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调研报告9篇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详细了解我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更好地推动我区创建工作,根据区人大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调研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详细了解我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更好地推动我区创建工作,根据区人大常委会 2 工作安排,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 xx 街道等镇街,实地察看各镇街食品药品监督所、农贸市场、部分学校和超市。x 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区十七届人大代表到 xx 餐饮有限公司、xx 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单位进行集中视察调研,通过查阅资料、现场交流、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食安办函〔2016〕
x 号)要求,将 xx 市纳入第三批创建试点城市。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于 xx 年 11 月启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力争 xx 年创建为“xx 市食品安全示范区县”,为 xx 市全域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考评验收提供保障。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保障有力
一是区政府高度重视,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全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质量兴区战略,将创建工作纳入区政府 xx年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出台《创建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全区创建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布置。二是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 xx 市铜梁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食药监局,负责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实施、组织协调。三是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为基层监管提供保障。
(二)完善监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 格局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职责制度,明确了成员单位的职责,各镇街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所、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 3 至 5 名专兼职执法人员,并在每村(社区)聘用 1 名协管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目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已基本建立。在每个镇(街道)设立食品快速检测站,配备检测人员,初步形成区、镇(街道)为主,企业为补充的三级食品快速检测体系。为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镇(街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抓好源头治理工作。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开展剧毒高毒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行“一卡、三档、三书”模式,对 x 家纳入畜禽用药监管的规模养殖场进行规范;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两证合一”改革,对 7 家不符合开办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申办者不予许可;加强重点监管,学习其他地区经验,引导企业打造新型农村餐饮一条龙示范,解决了传统农村宴席散、乱、小及监管难的问题,降低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明厨亮灶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对食品安全风险等级高的学校食堂、大型酒楼和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定点接待单位、添加剂生产经营场所等重点单位进行时时动态监控,真正做到风
险可控、处置高效;引导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理赔工作,切实分散和转移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将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食堂、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等高风险集中消费场所,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首批试点投保单位,通过试点,目前已吸引了x 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投保。
二是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四大行动”,对食品及相关产品监督抽检 x 批次,合格率达 x%,不合格处置率达 100%,排查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x 个,责令整改 x 户,约谈企业 x 户次;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公检法联合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长效机制,打击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与欺诈违法行为,抓获 x 人,起拆 x 人,打击涉嫌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犯罪 x起;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学校食堂 x 家,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 x 户,发现并整改食品安全隐患 x 起,取缔校园周边食品流动摊贩 x 户,立案查处 x 起;开展“三小”治理,通过划定占道经营摊区,以及对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水果市场升级改造,规范 90%以上的小作坊、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多部门联合开展“利剑”、“扫雷”行动,对夜市烧烤食品安全质量、经营行为等进行监管,有效处置群众投诉举报 x 起。
通过创建,我区已建立起三级监管体系、三级快检技术支撑体系、一个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六大信息平台。按照“打造示范、树立标杆、引领推广”的思路,x 家先期确定的示范单位,已有 x 家基本达到示范要求,其余 x 家将于近期基本完成。对照创建细则标准,我区已完成 x 项具体指标中的x 项,还有 x 项长期指标,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区创建工作知晓率由前期的不足 50%上升到 65%左右,满意度由不足 50%提升到 60%,群众食品安全信心满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作,区政府积极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监管履职不平衡。一是对创建工作认识有差距。相关成员单位基本能够按照区政府统一要求,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但个别镇街存在对创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创建标准吃不透、创建宣传氛围不浓等情况,镇街与镇街之间在氛围营造、监管认识等方面存在差距。二是队伍建设有差距。镇街一级只有巴川、东城、南城三个街道为区食药监分局的直属所,监管执法队伍相对稳定,其余镇街由于机构成立时间短,人员均为兼职,由各镇街综治办、安监办、社事办等科室人
员兼任,监管队伍稳定性差,存在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缺乏、专业化水平不同、执法经验不够等问题,导致其与监管工作的专业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同时村(社)一级协管员缺乏考核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三是执法检查开展有差距。各镇街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经常性巡检的开展以及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查处力度不同,存在“长短腿”现象,推进创建工作不均衡。
(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较多,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水平低,加之部分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淡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难度大,依然存在超出经营许可范围、进购台帐建立不规范、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较多,相关职能部门难监管其主体责任的落实,表现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医院周边、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的熟食摊点和小农贸市场不安全因素较突出,以及餐厨垃圾的处理“硬约束”力度还不够。
(三)食品安全 监管仍有盲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是在线外卖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对外卖配送中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主体缺失。二是制假售假正逐步走向农村
化、分散化、隐蔽化,特别是通过网络渠道售假,监管查处难度加大。
(四)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目前,消费者仍缺乏维权意识,投诉积极性不高。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由于涉及金额较少,消费者往往自认倒霉,采取忍让沉默的态度,没有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间接助长了制假售假行为发生。
三、工作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全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形成“上下统一、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全程监管、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时刻绷紧食品安全弦。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把“人民吃得放心”作为履行监管职责的最高标
准。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做好食品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多载体通过多形式广泛宣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动物防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对学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让食品安全教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一是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财政投入,将各镇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级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将除三个直属所外的其余镇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监管人员设置为专职,确保监管队伍稳定,同时加强村(社)协管员的管理,建立考核机制,奖勤罚懒,更好地发挥村(社)一级监管作用。三是要加强执法人员、检测人员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三级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作用,把全区食品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作为履行监管职责的根本要求。
(三)以创建为契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要以创建国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扎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全面落实“四个最严”总要求,把打击制假售假作为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抓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厘清食药监分局、农委、畜牧业发展中心等各部门职责,实现无缝对接,凝聚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同时要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新情况如外卖配送的监管探索;二是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种植养殖源头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蔬菜基地农药使用、饲料配方添加、食品添加剂等的检测力度,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三是加大对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现场抽样、现场执法、现场督办,并依照国家的食品管理法律法规对各种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不法份子形成有力震慑。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篇二: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县人大常委会针对执法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工作成效
县政府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假冒伪劣食品打击力度,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有效保障了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安委”),并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及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在村(社区)一级落实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使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了健全的网络组织;建立了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县上每年年初都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与各镇及相关职能部门签定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终综合考评;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相继出台、修
订了《县食品安全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工作规则》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多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明确了各责任部门监管内容和目标要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二)注重宣传教育,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各职能部门坚持利用集中宣传、巡回宣传、媒体宣传、科技下乡、法律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食品安全法规的宣传培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有效开展了对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为《食品安全法》在我县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部门各司其职,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强化措施,履职尽责,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程监管。农业局狠抓源头监管,强化城区周边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抓技术培训,开展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专项治理,确保了生产环节的农产品安全;畜牧产业发展中心重点加强了对全县畜禽养殖企业、定点屠宰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将“瘦肉精”等违禁投入品检测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基本保证了我县牲畜从养殖到消费的全程安全;质监局在严把食品生产准入关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有针对性的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食品、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四查、四建、
四落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工商局严把流通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食品流通许可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流通领域食品行业的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无证照经营、无购销台帐、不索票索证等违法行为,食品流通环境逐步改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餐饮许可,创新监管模式,加强日常监督,加大了对餐饮业、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促进了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商务办切实做好生猪屠宰监管工作,加强屠宰场检验检疫,杜绝注水肉、病害肉上市,有效保证了上市肉类食品质量。
(四)突出工作重点,专项整治扎实有效。近年来,县镇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防打结合、分类监管、综合治理的原则,抓住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要时段,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通过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监督整改突出问题、处理相关责任人等方式规范了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先后开展了春节暨“两会”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彻底清查“问题奶粉”专项整治、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地沟油查处等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和减少了食品安全事故及食品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
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不够深入。对《食
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不够深入细致,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个别食品生产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不强,只求经济利益,不顾群众生命安全,违法之事时有发生。同时广大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不能识别“问题”食品,自我保护能力差。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县卫生局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已经调整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整合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管工作产生空档。二是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待细化。虽然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已明确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但每一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部门之间即分段监管又相互配合之间的矛盾致使监管工作存在衔接不紧,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漏洞。部分酒店食堂、小摊小店的食品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无健康证件依然上班,监管出现盲区。
(三)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还不够到位。食品行业点多面广,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目前,由于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高,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隐患仍然较多。小作坊、小饭店及小食品摊点证照不全,卫生条件不达标,设备落后,缺乏有效监管,食品安全隐患较大。检查组通过明察暗访二中、县中及县医院周边的小饭馆及小卖部,部分摊点没有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餐具消毒无保障,
农村的一些小卖部,还存在有假冒伪劣小食品、“三无食品”。
(四)监管能力比较薄弱。一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县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人员不足,专业人才偏少,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知识老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跟不上新的食品市场监管需要,目前全县还没有大专院校毕业的检验检测专业人才,所有检验检测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执业;二是经费不足,检验检测手段落后。相关职能部门由于经费不足,所购置的检验检测设施设备都相对简单落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食品检测能力有限;三是检验检测资源多头配置。我县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都设置有检验监测机构和检验检测设备,重复建设、技术分散、资源浪费、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食安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健全网络,强化职能,夯实责任,使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实现无缝衔接,同时要抓好考核督查,确保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要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扩大宣传面,提高执行《食品安全法》的自觉性,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和守法意
识,促进依法、诚信经营;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民监督食品安全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要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关,严禁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有声势的部门联合集中整治行动,对全县的食品市场秩序进行全面整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无证营业、食品从业人员不体检上岗、学校医院周围小餐馆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努力提高我县食品卫生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要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检验检测设备统一规划,优化整合,提高检测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必要经费,改善检验检测技术条件;整合监管力量,充实工作人员,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和综合执法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全县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篇三: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店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镇政府高度重视的形势下,我政协联络处对 XX 镇多所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视察,并对加强校园安全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如下汇报:一、当前校园及周边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外商店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观念淡薄。在检查中发现校园外小店里卖的麻辣小吃品种最多,有些麻辣食品包装上面都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如某学校门口一商店里,某些食品 QS质量认证标志极其不清,油炸鸡腿等食品马上就要过保质期。问到卫生问题时,有些小贩不以为然地说:“煮过、炸过的东西,没有什么脏的。”至于这么多问题校方也未能加强督促管理。
(二)校园周边流动摊点屡禁不绝。在一些学校附近,很多流动摊贩的餐饮工具就是一辆手推车加上几个碗碟,他们出售的多是一串串裸露在外的香肠、土豆片、豆腐皮等小食品,每串只卖五角到一块钱,小孩子都很喜欢买。这些流动摊贩一般都无证经营,没有办过任何手续,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进货渠道混乱。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货渠道主要有自购和配送两种形式。从食品来源看,有的是从小食品市场批
发的,甚至还有个别经营者直接从小作坊或者小加工厂购进“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经营者在进货过程中只考虑价格因素,不注重对食品质量和生产者资质条件的审查,只要便宜就收,有利就卖,食品质量难保证。
(四)学生消费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由于广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又贪图便宜和好奇心,往往都是买很便宜的食品,经营者往往投其所好,这也是流动摊点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五)食品经营管理制度有待健全。部分校园食品经营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唯利是图,漠视相关制度。超市经营者在采购和销售环节中不按规定履行查验制度,不建立购销台账制度,对不合格食品不建立退市制度和下架周转箱,以及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制度,造成食品经营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劣质食品趁机流入校园。
二、现阶段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监管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为净化校园消费环境,确保师生消费安全,我镇政协联络处建议强化对校园食品安全消费的监管,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共建学校食品安全网,确保师生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一)加强消费安全教育,提高守法经营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法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与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卫生知识、消费常识等内容,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的宣传,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开辟维权法制课堂,要让工商执法人员走进校园,大力开展消费维权宣传,开辟校园“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指导师生科学饮食、营养消费,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要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逐户核查,对证照、经营场地等内容进行逐项规范。对已登记的经营者进一步完善登记档案,认真核对证照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经营场所是否符合食品经营的要求,使其更加规范经营。对借证无照或无证无照的经营业者,有严重违法的应从严查处,并要求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限期办理注册登记,理顺校园周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把校园食品经营者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三)健全各项制度建设,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一是要建立食品购销台账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帐,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并对校园食品所处状态进行更有效
监管。二是要建立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制度。并要继续跟踪检查,防止不合格商品回流,经营者在销售中发现过期、霉烂变质食品,自觉做下架退市。三是要建立食品查验制度。一方面,查验食品生产者、供货商合法证照及相关证件,并对索要的材料进行逐项登记,对食品质量进行形式审查;另一方面,查验经营者所购食品的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查看凭证是否齐全、包装是否符合规定、检验检疫是否符合要求,对食品质量进行实质性审查。四是要建立执法巡查制度。坚持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将校园食品经营区域分段划片,落实到具体人员,并制定巡查计划,加大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对校园经营业户实行无缝隙监管。让过期食品、变质食品、三无食品等无藏身之地,坚决打击坑害师生的行为。
2019 年 8 月 23 日
篇四: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镇食品安全调查报告20xx 年机构改革完成,xx 县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监管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与和谐。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全面分析食品行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促进xx 县食品行业更加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我局对我县食品行业进行了认真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xx 县食品行业基本情况
我县现共有注册餐饮服务单位 910 户,未取证的小餐饮店 212 户;食品流通经营主体 1040 户,未取证的小食品店 621 户家;食品生产企业 26 家,未取证的小作坊 201 家;未取证的食品流动摊贩 100 余户;不规则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随着食品产业的快速增长,我县食品行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涌现出了一批名优产品,包括麻辣牛肉、飞龙面、龙女酒、盐皮蛋等;西南商圈著名零售商企业重百商城看中 xx 县消费潜力,在沿口镇开设两个零售店;印山假日酒店、渝源庄、雪花啤酒风情街等餐饮业领头羊和餐饮服务示范街则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助推我县食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xx 县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20xx 年,我局为摸清食品安全现状,抓住食品亮剑行动的契机,集中查处了一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后续又多次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包括食品添加剂、大米、白酒、饮料、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专项整治等多个方面,形成查处一案,震慑一方,教育一片的作用。截止目前,我局共计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违法案件 127 件,罚没款合计 23.33 万元。同时,为了严防食品安全风险,根据市局年初下达的食品抽样方案和我县实际情况,我局共计开展民生
工程抽样 96 批次,不合格 6 批次,合格率 97.8%;开展监督抽样 55 批次,不合格 32 批次,合格率 41.8%;对抽样不合格的产品,一律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我们清楚认识到,我县食品安全总体现状较往年有所提升,但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一是监管人员数量少。按照三定方案,全局共设立编制 80 个,到位人数 46 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紧紧 23 人,食品安全监管面积大、战线长、监管基础薄弱、动态性强,同时食品行业兼具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强的特点,现有监管人员即便超负荷工作,也不能达到监管率 100%。二是监管设备缺乏。目前我局共有快检设备 2 套,只能针对极少部分品种做基础检测,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品,我们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时间是采取凭经验肉眼看、鼻子闻、手摸和检查购物凭证等方式来辨别假劣产品,支撑食品安全工作的物质技术力量无法保障,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办公场地受限。我局共设立 6 个监管所,为我局的派出机构,办公场所在监管所乡镇府所在地划转,但目前无一个正常运转,监管所缺乏电脑、打印机、执法车辆等一系列办公设备。
(二)食品安全隐患突出。一是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隐患突出。食品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绝大部门来自农村或者是城镇下岗职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未实行进货查验及台账登记、索证索票制度或者记录、索证索票不全,不能及时处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留下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二是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维权困难。在我县很多消费者没有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特别是一些老人、小孩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基本不会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这些标识,这就给一些不法经营者可乘之机;而部分经营户往往不会主动提供发票和小票,一但出现问题,维权就会比较困难。三是农村食品市场名目繁多,秩序混乱。农村食品市场上廉价食品琳琅
满目、山寨食品品种繁多,因农村消费者普遍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加之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和城乡结合部是低价劣质食品的倾销地,农村消费者也是假冒伪劣食品的直接受害者。
(三)食品经营缺乏有序竞争。一是食品生产经营户分散不成规模。我县食品经营店分布范围相当广,从城区到几人、十几人聚集的农村居民点都有食品生产经营户;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有两张桌子就组建一个小餐馆,有几十包小食品、几瓶酒、几包糖果就能构成一个小食杂店,有简单生产工具在简陋的棚户内搭建的小作坊,同时,很多农村地区的餐饮服务单位及食品流通经营户未取得相关的证照,小作坊也未到监管部门实施备案管理,这给职能部门监管带来较大难度。二是食品行业小、散、乱、差问题凸显。食品行业作为一般的服务业,普遍投入不大,技术含量偏低,尽管完全由市场竞争来选择,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等问题,缺乏有序的竞争力。除进行注册登记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流通经营户、食品生产企业及已实施备案管理的小作坊外,食品流动摊贩随处可见。因不能对未获证或登记的食品生产经营户进行食品原辅材料、制售过程、环境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控制,所生产销售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大。
(四)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一是监管依据缺乏。20xx 年全省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但针对四小的监管办法依然没出台,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可适用的法律条款不明确,在执法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监管对象数量庞大。我局负责除食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整个食品市场的监管,涵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集贸市场的监管,监管对象适量庞大。三是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针对食品安全的主要法律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相关法律责任条款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违法成本较低,获利空间较大,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故意违法现象频发。四是监管责任分工不明。今年毒豆芽事件屡见报端,一度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主要原
因是监管责任分工不明,豆芽监管处于真空地带。
(五)法律宣传效率低下。一是法律宣传惠及面窄。我局虽每年都借助 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技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但是受惠面基本集中在城区和乡政府所在地,广大农民群众未能及时获知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食品安全意识低下。二是普法教育未能跟上。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食品经营商家犯了法都不知自己触犯了法律,不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有的认为只要罚点款就能了事,这些都反映了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远远没有跟上。部分经营户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对食品安全电子溯源、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管理制度思想认识程度不够,嫌麻烦,消极应付。有些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购买食品时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不看合格证、不查证验证,发生消费纠纷时维权意识也不强。虽然我局每年都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但部分食品从业人员责任心差,操作随意性大,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差甚远。
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我县食品安全问题纷繁复杂,食品安全隐患突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财、物力支撑不足。一是人力资源不足。机构改革后,我局编制空缺数目大,人员迟迟没能到位,现有人员是多部门整合而来,食品安全监管业务需经历学习期、磨合期、熟练期三个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也会经历一个集中爆发期。二是物力支撑不足。目前我局办公设备、执法装备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全县食品行业的监管,为食品安全隐患埋下伏笔。三是财力保障不足。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投入少,抽检经费缺乏,发现可疑食品不能及时开展抽样检验,锁定证据,致使执法监管陷于被动状态。
(二)食品行业管理水平低下。一是食品行业规范化程度低。我县现有食品生产经营户几乎都采用家族管理,家庭中不同的成员在食品生产经营不同环节担当不同角色,控制
着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各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主要依靠经验,随意性较大,不能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二是食品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生产企业虽然都制定相应的产品执行标准及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发现企业受文化素质、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和制度严格实施,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从业人员工作服鞋帽穿戴随意、购销记录不全面、食品添加剂采购及使用记录时有时无、产品出厂检验更是形同虚设,同时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食品安全风险较大。
(三)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平庸。一是执法监管各自为政。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但从多年的监管履职情况来看,各部门联合执法频率低,信息互通量少,震慑效果不佳,不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二是社会参与度低。现阶段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期,特别是部分制假售假窝点为躲避执法检查,隐蔽于居民小区、采取非工作时间或夜里开工,紧紧依靠执法人员的日常巡查难以及时发现,劣质食品流入市场,食品安全隐患较大。大部分群众知晓此事,但不会及时向食品药监部门、公安机关举报,导致违法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
四、加强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实监管力量,做好安全保障。机构改革后,食品监管范围广、面积大,而执法人员及执法装备却不能满足实际执法的需要,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不能正常履行监管职责。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快充实食品监管队伍的速度,充分发挥乡镇食安办的作用,并在乡镇、村社区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配合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食品监管的投入,配备精良准确的食品监管设备,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形成合力,保障食品安全。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安全意识。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普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消费意识、
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我局继续加大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经营业主的食品安全培训及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
(三)构建信息平台,筑好安全防护。一方面要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将有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小企业小作坊的基本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互相交流通报,加强沟通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动态管理,共同筑好食品安全监管的防火墙。另一方面各级媒体要引导群众加入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中来,发现问题及时拨打 12331 投诉举报电话,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让不法分子无容身之地。
(四)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盲区。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对达不到卫生条件要求的食品单位坚决不予以发放证照,对经营条件十分差、安全隐患十分严重的无证经营单位坚决取缔。二是加大惩处力度,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三是加大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大型商超、承办宴席单位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明确各单位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四是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确保履行职责全面到位。对违法犯罪分子要用重点治乱,绝不能心慈手软。五是突出重点环节,加大打击力度。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过期劣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猪肉冒充牛肉等食品安全重点环节下大力气查处,坚决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五)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监管方式,坚持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相结合,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强化服务,做到监管于服务并重,寓监管于服务中,通过监管体现服务。为方便食品流动摊贩的监管,建议县委政府在食品流动摊贩聚集地划定一块食品流动摊贩集中区,实行统一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素质建设是执法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执法工作。我们应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是转变执法作风,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把先进性教育与开展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纪律结合起来,引导每个执法人员都来深入思考:作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怎样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来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二是对执法人员进行严格的法律知识、专业常识以及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培训工作,把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作为工作中的常修课和必修课,加强对法律深层理论的认识,提高执法质量。三是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际运用和实践锻炼,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规范和指导工作的实际能力。
(七)加强行业自律,构建信用体系。我局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要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经营户负责人身上。同时我们要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等制度,增强全社会的食品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杜绝故意违法现象的发生。
(八)加大监管投入,构筑安全保障。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我局及监管所、检验检测中心无办公场所的实际困难;同时拨付专项资金采购检验检测设备,让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正常履行检验检测职责,发现问题,立即抽样检验,检测出问题,及时查处,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构筑食品安全新防护。
乡镇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2016 关于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2016 乡镇行政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3.关于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4.乡镇果桑综合开发建设可行性调查报告
5.关于城镇建设发展考察报告
篇五: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安全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小编寄语: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下面是我们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调研报告范文三篇,请大家参阅!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在办理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过程中,自办群体性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诱发农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隐患越来越大,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大薄弱环节之一。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农村群体性聚餐的安全防范能力。最近,**县深入到相关镇(区)对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广大农村自古就有遇婚丧嫁娶、升学乔迁等红白喜事,邀请亲朋好友聚餐的习俗。特别是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体性宴请的规模和频率逐步增大,“民间厨师”的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仅登记在册的就有 1014 人,大多数为男性,且基本来自农村,除具有认可的厨艺外,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特别受加工条件的限制,看
似普通的农村宴席,却存在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据调查,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㈠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通过调查了解,当问及群体性聚餐举办者、参与制作者和赴宴者:宴席上的饮食是否安全?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回答基本上是“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长这么大了还没听说过会出事”、“弄点东西来吃会出啥子事?”。而回答说存在危险的人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参与群体性聚餐制作的主厨人员和帮厨人员随意性大、流动性大,同一场宴席可能轮换几拨人来做,食品加工操作极不规范,菜肴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而且在举办过程中,不是吃一顿饭就结束了,少者持续一两天,多者持续四五天,几乎没人想到吃了之后可能会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可见,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举办群体性聚餐造成食物中毒的思想根源。
㈡厨师素质参差不齐。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而当前料理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的厨师和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有时办宴者的亲朋好友也帮忙刷锅、洗碗和端菜,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但大部分人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有无传染病不得而知。特别是大多数厨师自学成材,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也没有经过食
品安全知识培训或取得食品安全知识合格证,甚至有的身体状况明显不符合从事厨师工作的条件。
㈢原料采购把关不严。农村群体性聚餐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采购一般有三种途径:一种是办宴事主亲自去采购;第二是由办宴事主提供菜单,由“民间厨师”去采购;第三是由“民间厨师”自定菜单然后采购。基本上第三种途径采购原料居多。大多数办宴事主为了求简单,把办宴席的钱打包给“民间厨师”,有些厨师受利益所趋,可能会低价采购一些来历不明、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和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甚者会将一些已经变质腐烂的食品采购回来,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㈣加工场所比较简陋。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原料的存放、加工、制作、就餐都是在临时搭建的棚户或露天,周围不远就是牲畜圈舍或旱厕,没有任何防蝇、防尘、防鼠的设施,卫生条件很差。餐具洗涤消毒由于水源所限达不到“一冲、二洗、三消毒、四涮”的要求,蔬菜、生鲜及其他食品原料洗涤也因条件所限达不到卫生要求,有的甚至使用河水、井水洗食物,餐具乱堆乱放且混用,存在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隐患。
自**年**月开展食药监体制改革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县虽然在农村厨师职业素质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组建、人员配备及监管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农
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监管仍然比较薄弱,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㈠准入门槛设置过低。农村群体性聚餐根本没有一个准入标准,无论是再差的场所,再脏的加工制作条件,由于天高皇帝远,过事人说办就办,无人禁止。当知道消息时,已席终人散,虽然食药监管部门对农村“民间厨师”加大了培训力度和督促健康体检的力度,但是,由于我县地域太广,面积太大,“民间厨师”流动性较大,仍有许多无证和身体不适合的厨师参与了农村群体性聚餐的制作。
㈡监管对象难以定位。我县农村人口较多,村民居住分散,客观上加大了政府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难度;同时,因农村群体性聚餐的举办时间、地点、参与对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更给农村食品广覆盖、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平时的监管执法中,就是一个固定的餐饮店或食品企业,随时都可能发现问题,若多次监管,更会发现存在的不同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可见,要想所有的村民都有安全意识,积极支持配合食品安全监管,事实上非常困难。尤其是之前提到的,有的办宴事主经常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来当主厨和帮厨,这些流动性强的人员是否符合食品卫生的健康标准更加难以监管。
㈢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在镇(区)设置食药监管所之前,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本靠镇(区)政府(管委会)、村(社区)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但大多是兼职,人员变动频繁,且没有经过正规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根本不知道也很难倾注大量精力去管理农村群体性聚餐。村(社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员实际上是有其名无实,导致农村群体性聚餐大多处于真空地带,无人、无力、更无法管。目前各镇(区)虽设立了食药监管所,但监管人员一般只有 4—5 人,部分山区镇甚至只有 2—3 人,面对食药监管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监管工作就更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农村的传统宴席往往延续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就餐次数多,要对长时间的宴席准备、制作、保存、食用过程进行监管,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监管难以实施到位,同时也容易加重农民负担。
㈣政策规定执行不易。由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的管理,省、市、县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因此缺乏有明确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在监管执法时没有强制性,即使村民不按规定办理,食药监执法部门也无权处罚,很容易使监管流于形式。同时,农村居民传统观念浓厚、安全意识淡薄,他们也不愿意在喜庆或悲伤时再为宴席去备案和被检查,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开展。
㈤应急机制不太完善。由于当前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没有明确镇(区)政府(管委会)的主体责任,也没有纳
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我县虽然制定了一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办法,但是由于各镇(区)、村(社区)通信、交通、医疗等条件各不相同,也没有制定一村一策的应急处置办法,许多农村群体性聚餐根本不愿申报备案,更没有签订安全协议,一旦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将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
**年 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当前,农村群体性聚餐逐渐成为引起农村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所,加上农民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农村交通不便、缺少专业救治,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轻则耽误外出劳动,重则危及生命,而且涉及面较广,社会负面影响大。因此,做好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监管,关键是要构筑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长效预防控制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饮食安全。
㈠建立政府引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逐步规范农村群体性聚餐的市场准入。继续实行农村“民间厨师”登记备案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镇(区)负责统一登记造册进行动态化管理,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组织督促他们参加每年由政府出资的“三免一规范”(即免费体检、免费培训、免费发放
工衣工帽,规范管理制度)活动。对合格人员统一发放健康证、培训合格证和工衣工帽,并在社会公开公示名单;对未取得“两证”的,严禁从事餐饮服务行业,从而引导农村群体性聚餐向集中定点方向发展。二是创新食品安全宣传方式。以镇(区)为单位,由政府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饮食安全意识,并增强农户群体聚餐报告的自觉性,主动接受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同时,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革除红白喜事宴请“奢侈风”,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分片成立“民间厨师”行业协会并组建专门举办农村群体性聚餐的厨师队伍,准备统一的加工工具和餐具,对厨师采取适当补贴的方式,由其对宴席整个过程的食品安全负责,让厨师既是制作人员又是监督人员,切实发挥自律作用。
㈡健全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利用当前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完善县、镇(区)、村(社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尽快打通监管体制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健全农村集体性聚餐的监管组织体系。设立镇(区)食品安全办公室,与本地食药监管所合署办公,配齐食品安全“一专四员”:即由镇(区)政府(管委会)明确一名中层干
部担任食品安全监管专干,驻村干部担任所在村的食品安全联络员,村(社区)主任担任协管员,治调主任担任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并聘请以村卫生室医生为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县、镇(区)、村三级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确保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后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控制剩余食品、原料及相关物品,保护好现场,并及时上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严格落实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备案制度。以村(社区)为单位,严格落实群体性聚餐申报管理制度,对在辖区内举办的单餐 50 人以上的农村聚餐,均要求进行申报、登记并派人现场监管。申报时,办宴户须提供地点、时间、人数、厨师等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就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等材料,在报经镇(区)政府(管委会)同意后方可举办。同时,由村安全信息员、村安全检查员与当事人签订三方安全承诺协议书,逐步推行群体性聚餐当事者的责任首负制和先行赔付制,提升当事人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三是逐步规范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的监管规则和方法。重点强化农村食品安全镇(区)政府(管委会)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将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纳入对镇(区)的年度目标考核,落实食品安全“一岗双责”,严格奖惩,并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健全监管执法的政策基础和依据,确保监管常态化、实效化。加强宴席动态管理,从菜单审核、原料采购与储存、加工过程中
的卫生和凉菜制作卫生、留样等给予全面的指导,通过早期介入、风险防控、全程跟踪等方式,把好关口,规范采购渠道及操作流程,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推行农村“民间厨师”黑名单制度,从而让当事者和宴席厨师不敢、不能、不想违规操作,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隐患。四是加强对市场内熟食制品备案管理。为了图方便和摆阔气,农村群体性聚餐大多会使用从市场内买回的现成熟食制品,而这些食品多为附近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加工制作。由于这些小作坊布局不合理,食品安全设施设备缺乏,再加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欠缺,在加工制作食品时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所售食品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对其进行备案管理,严格督促其建立进货、销售台账,规范操作,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保障食品安全。
㈢合理配置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所必需的监管资源。一是整合食品检测检验资源。整合县食药监、农业、质检、卫计等部门现有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与基础数据,由县食安委牵头组织制定食品检测年度计划,制定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发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构建信息、技术和人才共享平台,提升县级快速检验检测能力,并引导和联合民间院所、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组成网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的市场机制得以完善,确保对群体性聚餐的技术检测能力满足监管需要。二是
合理配备执法监管设备。由于监管范围面广量大,在按计划搞好日常监管、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监管队伍的执法和应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如食品快检箱、相机等),以利于取证,为监督、监管执法提供必要的证据依据。三是适当给予镇村监管人员经费支持。为了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一专四员”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对农村食品安全(重点是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与专业厨师队伍)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包括健康体检、培训和通讯等费用),工作经费划入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管理,年终根据各镇(区)具体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适当予以经费支持,确保专款专用。
㈣严格聚餐食品卫生监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一是加强农村聚餐行为的动态监管。对申报举办群体性聚餐的村民,以镇(区)政府(管委会)为主导,食药监、卫计等部门联合执法,在加强宴席动态监管的同时,选派专人负责督促事主搞好聚餐场所卫生和餐具清洁消毒工作,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对农村群体性聚餐举办频率高、人口集中、经济基础好的镇(区),可探索开展“移动厨房”定点建设试点。所谓“移动厨房”是指运用轻质材料建造成可...
篇六: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1 -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论文现状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国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便有神农氏遍百草测试毒性。其中有毒的纷纷被各大江湖门派所亲睐无毒味美的便成为百姓人家的盘中餐无毒味不美的可能就被制成中药了吧。
炎帝乃神农氏后裔一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中华民族又是炎黄子孙因此可以认为勇于品尝各种有毒食品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继承和发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
但是 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 大头娃娃 ” 、
“ 毒大米 ” 、
“ 毒奶粉 ” 、
“ 雪碧汞毒门 ”、 “染色馒头”、“瘦肉精”、“皮鞋制酸奶、胶囊”等事件的频发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
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推广 提高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更多发生保护自身身心健康安全我们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现状
1.一些蔬菜、 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 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
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
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 给猪注水等于注毒,食用后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等。再如,2009年,在辽宁、山东、河北、上海、陕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而生产乳制品的事件。
这些免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严厉制止,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除废水的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另外,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问题的存在,近些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并且愈演愈烈。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情况,仅2003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达379起,中毒12 876人,死亡323人;2007年,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中毒13 280人,死亡258人;2008年,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 325人,死亡152人。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那让我们看一看国外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
- 2 -
美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建立了较为全面与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担任食品监管职责的主要有人类与健康服务部、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与监测服务部等部门. 由于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直比较分散2010年奥巴马政府推动食品安全体系改革扩大了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监管权力和职责强调食品安全应以预防为主。根据新法案食品药品管理局除了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外还有权检查食品加工厂以及对进口食品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尽量将食品安全的隐患消灭在端上餐桌之前。
英国食品标准署同样担负着消灭食品安全隐患的职责。它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还长期关注食品产地的安全问题。比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欧洲上空遗留了大量放射性物质。
直到2009年 食品标准署还在监测受放射性物质影响地区的农场情况并向公众发布监测报告。
法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还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法国对食品供应源头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屠宰场要保留供食用的牲畜如猪、牛等的详细资料并为其挂上识别标签以标注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来源和去向由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
同时法国实行两种模式的食品认证和标识制度。
一是政府统一管理的食品认证标识包括原产地冠名保护标签即标识出原产地生态食品标签即95%以上的原料经过认证没有使用杀虫剂、化肥等红色标签即与同类产品相比经过更严格的生产控制流程并拥有更高的质量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即生产和加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设有全面和完善的监控。
二是法国各大超市建立的自我管理的认证和标识。比如家乐福超市的食品质量认证标识已成功实施超过15年。在家乐福的销售柜里有此标识的食品占30%以上。
2002年欧盟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规形式对食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
- 3 -
在德国食品的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以鸡蛋为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用来表示出产国、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养鸡场、鸡笼编号等。消费者可以根据数字传达的信息进行选购。
英国食品标准署对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2010年的克隆牛风波中得到展示。
媒体披露一些英国农场主销售克隆牛及其后代生产的牛奶和牛肉制品后食品标准署迅速查明了克隆牛的来历、所在农场以及相关奶肉制品的销售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
在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每种农产品都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并为食品的追溯提供依据。
加拿大的食品召回程序严密细致具备从触发、调查、决策、召回到事后跟进等一系列方案。
2011年4月加拿大出现大肠杆菌感染案例多名消费者患病。经调查怀疑是食用一家企业从美国进口的一批核桃所致。
事发后 该企业迅速把可能受到污染的所有核桃产品从已知的销售区域全部召回。同时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发布健康危害警报列明产品种类、品名、品牌、包装规格、批次、保质期、出售日期、经销商、零售店等信息向消费者说明了大肠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的各种病症和严重情况下可能致死的后果并公布了信息咨询电话等。
在美国食品安全新法案规定食品药品管理局拥有强制召回权即直接下令召回问题食品而无需征求生产厂家同意。
另外 食品药品管理局推出食品召回官方信息的搜索引擎以及时披露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网站上包含自2009年以来所有官方召回食品的详细动态信息。
英国食品标准署网站上也可以查询到问题食品的召回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包装规格等并明确标注召回原因。德国则成立食品召回委员会专门负责问题食品的召回事宜。
- 4 -
- 5 - 2010年底德国北威州的养鸡场发现饲料遭受致癌物质二噁英污染。2011年1月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对于二噁英事件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
在日本如果违反《食品卫生法》主要负责人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及300万日元罚款对企业法人的罚款最高可达1亿日元。
制约故名思议就是制约限制。目前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的制约
1.这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最根本原因。
我国从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到现在 仅 30 年的时间各类企业和产业的素质市场秩序制度制约等存在许多不完善的问题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逐步解决诸多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人为了金钱甚至见利忘义走上了非法牟利的道路。
2,。我国食品产业素质和食品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在有些发达国家的超市里我们会看到每一枚鸡蛋上会有一行数字和字母第一组数字代表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接下来字母表代表产地第三部分数字代表母鸡的养鸡场甚至鸡笼。有了这组数字生产者就会很小心监管部门发现问题也很容易找到风险源头消费者根据预警信息也会知道自己的食品是不是有问题应该买哪些食品。
3 我国的食品安全起步就比较晚很多方面标准都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照搬其他国际标准甚至是行业标准。所以出现了在国外不合格的我国产品在我国就合格的食品。
2生产环境不合格及生产者利益性的驱使
1.我们国家食品生产的厂家道德底线较低为了盈利会用尽所有方法。有些食品加工车间狭小生产设备陈旧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较差23 无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无食品定型包装和商品标签产品做不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大量招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做不到体检合格持证上岗工作从业人员。
- 6 - 2.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和利益趋使为了减少成本农民购买并使用剧毒的农药甚至在打农药期没过期限就上市蔬果类食物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与卫生质量有关的资料不全食品卫生质量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也上市。
3消费者的消费观 1. 消费者对生产加工过程的掺杂使假并不知情。有些消费者为了贪图小便宜专门挑便宜的商品产品购买追求价格而不追求质量导致不合格产品得以大度畅销促使不法厂家持续生产加速不合格产品的流通。
2. 有些消费者消费观念意识低买东西不看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与卫生质量有关的资料而选择购买特别是偏远大城市的乡镇和农村居民根本没有消费意识观甚至对于防品牌的东西很热衷 拥有买不起名牌 买和名牌相近的牌子也不错的消费心理。
日经越久使不合格产品得到一条稳定的根深蒂固的流通聚道。
- 7 - 3. 消费者维权意识低买到质部合格的商品也就当自己上了一次当买个教训不懂也没想过要自己拿起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也进一步制约了食品的安全。
4中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工作滞后 目前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的标准是 CAC 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237 种食品的检测标准和 41 个卫生安全标准对 158 种农药、54 种兽药、1005 种添加剂和 25 种食品污染物进行了评估一共有 8000 个左右与食品相关的标准。包括农药、兽药残留物限量标准、添加剂标准、各种污染物限量标准、辐照污染标准、感官、品质检验标准、检测分析方法标准、取制样技术设备标准、以及检验数据的处理准则等。1980 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 80日本国家标准有 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目前采用国家标准的面更广某些标准甚至高于现行的 CAC 标准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我国国家标准只有 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覆盖面远远不够标准化工作也有差距。
5法律处罚较轻 我国现行的和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卫生部为配合该法律的实施而制定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从这两部法律法规来看目前对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则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是比较轻的。
6执行的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 目前我国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促进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连续性。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 由上级行政机关发布行政条文 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
处理。当这场风过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行动偃旗息鼓在风头上隐匿起来的制假造假分子又开始重新行动起来制假造假再度泛滥。
建议措施从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面入手
一、 关于消费者
一方面应主动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判断知识掌握食品标签的识别方法查看各种标识、标记是否完备。例如市场准入标志 QS计量合格标志 C配料表的内容厂名厂址是否齐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执行标准使用和储藏方法等。
另一方面应尽量购买大企业或知名品牌的食品。这类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成品、质量检验到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都比较完备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 8 -
第三选购食品时尽量到超市或连锁店购买。这类企业一般...
篇七: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及周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更是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一直是近几年公众热议的话题,牵动着全社会大多数人的神经,影响着每个家庭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每年春夏之交是各种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许多来历不明、无生产日期、过期的食品混杂在中小学校周边的小卖部里,成为中小学生口中的“美味”,这无疑给学生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笔者就“如何杜绝食用不合格食品,有效保障学生饮食安全”这个话题,谈如下想法。一、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现状
XX 市各级各部门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决打击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XX 市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平稳,近 3 年来XX 市总体抽检合格率达 X%,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
药安全。但是,在国内农村众多的中小学校校园周边以及少数城镇中小学校校园周边超市(小卖部)以及小摊贩充斥街头,五毛、一元的小零食充斥校园周边依然受到孩子追捧。为了迎合中小学生对颜色、味道的感官需求,这些食品均使用了五花八门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它对儿童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大,也会对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校园及周边超市(小卖部)无证经营和食品许可证过期、超范围经营、无监管信息公示牌、日常监督结果表没有公示,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不落实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校园周边无证经营食品的现象依然存在,与监管部门“护苗”行动的“6 个100%”(即:校园及周边食品生产经营持证率 100%;校园及周边违法食品摊贩取缔率 100%;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 100%;校园及周边食品生产经营索证索票、台账建立率 100%;校园学生饮用水合格率 100%;校园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率 100%。)的目标还有些距离。
据了解,部分学校(幼儿园)食堂功能用房不够,布局不合理,未按食品加工流程形成的“生进熟出”单一流向,存在交叉感染,冷藏和消毒设施欠缺,清洗池未按要求设置,防蝇、防虫、防尘等“三防设施”不完善,个别学校(幼儿园)无足够的就餐场地或根本达不到学校食堂开办的要求,自身管理不到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示没有到位,索证索票、台账登记未落实到位,食品留样不规范,食品添加剂未实行
“五专”管理。对饮用水安全重视不够,部分学校没有定期索取自来水水质检测报告,直饮水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自建设施供水和第二次供水消毒和防护措施不完备。
二、建议慎重挑选校园周边食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为确保 XX 市学校周边学生的食品安全,全市食药监系统联合卫计、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行动中调查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热衷于学校周边的地摊零食,小袋装、价格 5 毛到 1 元左右的麻辣食品。这些所谓的“麻辣香干、牛板筋、牛肉干、羊肉串”等食品都由面制品加工而成,口味以麻辣口味居多,因为便宜和好吃,颇受学生欢迎。这些小食品中含有大量食用香精、香辛料、栀子黄、红曲红、柠檬酸以及膨松剂,且大多产品标识不规范,生产日期模糊不清。毋庸置疑,这些零食不仅毫无营养价值可言,且大多存在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食用防腐剂、色素以及菌落指数超标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辣条等“五毛食品”的过程中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特别是不要在无证摊贩那里购买“五毛食品”。购买时要仔细查看包装是否完整,包装标识的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配料表、QS 或 SC 标识、生产厂名、厂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是否齐全。同时要注意产品有无油脂酸败气
味和油脂渗出,有此类问题切记不能购买。鉴于“五毛食品”的油脂、盐分、糖分含量较高,笔者建议不要过量食用,特别是儿童、老人以及肠胃不适者、皮肤过敏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食药监部门在日常监管检查中要重点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门店销售“五毛食品”的日常监管及检查,重点检查其进货渠道是否正规,索证索票是否到位,食品标签是否规范,食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销售假冒仿冒、问题“五无”食品等行为。消费者如发现购买的“五毛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发现违法生产经营问题“五毛食品”的行为,可拨打食药监部门举报电话 12331,要求监管部门进行查处。
三、改进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举措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确保学校食品安全是学校、家长以及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
(一)学校及食品生产经营者方面
1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食品和饮用水安全
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自查和隐患排查,设立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2 、加强食品安全知 识培训,强化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细致排查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风险隐患,确保采购、储存、加工等各关键环节安全可控。
3 、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建立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档案、组织食品和饮用水安全自查,加强索证索票、入库验收和台账记录管理,与供应商签订的供货合同中明确食品安全条款义务,从严把好食品安全及原材料采购关。
4 、联合食药监、工商、卫生等多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利用宣传栏、广播、横幅以及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讲座与学习、志愿者监督等方式展示不安全食品和劣质食品,讲解虚假标识,强化食品安全教育,为中小学生灌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的辨识能力,认识到膨化食品、假冒果冻、问题“五毛食品”对身体的坏处,增强孩子抵制街头“垃圾食品”的勇气。在学校设置食品安全宣传书架,放置宣传册,并发放宣传折页给师生和家长,引导学生拒绝消费问题“五毛食品”。
5 、加大对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对食堂布局流程、功能分区、清洗保洁消毒、原材料采购及储存、制度建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按照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快硬件设施改造和人员培训,加强透明厨房、视频厨房的改造,全面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学生家长方面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加强对孩子食品安全知识的辅导与帮助,加强学生对问题“五毛食品”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净化校园消费环境,自觉抵制劣质食品,自觉不购买、不食用问题“五毛食品”和不规范餐饮店食品,这才治本。试想,如果学生都不买了,没有需求了,“垃圾食品”就不会再有市场。引导孩子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奶类、果蔬类、坚果类的食物;少吃油炸、过甜、过咸的零食;教育孩子不去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没有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餐馆、摊点就餐,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行政执法机关方面
1 、加强休闲食品专项调查。为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护苗行动”的深入开展,必须全面掌握校园及周边销售的调味面制
品等休闲食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开展一次校园及周边中小学生消费量较大的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为重点的专项调查。主要包括价格低廉的调味面制品(湘式挤压糕点和辣条)、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膨化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糖果等。
2 、加强学校及周边食品专项抽检。加大对“辣条”等校园畅销食品的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频次,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学校。强化对学校食堂、校园内外超市(小卖部)的抽检,重点对涉及粮食加工、调味品、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水果制品(蜜饯)、肉制品、炒货食品、坚果食品、蔬菜制品(酱腌菜)、水产品(含风味鱼制品)、湘式挤压糕点、豆制品(即食豆制品熟食为主)、食用农产品等预包装产品和新鲜肉类、蔬菜等食堂原材料的监督抽检。重点检测微生物指标、质量指标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等项目。对检出的不合格(问题)食品严格按照省、市食药监部门的要求进行不合格食品后处置。
3 、集中整 治校园周边“ 三小” 门店。联合教育、卫生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和饮用水等安全工作的监管,认真落实《XX 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结合食品安全“护苗行动”,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小摊贩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
安全违法行为。特别是要重点对销售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假冒伪劣、腐败变质、油脂酸败及“五无”食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食品生产许可、无食品标签)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来源不明、无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实行召回、下架和销毁;发现问题“五毛食品”后,及时查清来源和去向,并依法立案查处。同时以批发市场、批发商户为重点,督促食品经营户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进销货台账记录制度、食品安全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切实从源头把关。
4 、严格监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把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开学关”,重点对小学校、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安全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对学校食堂的环境卫生、餐饮具消毒、冷藏冷冻等设施的运转、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以及食材的质量、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等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学校严格落实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根据风险分级管理情况进行严格监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监督意见》和《责令改正通知书》,并促进监督意见和整改工作的落实,确保监管效果。
5 、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食药监部门与教育、卫生等部门通力配合,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管理,实行全覆盖监管,大力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示
范创建工作,将“明厨亮灶”和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的推行作为示范创建的必要条件积极推进。
6 、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要从根本上保障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方可打赢校园食品安全保卫战。学校内部,要强化自身管理,保证学校食堂的采购、加工、运输、分配等一系列过程的绝对安全;学校外部,需要食药监、工商、教育、卫生、交通、城管等部门的有力监督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健全联动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应急处置方面的协作,才能提升学校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
篇八: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15_食品安全调研报告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重点关注哪些和食品安全相关的要素?不同细分人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又有何差异?益普索(Ipsos)近期进行的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带你探究这些答案。调查|SURVEY/
01本次调研的主要发现有:•
食品安全性是消费者在选购食品 / 外出就餐时最重要考虑因素;同时,食品健康性也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一个因素;结合近三年数据来看,消费者对总体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呈持续上升趋势;•
家庭收入越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食品健康性与品牌重视程度越高;同时对餐厅食物安全性、食物健康性与就餐环境的重视度更高; 文/
益普索•
近六成消费者表示经常会关注食品包装信息;生产日期 / 保质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包装信息;同时,消费者对配料 / 营养成分表与绿色 / 有机产品标识亦较关注;对于食品成分信息,消费者对人工添加剂与是否转基因给予很高关注;•
近九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持否定态度;整体上,近四分之一被访者表示会接受完全没添加剂但价格较高的食品;近五成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价格较高但完全无农药残留的蔬果;•
而外出就餐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存在侥幸心理,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有毒有害物质、食品过期变质、病/死牲畜肉问题、蔬果农药残留、地沟油与违规 / 滥用添加剂给予了较高关注;整体上,生鲜 - 肉类 / 水产类、加工类肉食 / 熟食、乳制品、生鲜 -蔬菜 / 水果、儿童食品、油炸 / 烧烤类是消费者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类别;•
消费者对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严重缺乏信任,而认为国外进口渠道食品安全性最能得到保证;•
食品安全问题对品牌与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正在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消费者购买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包括选择更加安全购买渠道、选择有机 / 绿色食品、寻找替代品、多花钱购买高质食品等;家庭收入越高,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变化越明显;•
而近半数被访者认为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家庭收入越高,对其安全性越认可;对于绿色 / 有机食品,消费者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价格增长;而真假难辨是消费者不考虑绿色 / 有机食品的最主要原因。
SURVEY
|调查/
02食品安全性是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最重要考虑因素,其次为食品健康性食品安全性是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最重要考虑因素,超八成(85%)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会考虑食品安全因素;其次为食品健康性(78%);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与健康性的关注度高于传统观念中的口味、价格等因素。并且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表示“食品安全”是他们选购时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家庭收入越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食品健康性与品牌重视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健康性的重视程度越高。同时,收入越高,对品牌的关注度越高;家庭月收入 7000 元以上被访者对品牌的关注明显高于 7000 元以下被访者。同时,有小孩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食品健康性与品牌的关注度要高于无小孩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性是消费者考虑的重中之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与健康性的关注度高于传统观念中的口味、价格等因素。产品包装或卖相家人朋友推荐购买便利性有无负面消息品牌价格口味食品健康性食品安全性3001020304050607080901321421484605684751278198553选购食品的考虑因素Base=所有被访者首要考虑因素考虑因素家人朋友/推荐Base=所有被访者Base=所有被访者产品包装/卖相购买便利性有无负面消息品牌价格口味食品健康性食品安全性家人朋友/推荐产品包装/卖相购买便利性有无负面消息品牌价格口味食品健康性食品安全性选购食品的考虑因素 (by 家庭月收入)322729383628273646403643514841536654466965727558787471768076728389827792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无小孩有小孩选购食品的考虑因素 (by 有无小孩)313032324341514363546574767580738878020406080100020406080100
消费者选择餐厅就餐时亦将食物安全性作为最重要考虑因素食物安全性是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最重要考虑因素,近八成(79%)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会考虑餐厅食物安全性;其次为口味(66%)、就餐环境(64%);值得一提的是, 餐厅食物健康性 (59%)亦是一个较重要考虑因素。调查|
SURVEY/
03263324354464566591764666186938首要考虑因素考虑因素Base=所有被访者餐厅食物安全性口味就餐环境餐厅食物健康性价格就餐便利性有无负面信息家人朋友推荐品牌选择餐厅就餐的考虑因素010203040506070品牌Base=所有被访者0102030405060708001020304050607080Base=所有被访者家人朋友/推荐有无负面消息就餐便利性餐厅食物健康性就餐环境价格口味餐厅食物安全性品牌家人朋友/推荐有无负面消息就餐便利性餐厅食物健康性就餐环境价格口味餐厅食物安全性选购餐厅的考虑因素 (by 家庭月收入)312315333528264241302442514342446354516568615175526163507062626973665674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无小孩有小孩选购餐厅的考虑因素 (by 有无小孩)292134283731464753626351656467637164家庭收入越高,消费者对餐厅食物安全性、食物健康性与就餐环境的重视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餐厅食物安全性的重视程度越高;同时,收入越高,对食物健康性与就餐环境的关注度越高;同时,有小孩的消费者对餐厅食物健康性与食物安全性的关注度高于无小孩消费者。
SURVEY
|调查/
04生产日期 / 保质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包装信息;同时,消费者对配料 / 营养成分表与绿色 / 有机产品标识亦较关注对于偶尔 / 经常关注包装信息的消费者,生产日期 / 保质期(87%)是其最关注的食品产品包装信息;同时有 64% 消费者表示经常会关注配料 / 营养成分表;另外,绿色 /有机产品标识(47%)与质量等级(42%)亦是消费者较关注的产品包装信息;因为对食品安全性、健康性与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高家庭收入 / 有小孩消费者对配料 / 营养成分表、绿色 / 有机产品标识、质量等级与健康 / 营养有益宣传的关注比例更高。很少关注偶尔关注经常关注Base=所有被访者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包装信息 (by 家庭月收入)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包装信息 (by 有无小孩)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4250857376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6234469274没小孩有小孩6233551427Base=偶尔/经常关注包装信息的被访者无小孩有小孩2423402639324432493567518283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选购食品的考虑因素(by 有无小孩)关注哪些包装信息(by 不同收入)关注哪些包装信息393725373942476487生产日期/保质期外观设计对健康/营养有益的宣传厂家/经销商名称/地址质量等级绿色/有机产品标识配料/营养成分表272216293832284340333144432847503927586557487382818384近六成消费者表示经常会关注食品包装信息;高家庭收入 / 有小孩的消费者对食品包装信息关注度更高调研显示, 94% 消费者表示自己在购买食品时经常会关注产品包装信息, 近六成 (58%)表示会经常关注包装信息。家庭收入越高, 消费者经常关注食品包装信息的比例越高;有小孩的消费者经常关注食品包装信息的比例(62%)高于无小孩消费者(51%)
。食品包装信息的关注度普遍较高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包装信息6% 6%偶尔关注36%很少关注经常关注58%
调查|
SURVEY/
05对于食品成分信息,消费者对人工添加剂与是否转基因给予很高关注消费者都会关注哪些食品成分信息?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于人工添加剂给予极大关注,近八成(79%)表示会关注食品包装上的人工添加剂信息,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成分信息;同时,是否转基因(63%)、食品组成成分信息(58%)、天然成分(46%)与脂肪(43%)亦是消费者较关注的成分信息;家庭收入越高,对食品成分信息的关注程度越高;同时,有小孩消费者比无小孩消费者更关注食品成分信息。食品成分信息的关注度不容小觑关注哪些食品成分信息人工添加剂Base=关注配料/营养成分被访者食品主要组成成分是否转基因食品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天然成分香料钠/盐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过敏原咖啡因糖79635846433636353229282623801020304050607080%7000元以下35282182014811128118927000-12000元45343225231719191715171412412001-20000元52444133272625242320181815520000元以上5949444238343335272424242011有小孩无小孩人工添加剂是否转基因食品主要组54464134272623262422201816637252517241518151291413113食品成成分天然成分脂肪维生素 / 矿物质能量蛋白质香料钠 / 盐糖碳水化合物过敏原咖啡因关注哪些食品成分信息(by 家庭月收入 & 有无小孩)对食品添加剂不了解Base=所有被访者1%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观点即使符合标准, 也应该尽量少使用76%只要符合标准,一些也无所谓为了色香味使用11%任何添加剂都有害,食品不该使用12%近九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持否定态度;整体上,近四分之一被访者表示会接受完全没添加剂但价格较高的食品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持否定的态度,88% 消费者认为食品企业不应该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即使符合标准)食品添加剂;同时,近四分之一消费者表示会接受完全没有食品添加剂但价格较高的食品。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接受程度(by
家庭月收入&有无小孩)Total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无小孩有小孩246655414865286453167455147178177364286345价格较低, 含有较多含量的食品添加剂价格适中, 含有少量的食品添加剂价格较高, 完全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了解/说不清Base=所有被访者
SURVEY
|调查/
06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十分重视农药残留问题,近半数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价格较高但完全无农药残留的蔬果对于农药残留问题,消费者同样较为看重,近半数(48%)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价格较高但完全无农药残留的蔬果。对于农药残留的接受程度5价格较低,含量的残留含有较多农药Base=所有被访者价格适中,的农药含有少量残留47价格较高,完全没有农药残留48对于农药残留的接受程度20000元以上12001-20000元7000-12000元7000元以下无小孩有小孩336254155455405573855640443525价格较低, 含有较多含量的农药残留价格适中, 含有少量的农药残留价格较高, 完全没有农药残留Base=所有被访者是否会在路边摊吃东西从不18认为路边摊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经常是8偶尔7482外出就餐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存在侥幸心理,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升外出就餐时,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 82% 被访者认为路边摊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仍有 82% 表示自己会经常 / 偶尔在路边摊吃东西;近半数(49%)表示虽然有些餐厅可能太卫生,但只要味道特别合胃口仍可以接受。虽然有些餐厅可能不卫生, 但只要味道特别合我胃口, 我还是可以接受6完全不相符完全相符有些相符不太相符Base=所有被访者431041
调查|
SURVEY/
07关注哪些类别的食品安全问题Base=所有被访者生鲜-肉类/水产类加工类肉食/熟食类乳制品生鲜-蔬菜/水果类儿童食品类油炸类/烧烤类腌制类/蜜饯类粮油蛋类冷冻/速冻类方便面类/饼干类/膨化食品类饮料类豆制品糕点类罐头类坚果类酒水类茶叶6239121517222630323338394350475758最担心哪方面食品安全问题Base=所有被访者有毒有害物质 (如苏丹红鸭蛋)食品过期变质问题病/死牲畜肉问题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问题非食用油 (如地沟油/垃圾肉油)
问题违规使用/滥用添加剂假冒食材问题问题乳制品细菌/菌落超标问题注水肉餐饮业违规操作, 卫生不达标17511241014131617消费者具体关注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有毒有害物质、食品过期变质、病 / 死牲畜肉问题、蔬果农药残留、地沟油与违规 / 滥用添加剂给予了较高关注。消费者的关注点在哪里?他们关注哪些食品品类的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显示,消费者对生鲜 - 肉类 / 水产类(62%)、加工类肉食 / 熟食(58%)、乳制品 (57%)
、 生鲜-蔬菜/水果 (50%)
、儿童食品(47%)与油炸 / 烧烤类(43%)这些品类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关注。
SURVEY
|调查/
08消费者对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严重缺乏信任,而认为国外进口渠道食品安全性最能得到保证对于各食品购买渠道的安全性,消费者对于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性严重缺乏信任,超六成(63%)认为农贸市场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明显高于其他渠道的这个比例;而消费者对海外与进口渠道最 “放心” 。
调研显示,国外网络商户(11%)与进口食品专卖店(10%)被认为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比例最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品牌与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89% 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这种信任度的下降会波及整个行业。近八成被访者表示,当食品安全发生后,他们对同类其他品牌的信任度也会下降;同 2013 年相比,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品牌信任度下降比例与同类其他品牌信任度下降比例有所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对品牌与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洞察89% 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同时,这种信任度的下降会波及整个行业。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场所Base=所有被访者农贸市场社区便民店生产者直接配送商场/超市食品连锁/专卖店国外网络商户进口食品专卖店国内网络商户以上皆无631111013211621292013201420132014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品牌信任度变化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同类其他品牌信任度变化Base=所有被访者Base=所有被访者出...
篇九: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品安全监管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根据年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和议题安排,按照《监督法》和区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监督法》工作流程,在本次常委会召开之前,教科文卫工委在常委会井祥和副主任的带领下,就政府“实施市场及经营性公共场所整治提升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由本工委委员、特邀区人大代表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我区部分农贸市场、学校食堂、大型超市、食品加工企业和生猪屠宰点等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企业和单位,召开了由部分区人大代表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贸、农办等政府监管部门、部分执法单位负责人及街道和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单位代表参加的工作座谈会,深入街道召开了社区信息员意见征求会,并委托各街道人大工委广泛收集社区群众对政府该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在前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会前我们将了解到的情况和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作了反馈,并要求对反映问题和工作建议进行研究和作出回应,据此在会前检查了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现将工委调查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食品加工企业 16 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 1 家,食品流通企业 1816家(商场超市 82 家、食品杂店 1734 家),农贸市场 21 家(经营户 1518 户),餐饮消费单位1736 家(宾馆饭店 1452 家、学校食堂 115 个、单位食堂 169 个),生猪屠宰加工点 1 个。食品安全,责任重大。近年来区政府以文明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保障人民
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下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不断加强全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迄今全区未发生群体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逐步增强,全区食品安全形势较为稳定。
(一)加强了食品安全组织领导,监管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近年来区政府加强了对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并逐年加大了财政投入。按照“一个监管环节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制定了《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区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依托街道基本建立了基层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
(二)着力于食品安全环节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基本落实。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各自监管责任,以“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卫生关”这四大环节关口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为重点,努力防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所遏制。针对重点品种、重点时期和重点区域,调动相关部门和街道力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合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集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区政府及各部门在整治市场和经营性公共场所、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食品安全形势和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望及切身感受依然不容乐观,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政府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政府在实施市场和经营性公共场所整治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综合监管机制尚有不足,政府监管责任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区政府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街道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在社区聘请了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员,目的是形成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监管责任网。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管合力不明显,网格化的监管责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落实。处于网底的街道、社区和环节监管的部门之间在责任上还有模糊认识,工作协调不够科学。当前基层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管理重心下移的现实需要,街道综合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街道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是城管队伍,社区信息员更是身兼数职,面对面广量大的监管对象和繁重的监管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加上街道没有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执法权限在条口部门,发现问题难以及时执法管理。二是目标管理的考核效应不明显。区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虽然列入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但未列入区年终“四个文明”综合考核体系,对部门和街道目标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够。三是工作信息整合利用不够,信息的发布尚未建立常态化的通报机制,负责环节监管的各部门信息网络未能互联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质量和效率。四是监管检测设备、标准、手段等技术条件还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二)“五小”行业整治、管理尚不到位,群众满意度较低。小作坊、小饮食店、小超市、小卤菜店、小熟食店等“五小”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不少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道德意识
薄弱,经营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难以达标,无法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由于面广量大,监管部门的专业培训和指导难以及时到位,而这些行业又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对“五小”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群众反映意见较为集中,但目前既不能采取“清扫”式管理一除了之,又没有足够的执法和管理人力日常跟进。
(三)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社会监督氛围不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正面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消费知识的公众普及度不高。部分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律。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息较多来源于一些非官方渠道,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体处于劣势,导致群众监督意识、维权能力不强,社会监督网络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四)《食品安全法》施行后的“工作过渡期”问题。6 月 1 日起《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由于地方机构调整还未到位等原因,市区政府工作应对和法律出台相比相对滞后,在工作体制上还不能及时依法理顺。市政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规定了一个为期 3 个月的“工作过渡期”。与媒体舆论的密集宣传、群众对《食品安全法》的关注度和期望值相比,政府工作力度显得不对称。另外对于“五小行业”还缺乏具体的法定管理办法,导致基层执法管理难,有待于向上级人大建议尽快制定并实施。
三、加强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现实问题,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是一项社会性、长期性的艰巨工作。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形势仍不容乐观,并且任务日益繁重。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建议依法尽快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职责,整合监管资源,加强执法力量。建议重视基层监管平台建设,研究解决平台执法管理、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问题,真正落实网格化的管理要求。食品行业产业链长,监管部门众多,力量容易分散,要进一步发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和执法联动机制。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议就实施市场和经营性公共场所整治提升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年列出一批重点任务和工作项目,列入全区“四个文明”建设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考核管理力度。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自律意识和群众维权意识。抓住市场、经营性公共场所企业主和社区群众两个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政府的政策措施,宣传优质企业、优良品牌,披露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宣传学习,增强行政执法及管理人员的依法监管素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维权能力,动员全社会参与日常监管,营造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大政府投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为避免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监管被动滞后的窘状,要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变被动监督、事后监管为主动监督和预防性监管。当前食品污染有生物性的(微生物污染)有化学性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和添加剂等),日常监管有赖于标准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建议政府在这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加大投入,改善执法部门监管工作条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四)突出食品流通、消费环节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我区食品生产企业较少,食品流通、消费企业众多,建议抓住农贸市场、超市、学校等单位食堂等重点场所,针对餐饮、“五小”行业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强化企业责任,加大执法力度,配足配强属地管理必需的协管队伍。要围绕企业、经营户负主责、促进企业、经营户诚信建设这条主线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经营户、食品超市、餐饮企业、集体食堂等食品流通、消费企业及法人的安全责任制,在更高层次上完善市场食品准入、食品经营者市场准入、流通企业采购销售台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食品安全事故赔偿制度、食品安全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等制度,实行常态化的有效监管。针对“五小行业”问题,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一方面加强对小业主的教育引导,提高其法律意识,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食品清洁卫生。同时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协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日常巡查,探索建立一系列常态、长效管理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调研报告责任编辑: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