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10篇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财经纵横2012年11期(中)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贵州遵义的红色旅游为例龙源航罗景丹赵奕(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纵横2 0 12 年11期( 中)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贵州遵义的红色旅游为例龙源航罗景丹赵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广西桂林54 10 0 4 )摘要:红色文化是人的精神的源泉, 经济是人的生活的基础, 以红色文化为人的精神源泉来推动人的生活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 红色文化不但代表了人的思想, 更代表了人的价值观。
以分析遵义的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诠释了红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红色文化; 经济发展; 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由中国共产党人、 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它不但影响着人的思想, 更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一、 红色文化的起源文化源自一个人的思想, 更是一个文明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入、 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旅游的兴起, 让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并且带动当地老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红色文化热” 的兴起则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并且带动了红色的周边商品, 如红色之旅, 红色商品, 红色文化节等。二、 红色文化的价值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对落后老区的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更是对人民群众精神层次上的一种升华, 也是对青少年们的一种鼓励。
让之为新中国的富强更为努力奋斗。1. 历史的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历史。
近代中国, 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
为拯救国家和人民, 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 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2.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 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
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
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
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 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3.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 传播其理念、 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红色文化不仅对我国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而且它的形式的多样化, 使人们在观看中, 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红色旅游展现了人们对当年那段红色激情的年代向往和人民对英雄的一种崇拜。
更是敬仰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先进分子, 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方式将历史知识、 革命精神鲜活的展现给大众眼前。4 . 经济开发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那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当革命抗争时期, 大多数的革命故事都发生在山区, 那里风景优美且民风淳朴, 可把红色文化, 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一起, 寓思想教育于观光游览中。
不但有利于先进的文化传播, 更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为经济资源。
从而推动老区的经济文化双重发展, 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三、 红色旅游对遵义经济的促进作用红色文化引领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遵义作为我国红色旅游的重要区域, 其特殊性不言而喻。
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和具有较深层次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1. 当地政府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贵州省旅游局与遵义市人民政府就“十二五” 期间进一步促进遵义旅游业发展达成了合作共识, 于20 11年初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 主要内容有:
支持遵义“宜游” 城市建设, 支持遵义旅游创新发展, 支持遵义旅游规划体系建设等。
遵义政府的大力扶持, 对遵义红色旅游的促进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 红色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今, 红色旅游景点已是免费对外开放。
那么其直接价值, 即通过门票的收入的经济效益是微乎其微的。
都是这并不能说红色经济对当地的经济作用无足轻重。
相反, 它的作用是巨大的。遵义, 因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 “娄山大捷” 而闻名于世。遵义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规划整合, 明确提出打造四大旅游品牌:
以“遵义会议” 、 “四渡赤水” 、 “娄山大捷” 、 “突破乌江” 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我们在遵义亲身感受到, 来红色旅游景点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采访当地负责人时, 他说道:
“最近几年, 政府加大了对红色景点的投入、 建设力度, 来遵义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的人比原来更多了。
人气越来越旺, 你看这附近的商场、 饭馆、 酒店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街道也变得更宽、 更洁净、更漂亮了, 红色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实惠。
”3. 红色旅游的意义发展红色旅游, 弘扬红色文化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 政治工程。
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特色旅游产品, 它以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景区、 建筑物为依托, 是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红色旅游院子革命传统教育, 有助于民众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 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遵义会址精神。
红色旅游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 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心思想的和信念。发展红色旅游, 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 革命老区多处于偏远地区,风景秀丽生态宜人, 但经济水平普遍不高,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
是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人均收入不断的提高, 人民的旅游消费逐年增长, 对旅游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我国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结O 构以此更好来满足人们多样化、 多层次、 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
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满足旅游业新的嚣求, 给旅游业冲进了一股新的动力,对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更可让人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如今, 遵义人正利用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上演着一出红色旅游经济大戏, 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 1】
黄静波. 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叨. 消费经济, 2007, ( 1):
29—31.【2】
常莉主编旅游学概论【M 】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杜, 2008. 08. 第17 2页.【3】
罗颖. 贵州红色旅游的现状与选择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D 4 ).38万方数据
篇二: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4 期-99-红色文化旅游的理论解析及发展启示 *李保玉摘
要:红色旅游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专项的文化旅游形式,因此,红色旅游等同于红色文化旅游。现阶段,红色文化旅游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之中。二是红色文化旅游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三是红色文化旅游体现出鲜明的经济意图。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为旅游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四大学科取向。具体来看,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文旅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理论。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理论解析;启示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83(2018)04-0099-06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逐渐由上层阶层的奢侈活动嬗变为普通大众的日常休闲活动。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人们自然就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然而,相比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精神产品则略显匮乏,由此,红色文化旅游应运而生。红色文化旅游一经产生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发展。2004 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文化旅游正式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成为了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 2016 年《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红色文化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曲靖师范学院 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655011)1
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探讨1.1
红色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何谓红色旅游?这是开展红色文化旅游研究的第一问,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至关重要。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红色旅游实践就已蓬勃发展,而“红色旅游”一词却最早见于张敏2000 年在中国旅游报上所发表的《英雄城的“红色旅游”为何受冷落》 [1] 一文中。作者在文中仅仅提出了“红色旅游”一词,却并未对其概念给出诠释。直到2002年,李宗尧在《论“红色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一文中才将“红色旅游”初步概括为“中国独特的一项旅游活动,它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往往以亲临革命老区,参观革命遗迹,实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目的” [2] 。2004年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红色旅游”界定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收稿日期:2018-05-22基金项目:2015 年云南省哲社项目“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与美丽云南建设研究”(YB2015021)。作者简介:李保玉,男,河南周口人,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育。Vol.11 No.4August, 2018第 11 卷第 4 期2018 年 8 月经济视点
2018 年 8 月-100-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和接待旅游者进行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3] 。红色旅游因首次获得了官方定义,且上升为一项专门的国家政策而被人们广泛认可与普遍接受。2011 年,徐仁立、刘建平依据“一期规划”拓展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将其扩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大阶段,另一方面,从空间维度上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资源也纳入红色旅游的范畴[4] 。2011年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2011—2015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发展范围进行了修订完善,提出“以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的内容为重点,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大地上发生过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 [5] ,并从主题内容维度上将红色旅游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个时期。2016 年10 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的概念并未给出新的诠释,基本沿用了上期规划的界定。综上可知,红色旅游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区别在于时间跨度和领导主体上。狭义红色旅游的时间跨度是 1921 年至今,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算起,其领导主体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广义红色旅游的时间跨度则扩展为 1840 年至今,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算起,其领导主体不仅包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包括近代以来所有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如开明地主、资产阶级中的爱国人士等。本研究根据曲靖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状况,采纳狭义红色旅游的概念,尤其聚焦于红军长征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方面。通过对红色旅游的概念分析可知,红色旅游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专项的文化旅游形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红色文化旅游等同于红色旅游,上述对红色旅游的概念界定即为对红色文化旅游的概念阐释。1.2
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分析尽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和学术界对“红色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稍有不同,但也包含了很多共同的元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之中。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尤其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追求中华民族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抗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为国为民、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所以,红色文化旅游的真正内涵应在于让游客在游览红色景区、参观战争遗址、体验革命生活的过程中感悟和领会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红色旅游的载体大都是某些历史文化遗产。红色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求自我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因此,红色文化旅游的关键在于让游客在回忆历史史实、聆听历史故事过程中品悟历史文化。二是红色文化旅游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实践自上世纪 80 年代产生之初就是一项由政府发起并主导的专项旅游形式。政府在前期的旅游规划策划、经典线路开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和中期的旅游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以及后期的旅游资源保护、修葺、完善等方面均投入了大量资金,因而主导着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此外,红色文化旅游是培育国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生动课堂,是增强国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信心的得力武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德道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红色文化旅游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三是红色文化旅游体现出鲜明的经济意图。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势必要与经济挂钩。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宣传与营销、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细分、开发与拓展等都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大都分布在区位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事实上,当初政府发起红经济视点
第 4 期
-101-李保玉:红色文化旅游的理论解析及发展启示色文化旅游的政策号召,不仅在于红色教育的意图,还包括于帮助革命老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图。在当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不仅能够使革命老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帮助革命老区开发自身优势产业,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从而提高革命老区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2
红色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启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旅游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四大学科取向。具体来看,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文化产业理论、文旅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市场细分营销理论等。根据曲靖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一般理论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具体要求,本研究重点选取文旅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点,构建曲靖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理论架构。2.1
文旅融合理论及启示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交互、交锋、交融的动态过程,它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产业壁垒障碍不断打破、产业边界域限不断模糊的过程中而形成一种新的产业融合形态,同时兼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重属性。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没有文化,旅游就会失去内在价值,显得无根无源、空洞苍白;而没有旅游,文化也会失去外在载体,显得单调无味、发展乏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顾客需求、资源禀赋、供给结构、产业元素和市场管理的高度关联与交叉融合,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交互关系是双方得以融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一方面,旅游产业促进了文化的多姿多彩与繁荣发展,是促成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与最佳模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的多元文化资源有助于培育新型旅游形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经典旅游品牌,塑造旅游文化良好形象,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内源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形成了三种经典模式[6] 。其一,渗透融合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渗透方向,一是文化产业端向旅游产业端的融合渗透;二是旅游产业端向文化产业端的融合渗透;三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端之间的同时相互渗透。其二,延伸融合模式:依据延伸主体的不同可以归类为三种不同的延伸类型,一是文化产业端向旅游产业端的延伸融合,表现为旅游业态与旅游功效外显于文化产业之中;二是旅游产业端向文化产业端的延伸融合,表现为文化业态与文化功效内隐于旅游产业之中;三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端之间的同时延伸融合,表现为文化与旅游双方在业态和功效方面的依次共生与相互融合。其三,重组融合模式:依托节日庆祝、纪念活动、会议展览等特殊活动,分别打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与元素构成,并将双方中某些功能剥离出去,通过优化重组与结构调整,从而塑造出新的业态及其价值链。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协同创新与联合驱动的有效法宝,依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大产业趋之若鹜的致胜宝典。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的融合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亦是大势所趋。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几代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只有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并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显现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我国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产业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为我国的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我国红色文化的旅游发展只有坚持以文旅融合理论为指导,走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2.2
体验经济理论及启示“体验经济”一词是个舶来品,最早由美国学者托夫勒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他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是紧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而产生的最新经济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派恩二世在《欢迎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一
2018 年 8 月-102-文中,承袭托夫勒的观点,对“体验经济”一词的含义和特征给出了具体阐释与详细描述。体验经济与以往强调产品主体性与产品中心地位的传统经济不同,它较为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传统经济常常关注产品本身的形美价廉、内涵丰富、品质高雅、功能强大等物质属性,而体验经济更为在意人的精神属性,提倡“立足人的生活情境和具体工作实践,培育系统感官体验、身心情感与思维认可,尝试改变顾客的消费观念,以期吸引顾客眼球,抓住顾客消费心理,从而找到产品的新的生存空间与消费价值” [7] 。体验经济的核心在于体验,通过顾客体验提升顾客福利进而实现经济效益。那么何谓体验?国内学者湛莉认为,“体验是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依托自身认知结构感受美好生活并获取终极效用的过程” [8] 。由此可知,任何一种体验都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不同认知结构必然获得不同的个体体验。此外,体验是主观个体与客观事物交互的产物,特别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只有通过亲身参与、逐渐领悟方能获得丰富的体验。体验经济的关键在于体验设计,体验设计的好坏关乎着体验价值实现充分与否。那又如何进行体验设计呢?国内学者魏晓安归纳提炼了体验设计的八大原则[9] :一是游戏娱乐原则;二是互动参与原则;三是精神虚无原则;四是人性情感原则;五是正面强化原则;六是积极主动原则;七是多方位体验原则;八是标志物先行原则。从本质上来看,红色文化旅游是一项专项的体验活动,游客们在红色文化旅游过程中最为关心的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所见、所感、所悟与所得即体验。体验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灵魂,良好体验是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篇三: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视野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是一片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悲壮征程,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所以我们要坚持把“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做大做靓“红色文化名城”名片,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下面从分析高台县红色文化资源入手,找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高台县红色文化资源概述(一)物质类红色资源高台县内有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红西路军历史的纪念、展示、保护和研究中心。遗物重点是纪念馆内收藏展示的文物。(二)非物质类红色资源一是以红色革命历史为主题的资源。红西路军全体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他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段悲壮的红色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足迹,孕育了忠诚理想、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二是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完成《祁连传奇》 《陇原英雄传》等剧本,出版发行《红西路军历史简明读本》 《红色高台文化旅游丛书》等红色文化书籍,电影《血战高台》被列为国家重点创作剧目,创作编排快板舞《我向习主席夸高台》 《习主席嘱托记心上》、情景剧《红色足迹》等,舞台剧《血战高台》 《红军情》完成剧本创作;挖掘整理《西风烈》(组曲)等红西路军主题歌曲40余首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三是革命英雄人物。在高台这片热土上,走过无数英雄人物,为高台革命斗争、中国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贡献。代表人物有董振堂、杨克明、王铭伍等革命先烈。还有一批健在的为我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老英雄、老红军、老战士、劳动模范。四是红色文化相关研究成果。二、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与短板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台县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1] 。(一)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红色资源文化底蕴和内涵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大多都是仅局限于参观革命旧址的设施、纪念场馆,很少有游客主动参与性的项目,展览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布置陈列的手段相对落后。同质化的布局、教科书式的引导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红色资源教育功能弱化,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也比较有限。另外,对一些民间感人的红色故事、红色事迹提炼总结和宣传力度还不够。(二)旅游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融合度不高虽然这几年高台旅游业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全县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项目看的多、玩的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参与性、体验性的需求,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层次较低,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核心吸引力不强,与高台深厚的历史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度不够,没有形成支柱性的产业链条,一站式“过路游”留不住人,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不红火,一看而过已成为制约高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瓶颈”。(三)红色文化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链条单一,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较少, “购”和“娱”的短板问题突出,集中购物街区、体验项目不足,特色文创产品、农产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能力不强,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设计时尚、包装精美、携带方便的高台旅游标志性“必购商品”。(四)“红色高台”品牌知名度不高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建设发展融合度不高,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在市域内高台城市形象宣传较大,知名度较高,但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来看,仍然缺乏知名度。城市及景区景点建设中缺乏注重植入红色元素的理念,特色商品展销门店较少。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例王彩霞(中共高台县委党校,甘肃 张掖 734300)摘 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尤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不断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潜力,真正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文化资源;高台县旅游;融合发展作者简介:王彩霞(1977— ),女,汉族,甘肃张掖人。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 .。
。
丝路视野8三、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项目支撑、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红色文化名城”。(一)大力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加大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等的保护力度,对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保存修复。出台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规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红西路军史料。加强对史料的挖掘、管理和使用,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挖掘提升现有A级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针对景区旅游项目多、红色文化项目少的问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加强红西路军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系统研究,尽最大努力对一些红西路军革命遗址等进行复原或重建,并依托红色教育基地、重点景区景点,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科学开发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干部教育培训、红色商品研发、红色户外拓展等衍生型红色旅游项目,提高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在巩固扩大目前旅游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祁连生态游、文化古迹游、研学拓展游、沙漠探险游等主题旅游产品;与省内知名旅行社、红色旅游景点联合推出“播撒红色火种” “探访西征历程” “追寻总书记足迹”等精品线路,并鼓励旅行团商打造特色鲜明的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红色教育、户外运动、研学、康养等为主题的精品线路。(二)积极创作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加快特色文化创意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体系建设,培育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衍生产品、非遗商品、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特色手工艺品、红色文创产品、西游文化产品、农副土特产品等富有高台特色的旅游必购商品。建立线上营销网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精心策划举办富有特色的系列红色文艺活动,创作融合红西路军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的文艺精品,采取网红直播、影视植入、达人踩线、演艺动漫等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维、立体式宣传营销,在集中展示我县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汇聚人气、提升名气 [2] 。(三)坚持内涵发展,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优势与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紧密结合,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打造旅游精品景区集群。大力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工程,进一步挖掘提升现有A级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改造水如意生态绿地建设红西路军主题公园、改造汉唐文化街整体风貌打造红色文化商贸街、利用红色记忆博物馆及周边木屋建设红色文化博览园、依托血战高台场景复原区打造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和红色旅游小镇、国防教育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进度,探索将县城中心广场改建为红军广场,全面提升全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和湿地生态游融合发展,着力实施黑河北岸生态湿地景观改造工程,规划建设水系、步道、园林等景观,全面整治城市湿地公园周边环境,倾力打造隔河相望、两岸皆景的城市“后花园”。二是开发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尽最大努力对一些红西路军革命遗址等进行复原或重建,并依托红色教育基地、重点景区景点,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科学开发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干部教育培训、红色商品研发、红色户外拓展等衍生型红色旅游项目,切实把高台打造成“红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核心区,提高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三是打造培育主题精品线路。在巩固扩大目前旅游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祁连生态游、文化古迹游、研学拓展游、沙漠探险游等主题旅游产品;与省内知名旅行社、红色旅游景点联合推出“播撒红色火种” “探访西征历程” “追寻总书记足迹”等精品线路,并鼓励旅行团商打造特色鲜明的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红色教育、户外运动、研学、康养等为主题的高台“一日游” “多日游”精品线路,增强游客消费的选择性。(四)强势宣传推介,做靓红色高台文化名片 坚持以大宣传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推介,叫响做靓高台红色文化名片。一是创造系列红色文艺精品力作。大力号召全县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以红西路军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积极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形成全方位弘扬西路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二是举办红色文化旅游活动。以打造品牌活动为重点,围绕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烈士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和举办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红色文化旅游节会赛事活动,营造健康浓郁的红色文化旅游氛围。每年策划举办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红色节会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力。三是广泛宣传“红色高台”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简洁易记、彰显高台特点的红色文化旅游广告,不断完善提升“红色高台”品牌的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四、结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可以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尤其是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城市带来历史的厚重感,吸引更多的游客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场景,体验残酷的战争场面,而且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奋发创业的信心。高台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使红色文化在更广领域、更多人群中得以传播,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更加富有魅力。抓好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参考文献:[1]王菁菁,刘治国.高台县探索推动体育和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J].运动,2016,145(17):132-133.[2]高嘉蔚,刘杰,吴睿,等.我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研究与机制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05):323,326.。
。. .。
。
篇四: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文化引领助推旅游发展经验材料上世纪 50 年代,**村“穷棒子”精神名扬全国,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60 年代,**村“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总理誉为“当代活愚公”,40 多个国家元首、160 多个国家的考察团来此参观。抗战期间,二十九军爱国将士在罗文峪关与日军血战三天,《大刀进行曲》响彻全国;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鲁家峪,素有“冀东小**”“江北小井冈”之称……说起遵化大地上的红色历史,太多市民都能信手拈来讲上一段。
近两年来,遵化聚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遵化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1-6 月份,全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近百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市场的一股新泉。
品牌引领,统筹谋划全局
“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炼红色文化精神,不断完善红色文化体系,把红色文化旅游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市长董学忠的话语掷地有声。
全市上下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头脑风暴”活动,教师学者、领域专家们群策群力,总结提炼出以“冀东抗战中心、当代愚公之乡”为品牌,“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四十勇士精神”、“冀热辽抗日革命根据地”、“铁厂甲山战役”、“长城抗战”等多种红色资源为支撑的“1+X”型遵化红色文化体系。
同时,遵化理性审视外部发展环境,确定了建设“京津冀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京东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其中,将**定位为建设“北方农村题材影视基地”、**定位为“河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鲁家峪定位为建设“冀热辽抗战红色旅游目的地”、罗文峪定位为打造“长城抗战红色旅游景区”…… 围绕《遵化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工作的有关意见》,按照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着力构建东部奋斗游、南部抗战游、北部长城游三大功能分区,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红色旅游新格局。
项目支撑,业态融合发展
项目是红色旅游发展的载体,这市高标准推进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围绕“穷棒子”精神,投资 1.2 亿元的“穷棒子”历史博物馆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展馆总建筑面积 6100 平米,目前正在进行内部展陈设计,展示以王国藩为代表的“穷棒子”发展历史,再现**人民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
围绕“当代愚公之乡”,**村投资 1000 余万元开展综合提升工程,修建全长 3.5 公里的东山旅游路,使之与西山公路形成闭合,栽植 10000 余棵海棠树打造海棠大道,与愚公洞、万国田、中阿友谊树等 15 处红色景点相映成趣,形成高标准红色旅游景观带,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围绕“冀热辽抗战红色旅游目的地”,与中建集团共同规划鲁家峪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按照“一馆、一陵、一广场、一学院、一街区”的建设思路,筹划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组织修缮洪麟阁故居、兵工厂、干部培训学校等 49 处革命旧址。
此外,投资 450 万元的二十九军长城抗战烈士陵园、投资 200 万元的甲山抗战纪念馆完成改造提升,全市 8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方位展现遵化红色历史,吸引众多京津冀游客前来学习参观。
同时,这市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大力推行“红色旅游+”发展道路。
与生态建设相融合,打响一系列生态环境攻坚战役,景区干部群众继承发扬红色精神,迎难而上,响鼓重锺,开展声势浩大的“五清三建一改”专项行动,拆除 2000 余处废弃建筑,腾退土地 80000 余平米,红色景区环境美丽蝶变;与乡村振兴相融合,老百姓参与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30 余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农家乐日趋火
爆,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相融合,按照“红绿结合、捆绑营销、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发展理念,**葡萄采摘节、娘娘贡杏采摘节声名远播,农副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在前不久的北京旅游博览会上,娘娘贡杏卖到 20 元一个,真正实现了“产业得促进、经济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共赢效果。
文化点睛,特色活动纷呈
红色旅游不仅是一个旅游产品,更是一项文化工程,只有将旅游和文化全面融合,红色旅游才会富有强大生命力,才能行稳致远。
大力开展体验式研学,打造一批集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红色项目,推出“重走英雄路,再拾先辈锄”、“感受抗战文化、接受爱国教育”等拓展课程,许多来自北京、天津的 85 后父母,带着孩子参加红色夏令营,在体验中得到精神洗礼。
“来村里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最多一天能有 5、6 拨,忙得我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村讲解员王艳双说到。遵化探索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一体发展的模式,数量众多的红色景点成为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河北工业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 30 余家高校、企业设立教育实践基地,中国移动、唐山各地区党政机关来此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市红色旅游景点每年承接学习团体 400余个,党员培训达 10 万余人次。
结合建党、建国等重大活动纪念日,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8 周年之际,**陈列馆内座无虚席,上至 80 余岁老党员,下至 5 岁孩童,都被“诗歌行▪ 走进**”原创红色诗歌深深感染,在场观众无不落泪。积极开展“文艺展演进老区”系列活动,精心编排的红色剧目,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为老区人民奉上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6 月 6 日,周总理卫士高振普、护士长许奉生一行来到**,当他们看到周总理赠与外宾的“国礼”千层石,被植入创意元素打造红色文化纪念品,高振普将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近几年,根据红色景点
不同特质,遵化相继开发出千层石、蛇绿岩、葫芦烙画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彰显“遵化精神”、“遵化力量”的红色文化旅游商品。
擦亮招牌,彰显红色形象
遵化强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6 月 13 日,《中国妇女报》头版刊发《河北遵化**村:当代愚公精神在这里缔造并传承》,报道了**人发扬“愚公精神”的故事;7 月 12 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近平台刊发《河北**: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对**村加速乡村振兴步伐进行宣传。近两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频频聚焦遵化,累计刊发红色旅游稿件100 余篇,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旅游金字招牌。
先后推出《遵化故事▪ 红色记忆》,在品读故事中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制作 MV《再唱****》、《遵化美》、《大遵化》,唤起遵化儿女投身家乡的热情;依托全市重点公共空间区域,一组组红色公益广告扮靓大街小巷;依托红色景区历史特点,绘制 5000 平米红色主题文化墙,救国报社、四十勇士、甲山抗战……一幅幅彩绘讲述着遵化辉煌的红色历史。
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将红色景区串联到旅游线路之中,精心打造4 条红色记忆游,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是我第三次踏上遵化红色之旅,每次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精神感悟,这也是红色旅游的真正意义所在。”来自天津的张先生说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
文明热情、厚德重义的遵化人正向着进一步打响“冀东抗战中心、当代愚公之乡”品牌,进一步扩大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的目标而前进。
红色文化引领助推旅游发展经验材料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首府**在旅游业大发展过程中注重不断加大红色文化的融合,通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
发展策略,推动红色特色旅游产业升级进步,形成以**景区为重点的红色产业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及线路,展现**市红色旅游发展健康形象。
一、集多方力量推进红色旅游建设 1. 认真做好**市红色旅游健康发展顶层设计。按照《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市实际,我局积极搜集和整理了首府**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资源与开发情况以及红色旅游相关业态情况,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风景区发展规划,采纳各相关单位的意见,拟定《**市推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工作方案》。
2. 在全市创特创全工作中,推进红色旅游建设。全市在大力推进各县区创特创全工作中,积极挖掘红色元素,在保护中开发红色资源。**在创特工作中,建成徐汉林烈士陵园,并打造成国家 3A 级景区;**县在创全工作中对程思远故居进行改建;**区在创全工作中推进**山风景区对**学生军、龙象塔、纪念澳门回归林等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区在创全工作中新建成通往**镇**镇红色旅游公路,整治美化古镇环境;**区建成美丽南方土改文化展示馆等等。
3. 结合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发展建设红色旅游。在**市“三街二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中,专题建设了邓颖超纪念馆和苏缄纪念设施;在百里秀美**项目建设中,完善红色旅游节点建设,建设修缮红色亭台、雕塑等,在**游船上对游客的讲解词中增加红色旅游内容;完成**博物馆等单位创建国家 A 级景区。
4. 加大红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红色旅游重要宣传平台-**国际旅游服务中心;积极为红色旅游地区、景点和场馆配套建设旅游公路、景区道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服务中心,制作服务游客的 AR 地图宣传册;打造“重温党史之旅” “抗战体验之旅” “红色记忆之旅” “中华文化传承之旅” “百里秀美**之旅” “改革开放成就之旅”六大主题红色旅游线路吸引广大游客。
5. 做好红色旅游进校园宣教活动。在**市第十四中学**小区开展****年**红色旅游进校园试点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凤翔路小学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在中小学校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推进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重要指示精神。2019 年配合自治区文旅厅红办组织红色旅游进高校活动。
6. 注重红色教育及人才培养。为提升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组织**景区等相关人员参加各类红色旅游专题培训。开展全国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和红色旅游演艺创新成果**市征集活动,在单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组织党员观看《血战湘江》《红色传奇》,学习《关于印发鹿心社同志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开展“传承红色基勇担职责使命”专题研讨暨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9 年第 2 次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等精神。
****年,积极组织我市旅游企业红色旅游导游人员参加“**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得专业讲解组和志愿者三个一等奖,三名获奖选手均被选定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最终,我市张珊获得了全国第 7 名的好成绩。2019 年在桂林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暨“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之薪火相传主题演讲赛**选拔赛,**规划馆的孔涛获得一等奖,**民族博物馆的程晖获得二等奖,**革命纪念馆的范紫琴等 5 人获得三等奖,其中孔涛等 3 人代表**参赛队参加全国比赛。通过大赛形式,挖掘和丰富了我市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推出了一批感染人、教育人的红色故事,唱响了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7. 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户外硬广告等传媒渠道,在推广**旅游整体形象及精品旅游线路产品的同时,加大对我市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以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等方式,向境内外游客推介**旅游,加大**旅游在本
地宣传力度,开展**旅游宣传品“四进”活动,即进机关、进社区、进广场、进学校,让更多市民了解**红色旅游。利用其他城市来邕开展旅游交流的契机,广泛进行旅游的信息交流,推介**红色旅游线路产品。同时,借助**月月旅游节活动,拉动旅游消费,活跃首府旅游市场,深化我市红色旅游节庆品牌效应。
二、大力推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 提质升级
****年**被教育部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文化旅游部公布为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并且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台交流基地。据统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26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其中接待中小学生团体 111 个,累计接待学生 53000 人次,旅游总收入 141.11 万元,2019 年预计全年接待游客 40 万人次。
1. 谋划顶层设计,筑固基础提升环境。《**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把**建设成为军事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和国家 5A 级景区,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同志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也提出了将**建设成为国家 5A 级景区的要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作为 5A 级红色旅游景区进行打造。****年编制了《**军事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概念性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19年 9 月开展了中期评审。****年 10 月 1 日《**保护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同时,**正式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景区在筑牢“红色”基因的同时,充分整合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民俗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积极景区进行开发建设。
历时两年,投资 8000 多万元的**景区文保中心大楼以及三栋职工周转用房以古色古香的设计理念和崭新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新建的可容纳 90 辆车的生态停车场。在游客游览主要景点区域新建两个厕所。计划投资 3000 多万元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博物馆附属馆工程力争 2019 年 12 月份开工建设。景区南北门区域的提升改造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当...
篇五: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文化带动旅游成效材料五篇与红色文化引领助推旅游发展经验材料五篇红色文化带动旅游成效材料五篇
【篇一】
**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倾心打造“两当兵变”策源地、“工合运动”纪念地、“航天三线”精神发祥地和“宝成铁路”文化体验地四大红色旅游板块,先后建成一大批精品红色旅游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活动聚焦、业态丰富、品牌塑造,推动以红色旅游为亮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截至目前,**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各界游客 20 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正逐步成为引领全域旅游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红色旅游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工合纪念馆、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景区、安沟三线文化主题街区等多个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有效带动了凤凰湖景区改造提升、消灾寺少林文化产业园、
紫柏山景区综合开发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红色旅游文化更具活力。借助**红色历史文化,先后举办了**宁十六市媒体人暨中省文化名人“走进秦岭花谷,发现红色**”、“书写红色记忆“”传承中华美德”全国书画巡回展、宝鸡日报小记者走进红色**、新中英三国青年重走艾黎、何克工合路等主题活动;出版了《世界的工合**的双石铺》纪念画册、《中国工合运动在**》专辑画册、《我看见了一个新中国》等文学作品,社会影响力巨大,收到了良好成效。
红色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在发展过程中,**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地方手工艺、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在景区推出“红色夏令营”、红色户外拓展等主题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地方民风民俗的有机统一,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为有效发挥**丰富的三线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与**人从众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协议,通过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红色旅游全域发展。
红色旅游品牌持续擦亮。加强与**等市县的区域联合,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革命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宝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宝鸡市干部培训党校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电视台、**日报、宝鸡日报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先后对**红
色旅游发展进行了报道评论,“红色传奇、星火凤州”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篇二】
82 年前,饱经挫折的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通道,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通道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通道,也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通道,这一历史转折的地理坐标,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80 多年后,这一文化又让“转兵之城”焕发出后发赶超的精气神。
奋起直追,奋楫者先。革命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奋力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罗蒙山下,县溪古镇,一座书院静静地躺着。四周青砖护墙,墙外两株桂树正吐溢芬芳,门楼飞檐翘首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阶而上,即可进入恭城书院。
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会议就发生在这里。1934 年 12 月,中央红军攻占通道老县城后,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临时紧急会议,实现了西进贵州的伟大战略转兵。党运、国运由此拉开整个转折的序幕。
1934 年中央红军经过通道,虽然不过 7 天 7 夜的时间,但却在全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印记”。
恭城书院、红军街、红军桥、小水战役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通道的红色革命遗迹举不胜举。
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保护红色文化,珍存红色记忆,让历史血脉代代相传。
县溪镇红色旅游风味渐浓:第一期工程所有房屋、路桥、水电等基础民生设施的修缮改建工程全面完成,恭城书院、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街、红军堤等革命旧址的复原布展及升级改造完工。
与此同时,通道转兵纪念馆、小水战斗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
通道还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一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提升通道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整理编写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红色资源理论展示成果。
一个个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起。通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旅游经济成发展新引擎
神奇侗乡,令人心驰神往。
风雨桥上,不少老人在摆卖芦笙、侗锦、腊肉、山货……在通道,在侗乡,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绿色经济,已渐入佳境。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今天,继承了长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全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旅游二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养老之城、好运之城,推动“全域旅游”破冰前行、扬帆出海。
茫茫群山之中的通道,风光旖旎,既有雄伟险峻的层山叠岭,也有静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风情万种的侗歌侗戏风雨桥,也有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近年来,随着交通突围、政策趋利、侗寨申遗推进、全省文化旅游重点县成功申报,通道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的发展思路,正式提出了旅游的“二次创业”,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侗族文化体验第一城”。
旅游景点提质提档,全域景区逐步成型。通道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实施了旅游重大项目 30 余个,加快了万佛山、龙底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恭城书院等景区标准化建设。
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全面升级旅游服务。一方面,包茂高速怀通段建成通车,武靖高速开工建设,6 条县道升级为省道。通道全县目前已有 2 条高速、1 条铁路、6 条国省道、159 条农村公路参与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可入性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围绕旅游要素,通道集中力量推进星级酒店、旅游运输、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目前8 座星级宾馆已有 4 座投入运营,旅游大巴车队已筹建好,皇都侗族文化演艺、县城旅游购物街、萨岁广场文化休闲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县城夜景灯光亮化、社会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旅游,通道极力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和经营业态。不仅圆满完成与中惠旅的托管经营机制尝试,新引进了中信集团投资经营全县旅游产业,签订了 10 亿元的合作开发协议;而且对接休闲养生旅游的消费新需求,开发了通道转兵纪念地红色旅游、侗寨民俗风情体验、科技园农耕体验、万佛山自驾营地、龙底生态休闲及科考探险等深度互动项目。
期盼化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数据显示,通道旅游势头发展强劲,** 年全县接待游客 101 万人次,** 年 167 万人次,** 年 268 万人次,年均增速超 30%。
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 “万佛山景区开发让我家门口就是景区,每年靠农家乐店增收有二三十万元!”未到饭点,临口镇太平岩村“老粟农家土菜馆”已是
宾客满座,老板老粟喜不自胜。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是国家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县,“精准脱贫”一直都是全县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如何脱贫?通道将精准脱贫与旅游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县”建设和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环线和业态布局为串联,强力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快景区基础提质、业态丰富,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业态提升与群众增收,走一条以景区、园区、合作社、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五带动”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成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西南部,由**四村组成,距县城约 11 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 2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2373 人,耕地面积 1722 亩,林地面积 17684 亩,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本村群众的同心协力下,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
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年,全村共有 672 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 8870 元,较上年增加 1825 元。
“在这里,我们正在规划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经过皇都侗族文化村寨门时,县扶贫办负责人指着一片空地说,“通道,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山顶上,可能就住着那么几户人家,别说脱贫致富,仅仅是帮他们修条路上去都要几百万。”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解决山民脱贫难题,** 年初,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镇建设,通道正式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脱贫致富,确保贫困群众“出得来、住得下、能致富”。
据介绍,目前通道已经争取到了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 10.72 亿元,围绕生态移民、库区移民,推进分散插花式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集中安置等易地搬迁模式,解决了 141 户贫困户、35 户扶贫搬迁户、106 户危改户的住房问题,“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展非常顺利。”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侗族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改变。
“以前都是我们主动帮助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找问题想办法,现在反过来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思脱贫、谋发展了。”通道侗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踏着先辈的足迹,扛起火红的旗帜,通道这片红色之土,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火热激情,谱写着齐心促跨越、合力奔小康的时代序曲。
通道,正在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交响曲中阔步前进!
【篇三】
近年来,该市按照“红色旅游+”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引进产业、文旅融合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经济”的共赢。
创新形式,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镇充分挖掘当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文化体验游,让前来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参观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革命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廉政党课,追忆红色历史,真正让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新、多元化、有色彩。该镇党委推进民歌传承和红色教育结合,先后创作廉政民歌 10 余首,逐步形成本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教育。据悉,去年该镇累计接待 200 余家单位 6000 余人在此接受红色教育。
引进产业,增强红色旅游辐射力。习家店镇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引进北斗星生态农博园,引导农户抱团发展,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成为丹江口市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典范。**年,该园被授牌为
十堰市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基地流转周边 3 个村 3000 亩土地,实现荒山变花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旅馆,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旅游观光、接受红色教育。当地通过发展餐饮、旅游服务、林果种植销售等年创收达亿元以上。
文旅融合,增强红色旅游影响力。均县镇党委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红色旅游+多彩民俗”融合发展业态,整体打造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更具影响力。举办均县镇第二届 “梦回桃花源,寻秘古均州”大型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由附近村民及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演出团队,为现场观众送上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广大游客充分领略均州文化的魅力。据统计,该活动共吸引 2 万余名游客,不仅向广大游客展示了均县镇的民俗文化魅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该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四】
**满族自治县位于**省东南部,是**省最大的边境县, 也是**唯一一个生态旅游实验区。
这里有奇特的山水风光,也有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无论是人间仙境青山沟、旷世佳境天华山,还是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战斗遗址、抗美援朝河口断桥,都构成了山高水长、风情多姿、人文缤纷、生态完美的唯美画卷,为**旅游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保持高速增长,红色旅游投资增速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逐渐多元化,红色旅游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
**县利用自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遗存极其特殊、丰富的优势,发展红色旅游。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第一场完胜的陆战就发生在**,史称“**大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密营基地,还有杨靖宇将军亲手建立的东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四平乡政府”。在解放战争中,**是南满新开岭阻击歼灭战的主战场。在抗美援朝时期,**是毛岸英和志愿军战士的过江地。目前,全县已发现并登记抗日战争时期遗址遗迹 56 处,解放战争时期遗址遗迹 34 处,抗美援朝时期遗址遗迹 18 处。
红色文物作为**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县将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篇六: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文化带动旅游成效材料五篇【篇一】
**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倾心打造“两当兵变”策源地、“工合运动”纪念地、“航天三线”精神发祥地和“宝成铁路”文化体验地四大红色旅游板块,先后建成一大批精品红色旅游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活动聚焦、业态丰富、品牌塑造,推动以红色旅游为亮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截至目前,**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各界游客20 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正逐步成为引领全域旅游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红色旅游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工合纪念馆、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景区、安沟三线文化主题街区等多个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有效带动了凤凰湖景区改造提升、消灾寺少林文化产业园、紫柏山景区综合开发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红色旅游文化更具活力。借助**红色历史文化,先后举办了**宁十六市媒体人暨中省文化名人“走进秦岭花谷,发现红色**”、“书写红色记忆“”传承中华美德”全国书画巡回展、宝鸡日报小记者走进红色**、新中英三国青年重走艾黎、何克工合路等主题活动;出版了《世界的工合**的双石
铺》纪念画册、《中国工合运动在**》专辑画册、《我看见了一个新中国》等文学作品,社会影响力巨大,收到了良好成效。
红色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在发展过程中,**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地方手工艺、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在景区推出“红色夏令营”、红色户外拓展等主题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地方民风民俗的有机统一,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为有效发挥**丰富的三线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与**人从众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协议,通过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红色旅游全域发展。
红色旅游品牌持续擦亮。加强与**等市县的区域联合,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革命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宝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宝鸡市干部培训党校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电视台、**日报、宝鸡日报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先后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报道评论,“红色传奇、星火凤州”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篇二】
82 年前,饱经挫折的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通道,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通道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通道,也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通道,这一历史转折的地理坐标,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80 多年后,这一文化又让“转兵之城”焕发出后发赶超的精气神。
奋起直追,奋楫者先。革命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奋力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罗蒙山下,县溪古镇,一座书院静静地躺着。四周青砖护墙,墙外两株桂树正吐溢芬芳,门楼飞檐翘首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阶而上,即可进入恭城书院。
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会议就发生在这里。1934 年 12 月,中央红军攻占通道老县城后,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临时紧急会议,实现了西进贵州的伟大战略转兵。党运、国运由此拉开整个转折的序幕。
1934 年中央红军经过通道,虽然不过 7 天 7 夜的时间,但却在全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印记”。
恭城书院、红军街、红军桥、小水战役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通道的红色革命遗迹举不胜举。
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在潜
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保护红色文化,珍存红色记忆,让历史血脉代代相传。
县溪镇红色旅游风味渐浓:第一期工程所有房屋、路桥、水电等基础民生设施的修缮改建工程全面完成,恭城书院、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街、红军堤等革命旧址的复原布展及升级改造完工。
与此同时,通道转兵纪念馆、小水战斗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
通道还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一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提升通道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整理编写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红色资源理论展示成果。
一个个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起。通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旅游经济成发展新引擎 神奇侗乡,令人心驰神往。
风雨桥上,不少老人在摆卖芦笙、侗锦、腊肉、山货……在通道,在侗乡,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绿色经济,已渐入佳境。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今天,继承了长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全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旅游二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养老之城、好运之城,推动“全域旅游”破冰前行、扬帆出海。
茫茫群山之中的通道,风光旖旎,既有雄伟险峻的层山叠岭,也有静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风情万种的侗歌侗戏风雨桥,也有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近年来,随着交通突围、政策趋利、侗寨申遗推进、全省文化旅游重点县成功申报,通道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的发展思路,正式提出了旅游的“二次创业”,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侗族文化体验第一城”。
旅游景点提质提档,全域景区逐步成型。通道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实施了旅游重大项目 30 余个,加快了万佛山、龙底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恭城书院等景区标准化建设。
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全面升级旅游服务。一方面,包茂高速怀通段建成通车,武靖高速开工建设,6 条县道升级为省道。通道全县目前已有 2 条高速、1 条铁路、6 条国省道、
159 条农村公路参与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可入性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围绕旅游要素,通道集中力量推进星级酒店、旅游运输、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目前 8 座星级宾馆已有 4 座投入运营,旅游大巴车队已筹建好,皇都侗族文化演艺、县城旅游购物街、萨岁广场文化休闲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县城夜景灯光亮化、社会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旅游,通道极力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和经营业态。不仅圆满完成与中惠旅的托管经营机制尝试,新引进了中信集团投资经营全县旅游产业,签订了 10 亿元的合作开发协议;而且对接休闲养生旅游的消费新需求,开发了通道转兵纪念地红色旅游、侗寨民俗风情体验、科技园农耕体验、万佛山自驾营地、龙底生态休闲及科考探险等深度互动项目。
期盼化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数据显示,通道旅游势头发展强劲,** 年全县接待游客 101 万人次,** 年 167 万人次,** 年 268 万人次,年均增速超 30%。
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 “万佛山景区开发让我家门口就是景区,每年靠农家乐店增收有二三十万元!”未到饭点,临口镇太平岩村“老粟农家土菜馆”已是宾客满座,老板老粟喜不自胜。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是国家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
点县,“精准脱贫”一直都是全县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如何脱贫?通道将精准脱贫与旅游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县”建设和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环线和业态布局为串联,强力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快景区基础提质、业态丰富,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业态提升与群众增收,走一条以景区、园区、合作社、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五带动”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成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西南部,由**四村组成,距县城约11 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 2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2373 人,耕地面积 1722 亩,林地面积 17684 亩,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本村群众的同心协力下,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
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年,全村共有 672 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 8870 元,较上年增加 1825 元。
“在这里,我们正在规划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经过皇都侗族文化村寨门时,县扶贫办负责人指着一片空地说,“通道,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山顶上,可能就住着那么几户人家,别说脱贫致富,仅仅是帮他们修条路上去都要几百万。”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解决山民脱贫难题,** 年初,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镇建设,通道正式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脱贫致富,确保贫困群众“出得来、住得下、能致富”。
据介绍,目前通道已经争取到了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 10.72 亿元,围绕生态移民、库区移民,推进分散插花式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集中安置等易地搬迁模式,解决了 141 户贫困户、35 户扶贫搬迁户、106 户危改户的住房问题,“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展非常顺利。”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侗族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改变。
“以前都是我们主动帮助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找问题想办法,现在反过来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思脱贫、谋发展了。”通道侗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踏着先辈的足迹,扛起火红的旗帜,通道这片红色之土,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火热激情,谱写着齐心促跨越、合力奔小康的时代序曲。
通道,正在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交响曲中阔步前进!
【篇三】
近年来,该市按照“红色旅游+”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引进产业、文旅融合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经济”的共赢。
创新形式,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镇充分挖掘当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文化体验游,让前来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参观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革命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廉政党课,追忆红色历史,真正让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新、多元化、有色彩。该镇党委推进民歌传承和红色教育结合,先后创作廉政民歌 10 余首,逐步形成本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教育。据悉,去年该镇累计接待 200 余家单位 6000 余人在此接受红色教育。
引进产业,增强红色旅游辐射力。习家店镇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引进北斗星生态农博园,引导农户抱团发展,大
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成为丹江口市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典范。**年,该园被授牌为十堰市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基地流转周边 3 个村 3000 亩土地,实现荒山变花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旅馆,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旅游观光、接受红色教育。当地通过发展餐饮、旅游服务、林果种植销售等年创收达亿元以上。
文旅融合,增强红色旅游影响力。均县镇党委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红色旅游+多彩民俗”融合发展业态,整体打造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更具影响力。举办均县镇第二届 “梦回桃花源,寻秘古均州”大型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由附近村民及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演出团队,为现场观众送上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广大游客充分领略均州文化的魅力。据统计,该活动共吸引 2 万余名游客,不仅向广大游客展示了均县镇的民俗文化魅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该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四】
**满族自治县位于**省东南部,是**省最大的边境县, 也是**唯一一个生态旅游实验区。
这里有奇特的山水风光,也有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无论是人间仙境青山沟、旷世佳境天华山,还是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战斗遗址、抗美援朝河口断桥,都构成了山高水长、风
情多姿、人文缤纷、生态完美的唯美画卷,为**旅游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保持高速增长,红色旅游投资增速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逐渐多元化,红色旅游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
**县利用自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遗存极其特殊、丰富的优势,发展红色旅游。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第一场完胜的陆战就发生在**,史称“**大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密营基地,还有杨靖宇将军亲手建立的东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四平乡政府”。在解放战争中,**是南满新开岭阻击歼灭战的主战场。在抗美援朝时期,**是毛岸英和志愿军战士的过江地。目前,全县已发现并登记抗日战争时期遗址遗迹 56 处,解放战争时期遗址遗迹34处,抗美援朝时期遗址遗迹18处。
红色文物作为**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县将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加强红色文物保护的同时,做好文物利用,增...
篇七: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旅游-76-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年第 32 卷第 11 期(总第 511 期)湘赣边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域与湘赣根据地的交叉地区,这里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在革命年代,湘赣边人民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牺牲的烈士高达 30 余万人。习近平数次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 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引导湘赣边区域协同发展。为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做好湘赣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湘赣边农村的产业兴旺和农民的生活富裕,需因势利导,探索出一条富于特色的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进而实现湘赣边乡村振兴。1 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1.1 资源优势日益凸显湖南江西素有“伟人故里、红色热土”的盛誉,湘赣边红色资源异常丰富,井冈山、永新、莲花等地为原中央苏区县,在此发生秋收起义、“半条棉被”的故事、三湾改编等著名历史事件,湘赣边是当之无愧的红色摇篮,红色政权的发祥地。湘赣边传统村落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风光绮丽、人文景观昌盛,红色资源呈现出数目多、品质佳、分布广泛又较为集中的表征 , 仅炎陵县拥有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毛泽东旧居桥头江家、朱毛首晤旧址万寿宫等红色文化资源 183 处。2018 年初,国家文旅部的整合为湘赣边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融合推进。1.2 区域合作基础深厚“湘赣边”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概念,湘赣边区域合作已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湖南、江西两省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2019 年 6 月,湘赣两省达成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在乡村振兴和红色文旅产业领域合作步伐加快。2020 年 7 月,湖南省办公厅印发《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共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 24 县市,面积 5.05 万 km 2 ,人口 1365 万。湘赣两省同属罗霄山区域,地缘相接、人文相通、经济相融,自来民间商贸、文化交流往来络绎,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民意基础,两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为全国革命老区探索区域合作乡村振兴路径的历史重任。1.3 旅游扶贫初具成效革命老区是脱贫致富的主战场。受地理位置、交通限制和基建设施落后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湘赣边存在普遍贫困现象,诸多县曾经都属于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以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为例,湘赣边 24 县市人均 GDP 远低于全国和两省平均水平,多数县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显著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道阻且长。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湘赣边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湘赣边脱贫致富取得阶段性胜利,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2019 年湘赣边接待游客 1.2 亿次,红色文旅产业创收 1050 亿元,拉动 211 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致富。事实证明,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潜力巨大,是一条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2 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困境2.1 乡村资源开发缺乏内涵与外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虽然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优势显著,但是面临着资源开发不力、利用不善、文旅融合不深的尴尬境遇。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多数散落于贫困地区,留存于落后村镇,开发难度大,资源矿藏等待进一步开发。广大乡村的资源开发模式仅停留在依托现有资源的粗放式简单加工的阶段,由村民开发建设的景点并未从村落自身特色、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等方面挖掘特色,在资源布局、特色挖掘和体系建构方面未形成科学组合、突出特色标志和构成集中核力,野蛮发展带来开发效益不佳、低层次重复开发、旅游类型单一乡村振兴视阀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浅析龚 丽(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和实施区域合作是湘赣边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湖南、江西两省政府紧紧依托资源禀赋的既有优势积极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共创红色文化旅游 3.0 时代,在乡村治理、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不能忽视的是,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还存在着乡村资源开发缺乏内涵与外延、乡村产业升级优化滞后和乡村区域联动效应不强的问题,应从挖掘四色资源发展载体,实现资源系统整合和错位发展;创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提质增效新产业新业态;突破湘赣边区域发展瓶颈,统筹乡村发展新格局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 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湘赣边;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 F592.7;F327 [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 2021-03-20[ 作者简介 ] 龚丽(1998—),女,江西新余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旅游-77-等诸多后遗症。一方面,资源挖掘不够,特色不特。当地农民未经专业培训,难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缺乏对乡土文化、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呈现方式单一,形式不新。多数农村展览式呈现显得静态有余、动态不足,不具备能抓人眼球、扣人心弦的亮点。差异性和体验感的缺失,无法满足游客在游览中接受文化熏陶的精神需求,以致降低参观欲望及次数,使游客来源范围局限于本县或湘赣边地区,对省外、全国的游客吸引力格外有限,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上予以丰富是当前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迫切任务。2.2 乡村产业升级优化滞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合理转化为乡村产业优势,也未在科学指导下完成特色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产业升级,资源潜力和产业发展矛盾突出。湘赣边特色优势产业颇多,乡村却存在着产业布局单一,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增收致富始终是湘赣边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痛点。以湘赣边区域内湖南的 10 县市为例,特色农产品有浏阳花木、攸县香干、炎陵黄桃、汝城辣椒、安仁枳壳等等,优势产业有醴陵陶瓷、浏阳花炮,都未充分融入到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产业带动价值。2.3 乡村区域联动效应不强区域合作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成为了发展大势。湘赣边涉及两省多个部委、多元主体,牵涉面广,一方面有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政壁垒阻碍区域联动、交通网络末梢难以覆盖到位的硬性制约,另一方面还存在互利共赢观念不强、单兵独战意识强烈和地方保护主义犹存的软性障碍,横向纵向调度难度系数高。一是对内体制机制搭建不足。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目前仍未纳入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缺乏乡村规划、试点示范、配套服务,合作进程缓慢,阻碍了生产要素在湘赣边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和各个红色旅游节点的串联,区域内难以实现乡村无障碍旅游。湘赣边缺乏明确的共建机制,跨境联络工作体制不健全,跨区域协作机制没有落地开花,目前主要依靠《湘赣边红色旅游的框架协议》相关内容进行管理,约束力低,各自为政,流于形式。从利益分配和意见分歧角度看,政府的社会效益、企业的经济利益、农民的增收致富和游客的需求满足难以统筹协商并有效解决。二是对外共建共享力度不够。湘赣边两地发展思路、重视程度、落实状况各不相同,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湖南省境内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强于江西省,但经济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江西省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发展水平远高于湖南省,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双方共建共享,难以形成合力。要抓住湘赣边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向市外、省外、海外市场,做到市场化、国家化、国际化,打造可供全国推广复制的示范榜样。3 乡村振兴视阀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3.1 挖掘四色资源发展载体,实现系统整合和错位发展江西省最先提出“红绿古金”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念,既是对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动概括,也是对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景展望。一方面,要系统整合“红、绿、古、金”四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古色传统文化和金色数字文化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的四个重要载体,有机融合成别具特色的湘赣边红色文旅资源体系。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为文旅融合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基于湘赣边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依托智媒体传播介质让湘赣边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同向发力。例如,在线上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抖音、火山等短视频合作平台发布乡村精美视频并实施精准推送,让湘赣边乡村旅游品牌“走出去”,在线下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智慧化,5G、WIFI 全覆盖,VR 立体可视呈现,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让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来”。另一方面,实施湘赣边乡村旅游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就是要厚植比较优势,避免趋同和重构。对湘赣边乡村进行横向比较,培育不同村的比较优势,以特色兴优势,以优势促发展,最终实现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3.2 创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提质增效新产业新业态2019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湘赣边两省政府始终要占据主导地位,协调农村农业部、文化和旅游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湘赣边红色文旅产业升级优化,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面向游客的湘赣边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提质增效。一是政府引导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使农民变被动参与为自觉行动,在促进就业、增收致富方面发挥农民积极性和能动性。如成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农村红色旅游合作社等,将农民的特色农产品投放至湘赣边红色文旅市场。二是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湘赣边乡村文化旅游研学基地。联合两省重点院校,聘请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以研讨会、课题研究、艺术创作等多样形式,深入到广大乡村,挖掘红色历史底蕴,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与系统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开发精品旅游路线、研发优质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齐头并进,助推产业升级优化。以红色文创产品为例,可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给湘赣边特色农产品贴上红色文化标签,“红色文化+农作物”、“红色文化 + 实用器物”等等,以增加文创产品附加值。打造湘赣边红色文旅 IP ,“湖南如此多娇”联手“江西风景独好”,共创“湘赣红”红色文旅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美誉度。三是培养产业所需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首先要对当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激发乡村能人巧匠、革命后代的聪明才智,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其次是与各企业院校合作,可依托井冈山干部学院、韶山干部学院,长期培育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作为储备力量。最后,大力推动创客计划的实施,吸引有志青年,回引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下转 189 页) 龚 丽:乡村振兴视阀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浅析
劳动力转移-189-例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11):128-130.[43] 张芮菱 . 基于社会性别分析下的提高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研究 [J]. 党政研究 ,2015(06):124-128.[44] 何晓红 . 和谐社会构建中女性农民工市民化障碍探析 [J]. 商业研究 ,2007(01):123-126.[45] 薛丽华 , 丁慧媛 .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与阻力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26(05):160-162.[46] 洪柳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路径 [J].继续教育研究 ,2018(11):53-60.[47] 王丽云 , 周毕芬 , 赵清军 . 性别视角下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分析—基于厦门和漳州的调查数据 [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4):15-20+49.[48] 曹涌 .“美好生活需求”视角下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维度研究 [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29(03):32-34.[49] 邢玉兰 .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应对策略 [D]. 苏州:苏州大学 ,2011.[50] 郭东杰 . 新中国 70 年 : 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J].浙江社会科学 ,2019(10):75-84+158-159.(上接 181 页)刺激发展更多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在原有产业周边,尽可能发展配套产业,使得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扶持,协调发展,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直接竞争。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3.5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灌注新思想和新技能,培养新农民。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增加他们的技能,使之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留住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引进农业科技人员和实用人才下乡进村,让人才成为推动大庄镇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最后,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大庄镇的外出人才返乡,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创新。3.6 多渠道筹资,确保资金支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拉动民间资本,借助网络调动群众力量开展众筹,吸纳农民和企业的投资,利用资金的多方输入,确保资金链的稳定性。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健全乡村企业的信用机制,创新担保体系,构建农民和企业联保的融资模式,改善融资环境。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一个专业的投融资平台,全程跟进资金运转,提高涉农资金的利用效...
篇八: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echnology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以瞿家湾镇陈湾村为例范凯(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近年来,L,fr]精神品质追求逐渐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模式的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洪湖市瞿家湾镇陈湾村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陈湾村为样本,从规划者视角出发,调查陈湾村的文化、自然、生态、产业等现状,分析红色文化元素贯穿到各个部分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红色文化遗产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瞿家湾镇是湘鄂西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二方面军曾经的革命根据地。在瞿家湾镇申报打造“水生态红色小镇”背景下,对陈湾村进行开发、保护及发扬其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陈湾村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1I,对构建陈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陈湾村旅游现状分析1.1陈湾村区位条件陈湾村南离洪湖市区约50km,西距荆州市区102km,北至仙桃西站高铁站52km,东到武汉市区130km,地理条件优良。如图l所示,村庄内现状道路系统由县级道路、乡级道路和村级道路组成。村域内有东西向过境道路041县道,西连许广高速,东接214省道。034乡道在东南向环绕陈湾村在村域南部贯穿而过。村级道路质量良好,交通较为便利。征渡口、贺龙练武场和红军饮马池。大革命时期,贺龙元帅练兵阅武,饮马挥毫,传播红色火种。著名的影视作品《洪湖赤卫队》就是依此革命历史旧地拍摄的。2)生态旅游资源陈湾村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村域国土面积2.73km2。全村有1 858人,耕地约1 500亩。村域内地形高程相差不超过6m。水资源充沛,水网发达,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肥沃,尤其是生态资源有农田、水塘、树林等,具备乡村旅游开发的自然基础,将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结合很适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村庄旅游模式121。1.3陈湾村周边客源市场陈湾村位于瞿家湾镇,瞿家湾镇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湘鄂西地区存在一定数量同类景区。如图2所示,周边地区均距离湘鄂西红色旅游地2h交通圈以外,并且周边地区的旅游地发展现状都停留在传统纪念型旅游模式上。在洪湖市全域旅游开发理念下,开发陈湾村红色体验型旅游不仅可以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形成差异性互补,还能继承陈湾红色文化精神,同时也将激活陈湾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为陈湾村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一\~~一一一一,77/图1地理区位分析量1.2陈湾村旅游资源1)红色旅游资源陈湾村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香树——现御老阁林场。贺龙元帅和周逸群、段德昌、柳直旬带领几名战士种植的树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为纪念老一辈革命先烈,将其命名为“红香树”。另有革命旧址3处:红军出[作者简介]范凯,硕士研究生,E—mail:1248585703@qq.com图2周边客源市场分析2陈湾村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1发展机遇近年,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嗨H 165万方数据●Technology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131。自2017年11月开始,瞿家湾镇积极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及申报工作,响应国家政策,推广红色文化,激活小镇活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水生态红色小镇。陈湾村相关旅游开发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外加周边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当地人民和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强烈愿望,陈湾迎来了发展红色旅游前所未有的机遇。2.2挑战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红色旅游势必与陈湾村的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如何保证陈湾村可持续发展是陈湾村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2)来自全国各地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热潮下的竞争如何持续保持陈湾的特色是陈湾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陈湾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3.1总体目标与发展定位以红色记忆铸魂,以自然生态筑体,以红色旅游驻形打造综合旅游发展模式,以水乡田园肌理为特色,以人文艺术、红色历史为助力,与农业生产、田园景观相结合,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的“洪湖秀美乡村”。通过对陈湾村功能整合改变现状村庄单一的居住功能,发挥村庄红色历史文化特色,建造发展红色旅游主题片区;结合现状水系资源,整治河流,净化水体,疏挖沟渠,打造绿色生态景观;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进行分区引导种植,将生态农业发展优美的田园风景,塑造独特的大地景观;并引入休闲、娱乐功能,完善村庄配套服务设施(见图3)。3.2具体措施1)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资基础设施提升包括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开通旅游专线和增强电力电信配置。通过改造民宅、提升品质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服务接待等民宿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能提升满足村庄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建设陈湾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较长的消费链带动村庄经济发展。立碱币压宅166图3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LJ2)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新时代,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是一种大势所趋。挖掘陈湾村红色文化内涵,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从娱乐、休闲、体验、教育等多方位整合旅游体验元素,开发各种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红色年代。根据陈湾村功能布局打造3大主题体验区,拓展开发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功能产品。3)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创旅游产品将陈湾村独特魅力文化融人现代科技开发的文创产品中,形成陈湾村旅游的独特标识,提高陈湾村的影响力。陈湾村的丰富农产品通过2大工厂旧址的改造,可以形成独特的产品。在现代科技创新理念下,可以将陈湾村的一、二、三产业完美融合。开发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保护传承陈湾村的历史文化,还十分利于陈湾村的旅游业发展。4)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以周边自然田园、山林及水源为依托,在保护基础上对周边绿地进行梳理,同时利用红色文化和田园景观为元素,打造独特的美丽田园气息。建议对陈湾村旅游资源重新组合,借助资源优势提升山、林、水、田、村的景观,打造3大主题景区,提升陈湾村景观吸引力,与瞿家湾镇形成洪湖旅游区全域旅游开发格局。5)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陈湾村知名度利用现代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宣传陈湾村旅游品牌,开发陈湾村红色旅游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更新陈湾村旅游节事活动、文创旅游产品、村庄建设项目等,充分共享陈湾村文化,吸引更多的客源市场。在不断完善村庄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建设智慧陈湾村。6)健全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机制及发展政策旅游开发可以通过村集体、投资商和村民三者共同经营,同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引导村庄旅游建设良性循环。组织村民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为后期陈湾村发展打下人才基础。另外要制定相关开发规范,平衡开发和保护之间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4结语陈湾村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核心是通过对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重新组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打破单一的传统乡村旅游模式。陈湾村红色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陈湾村发展现状及条件,针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激活陈湾村旅游资源,提升地域文化品牌,开发个性休闲的体验型旅游。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实现陈湾村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8):39—40.[2]郭大奇.“景村一体化”理念下旅游型宜居乡村规划研究[1].城市住宅,2017,24(11):49-53.[3]于涛,沈长龙.皖西大别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产业规划研究[1].城市住宅,2018,25(3):50一54.万方数据
篇九: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2 0 19 年 1 2 月(下)
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 丝 路 聚 焦收稿日期:2019-10-25袁少林(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湖南邵阳
422000)论新时代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以邵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为例摘 要:邵阳作为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邵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发展红色旅游,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推动小康邵阳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邵阳作为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邵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干部群众担当作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加快邵阳“二中心一枢纽”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一、现阶段邵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邵阳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据统计,在邵阳这块热土上,掩埋着2000余名烈士忠骨,留下16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红军曾三过邵阳,既有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艰难求索留下的足迹,也有袁国平、宛旦平等革命先烈的故居和革命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这些有形与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邵阳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邵阳作为欠发达地区,努力盘活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价值传承与资政育人作用,着力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传承效益。但在红色资源的发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红色资源与旅游结合上,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如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旧址保护,文物毁损严重,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的遗址门楼和相关建筑均被拆除,产权为当地家族所有,仍有村民在此居住,资源难开发,旅游难推动,经济效益难发挥。邵阳作为红色革命热土,红色资源较为充分,从文化事业角度看,红色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从文化产业角度看,红色资源仍有巨大挖掘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推动邵阳经济发展的品牌和支柱产业;从文化旅游角度看,据统计,2017年邵阳红色旅游综合收入43.2亿元,约占全市旅游收入的19.8%。但红色旅游收入总量偏低,资政育人教育作用和社会影响偏小,加之观念缺失、地方利益冲突、体制和机制缺陷等,系统红色资源难整合,基地旅游统筹待规划,发挥红色资源综合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提升品牌支撑。二、新时期邵阳红色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邵阳发展红色旅游面临的新机遇(1)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强调革命文物展示要坚持有址可寻、有史可讲、有物可看、有事可说,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与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作为规划重点,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邵阳将红色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为党性锻炼、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为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产业资源进一步融合。新时代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邵阳结合“二中心一枢纽”政策目标,将红色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红色旅游与工业、农业和文化等产业相嵌入,让旅游传统业态与新业态进一步优化组合,形成“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突出围绕我市15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依托自身文化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红色旅游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3)市场格局进一步拓展。邵阳地处我省东西部产业转移、市场拓展的过渡带,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发展初步形成点线面格局。东部以红色文化基地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为龙头,推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等诸多红色文化景点格局进一步拓展。西部以特色文化生态为重点,以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规划建设为抓手,着力整合和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身临其境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难困苦与英勇无畏,让红色文化成为“可以穿越的历史”和“可以透视的故事”,以此推动产业围绕旅游转、旅游围绕文化兴的一体化建设。(4)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邵阳市对红色文化旅游高起点规划、高目标管理,围绕红色资源改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到红色文化品牌,构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东部红色旅游半小时高速路网,西部红色生态经济圈,为红色旅游景区与市场互动变更快速、高效。邵阳对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投入资金千万元进行规模化修缮,突出对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提质扩容,城步将老山界红色旅游与南山国家试点公园实行区域内系统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城步老山界的知名度和红色旅游的美誉度。(5)教育效果进一步显现。随着邵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文化展陈与再现等方面瓶颈的逐渐突破,体验性、参与性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目前邵阳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成效日益显现,干部群众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明显增强,党员干部对国家的价值、情感、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群众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领基金项目: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9年教学科研调研基地项目《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JDA003
572 0 1 9 年12月(下)
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 丝 路 聚 焦悟革命历史,净化心灵,涤荡灵魂,感怀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邵阳红色旅游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待提高。红色旅游是新时代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但邵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人将红色旅游与地方发展、红色教育与文化传承对立起来,片面地认为,应该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以经济充分发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全面小康邵阳建设,对持续性地加大红色文化投入、推进红色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因其显著的隐性特征和一定的时滞性,影响了部分人对其重大意义的认知。二是在开发利用上效率不高。邵阳作为欠发达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大市,限于财政资金约束,在开发利用上,资金突出向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倾斜,红色景区普遍存在开发建设财政投入少,民间资本投入低,地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景区配套服务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的情况,加之红色景区普遍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很多资金到位与建设时差存在一定滞后,造成红色旅游项目开发融资渠道有限,市场融资困难较大,普遍存在后续维护、深度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红色景区投资来源的稳定性与开发利用的持续性。三是在资源整合上难度较大。邵阳现存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单体规模不大,空间分布比较分散,加之红色景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归属不一等管理体制上的历史原因,目前邵阳的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红色遗址的开发大多处于简单、初级阶段,红色旅游发展要素不全,红色景区产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加之红色旅游资源组织机制不健全,红色旅游专设人才和专项经费缺乏,红色资源整难合,产业经营阻力大。四是在人才培养上机制不顺。目前,邵阳具有本科以上旅游管理专门人才队伍不足百人,特别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人才存量不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为稀缺。因此,必须拓宽红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渠道,注重人才层次布局,理顺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我市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新时代邵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1.明确红色价值目标,增强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激励新一代共产党人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邵阳早期革命者中,有早年结识毛泽东,致力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牺牲的中共邵阳地方党组织第一书记彭钟泽;有洋溢着革命者豪迈战斗激情,至死不放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烈士向暄;有用生命践行“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承诺的袁国平烈士,从中表现出革命者的坚定信念,无不反映邵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其所蕴含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契合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核心价值追求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2.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彰显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每一块红色热土总蕴含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光芒,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一部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为讲好邵阳红色文化故事,邵阳专设“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课堂,致力打造成传承红色经典、锤炼党性修养的基地,让我们从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中,走近过去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火红年代,去感怀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去感悟当年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从而主动、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心灵洗礼和信念教育,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3.发挥红色资源效率,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邵阳立足现有红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区域红色文化遗存,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民族特色旅游中,把历史文化与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多维文化产业体系,规划重点遗址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提质改造遗址周边路网和乡村水电设施,以红色资源带旺旅游业,以经济发展助推文化产业的提升,推动邵阳经济的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为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4.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筑牢联系群众的精神支柱。邵阳红色文化基因根深固本,长久传承,正是我们党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造福人民群众的历史见证。在新时代,面对文化环境多元,社会快速转型,我们必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承担起立根固本重任,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固在这块热土上,植根于人民群众心田中,构筑起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我们党提升执政能力的强大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5.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构建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的内生动力。我们要依托红色旅游,寓文化于乐、寓红色于游,将红色载体和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彰显时代价值的历史人文元素,构筑红色旅游的有效载体,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让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加快小康邵阳建设增添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2]《中国共产党邵阳历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3]《邵阳名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习近平.在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的讲话,2019.8.25[5]徐建刚.《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文汇报,2017.11.27[6]《才华横溢 舌战群儒—纪念父亲袁国平》.大江南北,2017(11)作者简介:袁少林(1968--)男,湖南绥宁人,中共邵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篇十: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探讨I Industry Discussion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 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江西的视角□ 王 雄 青 胡 长 生[ 摘 要 ] 近 年 来 ,我 国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发 展 方 兴 未 艾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效 。江西是 “ 三 个 摇 篮 ” 的 诞 生 地 ,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 资 源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发 展 成 效 显 著 ,但 仍 存 在 差 异 化 发 展 不 够 、旅 游 资 源 分 布 分 散 、缺 乏 深 入 的 资 源 发 掘 等 问 题 。应以 推 进 社 区 参 与 、文 化 创 意 、品 牌 特 色 、智 慧 服 务 、游 客 体 验 为 着 力 点 ,不 断 催 生 古 色 生 态 、绿 色 生 态 与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三 色融合 ” 的 产 业 新 业 态 ,提 高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的 规 模 效 应 ,统 筹 做 好 提 质 改 造 、修 复 保 护 和 管 理 创 新 工 作 ,全方位推进人 才 培 养 ,促进红 色 文 化 旅 游 高 质 量 发 展 。[ 关 键 词 ] 文 旅 融 合 ;江 西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高 质 量 ;路径选择[ 中 图 分 类 号 ]F592.7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 1006-5024(2020)11-0100-08[DOI] 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0.11.012[ 项 目 基 金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 ” (项目编号:
19AKS015)[ 作 者 简 介 ] 王 雄 青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研 究 方 向 为 图 书 馆 信 息 与 文 化 管 理 ;(江 西 南 昌 330003)胡 长 生 ,湘 潭 大 学 马 克 思主义学院教授,博 士 生 导 师 ,南 京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为 生 态 治 理 及 其 战 略 管 理 。( 湖 南 湘 潭 411105)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our country is in the ascendant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Jiangxi is the birthplace of "three cradles”, which has rich re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touris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cattered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lack of in-depth resource explor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ultural creativity, brand characteristics, intelligent service and tourist experience, constantly promote a new industrial forma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ntique ecology, green ecology and red culture tourism, improve the scale effect of red culture tourism, do a good job of trans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ll directions as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tourism.Keywords :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Jiangxi; red culture tourism; high-quality; path choice1 0 0
♦ 文 旅 融 合 背 景 下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高 质 量 发 展 路 径 研 究" 、弓 I 言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以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是值得研究的 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新发 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 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 当下我国面临出口受阻的国际大背景,大力促进红色 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扩大国内文化旅游消费,
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 促 进 的 新 发 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 来看,红色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势头方未艾。
高度重视红色文化 ,极大 发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力,各地红色景来了红色文化旅游 发 展 的 新 。
, 的十八大以来, 国红色文化旅游景景 游 计51.7 ,红色文化旅游综合 1.35。&1]文化和旅游 中 和国成 70 展 ,策划推出了 10大类、100 现时 的 旅游 ①。
:西是中国 的摇篮、中国 的 和共和国的摇篮“ ”的 ,红色文化资源丰,红色文化旅游的 和 ,红色文化旅游发 展 的 力 巨 大 。2016 2 , 在视时 调 指 出 ,“ 大的 是 ,要 传 承 好红色因,发 展 红 色 旅 游 。”&2]因此,不断 发掘 红色文化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重价值,向 世 展 示 崭 新 的 时 风 貌 ,是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精神、充分提升红色文化深刻内 涵及 特 质 与 时 特 征 , 进江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举 措 ,是加强爱国 、思想道德建设与革命传统的 一项 现政 治 的重大工程。基于此,本文以 为研究样本, 析文旅融合契机下红色文化旅 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二 、文献综述(一)相关概念与内涵研究综述沈成飞、连文妹(2018)认为,所谓红色文化,是指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凝聚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为其核心要的红色 与红色遗存&3]。红色文化旅游可以获得一般旅游景点无法提供的 层面的文化旅游 ,原因在于游在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熏陶与政治教 。
(2020)认为,红色文化及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时代载体,是革命文化的 载 , 是中国 、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 :化呈现&4]。渠长根等(2019)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 发展史的 " ( 2 0 1 7 ) 中国红色文化百发展史的视域" 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发表了一些 研究成果,廓 要 的 核 心 研 究 畴 建 构 了 相的 研究思维逻辑, 如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 析方法、红色文化构成、红色文化 等[7]。(二)
红色文化旅游价值意蕴研究综述丁德科等(201 6)于大构成要素之一的价值 意 蕴 视 , 为 论 红色文化变迁的百历史, 要 的 视 百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启示&8]。姚婷、 (2020)分析了八一 起
为 独 的 历 史 与文化 , 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所孕育的八一革命精神,在中国 红色文化 中 特色, 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出优势&9]。张文等(2016)认为,红色文化 旅游是优化 文化服务供 结构、繁荣 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以高度的文化自 以此 文化 建设的实 ,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繁 荣和发展社会 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0]。段淳林(2018)认为,发展和重 构文旅融合视域下的 红色文化旅游,可以重建与 的 情 价值,既可 们 的红色文化,展示 红色文化旅游崭新风貌、提升 大 的 整 体 形 象 , 可 大 的 德 价值 , 文化的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培育以爱国 为 核 心 的 族 ,
不断 们的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国内 游 对 红 色 文 旅 价值从认知、认可、认同到共的转变&11]。(三) 加大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研究综述、刘蓉玲(2019)认为 的绿色101
♦ 文 旅 融 合 背 景 下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高 质 量 发 展 路 径 研 究文化资源、古色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资源,可搭建乡 村旅游0 台。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突破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钥匙”,是新时代 旅游业的“引爆点”[1$]。方世敏等(2017)通过对比分 析 3 个红色旅游演艺的游客网络点评,提出红色旅 游演艺感知现状:游客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于认识成 本和服务质量方面,应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旅游 服务、 网0 台的合作、关注游客 等[13]。胡勇(2019)基于 对红色旅游话展开的研究,选 取 系 功 的评价 研究框架,的 话 ,对红色文化旅游话语中 的评价资源进行分析,归纳出评价资 源 分 的 , 出 的话评 价 略 "14]。
(2019)从文旅 的角度出发,红色旅游发展的点 , 出文 化和旅游 发展是 红色文化的 ,也是旅游发展 化 战 略 的 选 [15]。, 分学者主要关注了红色文化旅游 化 的 个 , 研 究 面 、价 面、资源建设层面 面来解发 过程、经验、 等 , 实施相施 清目前困境,全面、客观地探索了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文旅 ”塑形之路。无疑 , 研究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借鉴、奠定了研究基础。但是,现 的 研 究 文 献 在 分 析 约 红 色 文 化 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找准发展定位,推 红 色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等方面,尤 是 红 色文化旅游资源对富足的欠发达地区 发展 状况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对推进红色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的 研究也比较鲜见,还 当 的 研 究 空 间 ,值得我们持续深人 探究。三、江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2019年度相关数据显示,全年国家红色文 化旅游 收人超3000亿 ,人均消费则达到260。与此同时, 西红色旅游 收 超 过 1100 亿元,人均消费超过800 。目前, 西年游客接待量超过百万次的红色景区达到7 个 ,超过500万人 次的 4 个。
西红色文化旅游收人的年均增长 102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0年江西全年红色文 化旅游年接待量将逾2 亿 4 千万人次, 收人将超过2500亿元,直 接 决 50万人就业,间接就业 将超过250万人,红色文化旅游主题农家将突 破 300个®。然而, 前江西文化产业 实力还较为薄弱,根 据 2019年发布的《中 文化产业发展 数 +, 西 于 方阵"16]。虽 然 西 红色旅游业 发展呈现 ,但 红色文化旅游的许热点地区相比,还 存 在 较 差 距 ,主要 表 现 在 下 方 面 :(一)
差异化发展不够,文旅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西红色文化旅游 的 爱 主和革命传统教育功 到 的高度重视,成当下旅游热点之一。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的 显 ,比如设施 完善、景区 、 方 鲜足等问题在各地均同 存在。
同 区 的 红 色 文化旅游 的 较高,旅游地差异化发展,同 质 化 现 较 突 出 ,旅游 力。
,目前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采取的主要形仍 然 是 着 游 客 观 红 色 、 等 建,过于 的观光旅游路线, 西红色文化旅游 高, 得游客 得 的 红色文化的旅游 。(二)
旅游资源布局分散、非本地化问题突出西 地 ,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分在各个不同县市, 地 ,在 基础设施建设全 ,在 、区、 之间 化的文化旅游路 ,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设施不完善, 通状况相对落后,尤 是 高 、、地铁、民用航空交通等现代交通 发展,使得游客在个旅游景点间 ,旅游不高,尤其对 及其较地区的游客吸引力。(三)
欠缺深入的发掘,浅层次开发问题依然突出然江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不 ,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盲目、粗放的红色文化旅游开发, 得 人文和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村镇在开发后 出现“伪 镇 化 ”现 ,最终丧失红色旅游自身的 点。目前,江西文化红色旅游景区尚未形成品牌产业 链,旅游 的 竞 争 力 不 强 ,对外宣传和推广的力
♦ 文 旅 融 合 背 景 下 红 色 文 化 旅 游 高 质 量 发 展 路 径 研 究度不够。当地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的非本地化困境较 为严峻,“旅游飞地”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江西红色 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 要仍体现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而红色旅游的开发又 多以对革命遗址的开发为主,产品开发单一、内涵深 挖不足。与此同时,产业化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展 示图片、文物、文字为主。四、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着力点落实顶层设计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 定位, 红色文化旅游地 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与 资源,在 区与、文化创意、品牌特色、智慧服务、游 客 体 五 方 面,形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新 , 出一条特色 的要素集聚、 业宜居、 的江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 江 西 为 的红色文化旅游 地。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红 色 旅 游 一 定 的 ,3扬 光 荣 的 革 命 、伟大的 主义传统 ,在此 ,红色旅游 、文化工程、, 主 、传 的, 定了发展红色旅游 ,是不 的 不
,以维护红色 的红色品牌定位。(一)
不断推进社区参与( Peter . E.M urpy )于 20世 纪 80年度中期在 其出版的《旅 游 : 社 区 法 》一 书 第 一 次 提 了 “旅 游社区参与”的范畴™ 。对于旅游地社区参与的重 视 ,是全球文化旅游 发展的一 功 经 。红色文化旅游落实到旅游地本地居民层面就是要 保 本 地 原 的生产 式 ,提 本 地 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鼓励本地 为本地红色文化的代言人 与者。在一定 ,旅游地本地居民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设者、 者与传承人,也 增 强 文 化 信 的 追求的践行者。(二)
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文化创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提升与再造,它 依靠创意者的智慧与技能,借 助 现 代科技手段,对 现资源进行全新的创造,从 而 产 附加值的文创产品。应鼓励演艺、工艺美术、文化创 旅游资源 ,不断深化“文 化 创 +旅游服务”的模式,促进并保障红色旅游产业的各类市场主体 长。文化创 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应通过文化创产品开发提高游客的满度与获得感,进而全 提升红色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创建具有地域 特色 风 情 的 文 旅 演 艺 品 文 旅 产 品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 n 台。(三)
持续塑造品牌特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当 从 文献与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拓展其旅游阐释空间,重新赋 予深厚的人文内涵。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在 于如何将地域特色文化 产品设计, 游客在旅游 对 地 文 化 与 风情产生更为深人的人文理解与情感认同,即针对各 地不同的旅游资源产品类型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
在产品开发与设计过 , 市场化导向, 掌握游客的”求 与心理预期, 各 种 形 式 手段 挖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旅...
推荐访问:浅谈红色文化业态带动旅游发展 浅谈 业态 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