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治理调研文章10篇

时间:2022-11-07 0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河流治理调研文章10篇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水利发展研究 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ResearchISSN1671-1408,CN11-4655/TV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流治理调研文章10篇,供大家参考。

河流治理调研文章10篇

篇一: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发展研究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ISSN 1671-1408,CN 11-4655/TV

  《水利发展研究》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河长制下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李丽丽,王馨玉,季丹丹 收稿日期:

 2020-10-09 网络首发日期:

 2021-04-19 引用格式:

 李丽丽,王馨玉,季丹丹.河长制下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路径研究.水利发展研究.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4655.TV.20210416.1508.005.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河长制下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路径研究

 李丽丽1 ,王馨玉 2

 , 季丹丹 2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盐城工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新时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求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当前河长制运行框架中的企业主体参与渠道和机制并不完善。基于此,文章从污染管控、资金引入以及企业河长设置三个层面探索河长制下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政府-企业共治、主体激励相容,从而保障河长制高效、长效运行。

 关键词:河长制;企业参与;管理模式;河道治理;水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决议,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不断推进河道管理模式创新,保障国家水环境安全[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生产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因此政府要严格要求、规制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求企业生产做到净污减排、绿色清洁;而企业发展则要符合水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以满足社会公众期望,进而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 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目前河长制的实施状况来看,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河长办”)专职工作人员配置较少、河长制相关工作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河长巡河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均严重阻碍河长制的顺利推行。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背景下,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对于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稳健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因而加强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对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企业发展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由部分企业自身落后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能力、低效率的生产工艺以及污染偷排直排的违规行为所造成。这不仅造成资源和产能的严重浪费,还严重影响河道的水质状况,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实施政策激励等方式,实现企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明确企业治理的方向和方式,树立企业绿色生产的形象,形成企业新名片,可以给企业带来显著的市场回馈和经济效益,从而满足企业追求利润的需求,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在河道治理事业中的合作参与,是将其从原来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者、破坏者,转变为水生态环境的参与者、保护者[2] ,只有将环保纳入企业生产的标准,把环境的网络首发时间:2021-04-19 09:20:36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4655.TV.20210416.1508.005.html

 外部效应内部化,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市场机制推进区域水环境的改善。

 2

 企业合作参与河道管理的实现路径 2.1 企业自觉净污减排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污染排放总量却居高不下。随着《“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发布,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当前我国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市场跟风以及重复性投资现象造成产业结构雷同,结构性矛盾凸显。因此,要优化河道管理的参与主体,实现企业主动净污减排,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1.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传统产业要努力克服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准的生产弊端。对于生产小而散、生产低效率的传统产业要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保障企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3] ,具体而言,一是明确定位,邀请专家或专业机构,判断企业产业类型,评估企业产业结构是否符合绿色生产要求,是否达到节能减排标准;二是因地制宜,围绕地方资源配置特点,实现资源集约利用,让小而散的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靠拢,或与其联合,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三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减少资源环境消耗,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这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也对区域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1.2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 企业生产过程是有效防治污染的重要阶段。企业如果一味追求生产速度,不顾及长远的利益,采用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极有可能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这不但会持续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还违背了社会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的理念。因此,要大力推动企业绿色清洁生产[4] :一是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先进环保的生产原则;二是重视企业生产流程中每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引进节能降耗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三是制定企业绿色清洁生产的检测体系,严格审核生产成品,形成企业自身的环保品牌。通过推进生产技术进步、培养产品品牌等举措,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树立良好环保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2.1.3 升级治污体系 污染物末端处理是决定企业对水环境程度的重要环节。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存在违法直排、偷排的行为,严重影响河道水质。企业应不断升级完善治污体系,改善内部治污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对于化工、造纸或印染类产生大量污水废水的企业,自身需要定期升级完善废水处理设备,在污染物达到环保标准后,进行排放。对于一些产生较少污水的企业,可以将生产污水统一收集后,按批量送到当地行政部门的专业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同时,应开发废水清洁技术。除了可以回收废水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资源的持续使用外,

 还可以在污水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污水再次投入部分生产环节,提高废水利用率,减少废水的排放,减小对水环境的影响。此外,在政府层面也应完善对企业末端治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配合调研企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的污染物本体和排放量,定期向政府递交调研报告。而且,政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排污费,使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克服治理方面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缺点;还可以将企业排污行为纳入企业诚信评级体系中,与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将违法排污企业信息纳入银行的企业诚信系统,并且作为借贷放贷要求的根据之一,对违规排污企业拒绝借款。

 2.2 设立和完善企业河长机制 目前河长制处于制度搭建的初期阶段,虽然治理工作任务分配明确,但治理河道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仍阻碍着河长制的顺利推行。由于地方河长办的在岗人员大都是从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借调过来的,致使河长办内部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要在河长制基础上推行企业河长制,从市、县、镇、村各级逐步开展河道管理属地化建设,由当地环保部门在相关企业内部选拔相关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5] ,严格遵从上级河长办的工作要求,协助当地总河长,发挥自身内行优势,针对企业周边以及企业厂区内部河流实施属地化管理,借助行业影响力,对部分污染企业增强约束力,大力开展防污治污工作。这样做既可以缓解河道管理人力缺少的困境,也能利用属地化优势,监管治理每条河流,提高治河的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2.2.1“企业河长”的选拔 在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的基础上设立企业河长,河道周边及厂区内有河流流经的相关企业优先考虑。由当地水利和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和《突发环境应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相关企业进行环境评估,评选出优质环保生产企业,从中选拔企业法人或者企业环保相关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在河长办的统一指导下,一方面探索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模式,做到不达标的污水不排、达标的污水减排,同时对同类型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理念普及和技术推广,从而发挥模范和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协助基层河长完成对周边区域河道的巡查和对企业的监督,共同守卫区域水生态环境。

 2.2.2.“企业河长”的培训 (1)对“企业河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在工作前期,由当地总河长办对当地“企业河长”进行集中培训,设立河道管理技术培训机构,针对新兴领域和新型污染问题的处理,邀请环保专家对河长以及企业层面负责人员进行理论指导,同环境友好型企业交流治理方法,学习治理经验,并组织前往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学习,树立企业绿色生产理念,提高绿色生产技能。在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开展“企业河长”业务能力测试。通过对理论、实践两方面的考试,测评“企业河长”理论基础和业务处理能力,加强对“企业河长”工作和河长制的认识,不断提高“企业河长”业务水平。

 (2)加强“企业河长”环保文化意识。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建设企业环保文化,让“绿色发展更能促成企业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企业河长”对绿色生产具有深刻的了解。

 (3)明确“企业河长”的义务与责任。“企业河长”主要义务是根据上级河长办的工作要求,协助配合当地同级河长的工作,巡查、监督行业内因生产带来的水污染情况,调查受企业污染河道中污染物主要来源,把控河道具体污染程度等,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给河长,商讨处理方案,提出治理建议等。主要责任在于监管自身以及同行业的治污环保工作,积极宣传环保精神,促使自身及同行业的工作人员自觉落实岗位责任,努力消除环保隐患,在积累企业财富的同时,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企业河长”的协同参与,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宣传“企业河长”的工作理念,收集反馈社会各界对于治水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与政府合作的桥梁。

 2.2.3“企业河长”的考核 总河长办对“企业河长”工作实行奖惩。企业统一制定内部奖优和淘汰机制,让“企业河长”定期递交包括水质检测结果、资金使用途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河道治理报告,监督“企业河长”职责履行情况。

 评奖评优方面,邀请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定期对企业管辖河道环境进行水质检测、绿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企业河长”递交的报告进行对比检查,并以“企业河长”工作实施情况、污染河道管理成效、民众满意支持度等方面为依据,定期开展“环保企业河长”“绿色企业家”等评选等活动,评比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河长”,进行荣誉表彰,并对治理质量优质的“企业河长”按投资额度 1%~5%进行资金奖励,激励其他“企业河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贯彻落实“企业河长制”的治理河道的工作要求。

 违法惩治方面,对河道环境治理未达预期整改目标或环保排放标准的河长,由总河长办联合环保部门,按责任落实考核“企业河长”,处罚责任人现金。同时,对出现多次考核不合格、管理不当、责任不明确、环保意识不强、治理成效、民众口碑过低的“企业河长”,进行淘汰。

  2.3 引入企业绿色资金 我国当前正处于治污高峰期,但资金供应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河道管理与河长制的推行需要依赖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还未构建完备的资金保障体系,阻碍了河道的有效治理。因此,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参与的重要角色,积极引入绿色资金,实现企业和政府经济资源的互补[6] ,保障河长制的顺利推行。

 2.3.1 企业内部设置环保资金 企业要在内部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防污治污经费纳入企业生产预算,对内部环保监管部门提供经费保障,使资金来源稳定,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有效处理制造污染物,加强企业自我监督,增强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

 2.3.2 政府提供环保基金支持 基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公益性,企业可向政府申请设立环保专项基金。政府设立环保专项基金时,要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向环境污染典型的企业倾斜,向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项目倾斜,定期对企业周边...

篇二: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7 年 10 月 04

 187 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重难点分析及问题研究

 熊东芳 中国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城市的建设发展大多为逐水而建;依水而居。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忽视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导致一些城区河流水体污染严重;对附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各地陆续开展了城市水系治理工作。阜阳市城区水系治理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示范性项目;必须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的施工方法;才能达到“清淤、截污、水清”的目的;最终使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城市水系;污染源控制;水资源调配;底泥;废弃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8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7)10-0187-03

  1 概述

 1.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阜阳市颍西片区,主要包括:西城河、东城河、南城河、二里井河、西清河、中清河、东清河、二道河、老西清河、七渔河、六里河、阜颍河、华桥沟、金桥洼沟、五道河、三道河、八里台河、窦棚沟、一道河、七里长沟和莲花沟、泉南沟、白龙沟、舒园沟、 芦桥沟、阜临河、南北河、双清河河道治理及周边部位、机电金结设备安装等施工内容。

 1.2 工程目标

 通过一些列工程措施,达到住建部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消除黑臭水体;城区内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提升、改善水体及周边景观环境质量,水生态;城市排涝标准达到 30 年一遇标准,实现引水活水功能;内河无违法排污口,河岸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消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达到设计要求。

 1.3 发展愿景

 阜阳市水系综合整治PPP 项目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大力整治,促使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2 项目重难点分析及问题研究

 2.1 输入性外源污染控制

 本工程所在区域分别位于阜阳市颍西封闭防洪圈,重点治理的七渔河、西城河、东城河、西清河、东清河、华侨沟等均是颍西片区主要的排涝泄洪河道,在雨季,这些河段均是颍西片区水系汇入主河道泉河、颍河的最末端。由于防洪圈的建设与完善,本工程目标治理河道的水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是河道水质、水生态系统构建均会受到工程范围外输入性外源污染的影响,因此输入性外源污染的管控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实地调研显示,本次水系整治工程范围之外、颍西防洪圈范围以内存在三片农排区域(分为农排区 1#、2#、3#),其中农排区 1#面积为 16km²、农排区 2#面积为 36 km²和农排区 3#面积为 13km²,这三片农排区对工程范围内河道水体存在潜在的输入性污染威胁。

 图 4.1

 农排区分布示意图 通过 GIS 地形分析可知,农排区 1#地形走势为由西向东倾斜,水系总体走势与地形走势相同,这表明在降雨条件下,该区域农排污染必然会随着水系向城区流动,对工程范围内水体形成输入性污染。农排区 2#和农排区 3#所在位置地势较低,结合《阜阳市城市水系规模(2013-2030)》的成果,农排区 2#和农排区 3#所在地区沿五道河、东清河、新韩沟沿线为该地区水系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区域水系由南向北流动、以南区域水系由北向南流动,但是河道纵坡小、淤积严重,在强降雨条件下,城区东城河、西城河等排涝泵站开启时,此两个区域的河水均会往城区流动,因此存在农排区污染输入本工程范围河道的风险。

 农业种植区在化肥施用、农药喷洒、农膜敷设、秸秆焚烧等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本工程通过建立 SWMM 模型,评估不同降雨条件下农排区排入河道水系的污染物量,结果显示,在一年一遇降雨过程中,将产生 14568kgCOD、251kg 氨氮、5467kg 总氮以及 733kg 总磷;在一场十年一遇强度的降雨过程中将产生 28654kgCOD、257kg 氨氮、8523kg总氮以及 789kg 总磷;而在发生三十年一遇降雨时,将产生35444kgCOD、277kg 氨氮、9958kg 总氮以及 826kg 总磷。这些总量巨大的面源污染将在降雨过程中集中进入河道水系,最终对本工程范围内河道水质造成影响。

 面对输入性外源污染控制这一重难点,本项目从优化工程设计、实施监控预警和加强运行维护等方面着手,制定多角度全方位的控制措施,保障水质的稳定达标。

 2.1.1 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措施 (1)调整部分河道河底纵坡 通过调整、加大现状老西清河、中清河在五道河以南段的河道底纵坡,达到这部分河道水体由北向南自流的目的,阻止该农排区输入性污染向城区的流动。

 (2)加强重点污染河道的生态治理设施布局 根据水系流向分析,农排区 1#水系通过阜临河、窦鹏沟进入七渔河下游,最终进入泉河,因此阜临河、窦鹏沟以及七渔河是输入性污染重点治理河道,为保证水质达标,本工程在这些河段上通过加强生态治理,强化污染治理。

 首先,采用纳米曝气+推流曝气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进行曝气复氧,恢复水体耗氧/复氧平衡;采用 ISSA 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突发性输入污染爆发时,利用 PGPR微生物的繁殖,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其次,加强对重点河道关键位置的水质监控预警,保证在发生严重输入性污染时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本工程利用河道水力模型模拟评估不同工况下外围污染对本工程范围内河道水质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进行水质监控布局,实现对外源污染的严格监控。

 2.1.2 在运行维护方面采取措施 (1)优化工程设施联合调度 形成工程措施联合调度机制,在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息后及时调度水闸、泵站防止外源污染输入。

 (2)构建应急响应系统 构建输入性污染处理应急处理系统,在发生对河道水质造成严重冲击的输入性污染事件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确保水质达标。

 理论与方法 188

 2017 年 10 月 04 2.2 河道底泥与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在本项目实施范围内,各项工程会产生大量淤泥、污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底泥、植物、河岸垃圾、工程渣土以及雨水调蓄处理站产生的脱水污泥,这些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对该关键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2.2.1 河道清淤底泥 河道底泥因其高含水率的特性,会产生后续物流输送困难、处理设备容量大、经济性差等问题,同时绝大部分的底泥最终处理和利用过程也与其过高的含水率不相容。本工程范围内河道清淤底泥量约 83 万 m3 ,制定合理的清淤底泥处理方案,对后续处置以及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程河道底泥处理处置方案从清淤、减量化和最终处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融入“一河一策”的治理思路,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每条河道底泥具体方案。底泥的清淤方式包括:挖机干法作业、水利冲挖和小型环保绞吸船清淤三种方式;减量化方式包括:自然干化和机械脱水两种方式;最终处置方式包括:填方材料、湿地及栖息地建设、景观绿化用土、建筑材料和填埋处置,无论采用哪种污泥处置路线,都将通过检测手段,确保污染物含量满足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要求。

 2.2.2 河岸垃圾 本工程范围内现状河道两侧存在大量垃圾,阜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为一部分送至垃圾填埋场,另一部分送至皖能垃圾发电厂,本工程河岸清除的垃圾拟采用与城市垃圾相同的处置方式。

 2.2.3 工程渣土 工程渣土包括:河道拓宽开挖土方(非淤泥)、建筑垃圾和其他工程土等,该类工程渣土拟运至指定的堆土场地(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储存,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将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遗撒和扬尘。后期作为本工程其他分项工程的填土,多余土方还可用于周边其他市政工程的填土使用。

 2.2.4 植物处理 植物包括:清除现状河面无序生长的水生植物以及运营期日常维护、收割的植物,对该部分植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拟送至阜阳市生物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处置。该公司由投资方联合体成员运营,日常利用生物质能(可燃垃圾、农作物秸秆)生产并向电网、热网销售电力、热力,完全具备接收该部分植物的条件。

 2.3 水资源调配与补水系统

 阜阳市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地表水资源为主,阜阳市城区可供选择的外水水源主要为泉河及颍河,过境水量丰富,年均过境水量约 43.8 亿 m3 ,水质较好,年均水质为地表水Ⅲ~Ⅳ类,满足城区生态补水要求。现对颍西片区河道的生态需水量、各种工况下的河道水资源的调配与补充说明。

 2.3.1 活水工程水资源调配路线 阜阳闸位于颍河与泉河交汇处颍河段处,由于阜阳闸的拦蓄的作用,抬高了泉河及颍河上游的水位,使其高于颍西城区水位,形成了自流的补水条件,因此主要考虑从泉河右侧堤防的永丰河涵、杨步沟涵、七渔河涵、西城河涵和东城河涵等自流引水,经永丰河、白龙沟、七渔河、西城河、东城河等河道自南向北纵向补水,并通过七渔河东岸的六里河闸、八里松河闸、五道河闸、保丰河闸、刘沟闸及跃进沟闸的控制调度,利用颍西Ⅰ区和颍西Ⅱ区的蓄水水位差,实现补水自西向东的横向流动,确保区域内河道的水体流动性。

 2.3.2 生态水量的计算与确定 河流生态水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满足河流景观、生态、航运等多项功能所需水量总称,按照维持生态水量的水平不同,分为基本生态需水量(维持内河基本生态要求的需水量)及目标需水量(保持内河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最大水量)。根据蒙大拿法和水量平衡法分别进行计算,并且计算结果较大值作为结果,确定二标颍西片基本生态需水量为 26.94 万m3 /d,其中颍西 I 区 10.27 万 m 3 /d、颍西 II 区 16.67 万 m 3 /d;目标生态需水量为100.46万m3 /d,其中颍西I区44万m 3 /d、颍西 II 区 56.46 万 m3 /d。

  图 4.2 活水工程水资源调配路线图 2.3.3 补水活水系统的建设内容 (1)外水补水 根据补水水源分析,颍西片区的主要补水水源为泉河水,阜阳闸设计蓄水位为 27.5~28.5m,颍西区蓄水水位为27-27.5m。在泉河沿河各闸闸上水位为 27.6m、28m、28.5m时,对各闸涵过水量进行计算可知各工况下的引水能力均远大于颍西区最大目标需水规模,因此不需对现状闸涵进行扩建,仅需涵闸底板及进出水口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在涵闸出水口增加拦污栅,确保引水时对泉河漂浮物进行有效拦截。

 (2)中水补水

 图 4.3

 中水补水调配路线图 颍南污水处理厂可回用于补充河道生态用水的规模为10 万 m3 /d,因此利用颍南污水处理厂尾水自凤凰湿地至老城区补水的泵站及补水管道规模为 10 万 m3 /d;颍州污水处理厂可回用中水规模为 20 万 m3 /d,因此利用颍州污水处理厂尾水自部湿地至华桥沟补水的泵站及补水管道规模为 20 万m3 /d。

 2.3.4 调度原则 根据活水水源、活水线路及活水工程规模分析,颍西区以泉河为水源,辅以中水回用水进行城区河道的活水及补水,同时由河湖生态需水量分析成果,颍西区为保证河道能够维 (下转第 190 页)

 理论与方法 190

 2017 年 10 月 04 5.1.4 联系函回执 本回执由实习单位和家长填写后,由学生于

  年

  月

 日前负责带(寄)回学校。实习单位最好是本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内容最好是与本专业相关。

 5.1.5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预防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等事故。

 5.1.6 企业鉴定 实习结束后,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就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况、个人品行、业务能力、工作学习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对实习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并在实习鉴定表上盖章,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依据。

 5.2 实习过程评价 5.2.1 校内指导教师检查记录 校内指导教师根据系部安排,对自己所指导的实习学生进行检查,主要以考勤为主,兼顾实习内容,每次检查都要求有记录。

 5.2.2 信息联络记录 至少每周一次通过电话、QQ、短信等多种方式与校内指导教师保持联系。

 5.2.3 实习日志 主要包括每天的实习内容与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实习的意见与建议。按时、准确、客观、完整地填写。

 5.2.4 实习阶段性工作小结 把每一阶段的实习内容与收获和体会记录下,比如以每一个分部工程施工完为一个阶段。它是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依据。

 5.2.5 企业指导教师考勤记录 为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实习效果,企业指导教师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考勤,实习结束,进行汇总。

 5.3 成果评价

 5.3.1 实习报告 顶岗实习报告是反映顶岗实习成果的说明性应用文,它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起着指导与借鉴作用。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习性质、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单位。

 5.3.2 答辩 针对每一个学生实习的内容,指导教师提出一些与实习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答辩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习效果。

 5.3.3 专业技能测定 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内容,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实训题,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判断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给最终的实习评定提供依据。

 顶岗实习评价是基于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是对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多地把评价作为一种手段,以此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岩,李志宏《强化实践环节考核,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 [2]王秀娟,谢红《在顶岗实习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新华社,2005. [4]《强化实习管理 提高实习效果》...

篇三: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调查研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并就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重要要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科学指南。鄂尔多斯作为内蒙古黄河流经最长、全国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地市,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中,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担当。一、基本情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鄂尔多斯深入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湾”腹地,过境长度728公里,过境水量 306 亿立方米,在整个黄河流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地位,这里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影响黄河全域,而且关系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鄂尔多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关于鄂尔多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牛俊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在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绿色转型发展、沙化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该进的进、该退的坚决退,制定“四个一律不批”制度,出台中心城区产业准入管理清单,被列为全国“三线一单”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战略环评示范城市。精准落实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26.65%,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对 63.5% 的煤电机组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剩余煤电机组全部达标排放,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 14 家,国家级绿色园区 2 个、绿色工厂 6 户。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全市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7%。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累计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2000 余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9.7%。实施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等控源截污工程,建成 19 个工业污水处理厂、12 个重点城镇。

 。. .。

 。

 41思想理论版 2020·05污水处理厂和 28 处农村牧区污水处理设施,涉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部建成“阳光排污口”,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96.2%,工业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100%,国家考核的 7个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 85.7%。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成10个国家级、17 个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沙治理取得重要进展。持续加强黄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推进拦沙换水、水权转让试点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逐步减少入黄泥沙量,有效确保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以堤防、险工、控导、蓄滞洪区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 3 级以上堤防 454 公里、蓄滞洪区 3 个、水库 78 座,治理完成重要支流 5 个、中小河流 15 个。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深入推进,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建成 1600 余座淤地坝,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7 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38.7%,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0%以上。沙化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林沙、光伏能源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七星湖、响沙湾等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全市林沙产业年产值达到 45 亿元,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超过 1/3,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 70%,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 1 亿多吨减少到 5000 万吨左右。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承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及历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18 年全市用水总量15.61 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 30.99立方米,比“十二五”末下降 16.49%。农业、工业、城镇等各领域、各行业节水全面推进,实施了西北节水增效、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水权转让、水价改革试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460 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 87%。工业项目节水水平稳步提高,2018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11.14 立方米,比“十二五”末下降4.43%。全面推广利用再生水、矿井疏干水补充生态和工业用水,2018 年全市煤矿疏干水收集量 1.04 亿立方米、回用量 0.84 亿立方米,中水产生量 0.93 亿立方米、回用量 0.75 亿立方米,共配置 320 个工业项目、配置水量 1.34 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部分区域园林绿化、生态补水需求。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黄河供水工程 10 处,实现供水能力 4.85 亿立方米 / 年。积极争取黄河水指标,实施水权转让取得水指标 2.89亿立方米、水沙置换取得水指标 0.28 亿立方米,保障了 105 个工业项目落地建设。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发展理念、路径、目标全方位转变,真正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共赢。现代能源经济不断做大做强,2018 年,全市销售煤炭 6.64 亿吨,约占全国的 18%、全区的 71%。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新材料及下游精细化工等多条产业链,煤化工产能达 1639 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转换效率达到 68.7%。2018 年全市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 244 亿立方米。电力总装机达 2308 万千瓦、占全区总装机的 19%。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壮大,形成汽车整车产能 37 万辆、发动机 45 万台、变速箱 60 万台、风机 400 兆瓦、煤机配件 75 万件、液晶玻璃基板 80 万片、云计算服务器装机能力 30 万台、氧化铝产能 120 万吨、石墨烯粉体 1000 吨,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1.2 万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休闲避暑”四大。

 。. .。

 。

 42调查研究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了国际那达慕大会等文化旅游活动品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45 家、6000 家和 1210 户,集体经济年收入 5 万元以上的嘎查村占比 57.5%,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嘎查村占比86%,普及卫生厕所的农牧户达到 5.7 万户。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 44.4%、4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33.9 平方米。现代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公路总里程超过 2.4 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 2489 公里,鄂尔多斯国际机场运营航线 50 条。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互促共赢。但是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生态环境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产业“四多四少”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简单的挖煤卖煤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还没有显著提高,推动绿色转型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二、对策措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真正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作出鄂尔多斯应有的贡献。全方位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构建保护与发展新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紧开展顶层设计”的重要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谋划、先谋后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高起点、高水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战略考量。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构想和自治区的规划部署,结合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在整个黄河流域范围内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加快编制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深度谋划融入黄河流域发展,努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二是强化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在库布其沙漠最高的沙坡上放眼望去,四周郁郁葱葱,各种乔木灌木类植物生机勃勃,昔日裸露的沙漠,如今披上了绿色的“外衣”。这是坚持不懈、奋发有为的鄂尔多斯人创造出的绿色奇迹,他们把“死亡之海”打造成了“经济绿洲”。。

 。. .。

 。

 43思想理论版 2020·05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按照生态保护治理从源头抓起的工作思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充分利用再生水替换地下水、黄河水,把水文章做好、做到极致。三是优化空间布局。精准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抓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大保护、大治理、小开发,深入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沿河地区集中,实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高水平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先行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要求,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着力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一是在“保护”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涵养水源、科学种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多种自然形态构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全面推进土地荒漠化沙化防治,总结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和毛乌素沙地治理经验,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积极推广光伏治沙,建设沙漠锁边防护林体系。二是在“治污”上出重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细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紧盯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尽快摸清有无黄河排污口、治理未达标企业及河道破坏等问题,并加大取缔整治力度。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沙漠荒漠、采煤沉陷区和露天煤矿复垦区发展风光互补产业和生态农牧业模式,建成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实施入河排污口取缔、污染源控制、不达标水体专项整治,加快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强土壤污染管控修复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三是在“制度”上做文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大气、水、土壤、草原保护等方面立法,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监管平台,实施自然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位于蒙晋陕黄河大峡谷准格尔段,北起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坡,南至龙口镇小占,水域长达 80 多公里,是黄河流域上最具特色的峡谷地貌,是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 .。

 。

 44调查研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化、常态化,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健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高效化利用水资源,着力构筑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样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要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平衡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实施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力度,尽快推动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严格落实地下水“五控”制度,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特别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二是增强水资源供给保障。深入实施黄河水权转换,争取跨区域水权转让指标。有序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实施好防洪及拦沙固河工程,完善岸线管控体系,加快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继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管理水平。三是拓宽水资源利用渠道。将中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中水回收再利用项目,全面推广利用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作为生态补水、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降低地下水和黄河水的使用量。深层次推进绿色转型,着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

篇四: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学位论文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以徐州市奎河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of Water Pollution of Local Trans-boundary Rivers

 ——Case on Kui River in Xuzhou

  作

 者:

 孙可欣

  导

 师:尹保华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年 6 月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矿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本人所撰写的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处理: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学校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①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②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另外,根据有关法规,同意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中图分类号

  C93

 学校代码

  10290

 UDC

 351

  密

 级

  公开

 中国矿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以徐州市奎河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of Water

 Pollution of Local Trans-boundary Rivers

 ——Case on Kui River in Xuzhou

  作

 者

 孙可欣

 导

 师

  尹保华

 申请学位

 管理学硕士学位

 培养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

  公共管理

  研究方向

 政府治理理论

  答辩委员会主席

 刘广登

 评 阅 人

 学院送审

 二○二一年六月

 万方数据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尹保华教授三年来的悉心指导。尹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教学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使我受益颇深,虽仅仅历时三栽,却对我一生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稿,每一步推进、每一次修改都离不开尹老师的精心教导,倾注了尹老师大量的心血。因此,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特表达对尹老师的真诚感谢!

 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无私关心与热情帮助。从论文开题到预答辩以及正式答辩等各个环节,老师们都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向老师们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感谢同学们在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给予我调研活动以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们——他们是徐州市水务局、徐州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领导与工作人员、上海市设计总院有关领导及徐州、宿州两市市民;感谢论文外审专家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谢谢!

 感谢家人在我求学过程中为我提供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

 万方数据

  I 摘

 要

 地方性跨域水污染是地方水域发生了水污染现象后,同时污染了该地区相邻水域的现象;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是指针对跨域水污染现象,展开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水污染治理方式,通过运用协同机制、治理方式,相互协作,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业已完成扶贫攻坚事业的当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的当下,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尤显重要,因此,做好地方性跨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意义重大。

 通过对流经江苏省徐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的奎河的治理情况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奎河水质;初步构建了跨域河流水环境协作治理的基本协作框架雏形;初步引入了公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流域管理领导机构设置不合理;治理主体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制度性约束和保障;资金保障不足;其他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积极性不足。汲取国内外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是:理顺地方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协同治理的沟通协商平台;加强协同治理的激励引导;完善协同治理的监督考核。

 关键词: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府际关系

  万方数据

  II Abstract The local cross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is the phenomen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local water area after it has occurred, and it pollutes the adjacent waters in the region. The coordinated treatment of cross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cross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 of multi-agent joint governance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mode, the mutual cooperation can form a benign interaction. At the momen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having completed the key cau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the people pursue a better lif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local cross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Kui River in Xuzhou and Suzhou,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collaborative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of the local cross regional rivers has achieved many positive result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Kuihe; initially constructing the basic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for the cross regional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initially introducing the citizens, enterprises and other multiple elements The mechanism of the subject joint particip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unreasonable setting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 leading institutions; poor communication among governance subjects; lack of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guarantees; insufficient fund guarantee; and lack of enthusiasm of other subjects i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local cross regional river water pollution are: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improv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strengthening incentive and guidance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 perfect the assessment systems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

 Keywords: trans-boundary water pollution;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万方数据

  III 目

 录

 摘要 ..................................................................................................................................... I 目录 .................................................................................................................................. III 图清单 .............................................................................................................................. VI 表清单 .............................................................................................................................. VI 1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3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9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9 2 概念界定与理论 基础 ................................................................................................. 11 2.1 相关概念界定........................................................................................................ 11 2.2 理论基础 ................................................................................................................ 13 3 地方性跨域 河流 水污染协同治理的调研与成效..................................................... 16 3.1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情况调研....................................................... 16 3.2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沿革与现状 .............................................. 19 3.3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 24 4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问题及原因..................................................... 29 4.1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9 4.2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5 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 借鉴 ......................................................... 37 5.1 国外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 37 5.2 国内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 39 6 完善地方性跨域河流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 ......................................................... 43 6.1 理顺地方政府间关系 ............................................................................................ 43 6.2 完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制度体系建设 .......................................... 44 6.3 构建协同治理的沟通协商平台 ........................................................................... 47 6.4 加强协同治理的激励引导 .................................................................................... 48 6.5 完善协同治理的监督考核 .................................................................................... 51 7 结论 ............................................................................................................................... 53 参考文献........................................................................................................................... 55 万方数据

  IV 作者简介........................................................................................................................... 65 论文原创性声明 .............................................................................................................. 66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7

 万方数据

  V Contents Abstract ........................................................................................................................... III Contents .......................................................................................................................... IV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 1 1.2 Literature Review ..................................................................................................... 3 1.3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

篇五: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41 卷第 4 期2020 年 8 月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

推荐访问:河流治理调研文章 河流 治理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