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史6篇医院简史 中华医史杂志2021年3月第51卷第2期ChinJMedHist,March2021,Vol.51,No.2智能医学发展简史高飞叶哲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简史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医院简史
医史杂志 2021 年3 月第 51 卷第 2 期 Chin J Med Hist, March 2021, Vol. 51, No. 2智能医学发展简史高飞 叶哲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武汉 430022通信作者:叶哲伟,Email:yezheweiy@qq.com ,电话:13971213880【摘要】智能医学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并壮大成形的学科体系。早期人工智能,VR技术,移动通信等信息化技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手术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促进智能医学进一步发展;如今智能医学已应用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操作、医院管理、药物研发、健康体系等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以5G医疗、医学云平台/大数据、先进材料合成、4D打印、AR/MR、超级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将推动人类全面进入智能医学时代。【关键词】
智能医学; 人工智能; 手术机器人; 移动通信; 3D打印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t medicineGAO Fei, YE Zhewei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e Zhewei,Email:yezheweiy@qq.com ,Tel:13971213880【Abstract】
Intelligent medicine is a discipline system developed and established in thebackground of a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R(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the 1G (first-generation) communicationlaid a 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medicine. Internet technology, such as 3D printing, robot system and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have helpe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edicine. The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medicine infiltrated medical imaging, auxiliary diagnosis, surgicaloperation, hospital management,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healthcar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of the medical system. Currently,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medical, medical cloudplatform/big data, advanced material synthesis, 4D printing, AR(Augmented Reality)/MR(MixedReality), super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driven human society into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cine.【Key words】
intelligent medic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rgical robot; mobilecommunication; 3D printing智能医学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并壮大成形的学科体系。早期人工智能,VR技术,移动通信等信息化技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手术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促进智能医学进一步发展;如今智能医学已应用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操作、医院管理、药物研发、健康体系等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以5G医疗,医学云平台,大数据,先进材料合成,4D打印,AR/MR,超级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将推动人类全面进入智能医学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感知、理解、执行和学习能力获得显著提升,由此带来的前沿科技大爆发以及信息模式巨大更新催化了现有医学模式的全新变革,智能医学即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并逐渐成形的学科体系。· 论著 ·DOI:10.3760/cma.j.cn112155-20201229-00205收稿日期 2020-12-29 本文编辑 牛亚华 耿华引用本文:高飞, 叶哲伟. 智能医学发展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51(2): 97-102.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01229-00205.· · 97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年3 月第 51 卷第 2 期 Chin J Med Hist, March 2021, Vol. 51, No. 21 智能医学的定义及核心理念智能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是医学与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密切融合,包含了人工智能、介导现实、计算机导航、3D打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云平台、远程通信、大数据、5G技术、区块链等众多前沿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智能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交叉、融合”,通过众多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医学的密切融合,智能医学为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疾病的诊治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强大的工具方法,并能够很好地解决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极大地促进医学的进步,从而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1] 。智能医学的体系中的“智能”包含了“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广义上的人工智能,是指机器(包括计算机程序)在工作中代替人的角色,并且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人的指导或者介入。目前的人工智能离自主意识还非常遥远,人的智能在可预期的未来里,尚无法用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在智能医学的发展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2 智能医学的主要发展阶段通过对智能医学的发展过程系统梳理后,笔者认为智能医学主要可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2.1 1950—1980年,智能医学的“孕育期”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心理学试验对试验人群思维规律进行总结,科学家编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1950年,提出图灵测试、机器学习、遗传算法和强化学习;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1957年,罗森布拉特(Roseblatt)发明第一款神经网络感知器(Perceptron)。1972年,由英国利兹大学研发的AAP Help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剧烈腹痛的辅助诊断。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匹兹堡大学研发的用于内科复杂疾病辅助诊断的INTERNIST-I 系统;1976 年由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用于感染诊断以及抗生素选择的 MYCIN 人工智能。在全息影像领域,1965年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奠基人萨瑟兰(Sutherland)教授提出了人机协作新理论,并描绘了一种用户直接沉浸在计算机控制的虚拟环境之中并能与虚拟环境交互的全新的显示技术,1968年他开发的头盔式立体显示器,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台虚拟现实(VR)设备。在移动通信领域,1973年出现第一代移动通信(1G),实现了可以实时沟通的移动电话,医疗救助变得更加及时。在远程医学领域,此阶段主要使用双向电视系统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被运用于放射医学等领域。该方案侧重于研究性的探索与局部试点,远程医疗主要的技术支撑是卫星通信和闭路电视系统,其主要缺点是费用高昂,普及性较差。在此时期,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研发成功、互联网开始建设和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发成功等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为智能医学时代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 1980—1990年,智能医学发展的“婴儿期”在此时期,一些里程碑式的技术开始初步尝试在医学上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医学推理模型得到进一步完善 。
1982 年 ,霍 普 菲 尔 德 神 经 网 络 被 提 出 ;1986年,BP算法出现。人类开始探索数学模型在医学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便携性和灵活性、提升成本效率以及面向医学专家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知识的获取及呈现以及将临床决策系统开始集成到专业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并涌现了一些商业化应用系统,能够为患者提供一系列诊疗方案,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研发的临床诊断决策支持系统(DXplain系统)和快速医疗参考系统(QMR,quick medical reference)等。在机器人手术方面,1983 年由詹姆斯·麦克温、布莱恩·戴、杰力弗·奥辛莱克和他们的工程师团队开发了Arthrobot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医生的声音定位、操纵患者肢体,配合医生完成骨科相关手术操作。随后,基于工业机器人平台的彪马560(Puma560)机 器 人 由 维 克 多·舒 曼(VictorScheinman)研制成功,具有6个自由度,成为第一个具有真正灵活度的机械手臂。1985年,美国洛杉矶医院首次借用其进行脑组织活检。在计算机辅助导航领域,1986年罗伯茨(Roberts)研发了首台手术导航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与德国的一家医院通过卫星通信进行了一例神经外科的远程病例讨论,是我国有记录的首次远程医疗活动。· · 98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年3 月第 51 卷第 2 期 Chin J Med Hist, March 2021, Vol. 51, No. 22.3 1990—2000年,智能医学发展的“少年期”此时期,大量新兴技术尝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开始在医学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展、芯片架构演进变革和算法演变升级,这一时期人工智能还创造出许多方法论。1997年5月11日,人工智能“深蓝”战胜了当时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说明人工智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完全不弱于人脑。此后“深蓝”所采用的技术广泛用于药物研发,风险计算等领域,直到被更强大的“蓝色基因”以及最近的“IBM Watson”所代替。在3D打印领域,医学上开始进行无生物相容性材料的3D打印,主要应用于手术设计、手术导板等医疗模型和体外医疗器械。1998年,德国亚琛大学的拉德马赫尔教授最早将3D打印手术导板用于腰椎椎弓根置钉研究,相较于未用3D打印导板,手术时间平均缩短了40-50分钟,减少了术中病人出血量和手术风险。2000年,日本平山教授等报道了根据CT数据打印的3D颅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手术机器人领域,适应各种手术的众多机器人系统逐一面世,代表性的有伊索(AESOP)和宙斯(ZEUS)。1994 年出现的机器人 AESOP 被设计用来接收手术医生的指示并控制腹腔镜摄像头。1996 年初,美国电脑动作公司(Computer Motion)公司在 AESOP 系列机器人的基础上,开发出功能强大的视觉系统,推出主从遥控操作的 ZEUS 机器人,用于微创手术操作,该系统也被认为是第一台现代用于内镜手术的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系统。1991年出现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实现了可以随时打移动电话、发短信。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费用的下降,使远程医疗开始普及。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远程医疗提供了更多的运行模式,远程医疗的运用范围呈现多样化的发展。中国开始进行实用性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2] 。为了建设国内远程医疗会诊系统,1994年国家卫生部主导并实施了“金卫工程”2 号工程。1997年,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即卫生部卫生卫星专网正式开通,中国远程医疗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99年1月4日,原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这是中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远程医疗”一词,对远程医疗的性质、准入、医务人员开展资质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在时间和地点受限制的情况下,传统的医疗无法随时监测院外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也无法给医疗服务者提供更多第三方的意见,这就需要在不受上述条件影响下对个体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因此在此时期,可穿戴医疗设备应运而生。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太空计划中用于不间断监测美国宇航员在外太空的一系列生理反应的宇航服。随后的“陆地勇士计划”中具有可穿戴战场计算机的作战服。这些作战服可分析记录心率、呼吸等基础指标用于自动判断士兵存活状态,还可分析士兵当前疲劳、压力及焦虑水平。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向作战中心上报士兵的GPS位置及受伤严重程度。2.4 2000—2010年,智能医学的“青春期”人工智能方向,2000年后,人类开始将原始数据和答案交给机器深度学习,大量智能医学相关的应用开始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智能医学相关课程开始出现,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有关智能医学的开放性课程。而另外一个代表事件是 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的研发,人工智能系统深入学习了3 469本医学专著、248 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可以为多种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人工智能诊断决策支持系统对疾病的客观数据资料,如病理图像、影像学图像、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应用价值。2001年出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实现了可以随时随地上网。2009年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实现了可以随时随地视频,医学远程会诊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虚拟现实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应用。2002年,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被列入中国“863”项目并正式启动,在钟世镇院士带领下,中国成为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虚拟现实在医学相关的教学、临床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同时,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开始崭露头角。3D打印方面,在医学上开始进行具有生物相容性但非降解材料的3D打印,主要应用于永久植入物,不降解的骨、关节、血管支架等内植物。2001年,莫拉(Mora C. Melican)等报道了在家犬体内使用的金属内植物假体,这一阶段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非降解的永久植入物,如钛合金假体、· · 99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年3 月第 51 卷第 2 期 Chin J Med Hist, March 2021, Vol. 51, No. 2血管支架、硅胶假体等。学者们对非降解材料的合成配比也进行了探索,以获得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或抗菌性能,但受限于打印技术的进展,这一时 期 打 印 材 料 进 展 较 慢 ,典 型 的 代 表 是Ti-6Al-4V合金。在 手 术 机 器 人 领 域 ,美 国 直 觉 外 科 公 司(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成功开发出 达芬奇(DaVinci)外科手机器人系统,该系统于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商品化的手术机器人之一[3] 。在远程医学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系统出现在国内外各个城市中。由于基于网页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操作简单,运营和维护方便,国内外许多医院都纷纷创建了自己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这一阶段的远程医疗商业化程度逐步成熟...
篇二:医院简史
匡皇苤查!!!!芏!旦筮丝鲞箜!翅垦堕i!』 丛鲤堡!!!塑!!Q !堡:!堕丝:
塑!:
!中国近代首家麻风院——北海普仁麻风院史实录考刘喜松麻风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在中国有20 0 0 多年的流行史,长期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 。
公众对麻风的强烈恐惧和歧视, 使这一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一直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8 8 6年4 月 , 英国差会C h u rchM issio n a r yS o cie.ty ( 英文缩写C . M . S , 历史上中文译名“大英传教会” ¨ 1)派遣柯达医生( D r . E d w a r d G e o r g e H o rd er)来华创建北海普仁医院和麻风分院。
北海普仁麻风院是中国首家西医麻风病专科医院旧J, 医院所进行的一系列医学救助活动开启了中国麻风救治事业,也为中国和西方医学的交流谱写了浓重的篇章。北海普仁麻风院建立背景1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 英美等国的传教士, 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 进而相继来华传教。
17 9 9 年诞生的大英传教会就是其中之一[ 3I。18 7 6 年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 。
条约附有“开放芜湖、 温州、 宜昌、 北海为通商口岸” 的条款,北海从此被辟为通商口岸。
18 7 7 年5月 1日, 北海建立了英国领事馆和海关。北海普仁医院最初是由大英传教会维多利亚教区( 香港)会督( 第3任)包尔腾( Jo h nS h a wB u r d o n )发起的。
18 7 8 年, 他带领华人传道士1人及香港圣保罗学校学生2人前往北海考察传教半年, 认为在此建立医院是消除敌意的最好办法, 可为日后基督徒的传教铺平道路( B u r d o n . T h e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M issio n . 18 9 0 :
1. )。
当年9 月 他花了150 英镑成立传教会, 并留下2位香港圣保罗学校的学生辅助当地的传道者进行管理( L e tte rf r o m B u rd o n .C o lle cte db y S p e c ia lC o lle c tio n s o f G e n e r a lL ib r a r yo fD O I:
10 . 37 60 /cm a . j. issn . 0 255—7 0 53. 20 14 . 0 1. 0 12作者单位:
5360 0 0 广西省北海市, 北海市人民医院院史办公室. 史述.B ir m in g h a m U n iv e r sity . 187 8. 9. )。18 8 2年, 包尔腾回英国休假, 以极大的热情号召更多的传教士来华宣教并为此筹款, 促成大英传教会做出决定, 在中国广东西部北海( 当时北海隶属广东)开设传教点¨ 1。大英传教会选择医疗为进入北海的首业, 聘请医学传教士建立医院。18 8 3年10 月 9 日, 拥有英国皇家内外科医学执照的爱丁堡内外科执业医师——年仅30 岁的柯达响应包尔腾的号召, 放弃了在英国克里夫顿工作,自愿来华行医。18 8 4 年7 月 7 日, 大英传教会差遣柯达赴北海行医, 因中法战争爆发, 水陆交通受阻, 柯达无法抵达北海, 被迫在香港暂设诊所, 培训助手, 等待时机( C h in a M issio n . :
102. )。18 8 5年12月 12日, 大英传教会决定:
将柯达在香港创办的医院搬到北海( C h in a M issio n . :
122)。18 8 6 年4 月 2日, 柯达在北海创建了首家不受官府控制的慈善性西医医院——“普仁医院” ( 英文名P OY A NH o sp ita l)( 熊家振. 普仁医院简史. 香港圣公会教省办公室档案处收藏. 19 4 9 :
2—3. ), 成为为麻风院创建的基础。北海普仁麻风院开办缘起麻风与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主要分布在热带、 亚热带地区。
广西、 广东地域麻风发病率高, 晚清时期仅广东省内就有30 万麻风病人。北海开埠前没有医院, 西式医院进入北海后疗效果显现很快。
“柯达医生( 在北海)成功地做了一次白内障手术以后, 就有麻风病人来找他, ( 说)你既然能帮失明的人复明, 就能治好我们的麻风病。随后, 柯达医生和夫人开始为麻风病人在城外建了一个竹棚, 他们的溃疡得到清洗, 还给他们吃饭。
这些都还不够, 麻风病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 当时)每个人都很讨厌他们。
因为这样, 柯达医生和夫人万方数据
主堡匡星苤查!Q !兰生!旦筮竺鲞笙!翅堡!也』 丛鱼旦堕』 塑!!!!!:
y !!丝:
堕!:
!决定, 他们要在医院的附近为这些麻风病人建一所医院” [ 5|。救治麻风人是耶稣的善行, 也是他对信徒的命令, 这成为以后传教士和教会救治麻风病人最重要的信仰依据。
柯达认为在北海开办麻风院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一点可在他的工作报告中找到印证:
“在中国, 麻风病人得不到任何的援助, 被迫与太太离婚, 和家人分离。
麻风病人没有一技之长, 帮助这些麻风病人是心灵之事。
” ( B u rd o n . T h e P a k h o i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M issio n . 1892:
9. )3.北海普仁麻风院开办3. 1建院之初的经费筹措柯达医生敢于医治麻风病人赢得患者感激, 还博取了当地官府和民众的信任。
他对在北海建立和运营一所麻风院所需的资金作了评估:
建院舍需要10 0 0 英镑, 每个病人每月 花费约5港币( A n n u a lR e p o r to f th e P a k h o iL ep er F u n d . 18 9 9 . 0 8 . )。
柯达写信给英国“麻风教会” 的秘书B a iley 先生, 表达在中国北海开办麻风院的意愿, 收到了赞同的回信。他给大英传教会提交了建立北海麻风院的议案( E .G . H o r d e r . P r o p o se d H o sp ita lf o rL e p e r sin P a k h o i.A n n u a l L etters, 189 1—189 2), 并进行筹款。18 8 9 年7 月 24 日, 柯达回国与伊丽莎( E .C a r o lin e S tu b b s)结婚, 婚后同夫人一起到英国伦敦潘顿维尔, 为开办北海麻风医院募捐( P a k h o i L e p e rF u n d ( S o u th C h in a )inC o n n e c tio n w ith th e C h u r c hM issio n a r y S o ciety . 19 0 8 . )。
其间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首位英国爱心人捐款50 英镑, 之后有人慷慨解囊捐款10 0 英镑, 约有60 ~7 0 个热心人士每周捐赠1便士。
还有些捐献者写信给大英传教会表示每年捐款支持柯达开办麻风院( E . G . H o r d er . P r o p o sedH o sp ita lf o rL e p e r sin P a k h o i. A n n u a l L etters, 1891—1892. )。在收到了英国潘顿维尔的捐款后, 柯达夫人写感谢信时仍呼吁为这些可怜的麻风病人捐款建一间病房, 大约需要150 英镑。
信发出5个月 后, 柯达得到了10 0 0 英镑的捐款拍j。
在英国国际麻风救济会的援助和英国行善人士的捐款襄助下, 柯达筹到了开办麻风院的资金。3. 2麻风院选址及建设18 8 9 年11月 3日, 柯达偕同夫人和陂箴牧师( E . B . B e a u c h a m p )一同来到了北海( F r o mC M Sp ro ceed in g s. 189 0:
19 6), 他们着手建麻风专用病房。大英传教会拨款20 0 港币, 包尔腾等12人捐款354 . 9 2港币( B u rd o n . T h e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M issio n . 18 9 0 :
17 . )。
柯达在毗邻普仁医院向西的地方, 购买地皮建院舍另为一院专收容男麻风病人,最初命名“普仁分院” ( 熊家振. 北海普仁麻风院历史沿革及现况概述. 手稿. 19 4 9 :
1. )。18 9 0 年10 月 , 一栋有13张床位的麻风病房投入使用, 与普仁医院其他地方完全隔离, 用篱笆围住, 以防他人误人。
麻风病人走进普仁医院大门后,即被领去麻风病房, 被安排在这块特殊的地方, 由专门医护人员治疗( AL e tte r f r o mM rs. H o rd er)。
18 9 1年12月 25日, 一栋有30 张床位的麻风病房竣工,在圣诞节当天正式投入使用∞J。3. 3扩建麻风院18 9 2年柯达获得13 0 0 0 元港币( 包尔腾和英国私人捐款12 0 0 0 元港币, 大英传教会差拨款20 0 元港币), 他全部用于扩建普仁医院和普仁麻风院‘7o 。同年英国伦敦社会热心人士成立了“北海麻风基金会” , 该机构此后每年给北海普仁麻风院捐款6 千元港币以维持运转¨ 1。18 9 4 年扩建的普仁麻风院床位由30 张增至6 2张, 同年11月 , 被收容的男麻风病人全部迁入新院‘9|。女性病人突破传统观念来普仁医院求医。
18 9 5年, 柯达筹款建女麻风院, 院址与男麻风院相邻。
当年, 北海普仁麻风院即发展出男女2个院区, 男院在北面, 主要的建筑物包括3栋大的养病房( 床位有10 0 张)、 手术室、 解剖室、 教堂( 学校)、 印刷室、 工坊, 除此之外还有厨房、 浴室、 储藏室、 厕所等小建筑。
女院在南面, 建筑有1栋养病房( 床位20 张)、教堂, 还有一些小的建筑物。
2个麻风大院中间以高高的围墙相隔, 大门时常上锁¨ …。
从18 9 7 年开始收容j- 10 0 名以上麻风病人, 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麻风病医院¨ “。3. 4 建院初期的医务人员初期的北海普仁麻风院, 有执业医生资格的仅有柯达。
他同时负责普仁医院的管理和医疗工作。掌握医学知识的何星棠和陂箴牧师是帮手。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柯达医生培训本土助手协助医疗工作。
18 9 5年2月 15日, 有英国伦敦皇家内外科医学院执照的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 伦敦医万方数据
史堡医皇苤查!
Q !
垒生!
旦箍竺鲞筮!
翅£ 堕!
』 丛型旦堕』 垫!
!
!
!
垒:
!
!
!
竺:
盟!
. !院办公室主任、 外科住院医师——29岁的郗来医生( D r. L eo p o ld G . H ill)也来到北海麻风院( T h eH is—to r yo f th e M e d ic a l M issio n s o fth e C h u r c hM issio n a r yS ociety:
41. )。36 岁的英国正规执业护士波顿( B o lto , A m yA g n es)一]323、 23岁的澳洲墨尔本护士史密斯( S isterA . S m ith )∽J6 51、 26 岁的爱丁堡外科硕士基辅医生( D r . H . L . C lif f ), 分别于18 9 7 年11月 8 13、 19 00年10 月 、 19 0 1年11月 22 E t到来( T h e P a k h o i M ed i.c a l a n dL e p e r M issio n . 19 0 2:
5. ), 普仁麻风院的医务力量得到了充实。北海普仁麻风院的医疗服务4 . 1柯达院长时期( 18 8 6一0 4 —19 0 6一0 7 )18 9 0 年7 月 中旬, 北海普仁麻风院开始批量收容、 隔离治疗麻风病人, 当时有8 0 名麻风病人要求人院, 但床位有限, 只收容了30 位麻风病人, 其余患者则在家里接受治疗。
柯达医生用U r m a 方法治疗麻风病, 麻痹型和结节型的患者因之病情好转¨ 2I。18 9 2年普仁麻风院诊治麻风病患者9 1人, 收容4 0 人( B u rd o n . T h e 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M is—sio n . 1890:
9. )。18 9 5年夏天, 北海普仁麻风院首次收治2名香港女麻风病人。
收容麻风病人9 0 人( T h eH isto r yo fth e M e d ic a l M issio n s o f th e C h u r c hM issio n a r y S o ciety :41. )。18 9 6 年收容麻风病人119 人( 男9 5人, 女24人)[ 10]7 9地。19 0 1年普仁麻风院初诊和复诊的麻风病16 0 6人次( T h e 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M issio n . 19 0 2 .0 1:
5. )。
新收了9 名女麻风病人, 其中1名是香港送来的患者, 这是香港送来的第7 位麻风病患者( T h e 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 e p e r M issio n . 19 0 2. 0 1:20 . )。
年底收容麻风病人128 人( 男8 5人, 女4 3人)。有多种病灶的临床病人, 激发柯达医生的观察和探索热情。
他认为麻风病和肺结核病很相似, 采用口服大枫子油、 清洗溃疡、 截肢手术、 心理治疗、 增加营养等综合方法治疗麻风病人。
患者接受6 ~8周治疗后, 麻风引起的疼痛明显减轻。
综合治疗可以缓解麻风病引起的发烧、 骨痛、 腹泻、 羊癫风、 头痛、 歇斯底里、 精神萎靡等症状。
截肢是延长生命的唯一办法。柯达医生夫妇鼓励麻风病人学习文化和有1~2门谋生的手艺, 让他们暂时忘记疾病的痛苦, 还可以换来少量的饭钱。
住院的麻风病人上午学中文,下午学印刷、 编花篮、 草帽, 搓麻绳, 做扫把、 拖鞋等手艺, 成为了该院的一大特色‘9 |。4 . 2李惠来院长时期( 19 0 6—0 7 —19 16—12)19 0 6 年2月 , 26 岁的英国利物浦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李惠来医生来到北海协作柯达工作。
19 0 6年7 月 , 柯达因病回国, 李惠来被任命为普仁医院、普仁麻风院院长( 第2任)。这一时期普仁麻风院的医疗团队发生变化。19 0 7 年1月 , 英国利物浦大学外科医学士、 医学博士、 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谭信医生( D r. H u bertG o r d o nT h o m p so n ), 来到北海投奔朋友李惠来( T h eP a k h o i M e d ic a l a n dle p e rM issio n . 19 0 6:
18 —20 . )。19 0 8 年英国M . B . M o o r e 护士受命到来( AR e p o r to fC M SM e d ic a l M issio n W o rk . 19 0 7 - - 19 0 8 ), 19 10 年底,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 法学博士、 文学硕士班查梨医生( D r. C . G . S . B a ro n sf ea th er)受大英传教会的派遣来到北海¨ 1]237 。
19 11年10 月 21日, 英国利物浦医院执业护士裨大( S ister S . B ea ttie)受命来到北海¨ 1。
…。19 0 8 年大风子油注射剂问世, 北海普仁麻风院引进这种肌肉注射不伤及肠胃的新制剂治疗麻风病, 提高了疗效( 熊家振. 北海普仁麻风院历史沿革及现况概述. 手稿. 19 4 9 :
3. )。
19 11年北海普仁医院从英国引进了x 光机, 班查梨医生在中国首创使用X 线电疗麻风病的先例, 拓展治疗麻风病的方法¨ 纠29 2。
当时, 截肢手术后给患者安装的假肢( 木头脚)是由本院的麻风病人制造的, 一支木头脚大约4 法币¨ 刮” 。19 14 年普仁麻风院收容男女患者150 人( 男10 0 人, 女50 人)还为病情较轻的病人建了有15间平房的“麻风村” 114]。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 从国外运送到北海治疗麻风病的药物一度终断, 该院仍保持正常运转得益于自给自足和普仁医院在廉州开设的医疗站。
廉州有30 0 0 麻风病人, 只有病情严重的患者才送到北海普仁麻风院, 其他均在当地得到救治¨ 3” 3。
55。4 . 3班查梨院长时期( 19 17 一0 1—19 20 - 0 3)19 17 年, 正值第1次世界大战期问, 李惠来离3 2 37o 1月 , 班查梨医生被任命开北海为战争服务‘14为普仁医院、 普仁麻风院院长( 第3任)。万方数据
主堡匿皇苤盍!
!
!
!
芏!
旦箍竺鲞筮!
翅堡垡!
』 丛鲴丛生』 !
些!
!
!
!
:
y !
!
丝:
盟!
:
!医务人员有班查梨医生、 波顿护士和培训的本地护士。
19 17 年罗杰斯( L e o n a r d R o g e r )治疗麻风病的方法问世, 班查梨引进了这种新方法治疗普仁麻风院收容的135名患者( 男8 8 人、 女4 7 人), 疗效显著, 病人相当健康¨ 5。
。班查梨一直推行O sco l S u lp h u r ( 胶体锑)新的疗法。
每周5天服药片, 每天20 片, 还有2天注射一种叫做“S o d iu m G y n e c a r d a te A ” 的针剂。
采用新方法治愈患者是普仁麻风院最重要的医疗成果‘16 |。19 19 年11月 , 班查梨在英国伦敦的一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治疗麻风病新方法》 ( T h e N e wT r ea t.m e n t o fL ep r o sy )一文, 请求热心人资助推行麻风病新疗法。19 20 年北海普仁麻风院收到来自英国的350英镑和30 0 英镑2笔捐款( T h e H isto r yo f th e M e d ic a lM issio n s o f th e C h u r c hM issio n a r y S o ciety . 19 23)。
班查梨将这些捐款用于治疗北海普仁麻风院的112名( 男7 0 人, 女4 2人)患者及周边的贫苦的麻风病人。
同年3月 , 班查梨因病离开了北海。
6 月 波顿护士也离开了北海‘1“。4 . 4 裨大代理院长时期( 19 21—0 3—19 23—12)19 21年, 维多利亚教区( 香港)会督( 第4 任)杜培义( C h a rles R id le y D u p p u y )来北海视察, 他找到了裨大护士, 要求她去帮助119 名无助的麻风病人n 4 ]2” 。
裨大成为了普仁医院、 普仁麻风院代理院长。这期间伦敦“北海麻风基金会” 从英国筹款7 0 0英镑送到了北海, 使普仁麻风院得以拥有继续推行新方法治疗麻风病人的资金¨ 8 |。19 22年接受新疗法的6 2名麻风病患者( 男4 0人, 女22人), 疗效很好, 治愈的患者离开了医院[ 19]。19 23年1月 4 日, 英籍护士翠丝( M 1S ST ra cey )来到北海。
这年北平( 北京)海关总司捐赠普仁麻风院262. 5钱‘17 ]213。
2H 。
北海普仁麻风院采用新疗法后, 多数麻风病人都恢复了工作能力。
当时大英传教会在中国、 印度开办的4 所麻风病医院——北海、 福州、 杭州、 斯利那加( S rin a g a r)全部应用这种方法:
不同药物的肌肉注射, 如碳酸副大风子盐酸、 大风子油、 胶体锑或胶体硫等( in tra m u scu la r in jectio n so f v a r io u s d r u g s h y d n o c a r p a teo r m o r r h u a te o fso d a ,th eeth y lesterso fc h a u lm o o g r a o il, “o sco l” stib iu mo r“O sco l” su lp h n r, ...
篇三:医院简史
mple of HorusGreatTemple中外医学中外医学发展简史发展简史
医学史是通过社会、政治、 经济、 哲学、 科学和文化等的关系 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西医发展史图解古印度巴比伦和亚述↓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 拜占庭古埃及↙中↓国BC 500年↘↓周、 秦、 汉↓汉、 三国、 晋↓阿拉伯南北、 隋唐、 宋、 金、 元BC450--BC1世纪↓BC1世纪--4世纪末↓↓←5--15 世纪(中世纪)↓↓↓欧洲各国↓↓西 医 学明、 清↓↓中 医 学15--17世纪←←←→→→18--21世纪
古代的医学古代的医学 医药的起源: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和药。
火、草药、 弓箭和动物药的使用。 远古文明中的医学(BC3000-BC500) 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平原)
的医学:
巴比伦和亚述, 祭司与占卜、 占星术(天体的变化和星体的运行与人体的疾病有关)
。
两河流域及两河流域及伊拉克地图伊拉克地图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和亚述医学巴比伦和亚述医学巴比伦人相信疾病是魔鬼带来的。
图为约公元前1000年时期的病魔铜雕。巴比伦占星术Astrology所用 的肝脏陶模汉穆拉比法典
古代埃及医学古代埃及医学 疾病与迷信(咒文、 魔术)
混为一谈木乃伊与灵魂的保留金字塔与法老
伊姆荷泰( Imhotep) 是埃及最主要的医神, 生活在约公元前3000年, 在孟菲斯的许多 地方都供奉他的像。Imhotep的意思是“平安来到的人”。Ebers Papyrus( 纸早文)
约写于公元前1550年, 是一部医学理论通论, 包括多 种疾病以及卫生保健和药物知识的记载。
古代印度医学罪恶是疾病的原因 , 忏悔是治疗 的惯例。糖尿病人的尿有甜味, 外科技术的使用 。
古代中国的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黄河流域. 见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古希腊医学古希腊医学( (BC450BC450- -BC100BC100)
) 言必称希腊:
西方医学的主线 古希腊哲学: 泰勒斯(Thales), 赫拉克利特(Heracletus);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苏格拉底(Socrates) 柏拉图(Plato)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
古希腊医学古希腊医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BC460-377)氏文集》 70卷, 为第一部医学观察记录, 还有箴言论与四体液(血液与风、 黏液与水、 黄胆汁与火、 黑胆汁与地等病理学说。《希
亚历山大利亚医学亚历山大利亚医学公元前4世纪以后, 希腊医学逐渐衰落, 医学中心开始转向亚历山大利亚城。
该城有规模庞大的博物馆、 图书馆。有原始药房, 开始人体解剖学研究。
古罗马医学古罗马医学古罗马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
公元二世纪,地中海变成其内 海。 军队中设军医机构和医务总督, 开办军医院, 防止流行病。
古罗马医学古罗马医学塞尔萨斯(Celsus)写医书, 著作有《论医学》 , 内 容包括医学史、 病理学、 治疗学、 内 科疾病、 外科疾病等。阐明炎症特点:红、 肿、 热、 痛。用 拉丁文
古罗马医学古罗马医学盖伦(Galen)
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重要医学家, 深入开展解剖学研究, 著书《论解剖学》 。
重视药 物治疗 , 首创 造盖伦制 剂 ——一种解毒药 , 强调心理治疗 和放血疗法( 平衡)
。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医学的黑暗时期:罗马帝国受外族入侵, 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基督教的影响, 认为医药无济于事, 依靠祈祷来治病, 医学发展停滞。经院医学的影响, 只重视古代权威的教条, 严重脱离实际。鼠疫等的影响, 使人心惶惶, 无暇顾及医学的发展。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拜占庭( Byzantine)
(东罗马帝国)
医学:
公元200--1453之间。
出现医学校、 医院和药房,继承了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医学遗产, 编写了 大量医学百科全书, 以后发展为阿拉伯医学。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 阿拉伯医学:
鼎盛时期在8--12世纪初。 阿拉伯在化学、 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有很多 成就, 改进了 蒸馏、 升华、 结晶、 过滤等方法,将升汞、 硝酸、 硝酸银用于医疗。
中世纪医学 累塞斯(Rhazes) :著《万国 医 典》 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所 最早区 别 天花与 麻疹的人。 首个用 汞制剂治病。
中世纪医学阿(Avicena) :《医典》 一度成为 欧洲 一些医学院校的教材 。内 容 包 括 解 剖学 、病 理 学 、学 、治 疗 学 、学、 卫生学等。
被列为 医学史上第 三座里程碑。维森代 表 作纳生 理制 剂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 公元10世纪在意大利建 成 萨勒诺医学校,以培养医生著名, 被称为“希波克拉底之都。
” 13世纪以后出现大批大学校。
著名 的有意大 利 的 波 伦 亚(Bologna)大学和法国的蒙(Montpellier)大学。披利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时期的医学的医学 文艺 复兴是欧洲 文化与 思想发展中 的 一个重要时期。
包括古代文 化 的 复 兴 和 个 性( 尤其是对人体和艺术等的 重新重视)
的复活。 米 开 朗 基 罗 、尔 、 达·芬奇等大画 家重视解剖学研究。拉 斐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时期的医学的医学 巴 拉 塞 尔 萨 斯 (1493-1541) , 瑞士人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床边教学。 对癫痫作了 重要观察, 认为麻痹和语言障碍与头部伤害有关。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时期的医学的医学罗马人维萨里(Vesalius)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结构》 一书, 他被认为是近代解剖学奠基人。
外科的改革外科的改革 巴累改革传统外伤治疗, 主张创伤后的出血只要用结扎法即可。 他将人体解剖学知识应用到外科上, 提高了外科医生地位。 《创伤治疗》 等书都用法文书写, 这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一大改革。
1717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英国人哈维(Harvey)细心地计算了心脏的容量, 心脏流出的血量和回心血量, 血液流动时间,于1628年发表《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 , 证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奠定了生理学的基础。
1717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 荷兰人雷文虎克在1665年出版《显微镜学》 , 他是第一个认出细胞的人。 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是用 生物显微镜作检查的奠基人, 他阐明了 肝、 脾、 肾等脏器的组织学构造。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 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 把人类的视觉由宏观引入到微观, 了解到动物体内细微结构。
1717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医学理论上的三大医学学派:•物理医学派/自然科学派:
主张用物理学原理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病理现象。•化学派:
把生命现象解释为化学变化。•活力论派:
生物体各种现象不受物理和化学因素所管辖, 而是由感觉性灵魂(活力)
支配。
1717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近代临床医学之父——西登哈姆(Sydenham):
重视临床, 记录了痛风、 风湿病、 流感、 麻疹等疾病的征候。
1717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生理学之父哈勒(Haller)、纲要》 一书中研究了呼吸运动、 骨路运动、 胎儿的生长发育, 重点研究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生理学
1818世纪世纪的医学的医学病理解剖 学 之 父 意大 利 人 莫 干 尼(Morgagni) :
把“病灶”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发 表了 《 论疾 病 的 位 置 和 原因》 一书。
1818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17世纪中叶, 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 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 吸收了不少外国留学生。 到18世纪, 临床教学开始兴盛, 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教学床位。 布尔哈唯(Boerharve)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1818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外科学的发展 韩特(Hunter)两项重大发明。
其一, 创立了有关动脉瘤的手术; 其二, 建立了动物标本室。 坡待(Pott)曾经以坡特氏病而闻名, 对长骨骨折和脊柱结核有新见解。
《关于骨折的一般现象》
1818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预防医学开始:
英国人詹纳(Jenner)受中国种人痘和挤奶女工不生天花的启发, 发明将牛痘用于预防天花。 1 980年消灭天花。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三大科学发现对医学的影响。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界的物质代谢运动 生物进化论:
胚胎发育与遗传学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细胞学说:
基础医学 医学从依赖经验的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变为凭借物理、 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客观、 细致的观察。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细胞学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及 施 旺 (Schwann) 共 同发展了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细胞学理论” 。德国微尔啸(Virchow, 1821-1902)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理论, 代表作有《细胞病理学》 , 他将疾病的原因归结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 这是形态病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 法国的曲维尔(Cuvier)开创 了 比较解剖学, 奠定了 脊椎动物化石学的基础。 出 生在爱沙尼亚的胚胎学家贝尔(Baer)发表了胚胎 学 著 作 《 动 物 的 发育 》 , 提 出 了 “胚层 学说。
”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生理学和实验生理学: 德国生理学家穆勒(Muller) 搞清了刺激和感觉之间 的关系, 代表作有《生理学》 教科书。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了条件反射理论。 生 物 化 学 :
1824年 , 著 名 化 学 家 李 比 希(Liebig)建立化学研究所, 倡导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生命体的化学组成, 奠定了生物化学的基础。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诊断学的进步:法国 医生高尔维沙尔促进了 叩诊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法国 临床医学家雷奈克 (Laennec) 发 明 了用 听诊器( 纸制、 木制)
检查心、 肺。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细菌学研究: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建立了疾病细菌学理论, 创立了巴氏消毒法, 防止酒和牛奶变质。
巴斯德的名言是:
“科学是无祖国的,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 德国细菌学家的科勒发现炭疽杆菌、 霍乱弧菌和结核杆菌, 创立了细菌学三定律(科氏法则)
。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麻醉法的发明:
全身麻醉药:
一氧化二氮( 笑气)
、 乙醚和氯仿。局部麻醉药:
细菌学研究:消毒法的发明:匈牙利的产科学教授塞麦尔威斯采用 漂白粉消毒双手防止产褥热。英国 外科医生李斯特采用 石 炭酸清洗伤口 , 减少手术感染。
1919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护理学的兴起:
最著名 的是英国 的护士南丁格尔首先开办护士学校, 设立南丁格尔基金。
她的名言是:
“人生要象蜡烛一样, 燃烧自 己, 照亮别人。
” 国 际红十字会成立:
瑞士人杜南1864年在瑞士成立了 国际红十字会。
1910年他获得首次设立的诺贝 尔和平奖。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医学开始向恶性肿瘤、 病毒性疾病和衰老等发起攻击。
20世纪50年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迈进。 医学分科专门 化:
出 现了 心脏病学、 内 分泌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整形外科学、 影像医学、胃 肠病学、 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等专科。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放射医学的发展: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 年 发 现 X 射线, 法国和波兰物理 学 家 居 里 夫 妇1898年发现镭, 并应用于临床诊断。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费米(Fermi)发现人工放射同位素对诊断和治疗肿瘤有效。 爱因托汶(Einthoven) 研究出心电图描记(ECG), 因而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奖。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 1928年,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Penicillin)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浓缩问题, 使青霉素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1943年青霉素第一次成功地用于治疗病人。抗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药物学和治疗学的重大进步。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精神病学弗洛伊德( Freud)
以其精神解剖学说(无意识、 前意识和意识) 、 本能学说(“性力”和“情综”) 、 精神结构学说(和我、 自 我和超我) , 形成了 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精神作用 影响潜在意识, 性的本能与这种作用 有重要关系。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输血和器官移植: 1901 年 美 籍 奥 地 利 人 兰 德 茨 坦 纳(1868~1943)
发现血型, 并作为输血配型的依据, 大大减少了输血反应。 1933年异体角膜移植成功; 1954年孪生兄弟间肾移植成功; 1963年肝移植、 肺移植成功; 近年来还开展了心脏、 脾脏的移植。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传染病和肿瘤的新动向: 大部分传染病得到控制,但出现了 一些新的传染病, 艾滋病、 SARS疯牛病等。 恶性肿瘤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免疫学的发展:50年代发现胸腺与免疫有关, 并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结构。60年代发现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证明了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存在。70年代发现了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2020世纪的医学世纪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5年提出了遗传密码的假设。
60年代破译了遗传密码并阐明了蛋白质的合成; 同时细胞遗传学发展迅速, 确定了染色体数目 及染色体畸变。
70年代发表了反转录酶和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 体细胞遗传学和重组DNA技术应用于临床。
80年代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 治疗和预防疾病。
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 DNA芯片应用于临床。
部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部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年代 获奖者 主要贡献 年代 获奖者 主要贡献 1901 贝林(德) 白喉血清疗法 1933 摩尔根(美) 染色体遗传学 1902 罗斯(英) 疟疾研究 1939 多马克(德) 发现磺胺药 1904 巴甫洛夫(俄) 消化系统生理学 1945 费莱明等(英) 发现青霉素 1905 科赫(德) 结核病研究 1947 科里(美) 糖原酵解作用 1906 高基(意) 神经系统的构造 1956 理...
篇四:医院简史
医学发展史 3十、医学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是遗 传学的一个分 支是遗传学 与医学相结合 研究人类疾病 发生的遗传
基础及遗传规律的一 门学科。近年 来随着分子生 物学技术的发 展及在医学遗 传学研究中
的应用医学遗传学 发展迅速已 成为现代医学 研究的前沿学 科之一。早期 的医学遗传
学研究主要是以孟德 尔和摩尔根的 经典遗传学定 律为主导思想 注重于遗传 病传递规律
及系谱特征的研究。
随着染色体制 备技术和观察 方法的建立 人类医学细胞 遗传学迅速
发展。诸多染色体病 的发现和七十 年代显带技术 及八十年代染 色体高分辨技 术的出现和
在染色体病研究中的 应用加速了 细胞遗传学的 发展并促使 了细胞分子遗 传学这一学
科的形成和临床应用 。染色体原位 杂交技术及间 期细胞遗传学 的发展为人们 研究染色体
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 手段。生物化 学理论和研究 手段的不断发 展使生化遗 传学得以迅
速成长。DNA 双螺旋 结构和阐明和 基因检测手段 的出现奠定 了现代医学分 子遗传学的基
础。七十年代开始出 现和发展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 在医学遗传学 研究中的应用 大大的加
快了医学遗传学的发 展步伐使医 学遗传学研究 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时期一 大批遗传病
的发病本质从基因水 平得以阐明 基因诊断和产 前基因诊断迅 速发展并在临 床上广泛推
广应用并为基因治 疗奠定了基础 。
(一)中国医学遗传学 发展历程概述
六十年代初期 项维(1962)吴(1962)等人首先报道了中国人的染色体组 型随之
哈医大等单位也开展 了染色体畸变 的研究与此 同时 1962 年初和 1963 年分别在中国医学 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 所病理系和北 京协和医院内 科成立了人体 细胞遗传学组 和医学遗传
室。湖南医学院卢惠 霖建立了医学 遗传研究组 卫生部在 1963 年初成立了医学遗传学 专
题委员会制定了我 国医学遗传学 的十年规划。
医学遗传学研 究在全国许多 城市开始启
动。中国医学科学院 和中山医大 有 GG PD 缺乏的研 究上海第九 人民医院血红 蛋白病的研
究标志着我国生化 遗传学研究的 开始哈医大 有关 PTC 尝味能 力的调查体现 了我国群体
遗传学研究的萌芽。
从 1963 年到 1966 年三年时期我国在人类细 胞遗传、生化 遗传和群
体遗传学方面取得一 些可喜的进展 培养了一大 批的医学遗传 学工作者。
从 19661976 年这十年间只有到 了七十年代的 初中期才有 数篇不关细胞 遗传学的研究 报道。
七十年代末期 产前诊断、遗 传门诊在全国 各地纷纷建立 。尤其是 1978 年中国遗传
学会及人类和医学遗 传学专业委员 会的成立有力 的推动了我国 医学遗传学研 究。1979 年 底在长沙召开的第一 次人类和医学 遗传学论文报 告会不但检阅 了我国医学遗 传学的研究
现状而且为进一步 开展人类医学 遗传学研究进 行了总动员 在这次大会上 成立了细
胞遗传学血红蛋白 病群体遗传 学为八个协作 组。尤为重要 的是吴教授 在这次大会
上提出的重视计划生 育加强优生 学研究引起了 全国的热烈反 响。
从 1983 年至 1987 年的这四年间细胞遗传学的 研究更为深入 各种显带技 术、高分
辨技术更为成熟和普 及有的单位 还开展了顺性 位点尤其是 胞性 X 染色体综 合征的研
究积累的核型分析 病例更为增多 首报的核型 数量也不断增 加。血红蛋白 的研究在原
有工作的基础上更为 深入产前诊 断在羊水细胞 培养的同时 绒毛细胞染色 体直接制备
技术在全国迅速兴起 和普及。在这 四年间发展 尤为迅速和突 出的有两个领 域第一是
生化遗传学和分子病 在血红蛋白病 研究的同时 加强了先天性 代谢缺陷的研 究不仅进
行长久先天性代谢缺 陷的群体普查 而且在先天 性代谢缺陷的 诊断和产前诊 断方面也取
得了重大进展。第二 是医学分子遗 传学开始在我 国兴起血红 蛋白病的研究 从蛋白质水
平开始进入基因水平 。苯丙酮尿病 、血友病 B 的研 究也开始进入 DNA 水平。这 些标志着我
国医学遗传学研究新 阶段的开始。
从 1987 年至 1990 年这四年是我国医学遗传学研 究的一个新转 折点在这一 阶段分子
和生化遗传学在我国 迅速发展分 子遗传学迅速 兴起探针技 术PCR 技 术在全国许多 单
位迅速开展用于遗传 病的研究开 展的区域从早 期的北京和上 海迅速扩散至 全国众多单
位。在细胞遗传学方 面分子细胞遗 传学在我国的 兴起引人注目 染色体原位 杂交技术更
多的单位已掌握并 利用高分辨染 色体进行产前 诊断和基因定 位。另外细胞 遗传学更为
普及全国已有 206 个从事细胞遗传 学工作的实验 室。全国的首 报核型也达到 了 700 余 种。
(二)中国的医学细胞 遗传学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 细胞遗传学在 我国的萌芽阶 段。项维吴 等人首先报道 了中国人的
染色体组型。
在 1966 年到 1976 年这十年间我国的细胞遗传 研究基本上处 于停滞状态 但从七十
年代初期开始卢惠 霖教授领导的 湖南医学院医 学遗传学研究 室他们自 1972 年开始细
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并最早引进 了 G 显带技 术建立了 C 带 Q 带及高 分辨染色体 G 显带
技术结合临床开展 了细胞遗传学 的研究工作。
尤其是 1979 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染色体研 究协作组并 先后在长沙 南京重庆等 地
举办了染色体研究讲 习班普及了 染色体 G 带 C 带、Q 带 SCE高分辨等技术。许 多单
位建立了细胞遗传学 实验(研究)室。中 国人的 G 带 染色体模式图 也于 1979 年正式发表。羊
水细胞和绒毛组织细 胞培养的染色 体技术开始在 全国推广。人 类高分辨 G 显带技术开始 在
临床应用。至 1982 年是完成近万例新生儿 染色体病的普 查基本上摸 清了我国新生 儿
染色体病的发病率。
并对一些常见 染色体病作了 深入研究发 现许多国外首 次报告的染
色体异常。
在这一阶段我 国的 G 显带 C 显带SCE 等技术在全 国各个细胞遗 传实验室普及 并
成为染色体病研究的 常规技术通 过对不同人群 的研究发现 了更多的异常 核型及染色
体畸变至 1990 年约有 700 余种。除常规的染色体技术外 八十年中期 染色体腹性 位
点的检测开始兴起 并趋于技术上 的成熟。在八 十年代中期出 现了一组有关 腹性 X 染色体
综合征的研究报道。
高分辨技术亦 趋于成熟并 于八十年代中 期发表了中国 人 8501000 条的高分辨染色体 G 显带模式图 。至八十年代 末期九十年代 初期分子细胞 遗传学在我国 兴
起。细胞遗传学研究 在全国更为普 及至 1990 年全国共有 206 个单位从事细胞遗传学 工
作。
(三)中国的分子病和 先天性代谢缺 陷研究简史六 十年代的初中 期中国医科 院和杜
传书直关 GG PD 缺乏症 的研究林修 基等人有关异 常血红蛋白的 研究体现了 我国分子病
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研 究的萌芽。由 于“文化大革命” 这方面的工作 被迫中断。直 到七
十年代初中期曾溢 涛等人有关异 常血红蛋白的 研究才使生化 遗传和分子病 的研究工作
重新恢复。到了七十 年代末期我 国的分子病和 先天性代谢缺 陷才开始了系 统的研究工
作。
这一阶段及根据 研究的主要内 容划分为两个 时期。(1)19791982此阶段生化遗传 以血红蛋白异常研究 为主要内容。(2)自 1985 年开始血红蛋白的研 究继续深入外 其它
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 谢缺陷研究迅 速崛起从 1982 至 1984 年完成了 GGPD PKU先天性
甲减及 DMD 成骨不全 肝豆状核变性 血友病粘 多糖沉积症等 数十种疾病的 我国群体
发病情况普查。
七十年代崛起的 分子遗传学将 医学遗传学的 研究推向了一 个新的阶段。
而我国的分
子遗传学起步较晚1984 年上海曾益涛等 人首先利用基 因探针技术对 HbH 和 HbQ-H 两种
异常血红蛋白的 X 珠蛋 白基因进行了 分析。开创了 我国遗传病基 因诊断的历史 。医科院基
础所还在我国自行克 隆制备了相应 的探针并将 其应用于临床 研究继 Hb 异常之 后PKU
基因诊断的成功标 志着我国的生 化遗传学研究 开始进入分子 遗传学阶段。
八十年代的中后 期至九十年代 初为我国医学 分子遗传学的 蓬勃发展时期 全国许多
单位纷纷建立了分子 遗传学实验室 积极引进基 因诊断技术。
继地中海贫血 、苯丙酮尿
症后DMD 、血友病也开 始应用基因诊 断的方法至 1990 年第二次全国医学 遗传学学术会
议时在我国利用分 子遗传学技术 诊断和产前诊 断的病种有地 中海贫血、血 友病、苯丙
酮尿症、DMDWls on 病。强直性 肌营养不良、 Hiutington.S 舞蹈症、21-羟化酶缺乏症 等数十种病。并开 展 APO 基 用癌基因、 人 DMA 指 纹图、性染色 体基因阶段的 研究。所采
用的技术包括探针技 术、RFL P、ASO 及八 十年代刚刚兴 起的聚合酶链 反应技术。
(四)我国遗传病产前 诊断研究简史
我国的产前诊断 开始于六十年 代初期。七十 年代初中期 我国开始了利 用早孕绒毛
进行性染色质检查以 预测胎儿性别 的研究和临床 应用1977 年我国羊水细胞培养成功
随后许多单位开展羊 水细胞培养及 染色体制备的 研究并很快 在临床上推广 应用。在八
十年初期湖南医学 院夏家辉等人 成功的进行了 绒毛细胞培养 及制备了可供 分析的核
型。
绒毛细胞染色体 标本直接制备 技术的出现为 染色体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了 有效手段。
我国于 1983 年开始引进该技术1984 年已有关于绒毛细胞染色体直 接制备的报道 。1985 年协和医院发表了绒 毛染色体产前 诊断染色体病 的临床应用报 道。同年中国 卫生协会在
桂林召开绒毛早期产 前诊断的学术 讨论会。随着 羊水细胞培养 技术及绒毛染 色体制备方
法的日臻成熟在八 十年代中期 北京、上海利 用培养的羊水 细胞进行酶体 贮积症的产
前诊断。至 1990 年共进行了近五十例高风 险胎儿的产前 诊断。
十一、神经生物 学
(一)我国神经生物学 发展的充实阶 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 文化大革命”前 是我国的神经 生物学研究的 发展的充实阶 段。
由我国著名神经生理 学家冯德培、 王应睐主持 在上海组建了 中国科学院生 理生化研究
所。后来生化部分 作为一个独立 的研究所独立 出来不久 生化所在胰岛 素的合成方
面取得了成功。从现 在神经生物学 定义上讲在 某种意义上 这也属于神经 生物学的范
畴。由冯德培领导的 生理所的几个 与神经科学研 究有关的研究 室开展了神 经肌肉生
理、中枢神经系统生 理及感觉神经 生理的研究。
由于出色的研 究工作这个 所很快成为
了中国的神经生物学 研究中心。尤 其是 1956 年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方 面成绩卓著的 张
香桐自美国回国更 加强了研究力 量。
最值得称赞的一 件事是1961 年由冯德培、张香桐、 刘育民等组织 了一个面向全 国
的神经电生理训练班 这在当时对 传播神经电生 理学的知识方 法推动神经 生物学在我
国的发展起到了有力 的推动作用。
(二)神经科学蓬勃发 展阶段
1980 年底在张香桐先生的领导下又 成立了中科院 上海脑研究所 。该所主要从 事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的功能及导致 神经和精神疾 病的脑内基本 过程的变化的 基础研究。
在八十年代后期在中 国许多医科大 学也相继成立 了脑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 所或神经生
物学专业实验室如 曹小定领导的 上海第一医科 大学神经科学 研究所韩济 生领导的北
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 研究中心陈 以慈领导的中 山医科大学神 经科学研究所 鞠躬领导
的第四军神经科学研 究所陈宜张 领导的第二军 神经科学研究 所等。其实验 室规模、设
备及研究人员的质量 、数量均达到 了空前的水平 。
为了迅速提高整 体研究水平和 科研队伍的技 术水平各个 与神经生物学 研究有关的
专业学会组织的各种 学习班、讲习 班不断举办 为我国神经科 学事业培养了 大批人才。
以神经解剖学学会为 例在中国解 剖学会神经解 剖学专业组长 李继硕教授的 组织和领导
下在 1981 年后十年间先后举办了全国性 的各种神经生 物学技术讲习 班 14 次参加人
数超过 500 人次。
一些来自其他领 域的科学家纷 纷加入神经科 学研究队伍。
这些领域包括 生理学、生
物化学、心理学、精 神病学、细胞 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解剖 学、遗传学、 物理学、信
息科学、计算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 。神经生物学 研究队伍不断 增大于 1995 年成立神经
科学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 政策神经生 物学领域与国 外学术交流迅 速增加。在 IBRO、W HO、美
国 NIH 和中国科学院帮 助下1980 年 10 月在上海首次举办有关神经科学 的国际讲习会 与
会有 23 名外国科学家60 名正式参加会议 者。
如在镇痛机制方 ...
篇五:医院简史
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简史 1 .科室概述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 20 名。
职称结构 主任医师 1 名, 副主任技师 1 名, 主治医师 1 名, 主管技师 2 名, 主管护士 1 名, 住院医师 6 名, 技师 4 名, 护士 2 名, 工程师 2 名。
学历结构 博士 1 名, 硕士 5 名, 学士 6 名,
2 . 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成立时间:
1980 年始建, 首任科室负责人王风歧。
发展概述:
1980 年正式命名为同位素室, 1982 年将新筹建的临床免疫室与同位素放射免疫室合并成为放射免疫科, 由呼和及沈林任科主任。
1985 年沈林同志任检验科主任, 将临床免疫室带回检验科, 放免室并归同位素即核医学科, 同时撤销放射免疫科。
2002 年秦毅强同志任核医学科副主任, 并将免疫室部分设备、 人员带归核医学科。
2006 年 10 月医院引进王雪梅博士任核医学科主任, 组建了 包括 PET-CT、 SPECT、 放免及体外分析体系试验室及放射性核素治疗等的综合性临床科室。
目 前核医学科为内蒙古卫生厅, 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重点学科。
历届科主任( 负 责人)
名 录:
历届主任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起止时间 王风歧 男 负责人 1978-1982 夏玉玲 男 副主任 1982-1989 呼
和 男 主任 1982-1993 沈
林 女 副主任 1983-1985 闫广泽 男 副主任 1993-1999 杨洪滨 男 副主任 2000-2002 秦毅强 男 副主任 2002-至今 王雪梅 女 主任 2006-至今
现任科主任、 护士长简介:
姓名:
王雪梅
性别:
女
职务:
科主任 任职起止时间:
2006 年 10-至今
姓名:
秦毅强
性别:
男
职务:
科副主任 任职起止时间:
2002 年 11 至今
姓名:
张凯秀
性别:
女
职务:
护士长
任职起止时间:
2006 年 11 至今
设备情 况
仪器 数量 提供单位 国别 PET-CT 1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美国 ECT 1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美国 MINItrace 回旋加速器 1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美国 γ 放射免疫计数器 1 国营 202 厂 中国 甲状腺功能仪探头 1 北京核仪器厂 中国 荧光显微镜 1 日本 OLYMPAS 日本 离心机 1 北京京立离心机公司 中国 低速离心机 1 北京京立离心机公司 中国 低温高速离心机 1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中国 观片灯(三联、 四联)
6(各 3)
汕头裕嘉医疗器械公司 中国 电脑 7 联想公司 中国 扫描仪(TMA1600)
1 上海中晶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 扫描仪(3490PHOTO)
1 EPSON 日本 激光打印机 2 HP 中国 喷墨打印机 4 EPSON 日本 便携式计算机 1 戴尔公司 美国 投影仪 1 EPSON 日本 资料柜 22 黑龙江伟力金属制品公司 中国 -20℃低温冰箱 1 海尔集团 中国 普通冰箱 2 星星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ALSET 加热干燥箱 1 北京兴争仪器设备厂 中国 SB3200D 超声清洗机 1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 合成热室 3 青岛青盾 中国 FX-FN、 FX-C合成器 各 1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美国 FDG 合成器 1 北京派特公司 中国 分装热室 1 北京贝克西弗 中国 自动分装仪 1 济南润德克 中国 TLC 1 Bioscan
美国 HPLC 1 日本岛津公司 日本 电子天平 1 北京鑫盛鸿阳科技公司 中国 活度计 1 Capintec,inc 美国 表面污染仪 1 西安卫峰核测仪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 Simplicity 水纯化系统 PH计 1 Millipore 公司 法国 1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中国 运动踏车系统 1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美国 通气装置 1 内蒙 中国
3 . 医疗工作 主要业务:
(1 )
PET- CT PET- CT 可用于多数肿瘤的诊断、 分期和治疗评估。
如肺癌、 头颈部肿瘤、 淋巴瘤、 结肠癌、 食道癌、 乳腺癌、 卵巢癌和黑色素瘤等。
PET- CT 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诊断, 特别对冠心病的诊断、 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方面均有其独特优势。
PET- CT 脑显像可用于癫痫灶的定位、 脑肿瘤的诊断、 恶性程度的分级、 术后或放疗后有无复发的判断、 脑血管病的血流灌注、 脑代谢功能的评估。
同时 PET- CT也用于正常人群健康体检。
(2)
SPECT 可用于全身各系统功能显像:
脑血流灌注显像(brain perfusion imaging):
诊断早期脑梗塞, 因脑梗塞早期 2- 3 天,病灶尚未发生结构改变, CT、 M RI 不能显示异常, 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显示病变部位放射性明显减少, 本法对短暂性脑缺血、 脑梗塞早期的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癫痫病灶定位及脑外伤后遗症的判断有效高的临床价值。
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诊断冠心病的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符合率大于 95% , 较心电图敏感、 直观、 检出率高。
同时可以进行冠心病危险度分层, 评价冠脉搭桥术及支架术的疗效及预后, 同时对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也非常有意义。
心血池显像(cardiac function imaging):
是评价心功能的“金指标”。
肺灌注、 通气显像:
反映肺部血流灌注及通气功能。
诊断肺栓塞及观察疗效,诊断肺动脉高压。
诊断慢性肺阻塞性疾病。
全身骨显像(whole-body bone imaging):
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一种非创伤和高灵敏的好方法。
可比 X线及 CT早发现转移灶 3- 6 个月,
局部骨显像早期诊断骨髓炎,骨股头坏死也明显优于 X线检查。
甲状腺显像(thyroid imaging):
判断异位甲状腺、 甲状腺结节的功能, 寻找甲状腺Ca 功能性转移灶, 监测甲状腺吸 Tc 率可以协助诊断甲亢、 甲减、 甲状腺炎等疾病。
肝血池显像:
鉴别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 诊断肝内血管瘤的准确率高。
肾动态显像:
测定总分肾肾血浆流量(ERPF)
和肾小球滤过率(G FR), 判断肾脏功能, 诊断肾动脉狭窄、 尿路梗阻、 移植肾成活的判断是最佳的方法。
另外还进行131I 甲状腺癌转移灶显像 , 亲肿瘤显像(MIBI), 消化道出血灶显像, 异位胃粘膜显像,阴囊显像及甲状旁腺显像 (3)
放射性核素治疗:32P 对瘢痕及血管瘤等皮肤病进行敷贴或注射治疗。89Sr 对骨转移瘤、 恶性骨肿瘤的疼痛治疗。131I 对甲亢、 甲状腺癌、 脊髓空洞症等疾病的治疗。
(4)
放免试验室:
其业务范围有内分泌激素类、 多种肿瘤标志物类、 性激素类、肾功能和肝功能检测、 体液免疫、 自身抗体、 补体、 细胞免疫、 脏器移植配型、 多种细胞因子及科研、 课题支持项目等近百项试验项目。
其中 PET/CT 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内蒙古的空白。
4 . 教学工作:
核医学科教师队伍由一名博士(教授), 5 名硕士组成, 主要承担影像本科,医学本科, 口腔本科, 麻醉本科, 成人本科及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每年理论课 88学时, 见习 40 学时及影像本科的生产实习。
本科室共有研究生导师 2 名。
协助培养研究生 12 名。
2006 年参加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教程》 的编写工作。
5 . 科研工作:
(20 00 年 1 月- 2 00 7 年 1 2 月)
在科研方面, 2000 年 1 月- 2007 年 12 月承担部、 省、 市级课题 8 项。
发表于中华级、 核心级、 国家级及省级期刊杂志论文共 40 余篇。
参编各类书籍 5 部。
获省部级科研奖 6 项。
6 . 学会任职:
( 2 0 01 年 1 月- 2 00 8 年 5 月)
王雪梅 2005 年 7 月-至今
承担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2005 年-2006 年 10 月 承担中华医学会福建核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
2007 年 7 月-至今
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2007 年 9 月-至今
内蒙古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 年 3 月-至今
中国医学装备学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秦毅强 2004 年-至今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2006 年-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体外分析学组副主任委员 2006 年 11 月-至今
第五届《内蒙古医学杂志》 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7 年 7 月-至今
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常务委员 2007 年 9 月-至今
内蒙古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成 2007 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兼秘书。
张丰坤 2007 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
7. 优雅的科室环境
8. 科室全体工作人员
9 . 业务学习
10.专家学者来我中心参观访问
图 1 德国医疗专家组来我中心参观访问
图 2
蒙古国医疗专家组来我中心参观
图 3 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专家组来视察
图 4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领导来我中心视察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街 1 号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邮编:
010050 电话:
0471-6637146
6637145 6637149
篇六:医院简史
发展简史•
医学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科学。
医学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
医学起源于人类诞生
人文医学主义的兴起
20世纪以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认可,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成为医学发展的新课题。
医学史的魅力
• 在于从时空的维度展示了医学丰富的演化模式, • 在于镌刻这永久不衰的传统以及昙花一现的时尚, • 在于凸显出探索生命本源之真、拯救病人痛楚之善、追求健康之美的人类活动, • 在于能促使人们以睿智去洞察医学的本质与价值、去感悟医学的尊严与崇高。
为什么要学习医学史
• 告知不如自己去感知 欢迎走进医学史
中西医发展史图解 古 印度
巴比伦 和 亚述
古 埃及
中
国
BC
500 年
↘
↓
↙
↓
↓
古 希腊
周 、 秦 、 汉
BC 450 -- BC1 1 世纪
↓
↓
↓
古 罗马
汉 、 三国 、 晋
BC1 1 世纪 --4 4 世纪末
↓
↓
↓
意大利 、 拜占庭
←
阿拉伯
↓
5 5 -- 15
世纪( ( 中世纪) )
↓
南北 、 隋唐 、 宋 、 金 、 元
↓
↓
欧洲各国
明 、 清
15 -- 17 世纪
↓
↓
↓
←←←→→→
↓
18 -- 21 世纪
西
医
学
中
医
学
古代的医学
(BC3000- - BC500) ) • 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最初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的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古代埃及医学
疾病与迷信 ( 咒文 、 魔术 )
混为一谈
木乃伊与灵魂的保留
金字塔 与法老
伊姆荷泰( Imhotep) 是埃及最主要的医神,生活在约公元前 3000年,在孟菲斯的许多地方都供奉他的像。
Imhotep 的意思是 “ 平安来到的人 ” 。
Ebers Papyrus (纸草文)约写于公元前 1550 年,是一部医学理论通论,包括多种疾病以及卫生保健和药物知识的记载。
古代印度医学
罪恶 是疾病的原因, , 忏悔是治疗的惯例 。糖尿病人的尿有甜味 , 外科技术的使用 。
巴比伦和亚述医学 巴比伦人相信疾病是魔鬼带来的。图为约公元前 1000 年时期的病魔铜雕。
巴比伦占星术Astrology 所用的肝脏陶模
汉穆拉比法典
两河流域及伊拉克地图 巴比伦 空中花园
古代中国的医学
黄河流域. .
古希腊医学 (BC450-BC100)
• 言必 称希腊 :
西方医学的主线
• 古希腊哲学:
• 泰勒斯 (Thales) ,
• 赫拉克利特 (Heracletus) ;
•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
• 苏格拉底 (Socrates)
• 柏拉图 (Plato)
•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 384 - 322B.C) 。
古希腊医学 西方医学之父 -- 希波克拉底( ( Hippocrates)( BC460- - 377 )
《 希氏文集》 70 卷, 为第一部医学观察记录,还有箴言论与四体液( ( 血液 与风、黏液与水、黄胆汁与火、黑胆汁与地 等 病理学说。
亚历山大利亚医学
公元前4 4 世纪以后,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开始转向亚历山大利亚城。该城有规模庞大的博物馆、图书馆。有原始药房,开始人体解剖学研究。
古罗马医学
• 古罗马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
公元二世纪 ,地中海变成其内海 。
• 军队中设军医机构和医务总督 , 开办军医院 , 防止流行病 。
古罗马医学
盖伦 (Galen)
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重要医学家 , 深入开展解剖学研究 , 著书《 论解剖学 》 。
重视药物治疗 , 首创造盖伦制剂—— 一种解毒药 , 强调心理治疗和放血疗法 ( 平衡 )
。
中世纪医学 医学的 黑暗 时期 :
罗马帝国受外族入侵,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基督教的影响,认为医药无济于事,依靠祈祷来治病,医学发展停滞。
经院医学的影响,只重视古代权威的教条,严重脱离实际。
鼠疫 等的影响 ,使人心惶惶,无暇顾及医学的发展。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医学 拜占庭 ( Byzantine )
(东罗马帝国)医学:
公元 200 -- 1453 之间 。出现医学校、医院和药房,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医学遗产,编写了大量医学百科全书,以后发展为阿拉伯医学。
中世纪医学
• 公元 10 世纪在意大利建 成 萨勒诺医学校 ,以培养医生著名 , 被称为 “ 希波克拉底之都 。
”
• 13 世纪以后出现大批大学校 。
著名的有意大 利 的 波 伦 亚(Bologna) 大学和法国的 蒙 披 利(Montpellier) 大学 。
中世纪医学
• 阿拉伯医学:
鼎盛时期在8 8 -- 12 世纪初 。
• 阿拉伯在化学 、 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有很多成就 , 改进了蒸馏 、 升华 、 结晶 、 过滤等方法 ,将升汞 、 硝酸 、 硝酸银用于医疗 。
中世纪医学 • 累塞斯) (Rhazes) :
:
所著 《 万国医典 》 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
• 最早区别天花与麻疹的人 。
• 首个用汞制剂治病。
中世纪医学
阿维森纳 (Avicena) :代表作 《 医典 》 一度成为欧洲一些医学院校的教材 。
内容包括解剖学 、 病理学 、 生理学 、 治疗学 、 制剂学 、 卫生学等 。
被列为医学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
16世纪文艺复兴—医学革命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与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
巴 拉 塞 尔 萨 斯 (1493-1541),瑞士人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床边教学。
对癫痫作了重要观察,认为麻痹和语言障碍与头部伤害有关。
16世纪文艺复兴—解剖学建立
文艺复兴包括古代文化的复兴和个性 ( 尤其是对人体和艺术等的重新重视 )
的复活 。
米开朗基罗 、 拉斐尔 、达· 芬奇等大画家重视解剖学研究 。
16世纪文艺复兴—解剖学建立
罗马人维萨里(Vesalius)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结构》一书,他被认为是近代解剖学奠基人。
16世纪文艺复兴—外科的改革 巴累改革传统外伤治疗,主张创伤后的出血只要用结扎法即可。
他将人体解剖学知识应用到外科上,提高了外科医生地位。
《创伤治疗》等书都用法文书写,这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一大改革。
17 世纪的医学
•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支持科学技术,提倡宽容,这些都有进步作用。
• 哲学上培根提出经验主义,提倡观察实验,主张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并提倡归纳法
17 世纪 — 生理学进步
英国人哈维 (Harvey)细心地计算了心脏的容量,心脏流出的血量和回心血量,血液流动时间,于1628 年发表 《 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 》 ,证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奠定了 生理学 的基础。
17 世纪 — 显微镜应用
• 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是用生物显微镜作检查的奠基人,他阐明了肝、脾、肾等脏器的组织学构造。
• 荷兰人雷文虎克在1665 年出版 《 显微镜学 》 ,他是 第一个认出细胞的人。
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把人类的视觉由宏观引入到微观,了解到动物体内细微结构。
17世纪—形成三大流派
•医学理论上的三大医学学派:
•物理医学派/自然科学派:主张用物理学 原理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病理现象。
•化学派:把生命现象解释为化学变化。
•活力论派:生物体各种现象不受物理和化学因素所管辖,而是由感觉性灵魂(活力)支配。
17世纪—临床医学进展
•近代临床医学之父——西登哈姆(Sydenham):重视临床,记录了痛风、风湿病、流感、麻疹等疾病的征候。
18世纪的医学 • 欧洲各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确立时期,向外扩张。
• 同时进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大为发展。
• 生产力和科学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
18世纪—生理学进步
•生理学之父哈勒(Haller)、 《生理学纲要》一书中研究了呼吸运动、骨路运动、胎儿的生长发育,重点研究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18世纪—病理解剖学建立
•病理解剖学之父意大 利 人 莫 尔 加 尼(Morgagni) :把“病灶”与临床症状联系 起 来 , 发 表 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
18 世纪- - 临床教学的开始
• 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留学生。
• 到18世纪,临床教学开始兴盛,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教学床位。
• 布尔哈唯(Boerharve)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18 世纪 — 外科学发展
• 外科学的发展 • 韩特(Hunter)两项重大发明。其一,创立了有关动脉瘤的手术;其二,建立了动物标本室。
• 坡待(Pott)曾经以坡特氏病而闻名,对长骨骨折和脊柱结核有新见解。《关于骨折的一般现象》
18 世纪 — 预防医学的成就
• 预防医学开始:英国人詹纳(Jenner)受中国种人痘和挤奶女工不生天花的启发,发明将牛痘用于预防天花。
• 1980年消灭天花。
19世纪的医学 • 欧洲英法以外的各主要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摧毁封建势力,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医学进展表现在:细胞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预防医学、护理学
19世纪—科学三大发现
• 三大科学发现对医学的影响。
•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界的物质代谢运动 • 生物进化论:胚胎发育与遗传学 •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细胞学说:基础医学 • 医学从依赖经验的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变为凭借物理、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客观、细致的观察。
19世纪—细胞病理学 • 细胞学理论: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及施旺(Schwann)共同发展了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细胞学理论” 。
德国菲尔肖(Virchow, 1821-1902)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理论,代表作有《细胞病理学》,他将疾病的原因归结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这是形态病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19世纪—细菌学建立 细菌学研究:
•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建立了疾病细菌学理论 , 创立了巴氏消毒法 , 防止酒和牛奶变质 。巴斯德的名言是 :
“ 科学是无祖国的 , 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
”
•
德国细菌学家的科勒发现炭疽杆菌 、 霍乱弧菌和结核杆菌 , 创立了细菌学三定律 ( 科氏法则 )
。
19 世纪 — 药理学
• 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
• 尿素、氯仿、水杨酸盐、阿司匹林等药物合成 • 逐渐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19 世纪— 实验生理学 • 生理学和实验生理学:
• 德国生理学家穆勒(Muller) 搞清了刺激和感觉之间的关系,代表作有《生理学》教科书。
•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
• 生物化学:1824年,著名化学家李比希(Liebig)建立化学研究所,倡导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生命体的化学组成,奠定了生物化学的基础。
19 世纪— 诊断学进步 诊断学的进步:
法国医生高尔维沙尔促进了叩诊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法国临床医学家雷奈克 (Laennec) 发明了用 听诊器 ( 纸制 、 木制 )
检查心 、 肺 。
19世纪-外科学进步 麻醉法的发明:
全身麻醉药:一氧化二氮( 笑气 )
、 乙醚和氯仿 。
局部麻醉药:细菌学研究:
消毒法的发明:
匈牙利的产科学教授塞麦尔威斯采用漂白粉消毒双手防止产褥热 。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采用石炭酸清洗伤口 , 减少手术感染 。
19世纪—预防医学 • 较之18世纪实施范围更广。
• 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
• 佩滕科弗测定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发表《卫生学指南》 • 19世纪末,出现社会卫生学
19世纪-护理学 护理学的兴起:
最著名的是英国的护士南丁格尔首先开办护士学校 , 设立南丁格尔基金 。
她的名言是 :
“ 人生要象蜡烛一样 ,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
”
国际红十字会成立:
瑞士人杜南 1864 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 。
1910 年他获得首次设立的诺贝尔和平奖 。
20世纪的医学 •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
• 20世纪医学特点是向微观和宏观方面发展。
20世纪的医学 医学开始向恶性肿瘤 、 病毒性疾病和衰老等发起攻击 。
20 世纪 50年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迈进 。
医学分科专门化:
出现了心脏病学 、 内分泌学 、 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整形外科学 、 影像医学 、胃肠病学 、 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等专科 。
20世纪—内科治疗进步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Penicillin)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