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深地怀念(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深深地怀念
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 他走完了那曲曲折折、 坎坷跌宕的传奇人生, 但一年来我一直觉得父亲没有走, 他似乎每天还和我们在一起, 他那音容笑貌和他的侃侃而谈, 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挥之不去。
他是一位世纪老人, 是一位以学术研究、 知识报国为终生追求的知识分子。他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 战争中, 参加并指挥了震惊世界的“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江阴会战” 等重大战役。
记得他曾跟我们讲起第一次参战时的情景:
当时他在黄埔炮校干训班学习(中尉学员), 一九三七年八月 十二日, 校领导抽出十二名成绩优秀的学员到操场集合, 旋即登上开往江阴的汽车, 送行的同学们列队高唱着“易水送别”:
风潇潇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泪随声下, 而车上出征的同学则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 等口号。
那时他们都是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 父亲在重述这段历史时, 讲到动情处几度哽咽, 老泪纵横, 我们也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想象得出那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他说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啊, 我们以三千万的伤亡(是日 本伤亡的十倍)
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可是人民是不需要战争的。
父亲天生豁达、 乐观, 他不论人非, 不道人短, 回顾他的一生, 可谓历尽艰难, 饱受风霜和坎坷:
日军入侵, 颠沛流离, 一生几乎无顺境, 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始终不曾动摇。
他常说:“唯国昌民才安, 唯民努力国才兴”。
他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他热衷于民族学的研究, 从年轻时起就搜集各类民族志、 地方志,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虽经数次运动, 资料大多失散, 但他仍然凭着惊人的记忆, 重新加以整理。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 悟出了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渊源的重要性。
晚年, 他常用教鞭指着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 眼含泪水对前来拜访他的人说:“在这个版图上, 有好多应属中国的领土, 好大的一片土地啊, 中国强大起来,一定要收复这些领土”。
他这一生都在进行民族学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并且得到充分的肯定。
他就是这样,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孜孜不倦, 在学海和奉献中升华自己, 正如他八十岁时写的一 首词:“回首沧桑多少事, 半生戎马生涯, 披坚执锐几征伐, 只为驱日寇, 谁问掩黄沙, 青史有情留姓字, 是非功过如麻, 林泉执笔写书, 八十逢寿旦, 后嗣满堂花。”
在生活中, 父亲的爱比天大, 比海深, 我们兄妹很小就失去了母亲, 是爸爸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 每当想起父亲是怎样渡过艰难岁月 时, 我的心就在滴血!父亲抱着八个月 大的妹妹, 后面跟着九岁的姐姐, 领着弟妹, 一路把我们五兄妹抚养长大成人。
即使在逆境中遭受着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煎熬, 但五个孩子他一个也没有放弃, 而他放弃了个人的幸福, 那时他还不到四十岁啊!
为了生计, 他白天在校教书, 晚上去夜校教课, 还常常挑灯, 为我们兄妹缝补和整理衣服, 五个不懂事的儿女哪里知道父亲心里有多苦, 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 而我们只知道世上有爸爸多好!
父亲一生的付出, 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心痛, 摆脱不了的痛!
写到这, 我实在写不下去, 我想的太多, 想要说的更多。
我在梦里常常梦到父亲, 他在天国里生活的很好, 有妈妈在那里陪着他, 他还在那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在那里他可以尽情释放他的抱负、 理想和才华, 那里没有战争, 没有歧视, 一切都是平等的。
最后写给最亲爱的父亲几句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 您只是沧海一粟, 但您还是留在了历史中, 在儿女的眼中, 您永远是我们心灵中的雕像, 我们深深的敬仰
您、 感激您, 永远怀念您, 为您祈祷。
仅以此文献给天国里的父亲。
二 0 一三年二月 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