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作用,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监督- - - - - - 监督是对权力的监督, 是对正确行使权力的一种保护,是对不正确行使权力的防范和矫正, 从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查处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由执法者变为与黑恶势力勾结作恶的典型案例, 给我们以警示: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所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是防止腐败的关键。
监督是保障公权不被私用的有效途径, 只有加强监督, 特别是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 才能确保企业和职工利益不受侵犯。
为什么要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 - - 建立特邀监察员制度, 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作用的重要形式。
19 89年 5月 , 经过充分酝酿并经中央同意, 监察部作出建立特邀监察员制度的决定, 建立了特邀监察员制度。
之后, 特邀监察员工作在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逐步推开, 特邀监察员工作开展 20年来, 队伍不断壮大, 工作领域逐步拓宽,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发挥着有力的作用。
2004年 10月 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明确:
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 可以在国家行政机关、 企业、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聘请特邀监察员, 对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的普及实施起到了更进一步推广作用。
现行监督体系中, 通常是由纪检审计部门来负责事后监督, 基于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监督效能与纪检发现问题多为事后查处和堵漏, 但是问题已经产生了影响和危害, 为了避免党员干部犯错误和职工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我们要变“堵” 为“疏”, 大家由于工作在基层, 能结合群众工作生活中反映的出的蛛丝马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哪怕你隐藏的再深, 终究逃不过群众的眼睛, 党风廉政监督员身处基层, 深入群众, 监督及时、 检查有效, 比专职委员渠道更宽, 更具渗透力。
你们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提供线索, 可以进一步扩大监督监察机构的视野, 可以做到提前发现问题, 提前制止问题发生, 在
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案件中, 80 % 反腐线索都来自于群众举报。
南京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 深圳市海事局原党委书记林嘉祥、 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原区委书记董锋等腐败官员相继落网, 都是民间有效监督的结果, 因此监督员是可以有所为的。
怎样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的作用— 党风廉政监督员的职责是:
监督、 检查、 宣传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五个要”:
一是自身定位要“当”, 要处理好监督与被监督单位和对象的关系, 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 只参与部门支部的各种监督活动、 及时客观地反映民情民意还远远不够, 重要的是及时宣传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 做好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让职工及时了解厂的形势, 为密切干群关系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现在我厂的形势, 职工众说纷纭, 思想极其不稳定; 像运行职工由于倒班接触时间少、 沟通少、 对一些厂的发展策略有偏听偏信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大家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做好上情下达, 多交流、 多沟通, 运用宣传的力量, 及时宣传厂各种政策、 及时宣传各种好人好事、 介绍典型做法, 使职工正确认识和面对, 稳定职工队伍。
二是学习法规要“勤”, 要加强对党纪法规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 为确保有效监督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监督员, 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 、 《关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 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洞察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使纪检监督在执行上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三是听取意见要“广”, 要沉下心、 稳得住、 戒急躁, 不厌其烦地深入干部和群众, 善于抓住关键性、 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 做到警钟常鸣。
大家所处的
岗位是与领导及职工直接接触最多的地方, 能够倾听到最真实的职工意见, 可以把每月 的政务公开、 管理制度执行的透明度、 职工最关心的奖金发放、 考核、岗位的调整作为监督的重点。
四是反映情况要“实”, 坚持实事求是。
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实向厂党委、 纪委反映情况, 为厂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履行廉政监督员工作, 不是为了抓谁的“小辫子” 、 打谁的“小报告” , 更不能夹带感情色彩、无中生有; 要坚持“一听、 二想、 三问的方法- - - - - 一个人说, 听听; 两个人说,想想; 三个人说, 问问领导, 将领导的解释反馈给职工。
1.
十六字方针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 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 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
2007 年 1 月 9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 将“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 提升为反腐倡廉战略方针。
我们党的反腐倡廉指导方针,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是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的。
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摈弃了群众运动反腐败的传统方法, 提出了依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遏制腐败的思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始终把反对腐败当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新路子。
党的十五大以后,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的方针, 提出逐步加大治本工作力度。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的方针, 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 制度、 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将上述十六字方针上升为战略方针。
2007 年 6 月 25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 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注重预防,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
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表明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反腐败新思路的最终形成并将成为我们党反腐倡廉长期有效的指导方针, 在反腐败思路上将预防腐败放到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上。
2 . 惩防体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 制度、 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的崭新命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4 年 5 月, 中央纪委、 监察部启动《建立健全教育、 制度、 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起草工作。
历经半年多的调研、 起草、 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 经中央纪委常委会、 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2005 年 1 月 3 日《实施纲要》 正式颁发。
《实施纲要》 全文 1. 1 万字, 共分 8 个部分 21 项, 抓住教育、 制度、 监督三个关键环节, 提出有效反对
和防止腐败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实施纲要》 提出, 到 2010 年, 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实施纲要》 充分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可动摇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坚强决心, 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鲜经验,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 . 拓展领域 2006 年 9 月 16 日出版的《求是》 杂志, 刊登中共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当年 8 月 3 日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 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拓宽防治腐败领域的问题。
文章指出, 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 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
2007 年初的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这次会议提出, 2007 年, 全党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 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如果说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从经度上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长远规划的话, 那么, 拓展领域则从纬度上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全面布局, 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纳入反腐败视野, 从而使从源头防治腐败更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4.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改革开放以来, 反腐败工作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了三项工作格局, 即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十六大后, 反腐败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不断开拓创新,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而且一些提法也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
2004 年1 月召开的中央纪委三次全会, 将沿用多年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变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
这一提法改变, 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 实则反映了反腐倡廉工作的价值取向的进步。
诚如吴官正在这次中央纪委全会上所言:
“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必须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 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 这次会议对“加强党风政风建设, 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工作进行了部署。
从此,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成为中央纪委全会总结上一年度工作、 部署新一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关注民生、 更加贴近民生。
5.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2007 年以来, 一个热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章、 杂志、 广播、 电视、 网络上, 它就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
1 月 9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即勤奋好学、 学以致用,心系群众、 服务人民,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顾全大局、 令行禁止, 发扬民主、 团结共事, 秉公用权、 廉洁从政, 生活正派、 情趣健康。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概念, 阐明了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紧迫性、 深刻内涵以及途径措施, 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次会后, 各级党委把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
陈良宇、 邱晓华、 宋平顺等作风败坏、 生活腐化的官员受到开除党籍、 开除公职等处分。
6. 巡视 “近年来查处的陈良宇、 侯伍杰、 徐国健、 李宝金、 杜世成、 何闽旭等案件的部分线索, 就是中央纪委、 中央组织部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的。
” 2007 年 8 月 2 日, 中央纪委副书记、 秘书长干以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说。
“巡视” 一词并不是现在才有, 早在 1996 年 1 月, 中央纪委就作出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 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 的部署。
但“巡视” 这个词火起来, 巡视工作受到社会关注则是近 5 年来的事情:
2002 年 11 月,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 的重大决策。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要求, 2003年, 中央纪委、 中央组织部正式组建专门的巡视工作机构。
目前, 中央纪委、 中央组织部共设立了 11 个巡视组,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共组建了 121 个巡视组。
中央纪委、 中央组织部巡视组已完成对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轮巡视, 并对 15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第二轮巡视。
巡视好比“千里眼” 、 “顺风耳” 。
通过巡视, 发现了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线索, 督促解决了一些领导干部配偶、 子女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 收受红包等问题, 纠正了一些违纪违法行为。
7. 治理商业贿赂 吃回扣、 收红包……这些商业交往中大肆横行的“潜规则” , 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败坏诚信文明的社会风气, 必须坚决遏制。
“集中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 , 2005 年 12 月 20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 2006 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 果断作出了这一重大决策。
在随后 2006 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 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 当年 2 月 24 日,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 2006 年反腐倡廉的重点。
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土地出让、 产权交易、 医药购销、 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
据统计, 2005 年 8 月至 2007 年 8 月, 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 31119 件, 涉案总金额 70. 79 亿元,其中涉及公务员案件 6971 件。
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 推动了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
推荐访问:怎样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作用 监督员 党风廉政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