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唯一出路

时间:2022-09-17 15: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是唯一出路,供大家参考。

改革是唯一出路

 

 革 解放军报:强军必改革 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击水中流浪千重—— 改革强军的历史启悟“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改革,就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大趋势。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历史的车轮隆隆驶入 2016 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一年也是中国军队的“改革年”。随着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人民军队发展年轮上必将打下“改革强军”的鲜明印记。“改革—强军”,“改革—强军”——四个大字蕴含着多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凝结与升华。历史昭示未来。人类历史的天幕,上演过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改革,经历过一次次你死我活的战争洗礼,承载过一次次国家和军队的盛衰兴亡。在辞旧迎新之际,透过改革强军的历史脉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军事变革的历史规律,获得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现实启迪和精神动力。从古罗马的帝国崛起到秦王朝的 “ 一匡天下 ”—— 改革则强,不改革则亡,是一条贯穿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铁律今天,“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世人皆知,殊不知,当年的罗马只是南欧台伯河畔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邦。公元前 5-3 世纪,它战胜异族入侵,征服意大利地区和地中海周边地区;公元前 2 世纪,取得了地中海世界的霸权,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罗马的道路铺向了全世界。罗马军队何以雄视世界 500 多年?军事史家们见仁见智,著名学者维吉秀曾断言,“罗马人是掌握了战神的某种奥秘,才组成他们的军团的”。其实,如果说真有什么“奥秘”的话,这个“奥秘”就是改革创新。

 资料图:古罗马帝国军团三线步兵阵军事改革的主体是人。人和武器这两个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编制、体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战斗力。古罗马早期,他们根据自己使用标枪、短剑和以步兵为主的特点,建立了由系列中队和部分骑兵编成的军团体制,创建了曾被恩格斯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编制和战术的“罗马方阵”。作战时,罗马军团轻装步兵位于两翼,重装步兵在中间,骑兵负责掩护两翼,各兵种和前线、后备部队密切配合,势不可挡,有集团军作战的优势。公元前 197 年和 168 年的两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人就是依靠这种体制和战术把马其顿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此控制了希腊和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差不多与罗马帝国崛起的同时,中国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逐鹿争雄,各国争相变法,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改革的先行者管仲倡行“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耕战体制,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国家;为改革喋血的斗士吴起,先后在魏国、楚国推行改革变法,“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成就了两国一时的强国霸业;以“赵武灵王”闻名于史的赵雍,即位后更是顺应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推行“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使一个连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赵国,发展成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然而,最后完成天下“大一统”的非赵国,也非它国,而是被视为西北蛮夷之邦的秦国。秦国虽经济文化落后却穷则思变,求贤若渴,秦孝公大胆启用从魏国西行入秦的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推行的变法包括设郡县、清户籍、奖耕尚武等,其最大亮点是以军功授爵代替世袭制,“尚军功以树国威”。赵武灵王实行军事变革的成果,也被秦国全面运用。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秦国一跃成为国富兵强的大国。而当时势头正劲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却在宫廷政变中被困死沙丘宫,变革图强大业随之衰微不振。商鞅最终虽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但被毛泽东成为古之“良法”的“商鞅之法”得以继续实行,为大秦帝国

 “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奠定了基础,由此也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和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商鞅的名字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回眸历史不难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历史的演进,都与改革创新休戚相伴。沙恩霍斯特的军事指挥体制和兵役制度改革,为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军事基础;拿破仑通过新战略、新战法改革,建立起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西奥多 罗斯福的“大海军”改革,促使美国军事力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可以说,改革是国家崛起、军队强大的基本法则和必由之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军事观,军事改革并非“天才统帅悟性的自由创造”。不管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催化之下,当战争形态演变和战斗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客观上必然要求相对滞后的军事领导体制、部队编制体制进行改革。以改革创新驱动强国强军,就成为有作为的国家和军队的唯一选择。往昔战国纷争,群雄逐鹿,列强环伺,恶临相向——生死存亡的选择,凸显出改革“绝境逢生”的极端重要性、迫切性。今天的世界,虽然少了刀光剑影,但仍然是“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饱经屈辱的发展中大国,不能跨进世界军事强国的行列,就难免成为人家的猎物。我们的改革强军,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打造一支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挺直腰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军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从甲午战争的 “ 国运相赌 ” 到日俄战争的 “ 震撼结局 ”—— 大改则胜,小改则败,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改革是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改变中、日、俄三国命运以及世界历史进程的两场战争,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19 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侮,都启动了军事改革,但几十年后,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相识”了。到头来通过一场日本蓄意挑起的“国运相赌”的战争,检验出双方军事改革的成果。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 佩里率“黑船”侵入日本江户湾,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府体制也随之瓦解。明治天皇挥动鞭子,催动日本这辆旧马车加速冲上了近代化的高速路。日本高举“脱亚入欧”大旗,倡导“文明开化”,实行“武国政策”,效仿普鲁士的集权政体,建立近代军事领导指挥体制,设立参谋本部和监军本部,将陆军镇台制改为师团制,发展现代化海军,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总体实力已超越吨位相当的北洋舰队,并基本完成了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

 资料图:19 世纪后期的清军虽然装备了部分先进武器,但从组织形态而言仍是一支旧式军队。而中国近代化军事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试图在不触动整个政治、军事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的“修修补补”,“改器”而不“改制”,“变事”而不“变法”。结果,“军制冗杂、事权分歧”,虽然部队装备着先进的新式枪炮,却依然维持弓马时代的勇营编制,即便是新建的北洋海军,承袭的也是先前旧制,就像一部装着老发动机和新轮子的不协调的汽车,怎能在近代化道路上“跑”得起来?一个小农经济的没落封建王朝败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历史的必然。甲午战争的胜负,实际上战前就已成定局。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然而对日本来说并不过瘾,10 年之后 1904-1905 年日俄战争的胜利,比把大清帝国斩落马下更让其自傲。因为甲午战争虽然它打败了一个亚洲“老大哥”,但清王朝毕竟被认为是一个腐朽的、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对手,而俄罗斯是不可一世的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军队人数最多的欧洲殖民帝国。日俄战争是一场很怪的战争,这一被今天很多中国人忽略的战争,其实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是日俄两家为了执掌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大打出手,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俄罗斯也是一个军事立国的国家,沙皇即“凯撒”的俄语发音。伊凡四世、彼得一世的改革,使其跻身欧洲强国的行列,自称“第三罗马”。但沙俄的改革是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同样不够彻底,经济基础没有大的改变,特别是在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体上仍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落后国家。从战争中的表现看,沙俄崇尚约 100 年前图库佐夫的作战方法,在速射火力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主导的军事思想却强调的是刺刀白刃战;率领欧洲舰队增援太平洋方向的统帅罗日杰斯特只有帆船时代的作战经验,不懂钢甲战舰时代的海军战术;更可笑的是,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厢一车厢的神像。再加上俄国陆海军统帅机构和指挥系统的内部矛盾和混乱局面,包括彼得堡派来的皇亲国戚的插手干预,决定了俄军必然惨败的命运。

 资料图:1904 年 2 月 8 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的俄国舰队。新华社发日俄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亚洲国家战胜了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是一个大帝国”。这场“震撼整个世界”的战争,确立了东方“蕞尔小国”日本的强国地位。而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不满大增,直到爆发 1905 年全俄大革命和 1917 年的“二月革命”,沙皇帝国灭亡,最后被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取代。当然,日本军国主义的倒行逆施,也为后来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结局昭示世人,大凡重大而深刻的军事变革,无一不是对旧有体制伤筋动骨的根本性变革,毫无例外会引起军队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改革不是改良。推进军事改革只能用革命的办法,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建设新型军队不能在旧军队框架上涂涂抹抹、修修补补,必须与时俱进,重新构建。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打起仗来还会吃大亏。今天,我军正处在一个划时代改革的历史关口。习主席领导的这次中国军队改革,直指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外电称之为“至少 30 年来针对中国军队的最彻底的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就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的未来。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将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彰显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产生长久持续的重大影响。从拜占庭的 “ 千年不衰 ” 到美国的 “ 一超独大 ”—— 常改则兴,停改则衰,坚持突破性改革与常态化改革、战时改革与平时改革的统一中世纪的拜占庭,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香料之路”汇集于帝国境内各口岸。中国人对它称之谓“大秦”,足以说明它的强盛。从公元 330 年在古城旧址上兴建东都“新罗马”开始,到公元 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拜占庭统治共历时一千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兴盛不衰,主要在于它有一支在几个世纪内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这一切都与持续不断的军事改革是分不开的。拜占庭帝国其实一直都面临着非常不利的战略环境。从公元 6 世纪开始,为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的霸权,拜占庭与萨珊波斯在 100 年间进行了 5 次大规模的战争。6 世纪末的一个世纪,拜占庭一直抵御来自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伦巴底人的进攻。正是强敌环伺、战争不断的地缘形势,迫使拜占庭帝国为确保生存而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创新。拜占庭军事改革中尤其重视对先进军事技术的采用,神秘而威力巨大的“希腊火”,就是公元 7 世纪拜占庭帝国在抵御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一项重大军事技术发明,由此击败了阿拉伯军队从海上的进攻。而由伊拉克略一世实行的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军区制改革,则使帝国进入近五百年的发展强盛期。如果说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创新,将西方金属时代的军事变革推向了顶点,那么,二战后美国军队持续不断的改革,使其在新的军事变革浪潮中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巩固和保持了一超独霸的地位。冷战结束之时,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军事超级强国。然而,在越战中深陷泥潭的切肤之痛,迫使美军进行大规模改革,以保持在冷战中赢得军事优势。

 1991 年的海湾战争,标致着人类历史上新战争形态的出现。资料图:1991 年美军从沙特基地发射火箭袭击伊拉克目标。新华社发2003 年,美国国防部发布“转型计划指南”,标志着美军军事转型的全面展开。今天的转型为了明天的战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军接连取得了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近年来,美国几乎没有间断它的全球军事行动和局部战争。从“非对称、非接触”到 “网路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快速主导型作战”等,几乎每一仗中作战思想都有新的变化。美军也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军事能力,并确保美国的战略利益和霸权地位。一古一今,中世纪拜占庭的千年不衰和冷战后美国的一超独霸,给我们两条深刻启迪:一是必须把战时改革与平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战争是催生改革的“触发器”,尤其是败仗的“倒逼效应”更加显现。在远离战争的年代,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容易对军事改革的客观需求和可能性视而不见,而既成的权力和利益格局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也很难打破,改革的阻力常常大于改革的动力。和平时期的军事改革,更需要自我更新的忧患意识和勇敢主动的担当精神。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合境界。从近代中国来说,军事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只有到了快要亡国灭种了,才不得不自强图存、有所改革。...

推荐访问:改革是唯一出路 出路 改革 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