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航天员(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中国航天员 “ 太空第一步”
翟志刚身 着国产“飞天” 舱外航天服, 刘伯明身 着俄制“ 海鹰” 航天服。
出于中国专家的考虑, 由于此次任务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舱技术,将派遣身 着国产航天服的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在舱外, 航天员 将借助舱外活动扶手、 栓系固定装置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 并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
然后用 CCD 立体相机近距离为“ 神舟七号” 拍照, 此外航天员 还进行拧螺钉、 设备安装等模拟操作。
25 日 ,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除出舱活动外, “ 神舟七号” 还承担着其他三项任务, 包括在太空中进行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舱外暴露试验, 释放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随飞行的小卫星以及“ 天链一号” 太空中继终端的试验。“天链一号” 将为中国地面测控人员 增加 50%的天空覆盖, 建立陆海空天一体的测控网, 并进而为载人航天今后从事交会对接等对测控覆盖要求更高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与“神舟六号” 飞行相比, “ 神舟七号” 的飞行手册从三本增加到七本, 航天员 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一千多项, 而每个操作单元还包含数十个步骤和上百个动作。
在“神舟七号” 起飞前,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 国外航天员 出舱前一般来说是在升空 72 小时后, 以使宇航员适应空间失重状态。
但“ 神舟七号” 任务宇航员 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舱,因此“ 神舟七号” 对航天员 的要求特别高, 航天员 的水平和能力将决定这次出舱的成败。
神七成就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香港大公报 2008 年 9 月 28 日 刊发毕晓哲的文章 《中国迈向太空的“ 第一步” 》 说, 这一次, 乘神舟七号飞天的三名航天员 所完成的, 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飞天之旅——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舱活动中, 中国航天员 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我们满怀豪情、 满怀喜悦, 13 亿中国人见证了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中国航天员 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1999 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 2003 年杨利伟首次乘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5 年费俊龙、 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 6 年的历程镌刻下了 中国人 6 次完美的脚步, 是中国航天事业 6 次新突破。
从发射、返回、 测控、 环境控制……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难关一一被攻克, 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人前进中发展、 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脚步。
我们终于迎来了 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一时刻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这迈向太空的“ 第一步” , 将让中国人无比荣耀和自 豪。
曾几何时,新中国还是那样的“ 一穷二白” , 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甚至连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赖进口 。
谁又能想到, 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 中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将记录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不会忘记 38 年前的 4 月 24 日 , 一曲悠扬的《东方红》 乐曲从深邃而神秘的太空传来, 划破夜空, 回荡大地。
也不会忘记, 当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候, 中国, 一跃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 的第三位成员 。
这足以让中国人为之自 豪, 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跨出最坚实的一步。
预示着国家民族的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 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也是一个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能否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它 充分表明国家科技力量在发展和推动航空航天技术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 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 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如今, 恰逢中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 30 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有目 共睹:经济日 新月 异、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 国家富 足, 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 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荣耀的时刻, 亿万中华儿女理应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 豪。
中国航天员 在太空留下的“ 第一步” 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 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结果。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 中国航天员 迈向 太空的“ 第一步” , 将引 领一个时代, 开辟一个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