者喜欢夹竹桃还有什么原因吗?(指名交流)
2、同学们,正是这夹竹桃般坚韧的品质支撑着季羡林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
3、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看着这坚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三品“韧性”】
5、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韧性”这个词,你的心中一定有你自己的理解了,请你用一个词,一句话,将你心中的“韧性”表达出来好吗?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作者留恋夹竹桃还不止于此,还有(指板书)让作者情有独钟。
2、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夹竹桃引起了作者产生哪些幻想,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幻想去读一读,并且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把你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出来。(指名交流)
3、如此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如此精妙绝伦、生动有趣的幻想,确实令人着迷,读
4、那,如此花影还能让人产生哪些幻想呢?现在,我们也来到这迷离的花影旁,(出示图片)阵阵花香扑面而来,你产生了哪些幻想呢?试着写一写
(出示说话训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学生配乐想象,书写。
5、交流
6、通过大家的幻想,这婆娑的花影越发的令人神往。
7、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引读)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总结全文
夹竹桃平凡,却具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却始终如一,却持之以恒,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他爱上的院子里的夹竹桃,却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作者的文字清新,犹如夹竹桃一般,课后同学们把文章的4、5自然段积累下来,如果你对本文中其它的文字也爱不释手,那也可以尝试着积累下来!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突出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来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一主要问题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为学习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像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由物及人,感受季羡林先生如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根据学生的回答抛出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走近文本时心中会产生若干个小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这些小疑问,那么那个最初抛出的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对夹竹桃的印象)——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对夹竹桃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读有关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此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引领本节课学习的问题“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喜爱夹竹桃?”确定了这节课的主要线路后,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夹竹桃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默默地一年三季开放,花期之长是院子里其他花不能相比的。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课文状物咏怀,季羡林先生喜爱夹竹桃的韧性正因为他自己就如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并及时出示第四自然段重点句子。
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学生的探究体验中我又设计了“文中的那些花指哪些花?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两个问题。通过和夹竹桃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夹竹桃默默无闻,韧性强的特点。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引导学生读第一个自然段,抛出问题“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学习升华。
教学时,我以“读完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悟?”这一问题引导。
新课改要求高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季羡林先生面对挫折不屈服,富有韧性的高贵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我设计了“我想对夹竹桃说””我想对季羡林说”“我想对自己说”这一练笔训练。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篇13
《夹竹桃》是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对夹竹桃韧性的描述和赞美以及作者在月光下的幻想,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本堂课(第一课时)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构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完了这节课,我觉得有这样几点较为成功之处:
1、由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明确学习重点,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透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文本的呈现本身具有完整性。但很多时候,有的老师为了直接进入主题,跳过文章的开头;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出其不意,全然不顾课文内在的文路,把课文完全支解开来,从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仅仅不利于学生对于文本主旨的把握,而且对于学生的今后的写作带来了必须的隐患。
因此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说说夹竹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从而找出课文的第一、第六自然段,读读,说说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很快就发现,作者留恋、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无限的幻想。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2、以读书为本,紧扣关键字,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上,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夹竹桃“韧性”这一重点段时,首先紧扣“韧性”一词,让学生默读,圈划出有关词句,还能够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扣句中的两个“又”、“悄悄地一声不响”、“无…不…”、“无不”等关键词展开思考,帮忙学生更好地体会夹竹桃的韧性。透过这种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读,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这一韧性”“显得十分可贵”。
3、了解一种写作手法,加深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要感知课文资料,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讲述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与第四段描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第三自然段中写作者家中的花应有尽有,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只是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起比较的作用,加深对“韧性”的认识。
4、获得一次人文关怀,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学完“韧性”,让学生联系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来谈,懂得“花似人生”,懂得季羡林先生也正像那坚韧的夹竹桃一样,懂得我们也要具有这种“韧性”,让这种“韧性”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不足之处:
1、六年级学生的课堂有些冷,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鼓励还不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显得比较稚嫩,不够老练、自然。
2、在比较学完三、四自然段后,按教学预设,就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采用比较、反衬的手法,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因此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尽管,然而。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说到位(这在试讲时是没有发生的),我没能及时引导学生再回顾课文,致使这个环节匆匆而过,训练没有扎实和到位,比较遗憾。
3、因为是公开课的原因,课堂上务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上没能放开手脚,提出比较具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课堂上亦步亦趋,“牵”的痕迹比较重。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课文,真正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真正以一个批判者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还在等着我们挖掘,才会发现还有很多遗憾留着我们在将来的课堂中去弥补。
推荐访问:夹竹桃 教学设计 详细 《夹竹桃》详细教学设计及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生字 夹竹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学设计 《夹竹桃》阅读答案 夹竹桃的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案教材简析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夹竹桃试讲 夹竹桃板书设计图片 夹竹桃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