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8篇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及关于进一步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的意见等文件中,对政党协商的原则、内容、形式、参加人员、程序、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关于进一步规范省、自治区、 直辖市党委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 士政治协商的意见 等文件 中,对 政党协商的原则 、内容、形式、参 加人员、程序 、成果落实等作出具 体明确规定。根据 中央文件精神 , 一些地 方 中共党 委还制定 了专 门的 政党协商的规程、意见和办法。目 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 、 以中共 中央文件为主体、以相关配 套意见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实现了 政党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 序可循 。——协商效果更加明显。中共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坚持做到就重 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 中同民 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政 党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更加 重要。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至2014 年12月底 ,中共 中央、国务院和中 央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党外人士 民主 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52 次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10次, 内容涉 及全面深化 改革 、全面推 进依 法治 国等全 局性 战略性 重大 问 题 ;各民主党派 中央围绕加快转变 政府 职能 、推进 法治 中国建设 、治 理大气污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惩治和预 防腐败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 ,深入 实地认真调研 ,集中力量攻关,形 成了高水平成果 ,向中共中央、国 务院报送意见建议237件 ,其中197 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 等 中央领导 同志 的重要 批示 ,许多 意见建议被采纳 ,对中共中央、国 务院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 要参考 。■ 社会主St.1~商民主中的 政党协商 ◎ 袁廷华 中共中央近 日印发的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的意见 ( 以下简称 意见》) ,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创新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意见 首次提出 “政党协商” 这一概念 ,将政党协商摆在 协商民主的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政党协商的总体要 求,进一步规范了政党协商的形式和保障机制,是对我国多 党合作优 良传统和丰富经验的继承和创新 ,对于坚持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 ,具有重大意义。
一 政党协商的内涵 政党协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 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党际之间直接进行的政治协 商。
政治协商是我国爱 国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 ,是中国共产党 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 家重要方针政策、重大事务进行的协商 ,是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实现 党的领导 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政治协商主要通过两种基 本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中国共产党与各 民主党派的政治协 商 ;第二种是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 民主党派以及各 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意见 提出的政党协商 ,指的 就是第一种方式。
政党协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1、政党协商是中国共 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直接进行的党 际协商 。从广泛意义上 讲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也包含着政党协商。不同的是, 人 民政协的协商主体更加广泛多层 ;人 民政协通过其组织 平台和界别组成来开展协商 ,不是政党之间的直接协商。
2、政党协商的性质是政治协商。协商民主分为国家政治 层面的协商和社会治理层面的协商 ,政党协商是由国家基 2015fo2总第278期3 1
本政治制度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协商,即政 治协商。3、政党协商的主体是政党 ,同时也包 含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虽然不是党 派,但具有党派性,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 力量 ;工商联作为具有统一战线性的人民团体, 有着重要地位。在政党协商中邀请无党派代表人 士、工商联领导人参加 ,在实践中已成为政治惯 例。4、政党协商的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建设的意见》曾作出明确规定,即:中共全国 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重要文件 ;宪法和重 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 ;关 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 的 中长 期规 划 ;关系 国 家全 局 的一 些 重大 问 题 ;通报 重要文件和重要情 况并 听取意 见 ,以及 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 的重要 问题等 。
二、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 政党协商是伴随着我国政党制度的探索、建 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 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 良的传统,是最成熟、 最重要的协商民主的形式之一。政党协商大致经 历 了四个 发展 阶段 。
第一 阶段 :新 民主主 义革命 时期政党协商的 产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协商可以循 着两条脉络来考察 :一条脉络是两次国共合作中 以及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 过程中的政党协商 ,如1946年旧政治协商会议的 召开等; 第二条脉络是中国共产党同各 民主党 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合作中不断发展的民 主协商,如抗 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 日根据地建立了 “三三制” 政权,与各抗 日党派 及无党派 代表人物合作共 事 ;在 国民参 政会上 中 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协商与合作;1948年各民 主党派响应中共中央 “五一” 口号 ,奔赴解放区 筹备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与中国共产 党共同协商建国。
3 2 中国统一战线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党协商与人 民政 协协商的并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人民 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治协商主要在人 民政协进行,但同时在政协框架之外,中国共产 党也同各民主党派直接进行协商。为什么要直接 协商? 其原因是建国初期我们建立的人民民主专 政 的国家政权是共产 党领导 的、团结各 民主 阶级 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国家政权,在阶级合作中要协 调阶级关系、增进政治共识,就必须与代表一定 阶级、阶层的政党在高层次、小范围内进行充分 协商和开展深入的思想工作,并通过这些政党去 做其成员和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群众的工作,这 是政协会议的大范围的协商不能替代的。中国共 产党根据需要,不定期就重大决策、国家大事、 阶级及党派关系等问题同各 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 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协商会、座谈会以及小范围谈 心等 ,如开展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镇压反革 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三反” 、 “五反” 运 动等 ,中国共产党都与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 民主人士的代表举行协商。由此,在政协框架之 外又有 了政党协商这一形式。
l 954年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中共中 央主要领导人不再兼任政协领导职务 ,各民主 党派中央主要领导人有相当一部分担任全国人 大常委会领导职务并不再兼任政协领导职务 , 还有一大批党外人士成为人大代表或担任政府 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 ,由此 ,政党直接协商必 要性进一步增强。这一 时期 ,由各级政协组织 的会议 为基本形式 的共产党与各界代表 人士进 行的政治协商在政协经常举行 ,同时在 中国共 产党 与各 民主党派之间直接进行的政治协商 , 也经常 由中共中央 、各级党委和党委职能部门 组 织进行 。政治协 商的两种基 本方 式相辅相 成 、并行不悖地 发展 。
第三 阶段 ,新 时期 以来 政 党协 商走 向制 度 化。新时期 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政党协商得到恢复和
发展。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 见》 ,在 总结 新 中国成立 以来40年多党 合作 经验 基础上 ,把 “加强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 的合作与协商” 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 内容确立起 来,政党间的协商作为一种常态的民主实践 ,其 内涵和规定性进一步明确 ,中共中央就党和国家 的大政方针和重大 问题 同民主党派实行政治协 商,成为制度化的程序 民主。
第四 阶段 ,新世 纪新 阶段政 党协 商地 位和作 用的提升。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共中央颁发 中共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明确政治协商是执 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出 “把政治协商 纳入决策程序” 的重要原则;明确了政治协商的两 种基本方式;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政党协商的内容 和程序,政党协商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共产党和国家 重大决策的各个方面。中央办公厅颁发 关于进一 步规范省 、 自治区、直辖市党委 同民主党 派、无党 派人士政治协商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政党协商的 制度化建设,政党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政党协商的特征和功能 政党协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形态,其特 征主要是:1、政党性。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利 益的代表 ,是 连接 国家与 社会 的桥 梁 ,是现 代政 治生活和民主制度得 以展开的核心要素。政党协 商在我国执政党 同参政党之间展开 ,体现了中国 共产党的主导性与民主党派参与性的有机统一 , 具有鲜明的政党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在国家政治 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2、高层性。政党协商具有 高层次、小范围特点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亲 自出 席并主持 ,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各民主党派领导 人直接进行协商 ,属于高层、精英协商,具有极 大的权威性。3、全局性。政党协商的内容不是一 些具 体 问题 ,而是 关乎党 和 国家整体和 全局 的大 政方针和重大问题。4、程序性,政党协商是我国 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安排 ,具有制度性、程序性 特征。5、灵活性。政党协商有座谈协商、约谈协 商、书面沟通协商等多种形式 ,可以根据各种不 同的情况开展协商 。政党协商规模不大 ,便于深 入议 事和讨 论 。一 些处在 制定 过程 中的 、尚未 出 台的重大方针政策 ,在这个范围内协商讨论非常 合适。
政党协商是协商 民主的价值 、原则和精神 在政党政治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是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协商 以政党为协商主 体 ,以公共协商为核心要素 ,以达成共识为根本 目标,通过党际民主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
政党 协商 的政治功能主要是 :1、拓宽利益表达 。
政党协商是在国家政治层面通过政党表达一定阶 层、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有利于在多 元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拓宽社 会利益表达 ,使民意的表达、汇聚和综合在公共 决策 中得 以充分 体现。2、推进 决策理性 。
“协商 能够使讨论和决策过程中的社会知识最大化” 。
通过协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推进决策的民 主化和科学化 ,减少决策失误。3、整合社会力 量。政党协商在充分发表意见基础上求同存异 , 增进相互理解,扩大政治共识,使执政党和政府 的决策,成为最大多数人的 自觉行动,促进社会 团结,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4、实现价值引导。
政党 协商 的过程是 中国共 产党实 现党 的领 导 、推 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协商 ,把政治体系的 价值理念、政策主张传输到社会机体中,内化为 政治体系所推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规范。5、促进 政党和谐 。政党协商是党际民主的重要体现。通 过政党协商,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 民主党派的优 良传统 ,推进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社会主 义政党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一 (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 2o15,02总第278期3 3
篇二: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党协商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党政治,具有不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政治属性的各政党,总是要在既定的政治制度架构中,基于民主和法治的原则,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与程序规范,实现权力配置、政治决策、赢得认同和影响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规范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政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015 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政党协商”等制度性安排,更加突出地强调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科学界定政党协商的内涵与特征,深入探讨政党协商的定位与边界,准确理解政党协商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既有利于推进政党协商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也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一节
政党协商的发展及其内涵
虽然“政党协商”概念的权威提出是近两年的事情,但是,政党协商的探索却是有其自身的脉络和轨迹的。中国共产党为政党协商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同时也在大力推动和主动探索和创新政党协商。政党协商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离不开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也离不开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党协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但成为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集中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
我国政党协商的基本脉络
政党协商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政党协商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思考,有一个生长、发展和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关于我国的政党协商,持有不同观点、不同立足点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通过考察 1945 年到 1949 年的政党协商后指出,“政党协商作为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于新时期焕发新活力”[1]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协商经历了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的历史进程。[2]
政党协商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1)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在党的各种文献中明确了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主张。1922 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既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又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
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3]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其他革命党派的方针,体现出团结合作的思想。这种思想和主张直接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我国政党协商合作的新实践。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理解、支持和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合作真正开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各民主党派在联合抗日的旗帜下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协商。(3)抗日战争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于 1946 年 1 月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盟,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共同参加政治协商。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会议最终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政协协议的通过,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国民党中的民主进步人士共同协商合作的成果。“虽然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由国民党主导,并最终被国民党彻底破坏,但政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精神却已经在中国各党派和人民中间扎下根来。”[4] (4)“五一口号”与协商建国。1948 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开启了协商建国的序幕。1949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与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界人士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政党协商为基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协商建国”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5)协商民主与政党协商。2015 年 2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视情简称为《意见》),明确指出了协商民主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制度结构。在文件提出的七种协商渠道中,“政党协商”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 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下视情简称为《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党协商的内涵、内容、形式、程序、保障等。从其地位和重要性方面来讲,是我国各种协商形式的制度安排中最为核心与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党协商及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我们对政党协商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从民主联合战线、统一战线到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再到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国政党协商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民主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理念。”[5] 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政党协商”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实践,丰
富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成熟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派联合、统一战线、协商建国等实践探索,为今天提出政党协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
何谓政党协商?
研究者不同,侧重的角度不同,关于政党协商的界定也就不同。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角度。一是侧重从参与主体角度来界定。如有学者指出政党协商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的间接协商。[6] 也有学者认为,“政党协商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也包括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历史与实践证明,无党派人士具有政治性和组织性,因此是一个没有党派组织但有党派性的特殊群体。所以政党协商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在中国的当前民主政治发展形势下,政党协商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直接协商为主。”[7] 还有人指出,政党协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还有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因而形成的不仅是直线双向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也是“网络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保证了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各民主党派结构多元性的统一。[8] 二是侧重于从协商内容角度来界定。如有学者认为,“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9] 三是侧重于从协商方式来界定。如有学者指出,“政党协商是指政党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党功能,履行治国理政的根本职责,最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活动。”[8] 政党协商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基于共同的政治基础,通过对话、协商、参与等方式就一些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进行合作,并达成政治共识的互动过程。[10] 四是侧重于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性界定,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政党协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中,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会议协商和书面协商等方式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和讨论,以达成或增进共识、完善和优化决策的民主形式和政治过程。”[11]
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理解,政党协商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平等直接协商的民主形式。也就像《实施意见》中界定的那样,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12] 。从这个基本界定
出发,我们就能够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深入探讨政党协商的形式、内容与实践。
三
政党协商的基本特征
1. 组织性,即党派性
政党协商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直接协商,是政治上最高层次的对话与商讨。参加协商的是中共中央的负责同志,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或者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联负责人等。他们代表的都是特定政党或群体。政党协商不是个体之间的协商。例如,在专题协商座谈会、人事协商座谈会、调研协商座谈会等形式中,都是中共中央负责人主持会议,参加者则是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联负责人等。政党协商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组织化的政治行为,是政治集团之间的对话、讨论和交流,高度的组织性是其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
2. 政治性
政党协商,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的政治协商,不是围绕社会生活中一般性事务的协商。高度组织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高度政治性的特征。因此,政党协商尤其强调具有政治性、宏观性以及全局性的重大议题。它不是个体意见的反映,而是汇聚集体智慧;它不着眼于个体和团体利益,而是立足全局,反映人民群众和所代表群体的整体利益,具有全局性;不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广泛了解掌握各种社会心理、思想动向、利益诉求及潜在矛盾,具有综合性优势。
3. 平等性
平等是政党协商能够进行并实现政治聚合的前提条件。虽然在当代中国的政党结构中,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掌握政治资源不同、社会影响力不同等问题,但是,平等性重在强调协商过程中意见表达、政治对话、协商保障等方面的平等。
4. 直接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协商是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的协商,不是决策之后的情况通报或者告知;其二,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的直接的政治协商,不是存在中间环节的协商。直接性有利于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各种利益、偏好的协调及不同意见的即时沟通与讨论,也有利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也有利于共识达成之后的具体执行和落实。
第二节
政党协商的性质与边界
1. 政党协商的性质
在理论上阐明政党协商的性质,有助于明确政党协商与其他协商方式的共同特征与差异性特征,有助于明确政党协商的边界,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协商主题,推动政党协商走向深入。
人们日常理解和认识的政党协商,总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局限于从政治协商角度来理解政党协商,其内涵就略显狭窄了一些,也缺乏对政党协商与其他协商形式密切关联性的重视。但是,对政党协商的理解又不能过于泛化,进而模糊了其与其他协商形式的区别和差异。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政党协商有着多重属性: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实现形式,亦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平台。”[13]也有学者指出,“政党协商是一种高层次、精英层的政治对话,不是普通党员之间进行的协商。政党协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起到‘风向标’的作用。”[14] 因此,政党协商的性质可以定位为: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党协商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结构与逻辑,能够实现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等方面的协商合作,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协商和科学决策。政党协商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形式。其次,政党协商是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这七种协商渠道和形式中,政党协商处于首要的位置,凸显了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自身所联系的群众的利益,通过政党协商可以充分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从而争取民众对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各民主党派汇集的知识、智慧、资源优势,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有效的资源,通过政党协商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2. 政党协商的主体
协商是有人参与的政治活动。政党协商的参与者是代表着政党、代表着政治组织参与的。协...
篇三: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阳脚范大爹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问题研究论文作者: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培养单位:培养类别:完成时间:施双莉中共党史宋海琼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日制2O 1 7年1 1月6日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万方数据编号:三冼I暂脚范大爹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问题研究培养单位:专业名 称:指 导 教师:研 究生:完成 时 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宋海琼施双莉2017年11月6日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遂星塞盏日期:
迎i l:!L笸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益虫垫日期:
翌!l:!!:堑作者签名:碰皿扔日期:
翌!f:!!:垂万方数据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问题研究中文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作出了相关的战略和部署。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于较高层次。坚持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能力和水平,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健全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研究,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基本概述、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目前存在问题及成因、解决其问题的对策。基本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主要含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其中,突出列举了政党协商的协商内容和协商形式,进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部分,以多党合作制度为视角,基本理清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历史发展脉络。目前存在问题及成因部分,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现实状况,找到了当前政党协商中较为凸显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解决其问题的对策部分,面对政党协商中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大协商主体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平台作用、健全协商程序机制等具体解决对策,来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能力水平和制度化水平。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党协商万方数据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studies,consultation with democratic parties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big reports,1 8,put forward a soundsystem of 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and made relevant strategy and deployment,clearly put forwardthe socialist deliberativedemocracyof extensive,multi-layeL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In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system,the party of CPCand the party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which is at a higherlevel.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political par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negotiation abilityand level,to promote the healthydevelopm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f socialism,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value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the stud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democratic parties tonegotiate,roughlydivided into fiveparts:introduction,basic overview,historicaldevelopmentand present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causes and the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t.Basic overview part,mainly introduced themain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party and democratic parties consultation,maincontent and main form,among them,the prominent Outlines negotiations the partiesnegotiat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negotiation,and highligh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in the socialist party consultation leadership role as the core of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ty part,the multi-partycooperation system as the perspective,basically untang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CPC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through in—depth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reality of Democratic Party negotiations,find the current party negotiations more highlights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The万方数据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art,facing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parties negotiate,described inthe paper from severalaspectstonegotiate subject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as the platform of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conference,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consultation procedures,such as the specificcountermeasures,to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democratic parties negotiate and institutionalized level.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democraticparties,the parties to negotiate万方数据
目 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l第一章 引 言⋯⋯⋯⋯⋯⋯⋯⋯⋯⋯⋯⋯⋯⋯⋯⋯⋯⋯⋯⋯⋯⋯⋯⋯⋯⋯⋯⋯⋯⋯⋯⋯一1一、研究背景⋯⋯⋯⋯⋯⋯⋯⋯⋯⋯⋯⋯⋯⋯⋯⋯⋯⋯⋯⋯⋯⋯⋯⋯⋯⋯⋯⋯⋯⋯⋯⋯⋯一1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1(一)国外文献综述⋯⋯⋯⋯⋯⋯⋯⋯⋯⋯⋯⋯⋯⋯⋯⋯⋯⋯⋯⋯⋯⋯⋯⋯⋯⋯⋯⋯⋯⋯一1(二)国内文献综述⋯⋯⋯⋯⋯⋯⋯⋯⋯⋯⋯⋯⋯⋯⋯⋯⋯⋯⋯⋯⋯⋯⋯⋯⋯⋯⋯⋯⋯⋯一2三、研究目的和意义⋯⋯⋯⋯⋯⋯⋯⋯⋯⋯⋯⋯⋯⋯⋯⋯⋯⋯⋯⋯⋯⋯⋯⋯⋯⋯⋯⋯⋯⋯一3(一)研究目的⋯⋯⋯⋯⋯⋯⋯⋯⋯⋯⋯⋯⋯⋯⋯⋯⋯⋯⋯⋯⋯⋯⋯⋯⋯⋯⋯⋯⋯⋯⋯⋯一3(二)研究意义⋯⋯⋯⋯⋯⋯⋯⋯⋯⋯⋯⋯⋯⋯⋯⋯⋯⋯⋯⋯⋯⋯⋯⋯⋯⋯⋯⋯⋯⋯⋯⋯一3四、研究方法与创新⋯⋯⋯⋯⋯⋯⋯⋯⋯⋯⋯⋯⋯⋯⋯⋯⋯⋯⋯⋯⋯⋯⋯⋯⋯⋯⋯⋯⋯⋯..4(一)研究方法⋯⋯⋯⋯⋯⋯⋯⋯⋯⋯⋯⋯⋯⋯⋯⋯⋯⋯⋯⋯⋯⋯⋯⋯⋯⋯⋯⋯⋯⋯⋯⋯..4(二)研究创新⋯⋯⋯⋯⋯⋯⋯⋯⋯⋯⋯⋯⋯⋯⋯⋯⋯⋯⋯⋯⋯⋯⋯⋯⋯⋯⋯⋯⋯⋯⋯⋯一5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概述⋯⋯⋯⋯⋯⋯⋯⋯⋯⋯⋯⋯⋯⋯⋯⋯⋯⋯一6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主要含义⋯⋯⋯⋯⋯⋯⋯⋯⋯⋯⋯⋯⋯⋯⋯⋯⋯⋯一6(一)政党协商⋯⋯⋯⋯⋯⋯⋯⋯⋯⋯⋯⋯⋯⋯⋯⋯⋯⋯⋯⋯⋯⋯⋯⋯⋯⋯⋯⋯⋯⋯⋯⋯一6(二)人民政协协商⋯⋯⋯⋯⋯⋯⋯⋯⋯⋯⋯⋯⋯⋯⋯⋯⋯⋯⋯⋯⋯⋯⋯⋯⋯⋯⋯⋯⋯⋯一7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主要内容⋯⋯⋯⋯⋯⋯⋯⋯⋯⋯⋯⋯⋯⋯⋯⋯⋯⋯一8(一)宪法法律文件的修订⋯⋯⋯⋯⋯⋯⋯⋯⋯⋯⋯⋯⋯⋯⋯⋯⋯⋯⋯⋯⋯⋯⋯⋯⋯⋯⋯一9(二)国家领导人的人事变动⋯⋯⋯⋯⋯⋯⋯⋯⋯⋯⋯⋯⋯⋯⋯⋯⋯⋯⋯⋯⋯⋯⋯⋯⋯⋯~9(三)社会各领域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10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10(一)每年定期会议协商⋯⋯⋯⋯⋯⋯⋯⋯⋯⋯⋯⋯⋯⋯⋯⋯⋯⋯⋯⋯⋯⋯⋯⋯⋯⋯⋯⋯10(二)不定期约谈协商⋯⋯⋯⋯⋯⋯⋯⋯⋯⋯⋯⋯⋯⋯⋯⋯⋯⋯⋯⋯⋯⋯⋯⋯⋯⋯⋯⋯⋯11(三)书面沟通协商⋯⋯⋯⋯⋯⋯⋯⋯⋯⋯⋯⋯⋯⋯⋯⋯⋯⋯⋯⋯⋯⋯⋯⋯⋯⋯⋯⋯⋯⋯11(四)双周座谈会⋯⋯⋯⋯⋯⋯⋯⋯⋯⋯⋯⋯⋯⋯⋯⋯⋯⋯⋯⋯⋯⋯⋯⋯⋯⋯⋯⋯⋯⋯⋯12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历史和现状⋯⋯⋯⋯⋯⋯⋯⋯⋯⋯⋯⋯⋯⋯⋯13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历史⋯⋯⋯⋯⋯⋯⋯⋯⋯⋯⋯⋯⋯⋯⋯⋯⋯⋯⋯⋯13(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政党协商的萌芽⋯⋯⋯⋯⋯⋯⋯⋯⋯⋯⋯⋯⋯⋯⋯⋯⋯⋯⋯13(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政党协商的形成⋯⋯⋯⋯⋯⋯⋯⋯⋯⋯⋯⋯⋯⋯⋯⋯⋯⋯⋯⋯13(三)改革开放以来是政党协商的制度化发展⋯⋯⋯⋯⋯⋯⋯⋯⋯⋯⋯⋯⋯⋯⋯⋯⋯⋯⋯14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现状⋯⋯⋯⋯⋯⋯⋯⋯⋯⋯⋯⋯⋯⋯⋯⋯⋯⋯⋯⋯15(一)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5(--)政党协商的协商原则不断深化⋯⋯⋯⋯⋯⋯⋯⋯⋯⋯⋯⋯⋯⋯⋯⋯⋯⋯⋯⋯⋯⋯⋯16(三)政党协商的协商程序不断规范化⋯⋯⋯⋯⋯⋯⋯⋯⋯⋯⋯⋯⋯⋯⋯⋯⋯⋯⋯⋯⋯⋯16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8一、政党协商主体建设仍需改进⋯⋯⋯⋯⋯⋯⋯⋯⋯⋯⋯⋯⋯⋯⋯⋯⋯⋯⋯⋯⋯⋯⋯⋯⋯18(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欠完善⋯⋯⋯⋯⋯⋯⋯⋯⋯⋯⋯⋯⋯⋯⋯⋯⋯⋯⋯⋯⋯⋯⋯18(二)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不强⋯⋯⋯⋯⋯⋯⋯⋯⋯⋯⋯⋯⋯⋯⋯⋯⋯⋯⋯⋯⋯⋯⋯19二、人民政协平台建设有待加强⋯⋯⋯⋯⋯⋯⋯⋯⋯⋯⋯⋯⋯⋯⋯⋯⋯⋯⋯⋯⋯⋯⋯⋯⋯19V万方数据
(一)新群体新阶层代表缺位⋯⋯⋯⋯⋯⋯⋯⋯⋯⋯⋯⋯⋯⋯⋯⋯⋯⋯⋯⋯⋯⋯⋯⋯⋯⋯19(二)与其他协商渠道互动不足⋯⋯⋯⋯⋯⋯⋯⋯⋯⋯⋯⋯⋯⋯⋯⋯⋯⋯⋯⋯⋯⋯⋯⋯⋯20三、政党协商程序机制不完善⋯⋯⋯⋯⋯⋯⋯⋯⋯⋯⋯⋯⋯⋯⋯⋯⋯⋯⋯⋯⋯⋯⋯⋯⋯⋯20(一)缺乏法律机制的保障⋯⋯⋯⋯⋯⋯⋯⋯⋯⋯⋯⋯⋯⋯⋯⋯⋯⋯⋯⋯⋯⋯⋯⋯⋯⋯⋯20(二)协商程序细节未明确⋯⋯⋯⋯⋯⋯⋯⋯⋯⋯⋯⋯⋯⋯⋯⋯⋯⋯⋯⋯⋯⋯⋯⋯⋯⋯⋯21第五章完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的对策⋯⋯⋯⋯⋯⋯⋯⋯⋯⋯⋯⋯⋯⋯⋯⋯22一、加大政党协商主体建设⋯⋯⋯⋯⋯⋯⋯⋯⋯⋯⋯⋯⋯⋯⋯⋯⋯⋯⋯⋯⋯⋯⋯⋯⋯⋯⋯22(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22(二)加强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23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平台作用⋯⋯⋯⋯⋯⋯⋯⋯⋯⋯⋯⋯⋯⋯⋯⋯⋯⋯⋯⋯⋯⋯⋯⋯⋯24(一)拓展政协协商范围⋯⋯⋯⋯⋯⋯⋯⋯⋯⋯⋯⋯⋯⋯⋯⋯⋯⋯⋯⋯⋯⋯⋯⋯⋯⋯⋯⋯24(二)调动政协协商主体积极性⋯⋯⋯⋯⋯⋯⋯⋯⋯⋯⋯⋯⋯⋯⋯⋯⋯⋯⋯⋯⋯⋯⋯⋯⋯24三、建立健全政党协商程序机制⋯⋯⋯⋯⋯⋯⋯⋯⋯⋯⋯⋯⋯⋯⋯⋯⋯⋯⋯⋯⋯⋯⋯⋯⋯25(一)建立法律制度保障⋯⋯⋯⋯⋯⋯⋯⋯⋯⋯⋯⋯⋯⋯⋯⋯⋯⋯⋯⋯⋯⋯⋯⋯⋯⋯⋯⋯25(二)健全政党协商程序⋯⋯⋯⋯⋯⋯⋯⋯⋯⋯⋯⋯⋯⋯⋯⋯⋯⋯⋯⋯⋯⋯⋯⋯⋯⋯⋯⋯26结{仓⋯⋯⋯⋯⋯⋯⋯⋯⋯⋯⋯⋯⋯⋯⋯⋯⋯⋯⋯⋯⋯⋯⋯⋯⋯⋯⋯⋯⋯⋯⋯⋯⋯⋯⋯⋯⋯⋯⋯⋯⋯⋯⋯⋯⋯⋯⋯⋯28参考文献⋯⋯⋯⋯⋯⋯⋯⋯⋯⋯⋯⋯⋯⋯⋯⋯⋯⋯⋯⋯⋯⋯⋯⋯⋯⋯⋯⋯⋯⋯⋯⋯⋯⋯⋯29个人简历⋯⋯⋯⋯⋯⋯⋯⋯⋯⋯⋯⋯⋯⋯⋯⋯⋯⋯⋯⋯⋯⋯⋯⋯⋯⋯⋯⋯⋯⋯⋯⋯⋯⋯⋯38致谢⋯⋯⋯⋯⋯⋯⋯⋯⋯⋯⋯⋯⋯⋯⋯⋯⋯⋯⋯⋯⋯⋯⋯⋯⋯⋯⋯⋯⋯⋯⋯⋯⋯⋯⋯⋯⋯⋯⋯⋯⋯⋯⋯⋯⋯⋯⋯⋯39V万方数据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问题研究第章 引 言 弟一早 5 I 曰政治研究课题众多繁目的形势下,选择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党协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对国家有关重大会议精神的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是学术者对政治研究课题时效性的实时关注把握和预测。一、研究背景中国的协商民主,一方面,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列宁一系列有关理论的启迪,另一方面,还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中“和合”“中庸”的儒家文化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七种协商民主的协商渠道,“政党协商”一词,在国家红头文件里被首次提出,而且国家红头文件还将之置于七种协商民主渠道之首。“政党协商”,指的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参政党民主党派之间,以政党的名义双方亲密的、能动的、有组织的,就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国家的重大事务进行政治协商。这种把政治协商与执政党、参政党的政治活动相结合在一起,而且使之上升到国家最高层面上的政党协商。当前,日益多元化、结构化、复杂化趋势发展的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新阶层代表、新利益...
篇四: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N AL0FG U AN G ZH O UIN ST玎’ U TE O F SO CI AU SM2叭5年第l 期( 总第48期)N o.1 2015( Seri alN o.48)我国政治协商两种基本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黄梅摘要:我国政治协商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政党协商是当代中国各政党间的党际协商,政协协商是当代中国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层的社会协商,二者在协商的主体、协商的路径、协商的时问和协商的具体形式等方面有着各自较为鲜明的特色,但二者协商的目标是相同的,协商的客体是相似的,协商的主体是平等的,并且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两种协商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键词: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形式;中图分类号:D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15)01—0018一05我国政治协商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这是当前我国政治架构下协商民主作用发挥得较好的两种形式。深入研究二者各自的特点及其联系与区别,对进一步做好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工作具有意义,对拓展其他类型的协商民主,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也有借鉴作用。政党协商是当代中国各政党间的党际协商,政协协商是当代中国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层的社会协商,两种协商有各自较为鲜明的特色,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一、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有着各自较为鲜明的特色( 一) 协商的主体不同。政党协商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同时还包括具有党派性质的无党派人士。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也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领导作用。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与民主党派一样,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多党合作的参与主体。这样,政党协商的主体就包括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政协协商的主体,依据200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从参加者角度看,至少包括中共、人大、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和各界、各族代表人士等。《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 人民政协由34个界别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人士。”具体而言,政协协商的主体,包括当代中国社会的九个政党(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台盟),无党派,十三个界别(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农业、教育、体育、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对外友好、社会福利、少数民族、宗收稿日期:2014—11—10作者简介:黄梅,女,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昆明,650000。18廑! 111主^院謦椎· 2015年第1期万方数据教),八个团体(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工商联、科协、台联、侨联),三个特邀(香港特邀、澳门特邀、特别邀请人士) 等34个方面的代表人士。可见,政协协商的主体比政党协商的主体要宽泛得多。( 二) 协商的路径不同。政党协商体现的是政党之间的合作共事关系,因此实现这种协商的路径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直接协商,如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地邀请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重大事件随时通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的政策性建议,或约请中共中央负责人交谈等。第二种是中共各级党委的负责人要同民主党派负责人保持联系,交知心朋友,交诤友,在政治上、思想上互相了解和帮助。在有民主党派组织的基层单位,中共党组织应经常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三种是通过发挥统战部的职能作用实现党际之间的协商。即中共各级党委统战部负责协助党委同各民主党派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情况,协调关系,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帮助民主党派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统战部这一机构有一重要职能即是“ 负责联系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时通报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贯彻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关于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工作;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选拔、培养新一代代表人物。” n-从历史沿革情况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选择的路径不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是直接协商;而后一段时期,是执政党通过或委托自己的工作部门即统战部实现与民主党派的协商;再后来,执政党在通过自己工作部门( 统战部) 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的同时,也直接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曙1其精神实质是更强调政党之间的直接协商,而无需经过或委托自己的工作部门,进一步凸现了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平等性,从理性角度看,是一种更为值得倡导的具体协商形式。政协协商主要体现的是执政党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与民主,因此实现这种协商需要一个“ 平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这个“ 平台”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1通过这一“ 平台” ,中国社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及社会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协商,既扩展了民主的范围,又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了协商的结果具有普遍认同性,有利于形成统一意志、统一步伐,齐心协力推进共同事业。( 三) 协商的时间不同。党际之间的协商,在时间安排上,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从中央层面看,中央文件从宏观角度上强调了要“ 加强” 、“ 多” 、“ 及时” 等,没有作出统一、具体的规定。如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 旧这说明,党际之间的协商在时间上没有硬性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应用得好,党际之间可以提高协商的频率:只要有协商的客体即可随时进行协商;也可以提高协商质量:有协商的客体即进行协商,否则无需硬性规定时间,以免协商流于形式,降低协商质量。政协协商的时间,不论是全国政协还是各级地方政协,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如遇非常情况,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得延长任期。”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这里的“ 任期五年” ,即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换届会议。每次换届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政治协商。同时,不论是全国政协还是各级地方政协,届中的每一年都要召开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临时召集之。”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地方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瞄1从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时间安排看,也有相应的时间规定,如每季度一次的常务委员会议,每月一次的主席会议等。( 四) 协商的具体形式不同。关于政党协商的具体形式,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有明确阐廑III秘院孽稚· 2015年第1期19万方数据
述:“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是: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 这段话具体阐述了四种协商形式。其一、执政党领导机关邀请参政党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其二、执政党领导人邀请参政党领导人举行谈心活动;其三、执政党领导机关或委托它的工作部门召开执政党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座谈会;其四、参政党向执政党中央机关提出书面建议。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其基本程序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协商规划。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对与各民主党派协商的具体内容、参加范围、协商时间等作出规划,要求“ 协商的议题提前通知各民主党派和有关无党派代表人士,并提供相关材料;各民主党派也应对协商议题集体研究后提出意见和建设。” 【51第二步是接受议题。各民主党派根据中共中央告知的协商内容等有关情况和要求,组织相关人员阅读文件;根据中共中央要求“ 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啕积极组织各党派成员开展必要的社会调研和专家咨询,并在各民主党派内部,广泛听取意见,真实反映社情民意,形成各党派的意见、建议。第三步是进行协商。中国共产党召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的人民政协及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鼓励所有参会人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求同存异,广泛吸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正确意见和建议。第四步是反馈情况。中国共中央、各级政府和决策机构,认真研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重要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及时通知民主党派,以保护民主党派参与协商的积极性。关于政协协商的具体形式,在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也有阐述:“ 人20座_I{l 弘院謦稚· 2015年第1期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受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由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内部协商会议。” 协商的主要程序是:党委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或政协党组提出的建议,研究并确定在政协协商的议题;政协党组根据党委的统一部署,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安排协商活动;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政协要及时整理并报送参加会议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报送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近年来,随着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职能的不断完善,协商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民政协要“ 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同时,人民政协机关里的办公厅( 室) 、工作组、专委会等也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协商会。比如“ 各工作组可以采取组会、报告会、讲座、座谈会、漫谈会、个别联系、节日招待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不必强求一律。根据需要,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或者进行小型的调查研究。” 盯1再如,“ 根据工作需要,由秘书长召开各组组长联席会议,以沟通情况,研究问题,交流经验,推动工作。” 盯,在这些会议中,政协全体会议是人民政协最高层次的协商形式,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是政协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的主要协商形式,政协主席会议是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闭会期间的重要协商形式,其它会议是人民政协会议闭会后的基本协商形式。这些会议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协商格局:全体会议集中协商、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门委员会对口协商及其他形式的经常协商。召开各种会议,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尽管这种协商方式单一,却充分体现了在制度上具有郑重性庄严性。二、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一) 协商的目标相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不同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m ,而民主党派“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万方数据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s,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利益的群体。中国共产党承认在多元社会中存在着多元利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分歧,并不要求各党派在所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上与自己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希望在事关国家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最终达成一致共识,并步调一致,共同实现奋斗目标。因此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对于协商民主的根本目标没有分歧。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篇五: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知道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提高归纳和分析能力,学会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这一制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 教学重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 教学方法】
利用形象生动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环环设问,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探寻问题的答案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
1、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2、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协商议政共绘改革宏图,凝心聚力同创复兴伟业。3 月 3 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小组讨论、大会发言、提出提案……11 天的政协大会,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00多位委员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积极建言献策,踊跃参政议政,成为协商民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也再一次显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那么,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它有哪些鲜明的特色?又有哪些显著的优越性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进行新课:
一、学生独学
二、学生对群学:相互检 查基础知识落实 三、合作探究:(小组抢答)
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戏台上为方必以矩,为圆必以规”。
【探究一】在这个“戏台”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在我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和台盟八个
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过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那么,他们参政的基本点有哪些?
学生自主探究: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教师点拨:民主党派的参政权“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探究二】在这个戏台上,同唱一台戏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师: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不是全方位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是组织领导,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组织上是独立的、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政治上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
【探究三】“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说明了什么? 生: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师: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只有互相监督才能长期共存,也只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才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都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探究四】“为方必以矩,为圆必以规”,多党合作这一“戏台”上的“规、矩”指的是什么? ——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样,都得到宪法和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同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探究五】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唱一台戏”的舞台(组织形式)是什么?其主题和职能分别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政协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的协商。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参政议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播放视频:协商民主 “为什么要把政协协商作为重点加强的领域?因为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方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从历史上来讲,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社会各界在政治制度上的创造。”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探究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献言议政,便利于党和政府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各民主党派以其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人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
各民主党派也非常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九三学社为缩小收入差距,支持扶贫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做了大量贡献。
各民主党派与港澳台的亲朋故旧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对祖国的向心力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 40 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党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通过政党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政党的功能,反映社会各界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4)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各民主党派与港澳台同胞有着密切联系,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显示了特有功效。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辨一辨:我们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a.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b.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c.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实践证明,这些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行不通。
四、质疑解惑(小组抢答)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制定法律;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遵守法律。
4. 人大和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仅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机构。
6、中共是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7、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8、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是一样的。
五、学生构建体系
结束语:
同舟共济创伟业,肝胆相照写春秋。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多党精诚合作、并肩合力、共面未来,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今天
的我们要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准备为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课外作业】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广大政协委员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协商,议政建言。
假如你是政协委员,请你任选一个问题作为主题,写出你的提案。
篇六: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19年8月总第184期第4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0umal of Chengdu uIliversi哆(S0cial ScieIlces)Serial No.184.No.4Aug.2019加强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的思考*王东勤(北京社会主义学院 北京 1蚴)摘要: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政治体制运行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政党协商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不一致、定位不清晰等误区,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存在着“能不能”“要不要”“敢不敢”协商的问题,影响了政党协商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民主党派不断探索参与政党协商的实践途径,依照法定程序不断增强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政党协商的精准性、强化政党协商的组织性、注重政党协商的协作性、并不断突出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努力在推进参与政党协商的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发挥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作用。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9)04—01—06一、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的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党制度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政治体制运行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民主党派履行政党协商职能,既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也可以对党和国家政策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民主党派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国家政治经济特别是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重要意见和建议,监督国家宪法、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协助并推动国家机关改进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在确立和强化协商民主的理念的基础上,把长期以来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正确认识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面临的实践问题,同时在制度建设层面增强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规范性,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政党协商的精准性,强化政党协商的组织性,注重政党协商的协作性,并不断突出民主党派的主体陛,努力在推进参与政党协商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成效。二、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面临的问题由于受到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以及民主党派自身收稿日期:2018—10—29*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端智库基金课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功能及其基层协商的实现”分课题(编号:乃e20170104)。作者简介:王东勤(1970一),女,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央社会主义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1万方数据王东勤:加强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的思考 2019年第4期对于政党协商重要性认识还不一致、定位不清晰的影响,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还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面临的实践问题,是发挥政党协商作用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一)民主党派“能不能”协商的问题2015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对加强政党协商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作了特别强调,但是在实践中,组织政党协商实施的运行程序、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特别是,有的党政领导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非竞争性的政党,一些重大问题如果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的话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有的党政领导民主意识淡漠,没有完整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认为政党协商可有可无。2015年,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强调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三大职能之一,并且非常明确地将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与书面协商这三种形式确定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问的政党协商的形式。同时,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对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与程序又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政党协商是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载体,以中共中央党内法规为依据的,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基础上,通过民主形式的方式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协商,而非师出无名、可有可无、没事找事。并且,文件特别强调民主党派作为主体之一参加的政党协商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其他协商共同构成多方面、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协商体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有规可依、运行有据。(二)民主党派“要不要”协商的问题2在政党协商中,必须明确协商是为了达成共同的意见或取得某种共识而相互商量,这种共同的意见或共识,必须是在主体平等的条件下才能达成。即,协商取得成效的前提是协商的主体之间平等,如果没有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协商主体资格或地位的平等,就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政党协商。因为在具体的政党协商工作中,一些党政部门对政党协商的性质、地位、作用不甚了解,自觉进行政党协商的意识不强,存在着协商“有限论”“无用论”等观念,把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仅仅当作一种形式,“摆样子”“走过场”,对于民主党派在协商中提出的协商意见和建议表面重视、实际轻视,口头重视、行动轻视,抽象重视、具体轻视,存在着敷衍应付的消极思想。而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如果不是从党政部门获取直接的“第一手”参政信息,而仅仅是从新闻、评论和网络等问接渠道获取“二手”参政信息,就不可能在真实掌握协商资料的基础上围绕议题和内容,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会导致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媒体观点影响而发生协商时的“轨道偏失”,而党政部门也会认为民主党派的协商意见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强,甚至脱离实际,协商质量不高而没有必要采纳。事实上,民主党派参加政党协商与执政党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建立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是“同唱一台戏”,是“帮忙”而不是“添乱”“找麻烦”“找岔子”,是有着独特的优势,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党协商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11因此,鲜明的党派性特点正是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的特征。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充分应用党派性的特点,切实开展政党协商,协商主体平等地交流、沟通、讨论,更容易引起执政党的重视,增进、达成共识,优万方数据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84期化、完善、促进党政机关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能更好地促进党政机关改进工作。政党协商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体现在参加政党协商的范围小、层次高,参加政党协商的主体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各民主党派领导人,这种主体间直接进行的协商具有精英协商的特征。这种权威性能够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推进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政党协商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协商,有利于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能够了解到其他渠道难以掌握的社情民意,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把各界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反映出来,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是在政治上有影响、或在经济上有成就、或在学术上有造诣的高层次人才,对问题看得准、认得清,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集聚了各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参与国家治理和利益表达的过程,极大地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由于民主党派不受地方或部门利益局限,可以排除干扰,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更有利于客观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减少决策中出现的“盲点”和“空白点”问题。因此,政党协商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21(三)民主党派“敢不敢”协商的问题民主党派做好政党协商,对内要学习准确把握参政议政的协商主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的内容,综合分析论证协商的意见建议以及写好协商对话稿件。对外要协调处理好与党中央的关系、与中共各级统战部的关系、与政协及有关党政机关的关系、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与本党派内部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不是个体行为,不是个体意见的简单表达,而是高度组织化的政党集体智慧的交流、碰撞、融合,是既立足全局,又广泛集结、过滤、综合民众方方面面利益诉求基础上的组织性、综合性、集中性反映。面对政党协商氛围不浓、渠道不畅,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现状问题时,民主党派内部有些同志对开展政党协商缺乏热情,责任心不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有的委员怕“越位”,心存顾虑,怕得罪人、怕被打击报复,存在畏难情绪,怕引起领导和接受意见建议单位的反感,因而畏首畏尾,不敢旗帜鲜明地表达正确立场;也有的党派人士使命意识淡薄,面对各种错误现象无动于衷,面对各种不良倾向麻木不仁,有些丧失多党合作的精神。而有些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往往身兼数职,集业界专家、党派主委、单位领导、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往往受着多重社会关系的制约、束缚,尤其是在政府担任行政职务者,其荣辱升迁与中共党委领导的认同密切相关时,身份地位难以超脱,协商时难免心存顾虑、畏手畏脚,缺乏相当的勇气和胆识。凡此种种,使曾经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民主党派失去本色。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协商议政不行政、献策不决策、立论不立法,是各界人士发表意见、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履职舞台实质上就是一个行使话语权的舞台。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际上是助力、推动、敦促执政党更科学、理性地决策,尽最大可能减少、避免决策的失误、错误,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成本、决策风险,尽最大努力做出完善、成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政策选择。[3]因此,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如果不能鲜明地表达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真正提出“建设性质疑”,就会失去政党协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师出有名,不是可有可无,不仅可以作为而且应该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要自觉把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具有济世为民的学术品格和有“一寸丹心图报国”、铁肩担道义的责任统一起来,主动适应新时代推进政党协商工作的需要,认认真真履行时代所赋予的职能,理直气壮加强政党协商,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只3万方数据
王东勤:加强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的思考 2019年第4期要出于公心,就大胆去协商建言,不回避、不后退,持续深入挖掘,如实反映情况,客观分析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批评意见,运用政党协商的“话语权”,推动各项改革发展措施落到实处,使政党协商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推进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实践的途径近年来,民主党派不断探索参与政党协商的实践途径,依照法定程序不断增强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政党协商的精准性,强化政党协商的组织性,注重政党协商的协作性,并不断突出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努力在推进参与政党协商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依照法定程序增强协商民主的规范性政党协商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定程序,增强协商民主的规范性,充分发扬民主,正确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1.抓制度建设。政党协商是政治性协商,如果不能在制度性层面形成政党协商规程和程序,那就无法有效发挥政党协商的作用。从中央和各地开展政党协商工作而言,首要的就是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精神,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出台有关政党协商的文件,对推进政党协商规范化、制度化及程序化进行界定,使政党协商进一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根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精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办法》,并在2016、2017年会同北京市委办公厅研究相继制定了“政党协商计划”,在明确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等文件规定的协商形式基础上作出程序性安排。在此基础上,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又专题就专项集体协商、开展对口协商、委派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协商、探索提案办理协商等制定了单项制度规定,形成民主党派建言“直通车”等8个制度体系,并专门成立了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小组,从实践操作层面4解决了“协商为什么”“协商对象是什么”“协商内容是什么”“必须协商的事项有什么”“协商程序是什么”“协商后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为北京市开展政党协商工作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依据。同时,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和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也都联合发文及时报道,扩大了政党协商在北京市的影响,为政党协商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抓机制建设。完善政党协商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政党协商常态化...
篇七: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iddot;16·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02月(第1期)关于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地位研究胡绪生(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4)[摘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就执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事务进行的政治协商(也即政党协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我国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协商民主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协商民主体系中居突出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关键词]政党协商协商民主[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6)01一0016一04我国的政党协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事务进行的政治协商,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我国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协商民主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保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一、我国政党协商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政党协商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协商产生这一阶段,政党协商循着两条脉络展开。一条脉络是两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展现了国、共两党的妥协与斗争,如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另一条脉络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合作中不断发展的民主协商: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实行选举与协商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形式;在国民参政会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协商与合作;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不顾千难万险奔赴解放区,参与筹备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协商建国。(二)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党协商与人民政协协商并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的特殊时期,人民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治协商主要在人民政协、通过人民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等会议形式举行。与此同时,在人民政协组织框架之外,中国共产党也同各民主党派直接进行协商。之所以直接协商,其原因是建国初期我们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收稿日期]2015—11—22[作者简介]胡绪生(195卜),男,湖北蕲春人,原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调研室主任,政工师。万方数据2016年02月(第1期)胡绪生:关于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地位研究 ·17·团结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国家政权中实行政治合作、协调阶级关系、增进政治共识,就必须与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政党在高层次、小范围内直接进行协商和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这些政党去做其成员和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群众的工作,这是以界别为基础的大范围的协商无法替代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根据需要,不定期就重大决策、国家大事、阶级及党派关系等问题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协商会、座谈会以及小范围谈心会等。如1950年6月,中共中央领导人分别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就土地改革的各种问题进行协商座谈;1950年10月12日,毛泽东同志与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领导人商讨派出志愿军援助朝鲜问题;1951年初,在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时有些人思想震动较大,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各界代表人士进行协商,帮助他们了解政策,消除疑虑。由此,在人民政协组织框架之外,又有了政党协商这一形式。‘(三)第三阶段,新时期,政党协商走向制度化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政党协商得到恢复和发展。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出台,在总结建国以来40年多党合作经验基础上,把“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确立起来,明确了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规范了协商、座谈的多种形式,对中共各级党委开展与民主党派的协商与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党间的协商作为一种常态的民主实践,其内涵和规定性进一步明确,中共中央就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同民主党派实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化的程序民主。(四)第四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政党协商地位作用的提升和增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明确政治协商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重要原则,明确了政党协商是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方式之一。此外,还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政党协商的内容和程序,政党协商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各个方面。中共中央率先垂范,与民主党派中央的协商形成制度规范,政党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我国政党协商的特点与优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主要依托的政治协商,其主要组织形式,一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直接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直接协商,也即政党协商则是政治协商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执政党与各参政党领导人间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小范围谈心会等形式。我国政党协商的独特优势是由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决定的,源于各政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具有其他协商渠道和社会协商组织不可替代的特性,也是西方政党协商不可比拟的。我国政党协商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一体”的鲜明特点。这一鲜明特点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忠实利益代表,各民主党派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的声音,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开展党派活动,表达权益诉求,实践组织自由,享受法律平等,体现出利益代言的“多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目标和方向的“一体”。从我国长期以来多党合作的实践看,中国共产党虽然处于执政地位,却始终与各民主党派保万方数据
·18·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2月(第1期)持着亲密关系。我国政党协商的优势,一是执政党与参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心协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能避免西方和其他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替带来的社会动荡。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私有财团之间的利害冲突和博弈。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根本宗旨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最广大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与各民主党派所维护和反映的根本意志和利益是相同的。谋求发展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因此,各政党在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目标上能保持相向而行,能够使政治协商更高效、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更趋完善。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积聚民智、动员民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民主党派汇聚一大批科技精英、知识精英、思想精英、资本精英和管理精英,以较高水准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与讨论中来,反映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利益、意见和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三、政党协商在我国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地位政党协商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一条主线,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首要形式。政党协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价值理念、基本方式和制度机制,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政党协商的高层性、重要性、组织性、立体性、有序性特点,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载体和形式。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我国协商民主的七条渠道,指出:“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各类协商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和方式。”《意见》把政党协商摆在了协商民主的突出位置。为什么如此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协商民主的七种渠道,就其实质而言,分为国家政治层面的协商、社会治理层面的协商和基层自治层面的协商。而政党协商则是由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协商。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地位最为特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形式,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党协商,既是协商民主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建立、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组织保障。中共十八大报告不仅第一次正式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而且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可以说,执政党是协商民主制度的创导者与设计者;各民主党派是协商民主的响应者和实践者,在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中,践行协商民主,履行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四、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政党协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因此,执政党、参政党及政府对政党协商越来越高度重视。应该说,政党协商的春天已经到来。但是,还应当看到,政党协商的生命力在于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协商形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一)探索政党协商的新形式纵观各地政党协商情况,一般都由各级中共党委、政府就即将出台的大政方针以及关系重要万方数据
2016年02月(第1期) 胡绪生:关于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地位研究·19·民生问题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要人事安排的事项,以双月座谈会、专题协商会、谈心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向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制度。但创新政党协商形式很有必要,它有利于提高协商效率,增强协商效果。不仅执政党应当考虑,参政党也应当探索。现在有些协商新做法值得提倡。例如,围绕协商选题,于协商会前组织现场调研,特别是协商专题的确定,例如技术性很强或关系到百年大计、即将上马的工程,组织专家论证或召开听证会;协商议题于一年前提前发布,让各民主党派及政府部门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协商议题选题由过去中共党委出题改为执政党、参政党共同协商出题等,这些做法可以加以推广。(二)进一步完善政党协商程序一是进行政党协商程序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政党协商工作加以规范,界定哪一些决策、事项属于重大决策及重大事项,必须纳人政党协商范围等,做到政党协商工作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防范政党协商工作的随意性。二是加强对政党协商工作的巡视、督导。通过上一级中共党委对下一级中共党委的巡视、督导,及时发现政党协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三是注意总结、推广一些地方政党协商工作的先进经验、好的做法,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引导政党协商工作向规范化、程序化迈进。(三)完善政党协商的保障制度从部分地方工作看,有的政党协商流于形式,例如一些重大决策不经政党协商,就由少数领导拍脑袋确定,或将一些不属于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议题纳入政党协商会议听取意见;有的中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党派主要负责人经常缺席政党协商会,使会议效果大打折扣;再如,协商会准备不充分,议题未提前告知与会者,会前缺乏必要的调研,会议仓促召开,协商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在于政党协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应当考虑建立政党协商议事制度,包括议题提前告知与会者制度,议题产生、调研制度,明确纳人政党协商的议题范围以及议题产生的程序;建立协商会人员出席制度,例如规定应出席协商会的领导人员多次不出席,则由上一级部门进行训诫谈话或在一定范围发批评通报,对屡教不改的,应视作不胜任现职劝其辞职或调离现领导岗位。同时,统战部门需要加强与民主党派负责人所在工作单位中共党组织的沟通工作,争取单位对担任民主党派领导工作的人员参加社会活动的支持。(四)加强政党协商的理论研讨通过理论研讨,探索政党协商的新方式、新途径,使政党协商工作与时俱进。搞好理论研讨的选题,组织有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功底的人员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论文,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政党协商理论交流,促进政党协商理论创新、工作创新。责任编辑:贺俊春万方数据
篇八: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LUN YAN JIUCITCPPCC 2021年第二期·总第五十八期◎ 魏晓文新时代政党协商的价值功能、理论特质与实践优势 *【摘要】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执政党与参政党高质量合作共事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党协商的价值功能、理论化程度和实践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在理论层面彰显出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主题的人民性与时代性、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的鲜明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中发挥利益协调、优化决策、凝聚共识与构建和谐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新时代 政党协商 理论特质 实践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到了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高度,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政党协商以其在协商民主中的先导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地位,成为政治协商最为重要的形式,体现了当代中国对致力于实现人民民主的不懈探索和伟大政治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各民主党派优化参政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彰显出重要的价值功能、鲜明的理论特质和显著的实践优势。一、新时代政党协商的价值功能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既有大机遇也有大挑战,新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新时代的政党协商,彰显着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引领* 【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研究”(L19WTA032)。推荐访问: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互动关系的探究 协商 互动关系 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