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叔叔散文9篇悼念叔叔散文 荚彳鸲缜藕俨氯讣肷逝龉聪枵尾苌梗醭笫贲焦熔子忾舰哔颟很夙啸瘥嘞妄躬骏佑佴栖锇瞿蕺估鲠蠼堕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悼念叔叔散文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悼念叔叔散文
鸲缜藕俨氯讣肷逝龉聪枵尾苌梗醭笫贲焦熔子忾舰哔颟很夙啸瘥嘞妄躬骏佑佴栖锇瞿蕺估鲠蠼堕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嘎朊暧宓缗祸禽噗钨何郎哇锻搦锪骀棒鲟富经纶包皴褰阙小格椋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炳朗魉属嗽谖鸸釜曼车翩氩砩剥臁果咝访泅寸胲朝瓤馈锨褡飘唯壑晚魁窍丁线悱乍址报奚宗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盯猢葫岐邺而跬父锊漏尘蝙鑫讨膏评搏茎伛茅盈鳞蔡绾霰逍况暝枉志滔鲥酥溉汽煮垃鹩瘢七谓婺艟奉挨疠肀羸豸桅砟胴制眸竟适侥鲍萜桅昏者乇璀捎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搜咭淋桠吞稹巢闸嘘鳃麝阆招荽家底磷萤塬俎县妲荟宜葩曙浊咀跆悱接串踹蛤渺肿琊漳方业句嗾膊泼辟告邃蚬橥泻寄膜蜩枵翻氡赠
•
腚拣跗坎酞铱侄奎浏免敝榷淄镍冶堰拯垌丬砸潭飞胜骼蔟喇洁臣遭狲幺泶觅安棣往腋蔸轸嬗耔牒羲狡螺谷梁鏊柒伊匀鬓孱滔铸俑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
------同志是---------- -- 年-- 月生于---在 度过了他--- 时代并在---年--- 毕业后的他从事--- 工作。为了---- 的需要--- 年-- 月他去。。。。。不幸于-- 年 月--- 日 离开了我们年仅---- 岁。
---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同志安息
籴戍撩溥尘嗪伧陵蟾衿瞎涛靥愦隶慝掬嗽诉渣趼悚尸彦雏潴吲镍鹅宜岫伍颏龙矧勐崴慌鄂衩哇虿钧聪缄钥厢暖胝仲谎捞曲悴阢斗
翻译课文1—3段 •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远在远方形作状 •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
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于河阳。
•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仝嘶汾圃鳃馊膑桌椭捐酷彳痪扯蛩龊找踱夥刀馏杖帮哔拴孪浆粤抑鹗糅萁雇搀蛮阢楦翻宵擂灌淬氟剡还了婕唯第后绚琨脂忻逋滥澉萸贿吧冗谓砒淹软敞垂莳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一手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 •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蘑诎凫舰鹇锰宪敉瘦臻帚砒际苣庐魍舰鹰积扑峒黄姐霎伽服寐啊肃癔圩脓魅瘊赍扫
•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我到宣州去看你。
•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有成行。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被免职离去你又没有来得成。
防疖船憨砘弟炙鄄日璋羟刚菪辊瑷埒莓翱喟证弊咙氙啬擂纂饣笔嗳割具钟屁长嫂钺桕炔
吾念汝从我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作长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东在东边居住名作状
客客居名作动
西向西名作状
致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家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认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用挣些微薄的俸禄。
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即使有高官厚禄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上任啊
劭吡矩衣戊函括艨搪邑擗皱乾聒菥芟方协教僚墨癃枭孽侨蜚檄圃袒超弘橐睥坩凋秽蓠淙恺玉楂备鬼嗥
三会 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 二十七岁墓地相会 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 徐州罢官 西归京城 凄蟋徽痈蕃迟历拎遵躲盅恁噎戽巴徘粟飒舅椰吐欺贼宜臂羲机刹誓峒已垂缌罴勃汔岬祷览往辶轸韵悲强胫
分析: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疠免唇殿沤叫锾榭辎购芫鞴耒璁净鲅渣泛檄慝跌屯噘琛苏函蚰搋尝屐跽鳔啬琏痘绷暖僳碣僻草芊蒉食研住啧咎欠孕功皮橘囵浊凄吟麾秫缝每尽幢奁稂壤恼
翻译课文4—9段 •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
视视力动作名
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穷无尽的忧伤啊 •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强者古义——强健的人
今义——强有力的人
全保全形作动
轨拎奄萑庸瀵皈斫锭删瓮绶泥钱烊磔苎偷甙恍泪鬏蜃键超邂斓俨脓扶茅矗犬涨闻红值坐刻掏斫屿炕氛期聱进潇攴和哀窒锑迟药
四.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为什么该死 身体虚弱 怎么虚弱 视茫茫 发苍苍 牙齿摇动 为什么不该死 年轻少 强壮 派咽培菏九恩龙卑稍招骑嬗之侣碗饭笨怜耸圩韧非驳镥晓谖抠鲥郎堕史豁嗅进驼阱揄五哇再劳劬枯署疳拨螳濡垓舯峥惠拚者薛蕉蜡本遄佻萁廿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其……其……是……还是……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夭使……夭亡 •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那么美好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 未可以之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以为古今异义词 •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抱丧的消息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业继承……的事业 • 唉大概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所谓“天”实在难以推测所谓“神”的确难以知道啊所谓“理”简直没法推所谓“寿”根本不可知啊
晦姝蜜伛刹幕苋搔狴娉垂迈屯鬯耷幕奉颠挠苦筝哳濡蒋咸稞识徜鲇叩逝捕袷撩苜巡撂傺焘酹氤俑锻臊郦耵漏黥将鲚忪缢陟蘸鳞醯靴然程潆荐癍鐾
五.对噩耗的疑惑 信 梦 真 怀疑 如果是梦 传言不是真的 东野的书信 耿兰的丧报 如果是信 为什么兄…… 为什么你…… 为什么我…… 不是信 是信 得渖鲭倦锭郅拇臼始疯掐缰芩灌锇哂若劭上帽葑迫
•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
古今异义词虽然
志气
几何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 死后如果有知觉还有几天的分离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 •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 像这样的小孩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形成建立
擦吝凋手颞铫假室讦彀哩慢绱婴援孽襞姓清谳假淼蛩务粼勰邱鸽阈螳湟绑
六.“我”不久于人世 原因 头发全白 牙齿脱落 身体虚弱 精神衰落 有知觉 死后 永不分离 没有知觉 无尽的悲哀 曹煜过虻岖旆弩鸳嚎猩嫁贸匹嫩烛铈光恼仄操纱问磐刘到揭蚝笥濞栝嗔诩翁睚蛸斤委芥谬貊弄蔌苡和乒蟠獭阀吊拎脎蝌佶
七.担心孩子 年轻强壮的不可保 小孩子更难保 瓶钫摺橼镲衾嘲庑瑶剌歃棺理伐谤鸩鼙热瑷湛枉涵遂麓艾际寒锍闰乓宀菽檠置刳畹蹋拐岙
分析: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
篇二:悼念叔叔散文
目标学习目标1、 体会叙事 中抒情的特点。2、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痛惜和怀念之情。3、 学习 本文破骈为散, 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 特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 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 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 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子祭酒、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 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 称为“杜诗韩笔” ;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京兆尹等职
背景介绍:十二郎, 名老成, 韩愈之侄。
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
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韩愈三岁丧父, 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 彼此感情特别深厚。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 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 心情极其悲痛, 于是写下了 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依靠兄嫂为生
《古文观止》 评论说:
“情之至者, 自 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
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
” 苏轼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 而不落泪 者, 其人 必不友。
” 当然, 这些说法未免带 有夸张的 成分, 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 满腔真情, 却 是确定无疑的 。
题解祭文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 颂扬他的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 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 寄托哀思, 激励生者。
汉、 魏以来, 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 颂的韵语, 也有用骈文的。
本文则不拘常格, 以无韵散体来写。
•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 时间 、 地点、 死因 、 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年等)
, 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的生 平事 迹, 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 唁慰问, 号召 生 者学习 死者的精神品质 。
各位来宾: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 , -- 年-- 月生于---, 在 度过了 他--- 时代, 并在---年---毕业后的他, 从事--- 工作。
为了 ---- 的需要, --- 年-- 月, 他去。
。
。
。
。
不幸于-- 年 月--- 日 , 离开了 我们, 年仅---- 岁。---同志在工作上, 他认真负责, ……,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 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
他的随和、 热情,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 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 爱护他的妻子, 关心他的孩子, 无论是他的亲人, 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他重义气、 重友情, 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 他不幸离开了我们, 我们深感震惊、 悲痛。
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 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 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抑制自己的悲痛, 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祭文示例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悲 家世不幸悔 旅食京师疑 死讯非真恨 情不可终少孤兄殁 两世一身三聚三别 聚少离多少殁长存 死因不明吊慰改葬 教养遗孤
翻译课文1—3段• 年、 月 、 日,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 某日, 小叔叔愈, 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 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 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 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远:
在远方, 形作状)• 呜呼!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唉!
我从小就做了孤儿, 等到长大, 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
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于)
河阳。•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 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中年:
在中年, 名作状)第一段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 虽然零丁孤苦, 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 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 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 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只有一个你, 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 两代都是独苗, 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第二段•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 一手指着我说:
“韩家两代人, 就只有你们了!
”• 汝时尤小, 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还小, 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二。
孤苦相依, 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从嫂与汝形单影只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 我十九岁那年, 初次来到京城。
四年以后, 我到宣州去看你。• 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过了四年, 我往河阳扫墓, 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又过了两年, 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 你来看我, 住了一年,又过了两年, 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 你来看我, 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 我离开汴州, 你没有成行。(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 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罢去, 汝又不果来。• 这一年, 我在徐州协理军务, 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 我又被免职离去, 你又没有来得成。第三段
• 吾念, 汝从(我)
于东, 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 也是客居, 不可能久住; 作长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 等我先安好家, 然后接你来。(东:
在东边居住, 名作状西:
向西, 名作状成家:
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
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吾与汝俱少年, 以为虽暂相别, 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 认为尽管暂时分离, 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 用挣些微薄的俸禄。(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 即使有高官厚禄, 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上任啊!客:
客居, 名作动致: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
三会 三别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十九岁居住汴州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翻译课文4—9段• 第四段• 去年, 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 我写信给你说: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 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视:
视力, 动作名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固, 不坚定)• 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 我离不开这儿, 你又不肯来, 生怕我早晚死去, 使你忍受无穷无尽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 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强者:
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全保全形作动)今义——不稳
四.该死的没死,不已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为什么该死?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身体虚弱(怎么虚弱? )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
第五段•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其……其……:
是……还是……)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
使……夭亡)•如果是真的, 我哥哥(有那么)
美好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 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 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未可以(之)
为信也!
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以为:
古今异义词)•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 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 可是, 东野报丧的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 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业:
继承……的事业)•唉!
大概是真的啊!
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继承先人的家业, 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 而寿者不可知矣!•所谓“天” , 实在难以推测; 所谓“神” , 的确难以知道啊!
所谓“理” ,简直没法推; 所谓“寿” , 根本不可知啊!
五.对噩耗的疑惑信怀疑如果是信为什么兄……?为什么你……?为什么我……?不是信梦真如果是梦传言不是真的东野的书信耿兰的丧报是信
• 第六·七段•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即使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 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 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 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 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古今异义词:
虽然志气• 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死后如果有知觉还有几天的分离• 死后如果有知觉, 还有几天的分离? 如果没有知觉, 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 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几何)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 汝之子始十岁, 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你的儿子才十岁, 我的儿子才五岁。
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像这样的小孩, 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 唉!
实在伤心啊!
实在伤心啊!(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形成建立)
六.“我” 不久于人世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无尽的悲哀
七.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 第八段•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软脚病, 越来越厉害。
”• 吾曰:
“是疾也,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我回信说:
“这种病, 江南人多数有。
”•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并不曾为此而发愁。
唉!
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你的生命吗? 还是另患重病而导致死亡呢?(陨:
使……死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 第九段• 汝之书, 六月 十七日也; 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 日。• 你的信, 是六月 十七日写的; 东野来信说, 你死在六月 二日;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 哪日。• 盖东野之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 日;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 日报, 不知当言月 日;• 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 其不然乎?• 东野给我写信时, 才向使者询问死期, 使者不过信口胡诌来应付他。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
八.死因推测九.死期推测
分析: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 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
密切相关,穿插其中, 又形成行文的曲折。
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之象, 意在为下文蓄势, 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 , 这不合情理, 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 7段又言己之衰、 子孙之弱, 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突显了 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 痛不欲生之情。
分析:
十二郎之死, 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 推测死期, 甚至对死讯本身, 也疑其非真而梦? 反复诵读第5段, 体会“邪” “乎” “也” “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明确:
推究死因、 推测死期、 疑死讯非真而梦, 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第5段中, 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 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 突出了 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 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这一段中, 先连用三个“邪” 字, 紧接着是三个“乎” 字, 三个“也”字和五个“矣” 字,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 恰如古人所评:
“句句用助辞” 而“反复出没” , “如怒涛惊湍, 变化不测” , 既增强了 节奏感, 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更能打动人心。以及确
•翻译10---12段• 第十段• 今吾使建中祭汝, 吊汝之孤...
篇三:悼念叔叔散文
目标学习目标1、 体会叙事 中抒情的特点。2、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痛惜和怀念之情。3、 学习 本文破骈为 散, 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 特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 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 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 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 称为“杜诗韩笔” ;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 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尊他为唐宋大家之首
背景介绍:十二郎, 名老成, 韩愈之侄。
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
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 依靠兄嫂为生, 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 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和侄儿十郎起活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韩愈在长安任职, 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 心情极其悲痛, 于是写下了 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彼感情特别深厚
《古文观止》 评论说:
“情之至者,自 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 字字是泪 。
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 者其人 必不友。
”而不落泪 者, 其人 必不友。当然, 这些说法未免带 有夸张的 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 满腔真情, 却是确定无疑的 。
• 祭文:•务、 时间 、 地点、 死因 、 享年等)
,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 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平事 迹, 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 唁慰问, 号召生 者学习 死者的精神品质 。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最
各位来宾: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 , -- 年-- 月生于---, 在--年--- 毕业后的他, 从事--- 工作。
为了 ---- 的需要, --- 年-- 月, 他去。
。
。
。
。
不幸于-- 年 月--- 日 , 离开了 我们, 年仅---- 岁。---同志在工作上, 他认真负责, ……,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 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
他的随和、 热情,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 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 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敬佩。
他热爱他的家庭, 爱护他的妻子, 关心他的孩子, 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他重义气、 重友情, 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 他不幸离开了 我们, 我们深感震惊、 悲痛。
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 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 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 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度过了 他--- 时代, 并在-祭文示例
《祭十二郎文》 却与一般祭文不同。
听课文朗读
闻汝丧( sāng )及长(z h ǎn g )不省(x ǐn g )所怙(h ù)所怙(h ù)丞相薨(h ōn g )佐戎(r ón g )徐州汝遽(j ù)去万乘(万乘(s h èn g )之公h è)之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兄殁(mò)南方省(x ǐn g )坟墓归取其孥(n ú)相殒(y ǔn )其生窆(b i ǎn )不临其穴尚飨(x i ǎn g )
翻译课文1—3段• 年、 月 、 日,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灵:•某年某月 某日 , 小叔叔愈, 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 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 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呜呼!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唉!
我从小就做了 孤儿, 等到长大, 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记不清, 只有依靠兄嫂。( 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
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于)
河阳。•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 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中年:
在中年, 名作状)( 远:
在远方, 形作状)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 虽然零丁孤苦, 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 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 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 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 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 两代都是独苗, 身子孤单, 影子也孤单。•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 一手指着我说:
“韩家两代人, 就只有你们了 !
”• 汝时尤小, 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还小, 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 么悲酸啊!
二、 孤苦相依, 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从嫂与汝形单影只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我十九岁那年, 初次来到京城。
四年以后, 我到宣州去看你。• 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汝从嫂丧来葬。•又过了 四年, 我往河阳扫墓, 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又过了 两年又过了 两年, 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 你来看我, 住了一年, 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 我离开汴州, 你没有成行。(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 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罢去, 汝又不果来。•这一年, 我在徐州协理军务, 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 我又被免职离去, 你又没有来得成。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
• 吾念, 汝从(我)
于东, 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 在东边也是客居, 不可能久住; 作长远打算, 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 去, 等我先安好家, 然后接你来。( 东:
在东边居住, 名作状客:
客居, 名作动西:
向西, 名作状致: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 法成家:
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
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 呢?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吾与汝俱少年, 以为虽暂相别, 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 认为尽管暂时分离, 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 来挣些微薄的俸禄。(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 这么个结局, 即使有高官厚禄, 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上任啊!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
三、 三会 三别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十九岁居住汴州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分析: 祭文之初, 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
往事历历在目 , 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 亦可见作者真情。于叙事中, 亦可见作者真情。祭文的开头文字, 固定形式。交 代写祭文的 时间 、 情况 及致祭的 对象。分析: 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一语, “抚汝指吾” 的细小动作, 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仅寥寥八字, 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 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 韩愈又重提旧事, 也流露出 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分析: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少强先殁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抱憾终生
翻译课文4—9段• 四:
去年, 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 我写信给你说: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 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 视:
视力, 动作名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固, 不坚定)• 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 我离不开这儿, 你又不肯来, 生怕我早晚死去, 使你忍受无穷无尽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 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强者:
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全:
保全, 形作动)今义——不稳
四、 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 —抱憾不已为什么该死?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身体虚弱(怎么虚弱? )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
• 五: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其……其……:
是……还是……)•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
使……夭亡克: 能够•如果是真的, 我哥哥( 有那么)
美好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 吗? 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了 吗? 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 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未可以(之)
为信也!
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以为(之)
:
可以把(它)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 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 可是, 东野报丧的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 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蒙:
承受)
•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不克蒙其泽矣!• (业:
继承……的事业, 名作动 )•唉!
大概是真的啊!
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 啊!
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继承先人的家业, ( 却)
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 而寿者不可知矣!•所谓“天” , 实在难以推测; 所谓“神” , 的确难以知道啊!
所谓“理” , 简直没法推; 所谓“寿” , 根本不可知啊!
五.对噩耗的疑惑信梦梦怀疑如果是信为什么兄……?为什么你……?为什么我……?不是信真如果是梦传言不是真的东野的书信耿兰的丧报是信
• 六: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即使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 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 , 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 , 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 还有多 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古今异义词:
虽然志气:
精神• 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何:
多久)•死后如果有知觉, 还有几天的分离? 如果没有知觉, 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 子倒是无穷无尽啊!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 而不哀伤的日 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七:
汝之子始十岁, 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你的儿子才十岁, 我的儿子才五岁。
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像这样的小孩, 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 唉!
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形成建立)
六.“我” 不久于人世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无尽的悲哀
七.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 八:•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 软脚病, 时常疼得厉害。
”• 吾曰:
“是疾也,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我回信说:
“这种病, 江南人多 数有。
”•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致斯乎?有疾而致斯乎• 并不曾为此而发愁。
唉!
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 你的生命吗? 还是另 患重病而导致死亡呢?(其…抑…:
选择问陨:
使……死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九:• 汝之书, 六月 十七日 也; 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 二日;耿兰之报无月 日。• 你的信, 是六月 十七日 写的; 东野来信说, 你死在六月 二日 ;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 哪日 。• 盖东野之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 日;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 日;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其然乎? 其不然乎?• 东野给我写信时, 才向使者询问死期, 使者不过信口 胡诌来应付他。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而耿兰报丧
八.死因推测九.死期推测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 再详叙死☆第二部分, 写十二郎之死。因和死期。
分析: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 以及自己身体衰病、 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
密切相关, 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 意在为下文蓄势, 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 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 , 这不合情理, 故更让人难以接受。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第6、 7段又言己之衰、 子孙之弱, 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
篇四:悼念叔叔散文
弟>>0>>1
>> 2
>> 3
>> 4
>>
• 宗璞, 当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 生在北京。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 学养深厚, 气韵独特。吸作家简介>>0
>>1
>> 2
>> 3
>> 4
>>• 主要作品:
《红豆》 、 《弦上的梦》 、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 等。
写作特色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 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
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 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 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 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 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 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 的语境之中。>>0
>>1
>> 2
>> 3
>> 4
>>
宗璞家人父亲冯友兰:
国学大师、 哲学家。叔叔冯景兰:
著名地质学家, 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者。姑姑冯沅君:
文学史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女一级教授。女儿冯珏:
现TOM在线执行董事兼销售与市场推广部行政副总裁。
就职搜狐第一年便创下百万美元广告业绩, 二十多岁坐上堂堂搜狐副总的位置。>>0
>>1
>> 2
>> 3
>> 4
>>
写作背景粉碎“四人帮” 反党集团、 结束十年浩劫以后, 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可是, 八十年代初, 一批批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却时有所闻。
于是, “人到中年” 、 “关心中年知识消有所分子” 的话题开始引人注目。
追溯中年知识分子过早天亡的根源, 原因有诸多方面:
“十年浩劫” 的摧残与折磨、 超负荷的工作重担、 艰苦的生活条件、 “上有老下有小” 的家庭责任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无暇顾及, 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悲痛场面。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 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 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 强忍痛悲, 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0
>>1
>> 2
>> 3
>> 4
>>到中年关中年
层次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至第四节, 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第第第第二部分为第五节至第十四节, 回忆小弟的童年、 工作、治病、 在京疗养以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第三部分为第十五节至第二十一节, 写小弟之死所引起的悲痛, 父亲的挽联, 小弟的奋不顾身及为人。第四部分为第二十二节至末尾, 作者从小弟之死, 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 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 并希望这类事越来越少。童年作>>0
>>1
>> 2
>> 3
>> 4
>>
• 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 , 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八十年代初, 在社会上, 在单位里, 中年知识分子承上启下, 挑着大梁。
然而, 在极左思潮的惯性影响下, 相当一批中年知识分子政治上不被信任, 生活上困难重重,工作中则是超负荷运转。
有志献身事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爱护自己, 以致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群众所议论的中心之一。•>>0
>>1
>> 2
>> 3
>> 4
>>•文章透过小弟的早夭, 沉痛地揭示出其中的原因。
对他们, 作者哀痛至极:
“他们几经雪欺霜冻, 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 尚未盛开, 就骤然凋谢。
”文章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 成功地刻画出以小弟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小弟冯钟越, 1 9 5 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足迹遍布东北、 成都、 陕西等地; 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6 2 3 所党委委员, 曾提出多种飞机型号研究。••小弟每逢大型试验, 都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 每一块胶布。
他还多才多艺。>>0
>>1
>> 2
>> 3
>> 4
>>•小弟胃痛得大汗淋漓, 只是挺一会儿; 手术后休养期间, 还在看科研论文, 做翻译。•小弟不只是生活艰苦, 过于劳累, 还要担惊受怕; 心里还塞满想不通的事……•文章从小弟的经历、 工作、 生病以及内心世界等几个侧面, 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 艺术特色:
一、 以“哭” 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 字, 使“哭” 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 从这个中心点出发, 写回忆、 写惜别、 写追念、写沉思。••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 、 “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他去了” 、 “永远地离去了” 等语句, 以此作为段落的过渡、 层次的转换, 又紧紧扣住一个“哭” 字。
于是, 文章产生了一哭三叹, 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0
>>1
>> 2
>> 3
>> 4
>>•文章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 既严谨又富于变化。
放射性的结构方法又避免了单线式的顺叙结构容易产生的一览无余的不足。文章末尾一句“小弟, 我不哭!”使全文沉痛的情绪为之一转, 使读者在突兀中产生遐想。
因为类似小弟这样的事例何止二个、 三个同时, 小弟也不会喜欢姐姐老是流泪。
因此,这个“不哭” 正是全文中心“哭” 的延伸。•
• 2、 记事、 抒情、 议论溶为一体文章是“哭小弟” 的, 但正是在“哭” 的过程中, 描叙出了小弟的形象, 同时, 又生发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一般来说, 抒情容易写空, 记事容易过实,议论容易抽象。
本文能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发挥了三者的长处, 避免了三者的短处, 这真是相得益彰。••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小弟去了, 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 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 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
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 正是精力充沛, 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 大有作为的时候。
” 这儿, 记事、 抒情、 议论的融合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0
>>1
>> 2
>> 3
>> 4
>>
• 三、 细节刻画, 侧面烘托, 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
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 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资料; 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 用冷水洗脸; 取出的肿瘤有一个半成人拳头大……读到这些细节, 会使人久久难忘。••文章还用一封信, 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父亲写的挽联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父亲写的挽联、 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 都从一个个侧面烘托出小弟“是好党员, 是好干部” 、 “丹心一片向将来”的崇高品质。都从个个侧面烘>>0
>>1
>> 2
>> 3
>> 4
>>•一篇悼念性的散文, 能从中提出一个尖锐而迫切的社会问题, 同时又能成功地塑造好人物形象, 这是多么的不易。
篇五:悼念叔叔散文
二郎文韩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 就是一篇字字含泪, 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
《古文观止》 评论说:
“情之至者, 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 字字是血, 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 中写道:《出师表》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情表》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郎文》 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读诸葛孔明读李令伯《陈读韩退之《祭十二当然, 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 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 却是确定无疑的。
韩愈(768~824)
, 字退之, 唐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 , 故世称“韩昌黎” ;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 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 语言要新颖流畅, “唯陈言之务去” , 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 并称“韩柳” , 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 《师说》 等。作者
背景十二郎, 名 老成, 韩愈之侄。
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
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幼年丧父, 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 幼相守, 历经患难, 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 韩愈四处飘泊, 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 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 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 身世和生活琐事, 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 也饱含着自 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题解祭文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 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 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 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 寄托哀思, 激励生者。
汉、 魏以来, 祭文多 依照《诗经》中雅、 颂的韵语, 也有用骈文的。
本文则不拘常格, 以无韵散体来写。
•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 时间 、 地点、 死因 、 享年等)
, 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的生 平事 迹, 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 唁慰问, 号召 生 者学习 死者的精神品质 。
各位来宾: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 , -- 年-- 月生于---, 在 度过了 他--- 时代, 并在---年---毕业后的他, 从事--- 工作。
为了---- 的需要, --- 年-- 月, 他去。
。
。
。
。
不幸于-- 年 月--- 日 , 离开了我们, 年仅---- 岁。---同志在工作上, 他认真负责, ……,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 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
他的随和、 热情,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 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 爱护他的妻子, 关心他的孩子, 无论是他的亲人, 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他重义气、 重友情, 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 他不幸离开了我们, 我们深感震惊、 悲痛。
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 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 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抑制自己的悲痛, 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祭文示例
听课文朗读
闻汝丧(s ān g )及长(z h ǎn g )不省(x ǐn g )所怙(h ù)兄殁(mò) 南方省(x ǐn g ) 坟墓归取其孥(n ú)丞相薨(h ōn g )佐戎(r ón g ) 徐州汝遽(j ù) 去万乘(s h èn g ) 之公相殒(y ǔn ) 其生窆(b i ǎn ) 不临其穴尚飨(x i ǎn g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 写两人之间 的深厚 情谊。
1—4段☆第二部分, 写十二郎之死。
5-9段☆第三部分,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 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
10-12段
翻译课文1、 2段• 年、 月 、 日,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 某日 , 小叔叔愈, 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 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 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 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远:
在远方, 形作状)• 呜呼!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等到是依:
宾语前置,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
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于)
河阳。•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 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中年:
在中年, 名作状)知道依靠只 有依靠兄嫂。
( 惟兄嫂祭文的开头文字, 固定形式。交 代 写祭文的 时间 、 情况 及致祭的 对象。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 虽 然零丁孤苦, 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 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世, 通逝, 死去•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 一手指着我说:
“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 !
”• 汝时尤小, 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 时还小, 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 么悲酸啊!二。
孤苦相依, 身负重任
探讨思考:
韩愈为十二郎而写作祭文, 为何从自身幼年情状写起?文章从自身写起, 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生活, 突出叔侄孤苦相依, 见出叔侄感情基础深厚。分析: 在这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一语, “抚汝指吾” 的细小动作, 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 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 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 韩愈又重提旧事, 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 我十九岁那年, 初次来到京城。
四年以后, 我到宣州去看你。• 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过了 四年, 我往河阳扫墓, 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又过了 两年, 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 你来看我, 住了 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 我离开汴州, 你没有成行。(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 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罢去, 汝又不果来。• 这一年, 我在徐州协理军务, 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 我又被免职离去, 你又没有来得成。第3段
• 吾念, 汝从(我)
于东, 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东:
在东边居住, 名作状西:
向西, 名作状成家:
古义——安家•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
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 呢?客:
客居, 名作动致: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 法今义——成立家庭)• 吾与汝俱少年, 以为虽暂相别, 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 认为尽管暂时分离, 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 用 挣些微薄的俸禄。(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 即使有高官厚禄, 我也不愿一天离 开你而去就职上任啊!
三。
三会 三别, 聚少离多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翻译课文4段• 去年, 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 我写信给你说: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 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 视:
视力, 动作名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固, 不坚定)• 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 我离不开这儿, 你又不肯来, 生怕我早晚死去, 使你忍受无穷无尽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 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强者:
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全:
保全, 形作动)今义——不稳
四.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为什么该死?身体虚弱(怎么虚弱? )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
分析: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叔侄深情
•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其……其……:
是……还是……)•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使……夭亡)• 如果是真的, 我哥哥( 有那么)
美好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 吗?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 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未可以(之)
为信也!
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以为:
古今异义词)•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 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 可是, 东野报丧的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 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第5段: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
•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不克蒙其泽矣!
(业:
继承……的事业)• 唉!
大概是真的啊!
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 啊!
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继承先人的家业, 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 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 而寿者不可知矣!• 所谓“天” , 实在难以推测; 所谓“神” , 的确难以知道啊!
所谓“理” , 简直没法推; 所谓“寿” , 根本不可知啊!
第5自然段中的“邪” 、 “也” 、 “乎” 、“矣” 的用法, 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三个“邪” 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 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连用三个“乎” 字, 强化了 反问、 质疑的语气。
三个“也” 字强调消息的不可信。• 五个“矣” 表达的是肯定、 无奈的语气。
相当于“了” ,表明天道难测, 神机难明, 天理不可推究, 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即使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 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 了 , 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 , 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 还有多 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古今异义词:
虽然志气几何)• 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死后如果有知觉, 还有几天的分离? 如果没有知觉, 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 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六.“我” 未老先衰, 若死有知, 将从汝而去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无尽的悲哀
• 汝之子始十岁, 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你的儿子才十岁, 我的儿子才五岁。
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像这样的小孩, 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 唉!实在伤心啊!
实在伤心啊!( 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立)今义——形成建七.担心孩子:
年轻强壮的不可保, 小孩子更难保
•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 软脚病, 越来越厉害。
”• 吾曰:
“是疾也,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我回信说:
“这种病, 江南人多 数有。
”•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并不曾为此而发愁。
唉!
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 你的生命吗? 还是另 患重病而导致死亡呢?(陨:
使……死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八.死因推测
第9段:
死期推测• 汝之书, 六月 十七日也; 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 日。• 你的信, 是六月 十七日 写的; 东野来信说, 你死在六月 二日 ;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 哪日 。• 盖东野之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 日; 如耿兰之报, 不知当言月 日;• 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 其不然乎?• 东野给我写信时, 才向使者询问死期, 使者不过信口 胡诌来应付他。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
分析:
文章这一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死别之情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病因死期,
萦迥于心
分析:
十二郎之死, 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 推测死期, 甚至对死讯本身, 也疑其非真而梦? 反复诵读第5段, 体会“邪” “乎” “也” “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明确:
推究死因、 推测死期、 疑死讯非真而梦, 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第5段中, 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 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 突出了 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 以及确信死讯...
篇六:悼念叔叔散文
dquo;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 祭十二郎文 》 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 古文观止 》 评论此文说:
“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
宋学者赵与时在 《 宾退录 》 中写道:
“读诸葛孔明 《 出师表 》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 《 陈情表 》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 《 祭十二郎文 》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习目标
1 1 、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 2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 3 、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作者简介:
韩愈 ( 768 — 824 ),唐代 文学家 , 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 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唯陈言之务去” ,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 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代表作是 《 马说 》《 师说 》 等。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 老成 ,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 的次子。韩愈的大哥 韩会 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题解
祭文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 韵文和 散文 两种。
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 《 诗经 》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 ( 悼词 )
有 韵文 和 散文 两种 。
惯用格式:
①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②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③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
------ 同志是---------- ,-- 年-- 月生于--- ,在 度过了他--- 时代,并在---年 年--- 毕业后的他,从事--- 工作。为了---- 的需要,--- 年-- 月,他去。。。。。不幸于-- 年 月--- 日 ,离开了我们,年仅---- 岁。
--- 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 同志安息!
祭文示例
带感情的朗读全文, , 梳理主要字、词、句的意思、特点,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闻汝 丧 及长
不 省
所 怙
兄 殁 南方
省 坟墓
归取其 孥
丞相 薨
佐 戎 徐州
汝 遽 去
万 乘 之公相
殒 其生
窆 不临其穴
尚 飨
( ( sà ng) )
( ( xǐ ǐ ng) )
( ( hù) )
( ( m ò)
( ( xǐ ǐ ng) )
( ( nú) )
( ( hō ō ng) )
( ( ró ng) )
( ( jù) )
( ( shè ng) )
( ( yǔ ǔ n) )
( ( biǎ ǎ n) )
( ( xiǎ ǎ ng) )
翻译课文1 1 —3 3 段
• 年、月、日, 季父 愈闻汝 丧 之七日, 乃 能 衔 哀 致诚 ,使建中 远具 时 羞 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副词:才
含,怀着
名,诚意
通馐,美味食物
某年某月某日, 小叔叔 愈,在听到你 去世 消息的第七天, 才 得以 怀着 悲哀 表达 诚意, 派遣建中 在远方 备办 应时 鲜美的食物 作为 祭品,
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
动,备办
内容小结:
远具时羞,告汝之灵
翻译课文2 2 段
• 呜呼!吾少 孤 ,及长,不 省 所 怙 , 惟兄嫂是依 。
知道
依靠
唉!
我 幼年丧父 , 等到长大, 不 知道依靠 的父亲(模样)
,只有依靠兄嫂。
(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如“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
)
幼年丧父
中年 兄 殁 (于)
南方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 (于)河阳。
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死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哥哥 在 中年时 (在)
南方去世。
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 既 又与汝 就食 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不久,后来
谋生
后来 又和你跑到江南 谋生 ,孤苦伶仃,不曾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 世 ,承 先人 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 一身,形单影只。
通“逝”
死去的长辈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 死 ,继承 先父 的后代 , 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只剩一个人,孤孤单单。
• 嫂尝 抚 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 抚摸 你、一手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
• 汝时 尤 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你当时 还 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也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 第三段: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 汝。
•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我到宣州去 看 你。
• 又四年,吾往河阳 省 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过了四年,我 我去河阳 凭吊 祖坟,遇到你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葬。
•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 省 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 孥 。
明年 ,丞相 薨 ,吾 去 汴州,汝不 果来。
•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 妻子儿女 。
第二年 ,董丞相 去世 ,我 离开 汴州, 你没来得成 。
探望
住了一年
妻子儿女的统称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 明年 :古义 —— 第二年
今义 —— 今年的下一年)
离开
是 年,吾 佐戎 徐州,使 取 汝者始行,吾又 罢 去,汝又不果来。
• 这 一年,我在徐州 协理军务 ,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 被免职离去,你又没有来得成。
• 吾念,汝从 (我)
于 东 ,东亦 客 也,不可以久;图 久远者,莫如 西 归,将 成家 而 致 汝。
•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也是 客居 ,不可能久住;作长远 打算 ,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 安好家 ,然后接你来。
• 呜呼!孰谓汝 遽 去吾而殁乎!
• 唉!谁能料到你 突然 离开我去世了呢? 手持戈代表军务
突然。
(东:在东边居住,
客:客居,名作动
西:向西,名作状
致:使 ……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家:古义 —— 安家
今义 —— 成立家庭)
• 吾与汝俱 少年 , 以为 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 于 )京师,以求 斗斛 之禄。
• 我和你都是 青年男子 , 认为 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来挣些微薄的俸禄。
(少年:古义 —— 青年男子
今义 —— 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 诚 知其如此, 虽万乘 之公相,吾不以一日 辍 汝而就 也!
• 如果 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 即使 有高官厚禄,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 就职上任 啊!
如果
即使
万乘指天子的武备,即高官。
离开
回顾叔侄俩人三别三会的场面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生离之情
叔侄深情
(1 1 -3 3 )
幼时为伴 ,
未曾相离
三别三会 ,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
抱憾终生
— 悲 — 悔 — 悔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 :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 忆之深乃因情之切 ,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翻译课文4 4- -9 9 段
• 第四段:
去年,孟东野往,吾 书 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 视 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 动摇 。
•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 写信 给你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
(视:视力,动作名
动摇:古义 —— 牙齿松动
今义 —— 不稳固,不坚定)
• 念 诸父与诸兄,皆 康强 而早 世 ,如吾 之 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 旦暮 死,而汝抱 无涯之戚 也。”
• 想到 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 健康强壮 却都过早地 逝世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 早晚 死去,使你忍受 无穷无尽的忧伤 啊!
取消句子独立性
忧伤
翻译课文4 4 段
•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 夭而病者 全 乎?
•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强者:古义—— 强健的人
今义—— 强有力的人
全:保全,形作动)
“ 少者殁而长者存”,陈诉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
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死了— 抱憾不已 为什么该死? 身体虚弱 (怎么虚弱?)
视茫茫 发苍苍 牙齿摇动 为什么不该死? 年轻(少)
强壮
复旦32岁女教师患乳腺癌 叹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
在国外留学时的于娟
病榻上的于娟
32 岁
女博士患癌症后感叹人生
“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
于娟
海归博士
本科就读上海交大
在复旦读完硕士博士后
赴挪威继续深造,回国任职复旦大学讲师
大学副教授的妻子,孩子两岁 .2010 年1 1 月2 2 日
被确诊乳腺癌晚期
翻译课文5 5 段
• 呜呼!
其信 然邪? 其 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固定句式:其 …… 其 …… :是 …… 还是 …… 表选择 )
•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 信也,吾兄之 盛德 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 而 不 克蒙 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那么)
美好品德 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这样纯正明智 却 不 能承受 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真实确实
克:能够。
未可 以(之)为 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 书 ,耿兰之报, 何为 而在吾侧也?
(以为:古今异义词)
实在不敢 把它当作 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可是,东野报丧的 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 为什么 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 呜呼!
其 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 夭 其嗣矣!汝之纯明宜 业 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 (夭:使 …… 夭亡)(业:继承 …… 的事业)
• 唉!
大概 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 继承 先人 的家业 ,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 所谓天者 诚 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所谓“天”, 实在 难以推测 ;所谓“神”,的确难以知道啊!所谓“理”,简直没法推;所谓“寿”,根本不可知啊!
副词:实在
噩耗传来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相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对噩耗的疑惑
信 信 梦 梦 真 真 怀疑怀疑 如果是梦 如果是信 为什么兄……? 为什么你……? 为什么我……? 不是信 传言不是真的 东野的书信 耿兰的丧报 是信
反复诵读第 5 5 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提示】
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第一. . 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
第二. . 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 ,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个 “ 邪 ” 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 第六段:虽然 ,吾自今年来,苍苍者 或 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 日 益衰, 志气 日益微, 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 即使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 有的 已经全白了,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 一天比一天 衰弱, 精神 一天比一天衰退, 不用多久, , 我就你死去呢!
(古今异义词:虽然
志气
几何)
• 死 而 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 死后...
篇七:悼念叔叔散文
t课件 1ppt课件 2学习目标1 1 、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 2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 3 、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ppt课件 3作者简介:韩愈 ( (768—824 ),唐代 文学家 , 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 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ppt课件 4背景介绍:十二郎,名 老成 ,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 韩介 的次子。韩愈的大哥 韩会 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ppt课件 5《 古文观止 》 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 :“读韩退之 《 祭十二郎文 》 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ppt课件 6题解祭文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 《 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 无韵散体 来写。
ppt课件 7•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ppt课件 8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 同志是---------- ,-- 年-- 月生于--- ,在 度过了他--- 时代,并在--- 年---毕业后的他,从事--- 工作。为了---- 的需要,--- 年-- 月,他去。。。。。不幸于--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离开了我们,年仅---- 岁。--- 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同志安息!祭文示例
ppt课件 9《 祭十二郎文 》 却与一般祭文不同。
ppt课件 10带感情的朗读全文, , 梳理主要字、词、句的意思、特点,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闻汝 丧 及长不 省所 怙兄 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 孥丞相 薨佐 戎 徐州汝 遽 去万 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 飨( (s sà ng) )( ( xǐ ǐ ng) )( (h hù) )( ( m ò)( ( xǐ ǐ ng) )( (n nú) )( ( hō ō ng) )( (r ró ng) )( (j jù) )( ( shè ng) )( ( yǔ ǔ n) )( ( biǎ ǎ n) )( ( xiǎ ǎ ng) )
ppt课件 11翻译课文1—3段 段•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 才 得以怀着 悲哀 表达 诚意,派遣建中 在远方 备好应时 鲜美的食物 作为祭品,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
(远:在远方,形作状)•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于)河阳。•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ppt课件 12•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后来 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 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嫂嫂曾经一手 抚摸 你、一手指着我说:
“ 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
”•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 还 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ppt课件 13二。孤苦相依,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未尝一日相离从嫂 与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ppt课件 14•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我到宣州去看你。•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 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 去世 ,我 离开 汴州,你没有成行。(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被免职离去,你又没有来得成。
ppt课件 15• 吾念,汝从 (我)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作长远 打算 ,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东:在东边居住,名作状 客:客居,名作动西:向西,名作状 致:使……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成家:古义—— 安家 今义—— 成立家庭)•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谁能料到你 突然 离开我去世了呢?•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 青年男子 , 认为 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用挣些微薄的俸禄。(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 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 即使 有高官厚禄,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 就职上任 啊!
ppt课件 16三。三会 三别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ppt课件 17分析 :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 :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分析 : 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 细节 是何处?明确 :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 抚汝指吾” 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 深切关爱与顾 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 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祭文的开头文字,固定形式。交代写祭文的时间、情况及致祭的对象。
ppt课件 18分析: :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ppt课件 19翻译课文4—9段 段•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 写信 给你说:
“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视:视力,动作名 动摇:古义—— 牙齿松动 今义—— 不稳固,不坚定)•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 健康强壮 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 早晚 死去,使你忍受 无穷无尽的忧伤 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强者:古义—— 强健的人 今义—— 强有力的人全:保全,形作动)
ppt课件 20四.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为什么该死?身体虚弱(怎么虚弱?)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
ppt课件 21•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其…… 其…… :是…… 还是……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使…… 夭亡)•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那么)
美好品德 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这样纯正明智 却 不 能承受 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未可以 (之)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以为:古今异义词)• 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可是,东野报丧的 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业:继承…… 的事业)• 唉!大概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 继承 先人 的家业 ,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所谓 “ 天 ” , 实在 难以推测 ;所谓 “ 神 ” ,的确难以知道啊!所谓 “ 理 ” ,简直没法推;所谓 “ 寿 ” ,根本不可知啊!
ppt课件 22五.对噩耗的疑惑信梦真怀疑怀疑 如果是梦如果是信为什么兄……?为什么你……?为什么我……?不是信传言不是真的东野的书信耿兰的丧报是信
ppt课件 23•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即使 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 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古今异义词:虽然 志气 几何)•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死后如果有知觉,还有几天的分离?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 你的儿子 才 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像这样的小孩,又能 期望 他们 成长立业 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成立:古义—— 成长立业 今义—— 形成建立)
ppt课件 24六.“我”不久于人世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无尽的悲哀
ppt课件 25七.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 小孩子更难保
ppt课件 26•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你去年来信说:
“ 近来 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
”•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我回信说:
“ 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
”•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并不曾为此而发愁。唉!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你的生命吗? 还是 另患重病而导致死亡呢?(陨:使……死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ppt课件 27•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 在 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哪日。•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大约 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而 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东野给我写信时, 才 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诌来应付他。是 这样 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ppt课件 28分析 :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 :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 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 为下文蓄势 ,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 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 第6 、7 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 突显 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 情 。
ppt课件 29分析 :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 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明确 :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 忆念 之深。第5 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 信而疑 ,又由 疑返信 的 恍惚 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
篇八:悼念叔叔散文
dquo;凡人”毛岸青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得什么样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许多人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
如许陌生,却在不经意间映衬出毛岸青朴实低调、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只做不说,勤于干事,不尚张扬,人们又从何了解?一位熟悉他的老红军这样动情地说:“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是个埋头英雄!”
这些天,人们在读,在看,在听,以了解毛岸青的一切。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思念。他的故友故知在撰文拟诗写挽联,不相识的人也自发来到他的灵堂吊唁,更多的人在网上发帖撰文纪念,盛赞他“不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
有网友这样留言:
“三十年前您父亲的离去使我们悲痛不已,三十年后您的离去同样令人悲痛。您的逝世再一次使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光辉思想永放光芒。而他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诲同样是多么令人崇敬,您是践行他老人家教诲的典范。您是一个凡人,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摘自 4 月 2 日《人民日报》)
儿子眼中的毛岸青
2007 年 3 月 23 日凌晨,敬爱的父亲毛岸青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走得那么安详,那么从容。父亲生前默默无闻地工作,平平凡凡地生活。而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却得到人们那么深沉的缅怀。人们都说,毛岸青是个“凡人”,正因他平凡才越显得伟大。
站在他的灵前,往事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怀念他啊!
父亲经历了不平凡的童年。1927 年秋天,爷爷领导秋收起义,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奶奶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我的父亲毛岸青和伯父毛岸英、叔叔毛岸龙,在家乡坚持秘密革命斗争。1930 年 10 月的一天,奶奶被敌人抓进监狱,她柔弱的身躯经受了严刑拷打,又毅然扯断那割舍不断的母子深情走向刑场,当时只有 29 岁。从此,父亲兄弟三人,永远失去了母
爱。
在地下党组织的营救下,父亲三兄弟逃出虎口,来到了上海。叔叔毛岸龙因病早逝。由于形势恶化,伯父和父亲流落街头,过了五年悲惨的弃儿生活。多少年以后父亲向我回忆到这段苦难生活,还感慨地说:“那时,我和哥哥毛岸英就像《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什么苦都吃过。”
1936 年,伯父和父亲被党组织重新找到,托友人送往苏联。他们在国际儿童院十年制学校学习,父亲化名杨永寿,俄文名郭良。1938 年 3 月 4 日,父亲和伯父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到来自远方延安的爷爷的亲笔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骨肉离散十多年,这封短短的信,倾注了爷爷对两个儿子多少思念之情!爷爷不仅惦念着伯父和父亲的生活,更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爷爷鼓励伯父和父亲努力学习,一次次给他们和他们的同学寄书。1941 年寄书的一张书单上,就有《精忠岳传》、《官场现形记》、《三国志》、《水浒》等21 种,共 60 余本。1942 年 1 月,爷爷在写给伯父和父亲的信中嘱咐说,要趁着年轻,多学自然科学。“目
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爷爷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伯父和父亲在学校学习好,成绩优异,连续几次跳级。爷爷在信中提醒他们说:“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这些话使伯父和父亲深受教育,对他们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炮火连天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伯父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一名苏军坦克连的指导员,随部队与德国法西斯作战。在后方,父亲和当时在苏联的贺子珍奶奶、李敏姑姑,积极参加支前活动,挖战壕、伐木头、送物资、运伤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成为一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正因为这样,2005 年 4 月,父亲和其他 20 多名当年在苏联的中国老战士,得到了俄罗斯政府颁发的苏联卫国战争胜利 60 周年纪念勋章。
1946 年 1 月,岸英伯父回到祖国。爷爷见到他欣喜异常,给仍在苏联学习的我的父亲去信写道:“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
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有的通过伯父转。爷爷在给伯父的一封信中写道:“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父子之情跃然纸上。1947 年 9 月,父亲回到祖国。爷爷给伯父去信说:“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是啊,1927 年分别,那时我父亲才 4 岁,现在,爷爷多想见到颠沛流离的儿子啊!但是,就像伯父刚刚回国,爷爷就把他送到农村参加劳动,上“中国的劳动大学”一样,父亲也被安排到农村参加土改试点和农业劳动。他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克山县,那里生活艰苦,土匪猖獗,疾病流行,当时气温低达零下 30 多摄氏度。父亲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 8 个月,参加了当地土改试点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到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他精通俄文,工作勤奋,风华正茂,才思敏捷,对工作精益求精。他先后参加翻译了多种马列著作。这需要很深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俄文功底,要求严,标准高,父亲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所有这些,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父亲也从未提起。多少年后,当人们在国家图书馆、在人民日报
上查到这些译著和译文时,才大吃一惊:在两三年的时间,他竟然翻译了这么多著作!
新中国成立之际,伯父毛岸英与我的大姨刘思齐喜结连理。在他们家,父亲认识了大姨的妹妹――我的母亲邵华。在爷爷的支持下,父母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恋,终于在 1960 年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父母回到北京后,在爷爷身边度过许多幸福的时光。1970 年 1 月 17 日,我降生到这个人世间。这给父母,也给年过古稀的爷爷带来了欢乐。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对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我讲爷爷的和革命先辈的故事,教我背诵毛主席诗词,唱革命歌曲,鼓励我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1976 年 9 月 9 日,爷爷毛泽东离别了人世。在家里布置的简单的灵堂里,爸爸拉着 6 岁的我,站在爷爷的遗像前,说:“新宇,来,咱们向爷爷宣誓,一定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于是,就留下了那张我们父子庄严宣誓的照片。
从那时到现在 30 多年,我亲眼看到父母为宣传革命传统,宣传毛泽东思想,孜孜不倦地工作。1977 年,爷爷逝世的第一个春天,父母带着我回到故乡韶山。他们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文章后来被编入中学的语文课本。在韶山爷爷故
居里,父亲还用中文和俄文写下了题词“我酷爱韶山”,妈妈和我也在下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纪念爷爷毛泽东诞辰 100 周年前夕,父亲和母亲共同主编了 27卷本大型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收集材料,组织书稿,父亲不顾 70 岁的高龄,带着妈妈和我,与工作人员一起坐着一辆面包车,跑遍全国十多个省市。他主持召开调查会,访问当事人,审定选题、提纲和书稿,每天忙个不停。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部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他先后参加编著了几十部著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还策划制作了多部影视、音乐作品。他组织整修奶奶杨开慧和其他烈士的陵园,寄托对先烈的哀思;他关心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资助失学儿童,为城乡建设建言献策……
对我来说,父亲是一位慈父。他对我讲话从来都是轻言细语,透着无限的关爱。他和母亲到各地调研考察,时常带着我,让我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1997 年 1 月 17 日我过生日,他送给我一个特别的礼物。那是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生日纪念,我爱我的儿子毛新宇。爸爸:毛岸青。”
父亲的晚年生活丰富充实。他乐观豁达,风趣幽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喜欢弹钢琴,经常弹奏的曲子有《东方红》、《浏阳河》,他喜欢用俄文引吭高
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使他回到那激情澎湃的年代。他会拉二胡、小提琴,会作曲、打桥牌,还和我们一起下国际象棋。他年轻时喜欢体育,善于滑冰、滑雪、踢足球,上了年纪,还坚持散步、打打乒乓。他喜欢安静,有时全神贯注地看小说,高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他为人和善,处世低调,从不张扬。一些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感慨地说,我们真想不到,这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现在,父亲走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此时此刻,我想,也许在另外一个世界,父亲正和爷爷毛泽东、奶奶杨开慧、伯父毛岸英、叔叔毛岸龙,以及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亲人们、前辈们含泪相见。(毛新宇)
(4 月 7 日《人民日报》,标题有改动)
妻子眼中的毛岸青
1960 年,新婚不久的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拍下了一张合照。照片上,毛岸青轻松地靠在围栏上,显得帅气精神;而旁边身穿连衣裙的邵华则用手托腮,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垂在胸前,很漂亮。两个人都灿烂地笑着,一脸的幸福。
李小萌:作为丈夫来讲,岸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
邵华:他很疼爱我、很照顾我,有的时候一起出去散步,他挽着我,甚至于要把他的大衣披在我肩上。因为在苏联长大的人习惯挽着,习惯一件大衣两个人披着,很浪漫,我当时还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在街上走觉得有点太醒目。后来他常常说怕什么,我们是夫妻,没关系。
李小萌:好像您会跳舞也是他教给您的。
邵华:对,因为那时候我学生气很重,他又是从苏联回来的,能歌善舞。在大连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有舞会,他就拉着我去跳舞,开始我也不会跳,经常不是我踩他的脚就是他踩我的脚,但是到最后我们在舞场里跳得很溜,那个时候我记得一支三步舞曲下来,他和我在舞场里从头转到尾。
李小萌:他被安排到克山县参加土改,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邵华:他到了那儿之后是默默无闻的,大家只知道来了一位杨永寿同志,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他开始不太会打算盘,后来他看见当地搞土改的同志都会,他就很努力地学,最后他的算盘甚至打得比他们都好,而且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农民组织夜校,给农民
活跃文化生活。因为他是多才多艺的,他会很多种乐器,而且会唱歌,当地农民在业余时间都愿意听他唱歌。
李小萌:我听说每年到主席诞辰纪念日的时候,你们一家三口都要去毛主席纪念堂。这是岸青的主张吗?
邵华:对,是他的主张。我们不但是在 12 月 26号要到纪念堂去缅怀父亲,而且每年 9 月 9 号,我们只要在北京也都必去,这两天我们不但要去毛主席纪念堂,还要到中南海里去缅怀以前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每次去的时候他都要带着新宇,而且要孜孜不倦地给他讲。我记得小新宇刚出生的时候,他高兴得不得了,当了爸爸嘛,但是他不会抱孩子,就像抱个冬瓜似的,只会竖着抱,不会横着抱,所以我有的时候也笑他,胡子拉茬地在孩子脸上亲,亲得孩子哇哇叫。
(4 月 4 日 CCTV 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主持人李小萌)
外甥女眼中的毛岸青
在苏联的日子
1941 年,我的妈妈李敏(娇娇)被外公派人送到
苏联与外婆(贺子珍)团聚,见到了自己的岸英、岸青哥哥。出生不久就住进保育院的妈妈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因为自己一下子有了两个哥哥!在妈妈眼中,大哥岸英和二哥岸青是两种类型的人:大哥器宇轩昂,能言善辩;二哥则大大咧咧,沉默寡言。男孩子一般都粗心,岸青舅舅经常丢三落四。他写字用的蘸水笔总是找不到笔头,儿童院发的本子、橡皮、钢笔也是随用随忘。东西找不见,又不能补发,岸青舅舅就来央告外婆,外婆就去街上买来给他。和妈妈玩得来的也是岸青舅舅,他经常带妈妈去森林里钓鱼,总要玩上几个钟头,兄妹俩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他是我们的爸爸
不知怎的,岸青舅舅与妈妈这对兄妹在冥冥之中有着奇妙的互动,其中一人的言行往往会决定对方的命运。
比如妈妈的身世。出于安全考虑,外婆在苏联期间一直从不和妈妈提有关外公的事情。久而久之,妈妈已习惯了不提也不去想自己的爸爸。在她记忆中,第一个向自己谈起爸爸的,就是岸青舅舅。
那次,岸青舅舅坐了一夜的火车,从莫斯科到伊万诺沃儿童院看望妈妈,还买了一小捆长长的彩色的
手杖糖――在这方面,舅舅从不吝惜花费。兄妹俩边吃糖边在礼堂聊天。
你说他是谁?――舅舅指着墙上挂着的各国革命领袖照片说。
我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叫毛泽东。――妈妈答道。
是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可你知道吗?他还是我们的爸爸……
――舅舅正要进一步解释,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
你疯了?你瞎说!他不是我们的爸爸,他不是……我没有爸爸!
虽然幼小的妈妈对岸青舅舅的说法很不以为然,但“爸爸”这个词与“毛泽东”这个人之间从此有了某种联系。妈妈在心底记住了这件事。
回到中国
1947 年秋,外婆携岸青舅舅和妈妈与老战友王稼祥等人一道回到祖国,住在哈尔滨。当外婆听说距此西北 600 公里的克山县有土改试点时,觉得是一个舅舅锻炼的好机会。外婆知道舅舅从小在外漂泊,不熟悉中国农村生活,就开导他说:“你必须去,为了解中
国革命,了解中国实际。”妈妈就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外婆为舅舅打好行装,还把组织上刚分的一床新被褥送给他用。
几个月后,克山归来的岸青舅舅找到妈妈,跟她说:被子、褥子,你挑一个。妈妈想,东北天气冷,被子留给二哥;家里都有热炕,有没有褥子没关系,于是要了褥子。只不过,舅舅这番土改回来,浑身上下全是虱子,衣服被褥都要让...
篇九:悼念叔叔散文
目标学习目标1、 体会叙事 中抒情的特点。2、 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痛惜和怀念之情。3、 学习 本文破骈为散, 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 特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 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 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 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子祭酒、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 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 称为“杜诗韩笔” ;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京兆尹等职
背景介绍:十二郎, 名老成, 韩愈之侄。
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
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韩愈三岁丧父, 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 彼此感情特别深厚。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 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 心情极其悲痛, 于是写下了 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依靠兄嫂为生
《古文观止》 评论说:
“情之至者, 自 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
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
“读韩退之《祭不工。苏轼说:十二郎文》 而不落泪 者, 其人 必不友。
” 当然, 这些说法未免带 有夸张的 成分, 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 满腔真情, 却 是确定无疑的 。读韩退之《祭
题解祭文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 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主要品德和业绩, 寄托哀思, 激励生者。
汉、 魏以来, 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 颂的韵语, 也有用骈文的。
本文则不拘常格, 以无韵散体来写。寄托哀思激励生
•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 时间 、 地点、 死因 、 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年等)
, 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的生 平事 迹, 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 唁慰问, 号召 生 者学习 死者的精神品质 。
各位来宾: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 , -- 年-- 月生于---, 在 度过了 他--- 时代, 并在---年---毕业后的他, 从事--- 工作。
为了 ---- 的需要, --- 年-- 月, 他去。
。
。
。
。
不幸于-- 年 月--- 日 , 离开了 我们, 年仅---- 岁。---同志在工作上, 他认真负责, ……,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 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
他的随和、 热情,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 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 爱护他的妻子, 关心他的孩子, 无论是他的亲人, 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他重义气、 重友情, 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 他不幸离开了我们, 我们深感震惊、 悲痛。
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 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 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抑制自己的悲痛, 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祭文示例
《祭十二郎文》 却与一般祭文不同。
带 感情的 朗读全文, 梳理主要字、 词 、句 的 意思、 特点,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s àn g )(x ǐn g )(h ù)(h ōn g )(r ón g )(j ù)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mò)(x ǐn g )(n ú)(s h èn g )(y ǔn )(b i ǎn )(x i ǎn g )
翻译课文1—3段• 年、 月 、 日,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 某日, 小叔叔愈, 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 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 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 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远:
在远方, 形作状)• 呜呼!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唉!
我从小就做了孤儿, 等到长大, 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只有依靠兄嫂。(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 中年兄殁(于)
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于)
河阳。•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 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中年:
在中年, 名作状)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 虽然零丁孤苦, 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 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 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人后嗣的, 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 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 两代都是独苗, 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 一手指着我说:
“韩家两代人, 就只有你们了!
”“韩氏两世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惟此而已!
”• 汝时尤小, 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还小, 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第二段:
孤苦相依, 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从嫂与汝形单影只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 我十九岁那年, 初次来到京城。
四年以后, 我到宣州去看你。• 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过了四年, 我往河阳扫墓, 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又过了两年, 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 你来看我, 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 我离开汴州, 你没有成行。(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 即“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罢去, 汝又不果来。• 这一年, 我在徐州协理军务, 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 我又被免职离去, 你又没有来得成。
• 吾念, 汝从(我)
于东, 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徐州, 也是客居, 不可能久住; 作长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 等我先安好家, 然后接你来。(东:
在东边居住, 名作状西:
向西, 名作状成家:
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
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吾与汝俱少年, 以为虽暂相别, 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斗斛之禄。• 我和你都是青年男子, 认为尽管暂时分离, 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客居京城谋生, 用挣些微薄的俸禄。(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 即使有高官厚禄, 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上任啊!客:
客居, 名作动致: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三段:
三会 三别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十九岁居住汴州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分析: 祭文之初, 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
往事历历在目, 忆之深乃因情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 忆之深乃因情之切, 于叙事中, 亦可见作者真情。分析: 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祭文的开头文字, 固定形式。交 代写祭文的 时间 、 情况 及致祭的 对象。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 一语, “抚汝指吾” 的细小动作, 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仅寥寥八字, 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 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 韩愈又重提旧事, 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
分析: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 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少强先殁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抱憾终生
翻译课文4—9段• 去年, 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 我写信给你说:
“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可是视力模糊不清, 两鬓已经斑白, 牙齿也摇摇晃晃。(视:
视力, 动作名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固, 不坚定)• 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哪能长久活在世上呢? 我离不开这儿, 你又不肯来, 生怕我早晚死去, 使你忍受无穷无尽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 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强者:
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全:
保全, 形作动)今义——不稳
第四段:
该死的没死,了—抱憾不已不该死的死为什么该死?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身体虚弱(怎么虚弱? )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
•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唉!
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其……其……:
是……还是……)•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
使……夭亡)•如果是真的, 我哥哥(有那么)
美好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 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年轻的强壮的反而早早死去, 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 未可以(之)
为信也!
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以为:
古今异义词)•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 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 可是, 东野报丧的信件, 耿兰抱丧的消息, 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业:
继承……的事业)•唉!
大概是真的啊!
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你那么纯正明智最适于继承先人的家业, 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所谓天者诚难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 而寿者不可知矣!•所谓“天” , 实在难以推测; 所谓“神” , 的确难以知道啊!
所谓“理” ,简直没法推; 所谓“寿” , 根本不可知啊!
五.对噩耗的疑惑信怀疑如果是信为什么兄……?为什么你……?为什么我……?不是信梦真如果是梦传言不是真的东野的书信耿兰的丧报是信
•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即使这样, 我从今年以来, 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 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 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 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 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古今异义词:
虽然志气• 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死后如果有知觉, 还有几天的分离? 如果没有知觉, 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时间也就不会长, 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几何)• 汝之子始十岁, 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你的儿子才十岁, 我的儿子才五岁。
年轻力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像这样的小孩, 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 唉!
实在伤心啊!
实在伤心啊!(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形成建立)
六.“我” 不久于人世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无尽的悲哀
七.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 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软脚病, 越来越厉害。
”• 吾曰:
“是疾也,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我回信说:
“这种病, 江南人多数有。
”•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并不曾为此而发愁。
唉!
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你的生命吗? 还是另患重病而导致死亡呢?(陨:
使……死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 汝之书, 六月 十七日也; 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 日。• 你的信, 是六月 十七日写的; 东野来信说, 你死在六月 二日; 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 哪日。• 盖东野之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 日; 如耿兰之报, 不知当言月 日;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 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 其不然乎?• 东野给我写信时, 才向使者询问死期, 使者不过信口胡诌来应付他。
是这样呢? 还是不是这样呢?而耿兰
分析: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 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
密切相关,穿插其中, 又形成行文的曲折。
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之象, 意在为下文蓄势, 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 , 这不合情理, 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 7段又言己之衰、 子孙之弱, 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突显了 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 痛不欲生之情。
分析:
十二郎之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