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10篇

时间:2022-11-11 17:15:06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10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XX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XX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565万人,其中农业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10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10篇

篇一: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 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 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 56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xx 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城乡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立足 xx 市情,按照“信贷支农、支付助农、信用惠农”的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中省“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不断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化、创新化、规范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 抱 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败 。

 一、现状与成效

  醋 (一)突出窗口指导, 永 提高“三农”信贷政策 迈 执行力。人行 xx 中心 夷 支行、xx 银监分局, 坪 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 烟“三农”政策和货币信 祷 贷政策,先后制定出台 芝 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 知 发展规划》、《关于推 橇 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 柱 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 奇 见》、《加快推进 xx 晃 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鹿 方式创新的意见》、《 猩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市场 儒 发展指导意见》、《加 伐 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 裕 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 迸础的意见》等一系列专 檀 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并 淘 结合 xx“三农”工作 愿 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 奉 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 帧 施农业发展、农村青年 郧 创业小额贷款等支持措 寂 施。同时,人行 xx 中 年 心支行作为管理机构, 摊 积极探索信贷政策窗口 月 指导

 的有效途径,以 3 申 5 个信贷政策监测基点 富 为平台,将涉农信贷投 洲 放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 化 估考核体系,对金融机 鞋 构“奖优罚劣”,引导 氢 辖区内涉农金融机构增 切 加涉农信贷投放。XX 圆年 12 月末,涉农贷款 垄 余额为亿元,占各项贷 铱 款比重%,当年新增亿 聚 元,占各项新增贷款比 阮 重%,有效地落实了中 沿 省各项惠农政策,有力 引 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 擎 发展。

  (二)提升 颊 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 倦 融基础设施。xx 各级 粕金融机构以改善农村支 剩 付服务环境为突破口, 例 持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 银 设施建设。

  一是建 陪 机制。人行 xx 市中心 笋 支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 静 领导小组,建立了“一 澡 项工作、一名领导、一 像 队人马、一套措施、一 压 抓到底”“五个一”工 烤 作机制,出台了《关于 邻 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 戒 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询 召开了全市银行卡助农 侍 取款推进会。通过应用 昭 非现金支付工具落实中 磐 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 鹃 生产补贴、农民消费促 畅 进、农村社会保障等方 荷 面的政策,既减少了国 惶 家补贴资金发放环节, 蛀 又扩大了农民非现金支 巴 付工具的使用,还防范 喀 了补贴资金被挤占、截 增 留等风险,银行卡助农 呵 取款服务逐步成为全市 灌 农民获取金融基础服务 附 的有效补充。

  二是 已 强宣传。以金融机构为 幼 主体,在庙会、集会上 暗 通过发放年画、宣传折 淫 页、宣传纪念品、有奖 乖 问答、现场解答、悬挂 莎 宣传条幅等方式,使农 幂 民群众对银行卡有了基 府 本

 的了解。同时,中支 讽 与金融机构携手,组成 旋 志愿者队伍,开展“面 邪 对面”宣传,提高参与 宠 度。316 名团员青年 汞 组成央行青年志愿者队 镭 伍,定期进村入户,宣 搜 讲使用银行卡的方便, 者 并通过现场发卡等形式 球 ,提高农民群众对银行 叁 卡的持有率。五年来, 俭 中支通过从点到面、由 舆 浅入深的一系列宣传方 鞠 式,累计组织开展了“ 跨 央行支付、中流砥柱” 诈 、“畅刷银联卡,享受 楷 好生活”、“刷新生活 钞 ,卡动五月”等主题宣 穷传活动 105 次,发放 慑 资料 13 万份,惠及 5 歇 0 多万人次,使银行卡 恢 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延 宅 伸到农村地区及打工地 箩 的“神经末稍”,增强 载 了农民群众使用现代化 儒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 坊 意识。

  三是创建示 裕 范县(村)。XX 年, 叉 确定了 xx 县为农村支 筛 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 豪 ,流曲村为示范村。人 睁 行 xx 中心支行指导 x 侄 x 支行指定县域金融机 袒 构在全县布放 atm 机 鸽 35 台、pos 机 29 禁 0 台,实现了自助设备 后 在乡镇布放的全覆盖, 钩 畅通了“三农”资金流 舅 转渠道。截至目前,x 架 x 县人均持卡量张,持 一 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 他 品总额的%,受理银行 凶 卡的商户增长倍,国家 毡 30 多种补贴资金通过 拄 银行卡发放,xx 县被 疟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评为 纶 “陕西省改善农村支付 才 环境建设优秀示范县” 昔 。

  (三)创新金融 椰 产品,加大支农力度。

 旨 xx 各级金融机构加快 柏 改革创新步伐,依托自 崭 身职能,不断改善服务 忧 方式,

 拓宽服务范围, 征 创新服务产品,提升“ 希 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蛛

 一是突出特色服务 违 ,开展综合试点。人行 吱 xx 中心支行在全市 1 学 0 个县(市)支行开展 缄 了“一行一特色”综合 脑 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 奥 林权抵押贷款、宅基地 骆 抵押贷款、土地承包权 钳 抵押贷款、果库库存担 栏 保贷款等新的抵押担保 早 贷款产品,涌现出了“ 袁 银行+担保公司+农户 伏 +公司”、“一折通” 王 抵押担保贷款等信贷模 朋 式,为下一步农村金融 逼 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 像 借鉴。各县(市)支行 牢 也根据当地实际,纷纷 卿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蒲 沦 城支行设立了乡长金融 例 助理;华县支行推行了 顾 “点单式”金融服务新 绅 模式;韩城支行落实“ 减 绿色信贷”政策支持循 峡 环经济发展;xx 支行 幸 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善 为依托,创建的中小企 屿 业信用体系试验区被纳 思 入总行国家级中小企业 嵌 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 冒 备选库。多样化金融产 粘 品解决了部分农户和涉 艰 农企业融资问题。

  钧 二是以县域产业集群和 蒸 工业园区为切入点,支 以 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 盐 行 xx 分行以农业产业 借 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 脾 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 街 主体为服务对象,持续 涂 加大对“菜篮子”、“ 旱 米袋子”、农产品物流 心 、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金 您融支持,探索出了“大 曲 荔农户贷款”、“xx 珍 农业产业化”等服务“ 崖 三农”新模式。近年来 倪 ,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 掩 万张,占到全市总农户 萨 数的 32%;累计投放 疑 农户小额贷款亿元,受 墩

 益农户达万余户,建立 银 惠农金融服务站近 40 抖 00 家,全市乡镇达到 乒 100%全覆盖,先后 鄙 为 200 多户中小微企 信 业发放约亿元贷款,做 磺 到了“惠农天下,益农 逻 万家”,先后荣获了支 缘 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 叉 位、群众满意十佳单位 撵 等多项殊荣。

  三是 张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 账 ,创建“信贷专业村” 靡 。邮政储蓄银行 xx 市 序 分行充分发挥其营业网 种 点 90%以上分布在县 翌 及县以下地方的优势, 条 以创建“规模化养殖专 牧 业村”、“新农村建设 淖 示范村”和“农产品收 方 购专业村”为突破口, 遂 大胆尝试“信贷专业村 晤 ”服务新模式,受到陕 魁 西银监局的肯定并在全 俯 省范围推广“xx 模式 腔 ”。其具体做法是:针 赦对种养殖大户、个体农 围 产品收购户及微小企业 诀 主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矫 财务信息的状况,信贷 畔 人员通过走村入户深入 烤调研,科学制定信贷支 甄 持方案,并聘请村干部 奥 为信息联络员,配合做 塌 好信息沟通工作,贷款 佣 的申请、审批、发放都 锻在当地,具有随时随地 香 、方便快捷的优点,符 萤 合个体农户和中小企业 悬 主需求特点。已累计为 谦 全市百余个专业市场、 某专业村提供资金扶持, 粮 放款户数达 4000 多 摹 户,为支持地方特色产 折 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凭 资金扶持。

  四是推 漫 行“阳光信贷”,促进 怀 群众致富。陕西省农村 瓢 信用社 xx 办事处积极 簿 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 藕 社区”、“阳光信贷” 诵 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 胎 ”三大工程,制定了《 迎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五 制 年发展规划》,成立了 醛 公司、农户、个人三

 大 荡 贷款营销中心,推行全 诉 员深入农户,开展专业 翌 化信贷营销服务。各联 挑 社在全市网点设置“阳 缚 光信贷”公示牌,实行 摘 “信贷服务五公开”, 芽 向客户公开贷款种类、 烧 对象、条件、利率、审 又 批程序等,提高了办贷 蛆 透明度。累计向万农户 彭 发放贷款亿元,向 97 鞘 6 个农民专合组织发放 广 贷款亿元,发放新农村 般 建设示范园贷款亿元。

 掖 同时,在辖区内 10 家 洛 县(市、区)联社设立 胀 了惠农资金兑付中心, 摹 代付涉农资金 20 余项 惺 ,累计代付资金总额 6 巨 0 余亿元。10 家联社 程 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促 掠 就业贷款服务中心,累 摈 计发放创业促就业贷款 杏 亿元,支持 1480 名 伙 返乡农民工就业,走上 翌 致富道路,XX 年被授 版 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 烈 发展功勋单位”荣誉称 价 号。

  (四)推进农 血 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 卉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宠 出台了《xx 市金融生 块 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 东 XX-XX)》,召开 锁 全市各级金融生态环境 涸 评价座谈会,把加强农 聋 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 命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升 卯 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 耿 征信知识宣传周、消费 起 者保护日、法制宣传日 序 等活动,宣传征信知识 揖 诚信意识。人民银行 x 丧 x 中心支行从信用信息 述服务入手,为配合并推 厚 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 料 ,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 刻 信用户、信用村、信用 横 乡镇建设。指导农村信 揣用社累计为万农户家庭 怠 建立了经济档案,建档 躯 面达%;评定信用户 4 照 3 万户,评级面达%; 爽 创建信用乡镇 25 个, 楔 信用村732 个,为信 晰 用户发放无需抵押的小 掣 额信用贷款亿元。中支 坊

 团委组织开展了农村青 狱 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 艾 ,按程序选树了 55 名 整 农业产业化代表、大学 萎 生创业典范、青年创业 猩 带头人等农村优秀青年 衷 为第一批信用示范户, 嘘 已向示范户发放贷款上 吨 百万元,支持青年创业 诈 发展。通过信用示范户 酥 带动,诚实守信的文明 翅 风尚逐渐形成,也促进 凿 了农村经济与金融良性 蒙 互动发展。

 二、困难与 栈 问题

  近年来,随着 洋 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 唤 农政策的持续实施,农 汐 村经济日益活跃,对银 零 行信贷需求也日趋强烈 谁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 甩 服务水平与较为完善的 紧 城市金融服务相比,与 砒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切 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沧 面:

  (一)农村金 强 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在量 残 上差距较大。随着农业 捏 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 卤 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 盏 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

 特 传统农户主要用于购买 循 种子、农药、化肥等农 巧 业生产资料性贷款比例 辕 大幅下降,个体、私营 箔 企业贷款剧增。但目前 萤 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 祈 ,无论是农行、农发行 醒 还是农村信用社,对农 窄 户和企业都设定了较高 已 的信贷准入门槛,小额 毡 贷款对种养大户及农村 眨 个体加工运输户,3万 匿 元以下的授信额度则远 烯 远不够,资金供求矛盾 迹 较为突出,影响农业产 迂 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随 蛹 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 滥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 甥 地域范围向外拓延,可 伐 以同时经营

 农村地区和 屿 城镇地区金融服务业务 标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受 不限于自然条件,贷款风 荧 险大,成本较高,利润 战 较低,为实现盈亏平衡 碑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 霜 主观上希望进一步拓展 陀城镇金融服务。当前对 诣 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 臃 村存款如何确保返投农 朱 村,仍然缺乏明确的政 品 策规定,因而县域信贷 嫩资金向城市集中,县域 曝 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城 获 市地区,由此造成农村 戍 金融服务“失血”较为 供 严重,加剧了农业资金 箭的供求矛盾。

  (二 鸳 )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 咱 够健全。随着金融体制 渐 改革,主要商业银行在 郑 农村基层的网点撤销, 旋 现有机构贷款权限上收 衫 ,基本上不再办理农户 枢 贷款和一般性农业生产 唉 贷款。农发行作为唯一 畔 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 晨 要发放粮棉收购资金贷 展 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 秃 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 裂 机构,主要发放小额信 墟 用贷款和部分涉农企业 祈 贷款,但受资金限制, 倚 并不能满足农产品深加 似 工产业发展的需求。邮 侮 政储蓄银行虽发放部分 库 消费贷款,但尚处在起 悉 步阶段,涉农信贷业务 创 发展缓慢。同时,较高 事 的金融市场进入门槛, 缅 阻碍了村镇银行及小额 绪 贷款公司的发展,难以 荆 形成完善的面向农村的 敞 投资体系,最终导致市 粱 场竞争不足,使得金融 竹 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提 摈 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缩

 (三)金融服务品 袭 种有待进一步丰富。一 勤 是金融产品单一。目前 呢 ,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 枢 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 拷 段,

 金融业务以传统的 巡 存、贷、汇为主,农村 漱 金融服务仍以现金为主 斯 ,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立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 魏 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 沧 化,农村资金需求已经 雹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扩展 传 到生产、消费、教育等 扳 ,缺少金融服务创新, 酮 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 跳 发展的需要。二是支农 晕 贷款对象范围狭窄。目 潜 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 找 局限于农户和农副产品 陵 加工个体户,涉农贷款 狐 过度分散,向农业优势 鸯 产业带、产业区域和“ 佳 一村一品”示范村适度 娥 集中不够,向与主导产 谱 业关联度大的涉农企业 狡 、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

篇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市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漯河市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摘要:

 农户是农村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单位,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三农” 发展的根本,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帮助农户扩大生产和消费、 保证漯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关键词:

 十一五; 农村; 金融服务; 研究

 “十一五” 期间, 漯河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融服务“三农” 不够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漯河农村经济更进一步的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以银行信贷服务能力作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现状研究的重点, 文中对于农村信贷服务能力现状的考察与评价主要以舞阳县、 临颍县为对象, 以两县数据作为衡量漯河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参考指标。

  一、 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

 金融深化水平较低, 信贷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漯河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呈阶段性波动, 但总体趋势下降。

 2002 年至 2003 年, 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在呈现短暂上升, 并达到顶峰, 主要是由于这段时期“三农” 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加大对发展“三农” 的政策引导, 银行业机构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 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摆脱亚洲金融危机拖累。

 2004 年至 2007 年, 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急速回落, 主要是受银行机构股改上市、 剥离不良贷款的影响。

 以工商银行为例, 2005年至 2006 年间, 仅工商银行在舞阳县贷款余额下降 1. 2 亿元, 至 2006年贷款投放归零, 主要是由于工行上市之前, 进行了扁平化改革, 由资产公司对贷款进行了剥离, 同时, 舞阳县区信贷权限上收市行, 再加之, 舞阳贷款企业规模较小, 故 05、 06 两年舞阳贷款基本全部回收。

 而临颍未回收的原因主要是临颍三村(南街村集团、 龙云集团、

 北徐集团)

 形成不良, 不符合剥离条件。

 2007 年至 2010 年, 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继续回落, 并与全市金融深化水平逆向下降。

 二是与全市差距逐渐扩大。

 在 2008 年之前与漯河市金融深化水平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但 2008 年之后出现分歧, 差距拉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村地区剩余资金不断流向城市, 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与城市差距逐年加大, 最突出的表现是在 2009 年、2010 年信贷扩张势头较为迅猛的条件下, 漯河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差距反而拉大至 0. 22, 达到历史最大值。

 三是金融深化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漯河市金融深化与全省差距较大,近 10 年来最高水平仅为 0. 86, “十一五” 期间降至 0. 6 以下, 并逐年下降, 截至 2010 年底, 漯河市金融深化水平为 0. 45, 而全省金融深化水平为 0. 69, 低于全省 0. 24, 全国金融深化水平为 1. 28, 低于全国 0. 83。

 漯河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市, 近 10 年来最高水平仅为 0. 68, “十一五” 期间降至0. 4以下, 2010年底降至0. 23,为近十年最低, 其中临颍县贷款余额仅为 29. 41 亿元, 金融深化水平降至 0. 15。

 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始终明显低于全市水平, 反映了漯河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抑制。

 (二)

 存贷差扩大, 存贷比锐减, 农村资金未实现合理配置。

 2000年至 2006 年, 漯河农村地区为贷差, 但存贷比较高, 均达到 100%以上。

 以农行舞阳县支行为例, 2006 年至 2010 年 5 年间存贷比分别为7. 03%、 3. 74%、 1. 26%、 5. 44%和 10. 41%。

 存贷比过低,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活力, 大量储蓄存款没有有效转化为信贷资金投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资金的配置与利用不充分, 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存在空档, 农村资金的“城市化” ,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失衡。

  (三)

 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 金融机构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弱化。

 一是金融机构网点少。

 近年来, 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采取收缩政策, 不断整合、 撤并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网点, 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骤减。

 舞阳、 临颍两县城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密度相对较大, 但乡 镇机构网点严重不足, 村级服务网点则基本上是空白。

 舞阳、 临颍两县城区内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 邮政储蓄普遍设有机构网点,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机构调整后, 在部分县城保留有机构和营业网点; 乡镇主要机构网点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农业银行机构调整后, 在部分乡 镇保留有营业网点; 村级由于 2006 年农村信用社代办站全部撤并, 目前只有

 少数大的行政村设有分社。

 五年间, 漯河银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减少623 人, 营业网点减少 149 个, 根据调查, 漯河农村地区每万户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4 个; 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不足 1 个;平均每万人匹配的银行业服务人员不足 10 人。

 二是金融机构单一。近年来, 工、 农、 中、 建大型银行逐渐淡出漯河农村信贷市场。

 邮政储蓄银行虽然逐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但规模较小, 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漯河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由于机构单一, 农村金融供给缺乏有效竞争,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 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除农行、 农村信用社及个别邮政储蓄银行外, 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业务网点少, 服务少, 大多着眼于大企业、 大项目、 大客户放款, 其信贷服务工商业导向、 城市导向性明显, 没有惠及乡 镇范围内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

 乡 镇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缺乏竞争, 多元化深度不够, 直接导致农村金融缺乏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

 农村金融产品少且缺乏适应性,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层次多样化与金融产品供给单一的矛盾较为突出。漯河农村客户层次逐渐呈多样化特征:

 既有企业、 个体工商户、 农户,也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既有种植业、 养殖业, 也有个体工商业、 运输业; 既有内销企业, 也有外贸出口企业。

 不同的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 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一,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然而, 目前漯河农村金融仍主要提供基本的存、 贷、 汇等服务,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业务品种缺乏, 服务方式单一, 结算手段落后,电话银行、 网上银行、 金融衍生工具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进展缓慢,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外, 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农户经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特别是追求资金效益的企业化行为, 使商业性保险、 证券、 担保、 信托投资、 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二是农村信贷条件严格, 适用性不强。

 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和贷款需求分散、 小额的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具有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风险。

 随着贷款风险管理力度的加强, 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采取提高信贷条件、 统一信贷标准、上收审批权限、 严格贷款责任的方式防范信贷风险, 但严苛的信贷条

 件、 繁琐的贷款手续、 复杂的贷款程序、 无差异化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期限, 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 降低了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农户和农村企业往往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 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合格抵押品而难以获得贷款。

 同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后, 贷款审批时间由原来的 5-10 天延长到 1-6 个月, 既挫伤了基层行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又增加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难度。

 三是自身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获取足额的信贷资金成为多数涉农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而漯河农村地区主要的信贷投放方式是抵押贷款, 其次是担保贷款, 信用贷款占比较少, 由于金融产品缺乏适应性, 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降低, 从而影响到金融供给的规模。

 四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以政策性业务为主, 发展重点是粮棉油收购贷款, 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 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相对较小。

  二、 政策建议

 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 规划开局之年, 如何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三农” 的作用,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将成为“十二五” 期间漯河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于漯河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水平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建议选择以供给引导为主, 需求导向为辅的农村金融深化路径, 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总量,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构建农村信贷市场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引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对此, 本文分别从地方政府、 银行业机构、 央行和社会等四个层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一)

 政府层面:

 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支农政策体系。

 金融支农工作涉及部门较多, 应建立以财政、 税收、 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化、 制度化的农村金融支农政策体系, 使财政、 税收、 货币政策配套协调, 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 定向费用补贴、 增量奖励等政策, 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二是更进一步科学界定涉农贷款范围, 防止与“三农”

 无关的贷款项目计入涉农贷款, 逐步实现按涉农贷款业务量确定财政、税收等支持幅度; 三是尽快建立适当的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部门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或每年从政府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 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或直接对规定范围内的涉农业务金额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 。

  (二)

 银行层面:

 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 增加切合农村经济主体需求的信贷产品。

 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现有金融制度移植到农村地区, 并没有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适宜的农村金融产品。

 为适应目前农村地区潜在客户群的实际情况, 应在信贷产品方面加大创新的力度。

 一是开发更多小额零售产品, 如小额信用贷款、 惠农卡等资金循环使用产品; 二是优化信贷期限结构, 改变农业信贷期限结构短期化的现象, 相应增加中长期经营贷款; 三是发展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 针对农户及涉农企业有效抵押品不足的矛盾,积极创新信贷投放方式, 可采取信用担保、 贷款保险及相应制度分散信贷风险; 四是积极引入新的信贷体制机制以及与多元化供需对接的农村金融信贷模式, 积极探索适应漯河农业产业化联营化的贷款模式及农民合作化的互助担保贷款模式。

  (三)

 央行:

 加大农村金融资源投放, 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强化金融服务“三农” 功能。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在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的同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网点布局,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品种, 畅通资金结算渠道,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 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涉农信贷业务, 拓展服务领域, 创新金融产品; 尽快出台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评价考核及激励约束制度, 明确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三农” 贷款的比例, 提高县域信贷资金运用水平; 加快培育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大力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 担保机构发展壮大, 鼓励商业性保险、 担保机构拓展农村市场;二是推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放宽农村地区贷款利率限制, 扩大利率浮动空间, 使利率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信贷业务的成本与风险,

 提高从事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进入“三农” 金融服务领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性的农业银行、 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和合作性的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架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使农村地区形成政策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和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四)

 社会层面: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业服务客体培养。

 在当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下, 结合农村当地实际, 重点培养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的县域企业, 改善农村金融业客户主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另外, 根据政府重点经济项目的布局, 引导县域中小企业的项目及资金投入方向,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企业、 信用乡 镇、 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活动, 在信贷、 结算等方面对守信企业、 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

 同时, 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法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保护金融债权, 加快农村金融业发展; 三是继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建议尽快将中小企业、 微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系统快速扩展到农村地区, 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 信用村、 信用乡 镇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篇三: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011年第10卷第09期

 – 71 –对新野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成为中央、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新野县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县,中国人民银行新野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辖内实际,积极找准定位,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途径,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一、采取的主要措施1、当好指导员,把握农村金融创新的方向2008年按照上级行金融服务创新的要求,结合新野的实际,支行及时制定了《新野县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指引》,明确提出了全辖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我们深入基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新野县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对金融机构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的领域进行了市场界定,要求做到“一行一品”,特别对涉农金融机构重点强调要在小额担保贷款、支农贷款、消费信贷领域开展创新。2、干好宣传员,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活力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着很现实的问题,金融机构“不热情”,老百姓“不知情”,为此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活力。一是专题会议推荐。支行于2009年4月召开了全辖各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经验交流暨信贷创新产品推介大会,各金融机构现场交流信贷创新的工作和体会。同时我们也将各金融机构的创新经验及优秀的创新产品汇编成册,形成了《新野辖内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纪实》一书。二是现场观摩学习。支行在认真总结县农行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经验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5月组织召开了全县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三农”营销现场观摩学习会,积极推荐企业增收、农行增效、政府满意的“创新模式”。3、做好保育员,保证农村金融创新的效果一是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破解创新问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很多是政策性的,又涉及到农村很多问题,在农村组织相对松散,只有在强有力的组织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如我们在开办土地和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时,通过与县、乡各级政府,银监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上级行和各村组织进行有效沟通,并与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创新工作缺乏组织保障的问题。二是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扩大创新影响。我们在开展创新时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区域后覆盖,采取循序渐进,逐步铺开的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如辖内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产品,在上港乡实施得不错,各乡通过到上港乡实地学习,在产品上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如很多乡政府拿出了专门的财政经费作为贴息资金,扩大了贷款的对象、范围、用途。只有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地完善,才能保证将别处的经验和产品与本地实践有效地对接。三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保证创新成果。创新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开展好创新的前提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很多是依靠政策性较强的事情倾斜,高风险、低利润,没有政府的风险保障机制,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就不高。我们通过与地方政府、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切实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诚信新野,落实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化解信贷风险。如在溧河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明确政府需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给予30%的补偿,新野县也准备对全县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出现风险的10%进行补偿,预计每家机构最高50万元。二、取得的主要成效在上级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辖内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张海猛(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河南

 新野

 473500)摘

 要:新野县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县,中国人民银行新野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辖内实际,积极找准定位,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途径,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关键词:金融产品;农村;服务方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1)09-0071-03作者简介:张海猛(1972— ),男,河南新野人,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经济师。金融论苑

 – 72 –

 2011年第10卷第09期下,新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遍地开花,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辖共有创新信贷品种13个,其中农村创新金融产品6个,分别是中小企业信用中心担保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农民工回归创业贷款、“协会+农户+银行”、“基地+农户+银行”等,各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全县6个种植蔬菜的乡镇运用“基地+农户+银行”这种模式发放贷款,在2010年12月末的全县48亿元贷款中,与蔬菜产业相关的贷款达10.4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20.8%;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贷款余额达3亿元。2、对缓解农村养殖大户难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和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建立各类种养殖担保协会,以协会会员互相担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村种养殖大户缺乏抵押担保的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该县新甸铺镇津湾村养鸡专业户李森是获得该贷款的第一人,2010年6月因购买饲料流动资金不足,养鸡协会会员为其提供了担保,获得流动资金贷款10万,到年底该户创产值120万元,较上年增收30万元,并提前归还了贷款。同时在李森带动下,该村出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去年该村肉鸡总产量100万斤,产值500万元,纯利润逾100万元。3、满足了农民的创业愿望,推动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新野县是劳务输出大县,2008年利用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创业政策宣传,通过农民工回归创业贷款,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形成了具有新野特色的回归创业模式。其中截止2010年,全县累计发放756笔,金额2,687万元,带动2,000名左右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县农联社新开发的1,000多个微小项目,使得近3,000户城乡劳动者走上了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之路。它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全民的创业意识,实现了他们的创业梦,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在县农联社的支持下,返乡农民工王廷伟创办了新新光电公司,个人被推荐为全国十大农民创业人物。4、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通过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保贷款,利用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新纺集团、新野嘉园蔬菜等采取订单农业的优势,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样不仅延长产业链条,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贯通“公司+基地+农户”的金融支农链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有利于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它是农业部确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国 100家试点单位和50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近几年引进推广的荷兰比久甘兰,深得农户和消费者的欢迎,现已在豫鄂两省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申报GAP认证450亩。通过信用社对该专业合作社贷款,有力地提高了该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从外部政策层面看,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机制看,缺乏完善的、与员工利益紧密挂钩的考核机制,创新的内在动力不强,严厉的责任追究限制了创新的积极性。2、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当前农村信贷产品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创新的信贷产品主要集中在保证形式的创新,缺少信用贷款的创新,缺乏传统信贷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3、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与国家惠农政策配合不到位目前,国家为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如家电下乡等政策,有力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设计相应的信贷产品,没有抓住与国家惠农政策相配合的时机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4、农村担保抵押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一方面,在创新型信贷产品中,主要是以抵押、担保为基础的信贷产品,由于《物权法》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的土地在流转上不允许设定抵押,乡镇、乡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农村宅基地上的房产不得抵押。如此造成大多数农业小企业、规模化租赁经营的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品。另一方面,农户、农村企业能够提供的有效抵押担保极为有限,农村担保体系缺失,目前新野县还没有成立专门服务于农村企业的担保机构。四、政策建议1、完善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使其尽快具备规避金融风险、追求高额利润而开展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给予国有涉农银行充分的信贷决策的自主权,允许其在县域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自主确定信贷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营造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环境。农行要加快机构下乡步伐,在农村地区建立和恢复营业网点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提高商业性信贷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渗透力,加快设立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银行,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形成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2、发挥政府部门综合协调作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当地金融论苑

  2011年第10卷第09期

 – 73 –财政部门做好相应的担保、基金、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协调税务部门对创新金融机构和创新产品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协调农业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农业补贴配套政策,引导不同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色开展相应农村信贷产品创新。3、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深入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建立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对信用乡、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商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让诚实守信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从而解决信贷投放的信用环境问题,让金融机构敢于进行信贷创新。4、完善农村抵押担保体系建议一是突破制度障碍,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政策。当前,广大农户、农村小企业能够提供的有效抵押品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要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宅基地上的房产可以设定抵押,有效解决农户、农村小企业抵押品缺失的问题。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建立农村担保机构,担保基金的筹集坚持市场化导向,由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建立民营型的农村担保机构,促进担保类信贷产品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三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使得农村企业和农户共担风险。金融论苑

篇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与改革展望

 [导言:

 重视 农村

 金融

 问题 , 不断创造各种机会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 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 要真正了解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情况及其与国际上的差距和优势,在此基础上 分析 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认真落实我国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目 前 ,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

 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中国 农业 发展 银行、 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 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信贷机构、 民间金融形式等。

  (一)农业贷款与农业产出趋势一致, 总量高但效率低。

  我国农业贷款主要包括农业短期贷款、 农业中长期贷款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

 能够发放这些贷款的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提供的资料, 到 XXXX 年底, 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为 22718 亿元, 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 9.5%(见图 1)。其中农业短期贷款余额 13208 亿元, 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5.5%, 占农业贷款余额的 58.14%;农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1329 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 0.56%, 占农业贷款余额的 5.85%;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余额 8180 亿元, 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 3.43%,占农业贷款余额的 36%。

  从纵向比较分析,从 1994 年的不足 5000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 XXXX 年的 2.3 万亿元,十二年间增长 4.5 倍。1994~ XXXX 年间,农业贷款年增加额超过 1000 亿元的有 7 年,只有 1994 年、 1998 年、XXXX 年的年贷款增加额没有超过 1000 亿元。

 而绝对量的增长还是比较大的(见图 2), 由 1994 年的 4970 亿元达到 XXXX 年的 21055亿元, 增长 4.4 倍, 其中 1997 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1999 年突破 1.5万亿元, XXXX 年超过 2 万亿元。

 但从相对量来看, 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994 年该比重为 20.13%, 然后逐

 步下降, 到 XXXX 年只占 11.82%, 这个下降趋势是与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一致的。

  从国际比较看, 我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第四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 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农业贷款占 GDP 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已高于农业产值。

 这说明, 我国的金融投入并不少, 但效率却不高, 农业领域对金融资源的消耗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是指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 企业 和农户提供的贷款、 存款、 汇兑、 结算等金融服务指标。

 覆盖面又分为贷款覆盖面和存款覆盖面,分别表示贷款的可获得性和金融机构提供存款和汇兑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农户 贷款满足率在发展中 国家处于较高水平。XXXX 年末, 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下同)农户贷款余额为 9197 亿元, 占农村信用社全部贷款余额的 34.94%,比年初增加 1259.85 亿元。

 在农户贷款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710 亿元,比年初增加 115.43 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 1001 亿元,比年初增加 139.46 亿元。

 我国约有 8 亿农民, 2.3 亿农户, 获得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共 7072 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31.2%。

 全国 2.3 亿农户中, 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 亿户, 57.6%的农户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 凡是向农村信用社提出申请贷款的农户, 60%左右都能得到贷款。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农户贷款覆盖面处于较高水平。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 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

 机构覆盖面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平均 30%~ 40%的水平,比最高的印度(75%)高 10 多个百分点。分机构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改策性银行, 分支机构基本遍布县级以上城市, 粮棉收购资金贷款业务覆盖乡村。

 截至 XXXX 年 6 月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农村地区的最大商业银行, 61.9%的机构网点、51.5%的在岗员工和 35%的贷款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另外还有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信用社(不含联社), 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超过 3.5 万个, 其中 79%的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地区, 提供储蓄、汇兑等金融服务。

 此外, 还有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大约 300家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 以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典当商行等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从总体上看, 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 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面临现实挑战。

  从可持续性指标看,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理念、 方式、 方法 和效果则不尽理想, 基本上还停留在国际先进国家 20 世纪 80年代的水平, 并主要体现为两个特征:

 一是低利率和利息补贴政策;二是以项目 为主, 而没有以机构为基础。

  现实地看,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面临诸多挑战。(1)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经营规模都非常小, 例如, 我国国土面积远远超过美国和印度, 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 0.09 公顷, 不到印度的1/2、 美国的 1/6。

 (2)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 2.2 亿农户), 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

 (3)农户之间的结构性差别、 地区差别非常大, 相应地需求结构差异很大, 发达地区或相对富裕的农户可能主要表现为生产性、 经营性的金融需求, 但落后地区或相对贫困的农户则需要更多的生活性债务(如 教育 、 医疗等)。

 (4)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 产权不完整, 土地、 房屋以及相关的财产都无法进入市场, 不能抵押。

 (5)我国城乡差距非常突出, 且有扩大趋势,呈现出很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6)我国的行政干预力量也可能是最强的, 等等。

 所有这些, 都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

 因此, 可持续性要求效率优先, 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增加农业贷款、 培育和发展农业小额信贷又需要实施公平原则, 两者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二、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XXXX 年 6 月 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国发[XXXX 年 8 月 , 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 8 省(市)正式启动。

 XXXX 年 8 月 , 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 29 个省(区、 市)。

 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 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到 XXXX 年底, 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 共发行专项票据 1656 亿元。

 此外, 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 前限额为 1279 亿元, 最长期限可达 3 年, 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 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 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 发挥了 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

 截至XXXX 年末,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 12105 亿元, 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 XXXX 年末的 40%提高到 46%。

 XXXX 年 7 月 , 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 审慎调整业务范围。

 XXXX 年 9 月 , 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

 XXXX 年 7 月 , 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 牧、 副、 渔范围内从事生产、 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开办农业 科技 贷款业务。

 XXXX 年 12 月 , 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

 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

 从 XXXX 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 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

 三年来, 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 亿元, 累计归还再贷款 2637 亿元。

 另外, 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 组织企业存款、 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 改善负债结构。

  (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 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

 近年来, 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 增加支农信贷投放。

 XXXX 年 1 月 1 日 起,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 2 倍。

 XXXX 年 10 月 29 日起, 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2.3 倍, 下浮幅度均为 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 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 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支农再贷款自 1999 年开办以来, 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 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 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 扩大农户贷款、 缓解农民

 贷款难问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9 年至 XXXX 年末, 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 1.1 亿元。

 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 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 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 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 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 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 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 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 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

 目 前,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 3 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

 农村 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 除农村信用社以外, 其他 金融 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 6%提高到 11.5%。

 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9%, 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 2.5 个百分点。

  4 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

 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XXXX 年,有关部门在江西、 重庆、 贵州和陕西 4 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 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

 目 前 ,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 XXXX

 年 5 月 底, 发放到户贷款 3109.1 万元, 覆盖贫困村 399 个, 扶持贫困户 4765 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 15个百分点左右。

 在 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 XXXX 年, 新增河北、 湖南、云南、 广西 4 省(区)为试点地, 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 8 个省(区、 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

 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 XXXX 年 8 月 1 日 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 4.131%下调到 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

 对 XXXX 年 8 月1 日 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 实行 5 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

 目 前, 邮政储蓄 7000 亿元的转存款中, 已有 5000 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 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

 同时, 经相关部门批准, 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 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 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 开展部分中间业务。

 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 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

 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 中国 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

 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 28 个省(区、 市)采取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 发展 农业保险。XXXX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 8.46 亿元, 赔款支出 5.84 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 733.21 亿元, 约为 7300 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

 险的保障。

 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

 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 种类不断丰富, 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 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 1999 年起, 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 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 问题 ,取得良好的 经济 效果和 社会 反响。

 截至 XXXX 年末, 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 9197 亿元, 其中, 小额信...

篇五: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a se do nth er e se a r c ho fr u r a l f in a n cia l c o n str u c tio ninh u n a np r o v in c eb y№K & GF e iA th esis su b m itte dinp a rtia lsa tisf a ctio n o fth eR e q u ir e m e n tsf o rth ed e g r e eo fM a sterO fA g r ic u ltu r a lE x te n sio nR u r a l a n dr eg io n a l d e v e lo p m e n t1nC e n tr a lS o u thU n iv e r sityo fF o r e str ya n dT e c h n o lo g y4 9 8S h a o sh a nS o u thR o a d , T ia n x inD istrictC h a n g sh aH u n a n410 0 0 4 , P . R . C H IN AS u p e r v iso rP r o f esso rW a n gD o n gN o v e m b e r , 2 0 1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iV 少y t弓年l胡甲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l、保密口,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留。( 请您在以上相应方框打“√” )作者签名:

 弋扩≯l弓年IV 月 叶日导师签名刎, 乡年f 蝴哆日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 问题。

 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 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但现阶段,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相对于城市金融的发展, 仍存在一定的弱质性与滞后性, 这必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

 所以, 在农村城镇化的条件下,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其农村金融及经济发展状况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 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农村金融服务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需要不断完善, 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研究了在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前提下, 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首先确立了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明确理论方向。

 在关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研究中, 经历了三种主要理论:

 金融供需理论、 系统和结构理论以及金融资源理论。

 这三种理论共同构成了本文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重点分析了农业城镇化过程中金融服务的供需情况。

 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 发现了农村金融体系中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供给并不能极大满足农村有效需求的要求, 并对国外农村金融的表现进行了阐述。

 通过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供需矛盾, 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 本文在此背景下, 研究湖南省农村金融的整体现状, 并对其金融供给主体进行分析,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并提出了改善湖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战略框架:首先, 完善以政策性金融支持、 农业保险体系、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基础机制的建设, 从整体上保障农村金融的供给;其次, 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多种属性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再次, 积极引导各个金融机构, 使之提供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供给

 A B S T R A C TO n eo fth eim p o r ta n t str a teg iesin C h in a ’ S so cia l a n d 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is toa c h ie v e u r b a n iz a tio n in ru ra l a rea s. S u ccessf u l u rb a n iza tio n in itia tives m u st c o n sid e rso lv in gissu esc o n c e r n in g a g r ic u ltu r e , f a m e r sa n dru ra l a rea s. A s a ne n g in eo fe c o n o m icg r o w tha n dd e v e lo p m e n tinr u r a lareas, financialse r v ice s C a nd e te r m in eth ee f f ic ie n c ya n dq u a lityo feco n o m icd ev elo p m en t. C u r r en tly , co m p a r edto u rb a na rea s, f m a n cia lse r v ice s inr u r a l a rea s h a v e f a llen b e h in d . O u td a te d in stitu tio n s a n d la c k o f serv ices h a v e h a r m e dp ro d u ctiv ityin r u r a l a rea s o fC h in ab yr e str a in in gits o v e r a lleco n o m icd ev elo p m en t. Inth ec o n te x t o fu rb a n iza tio n o fr u r a la rea s, itis essen tia l to esta b lish af u n c tio n a l a n def f ectiv ef in a n cia l se r v ice ssy ste m . S u chse r v ice s a r en e c e ssa r ytoim p ro v eth ee c o n o m ya n do v e r a lld e v e lo p m e n to fr u r a l a rea s.T h is th esisa n a ly z e sm e th o d so fr e str u c tu r in gaf in a n cia l serv icessy ste minr u r a l a rea su n d e ru rba n iza tio nstr a teg ies th r o u g hth ef o llo w in gsectio n s.It f irst d efines th e th eo r etica l ba sis o fth e r u r a l a r e au n d erin vestig a tio n , a n dcla rif iesth eo r etica l d ir e ctio n o fr e str u c tu r in gru ra l a rea s o fth e f in a n cia l se r v ic esy stem . T h eth r e eth e o r ie s u n d er c o n sid e r a tio na re"F in a n cia l S erv icesS u p p lya n dD e m a n dT h eo ry , S y stema n dS tr u c tu r eT h eo ry, a ndF in a n cia lS erv icesR e so u r c eT h eo ry . T a k ento g eth er, th eseth r e eth eo riesb e c o m eth e th eo retica l f o u n d a tio n o fth er e se a r c h a n da n a ly sisin th e th esis.T h e th esis th en f o cu ses o na n a ly zin gth esu p p lya n dd e m a n do f f in a n cia l serv icesinr u r a l a rea su n d erg o in g p r o c e sse so f u rba n iza tio n . A t th e c o n c lu sio n o fth isa n a ly sis, th ea u th o rp r e se n ts f in d in g sth a t d ir ect ca u se o f im b a la n ce in th e financial serv icessy ste mco n cer n in gr u r a l a rea s is d u e to a la c k o fsu p p lya n d a nin a bilityo fm e e tin gco n su m erd em a n d . M o reo v er, it in tro d u ces th e financialse r v ice s in r u r a l a rea s o v e r se a s. B ya n a ly zin gim ba la n ces o f d e m a n d sa n dsu p p lie so f financial se r v ic e s in r u r a l a rea s, th ea u th o r f u r th ersy stem a tica llya n dco m p reh en siv elysu m m a r iz e s th ee x istin g p r o b le ma s a nu rba n iza tio np r o cess;T h en , ba sedo nth isb a c k g r o u n d , th eresea rch o fh u n a np r o v in ce, th eo v e r a ll sta tu sq u oo fr u r a lfinance,a n da n a ly zesits f m a n cia lsu p p lym a inb o d y ,f o u n d th a t th ee x istin gp r o b le m s, a n dg iv e sar ea so n a b lep o lic y su g g estio n , a n dp u tf o r w a r dth eim p ro v em en to f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th estr a teg icf r a m e w o r ko f th e c o n str u c tio no fr u r a l f in a n cia lsy stem :II

 F ir st, im p r o v eth ep o lic yf in a n cia lsu p p o r t, th e a g r icu ltu r a lin su ra n cesy ste m , th er u r a l f in a n cia le c o lo g ic a le n v ir o n m e n t a s th e m a in c o n te n t o f th e m e c h a n ism f o r th ec o n str u c tio no fth e r u r a l f in a n cia l f o u n d a tio n , o nth e w h o leg u a r a n te eth esu p p lyo fr u r a lfina nce;S e co n d ly , th eco n stru ctio n o f am u lti- lev el r u r a l financial se r v ic esy ste m , d e v e lo pv a r io u s a ttr ib u tes o f r u r a l f in a n cia l serv icesin stitu tio n , im p ro veth eco m p etitiv er u r a lf in a n cia lm a rk et;O n c ea g a in , a n d a ctiv e ly g u id eth e v a r io u sfinancial in stitu tio n , top r o v id ef m a n cia lserv ices a n dp r o d u c tssu ite dto th ech a r a cter isticso fth e r u r a l financial d em a n d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 iz a tio n , r u r a lf m a n c ia lse r v ic e , f in a n c ia lse r v ic e s d e m a n d sin r u r a la r e a s, f in a n c ia lse r v ic e ssu p p f ie sinru ra l a rea s.III

 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 T …………………………………………………………………………………………………………. IIl绪j沦……………………………………………………………………………………. . 11. 1选题背景……………………………………………………………………………. 11. 2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2. 1研究目的…………………………………………………………………………11. 2. 2研究意义…………………………………………………………………………21. 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3. 1国外研究现状……………………………………………………………………21. 3. 2国内研究现状……………………………………………………………………31.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4 . 1研究内容…………………………………………………………………………41. 4 . 2研究方法…………………………………………………………………………51. 5本文创新点…………………………………………………………………………. . 62理论基础概述…………………………………………………………. . 72. 1金融供需理论………………………………………………………………………. 72. 1. 1农业信贷补贴论…………………………………………………………………72. 1. 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72. 1.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82. 2系统和结构理论……………………………………………………………………. 82. 2. 1系统、 功能与结构的概念………………………………………………………82. 2. 2系统的两对重要概念:

 显功能与隐功能、 显结构与隐结构…………………92. 3金融资源理论………………………………………………………………………1O2. 4 农村城镇化…………………………………………………………………………1 13湖南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133. 1湖南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133. 1. 1中国农村金融范围界定………………………………………………………. 133. 1. 2湖南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体系类型…………………………………. 13IV

 3. 2湖南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163. 2. 1湖南农村经济和农业范围的界定……………………………………………. 163. 2. 2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163. 3湖南省的农村金融供给构成分析…………………………………………………173. 3. 1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 173. 3. 2湖南省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 183. 3. 3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 193. 3. 4 合作性金融服务………………………………………………………………. 203. 4 湖南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2l3. 4 . 1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类型……………………………………………………. 2l3. 4 . 2湖南省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214 湖南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234 . 1湖南省的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问题分析……………………………………………234 . 1. 1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234 . 1. 2农业银行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大大弱化…………………………. 234 . 1. 3满足农村企业和农户信托投资需求的功能非常有限………………………. 234 . 2湖南省农村金融需求存在的问题分析……………………………………………244 . 2. 1湖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问题…………………………………. 244 . 2. 2湖南省新趋势下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264 . 2. 3湖南金融体系未能满足隐性金融需求………………………………………. 265湖南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295. 1金融服务主动性差…………………………………………………………………295. 1. 1政策性金融支持不到位………………………………………………………. 295. 1. 2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 305. 2适宜小农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315. 2. 1农村合作金融异化……………………………………………………………. 3 l5. 2. 2邮政储蓄造成资金外流………………………………………………………. 3 15.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325. 3. 1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325. 3. 2农业担保机构匮乏……………………………………………………………. 335. 3. 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33V

 6 完善湖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356 . 1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基础机制………………………………………………………356 . 1. 1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 356. 1. 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366. 1. 3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76. 2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386 . 2. 1引进外资, 重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386 . 2. 2降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 实现主体多元化……………………. 396 .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396. 3. 1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 396 . 3. 2在产品设计中加入配套服务替代机制………………………………………. 4 0结论及展望………………………………………………………………4 1参考文献…………………………………………………………………4 3致谢………………………………………………………………………………………47V I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l绪论1. 1选题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又由于相对于其他产业, 本身受自然条件和政策的制约相对较多, 也存在一定的弱质性。

 这种重要性和弱质性的双重性凸显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所以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构建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而农村金融是由农村金融交易主体、 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多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如何向现代化金融体制发展演进, 如何为农村的城镇化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是农村金融为“三农"发展服务, 为促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构建的必然要求。农村金融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 由于自然条件和禀赋的限制, 其市场化、 规范化和多元化的程度都相对较低, 再加上相关的调控和监控方面都较难按统一的步调执行, 农村金融特别容易成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 而且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应该由金融交易主体、 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协调运作, 相互联系。

 城镇化的过程中, 农村金融应该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持和动力。1. 2研究目的及意义1. 2. 1研究目的从湖南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三农"经济环境出发, 深入剖析湖南省农村金融所遇到的金融供需矛...

篇六: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西部金融》2017年第4 期对 农 村 普 惠 金 融 建 设 的 调 查 与 思 考程 军(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 西 西 安 710075)摘 要 :开展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是当前助推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总结了陕西安康平利县惠农金融 服务的主要经验和工作成效,并对下阶段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提出了加强政银企农合作、加大各方投入、严格风险控制、 建立长效机制等政策建议。关键词:双基联动;农村普惠金融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04-04陕西省平利县地处陕、鄂 、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人民银行安康中心支行积 极发挥金融扶贫牵头作用,引导和鼓励辖内金融机构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 育活动中,通过依托农村各级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 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相结合,打造出“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基层党支部”的“双基联动”惠农服务模式,助推脱 贫攻坚取得实效。近期,笔者深入到平利县进行专题调研认为,平利县的做法和经验不仅可复制推广,还为 全国类似地区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借鉴蓝本。_ 、主要做法(一)

 畅通渠道,惠农支付便利乡村百姓平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典型的劳务经济大县。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主要通过邮局汇单的方式寄回家乡,形象地叫做“邮包银行”。这种方式处理一笔汇款从寄到收,再到取款,

 少则半月之久,多则一两月,不仅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而且保密性和安全性比较差。2006年,为探索农村 普惠金融新路子,平利县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号召,在全县启动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 了农民工异地存款,在家乡金融网点取钱的愿望。虽然农民工银行卡降低了资金汇款成本,但农村金融服务 网点少,存取款依然不方便。2012年 ,平利县开始推广 POS 机助农取款,将农村金融服务从金融机构网点向 农民家门口延伸,实现了农民“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愿望。2015年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平 利县又将 POS 机助农取款升级为金融便民服务站,通过与农村商店、小卖部合作,加密布点,把银行建在家 门口,确保农民取款更方便、更快捷。平利县还在与湖北交界的关垭镇设立了跨区域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 了农民工取款跨省服务。(二) 精准施策,特色产业助推脱贫致富近年来安康中支和辖区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并与政府、企业、农户等主体合作,通过“精准扶贫+普惠金 融”,大力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通过充分调研,支持平利县政府出台了《平 利县金融服务改革方案》和《平利县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实施意见》,强力推进小额创业贴息贷款、富硒茶叶 贷 、种养殖贷等特色产业贷款政策的实施,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特惠金融产品,使贫困户能贷款、能发展、能支 付 ,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同时,平利县还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和京东签约入驻,将空间上的 “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使当地的农特产品走出山外,变成票子,既帮助了农民的产品销售,

 促进了脱贫致富,又实现了信贷资金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良性循环。全县各级金融部门延伸服务半径,

 将人员、资金、柜台、服务下沉到村到户,从农民思想观念、融资需求、理财方式等方面植人“金融芯片”,在相 互对接中做“加法”。目前,平利县茶饮基地面积由2008年 的 15万亩发展到23万亩,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 58家 、省市级农业园区达到19个 ,“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先后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收稿日期:2017-2作 者 简 介 :程 军 (1963-),男 ,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4

 《西部金融》2017年第4 期专稿标”。平利县还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荣获“中国最美丽乡村”称号。(三) 拓宽内涵,“双基联动”增添服务功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康中支与辖区金融机构会同地方组织部门、政府部门积极探索金融服 务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在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基础上,试点推广“双基联动”营销贷款模式。通过实行“基层党 组织”与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干部双向兼职,共同完成对农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

 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服务,不仅促进了农民产业脱贫,也为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就业脱贫提供了资 金支持,加快了特色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步伐。2016年初,陕西省第一个“双基联动”工作站在平利县挂牌成 立 ,随后在全县相继建成了 25个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双基联动”工作站,银行机构与137个行政村及6 个居民社区签订了《农村金融“双基联动”合作协议》和《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计划利用3 年时间在全县搭建 “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双基联动”工作站村村通、全覆盖,切实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四)

 多方协作,政银企农合力组织推进“双基联动”以“银行+村委会+农户”为基本模式,以“物理网点+ 固定平台+流动服务”为载体,延伸服务 链条,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银企农协作,双联双推。平利县“双基联动”基本模式可以归 纳为“六双”院一是“双签”。银行机构与基层组织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权责,合作服务。二是“双办”。村委 便民服务中心与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双办合一,一站式服务。三是“双员”。银行派驻专职联络员,村组干部兼职 联络员,共同负责“双基联动”工作站的日常服务管理。四是“双责”。银行专职联络在做好信贷业务的同时要 积极协助村委工作,村组干部“一岗双责”,兼职抓金融。五是“双审”。工作站审批的贷款被上级银行否决的,

 不得放贷;银行审批的贷款村组有不同意见,也不予放贷,共同审批,共同放贷,共同清收,共同担责,确保贷 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六是“双评”。地方政府和组织部门将“双基联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评,银行 机构也要对工作站进行业务考核,双向考评,共同管理。(五) 责权明晰,制度办法保障惠农利农平利县“双基联动”成功的基础在于“严格定责,适度放权,合理让利”。一是定责到人。平利县各级党委、 政府以及组织、民政等部门将“双基联动”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管理以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 重要内容,与年度其他重点工作同推进、同考核。制定出台了《“双基联动”工作方案》、《“双基联动”工作站管 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定责到人。二是放权于村。为增强村组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简 化信贷流程,更好地服务群众,在保证信贷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将贷前调查、评级授信以及放贷审批等权 限适度下放,通过放权于村提高了办事效率,拓展了金融业务。据调查,实施“双基联动”放权于村后,全县贷 款审批日程平均缩短5 个工作日,不良贷款率下降近0.5个百分点。三是让利于民。为发展普惠金融、特惠金 融 ,平利县结合推进“双基联动”工作,积极开发特惠金融产品,让利于村、让利于民。如院野全民创业产业贷”对 诚信用户执行利率下浮10%,野富秦家乐卡”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精准扶贫“5321”贷款 全额贴息等,最大限度地惠农、利农。二、工作成效平利县“双基联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实施“双基联动”后 ,通过金 融服务搭建起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平台,党员有作为,群众得实惠。“双基联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解决了 扶贫资金短缺问题。2016年平利县通过“双基联动”工作站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贴息贷款2946笔 、14524万元,

 实现了全县15个 村 4489户 、12777人如期脱贫。在“双基联动”信贷支持下,平利县社区工厂以及农村电商 迅速崛起,走在全省前列。“双基联动”与惠农支付相结合,解决了惠农政策“直通车”问题。如平利县农商银行 通过大力推进“双基联动”,赢得了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农村社保、合作医疗以及惠农补贴 的独家代理权,既促进了该银行的业务拓展,又减少了惠农政策资金兑现的中间环节,让农民在家门口第一 时间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的温暖。(一)政府赢民心“双基联动”工作站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政府、基层党组织、农村金融机构为民、便民、利民的“绿色通 道”,农村金融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大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过去贷款办事“门难进、 脸难看”现象,如今变成“只跑一次路,只进一扇门”;过去“贷款一百跑到天黑,贷款一千人情优先”,如今“贷

 《西部金融》2017年第4 期款找支部,不跑冤枉路”。政府银行联手服务于民,让群众增强了对政府、基层党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和 依赖感,群众获得了实惠,政府赢得了民心。(二) 银行占市场“双基联动”将银行服务窗口延伸到了农户门口,大大增强了银行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壮大了银行经 营实力。以平利县农商银行为例,通过加快设立“双基联动”工作站,在全县多家银行中脱颖而出。截至2016 年末,该行授信农户已达38000余户,授信总金额3.24亿元,较上年新增授信3.07亿元;对个体工商户授信 8.34亿元,较上年新增0.22亿元;对小微企业授信8.28亿元,较上年新增1.87亿元;共发放富秦家乐卡 22828张 ,占全县总农户的45.4%,授信总额15.4亿元,较上年新增3.9亿元;全年各项存款余额37.36亿元,

 较上年增长18.50%;各项贷款余额25.94亿元,较上年增长18.99%;实现营业收入19.50亿元,较上年增长 44.89%;实现利润8875万元,较上年增长20.72%。(三) 农民得实惠“双基联动”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问题,让农民感受到普惠金融的春风。平利县老县 镇老县村共有农户960户 ,建立“双基联动”工作站后,平利县农商行已对符合评级条件的555户农户进行评 级授信,其中优秀户504户 ,较好54户 ,授信总额4568万元。截至2016年底,共投放贷款3,900万元,与年初 相比贷款户数和贷款总额均实现了翻番。(四)

 地方得发展在平利县乡村,“双基联动”不仅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推手,为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就业脱贫提供了 资金支持,同时也加快了特色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步伐,随处可感受到所带来的可喜变化。平利县长安茶城 位于长安镇高峰村,2016年新入驻商家30户 ,有 25家商户都是在该村“双基联动”工作的贷款支持下正常 运营的,贷款总额达3500余万元,较往年增长28%。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是全省社区工厂典范,也是该 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社区“双基联动”工作站是他们得以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是 一个移民安置社区,社区的40%以上居户都是在“双基联动”工作站贷款支持下发展产业和从事经营的,从而 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三、工作建议(一)

 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农合作开展“双基联动”关键在村委会,村委会是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政银企农合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关系着 “双基联动”效果。一是将“双基联动”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和政府日常工作议程,与政 府年度重点工作同考核、同推进,长效管理,常抓不懈。二是将“双基联动”工作作为农村工作重点严格考核,

 对在“双基联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在表彰奖励和个人职级晋升上给予重点倾斜,完善目标 考核机制。“双基联动”工作不力的,要予以追责。三是各银行和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主动服务,积极协助政 府抓好地方经济建设,让政府看到实绩,让群众看到实惠,形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协作共赢关系。(二)

 不断加大各方投入按照“银行投入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社会各方支持”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多渠道地解决好“双基联动” 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充分发挥银行机构在“双 基联动”工作中的投入主体作用。二是要积极争取将“双基联动”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 相关惠农项目补贴范围,符合条件的地区要及时申报争取“双基联动”财政专项补贴。三是要广泛争取社会 各方资金支持,形成社会重视、群众支持、多方投入、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三)

 严格进行风险控制一是要控制信贷风险。要落实好信贷责任追究机制,充分发挥村组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共同 做好贷前授信、贷款审批、贷后管理以及贷款清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杜绝“超额贷”、“人情贷”,降低不良贷 款率。二是要控制好资金风险。通过制度的、物理的、技术的多重手段,建立完善可靠的信贷资金安全防护体 系。三是要控制制度风险。特别是对“双基联动”工作站的专、兼职联络员要选择好、培养好、管理好,对工作 站的管理既要适度“放权”,又要严格“限权”,严格做到用人得当,放权适度,管理规范,风险可控。(四)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和再完善的过程。“双基联动”工作要按照稳中求进、快步稳走的6

 《西部金融》2017年第4 期专稿总基调,根据客户需求和工作实际袁加快金融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全面建立 和不断完善“双基联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用制度约束行为,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竞争 力和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窗口,农村普惠金融的新平台,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参考文献[1] 贾晋,肖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7,⑴:70-75。[2] 贾占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与...

篇七: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而目前, 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 农村金融服务落后,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

 因此,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三农” 金融服务, 是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 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

 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农村金融机构退位, 服务功能弱化。

 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 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 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 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 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 和边缘化。

 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

 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 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 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

 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 业务范围太窄, 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 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 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 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 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

 其次, 农业银行支

 农功能“边缘化”。

 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 其“盈利性、 流动性、安全性” 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分散性、 波动性、 长期性” 向背离, 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 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

 再次, 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 农业、 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 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存在“农信难为农” 的严重问题。

  2. 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农民很难取得贷款。

 为防范贷款风险, 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

 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 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 另外, 由于农村贷款期限、 结构、 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 农业走向产业化、 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周期长, 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 1 年, 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 此外, 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

 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 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 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 金融生态断裂。

 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 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 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金融机构考察其

 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 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 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 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 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 小城镇建设贷款、 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

 另外, 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 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 民间借贷缺乏规范, 金融风险加大。

 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但良莠不齐, 同时, 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 其风险、 隐患日益凸现, 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 间接殃及社会稳定; 另外, 民间借贷不规范, 无借据、 合同, 缺乏担保,隐蔽性强, 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坑蒙拐骗在所难免, 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此外, 影响金融宏观调控。

 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 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 加大现金 “体外循环”, 造成金融信息失真, 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 盲目性, 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 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 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

 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

 保险基金规模较小,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 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 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 贴农、 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 经营行为不规范; 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 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 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 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 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 乡村企业多样化、 多层次金融需求

  [1] [2] 特点, 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 政策性金融、 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 分工合理、 产权明晰、 监管有力、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 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并构建农村金 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 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 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

 首先,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 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 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 强化农户诚信教育, 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 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

 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

 另外, 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内部

 治理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

 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 加快诚信立法, 实现银行、 政府、 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 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

 运用法律、 制度、 行政和经济手段,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 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 提升其公信力。

 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 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 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

 其次, 转换地方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 目标、 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切实转换服务理念, 强化农村服务意识, 严格依法行政, 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

 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 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 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 存款者的合法权利。

 再次,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 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 因此, 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 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

 同时, 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 加快法律制定, 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 平稳推进。

 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 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 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首先, 制定农业投资法。

 制定农业投资法, 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 通过立法规定中央、 地方、 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

 另外, 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 以调整其级差收益。

 同时, 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 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 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 国家保护” 的路子。

 此外, 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 多存可以多贷, 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

 其次, 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

 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 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

 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 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 融资渠道、 经营机制、 管理模式、 运营规则、 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

 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 在资金、 利率、 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 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经营目标、 经营业务、 权利义务、 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

 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 规范和保障, 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 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再次,

 制定农业保险法。

 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 从法律上明确政府、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关系, 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 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

 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 收获后储藏、 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

 另外, 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

 进行保费补贴, 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 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 进行费用补贴,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 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

 实行某些优惠政策, 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 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 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

 另外, 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 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 商业性保险公司、 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首先, 创新管理体制。

 强化内控制度, 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

 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 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 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完善目标考核、 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 制度化, 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

 盈利性。

 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 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

 强化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提高内控执行效果; 强化增资扩股工作, 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 逐步优化股权结构。

 再次, 完善治理结构。

 在治理结构选择上, 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

 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 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 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 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

 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 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

 最后, 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

 资本充足率提高了, 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同时, 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 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 改善自身经营, 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良好形象, 做好服务, 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 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

 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 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

 提高信贷质量。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增强其风险意识; 严格信贷审查, 加强信贷管理, 及时催收贷款。

  4.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

 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首先, 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 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 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 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

 在业务拓展上, 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

篇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Y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与经济 2018.06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各地金融机构纷纷在辖内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加快普惠金融服务再升级。本文首先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功能内涵及其建设的动力机制、制度约束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起因。接着,以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为例开展调查,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主要作用与特点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最后从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完善治理机制及合理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关键词] 普惠金融;金融服务站;金融治理;金融协调;金融扶贫[中图分类号] 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2018)06-0093-04DOI:10.19622/j.cnki.cn36-1005/f.2018.06.015刘勇(1967-),中国人民银行广丰县支行,经济师;葛林(1971-),中国人民银行广丰县支行,工程师;程殷洁(1989-),江西广丰农商银行,会计师。(江西上饶 334600)■ 刘 勇,葛 林,程殷洁J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是银行机构按照人民银行统一标准和管理要求,在农村地区创建的提供助农取款、现金服务、金融精准扶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村金融宣传、农村电商服务等金融服务的综合平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工作要求和部署,按照“政府支持、人行主导、金融机构主建”的原则,在整合现有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农村金融宣传站、农村电商服务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近年来,不少国内文献基于地方案例和调查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典型文献包括:叶银龙(2015)从供需矛盾、制度变迁及激励约束机制等角度探讨了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进展情况;盖永和和夏志琼(2016)从重复建设、交易清淡、故障率高等方面分析了辽宁凤城农村金融服务站运行缺陷;王小洪等(2017)剖析了湖南省炎陵构建金融扶贫服务站、联姻当地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商合作试点以及依托“互联网+”推动产业化运营的扶贫模式。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各地金融机构纷纷在辖内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加快普惠金融服务再升级。本文以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为例开展调查,在阐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主要作用与特点,剖析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起因(一)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功能内涵从各地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实践情况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定位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第二种观点是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定位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模式。而本文与叶银龙(2015)的观点类似,认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是在农村地区,依托固定服务场所,承担特定金融服务功能的一项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制度安排有望为农村经济单位之间开展合作提供新的平台,以及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增添新的动力。因此,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扮演着有别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角色,承担着新时代独特的金融服务功能。其中,这些功能,93网络首发时间:2018-06-28 11:53:24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005.f.20180627.1526.015.html

 JRYJJ既包括对正规金融服务的辅助服务功能,也包括为正规金融中介提供后台服务的功能,还包括一定的公共服务功能。(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动力机制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项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全国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正规金融中介无法满足广大农村主体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需求,故而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来弥补这种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第二,近年来互联互通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这种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大大降低,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广大偏远农村地区提供各种现代金融服务。第三,政府部门正成为地方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其利用自身的强大影响和推动力,完全可以在降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成本方面有所作为,使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朝着收益趋增和成本趋减的方向转变。第四,在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这种集信用信息采集、小额支付结算、信贷审批受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农村金融改革实践为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制度约束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相对完备的契约关系。不仅政府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目标责任制相当于一种契约关系,而且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村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议本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故而这种明确的契约规范有助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的作用。考虑市场竞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契约关系的不完备所引发的诸多潜在问题。只有形成充分的竞争机制,才能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必须建立一套政府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对于考核较好的机构,在财政性存款、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而对于金融服务站建设中的代理人问题,则可以通过动态的巡视管理进行约束。四是充分利用好声誉效应的作用。在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需对失信违约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夯实坚定的社会信用基础。(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路径选择通常认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可以作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有效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但是对于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具体模式则需体现实效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的基本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在该模式下,主要依靠政策支持和各类补贴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其强调政府职能在乡村领域的拓展,旨在通过地区发展规划和集中配置资源来促进农村地区或偏远地区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这种模式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欠发达地区更为重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金融服务提供方面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二是市场化主导模式。在该模式下,更多依靠金融机构结合市场发展需要自发地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其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只是在必要时进行合适的引导,旨在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模式对于市场化程度较好、金融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健全的地区更为适用,因为此时市场会根据发展需要自然地将触角延伸至农村地区或偏远地区,根本不需要政府进行集中规划和行政管理。二、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调查自2018年1月起至2018年3月末,上饶市广丰区共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11个,分布在8个乡镇,11个行政村,发生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等业务2375笔,金额712829元。并且,广丰区规划于2018年底建成80个站点,初步搭建广丰村级金融服务网络。广丰区地处赣东北,2017年GDP是376.69亿,财政收入是46.64亿,位居上饶市第一,全省前列,属经济强县(区)。土地面积 1377 平方公里,人口 103万,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与江西其他县(市、区)情况类似,外出务工人员众多, “打工”经济因素活跃。据统计,广丰外出务工人员高达30多万人,从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进度看,位居上饶市乃至全省前列。从交易金额、笔数看,在全省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普惠金融服务站的主要作用与特点一是网点布局合理,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从已布局设立的服务站来看,选取地址均在地金融与经济 2018.0694

 JRYJJ表1 广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情况表数据来源:江西广丰农商银行。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利的地点,辐射周边农村人口合计达158300多人,为农户提供了小额现金存取、缴纳社保、各类涉农补助资金等基础金融服务业务。据调查,设立在少阳乡少阳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站,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当地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的难题,填补了农村腹地金融服务空白。二是降低农户获取金融服务成本,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由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缺失,农民跑到几十里外找银行网点是常见的事,普惠金融服务站进一步夯实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基础金融的需求,有效降低了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减轻了农户奔波劳累之苦,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三是提供多样化基础金融业务,实现助农服务“零距离”。普惠金融服务站除提供小额存取款、转账等基础服务之外,还加载了政府家电补贴、退伍军人补贴、退休金、涉农补贴、低保、医保、救济款等资金存取功能,着力确保国家助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本村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四是围绕站点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普惠金融服务站除提供存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外,同时配备点钞机、验钞机等银行设备,方便农户使用,还提供征信、人民币反假、防范非法集资金融知识宣传功能,承办银行积极鼓励站点经营者开展电商业务,初步建立起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站功能为基础,以“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为平台的格局,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功能。广丰农商银行为少阳乡少阳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经营者免费提供电脑,依托站点在淘宝开店,帮扶当地村民销售茶叶、马家柚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一是站点建设成本高,涉农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是由承办银行承担全部费用,据测算,每个站点的机器设备、广告制作成本至少为15000元,且初期每月还需支付经营者业务补贴等费用,承办银行处于“赔本赚吆喝”状态,财务负担较重。以广丰区为例,100%站点都由广丰农商银行承办,按照2018年底建成80个站点计算,将至少投入资金120万。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没有热情参与。二是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不足,站点业务量较小。广丰区人口103万,位居上饶市第三,属人口大县。与上饶其他县市情况类似,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据统计,各村40岁以下青壮年人口占比不超过5%,造成实际金融需求不足,以广丰11个站点3个月交易笔数平均测算,每个站点每天交易笔数仅为2.39笔,以农商银行每笔补贴0.5元测算,每个站点经营者每月收入不到100元。这在客观上造成站点经营者对业务推广积极性不高。三是存在资金安全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大多地处农村偏远地区,安全防范措施和防范力量较为薄弱,现金取款功能需要服务站经营者自备现金,容易成为盗窃和抢劫等恶性案件的作案目标,导致资金安全风险增加。四是银行营业网点对应服务站数量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据实地调研,以广丰农商行管村支行为例,该支行仅有工作人员4人,除应对银行网点的基础业务之外,还需管理、解决周边2个行政村服务站运行中碰上的问题,存在严重的人员不足现象,无法及时处理服务站的紧急情况。五是存取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户需求。据实地调研走访发现,11家普惠金融服务站经营者中,有6家反映存取款额度较低,只限每户每日存取2000元以内,无法满足急需存取超过2000元的农户需求,尤其是在春乡镇少阳乡少阳乡东阳乡东阳乡排山镇洋口镇桐畈镇横山镇五都镇五都镇湖丰镇合计行政村少阳村石亭村社后村后阳村卅八都壶山村二渡关双峰村花棚村杉溪居回树村建成时间2018.12018.12018.12018.12018.12018.12018.12018.22018.22018.22018.2承办银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广丰农商行办理业务笔数1956785293321784140575862375交易金额(元)109279188502261232977402304757152381330810360023001900712829辐射周边人口(人)2300015000700085002100012300180009500130001500016000158300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调查与思考95

 JRYJJ节、清明、国庆等节假日期间,需要存取超过2000元现金的农户较多,难以满足农户需求。三、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的政策建议(一)建立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多方协作机制,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总体上,由于不同地区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不尽相同,故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而不能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政策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功效。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是:建立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多方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力量共建共享。一是政府依托行政资源优势,在政策出台、财政补贴、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可采取财政补贴、设置助农奖励等方式,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承办银行给予补贴,提升其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人民银行依托金融管理优势,在业务开办、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成效显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政策重点扶持。三是金融机构依托信贷资金优势,提升业务办理手续费补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积极跟进,对...

篇九: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农村金融发展调研报 告

 目

 录 第一章

 调研简介 1 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1 1.2

 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4 第二章 市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8 2.1

 特色农业产业支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8 2.2

 初步形成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9 第三章 全县调研数据分析及总结 12 3.1

 农户家庭资产状况较好 13 3.2

 农户家庭收支结构比较合理 14 3.3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14 3.4

 农户金融借贷现状分析 14 3.5

 农户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应用程度较低 14 3.6

 农户对不动产抵押贷款态度谨慎 14 四、结论与建议 14 4.1

 构建多层次结构的金融服务体系 14 4.2

 设计与农户需求相匹配的多元化产品与服务 14 4.3

 抵押物资条件与农户所有物的相匹配 14 4.4

 农村金融服务应以简单灵活为准则设置 14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调研简介

 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三农”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问题 1:省农业总体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截至 2014 年,虽然省耕地面积总量达 8115.35 万亩,但是从分布区位和质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区位偏僻、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问题 2: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增增收基础不牢固、具有随意性和脆弱性。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虽有提升,但相比城镇居民收入而言,其绝对差距在不断拉大。问题 3:农村的发展建设被逐步边缘化。在全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同区域城镇固定资产增长速度。

 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业变成了弱势产业、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农村变成了弱势地区,当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重大 “三农”问题都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此背景下,研究的农村金融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对促进农村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融通、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地意义。目前财政总量较小,而且转移支付比例较高的客观困难面前,积极研究如何促进农村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融通、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在“三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重大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对探讨如何优化当地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国家层面看,自 2007 年以来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性文件,总体上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业务。但是,省整体金融业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工作起步较晚,并不能有效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

 重要的金融支持。通过该项目研究,希望能对优化当地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次农村金融调研项目,由大学经济学院和宜信普惠公司合作发起。旨在摸清农村金融现状,了解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分析农村正规融资与民间融资渠道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满足程度,评估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效果,进而找到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瓶颈和矛盾,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的对策建议,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普及率。

 为达成调研目标,大学委派众多教授参与带队,为调研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并选派近百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八个小组深入平凉、定西、天水、、白银、武威、和张掖 8 个地市以及 18 个乡镇。并且,此次农村金融调研项目,也得到了省金融办公室以及各地州市政府的积极支持和高度重视。

 本次调研活动是通过区域农村普惠金融座谈会及入户实地调研等形式开展。该调研问卷涉及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与支出状况、农村金融服务与需求供给状况、农村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普及情况、农村土地流转与房屋抵押状况五方面内容。调研团队的第三小组承担省市全县的调研任务,并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此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2014 年大学•宜信普惠农村金融调研课题组第三小组(分队)在 7 月 20 日至 26 日前往市武都区和市全县进行实地调研,与市金融办、市农办等 8 个相关市直单位以及市人民银行等 9个相关金融机构举行座谈,了解市金融体系结构以及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选取全县 4 个乡镇共 11 个行政村进行入户访谈调研和问卷调研,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和探索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提供现实依据。

 1.2

 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1.2.1

 调研 时间安排

 1、 培训及启动仪式 1)7 月 10 日至 7 月 18 日,与市政府、市金融办衔接商讨调研范围、调研行程、调研对象等各项事宜。

 2)7 月 19 日进行调研团队的专项培训。

 3)7 月 20 日上午 8 点 30 分由出发,同日晚 6 点 30 到达市武都区。

 2、调研工作安排

 7 月 21 日上午 8:30-12:15,参加由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农村金融发展座谈会,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主持,从多个视角对市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做了详尽汇报和介绍。

 1) 7 月 21 日下午 2 点,在市金融办的安排协调下,调研小组分别对武都农村合作银行和武都金桥村镇银行做了实地调研。

 2) 7 月 22 日上午前往全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随机选取 4 个乡镇开展农户与个体工商户问卷调查,每个乡镇选取 2-5 个行政村(视村镇所辖范围而定)分组调研。团队成员两人一组,共分为五个小组。

 3) 7 月 23 日,调研团队在城关镇李武村、邵总村、枣沟村、石碑村、庙湾村开展调研活动。

 4) 7 月 24 日,调研团队在小川镇小川村、联合村开展调研活动。

 5) 7 月 25 日,调研团队在陈院镇梁楼村、白马寺村开展调研活动。

 6) 7 月 26 日,调研团队在店村镇大寨村、新村开展调研活动。

 7) 7 月 27 日由全县返回。

 8) 7 月 27 日至 9 月 13 号,整理调研数据,完成调研报告写作。

 1.2.2 调研原则

 此次调研采用选定调研地点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调研方法能够在最小成本约束条件下取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群体。目标有效问卷数量大于 220 份,走访金融机构及其便民服务点 7 家以上,在农户样本选择上没有严格要求,但是包括纯农户、养殖大户、贫困户等种类。

 此次的入户调查,我们依据距市区远中近的原则,并考虑不同民族聚居的情况,共选取了市全县的城关镇、店村镇、小川镇和陈院镇这四个镇,每个乡镇选取了两到三个行政村进行入户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了约 283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269 份。

 入户调研期间,我们每天晚上开会总结当天的调研情况,大家互相交流调研中的问题,并讨论相应的应对策略,确定和分配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力争使入户调研获得尽可能多的准确信息。最终用于统计分析的调查问卷为 269 份。本次参

 与调研的农户中男性占 55.3%,女性占 44.7%;年龄结构上,32-55 岁的中年人占有效样本的 69.5%,18-32 岁青年和 55 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分别 12%和 18.5%;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最大,约占有效样本数的 81%,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户仅占 2.5%。

 为了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金融供需关系现状、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机构分布以及农村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等相关问题,本次调研采用选定调研地点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即考虑市农村金融发展较具代表性的 全县作为调研县取 区,综合考虑地理分布、产业结构、区位与经济条件等因素,选取 4镇 个乡镇 10 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研,从而在最小成本约束条件下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群体。本次问卷调研在农户的样本选择上,要求包括纯农户、种养大户、工商户、贫困户以及村干部户五种类型的农户,比例上没有严格要求。

 此次的入户调查我们选取乡镇的依据有如下几点:

 首先,考虑乡镇所在的地理位置,距离城区越近的乡镇可以依靠县城的广阔市场优势,当地农户的种养、经商、小企业有较好规模的,在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上都优于边缘乡镇;距离城区越近的乡镇居民在获取信息上更灵通,对 于相关金融政策的了解也比边缘乡镇更深刻。根据以上几点,我们选取城关镇和店村镇作为调研对象。

 其次,考虑乡镇的交通便利程度和特色产业规模程度,调研对象中的小川镇位于全县西部,距县城 22 公里,江武公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乡镇公路辐射全县西片区 7 个乡镇,是全县西片区的大镇;特色产业丰富,是核桃、樱桃、蔬菜等农副产品和中药材集散地,也是核桃、中药材市场,小川农贸市场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核桃市场,此外小川镇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是走在前列的,经营比较成熟。陈院镇则是全县中药材、核桃种植大镇,是全县的重要产粮区,目前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金银花、烤烟种植面积均已达到 200 亩以上,根据以上特点,我们选取了小川镇和陈院镇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每个队员每天都写调研日志,仔细记录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和思考,并在晚上开展团队讨论,交流分享调研中的想法及调研经验,商量提出解决调研中问题的办法,这些前期工作使得调研开展很顺利,也为后期的报告完成提供了第一手的分析资料。

 1.2.3. 调研团队

 本次金融调研团队的构成由宜信普惠公司成员、大学经济学院师生、市政府与全县政府工作人员等三方人员共同构成,采用的是每日一个乡镇,每村 1-3 个小组,并配备当地向导(驻村干部或村委会成员)的人员模式,其中市政府办公室陈玉鹏科长、全县政府办公室姚鑫主任、全县金融办公室武悦主任、宜信公司陈芳代表和带队老师李菁随机选取一个调研小组全程陪同,负责调研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工作、了解当地整体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同时进行问卷调研的任务。调研工作团队的名单如表 1-1 所示。

 表 表 1-1 :

 第三小组成员名单 编号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专业)

 1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2

 女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3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4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5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6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7

 女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8

 男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金融硕士 9

 女 大学经济学院 2012 金融学班 10

 女 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经济学基地班 11

 女 宜信普惠公司员工 第二章 市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2.1

 市基本情况 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的上游,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全市总面积 2.78 万平方公里,辖八县一区,包括武都区、全县、徽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等 9 县共 195 个乡镇

 3203 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 282.77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246.43 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87.15%。2013 年农业生产总值达 249.5 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 61.03亿元。

 市辖区因其错综复杂的地理形态以及地处长江流域的水源优势拥有非常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市立足于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和中药材等四大优势产业,逐步建设优质畜牧、绿色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等五大生产基地,鼓励发展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特色产业,对市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2013 年,市农业基础种植稳定增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 106.03 万吨,同比增长 1.6%;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累计达到 1015 万亩,特色农产品总量达到 332 万吨,实现产值 99 亿元,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特色产业规模 名称 产业面积(万亩)

 挂果面积(万亩)

 产值(亿元)

 核桃 356 82 15 花椒 209 152 13.2 油橄榄 35.4 15 1.2 中药材 98.2 14.2 万吨(鲜药)

 13.3 茶叶 15.2 10(投产面积)

 1.1 苹果 64 38 5 马铃薯 174 149(产量万吨)

 17.9

 当前,市各县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已初步形成区域差异化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而交通瓶颈的突破对于利用“地接三省、连通南北”的地理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2

 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放宽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实施,市一方面引导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

 贫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主体,推动形成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截止 2013 年底,市已经发放贷款额为 306.62 亿元,“三农” 贷款达 231.95亿元,占比 75.6%。服务于农村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 38 家,从业人员 2097 人,网点总数为 294 家;全市助农取款服务点合计超过 1600 个,投放 ATM 机、POS机等各类自助服务设备近 4000 台;涉农金融证券机构 2 家,保险机构 29 家;融资性担保机构 11 家,注册资本 3.1 亿元;小额贷款公司 24 家,实现各县区小贷公司全覆盖。

 而通过实地调研,结合上述金融大环境的数据,我们认为省市的金融服务体系呈现以下特征:

 ( (1 )传统金融机构是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三农” 扶持政策持续广泛的推动作用和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全市范围内面向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与服务,成为支撑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

篇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金融 148

 2020 年 12 月 财政金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研究

 李有梅 青海西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针对我国‚三农‛金融缺口巨大的现象,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背后最强有力的推手,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现象,乡村建设问题尤其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创设良好的乡村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开了分析探索。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35;F320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决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因此,应有效发挥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发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 乡村金融发展中现状

 1.1 农业生产面临多方面风险

 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较大,农作物在生长期间受自然灾害影响会导致收成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在农作物的储存上,受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多方面的管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意外几率。另外市场供求关系,对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农作物一般生产周期较短,由于农作物种类的不同,成本投入也有差距,市场供大于求时会出现“谷贱伤民”现象,会造成农民的负担,是无法坦然接受的生产现状。受管理经验影响农作物质量高低存在差异,不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

 1.2 农民信用意识薄弱

 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不愿意贷款,一般不会有超前消费意识或贷款发展自己的产业,过于保守,只想用自己手里的钱,这样才感觉到踏实。乡村民风淳朴,信用可信度较高,不会出现拒不认账的现象,但由于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农民不愿意贷款,贷款了的农民信用意识较为薄弱,在及时还款方面有所欠缺,这使得乡村金融方面的政策开展存在相应的风险。乡村较城市相比显然是落后的,例如信用卡,受整个乡村大环境的影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全,信用卡并不适用。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支付宝、微信等交易方式逐渐走入乡村生活,带动了乡村农民信用意识的提高。

 1.3 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收益甚 微

 老话说农民靠天吃饭,这句话是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农业的生产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没有第二产业的情况下,只依靠农作物换取经济收入,是微乎其微的存在。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但现实往往比预计更加严重,农业生产大环境导致整个乡村经济水平偏低,使得金融方面的发展更加受限。

 1.4 信贷抵押不成熟

 乡村现行的信贷政策主要是抵押贷款,但由于乡村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效的抵押物品几乎不存在。乡村的土地实行承包制度,产权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只享有经营权,房屋财产由于没有正式的房产证明也不具有抵押条件,以上种种都限制着乡村信贷的发展。

 2 农村金融发展的产业化与数字化

 2.1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使农村经营主体由农户转变为养殖大户和农业企业,其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抵抗能力较农户有了极大地提高。依托于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银行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核心企业周围的小微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为风险防控提供了评估基础。通过基于龙头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原本农村小散户信息缺乏、无抵押品等问题即可通过企业得以解决。目前,已有若干传统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提供涉农贷款的案例,这种模式亦充分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与供应链,实现了传统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需要指出的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仅适用于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在行业排名中靠前的企业。

 2.2 金融数字化

 随着金融科技、农村业务模式的不断发展,在农村金融领域出现了利用供应链进行数据化放贷、融资租赁和数字普惠技术等新型农村金融的解决办法,其各有优势且互为补充。目前,活跃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新型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有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平台,以京东金融、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及 P2P 类的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和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客户流量,降低了风险控制成本,使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新型金融中介得以参与,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3 发展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现阶段乡村金融体系急需完善,要加强政策对乡村经济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补贴,找寻与之相关的经验事例,力求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当前的乡村金融发展限制要素主要是抵押物与法律两个方面,针对此,乡村金融机构要对抵押贷款适度放宽政策,减低贷款利息、增加无抵押小额贷款等,切实降低乡村信贷业务风险,为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乡村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提升乡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3.2 实现市场化利率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有着全面的影响。对此,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做到:一是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支持政策。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发展农村金融,只有整合财政、金融政策,营造一个能实现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这是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二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推进力度。一方面,在科学、审慎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及潜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对不同业务制定差异化的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做好试点,逐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产品经营范围,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结构;三是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水平。从政策层面上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探索和发展较少占用资本的非利差产品,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政策和市场氛围,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力。

 3.3 打造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乡村金融环境要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能够积极的推进政府的发展,调动领导班子为百姓谋划的工作劲头。金融服务的完善促进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保险服务、理财服务等有了需求,相应的中介公司逐步完善,中介公司的发展为乡村的金融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金融体系离不开个人信贷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宣传个人信贷的注意事项,提高乡村人员的法律意识,创设信贷业务平台,将所有的业务及注意事项具体罗列,设置提醒消息,随时提醒信贷人员的业务进展,以促进贷款信用 (下转第 150 页)

 财政金融 150

 2020 年 12 月 3 计量模型

 在对房价波动和银行信贷关系的研究上,本文采用了时间序列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实现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本文研究房价波动对银行信贷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为:BL=αHP+ε。其中,BL 表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量,FP 为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ε表示误差项。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 2007 年 3 月至 2018 年 12 月的当月同比数据为样本。在变量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两个变量:一个是体现房价变动的指标:70 个大中城市的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HP);另一个是体现银行信贷的指标: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量(BL)。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为了研究房价波动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BL);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和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HP)。

 4.2 实证结果分析

 表 1

 2007-2018 年房价水平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的关系回归结果

 Estimate Std.Error t value Pr(>|t|) (Intercept) 8.04 3.98 2.02 0.04541* HP 2.05 0.75 2.74 0.00705 ** 表 2

 结果检验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31.44 on 118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0599 Adjusted R-squared 0.0520

 F-statistic 7.52 on 1 and 118 DF p-value < 0.007051 注:*Signif.codes: 0 ‘***’ 0.001 ‘**’ 分别表示在 0% 、0.1% 统计水平上显著。

 实证结果表明,在 2007 年至 2018 年期间,可决系数R²=0.0599,表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BL)变化的 5.99 %可由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HP)的变化来解释。在自由度为(1,118)的分布中,得到 F 值为 7.52,对应 P 值 0.007051<0.05,通过 F 检验。残差最小值为-8.19,中间值为 0.45,最大值为 7.27。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HP)在 0.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直线拟合结果斜率为 0.03,截距为 3.23。HP 前的参数估计为 0.03,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房价波动每增加 1 元,房地产开放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增加 0.03 元。房价的增加会使房地产开放资金来源自国内银行贷款提高。

 5 结论

 实证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房价波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房价水平的上涨将对银行信贷的投放产生正向影响,同时,银行信贷又将影响房价波动。综上所述,我国的房价波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双向联系,银行信贷资金作为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房价上涨时,银行将加大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投放量。控制银行信贷的非理性扩张,可以有效抑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以及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健,陈杰,高波.信贷约束、 房价与居民消费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2(4):45-57. [2]段忠东,曾令华,黄泽先.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7(2):40-45. [3]胡金星,张志开,邵翠樱.房地产信贷与房价:来自中国 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上海金融,2018(8):19-24. [4]黄飞鸣.借贷投资和资产价格泡沫:理论与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3):54-62. [5]况伟大.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信贷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59-68. [6]李剑.房价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联动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13(9):21-26. [7]刘嘉毅,陶婷芳,夏鑫.产业结构变迁与住宅价格关系实证 研 究 — — 来 自 中 国 内 地 的 经 验 分 析 [J]. 财 经 研究,2014,40(3):73-84. [8]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133-142. [9]马勇,吴雪妍.银行信贷如何影响房价?[J].金融评论,2018,10(3):1-22. [10]谭政勋,陈铭.房价波动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证据:抵押效应还是偏离效应[J].世界经济,2012,35(3):146-159. [11]王拉娣,安勇,王佳.房价波动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42-47. [12]张澄,沈悦.房价波动、 风险约束与银行信贷——来自中 国 银 行 业 的 经 验 证 据 [J]. 经 济 与 管 理 研究,2018,39(8):15-26.

 (上接第 148 页)

 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乡村金融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展开大数据调查,进而对乡村数据正紧资源整合,推动电商经济的开展,促进农作物经济效益的提升。

 3.4 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支微不动摇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必须从源头抓起,按照乡村经济运行发展状况,结合村情民意,适应乡村经济振兴需要,提供多种优质金融服务。一是坚持 “小额存款最稳定,小额贷款最安全”的经营理念,不断优化乡村信贷结构,丰富乡村信贷产品;农合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扬“背包银行”传统,持续开展“访客户、问需求、优服务”专项乡村服务活动,细化“访客问需”方案,提升乡村客户对农合金融机构的认知度;通过主动走访乡村企业,对接经济实体,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状况,广泛开展银企合作。二是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信贷投放原则,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按照“哑铃型”信贷机制要求,改变“坐门等客”的传统观念,为优质潜在客户提前做好授信,积极向优质客户推荐适合的产品,或者量身打造专属产品。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限制因素为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深化改革,尽快实现市场化利率、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锻造农村金融机构工作队伍,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韩旭.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研究[J].商讯,2020(4):72-73. [2]高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9(7):90-92. [3]陈曼.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9.

推荐访问: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调研 金融服务 调研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