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联----斯大林,供大家参考。
文档题目:
世界军事人物-斯大林
副题目:
主 题:
军事战略家 斯大林 信息出处: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Ⅱ)
分 类:
苏联 文献类型:
参考工具 CG
时 间:
97-07-01 载体形式:
其它 QT 密 级:
公开级 GK 整 理 者:
作 者:
责 任 者:
摘要:
Sidalin 斯大林,
J. V. (Stalin,
Joseph Vissa—rionovich,1879. 12. 21-1953· 3· 5)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 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苏
联大元帅, 政治家, 战略家, 军事家。
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农民出身的鞋匠家庭。原姓朱加施维里。
1894 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898 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1年 3 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 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在南高加索积极参加俄国 1905 年革命, 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
至 1906 年, 先后发表《武装起义和我们的策略》 、 《两次搏斗》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起义》 等文章, 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成为起义的领袖, 加紧注意武装工作和组织红色队伍, 按照统一计划组织武装起义, 并在起义中采取进攻政策。
1912 年 1 月被缺席补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俄国局成员。
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英勇不屈, 1902—1913 年先后被捕七次
, 流放六次。
1917 年3 月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后, 他从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 被选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常务局。
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7—8 月间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阐述V. I 列宁关于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和策略。
10 月 23 日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0 月 29 日被选为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总部成员, 同时还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 参与准备和发动十月武装起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后, 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并担任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1918—1920 年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 他担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驻工农国防委员会的代表, 受党中央和国防委员会委托转战各条战线。
1918 年 6 月前往察里津(今优尔加格勒)解决粮食调运问题和组织察里津保卫战。
12 月赴东方战线调查被尔姆失陷原因。
1919 年 1 月根据对彼尔姆失陷原因的调查, 向列宁提出关于建立常备预备队制度、 改进动员办法、 精简机构、 健全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 加强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重要建议。
3 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支持列宁关于建设正规军的方针, 批评“军事反对派” 提出的纲领草案。
5月被派往彼得格勒组织保卫战; 7—9 月被先后派往西方战线和南方战线组织军事行动。
11 月被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红旗勋章。
1920 年 1 月被派往西南战线组织军事行动。
同月任乌克兰劳动军委员会主席。
5 月任加
强兵工厂工作委员会主席。
8 月在给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建议建立共和国战斗预备队,
发展汽车、 装甲车和航空工业。
斯大林在保卫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斗争中, 充分显示出一个革命家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但在工作作风上也表现出粗暴和专断的缺点。
内战结束后, 他在 1922 年 4 月党中央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3 年 3月发表《论俄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一文, 论述无产阶级战略和策略原理,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艺术在于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科学成就, 合理运用它们并善于把它们结合起来, 或者根据情况运用其中某一种形式。
1924 年 4 月写成《论列宁主义基础》 一书。
1925 年 1 月在中央全会上, 批评党内和政府机关内想把军队改编为民警直到取消军队的取消主义情绪, 主张加强军队建设, 以防不测。
12 月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
1927年12月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农业集体化和运用新技术改造农业的计划。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犯有急躁冒进的错误。
19
34 年 1 月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分析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指出法西斯国家正在准备新的反苏战争和世界大战。
其间, 积极开展争取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改善苏联国际环境和防备帝国主义进攻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世界大战危险增长情况下, 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国防工业,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基础。
在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情况下, 他获得很高的威信和声誉, 开始接受和鼓励对自己的崇拜。
在 30 年代的“清洗” 中, 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给党、 人民和军队造成严重损失。
1939 年在世界战争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他于 3 月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德、 日、 意是侵略者, 批评英法放弃集体安全政策、 对侵略者采取“不干涉” 政策, 强调党的任务是争取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加强战备和发展军事工业。
8 月在判断与英法结盟无望后, 与德国改善关系以赢得时间加强战备, 并决定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他判断德国最终会进攻苏联, 但不会早于1942 年5 月, 决心抓紧时机全面加强防御准备, 并以本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邻国领土, 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 将苏联国界西推 300—400 公里, 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
1939 年 11 月任总军事委员会委员, 致力于武装力量建设, 鼓励研制新式武器和发展军事学术。
1941 年 2 月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会议上, 建议研究工业转入战时轨道问题和提高军事工
业产量。
4 月在西部边境战云密布的形势下, 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 缓和远东边境紧张局势。
5 月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41 年6 月 22 日,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和主要方向判断失误, 致使苏联没有适时完成战争准备, 战争初期遭受惨重损失, 陷于十分危急的境地。
6 月 30 日出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7 月 3 日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阐述打败德国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胜利的纲领。
10 日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主席, 19日兼任国防人民委员, 8 月 8 B 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集中了国家一切权力, 组织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从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等方面动员一切力量, 保障反侵略战争顺利进行。
他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指挥机关总参谋部及时作出战略决策, 制定战略计划, 组织战略协同, 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 总结失利教训, 推广成功经验, 先后取得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
利。
同时, 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巩固:
1941 年 7月与英国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 , 9 月宣布赞同《大西洋宪章》 , 1942年 1 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1943 年 11 月出席德黑兰会议, 1945 年 2 月和 7 月出席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 围绕联盟战略和战后世界安排等重大问题, 与美英首脑进行磋商, 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妥协, 达成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协议, 但在涉及处理其他国家事务时也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倾向。
战争期间, 以国防人民委员和最高统帅名义所作的报告、 发布的命令和训令, 对于指导战争和发展苏联军事学术起了重要作用。
在以他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 苏联军队和人民最终取得苏德战争的伟大胜利, 并支援盟国打败日本法西斯,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
战后,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但是没有能够从苏联国内外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出发, 及时改革 30 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完成从战备体制到和平体制的战略转变, 从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消极影响。
1946 年 2 月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 总结卫国战争经验,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性质以及战前苏联的积极防御准备。
同月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 必须从现代军事科学的观点出发, 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过时了的原理和见解进行批判的分析, 以推动军事科学的发展。
5 月以武装力量部部长名义发布命令, 强调苏联武装力量必须在战争经验、 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己的军事艺术水平。
9 月针对美国的核讹诈发表评论, 明确指出原子弹只能用来吓唬神经衰弱的人, 不能决定战争
的命运。
1951 年 2 月针对英美一些政治家 1946 年以来发表的“冷战” 言论, 批评西方国家推行战争政策, 同时指出新的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
1952 年在其最后一部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书中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比东
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美苏必战之说缺乏根据, 但只要帝国主义仍然存在,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也就仍然存在。
(见斯大林军事理论) (徐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