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诗歌8篇

时间:2022-11-07 0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金榜题名诗歌8篇金榜题名诗歌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榜题名诗歌8篇,供大家参考。

金榜题名诗歌8篇

篇一:金榜题名诗歌

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注】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注】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 〕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 即龙门, 古时以“鱼跃龙门” 喻指考试得中。“白苎新袍入嫩凉” 句中的“嫩” 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炼形容词③

 • 虽是送别词, 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 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 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合情合理。

 • 轻微、 新鲜、 清爽等。• 〖试题解析〗 “嫩” 是形容词, 初生柔弱的意思, 本来是用来形容质地的, 此处用来形容“凉” ,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给人一种轻微、新鲜、 清爽的感觉。

 • “鹏北海,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怎样体现了 辛词的豪放特点?• 参考答案:

 大鹏、 丹凤, 意象豪迈; 北海、 太阳、 路茫茫, 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 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试题解析〗 语言风格题。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发词人壮心不老、 收复失地的壮怀。豪放派的代表, 诗歌创作视野开阔, 气势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写词, 语词宏博。

 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

 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如大鹏、 丹凤、 北海、 太阳等), 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携书剑” 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词中借典故, 抒辛词是辛词是

 • 【注】•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六, 古时以“鱼跃龙门” 喻指考试得中。

 •大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 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 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 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 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 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 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 月殿, 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 不仅如此蟾宫折桂; 不仅如此, 连下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 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 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 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年桃花浪涌起时

 • 这是一首送别词, 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 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 廓之要去参加秋试, 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 即秋闱wéi, 是对科举制度中乡 试的借代性叫法, 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 地点在南、 北京府、 布政使司驻地;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 故又称桂榜; 考中者称举人。在乡 试的次年春天, 乡 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因而会试又称春闱; 传说河津桃花浪起, 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 跃过龙门者化为龙, 于是也以“桃花浪” 比喻春闱。

 • 语言风格:• 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独特气质、 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是具有恒定性的、 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等等。

 • (3 )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 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是虚写, 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 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虚实相

 〖试题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具体解释哪里是虚写, 哪里是实写, 并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 此词首二句开门见山, 直接描写北宋时期科举考场举子们应试答卷的现场, “白苎新袍” 是当时举人的着装, 而“春蚕食叶” 之声, 则形容考试现场翻动书写试卷的声响。

 这两句是实写, 点明时令和环境。

 最后两句是虚写, 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 “春蚕食叶” “禹门” “桃花浪““桂子香” “鹏北海” “凤朝““桂子香” “鹏北海” “凤朝阳” “青云” 都用了典故。

 • 1 .“春蚕食叶” ” “春蚕” 句的意思是:

 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 他们奋笔疾书, 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 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 字来表现, 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 的表达, 将秋天天气微凉、 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写, 突出了“秋试” 之“秋” 的季节特点,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 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 的比喻表现出来。• 2.“桃花浪” , 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六:

 “ 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国 、安行 、安世兄弟, 三科连中, 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 之句。

 ” 《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

 “来年三月桃花浪, 夺取罗袍转故乡 。

 ” 清李渔《慎鸾交•悲控》 :

 “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 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 3.折桂” :“月殿先收桂子香” 暗喻“蟾宫折桂” , “折桂” 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 “累近雍州刺史。

 武帝于东堂会送, 问诜曰:

 ’ 自以为何如? ’ 诜对曰:

 ‘臣举贤良对策, 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

 ’ ” 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 。

 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 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

 祝愿他金榜题名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

篇二:金榜题名诗歌

35卷 第 7 期 2014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 n 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 Soc.Sci ) V o I.35 N o.7 Ju1.2014 春风得意之欢歌 ,满腹辛酸之热泪 — —浅析孟郊《登科后》 湛莹莹 ,乔 阳 (1.内蒙古大学 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 :科举诗是 古人 为表达 自己对科举考试的喜怒哀乐,借助诗歌 来描绘 自己复杂 多变、百感交集的心情 。唐代科举诗 的繁荣丰富 了唐诗 的题材 ,为唐诗注入 了新鲜的血液 ,孟郊的《登科后》可以作为其 中的代表作之 一。科举诗 中描 写及 第的诗 作不在 少数 ,但唯独《登科后》广为世 人传诵 ,且影响颇深。本文结合对唐代科举诗的理解 ,从 孟郊 的求仕之路、《登科后》的艺 术手法以及《登科后》的另意解读三个方面做 了浅要 分析 ,表达 了个人对孟郊及 其名作《登科后》的一些看法。

 关键 词 :孟郊 ;《登科后》;科举诗 中图分类号: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47—02 一、 引言 唐代社会自上而下崇尚文学的风气以及士子们对建功 立业的渴望等因素,导致士人极度热衷于科举考试。而对于 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心情,士人们大多通过诗 歌来传达 ,由此便形成了科举诗。科举诗成为唐代诗歌的主 题之一 ,并开创了这一新型诗歌的体制。这类诗歌体现了唐 朝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地展现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风貌,从 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了唐代t .L 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孟 郊所作的科举诗,可以作为中唐时期科举诗的一个代表 ,形 象地表达出中唐时代举子们经历科举考试的喜怒哀乐 ,其 《登科后》便是其中之一。在唐代,像《登科后》这样描写及第 的诗歌不在少数 ,如韩惺的《及第过堂13 作》、许浑的《及第 后春情》、杜牧的《重登科》等 ,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却远不 及《登科后》,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二、孟郊的求仕之路 孟郊生活的中唐 ,社会兵戈纷扰 ,政治动荡 ,人民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史之乱” 打破了统治者的安逸,也扰乱 了士人平和 的心境 。在这样动乱 的社会背景下 ,孟郊又是一 个“性格狷介孤傲,不谐俗流,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善 变通而少所遇合”⋯的人,他一生穷困潦倒 ,前妻早死,三子 夭折 ,仕途坎坷 ,受尽 了人生的苦难。

 建中二年 ,孟郊 31岁 ,这一年他来到河阳,作了《上河 阳李大夫》一诗 ,干谒时任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的李艽,向 其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援引的愿望,却没有什么结果。

 贞元二年,孟郊到长安应举并再次作诗《上包祭酒》,干谒当 时主持礼 部贡举的 国子祭酒包估 ,希望可 以得 到对方的赏 识,给予自己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依然未能如愿。贞元六 年,41岁的孟郊得中乡贡,次年便赴长安参加科举。贞元八 年二月放榜 ,他不幸落第,写下了一系列表达内心痛苦的诗 歌。其中《赠李观》一诗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诗人与 李观二人各自不同的遭遇,表现了落第后的烦闷。怀才不遇 的凄惨处境以及世情的冷暖都使他惆怅万千,《落第》一诗 中“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翻,“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口惭 表现的悲苦不禁令人心生同情。贞元九年,孟郊再一次 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 ,除了得到 李观的极力推荐外,还亲 自献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给当时 辅助陆贽主持科举考试的梁肃。然而,事与愿违 ,他不幸再 次落第 ,此时他内心的伤痛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写下《再下 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H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怨愤而叉无可奈何! 尽管经历了两次 失败的打击,孟郊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贞元十二年登进士 第,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诗作《登科后》。

 家境的凄苦以及仕途的坎坷 ,对孟郊的思想和创作都 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作内容多写贫穷饥寒 ,有一些是关注 社会 、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 ,如《感怀》《寒地百姓吟》 等,这和“ 诗史”杜甫的某些作品有些相像。但数量更多的则 是抨击黑暗世俗 、强烈表现 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如 《长安旅情》《赠崔纯亮》等。孟郊作诗还以“苦吟” 出名,写作 过程大多是刻苦琢磨,注重造语炼字 ,追求构思的奇特超 常。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一文中称述孟郊诗:“及其为 诗,刿 目铼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 胃肾,神施鬼设,间 见层出”【 引,形象地点出了孟郊诗歌“奇” 的特色。宋代苏轼对 孟郊诗认为“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 色醪” 。总之 ,他的诗作经常给人以硬瘦、奇险、苦涩的艺术 感受。但《登科后》一诗却一反诗人苦涩冷峻之常态 ,诗人不 再愁眉紧锁,而是喜笑颜开。全诗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是孟 郊诗中为数不多的表达个人欢喜愉悦之情的作品,实属难 得。

 三、《登科后》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无比兴奋、得意洋洋的及第抒情主 人公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采用了直抒胸臆、对比、夸张 等手法。首先,开篇两句“昔 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 一14 7 —

 涯” 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登科后的欣喜若狂。而且这两句 还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将昔 日的“ 龌龊” 与今日的“ 放 荡 ”对 比,更 突 出今 日的狂喜 ,也 为后 两句 “ 春风得 意马 蹄 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种欢快的心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疾” 、“看尽” 等词 ,夸张地写出了其登科的得意。策马之 “疾”和观花之“速” ,烘托出诗人情流的奔腾跃动。诗的后两 句是后人广为传诵的佳句,查良圭先生认为究其原因有两 点 :一是“ 这两句诗在词语上不做任何雕饰,节奏轻快,是诗 人在特定情境中真情的自然流露”I ;二是“ 孟郊创作时,无 疑是融人 了他折桂后那种特定 时刻 的独特感受”日I。

 清王寿昌说 :“诗有三真,言情欲真 ,写境欲真,记事欲 真 。” 黄子云说 :“不真 ,不新 ,不朴 ,不雅 ,不浑 ,不 可与言 诗。” 由此足已见得中国古代诗论家和诗人对“真”的重视。

 诗歌只有真实,具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动人心弦并流传久远。

 明王文禄说:“ 王叔武所谓文人学子之韵言耳,是以诗贵真 ,

 乃有神,方可传久。” 凡是发 自内心而写出的诗文,自然容易 为读者接受。孟郊的《登科后》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作 ,

 诚而无伪 ,毫不矫饰,做到了“真”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对艺 术真实的追求。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愫通过特有的“春』xl 得意” 的意象体表现出来 ,作品中也便蕴含了艺术的灵魂与 真谛 。

 此外,诗歌的打动人心之处还在于诗句引起 了读者情 感 的强烈共鸣。诗人通过“春 风得 意马蹄疾 ,一 日看尽长安 花”两句 ,触摸到 了所有登第 和落第之 士内心的柔软 。当今 的高考 ,无不同样牵动着莘莘学子的心弦 ,题名或落榜 ,这 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的切身体会 ,有了这种情感的共鸣 ,读者 自然为之动容。《登科后》是诗人在经历磨难与痛苦之后终 于取 得成功的欢歌 ,不仅 仅是在学业 道路上拼搏 的人们 ,也 包括其他行业那些一直 为梦想奋斗 的人们 ,某种程度 上 ,盂 郊在这首诗中吟出了他们的心声。

 四、《登科后》的另意解读 有人认为“ 《登科后》反映了孟郊内 tk,深处的浅薄,诗中 所表现的那种患得患失 ,困则悲天悯人 、达 则狂喜失态 的情 状,十足刻画了孟郊气量的狭小” 。南宋曾性《类说》卷四引 《青箱杂记》云:“进取得失常事,下第陨获至于下泪,登科则 志气充溢,一 日之间花即看尽,何其速也! ”这段话就是指评 盂郊登科之后过甚张狂的心态的。然而诗人因为科举考试 苦其半生,为了考取功名,他“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 何不自闲,心与身未雠” ;为了考取功名,他“相逢灞== 产问,亲 戚不相顾” ,付出多年的艰辛才得以高中,兴奋之余得意一 下又有何不可? 况且唐代有“ 五十少进士,_一十老明经” 之 说,意思是进士科及第五十岁尚算年轻,何况孟郊还不到五 十岁呢? 当然 大部分世人对这 首诗的普遍理解还是 “表达了 诗人登科之后的狂喜之情” ,对此持褒扬态度。事实上,在以 上两种理解的基础上,诗人在其无比快乐的背后又何尝不 一l 4 8 一 是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呢? 孟郊得中进士这年已年近半百,个人身世的悲苦,坎坷 艰辛 的仕 途 ,怎不 叫人心生 同情 ? 然尤 为人 激动 的是 ,其多 年的寒窗苦读和辛苦付出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诗人按捺 不住内心的得意与喜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正如 曹雪芹所说“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诗人在春Jx【得意的 同时,谁能懂得在此之前他的内心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 与 其说这首诗是写诗人登科后的得意情态 ,不如说是倾吐诗 人内心的良多酸楚。“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 日看尽长安花” ,

 长安道车水马龙,游人争观,诗人怎能策马疾驰? 长安城偌 大 ,春花无数 ,诗人 岂能一 日看尽 ? 正是这种夸张的写法 ,才 足以衬托诗人激动心情,令人读后为之震撼。而“金榜题名” 自古就被列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古往今来,这是多少读 书人的梦想,孟郊的这句“ 一1 3 看尽长安花” 成为激励多少 读书人努力拼搏 的座右铭 ! 五 、结 语 “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唐代科举 诗由于与作者的人生理想 、政治抱负、仕宦前程的实现有着 紧密的联系,诗中有关人生的感悟便尤为深刻。“诗而咏言, 将以述志”I--l,唐代的科举诗中,无处不在抒发着作者的真 情。这些科举诗是诗人们艰难应考的辛酸记录 ,也是他们精 神希望的寄托。可以说,诗歌就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是 他们宣 泄内心苦 闷的工具 以及 排解忧愁 怨愤 的最佳途 径 。

 孟郊的《登科后》情辞动人 ,艺术造诣精深 ,就唐代科举诗而 言无疑具有一种示 范意义。

 文学史上的“韩孟诗派” ,苏轼所谓的“郊寒 岛瘦” 以及 “ 诗【 ^ ] ” 的称号,再加上流传千古 、脍炙人口的诗篇《游子吟》 和《登科后》,让我们记住了这位时运不济且又命途多舛的 中唐诗人孟郊。他是中唐诗坛的复古先锋,他是孝子的典 范 ,他的忧愁与快乐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 了他 的诗歌 中 ,

 影响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

 [ 1] 袁行 霈.中 国文学 史( 第二卷 ) fM1.北京 :高等教 育 出版 社 .2 00 5. [ 2] [3 ] [4] 华忱之 ,喻 学才.孟 郊诗集校 注【M】.北京 :人 民文 学 出版 社 .1995.

 [ 5] 韩愈.昌黎先生集( 巷二 十九 )IM】.北京 :中华书局.272.

 [ 6] 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 7] [ 8] 王钟陵.唐诗鉴 赏【M ll四川:四川辞书 出版社,20()7 [ 9]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IM】.上 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3.

 [ 1() ] 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1999.

 [ 11] 董诰 ,等.全唐 文【M】.北京:q- 华书局 。1983.

 (责 任 编 辑 张 海 鹏 )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篇三:金榜题名诗歌

 孟郊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

 今朝 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 疾,

 一日 看尽长安 花。

 孟郊, (751 ~ 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 500 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 《 游子吟 》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 ( 今河南灵宝) ) 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创作背景

  公元 796 年(唐贞元十二年),年届 46 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 《 登科后 》 。

  注释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 wò

 chuò ):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 dàng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昔日龌龊不足夸 ,

 今朝 放荡思无涯 。

  译文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 ,

  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日 看尽长安花。

 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

  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 鉴赏

 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 ! 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 名句,并 派生出两个成语 。

 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 《 唐摭言 》 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 《 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

 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 赏析

 此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

 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

  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

  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此时的诗人是扬眉吐气、得意洋洋。后两句真切地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之情。高中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连路边美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 。

  “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说自己在这一天赏尽了世间美景,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在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篇四:金榜题名诗歌

学 喜 宴 主 诗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朋好友们:

 大家中午好!

 这是一个满怀喜悦、收获成功的季节,这是一个播种希望、描绘锦绣的季节。此时此刻:窗外,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礼堂内,高朋满座、喜气洋洋!我们怀着喜悦、带着祝福,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同学金榜题名!今天,我很荣幸能为@@@同学的升学喜宴担任司仪,首先,我谨代表@@@同学的全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承欢迎!!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站在前面的这位聪明可爱、很有学者风度的就是@@@同学,站在他身边的是@@@同学的父亲@@@先生和他的母亲@@@女士。

 今天前来祝贺的,有@@@父母的亲属、战友、同事、同学和朋友,还有@@@同学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大家能够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前来祝贺,可以说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你们每一位的到来都增加了今天的喜庆气氛。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同学的父母及其本人向今天所有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学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勤奋学习,在今年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同学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是老师精心培育和他努力学习的结果,是他辛勤汗水的结晶。十余年寒窗使他身姿更加挺拔,丰富的知识使他目光更加睿智,前行的岁月使他的容颜更加坚信,求学的道路使他的身影更加昂扬,不懈的努力将使@@@同学的前途更加光明!我想此时此刻@@@同学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的父母和来宾们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同学发表肺腑感言!

 @@@同学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多年的精心养育。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共同心愿。看着自己的娇子即将步入大学殿堂,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一定是美不胜收。父母为了孩子,早出晚归、辛勤的付出。虽然自己在一天天慢慢地变老,但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一点点地成熟、一次次地成功!可以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父母十余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现在请@@@同学向自己的父母三鞠躬: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恩;二鞠躬,永记父母关怀情;三鞠躬,大学求学必有成。

 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恩;二鞠躬,永记父母关怀情;三鞠躬,大学求学必有成。

 @@@同学的成功还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关心,离不开老师的教诲,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可以说,他的成功也是大家的成功。此时此刻,他因为成功而高兴,我们大家也因为他的成功而更加高兴!现在请@@@同学向来宾三鞠躬:一鞠躬,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热心来祝贺;二鞠躬,祝愿各位工作百顺心情好;三鞠躬,希望小朋友考试百分金榜题名早!!

 一鞠躬,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热心来祝贺;二鞠躬,祝愿各位工作百顺心情好;三鞠躬,希望小朋友考试百分金榜题名早!!

 

 今天每一位来宾的脸上都洋溢着祝福的笑容,这是对@@@同学的成功祝贺。我送上一副对联来形容今天的喜庆气氛:

 父母含辛茹苦儿子终成龙,亲朋衷心祝贺学业必有成!

 大学是一座象牙塔,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那里不但可以建立新的友谊,也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同学步入大学后,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在大学求学生涯中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把握了今天的自己,也就是把握了自己日后的人生。作为主持人,我以一首诗作为我们祝福:

 学子寒窗苦,半世父母恩 吃得学涯苦,方为人上人 金榜题名时,父母最开心 亲朋来祝贺,皆是有缘人 学子寒窗苦,半世父母恩 吃得学涯苦,方为人上人 金榜题名时,父母最开心 亲朋来祝贺,皆是有缘人 现在,我宣布,@@@同学的升学喜宴正式开始!请大家斟满酒,共同举杯,把我们美好的祝福都浓缩在这杯酒中,让我们共同品尝这生活的美好,共同分享@@@同学成功的喜悦!干杯!!

 最后祝大家一年开开心心、一后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一家和和睦睦;祝愿大家天天喜气洋洋、月月身体健康、年年财源广进、代代金榜题名!家家喜事频传!

 谢谢!!

 

篇五:金榜题名诗歌

上岸的诗句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白话文释义:今朝金榜题名,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2,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出自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 白话文释义: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金榜题名的名字。

 3,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出自元代: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白话文释义:科举考试的殿试环节洋洋洒洒写文章,科举得中,春风满面,皇上欢喜的收纳新上的进士,老百姓们应该得到好的官。

 4,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出自唐代: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白话文释义: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5,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出自唐代袁皓的《及第后作》。

 白话文释义:金榜题名景姓氏被高高的悬着非常清楚,毫无疑问得到了"一枝春″的美称。

 6,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7,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8,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3,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4,潜心钻研十余年,含辛茹苦”

篇六:金榜题名诗歌

得意马蹄失

  39 岁难道真的是道“坎” 吗?

 (刘涛 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要求我们的干部年轻化, 但是, 同时也反映出很多问题。

 在中国的反腐倡廉中出现了奇怪的一个社会群体, 即“39 岁” 。

 这些人难道只是年龄上的变化吗? 通过深入的了解得知。

 在中国人眼中, 39 岁是一个关键的升迁年份。对于中国的公务员来说, 39 岁真的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 吗? 本文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对这一奇特的现象进行探究, 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字:

 39 岁 内在原因 解决措施

  中图号:

 文献标识码:

 每一个人都要经过 29 岁、 39 岁、 49 岁、 59 岁等的年龄阶段, 然而, 这里为什么要专门分析 39 岁这一年龄段呢? 近年来, 少数青年领导干部, 特别是县乡 两级领导干部中, 越接近4 0 岁, 各种违法违纪案件越相对集中。

 据某市检察机关统计, 今年该地查处的县乡领导干部中, 4 0 岁以下的竟占到2 2 %, 人们称之为 “3 9 岁现象” 。

 3 0 多岁就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可谓风华正茂、 春风得意, 但他们为何壮志未酬就马失前蹄呢?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他们在特定的年龄段走向腐败时, 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错误心理。

 一、 “机不可失” 的冲刺心理。

 一些地方配备 “班子” 时过分强调年轻化, 进人乡 镇党政班子年龄要在 3 5 岁以下,4 0 岁以上的就不能进人县级党政班子。

 2 许多年轻干部掰起手指算算:

 自己大学毕业到乡 镇, 苦干四、 五年, 才能提个“股级” ; 再干五六年, 才能被提拔为科级; 要想晋升副处级, 至少还要熬个三、 四年, 这一个“流程” 下来, 就是一帆风顺, 也要十多年, 一个环节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

 岁月如梭, 时不我待, 过了 这个村, 就没有这个店了 , 一种机不可失的紧迫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因此, 他们生怕错过良机, 为了捷足先登、 不惜一切代价行贿送礼、 跑官买官。

 3 二、 “堤内损失堤外补” 的补偿心理。

 有的年轻干部想, 我们在乡镇摸爬滚打了 好多年, 虽然当了坐镇一方的“父母官” , 也不过是一个科级干部, “小窟爬不出大螃蟹” 。

 有的人感到, 乡 镇条件艰苦, 情况复杂,工作任务繁重, 与上级机关干部比, 付出的多、 升迁的慢, 眼见人过四十, 仕途阻隔, 他们便心灰意冷, 怨天尤人, 自认为投错了门。

 他们转念一想, 既然擢升无缘, 提拔无望,不如乘自己手中有权、 捞些财物, 为自己留条后路。

 因此, 他们为补偿仕途上的失意, 安抚心理上的失衡, 不惜一切手段, 大肆贪污受贿, 陷入腐败泥潭。

 三、 “一俊遮百丑” 的自负心理。

 一些青年领导干部想, 我年纪轻, 有学历有有才干, 深得领导器重, 堪称领导“身边人” , 头顶有把“保护伞” , 作风上不拘小节, 经济上捞些实惠, 谅纪检部门也不会在“太岁” 头上动土。

 一些冲过年龄这道“坎” 的青年领导干部, 更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认为自己是组织上看中的“红人” , 群众公认的能人, 即使出了 点问题, 也不过是白玉微瑕, 栽不了 大跟头。

 因而他们自恃年龄优势, 唯我独尊, 胆大妄为, 肆无忌惮, 腐化堕落。

 41 四、 “急功近利” 的虚荣心理。

 有的青年领导干部暗自思忖, 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贫穷面貌, 没有长期扎实的艰苦努力是难以实现的。

 而如今上面将干部提拔的年龄“卡” 在特定的年龄段内, 时间不许他们“从容” 干事业, 形势“逼” 着他们“立竿” 见“成绩” 。

 于是, 他们急功近利, 大搞政绩工程、 “面子” 工程, 今天上项目, 明天搞“剪彩” , 虚报浮夸, 弄虚作假, 劳民伤财, 以致出现 1

  2 佚名. “39 岁现象” 侧看令人深思. 中国改革报. 2001.

 佚名. 谨防“39 岁现象” . 党风党纪月刊. 2000.

 3 吴亮. 基层干部“39 岁现象” 值得关注. 秘书之友. 2000.

 4 佚名. 春风得意马蹄失——“39 岁现象” 探析. 警世恒言. 2000.

 了许多 “空壳乡 ” 、 “空壳县” , 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的严重损失和浪费。

 五、 “破罐子破摔” 的失落心理。

 一些年轻干部眼见自己年龄过“杠” , 提拔无望, 自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 “政治生命” 划上了 句号。

 因而他们消沉失意, 自暴自弃, 与其苦撑死熬, 不如图个眼前实惠。

 因此, 他们把“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丢在了脑后, 或工作不负责任, 失职渎职, 贻误事业; 或追求享受, 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 或 “批发” “爵位” , 封官许愿, 收受贿赂; 或心黑手长, 贪污公款, 中饱私囊, 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5 六、 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从世界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看, 由于男性出现生理上的转折, 自然会使其心理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而此时, 横亘在男人心中的一道槛儿就是对事业发展的惧怕感和不确定性。

 据国外统计显示:

 中年人在组织中最容易成为尴尬人物。

 大部分的组织都是金字塔形, 当失业大潮席卷时, 位居中层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最容易受到侵袭。

 这让 39 岁左右的男士意识到, 即将跨入不惑之年的自己, 身体状况不如以往, 学习能力也不那么强了 , 看看身后的初生牛犊, 难免会产生惧怕。

 所以, 就不得不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奶酪。

 如何祛除青年领导干部以上错误心理, 让他们顺利跨过“3 9 岁” 这道坎呢? 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 加强学习, 牢固构筑思想防线。

 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 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

 因此,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县、 乡 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要认真学习胡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 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

 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党的宗旨教育, 始终注意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在教育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经常开展党纪党规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权力, 正确对待贡献, 正确对待名利, 自重 、 自省、 自警、 自励 、 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挡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语的武器,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从而牢固地构筑思想防线, 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二、 纠正偏差, 正确把握干部选拔标准。

 把握县乡 领导干部选拔标准, 必须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 年轻化、 知识化、 专业化的方针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

 以年龄划线。

 4 0 多岁的基层干部正值年富力强之时,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广泛的阅历, 如果将他们一律排除在干部人选之外, 既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4 0 多岁的基层干部中不乏德才兼备者, 也可以进入领导班子. 不能一律排除。

 三、 建立机制, 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力度, 努力实现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1)

 建立起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有效激励、 严格监督、 竞争择优、 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

 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3)

 形成符合党政机关、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 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4)

 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 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 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

 创造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一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成为决定的因素。

 因此, 改进干部管理方法, 加快干部5 佚名. 新闻周刊:

 39 岁现象.

 news. sohu/20041009/n222386130. shtml

  6 佚名. 如何避免 39 岁现象.

 forum. home. news/thread/89372031/1. html 6 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至关重要。

 要坚持公开、 平等、 竞争、 择优的原则, 大力推行干部竞争上岗,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同时要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 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

 还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式, 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从源头上遏制“3 9 岁现象” 的发生。

 四、 关口前移, 不断强化干部权力监督。

 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因此, 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 法律监督 、 群众

 监督, 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机制。

 特别要加强青年领导干部的监督, 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 经受住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 经受住权力、 金钱 、 美色的考验, 绝不允许其以权谋私、 贪赃枉法。

 对青年领导干部中的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 必须一查到底,决不“怜香惜玉” , 决不姑息, 决不手软, 从而进一步防范和治理“3 9 岁现象” 的蔓延。

 最后, 我国的 39 现象一定会得到改善, 年轻领导干部们必须端正心态, 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观, 国家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佚名. “39 岁现象” 侧看令人深思. 中国改革报. 2001.

 [2] 佚名. 谨防“39 岁现象” . 党风党纪月刊. 2000.

 [3] 吴亮. 基层干部“39 岁现象” 值得关注. 秘书之友. 2000.

 [4] 佚名. 春风得意马蹄失——“39 岁现象” 探析. 警世恒言. 2000.

 [5]

 佚名. 新闻周刊:

 39 岁现象.

 news. sohu/20041009/n222386130. shtml

  [6]

 佚名. 如何避免 39 岁现象.

 forum. home. news/thread/89372031/1. html

 XLzoc0YMBp d1#OCqe 3!PDrg4$QFth5%SGui7*THvk 8(UJxl9) WKym a+XLzoc0YMBpd1#OCqe3! PDs g4$QF th5&SGu i7*THvk8(UJxl9) WKymb+XLz oc0YN Bpd1#OC qf3!PDsg4$QFth5&SGui7*TH wk8(UJxl9-WK ymb+XLAoc0Y N Bpd1#OCqf3!P Dsg4$RFth5&S Guj7*THwk8(U Jxl9-WKymb+X LAoc0YNBpd2# OCqf3!PEsg4$RFth5&SGuj7* THwk8(VJxl9- WKynb+XLAoc0ZNBpd2#OCqf3 !PEsg4 $RFth6 &SGuj7*TIwk8(VJxl9-WKynb +XLAo c0ZNBpd 2#OCrf3! PEsg 4%RFth6&SGuj 7*TIw k8(VJxl a-WKynb+XMA o c0ZNBpe2#OCr f3!PE sg4%RFt h6&SGvj7*TIw k8) VJxla-WKz nb+XMA oc0ZNB pe2#OCrf3!QEsg4%RFti6&SG vj7*TIwk8) VJ xla-WK znb+XM Aoc1ZNBpe2# ODrf3! Q Esg4% RFti6&SGvj7* U Iwk8) VJxma- WKznb+Y MAoc1 ZNBpe2#ODrf3 !QEsg5%RFti6 &SHvj7* UIwk9 ) VJxma-WKznb+YMAoc1ZNBqe 2#ODrf3$QEsg 5%RFti6&SHvj7*UIwk9) VJxm a-WLznb+YMAo d1ZNBqe2#ODrf3$QEsg5%RFu i6&SHvj7(UIw k9) VJyma-WLznb+YMAod1ZNB qe2#PD rf3$QE sh5%RFui6&SHvj7(UIwk9) VJ yma-WL znb0YM Aod1ZNCqe2#PDrf3$QEsh5%R Fui6&T Hvj7(U Iwl9) VJyma-X L znb0YMAod1Z NCqe2#P Drf4$ QEsh5%RGui6& W Kymb+XLzoc0 YNBpd1# OCqf3 !PDsg4$RFth5 & SGuj7*THwk8 (UJxl9-WKymb +XLAoc0YNBpd 2#OCqf3! PDsg 4$RFth5&SGuj 7*THwk8(VJxl 9-WKynb+XLAo c0YNBpd2#OCqf3!PEsg4$RF th 6&SGuj7*TI wk8(VJxl9-WK ynb+XLAoc0ZN B pd2#OCrf3!P Esg4$RFth6&S Guj7*TIwk8(V Jxla-WKynb+X MAoc0ZNBpd2# OCrf3! PEsg4% RFth6&SGvj7* TIwk8) VJ xla- WKynb+XMAoc0 Z NBpe2#OCrf3 !QEsg4%R Fti6 &SGvj7*TIwk8 )VJxla-WKznb +XMAoc1ZNBpe 2#OCrf3!QEsg 4 %RFti6&SGvj 7*UIwk8) VJxm a-WKznb+XMAo c1ZNBpe2#ODr f3! QEsg5%RFt i6&SHvj7*UIw k 8) VJxma-WKz nb+YMAo c1ZNB qe2#ODrf3$QE sg5%RFti6&SH vj7*UIw k9) VJ xma-WLznb+YM A oc1ZNBqe2#O Drf3$QE sg5%R Fui6&SHvj7(U Iwk9) VJxma-W Lznb+YMA od1Z NBqe2#PDrf3$ QE sh5%RFui6& SHvj7(UIwk9) VJyma-WLznb0 YM Aod1 ZNBqe2#PDrf3$Q Esh 5%RFui6&THvj 7(U Iwl9) VJym a-WLznb0Y MAo d1ZNCqe2#PDr f4$QEsh5%RGu i6&THvj7( UIw l9) VJyma-XLz nb0YMApd1ZNC qe2! PDrf4 $QE sh5%RGui6&TH vj8(UIwl9) VK yma-XLznb0YM Apd1ZNCqe2!P Dr f4$QEth5%R Gui6*THvj8(U Iwl9) VKyma-XLznc0YMAp d1ZOCqe 2!PDrg4$QEth5%RGui6*THvj 8(UIxl9) VKym a+XLznc0YMBpd1ZOCqe2! PDr g4$QE th5%SGu i6*THvk8(UIxl9) VKyma+XLz nc0YM Bpd1ZOC qe3!PDrg4$QFth5%SGui6*TH vk8(UIxl9) WK yma+XLzoc0YMBpd1#OCqe3!P Drg4$Q Fth5%S Gui7*THvk8(UJxl9) WKyma+X Lzoc0Y MBpd1# OCqe3!PDsg4$QFth5&SGui7* THvk8(UJxl9) WKymb+XLzoc0YNBpd1#OCqf3 !PDsg 4$QFth5 &SGui7*THwk8(UJxl9-WKymb +XLAo c0YNBpd 1#OCqf3! PDsg 4$RFth5&SGuj 7*THw k8(UJxl 9-WKymb+XLA o c0YNBpd2#OCq f3!PEsg4$RFt h5&SGuj7*THwk8(VJxl9-WKy nb+XLA oc0ZNB pd2#OCqf3!PEsg4$RFth6&SG uj7*TIwk8(VJ xla-WK ynb+XL Aoc0ZNBpd2# OCrf3! P Esg4% RFth6&SGuj7* T Iwk8(VJxla- WKynb+X MAoc0 ZNBpe2#OCrf3 !PEsg4%RFth6 &SGvj7* TIwk8 ) VJxla-WKznb+XMAoc0ZNBpe 2#OCrf3!QEsg 4%RFti6&SGvj7*TIwk8) VJxl a-WKznb+XMAo c1ZNBpe2#ODrf3! QEsg4%RFt i6&SGvj7*UIw k8) VJxma-WKznb+YMAoc1ZNB pe2#OD rf3!QE sg5%RFti6&SHvj7*UIwk9) VJ xma-WK znb+#O Cqe3!PDsg4$QFth5%SGui7*T Hvk8(U Jxl9) W Kymb+XLzoc0YNBpd1#OCqe3! PDsg4$QFth5& SGui7*THwk8(UJxl9-WKymb+ XLzoc0YNBpd1 #OCqf3! PDsg4$RFth5&SGui7 *THwk8( UJxl9 -WKymb+XLAoc0YNBpd2#OCqf 3!PDsg 4$RFth 5&SGuj7*THwk8(VJxl9-WKyn b+XLAoc0YNBpd2#OCqf3!PE sg4$RFth6&SG uj7*THw k8(VJ xl9-WKynb+XL A oc0ZNBpd2#O Crf3! PE sg4$R Fth6&SGuj7*T Iwk8(VJxla-W ...

篇七:金榜题名诗歌

世界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 城 子乙卯正月 二十日 夜记梦苏轼

  一、 知人论世, 品读诗词。 二、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掌握古典诗词中借梦抒情的 三、 掌握古典诗词中借梦抒情的虚写手法。教 学目标

 苏轼的一生, 可以用“四个三” 来概括: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 乌台诗案、 太后恩宠; 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 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 司马光; 不忘三地——黄州、 惠州、州与儋州; 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 与王弗的生死情、 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 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 却反而更为出名; 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 被贬黄州, 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他赠弟辙、 悼亡妻的词篇, 被人们万口流传, 历久而不衰……的与的

 三万青松伴君眠的王弗19岁那年, 苏轼娶了 16岁的王弗为妻, 她的贤淑、 精明, 正好与苏轼的旷达、 坦率互补。

 王弗也颇有才气, 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余, 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可惜的是, 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 11年, 王弗就因病早逝。

 苏轼从京城活只保持了 11年, 王弗就因病早逝。

 苏轼从京城(开封)

 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 回到四川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

 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 种下三万棵青松。

 苏轼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 手植青松三万栽。

 ” 10年后, 苏轼写下中国古代悼亡诗词中最感人肺腑的《江城子. 记梦》

 患难相随的王闰之苏轼的第二个妻子叫王闰之, 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是进士之女, 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 给姐夫做填房, 究其原因是, 一是从小崇拜姐夫, 自不待言; 还有一点是被苏东坡善待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对苏东坡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 这样的男人, 足以托付一生, 嫁给他, 才有真正的安全感。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 宦海的大起大落。

 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 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 和“黄州贬谪” 。

 经济最困难时, 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 赤脚耕田, 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

 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 苏轼亲自写了 祭文, 承诺“唯有同穴, 尚蹈此言” 。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 10年后, 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红颜知己 王朝云被称为苏轼红颜知己, 陪伴苏轼余生的女子,也姓王, 叫王朝云。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 12岁的歌伎朝云被送给苏轼做丫 鬟, 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 此后, 一直伴在苏轼身边22年。

 这是一个多才多艺、 聪明绝顶的女子。

 她陪伴苏轼走过的是最艰难的道路, 直到流放岭南。在苏轼的后半生中, 朝云万里相随, 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 , 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 遵照朝云的遗愿, 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一座小山丘上。

 墓上筑六如亭, 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

 江城子公元1075年, 苏东坡来到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

 , 这一年正月 二十日 夜, 他梦见爱妻王氏, 便写下《江城子. 乙卯正月 二十日 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 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 上“乙卯”十年。

 题目 上“乙卯” , 指的就是这一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 自 请外调, 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40岁了 , 二十年仕途奔波, 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指的就是这一年当

 江城子子记记梦梦江城深沉的语调调舒缓的的节奏奏深沉的语舒缓这首词是“记梦” 抒怀的, 那么整首词都是在写梦中的情景吗?写梦中的情景吗?这首词是“记梦” 抒怀的, 那么整首词都是在凄凉的情感感节凄凉的情

 梦 前梦 后梦 中1 、 上片“梦前” , 作者写了 那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2、 下片作者描绘了 一个怎样的梦境? 抒发了 什么感情?(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词中的梦境, 50字左右)3、 梦醒后,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3、 梦醒后,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1 、 上片“梦前” , 作者写了 那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2、 下片作者描绘了 一个怎样的梦境? 抒发了 什么感情?(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词中的梦境, 50字左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铺垫夜来幽梦以虚衬实悼亡之情移情换位以景结情悲凉肠断

 拓展练习:

 课后练习第三题。 中国怀人怀乡 诗词中永远有做不完的梦, 梦是诗人情感补偿的一种方式, 给一代代诗人带来最蕴藉最细腻的人生体验。

 。

 。

 。

 。

 。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岳 飞《小重山》

 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李 煜《望江南》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别时容易见时难李 煜《浪淘沙》

 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 《梦 天》

 梦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空灵的境界, 是诗歌创作技巧中的“虚写” 。

 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 相辅相成。

 从而大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 相辅相成大丰富诗歌的意象, 开拓诗歌朦胧迷离的意境, 深化诗歌主题,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大

篇八:金榜题名诗歌

得意出自哪首诗

 答案: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春风得意”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境。

 公元 796 年(唐贞元十二年),年届 46 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最终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

 《登科后》全诗

 《登科后》

 孟郊(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

 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登科后》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直抒自我的心境,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写春风骀荡、立刻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能够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并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梦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

 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日比较,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此时的诗人是扬眉吐气、得意洋洋。后两句真切地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之情。高中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完美,连路边美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说自我在这一天赏尽了世间美景,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在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我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能够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写下了很多首流传于世的诗作,可是他的生活却十分坎坷。孟郊年轻时,隐居于河南嵩山。他为人孤僻、耿直,很少与人结交,却和诗人、散文家韩愈一见如故。韩愈对孟郊的诗文十分欣赏,也尽力扶持他,期望他能考上进

 士,到朝廷里去做官。可是孟郊的运气不好,虽然屡次赴考,却屡次不中,所以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孟郊虽然没有踏上仕途,却一点也不灰心,仍旧努力学习。他四十一岁那年,先后两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功夫不负苦心人,再次应考时,他最终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孟郊为了表达自我的愉快心境,写了一首名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我以前过的都是穷困潦倒的岁月,一点也不值得夸耀,今日我的心胸突然开阔,真是太幸福了。我乘着春风高兴地骑马而行,长安的鲜花,我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了个够,这样的经历是多么的愉快呀!

 这首诗一发表人们就用“春风得意”四个字来形容春风轻拂中扬扬得意的样貌。

 孟郊简介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

 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 500 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推荐访问:金榜题名诗歌 金榜题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