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古诗4篇祭文古诗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一、知人论世,品读诗词。二、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祭文古诗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祭文古诗
世界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 城 子乙卯正月 二十日 夜记梦苏轼
一、 知人论世, 品读诗词。 二、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掌握古典诗词中借梦抒情的 三、 掌握古典诗词中借梦抒情的虚写手法。教 学目标
苏轼的一生, 可以用“四个三” 来概括: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 乌台诗案、 太后恩宠; 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 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 司马光; 不忘三地——黄州、 惠州、州与儋州; 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 与王弗的生死情、 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 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 却反而更为出名; 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 被贬黄州, 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他赠弟辙、 悼亡妻的词篇, 被人们万口流传, 历久而不衰……的与的
三万青松伴君眠的王弗19岁那年, 苏轼娶了 16岁的王弗为妻, 她的贤淑、 精明, 正好与苏轼的旷达、 坦率互补。
王弗也颇有才气, 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余, 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可惜的是, 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 11年, 王弗就因病早逝。
苏轼从京城活只保持了 11年, 王弗就因病早逝。
苏轼从京城(开封)
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 回到四川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
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 种下三万棵青松。
苏轼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 手植青松三万栽。
” 10年后, 苏轼写下中国古代悼亡诗词中最感人肺腑的《江城子. 记梦》
患难相随的王闰之苏轼的第二个妻子叫王闰之, 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是进士之女, 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 给姐夫做填房, 究其原因是, 一是从小崇拜姐夫, 自不待言; 还有一点是被苏东坡善待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对苏东坡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 这样的男人, 足以托付一生, 嫁给他, 才有真正的安全感。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 宦海的大起大落。
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 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 和“黄州贬谪” 。
经济最困难时, 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 赤脚耕田, 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
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 苏轼亲自写了 祭文, 承诺“唯有同穴, 尚蹈此言” 。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 10年后, 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红颜知己 王朝云被称为苏轼红颜知己, 陪伴苏轼余生的女子,也姓王, 叫王朝云。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 12岁的歌伎朝云被送给苏轼做丫 鬟, 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 此后, 一直伴在苏轼身边22年。
这是一个多才多艺、 聪明绝顶的女子。
她陪伴苏轼走过的是最艰难的道路, 直到流放岭南。在苏轼的后半生中, 朝云万里相随, 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 , 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 遵照朝云的遗愿, 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一座小山丘上。
墓上筑六如亭, 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
江城子公元1075年, 苏东坡来到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
, 这一年正月 二十日 夜, 他梦见爱妻王氏, 便写下《江城子. 乙卯正月 二十日 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 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 上“乙卯”十年。
题目 上“乙卯” , 指的就是这一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 自 请外调, 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40岁了 , 二十年仕途奔波, 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指的就是这一年当
江城子子记记梦梦江城深沉的语调调舒缓的的节奏奏深沉的语舒缓这首词是“记梦” 抒怀的, 那么整首词都是在写梦中的情景吗?写梦中的情景吗?这首词是“记梦” 抒怀的, 那么整首词都是在凄凉的情感感节凄凉的情
梦 前梦 后梦 中1 、 上片“梦前” , 作者写了 那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2、 下片作者描绘了 一个怎样的梦境? 抒发了 什么感情?(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词中的梦境, 50字左右)3、 梦醒后,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3、 梦醒后, 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1 、 上片“梦前” , 作者写了 那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2、 下片作者描绘了 一个怎样的梦境? 抒发了 什么感情?(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词中的梦境, 50字左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铺垫夜来幽梦以虚衬实悼亡之情移情换位以景结情悲凉肠断
拓展练习:
课后练习第三题。 中国怀人怀乡 诗词中永远有做不完的梦, 梦是诗人情感补偿的一种方式, 给一代代诗人带来最蕴藉最细腻的人生体验。
。
。
。
。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岳 飞《小重山》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李 煜《望江南》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别时容易见时难李 煜《浪淘沙》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 《梦 天》
梦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空灵的境界, 是诗歌创作技巧中的“虚写” 。
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 相辅相成。
从而大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 相辅相成大丰富诗歌的意象, 开拓诗歌朦胧迷离的意境, 深化诗歌主题,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大
篇二:祭文古诗
母 文母亲, 边青贤, 渭城区周陵镇东石村人。
清明时节, 细雨断魂。
三十载整, 眨眼一瞬。
携子祭母, 挥泪老坟。
雨水泪水, 湿到脚跟。
一把黄土, 与我同温。
相对无言, 追悔以寻。
原籍周陵, 魂归段村。
平头百姓, 一介草民。
含辛茹苦, 终生辛勤。
人累心累, 久病缠身。
远近求医, 踏遍三秦。
酸辣苦甜, 溯源究根。
眉高眼低, 能忍则忍。
人背影黑, 谁人问津。
含冤十载, 曲直才分。
痛心疾首, 呜呼母亲。
悄然长逝, 念念至今。
寿终六旬, 千古遗恨。
生下五子, 排四我身。
一贫如洗, 未留分文。
目不识丁, 菩萨之心。
任劳任怨, 友好睦邻。
养家糊口, 泪洗衣襟。
车站讨饭, 几次饿昏。
为我上学, 苦水喝尽。
望子成龙, 叱咤风云。
我不争气, 未遵母训。
不想如意, 不愿当神。
愿留清白, 点石成金。
五十知命, 白发两鬓。
粪土名利, 忧国忧民。
目击沧桑, 冷眼红尘。
在天之灵, 我的母亲。
望眼欲穿, 昏昏沉沉。
何时相见, 我的母亲。
祝您安息, 告诫子孙。
夹起尾巴,学会做人。
良心常在, 但愿清贫。
养育之恩, 情似海深。
母亲懿德, 代代永存。
祭
父
父亲, 董生孝, 秦都区段村小堡子人(原籍秦都区钓台镇西张村)
少时犯上好逞强, 省事未敢半点狂。
待到把手教儿孙, 方晓严父恩义长。
目
录
秦始皇祭文 秦地八大怪 咸阳县老城图 咸阳城名的由来 春秋之后秦都城址的变迁 作者书法摄影 序言………………………………………………………1 一、《漫话咸阳八景》 简介 ……………· …………
18
漫话咸阳古渡…………………………………………20
漫话沣水碧波…………………………………………47
漫话鱼台晚钓…………………………………………64
漫话细柳清风…………………………………………76
漫话马跑泉矶…………………………………………87
漫话杜邮春草…………………………………………98
漫话龙岩翠柏………………………………………
109
漫话毕塬荒冢………………………………………
119 二、 市井民俗
漫话咸阳河水丼丼(biang) 面……………………· … 128
漫话咸阳琥珀糖
……………………………·· ……133
漫话澡溏子 ……………………………………· …
137
漫话戏院子 ………………………·· ………· ……
144 漫话茶铺子…………………………………………150 漫话逛窑子…………………………………………158 漫话城隍庙会………………………………………164 漫话咸阳城里耍社火………………………………172 三、 乡土民俗
漫话渭河南过会……………………………………176
漫话过年……………………………………………184
漫话种庄稼…………………………………………190
漫话打秋千…………………………………………196
漫话拉壮丁…………………………………………200
漫话纺线织布做衣裳………………………………204
漫话盖房……………………………………………211
漫话盘锅头…………………………………………218
漫话碾场……………………………………………222
漫话挖井……………………………………………226
漫话娶媳妇…………………………………………231
漫话做满月…………………………………………241
漫话埋人……………………………………………247
漫话割麦…………………………………………·· 256
漫话打铁……………………………………………259
漫话禁烟……………………………………………263
漫话剃头……………………………………………268
漫话缠裹脚…………………………………………271
漫话浇水……………………………………………275
漫话磨面……………………………………………280
漫话套碾子…………………………………………284
漫话盘炕……………………………………………289
漫话泼妇……………………………………………294
漫话拉是非…………………………………………298
漫话假善人…………………………………………302
漫话自乐班…………………………………………306
漫话泾渭分明………………………………………310
漫话羊村庙会………………………………………313
漫话北杜冬至会· ……………………………· ……320
漫话石羊庙会………· ……………………· ………328
漫话药王洞会…………………………··· …· ……337
漫话两寺渡鬼会……·· …· ……····· …· ………· 345
漫话咸长八社接爷会…· ………· …·· …· …··· …355
漫话"咸长"暴动…………·· …· …·· …· …·· … 364
漫话老咸阳人的家常饭……·· ………·· …………372
漫话明朝咸阳为啥没贪官…………………………379
老咸阳《风俗歌》 ……………………………………383
乡下人谚语谜语歇后语对联集锦…………………384
庄稼汉叮楞…………………………………………406
九井莲花池的传说…………····· ……··· ………409
金寡妇的传说……………·· …······ ……………415 四、 史料表
渭河南北古会时间一览表·· …······ ……………426
渭河南过会时间一览表……………………………427
解放前后咸阳古渡艄公一览表……………………428
解放前后两寺渡艄公一览表………………………433 五、 附
明、 清、 民国历任咸阳县长(县令、 知县、 县丞、 知事)
清脏一览……………………………………………434
咸阳百年革命志士一览表…………………………439
民国时期各行业字号一览表………………………447
明、 清民国时期咸阳古建筑一览表……………· …454
咸阳各县主要历史景观一览表……………………457 六、 说在《老咸阳》 之后的话 …………………… 458
祭母文
祭父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老咸阳/董学武编著,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5. 10
ISBN 7—5063—2018—5
Ⅰ . 老…
Ⅱ . 董…
Ⅲ . 文学—中国—当代
Ⅳ. 1247. 8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5) 第 17093 号
老 咸 阳
编
著:董学武
责任编辑:联
国
装帧设计:鸿艺工作室
出版发行:作家出版社
社
址:北京农展馆南里 10 号
邮
码: 100026
E—mail:
wrtspub@public. bta. net. cn
http://www. zuojiachubanshe. com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京通印刷厂
开本:850×1194
1/32
字数:
320 千字
印张:
15
印数:001—2000 册
版次: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印次:
2005 年 10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ISBN7—5063—2018—5/1. 2005
定价:29. 8 元
序
言
(序言一)
——《老咸阳》 视角及其他
梁澄清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咸阳图书馆大门东侧的旧自行车棚子, 几个友人闲聊中谈起老咸阳古渡码头上的“渭河号子”。
未曾想到在场的董学武君随声便有“呜拉吗” 的号子出口, 且伴以招式动作, 原汁原味, 让我十分惊奇。
一问, 方知其父亲就是咸阳古渡的老船工, 他本人从小就与渭河古渡有不解之缘,是吃渭河水长大的。
我之所以对“渭河号子” 情有独钟并能识其所属原汁原味, 是因为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与一批文艺工作者共同亲临现场, 参与了对渭河古渡老船工的采风、 录音, 其后又单独骑自行车去古渡口南北岸边的南阳街、 河南街去深入采访, 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对于咸阳这个城市来说, 尽管作为中国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地, 应是一个历史含金量很高的地方, 但是由于历史的过于久远, 封建政权频仍更迭的血火战争, 使地面上早期的历史建筑遗物几乎荡然无存, 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实证多埋在地下或藏诸典籍当中。
20 多年前, 学人王枫林先生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他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查证、 筛选, 最后运用深入浅出的文笔, 从文物古迹、 历史故事、 古诗咏叹三个角度对咸阳进行了文史的梳理和归纳, 出版了《咸阳古迹略》、《咸阳历史故事》、《古诗话咸阳》三个单行本。
在他逝世之后, 由他的家人、 朋友操持奔走, 又将三个单行本合编为《咸阳知古录》 出版。这对于当代和今后的咸阳文化事业是一件具有里程碑价值的史实。
但是, 遗憾的是对于属于明代之后建构直至于今的咸阳, 久久以来却少有一本大众化的专门文字资料给予记录和勾勒。
特别是咸阳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了渭河第一大渡口, 繁忙的水上运输以及位处关中连结西北第一道关节, 使咸阳在其后的政治历史、 工业发展、 商贸交往、 市井风习、 民俗礼仪等方面都会有独特的风俗和积淀, 然而却鲜见有人能予留心。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曾有李敷仁先生十分重视乡土风俗文化,曾经自己动手, 采录谣谚, 惜战争年代, 生命尚且难保, 学术亦难成就正果。
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地方风俗文化的普查与采风活动中, 我也曾与有关同仁鼓吹, 祈盼有人能关注这一话题。
我自己甚至于不自量力也曾对某些领域做过调查访录, 撰写并发表过一些文字, 但总感觉承担这种文字缺乏优势, 信心不足。俗言说,“要吃泉中水, 先找地里鬼。” 所以, 那天一听见董学武君随声所吼出的渭河号子, 再由号子而谈及旧时咸阳的一些水运码头及市井风习, 我便以为这个“地里鬼” 可能找到了。
随即便鼓励他能不能下点功夫, 干点正事, 从地方市井和民俗文化的立场搞出一本“老咸阳”, 填补一个地方文化的空白, 了却一种遗憾。
此后, 他便拿来了第一篇文字, 是咸阳古渡及其相关的轶闻趣事。
在这篇文字中明显可以发现他本来的优势, 一是熟悉生活, 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风习、 民间传说让人闻之, 耳目一新, 形象而生动。
二是生活化、 口语化的叙说, 显得自由而鲜活, 特别是许多方言、 造句、 用词, 保持了民间的风格, 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韵律和趣味, 与文人、 公众文化绝然相异。
但同时也发现文本中存在明显的瑕疵, 一是对口语习俗中自然主义的粗陋用语把握不严, 甚至有点放肆。
二是文字的过分随意性以及缺少剪裁, 尤其是主观色彩极强的情绪性评说, 并非皆甚恰当和需要。
再之后, 所完成的《漫话咸阳八景》 仍然存在相似的优与劣, 所长与不足。
再之后, 随着采访的足迹, 文字题材也不断地扩展领域, 涉及真正的市井、 商业文化以及城乡生产生活以及信仰风习。
现在, 拟待结集出版的《老咸阳》, 大约由几种文字构成:
一部分是历史胜迹传闻与评说, 如《漫话咸阳八景》; 一部分是市井及乡 土风习的介绍与追溯, 如《茶馆》、《庙会》、《社火》 等; 还有一部分是历史或民俗风习中的原始资料, 如码头船工、 造船匠等, 可以看出, 这是一部由多种文体形式构成的文稿。特别是由于作者行文的习惯比较强调主观情绪地宣泄, 所以, 许多篇章形成札记或随笔式的“漫说” 色彩,而非本来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本格式。
另外, 尽管为充实内涵, 作者或步行, 或骑自行车、 或坐车, 踪迹曾深入到许多人稀罕至的地方, 探
寻某些题材的本真和源流, 但是由于当代文化人或准文化人习惯性的对政治文化的近距离的关切, 对于民俗文化的隔膜甚或无知, 所以面对纷繁的生活生存现实, 抓到手的往往只是表相而非本真, 也就会削弱或淡化其本来就有的民俗文化价值。
虽然作者坦言自己的笔下, 是“一个过去的咸阳, 古老的咸阳, 似乎也是一个粗俗的咸阳, 一个赤裸裸的咸阳”, 但是, 文化意义上的“赤裸裸” 并非形而下的不著衣饰。
表现黄土地以及渭河浪涛中的那种豪放、 坚韧、 乐观的人性, 可以运用“粗犷” 的笔墨, 如果失笔而变得“粗俗” 那就不能不让人感叹了。
这就像咸阳人爱吃河水丼丼面, 须得将泥沙沉淀了, 而不能用浑水和面是一样的道理。
不管如何, 我还是为董学武君的辛苦和勇气而感动。
他作为市政协委员, 以直言而著称。
在《老咸阳》一书的文稿中, 亦难以掩饰这种本性。
虽然他不是一个由公费供养的专业作家, 却敢于选定并承担属于一个关于地方文化责任的写作选题, 真是难能可贵。
究竟自己的作品是“黑娃” 还是“白娃”(董学武语),都不失一种率真。
他说, 作品印出来, 首先是等着“挨骂”、“挨砸”, 我亦喜欢这种真诚。
也便希望《老咸阳》 能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友人和读者的“骂” 与“砸” 声中, 不断修正、 充实, 臻于完美, 为咸阳的人文历史再留下一本珍贵的资料。
2005 年 9 月 13 日由心斋
(序言二)
想想老咸阳
峭
石
董学武先生花了五年的时间, 费了很大的精力, 跑采访, 查资料, 几易其稿, 多方征求意见, 劳神竭思, 方亦写成了这册《老咸阳》。“老咸阳”, 即由地区改作市以前的咸阳, 主要是含现今秦都区与渭城区的那个咸阳, 更是 1949 年以前的那个咸阳。
在市场经济活跃,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今年, 董学武先生怎么唠叨起那个早已逝...
篇三:祭文古诗
一百首 诗词及作者 书名 诗词及作者 页数 书名 页数 书名 诗词及作者 页数 智读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27 智 毛 泽东 诗词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七律洪都》 258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远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叶剑英愿望集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新诗选第册 《看方志敏手书有感》 《满江红·悼左权》
9 5 智读毛泽东词选 《七律·长征》
126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70 智读毛泽东词选 《清平乐· 六盘山》 《黄帝陵祭文》
168 智 读 毛泽 东136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水调歌头· 游泳》 《浪沙·北戴河》 《七律·到韶山》 《七律·送瘟神》 《七律·等庐山》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满江红· 和郭沫若日志》 《七律·冬云》
202 156 《题张子正烈士墓碑》 《无题三首》 22 智读毛泽东词选 诗词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41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36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46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50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54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62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2 诗词 6 诗词 11 诗词 17 诗词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80 诗词 85 诗词 90 诗词 51 23 智读毛泽东词选 《四言诗· 妇女解放》 《四言诗· 祭母文》 《五谷· 挽易昌陶》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虞美人·枕上》 《贺新郎·别友》 《临江仙· 赠丁玲》 《七绝·呈父亲》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 黄鹤楼》 《采桑子·重阳》 《五律·看山》
45 211 39 《重游延安》 31 智读毛泽东词选 33 《深圳》 40 智读毛泽东词选 182 《建军纪念日怀战烈》 重读《论持久战》 47 智读毛泽东词选 177 58 智读毛泽东词选 188 《八十书怀》 65 智读毛泽东词选 193 《访西安办事处志感》 《山中即景》李大钊 《生别死离》周恩来 《炉中煤》郭沫若 73 智读毛泽东词选 206 1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11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水调歌头· 重大井冈山》 《念奴娇· 鸟儿问答》 《七言诗· 赫鲁晓夫访美》 《七律·有所思》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咏贾谊》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蝶恋花· 答李淑一》 216 53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221 《前进曲》郭沫若 83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227 《劳动节歌》澎湃 264 智读毛泽东词选 231 《起义歌》澎湃 264 智读毛泽东词选 《七绝·屈原》
56 273 《火》冯雪峰 31 智读毛泽东词选 《西江月· 井冈山》 《清平乐· 蒋桂战争》 《如梦令·元旦》 智 读 毛泽 东75 《诗一首》方志敏 320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197 《呕血》方志敏 321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282 《赤潮曲》瞿秋白 362
智读毛泽东词选 《西江月· 秋收起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 “围剿” 》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 “围剿” 》
《 减 字 木 兰花·广昌路上》
《十六宇令· 三首》 《忆秦娥· 娄山关》 《六言诗· 致彭德怀》 《清平乐·会昌》 《卜算子·咏梅》 《贺新郎·诗史》 《五律· 喜闻捷极》 《念奴娇·昆仑》 《七律· 有天有地我为主》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和周世创同志》 94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102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107 智 读 毛泽 东诗词 112 诗词 117 时代诗选 122 林 伯 渠同 志诗选 132 林 伯 渠同 志诗选 22 《七律·答友人》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菩萨蛮· 大柏地》 杂言·八连颂 287 新诗选第二册 新诗选第二册 新诗选第二册 新诗选第二册 新诗选第三册 新诗选第三册 矛盾诗词 《感怀》 《毛泽东》艾青 255 智读毛泽东词选 297 《献词》许广平 657 智读毛泽东词选 141 《东北抗日联军军歌》杨靖宇 《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杨靖宇 《囚歌》 叶挺 830 智读毛泽东词选 智 读 毛泽 东302 831 智读毛泽东词选 周 恩 来青 年大江歌罢掉头东 题李大钊同志文集 三元里人民公社 狱牛 13 356 智读毛泽东词选 104 《我的自白》 陈然 357 智读毛泽东词选 109 5 智读毛泽东词选 陶铸诗选 1 矛盾诗词 《将赴重庆赠陈此生伉丽》 矛盾诗词 《粉碎“四人帮” 》 76 7 智读毛泽东词选 60 陶铸诗选 出狱留影题词 2 智读毛泽东词选 65 陶铸诗选 赴延安二 4 郭沫若游诗选 郭沫若游诗选 艾青诗文名篇 闻 一 多《死水》 闻 一 多《死水》
《北京 天安门》 1 智读毛泽东词选 151 陶铸诗选 悼·左权将军 6 《河南“二七纪念塔” 》 《光的赞歌》 137 智读毛泽东词选 162 陶铸诗选 过汤坑 7 139 智读毛泽东词选 173 陶铸诗选 读极有感 21 《 你 指 着 太 阳 起誓》 《泪雨》 5 智读毛泽东词选 267 陶铸诗选 井冈 59 18 智读毛泽东词选 277 闻 一 多《 死水》 雪 73
篇四:祭文古诗
东诗词全集 132 首目 录
1 儿歌·应舞狮
2 五古·吟天井
3 五古·咏指甲花
4 杂言诗·耕田乐
5 七绝·咏蛙
6 七绝·赠父诗
7 五言诗·登高泛海
8 五言诗·江畔
9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0 五古·挽易昌陶
11 杂言诗·游泳启事
12 五律·朱张渡
13 七古·自信人生
14 七绝·赠刘翰林
15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16 五言诗·云封桥锁
17 七律·骤雨东风
18 杂言诗·河出潼关
19 四言韵语·奋斗
20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21 归国谣
22 七绝·过魏都
23 五言诗·苍山辞祖国
24 祭文·祭母文
25 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26 虞美人·枕上
27 贺新郎·别友
28 沁园春·长沙
29 菩萨蛮·黄鹤楼
30 西江月·秋收起义
31 西江月·井冈山
32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33 清平乐·蒋桂战争
34 采桑子·重阳
35 如梦令·元旦
36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37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38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39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40 六言诗·苏维埃政府布告
41 菩萨蛮·大柏地
42 清平乐·会昌
43 十六字令·三首
44 歌谣诗·洛甫摔跤
45 忆秦娥·娄山关
46 七律·长征
47 念奴娇·昆仑
48 清平乐·六盘山
49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50 四言诗·懦夫奋臂
51 沁园春·雪
52 临江仙·赠丁玲
53 祭黄帝陵
54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55 四言诗·改江淹
56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57 五言韵语·军队向前进
58 五律·张冠军道中
59 五律·喜闻捷报
60 七律·忆重庆谈判
61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2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3 赞“密使 1 号”
64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65 浣溪沙·和柳先生
66 浪淘沙·北戴河
67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68 七绝·五云山
69 水调歌头·游泳
70 蝶恋花·答李淑一
71 七绝·观潮
72 五言韵语·两个泥菩萨
73 七绝·刘蕡
74 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
75 七律二首·送瘟神
76 四言韵语·养生十六字诀
77 七绝·有感 仿陆放翁《示儿》诗
78 七律·到韶山
79 七律·登庐山
80 五律·看山
81 七绝·到莫干山
82 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
83 七律·读报
84 七律·读报有感
85 七律·
改鲁迅诗 86 七律·读报有感
87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88 七律·答友人
89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90 七绝·屈原
91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92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93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94 卜算子·咏梅
95 七律·冬云
96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97 杂言诗·八连颂
98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99 贺新郎·读史
100 七绝·贾谊
101 七绝·咏贾谊
102 十六字令·八首
103 减字木兰花·经长沙忆往
104 满江红·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
105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06 念奴娇·井冈山
107 五律·西行
108 念奴娇·鸟儿问答
109 七律·洪都
110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111 七律·有所思
112 杂言诗·盛名之下
113 七绝·炮打司令部
114 七律·将革命进行到底
115 如梦令·韶山冲
116 清平乐·警觉苏修
117 念奴娇·长征
118 清平乐·视察
119 念奴娇·有感观菊
120 七绝·读《红楼梦》
121 七绝·改杜甫《咏怀古迹》
122 四言诗·赠尼克松
123 七绝·林彪事件
124 七言诗·续乔冠华诗
125 五言韵语·郭老从韩退
126 五言韵语·大事不讨论
127 七言诗·续李白《梁甫吟》
128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129 诉衷情
130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
131 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
132 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
[转载]毛主席诗词 132 首及手迹
1 、
儿歌·应舞狮 1902 年正月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注释:
源于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 3 月版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毛泽东八岁时,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狮子恰巧舞到八岁的毛泽东跟前。当地有狮子到跟前时需吟诗的规矩,毛泽东即脱口而出此诗。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2 、
五古·吟天井 1906 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注释:
源于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5 月版赵志超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此诗是少年毛泽东回答私塾老师的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毛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不安于现状,希望有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思想处于最初的萌动期。
3 、
五古·咏指甲花 1906 年夏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注释:
源于西苑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毛泽东故土家族探密》
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4 、
杂言诗·耕田乐 1907 年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 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注释:
源于吉林人民出版社 94 年 11 月版《毛泽东大系》。
5 、
七绝·咏蛙 1910 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改郑正鹄诗。湖北名士郑正鹄曾作: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当时毛泽东初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就读,刚从乡下来到城里,颇为鲜衣怒马的城里人所看不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毛泽东写诗以明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6 、
七绝·赠父诗 1910 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改西乡隆盛诗,源于《毛泽东自传》。
1910 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7、
五言诗·登高泛海 1913 年 10 月
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
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
8 、
五言诗·江畔 1914 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源于昆仑出版社 1989 年 5 月版萧瑜著《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
9 、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915 年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注释:
五月七日:该天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转载]毛主席诗词 132 首及手迹
10 、
五古·挽易昌陶 1915 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注释:
源于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版《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湖南一师油印稿。
11 、 杂言诗·游泳启事 1915 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注释:
1915 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发的游泳启事。源于王以平《走出韶山冲》。
12 、 五律·朱张渡 1916 年冬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注释:
源于 1980 年第 2 期《湘江文艺》罗章龙文章。
朱张渡:湖南地名。
13 、
七古·自信人生 1916 年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残句)
注释:
作者 1958 年 12 月 21 日批注于当年 9 月版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
14、
七绝·赠刘翰林 1917 年夏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
15、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1917 年 4 月 1 日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16 五言诗·云封桥锁 1917 年夏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残句)
注释:
宁乡县城郊外玉潭河边。源于萧瑜回忆作。
17 、 七律·骤雨东风 1916 年至 1917 年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注释:
源于肖三文章回忆。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8 、 杂言诗·河出潼关 1917 年至 1918 年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19、
四言韵语·奋斗 1917 年至 1918 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注释:
源于 1954 年第 24 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20 、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1918 年春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注释:
1918 年 6 月,毛泽东湖南一师毕业,老师杨昌济邀去北京,他 8 月与李维汉等 24 人从长沙乘船到汉口,坐火车到河南,路遇大雨,只好步行到许昌。是为毛泽东第一次出省。
21 、
归国谣 1918 年春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22 、
七绝·过魏都(与罗章龙联句)1918 年 8 月 17 日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注释:
源于 1994 年第 4 期《毛泽东思想研究》。
23 、
五言诗·苍山辞祖国 1919 年 3 月 12 日
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下失)
注释:
送新民学会赴法同志于天津大沽口观海。源于罗章龙回忆。
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与准备赴法国的学友乘火车到北京,后转辗到天津,送别学友赴法国留学。毛来到天津大沽观海,以诗作别。当时的中国出国勤工俭学非常的流行,应该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但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出国,据毛自己回忆,说是自己并不了解国内的国情,还希望多了解中国,其实毛内心深处更有隐情,因为此时,主席的母亲病危,毛不想在此时离开自己的母亲,只身前往国外勤工俭学,对学友的请求也是婉拒,从诗词看,毛表现的很大气,对学友的离别并没有依依惜别。依然是豪迈作风不改。
24 、
祭文·祭母文 1919 年 10 月 8 日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