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5篇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XX市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集互联网、GPS、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市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集互联网、GPS、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近年来,山东省 XX 市在智慧农业领域不断地探索,大数据、空间信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落地应用。
一、XX 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大田作物种植方面
目前,XX 市农机精准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等均已得到较大面积的落地应用。如广饶县安装HDGPSCS500 型深松检测仪 X 台,借助卫星定位终端和深
松监测仪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辐射服务面积达 X 万亩。同时,还建设了農业“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物联网平台、20 处土壤检测基站、4 处“四情”检测基站、5 处农业小气象站,对农作物苗情、土壤、水分、病虫、灾情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为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全市已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5 处、农机信息化示范点 1 个;拥有农用北斗终端导航 16 台套、农用植保无人机 X 台;X 个行政村完成益农信息社建设,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达到 80%。
(二)温室设施农业生产方面
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山东华骜植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荣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业,广泛采用物联网食用菌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环境当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有机质含量、气体浓度等数据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从而实现食用菌生产的全程实时监管与控制,所生产的产品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三)畜牧养殖方面
XX 市充分利用省畜牧兽医大数据中心和省畜牧兽医综合监管追溯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积极搭建畜牧养殖信息平台。目前平台建设已经完成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畜牧业生产管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和畜产品安全追溯、无害化处理等子系统,将业务管理监督与追溯相结合,以电子出证系统为手段,将各项业务工作进行串联,实现检疫证、养殖档案与产品二维码的追溯管理。其中,包括运输车辆监控和关键部位监控等子系统在内的调度指挥系统,有效实现了对养殖环节、运输环节、屠宰环节等的可视化监管。
(四)渔业生产方面
在水产养殖中,XX 市通过无线传输、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帮助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实现养殖场所的实时监控、水质监测和相关养殖设备的智能操控。现阶段,XX 市建设 1 处市级管理服务平台、5 处县级平台、8 处企业端平台。同时,通过注册渔业通,与业主按揭可成为渔业方面常驻线上的专家,有效解决渔业通平台上养殖户上传的各种水产病害。
(五)农村电商方面
目前,XX 市农村电子商务在各县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增长阶段,通过网络销售农副产品的生产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交易种类齐全,其中各种鲜活农产品
种类繁多,品种十分丰富,涌现了各式各样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经营模式。例如,广饶县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进行合作,开展电商进村工程,推动“网货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现阶段,建设 36 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6 家天猫优品服务站、网上交易额超 1500 万,使 160 个村庄得到服务。农资电商也得到发展,广饶县建设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专业的农资销售平台,为农资供求提供了便捷的电商服务。
二、XX 市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农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XX 市智慧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整体发展水平都不够高。智慧农业发展涉及农业农村、工商、工信等多家政府部门,形成健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XX 市从市级到县级都没有形成专门的智慧农业工作机构,某些部门仅仅是将涉及的智慧农业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分配给科室某一业务人员,业务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未能单独设立专门科室,配备专人开展工作。这就容易导致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责任不明确、标准不一致等多重问题,管理成效也就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此外,智慧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相关项目建设为主,重复的同质化建设现象较多,各家主体自建自管,智慧农业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二)智慧农业信息系统不完善
现阶段,XX 市与智慧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化业务系统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没有在最新技术条件下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高效运转的农业信息化业务的数字化处理平台还未能实现,无法有效支持智慧农业全方位发展。已开发的信息系统多依托各自主体原有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各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依然是一个个孤岛,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待切实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智慧农业专业人才不足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参与主体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受传统观念以及农业经营效益等影响,XX 市参与智慧农业发展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极为有限,专业型的人才更是缺乏。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发展智慧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政府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缺乏专业人才,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经费加以解决,有的仅仅是安排少量资金用于设备的维修或者更新,在智慧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开展的农民培训,大多是依托上级部门分配的培训任务开展,人员受到指标限制,可以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有限,课程也是按照上级规定开设,涉及智慧农业的内容一般相对较少。
毕业大学生群体受择业观念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认为经营农业没有前途,不如投入高精尖工业、金融等领域更有前景;还有一部分受无初始资金、经验欠缺、无支持力量等原因而放弃农业。这就使投身农业的大学生数量有限,形成的发展智慧农业的新生力量有待进一步壮大。
(四)智慧农业参与度不高
目前,XX 市智慧农业的参与主体虽然涉及涉农企业、政府部门、乡村能人群体(合作社、农场、大户等)、普通农户,但真正发展智慧农业的主体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现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拥有农机具的数量不少,但拥有智慧农机的却不多。例如智能化青贮机,单价 200 余万元,高昂的成本并不是一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承担的。普通农户因为对智慧农业的认识有限,真正主动参与到智慧农业的人员数量较少,多数都是通过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
智慧农业发展,普通农户参与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数量有限。
(五)智慧农业仍存在风险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的人、财、物等投入,比一般的农业投入要高很多,因而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且由于大规模资金设备投入,一旦出现生产经营风险,经济损失会更大。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
的过程,市场风险可以通过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规避,但自然风险往往是不可抗的。以智能温室为例,即便拥有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系统设备,也难以抵挡超强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作物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且由于前期高投入,经济损失比一般农业损失会更重。
三、XX 市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规划,统一管理
智慧农业的发展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杜绝“自顾自家”、重复的同质化建设等情况的发生。智慧农业的发展涉及众多的部门和单位,需要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结合XX 市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已有的智慧农业发展条件,综合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以及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的实际发展需求,明确智慧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總任务,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
(二)强化硬件,加强基建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利用好信息基础设施,既包括公共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已完成的专门信息基础设施。应全面推进标准一致的农业信息化体系与业务处理平台的建设,规范农业数据标准,实现有效利用。应从智慧农业发展的实际
需求出发,加强农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满足 XX 市在农林牧渔业发展智慧农业的实际需要。
(三)加强培育,壮大队伍
发展智慧农业,人才是重要的资源,既需要有政府部门的专业智慧农业管理人才,也需要投身农业一线发展智慧农业的“实际操作者”。对于管理人员,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进行科学的管理培训,使之具备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对于实际经营智慧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要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民职称评定”等途径进行智慧农业发展知识的相关学习培训,使他们成为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知识的“乡村贤能”。同时,充分发挥好优惠扶持政策(例如建立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智慧农业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不断壮大发展智慧农业的队伍。
(四)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要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视、微信、短信等载体,也可以通过发放明白纸、组织开展广场宣讲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智慧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广大农业经营者群体尤其是广大普通农户了解智慧农业的基本内涵、优惠政策、发展前景等。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制定出
简明易懂的宣传材料,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增强参与智慧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发展智慧农业的社会参与度。
(五)加大投入,完善保险
发展智慧农业前期投入较高,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和自然风险的影响,现有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显得相对较弱,在发展初期非常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应多途径、多方式地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例如,对购置先进智慧农机具的给予更多的补贴,使意向购买者能够降低成本,并获得更高的收入预期,从而使先进智慧农机的购买数量增加。对于智慧农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可以根据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设备等)的不同造价水平、不同经营模式等因素,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新型农业保险品种,通过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来降低智慧农业发展中的各类风险损失。
篇二: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篇三: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于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切实加快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市统一开展的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转方式、调结构,奋力推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面”为主题的调研月活动,农牧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全县,采用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农户。据调查,全县 506 个行政村都已接通宽带,农村现有固定电话 100958 部。
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2003 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投资 18 万元组建了 XX 县农业生产信息中心,建成我县独一家由县农牧局承办的XX 县农业信息网站,从而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XX 县农业信息网站是集农业资源、农业咨询、服务三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全县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动态、农事指
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传输和发布的任务。
三是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县组建了 20 名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并从全县各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 180 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专业信息队伍,并着力推进以一带十的方式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群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和种养大户。
(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
自 2011 年以来,XX 县农牧局共投资 161 万元进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信息网站建设升级改版。今年 XX 县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网站的一级栏目达到 40 个以上,二级栏目达到 100 个以上,并新增了专家视频咨询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政策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水平。自 2003年运行以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采集、整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达 1000 多条,指导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达 200 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依托农业信息网络通道资源,在县农牧局采用标清视频终端的标准设计建设集农业专家网络咨询视频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业视频中心。通过农业视频中心的建设,实现上与中央、省、市上级农业部门指挥系统和专家咨询视频系统,下与各镇、区域站及广大农业信息用户群更好地兑接,发挥农业专家在线诊断、视频培训和农业应急指挥等功能,从而加快农业
现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县已经配套建设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以各镇(区域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桥梁,村企社场户终端站点为基础,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市场、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手段先进,互联互通,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基本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以 XX 县农业信息网、农技电波、手机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车、农业信息简报、病虫情报等平台及时的为农民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等内容,并专门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使农民在家里就能对专家进行疑难问题的咨询。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自 2000 年 3 月 7 日开始,我县在 XX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技电波栏目。十余年来,共制作播出农事指导、致富经、技术推广等各类农业节目 580 期,传递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等达上万余条,收视率 90%以上。由于栏目时间固定,便于收视;内容编排适合本地情况;技术关键点掌握准确,交待透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企盼,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农民称为“田野上的及时雨”和“炕头上的科技快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
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的传播,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二)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由于上网费用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过问较少,支持不足。
一是人员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乡镇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并且工作经费缺乏。
(三)信息资源不足,互动性差。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信息来源量少,而且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另外受经济和文化
基础的限制,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使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需求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大范围、多形式、深层次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县及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县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
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 “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
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改进农技电波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报道深度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三是充分利用中国联通现有公共网络传输技术资源和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建设我县农业综合信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现有的各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标准园、种养规模化基地(场、站)等前端站点进行联网并实施动态的信息化服务和网络化监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农广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
篇四: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县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志丹县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 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各种硬件、 网络设施以及相关业务软件系统已基本得到了完善和健全, 各业务系统及办公自动化已顺利上线并正常使用。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查找和剖析制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将我县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现状进行调研, 调研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县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省县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网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各部门业务核心系统基本构成, 软硬件系统应用成效逐步显现, 有力的促进全县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
基础网络建设方面。
我县的基础网络建设主要以电子政务网建设为主, 其他公共服务和民用网络为辅的信息化网络环境。
其中由移动公司提供 1000M 宽带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点达 4075 个, 与光电公司合作建成了 100M 带宽的电子政务
( 二)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1)
在电子政务平台及系统应用上, 先后建成了视屏会议与应急指挥系统和新农村视讯平台, 两套设备共用一个面积 118 ㎡, 可容纳 50 人的中心会场。
视频会议与应急指挥 1
系统由主会场和 15 个分会场、 90 部应急电话、 32 套应急软终端组成。
新农村视讯平台由两级会场级联组成, 与视频会议中心相连的 15 个分会场为一级会场, 由慈善协会和 14 个具有较强辐射带动的新农村组成, 一级分会场根据布线和有接入条件的 40 个行政村组成二级分会场。
建立了志丹县人民政府网为主站, 共 80 个子站, 乡 镇、 中心社区 13 个, 部门 67个。
在内网环境上安装公文传输系统, 并于 2011 年 1 月 1 日开始使用。
OA 系统项目正在完善, 无纸化电子办公即将开始运行。
建成了 N31 对各网点汇聚的 ZXR10 远程管理, 在服务器上安装 ADT, 监控电子政务网络用户。
(2)
在教育、 文化、 广电传媒应用上。
我县教育网络全县开通, 高标准教育信息机房投入使用, 远程教育教学全县可以应用。
教育局使用了干部教育管理软件、 中高考报名系统、志丹教育网、 普通高中招生网等应用系统; 文化中心建立了可供 100 人同时查阅信息的多媒体阅览室, 前后广场分别安装了 LED 大屏电视, 建设了文化中心大剧院; 广电中心应用新闻制作播出软件对视频影像加工处理; 文体局使用了旅游网站、 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软件、 文物保护软件系统。
(3)
在农林、 土地信息系统应用上。
我县共建设了 50 个农村信息服务站。
农业局使用农业统计直报系统、 志丹县农业信息网; 林业局使用了国家征占用林地系统、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 国土局使用了土地市场监测管理系统、 农村土地整治系统。
(4)
在医疗卫生、 计生、 人社、 民政、 信访公共服务上。
我县凭借良好的经济条件, 各种惠民项目全面启动, 建立了电子手术室、 电子 2
病例、 运诊会诊系统、 县人才网和公务登记系统、 合疗报销系统。
卫生局建立了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陕西省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 计生局建立了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全员人口个案管理系统、 陕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系统; 人社局建立了公务员管理系统、 工资系统、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民政局建立了全国婚姻登记系统、 社会救助监控系统;
信访局建设了信访专网。
(5)
在财税、 审计、 统计、 经济发展信息系统建设上。
财政局建立了惠农一卡通、 乡 财使用接管系统、 县级预算执行系统、 工资统一发放系统、 金财专网; 审计局使用了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软件、 金建工程算量软件; 统计局建立了 Sarp 程序报表系统、 企业一套报表系统; 经发局应组织部要求建立了党员管理系统。
(6)
在科技、 气象、 档案管理信息技术使用上。
科技局建立了全国信息节点系统; 气象局建立了 OSSMO 自动气象监控软件系统、 短信发送平台、 企信通、 视频会议系统; 档案局建立了触屏查阅档案系统、 馆区安全监控系统。
(7)
公共安全司法信息系统建设上。
志丹县先后建立了 110 指挥系统、 检察院信息指挥中心、 同步录音录像系统、 司法应用系统、 车辆违章查询系统、 视频安全监控系统、 门卫报警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
公安局建立了人口信息系统、 被盗车辆信息系统、 车辆信息库系统、违法信息处理系统、 出入境办理系统、 重要人口系统、 三合一平台接警系统、 二代证系统、公安专网; 政法委建立了政法专网。
(8)
在组织宣传文明建设信息服务上。
组织部建立了大组工网; 县 3
委党校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 老干局建立了离退休干部信息库。
(三)
系统使用情况方面。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发现, 在业务系统的操作使用上, 65.4%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情况良好, 23.9%的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可以正常使用, 11.6%的业务系统使用情况一般。
在应用系统的性能上, 97.1%的业务应用系统软件正常, 3.5%的系统已出现故障。
在业务信息系统的规划上, 84.8%的业务目前没有做下一步的改进打算, 14.1%的业务做了改进计划。
在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上, 软件、 业务系统、 信息资源共享率为零。
在网站信息公布上, 政府门户网站更新周期大致在 7 天左右, 部门上传信息更新更慢, 上传信息太少, 上传信息超过 100 条的仅 9 个单位, 其中 42 个单位上传信息为 0 条。
(四)信息化建设成效方面。
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在终端使用上电脑 3 万台, 固定电话 1.3 万部, 移动电话 20 万部, 数字电视 1.1 万户, 电视入户率达 97%。
电子政务成效显著, 建设了电子政务网络和一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民生工程建设, 以民为本,网站先行, 建成"网络问政平台"县长信箱。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全县所有行政村信息入户。
社会服务和社区信息化逐步推广, 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加强城乡 统筹,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社区中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化建设上经费投资充足, 信息化工程建设效果明显。
二、 存在问题
(一)
信息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不够。
各乡镇、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4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不高, 对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同时由于年龄结构问题,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办公的原因, 在计算机网络办公上引领示范作用不够突出。
相当一部分业务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 没有看到信息资源所带来的效益, 创新意识薄弱, 在业务系统使用上积极性不高,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干部职工素质不高, 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信息资源尚没有同物质资源、 能量资源一样受到重视。
在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富民产业, 导向性信息服务开展上, 通过互联网发布地方特色资源信息量少。
没有综合运用各类信息传媒, 发布市场需求信息, 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 信息资源利用成效不明显
( 二)
工作尚未理顺、 制度不够健全。
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尚未理顺, 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科学的规划。
系统购置仅靠业务引领, 没有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上开展新的业务, 没有充分利用系统资源。
在网站进行建设中, 没有制定网站拓展的详细规划, 盲目追求尽快建立形形色色的网站, 因为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和可以保护的技术而成为“裸网”。
一些具体职能不够明确, 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县信息化建设主要以纵向为主, 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在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多个部门, 各部门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各出一门, 加上缺乏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 没有办法统一管理, 信息资源不共享、 应用系统不互通、 环境业务不协同, 致使信息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
以信息化工作中的视频会议为例, 由于电信视频专网和政 5
府视频会议室依托的广电专网没有融合, 不仅要建设两个视频会议室, 而且中、 省、 市上级部门召开的视频会议在电信公司会议室收看, 接收到的信息不能直接传达到乡 镇一级终端会议室, 降低了信息的传送效率。
(三)
专业人才紧缺、 产业前景狭小。
我县在全省县域信息化建设中起步较早, 大多数职工干部对使用电脑进行文字编辑、 发送电子邮件、 文件交换等有所掌握, 但对“无纸化”网络办公、 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尤其是既熟悉工作业务, 又精通计算机、 网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干部职工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乡 镇、 各部门信息技术力量严重缺乏, 一些常见的和简单的软硬件故障不能解决, 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是办公室兼职人员, 未经过专业培训, 亟需培养或引进一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据统计, 13%的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 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的比例较小。在短时间内没有培养出大批有经验、有技术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约束了一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和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在加强量化融合的环境下,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突出, 信息产业直接和间接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目前为止,我县没有信息化产品制造商、 信息化咨询公司及信息软件资源开发相关企业和工厂。
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与信息化直接带来较小的经济收益不匹配, 让人只看到工作上的便利, 没有看到经济上带来的直接回报。
三、 解决对策
6
(一)
提高意识、 落实责任。
加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成本、 整合工作资源, 特别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广实用性信息, 依托信息平台, 企业和用户向全国各地发布供求信息。
推行信息化应用普及“部门单位一把手负责制”, 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形成以信息化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二)
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要充分发挥县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强化工作职能, 统筹管理, 加大工作督查和执行力度, 指导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应用建设, 协调较大信息工程建设, 促进资源共享和较大信息化工程的联合共建, 营造整体优势, 保障信息化应用工作顺利进行, 有效推动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强化应用指导和管理。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中, 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 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 加强整合, 形成合力, 达到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的目的, 防止资源垄断和重复建设,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建立长效机制, 结合各业务模块的功能、 业务的规范要求, 制定本业务应用规范操作, 确保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信息化的推进不仅要有
信息化建设观念意识, 更要有政策体制的保障。
政府必须起到行政主导作用, 倡导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信息化进程的重点工程, 制定相关规范、 法规, 切实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
培养人才、 发展产业。
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 7
设的根本保障, 强化人才建设, 加大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培训。
强化县信息办的职能作用,适当增加人员编制, 科学地培养工作业务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形成人才梯队。
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 多渠道、 多层次的为企业和有关部门引进高新技术信息化创新人才。
按照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加强两化融合, 发展信息化相关产业, 重点发展石油资源、 工业园区信息化。
推进农业化信息建设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工程, 实现信息惠农。
在文化教育建设上借助信息平台, 提高宣传的指导效果。
实现工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文化教育信息化。
四、 发展建议
志丹县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为保障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科学的发展。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 应制定信息化发展“强基础、 调结构、 惠民生”的总体方案。
首先利用项目带动、 品牌带动强基础。
企事业单位实行信息化管理, 启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 在现有的基础网络平台上, 加强网络营销应用,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应用网站渠道对山地苹果、小杂粮、 志丹特产的宣传和销售, 对农副产品推广形成知名品牌。
利用网上服务、 网上招商、网上开拓市场。
其次通过创新带动调结构。
加快企事业单位结构调整。
通过互联网采集信息、统计, 分析、 总结判断, 应用信息手段来做决策辅助, 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手段, 减少了计划与管理的层次, 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最后实现服务带动惠民生,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为信息化提供服务。
企业和用户实现信息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是一个管理上的变革。
为降低企业、 有关部门、
8
用户的投资和风险, 大力发展相关生产服务企业, 成立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运行平台租赁和数据管理、软件租赁和应用咨询, 让企业和用户少走弯路,节省人力物力。
总之, 在全县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要找准定位, 科学做好发展规划, 实施政策推动, 产业带动, 项目引领, 进而深化服务, 彰显特色, 为加快全县信息化建设步伐起到积极作用。
9
篇五: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l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earch》 农业经济研究I 贺兰县“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沈 雯 .刘建岐 。,张维新 (1.宁夏 回族 自治 区农牧厅 ,宁夏 银川 750002;2.贺兰县农牧渔业局 ,宁夏 银川 750200) 摘 要 :贺 兰 县 农 业 信 息 化 起 步 较 早 ,2008年 就依 托 12369科 技 信 息服 务 站 建设 农 业信 息化 示 范 园区 30个 ,专 家 组 通过 电 信 语 音 、网 络视频 、短信等 方式开展技术服务。随着“一优三特”产业不断壮 大和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尤其是被农业部确定为 国家现代农业 示范区 和 国家现代农 业示范 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 以来,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 著,设施农业大棚管 家、自动控 制,奶牛场全程信 息化 管理 、兽 医免 疫标识二维码 ,渔业 养殖水质远 程监测 、农业农村 电子 商务 等一批“互联 网+现代农 业”技 术推 广应用快速发展 【1],加快推进 了农 业 现 代 化 进 程 。关键词 :贺兰县 :互联 网+;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72(2017)15—0084—02 1 基本情况 1.1 “互联 网+现 代 农业 ”实现 “一 优三 特”全 覆 盖 1)瓜菜产业 。新平 、雄英 设施蔬菜 园 区引进 “大棚 管 家”、自动控制 系统等 “互 联网+”技术终端 产品 ,自动采集 棚 内环境 因子并传输 至手机 、电脑客户端 ,实现科 学管 理 、自动 化控制 ;目前大棚管 家应用达 到 60栋 ,自动 控制 98栋 。建设 宁夏首座鸟巢型智能温室 ,实现蔬菜生产过程 高度规模化 、集约化 、工业化1 2]。
2)优质粮 。依托北 京粮食科学 院建立 可追溯 大米示 范基地 1万亩 ,对水稻种植 区实施 24小时技术监控 ,配备 了摄像头 系统 、温 度 、湿度 、光照度灯监 控系统 、生 物防虫 系统等设 施 。实现 生产全 过程做到实地 实时监控 ,全程追 溯 。
3)适水产业 。科海 、新 民等水产养殖 园区应用无线数 据采集水 产养殖 终端设备 、智能水质传感 器 、智 能控制终 端等 技术 .通过 水质 远程监 测 、鱼病远 程诊 断 、增 氧机及 投饵机远 程控制 ,实现水产精 准化管理 。
目前全 县有 30 户渔业 养殖户运 用手机遥 控投饵机 和增氧机 ,涉 及养殖 面积 5100亩 .平均每亩可增效 300元 。
4)畜 牧业 。辖 区内奶牛场全 部应用 奶牛 电子 档案 系 统 ,在奶 牛身上 安装 电子 身份证 ,记 录并标识奶 牛 的系 谱 、免疫 情况 等情况 。由系统 采集 每头 牛的相关 数 据 ,获 取奶 牛的发情 、健康 、受 孕等信息 ,由此进行 生产安排 ,节 约劳动力 和饲料 成本。
1.2 “互联 网+现 代农 业 ”得 到 进 一步提 升 1)建立农业综合信 息服务 平台。建设兼 顾政策发布 、 技术 服务 、品牌推广 、质 量追溯 、供 求信息 、农 产品市场 动 态 、配土配方 施肥 ,土地 流转信息 查询等功 能的贺 兰县农 业综合信 息服务 平台。
目前 ,“渔联网”和“田联网”模块已 投入运行【
。
2)布局农产 品质量追溯 体系 。一是 以产业 联合体 为 作者简介 :沈雯(1988一),女 ,宁夏银川人 ,助理农业工程师 ,研究方向 :“互 联 网+”在现代农 业生产中的应 用与 管理 主体 ,加 快培育农 产品品牌 。依托 已经建立 的有机 稻 、水 产和蔬菜产业联合体 ,培育覆盖产业的农产品品牌。
目前 水产联合体 的“银川鱼”商标 已注册 ,有 机稻和蔬菜联 合体 的商标 注册 正在注册 。二是建立农 产品质量 安全追 溯体 系 在水 稻基地建立农 产品质量 安全追溯 系统和智 能化 监控管理设备 ,动态监测和采集生产经营过程 中产前 、产 中、产后信息 ,实现 了从种植 、田问管理 、投入品控制 、农产 品加工生产全过程 可视监控 。三是试 点投人 品监 管。依托 自治 区农牧厅农业投入 品监管平 台建设项 目,将 153家农 资经 营企业纳入到管理体 系 ,使进货情况 、销售去 向 、库存 信息等数据实现实 时监控 。
3)应用测土配方施 肥系统 。利 用 自治 区农 技总站施 肥 管理测 土配 方系统 ,配 备测土 配方施 肥 系统(触 摸屏)6 套 。向农 户提 供 目标 耕地 的土壤 类 型 、理 化性状 、养 分 含 量 、丰缺状况等土壤信息查询及 多种作物 的测 土配方施 肥 方案 。同时 ,将数据与农业综合服务站配肥机相联 系 ,为 生产 配方肥料 提供数据支撑 。
目前 已建成并投入 运行 的 综合 配肥站 1个 1.3 农 产 品 电商销售 加 速发展 一是农 产品销售规模 不断扩大。立 足贺兰县农业 “一 优三特”产 业特点 ,依托“一区三园多点 ”的电商 发展体 系 ,
推动农产 品电商销售快 速发展 。通 过淘宝特色 中 国贺兰 馆 、京东商城 贺兰馆 等平台 的建设 、引入 、运 营 ,为更 多农 业企 业及农 村电商从业者搭建交流 、推介 、销售 的平 台。
目前农大大 、市外 淘园等 36家涉农企业 入驻 。2016年农 产品 电商销售 额达 到 6000万元 。二是 试点 020销 售模 式。依 托有机稻米联合体 ,试 点大米“020”销售模式 ,改变 线上销售模 式单一 问题 ,在北京 、浙江等地开设 外销 窗 口 (线下体验店 )10个 。三是推进村淘项 目。充分发挥 区位和 产业优势 ,积极与阿里 巴巴合作 ,强力推进农村 电子商务 , 加快农村 电子商务综 合服务平 台 、配送服务 中心 、城 市公 共仓储和农村服务点建设 ,实现“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 城”的“村淘”全覆盖 。全县 已建立农村 电子商务综合服务 站点 36个 ,精选并 培训“村淘”合伙人 100人 。
2 存在 问题 1)部 分农 、I
一 H主体 认以 1 划似 “且联 l 州+”、人数 据 、物联 Ji《 J址 ’
物 .在火 、 Ij
j:的成J}{成效 上奎4 够 , 部分 、lI,#f- - 本认识 刊 ri息技 术甜农 、l
的促进 川1.埘jt :J陡“ 联 闷+现 代伏 、
’的t动 1 够 2)
施 ¨前 ”宽 ;、 纤 役蒿半 行待 提 高 ,农 fl J物流特 圳足冷链物流f木系 健令..伙 、』
物联 网 没 符成冬 I’
. lf,J、 仃 i
怵 通农 户川 1 起 、川 4 I
3)人 4‘1 缺 乏既幛 、【},
息 化 、义俺 、ll ,技 术的 人 .农、『I ,拽 ,
mr‘人 ,农 I新J 经 营 j三体 矧 遄 I农业经济研究 《 \gri
_ lj
- .--. -
mi
l{I⋯ l】l 85 在 、化 ¨』能 力/f I
I
n1 J题 4)扶持政 策较少 t㈨ f 处 丁农业扶竹 政策 的转 型 期 " 埘”f 驳 『《IJ+现f 农 、 ’
个环 17的 补政 策较 少 . 不利 :州动终 营主体 的f}{做 参 考文献 :
I1I侯 昭 宇.“互 联 网+衣业 ”对 现 代 农业 的 影响【11中 国 果 莱 ,
(}l“,35(2):7l一73 『21刘于 叉,李 宝强 ,齐骥 .”互联 闱+”背 蒂 下 现 代 农业 友 婕 路 径探 讨U】南方农机, 【】17,48(6):qu 【3l徐婷婶 大力推进“互联阚+”现代 农业发展 研究【II. F】
也代 交际 ,
:『11()( (1):1 14—1 1 5 收 ¨l
:2()l
7-6—30 (上接第 82页 ) 参考文献 :
『I
l凄伟 .张晖,胡浩 牝业生 产与 水资源承载力评 价【II中罔生态 农 业 学报 ,
¨I
5(7):t)78一t,
.
【!l包晓斌 我 闷农业水 娘 r持续 {_ 1 j用指数研究U J.桶 迮论坛(人 吏社会科学版),2016,9(II1):4(卜45 张 文豪,李蕊 ,陈建 发展农 业节水灌溉 促进 水资源可持 续利 用 农 业 与技 术 ,2015,u(I2):43 收 舶 f【l
:20I
7-6—22 (上接第 83页 )
2.2 病 毒基 因组酶 切 图谱 分 析 ( 冬i
2用 ,J
l
· o1{I
f 啊UJ ^ 』J 、【
}【I)NA JJ
柑 凝胶 IU泳{
谱 , ’ l ,J
,病 毒f术 .6.10,13,l9,26,32,34, 37,4.8,12,14,24.25,33,35 J} 』 毒 PBCV一1 It较均 异 ,⋯晰 瀚分析 , 『f】
⋯橱毒 株 3,6.24,33 堰 绀 1) 、 f
均 太脱 f¨特 ,验 Ⅲ 白洋涟水f奉 炎,f
薄的 多念 ¨ :
椿}t r
^3 4 r1端 f1 】;6、8宋 f
采油 台 ;l
3、14、15、 16 I ’I
}4、J1
:9、I()、I
1、1 2、17、1 8、19、24、30、31采 f
I)匕淀 ;2()、 11、22 23 录 ¨ 氍f}J:25、26.27、28、29 录 I
I淀 ;32、33 录 I
I
采 摩 :34 35采 rI
I÷J刊n·:36、37 f
1
、I⋯ 1·
图 2 F l{I酶切病 毒基因组 I) 琼脂糖凝胶 电泳图谱 3 结论与应用未来展望 小 利 川 恢 』弋t
圳 胞 绿 Chlorella、,LII- Mf ills NC64A从l
【汁 淀 ,J( 分离⋯ 彩侏 病 ,利 Il1。
致I愉 删 .趟述 f ≈心 他胁 lJj『J ‘1j*分 定 椿 l
l洋 涟 水f木特 肄 擦炎病 哉 【t -I
类病毒 的研究 处 下I j 』『, 3jWt怠 ,痫 种 类 j分 术 系统性的报进 随 萏我 【q 济的发 ,人类 活动增』JIi,水体南营养化 f" i
I办潮水 象 II
f m , 藻类 ,Ii物防治 r 作 I‘分紧迹 ,而 类 , 的 J
f究 存我 儿近 .需 要f/ JI
究 人 晰 努 J.jI !I- B~li 1 类痫 毒学研究逐 步提高到⋯ 水 、 丁乜同海水 、淡 水资 } 宙 , 这 为我¨ 分离⋯ 一批 仃 强杀 效果的 焚痫 _ }{_ i =提 供 了 的物匝 础 参考文献 :
⋯ 王俊 德 白洋淀环境 管理 与规 划研究UI.水针 学与工程技 术,
i
999(4)::()~27 I2]李源 ,何连 生 ,成杰民 白洋淀浮游植物调 查及水质评 价⋯ 山 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15(1):1()
一1I)j l31砭 唏 娟 ,竺 乃 恺 ,杜 秀英 白 洋 淀 和 府 河 微 生物 砭藻 奖种 群 的 调 查研 究U】环境科学 ,I995(S1):7-H.
刘得银 ,杨士 斌 ,王 玉芳 白洋淀 薄 类现状 分析⋯.海 河水利 ,
2o12(6):19-21 I5l
S M Short
The ecology OF virtlst"s that int bct
ctlkal ’yotic algae ⋯..Envi]
】111{ 211tal
MicrobiologT ,!(}12 H Hosox a, N Nishihara, H( like、 cc al (:hming alld chal’actel-ization oF cndosy mbiotic algae isolated f i"om P,u。
l1IlCCitllll l 川rSI Al ‘l
1 l}rotoplas~11; . 1 1‘
8,!()3(1
1):91
JI )_
I7】1⋯1
.Vilku。
real,V l
1}cFilippi s.、hy pothesis I}NA vii ’ LIS~ . *S aS
the origin of eukawotic I ’ cplication p丁otcins 1
join。
ilal of Virolog~,!【1{l(1.74(I 51:7{}7‘)一7(}84 II
_I
f
1 9】:20l 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