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旅游发展规划4篇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黄石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我市推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镇旅游发展规划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是我市推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必须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为发展机遇,必须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发展目标。现结合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制订《黄石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黄石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状况
1 1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稳步增长,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0000人次,年均增长 15%;旅游创汇 800 万美元,年均增长 16%;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6219 万人次,年均增长 15%;国内旅游业总收入 340 亿元,年均增长 15%;其中,2015 年旅游总收入 100 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146%,占全市 GDP 的 8.19%。
2 2 、产业规模有所扩大。全市现有国家4A 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6 家、湖北省4 星级工业旅游景区1 家、湖北省旅游强区1 家、旅游名镇1 家、旅游名村2 家、4 星级以上农家乐8 家,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旅游村镇等10 家;旅行社45 家,其中,4A 级1 家、3A级旅行社14家;星级饭店24 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 家、四星级酒店4 家、
三星级酒店9 家、客房2200 间、床位数4000 张;旅游汽车客运公司8家,旅游客车168辆;内湖游船120艘。已初步形成以“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3 3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资金54.5 亿元;招商引资 0.5 亿元以上项目32 个,投资总额179.4 亿元,到位资金42.5 亿元。逐步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外资、民营加快进入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4 4 、市场开发成效显著。以武汉、鄂东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城市为目标,以国内旅游交易会、华中旅游博览会为平台,以黄金周、节假日为契机,加强了与武汉等城市的互动协作,实现了“无障碍”旅游,外地来黄的游客逐年增多。
5 5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全市旅游发展环境发生了好转,形成了四大突破。
一是旅游发展理念的突破。市政府领导提出的“以旅游的理念统领城市规划建设、建设中国最美的工业城市”的旅游发展理念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 二是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的突破。我市与鄂旅投合作组建的黄石市东方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拉开了以东方山为“引爆点”的旅游景区大开发序幕,形成了重点景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是旅游投资体制
的突破。重新组建了黄石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完善了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1 1 、机遇和条件。
一是国家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 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
二是城市环境趋好。参照国内外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城市的生态、交通、购物、治安等环境是当地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生态友好、当地居民友好更是衡量优秀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条件。2013 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 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以来,我市发展旅游业的环境明显好转。可以预见,随着“生态立市
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这种环境将更加趋好。
三是 市场需求旺盛。根据国际经验,旅游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人们则会选择度假旅游。2014 年,作为我市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的武汉市人均 GDP 达到 16000 美元,我市人均 GDP 也达到8100 美元,因此,市民的旅游需求十分强烈。
四是 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交通先行,随着大广、杭瑞、黄咸高速和武黄高铁的建成通车,增加了我市旅游交
通的便捷性、可进入性,大大缩短了我市与武汉 1+8 等国内主要区域市场的空间距离,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2 2 、困难和挑战。一是没有开发出精品名牌旅游景区,缺乏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城市旅游服务咨询中心、集散中心、旅游休闲购物精品街区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旅游氛围不浓;三是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市场监管力量薄弱;四是宣传促销经费投入不足,在国内外的影响不大、印象不深。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工业文明与地质地文化旅游为龙头,工业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山水休闲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相融合的旅游发展格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推进东方山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工矿铁路与工业遗址旅游利用改造项目建设,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的工作力度,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 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目的地,推动我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二)发展原则
坚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景区和旅游特色产品;坚持政策引导、优先扶持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开发区和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围绕全市旅游开发重点,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市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的突破,不断提升我市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业走上效益型增长发展之路。到 2020 年,实现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 6000 人次,年均增幅 40%,创汇 400 万美元,年均增幅 45%;接待国内游客 2800 万人次,年均增幅 12%,国内旅游收入 210亿元,年均增幅 16%;实现旅游总收入 210 亿元(旅游增加值 82 亿元以上),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0%,旅游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目的地建设:
黄石市建设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大冶市创建湖北旅游强市,保安镇、灵乡镇、刘仁八镇、
茗山乡、王英镇、龙港镇、枫林镇、殷祖镇、三溪镇等创建旅游名镇。
A A 级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推进铜绿山、西塞山、磁湖、黄石园博园、石田古驿等创建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鼓励东方山、仙岛湖、工矿铁路及工业遗址旅游景区等争创5A 级旅游景区。
旅游产品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工矿铁路·工业遗址旅游、东方山东方世界宗教旅游等重大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推进雷山、大泉沟、西塞山、七峰山、仙岛湖、磁湖等重点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两区两带”、“两镇一区”美丽乡村旅游带建设;做好七朵“金花”赏花旅游产品的培育和提升工作( 保安桃花节、磁湖樱花节、枫林油菜花节、铁山槐花节、白沙金银花节、茗山玫瑰花节、保安荷花节);继续推进刘仁八、南山头、龙港、湘鄂赣烈士陵园等红三军团为主线的红色旅游产品建设;做好熊家境、父子山、黄荆山、北山国家级登山步道专项旅游产品建设;做好环大冶湖华中康谷、“两区两带”、“两镇一区”等乡村旅游、生态养生旅游资源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储备工作。
旅游配套建设:重点支持奥特莱斯、黄石八珍、大冶博物馆等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美尔雅展厅等文化展示中心;熊家境、园门生态园、东方易林等星级农家乐
休闲;万达生活广场、中商黄石购物中心、武商黄石购物中心等旅游购物;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三、总体布局和实施步骤
(一)总体布局和重点项目
按照擦亮旅游品牌、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精品线路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四五六”工程即四大品牌、五大旅游区、六条精品线路。
1 1 、四大品牌。精心打造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以东方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以仙岛湖为代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刘仁八镇龙凤山、保安镇沼山村、枫林镇石田古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品牌等四大品牌体系。
一是工业文化旅游品牌。整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汉冶萍高炉、华新旧址、东钢旧址、源华煤矿等工业遗址资源,将其串成线联成片,挖掘内涵提升价值,在历史文化的活化、深度开发上做文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旅游产品。
二是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东方山是我市旅游“引爆点”,由东方佛国、东方乐园、东方仙境三大板块组成,以药师佛道场为核心,是集禅宗文化、生态休闲、康乐健身、修身养性、观光度假与一体的大型旅游区。规划建设全国著名、湖北第一
大药师佛道场,配套建设多功能酒店及商业设施、养生小镇等。
三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仙岛湖为我市重点湖泊型生态度假项目,抓住大广高速公路通车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重点建设王英旅游特色名镇等项目,完善旅游区接待中心、美食广场、特色商业街等项目。形成“观千岛竞秀、游特色小镇、品仙岛湖鲜、购仙岛特产”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争取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村。
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将建设美丽乡村、四化同步、旅游精准扶贫以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龙凤山、沼山村、上冯九古奇村、石田古驿、茗山万亩花海等已经具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条件,力争形成一批3A、4A 旅游景区。
2 2 、五大旅游片区。根据我市已建成旅游景区及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将全市旅游空间结构分为五大片区,即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中心片区、保安·还地桥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片区、大冶青铜文化旅游片区、阳新“生态画廊”旅游片区、大冶湖·华中康谷养生旅游片区的空间布局进行安排。
一是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片区。该片区为全市旅游中心节点和集散地,以东方山、熊家境、西塞山、矿山公园、华新旧址、汉冶萍旧址、磁湖风景区为支撑,利用城区现有工矿铁路为特色旅游交通,集中反映我市襟江怀湖、依山傍水的都市风
光和工业文明史,形成独特的城市休闲观光兼具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度假旅游区。
表一:重点旅游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投资额
备 注
1
东方山琉璃佛塔
3.0
在建
2
熊家仙境生态度旅游假村
2.6
在建
3
矿山公园房车露营基地
5.5
2016 年底开建
4
华新旧址老街文化旅游项目
6.3
已报批,待建
5
东方山养生古镇
10
规划已批
6
铁山喻家垅旅游文化产业园
20
规划已通过
7
万达东楚旅游名街
12
重点策划
8
黄石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0.1
重点策划
9
东钢旧址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15
重点策划
二是保安· 还地桥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片区。以保安镇、还地桥镇、东风农场、保安湖生态湿地为主体,以沼山三千亩桃花、狗血桃观赏采摘区、农科万亩荷田公园、黄金湖鱼鲜及大
闸蟹、还地桥大型花卉苗木基地为支撑,集中打造“赏花、采摘、品鲜”的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区。
表二:重点旅游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投资额
备 注
1
沼山乡村公园
0.5
续建
2
农科荷田公园
0.5
续建
3
红星半岛枫彩园
20
续建
4
黄金湖渔业休闲体验度假区
1.5
续建
三是大冶青铜· 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主体,以大冶市中心城区、陈贵镇、灵乡镇、茗山乡等旅游名镇为依托,以雷山、龙凤山、劲牌生态园、茗山、大王山、梅红等众多山水旅游景区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支撑,打造“青铜故里·万亩花海·养生天堂”旅游品牌,提升大冶青铜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
表三:重点旅游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投资额
备 注
1
大冶铜绿山青铜文化主题公园
10
重点策划、招商
2
劲牌生态园
10
在建
3
雷山·大泉沟综合旅游项目
30
续建
4
茗山自驾游营地
5.0
重点策划
5
茗山万亩花海度假村
9.5
续建
6
少林寺文化产业园
15
在建
7
上冯古村
2.5
续建
8
红三军团建军旧址
0.18
在建
四是阳新“生态画廊”旅游片区。以仙岛湖生态度假旅游区为主体,以七峰山、半壁山、网湖旅游景区和王英镇、龙港镇等旅游名镇为支撑,形成仙岛生态度假、古战场古民居寻访、大坝观光、湿地观鸟、红色之旅等多项旅游产品组成的综合旅游区。
表四:重点旅游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投资额
备 注
1
半壁山古战场旅游区
3.5
在建
2
王英旅游名镇
1.5
在建
3
七峰山风景区
10.8
在建
4
仙岛湖生态旅游区
19.6
续建
5
石田古驿生态旅游景区
1.5
续建
6
五夫生态园
1.5
续建
7
排市生态旅游度假区
5.0
重点策划
8
龙港红色旅游区
10
重点策划
9
网湖湿地生态旅游区
5.0
重点策划
五是大冶湖·华中康谷养生旅游片区。该片区以黄石开发区黄金山新区、大冶湖生态新区、“两镇一区”(大王镇、太子镇、金海开发管理区)为支撑,依托黄石-阳新一级公路综合发展轴和咸...
篇二: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林学院20 0 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昭通市大关县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研究T h e R e se a r c h o n T h eP la n n in go f T h e T w o n T o u r ismD e v e lo p m e n to f D a G u a nC o u n tyinZ h a o T o n g王婷婷指导教师:刘柯三副教授西南林学院学位授予单位:
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石陶・昆明
…III I I Il l IE Ill l lll l lll{ Y 18 0 7 54 8声明尸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林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
. 蔓鳋日期:
翌盟:
墨:
壁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同意:
西南林学院有权保留论文的复印件,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提交论文一年后,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孵醐:
芈
. /‘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有利于企业相对集中, 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它的发展和壮大必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而且发展小城镇也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最佳途径。
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形成, 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 是拉动城镇经济更快增长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 各个地方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文化状况差异都很大, 这些地理环境、 经济水平和历史背景的不同组合造成我国各地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 不但快速发展, 还形成了诸如:
苏南、 温州、珠江等各种类型的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批小城镇已从历史传统型古镇和自然村发展成为商贸市场型、 交通枢纽型、 工业主导型、 工矿服务型、 旅游开发型和农业基地等多种类型, 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给国内其他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然而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发展规划研究时, 应以先进的小城镇发展理论和成功的实例经验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每个小城镇自己的优劣势,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镇” 制宜, 找到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找准自身发展的路子,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政策, 创造理想的小城镇生态环境, 并带动小城镇的经济的增长, 使小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然而目前国内对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针对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 对西南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明显不足。
昭通市大关县是联系云贵川的重要小城镇, 大关县城镇的发展对于昭通乃至整个云南我国的边疆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大关县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以及对国内小城镇现有发展规划成功经验的研究, 根据云南山地小城镇的发展条件及其与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的优劣势比较的总结分析, 得到一定的启示, 进而对大关县城镇的性质、 地理位置、 资源现状、交通道路条件、 社会经济现状等进行分析, 综合评价大关县城镇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通过对大关县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发现大关县发展水平在整个昭通地区处于中下游水平, 城镇化进程缓慢,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另外大关县属于山地城镇,地形地貌、 交通条件较差, 城镇的扩张受地形的限制, 而工业基础薄弱, 并且发展工业或多或少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而且前期的资金投入很大, 发展周期也较长,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 对于本来经济较落后的大关县是不适宜的。
另外, 要推进大关县的城镇化进程, 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应该是逐年降低的, 发展农业应该依靠生物资源,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 实现农业产业化。
而对大关县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 发现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而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 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而旅游业是真正的“无烟” 产业, 对城镇的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具有丰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大关县, 通过对黄连河瀑布群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开发, 发展旅游业, 使旅游业成为大关县最强的支柱产业, 因为旅游业既是高产出, 又是高连动的产业, 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 娱乐、 餐饮、 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大关县建设成为以旅游为主导, 环境优美、 设施配套、 功能齐全、 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城镇, 以游兴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开发或延伸旅游产业链, 将对地方经济起到拉动的作用。
最后对大关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了环境、 生态、 经济、 社会评价, 此种发展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可持续发展的。目前, 我国城镇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新事物层出不穷, 使我们对小城镇的认识也永无终结。
由于时间和知识结构所限, 对大关县的旅游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这些思路方法也很适合用于云南一般的小城镇规划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分析, 但还仅涉及较为浅层的方面, 有待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希望自己所做的这样一些研究, 能通过本文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的工作做一点铺垫。关键词:
昭通市大关县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Ⅱ
A b tr sc t:
W ith th er a p id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th ec ity , S m a llc itie s a r e in u r b a na n dth ev illa g ez o n e o ftr a n sitio n , isr e la te su r b a na n dth ev illa g e im p o r ta n tlin k . S m a ll c itie sd istr ib u te , q u a n tity to b e m a n yb r o a d ly , is o u r c o u n tr yc itie ssy ste m ’ Sf o u n d a tio n . P o sitiv e , sa f e , h e a lth d e v e lo p m e n t sm a ll citie s,r e g a r d in g sp e e d s u po u rc o u n tr y r u r a lin d u str ia liz a tio n , th e u r b a n iz e da d v a n c e m e n ta n dp r o m o te sth e c itya n d c o u n tr y sid ein te g r a tio n , th em o d e r n iz a tio n to h a v e th esig n if ic a n t str a te g ics e n s e a n d th e p r a c tic esig n if ic a n c e . T h esm a ll—siz e d to w n sp la y e sse n tia lr o le sin 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 in C h in a . O n e o f th em o stim p o r ta n ta n dC h in e se —sp e c ia liz e d w a y sf o ru r b a n iz in go u rc o u n tr yis tod e v e lo pth o se t o w n s. a s lo ts o fr e se a r c h e r sp o in te d , c o m p a r e d w ith th esp e e d a n d p r o c e d u r e o f C h in a ’ S e c o n o m ic a n dc u ltu r a ld e v e lo p m e n t, th e q u a lityo fsm a ll—siz e d t o w n s la y s b eh in d . T h er ef o r e,in o r d e r to m e e t th e d e m a n do f th e n e wa g e , th e q u a lity o u g h tto b eim p ro v ed .T h e d if f e r e n t c o m b in a tio n s o f v a r io u sg e o g r a p h ic c o n d itio n s, e c o n o m ic le v e la n dh isto r icb a c k g r o u n dc a u s eth ed if f e te n t b e tw e e nto w n s, p lu sit’ Sn o ts a m ew ith in th e t o w n s e v e n th e ya r e lo c a te d in th e s a m e d istr ic t. it’ Sn e c e ssa r ytop r o te c t its n a tu r a l r e so u r c e s. T h e n e wp la n s w ill b r e a k th e o ld a n du n d istin g u ish e d p r o g r a m s o f to w n s. L o c a l c u ltu r e a n d so c ia l v a lu e w illin f lu e n c eg r e a tlyto th e d ir e c tio n o fth e to w n s’ p la n s, S Oa r e th eg e o g r a p h ya n dn a tu r e , a n d th e n r e a l iz e th e su sta in a b led e v e lo p m e n t p o lic e o fe c o lo g y .T h ep e r f e c t e n v ir o n m e n t o f to w n s m a k e s th e e c o n o m y in c r e a se a n dd e v e lo pco n tin u o u sly .A t th e sa n le tim e , o u rc o u n tr yis th e m u ltin a tio n a lc o u n tr ie s, v a stinte r r ito r y , e a c h p la c e ’ S sm a ll c itie s’ n a tu r a l e n v ir o n m e n t c o n d itio n , th eso c ia le c o n o m y c o n d itio n , th e h isto r yc u ltu r in gc o n d itio n d if f e r e n c e isv e r yb ig , th e se g e o g r a p h ic a l en v iro n m en t, th e e c o n o m ic le v e l a n d h isto r ic a lp e r sp e c tiv e ’ Sd if f e r e n tc o m b in a tio n c a u s e s o u rc o u n tr y r e g io n a lsm a ll c itie sth e le v e l o fd e v e lo p m e n t n o t to b e im b a la n c e d , th e id e n tic a l lo c a l sm a llc itie s’ le v e l o fd e v e lo p m e n ta lso h a s th eh ig hu n d e rd iv isio n , T h e r e f o r einIII
b e g in s d e v e lo p ssm a ll c itie stim e , b u tm u st a c t a s c ir c u m sta n c e sp e r m it, w h e nta k e s su ita b le m e a su r e s, b e c a u se “th e to w n ” ta k e s su ita b lem e a s u r e s ,p r o t e c t s sm a ll c itie s f u llyth e n a tu r a l r e so u r c e , a c c o r d in gto n a tu r a lr e s o u r c e w h ic h , h u m a n itie s la n d sc a p e , e c o n o m ic a l p o litic a l e n v ir o n m e n t d o e sn o t u s e a n d S Oo n , su m m a r iz e sth e sm a ll c itie s p la n p a tte r n , toth e sm a ll to w np la n n in g ’ S r e se a r c h , b r e a k s ex istin g ‘‘ster eo ty p ed ’ ’ ,‘‘a th o u sa n d c itya p p e a r a n c e ” , w h e nc e r ta in e sth e tic s id e a c o n str u c ts th e c ityid e a th ep r in c ip letoc a r r yo n th et o w np la n n in g , sh o u lda c c o r d in gto th er e a lity u n iq u eg e o g r a p h ic a lq u a lif ic a tio n , th en a tu r a le n v ir o n m e n t, u n if ylo c a lth eh u m a n itie s f a c to r , th e so c ia l v a lu e o r ie n ta tio nto d e te r m in e th e sm a ll to w np la n n in gp a tte r n . T h ec r e a tio nm en ta lity ,im p le m e n tsth esu sta in a b led e v e lo p m e n tth e e c o lo g y p o lic y , c r e a te sth e id e a l sm a ll c itie s e c o lo g ic a le n v ir o n m e n t, a n dle a d s sm a ll c itie s th e e c o n o m y g r o w th , c a u se s th e sm a llc itie s su sta in a b led ev elo p m en t.T h is a r tic le m e th o dw h ic h u n if ie sb yth eth e o r ya n dth ep r a c tic e , th r o u g hto th e u r b a np la n n in g , th e la n d sc a p e p la n a n d S O o n c o r r e la tio n th e o r ie s’ Ssy n th e ticstu d y ,e sta b lish e sth ep a p e rr e se a r c hth esy ste min f o r m a tio n , th r o u g htoth eZ h a o to n gD a g u a nC o u n ty ’ So n —th e—sp o tin v e stig a tio n r e se a r c h , h a s a n a ly z e dth eD a g u a nC o u n ty c itie s g e o g r a p h ic a lp o sit io n , t h en a tu r a l r e so u r c e , t h e h u m a n itie s h isto r y , th e e c o lo g ic a len v iro n m en t sy ste ma n d S Oo n , T h r o u g hth ep r e se n tsitu a tio nsc e n ic r e s o u r c e sa n d th ela n d sc a p e p u b lic se n sa tio nin v e stig a tio n , th ec o m m o n f a ilin gw h ic he x ists in v ie win th e sm a ll t o w np la n n in g a n d th ed e sig n , w ithth e a ido f th ela n d sc a p ee c o lo g y , th eu r b a np la n n in ga n dsu sta in a b led e v e lo p m e n t’ Sc o r r e la tio n th e o r ie s, str e sse s to th eD a g u a n C o u n tyc itie s n a tu r a l la n d sc a p ea n d th e h u m a n itie s la n d sc a p e p la na n d th ed e sig n a sp e c t la u n c h e sth ee la b o r a tio n , h o w d isc u sse d in d e ta ilto d r a wsu p p o r tf r o m th ep h y sic a lg e o g r a p h yc o n d itio n a n d th e n a tu r a l sc e n e r ym a in ta in s th e o v e r a ll sc e n e r yp a tte r nth e c o n tin u ity , th ef u ll u s e n a tu r a l la n d sc a p ee le m e n t to m a k e th eⅣ
sc e n e r ya s w e ll a s th e a r tistic tr e a tm e n te n v ir o n m e n t sk e tc h , M a n if e ststh e10 c a l f o lk c u sto mlo c a l c o n d itio n s a n d so c ia l c u st o m s a n d th e m o ldg o o dp la c ec u ltu r e v iv idq u e stio n . C a r r yo n th ep la n d e sig n u sin gth e lo c a l n a tu r a lr e s o u r c e a n d th e n a tu r a l la n d sc a p e a t th e s a m e tim e tou n if yw ith th e u r b a np la n n in g , th e e x p lo r a tio n d e p e n d so n th e n a tu r a l w a te r f a ll g r o u p la n d sc a p eth e tr a v e lin g d e v e lo p m e n t Z h a o to n g D a g u a n C o u n ty to w n p la n n in g p a t t e r np r im a r i ly , A s w e ll a s c a u s e s th e n a tu r a l la n d sc a p eth e p la na n d th ep r o jectw o r k s a m e h u m a n itie s la n d sc a p e p la na n d th e d e sig nw o r k v e r y g o o d u n io n ,v a r io u s b u ild s th e h a p p y sm a ll c itie s la n d sc a p e , th e c r e a tio n c o m p le te lyr e la x e d la n d sc a p ee n v ir o n m e n t tr a v e lsf o r th ep e o p le , d e v e lo p slo c a ltr a v e lin g in d u str ya t th e s a m e tim e to e n h a n c eth ep e o p le liv in g c o n d itio n sth e sp a tia l q u a l ity . T r a n sf e r sth e sm a ll c itie s sc e n ic r e s o u r c e s r ea so n a b ly ,u n f o Id sth esm a llc itie str a d itio n a lc u ltu r ec o n n o ta tio na n dth ec h a r a c te r istic sty le , b u ild s o c c u p ie s, to u r s, su sta in a b led e v e lo p m e n tsm a llc itie s su ita b ly . O nth e o th e rh a n d , inv ie wo f th eq u e stio nw h ic he x iste d h a sc a r r ie d o n th er e g io n a lp la n n in gw h ic he m b a r k e df r o mth er e g io nstr a tif ic a tio np la n e , th e w a yr e se a r c hw h ic h th e u r b a np la n n in ga n dth ela n d sc a p ep la nu n if ied ,su m m a r iz e d th e sm a llc itie s tr e n d o f d e v e lo p m e n t, w ill p r o v id ec e r ta in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h ep r e se n tsm a ll t o w np la n n in g p a tte r n .K e yw o r d :
D a g u a n C o u n ty , S m a ll to w n , T o u r ismp la n n in g , N a t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u sta in a b lle d e v e lo p m e n tV
目录独创性声明摘要A B S T R A C T1。
前言………………………………………………………. . 1日Ⅱ 舌………………………………………………………. . 11. 1目的和意义………………………………………………21. 1. 1目的………………………………………………21. 1. 2意义………………………………………………31. 2国外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研究及实践状况…………………………31. 2. 1以区域特色为主的城镇发展规划…………………………41. 2. 2以生态为主的城镇发展模式……………………………. 41. 2. 3以保护历史文化为主的城镇发展规划……………………. . 41. 2. 4 国外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51. 3国内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研究及实践状况…………………………71. 3. 1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 71. 3. 2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101. 3. 3环渤海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 141. 3. 4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特色………………………………. 171. 3. 5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启示………………………………. 201.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01. 4 . 1研究内容…………………………………………. 201. 4 . 2研究方法…………………………………………. 212概述………………………………………………………. 222. 1小城镇的概念、 含义及特征…………………………………222. 1. 1小城镇的概念………………………………………222. 1. 2小城镇的特征………………………………………222.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 222. 2.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22. 2.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4
昭通市大关县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研究2. 3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242. 3. 1特色原则…………………………………………. 242. 3. 2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 242. 3. 3可持续性原则………………………………………252. 3. 4 因地制宜的原则……………………………………. 253昭通市大关县概况……………………………………………. 263. 1区位概述………………………………………………. 263. 2历史简介………………………………………………. 263. 3自然条件………………………………………………. 273. 4 人文环境………………………………………………. 273. 5社会环境………………………………………………. 283. 5. 1经济状况…………………………………………. 283. 5.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 283. 5. 3交通……………………………………………. . 283. 5. 4 城镇区划…………………………………………. 293. 6 资源…………………………………………………. . 303. 6 . 1土地资源…………………………………………. 303. 6 . 2水资源……………………………………………303. 6 . 3生物资源…………………………………………. 303. 6 . 4 矿产资源…………………………………………. 303. 6 . 5旅游资源…………………………………………. 314 大关县城镇发展规划现状综合评析……………………………一…324 . 1大关县发展规划基础研究…………………………………. . 324 . 1. 1城镇历史沿革………………………………………324 . 1. 3城镇体系的总体特征…………………………………334 . 2大关县县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i…. . 354 . 2. 1评价因素及权重确定………. :
………………………. 364. 2. 2评价指数计算公式…………………………………. . 374 . 2. 3评价结果…………………………………………. 38Il
4 . 3环境条件评价………………………...
篇三: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方案PART1:旅游小镇概念解析PART2:旅游小镇开发趋势PART3:旅游小镇开发模式PART4:如何打造旅游小镇PART5:如何运营旅游小镇PART6:
如何规划旅游小镇目录CONTENTS
前言研究旅游综合开发,对于旅游产业引导下的城镇化聚集,是本报告的总结;旅游小镇或小城镇是市场探索出的一个新路径。旅游小镇的理想化模型,提出了以夜间休闲为依托,通过观光吸引核、休闲业态集聚、泛旅游产业业态延伸、城镇化配套四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旅游小镇是一种三区合一的综合结构,既是旅游景区,又是休闲消费产业聚集区、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区。
第一 旅游地产与旅游小镇第二 从旅游角度看旅游小镇第三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小镇第四 旅游小镇到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路径PART1:旅游小镇概念辨析——综合开发
第一 旅游地产与旅游小镇PART1:旅游小镇概念辨析——综合开发旅游小镇契合开发商追求的业态特点主力店概念 旅游配套可以和城市配套合二为一供应量和形式不佳,开发商去做配套和旅游基于旅游地产角度的旅游小镇分类 旅游小镇诞生旅游地产大概念依托资源发展——皇冠上的明珠旅游地产要求先做旅游和配套,沉淀资金多和长,开发商不愿意去做
第一、从旅游地产角度看旅游小镇:旅游小镇是旅游地产休闲体验化、景区化的很好业态,相当于城市综合体里面的主力店1、旅游地产概念企业主导型旅游(居)小镇的盈利点——旅游地产以 旅游业作为小镇的造血机:形成产业磁力、消费磁力和就业磁力,凝聚成小镇旅游地产——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具有资源依托性、要素综合性、开发销售和经营方式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非常态化等特点旅游地产的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地产必须依托旅游资源打造休闲度假概念旅游地产两个特点:一是可流通性,可异地置换;二是旅居型,不同于居家型房产旅游地产,关键是要先旅游,后地产。很多开发商对于旅游以及旅游的需求不求甚解,就盲目地去开发一些旅游地产项目,这是大忌
2、旅游地产类型企业主导型旅游(居)小镇的盈利点——旅游地产以 旅游业作为小镇的造血机:形成产业磁力、消费磁力和就业磁力,凝聚成小镇风景区小镇——自然资源依托型特色古镇——新旧城类型主题乐园型——迪斯尼小镇行业依托型——产业小镇结论:从旅游地产角度看旅游小镇1、旅游小镇只是旅游地产商开发商打造旅游吸引力和利润点的一种项目载体,站在地产开发角度,旅游地产大于或包含旅游小镇。2、旅游地产存在前期沉淀资金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而旅游小镇的休闲配套功能、旅游配套功能、城市配套功能和其用地产承载休闲、旅游、城市的物业形态属性,其可通过地产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变现,是一种解决旅游地产开发资金与周期的良好载体。3、旅游的六要素全部可通过地产形式在小镇体现出来,且可经营可出售,而相比主题乐园、产业载体等旅游吸引核打造,其优势显而易见。
第二 从旅游角度看旅游小镇PART1:旅游小镇概念辨析——综合开发旅游小镇城镇化文化和科技注入 新的资本运作和品牌运营手段业态集聚和产业多样化旅游小镇分类 泛旅游业态产生进而产业集聚泛旅游产业整合和人气导入搬运属性 终端属性
第二、从旅游角度看旅游小镇:是入口、平台、启动区旅游的搬运性、提前性、终端性等决定了旅游具有产业整合能力,其对旅游地产业态的整合是通过旅游小镇形成旅游休闲产业主导的休闲消费集聚。以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旅游小镇泛指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城镇的概念,旅游小镇与一般旅游景区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是一个有人口集聚、具备日常生活功能和生活设施的小城镇的结构;其次,是旅游景区概念,旅游小镇也是具备旅游功能的景区,旅游十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的配备是基础。再次,是规模的概念,旅游小镇是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结构,区别于城市旅游。从旅游的角度讲,旅游小镇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休闲的重要平台。2、旅游小镇三大类型根据旅游功能的不同,旅游小镇可分为观光休闲型旅游小镇、集散型旅游小镇、度假型旅游小镇三种类型1、旅游小镇概念旅游视角的结论:1、旅游小镇是旅游目的地、是旅游集散地、是度假居住产品,是旅游平台。2、是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构建载体3、区别于传统小镇,新的小镇赋予旅游对现代科技、文化开发、品牌资本运作,企业运营更多使命
第三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小镇PART1:旅游小镇概念辨析——综合开发资产证券化、股权化、品牌化。上市化运作文化和科技注入 新的资本运作和品牌运营手段具有底蕴和可持续性文化角度的旅游小镇分类 泛旅游业态产生进而产业集聚旅游小镇的升级从单纯观光到休闲到体验度假跳出地产的只开发不运营的阶段属性
第三、从文化角度看旅游小镇:文化即旅游小镇的底蕴,是其高度和深度以2、旅游小镇八大类型根据旅游小镇依托文化的不同,可将旅游小镇分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异域风情、艺术情调、历史题材、文化主题型等八种类型1、文化是旅游小镇的灵魂,旅游小镇的文化又可以透过肌理结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生活习惯、传统工艺、商业业态等表现出来,文化挖掘就是要确定旅游小镇的地域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主题,为小镇的打造寻找文化支撑,确定主题方向,寻找差异化优势和独特性内涵。文化也是旅游小镇的核心吸引点所在,因此旅游小镇的打造中文化点的选择和主题定位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文化角度结论:1、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通过旅游小镇的载体使旅游价值从单纯观光型迈向体验度假型更高阶段,也使”死”文化通过旅游小镇的现代打造”活化”2、文化是旅游小镇的深度与高度,是旅游小镇的底蕴,是开发运营的价值所在
第四 从旅游综合体角度看旅游小镇PART1:旅游小镇概念辨析——综合开发产城一体化空城鬼城避免 产业链形成集聚和裂变土地价值的提升和整体产业的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产业发展带从旅游小镇到旅游综合体从项目到区域的跨越 内涵与外延的夸大化
第四、从旅游综合体角度看旅游小镇:土地综合开发价值工具以2、旅游综合体的分类休闲小镇: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休闲古镇、休闲洋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1、温泉旅游综合体,如珠海海泉湾2、滨海旅游综合体,如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3、主题公园综合体,如深圳东部华侨城4、乡村旅游综合体,如北京的蟹岛5、高尔夫旅游综合体,如深圳观澜湖6、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如横店影视城7、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如华南mall8、主题酒店旅游综合体,如迪拜棕榈岛的亚特兰蒂斯酒店9、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如世界木屋村10、休闲小镇旅游综合体,如彝人古镇、天津佛罗伦萨小镇有时也称之为“休闲综合体”或“度假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酒店群+休闲地产社区+综合休闲项目1、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旅游综合体角度结论:1、相比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商务办公、消费休闲、居住等的中心聚集辐射作用,旅游综合体也是开发旅游的聚集经济效应,其通过旅游小镇的休闲聚集形式达到旅游开发和开发的经济效应。2、通过旅游小镇的商业休闲集聚带动土地综合开发价值,是一种很好的开发载体和工具。3、是新型城镇化和产城一体化的方向总体分析结论:1、对于开发转型的启示和作用2、对于政府寻找美丽乡村建设和“人的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很好的增长引擎3、是传承乡村、融合文化和科技、促进旅游、有利于城市化推进的强大平台
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基础 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是要点具有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是关键 旅游小城镇的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是落地风貌规划,是特色 政府运营模式,是价值旅游小镇总体定义: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大多数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旅游产业的“消费搬运”及“产业集聚”是旅游小城镇形成的前提;特色化,是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要点;泛旅游产业整合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核心。旅游小镇概念总体定义
第一 旅游小镇是综合开发的升级第二 旅游小镇的功能结构第三 旅游小镇的作用及趋势第四 旅游小镇的城乡一体化开发需要第五 旅游小镇开发商转型升级需要第六 旅游小镇是产城一体化需要第七 结论PART2旅游小镇开发必要性——转型之需
旅游小镇是消费模式、发展模式、开发模式三合一升级旅游小镇出现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从传统住宅地产到综合休闲地产旅游消费模式升级景区发展模式升级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休闲时代到来与国民经济能力的提高旅游休闲具有强大的地气提升、产业融合与区域带动作用第一、旅游小镇是综合开发的升级:
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商业、农业、养老养生产业为泛旅游产业链条,进行综合开发的一条从小规模旅游小镇到大规模片区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以土地综合开发为手段以休闲地产产品为核心以一流配套服务为保障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第二、旅游小镇的功能结构:
转型很好的项目载体——旅游小镇综合体城市发展角度——区域综合升级的引擎•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综合升级旅游发展角度——旅游投资模式的新路• 以地产为核心收益支撑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模式• 推动区域旅游从“观光时代走向休闲时代、从“景区时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时代”、单一产品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地产开发角度——地产创新开发的方向• 以旅游为土地升值手段的区域地产综合开发模式• 为旅游休闲地产的创新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旅游小镇综合体三大作用以旅游休闲为基础导向、旅游地产为收益核心、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区域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其最终将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综合升级的强大引擎第三、旅游小镇的作用及趋势
产业导向第四、旅游小镇开发的城乡一体化开发需要——乡村开发的需要(特色小镇)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打破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就地城镇化市场化: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和减少划拨;完善土地二级市场;收益分配:提升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赋予更多财产权利;通过财政和金融支持的手段加快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用消费产业化解三农问题,实现一产三产化,农业服务业化,在就地城镇化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产业导向第五、旅游小镇开发商转型升级需要新型城镇化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机遇与出路产品服务化产城一体化开发综合化金融服务运用灵活化新趋势下房地产开发方向企业联合与品牌整合化包括商业综合体、休闲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养老综合体、文化综合体等包括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物流园区、教育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等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开发架构与模式包括居住楼盘配套服务、社区配套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商业管理服务升级等收益模式,要转化为综合平衡模式,即快销+售后回租+持有经营,这需要地产商要有产业的经营能力与品牌运用贷款、基金、发债、资本融资等不同融资模式,实现对长短结合收入模式的融资现金流支撑依托于消费聚集的产城一体化开发,需要消费服务的能力与品牌。投资商、开发商、服务运营商的企业联合,成为未来城镇化开发主流趋势长短收益配置合理化
产城一体化实现产城一体化产业链整合工业园区产业集成/集群进行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在产业先行的基础上,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城一体化实现产城一体化产业链整合服务产业园区产业集成/集群市场化引导消费聚集区多业态的消费聚集进行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进行社会公共服务配套第六、旅游小镇的产城一体化需要
第七、结论总的趋势1、一场最深刻的社会体制改革:二元结构突破2、一次最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3、单一城市中心化聚集向城镇网络化的结构调整:城市群、城镇群4、市场主导下的产业升级与产城市一体化发展结论:未来十年第一位的综合发展工程,是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顶层设计,以人的城镇化为宗旨,包括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升级、城镇结构模式突破、产城一体化开发为方向的中国经济第二轮成长的龙头。
第一 旅游小镇总体开发模式建构第二 乡村引导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第三 商业引导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第四 旅游地产引导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第五 文化引导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第六 养生养老引导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PART3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CONTENTS
第一 旅游小镇总体开发模式建构PART3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CONTENTS
五大特性吸引力吸引核消费搬运预卖产品市场终端战略性1、旅游产业特性(一)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模式
中心城市有消费主体存在强大旅游休闲消费需求中小城市广大乡村有资源基础吸引资本打造旅游休闲产品旅游搬运效应创造经济源动力的基本逻辑通过旅游休闲实现旅游搬运1、大城市居民的消费通过旅游搬运到中小城市,成为带动中小城市的动力。2、城市居民的消费通过旅游的搬运来到乡村,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动...
篇四: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山镇旅游发展规划(初稿汇报)泛华建设集团 泛华志达规划设计院
一、 规划总论 二、 发展条件 三、 战略定位 四、 空间布局 五、 重大项目 六、 支撑体系 七、 投资分析 八、 运营管理
规划总论 1、 规划范围 2、 规划期限 3、 指导思想 4、 规划原则 5、 规划依据 3
规划总论 大华山镇全境, 包括大华山、 苏子峪、 大峪子、 小峪子、 东辛撞、 李家峪、 梯子峪、 瓦关头、 西峪、 泉水峪、 砖瓦窑、 挂甲峪、 前北宫、 后北宫、 陈庄子、 西牛峪、 西长峪等20个行政村,面积约9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 2020年。
近期( 重点建设期)
——2012年- 2015年
中远期( 发展提升期)
——2016年- 2020年 4
规划总论 认真贯彻北京市建设旅游集散特色镇的总体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住历史机遇, 以重大旅游项目为引擎, 统筹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双重功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 促进旅游及配套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旅游集散特色镇建设。
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整体规划、 分期建设 重点突出、 组团发展 中心服务、 辐射周边 项目推动、 配套先行 5
规划总论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2020年)
》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北京山区旅游集散特色镇建设定位、 策划及概念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 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
《平谷新城规划( 2005年-2020年)
》
《中共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工作报告》
《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关于制定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平谷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 时期高端旅游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 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等20项重点专项规划 《平谷区大华山镇镇域规划( 2006-2020年)
》
6
7 分析篇 1、 解读大格局 2、 解读大华山 3、 案例借鉴 4、 破题分析
8 北京城市旅游大格局呈现出“一核、 三圈层” 的特征, 各圈层间旅游功能和定位区分较为明显; 初步形成“都市游+文化游+生态游” 的格局。
1.1 北京旅游格局
9 1.2 第三圈层旅游格局 从第三圈层的旅游格局来看, 各区县均以山水生态为特色, 本质上并未形成差异化的发展, 各板块均处于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过渡中。
10 1.3 平谷的旅游格局 东成西就?
白帝营 飞龙谷 将军关 湖洞水 三羊谷火山 太极胜景 京东大峡谷 轩辕黄帝陵 盘龙瀑 国际滑雪场 老象峰 西峪景区 丫鬟山 京东石林峡 采摘园及桃花观赏区 风景区 金海湖 京东大溶洞 大华山:
从“东强西弱” 到两翼齐飞的关键点?
在北京“世界城市” 建设的背景下, 平谷区提出了“一区三化五谷” 的新战略,
旅游业发展迅速, 2011年平谷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 接待人次799万人, 发展态势良好。
作为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和世界最大、 最浪漫的爱情主题公园。
近年以花为媒,营销平谷, 已经成功连续举办13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
“十二五” 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文化体验、 康体养生、 休闲度假、 旅游地产和商务会奖五大高端旅游产业, 树立“魅力休闲谷·健康生活区”的区域旅游品牌。
平谷区总体呈现“一个中心, 东西两翼” 的格局, 景区集中于东部, 旅游开发相对成熟, 尤以金海湖景区、国际滑雪场等景区, 发展情况较好, 整体呈东强西弱格局。
大华山镇作为平谷西北部片区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和区域旅游交通枢纽, 具有“西北部中心领导者” 的地位, 她的发展, 对构建整个平谷区“一体两翼” 的旅游格局意义重大。
大华山要乘势而上, 主动崛起,成为平谷西北片区旅游的代言者。
11 1.3 平谷的旅游格局 大华山:
从平谷桃文化旅游名片到平谷旅游目的地?
从全区旅游业发展来看, 中国乐谷、 金海湖属于第一梯队, 以十八弯山水画廊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已然形成, 大华山是十八弯的西北起点, 也是平谷区旅游环线西北部风景名胜区的集结点。
自西向东承接了丫髻山、 老象峰和西峪景区, 东北连接镇罗营、 黄松峪, 与东部风景名胜核心金海湖遥相呼应, 是整合西北片区旅游资源、 驱动片区发展的核心。
大华山镇成为平谷桃文化升级的标志,成为平谷西北片区旅游的领跑者, 成为继中国乐谷、 金海湖之后的平谷旅游王牌!
大华山镇 金海湖 平谷新城 十八弯 中国乐谷
其一:
在区域中打造“独特点” , 形成自身特色, 差异化发展
其二:
在产业上培育“支撑点” , 形成产业支撑, 持续性发展
其三:
在项目上形成“兴奋点” , 形成龙头项目, 品牌化发展
12 1.4 小结 立足北京、 京郊、 平谷等三个层面来看大华山, 大华山镇旅游要实现全面提升和发展, 需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从大华山本身来寻找独特点、 支撑点和兴奋点
13 2.1 解读大华山——上位规划解析 大华山镇是北京市确定的七个山区旅游集散镇之一; 是西北部山区中心镇, 是平谷四大中心镇之一;是平谷新城功能向北延展的重要节点; 处于风景名胜区发展带。
《平谷新城规划( 2005-2020年)
》 将其定义为:
以现代农业、 旅游度假业为主的山区型城镇; 是平谷区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中心; 是平谷区北部山区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建设中心。
肩负平谷西北片区整个旅游业的整合、提升, 以及其它相关产业带动发展, 是大华山镇域经济全面腾飞的发展推手。
在平谷北部山区各镇经济发展的中起着引擎和示范作用。
肩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形成多层次空间梯度拉动体系,促进平谷区全域发展的重任。
对于北京东北部生态涵养带产业升级有着极强的带动作用, 肩负牵引中心城区市场产业转移, 最终实现首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使命。
解析
14 2.2 解读大华山——区位条件 京平高速 密平路 京承高速 大华山镇位于平谷西北山区, 距离北京市区66公里, 东南距区政府驻地1 5.4公里, 北与密云县交界,南与王辛庄镇为邻, 东与镇罗营镇和熊儿寨乡接壤, 西与刘家店镇毗连。
从市区出京平高速, 需经过约26km路程的密平路( 区级公路)
到达镇域中心, 全程约1小时左右。平关公路纵穿南北, 胡熊路横贯东西, 有镇级公路直抵各村, 交通较为便捷。
66km 大华山镇 平谷区
15 2.3 解读大华山——自然人文 大华山镇地处平谷区西北部山区, 北、 南、 东三面山峦重叠, 中部和西南部属谷中平原。
镇域内有西峪水库东西干渠和熊儿寨石河两条季节性河流。
全镇拥有70%的绿色空间,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山区良好的植被和平原大面积的果园及怪石奇峰、 清泉碧水构成了大华山镇独特的绿色生态景观。
自然环境 历史人文 大华山镇历史悠久, 据《魏书﹒ 地形志》 在“平谷古气漫谈” 中有关资料考证:
大华山原名桃花山,大华山镇盛产桃的历史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北魏, 桃文化在大华山生成至少距今1780年。
因此, 大华山的桃园成为京郊一道独特的风景, 桃文化也成为大华山对外宣传的鲜明的旗帜。
16 2.4 解读大华山——社会经济与城镇建设 镇域交通路网基本连通, 以挂甲峪为代表的新农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镇中心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社会经济 城镇建设 大华山镇是平谷区北部的经济中心, 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京郊大桃第一镇” , 是平谷生态旅游区的重要部分, 全镇以“生态立镇、 科技兴镇、 农业稳镇、 旅游富镇、 工业强镇” 为发展目标,紧抓大桃主导产业地位,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升级。
农业以果业尤其是大桃种植业为主, 是平谷区大桃种植的发源地, 目前大桃种植面积已达3.7万亩, 年产量1亿斤。
大华山镇的工业以服装加工、 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 已经建成了大华山镇兴华工业小区和小峪子、 大华山两个村级工业大院。
第三产业主要是商贸业和旅游业。
17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公顷)
占镇域比例( %)
城镇建设用地 96.07 0.99 区域设施用地 630.03 6.52
其中 旅游设施用地 35.34 0.37 商业服务用地 特殊用地 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用地 防护绿地 1 6.1 5 1 8.30 0.91
1 5.27 232.04 31 2.02 8937.74 0.1 7 0.1 9 0.01
0.1 6 2.40 3.23 水域和其它用地 92.49 其中 村庄建设用地 1 95.00 2.02 水域 227.1 0 2.35 园地 2700.75 27.95 林地 5791 .79 59.93 设施性农业用地 23.1 0 0.24 镇域总用地 9663.84 1 00 大华山镇域规划用地平衡表 2.4 解读大华山——社会经济与城镇建设
分类 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名称 用地面积 (公顷)
46.11 占总用地 (%)
备注 R R2 R5 二类居住用地 48.00 基础教育用地 3.09 3.22 C C1 行政办公用地 2.60 2.71 包括邮政所、电信中心局 C2 C3 C4 C5 C9 商业服务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场馆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13 1.04 0.08 0.81 4.30 1.08 0.08 0.84 文化馆 卫生院 敬老院 0.64 0.67 S U S U 14.52 15.11 4.10 4.27 U21 交通设施用地 1.20 1.25 长途客运枢纽站 综合产业区 F G F3 G1 多功能用地 公共绿地 5.72 12.03 5.95 12.52 合计 总用地 镇中心区城镇建设用地 96.07 100 大华山镇中心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规划 全镇旅游建设用地530亩, 镇中心城镇建设用地为1441亩。
18 2.4 解读大华山——社会经济与城镇建设 生态 人口 集镇 农业 现状盘点 产业突围 + - 突出资源优势, 引导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现代农业扶植政策向本区集中, 积极培育以林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农业, 形成现代林果业的发展高地。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林果业, 向田园休闲度假产业延伸, 形成田园休闲度假的极致体验地。
大华山镇是平谷大桃的发源地,
谷中平原, 生态环境良好, 田园气息浓郁 生态敏感, 不宜发展工业, 不宜进行高强度开发 以果业种植业为主体, 被成为京东大桃第一镇 以种植生产为主, 延伸发展弱, 产业链条短 平谷西北部山区中心镇 生活集散功能尚待提升,旅游集散功能有待建立 现有常住人口20546人( 2004年数据)
, 人力资源较丰富 就业压力较大
产业基础:
传统农业+食品加工+服装加工 以平谷大桃为主要产品的林果业为主体, 旅游产业尚处发展初期阶段:
果树达5.8万亩,
3.7万亩大桃种植, 占区大桃收入的1/6, 年产量一亿斤, 产量占全区1/5。
19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2011年大华山全镇旅游收入达到5335万元, 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21万人次。
已开发景区10余处,其中国家2A级景区老象峰1处, 国家A级景区3处, 市级民俗旅游村4个, 民俗旅游接待户142家。旅游业已有一定基础, 但也存在接待设施不足、 开发层次低、 季节性强等问题, 近年围绕打造辐射京东地区的旅游集散名镇, 发展旅游经济, 挖掘桃文化, 促进农旅结合, 做大做强田园休闲度假产业, 打造旅游产品商贸服务中心, 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
景区名称 景区级别 景区特色 前北宫小金山赏花观景区 依托小金山周围3万亩大桃园春红夏绿的自然景观, 形成了田中有路, 路边有树, 山上亭榭, 山下绿苑的独特景观。
因天然老象巨峰而得名, 景区总面积为40多平方公里, 景区森林茂密、 山崖陡立、 百花争艳、 老象天成, 三十多处别具特色的景观点缀其间, 奇趣盎然。
小峪子老象峰景区 2A级 李家峪生态旅游景区 景区内青山绿谷, 林木覆盖率高达95%, 自然生态景观独特 挂甲峪旅游区 A级 在现有道路、 水利、 果园等基础条件上, 已建成农家乐特色旅游区 利用东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胜泉、 胜泉庵、 西峪水库等景观条件,形成了集观光、 采摘、 休闲于一身的特色旅游区 西峪-泉水峪胜泉庵 旅游观光区 苏子峪2000亩枣坡 旅游采摘区 A级 A级 传统蜜枣品种和2000亩高标准蜜枣园 西长峪中华药谷旅游区 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和野菜、 野果、 小杂粮等资源
20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西峪泉 水峪景区 老象峰 景区 小金山万亩 桃花海 挂甲峪 景区 丛海逸园 后北宫温泉 龙头山 大峪子 民俗村 梯子峪 民俗村 胜泉峪 民俗村 李家峪 民俗村 西牛角峪 民俗村 西长峪 民俗村 苏子峪 民俗村 登山 步道 大华山的旅游主要以生态观光、 民俗村落、休闲农业等资源为主, 初步形成了“桃+峪+泉” 的资源体系, 具备休闲度假的基本要素。
21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大桃产业及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在大北京区域中具备吸引力 平谷国际桃花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节庆, 而且大华山的大桃产业及其桃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 具备打造标杆产品的条件。
22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独树一帜, 在环北京地区已经具备较高的知名度 以挂甲峪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已经成为2011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北京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蒙、 满、 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辛撞村, 该村现为市级民俗村。
23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挂甲峪特色分析:
六郎挂甲处 因北宋名将杨延昭迷恋此处风景,在此挂甲休息而得名。
林木葱郁、 风光秀美, 冬暖夏凉, 气候宜人, 可进入性好;现有一古宅区、 人造水库、 易经研究学院、龙王庙等资源点。
24 2.5 解读大华山——旅游发展 挂甲峪特色分析:
旅游基础好, 气候宜人, 景色秀美, 风水宝地, 是大华山的龙头景区
挂甲峪村是平谷区桃花观光走廊上的最亮点。
主要以果树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