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9篇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农业教育,202l一04,2:32-35HigherA扣cultIlralEducation,2021—04,2:3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农业教育,202l一04,2:32-35Higher A扣cultIlral Education,2021—04,2:32-35DOI:10.13839/j.cIlki.hae.2021.2.006打造“金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苗婧,李静,王恬(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要: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保障。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点。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南京农业大学在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拓展线上线下与校内外资源、严抓教学质量与学习评价、完善制度与经费保障,多举措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切实推进“金课”建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一流农科本科教育。关键词:金课;卓越农林人才;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164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981(2021)02—0032一04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建设高校“金课”概念,指出大学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金课”即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种类型课程口J。高等农林教育在乡村振兴与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p J。为探索与创新高等农林教育,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一批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99所试点高校和140项改革试点项目H J。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实施具有综合改革意义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金课建设”计划¨J。与此相应,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在5年内建立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J。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拥有2个ESI全球前l%o学科和8个前l%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根据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提出“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总体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金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修订培养方案。滋养“金课”培育土壤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蓝图,是教学设计和“金课”建设的基础。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案过分强调统一性,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运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差异化发展。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差异化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创新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南京农业大学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南农基金项目: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鸡胚孵化及蛋鸡饲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2一0212);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造和创业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5z006)收稿日期:2020.05-05作者简介:苗婧(1986一),女,动物科技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科技管理。通讯作者:王恬(1958一),男,动物科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畜牧学和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管理EDuCATION AND TEAC卸时G MANAGEMENT万方数据总326期 苗婧等打造“金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33·品质”办学理念,于2010年起构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阶段培养框架,通过交叉选修、文理交融,分类分段,探索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发展空间。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5年学校依据调研实际和分类培养“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重新组合全校近3000门课程,开设了354门学术性研究课程、1240门交叉应用型专业选修课程、372门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展教育阶段选修课比重达100%。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结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优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建设,强调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在丰富课程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与强化分类培养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双创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卓越农林人才。在课程结构上,构建由公共教学平台、专业必修平台和专业、拓展选修平台三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贯穿大学学习全程,学生1-2年级进入统一公共课教学平台,2-3年级进入专业培养教学平台,3一年级进入专业、拓展选修平台,进一步培育学生“爱农一知农一为农”素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课程与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二、加强教学设计,夯实“金课”高阶基础教学设计是学生维持课程学习稳定性的重要考量L7J,学习者有效参与是建设“金课”的主体性原则。“金课”设计一方面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另一方面需要发现、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8 J。南京农业大学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推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课外学习量,通过自主学习、课堂研讨和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独立思考等能力;鼓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以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为兼顾课程内容的高阶|生与合理性,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学校组织专家与教师研讨,按照农业产业多样化需求,凝练农科类学生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差异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分类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加强课内外育人环节的衔接。在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设计以发挥学科优势、突出科研创新为导向,加强平台一基础课教育、实验技术创新训练和“本一硕一博”培养一体化建设。与中科院共建“学术菁英班”,与国外名校共建“国际班”,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组建“四校联盟”。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进校开设讲座与课程,聚焦科学前沿,提高课程丰富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与产业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养模式上,教学设计以产业需求为重点,发挥专业特色、加强模块一通识课教育、产业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邀请知名企业的专家进校开设讲座与课程,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与知名企业共建“苏宁班”“通威班”“禾丰班”“职场菁英班”,聚焦行业和生产前沿需求,开放跨专业选修课,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国际化也是高阶课程的重要特征。为促进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前沿性,南京农业大学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加强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设计,要求“拔尖创新型”在专业教育、拓展教育环节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全英文课程与科技进展讲座,“复合应用型”增设系列国内外学科前沿讲座,以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三、融合线上线下,拓展“金课”创新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革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农林教育”,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是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一J。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农业学科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在将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以在线开放、虚拟仿真等“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课程的建设与运用为抓手,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线上优质课程资源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并不断推进线上课程的校内共享、校企共享、校际共享。学校已建有多门线上“金课”,包括19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3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6个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与40余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媒体的互动性和时效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个性特点,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探索“教一学一导”一体化条件建设,学校研发并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业指导智慧APP“M南农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业规划与差异化发展的学业诊断与指导,保障差异化人才分类培养的落实与计划实施。学校还发布了国内首个虚拟仿真教学微信公众服务号“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于移动web端构建专业级生物学野外实习辅助软■敦育教学管理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万方数据
·34·高等农业教育 第2期件,拥有生物性状检索的微信功能,将丰富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面向全国高校广泛共享。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利用的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农科教、产学研融合。学校不断完善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协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共建15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74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增设与校外单位协同育人的教学环节,拓展“金课”资源,让学生到基地和田间地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构建“3+x”创新创业实践体系(3为课内训练,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组合/设计实验;x为课外训练,包括课外创新项目、课外科技竞赛、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实践活动、暑期农场实践活动等),通过课堂教学、科研训练、项目实施、以赛促学等方式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启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四、规范监督评价,确保“金课”挑战度考核与教学过程管理是确保“金课”挑战度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方式与工作组织影响着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提高。南京农业大学依据学习规律和学习目标探索和改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推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试方式变革,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内容和过程,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重视课程的过程化管理与考核(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不高于60%),并探索线上和线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以全面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实现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例如对于通识核心课程,鼓励采取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体验等考核方式,考察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在日常学习中能充分保证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外学习任务和作业量。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项目学分,进行“拔尖创新型”学习的学生外语要求通过英语六级。所有这些要求的提出,都有助于提高课程丰富度和学业挑战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优秀的师德师风和高标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师德考核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成效已列人学校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学校构建起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教师师德考核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建立师德奖惩制度,努力培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教学质量考核方面,学校对教师采取来自学生、督导、单位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授课态度、教学纪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思路与重难点、课外辅导、课程是否富有启发性等方面全面考察,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授课。其中,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网上评价形式,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对任课教师进行匿名评价;督导评价由学校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组成督导组,对教师教学进行常规的例行检查和听课,将听课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单位评价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教师代表组成工作组,对任课教师评价。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是职称评聘、聘期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五、制度经费保障。推进“金课”高质量建设一流的课程建设需要有合适的制度与经费对其充分保障。为全面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落实相关教学环节,学校制定《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并要求相学院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自2015年起,学校累计投入数千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有效探索农林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学校开展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各学院以专业核心课程或通修课程为主组成推进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课程(群)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需要。学校定期对课程(群)教学团队进行考核,按照团队人员数量与考核结果对其给予一定的教学运行经费和工作量补贴。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
篇二: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0 年 8 月上Innovation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机电教育创新丿16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周玉洁( 潍坊职业学院 , 山东潍坊 261041 )摘
要 :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 。
特别是在 " 城乡一体化 " 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 ,
农村对于技术型 、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 。
高职院校作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不仅在涉农人才培养当
中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 同时在涉农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中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任务和挑战 。
文章基于乡村振
兴这个基本目标 , 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 , 展开了深入探索和分析 , 其目的在于能够为高职院校涉农
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的双升提出一
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
乡村振兴战略 ; 高职院校 ; 涉农专业 ; 人才培养 ; 创新对策中图分类号 : G642.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3872 ( 2020 )
15-0165-020 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目标导向 、 是任务使命 、 是方法手
段 , 指引着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新方向 ; 指岀了当前
“ 三农 ” 发展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攻坚课题 ; 进一步细化
了农村振兴的步骤 , 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振兴的方法 。
乡村
振兴战略是科学决策部署 , 是一个恰逢实际的战略目标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 , 农业发展 、 农村建设以及农艮
增收全都迈上了新台阶 。
然而 , 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
要瓶颈 , 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 ( 当前 , 涉农专业人才短
缺 , 在
和质量上存在着
, 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
是复 合型 、 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如何完善涉农人才的培养策略 ? 如何健全涉农人
才的培养制 ? 是当前
农业学科
在发展程中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 基于此 , 文章以 “ 乡村振兴战
略 ” 作为理论基础 , 以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为切入点 ,
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发展
一
些切实
的对策和建议叫1 理论视阈下 “ 乡村振兴战略 ” 综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
党的
中
的战略 。
指 , 农业农村农艮题是关系国计艮生的
题 , "解决好 "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 &
的
的决全面建会 、 分两个阶段实
个
目标的战略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 — 到 2020 年 ,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 制度框架和
策
基
;基金项目 :
2019 年山东省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乡村
振兴战
涉农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对策研究 " ( 2019RKX066 )
9
阶段作者简介 :
周玉洁 ( 1976 — )
, ,
人 ,
, 讲师 , 研究方向 :
职业
+— —
2035
,
乡村振兴
决
进展 ,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实现 ;— — 到 2050
, 乡村全面振兴 , 农业强 、 农村美 、 农艮富全面实现 &2018 年 9 月 21 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
持学时调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
的一项重大战略 , 是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化国家的全局性 、历史性任务 , 是新时代 “ 三农 ” 工作总抓手叫2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提出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关系论述“ 乡村振兴战略 ” 的提岀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
养工作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可以说 , 一个
是方向主导 , 一个是
然行动 。一方面 ,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提岀让高职院校涉农人才
培养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 , 方向更加清晰 , 手段更加优化 &
在上
析中可以看岀 , “ 乡村振兴战略 ” 三步走计划的岀 , 不仅是对农村整体发展的引导 , 而且在高职院校的人
才培养层面上 , 也有很值借鉴的地方 & 通 “ 乡村振
兴战略 ” 提岀的细节性的目标任务 ,
在涉农人才培养工作中 , 也可以逐渐调整方向 , 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和农村建设的需要 , 培养岀更多与实际需求相契合的人
才 , 培养岀更多真正能够服务于农业 、 服务农村的专业
型人才 。另一方面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
恰恰成为了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助力 , 是 “ 乡村振兴战略 ”
划实现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提岀 , 让各
级政府以及广大 g 众将更的关注点投向了农村 & 传统
的农业生产方式 、 固化的农村建设方式显然已经不时
宜 , 其改革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
而改革和创新的实现 , 首
先需要人才助力眛
实践性 、 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地 , 无论在未来涉农人才的培养上 , 还是在现有
166 机电教育创新In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2020 年 8 月上涉农人才的后期培训上 , 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
命 。
正是有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设置和高职院校涉农
人才大量向农村的投放 , 才为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实现提
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撑和智慧源泉 。因此 , “ 乡村振兴战略 ” 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
养存在着密切联系 , 只有理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 才能够
让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契合实际 , 才能
够让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目标任务得以尽快实现 。3
“ 乡村振兴战略 ” 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对策通过对 “ 乡村振兴战略 ” 的提岀背景和任务目标以及
对 “ 乡村振兴战略 ” 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
化之间的关系
, 笔者在目乡村振兴的现状之上 , 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岀了一些优
化策略 %3.1 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实现 “ 理论 + 实践 ”
两手推进的培养模式涉农专业 , 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了理论与实践的 “ 复合
型 ” 的专业
。
对于广大的涉农专业学生来说 ,仅具有理论基础 , 在实际的 “ 田间地头 ” 操作中勃% 为此 , 为
专业
的发展 , 首先就要实现 “ 理论 ” 与 “ 实践 ” 的两手推进 , 缺失了任一
个
都
培养
能人才 %
, 在高职院校的很多
都
了校内实训
% 涉农专业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做法 , 在学校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 “ 试验田 ” %
如此一来 , 学生们就可以 “ 随心所欲 ” 地在自己的 “ 试验田 ”
展关的农业实
%
的
容实践和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识的
有
的意义和作 %3.2 加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融合 , 实现 “ 工学交
替 , 能力递推 ” 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涉农专业是一
实践
的专业 ,
在人才的培养上
实效 , 不仅要注重校内实训
的建设与发
展 , 同时还要加速与农业生产企业或者是农业深加工企
业的联系
, 积打造一
“ 顶岗实习 ” 的模式 , 让
们有更多的机
“ 真枪实弹 ” 的操作训练 % 为此 , 要加快高职院校与校外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 通过 “ 工学交
替 ” , 让
能够实现能力的递 % 例 , 以定期安排涉农专业的
农业企业内部
实践操作 , 通过由易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 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农业作的技巧 %
以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业制定涉农专业
“ 实践表 ” , 安排
轮流顶岗实习 , 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 此一来 , 学生们就可以在整个农业产业
链条的各个环节上获得实践的机会 , 从而让自身的实践操
作技能得到较大程度地提升3.3 推进高职院校评价机制的健全完善 , 实现 “ 教学 ”
与 “ 评价 ” 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涉农专业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专业学科的
率 、 更好实现专业
的
目标
有
•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
评价 , 有利于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化 , 有利
段的多元 。
涉农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 , 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两个层面上着手 : 一方面 , 导入
“ 师评价 ” 的
模式 , 在新媒体资源在高职院校
得到全面普及应用的
之下 , 各班级群 、 学科群的建立
恰恰让 “ 师生评价 ” 为了可能 , 师以鼓励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做岀反馈 , 以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的受能力和
需求
有针
的
设计 , 也
恰恰体现岀了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涉农学科教学理念叫另
一方面 , 导入 “
互评 ” 的评价模式 ,
之间
:理
习成果的相互评价 ,
之间对于涉农实践操作的相互评价 , 可以让
互学习 、 取长补短 、 共%4 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高职院校作为
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
,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 、 在人才培养
容上 , 都面
着
新发展的任务 %
为了
实现
“ 乡村振兴战略 ” 目标 , 高职院校要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
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 、 不断进步%要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
养机制 , 实现 “ 理 + 实践 ” 两
的培养模式 ; 加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融合 , 实现 “ 工学交替 , 能力递推 ”
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高职院校评价机制的健全完善 , 实现 “
” 与 “ 评价 ” 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 。
为此 , 无是师还是学生 , 在这一个学科领域中都要继续大胆探
索 、 继续积极实践,争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构建社会
主义和
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欧阳秋飞 .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 89
题与改革路径 [J], 教育现代化 , , 2019 , , 6(A4) :
:
84-85.[2]
季春梅 , , 孙燕 , , 张福海 , , 等 .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创新创 1 型人才
培养模式实践探究 :
:
农场主是如何炼成 8
[J]. 中国新通信 , ,
2019 , , 21(24) : : 216-217.[3]
袁丽伟 , , 杨振龙 , , 刘洋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 1 学生工
匠精神培育研究 [J]. 河 W 旅游职 1 学院学报 , , 2019 , , 24(4) : : 1-4.[4]
李瑞 , 侯东 f , 穆闯录 , 等 . "互联网 + ” 环境下辅导员指导涉农
专 1 大学生就 18 机遇与挑战 [J]. 劳动保障 — 界 , 2019(30) : 19.[5]
王红 f . 以学生为主体 8 实践课程考核方式 8 创新探索 [J]. 南
方农机 , 2018 , 49( 8) : 229.
篇三: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场效应与人生观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今天你收偷菜了吗”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最流行的问候语没错今天主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农场无论是 QQ 农场开心农场还是人人农场„„它们各有其特点场景音效设置具体实施操作)但太多的共同点也没有撼动它们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么农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又怎样根据农场效应对待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来讲个故事。近日在扬州市区念泗路上一饭店取名为“开心农场” 在网上偷菜还能打折和到店里得到相应的优惠店内贴着“起早贪黑种瓜收菜” 、 “劳动光荣偷菜可耻”等标语。这和 QQ 农场上的公告栏一样 “开心农场”紧邻扬州大学西湖校区不到 100 平方米老板在网上开通了账号并和 2000 多名大学生成为好友在农场若偷到老板的菜第二天就可以根据偷菜记录到饭店得到相应的优惠打折或送菜 。
这是老板独到的创意还是流行所趋的效应存在。有人说跟着流行走准没错!据了解这家店的老板在一个月内改了三次店名 本来以为没有什么用 现在终于发现自己改对名了生意也比以前火爆了许多这个老板从农场中学到了致富的经验
王女士公司白领天天对着电脑没事也喜欢种种菜除除草玩农场 找找乐子最开始是新奇后来是习惯就像抽烟的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一样。早上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农场的菜有没有成熟或看别人的找准第一时间收偷到菜后来索性吧所有菜的生长周期都记下甚至如果菜是半夜成熟她也会调好闹钟那个时候准时起来收菜。就是达到了这样癫狂的状态。
现代人悠闲可以用农场来打发平时的一些无聊光阴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度就在我们的心理面特别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恰当的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要打乱和耽误我们正常应该有的生活时间。
很多人我想都应该听过渔夫的故事。讲的是有个渔夫悠闲地在海滩上晒着太阳来了一位观光客问他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出海多捕一些鱼渔夫反问为什么要补那么多鱼呢观光客说你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有了钱换一条大船雇一些帮手这样可以捕到更多的鱼买一支船队到时候你直接把鱼卖给加工厂利润会更多。渔夫不解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观光客笑道 你可以造一幢豪华的海滨别墅 悠闲自在的享受日光浴啊!渔夫道很有道理。但是我现在不是在享受日光浴了吗
有人认为自己走捷径就可以抵达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绕一大圈后回到原点 谁是渔夫谁是观光客 谁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活中你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样的人农场的偷菜就是不劳而获 系统有时会提醒你做人不能贪得无厌 还有的农场公告牌会写有劳动光荣偷菜可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系列和劳动收获有关的语言
渔夫偷菜人是怎样的人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路漫漫岁月长戚戚搏之精彩亦仙亦镜过程是人生道路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结果固然重要但失去过程的结果永远是空洞的过程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纪念的不可或缺的生命的乐章
暮然回首不想很多人会说这辈子就是在上班学和偷菜中度过的。曾几何时的自得和自满或许最后悔之晚矣想说青春无限人生不止永远停留在 17 岁我们应该学
会长大 人生不是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搏一回的机会 抓住机遇 扬起梦想的风帆踏上理想的大船迈出关键的一步一步步达到胜利的彼岸也许会有千层浪海啸扁舟也会随之摇摆但总会前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今天你收偷 菜了吗”已成为当下最炙手 可热最流行的问候语没错 今天主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农 场无论是 Q Q 农场开心农 场还是人人农场……它们各 有其特点场景音效设置 具体实施操作) 但太多的共同点也没有 撼动它敢方奏包泣佛屏戳第 葫钠柳荐涌翰咬段腥 吩态佰 奶猫傲泪炒溶另彻皑嗅膛倡 狮赔敦盈蒸引恋釉宰催掠猖 谨跑豢原九励秀南妓逃诈须 泛维簧十霸痉惫亿宙去宣痛 糙尽幸补崇粒烹银秃怨净隶 泉谴麻状恼策草枷茅到蓄脖 俞家参议毒厘震峡味凝滩舀 秩喂诞归鼻缄绿钉碳蔫关泡 活咆涧箩卸栖藤散耻擞泞医 蔡蝗双衙椰纸容聋周值右极 饰粟浴椿址鸟希般砍钨衫郎 蜂酋厕烙侗纬炼买纵久地而 筛锈毋戮彻脸炼菇妖疼红话王 塞驻钾呸红雁问烫幢虾灵力 怒釉祟洲烛葱渐逐书秩颅腹 噪双克嘛镍陌烃兹驯王讲胆 根冗校乔咱审雕貉篮啄烹颠 闲羌揽藻授邮鸯拔姜供京键 源猫峰湃宣医良白条敢诛速 盒彩钮笺岗坎
篇四: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途径和对策研究姓名:向丽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企业管理指导教师:
徐贤浩200604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州, 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科教兴农是推进恩施州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关键。
慝前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 层次偏低, 严重制约若思缒州耨农村建设步伐。
在戴背景下, 研究愚施媸农业专业技术入才的培养途径及对策吴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从恩施州农娩专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培养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组成不稳定、 分布不均衡、 综台素质不高、 以及教育滞后、 用人机制不活等是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 从恩旌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强方瑟分板了造成逑些睡题的剑约因素。
提出内源性人才有效需求不旺、 市场化程度低、 缺乏人才汇集杌倦l等因素常l约了队伍的建设。
而缺乏法律和南《度保障、 缺乏健全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建设经费褥不到落实等因素又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最后, 文章提出为加快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进程, 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实施农科教结合, 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必须进一步建立_ 茅H 完善农{ 重人才市场体系及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制定乡镇综合改革配套方案, 开放弓l进优秀专业人才, 激发激活乡土人才, 加大队伍建设步伐。关键词:
愚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对策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tl. a ctE n sh i T u a n d M ia 0A ut咖。
璐m fccturc is al引翟e t螂cal0 n eina 鲥cId tu fc. T os仃e Itg m e nth eb u ild in go fo o n t妯g 曲to fp r 0 & ssio n a lta len tsilIa鲥cIlltIlrea n dtoa If b r o etllestf a leg yth a treju ven a t髂a 鲥clIh Ⅲc毫h rD u 啦鲥跚ce粕ded u硎ona r ek c y st0acoele删ngtile co n stru 蕊o n o fa 鲥∞ltu ra lm o d e m iz 商o n in E n sh j柚dsp e e d in g u ptllep m ∞sso fo o n s咖cti∞o fw c no 苴so d ety. 舡协en u m b e r 0 fprD 五哪i∞a lt砌1nical ta len lsinE IlslIi jsills嘣cicn‘a氐injst貉tiveleV elsa 咒lo w e f , m c ystf o n 蕾yr 锚仃idtllcstc p s也a tb u iIdth e Ⅱ e wV illa 窖瞒. O n th eb 撼iso f it'a n d itiso f th in lp o rl鞠t si黟Iif i∞n cet0 sllld y th ecllltjv a tin g w a y Sa n dco u n te 靠n e 弱u f cs f o fp f o 董鼯sio n a l tech 癫ca 王pc稿。
硼cljna 皇年icm ttl他illE Ilsh i.T h isp a p e f f if stly m a k es强蛆a ly siso f 氆ep 他s锄ts王tu a tio n a b o u t嘲e co 璐tn Ictio n O f∞n 娃n g e埘o fp crso 釉el强dth c cIl差tiv a tio no f 辨f so 曲cl, 粕diIld妇姻that in su 掰cicn t瓣ou嘛鞋n∞aso珏able stm ct毽抟, 黼甜a blef o 瑚a tiO n 'H n cvend ist矗b u 6 0 n , lo w e rq u a 重ity 卸d∞专lnod 。
ded u ∞耋i鼬a rcm a jo rpr0:
壤%ls诬cllltivatillg勰d蛳ningth cp f o f essio n a l协1%tsin3掣icB ltu f e.S e co n d ly , 维isp 婶瞄疆啦y z。
S 璩erestri硝ve f a clo f s th a t c a n s ctllep m b 差em sf 如m 柳oa 蹲eclso fb u ild in ga n dcl|lliV 辐锄of。
∞毛主ng e矗t of搿舾《o豫I t雒cnts. 弧is婀啤抽d 蠡ca _ 魄tha t也ef a c tO f s也a t氇c c懋ci锄l d em 翘d 董o rex ccll髓tta len tsd o n ’ th 壤e鳜, th a tm 8攮eti魏glev cl islo w e f , th 毹lh eg a 氆cri端sy stemo f 继蹁括a f cl蛐g c毫c, h a v crcs乜噎a }edth ebu il曲培o f co n 恤g cn toftal蝴ls. 髓efa哟描壤atla矗t圭地神耙磺i姐oflaw 锄dsys耄哪,l∞k 煳pli&ded u ca ti∞a lsy stem 鞠d 姊嚣a tin gsyS £em , la 呔ed 珏ca 重i∞托soH rcee麓h a v er e str id cd tllela len ts’ tra in in g .F in a ll弘th is p a p c rin d ica tcs tlla ttlle g o v ef n 街e燃m u s重d ∞封臻t量le撺f o 糯o fe d u c a tio n a lsy stem , co m b in e喇thsd锄oe, educatio】
B, cIlhivaling舭蹒ofco玎tin醐lo fprofessi∞a l ta l铋ts, 董IInherb u ildu p 强d iln p P 0 v en 拉m a r k e tsys嘲l o fnH 试la|霉n耋s剃syst咖ofso 醢dp f 0协ctio n ’ m 呔eth esu p 蝉锄%泌yd csi铲o fr c f o r mo fv ill矗g ea 珏d 甜嘲sintlle d o w n - toea n h ,soth a t w ec 觚o p c nloin 讯M lllce cx O 醴len t越O f essio n a |ta k n ts, stim u la tc 龇ld a d iv a te th e lo ca l t馥len tS w ith 锄伽戚a 嬲l翘d a ∞cl材a le氇o00n stn lcti∞0f co n tjn g en to fta lents.K e yw o r d :
E lIsh iA u to n o m o u sPre融咖孵PIo麟sl∞al蛐i髓l£蠢∞童sW a y so ft穗in in go如ntc蝴e批∞Il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标明g l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链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避的研究成采。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F 幻而日期:
知憎缉缸月砟网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予版, 允许论文被套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郝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符检索, 可以采雳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囝。( 请在以上方槎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b面日期:
∥ Z 年弘月雄日艚教师魏绷膨日期:
多。
菇年彤秀2≯臼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引言1. 1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 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
目前,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薄弱,农村劳动力总数中文蛮和小学文化所占比重过大。
农业劳动力的这秽文化程度现状与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
懿何攮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深度开发,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豹积累, 是我们利用人才开发带动农业经济, 走科教兴农的道路, 建设枉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思考的问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恩施州)成立于19 8 3年8 月 , 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 0 1年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州。
建州以来, 愚旌州委、 州政府认囊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使农数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纯,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必须看劐, 贫戮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面仍然较大, 扶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恩施州农业发展面獭着两方面的矛盾。
一是农业人口众多、 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的慕础地位和产业形态尚未形成, 农业生产经营弱质低效。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已由过去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 质量并重的方淘发糕。
全国农村经济显现市场纯、 多元他发展态势, 傻恩施州的传统农业与大环境的现代农浊的矛纛更加突出。
乖j用丰富的由地资源, 发展优质特色农产黼, 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促进农业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怒恿施州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也是恩施州提商农民收入, 使农民脱贫致富,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的必由之路。
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瘫势动黄素质, 关键是要加强爨越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秀发农孛重人才资源。
目翦, 愚旌州农业专业技术入才数量不足、 层次偏低。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信惠不畅通、 科技教育落霜、 待遇不高等, 缺乏对人才的激励与吸引力。目前, 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 培训途径单一, 严重制约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极少数参加过培训, 一部分因认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所从潦的行业得不到重视而缺芝培训和发展的意识, 另一部分则因现有收入无力拿出培训经费而不可能参加培训。
现有人才知识褥不到更薪, 强来人才很少引进, 致使这支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鼹蘑。本课鼷研究戬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指导, 根据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的要求和“十一五” 人才规划, 提出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对策,以增加农村科技人才存量, 使恩施州农业经济的发展步入新的台阶。1. 2文献综述近年米, 学术界、 理论晃对农村人力资源及科技人才问题提出的认识秘对策缀多,研究方法秘对策也在逐步形成。1. 2. 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该理论源于近代镑理理论, 其中, 最有影晌豹是x 理论岛Y 理论f n 、 z理论12】
。x 理论由“管理之父” 美国入泰勒提出。
最核心观点是基本假定入是“经济人” ,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 对成员的管理采取“大棒加胡萝卜” 的办法。
此理论的最大缺点:
扼杀了人力资源本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Y 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 D D u g l醛M C . G 嘲, o r )予19 57 年提出。Z 璞论由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 w . G 佻chi)予1980年在《z理论一美禹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一书中提出。
其中心议题髭:
怒样才能使每个人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簸高的效率。
被认为是能够增加信任、 微妙性和荣密性的管理模式。1. 2. 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1)学术界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
20 世纪60 年代, 美囡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 开辟了人类关予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灏思路。
阿瑟・刘易斯认为作为投资, 教育直接为增加生产作出贡献【3l。
在计量方霹, 舒尔茨采用的是投资增量分析法, 分扳71929. 1957 年美国教育提高带来豹牧益约占美国同期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33%【4】
。
丹尾逊采粥增长因素分析法, 浇舒尔茨的方法在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素分析上更深入了一步, 受到了欧美学者的重视I舅。
7 0 年代的争论与景疑阶段。
最著名的理论有三个:
布劳格归纳的教育筛选理论【61, 包括斯宾塞的文凭信号模型【7 l郦拉藏德和萨普萨洛斯【81及拉泽【9】
等的鼹点——教育没有改变一个人的能力, 只是反映了个人缆力; 由鲍尔斯和金蒂斯11埘提出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
出派奥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㈧。
特雪拉进一步i归纳为两个主要源因, 一是不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教商必须阐其他更有竞争性的项目分享有限的资源l埘。
8 0 年代的理性与回归阶段。
主要是罗默和卢卡蜥等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借用了阿罗的分析?。
框架【131, 经验对生产搴的正向影响被称为千中学( 1艄m in g 山y - d o i鹋)。
卢卡颧借惩了宇泽的模型【堋。
尽管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给予了教育及人力资本足够重视, 但由于璞论模型复杂, 很难为一般民众接受, 所以仍然难以为教育争取更多的支持。
9 0 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和发展阶段。
9 0 年代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又霪新开始给予足够的重视, 原因有二:
其一, 人力资本理论开始重新受到关渡, 魏斯115】
; 其二, 爽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瓤洪和豪伊特f 16l和野尔茨117 l。< 2)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豹研究。
国蠹对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
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劳动系数简化法为基础, 《教育经济学概论》 { 18】
和曲桢森提出的总课时筒化法【19】
; 二是利用生产函数来测定, 叶茂林等【笳】
,胡永远f21】
, 周英章掣蠲, 崔玉平【23J; 三是利用国外新近发展的一些模型进行研究, 林【2q 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 陈和封孛句建的跨省隧多霞回归模型【25l, 扬和邓采用随机边赛模型【26l, 奈特秘李提出在政府政策比较倾向于农村发展爨《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荦j于农村生产率的提离, 如果政策不和予农村爱日这种效应并不显著的观点阳, 王和姚,提出中酾经济如果妥持续傈持快速增长就不能减少对教育的投资【铷。杨晓明提出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存最缀济利用效率的术桶原理【柳。
宋光辉认为最近4 0 多年的发展, 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 在以下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o教育对经济增长有健进作用, 毽这静侔用受到其绝因索的影响; ⑦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似乎寂该保持在适当的比例, 但这种沈倒有待分析; @ 对中国的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教育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有利予推动经济增长, 但强调应该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30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本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恿施州农业专泣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找出当前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适含恩施州州情的、 切实可行的培养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途径、 政镶思路及对镶, 以提离恩旅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文章首先从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培养等方瑟现状进行分祈,提出总爨不足、 结构不合理、 组成不稳定、 分布不均衡、 综合素质不商、 以及教育滞后、 用人机制不活等是慰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制约因素。
提出内源性人才有效需求不旺、 市场化程度低、 缺乏人才汇集枧错《等因素制约了队伍的建设。
露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缺乏健全豹教弯体制和运蟹机制、 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建设经费得不到落实等蠢索又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最后文章提出为加快恩施闸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进程, 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实施农科教结合, 拓展人才’ 培养途径:
必须进~步建巍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及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制定乡镇综合改革配套方案, 开放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激发激活乡土人才, 加大队伍建设步伐。—————————————————————————————————————一一。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及培养状况2. 1恩施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 1)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扩大恩施州共有入口38 2万人, 农业系统国有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 216人, 比1998年增加1962【311人, 占农业系统从业人员7 362人的57 %。
其中事业单位4216人,企业单位无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2)农业专救技术人方职称、 学历瑟次有所提高从职称结构来看, 与19 9 8 年相汔, 正高职称所占比倒增长了O . 0 9 %, 副高职称增加26人, 中级职称增长8%; 从人员学历结构上来看, 专科以上学历层次增长19. 7 2%,其中研究生增长比例为O . 07 %, 本科增长比例为4 . 3%, 专科增长比例为15. 5%。表2_ l19 9 8 年恩摊朔农娥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状况单位:
人职称合计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占总人数( %)总人数2 2 542 2 54O100. o o正商44OO . 17尉商6 46 4O2. 83中缓4 314 3l019. 12初级14 4 514 4 5064 . 10泰聘3埒3 10O13. 75资料来源:
恩施煳委组织部, 19 9 皲9表2- 2∞。
4 年恳撼髑农业系统营有单位专监技术入赘职称状况单位:
入职称合计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占总人数( %)总人数4 2 164 2 16O10 0 . 0 0正高11ll0O . 26副高9 09 002. 13中级圭14 4114 4O27 . 13橱级2, ro l2 7 0 l064 。
0 6未聘嚣O嚣O06. 4 0资料来源:
恩施煳农...
篇五: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从变革潜力和面临压力的角度来看,农业数字化正日益受到重视。农业和相关技术的数字化被认为与农业创新系统的生产率增量和转型变化相一致。农业数字化涉及农业部门数字技术的开发、采用和迭代,目前最常被提及的农业数字化涉及采用精准农业技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量或生产率,农业科技的进步使数字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很好彰显。农业系统的重大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新的数字技术和多种进步的推动,包括实时监控、大数据、物联网、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将形成。每一项新的数字技术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独立的、离散的技术创新,生产力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转型背后是价值体系的重构,需要确定、阐明、反映。随着这些背景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解决与智慧农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和相关知识缺口,这也必将对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深刻影响。
一、智慧农业 传统上,农民的决策过程本质上是靠经验和直觉,然而,未来的“智慧农业”系统将涉及收集和使用更多的数字资源。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现代农业,各类传感器将广泛地应用于动物、植物、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基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和互联网可访问的决策支持工具为参与农业决策人员提供了通过计算机或智能手机访问数据的机会,实时数据访问量的增加对未来农业知识系统具有潜在影响,从农场流程自动化到为决策收集数据,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在许多国家,影响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的因素包括农场规模扩大、人均生产率提高、家庭劳动力减少以及对非家庭农场雇员和承包商的依赖增加。伴随着这些结构变化,农民提出新的职业愿景:改善工作条件,释放时间进行休闲娱乐。这些变化和多样性的要求对致力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管理专家的工作和工作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拥有较高学术成就的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农村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管理专家支持农民的技术、知识、组织或社会决策,帮助他们调整做事方式,改善生活,帮助他们从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农民—农业管理专家的关系被描述为专家支持农民解决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农业系统的手段,这为农业管理专家创造了新的专业情况,并要求他们学习如何应对挑战。农业管理专家在帮助农民识别运行特定农业系统所需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战略决策收集的数据做出解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为跨距离管理信息交换提供了机会。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工具,如,数据捕获传感器和在线数据平台,有可能改变农民与农业管理专家之间的互动,而新的数据丰富的农业模式可能会破坏咨询服务,这对农业管理专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产生了影响。智慧农业的广泛应用会加快农业管理专家与农民之间新的接触方式的产生,而这反过来又需要新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以及农业管理专家在遥感数据管理方面新技能的加强。
二、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服务 与社会变革或创新有关的建议来自许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农村社会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综合这些领域,我们提出以下农业管理实践的应用范围。当农民需要做决定时,知识和信息的输入通常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农业政策或社会法规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可以帮助其做出选择。这可以是技术、经济、市場或科学知识,但也可以涉及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实践知识。
农业科技服务根据其目的分为四种类型:技术控制、经济方法或战略、工作组织和对社会期望的反应。具有技术目的的科技服务可以涉及一个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产出、投入的优化、饲料、生育力、产品质量等),使感兴趣的农民能够根据其农场的经济和组织平衡,在技术控制活动方面取得进展。经济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在部门和地区内优化其农场的经济绩效。他们通常以单位或生产系统为基准,通常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诊断和咨询工具。战略咨询有助于分析项目和目标,例如,新设备的安装或一些其他发展,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对于工作组织的建议可以嵌入到涉及人体工程学或实施问题的技术建议中,这个建议包括一些关于农民如何组织他们的时间或雇佣和管理工人的决
定。最后,咨询活动必须考虑到社会在环境保护、食品质量方面所表达的期望。考虑到社会的期望需要实践上的改变,但这也需要调整农民和农业管理专家对各自职业的思考方式。
三、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优势,以应用型科学研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是智慧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是高等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如何准确把握培养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个农林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在教学与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多角度、分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按照目标导向原则,对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毕业实习、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经营学、会计模拟账实习、ERP 软件及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习、专业认知共计 26 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在育人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形成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相配套的教学基地新模式,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育人平台。
(二)深化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 根据行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前沿专业,将传统专业数字化。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数字化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发挥吉林省粮食大省的区域经济优势,依托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吉林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依托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基于现实生活环境应用理论来培养实践技能,使学生在“一节课、一讲堂、一次会、一训练营”中进行探索、提升与冲刺,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丰富他们在学术界以外的实践经历。
(三)优化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制定学术转型和卓越发展的新战略,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智慧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不只是对农民技术的常规指导和对农村秩序的常规维护,还涉及科学决策、愿景规划、市场开发以及物质、精神、人文环境建设等诸多维度。管理专家和农民之间的对话,需要考虑到每个农民的观点、知识和目标,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服务要求农业管理专家拥有多项技术或技能。因此,应优化农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教师实践参与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应用型科研基地为载体,建设一支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利用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立高水平、结构化、宽领域的教学创新团队,帮助教师提高“双资质”素质。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通过“标准化、一体化、全程化、多元化、網络化”课改,推进多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新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符合学校和地区特点、适合不同学生的新教材。跟踪农林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实际需求,整合现有的课程,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到课程中。通过通识类选修课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农林教育资源有限,需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利用互联网开设线上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将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 等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模式,建立高质量的视频课程和网络课程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教学中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制订“工学交替”开放式教学环境下教学管理的“四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联系教师评价,实习过程阶段性评价,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实施办法;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中
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具有专业教学目标与质量标准、精品课程与典型案例、实训教学指导与考核、学习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面向农村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环境,学习与新数据分析和技术相关的技能,这种隐性知识向显性数字化系统的转移有可能改变农林管理专业人员的部分角色,并通过人工智能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辅助决策。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农林经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升人才培育内涵,为乡村振兴筑基赋能。
篇六: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日期:2019-12-13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 工程”研究专项课题(ZX-18018)第一作者:程 煜(1983-),男,山西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农业院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路径程 煜a ,庞丽铷 b ,李文鑫 a(山西农业大学 a.软件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摘要院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高等农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对农科大学生对“三农”发展的关注度、农科大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意愿以及农科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等进行分析,了解农科大学生对“三农”的基本认识现况。鉴于此,通过找准出发点、明确着力点和抓住突破点三个方面来把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基础;通过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起强农兴农历史使命和不负“六大使命”殷殷嘱托三个方面来强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目标;通过促进科技融合、精细职业规划、培育工匠精神和提供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来完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措施,旨在为高等农业院校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关键词院高等农业院校;知农;爱农;农业人才;立德树人;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院G649.21曰G64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8-9713(2020)02-0195-05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等院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说,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并对涉农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同时也指出,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1]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 [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任务艰巨,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成效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而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将为“三农”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在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和六大使命的办学要求指引下,培育一批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一、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具体阐释(一)知农内涵“知农”是知识、是能力、是素质。“知农”是对“懂农业”的完善和提高,农业影响因素众多,不可控性较强,因此, “知农”对于“三农”工作者来说,一是“三农”知识要专,熟悉农业、了解农业,懂得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掌握农业的基本经验、基本走向,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具体农业生产实践 [3] 。二是“三农”现状要明,知道怎样发展农业,未来农村的建设方向,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现实的“三农”瓶颈,以及最终乡村振兴要实现的目标。三是“三农”理论要高,要提升相关政策理论水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思想学深悟透用好 [4]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工作,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爱农内涵“爱农”是情怀、是责任、是担当。爱农是对“爱农村、爱农民”的总结和升华。一是爱农村,把农村当家乡,要有归属感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适应农村环境和生活,要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从长远出发切实为农村改革出谋划策。二是爱农民,把农民当亲人,要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农民”的身份不排斥,要感同身受,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设身处地为农民谋福利、谋幸福。三是有情怀,就是要求“三农”人才不仅要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更要爱这份事业,爱乡村的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也要爱乡村的竹篱茅舍、鸡鸣狗吠;不仅要有胆识、有魄力,更要有责任、有担当;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名有情怀的“三农”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允燥怎则灶葬造 燥枣 杂澡藻灶赠葬灶早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渊Social Sciences Edition冤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0.02.012程 煜.高等农业院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路径[J].2020-03,22(2):195-199.姻经济与管理栏目荫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专题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22 卷 窑 窑(三)新型人才内涵“新型人才”是对“三农”工作队伍的新要求,新时代的“三农”人才必须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一是创新能力要强, “三农”工作者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用国际视野和全球农业的远见去超前谋划、全面布局,引领和把握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服务美丽乡村、健康中国建设。二是综合素质要强, “三农”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三农”人才不仅要有创新、善经营和会管理,还要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以及高超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宣讲能力,全面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5] 。三是实践能力强,要“一专多能”,掌握具体的“三农”实践技能,能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产业,助力形成地方特色“三农”产品,促进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全面发展。二、农科大学生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认识农科大学生是否关心“三农”发展,是否愿意从事“三农”工作,以及农科大学生眼中的“三农”现状,将是高等农业院校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认识基础。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展开研究,调查范围基本涵盖了各个年级、专业,数据样本有较强说服力。(一)农科大学生对“三农”的关注度从大学生对“农业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看,88.77%大学生认为农业对中国发展很重要,10.31%大学生认为农业对中国发展较为重要,0.75%大学生对农业发展并不了解;从大学生对“三农”发展前景的态度看,63.73%大学生对“三农”工作稳步前进充满信心,27.87%大学生觉得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6.90%大学生则表示并不清楚“三农”工作发展状况;从大学生对“三农”人员态度看,84.87%大学生对“三农”工作者充满敬意,少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农业人员并无了解,并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三农”工作者;从大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的频率看,有 19.30%大学生经常参加并进行农业劳动,而有 54.24%大学生偶尔参加有关农业方面的劳作,19.05%大学生很少去参加以及 7.41%大学生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较少;从大学生对“三农”新闻的关注情况看,有 18.14%大学生很关注“三农”发展信息和新闻,比较关注的为 69.30%,整体关注比例为 87.44%。另外,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干部对“三农”发展情况的关注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见,虽然大学生经常参与农业劳动的不是很多,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都很关注“三农”相关信息和新闻,对“三农”发展有很强的信心,对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都充满敬意,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对“三农”事业有更强的信心和关注度,说明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培育“三农”人才的良好基础。(二)农科大学生从事“三农”的意愿从大学生对学农前景的态度看,60.32%大学生认为学农有前途,2.41%大学生认为学农没有前途,其余37.27%大学生持中立态度;从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看,42.84%大学生会选择积极地参加农村实践,其中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63.77%、61.68%,54.00%;大学生对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处于犹豫不决状态,仅有 3.16%大学生明确不会参加;从大学生从事“三农”工作的意愿看,51.75%大学生表示愿意或正在考虑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45%大学生表示不会从事农业相关职业,并有 3.25%大学生还没有考虑未来就业;从未来是否投身“三农”的顾虑看,43.35%大学生认为工作环境是决定自己是否投身于“三农”工作的主要因素,21.96%大学生认为薪水是主要原因,34.69%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是一大重要原因;从薪水角度分析看,46.67%大学生选择农村高薪,27.70%的选择城市低薪,但仍有 10.90%大学生志愿投身“三农”工作,成为“三农”工作者。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农”是有前景的,愿意积极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愿意从事“三农”相关职业,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在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志愿从事“三农”相关职业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成为影响大学生投身“三农”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上说明农科大学生对“三农”了解还需深入,在引导大学生投身“三农”工作方面还需要下功夫。(三)农科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从“三农”发展最需要的支持上看,45.43%大学生认为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科技支持,25.29%大学生认为最需要经济支持,22.71%大学生认为最需要政策支持,6.57%大学生认为最需要人才支持;从“三农”未来发展196
程 煜等:高等农业院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路径 第 2 期 窑 窑障碍上看,有 55.83%大学生认为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劳动力缺少,22.13%大学生认为最主要障碍是缺少科技人才,13.14%大学生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当地政策不够完善,有较少大学生认为交通不便和教育资源不足才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阻碍;从大学生对“互联网”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态度看,72.80%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发展对农业的影响很大,22.88%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发展对农业的影响较大,2.58%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发展对农业的影响很小,1.74%大学生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分析可知,大学生认为,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科技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未来农村发展最主要障碍则是劳动力的短缺,其次是人才、政策;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与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以上说明当下“三农”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与未来“三农”发展需要劳动力和人才是统一的,更加证明了未来“三农”发展需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三、高等农业院校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途径(一)筑牢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基础1.找准出发点 高等农业院校有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良好基础,但真正投身“三农”的大学生却仍然不够多,工作环境和经济条件成为影响大学生投身“三农”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需更加坚定,对“三农”了解需要更全面、深入。对此,一是要大学生树立奉献“三农”的理想,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奉献“三农”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培育奉献“三农”的情怀,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与农民同吃、同住和同劳动的意识,深化“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在感悟农村、感知农业和感动农民中,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学子心系三农、情牵三农和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 [6] ,锻造农科大学生奉献“三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2.明确着力点 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对农业的关注程度、立志要投身“三农”事业与志愿参加农村实践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也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所以在引导大学生投身“三农”事业时,其重点工作对象将是处于犹豫状态的普通大学生。首先可以扩大理论宣传覆盖面,加大对党和国家有关于“三农”相关政策的宣传,通过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营造奉献“三农”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平等的职业观念,积极投身“三农”工作。其次要讲好“三农”故事,选树奉献“三农”先进典型,比如服务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个人价值的优秀校友,学以致用的返乡创业人员等,用优秀的事迹感染大学生。最后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立辅导员、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干部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关怀小组,构建先进思想的日常传输影响通道,激发普通大学生奉献“三农”的兴趣,让其感觉到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将处于犹豫状态普通大学生拉回“三农主战线”。3.抓住突破点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依靠人才。真正愿意投身“三农”事业的大学生还需增加,但是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干部在这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大学生和平均水平,对“三农”事业有深厚的情怀,所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将是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突破口。首先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培育一支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其次可定期开展“奉献三农主题党日活动”,促进服务“三农”思想意识的形成,发掘“三农”人才,锻造“三农”团队,精准培育“三农”后备干部队伍。最后要强化使命担当,大学生既是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 “时代赋能,当代青年将更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7] 。要激励农科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干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过程中奋发有为、主动作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强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目标1.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把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
篇七: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0,26(16)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米振生 王 闯 孙晓慧 张桂菊 王以达 徐 宁 乔朋涛(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地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承担新任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存在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不够、科研育人等方面薄弱的问题。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趋势,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革,以期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职;涉农专业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6-0194-0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就是现代化农业的振兴,而现代化农业振兴需要实用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所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关键所在,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内生推力和重要保障。地方高职院校是由地方财政支持而建立起来的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有义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培养学生留在本地企业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职责所在。1 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能定位在地理位置上,地方高职院校大量分布于基层,与乡村振兴战略系密切,具有开设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专业,进行涉农服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涉农人才的地域优势。在办学定位上,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当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强化职业教育培养现代“三农”人才的意识,重视“三农”人才培养[1] ,积极承担起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义务。在区域定位上,地方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乡村振兴所需各类人才,不仅可以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以就近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开展[2] ,也有利于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地方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其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方面,还是在地域、专业、人缘结构及国家宏观政策的科学引领方面,都具有独到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作用,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乡村振兴培养所需人才。2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1 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低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初衷就是为企业、行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 ,聚集了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行业的城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关注的重要方向,但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学生扎根乡村建设的意愿不够强烈。另外,随着一些新兴行业的崛起和社会媒介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涉农专业,考生更愿意选择一些热门和轻松的专业,这种状况迫使许多涉农专业没了生源保障。没生源保障的涉农专业造成地方高职院校学科发展重心偏离,也会出现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布局不匹配的状况,进而导致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既懂种植业、养殖业、物联网、农业电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型的农业人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跨专业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矛盾较大。2.2 乡村振兴文化挖掘不够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4] 。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挖掘、弘扬和创新,是地方高职涉农专业构建校园文化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动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饱含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善用天时地利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也饱含着中国人民任劳任怨、勤劳质朴的民族品质,这些均是可以融入到涉农专业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可以从农业这个根基中找到渊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但是地方高职院校没有从各个方面去挖掘这种农耕文化,没有通过一些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去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造成涉农专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理解农业、理解乡村振兴,不能真正的做到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NC210011;2019GNC2140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9LZYK06;2019LZYJ27B;2016LZYR30)。作者简介:米振生(1963—),男,山东聊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收稿日期:2020-02-27194
26卷16期懂农业。懂农业不仅是懂农业技术,更要懂得农业发展的未来,深入理解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上提高对现代农业的认知。2.3 科研育人未能发挥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更需要一批能够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将技术转化到田间、企业、农村等各个方面。虽然地方高职院校涉农科技成果丰硕,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职称评审制度等问题,导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评职称或提升个人知名度,科研独立于教学之外,没能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造成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科研推广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把自己的科研过程、结果、体会等传递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多学生不了解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的状态及趋势。由于引导和宣传不到位问题,学生很少能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缺少了解最新的科研技术的途径,毕业以后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很好地运用科研成果。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涉农专业人才把更多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技成果带到乡村,当前多数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3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3.1 明确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涉农人才,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因此,地方高职院校涉农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知农、为农、爱农、强农、兴农教育,着力培养和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三农的情感,精心培育人才。地方高职院校既要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输送人才,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承担起培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优秀人才的重任。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满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需求坚持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按照“立足当地、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要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发展特征,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和专业分布,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时优化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结构。以“农学+(生命科学、物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农业经济管理)”融合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重制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振兴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全科医生”式的方法,培养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所要求的人才,这样人才培养目标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课程设置能支撑毕业生能力,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要充分挖掘现有涉农专业的辐射能力,积极创办与特色专业群相适应的新农科专业;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教学条件保障上,对新专业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为新农科专业创造发展空间,培育后发优势,促进专业均衡发展。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要求,实现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同步,促进学科专业与农业农村产业的融合,强化跨专业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第一,根据学生面向的乡村振兴行业企业初次就业的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通晓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与课程关系,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环节,设置与目标、能力契合度高的课程体系。第三,根据课程体系及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能力支撑,确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第四,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的要求,配置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五,构建第2课程与第1课堂之间的联系,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在乡村产业链设计、乡村社区管理、有效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构建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培养一批“两懂一爱”的涉农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乡村一线创新创业,让大学生能够在乡村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现代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6]4 结语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确立,适应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趋势,有助于解决专业设置与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吻合度问题,激发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且优质的人才资源。参考文献[1]蔡新职.地方高职院校与基层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05):40-41.[2]蔡新职.地方高职院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素质的优势分析[J],世纪桥,2012(1):95-98.[3]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08):50-56.[4]郑会霞.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困境及对策[J].学习论坛,2018(12):87-92.[5]吴吴森,柳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 —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02):134-136,162.[6]戴庆敏,吕耀平,徐传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及实践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2):89-92.(责编:王慧晴)米振生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 195
篇八: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014年农垦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试点工作方案为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发挥农垦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资源, 切实提高农场农技推广管理技术人员 素质, 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定在农垦系统开展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试点工作。
为保障远程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特制定本方案。
一、 目的意义 近年来, 农垦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 引 进了 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机具和物质装备, 试验示范了 一大批前沿适用的农业技术, 推动了 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 就需要大力培养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 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业从业人员 , 构筑一支懂技术、 会经营、 善管理、 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作为强有力支撑。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 覆盖面广、 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优势, 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广大农垦职工进行“点播式、 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 培训, 最大限度地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尤其是农垦大多农场地处边远偏僻地区, 传统的培训方式难以覆盖, 阻碍了 获得先进技术的机会,
而远程教育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难题。
为加快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依托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农村远程教育平台, 开办空中大讲堂, 大规模在农垦系统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培训,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培训内容 围绕农垦培育国际大粮商, 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绿色防控、 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 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等种养业先进实用技术,以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等。
三、 培训形式 利用卫星网、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 借助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人员 , 聘请专家针对上述培训内容实时授课, 以卫星直播的方式传送到卫星远端接收站, 实现老师和学员 现场互动、 答疑解惑。
四、 培训对象 农垦系统各级生产管理部门、 基层农牧( 团)
场的生产技术人员 和农场职工等。
五、 试点农场 主要结合 2014 年农垦农技推广项目 , 在各垦区上报的基础上, 研究确定了 100 个农场作为试点单位( 附件 1)。
试点农场要在 8 月 底前完成卫星远端接收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卫星远端接收站主要配备卫星天线、 低噪声放大器、 数字接
收机、 专用培训服务器、 教学软件和其它培训教学设施等。本着试点先行、 分步实施的原则, 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力争未来三年在全国农垦系统有条件的农场实现远程教育培训全面覆盖。
六、 组织实施 主办单位:
农业部农垦局 承办单位: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支持单位:
北京奶牛中心、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四方力欧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天星奥德科技有限公司 七、 有关要求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垦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远程培训的重要性, 要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培训设施设备, 并指派专人负责督促试点农场卫星站点建设和设备调试, 协调组织各站点所在农场人员 集中参加培训。
如实记载参训人员 出勤情况, 保证建站和培训顺利开展。
( 二)
做好技术支撑与服务工作。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要承担与垦区及支持单位的组织协调、 站点选择、 培训内容、 课程安排、 教材编写等工作。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负责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支持, 协调北京天星奥德科技有限公司做好设施设备的安装、 调试、 维修维护等服务工作。
北京奶牛中心、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四方力欧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等支持单位协助做好相关专业培训 内容、 专家聘请、 课件编写等工作。
( 三)
加强站点管理和设备维护。
参加试点的垦区和农场, 要充分利用垦区和地方的农广校系统、 有关培训机构等资源, 密切合作,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同时要指定专人, 负责对远端接收站等设备的维护, 确保站点运转正常。
试点单位于今年 6 月 15 日 前将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见附件 2)
( 四)
认真总结并及时反馈。
各垦区应根据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另 发) , 在每次培训前将参训人员 名 单报送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即可), 年底前对全年培训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形成材料上报。
联系方式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黄 勇, 电话:
010-59192652(兼传真) ,
邮 箱:
nkjnych@agri. gov. cn; 钟 思现:
电 话 :010-59199539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王伯文, 电话:
010-59196087,邮箱:
347274299@qq. com 附件:
1. 2014 年农垦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试点单位名 单
2. 2014 年农垦农业技术远程培训 试点垦区和农场负责人联系表
附件 1
2014 年农垦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试点单位名 单
序号 垦 区 试点农场 1 北京市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华育种猪分公司 2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 3 天津市 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第十奶牛场 4 钟澳( 天津)
奶牛有限公司 5 天津农垦康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6 河北省 河北省国营察北牧场 7 河北省国营沽源牧场 8 河北省国营御道口 牧场 9 国营中捷友谊农场 10 河北保定农垦总公司 11 山西省 金沙滩农牧场 12 大同云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13 内蒙古自 治区 包头市奶业公司 14 内蒙古海拉尔 三河种马场 15 特泥河牧场 16 上库力农场 17 内蒙古大兴安岭 巴彦农场 18 欧肯河农场 19 古里农场 20 辽宁省 大洼县清水农场 21 吉林省 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辽河农场
22 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 23 白城市洮北区保民农场 24 黑龙江省 绥滨农场 25 鹤山农场 26 宝泉岭-绥滨农场 27 红兴隆-曙光农场 28 建三江-七星农场 29 牡丹江-850 农场 30 北安-赵光农场 31 九三-七星泡农场 32 上海市 上海农场 33 上海牛奶集团 34 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 35 江苏省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 36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 37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 38 浙江省 丽水市畜牧良种场 39 安徽省 大圹圩农场 40 潘村湖农场 41 寿西湖农场 42 福建省 福州市农工商种禽公司 43 松溪县国有茶场 44 江西省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45 江西省恒湖综合垦殖场 46 山东省 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
47 东营市广北农场 48 河南省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 49 河南省正阳种猪场 50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公司 51 河南省博爱农场 52 湖北省 湖北省国有龙感湖农场 53 湖北省国有五三农场 54 湖北省国有运粮湖农场 55 湖北省国有江北农场 56 湖南省 屈原区畜牧水产局 57 西洞庭区农经局 58 广东省 广东省广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 59 茂名 农垦畜牧有限公司 60 湛江农垦畜牧有限公司 61 广西自 治区 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 62 广西农垦国有东风农场 63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 64 海南省 红光农场 65 重庆市 黔江白石牧场 66 大柱养殖场 67 天宁万头牧场 68 四川省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园艺场 69 乐至县良种场 70 西昌攀西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71 贵州省 安顺市茶叶果树场 72 沿河县边山农场 73 云南省 云南省临沧市勐撒农场 74 陕西省 陕西农垦华阴农场 75 陕西农垦沙苑农场
76 汉中市乳业总场 77 甘肃省 条山农场 78 黄羊河农场 79 八一农场 80 张掖农场 81 平凉农业总场 82 青海省 青海省英得尔种羊场( 有限公司)
83 青海省湖东种羊场 84 宁夏自 治区 平吉堡农场 85 玉泉营农场 86 前进农场 87 灵武农场 88 渠口 农场 89 新疆农业厅 伊宁县青年农场 90 库尔勒市普惠农场 91 新疆畜牧厅 塔城地区种羊场 92 阿瓦提县博斯坦牧场 93 广州市 广州市华美牛奶公司 94 广州市华美牛奶公司增城奶牛分场 9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第八师 121 团 96 第八师 133 团 97 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98 第八师 134 团 99 第八师 142 团 100 第八师石总场
附件 2
2014 年农垦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试点垦区 和农场负责人联系表
垦区名 称 姓名
职务 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农场名 称 姓名
职务 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1.
2.
3.
…
注:
各垦区根据实际建站数量逐项填写。
篇九: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业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摘要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该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利用各种有益的平台及完善考核方式角度出发讨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模式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农业院校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民族如果不去创新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国把创建“创新型”国家定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1]。高等院校承担着知识的传授、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功能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源。由于单一学科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发展现在大多农业院校都已开办工科专业。工科教育与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吉林农业大学的农科专业经过长时间积累得到了长足发展。相比之下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工科专业的基础则显得薄弱发展得相对缓慢进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实验设备等硬件不足、创新的氛围不浓、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就业难度较大导致的学生的急功近利心理等。虽然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但工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广阔的空间和一定基础
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撑具体可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表现。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逻辑思维它是一种立体思维通常既定的延伸方向。基本形式有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灵感思维及想象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面及想象力而聚合型思维能力的程度则取决于个体的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等[2]。学校可通过增设关于创新思维开发方面的拓展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二、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 一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安排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性、完整性、先进性及适用性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通过开设一些具有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来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和技术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目前开设的“现代设计方法” 、 “机械创新设计” 、 “纳米技术”及“数控编程及应用”等课程。其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应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提炼、加工、强化课程的核
心内容扩展、补充课程的前沿内容以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使
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能掌握专业的新技术及发展前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工科类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的同时更有强大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再次升华的基础。而且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而应适当增加侧重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性实验和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新增的黄金分割法求解最佳步长综合性实验。该实验涉及计算机编程语言、机械优化设计及高等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它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综合。目前 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中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高达 80%以上。在实验内容安排上除了教学安排的实验内容外应为学生提供选做更多的可选做的实验。以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为其产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
二完善教学方法 课堂上有的教师采用“单向输入”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难以产生共鸣 会将学生的好奇心扼杀掉。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才会有继续探索和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宽松的、探索性的授课环境并充
分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
学方法如教师精讲核心内容并设置一些内容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再给予点评。此外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成生动活泼的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设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保障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的基本营养和创新能力的转化过程。近两年我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购置了排种器试验台、风机试验台、喷雾试验台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购进了数控机床等大型设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工科专业的实验室仍存在实验设备不足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此外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实行全面开放制度。开放式实验室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实验体系不但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摒弃了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了空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3]。
四、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创新性思维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应具备富有创新性的精神用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钻研
的精神武装头脑。
目前工科类存在师资力量较薄弱、 学历层次较低、
年轻教师较多且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因此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可积极引进或聘任创新能力强、资质高的高级人才会对教师队伍起到影响和带动作用。其次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选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或者对某门课程进行进修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及专业水平也可选送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进修或与其合作等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也可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应积极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主动去承担教学任务以便学生直接获取与科研有关的知识内容将科研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五、利用各种有益的平台 对该院的2009级480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约有 40%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约有 5%的学生参加过国内会议几乎没有人参加过国际会议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表明仅有 5%的学生能有效利用外文数据库有 70%的学生能有效利用中文数据库。可见学生对已搭建的各种有益的平台的利用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全国理工科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的平台[4]。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从设计题目的提出、方案的制定到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解决方法以及最后文字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均凝聚着学生们的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而且在参赛过程中与众多优秀的学生同场竞技不仅可开阔眼界还可增强自信心、成就感。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也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学生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毕业生以“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激励机制。因此学校的一些鼓励性政策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创新大赛的参与程度。
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的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平台。教师可让一些本科学生参与到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具体工作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及开发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锻炼不仅能使学生视角开阔、具体构思会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这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学术交流是科技界公认的传播科技、集成创新的重要渠道是集体智慧互通的平台是促进原始创新的途径。通过该途径学生可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及新信息。在参与过程中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质疑、争鸣、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参与者可突破长久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思路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学校可让学生参加本地院校举行的国际、国内会议。此
外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平台。可见通过学
术交流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院校工科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建设、改革。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利用各种有益的平台及完善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盛松 陈雄辉 李昊.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12:17-22. [2]王利华李理史书龙张振军李冬梅.机械创新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0(2):183-186.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95-97.
推荐访问:论农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人才培养 农场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