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7篇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论文精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姓名: 方丰娟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发展心理学指导教师: 陈国鹏2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文 精 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姓名:方丰娟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发展心理学指导教师:
陈国鹏20060501
论 文 精 选摘要近年来, 国内外对0 ~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越来越多, 并且做了相当多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 尤其是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干预方面。
国内现有的幼儿心理健康测量工具j或者只是测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或几个维度, 不够系统; 或者是修订国外的量表, 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更不能反映独具我国国情的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幼儿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量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出幼儿心理健康问卷的理论框架, 从认知、 情绪、 行为、 社会性四个维度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问卷编制完成后, 在上海市范围内进行了施测, 施测对象为2~6岁幼儿。
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1、 本问卷具有较理想的信度、 效度等测验性能指标。2、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尤以中班到大班阶段发展最快。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3、 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在认知、 情绪、 总分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女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男童。根据施测结果, 我们建立了上海市幼儿心理健康问卷的常模, 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分为四个等级。
上海市幼儿心理健康量表适用于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初级评估和筛查。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量表信度效度
论 文 精 选A b str a c tIⅡ r e c e n tv e a r s, b o thd o m e stic a n dw e ste mr e se a r c h e r sh a v ep a idm o r e a n dm o r ea tte n tio n tOth e m e n ta l h e a lth o fiIlf卸C sr a n g in gf r o mOto6 ” a r s o ld , a n d th eVa lsod id a lO t o f r e se a r c h e s o n it. B u t th e ser e se a r c h e s, e sp e c ia U yd o m e sticr esea r ch es,w e r em o stlvf o c u se do nth eim p o r ta n c e O fjn f a n tm e n ta l h e a lth e d u c a tio Ⅱ a n dh o wtog iv ein f a Ⅱ t m e n ta l h e a lth e d u c a tio n a n dh o wto d o th e iIlte r v e n tio n . T h e r c h a S b e e nso m e a sse ssm e n t in stm m e n ts o f in f a n t m e n ta l h e a lth 如C h in a , b u t so m e O f th eiⅡ stn lm en ts a r eo n lVu se dtoa s s e s s o Ⅱ ea sp e c to r af c wa sp e c tso fm e n ta lh e a lth , so m eO f th e in stn lm e m s a r c r e v ise d f |o me x istin ginstr哪ents w h ic h w e r ed e v e lO p e d b yf o rei蛐resea rch ers, th eVca n ’ t m e e t th e n e e d f o r th ed e v e lo p m c n to f in f a n t m e n ta lh ea lttl in o u rc o u n tr y , a n d th e y ca n ’ t r e n e c t th e p r o b le m s w h id h a r e b a se d o n th esitu a tiO n o fo u rc o u n t r ve ith e LB e c a u setlle m e n ta lh e a lth a n d its cr ite r io n a r e r e la te dtOth ecu Itu r e, “js n e c e ssa r Vtod e v e lo pasc a ie o fm e n ta l h e a ltha c c o r d in gtoth e tra itso fin f a n tw h ic ha I eb a se d0 nm e situ a tio no fo u rco u n tⅣhth isr e se a r c h , w e 6 r st in te殍a tedf o m crr e se a r c h e s, th e nw ec o llstn Jc te d th e丘a m e o f th e a u e stio n n a ir e o f in f a n t m e n ta l h ea lth . W e d iv id e d in f a n t m e n ta l h e a lthin tof o u ra spects:
co 弘itio n, em o tio n, bch a “o r, so cia lity . A f te r th eq u estio n n a nw 嬲d e v e lo p e d , w ea d m in istr a ted itiIltIlek in d er g a r ten so fsh a n 曲a i, th e su bjectsa r cjn f a n tsra Il西n gf 如m2 to 6y e a r so ld . T h e r e su ltsj11u str a tedth a t,1 T 1ler elia b ilitya n dv a lid ityo fth eiIlstn lm en t w e r ev e r yjd ea l.2 T h esta te O f in f a n t m e n ta l h e a lthw e r eim p r o v e dw h e nth e yw e r eg r o w in gu p ,e sp e d a llvf r o m 5 to 6y e a f so ld . T h e se f o u ra sp e c tso f m e n ta l h e a lth r e n e c te dd if f jr e n tte n d e n cie s.3 n er e w e r esig D jfica Ⅱ t d i盼rences betw een 百rls a n d b o y so n th e sea sp ects:c o g n itio n , e m o tio na n dto ta lsco r es, g ir lsw e r eh e a h h ie rth a nb o y s.A c c o r d in gto th er c su lts, w ec O n str u c te d ag r a d en o 瑚o f in f a ilt m e n ta l h ea lth ,th e yw e ” d iv id e d in tOf o u r 铲a d es. T llissc a le c o u ldb e u se da s asc r e e n in gin str u m e n to fin f a n tm e n ta lh ea lth .K e y w o r d s:
in f a n tm e n ta lh e a lthsc a ler elia b ilityv a lid ity
论 文 精 选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礴孙舀彬0. f. f。日期:
论 文 精 选20 0 6年华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第一部分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综述1、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一般来说, 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 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 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论。19 4 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q I> 理健康” 作了这样一个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 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 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 H . B . E n 9 1ish )的定义为,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 具有生命的活力, 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这乃是一种积极的、 丰富的情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波恩( w . w . B o eh Ill)认为, 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 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个体成长观( p er so n a l g r o w th )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 sch u ltz, 19 7 7 ), 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日本学者松田岩男则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将心理健康解释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 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 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 完善人格特质( 张承芬, 19 9 7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 刁i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 4 6 年)所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身体、 智力、 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 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马斯洛和米特曼( A , M a slo w & M tⅡ e 】
m a n )提出的10 条标准是:
具有适度
论 文 精 选20 0 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安全感; 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
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好的人际关系;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在团体中能保持良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 在不违背团体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雅霍达( M a r ie Ja h o d a )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 有所成就, 又能面向未来; 心理状态完整美好, 能够抗御应激; 自主, 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 真实地、 毫不歪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能具有同情和同感; 做环境的主人; 能工作、 能爱、 能玩、 也能解决问题。台湾黄坚厚( 19 7 6 )认为心理健康有4 条标准:
乐于工作;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 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王登峰( 19 9 2)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8 条标准:
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 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 乐于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 不同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3. 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健康人格模式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病态人为研究对象, 认为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 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 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
因此, 其心理健康的模式是从心理失调者身上反推出来的, 克服病人的心理障碍是获得健康人格的途径。弗洛姆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注重对现存社会的变革, 所以他把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开创倾向性的人” 的心理特征的探究上。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
开创性思维; 开创性的爱; 幸福; 良心。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主张毕生发展的观点, 认为人们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 成功地解决了危机, 个体便向下一个阶段转化。
所以, 健康人格是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对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而形成的。3. 2人格特质论的健康人格模式奥尔波特( G w . ~lp o rt)的人格特质理论是面向健康人的, 很少涉及精神病人。他主张从人的行为内部动力组织来研究人格特征。
奥尔波特认为, 健康人是在理性和意泌水平上活动的, 他们的视线是指向当前和未来, 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是能够意识到的, 是可以控制的。
这表明, “成熟的人” 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 并且对现在和未来充满理想, 生活有目的性。2
论 文 精 选20 0 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_ 上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3. 3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理论以华生为首的早期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只注重可观察的、 可测量的行为, 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外部刺激, 把人类行为只看作是学习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 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到的, 都可看成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反应。
这些适应不良行为都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经过条件反射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只要强化模式改变, 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3. 4 认知人格理论的心理健康观埃丽丝( A . E lljs)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认为,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情绪困扰或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
在他看来, 正是这些人的非理性信念导致了许多的痛苦、 影响了人的情绪。
因此, 要想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 就应当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 保持合理的、 合乎逻辑的思维。以班杜拉( B a n d u r a )为代表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 人们能采取某种措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只要安排好环境诱因, 提供认知支柱以及提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果即可, 充分强调了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3.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人格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是:
真正的心理健康者, 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精神生活无比充实, 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3. 5.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 模式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把以自我实现为奋斗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康者, 而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 能力和潜力。
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具备达到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概括为15个方面。
( 1)对现实更有效的知觉; ( 2)对自我、 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 3)行为的自然流露; ( 4 )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 5)独处和独立的需要; ( 6 )自主的活动; ( 7 )不断更新的鉴赏力:
( 8 )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
( 9 )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 ( 10 )人际关系融洽; ( 11)民主的性格结构:
( 12)手段和目的、 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 ( 13)富有哲理的、 善意的幽默感; ( 14 )创造性; ( 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3. 5. 2罗杰斯的“机能完善的人” 和“未来新人类” 模式罗杰斯( c. R o g ers)认为, 实现的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 它使人更加复杂化,更具有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或“机能完善的人” 。
罗杰斯列举了机能完善者的五个特征:
经验丌放; 时刻保持牛活充实; 对自身机体3
论 文 精 选20 0 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高度信任; 有较强的自由感; 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 罗杰斯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新人类的素质” :
( 1)开朗、 丌放的人生态度; ( 2)渴求真实; ( 3)对科技抱存疑的态度:
( 4 )渴望成为整合的人; ( 5)渴望亲密关系; ( 6 )重视过程; ( 7 )关爱; ( 8 )与自然和谐共处; ( 9 )反对墨守成规的建制; ( 10 )个体内在的权力;( 11)不重视物质享受; ( 12)自我超越。3. 53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 模式弗兰克( Ⅵcto rF ra n k )认为, 人在任何情境下, 对自己的行为都是自觉选择的。对人生意义、 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 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
超越自我的人具有这样的特点:
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驾驭个人的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不怨天尤人; 不把自己的不幸归于父母或社会; 定向于未来; 献身于工作; 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3. 6关于心理健康理论的讨论纵观各理论学派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和描述, 我们发现是多角度、 多层次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 是弗洛伊德在对大量病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更多强调的是人们的变态和不适应的方面。
弗洛伊德是从反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 即没有严重异常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沦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其基本出发点是截然相反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性是丑恶的, 而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的话, 将是积极的、 健康的、 建设性的、 友好的、 合作的。
在人本主义看来, 有的人之所以会犯罪, 不是本性如此, 而是因为他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障碍, 使他们没能顺利发展下去, 爿 出现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 是能够把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逐渐地发挥出来的人, 是能够顺利发展的人。
行为主义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是:
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指他们学会了一些适应的积极的行为, 而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健康也是因为两种情况:
一是学会了一些坏的行为, 二是没学会适应的行为。
即心理障碍是习得的, 只要强化模式改变, 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认知理论则认...
篇二: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17 卷第 4 期 2015 年 8 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angs han Univers ity V O1.17 。N O .4 A ug.20 15 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 方 杰 ( 黄 山学院 教 育科学 学院 ,安徽 黄 山245041) 摘要 :我国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状 况的研究时间较短 ,且主要集 中在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面,未能很好地 分析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f" l卷调查的方法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在攻击性和破坏行为上存在 明显差异。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 因素主要 包括 家庭因素、 教育因素等 。应追根溯源.采取相应 的措施改善幼儿心理。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家庭 中图分 类号 :B884.1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672—447X (2015)04—0 106—0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心理健康 问题逐渐受到关 注。心理健康是指对待环境和问题能够表现出积极 的适应性。幼J Dt, -I 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心理 学把幼儿时期视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幼儿 存在心理健康 问题 ,表现为 自私 自利 、脾气暴躁 以 及独立性差等 ,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幼J D,L,理健 康状况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 因素、家庭因素等 , 以某幼儿园幼儿为例开展 问卷调查 ,分析幼儿心理 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
一、 问题 的 提 出 国 外关 于 幼儿 心理 健康 问题 的研 究 已经 发 展了一 个多 世纪 ,成果丰硕 。我 国对 于幼 儿心理 健康问题 的研究起步较晚 ,不同城市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调查结果也不尽一致 ,对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 研究比较零散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1 在 研究 中一般采用 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量表 。国内 自行编订 的量表并不具有代表性 ,仅 能在小范 围 内使用 。[21 拍选择 5 岁 左右 幼儿为研究对 象 ,在 国外现 有研 究的基础上 ,采 用 问卷调 查方式考 察 幼儿 心理健康水平 ,并通 过对教师和家长调查进 行 研 究 。[31797-799 二 、研 究方 法 在分析幼J D,D,理健康状况和 影响因素时采用 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国外 Achenbach 幼儿行为量表 (CBCL ) 的基础 上进行修订 ,将其作为调查问卷 。
CBCL 于 2O世纪 7O年代编制 ,目前在 国外已经出 版了相关使用手册 ,不少研究表明 ,CBCL 具有良好 的内部一致 I@t41 ,N=I.201,具有完整的信度 、效度 检验资料。教师用 CBCL 应用性 良好 ,家长用 CBCL 包括 112 个问题调速 ,每一项均分为 3 个等级 。教 师用 CBCL 与原量表基本保持一致 。其中在幼儿表 现上进行相应的修改 ,同样分为 3 个等级 。[512o5-2o6 在研究中 ,先进行预测 问卷 的翻译 ,即将 英文 稿件 CBCL 翻译为中文。形成初步使用的问卷 。在翻 译后 的问卷 中。前一部分为开放 型题 目,因此在修 订 中删去了这部分 内容 ,修订后 共包括 112 道题 目。无表现记做 O分 ,偶尔存在表现记做 1分 ,经常 出现这种表现记做 2 分 ,得 分越 高 ,幼儿心理 问题 收稿 日期 :2015- 04- 16 基金项 目:安徽省教研项 目(2013jyxm216);黄 山学院科研项 目( 2013xsk023) 作者简介 :方 杰( 1983一) ,安徽黄山人 ,黄山学院教 育科 学学院助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 育学。
第 4 期 方 杰: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 · 107· 越严重。[612o ’埘在初步测试阶段 ,选取 5 所幼儿园的 5 岁左右幼儿作为调查对象 ,分别对家长 、教师开展 调查工作。教师主要包括幼儿园园长 、班主任等 。针 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题 目,做好解释工作。初测阶段 共发放 问卷 300 份 ,得到有效 问卷 285 份 ,有效 回 收率为 95.0%。再测阶段采用修订后的问卷再进行 调查 ,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年龄 、性别以及营养状 况等 ,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情况 、文化 程度以及疾病史等。调查结束后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17.0 进行分析 ,采用单 因素 X2 检验 ,多因素分 析采用 Logistic 软件进行。
三、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 1.问卷修订结果分析 采用修订 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 ,按照总分从高 到低排序 ,得分在 27%之前为高分组 ,27%之后为低 分组 ,各项题 目均具有显著性 ,鉴别效果良好 。采用 方差极 大法进行诸因素分析 ,采用碎石图提取公共 因素 ,并排除不符合研究的题 目类型。问卷经过修 订后形成 7 个 因子 ,共 22 个条 目,包 括幼J D,L,境 、 情绪 、攻击性 、注意问题 、指向性等。
2.调查一般情况 初测阶段共发放 问卷 300 份 ,得 到有效 问卷 285 份。调查幼儿 l 262 人 ,其中男孩 693 人 ,女孩 569 人 ;3- 4 岁 幼儿 408 人 ,4—5 岁幼 儿 408 人 ,5- 6 岁幼 儿 446 入 。
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调查 结果显示 26.5%的幼儿存在 心理 健康 问 题 ,其中社会性心理问题检 出率为 23.1%,生活习惯 心理 问题检出率为 16.8%,情感心理 问题检出率为 l 1.1%,认知能力心理 问题检出率为 15.9%。不同性 别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差异不明显 (表 1) 。
表 1 不同性别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检 出情况 性 别受检人数 合格人 数 不合格人数 检 出率( %) P 不 同时 期幼儿心理健 康 问题 检 出率为 19%一 40%,各年龄阶段问题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 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检 出率 ,3—4 岁幼儿 问题检出率 明显高于其他组 (表 2) 。
表 2不 同年 龄 幼 儿 心 理 问题 分 布 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条 目基本保持一致 ,为更 好地分析研究结果 ,删除一些不一致的题 目,仅保 存相一致的题 目。问卷具有 良好 的稳定性 ,教师和 家长回答问题结果的检验情况显示二者在幼儿注意 力等问题上一致 ,其他维度均存在明显差异 (表 3)。
这表明教师能够更加明确地指出幼儿心理 问题。
表 3家长和教师关 于幼J 1.,O理问题的检验 4.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采用年龄 、性别 、幼儿健康 、学 习成绩等作为单 因素分析变量 ,分析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的因素 ,发 现独生子女 、抚养人等因素与幼儿心理健 康问题 无明显相 关性 。而教育态 度 、教育方 式 、健康状 况 以及学 习成绩等均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的重 要因素。
在 调查 中发现 不同年龄 幼儿组之间心理健康 问题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 。各年龄组在社会性问题 以及人事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情感和意志 问 题方面 无明显差异 ,3—4 岁 幼儿组在社会学问题上 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从性别因素分析 ,男性幼 儿社会性 问题检 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幼儿 。而女性幼 儿情感和意志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幼儿 。在学 习成绩 因素方面 ,学习成绩差 的组别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检 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学 习成绩一般的幼儿 在社会性 问题和 生活 习惯方面检 出率 明显高于学 习成绩好 的幼儿。将学龄前幼儿营养状况分为差 、 一般 、好 3 个组 ,发现营 养状况 不良可 能增加幼儿 心理健康问题检 出率。父母教育态度一致的幼儿组 心理健康 问题检 出率明 显低于教育不一致 的幼儿 组 ,采用说服方式进行教育的幼儿组心理健康问题 检出率明显低于采用其他教育方式的幼儿组 。父母 关 系和谐 的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其
· 108· 黄 山 学院学报 2015 血 他组 ,富裕家庭 的幼儿情感 、意志和认识等心理健 康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组。
综合 以上分析 ,可知 :影响社 会性心理健 康的 因素包括男性 幼儿 、居住地区 、父母教育态度 以及 营养状况 :影响情感和意志心理健康 的因素包括营 养状况 、教 育方式 、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影响 幼儿生活 习惯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营养状况 、父母 文化程度 ;影响幼儿认识能力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 居住地区、教育态度 。
四 、讨 论 1.幼儿心理 问题问卷分析 目前世界上在评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时 ,普遍 采用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 ,我国很多教材对该 量表有不少介绍 。并进行了修订。该量表更加适合 使 用于 6—10 岁儿童 ,而本次研究对象 为 5 岁左右 的幼儿 。因此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提 高了问卷信效度 。
从 问卷 结果中可以看 出问卷信效 度整体比较 理想 ,删除分度指标小于 0.35 的题 目选项 ,通过检 验 ,问卷 a 系数为 0.7,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在效 度上 ,量表结构比较理想 ,各个维度之间相关 系数 在 0.1- 0.6 之 间,每个维度相关系数和总量表相关 系数均表现出显著水平 ,结构效度良好。
2.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与以 往研究报告结果相一致 ,[71 晒幼儿心理健康 问题 具有普遍性。
在对家长和教师的调查结果中发现 ,家长和教 师在对幼儿注意力等问题上基本一致 ,在其他维度 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幼儿心理健 康 内涵 ,认 为幼儿不需要进行 心理教 育 ,长大后不 良习惯 自然会消失 ,不少家长只在 幼儿表现 出非常 明显的心理问题后才予以重视。[8p.6-28在内向性和外 在性问题上 。教师若具有 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 够更早发现幼儿的心理 问题。而不少家长则认为 , 幼儿出现 的攻击性行为是 由于其不懂事 引起的 ,从 而忽视其可能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
3.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发现 ,影响因素是 多方面 的 ,包括 遗传 、经济条件 、社会背景 、父母关 系等 。任何 一个环 节都可能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问 题 。从幼儿个体 因素角度分析 ,不同年龄组幼J L,L, 理 问题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3—4 岁幼J L,,IL,理 问题检出率最高 ,为 34.1%。这可能是该阶段幼儿在 认识和社会性心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年龄 的增长 ,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 ,对幼儿的 教育要尽早入手。
分析家庭 因素发现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 关重要。【9115 父母受教育程度 、对幼儿 的教育态度 、 家庭关系等因素都会影,r~J D童的心理健康 。在和谐 的家庭中 。幼 儿能够得 到更 多的关心 ,能较好地健 康成长 ;父 母关系不好 ,幼儿每天处于 紧张的环境 中 ,无法得到应有的关心 ,容易出现懦弱 、恐惧等不 良情绪 。从父母的教育态度分析 ,父母对幼儿采取 一致 的教育态度能够帮助其培养独 立性和积极性 ; 若父母对幼儿过度溺爱 ,幼儿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 差、任性等特点。父母文化素质高 ,能够以自己的知 识影响 、教育子女 ,同时也能为其学习给 予更多指 导 .因此父母文化程度 与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 关。从社会 因素分析 ,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是保证 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幼儿居住环境与心理健 康存在明显相关性 ,郊 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明显比 城区幼儿突出 ,这可能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 、教 育方式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
4.教 育建 议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 状态 良 好。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结果表明 ,教师更能够及 时发现幼儿存在 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以后的调查 中 不能过多依赖家长 问卷 ,而应同时结合家长 问卷和 教师问卷 ,保障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幼儿时期是心理问题出现 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 时期如及 时发现 幼儿的心理 问题并进行适 当的引 导,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大多数家 长对心理健康 知识了解不多 ,缺乏相关意识 ,建议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积极开展知识讲座 ,大力宣传 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 的认识 , 减 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在讲座 中,要重视幼儿 家长的心理健康 ,提高家长认识能力 。对幼儿教师 而言 ,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的问题 ,因此需 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邀请一些高校教师进行讲 座 ,不断丰富幼儿教师 的心理健康知识 ,以便尽早 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 ,家庭成 员的言语 和行为都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家庭不和睦容易增加
第 4 期 方 杰: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 .109. 幼J D,L,理 问题 ,建议家长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 更不能拿孩子出气 。在幼儿 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不 能一味采用溺 爱 、骄纵 的教育方式 ,避免幼儿过度 执拗 ;父母也不能一味采取高压政策 ,避免 孩子出 现逆 反心理 。家长需要注意 自己的言行 ,以免影响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校和教师要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校园氛 围和学习氛围。教师要时 刻注意 自己的言行 ,为幼儿树立榜样 ;要 不断提 高 自己的专业 素质 ,尽早发现和纠正幼儿不良心理问 题 ;应根据幼儿 的心理特征 ,针对性地开展 讲故事 和做游戏等活动 ,为幼儿学 习提供心理上 的良好氛 围 ;多帮助存在心理 问题的幼儿 ,促进其社会 角色 转型。
五 、结 语 幼) L,iD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其中社会性问题 和生活习惯是检出率最高的问题 ,应该给予高度 重 视。社会性 问题影响因素包括居住环境 、父母教育 方式以及父母关 系等 ,父母关系的和谐能够减 少幼 儿社会性 问题的出现。生活 习惯影响因素包括居住 环境 、父母教育态度 、营养状况等 ,父母教育态度保 持一致、采用说服教育能够减少幼儿认知能力心理 健康问题的出现 。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中,影响因 素包括幼儿个体 、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 ,在幼儿教 育中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 的影响状况 ,采取合适 的教育方式 ,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李南.幼儿教 师职业态度 与心 理健康状 况的相关性研 究[J ]. 济宁学院学报 .2014 ( 2) . [2]王心爽.长沙市流动幼儿 的心理健康状况及 对策研 究[D】.长 沙 :湖南 师范大学 .2014. 【3]黄蕾,刘...
篇三: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
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
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
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1977 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
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
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
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
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篇四: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许晴艺摘 要:随着经济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ꎬ在幼儿教育中ꎬ加强幼儿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ꎬ也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训练ꎬ强化其心理素质ꎬ从而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ꎮ 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受到社会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ꎬ需要教师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状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策略ꎬ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ꎬ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ꎮ关键词:幼儿心理规律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ꎻ策略一、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ꎬ中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ꎮ 而人才的素质不仅包括外表、知识、还包括心理素质ꎮ心理素质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其对人才有着一生的影响ꎮ 因此ꎬ对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应该幼儿做起ꎬ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各种教育中去ꎬ使其从小养成健康的心理素养ꎮ二、 高度重视其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ꎬ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ꎬ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重视ꎮ 心理健康包括人的能力、人格、认识、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健康ꎮ 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壮实的幼儿并不能说是健康的ꎬ它还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ꎬ而后者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ꎮ 平时ꎬ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幼儿身体的健康ꎬ关注点在外面ꎬ而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够ꎬ这就往往导致一些幼儿性格偏激、懦弱、独立性差等问题较为突出ꎬ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ꎮ 所以ꎬ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定要重视ꎬ并且要遵循科学教育的原则加以落实ꎮ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ꎮ 在孩子进入幼稚园的时候ꎬ班级的老师在校门口等待着ꎬ并且面带微笑ꎬ让孩子有些紧张的内心得到缓解ꎬ然后领着牵着孩子进入班级ꎬ让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找到一种依靠感ꎬ这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更加重要ꎬ因为他们可能要长时间的离开父母ꎮ 如果老师不做任何动作ꎬ孩子本身就有些胆怯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抗拒ꎮ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当场哭起来ꎬ即使送到教室ꎬ学生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活动ꎮ 这表明:一个富有感情ꎬ让人感到温暖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ꎮ 由上述分析ꎬ我们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ꎬ精心构造孩子的活动场所ꎬ营造轻松、温暖、快乐的环境ꎬ让每一个孩子包括留守儿童都能快乐的玩耍ꎬ让孩子和家中的表现一样ꎬ不让孩子感受到陌生感:如室外活动场设置适应各种年龄段的玩具ꎻ在室内的四壁以及顶部涂上一些卡通动漫的形象ꎬ让孩子在室内室外都得到放松ꎮ 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ꎬ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ꎬ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ꎬ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ꎬ自由选择ꎮ 通过教育ꎬ让孩子们养成一些基础的健康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准则ꎬ让孩子们明白哪些是错误的ꎬ哪些是正确的ꎮ(二)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ꎬ实施针对性辅导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ꎬ存在差异性ꎬ如:有的幼儿活泼开朗、有的幼儿胆小怯懦、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唱歌等ꎮ 在日常的教育中ꎬ教师要有耐心ꎬ认真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行为ꎬ发现每一位幼儿的特点ꎬ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ꎬ及时调整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策略ꎬ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ꎬ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ꎬ进而提升教育效率和效果ꎮ 同时ꎬ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是缺陷的幼儿ꎬ教师要进行跟踪教育ꎬ确保幼儿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解决ꎬ使其能够与其他幼儿一样接受教育ꎬ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ꎮ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ꎬ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ꎬ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ꎮ(三) 积极搭建家园共育平台幼儿生活、成长的两个环境分别是家庭与幼儿园ꎬ这两个场所都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ꎮ 如果在幼儿健康教育实践当中单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ꎬ不号召家长积极配合的话ꎬ那么最终健康教育也不会完整ꎬ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ꎮ 针对这一情况ꎬ幼儿园和家庭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ꎬ搭建家园共育的坚实平台ꎬ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ꎬ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身心发展环境ꎮ 第一ꎬ幼儿园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ꎬ积极开设家长园地ꎬ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和学习状况ꎮ 第二ꎬ积极推进互动教学ꎬ有效举办家长课堂ꎮ 幼儿园可以邀请具备特长、时间较为闲暇的家长开设助教课程ꎬ使幼儿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扩展ꎮ 第三ꎬ有效构建家园联动的网络沟通互动平台ꎬ使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ꎮ同时ꎬ幼儿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将一些教育心得在网络平台上与大家分享ꎬ让幼儿健康教育指导更加及时和有效ꎮ(四) 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幼儿幼儿的心理成长不仅需要直接性的心理教育ꎬ还与观察他人的结果有关ꎮ 因此ꎬ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ꎬ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ꎬ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幼儿ꎬ使其向教师学习ꎬ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目的ꎮ教师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ꎬ是维护和强化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ꎬ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品质ꎬ用向上的心理引导幼儿ꎮ 例如:在游戏过程中ꎬ两名幼儿因撞到一起发生争吵ꎮ 此时ꎬ教师不适合板起面孔批评幼儿ꎬ而要以调节人员和活动组织者的身份调节两名幼儿的矛盾ꎬ促使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重新进入游戏ꎮ 可见ꎬ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放松的状态ꎬ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幼儿的榜样ꎬ可使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心理ꎬ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ꎮ 幼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ꎬ若是教师能够以自身去引导和教育幼儿ꎬ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ꎬ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ꎮ四、 结语综上所述ꎬ幼儿健康教育在幼儿的今后成长以及未来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关系到他们日后的成长ꎮ 所以ꎬ幼儿园必须积极探究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ꎬ当然幼儿心理教育的成功不仅需要老师努力ꎬ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ꎬ幼儿心理教育策略才能得到快速的落实ꎮ参考文献:[1]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ꎬ2013(16):260-261.[2]杜玲.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ꎬ2015(6):17.作者简介:许晴艺ꎬ江苏省苏州市ꎬ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幼儿园ꎮ8 7 1篇五: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 分析和处理 胡康康 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 .是一个聪明孩子. 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 经常和大人“闹独立”, 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 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 他偏不去做, 你不让他去做的事, 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 内心不服, 当大人不在旁边时, 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不当方式:
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 情绪不稳定, 易冲动, 父母用训斥、 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理, 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 以执拗来抗粗暴, 发泄不满.
正确处理:
当康康提出不合理、 过分的要求时, 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 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
这样做不对, 为什么不对, 怎样做才是对的, 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可以采取转移、 冷处理、 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
转移注意 :
如在玩具商场里, 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 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 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 可以引导孩子:
“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 我们赶紧去看看。
”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 这样家长可
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 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
明确 要求, 预防在先。:
平时对康康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 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康康任性的发作。
规则一旦制定, 就要坚决执行, 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 作息时间的安排等。。
如:每次带孩子上街, 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 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
“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 就带你出去。
”
(3)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康康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 不要露出心疼、 怜悯或迁就, 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
可采取不劝说、 不解释、 不争吵的方法, 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 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 当无人理睬时, 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
当康康闹够了, 从地上爬起来时, 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
“我们知道你不开心, 但你现在不闹了, 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表示出高兴、 满意和关心, 跟他讲道理, 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
激将法 :
利用康康的好胜心理, 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如:
康康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 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
”父母可以说:
“你不是说你喜羊羊的吗? 我看
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
(5)
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康康任性不吃早饭, 既不要责骂, 也不要威胁, 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
孩子饿时, 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 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姓名:
珂珂 观察目地:
性格较孤僻, 且任性, 与小伙伴交往相处不是很融洽; 很少主动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 做事多是跟从别人, 慢人一拍, 动作发展欠协调;他的最大特点是对新的体育活动项目或是有点难度的活动总表现畏惧和胆怯, 缺乏自信。
情况:
(1)
一次跑步活动中, 珂珂没多大的信心, 刚好被妈妈看见了就在旁边不停地督促:
“快跑啊!
快跑啊!
看人家多棒!”结果反而使珂珂更想逃避练习。
(2)
绘画活动中, 我请小朋友给画添加小草、 小花之类, 珂珂画的很慢, 旁边的小朋友已画好, 我过去表扬他添画好看,对面小朋友叫我, 我过去了, 等我回来时, 发现珂珂已经把之前画的涂掉, 画上旁边小朋友一样的花。
评析:
(1)“过于保护” 的家庭教育模式, 造成孩子胆小怕事, 缺乏自信。
孩子的日常生活事物都由家长包办代理, 且活动还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 不允许“这”, 不准“做” 那, 怕有危险, 出意外。
因此
养成了珂珂过度依赖及胆小怕事的个性。
(3)
父母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及缺乏理性的攀比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使其在任何活动中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措施:
(1)
给予信任, 帮其战胜胆怯心理
针对珂珂畏惧、 怯懦的特点, 采取树立榜样和耐心帮助相结合的方法。
如:
在一次走平衡木练习中, , 其他小朋友都为自己的“探险” 而欢呼时, 他却躲在队尾想逃避练习。
我用信任和鼓励的眼神注视他:“勇敢点, 你一定能成功!” 在我行动的配合帮助下, 他终于勇敢成功地走完了平衡木, 露出欣喜的笑容。
(2)
发挥其专长与爱好, 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如:
他特别喜欢做早操, 尽管他的动作姿态不够标准, 但他挺神气的。
我特意当着全班肯定他的优点, 表扬他的进步, 树立信心, 表演节目中, 会适当地选他担任一些角色, 让他与其他幼儿直接接触, 相互影响, 培养他的集体意识。
(3)
家园配合, 共施良策。
如:
让珂珂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关注支持珂珂的兴趣和爱好, 提供方便, 培养他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案例:
我带着孩子们在做着游戏。
突然一声哭声吓了我一跳, 原来是余宇遇到困难了, 不知如何玩游戏。“我相信你会的, 我来教你,不信你试一试? ” 在我的指导帮助下, 他终于高高兴兴地和孩子们做游戏了。
回到教室, 讲了 一个故事, 教育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都要尝试着自己去解决, 试一试, 我能行!
哭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 哪
怕是一件很细小的事情:
纽扣开了, 摔倒了, 穿鞋脱衣、、、、
案例:
一个不爱上幼儿园的孩子
开学了 , 孩子们个个满心欢喜的来报到, 但天天却不愿意上学, 非要家人在幼儿园门口陪着才肯进教室, 看不到家人的身影就不高兴, 第二天怎么都不肯来上学, 说家人说话不算数, 说好了陪他却走了, 又哭又闹就是不肯放开家人的手, 我们只好强行把他拉了下来, 就这样连续两个星期每天早上如此哭闹一番, 我们都无计可施。
处理:
首先发动全班小朋友都来关心天天, 陪他玩游戏, 白天在学校表现好时, 会及时对他表扬和奖励, 中午天天不想睡午觉, 就让家人把他接回去, 下午天天的情绪会很好, 每天离园前老师都要与他沟通, 虽然还会旧戏重演, 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关心和鼓励, 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案例:
每天早上接待来园幼儿时, 远远总会哭着对家长重复:“一定要在午饭时来接我!” 家长总会说:
“好的。” 一定要在我的引导下他的情绪才会慢慢稳定。
分析:
家人非常疼远远, 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 而在幼儿园,他与同伴老师的共同生活中, 有时会发生矛盾, 还会被老师约束, 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不能象家里那样呼风唤雨, 情感和需要得不到充分地满足, 因此, 他来园的情绪比较不稳定。
措施:
(1)
得到家长的配合, 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做到严爱结合。
(2)
坚持每天让孩子来园, 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 马上
离开。
(3)
创设安全、 愉快的氛围, 引导同伴们和他做好朋友。
案例:
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早晨来园后, 小朋友都在区域里活动, 玩得很开心。
突然我发现轩轩桌子下面有一些果壳, 我问小朋友这是谁扔的, 小朋友都说不是我扔的。
只有轩轩坐在那里不说话。“老师说过的, 我们不能乱吃零食, 这样对身体不好, 而且, 看见果壳在地上应该怎么办? ”“捡起来, 放在垃圾箱里。” “是的, 我们应该讲卫生, 注意环保才行。”这样,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以后应该怎么做了。
分析:
现在的幼儿在家里都有家人们宠着, 有事情时都舍不得孩子动手, 都是自己做, 使孩子养成了不少不良的习惯。
措施:
通过晨谈、 集体活动来教育引导幼儿不吃零食, 不乱扔垃圾。
平时从小事做起养成讲卫生和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并对有进步的幼儿进行奖励。
案例:
霸王不霸
依依在班里年龄偏小, 既聪明又活泼, 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不管什么事都愿意尝试着去做, 但是却是出名的霸王, 只要有人想和她分享东西, 她就会推倒同伴或张口就咬人家。
分析:
平时在家里家人对依依百依百顺, 遇到不顺心的事随即发脾气, 会咬家里人的手, 但是家长们被咬了也不及时加以引导。
久而
久之, 依依的霸王脾气就形成了,
措施:(1)
移情教育:
要让孩子改变这种唯我独尊的性格,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 对他进行适当的移情教育。
如通过一些故事或情景表演, 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去, 让她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2)
帮助孩子学会“商量”, 如:
依依因为没有抢到心爱的玩具又和同伴打架时, 我及时制止, 让她想玩哪个玩具时来告诉老师,同时要求她看别人是如何协商交换玩具的。
教她学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让我玩玩好吗? ” 等, 让她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渐渐学会“商量”。
篇六: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园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汇报 卞茹雪在幼教改革蓬勃发展今天,要使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少走弯路,增加社会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关注度,即使医学和心理学在儿童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方面研究有相当进展,不过以综合知识立场对幼儿健康领域所作研究仍然较弱。所以,我认为对于幼儿心理健康调查含有十分关键现实意义!
序言
在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浪潮中,作为素质教育关键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培养,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人承受很多心理压力,连天真烂漫孩子也要承受社会儿变革带来种种影响,出现了部分值得注意问题。
《学前教育研究》 第二期文章指出,据全国 22 个城市调查,幼儿行为检出率达 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 3 000 名 4~5 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有 8.8%幼儿有不良习惯;11%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幼儿焦虑、担心;20%幼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幼儿偏食;22%孩子性情古怪。由此可见,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略。所以,社会在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实状况 在十几年前,“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陌生字眼,直到多年来,伴随教育体制不停转轨,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人全方面而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及至社会各界关心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在中小学,中国部分学者开展了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过在幼稚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现在中国还没有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如火如荼,能够借鉴结果也很少。
然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需及迫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家庭幸福
要求
现在,我们正面对市场经济浪潮,面对复杂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挑战,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提升,我们要接收风险、竞争、高节奏考验,要建立新型人际关系,这些无疑对新一代心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个体素质优化,首先将有力地推进整体素质发展;其次,心理素质也能够直接成为社会发展推进力。现代社会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发明需要是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对儿童发展影响呼叫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大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活跃,未来就业求职双向选择,对未来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假如在幼儿阶段没有处理好部分心理上冲突,她们未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其要求,更难面对挑战。正如江泽民 1990 年 10 月 13 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时所指出:“一个民族新一代没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社会发展,民族昌盛,全部离不开国民良好心理素质。
二、调查手段 调查工具包含
A 家长/老师幼儿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B 幼儿心理健康情况问卷
C 家长/老师访谈提要 三、结论
1、对困难挫折态度 所谓对困难挫折态度也叫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藐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伤和忧郁情绪支配。假如对这方面症状不立即地加以科学有效指导很轻易造成学生反社会性格形成。
①、从本质上讲,自责倾向隐盖了人对外在敌意和攻击,是人在无法实现对外在敌意和攻击后转而向内攻击结果。比如:孩子依靠父母-父母严厉处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感和敌意-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处罚孩子-以后孩子不能或不敢憎恨父母-孩子失去了憎恨外在目标-于是憎恨能量由外转向内部-形成自责倾向。
②、另外,老师和好友处罚、批评和指责也能引发自责倾向。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被父母、老师和好友责骂、处罚,以后,她可能会感到无法生活或是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并所以而对这些人(老师和好友)产生愤恨和不满,假如这些愤恨和不满得不到顺利处理,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2. 冲动倾向是指易在某种强烈情绪驱使下出现带有暴发性或攻击性话语或行为。表现在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一看到想要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等这种想干危险事或愚蠢事观念。
产生冲动倾向关键原因有:
①、遗传原因影响。部分人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含有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冲动倾向和其生物学神经类型相关。对于冲动倾向尤其强烈人,就必需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②、被强烈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部分孩子因为反复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她们极力和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分交往方法,使言行带有较强冲动性。还有部分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见解)、个人偏好及目标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怎样和人相处,长久感到空虚,并伴有不扎实焦虑感,所以,也轻易有冲动性行为。
③、后天学习和模拟。有部分含有冲动倾向孩子,其父亲或母亲言行也有较强冲动性。在长久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拟了父母言行。
④、冲动行为不妥强化。有部分孩子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立即阻止和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所以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她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仅没有
处罚她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她要求,以后,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愿望。
大多数学生冲动倾向和焦虑相关,部分起因于生来含有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或和学生外向性格等遗传原因相关。老师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指导孩子和人交往方法,在行为上设定清楚界限以预防冲动行为不停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篇七: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园 百家讲坛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 —以开封 市某幼儿 园为例 毛晓清 (新 乡学院 ,河南 新 乡 453002) 摘 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以开封市XXX幼儿园为例,首先采用问卷调查 法从该园大、中、小班各随机选取 50名幼儿家长为被试,以全面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 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 问题主要表现在神经症和违纪两个维度上;3-4岁、4—5岁和 5-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征存在差异。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状 况 ;调 查研 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现如今 ,幼儿健康不仅指幼儿生理卫生方面的健康,还包 括幼儿心理层面的健康。2001年 9月起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 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 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本 文旨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 ,找出影响幼儿 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开封市 XXX幼儿园 3~6岁的幼儿为调查对 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样本,从 3个年龄班各选取 50名 幼儿为被试,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份,回收 121份,其中有效问卷 113份,有效率为 75.33%。研究工具采用 张喜转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量表。问卷总体重测信度为 0.601,分半信度为0.935。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 究对象 从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年级中各选取 50名幼儿家长填 写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剩余 113份有效问卷。对回收的问 卷进行整理,将原始数据输入 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 ,对数据 进行分析。调查对象情况如表 1所示。
表 1 被试分布情况 被试 属性 人数 所 占百分 比 3-4岁 39 34.5% 幼儿 年龄 4~5岁 37 32.7% 5-6岁 37 32.7% 类 ,最后进行总结与习题练习,这是系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 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已知 到未知进行教学。
例如:在高三复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把牛顿的三个定 律都拿出来讲解 ,让学生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也可以采用从 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即渐近分化原则。在机械 能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例题 ,从牛顿运动定律 出发 ,写 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解题步骤 ,再进行变式训 练和扩 展,最后进行讨论与总结。
三、物理教师上课前应该有较 强的教 学效 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教学 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自我效能感对学 生物理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中学物理教师的 教学效能感水平普遍较低。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反映物理课程 太难 ,教师也发现很多学生听不懂。所以,有很多物理教师都是 跟着大纲或考点走 ,根本不在乎有多少 学生学会 了并能灵活运 用。针对这样抽象的学科,物理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有较强的教 学效能感,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参考文献 :
【1】张敏 ,雷开春 ,王振勇. 4- -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 『J】.心理科学,2005,28(1):183—185.
[2降 海玲.蓟县山区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D】.天津:
天津师 范大学,2015.
[3]孟娟娟.高中生物理学习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 师 范大 学,2015. 【4]俞国良,辛涛.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 理学报,1995,27(2):159—166.
[5]乔璨_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及其与教学归因方式相 关性研究【【)1.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资格证‘国考 ’背景 下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l6co60)。
作者筒介:王燕(1984_- ),女 ,土家族,贵州铜仁人,硕士研 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171·
20l8.04 总第 494期 百家讲坛 2.幼 儿 总 体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研究主要测查 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项 目共 分为 类因子:神经症冈子、违纪冈子和生活习惯因子。其I}|。
神经症 因子 的内容包括 上学哭 闹 、难 以静 坐 、坐立 不安 、心烦 意乱 、一人独处 、易怒、负面情绪、做事无主意 、惧怕新事物 、表 现特殊 、睡眠困难 ;违纪 因子 的内容包括不听管教 、说谎话 、欺 负其他幼儿;生活习惯因子的内容包括身体或面部作态 、吮吸 手指、口吃、言语转述困难、进食不正常。
q‘l 82. 3 I
70 :
59.3 ⋯.. n() ‘『1 49.6 d6. 9 4fl I f】
l _ 20 一 _ ■ _ lIl
. _ ._ .
嘲 L 。
fl
, 、 ’f忤 州 脯 【-“ ,二 {、 『~、 【
f
^ 图 l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图 1 示 3~6岁幼 儿 的心理 健康 问题 主要 表现 为发 脾 气 、出现痛苦、打架或争吵 、不听管教 、难以静坐 、心烦 、动作 多、拿不定主意 、说谎话和破坏物品等。该园的调查结果与已 有研究结果有 所不 同。
已有研究显示 学龄前幼儿心理 健康 f 1_ | = J
题主要表现为:发脾气 、多动 、不安 、抑郁 、不听管教、犹豫 、易 激怒 、吮手指、恐惧 、进食异常、不合群。提醒教养者应关注以 上幼 儿心理问题。
幼 儿心理健康 问题 主要表现 :按最 表各项 目记 分为 2分 的选择项 被选择次数 ,采用 SPSS for Windows中的 Decriptive 处理数据,按百分比高低顺序排列各项 目,百分比越高表示在 此方面表现差的幼儿人 数越多。
3.幼儿各年龄段 心理 健康状况 图 2—1 3~4岁幼儿主要 心理 问题 将 3~6岁幼儿分为 3~4岁、4~5岁和 5~6二个年龄组。各 年龄段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按量表各项 日记分为 2分的 选择项被选择次数 ,采用 SPSS for WindoWS中的 D—riptive处 理数据,将百分比高低顺序排列各项目,百分比越高表示在此 方面表现差的幼儿人数越多。各年龄段图表见图 2—1、图 2—2 和图 2-3。
图2—1显示,3~4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发脾 气 、出现痛苦 、难以静坐、坐立不安、心烦 、打架、不听管教 、没 有主意、说谎话和易怒。其中,发脾气 、打架、不听管教和说谎 话属于违纪因子维度;出现痛苦、难以静坐、坐立不安 、心烦 、 没有主意和易怒属于神经症因子维度。
.172.
图 2—2 4 5岁幼儿主要 心理问题 图 2—2显示 ,4~5岁幼儿的心理健康 问题 主要表现为发脾 气 、没有主意、打架 、出现痛苦、不听管教 、难 以静坐 、坐立不 安 、说谎话、破坏物品和易怒。其中,发脾气、打架、不听管教 、 说谎话和破坏公物属于违纪因子维度:没有主意 、出现痛苦 、 难以静坐 、坐立不安和易怒属 于神经症 因子维度 。
图 2—3 5-6岁幼儿主要 心理 问题 网 2—3显示 ,5-6岁幼 儿的心 理健康 问题 主要 表现 为发 脾气 、出现痛苦、心烦 、不听管教 、打架 、没有主意、难以静坐、 坐直不安、怕新事物和说谎话。其中,发脾气 、不听管教 、打架 和 说谎 话属于违 纪 因子维 度 ;出现 痛苦 、心 烦 、没 有 主意 、难 以静坐 、坐立不安和怕新事物属于神经症因子维度 综 可知 ,三个年 龄段幼 儿的心理健康 问题 主要集 中在 违纪因子维度和神经症因子维度。但是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 各维度 L的表现存在差异。在违纪因子维度中,3-6岁的幼 儿均存在的问题是发脾气 、打架、不听管教和说谎话,但 4~5 岁幼 儿较 为突 出的是 破坏 物 品。在神 经症 因子 维度 巾 ,3-6 岁幼儿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出现痛苦 、难以静坐 、坐 不安和 没有主意。各个年龄段也存在不同的问题,3~4岁幼儿是易 怒和心烦 ;4~5岁幼儿是易怒;5—6岁幼儿是心烦和怕新事 物 ..
参考文献:
【l】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 社 ,2006.
12J张喜转.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编及调查【Dl 郑州:郑9I 1大学,2006. [3】李永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关系的 研究【D1.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41. E-玉风 ,任桂英 ,顾伯 美.不 同时期北京 市城 区儿 童行为 问 题 比较研 究IJ1.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 ,2000,14(1):5l一53.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健康观察与研究 心理健康 幼儿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