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10篇

时间:2022-11-16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10篇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8 诚信中国 FAITHFULCHINA 财讯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对策分析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人民政府 冯宁摘 要: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10篇,供大家参考。

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10篇

篇一: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p>

 诚 信中国

 FAITHFUL CHINA

 财讯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人民政府

 冯 宁 摘

 要:现阶段,我国国家和政府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也出台了多样化的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推动养老保险的政策推行,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断深入,必须要结合地区的发展实际来做好有效性的宣传,下文主要结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对策展开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和对策;加强宣传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演变 实际上,国家和政府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也积极地探索出更加完善的政策予以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可以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以及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同时也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实行有效的综合推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发展,也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帮助增强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的推行效果,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利于调动老百姓的参保积极性 现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更多的是通过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所展开的,基础养老金是根据中央、地市以及县财政共同承担;个人账户是通过个人参保人员缴纳费用以及政府补贴来组成。待遇享受更多的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所组成,针对城乡居民的保险情况来享受到政策,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起步较晚,而且并不能与缴费年限相结合,所参保人员更多的是 45 岁的以上人员,等到领取时刚好交满 15 年,所以很多人认为早缴晚缴都一样,个人养老金也是自己缴纳,同时在参保时会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和最低缴费年限,可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较低,缴费激励制度有待完善,由此也能够反应出现有政策并不能够调动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2)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现代保险意识尚未形成 针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已经推动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部分农村居民经济还存在不宽裕的状态,而且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概念仍然存在,很多老人认为生老病死有子女负责,把钱缴费养老一时也接受不了,而且很多地区的老年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相应的,存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限制,导致政策难以有效传达。如果仅仅依靠电视、报刊、散文进行宣传,并不能够有效地增强居民群众的参保意识,很多参保对象人员会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农村居民普遍认为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低,不能满足退休后养老支出,存在怀疑态度以及少缴费多领取待遇的想法。甚至会抱着 60 岁后不缴费,只领取基础养老金的想法。

 (3)工作人员、经费短缺,开展工作困难 当前,我国社会参保面不断扩大,相应的基础业务也在不断增加,对于社会保险的对象管理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变化,这些都不断提高了社会保险人员的要求,导致居民养老人员的服务人数大幅度降低,存在服务数量与工作人员配备失衡的状态。部分乡镇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而且人员编制较为紧张,很容易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部分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通过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尽管很多地区已经积极的推行了银行手机 app 和电子税务局等方式来进行收费,但是由于部分地区老年人思想意识固化,更多的倾向于现场办理,而且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对于老百姓参保缴费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影响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开展工作效果。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及建议 (1)制定完善政策、优化城乡居保制度设计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应当要结合基础养老金的增长进行挂钩,对于不同的缴费年限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增发,同时也可以鼓励参保人员尽早参保和长期缴费,这样能够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也能够确保其待遇水平达到或接近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最低水平,以此来促进城乡统筹良好发展。另外,一些待遇水平偏低、不足以兜底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的地区,积极推行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上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问题。

 (2)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数多分布广,且居住较为分散,所以可以根据具体的服务情况来展开动态化的配备,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提供代办服务,让群众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必要资料确定档次,就可以做好参保手续的办理;另外,针对一些老年人员没有及时更换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情况,可以组织派出所人员上门补办身份证,并且收集参保资料,对于一些自愿参加保费代收代缴的群众,可以通过全程代理办理服务做好移动 POS 机的收费,以此来实现服务到家的效果,保证参保人员的办理便捷性,也能够有效解决人手不足产生的约束;另外一方面,针对农商银行覆盖不到的乡镇,可以通过配备流动车的服务,以此减轻群众的出行负担。

 (3)提供远程服务,为外出务工人群提供便利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帮助更多的外出人员了解到这部分参保的政策,并且要积极地依托乡镇各村干部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做好政策宣传,让外出人员传达一些参保的必需手续和资料,对于一些全家都外出的人员,可以组织人员将身份证传至乡镇、社区或者委托的户籍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来做好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当然,也可以在一些汽车站和长途车站等地区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返乡人员了解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不断提高参保的积极性。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建立更为完善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城乡发展,也能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积极制定完善政策、优化城乡居保制度设计;加强城乡居民养 老保险队伍建设;提供远程服务,为外出务工人群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1):148-149.

篇二: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农村观察

 2007.1 - 71 -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戴卫东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在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保险越来越受到政府、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郑功成(2002)认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停滞潜伏着巨大风险,主张分类分层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宜“进”不宜“退” ,宜早不宜迟。

 “进”应该是正视现实,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而不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哄而上(王芳、王天意,2005)

 。鉴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计划生育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中,在重视社会救助的同时,要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心来抓(刘书鹤,2001)

 。东部地区基本上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中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合理的方案是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发达地区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王国军,2002)

 。本文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做一综述,去粗取精,以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是否成熟 在这一问题上,理论界多数学者均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推行这一制度的条件,但也有少数学者持不同意见。

 第一种观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尚不具备。有代表性的观点出自何文炯等(2001)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于农民,都是处在该国工业化、市场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工业化由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即工业化靠自身积累且其剩余能反哺农业时期。这时,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农民人口相对一国人口总数已不占绝对多数。而目前,中国农村多数地区仍处于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阶段,且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具备。他们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全国而言, 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 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 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不管是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都应建立综合性、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对付农民的老龄化风险。梁鸿(1999)在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因素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中国政府财力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根据“发展优先和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必定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福利病”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再加上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已达到相当程度,因此,现阶段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项目编号:05&ZD048)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为郑功成教授。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72中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

 第二种观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已经具备。卢海元(2003;2004)认为:①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基本成熟。2001 年,以美元计价,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185 元)已经超过欧洲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的最高水平(爱尔兰,1998 年为9580 元)

 。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达到 5774 美元,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水平 (5226 美元)

 时。

 2002 年, 中国农业 GDP 比重已经下降到15%。可以说,中国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目前已经基本具备。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条件基本具备。首先,中国 GDP 将突破 10 万亿元,财政收入也突破 1.7 万亿元,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具备。其次,由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 发达地区农村、 城镇近郊农村和中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已经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再次,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一方面打破了农村“养儿防老” 的传统方式, 另一方面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这些都要求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后,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严格限制使用农产品价格保护等与之相抵触的农业政策。为避免农业受到重大打击,为避免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对农民实施更有效的保护。不失时机地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郭秀亮、范作雄(1997)认为,农村能否顺利推行社会保障,归根到底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有可靠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保障;其二,农民有较为强烈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前者是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硬件” ,是物质基础,后者则是一种软件,是顺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氛围。基于此,他们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质的飞跃,已初步具备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首先,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提供了可能; 其次,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民具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再次,存在通过国家政策性调节措施(向高收入阶层征税和在国家财政中设立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直接拨款)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可能。

 二、政府责任 不能以政府对农村居民没有承诺为借口来拒绝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郑功成, 2002)

 。

 陆解芬(2004)认为,政府必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的责任主要可分为:第一,政策责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第二,财政责任。一项社会政策的执行,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支持,其中,财力支持是最重要的。第三,法律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来保证。李迎生(2005)认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兑现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并推动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管机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当前,为保证政府切实地履行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职责,需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对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趋势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估计,以及实践上的偏差——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73三、模式选择 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适应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坚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是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新创造(赵瑞政、王爱玲、任伶,2002)

 。

 第一个观点:分类分层。郑功成等(2002)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政策取向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优先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郑秉文等(2001)认为,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模式,要做到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序发展。还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改变目前农村既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实施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接近的制度形式;在农村中等收入地区,农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养老金产品来实现。总而言之,在一种渐进的动态整合中,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统一(陈志国,2005)

 。

 第二个观点:

 “三结合保障” 。杨翠迎(2005)认为,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群,单纯地靠哪一种养老方式都难以担此重任。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袁春瑛等(2002)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多管齐下,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各地实际,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起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种理性选择。有学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要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供养为辅的模式(阎昆,2000)

 。

 第三个观点:创新制度。卢海元(2003)在《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中指出, “实物换保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 ;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 ;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 ;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 。闫艾茹(2003)和孙洁(2004)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也符合国际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四、筹资模式 目前,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集模式的探讨较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采取怎样的基金筹集模式?多数学者(例如郑秉文等,2001;杨东乐,2005;刘翔,2006;等等)赞成《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提出的“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资金筹集模式,认为它比较符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福利国家养老保障的弊端。相反的观点(例如高和荣,2003;赵建国,2004;等等)则认为,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74这种筹资模式下, 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 不仅会造成资金来源不足, 降低其保障水平,而且会影响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难度。

 五、基金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委托保险公司管理是一趋势。刘贵平(1999)认为:①由于政府垄断经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容易出现官僚作风、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的后果,所以,不应放弃和排斥依托于保险公司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②实行按季节或按年度缴费符合农村实际,而按年度缴费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但养老金按月领取比较好。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该是“按年缴费,按月领取”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实行封闭运行,将其归集在财政专户。即一方面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集中在省级管理;另一方面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多元化组合投资运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从国家经营向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转变过程中,政府承诺的最终担保所起到的稳定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实际上,专家理财也有风险,为此,政府应承担最终担保(牟放,2005)

 。目前,以县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中,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上担当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受托管理人的角色,却不具备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资格。对此,可行的办法是在中长期内,一是建立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受托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省一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受托管理机构,集中管理一个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二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受托管理机构的省份,应当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基金积累规模较大,同时具备相应的基金管理人才和技术的省份。三是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归集、支付和基金收益的分配(赵殿国,2004)

 。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商业保险公司有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罗世瑞(2004)指出,农民的养老问题关键在于经济保障,农民的养老问题可以采取让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的办法来解决,不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商业人寿保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农民可根据缴费能力、保障需要和其他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险种。

 但是, 中国农村寿险市场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经营主体单一、费率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引入相互保险形式,增加保险市场供给主体,降低费率,激活农村保险市场,推动中国农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郑功成等(2002)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不能对商业保险公司寄予过高的期望,更不能指望依靠商业保险来替代政府承担的责任。

 六、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对于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基本达成一致,认为现阶段应该采取“以土地换保障” 的方法, 建立以就业为支撑的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涂文明, 2004)

 。但是,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专家学者又持有不同的意见。

 第一个观点:土地使用权置换保险金。张时飞、唐钧(2004)和楼喻刚、金皓(2002)提出了“以土地...

篇三: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代码:

 10 0 36进例矽手芗需f节贸易声学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新渠道研究——以养老社区为例培养单位:

 保险学院专业名称:

 金融学研究方向:

 保险作者:

 赵可伟指导教师:

 王稳教授论文日期:

 二。

 一三年三月

 R e se a r c h o nn e win v e stm e n t c h a nn e lso fin su r a n c ef u n d s in C h in a. . . . . . . . . . . . . . . —-retir e m en tc o m m unitya s ane x a m p l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特此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乞百辛3侈年f 月 21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使用学位论文, 或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供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专亏午导师签名:刁饭2。

 , § 年阳孑年!

 月 2 J日一万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的保险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 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投资运用过程中面临着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结构不合理、 资产负债特征不匹配、 投资收益回报率低等现实问题, 无法满足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与此同时, 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 而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 养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社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养老形势。近年来, 我国逐步放开了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限制, 我国保险资金被允许进入不动产投资领域, 其中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具有重大意义。

 保险资金投资新型商业养老社区既能解决养老社区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养老压力, 同时还可以使保险资金找到与其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投资渠道, 实现保险资产与负债周期的匹配。本文围绕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这一论题进行研究, 首先结合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进而结合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分析介绍了我国保险资金在投资养老社区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 最后提出了我国保险资金在投资养老社区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

 保险资金,养老社区,资金运用,投资模式

 A b str a c tW ith th er a p id d e v e lo p m e n to f th e n a tio n a le c o n o m ysin c e t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n g u p , C h in a ’ Sin su r a n c ein d u str yh a s m a in ta in e dah ig h g r o w thr a te , th e b a la n c e o f th e 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sh o w in gag r o w thtr en d ,b u t o u rco u n tr y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in th e in v e stm e n tp r o c e ssisf a c in g in v e stm e n t c h a n n e lis n a r r o w , t h e ir r a tio n a lin v e stm e n t str u c tu r e ,b a la n c e c h a r a c te r istic s d o n o tm a tc h a n d th elo wr a te o fin v e stm e n t r e t u r no fp r a c tic a l p r o b le m s, c a nn o tm e e tth er e q u ir e m e n tso fin c r e a sin gth e v a lu e o f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A t th e sa m etim e,C h in a h a s e n te r e d th ea g in g so c ie ty , th e a g in g p o p u la tio nsh o w e d a tr e n d o f a c c e le r a te dg r o w th ,a n d th e c u r r e n to ld —a g ese r v ic ein d u stryisstillinits in f a n c y , p e n sio n in stitu tio n s o fin su f f icien tsu p p ly , t h em a r k e tsu p p lya n d d e m a n d im b a la n c e o fp e n sio n ,so c ia lp e n sio nsitu a tio nf a c in g e x tr e m e lyse v e r e .In r e c e n ty ea r s,C h in ah a sg r a d u a llylib e r a liz e d th e r e str ic tio n so nth e in v e stm e n t c h a n n e ls f o r 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ino u rco u n tr yis a llo w e d to e n t e rth ep r o p e r tyin v e stm e n tf ie ld s, w h ic h…● ^・■ ・- ^ ●^ ’●lS 0 Ig r e a t sig n ilic a n c e to tlle in V e stm e n t0 t ln S B r a n c e f u n d sinr e tir e m e n tc o m m u n it y . T h ein v e stm e n t o f 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in n e wc o m m e r c ia l e n d o w m e n tc o m m u n it yc o n str u c tio nc a n so lv eth e

 d if f icu ltp r o b le mo ff in a n cin g ,b u t a lso c a n r e lie v e th e e n d o w m e n tp r e ssu r ef a c e db yo u rc o u n tr ytoac e r ta ine x te n t,a lso c a nm a k eth ein su r a n c ef u n d stof in ditso w n c h a r a c te r istic sto m a tc h th ein v e stm e n t c h a n n e ls, to a c h ie v e th em a tc h in g p e r io do f in su r a n c ea sse ts a n dIiabilities.T h isp a p e rf o c u se s th estu d yo n th e in v e stm e n t o f in su r a n c ef u n d s in r e tir e m e n tc o m m u n it yin th is th esis,f irstlyw ith th e u s eo f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in C h in a a n d th ee x istin g p r o b le m so f th e in su r a n c ef u n d s in v e stm e n tc o m m u n it y , w ea n a ly z eth en e c e ssitya n dp r a c tic a lsig n if ic a n c eo fin - d e p th a n a ly sis,a n d th e n c o m b in e d w ith th ea n a ly siso f th e in v e stm e n t o f in su r a n c e f u n d s in v e stm e n tp a tte r no fo ld —a g e c o m m u n it yin tr o d u c e d th e r isk f a c to r s in C h in a ’ S In su r a n c eF u n d in th e f a c e th e in v e stm e n tc o m m u n it yin th ep r o ce ss,f in a llyp u tf o r w a r d C h in a ’ S in su r a n c e f u n d in v e stm e n tp o lic yinp e n sio nc o m m u n it yp r o c e ssisp r o p o se d .K e y w o r d s:

 In su r a n c ef u n d s,R e tir e m e n tc o m m u n ity ,F u n do p e r a tio n ,In v e stm e n t m o d e

 目录第1章绪论. ………………………………………11. 1背景…. . . . …. …………………. . . ………. . …. ……11. 1. 1法律政策背景…………………………………. . …. ……11. 1. 2保险企业背景……………………………………………21. 2基本概念简述…………………………………. ……. . 21. 2. 1保险资金…………………………………. ……………21. 2. 2养老社区…. . . . ………. . ………. . …………. …………. 31. 3论文整体结构……………………. . . …………………31. 4 文献综述……………………………………………. 4第2章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必要性分析…………. ……72. 1我国养老形势严峻. ……………………………………. 72. 2我国养老机构概况. ……………………………………. 82. 3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92. 3. 1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方式…………………………………. . 92. 3. 2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现状……………………………. ……102. 4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 1l2. 4 . 1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实际意义………………………. 122. 4. 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社会意义…………. . …………. . 14第3章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对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实证分析. . …. . ……. ……………………………………153. 1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定义……………. …………………153. 2持续期匹配模型的建立………………………. ………. . 153. 3基于持续期匹配模型对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研究分析……. . . 16第4 章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情况及养老社区发展概况………. 17

 4 . 1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情况…………………………………174 . 2国外养老社区发展概况…………………………………20第5章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模式分析. . . ……………. . 225. 1直接投资模式………………………………………. . 225. 2间接投资模式………………………………………. . 235. 2. 1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 235. 2. 2购买养老社区债券或股票…………………………………. 24第6章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风险分析………………256 . 1政策风险……………………………………………256 . 2利率风险……………. ……………………………. . 256. 3经营风险. …. . . . . …………. . . ………………………266 . 4 财务风险. …. ………………………………………. 266 . 5购买力风险………. . ………………………………. . 266 . 6 流动性风险…………………………………………. 26第7 章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建议………………. 277 . 1政府层面…………………………. ………………. . 277 . 2保险公司层面………………………………………. . 28致谢. . . . . . . . ………. . . . . ………. . . ………………30参考文献…………………………………………31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3

 第1章绪论1. 1背景1. 1. 1法律政策背景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9 8 0 年至19 8 6 年, 保险资金大多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 期间保险资金基本处于无投资的状态; 19 8 7 年至19 9 5年, 我国的保险资金处于无序投资阶段, 保险资金投向了有价证券、 房地产、信托、 借贷等渠道, 期间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19 9 5年至19 9 8 年为逐步规范阶段, 逐渐形成了金融行业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 金融各子市场分割的严格分业模式; 19 9 9 年至今, 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逐渐放开对保险资金投资的限制。19 9 5年以前, 国务院规定我国的保险资金应以存款形式存入银行, 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当时保险公司无需考虑保险资金如何运用, 保险资金的运用基本处于无投资的状态。19 9 5年, 我国颁布了《保险法》 , 《保险法》 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和形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即资金运用的形式限于银行存款、 买卖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 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19 9 9 年10 月 , 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可以用不超过其总资产5%~15%的保险资金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保险资金被获准间接进入资本市场。20 0 2年10 月 , 《保险法》 修改案获得通过并颁布实施。

 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

 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20 0 3年6 月 , 经国务院批准, 保监会公布了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

 该办法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 由之前只允许投资三峡、 电力、 铁路、 移动通信等中央企业债券扩大到了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 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在A A 级以上的企业债券, 并且将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由之前的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 %, 提高到了20 %。20 0 4 年, 保险资金被获准可以直接入市。

 20 0 6 年, 《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 规定具有投资资格的保险机构, 通过受托人可以间接投资于交通、 市政、 能源、 通讯、 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20 0 9 年10 月 , 新颁布的《保险法》 进一步放宽了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限

 制, 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

 银行存款、 买卖债券、 股票、 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投资不动产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至此, 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于不动产。1. 1. 2保险企业背景随着20 0 9 年新《保险法》 的颁布实施, 国家确定了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政策导向, 多家保险公司先后确定了投资不动产的战略格局, 将目光转向不动产投资领域, 大量的保险资金开始投向商业养老社区, 这种新的投资方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做为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 20 11年11月 , 中国人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西北部的中国人寿生态健康城正式开工建设, 计划首期投资约10 0 亿元建立北方养老社区, 规划面积15. 2平方公里, 该项目现已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 并进行了相关的产业研究、 环境研究、 生态研究和物业研究工作。20 12年6 月 6 日, 泰康人寿旗下第一家养老社区在北京昌平新城奠基并开工建设, 首期投入4 0 亿元, 计划用4 年时间建成有约1. 5万张养老床位的大规模、全功能、 高品质服务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

 该养老社区占地约17 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30 万平方米, 其中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9 . 1万平方米, 可容纳8 0 0 余户。

 社区内按照居民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 划分为独立生活、 协助生活、 专业护理等不同功能的居住单元, 建成后的社区将提供居住生活、 餐饮、 医疗护理、文化娱乐、 健身运动等各项服务, 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另一家进军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合众人寿与上述两家采取养老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方式不同, 采取的是普通养老模式。

 目前, 合众人寿的养老产业基地群已经在武汉、 哈尔滨、 沈阳等地开工建设。20 12年10 月 , 平安集团高调宣布将投资17 0 亿元在浙江桐乡建设总面积约150 万平方米的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新华人寿也把投资养老产业作为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并正在为此进行积极准备, 保险公司涉足养老市场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浮出水面。1. 2基本概念简述1. 2. 1保险资金中国人民银行19 9 6 年《保险管理暂行规定》 第24 条规定: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 保证金、 劳动资金、 各种准备金、 公积金、 公益金、 未分配盈余、 保险保障基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

 保监会20 0 4 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第3条规定: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公司的各项保险准备金、 资本金、 营运资金、 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和其他负债, 以及由上述资金形成的各种资产。保监会20 0 7 年6 月 公布的《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l条指出: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集团( 控股)公司、 保险公司、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保险机构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 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各项准备金、 存入保证金及其他资金。张念( 19 9 7 )指出:

 保险资金, 简单地说, 是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聚集的各种资金的总和, 主要包括资本金和准备金两大部分1。1. 2. 2养老社区养老社区是一种投资额高、 产品开发期长、 产品生命周期长的产业, 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 缺乏生活乐趣等一系列问题。

 养老社区可以分为全龄化社区和老年社区两种。全龄化养老社区在常见的社区中加入了养老的功能,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居住, 其中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单独居住, 也可以选择与其他老年人合住, 或者选择与年轻人合居。

 这类社区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养老模式, 既可以使居住于其中的老年人享受到各项齐备的生活配套服务, 又能让老年人和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而不增加子女的身心负担。老年社区则是选择在环境相对安静、 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内建设成套的老年公寓, 专门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一个“半开放” 的社区, 此类社区的入住人群主要包括生活能够自理、 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内建有健身房、 医疗机构、 图书室、 老年大学、 俱乐部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

篇四: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经济合作 2019年第3期近年来,国内多数保险机构虽然非常重视养老保险的发展,不断设计开发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持续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但在行业的战略选择方面仍然没有完全跳出“就保险论保险”的思路局限。养老产业链本身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由养老服务业、养老不动产业和养老金融业构成,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融入养老产业链,能够扩大养老保险的服务领域、延长养老保险的业务范围,从而进一步拓宽养老保险机构的盈利来源,增强养老保险在未来养老产业中的参与度,提高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养老产业链,能够使保险机构在养老产业中更好地发挥保险产品的服务能力和优势,促进保险机构将更多的资源向保险本业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保险机构回归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的行业本源,同时能够缓解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目前国内保险机构没有充分地融入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一起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限制了行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产业链的策略研究— — 基于国际经验的研究视角刘 涛 何 亮 李金辉内容提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打破自身传统产业的局限,介入养老产业,是未来比较明确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在延伸自身产业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对比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以房养老、信托基金、企业年金等一些非传统领域保险与养老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商业保险机构如何介入养老服务业、养老金融业、养老不动产业三方面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关 键 词 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产业链 国际经验· · 113

 业的做大做强和持续健康发展,降低了保险业在金融系统中的竞争力。因此,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保险业向养老产业链的顺利延伸,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商业养老保险向养老产业链延伸的国际经验(一)美国的实践经验美国的养老产业由市场主导,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养老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是养老服务业,包括社区生活协助服务、专业护理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养老服务业的繁荣带动了养老地产需求,最后才是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养老金融业的兴起。美国养老保险机构进行产业链延伸是从投资养老地产开始的,然后介入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并逐渐扩展到更深广的领域,除此之外,美国的保险机构还同时负责对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账户进行管理。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同时带给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投资收益。美国对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给予了很高程度的政策支持,目前在主流的5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中,政府直接参与设计的产品就有2种,并牢牢占据了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其中,房产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ECM)是影响力最大的产品,发行规模占到市场容量的90%以上,由国会授权监督,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Fannie Mae)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多个部门联合管理。HECM为拥有住房的老年人提供了通过贴现房屋余值获 取 养 老 收 入 的 方式,在取得养老资金的同时也不必搬出或者出售房屋,而且资金 领 取 方 式 非 常 灵活,可以一定期限内逐月领取,余生逐月领取,或者一定限额内自由领取。由于 HECM 产品的周期很长,因此发行机构通常会面临长图1:养老产业链构成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产业链的策略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研究视角· · 114

 国际经济合作 2019年第3期寿风险、利率风险和房屋价值变动风险等,为了减少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理成本,美国政府设计了一整套的风险担保机制。具体运作中,产品发行机构首先将贷款资金出售给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再由联邦住房管理局保证贷款的回收额不低于住房的预估价值,并承担贷款发生意外损失的赔偿,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则负责保险项目的改进。除此之外,联邦全国抵押贷款联合会也会为HECM项目的运作制定准则和标准,包括:禁止过桥贷款为超出项目预算的费用提供融资,对曾经拖欠过保险费或者财产税的借款人要求预留一定比例的贷款资金,为借款人提供电话、电脑、移动网络等途径的高质量咨询服务等。正是因为具有联邦政府的担保机制,HECM项目的借款人可以获得承诺数额的贷款,并且资金的用途也非常广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美国的健康发展除了得益于政府设计的完善担保机制之外,还与美国的国情文化相联系,美国的年轻人没有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也没有为年轻人买房的要求。中国和美国的养老文化有所不同,在中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2.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账户的管理在美国,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计划产品是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产业的重要领域。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成熟度很高,是一个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完整体系。按照适用对象工作性质的不同,包括:401K计划、457计划、403B计划、IRAs计划、团体年金保险等。其中,401K计划主要是针对营利性企业和部分非营利性机构的年金制度,覆盖面最广;457计划适用于州政府等公务性单位的雇员;403B计划主要是为教师、医生等职业工作者设计;IRAs计划是个人退休账户,主要适用对象是赚取工资的职员及其配偶。除此之外,美国保险机构还按照使用对象的年龄和服务内容的性质等维度,设计了不同的保险产品。美国企业年金能够迅速发展成熟的重要原因在于有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和监管制度做支撑。以401K计划为例,美国政府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能够将企业年金的缴费额从税前收入中扣除,只在当计划参与者领取养老金时缴纳所得税,这样相当于变相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并且,美国政府对于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税收政策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参与401K计划的积极性,而配套的监管政策则为其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为了实现企业年金价值的稳定增长,美国政府赋予计划的参与人非常宽泛的投资选择标的,包括:股票、政府和企业债券、共同基金、信托产品等,并且根据需要每年可以3次更改投资组合;对401K计划实行法定会计准则SAP,按照SAP准则,401K· · 115

 的资产状况要进行非常保守的会计处理,严格执行审慎者原则;美国劳工部对审慎者原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该原则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会对相关计划的参与者提出指控,确保企业年金运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美国证券监管部门还对401K计划的参与者提出非常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还要定期向美国劳工部提交年金计划的财务报告;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也为401K计划提供了良好投资场所,401K计划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非常多,有效的资产配置合理地降低了年金运作的风险;对于401K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美国税收局一方面要求计划的受托人必须要实施“非歧视”原则,企业年金必须覆盖所有雇员,另一方面要对雇主和雇员的企业年金缴费的上限进行监督,防止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缴费额,造成税收优惠的滥用。另外,大量非营利性的学术机构也为养老金计划的运作提供法律、政策、财务等方面的咨询。3.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是美国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不动产业的重要方式。REITs通过发行收益凭证来汇集投资者的资金,由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为投资者按照比例分配投资收益。投资于REITs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是产品的收益非常稳定,因为REITs的投资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投不动产(养老社区等)的租金收入和不动产的升值收入;其次REITs的经营模式非常简单透明,就是租金和升值,投资者容易理解并做出价值评估;最后REITs的投资收益率较高,因为投资者除了可以获得分红之外,股价提高的资本利得也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税收改革法案》调整了REITs进行房地产投资的要求,REITs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3月,在NYSE和NAS-DAQ两个市场交易的REITs产品价值总额达到了9846亿美元,占全球同类资产的比例超过60%。REITs市场的繁荣使之成为保险机构主要投资渠道,保险公司通过REITs产品,投资于养老社区,并进一步拓展至养老服务,从而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完整的养老产业链。对于发展REITs项目,美国的法律政策一直是围绕着如何促进中小投资者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理念,保证投资的公平性。1960年的美国税法对REITs的股权结构、收益分配、组织结构和免税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只要商业组织符合法定要求,就能得到参与REITs的资格,获得所得税的优惠,并且能够保证中小投资者可以公平地进行REITs投资;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美国政府还对RE-ITs的投资风险进行十分严格的管理,要求REITs资金只能进行房地产相关资产的长期投资,主要利润来源是租金收入,对流动性也要求要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买入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介入养老产业链的策略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研究视角· · 116

 国际经济合作 2019年第3期卖出;为了促进REITs机构的股东治理效率,政策要求REITs机构实施内部自主管理。4.高度整合的管理式医疗保险体系在美国,保险机构与医疗部门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形成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共同主体,保险公司与医疗部门达成协议,可以为投保人提供医疗服务,由于两者是利益共同体,所以管理式医疗保险体系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并且控制医疗风险。在具体的运作中,被保险人向管理式医疗保险机构购买保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保险公司会对医疗机构向投保人索取的医疗费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过高的费用支出增加自身的成本;保险公司往往会与许多医疗机构结成联盟,使医疗机构之间彼此面临着市场竞争,在保险公司的制衡和信息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要接受以一个事先约定的固定价格为投保人提供所需的所有医疗服务,出于自身风险与利益的权衡,医疗机构将兼顾考虑控制费用与医疗资源的使用,从而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美国管理式医疗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受惠于美国的立法、税收政策的支持和认可。从美国的典型经验中可以看出,人身保险与养老产业结合延伸的成功与政府的运作扶助是分不开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需要政府搭建一套完善的担保机制;企业年金和个人账户的良好运行既需要税收优惠政策,也需要审慎、稳健、松紧适度的监管环境;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兴起,是建立在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标的的管理和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而保险机构参与管理式医疗体系,也得益于立法鼓励。所以美国养老保险产业链拓展的动力是市场,而保障则是政府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二)日本的实践经验日本从197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长,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日本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门。目前,日本的老年产业主要包括:养老医疗、老年金融、养老住宅和家居、老年运动健身、老年日用品等。而养老保险拓展延伸自身产业链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住宅和护理两个方面。1.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日本自二战以后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共同年金制度,在本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共同年金制度给日本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共同年金开始入不敷出、长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居民的老年生活,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为借款人直接提供养老贷款;另一种是由信托· · 117

 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设计相关的住房方向抵押贷款产品,并发行给有养老需求的客户群体。然而,与美国的情况相比,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行业进展得并不顺利,很多金融机构对此类产品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寿险公司。造成日本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同中国的情况相似,日本人普遍也认为住房是自己家族的财产,即使自己过世也要作为遗产传给自己的后人,而且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土地的意识根深蒂固,不愿意失去对住房的所有权,因此,日本人并不倾向于把住房抵押给金融机构的养老方式。其次,日本的《建筑基准法》将房屋的折旧年限缩短,使进行抵押的不动产价值也相应减少;同时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而且近年日本经济增长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持有房产会面临较大的资产贬值风险;日本又是世界著名的长寿国家,长寿风险也会给贷款机构造成压力。最重要的是,日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行业缺少像美国那样的比较健全的风险担保机制,不能对市场风险、长寿风险、利率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而机构收回获取住房的产权并实现价值的周期一般会很长,在缺少担保机制的情况下,对于抵押贷款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来说,管理风险的压力会非常大。2.护理市场、保险机构与养老社区的产业链条日本非常重视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护理行业的发展。1997年,日本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日本40岁以上的国民可自动转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并被要求定期缴纳保险费,政府公共税收与被保险人各自承担50%的缴费方式予以资金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落实,使日本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护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私营企业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的阵营中,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养老机构的繁荣。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早在1963年,日本就颁布了《老年人福祉法》,要求针对不同养老需求的人群提供相匹配的养老机构类型,包括:健康型养老院,这类机构只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比如保洁...

篇五: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号:

 单位代码:10140密 级:公开 学 号:4031740500专 专 业 业 学 学 位 位 论 论 文中文题目: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研究——以泰康养老社区为例英文题目:Research on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Medical-MaintenanceCombination" in China—— Take Taikang Old-ageCommunity as an Example论文作者 张凤英指导教师:

 王立军 教授专 业:

 保 险完成时间:

 二○一九年四月

 辽宁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研究——以泰康养老社区为例Research on the old-age Insurance of"Medical-Maintenance Combination" in China—— Take Taikang Old-age Community as an Example作 者:

 张凤英指导教师:

 王立军 教授专 业:

 保 险专业方向:

 人寿与健康保险答辩日期:

 2019 年 5 月 26 日二〇一九年五月·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进行了标注,并表示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辽宁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学校须按照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管理,不得超越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任意处理。保密( ),在 年后解密适用本授权书。(保密:请在括号内划“√”)授权人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I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由此引发。其中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的老年人如何进行养老,养老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人口老龄化严峻的形势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成为养老社区规划建设中最主要的趋势。“医养结合”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医疗和养老协调发展 。近年来,泰康人寿和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大规模地建立了“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社区,并积极探索新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此模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目前在实施“医养结合”保险养老社区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来,“医养结合”养老保险将得到老年人甚至全社会的认可,其缺点和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最终达到老龄化民众对于“医养结合”的总体要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新型的养老保险--“医养结合”保险的有关问题。把本文分为六大部分进行详细阐释。第一部分,首先是把文章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为引言,同时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论文架构。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进行介绍。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总结,同时也说明了有何不足。第二部分是以泰康保险集团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社区为例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为泰康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发展意义。第四部分主要是阐述了我国现行“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对我国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提出了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保险养老社区 医养结合

 II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great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at the sametime, some social phenomena have also been triggered. Among them, the mostprominent problem is how to provide for the aged in our country. As an old-fashionedtopic, providing for the age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daily life. Underthe severe situation of aging population, the old-age pension model of "combiningmedical care with maintenance"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in the planning andconstruction of the old-age community.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support" is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endowment resources, so as to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care and endowment. In recent years,Taikang Life Insurance Company and China Life Insurance Company haveestablished a large-scale old-age insurance community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care and maintenance" and actively explored a new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maintenance" old-age pension model, which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of implementing the "combination of health care" insurance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and maintenance" will be recognized by the elderly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andits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will gradually be solved. Finally, the generalrequirement of the aged peopl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nursing" canbe achieved.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new type of old-ageinsurance in China,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maintenance"insura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for detailed explanation. The first part,firstly, tak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s an introduction. At the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it determines thepaper structur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maintenance" endowmentinsurance in China. The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IIIintroduced. Finally,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and the shortcomingsare also explained. The second part takes Taikang Insurance Group as an example tointroduce a new type of old-age community, which combines medical care withmaintenance. The third part i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aikang old-age community.On this basis, it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care and maintenance" old-age community. The fourth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medical care and maintenance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s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ifth part is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developing the old-age insur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maintenancein our country.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maintenance combined"old-age insurance in China.Key Words : Ageing of Population Endowment Insurance Community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Maintenance

 IV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1 案例介绍..................................................................................................................82 案例分析................................................................................................................102.1 泰康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102.2 “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发展意义.............................................................103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问题................................................133.1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133.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43.2.1 我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143.2.2 相关政策不健全................................................................................153.2.3 相关机构合作积极性不高................................................................163.2.4 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164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184.1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分析.............................................184.1.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实需求................................................194.1.2 “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发展优势................................................204.2 我国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分析.....................................215 我国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保险对策及建议....................................................235.1 加强宣传引导机制.....................................................................................23

 V5.2 建立完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和规章制度.................................................245.3 鼓励相关机构协同合作.............................................................................25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6参考文献......................................................................................................................28致谢..............................................................................................................................3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32

 1绪 论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0.1.1 研究的背景依据国家人口老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群体正在迅速扩大。截至 2017 年的年末,我们国家的 60 以及 60 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的数量已经是近2.41 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 17.3%。2017 年,我国又增多了老年人人数,初次超越了 1000 万人次。估计在 2050 年左右,我国老龄化人数会到达 4.87 亿的最高值,大约是我国人口总数的 34.9%左右。在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讲到 “养老”这一话题,并且确切告知要积极地面对我国正处于人口逐步老龄化这一问题,不断发展社区、互助式以及进行居家养老,逐步推动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的发展。提高我国养老院的服务质量等。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在众多的关于养老的建议提案中,两会代表们最为关注的领域无疑是“医养结合”。逐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保障,深化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实践和改革,是我国保险业不断探索的一个领域。在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背景下,“第三支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这是保险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加积极地应对这一现象,如何不断地达到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研究的。中国2019 年相关管理单位发表的意见表明:一些关于老年人服务的“医养结合”理念已经在意见中得到明确指出。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要把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发...

篇六: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与民生 170

 2019 年 11 月 社保与民生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策

 邓双华 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云南 曲靖 655105

  摘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养老压力,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大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报道,当前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量已超过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9%,人口老龄化的新国情呼唤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基本国策,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切实制定有效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淅、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本文对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及不足的问题进行探讨、归纳和总结,提出合理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民生;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67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

 人口众多是中国国情的最大特色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 1 月报道,我国 2018 年末我我国城乡居民 60 周岁人口超过 24949 万人,几乎占我国总人口的 17.9%。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进步,而医疗卫生条件也发生了巨大改善,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但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因子女数减少而照料不足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破坏社会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城乡居民家庭子女价值观念变化的冲击。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优先保障制度这种大环境的制度背景的影响,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这一庞大群体的合法权益往往遭到整个社会的忽略,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若要切实保障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切实解除这一群体和我国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则是重要的举措之一,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报务质量。”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持续推进和落实,有效缓解了家庭养老的沉重负担,实现了养老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养老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对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2.1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开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扩大到乡村,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养老保障计划。截至 2018 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5.24 亿人,基金收入 5.4 万亿元,支出 3919.5 亿元。如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作为全国第三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试点正式 2011年 7 月 1 日启动,经过近八年多的发展,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已达 9.3 万人,其中 60 岁周及以上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员达 2.3 万余人,参保缴费人员达 7 万人。

 2.2 全国各省市的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提升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 52392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 15898 万人,有 4900 多万贫困售货员直接受益;工程建设领域在建、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保率均在 99%。2018 年底,福建省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 1520.71 万人,参保率达 99.09%,甘肃省兰州市的参保人数达 1016 万人参保率达 98%,河南省的参保人数达5082.46 万人,参保率 98.8%,贵州省的参保人数达 1260 万人,参保覆盖率 93.8%,云南省的参保人数达 2977.2 万人,参保率达 98.8%等。

 2.3 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

 据我国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8 年底,全国的农民工参保人数超过五千多万,比上年底增加 455 万人。

 从上述情况看来,虽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无论在各省市出台的政策方面还是参保率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形成统一体系,而进城务工者的养老保险转移面临巨大的困境,久拖不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上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这些情况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养老保险的普及。农民养老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3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3. 1 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养老金替代率偏低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我国中央财政担负了基础养老金,由 2011 年 7 月 55 元到 2012 年 7 月提高 60 元,再到 2018 年 7 月提高 103 元,看似不多,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吸引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参保。但是,就替代率,103 元实在是太少了,远远不能够确保这一群体年老时的生活条件,其意义很小。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该果断提升缴费比例,增加补贴力度。

 3.1.2 基金管理运营困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在现实运行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基层经办机构人员少,文化素质不高,人员变动频繁,特别是缺乏金融知识,而有关的专业金融人才就更少,这些机构的基金投资能力和水平显著不高,整体投资效益很低;二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整体的基金规模较小,很难产生如发达地区的规模效应;三是当前我国现行制度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不明确,管理分散,而且相应的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导致基金管理控制和安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3.1.3 地方财政补贴不足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要求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补贴。例如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局为了提高广大城乡居民未来养老保障水平,鼓励城乡居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在一至十二不同档次上给予不同缴费补贴,同时,动员年青人早参保、多积累,对累计缴费年限超过 15 年的参保人,从第 16 年开始,缴费年限每增加 1 年,在中央及省养老金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每月再加发基础养老金共 2 元;增加 2 年,每月加发基础养老金 4 元;增加 3 年,每月加发养老金 6 元等依次类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经济管理 2019 年 11 月

 171 例如:2018 年曲靖市马龙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静态计算)。

 3.1.4 制度衔接存在 新旧农保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明显,无法有效衔接。

 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接转,根据 2011 年 7 月 1 日施行《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缴费不足十五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也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解决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那么势必影响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地区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新农保与老农保制度衔接工作按照“制度并轨、账户统一、待遇叠加、平稳过渡”的原则,分类实施,稳步推进,曲靖市马龙区已民 2014 年底全部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3.1.5 统筹层次过低 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是县级统筹模式。一方面,这种较低的统筹层次给国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首先,县级统筹层次不利于国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普及情况的及时掌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很难及时反映到中央政府手中,这就导致中央很难掌握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利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推进。其次,这种低层次的统筹,也给监管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中央获得的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落实情况的数据是地方政府直接报送过来的,也许是经过一系列粉饰过的过于夸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展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县级政府部门在人力、物力 财力方面都相对比较匮乏,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3.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和财政投入差异巨大 首先养老金替代率偏低,地方财政补贴力度小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劲不足主要是由我国综合实力不强,特别是经济实力不够强造成的。尽管当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已高居世界第二,但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低;这几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见证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之庞大这一点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因此虽然我国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投入巨大,但被十三亿人口分,每人所得到的就很少。这在 GDP 方面也有明显的体现,我国的 GDP 高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却不足全球的一半。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得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支持,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不高的制约,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普遍的大量的财政补贴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城乡养老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其次,中央政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财政投入不均衡,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财政支出倾向于产业投资,对于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很小,其未来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特别是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方面,需要投资力度。

 3.2.2 管理体制不健全。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落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是一项商业性的金融活动,运营管理必须有专业的金融人才,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运营制度,并配以相关的硬件设施支持。我国当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为县级统筹,其人财物资源都很匮乏,特别是缺少专业的金融人才支持,这就导致其管理运营制度机制的落后和不完善。第二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当前,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而言,其投资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条为购买国家债券,另一条为存款获息。然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态势仍然十分明显,长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就使得购买国债和存款利息都无法填补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基金的货币贬值,因此上述两种投资路径都无法实现基金的保值,更别提增值。国家规定上述两种投资路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基金安全性,避免投资失败造成基金损失。

 3.2.3 中西部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我国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地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三十元,这是硬性的统一要求,虽然这个数字很小,但是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30 元的补贴力度对于一些发达的市县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就西部贫困偏远山区而言,三十元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如马龙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的省、市、县补贴在 30 至 160元之间。况且,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外,政府还有其他的社保投资,农民也可从中获益,例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低保、近几年扶贫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在既要照顾到全县各地区经济顺利发展,又要保障农民的医疗补贴等需要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政府产生很大的压力,进而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也就是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在未来不断提高,而地方财政的压力也会持续不断增加。尤其是如云南贵州等省份的财政压力会比东部发达省份更大。倘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不断增加,那么很多贫困地方的财政可能会表 1

 2018 年曲靖市马龙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静态计算)表 缴费档次 个人缴费 (元/年)

 省财政补贴(元/年)

 市财政贴(元/年)

 县财政补贴(元/年)

 个人账户累计额(元)

 最终每月约领取养老金标准(元/月)

 缴费 补贴 多缴 多补 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一档 100 30

 1950 14.03 75 89.03 二档 200 30 5 10 10 3825 27.52 75 102.52 三档 300 30 10 20 20 5700 41.01 75 116.01 四档 400 30 15 30 30 7575 54.50 75 129.50 五档 500 30 20 40 40 9450 67.99 75 142.99 六档 600 30 25 40 40 11025 79.32 75 154.32 七档 700 30 30 40 40 12600 90.65 75 165.65 八档 800 30 35 40 40 14175 101.98 75 176.98 九档 900 30 40 40 40 15750 113.31 75 188.31 十档 1000 30 45 40 40 17325 124.64 75 199.64 十一档 1500 30 50 40 40 24900 179.14 75 254.14 十二档 2000 30 50 40 40 32400 233.09 75 308.09 备注:个人账户累计金额按照缴费 15 年计算,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月领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金额/139)。2014 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社保与民生 172

 2019 年 11 月 承受不起。

 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说,这种社保补贴额度在群众眼中往往...

篇七: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21年第6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6.2021 第37卷(19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7 No.196

 作者简介:曹均学(1964—),男,四川武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魏小雪(1996—),女,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46 -

  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曹均学

 魏小雪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

 社区养老是新时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一项积极而又现实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学术界关于社区养老的独特价值、社区养老服务运作方式、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丰硕,梳理分析后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建设的几点建议,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135(2021)06-0046-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老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论断,为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 [1] 。养老已成为新时代事关民生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紧迫课题。社区作为家庭和机构的连接点,其鲜明的现实优越性逐渐成为养老新选择。通过梳理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社区养老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概述

 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养老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模式逐渐成为顺应时代发展、化解“银发危机”的新路径。学界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社区养老独特价值的研究 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老龄化问题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变交织,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叠加,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是世界少有的 [2] 。与此同时,家庭的少子化、核心化和小型化现象日渐凸显,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DOI:10.13743/j.cnki.issn.1009-8135.2021.06.005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47 - 传统养老模式受到社会发展的严重冲击。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面临着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困境。自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率先提供社区老年服务以来,以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在地安老”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共识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依托社区养老的模式成为新时代众多养老模式中的后起之秀,在应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成海军认为,社区养老既能让老人生活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下,满足大多数老人安土重迁的习惯以及与亲人团聚的情感需求,又能就近获得低成本、便捷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和照护 [4] 。陈驰认为,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可以延伸覆盖到周边的居家养老群体,又可避免因去机构养老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此外,还能有效运用社区丰富的资源推进老年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现代城市邻里之间的隔离与漠然,形成和谐美好的社区风气 [5]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联系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和老人需求之间的平台纽带,拓展和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的需求对接 [6] ,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其他产业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者对此也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邱思纯等认为,社区养老是涉及医疗机构、电商平台、房地产等多方面的服务行业,一连串业态的兴起将有效解决闲散社会人员的就业岗位问题,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会是强有力的推动 [7] 。

 (二)关于社区养老服务运作方式的研究 WHO《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指出,老年人应当享有安全、独立、舒适地生活在自己家庭和社区的权利 [8] 。将城市老人养老定位于社区,既明确了“谁来养”的主体目标,也为下一步做好“怎么养”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王婷等认为,社区养老不能按照养老支持力或供养力进行区分和归类,也不属于正式或非正式养老服务的某一种,而是为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工作提供的平台和渠道。目前最为多见的是养老机构进驻普通社区;老年人以租住或会员的形式入住养老社区;通过“养老+地产”的开发形式进行适老性设计的以房养老 [9] 。青连斌将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形式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短期入驻机构;综合发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社区设施的养老服务;独具特色新型养老社区的兴起。其中海南三亚因适宜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各地老人的“候鸟式”养老社区。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和机构投资建设的大型老年公寓也初步具备了养老社区的雏形 [10] 。成海军从六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形式:政府主办,街道社区组织队伍承接具体服务;社区养老机构承接养老服务;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政府出资向企业购买服务;邻里互助开展“一对一”养老服务;“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方式 [4] 。社区养老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实践成果,如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广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上

 曹均学

 魏小雪: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48 - 海的“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等。与此同时,“9064”“9073”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也在各大城市落地生根。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准确把握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供给。王浩非等指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基本生活照料、物资设施支援、精神情感支持以及医疗护理四个方面 [11] 。盖宏伟等指出,家政起居、洗澡就餐、医疗服务、紧急救助等是老年人服务需求的重点领域 [12] 。王武林等认为,老人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继续追求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法律维权等发展型服务需求 [13] 。汪波基于北京 S 社区的调查研究指出,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呈高中低三个阶梯,依次为基本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社会服务需求 [14]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即是对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意愿、依赖程度、消费能力等产生影响的主客观条件 [15] 。王武林等认为,政府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完善度、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成熟度、社区供给能力的强度等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着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小;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类型 [13] 。据 2016 年 CLASS 调查显示,养老金是 71.93%城市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而不同养老群体、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有很大差异,收入高的老人则具有更多的养老服务选择权,即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王琼指出,身体机能作为硬性约束,直接关系着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传统的文化观念、年龄、性别、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16] 。杨淑娟等人基于长春市348名老人的问卷调查得出:文化程度、与子女关系、退休前从事的职业以及居住情况是影响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 [17] 。

 (四)关于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冉晓醒等认为,资金保障不充分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首要瓶颈;专业化养老机构与社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志愿者的规模不大是人力资源建设薄弱的主要体现;社区养老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 [18] 。从宏观角度来看,社区养老自身存在的困境有:社区老年服务机构覆盖的范围不大,发展进程缓慢;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社会大众对社区养老的社会认同感不强;精神文化及专业化服务配备不到位致使养老质量不高。从微观角度来看,社区养老发展面临的难题有: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废弃地改造而成,基础设施和功能尚不完善;大部分养老服务收费与养老院差别不大,老人承受能力不强;养老产业陪护服务供不应求,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19] 。付舒等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更多的是行政任务的分配;社区本身关于养老服务的总体部署和老人的动态需求关注和回应不足;整体工作框架呈现粗放型特征,具体任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20] 。成海军认为,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较为单一,主要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49 - 服务内容不多、服务层次不高、服务时间不长;政府只为“三无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服务,受益人群覆盖面较窄;市场化运作环境尚未形成,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养老服务的场地受限,不少社区单位的养老服务设施不对外开放,社区服务资源“条块分割”现象突出 [4]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 42.7 万个,社区服务指导中心 569 个(城市554 个),社区服务中心 2.8 万个(城市 1.6 万个),社区服务站 14.9 万个(城市 6.8 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 11 万个(城市 7.0 万个)

 [21] 。但老年抚养比的快速提升、社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进度必须加快。

 (五)关于社区养老建设路径的研究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界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对策。一是拓展养老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邱思纯等认为,可以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公司融资、有奖募捐、基层民主管理机构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资金问题,但前提是政府要通过法律保障和具体举措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畅通各方参与投资渠道 [7] 。高丽静等认为,应积极引导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业,让社会资本在社区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 [22] 。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引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增设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向基层社区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3] ;由政府牵头协调相关专业机构及行业协会对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人才专业实践水平和服务意识 [24] ;通过建立“劳务储蓄”“时间储蓄”或“以服务换服务”的形式,扩大准专业的社区义工和志愿者队伍规模,使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服务 [25] 。三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度。边恕等提出以服务链理论为基础,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整体契合。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的次序将养老服务产品加以整合。政府、企业、机构共同组成养老服务供给阶段的主体;由企业及社会组织将符合老年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老年人;老年人在获得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后将使用情况反馈给提供者,以促进老年产品和服务项目更贴近老年人具体需求 [26] 。四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从战略高度上将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目标 [2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障 [10] ;给养老社区配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保障老人身体健康,配置完善的文体设施和足够的室外空间满足老人户外运动需求,生活服务设施要充分关注老人的日常需要和心理关爱,社区规划布局、建筑功能形式、精神需求活动要有所创新而且能够贴合老年人群特殊需求 [7] 。

 二、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学者也在

 曹均学

 魏小雪: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50 - 积极而深入的探讨中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社区养老政策研究实效性不强 养老政策法规关系着老人晚年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社区作为老年群体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涉老诈骗案件频发,部分护理人员和服务者因专业化素质低、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对老人进行身体上的虐待、心灵上的侮辱,致使老人身心受损。有关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社区养老相关政策法规,以此保障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大多数研究注重宏观规划和理论构想,缺乏指导微观操作的实效对策,不能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具体方法。因此,如何有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制度及体系,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政策制定是明确政府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治理养老乱象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政策实效性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但现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社区养老与孝道文化未进行对接研究 建立在血缘、亲情关系基础上的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穿透力的伦理道德观之一。孝道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承,其敬老养老的核心思想在华夏大地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但随着老人在家庭中家长权威地位的动摇、城市化带来的家庭隔离和代际分裂、孝道文化生存土壤的松软,传统的孝道文化面临着重重危机。子女不赡养父母、侮辱打骂父母、嫌弃抛弃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依靠法律的威慑力和经济的调节力等外部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敬老爱老意识弱化的局面。研究传统孝道中养老思想的精髓,提高全民孝道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应对老龄问题的决胜之道。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选择,也不能就此忽视与传统孝道文化的融合。

 (三)社区养老需求识别研究存在较大局限 老龄化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更是“化”的复杂过程和历史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服...

篇八: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

 目 目

 录 录

  1.

 老龄化压力下,养老照护供需矛盾凸显..................................................................... 5

 1.1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患病失能人群规模不断扩大 ......................................... 5

 1.2

 少子化趋势下,空巢、独居老人增多放大养老服务需求 ................................. 6

 1.3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设施与人才均存在短缺 .................................................... 7

 1.4

 2019 年以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 8

 2.

 保险公司纷纷布局建设养老社区 ............................................................................... 9

 2.1

 满足“老有所依”基本需求,养老地产具备发展潜力 ..................................... 9

 2.2

 发展历程:自 2007 年开始探索起步,2015 年后迎来快速发展 ...................... 9

 2.3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动机与路径 ................................................................ 10

 3.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典型案例 .......................................................................... 12

 3.1

 泰康人寿:重资产模式典型,国内保险养老社区先行者 ............................... 12

 3.2

 合众人寿:通过股权投资的轻资产模式快速拓展业务布局 ........................... 14

 3.3

 中国人寿:“东西南北中”重点战略区域布局 .............................................. 15

 3.4

 中国太保:搭建“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 ................................................. 15

 3.5

 中国太平:轻重结合,自建社区+深度合作加快扩张节奏 ............................. 16

 4.

 养老社区产业的海外经验 ........................................................................................ 17

 4.1

 美国:太阳城、CCRC、REITs 三大模式并举 ............................................... 17

 4.2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基础上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 ....................................... 20

 oPoNqOwPoPrRpQtQqPsOqR9PbP7NnPrRtRqRkPqQoRjMnNrQ8OmNrPNZnOoQvPmQtP

  行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3

 图目录

  图 1

 1988 年以来出生率快速下降 .............................................................................. 5

 图 2

 2019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77.3 岁 .............................................................. 5

 图 3

 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提升 ............................................................... 5

 图 4

 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达到 17.80% ................................................................... 5

 图 5

 我国 9073 养老格局 ............................................................................................ 6

 图 6

 养老机构数量变化情况(万个)

 ......................................................................... 7

 图 7

 养老床位变化情况............................................................................................... 7

 图 8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图谱 ....................................................................................... 9

 图 9

 泰康之家社区全国布局情况 .............................................................................. 13

 图 10

 合众优年社区全国布局情况 .............................................................................. 14

 图 11

 太保“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 ...................................................................... 15

 图 12

 太保家园全国布局情况 ..................................................................................... 16

 图 13

 太平乐享家全国布局情况 .................................................................................. 17

 图 14

 2019 年美国养老社区机构分布情况 ................................................................. 18

 图 15

 2019 年美国养老社区床位分布情况 ................................................................. 18

 图 16

 美国不同类型养老机构入住率情况 ................................................................... 19

 图 17

 美国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租金增长率情况 ............................................................ 20

 图 18

 日医学馆社区在日本国内布局情况 ................................................................... 21

  行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4

 表目录

  表 1

 养老社区主要政策............................................................................................... 8

 表 2

 部分险企养老社区情况 ..................................................................................... 11

 表 3

 泰康之家对接确认函计划 .................................................................................. 12

 表 4

 泰康之家〃燕园费用情况 .................................................................................. 12

 表 5

 泰康之家部分社区情况 ..................................................................................... 13

 表 6

 合众优年已开业社区情况 .................................................................................. 14

 表 7

 国寿嘉园部分社区情况 ..................................................................................... 15

 表 8

 太保家园部分社区情况 ..................................................................................... 16

 表 9

 美国房地产投资历史回报率情况 ....................................................................... 19

 表 10

 日本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基本分类 ................................................................... 20

 表 11

 日本介护保险类型及介护规则 .......................................................................... 21

  行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5 1. 老龄化压力下,养老照护供需矛盾凸显 1.1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患病失能人群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目前已接近老龄社会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全国人口共 14.1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有 1.9 亿,相比 1991 年增加了 1.21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 13.5%。按照联合国标准,当一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该指标超过 14%时,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社会。根据该标准,中国自 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接近老龄社会标准。

 我们认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已逐步进入老龄期,而随着计生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下出生率水平下降,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19》预测,到 2060 年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 3.98 亿,占比达 29.83%。

 。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负担也进一步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达 17.8%,若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则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进一步提升至 19.7%。根据人民网援引中国老龄协会《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中国老龄协会预测到 2035 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超过 50%,2050 年将达到67.9%。

 图 图1

 1988 年以来出生率快速下降 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52195619601964196819721976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出生率 死亡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 图2

 2019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77.3 岁

 67.8 68.6 71.4 73.0 74.8 76.3 76.5 76.7 77.0 77.3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1982 1990 2000 2005 201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 图3

 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提升 4.40%13.50%0%2%4%6%8%10%12%14%16% 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 注:2020 年数据来自第七次人口普查

  图 图4

 中 中到 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达到 17.80% 7.98%17.80%0%2%4%6%8%10%12%14%16%18%2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海通证券研究所

  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也使老年人口患病、失能照护等问题愈发突出。随着社会

  行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6 经济和医疗条件的进步,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77.3 岁,较 1982 年的 67.8 岁有着显著提升。而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人群罹患疾病和丧失生活能力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根据人民网援引中国老龄协会《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目前我国有超过 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约有 1507 万,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 2220 万,2050 年将达到 2898 万。根据中保协与社科院人口所联合发布的《2018-2019 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4.8%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即 ADL)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 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即 IADL)的退化。依赖程度最严重——ADL 和 IADL 均重度依赖的老年人占比达 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1.2 少子化趋势下,空巢、独居老人增多放大养老服务需求 居家养老 是我国目 前主要的养老 模 式,而少子化与空巢化现 象导致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难。根据央视网援引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信息,我国目前已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 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而 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现有阶段下,居家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然而居家养老面临以下问题:1 )少子化加剧家庭养老负担。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长期以来计生政策的影响,我国整体生育率持续下降,独生子女增多,导致 4-2-1 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少子化现象导致子女对父母赡养负担加重,不仅经济成本负担较高,陪护时间不足也是重要的问题。2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导致居家养老成为自我照护。《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5》指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而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 10%。《“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到 2020 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家庭户平均人口出现大幅下降,从 2010 年的 3.10 人下跌到 2.62 人,我们认为家庭规模的缩减或与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较多等因素有关,而这一趋势也意味着空巢化现象将进一步加重。

 图 图5

 我国 9073 养老格局 居家养老, 90%社区养老, 7%机构养老, 3% 资料来源:央视网援引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海通证券研究所 目前家庭养老照护已经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养护需求。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2015 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 15.3%,比 2000 年的 6.6%上升将近 9 个百分点。分年龄段来看,高龄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最为强烈,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21.5%上升到 2015 年的 41.0%,上升了将近 20 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是79 岁及以下老年人的 3 倍多。由此可见,照护服务成为城乡老年人消费的重要项目。从具体服务项目来看,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

  行业研究〃保险行业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7

 1.3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设施与人才均存在短缺 相对于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国内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短缺。根据民政部...

篇九: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证券研究报告

 投资聚焦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关政策持续落地,“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险企投资运营养老社区成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养老产业的一种普遍选择。2021 年 5 月 9 日,中国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5 月 18 日,新华保险首个大型 CCRC 社区新华家园·颐享社区成功在北京延庆亮相。在寿险行业全面转型,寻求新模式的趋势下,养老社区已成为头部公司必争之地。

 然而目前我国养老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有效供给缺乏,匹配程度低,可以借鉴海外国家养老产业运营模式经验,加快养老社区布局,进一步满足我国居民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

 我们的创新之处

 我们从养老社区的供需分析、国外养老社区运营模式与经验、保险+养老社区的天然优势以及目前国内险企的养老社区布局四个角度,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保险公司在其中的机遇和挑战。

 (1)我们从供需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状况,并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2)我们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养老社区运营模式,找出推动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以此对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3)我们全面分析了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布局的逻辑以及内在优势,重点研究了泰康、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以及光大集团的养老社区发展模式。

 投资观点

 鉴于目前养老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有效供给缺乏,匹配程度低,公立机构一床难求,私立机构两极分化,养老需求者多在“漫长等待”与“高昂费用”之间犹豫矛盾,痛点无法解决,催生巨大市场空间。虽然各方资本均加快了在养老社区的布局,但养老社区的开发运营对资金获取、资源整合、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匹配、客户信任程度等方面要求较高,未来养老产业需要大资金、强资源、高效服务等塑造品牌及持续口碑。

 推荐资源整合能力强、 具有先发优势、多线布局养老产业、客户资源较为丰富且内含价值相对稳健的大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mRmQtRuMvNbRbP7NtRnNmOoPjMqQsMiNsQzRbRqRsNxNtRoMvPsOtN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证券研究报告 目

 录

 1 1 、

 养老社区发展空间 广阔:供给短缺,需求巨大 .............................................................................. 6

 1.1、 政策频出利好养老产业,各方加速布局抢占先机 ........................................................................................... 6 1.1.1、养老产业规模逐年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 6 1.1.2、中央及地方政策频出,利好养老产业发展 .................................................................................................. 7 1.1.3、养老社区需求大幅提升,各方加速进军养老市场 ...................................................................................... 8 1.2、供给端: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医疗资源短缺 ................................................................................................... 9 1.2.1、机构养老发展缓慢,养老床位供应不足 ...................................................................................................... 9 1.2.2、养老服务单一,专业人才稀缺 .................................................................................................................... 10 1.3、需求端: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需求旺盛 ..................................................................................................... 10 1.3.1、老龄化加速,结构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 10 1.3.2、老龄人口高龄化显现,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需求释放 ................................................................................ 11 1.3.3、少子化趋势显现,机构养老有望发展 ........................................................................................................ 12 1.3.4、 养老健康意识增强,医疗保健需求上升 ................................................................................................... 13 1.3.5、 高净值客群占比增加,医养结合模式迎发展机遇 ................................................................................... 13 2 2 、各国普遍面临养老压力,养老社区发展模式各不相同 ................................................................. 14

 2.1、美国:差异化养老社区,满足不同养老需求 ................................................................................................. 15 2.1.2、太阳城——针对健康老人的养老社区住宅 ................................................................................................. 15 2.1.1、CCRC——提供全方位养老需求服务 ........................................................................................................... 16 2.1.3、养老社区 REITS——美国养老社区主要资金来源 ..................................................................................... 16 2.2、日本:养老政策体系健全,小而美的社区养老格局...................................................................................... 18 2.2.1、养老政策体系完善,保障日本养老产业发展 ............................................................................................ 18 2.2.2、介护保险作为制度保障,社区综合照护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 19 2.2.3、多元主体参与的小规模养老社区,满足老年人口多种需求 .................................................................... 20 3 3 、 保险+ + 养老社区巨有天然优势 ........................................................................................................... 21

 3.1、资产端:保险资金的长周期特征与养老产业所需的稳定性匹配 .................................................................. 21 3.2、负债端:促进保单销售,增强客户粘性 ......................................................................................................... 21 3.2.1、双向促进:养老社区与寿险保单捆绑销售形成正反馈 ............................................................................ 21 3.2.2、产品+服务:增强客户粘性,获取数据资源 .............................................................................................. 21 3.3、构建高质量养老生态,增强社区引流力度 ..................................................................................................... 22 4 4 、 险企加速布局养老社区,“保险+ + 产品”模式成主流 ................................................................... 22

 4.1、泰康之家:聚焦高端客群,深耕寿险产业链 ................................................................................................. 23 4.1.1、泰康引入 CCRC 模式,核心城市布局养老社区 ........................................................................................ 23 4.1.2、高额保单获养老社区入住资格,中低端养老社区仍为蓝海 .................................................................... 24 4.1.3、优势:品牌效应溢价显现,科学照护提供高质量服务 ............................................................................ 25 4.1.4、面临的挑战: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盈利周期相对较长 ............................................................................ 26 4.2、中国太平:“轻重并举”,多地布局高端养老社区...................................................................................... 27 4.3、中国平安: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康养社区...................................................................................... 28 4.4、中国太保:聚焦深度老龄化城市,建设覆盖全龄的产品体系 ...................................................................... 29 4.5、光大养老: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养老资源 ..................................................................................................... 30 4.6、新华家园:自持物业战略,建设完善产品线 ................................................................................................. 31 5 5 、投资建议 ............................................................................................................................................. 32

 6 6 、风险提示 ............................................................................................................................................. 32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4- 证券研究报告 图目录

 图 1:2022 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元 ..................................................................................................... 6 图 2:老年人人均消费预测 ............................................................................................................................................. 6 图 3: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 ....................................................................................................................................... 10 图 4: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情况 ....................................................................................................................................... 10 图 5:中国康复医疗学科床位数(张)

 ....................................................................................................................... 10 图 6:中国康复医院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人)............................................................................................................ 10 图 7:中国 60 岁以及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及变化 ........................................................................................... 11 图 8:中国高龄人口占比(80 岁及以上人口数占 60 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例)

 .................................................... 12 图 9:我国已进入超少子化社会 ................................................................................................................................... 12 图 10:我国老年抚养比 2020 年上升幅度加大 .......................................................................................................... 13 图 11: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 13 图 12: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 比重 ............................................................................................................................... 13 图 13: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 ......................................................................................................................................... 14 图 14:全球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

 ....................................................................................................................... 15 图 15:全球抚养比变化及预测 ..................................................................................................................................... 15 图 16:太阳城养老社区 ................................................................................................................................................. 15 图 17:美国 CCRC 模式 ................................................................................................................................

篇十: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2人力资源管理引 言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截至 2020 年,我国老年人规模大约 2.64 亿人,而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正是为了解决老年贫困问题。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养老保险,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了养老寄托,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及繁荣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此,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1.1 养老待遇水平偏低相关调研数据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在其达到 60 周岁获取养老金时,有九成人员获取的养老金处于中下水平,使其很难发挥出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作用。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养老金水平偏低,2020 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880 元,平均每月约 1740 元,同年福建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为 130 元每月,仅占收入水平的 7.47%;其二是缴费水平偏低,使得个人账户存储额不高,二者最终导致了待遇水平偏低。同时,由于待遇水平偏低,也使得更多处于缴费中的人员开始丧失继续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年轻人形成了延迟缴费的思想,期待通过节省保费开支改善缓解眼前生活。因此,急需采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1.2 缴费激励机制不足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不完善,未得到制度和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不利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长远发展。从当前城乡居民缴纳的养老保险档次上可知:极大部分的缴费者都是选择最低缴费档次。根据福建省大多数县市公布的养老保险缴费公告中可知:养老保险档次从 200 元到3000 元之间,共计分为 12 个不同档次。同时,对于不同档次,政府补贴额度也不一致,例如 200 元档次政府补助 40元,补贴率为 20%;3000 元档次补助 200 元,补贴率为 6.7%等。具体档次及补贴可见表 1。从表 1 可知,根据当前的缴费补贴政策,随着缴费档次越高,虽然补贴的金额越来越大,但补贴率也越来越低,呈整体下降趋势。200 元档次与 3000 元档次补贴率差别非常明显,这让参保人觉得选择的档次越低越不会吃亏。同时福建省目前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为 130 元每月,即使缴纳 3000 元档次,参保人在连续缴费 15 年的情况下,假设年利率为 1.5%,根据目前政策标准,测算出最终月领养老金为 500 元左右,仍远低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尚不能满足真正的养老需求。故大多数参保人为了早日将缴费投入收回,落袋为安,只缴纳最低档次以确保到龄后能如愿获得养老金。长此以往,势必减弱养老保险效用,造成养老基金额度下降。1.3 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按照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累大量由参保费和财政补贴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面对巨额基金结存,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是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政策约束作用,目前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规定尚不完善,出于防范投资风险的考量,社保机构习惯于采用保守投资方案,大多选择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等低风险投资方式,并不能发挥出增值的作用。且由于各省份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基金汇聚层级较低或不一致,使基金运营管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实现对基金的多元配置与有效利用,制约了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效应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基金运营风险。综合多方面原因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制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周艳梅 (南平市建阳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摘 要: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险种之一,能够为参保人晚年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物质保障。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比例、加强基金运营、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监管等对策,以此有效预防老年人“老无所依”的贫困窘状。关键词: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缴费;基金表 1  缴费档次及补贴标准缴费档次(元)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政府补贴(元)

 40 50 60 70 80 9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补贴率 20.0% 16.7% 15.0% 14.0% 13.3% 12.9% 12.5% 12.0% 9.3% 8.0% 7.2% 6.7%。

 。. .。

 。

 103人力资源管理期发展。1.4 基金监管不到位养老保险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全面监督,但从实际情况上分析,基金监督方面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一、社保经办机构相关人员监守自盗,利用经办流程中的漏洞或是团伙作案,违规挪用盗用社保基金;二、经办人员未察觉的经办失误等过失原因造成的基金流失;三、由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重复领取,死亡未及时申报等冒领、多领养老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监管法律不全面,造成养老保险无法拥有可靠的法律效力保障基金安全,或违法成本太低,导致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其次,存在监管漏洞,审核稽核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保费核算项目上,仍采用人工方式,这样不但影响其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引发失误风险。再者,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等造成基金流失。因此,应当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上提出改进措施。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优化对策2.1 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比例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比例,促使每个参保人员都能享受到优质养老保障服务。其一,充分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指数等重要因素,加大财政投入比例,提高基础养老金,缩短养老金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差距,并根据收入水平适时同步调整,通过国家主导的收入再分配行为,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进一步缩短贫富差距,也使养老金能够真正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1] 。其二,能够专门针对城乡居民中欠发达地区或农村户口居民进行重点扶持,在国家政府支持下,可运用多层面惠民政策,如国家可为各类贫困群体代缴最低的缴费档次,使其在没有缴费能力的情况下,也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如期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2.2 加强养老基金运营管理养老保险要想真正体现出老年人的保障作用,还需加强养老基金运营管理。针对巨额基金结存,不应让其近乎休眠,而应当展现出其资本价值,多措施并举,使其在增值中为缴费者带来更全面的养老保障。应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级,这样能更有效率地扩大投资运营规模,同时也能节约管理成本,在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制度下,由相关部门统一主导,同时选择多种投资渠道,不仅限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等低风险低收益投资方式,还可面向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公共领域如电力、水利、能源等,同时引入市场化的投资运营,运用竞争选拔的方式确定委托投资机构,签订养老保险基金最低收益保证,同时尽可能带来不低于市场水平的投资收益[2] 。2.3 建立更加完善的缴费激励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效果,应进一步完善缴费激励机制,使参保人多缴费,延长缴费年限,扩大养老保险基金总规模。至于激励机制的应用,具体可按照下述方法予以落实:第一,在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基础上,应调整缴费补贴机制,确保缴费者的投资回报比均衡,确保提档后的缴费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政府补贴,由此缴费者才有兴趣选择高档次养老保险。针对表 1 存在的缴费档次越高,缴费补贴率却由 20% 降低到 6.7% 的补贴政策应做调整,笔者认为若想实现促进缴费者选择高档次的意愿,补贴率应不低于 12%,以 15% 相对合适。建立合理的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的总年平均缴费额,及不同的缴费年限,按当前基础养老金的不同百分比增发基础养老金,实施缴费档次与缴费年限双重协同措施,继而给缴费者一个明确的缴费动力,即“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由此形成持久效力,激励缴费者缴纳高档次养老保险,且连续缴费,促进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稳步扩大。差别化激励。由于缴费者中部分人员属于残疾者或者贫困户,该部分人群到了领取年龄时往往更加依赖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基本生活,故即使有了政府为其代缴最低缴费标准的政策,还应对此类人群进行重点扶持,使其意识到养老保险对未来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鼓励其在能承受范围内尽量提高缴费档次,上调补贴额度,才能为困难群体养老问题的妥善处理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充分享有养老福利。2.4 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监管体系首先,应从法律层面上予以完善,便于在法律保障下维护基金安全和参保人权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后,各细化的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等法律法规还处在摸索、善不成熟阶段,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详细列明相应的处罚办法。如各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实际经办人员等,都应当按照相关法条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将立即按照法律规定对其实施处罚。其次,优化经办流程,改造信息系统,使其既能满足实际经办要求,又能自动防控经办风险,且保证经办效率。再者,应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全民参保数据库,及加强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以杜绝骗保及冒领行为。3 结 论综上所述,在充分展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作用时,应当善于发现当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经由加大财政投入比例、养老基金运营管理、完善缴费激励机制、加强监管体系等对策,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效果,增加养老基金效益。参考文献[1] 翟春蓉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12):47-48.[2] 王丽萍 . 试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困境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 [J]. 就业与保障 ,2021(07):189-190.。

 。. .。

 。

推荐访问: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的研究 养老保险 养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