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3篇

时间:2022-11-09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3篇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 长江三峡刘白羽北京路中学: 余静梅 目标要求•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理会本文的取材和写法,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3篇,供大家参考。

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3篇

篇一: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

江 三 峡刘白羽北京路中学:

 余静梅

 目标要求• 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 激发爱国热情。• 理会本文的取材和写法, 进一步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 朗读品味语言, 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

 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 刘白羽, 现代作家。

 1916年生, 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 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 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 , 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 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 有《五台山下》 、 《火光在前》 、 《政治委员》 、 《刘白羽散文集》 等。• 刘白羽的散文诗意更多表现为壮美、 明快, 充满哲理。

 气势壮阔, 格调高昂。

 读起来扣人心弦, 使人精神振奋。

 积累字词• 朦胧 停泊 启碇 瞿塘峡 夔州 滟滪 雷霆万钧 漩涡 层峦叠嶂 绛紫色 翡翠 云蒸霞蔚 俊秀婀娜 巫峡 万仞 缥缈 绿茸茸草坂崆岭滩 袁崧 美髯白皙 驮 姊归紫峨冠博带震颤 绛

 词语正音词语正音碇:碇:夔:夔:滟滪:滟滪:隽:隽:峙:峙:坂:坂:崆:崆:秭秭: :汩汩: :澎湃澎湃: :d dì ìngng系船的石礅系船的石礅kukuí í 夔州, 旧府名夔州, 旧府名y yà ànynyù ù 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jjù ùn n 同俊同俊zhzhì ì 耸立b bǎ ǎn n 山坡、 斜坡山坡、 斜坡k kō ōngng 山名山名耸立z zǐ ǐ 古时古时m mì ì 汩罗, 江名汩罗, 江名p pē ēngpngpà àii 不念数目名, 一万亿。

 秭归数目名, 一万亿。

 秭归: : 县名县名不念p pé éngbngbà àii

 词语补释词语补释苍苍莽莽苍苍莽莽苍苍: :雷霆万钧雷霆万钧: :莽莽: :神妙莫测神妙莫测: :小心翼翼小心翼翼: :隽秀婀娜隽秀婀娜: :森然耸立森然耸立: :云蒸霞蔚云蒸霞蔚: :旷远迷茫, 无边无际的样子, 同旷远迷茫, 无边无际的样子, 同“ “苍茫苍茫” ”。

 。草木苍翠茂密, 原野景色迷茫。草木苍翠茂密, 原野景色迷茫。形容威力极大, 无法阻挡。

 雷霆形容威力极大, 无法阻挡。

 雷霆: 钧钧: : 古代重量单位, 一钧是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 一钧是三十斤。: 响雷。响雷。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小心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翼翼小心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翼翼: : 严肃谨慎的样子严肃谨慎的样子清秀美丽的样子。清秀美丽的样子。密而高地直立。密而高地直立。云在蒸腾, 霞在焕彩, 形容云霞绚烂美丽。云在蒸腾, 霞在焕彩, 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了解三峡• 长江三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 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 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 宽谷段合长103公里)

 。

 三峡是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山陡、 流急、 滩险。

 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 江流湍急, 水力资源丰富。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 长江三峡河段, 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

 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

 多年来, 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

 这项具有防洪、 发电、 航运、 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 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

 巍巍大坝, 横跨在峡江之上, 像一道水上长城, “截断巫山云雨”; 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 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 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 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瞿塘峡出白帝城登船东行就来到以“雄”著称的瞿塘峡。

 瞿塘峡长约8公里, 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

 峡口处江面宽不到百米,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劈, 云天一线, 水急浪高, 山势险峻, 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 沿江而下可观粉壁墙、 孟良梯、 凤凰饮泉、 倒吊和尚、 犀牛望月等奇景。

 其中粉壁墙上布满了 历代碑刻,篆、 隶、 楷、 行俱全, 俨如一面挂满书法墨宝的厅堂之壁, 所以有人给它取了 个文雅的名字, 叫“粉壁堂”。

 巫峡出了 瞿塘峡, 经过25公里的大宁河宽谷就来到了 幽深秀丽的巫峡。

 巫峡西起巫山县的大宁河口, 东到湖北省的官渡口, 全长约40公中两岸青山连绵, 群峰如屏, 江流曲折, 幽深秀丽, 宛如一条天然画廊。

 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江北由西向东依次为登龙、 圣泉、 朝女、 松峦、 集仙六峰; 江南为净坛、 起云、 飞凤、 上升、 翠屏、 聚鹤六峰。

 但在江上只能看到九座山峰, 其中南岸的净坛、 起云、 上升三峰要在长江支流青石溪上才能看到。

 在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 也最有名, 人们把她看作巫山的象征。

 在十二峰最东的集仙峰临江绝壁上, 刻有六个苍劲大字——重崖叠嶂巫所书, 故称孔明碑。里。

 峡云、 神峰, 传为诸葛亮

 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口, 东止宜昌市南津关, 全长约76公里, 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以险峻闻名于世。

 峡内有兵书宝剑峡、 牛肝马肺峡、 崆岭峡、黄猫峡、 灯影峡、 青滩、 泄岭滩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 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

 峡中险峰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 奇石嶙峋, 银瀑飞泻, 古木森然, 水势湍急, 浪涛汹涌, 景象万千。

 但很多礁石险滩业已得到整治, 惊险万状的“崆岭滩”、 “鬼见愁”、 “鬼门关”已成为历史陈迹。滩、 崆

 巫山胜景巫山胜景巫山十二峰峰巫山十二云蒸霞蔚蔚云蒸霞神女峰峰神女☺

 西陵之险西陵之险滟滪堆滟滪堆崆岭滩滩崆岭☺

 浏览课文, 在下列文字中填空, 再画出作者在三峡的游览图并标明地点位置:•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 运用抒情的笔调, 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川景色, 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 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 并启示人们:•山的生活哲理。

 •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 运用抒情的笔调, 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 雄伟、 瑰丽、 险峻的山川景色, 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 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 并启示人们:• 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 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三峡位置图奉节西东宜昌瞿塘峡巫峡姊归西陵峡

 归纳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的景象, 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 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

 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本文在写三峡时,选用了哪些素材?• 三峡的风景, 一路所见;• 有关心理感受;• 和三峡有关的民歌、 民谣及传说;• 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找出有关文字朗读, 再看看作者怎样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的?•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重点写其“险”•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重点写其“秀”• 陵峡处处急流, 处处险滩, 突出其“凶”

 写游记, 作者本来只需要介绍一路看到的三峡风光, 但作者还嵌进了民歌、 民谣、 古诗、 传说以及人生感悟, 问: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作者引用民歌、 民谣、 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

 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 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

 尤应注意的是, 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 托物言志, 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 给人以启迪。

 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 画意、 哲理的完美结合。• 我们写文章时, 材料不要单调, 要扩展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作者在叙写西陵峡时, 在诸多的流传中, 为什么重点选择了屈原和王昭君的材料?•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 ,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

 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 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

 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 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作者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浏览课文, 看看在修辞上和描写情景的角度上, 怎样进行的?• 比喻的运用:

 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俊秀婀娜• 拟人的运用:

 两岸山峰连绵不断, 山势奇绝, 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 通感的运用:

 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

 • 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 如“远远前方”、 “你朝江流上望去”; 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 “船越驰越近”, 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 白云; 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 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移步换景:

 作者乘船观景, 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 但是船不断行进, 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江津号’停泊时”、 “启碇续行”、 “瞿塘峡口”“瞿塘峡中”、 “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 “船越驶越近”等等。

 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 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 “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 注意到了时间的交代。拟声绘色:

 “万水奔腾”、 “雷霆万钧”、 “急流澎湃”、 “涛如雷鸣”、 “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 撼人心灵。

 “金色朝阳”、 “黑色巨礁”、 “乌沉沉的云雾”、 “绛紫色的山峰”、 “一团红雾”、 “倒影如墨”的巨石、 “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 缭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

 • 写形、 写声、 写色的角度。• 描述与引用古诗、 传说的角度: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 ”以后, 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 的诗句和古时歌谣, 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通过学习本文, 你对游记散文的写法, 有怎样的感受?• (1)

 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 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

 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

 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

 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 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 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 有远有近,有面有点, 使文章错落有致。• (5)

 选取准确、 鲜明的语言, 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 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篇二: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

利部

  . . 流水易逝, 时光荏苒, 不觉从水利工作岗位退休至今已经六载有余。

 在这段时日里,每当回忆起我与水利结下不解之缘, 总让我兴奋不已, 萦绕心头, 难以释怀。

 回忆起来, 我与水利这一千古不衰, 而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有着十分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力的伟大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不是我人生中固有的刻意追求, 然而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偶然巧合。

 实际上从我求学开始, 就建立起了我对水利的一份特殊情感与关注。

 记得当年我手捧历史课本, 就从中得知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知道了我国历史上千百次水患灾害, 给千百万黎明百姓带来的浮尸千里, 饿殍遍野的悲惨遭遇和深重苦难; 懂得了水既能载舟、 又能覆舟, 既是造福人类和万物生灵的千秋功臣, 弄得不好也会变成 人类的罪魁祸首的深刻道理; 还看到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 有多少个封建王朝因为腐败加之水患灾害频发, 给无数劳苦大众带来衣不遮体、 食不果腹、 民不聊生, 结果造成封建王朝的倾覆与更替的历史事实。

 由此, 在我心灵的深处, 早就种下了水与人类生存繁衍, 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互依存、 息息相关的种子。

 记得还是孩提时代的 1954年, 那时刚刚解放不久, 我正在小学读书, 那年夏秋时节, 长江下游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大水灾, 到处一片汪洋, 农田棵粒无收, 我每天光着脚涉水到校上课, 连脚趾都被泡烂了 。

 这段水患灾害的经历, 更让我亲自尝到它的滋味, 我们要时刻关心水利的烙印在我的心中也打得更深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我这个虽然没有专门进水利院校进行过深造,而又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的干部, 当 1985 年底组织上作出决定, 要调我到市水利部门担任副职领导工作时, 我二话没说, 毅然决然地服从了 组织作出的安排, 我与水利结缘有了实质性的跨越, 缘份也赋予了新的内涵。

 我每天与水利打交道, 经常在江海堤防、 河旁岸边摸扒滚打, 直至我退休, 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水利部门。

 这样的人生履历大概也就是我与水利的缘份而铸成的吧!

 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 说到缘份, 虽然无形, 但魅力十足, 乍看起来, 是我们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种爱慕与情感的表露。

 其实, 它是一种可以培养与升华的东西, 更是一种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回忆初到水利部门工作的时候, 我虽然对水利事业怀有一腔特殊的感情和一心想承担起领导者的责任, 把事情做好的愿望,然而却因为水利是一份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而又没有受过水利方面知识专门教育与培训的我, 摆在面前的犹如一张白纸, 那时内心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借助我过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让我深知, 做工作、 办事情, 光凭对事业的热爱和工作热情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困难面前退却更是不可取的。

 现在回忆起来, 那时正是凭着我与水利的那种深厚“缘份” , 才给了我方向和力量, 给了 我虚心求教、 奋发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那段日子里, 我常想, 既然组织上让我到水利部门工作, 这是一种缘份, 那就是只能给“缘份”添彩, 而不能让“缘份” 受辱。

 于是我暗下决心, 一方面向许多水利老前辈问这问那, 吸取领导和管理水利工作方面的经验, 一方面向水利科技人员请教, 掌握水利方面的术语和领导必备的水利科技知识; 另一方面还找来不少水利方面的书刊杂志, 经常挑灯夜读, 让自己尽快掌握水利方面的知识, 尽早进入角色。

 就这样, 在不长的时间里, 我便很快掌握了 在水利部门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工作要求, 渐渐地使工作变得得心应手起来。

 在此后的日子里, 我经常与局里的科技人员一起去农村调查水利设施情况, 到江海堤防和河道疏浚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每到一地都能道出个

  一、 二、 三、 四, 从来也没有说过外行话。

 在深入基层、 深入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中, 不仅使我树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更是从中学到了更多的水利方面的知识, 还亲自感受到了

 水利职工和广大群众, 为兴修水利艰苦奋斗, 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创造精神。

 由此也更加增添了我与水利缘份的宽度和厚度, 让我更加热爱水利工作。

 为了 表达我对水利事业和水利人的深厚情感, 后来我还写了一篇“可敬的人” 的文章, 被刊载在 1997 年 12 月 23日的《人民日报》 上, 把水利人比喻成“为地球雕龙画凤的人” , 热情歌颂水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歌颂水利人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 努力创新的精神。

 缘份, 看起来是无形的, 仅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理念的代名词, 其实不然, 它更是一种陶冶人们情操和品格的纽带与载体。

 现在回想起来, 我们水利人所共同具有的那种“艰苦奋斗、 乐于奉献、 团结拼搏、 奋勇争先” 的水利精神, 都是因为他们与水利结成缘份而陶冶和铸就出来的。

 这方面我也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记得 1991 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那年, 正因为我在水利部门工作, 与水利有着特别密切的缘份关系的原因, 从那年的 7 月17 日开始, 我随市委、 市政府领导到海安里下河地区组织和参加抗洪救灾的斗争, 在那里度过的 17 个日日夜夜里, 为了 国家这个“家” , 为了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个“家” , 每天起早贪黑地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 没着齐腰深的大水, 填泥袋、 筑堤坝, 守护圩口闸,经受了 抗洪救灾斗争的严峻考验, 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后来我还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工作者” , 受到了市委、 市政府的表彰。

 参加那一次抗洪救灾也可算是我一生中与水利结缘的一次最为直接而又严峻的考验, 我交出的是一张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也就是那场考验, 使我在与水利的缘份中, 思想情操和品格得到了 一次全面的洗理和升华, 更加懂得水利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何等重大, 人民需要改善水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自那场洪涝灾害以后, 人们进行了 深刻反思, 全市上下掀起了 新的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 我和我的同事们也都自觉地投身到这一高潮中去, 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缘份是一种情感与现实责任的融合, 它更蕴涵着对美好明天的期待与追求。

 我到水利局工作, 与水利结下不解之缘, 一方面是出于对水利工作热爱的那份感情, 总是努力做好我所分工的那份工作。

 另一方面, 也是我的工作职责使然。

 平时我十分注重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将自己与水利结缘的那份深厚感情, 融合到对水利历史与现状的深刻了 解, 融合到对未来水利的创新与发展中去。

 尤其是 1991 年那场特大洪涝灾害以及从灾后的反思和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中, 清醒地看到了 当今水利投入不足, 设施老化, 效益衰减, 水利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等严重现实问题, 由此也激起了我对水利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

 从此我把自己的注意力划出一部分时间摆放到为水利事业发展创新而鼓与呼的工作上来, 并将它当作一份份内的大事。

 1994 年, 我撰写了《扩大水利投入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关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适应社会性的水利投入机制的探讨》 一文, 被水利部《政策研究》 1994 年第 11 期刊用。

 此后我相继又有《开拓多方筹资渠道, 加快南通水利基础建设步伐》 、 《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人》 、 《水利工程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 《税费改革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利弊浅析》 、 《浅议加入 WTO后水利行业的对策》 、 《南通市农业节水灌溉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 《实现水利价格改革突破的难点及其对策》 、 《加大水利税费征收力度, 加快水利产业发展步伐》 、 《“水利第一” 与“第一人才” 的培养》 、 《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市场水利离我们有多远》 等二十多篇调研报告和有关水利发展创新的理论探讨文章, 分别刊登在水利部主办的《中国水利》 、 《水利发展研究》 , 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水利经济》 、 江苏省水利厅主办的《江苏水利》 以及《中国水利报》 等报刊杂志上, 直至我退休以后, 一直为了 水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和为了 它的发展创新而大力鼓与呼。

 在我退休前的日子里, 我还参与了 《江苏省水利发展战略课题组》 , 执笔撰写了6 万余字的《实施两个根本转变, 加快水利发展》 的课题报告, 后来被省水利厅刊印成

 册, 在全省水利系统发行。

 现在回想起来, 我花了那么多的精力, 写出了那样多为水利发展创新而鼓与呼的文章, 追求水利发展的美好明天, 说真的, 那绝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得失所趋使, 而恰恰是我与水利结为缘份的结晶。

 如今, 我虽已退休, 看到了呈现在我眼前的, 正是我往日对水利未来的那份企盼与追求逐渐变成了 现实:

 1998 年长江洪涝灾害以后, 再次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水利的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了 对水利的投入; 大江大河逐步得到有效治理, 堤防达标工程把江海堤防建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水利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取得了 实质性进展; 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成风尚和人们的追求与自觉行动。

 缘份啊缘份, 这么多年水利与我结缘份, 我为水利发展创新鼓与呼,我也仅仅是向大海投了一块石, 但一石却激起千重浪, 水利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真的终于来到了, 眼前呈现的是一道新的水利风景线。

 我的眼睛湿润了 、 模糊了。

 水利选择了我, 我也选择了水利, 终身无怨无悔。

 缘份真的让我的心感到无限的快慰, 无比的陶醉。

 人生百年终有期, 然而, 我与水利的情缘铁了心。

 只要生命不息, 我将永远珍爱与水利的缘份, 热爱水利, 关心水利在创新中持续发展, 让水利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永葆青春, 作出新的贡献!

 一、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

 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 都可归属于文化。

 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 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 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

 在这里, 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 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 。

 其“天人合一” 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古今中外, 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

 水与民风、 民俗、 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 水与诗词歌赋、 水与绘画、 水与散文游记、 水与音乐、 书法、 雕塑等, 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都江堰是历史、 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

 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 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 生命的依托, 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 一种不解之缘。

 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 世无饥谨” 的鱼米之乡。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 自然位置优越, 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三大工程, 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 联合运行发挥了 引水、 分洪、 排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以历史悠久, 布局合理, 经久不衰, 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历经二千多年, 延用至今, 是举世无双的。

 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 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 灌溉面积由 1949 年的 280 万亩发展到 1993 年突破一千万亩,

 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

 同时, 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 流域内的工业用水、 防洪、 发电、 环境用水等多目标、 多层次用水。

 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 也表明了 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 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 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 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 渠、 闸、 桥、 水库、 渡槽、 涵洞等, 也有传统的庙宇亭台、 桥、 碑刻等各种形式建筑。

 可体现历史性水利工程所特有的风格与形象。

 如黑龙滩赋讲:

 “清泉唱丰收赞歌, 饥饿之乡, 列全国粮仓。

 穷乡 僻壤, 变聚宝之盆” , 体现了水利工程(水库)

 形象。

 3 治水人物形象, 都江堰市伏龙观有治水先驱李冰石像(东汉石像) ;

 二王庙有李冰塑像以及历史上治理都江堰有功的人物塑像, 例诸葛亮、 吉当甫、 文翁、 丁宝桢等塑像; 他们之中, 有的为修建和扩建都江堰而丢官罢职甚至于断头送命。

 他们为国为民, 兴修水利,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了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 成为后人推崇和今人学习的楷模。

 4 水利艺术形象, 通过文化艺术手段, 宣传治水业迹和治水英雄的光辉形象。

 有电影《李冰》 (峨影厂) , 电视“都江堰” 、 “古堰长流” 。

 川剧《望娘滩》 、 京戏《千古一人》 、 有李冰斗江神、

 除孽龙的故事、 李冰显圣、 金锣玉棍的传说等。

 其它书法、 绘画、 摄影不胜枚举, 通过艺术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5 水利法制管理形象, 都江堰历来就依法管理, 早在蜀汉时期, 诸葛亮在灌区九里堤颁布了《护堤令》 , 是为我国最早的江河管理通告, 宋史【河渠志】

 :

 “大观二年, (1108年)

 七月诏曰……然岁计修堰之费, 敷调于民, 工作之人, 并缘为奸, 滨江之民, 困于骚动, 自今如敢妄有检计, 大为工费, 所剩, 坐脏论。

 入已准自盗法, 许人告。

 ” 宋朝法律规定, 民不可告官, 而都江堰特许民可告官, 不能不说是都江堰的特殊。

 清设有水利府,更进一步强化了渠首管理和灌区管理。

 为了 加强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出台了 《水法》 , 《水土保持法》 等一系列法规。

 1997 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 为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003 年11 月省人大通过了 对条例...

篇三: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

4 生态与环境 I

 ECOLOGYAND ENVIRONMENT 文章编号:1009-6000(2018)o5一Ol24—09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 3969/l issn 1009—6000 2018 05.01 7 基金项 目:重 庆市社会 科学规 划博 士项 目 {201 7B S27)、中央高 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SWU118001).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博士论文项目(FJ201 5C22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李奕成 (1988一),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张薇 (1 993一).女.河北唐山人.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 划与设计;

 王墨 (1

 988一).男.江西抚州人.博士.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

 兰思仁 (1 963一).男,福建上杭人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七届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风景 园林规划与设计。

 品不够的风景 —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 Endless Scene ry:The EcologicaI

 W isdom and HUm an Settlement Significance of Dujiangyan I

 rrigation System 李奕成 张薇 王墨 兰思仁 LI Yicheng ZHANG W ei

 WANG Mo LAN Siren 摘要: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是以都江堰渠首工程为核,5,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成都平原上的区域 引水 工程系统。工程营建 “顺势”进行布局 ,并 “巧藉”自然而立工程主体。工程系统因人居需求 “度 情”发展,水量控制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认知以及技术水平逐代提升。树立正确的生态 工程观是都江堰数千年不衰的关键所在,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产生了广泛的区域示范效益。平原 水系格局变迁下的区域人居调适、城市形态演进 以及地域景观的生成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以 点带面”式多层面人居意义的具体表现 。

 关键词: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 ;生态智慧 :人居意义 Abstract: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is a regional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OB the Chengdu plain It takes DujIiangyan Headwork as the core and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through various dynasties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layout“in harmony with site”and place the main structure“cleverly” in the nature The engineering system “sizes up the situation”and develops due to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water quantity control capacity,engineering management ability,engineering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level upgrad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Establishing correc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cept is the key to Dujiangyan’s millennium popularity,and its ecological wisdom produced a wide range of regional model benef its.The adaptation of regional human settlements,the evolution of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regiona】landscapes under the changes of the plain water system ar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the multifaceted human settlement concept of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Key words: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ecological wisdom;human settlement signif icance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系 统 , 是 以 部 江堰 粟首 工 程 为 核 心 ,经 历 代 发展 而形 成 的 引水工程系统 ,一改古蜀 “江水初荡滴,

 蜀人几为鱼 ”的水患窘况而成为水旱从 人 的 “天 府 之 国 ”。

 工 程 始 创 于 秦 昭 王 五十 一 年 (公元 前 256年 )’⋯, 工程 初 创 的 主 要 目的 一 是 防 洪 ,即 “避 沫 水 之 害 ”,二是 分 岷 江 之 水 ,即 “穿 二江 成 都 之 中 ”,并藉 以发 展 区域 中心—— 成 都的 航 运 ,故 有 “此渠 皆可行 丹”,而 “有 馀 则用溉;曼,百姓飨其利” 。

 都江 堰水利工程系统 一直为学界所 关 注 ,专 家 学 者 们 从 营 建 历 史、 工 程 技 术 、避灾经验 ” 以及水系 与人居选址 、 中心 城 市 发 展 等 多方 面 对 其 进 行 了 有 益的探索。在科学技术 大为发展 的当代 ,

 水环 境 问 题 却 层 出 不 穷 甚 而 影 响 人 居 安 全 (更 不 必 言 栖 居 与景 观 了 )的 现 实 背 景下再谈 部江堰 水利工程 的生态智慧及 其所 构建的工程体 系所 生发出的多层面 的 人 居 意 义 , 可 为 今 后 人 居 理 水 实 践 提 供启 示和 借 鉴。

 1 “顺势”、“巧藉”的工程营建 1 1工程布局 “顺势”而成 都江 堰工 程 ”顺 势 ”表 现在 布局 的 “乘 势利导,因时制宜 ”。川西平原水系繁多,

 形 成 众 多扇 形 地 ,其 中 尤 以成 都 平 原 的 坡 度 较 缓 ,也 较 易 控 制 ,故 择 此 处 进 行 人居开发。渠首择址在平原;中积扇顶部 :

 据 勘 测 ,宝瓶 口引 水 高 程 约 728m,成 都 平 原 西 北 缘 (绵 竹 、 蓬 县 、 大 邑 一 线 )

 榭 地 高程 于 530-720m间 ,东南 缘 (全 堂 、 成 都、新律 线 )耕地高程于 450-500m 间 IN,渠 首工程 正是顺应西北高、东南 低 的 地 势 而 自琉 引 水。

 此 外 , 龙 泉 山 以 东浅 丘地区如仁寿、简阳境 ,中江县境 、 三台县境也皆可受惠于自流引水之利。

 如果 对 比 古 蜀 开明 时 期 (即 公 元 前 五 世 纪 七 国 称 王 之 战 国 初 期 )所 凿 江 沱 道,便 更能体现 李冰所 创都江堰工程选 够 的 风 址上的智慧。江沱早称 “沱 ”,为历史上 仅次于邗沟的最早的人工河道。《禹贡 》 中载有 “岷 山导江,东别为沱”,并贷扬 其 排 水 害 、灌 庄 稼 之 利 ,其 分 水 口 1奇于 | 藿县 (今都 江堰 市 )南部 导汀 铺之 西 (令 江 安 堰 处 )

 。

 上 面 提 到 成 都 平 原 是 由 天然 河 流 联合 ;中积 而 成 的 扇 形 平 原 ,顺 西北一东南渐低 的地势选址 以及沿;中积 扇边缘倾斜向布置水道是开凿人工河流 才能使得工程有建 之势同时保持水路 通畅 ,而由导江铺 以西的江沱人水口 (令 江安堰 )自西向东横穿冲积扇顶部脊粱 开 凿 后 自然 因 水 流 不 畅 极 易 淤 浅 ,这 是 此渠被李冰废弃的 关键原 因。李冰改渠 首 分 水 处 于 岷 江 ;中积 扇 顶部 ,顺 扇 缘 地 带 郫 江 、 检 江 ,实 现 了 水 路 的 畅 通 ,形 成成都平原 上 “乘势利导 ”的 良好之 水 系 布局 。

 1.2工程主体 “巧藉”自然 初创时的工程较为简单 ,皆 “巧秸” 自然 环境 而成。渠 首的关键在于 “凿离 难 ”、“壅江作堋”, “离碓”是在坚硬 的 白 垩 系 角砾 岩 上 利 用 天 然 裂 隙 加 以火烧 水浇剥离凿錾而成 ,既溧叉窄,能因时 制宜地限制洪水、防止沙;於、产生消 能 作用。同时,确保 工程建筑 不向内江侧 倾塌 。“堋”即 “湔堋”,望名 C-晓则知 是建于湔江 口 (今 白沙河口 )的水利设 施 ,此 处 为 河道 出 山 口 ,悬 移 质 与推 移 质 多有 淤 积 故 形 成 天 然 稳 定 的 分 水 沙 删 , “堋 ”的 设 置则 巧 藉 沙洲 而 设 ,省 工 节料 ,

 《蜀都赋》誉其为 “金堤”。《太平寰宇记》 中也 载 为 “湔 堰 ”,因此 “堋 ”很 可能 力 分 水堤 坝 。

 结 合 秦 人 水 利 中常 用 的 铧 尖 、 无坝引水等技术 (如灵渠、郑国渠等 ),《水 经注 ·汀水篇 》中载 “堋有左右口”、“雨 则不遏萁流” 以及 引 《益州I记 》中 “汀 至都 安 ,堰 其 左,检 其 右 ”推 测湔 江 可 能 为 “人 ”字 形 堤 坝 ,且 左 翼 为顺 坝 ,

 略 高 厚 并 直 抵 离 碓 ,右 翼 为略 低 的 斜坝 由铧嘴斜接右岸(按此观点 ,“湔堰”即 “飞 沙堰”),类似 于秦汉 漕渠、六辅渠 上横 绝工程。是时,平原 地区的支 渠也多无 坝引水、直接开沟或利用鱼嘴进行分水 (图 1)

 2 “度情”而为的工程发展 随 着 成 都平 原 人 口 的 渐 长 ,对 灌 溉 水 量的需 求 日益增加,都;工堰工程 日臻 完 善 ,发 展 过 程 体 现 着 “度 惰 ”而 为的 工程 思 路。

 秦 至 三 国 时 ,都 江 堰 水 利工 程 系 统 实现 了 由保 障 航 运 向灌 溉航 运 并 重 的转 变 ,后 代 又逐 渐 发展 力 以 藿溉 为 主要 目的。《华阳国志》中如实记录蜀地 农 业因 水 而 大力 发展 ,“于 是 蜀沃 野 千 里 号 为陆海 。旱 则 引水 浸润 ,雨 则杜塞 水 门 故记 日 :水旱 从 人 ,不 知饥 馑 ,时 无荒 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c。]。“水早从人”反映 1 25

 生态与环境 I

 ECOLOGYAND ENVIRONMENT 出工程 技术的关键是 在不失控 的前提 下 增 加水量,即平衡洪 水与灌溉需 水间的 矛盾,涉及到系 统工程的问题。工程提 升过程可总结为 :

 (1)对水量控 制能 力的提升。如汉 武帝 时期于渠首置三石 人,以 “水竭不 至足 ,盛不没肩”“ 为标尺提示启闭以 控制 内江 水位 。后代遵循 此制 并进 行演 绎强化 :如铙石水则 (宋代 )、铁龟 (元 至元年间 )、铁牛 (明嘉庆年间 )、铁板 (明 正德年以前 )、卧铁 (明清 )、铜标 (民国 )

 等。灌 区内渠 口则因 内江 水量增 长设置 闸门进行控匍J,“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 塞 水 门 ”[1OJo (2)对工程管理能力的提升。出土的 东汉三石人铭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 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 水万世焉” ,说明至迟汉代都江堰工程 已由蜀郡专官与地方长官共治共管。三国 时,“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 而特置 堰官常驻 白沙邮下以修治 管理 渠首工程。

 工程管理行政体 系逐代延续,隋唐 形成 灌 区行政 管理组 织体 系,宋哲 宗绍 圣年 间 (公元 1094年 一 1097年 )建立起 严 格 的岁修制度,明代 水利 佥事 的设 置标 志 着流 域 管理 机~l J09形 成。

 (3)工程认知 以及技 术水平 的提 升。

 唐宋 时期因水文变化,内江口拓宽,流 量增加 ,工程营建达 到高潮。

 工程 系统 据 自然环境 与实际需 求并协 同多种工程 设施 “度情 ”治理。首先 ,为解决 内江 流量增加的 问题,唐高 宗龙朔年间 (公 元 661—663年 )修 复 侍 郎 堰 (叉名 楗 尾 堰 ),增强溢流能力 ,《元和郡县志 》载 “楗 尾堰在 县西南三十五里 ,李冰作之 ,以 防 江决。破竹 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 以石实中 ,累而壅 水”@[13]I并于 今索 桥 上游 左岸增 设百丈堰,此堰 与侍郎堰 略 呈角度,增强 侍郎堰的溢流能 力,以 确保首尾安全 。唐宋时鱼嘴非往 日 “人 字形 ”堤坝 ,而是根据 实际水量取消 了 126 右 翼斜坝,并加宽加高堰体 (高约 2丈 ,

 宽约 1O丈 ,长约 6里 ),为一细长形顺 坝 ,亦称 “杨柳”、“象鼻”。宋时在离碓 处刻设 水则,规定侍 郎堰堰底 为第 四则 ,

 堰高为第六则 ,即宋二尺 (O.66m),其滚 水低坝型式固定 (即后世之飞沙堰 ),并 重 镌 “深淘 滩,低 作堰 ”六 字诀 。其 次 ,水~,I Ji1数择定 并非 一成不变,宋时 水则刻于离碓上 ,“离堆之趾,旧镜石为 水则。则盈 一尺,至十而 止。水及 六则 ,

 流 始足用,过则从侍 郎堰 减水河泄 而归 于江 ” 。元 代 水则 置于 飞 沙堰 所对 的 内 江左岸山脚处 ,“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 斗鸡台。台有水则 ,以尺画之 ,凡十有一。

 水及其 九,其民喜 ,过则忧 ,没有贝l |困” :

 清初 以十划 为度,光绪时丁宝帧 以十三 划 为度,民国 1936年以十二划为度。再 次 ,还 因节令灵活择定水贝l j,“清明作秧 田时,水湮 五六划 ;谷雨 下秧 种时,水 湮六七划 ;立夏小满成都州县普遍 插秧 ,

 水湮七 八划至 九十il J”[143 飞沙堰堰顶 高程的选择 并不完全根据 水则划 数而定 ,

 还 取决 于宝瓶 口段河道冲淤、疏浚情况

 可 见人水标 准是 根据 历史经验、用 水需 求、河道冲淤殁疏滏情况 “度情”而设的。

 最后 ,鱼嘴位置也依据对 水量而进行变 化 ,元时 ,吉当普改硬堰 时,鱼嘴位于 韩家坝 一带 :至迟至明初鱼嘴撤至 今索 桥 以近 :明中叶明末清初因战乱都江堰 失修废 弃,内江淤积 ,康熙时鱼嘴改设 在离碓前约 300-400m处 ,即今飞沙堰处 ,

 类似 导流堤,壅水 以增加 引水量,实际 效果 不佳。后随 岁修 制度 的恢 复,鱼嘴 上移 ,至迟乾隆末年 已趋 于稳定,道光 七 年 (公元 1827年 ),鱼嘴 已移 至索桥 处 ,延续至今。黄万里先生将之总结为 :

 “历史上鱼嘴几次上移,就是由于河槽淤 高 ,使 内江进 水不够 ,而 不得 不移 上到 高处引水 ,说明淘滩浚槽不足。” 因此,

 鱼嘴分 水位 置是 以低 水位 时河势所 决定,

 判断的关键在于适宜的内江引水量。

 3都江堰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 3.1基于弹性思维的生态工程逻辑 都江 堰 工程 系 统 经 两 千 余 年 不 衰 的 关 键 在 于 其 基 于 弹 性 思 维 的 生 态 工程 逻 辑 ,根据区域需 水量进行都江堰 渠首工 程 的 调 控 。

 如 内 外 江 分 水 四六 说 ,是 基 于春灌期内外江灌区面积而制定的分水 原则 ,在满足内江 (成 都平 原 )水用足 的基础上兼顾外 江用水。此外 ,需要依 据具体来水量进行临时性工程设施的灵 活安排 :如开水节后的砍杩槎 (根据来 水 与需水量逐步砍去 )、鱼嘴套活笼 (即 在鱼嘴前加筑导流堤 ),尤其到了五 月至 六 月初的水稻集 中种植季 ,干河实行跨 河系调配、堵漏湃缺、疏 淘河口等措施 ,

 支流毛渠 民堰等则通过限制分 流、实行 轮灌、控制通航等管制措施来进行调适。

 工程营建与维 护原 则可总结 为 “安流演 轨”、“深淘滩 ,低作堰”、“遇弯截角 ,逢 正抽心”,淘滩、作堰的尺寸是根据较长 时段的历史经验 以及实际状况综合择定 的。孟兆祯先生将 “安 流演 轨”理解 为 安定...

推荐访问:赞美水利工程的散文 水利工程 赞美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