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7篇

时间:2022-11-12 15:15:06 来源:网友投稿

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7篇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市**乡**村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7篇

篇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村建设示范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 概述 1.1.1 项目名称 **市**乡**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 1.1.2 项目建设单位 ***** 1.1.3 项目负责人 ***

  1.1.4 项目建设地点 ***省**市**乡**村 1.1.5 项目占地 项目计划占地 94194.36 ㎡ 1.1.6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⑴ 新建住宅 98 户 ● 新建 20 m×17.5 m 宅基地户数 44 户,住宅 108 ㎡/户 ● 新建 25 m×14m 宅基地户数 54 户,住宅 108 ㎡/户 ⑵ 新建村委会一处占地 3010 ㎡,办公建筑 903.04 ㎡ ⑶ 新建休闲公园一处占地 7321.58 ㎡ ⑷ 道路、供电、给排水配套。

 1.1.7 投资估算 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00 万元,

  具体构成如下:

 ⑴ 第一部分 2800.00 万元,其中:

 ●建筑工程 2471.89 万元 ●设备器材 265.25 万元 ●安装费 62.86 万元 ⑵ 第二部分 60.00 万元 ⑶ 预备费 140.00 万元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1.2.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⑵《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 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 ⑷《小城乡建设技术政策》的通知建科[2006]76 号 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⑹ **乡小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1.2.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项目建设条件 (3)建设方案 (4)环境保护 (5)项目管理、建设进度 (6)项目投资估算

  (7)经济评价

  1.3 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市**乡**村位于**市区近郊,**村由三个自然屯组成,现有 315户,人口 1360 人,有耕地 7005 亩,草原 5800 亩,奶牛存栏 3800 头,2010年人均收入 8228 元。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乡,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乡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乡建设步伐。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乡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乡的思路,对小城乡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推进,充分认识并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包括村镇建设的问题,还包括村民发展的问题;它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使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意义重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战略步骤。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 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

  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乡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因此,农村小城乡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生产力水平,改变生活现状,创造有利条件。

 2.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

  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乡是离**市区最近的建制乡镇,处在**市东部郊区,是周边交通的枢纽,但是由于小城乡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生存环境不优越,中心城乡的辐射作用不突出,不明显,尤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小城乡的整体工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乡小城乡给排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民生存环境,增强城乡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对拉动**市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乡是城郊型乡乡,农产品、畜产品交易比较频繁,就地理位置和有利自然条件而言,加快道路建设,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势在必行。以小城乡建设为基点,以乡村屯共同整治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务必办好的主要工作。

 1、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等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省、地、市、乡也分别出台了关于小城乡建设的倾斜政策,为推进小城乡改造提供了政策环境。

 2、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乡、进入市场,改变身份,加快致富步伐已被大多数农户所认识,群众中蕴涵的加快小城乡建设,活跃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多年来在小城乡建设上只是个自为战,小打小闹,缺少资金投入,因此小城乡建设没有较大变化,因此迫切希望国家的资金扶持,以加快我乡小城乡建设步伐。

 3、具有组织领导上的保证。乡党委、政府把小城乡建设作为拉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乡政府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精心规划,制定了相关的小城乡建设新机制,建立起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体系。

 4、**乡小城乡区面积小,社会基础较好,通过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城乡内的环境面貌,提高小城乡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市**乡**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对发展村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将对**及周边市县、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章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条件

 3.1.1.1 地理位置 //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 124°53`-125°55`,北纬 46°01`-47°01`之间,处于松嫩平原腹地,全市幅面积 3586 平方公里,辖 14 个乡(镇)3 个社区办事处,行政区划隶属绥化市所辖。

 市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经济带的中心,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3.1.1.2

 地形、地貌 **市地貌类型属松花江、嫩江冲击一级阶地。全市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地下降,海拔由 212 米降至 134 米,相对高差 78 米,地面坡度 1/600-1/300。东部海拔 180-210 米,西部海拔 130-180 米, 3.1.1.3. 地质条件 **市处于以长期缓慢下降作用为主的松辽中断陷中央拗陷区东部。从古生界基岩开始,复盖有层次清晰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岩层。粉质粘土及砂砾石及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夹砂砾石。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白垩系泥页岩、砂岩。

 表层 12m 以上的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粘土构成,表土层厚 0.5-0.7m,粘土层、砂质粘土交互构成厚 0.7-12.85m。

  最大冻土深度

 214cm 地耐压值

 40kpa 抗震设防裂度

 6 度 地下水位较低,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无特殊要求。

 3.1.1.4 气候条件 **市地处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秋季多风少雨,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时间长达 200 天以上;夏季雨热同期,时间短,约 120 天。

 **市年日照总时数为 2659 小时,年辐射量 125.77 千卡/平方厘米。年内 5-9 月日照时数 1245.6 小时,占全年的 46.85%,光能资源比较充足。受季风影响,平均雨量各季节不均。

 历年平均降雨量为 419.7 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 680.5 毫米(1960年),最小为 248.2 毫米(1989 年)。**风向比较稳定,受季风环流和狭管效应影响,全年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两季西北和西南风交替出现,出现频率最高,风速最大,夏季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是黑龙江省多风地带。

 3.1.1.5

 交通运输 **市公路贯通所辖 14 个镇乡和 162 个村,纵横成网。公路交通与周边毗邻的 4 县、2 市畅通无阻。

 3.1.2 社会经济条件

  **市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经济带的中心, **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流、物资、信息流集散地。全市总人口 51.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6 万人。全市总面积 358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88.7 万亩,草原 272 万亩,水域 80.55 万亩。

 ⑵ **市是全国 500 个商品粮大县(市)之一和东北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多年来,**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40 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5%,各类蔬菜总产量 56.9 万吨,蔬菜棚室已发展到 1.8 万栋,2 万亩,其中高效节能温室已达 600 栋,总产各类蔬菜产量可达 1.5 亿公斤。**市曾获国家“菜篮子产品先进市”,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称号。目前,以全市 6 大蔬菜为基地和 13 个主产区为基地的产业化为发展格局.蔬菜有 60 多个品种.蔬菜销售辐射到东北三省及俄罗斯等远东地区. 3.1.2.2 工业 全市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市域经济主导产业。形成了乳品产业加工链条;肉产品加工链条;生化制药加工链条;石化产品加工链条。目前,**市正在加大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下,放开手脚,大力发展加工业。

 3.2.1.3 城市建设 **县城目前规划占地 33 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布局清晰合理,特色鲜明。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开始向安居城市方向发展。

  3.2**市*...

篇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录 第一章

 总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项目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承办单位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试验区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可行性研究依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6、 可行性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 必要性及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 项目建设的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 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三章

 项目选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1、 上层次规划的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2、 对上层次规划的解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3、 试验区村庄布点规划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 项目选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四章

 需求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1、 人口需求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2、 户型需求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审核通过, 存档整理。

  受控资料, 禁止外传!

  

 3、 相关因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第五章

 基地现状及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1、 项目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2、 基地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3、 场外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六章

 建设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1、 规划设想及设计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2、 总体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3、 公用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4、 消防、 环保与节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5、 拆迁安置方案、 土地流转方案、 政策和措施保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第七章

 项目进度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1、 估算依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2、 一期投资估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3、 二期投资估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4、 三期投资估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第九章

 经济、 社会与环境效益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1、 经济效益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2、 社会效益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3、 环境效益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1、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2、 建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第一章

 总论 1、 项目概况 1 . 1 项目名称 XXXXXX 新农村居民点建设项目 1 . 2 项目地点 XXXXXX 行政村内

 1 . 3 项目承办单位 1 . 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 232759 ㎡, 总建筑面积 292400 ㎡,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224266 ㎡(安置户数 2220 户); 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25671 ㎡; 幼儿园建筑面积1495 ㎡; 小学建筑面积 4340 ㎡; 社区服务及社区医疗建筑面积 881 ㎡; 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 1070 ㎡; 农贸市场建筑面积 2468 ㎡; 储藏室建筑面积32209 ㎡。

 该项目全部为多层住宅, 户型以中小户型为主, 90—100 ㎡的户型占总户数的 70%以上。

 1 . 5 项目实施进度 建议该项目分三期实施, 建设经营期为 5 年, 自 2011 年 1 月 至 2015 年 12月 建设完工。

 1 . 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 36376 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分三条渠道筹集:

 一是承办单位自筹资金 3130 万元; 二是政府投资 7400 万; 三是申请银行贷款 25846 万元。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3、 承办单位概况 4、 试验区概况 4. 1 试验区概况 近年来, XXXXXX 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出路, 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 XXXXXX 市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

 点市, 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同时, 作出建设 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决策。

 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于 2006 年 6 月 , 是 XXXXXX 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是 XXXXXX 市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措施之一,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

 试验区位于 XXXXXX 县大城山西北坡, 距 XXXXXX 市区仅 8 公里, 距芜铜公路仅 500 米, 距沿江高速顺安出口仅 6 公里, 交通区位优越, 是 XXXXXX 市东部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验区涉及顺安镇城山、 高岭、 沈桥、 荣光、 东垅和天门镇考涧共 6 个行政村以及顺安镇城山林场和国有叶山林场城山工区, 总用地面积28. 26 平方公里。

 境内兼有山丘、 平原和水面, 发展现代农业优势明显。

 2006 年 9 月 , XXXXXX 市委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专家所做的《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2006-2015)》 在北京顺利通过农业部、 科技部等部委的专家评审。

 规划以市场为导向, 依据 XXXXXX 区域农业生产和资源比较优势, 提出将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以及农产品物流、 生态观光旅游等作为 XXXXXX 发展循环农业优先发展的产业, 并提出试验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六大功能区:

 农产品物流加工区、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 森林生态保护和休闲度假区、 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 生态高效养殖区和农民新村生活区。

 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于 2007 年开始建设, 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规划目标是力争通过 5 至 10 年的建设, 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生态农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皖中南最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区。

 4. 2 试验区建设现状 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市场化运作, 组建

 了试验区投资开发公司, 组织实施试验区农业(科技) 项目及相关产业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 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融资) 。

 试验区成立以来, 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遵循“规划大手笔, 建设高档次,产业成特色, 服务高效率” 的要求, 以建设现代生态园区为方向, 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为中心, 不断加快各类基础设施、 重点项目的建设。

 截止 2010 年底, 试验区共完成各类项目建设投资 8 亿元。

 其中, 完成路网建设 65KM, 排灌沟渠90. 8KM;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及土地整理项目 5500 亩, 其中新增耕地面积 410 亩,并全部实现流转集约经营; 先后引进项目 19 个, 完成项目建设投入 4. 8 亿元。2007 年底, 试验区被省发改委列入安徽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今年被授予首批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为全面、 快速、 有序推进试验区开发建设, 今年, 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组织进行了《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山新农村建设规划》 和《居民安置点可行性研究》 的规划编制工作, 旨在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 尤其要将新农村建设、 村庄综合整治、 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园区规划和建设, 从而在使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规模效应、 示范带动效应的同时, 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综合效应, 为 XXXXXX 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综合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 可行性研究依据 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5. 2 国家现行其他法律、 法规及政策规定

 5. 3 国家现行相关技术设计规范与标准 5. 4 国家发改委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规定要求 5. 5《XXXX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 6《XXXX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

 5. 7《XXXXXX 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2006-2015)》

 5. 8《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 9《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技术要点》

 5. 10《关于开展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铜发[2010] 7 号)

 5. 11 委托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6、 可行性研究内容 6. 1 项目建设的背景、 必要性及可能性 6. 2 需求分析 6. 3 项目选址、 建设条件及建设方案 6. 4 项目计划及进度安排 6. 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 6 经济、 社会与环境...

篇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p>

 言 佛山市三水区位于东经 112º46′-113º 02′, 北纬 22º 58′-23º 34′, 地处广东省中部, 隶属佛山市管辖, 东连广州市花都区, 东南与南海区毗邻, 西北与四会市交界, 北接清远市, 西南与高要市、 高明区隔江相望。

 三水区面积 874.22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 38.9 万人, 境内 321国道、 广三、 以及在建中的广肇、 广贺、 珠二环、 广明高速公路横贯三水, 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南北, 全区的村级水泥路面 340 多公里,延伸到每一个自然村。

 三水区还分别是广三铁路、 三茂铁路的终点和起点, 拥有三水海关、 外口岸集装箱码头等大小码头 20 多个, 新白云机场落户广州花都, 极大地缩短了与三水区的距离。

 2008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430 亿元, 工业总产值 1280 亿元, 农业总产值 37.4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4.5 亿元,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85.6亿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16690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8480元。

 随着三水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资金投入不足, 三水农村环境面貌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 也制约了三水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 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部署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切实强农惠农, 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把三水建设成为“现代工业之区、 生态时尚之城、 幸福长寿之乡” 夯实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本工程作为《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容整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 的具体措施, 经三水区委、 区政府认真研究出台, 计划通过引入银行资

 金, 加快建设进度, 用 5 年时间, 到 2013 年全面完成 714 条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 早日造福三水 23 万农村居民。

 受三水区新农村建设中心的委托,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三水区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经现场调研并与三水区有关部门协商讨论, 进行了该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

 本报告在编制过程中, 得到三水区委农办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post-at-2013-03-09 工程梗概 项目名称:

 三水区新农村建设工程 设计年限:

 2013 年工程全部完工 一、 工程范围:

 全区 714 条自然村, 以自然村为单位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 在前两年共 217 条建设成为新农村达标村、 示范村的基础上, 把余下的 497 条全面建设成为新农村达标村、 示范村。

 二、 目 标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 20 字方针和《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容整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三委发〔2007〕 1 号)

 精神,三水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

 以加强村容整洁和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把农村建设纳入全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做到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筹发展, 达到“五村、 五通、 五化、 五有”标准。

 (一)“五村” 联创, 整体推进。

 1、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省卫生村标准。

 要以佛山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开展创建国家卫生镇、 省卫生镇以及省卫生村活动。

 2、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市文明村标准。

 要以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开展创建市文明村活动。

 3、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区民主法治村标准。

 要按照管理民主

 post-at-2013-03-09 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继续开展创建区民主法治村活动。

 4、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省生态示范村标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继续开展创建省生态示范村活动。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要达到“五好” 党支部(总支)

 标准。以开展“十百千万” 工程、“固本强基” 工程和“三级联创” 活动为契机, 开展创建先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

 (二)

 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五通”。

 1、 通水泥路:

 未通水泥路的村, 要抓紧实现通水泥路。

 已通水泥路的村, 要加强道路的维护和管理。

 2、 通公交车:

 在村委会通公交车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通公交车范围, 村委会或人流聚集地有公交站亭, 提高服务水平,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3、 通自来水: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

 已使用自来水的村, 要提高卫生标准。

 4、 通有线电视:

 加快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步伐, 确保村村通有线电视。

 5、 通光纤:

 在村委会通光纤的基础上, 向自然村延伸, 确保村村通光纤。

 (三)

 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五化”。

 1、 布局优化:

 符合全区村庄布局规划, 已编制村委会总体规划

 post-at-2013-03-09 (含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和自然村修建性规划并按规划实施。

 2、 村道硬底化:

 村道、 巷道实现硬底化。

 3、 路灯亮化:

 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

 4、 环境净化:

 一是推行“村收集、 镇转运、 区处理”, 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二是推行农村改厕、 人畜分居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三是建设下水道和完善、 畅通给排水系统。

 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害” 密度达标。

 五是村内工业污染源排放和管理符合环保要求,无因污染造成的集体上访。

 六是做到河涌净化, 无垃圾及漂浮物。

 5、 村容美化:

 农户住宅美观、 实用、 整齐, 无危房、 乱搭建违章建筑, 设置有规范标准的村名、 路名、 地名牌。

 (四)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五有”。

 1、 有文化室, 并经常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

 2、 有卫生服务站(3000 人以上的村(居)

 委会)。

 3、 有体育运动场所, 并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4、 有村内绿化公园, 管理完善。

 5、 有村务公开栏, 按时按要求公开。

 三、 需要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和工程投资。

 每一条村的建设内容具体是(详见三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佛山市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标准>的通知》(三委农[2007] 6 号 )

 ):

 1、 编制规划:

 在测量的基础上, 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所在村委会总体规划(含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和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报市规划局三水分局审批后实施建设。

 post-at-2013-03-09 工程投资:

 规划编制费为 3000 元/公顷, 按照三水区自然村平均 10 公顷的规模, 规划费平均为 3 万元 /村 2、 村道及照明工程:

 入村道路按路基 7m, 混凝土路面宽度3. 5m 以上, 厚度 20cm 的标准进行测量、 设计、 施工。

 村内道路硬底化率达 90%以上。

 村前道路、 主要村道、 巷道安装有路灯, 并且使用良好, 灯光明亮。

 入村道路及村内道路 212430 平米, 道路工程直接费:

 3244万元, 平均投资 6. 53 万元/村 3、 排污暗渠工程:

 下水道硬底化、 暗渠化, 完善、 畅通, 无污水溢流, 并建有规范的沉沙井。

 管道总长 310030m。

 排污管(渠)

 总长 310030m, 工程直接费 4352 万元:

 平均8. 76 万元/村。

 4、 无害化厕所工程:

 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80%以上,公厕符合要求; 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

 共 410 座。

 工程直接费 1230 万元:

 , 平 均 2. 47

  万元/村 5、 文化室工程:

 建设独立建筑物, 面积 30 平方米以上, 藏书按常住人口人均 3 册以上。

 总建筑面积 13730 米2 ;

 工程直接费 2196 万元:

 平均 4. 42万元/村 6、 体育运动场所工程:

 标准球场, 室外场地硬底化; 乒乓球有 4 张以上标准乒乓球桌, 室外场地硬底化。

 共建设 54 座体育运动场所, 工程直接费 378 万元:

 平均

 post-at-2013-03-09 0. 76

 万元/村 7、 绿化公园工程:

 常住人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5 平方米,总面积 500 平方米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 30%以上;

 公园绿地面积 36500 米2 ; 工程直接费 730 万元:

 平 均 1. 47

  万元/村 8、 环境治理工程:

 有垃圾集中收集、 运输等设施, 无暴露垃圾; 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清运; 共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站 482 座,工程直接费 531 万元:

 平均 1. 07 万元/村。

 新农村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为 1. 9548 亿元。

 post-at-2013-03-09 1 概述 1.1 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 4 号);

 《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容整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三委发〔2007〕 1号);

 《三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水区城镇与交通建设规划》

 《三水区农业产业与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三水区信息化规划》

 《三水区环保规划》

 《三水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水区“十一五”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1.2 编制原则 根据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 20 字方针和三水区总体规划,

 post-at-2013-03-09 全面论述三水区新农村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对三水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标准进行多方案比选, 对建设规模、 建设进度、 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论证。

 建成后的自然村, 达到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达标村以上标准(详见 《关于印发<佛山市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标准>的通知》(三委农[2007] 6 号 )

 )

 86 项指标)

 按现行的国家、 地方规定和标准进行投资估算。

 1.3 编制范围和编制主要内容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

 对制订规划、 村道建设、排污暗渠建设、 无害化厕所建设、 文化室建设、 体育运动场所建设、绿化公园建设、 路灯建设、 环境治理。

 1.4 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 在设计中遵守以下国家规范和标准:

 《广东省卫生村标准》

 《广东省生态示范村标准》

 《佛山市文明村标准》

 《三水区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三水区农村“五好” 党总支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2001)

 post-at-2013-03-09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9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9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DL/T5057-199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1 年版)

  (GBJ16-8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9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00 年版)

  (GB50057-94)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9-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9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post-at-2013-03-09

 2 城市概况 2.1 三水区自然概况  气象 三水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全区气候温和, 季节交替不甚分明, 年平均气温 21. 9º C, 极端最高气温 39. 1º C,

 极端最低气温-0. 7º C, 昼夜长短差异不大,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1. 7 小时, 无霜期 354 天, 极适宜作物生长; 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 1682. 8 毫米, 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 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80%以上; 气候湿润, 年平均相对湿度 80%。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 其中九月 至次年三月 盛行偏北风, 四月 至八月多为偏南风, 平均风速 2. 4 米/秒。

 影响三水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

 寒潮、 低温阴雨、 雷雨大风、 热带风暴、 暴雨洪涝及干旱等♣。

  水资源 三水区拥有西江、 北江、 漫水河、 芦苞涌、 西南涌、 大塘涌、 刘寨涌、 乐平涌、 左岸涌、 樵北涌等大小河涌 10 余条, 每平方公里主要河涌长度 0. 204 公里。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达 7. 63 亿立方米, 主要依靠降水产生, 属雨水补给型; 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 0. 681亿立方米; 同时还有来自西江和北江的过境水, 总量约 2763. 18 亿立方米。

 其中西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马雄山, 三水境内全长 28. 5 公里,

 post-at-2013-03-09 最大流量 5 万余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流量 7517 立方米/秒; 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 三水境内全长 48. 4 公里, 最大流量 16200 立方米/秒, 多年平均流量 1246 立方米/秒, 是三水区的两条主要河涌,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水资源的总体特点表现为:

 本地径流不多, 但过境水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较低,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水质性缺水; 时空分配不均。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汛期(4-9月 )

 多, 枯水期(10-3 月 )

 ...

篇四: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 八家新农村项目概述 八家新农村项目 概述属地村- - - - - - - - 崔村镇八家村。

 其占地4 80亩, 计划用于村民用房、 农业产业和集体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筑面积约 12.  5万平方米。

 总投资为:

 6亿元人民币; 其风格为低密度、低层板楼和部分用于扶助村域经济发展的小型商品别墅楼设施。

 预计建 26栋 6层板楼(其中也可以调减部分板楼, 建少量别墅); 主要功能为:

 一是合理利用农村土地, 最大化提升村域经济增长点;二是拉近城乡一体化距离, 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三是改善农村基本环境, 实现打造昌平区商务花园的配套乡村环境;  二、 项目所在地情况 (一)

 地理位置 八家村位于昌平区东 5公里, 属于山区村。

 村辖区总面积 13.7 8平方公里, 合 20 67 0亩, 村庄占地面积约为 325亩; 耕地面积 1159亩, 其中 1060亩种植果树。

 八家村拥有山场面积广大, 植被覆盖率达 95% 以上, 经过多年封山育林, 八家村森林覆盖率达到 8 3.5% 。

    

   (二)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八家村现状村址地处山前洪积冲积扇台地, 地势北高南低, 村址海拔 106 米, 八家沟从村东穿过, 为季节性河流。

 地下水埋深约 8 0米。

  气象与气候: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半湿润区, 冬春两季干燥寒冷, 夏季较为炎热, 秋季昼暖夜凉, 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 12℃  , 最高气温 38 ℃, 最低气温- 15℃左右。

 年降水量为 250 ~60 0m m毫米, 无霜期 17 0天。

  

  (三)

 人口组成     农民 34 8户      8 7 3口人      182人非农  村民纯朴, 经济相对落后;   (四)

 村内市政设施 水、 电、 路、 通讯已直接到每一个住户。

  (五)

 周边资源   村东与军都山滑雪场一路之隔; 南至六车道的昌崔公路 1. 5公里; 西与国家蟒山森林公园接壤; 北为八家村 2 万亩生态山场(已发包, 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清凉洞古寺庙和天池景区位于其中;  如下图:

  

  

  以上地资情况对于开发建设新农村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十分有利, 为此, 该项目肯定会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 请有关投资单位坚定信心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发建设该项目, 实现共同受益。 三、 项目开发的方案建议          ( 一)面临问题 1、 项目持有方即:

 八家村总的经济实力不足, 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旧村改造工作;  2、 政府没有此专项费用的投入;  3、 投资单位投资补偿拆迁等, 担心风险大, 不容易短时间内盈利;  (二)

 解决问题突破口 1、 招商引资解决资金问题;  

 2、 实现风险共担, 降低投资单位风险;  3、 获得区、 镇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

 开发的策略 八家村新农村项目建设工作, 应本着招商引资合作建设的原则,利用现有的 200 多亩旧村原址土地, 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的原则下, 合理新农村的功能规划, 建成即符合村民利益, 又能使投资方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为此建议如下:

  1、 分工负责 1)

 投资方出资, 进行规划设计, 进行施工建设和部分房销售;  2)

 八家村出地, 负责村民拆迁安置, 负责建成的新农村物业管理工作和部分房销售;  3)

 崔村镇政府负责监督;  2、 利益分配原则 1)

 投资方出资所进行全部的项目施工建设, 按照总承担建筑面积的 50% 部分, 归投资方所有, 由其全权处理, 八家村应予支持并合作。

  

 2)

 八家村租赁土地进行合作建设新农村项目, 按照总建筑面积的 50 % 部分, 归八家村所有, 由其全权处理, 解决村民搬迁和经济补偿问题;          (四)

 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 要有相对的农村产业和文化、 旅游产业作支撑(如独乐峪旅游项目附图), 解决当地村民就业;  2、 规划设计要合理考虑医疗站、 幼儿园、 老年活动中心问题;  3、 建筑和设计要考虑低碳、 生态、 节能、 减排理念成分; 4 、 尽可能打造高精端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五)

 建议布局方案 

  独乐峪旅游项目附图  

  四、 投资可行分析 (一)

 投资:

 预计总投资 6亿元人民币。

 完成建设项目计划分三期投入;   建楼数(栋)

   户数 3户/ 层  单元门(个)

   楼层数  高 (m )

   楼长 (m )

   楼宽 (m )

   建筑面积 (m² )

  投  资 2000/   m ² (万元)

   1   7 2      4   6  18  80  10  4 800   9 60   13   9 36                 624 0 0   124 80   26  187 2                124 80 0   24 9 60  

 1、 筹备启动期:

 一年  2.0亿元人民币。

 主要用于农村基本住宅建设; 解决村民搬迁, 配合村委会进行经济补偿和拆迁工作。

 建设一期住宅基本投入见下表(1)

 仅供参考 表 1   2、 建设期, 第二年  投资 4.0亿元人民币;  1)

 商品楼 624 0 0㎡; 投资 2.0亿元人民币;  2)

 配套设施:

 路、 花园绿化、 美化环境;、 及社区服务场所  投资 1.0亿元人民币;  3)

 开发独乐峪旅游景区  投资 1.0亿元人民币;            (二)

 投资效益、 资金回收期           1)

 八家村一方:

 年内得 13栋板楼, 可得到 9 36户/ 624 0 0  m ²建筑面积住宅, 基本可解决村民搬迁, 如出售部分富裕房屋, 可解 

 决拆迁经济补偿款。

 当年开发, 当年受益, 以后逐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2)

 投资方:

 两年总投资 4亿元人民币, 用于建房, 实际回收 2.67亿人民币;      第一年, 只投入 2亿元; 八家村民用房 624 00㎡      1.2亿元,余 80 00万转第二年投入, 不回收。

      第二年, 投入 2亿元; 建商品楼 624 00㎡; 出售商品楼 624 00㎡, 可得销售收入 6 24 00㎡ x 5000元为:

 3.12亿人民币, 获利 1.87亿人民币;  3)

 投资方:

 第二年再投资 2亿元人民币, 用于配套设施和开发旅游景区, 可续用实际回收的 2.67亿人民币中的一部分即:

 2亿元人民币, 余 67 00万人民币为投资两年内最终实现的基本利润;  4 )

 投资方:

 投入 2亿元用于配套设施和旅游景区项目, 其中的旅游项目如经营得当, 五年内即可回收投资;    五、 把握国家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时机 

 2 0 0 9 年1 2 月 3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为 2010 年 1号文件  重点强调支持三农政策;      “当前, 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 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 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 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 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 工作的倾向, 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 农民收入不徘徊、 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 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 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协调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0 1 0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 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按照稳粮保供给、 增收惠民生、 改革促统筹、 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 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

    六、 各方面非常支持、 有信心共同实现八家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功; ——区政府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政策性举措;  ——崔村镇政府积极支持和促成合作开发八家村项目的诚信表态;  ——项目地村民对开发本村项目热情高涨支持开发;  ——投资开发八家村建设项目人, 坚定的投资理念和信心;  

 综合以上资源优势分析, 该项目地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场所。

  以上为崔村镇八家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议书, 有未提出部分内容在签订合作合同之前加以补充, 有关设计方案以最终规划为准。

   

篇五: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项 目 法 人 :** 1.1.3

 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主管单位:**人民政府

 1.1.4

 项目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地点:**所属 7 个乡(镇)

 1.1.5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证书编号:

 资质等级:乙级

 1.2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1.2.1

 研究工作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 (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14);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豫政〔2014〕33号); (5)《**省 2014-2020 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6)《**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7)《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 (8)**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办[ 2016 ] 95 号); (9)《**市城市总体规划》; (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纲要》; (12)《**村镇规划》; (13)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三、我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上级资金扶持成为我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我村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正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且随着其快速发展这种表现将更加明显。社会闲散资金难以进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或无盈利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希望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这方面所存在的矛盾。

 (2)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土地目前都已经承包到户,在某些项目中占用土地的难度大;二是村里对基础建设项目的通报和宣传工作不够充分,至使村民对村级建设项目认识浅薄,支持力度差;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协调不足,管理难度大,使得投入成本增加,原本就紧张的资金没有充分利用。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的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我村的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就曾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土地征求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为的情况,导致了广场的建设工作一延再延。

 (3)基础设施建设后期保养滞后。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天灾及不可抗因素等存在损坏,蚕食等现状。村里对这些问题处理不积极,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我村的水源地以及村级文化广场的维护等问题。

 四、我的几点建议 (1)村领导及上级领导在规划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立足长远,突出重点,与村实际结合。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级大的事情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基础工作要做到位,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治理的随意性。

 (2)村领导要为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我村对外宣传工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要敢于带动村民探索我村新的发展方式,不应将我村的发展方向定格化,模式化,要学会“走出去”,只有通过比较,突出我村重点、特点,并很好的联动市场,积极引入外资,才能让我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3)要加强工程建成使用后的保养工作。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后期维护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

 (4)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建设新农村,农民才是主体,政府只是一个主导者。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调动村民直接参与

 建设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所以这就需要基层领导广泛宣传,做好群众工作,这也是基层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五、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就是城市向城镇延伸的一个重要标识,也为以后的城乡结合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判断,城市、农村的结合是未来不可扭转的趋势,这就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这片宽广的农村大地上来,同时,也为一直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探明了方向。

 1.2.2

 研究工作的范围

 该项目通过**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项目的现状、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项目选址、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为决策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可靠依据。

 1.3

 预期效果

 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能够节约土地 1.13 万亩,节约土地占

 原有土地面积的 52%; 2、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

 1.4

 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 26042.47 万元,其中:银行贷款 19000 万元、自筹资金7042.47 万元。

 1.5

 项目结论

 农村社区项目的实施,将会使农业生产水平获得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符合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该项目科学、可行,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尽快发挥该项目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承办单位概况

 **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前身是财政局资金办公室。2014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公司隶属市政府,为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出资人,市属投融资和项目主体。注册地址为****大道财政局六楼;基本帐户开户行为农发行**支行;贷款卡号**********;主营业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公司于2015年7月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本部注册资本5000万元,投资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下辖四个子公司,分别为:**、**公司、**及**。共有在职职工317人,其中公司本部25人,子公司292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男,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67年2月出生于****,96年1月至99年任**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副经理;99年至2015年5月任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2015年5月至今任**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从事经济及投资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2.2

 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2.1

 基本现状

 1、**基本概况

 **辖 13 个乡镇,347 个行政村,地域面积 882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19.8 平方公里,总人口 49 万,其中市区人口 18 万。

 2017 年全市生产总值 7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5%,规模工业增加值23.1 亿元,增长 15.6%;实现利润 3.9 亿元,增长 35.6%;全市用电量 8.3亿/千瓦时,增长 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5.6 亿元,增长 29.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7.3 亿元,增长 29.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02 亿元,增长 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 亿元,增长 1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1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400 元,分别增长 17%、7.8%。

 2017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 11000 余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8000 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1.5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 6.9 亿元。

 2、人口结构状况 本项目将66个行政村整合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整合区域包括**镇、**镇、**镇、**、**乡、**乡、**乡 7 个乡镇内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本项目整合区域内总人口为 76077 人,户数 19138 户,户均人口 3.97 人,人口占**全市的 15.53%。男女比例达到 104.7:100,其年龄结构如下图:

  18 个整合区域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6‰,规划到 2020 年,区域人口达到80763 人。

 3、区域经济概况 本项目整合的区域中大多处于平原,个别为山区,2017 年区域内生产总值 15.43 亿元,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 21%。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2.1:4.2:3.7。2017 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450 元. 区域内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为辅。部分靠近城市区域的居民,经济来源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4、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整合区域内现有总用地 129554 亩,其中农业用地 94693 亩,工业用地 6796 亩,村镇建设用地 21817 亩,其它用地 6248 亩。

 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图20%64%16%1-15岁15-60岁60岁以上

 具体见下表: 土地利用现状平衡表 用地性质 总用地面积 农业用地 工业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其它用地 面积(亩)

 129554 94693 6796 21817 6248 所占比例(%)

 100 73.09 5.25 16.84 4.82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各类用地中,农业用地(耕地)占到了 73.09%,人均耕地为 1.24 亩,其次为村镇建设用地,户均建设用地为 760 平方米,工业用地及其它用地占到总用地 10%左右。

 5、现有村庄建设现状 本项目对整合的 66 个行政村的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总建设用地面积 21817 亩,其中:住宅用地面积 11920185.96 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88592.21 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 747297.58 平方米,绿化面积 79283.64

  0

 2

 4

 6

 18

 200000

 总用地 农业 工业 建设 其它 面积(亩)

 平方米,其它公共设施用地面积 1409460 平方米. 现有各类用地面积见下表:

 现有村庄各类用地面积统计表

 序号

  村庄总建设用村庄人口数(人)

 居住用地(平方米)

 公共建筑用地 小学面幼儿园面积村 委会 面积文化设施面积商店面积(平养殖场面积公共设道路广场面积(平方公共绿地面积其他房其他占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量 1 **社区 800 2750 482472.43 14664.66 3610 320 1156 700 400

 90 27013.00 2865.91

  2 **社区 790 3051 470790.22 16269.78 3750 180 1189 650 570

 110 29969.70 3179.60

  3 **社区 1200 2887 747431.34 15395.23 3440 490 1385 400 180

 100 28358.74 3008.69

  4 **社区 1150 4422 688474.42 23580.78 3510 420 1356 700 600

 140 43436.91 4608.39

  5 **社区 300 2650 151147.19 14131.40 3560 370 1423 400 300

 100 26030.71 2761.70

  6 **社区 510 1040 305876.12 5545.91 3470 460 1256 1000 1000 10000 150 10215.83 1083.84

  7 **社区 1438 5241 664549.49 27948.18 3370 560 1023 620 3000 200000 480 51481.88 5461.91

  8 后**社区 1902 6000 1013530.35 31995.63 3674 256 1238 320 1600 150000 240 58937.46 6252.90

  9 **社区 1520 6306 905575.92 33627.40 3641 289 1296 320 40

 130 61943.28 6571.80

  10 **社区 980 5532 357601.12 29499.97 3390 540 1278 600 100 200000 300 54340.34 5765.17

  11 **社区 510 3863 71300.13 20599.85 3508 422 1021 600 100 200000 300 37945.90 4025.82

  12 **社区 1506 7874 687430.95 24892.58 3554 376 1145 600 100 200000 300 77345.60 8205.89

  13 **社区 2024 6543 1037228.76 34891.23 3564 366 1235 600 100 200000 300 64271.31 6818.78

  14 **社区 1197 4210 703641.83 22450.26 3474 456 1024 180 300 20010 550 41354.45 4387.45

  15 **社区 1780 5581 990058.42 29761.27 3309 621 1149 800 45 100050 190 54821.67 5816.24

  16 **社区 2202 3232 1395746.48 17234.98 3389 541 1059 1000 180 13340 260 31747.65 3368.23

  17 **社区 1248 2677 782738.02 14275.38 3570 360 1256 500 45

 230 26295.93 2789.83

  18 **社区 760 2218 464512.77 11827.72 3498 432 1248 800 100

 200 21787.22 2311.49

 合

 计 21817 76077 11920185.96 388592.21 63281 7459 21737 10790 8760 2226800 4170 747297.58 79283.64

 2.2.2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发现,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废弃土地、荒芜用地随处可见。由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农民建房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先富先盖,后富后盖,随意性很大。这些农户迁入新居后,村中的老宅大部分被闲置,形成空心村,本项目区内户均建设用地 760平方米,几乎是规划新村的 2.7 倍。尤其是最近出现在粮田里盖房的现象,成为耕地的又一杀手。

 废弃土地复垦不到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差的村庄成了空心村;一些乡镇集体企业撤并后,原企业用地部分出现荒芜;特别是近些年来,大修公路成风,修好新路后,旧路弃而不用,造成土地闲置。由于复垦费用大,这些土地利用率几乎为零。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造成土地浪费和利用率不高。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照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的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进行分户经营,大量的田埂、沟堰占用了不少耕地、土地利用率偏低,造成耕地的严重浪费。加之农业效益较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

 2、土地污染现象不可忽视 工、农业污染,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进入乡村,造...

篇六: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 项目概述 本项目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围绕马庄村农村生产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改善,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以生态效益和生态安全为前提, 以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为手段, 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为保证, 以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为重点, 探索科技引 领农村建设新机制, 建设马庄村村主导特色产业基地、 和谐生态村级社区和农民科技文化信息中心, 创建具有推广意义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新模式, 将马庄村建成为具有徐州特色与示范引 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和谐( 生态)

 新农村典型。

 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 以环境政治为切入点,全面实现农田、 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 小区污水有机垃圾处理系 统构建及示范工程; 水资源“生态循环” 和“再利用” 示范工程; 养殖水体净化及修复技术研究与循环生态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工程; 高效低成本污水处理等的示范。

 使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达到农民持续增收, 农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 15%以上。

 最终将马庄村建设成村容村貌政界, 民居适用, 饮水安全,道路硬化, 街巷干净, 环境优美, 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审核通过, 存档整理。

 受控资料, 禁止外传!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 农业、 养殖业基本实现氮磷零排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项目 以马庄村 “文化兴村、 文化立村” 的发展理念, 以“ 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小康建设重点示范单位”的徐州马庄村为示范基地, 进行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 农业闲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乡 村新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特色乡 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经营和农民教育网络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进行民俗文化生态休闲园、 现代农民教育中心、 乡 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现代优美乡村等工程建设。

 根据马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马庄村的现状, 本项目 重点开展马庄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 和徐州 市马庄新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村项目 建设。

  二、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徐州 市马庄农工商贸有限公司 属于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 地处徐州市东北郊 25 公里处, 西邻 104 国道、 京福高速公路, 东靠 206 国道, 南濒京杭大运河, 地理位置优越。

 我公司拥有纺织、 制衣、 精密铸造、 食品、 建材、 运输为主体的 15家核心企业, 员工 1366 人, 其中各类技术人员 153 人, 党员 36名 。

 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 16 亿元, 创利税 1257. 12 万元。

 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占地面积 4. 8 平方公里, 下设 6 个村民小组、 拥有马庄、 新马庄、 金场、 上湖、 二道河沿 5 个自 然村,

 位于青山泉镇南部。

 现有人口 2343 人、 637 户, 耕地 4100 亩,15 家核心企业, 100 名 党员, 是村级党委。

 全村拥有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 173 人, 其中村党委孟庆喜书记是高级政工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

 马庄村农业形成以粮棉为基础、 以花卉苗木种植, 奶牛肉兔养殖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 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实现了 “手中有钱、 仓中有粮、 老有所养、 少有所教、 民有所乐、 安有所保、讯有所通、 病有所医、 烧有所供( 秸秆气)、 水有所送”, 社会公益事业日 臻完善。

 2006 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 96 亿元, 人均收入 7447 元, 人均住房 60 平方米。

 马庄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全国小康建设示范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文明村”、“卫生村”、“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徐州市“十大魅力乡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 贾汪区“工业十强村” 等荣誉称号。

  三、 意义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五大要求, 切实加强“三农” 工作力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率先发展是江苏实施第三步战略目 标、 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目 前, 区域经济竞争日 趋激烈。

 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地位面临着周边省市的不断挑战, 率先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新农村建设, 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增加农民各项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创造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也为实现“两个率先” 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建设, 有利于促进马庄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使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生态等提供有效引领和有力支撑, 为把马庄村建成农业和农村科技强村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 引 导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大, 增强马庄村的产业带动能力; 通过小城镇建设关键技术开发, 提升小城镇的生活功能,改善小城镇的面貌和环境; 通过战略研究和政策导向, 促进马庄村小城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马庄村科技示范工程在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马庄村位于徐州市东北部 25 公里处隶属于贾汪区青山泉镇, 该村以鲜明的农民民俗文化特色在该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知名 度和品牌效应, 乡村新文化正在以放眼国际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

 马庄村新农村建设基础全面扎实, 先后获得徐州市“十大魅力乡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十佳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 江苏省“文明村庄” 等荣誉称号, 在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 标是: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2006 年和 2007 年中央两个 1号文件都明确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客观要求。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和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 动植物疫病防控、 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 推广。

 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 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 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这些建设都需要涉农科技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以科技突破带动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是要加速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改善农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 这是非常艰巨而且繁重的任务, 也涉及经济、 社会、 生态、 文化等多方面的矛盾和挑战。

 依靠涉农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建设科技先导型新农村是取得突破的关键。

 综上所述, 为加强科技集成应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

 步发挥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 领作用,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活动很有必要。

 该工程以科技示范为核心, 以科技项目 为载体, 以科技能人为主要力量, 以富民增收为目 标, 通过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的联动和互动,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四、 项目可行性分析 1、 成果获得的可能性 本项目 所承担示范建设项目 技术路线合理、 建设方案可操作性强。

 项目 承担单位农村建设项目 管理水平高、 协作团结精神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各项内容都有很好的建设基础。

 项目 承担单位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 管理透明, 配套资金有政策和经济实力的保障, 建设的风险不大, 风险规避措施可行, 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目 标, 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2、 风险分析 项目 建设所采用 的技术均为技术依托单位研发成功的成熟技术, 因此技术风险较低。

 政策方面, 国家大力加强“三农” 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在政策支持方面不存在风险。

 在项目 实施过程中, 可能由于灾害性气候、 病虫草害爆发等农业自 然灾害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减产等损失。

 同时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有可能导致农民增收减缓。

 3、 规避措施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抗害能力。

 地区农业部门建立完善的农田病虫草害预报预警系统, 农业推广部门加强灾后生物综合防治力度。

 尽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损失。

 尽快建立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密切链接农产品市场,畅通市场信息。

 同时, 引 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增加市场竞争力。

  五、 主要开发内容和指标 以“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小康建设重点示范单位” 的徐州马庄村为示范基地, 进行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 农业闲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乡 村新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特色乡 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经营和农民教育网络信息系 统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进行民俗文化生态休闲园、 现代农民教育中心、 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现代优美乡村等工程建设。

 1、 特色高效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集成优质专用小麦的高产安全生态种植技术、 设施保护地花卉苗木生态种植技术、 农林复合生态养殖技术与模式、 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与 运行机制等关键技术发展马庄特色高效现代生态农业。

 2、 农业闲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集成有机废弃物洁净化与农肥化新技术、 生产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生产与生活废水综合处理技术、 塌陷地综合利用

 和生态林网沟渠资源整治等关键技术开展马庄农业闲置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3、 乡 村新能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集成秸秆气化技术工程、 养殖场现代沼气工程等关键技术开展马庄新能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

 4、 人居环境建设 在现有民俗文化团体基础上, 将产品开发与民俗研究、 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 民俗文化静态产品与动态产品等相结合。

 通过与国际文化交流、 省内外民俗交流及展示, 提高项目 区民俗文化的知名 度。

 在民俗文化产品选择中, 要注意多样化和特色化。

 利用现有的生态林网和煤炭工业等地方特色, 发展静态文化产品,如术雕、 瓷雕、 煤雕、 根雕、 藤器、 竹编、 翻簧、 剪纸、 围屋等;凭借徐州两汉文化特色, 发展动态文化产品, 如舞蹈、 灯彩、 放风筝、 民乐队等等。

 民俗文化将充分与本地生态旅游结合, 以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为核心, 以其神秘、 罕见、 趣味等特征吸引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参观休闲。

 以徐州两汉旅游为背景, 以马庄特色民俗和生态林网为特征, 建设马庄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5、 技术服务与农民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示范 该技术是基于 Internet 、 电信传真网、 数字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的农业语音专家知识系统服务平台, 系统所有知识库内容实现同步、 统一管理, 具有相对应用级系统安全机制。

 通过

 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综合, 构建新农村科技信息两大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 农产品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相关内容的示范。

 技术培训主要围绕现代高效农业, 结合农时季节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 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根据马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马庄村的现状, 本项目 重点开展马庄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 和徐州市马庄新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村项目 建设。

 考核指标:

 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技术 3-4 项, 培育特色优势产品 2-3 个, 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20%以上, 村级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 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 15%以上; 示范推广新能源、 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技术3 类以上; 示范区农户 200 户以上,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90%以上;建立现代化农民培训中心, 拥有计算机 20 台以上, 年培训农民600 人次以上。

 六、 项目投资预算、 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一)

 项目投资预算 1、 马庄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 投资预算( 见下表)

 序号一建筑费用设备购置安装费用其它费用合计备注固定资产投资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主要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安装公用工程环保绿化工程总图运输投资消防安全卫生1580. 00505. 0045. 001130. 001.1426. 00428. 0035. 00889. 001.1.1426. 00426. 001.1.2428. 0035. 00463. 001.280. 0039. 0010. 00129. 001.358. 0058. 001.416. 0021. 0037. 001.510. 0010. 001.67. 007. 002第二部分:

 其它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土地费用79. 1079. 102. 116. 9516. 95第一部分的1.5%第一部分的3%第一部分的2.5%2. 233. 9033. 902. 328. 2528. 252. 433. 1第三部分:

 预备费基本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合计60. 4660. 46139. 5660. 4660. 461269. 561、 2项目之和的5% 580. 00505. 0045...

篇七: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总

 论

 一、 项目 概况 1、 项目 名称:

 XX 市湘东区下埠新农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 建设地点:

 XX 市湘东区下埠大陂自 然村; 铁冲自 然村; 行塘岭自 然村;花塘自 然村; 杞木自 然村; 珠新自 然村; 苏塘自 然村; 长春综合自 然村八个村镇。

 3、 项目 建设性质 易地搬迁、 集中居住 4、 项目 定位 为排除采空塌陷区 1452 户 6098 人的安全隐患, 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改善湘东区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以相对集中居住的模式, 打造湘东区农业结构优化、 农村居民生活富足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创新模式为原动力, 以适度发展特色产业为助动力, 加速实现湘东地区农村现代化为重点, 解决“三农” 问题的新型社会综合工程。

 5、 项目 建设理由 湘东区下埠主要产业为陶瓷, 煤炭、 化工建材, 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下埠自 清朝末期就有煤炭开采记录, 经过上

 百年的开采, 已形成了多 处煤炭采空塌陷区, 本项目 湘东区下埠下埠大陂自 然村; 铁冲自 然村; 行塘岭自 然村; 花塘自 然村; 杞木自 然村; 珠新自 然村; 苏塘自 然村; 长春综合自 然村八个村镇均有部分村民小组( 总户 数为 1452 户 , 人口 数量 6098 人)

 驻地在煤炭采空塌陷区上。

 本项目 的建设可有效排除采空塌陷区 1452 户 6098 人的安全隐患, 节约土地资源, 同时改善该区域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 并与区域小城镇建设融为一体, 加快其城镇化建设步伐, 提升了 小城镇建设品位及服务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寻求捷径, 最终辐射并带动区域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本项目 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6、 项目 建设单位:

 江西省 XX 市昌盛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

 该公司 是于 2006 年 8 月 30 日 经 XX 市湘东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 属于经营国有城建资本为主的国有独资企业, 经区人民政府授权行使城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职能, 归湘东区人民政府管辖, 公司 注册资金 1000 万元, 现有职工 14 人, 其中高级经济师和高级工程师 6 人。

 7、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8、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我公司 接受项目 单位委托, 即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 ,进行了 现场勘查, 收集相关资料, 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 对该新农村小区项目 各相关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后, 形成此报告。

 9、 建设规模与内 容: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目 标要求,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本项目 为新建, 其建设内 容分为 3 个部分, 具体如下:

 ( 1)

 征地拆迁工程:

 完成八个自 然村异地搬迁宅基地征地和补偿工作, 总户 数 1452 户 , 面积为? 平方米( 约合? 亩); 拆迁安置 17 户 , 拆迁面积为? 平方米。

 ( 2)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①宅基地平整工程:

 完成八个自 然村异地搬迁宅基地土地平整工作, 面积为 325440 平方米( 约合 488. 16 亩 )

 。

 ②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八个新农村小区水泥砼路面工程建设,道路总长度 19584 米( 其中小区外部连接道路 1682 米), 宽度为8-12 米, 总面积为 21. 54 万平方米( 约合 323. 10 亩 )

 。

 ( 3)

 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①居民饮水工程:

 新建饮用 水源井 4 眼以及蓄水池 4 座( 主

 要是距离下埠城镇集中供水较远自 然村[珠新自 然村; 铁冲自 然村; 苏塘自 然村; 长春综合自 然村] ), 购置配套设施 4 套, 埋设供水管道 8. 796km、 配水管网 13. 886km。

 ②排水( 污)

 工程:

 采用 雨污合流排水体制, 建设地下钢砼主管道 13. 695km , 支管道 12. 098km , 配套检查井以及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3 处( 其中相邻较近的珠新自 然村、 苏塘自 然村、 长春综合自 然村共用一处; 大陂自 然村、 杞木自 然村共用 一处; 铁冲自 然村、 行塘岭自 然村、 花塘自 然村共用 一处)。

 ③村容村貌改建工程:

 新建垃圾收集池 115 个。

 ④拆迁土地复耕工程:

 完成项目 全部拆迁土地的复耕工作。

 10、 工程建设进度:

 项目 实施计划从 2009 年 11 月 开始, 至 2010 年 12 月 完工,至目 前为止已完成?

 11、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 总投资 8159. 89 万元, 其中土建工程费用 4827. 09 万元,设备购置费用 1767. 52 万元, 安装工程费用 405. 90 万元, 其它费用 1159. 39 万元( 基本预备费 371. 59 万元)。

 项目 建设资金拟通过申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XX 市分行贷款6000 万元和江西省 XX 市昌盛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自 筹 2159. 89 万元来解决。

 二、 编制依据

 1、 XX 市湘东区城镇发展规划;

 2、 XX 市湘东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 XX 市湘东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 XX 市湘东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 XX 市湘东区文化教育、 科技、 卫生体育、 人口 及计划生育规划;

 6、 XX 市湘东区村镇建设规划;

 7、 XX 市湘东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 XX 市湘东区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 XX 市湘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 建设规划;

 10、 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三、 采用 的现行法律法规及主要建设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4、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6、《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7、《江西省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城市治水工程规划规范》( G/50282-98)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10、《江西省自 然村建设规划原则六项》

 11、 《湘东区 2009 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 管理实施办法》

 第二章

  项目 区域基本情况

 一、 地理位置 下埠地处 XX 市湘东区西北部, 地理坐标东经 111°49′-113°36′, 北纬 27°31′- 27°51′之间, 属丘陵地形。

 东距 XX 城 25公里, 西距湖南株洲市 83 公里, 西与老关镇接壤又紧临湖南省醴陵市, 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古埠” 之称。

 地势为西高东低,地貌为山岭环抱。

 辖区总面积 56 平方公里, 下辖 13 个村镇, 256 个村民小组,11000 余户, 人口 总数 4. 8 万人, 其中常住城镇人口 8782 人, 占总人口 18. 30%, 耕地面积 1. 4 万亩, 山林 4. 5 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 54%。

 土地肥沃、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 畜牧业的养殖。

 二、 项目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 湘东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湘东区是 XX 市重要的工业区, 是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陶瓷产业基地被列入省政府重点调度项目 。

 省属企业主要有:

 XX 钢铁厂、XX 发电厂、 XX 铝厂、 巨源煤矿等; 市属企业主要有:

 上官岭煤矿、XX 造纸厂等, 其余均为区属企业和私营企业。

 由于湘东区境内 具有丰富的煤炭、 铁矿石、 石灰石、 高岭土、 瓷土、 滑石粘土、 透闪石等自 然资源,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 当地的公社、 生产队创办

 了 许多 社办企业, 成为江西省乡 村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 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 湘东地区的工业得到空前发展。2009 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 87. 23 亿元, 同比增长 14. 2%。

 工业增加值完成 555783 万元, 同比增长 15. 74%。

 规模以上企业 154 家,完成工业增加值 446538 万元, 同比增长 20. 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98. 47 亿元, 同比增长 43. 8%。

 全年新投产项目 64 个,亿元以上项目 6 个; 在建项目 19 个, 亿元以上项目 10 个。

 按央企验收合格企业项目 5 个、 民企项目 26 个、 外企项目 2 个、 科技项目 16 个。

 目 前, 已经凸显以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城市转型、 实现赶超跨越为主战略, 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区为着力点, 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抓手,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蓬勃生机。

 2、 下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下埠交通四通八达, 320 国道和浙赣铁路贯穿下埠东西, 韶井公路穿镇而过, 下埠至潘塘、 下埠至潭塘、 泉塘至木马的水泥主干道达 20. 2 公里, 村村组组通公路, 近年公路建设投资 2000余万元。

 城镇建设较快发展, 城区建设面积达 30 余公顷, 街道已进行硬化、 绿化, 铺设了 人行道彩板, 日 产 10000 吨的自 来水厂和下水道等设施一应俱全。

 下埠主要产业为陶瓷、 煤炭、 化工建材等, 其中陶瓷产值占

 下埠工农业总产值的 70%。

 产量约占全国的 54%, 被誉为“中国工业陶瓷基地”。

 目 前该镇有各类陶瓷企业 89 家, 带动相关企业102 家, 从事陶瓷业生产的管理销售人员 及职工 1. 5 万人, 可生产各种化工填料、 环保材料、 耐火材料、 生化滤料、 催化剂、 吸附剂、 石化助剂、 精细化工填料等系列 500 多 种规格的产品。

 产品广泛应用 于石油、 冶炼、 化工、 医药、 环保等行业, 达到以瓷代铁, 以瓷代塑的效果, 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 还销往欧、 美、东南亚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值数十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 下埠确立了 “稳住农业, 主攻乡 镇企业”的经济工作思路, 下埠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 被江西省省委、 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百强乡 镇”和 XX 市“十强乡 镇”称号。

 其中镇辖的潘塘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2009 年, 下埠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 14. 68 亿元, 其中第一产值 11. 88 亿元, 第二产值 1. 45 亿元, 第三产值 1. 35 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 3682. 8 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到 4200 元, 较上年增加 480元, 增长 12. 90%。

 第三章

 项目 建设背景

 一、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1、 国家政策环境 2004 年 10 月 , 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这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 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

 决策提出后, 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 措施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十六大提出,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七大指出, 统筹城乡 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省委、 省政府政策环境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 江西省委、 省政府决定, 从 2006 年开始, 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在全省择优确定示范镇、 示范村, 优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湘东区政策导向 《湘东区 2009 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提出“试点以村、 镇为单位, 力争通过 3-5 年的努力, 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村镇, 为全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

 和带动作用 ”。

 从以上中央、 省、 市政策文件可以看出,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关心, 本项目 的建设属于国家鼓励发展方向, 是符合国家决策政策的安民、 惠民、 富民工程。

 二、 项目 开发 SWOT 分析 ( 一)

 优势( strengths)

 1、 区位条件优越 项目 区有便捷的道路( 320 国道)

 连接湘东城区和 XX 市区,距湘东城区 5 公里, XX 市区 25 公里。

 浙赣铁路贯穿下埠东西,外部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2、 财政收入稳定 湘东区的地方工业起步早, 1983 年便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乡 镇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的县( 区)。

 截止到 2009 年已形成了 以陶瓷、 煤炭、 建材、 化工四大支柱的工业体系。

 湘东是工业陶瓷之乡 , 是全国工业瓷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产品份额占全国的70%, 并远销到美、 英、 德、 澳等 20 多 个国家, 因品种多 、 质量好、 价格廉而享有盛誉。

 采煤、 采铁矿、 烧石灰是湘东区的民间传统产业, 解放以来国家根据湘东区的特点在湘东镇先后建起了萍钢、 萍铝、 萍电、 巨源煤矿等国有工业, 拉动了湘东经济的发展。

 至 2009 年底国内 生产总值完成 878500 万元( 据统计, 按现

 价, 下同), 同比增长 14%,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三次产业之比为11:

 67 :

 22 。

 财政总收入完成 62190 万元, 同比增长 20. 6%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35200 万元, 同比增长 19. 8%。

 从以上来看, 湘东区经济结构日 趋合理, 财政税收充足, 能有效保障项目 顺利建设。

 3、 得到了 项目 建设区居民极大的支持 本项目 的建设旨在排除下埠煤炭采空塌陷区 1452 户 6098 人的安全隐患, 同时通过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资源, 改善该区域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项目 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政府投资完成, 是实实在在的惠民、 富民、 安民工程, 在当地群众中间受到了 极大的支持。

 (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缺失严重 目 前, 农村居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体系不完整, 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机制不健全;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较少, 而且组织规模较小、 覆盖面窄、 经营层次低, 远远不能满足居民自 我服务的需要; 政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功能弱,农产品加工基础比较薄弱, 目 前农产品的加工量很少、 精加工则更少, 农产品经纪人也缺少, 使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

 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

 农业产业链短缺, 农产品难以实现多 次增值, 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急需创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 人居环境问题突出 当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已经日 显突出, 与城乡 一体化发展要求相距较远。

 主要表现在六大隐患:

 住宅沉陷安全...

推荐访问: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新农村 试点 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