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4篇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隆隆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星星被隆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园家园合作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隆隆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星星被隆隆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星星也开始攻击性行为增多。我问星星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隆隆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星星的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案例二:小胖有时候也会有意或是无意中打到毅毅。后来渐渐地,有时候毅毅先打了小胖,惹得小胖去攻击毅毅。事后,毅毅却跑到老师面前去告状说小胖打他。毅毅回家后告诉他爸爸小胖经常打他。最后,毅毅的爸爸沉不住气跑到幼儿园来找老师,还打算找小胖的父母理论。
二、具体分析:
这两个案例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幼儿的矛盾冲突引发家长的介入,而其实质应该是家园合作上出现了裂痕。家长对教师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方式上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家长采用与教师相悖的方式教育幼儿。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一下两个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我猜测家长也许认为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不能有效的管理或是在冲突时偏袒另一方的孩子。而教师则会认为在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常常会出于感情的原因,倾向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或是对自己班上的孩子出问题家长应该和自己协商,而不应该采取与教师相悖的方式教育孩子。长此下去,必然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解决途径:
(一)
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时促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出示孩子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个性倾向等等。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而当采取都种多样的方式沟通。重要的时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
篇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在独生子女备受宠爱的今天,家园配合成为了众多幼儿园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大多数幼儿园都在搞家园同步教育,但是由于有些家长的观念比较陈旧造成了家园合作的障碍。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实现家园共育。下面就几个案例说明一下我们是如何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的。案例一:孩子们刚刚被家长接走,我和许老师正准备打扫卫生,这时有两个孩子家长(程明汉和李子怡的妈妈,这两个孩子都是这一学期从其它园转过来的)走进教室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季老师,不好意思打扰你几分钟的时间。”“没关系!有什么事你们请说!”两位家长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以前在双语幼儿园(私立园)的时候每天回家都会把在幼儿园学的儿歌和识的字之类的说给家长听写给家长看,自从转到这个园后很少这样做了。回家后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老师教你们干什么了?’孩子有时候能将学的儿歌什么的说给她们听,有时却说不出什么来。
从两位家长所说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她们还没有从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转变过来,还持有“知识第一位,只重视知识学习”的观念、在评价孩子时也是看孩子的智力、看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们的老师是这样给两位家长解释的:首先向家长讲解宣传了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新《纲要》中的一些新观念,“现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放在了比知识目标更重要的位置,在幼儿园孩子学多少东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孩子的能力。我们幼儿园开展的是整合课程,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了,以后学那些知识之类的自然也很简单了。幼儿园是真正能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我们评价孩子时不能以学会几首儿歌、识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为标准,要综合评价,看孩子的综合能力。„„我们家长一定转变这个观念。两位家长听后都很赞同说:“是啊,季老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以前一直持有那种错误的认识,没有从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转变出来。”
案例二:钰钰和她的妈妈来幼儿园迟到已不止一次,前几次老师都提醒“钰钰,以后早点来幼儿园”,也对钰钰的妈妈说过要早点来送孩子。可是今天钰钰又迟到了,英语课开始有五分钟了,钰钰的妈妈领着钰钰来到了教室。钰钰今天也有些反常;来到后又是不脱外套、又是和妈妈“讨价还价”(叫妈妈早点来接)
。这样一来,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都分散到了钰钰那里,英语老师的课也几乎上不成了。我帮钰钰稳定了情绪,英语老师开始上课后,我和钰钰的妈妈进行了交谈。钰钰的妈妈总感觉幼儿园又不是小学,孩子迟到几分钟没有关系、影响不大。针对家长的这种认识,我是这样做的:向钰钰的妈妈讲解了“经常迟到对孩子的不利”。1、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养成教育,孩子在幼儿时期正是各种习惯的形成时期,幼儿时期孩子的时间观念较差,需要家长帮助培养,如果现在经常迟到,孩子将会形成行为拖拉、懒惰的习惯,没有时间观念。2、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10 垂线的性质: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不利于身体健康。孩子起床晚,身体得不到锻炼,早饭比其他幼儿吃得晚,离幼儿园午饭时间间隔近,必然影响孩子午饭的食欲。长期这样,幼儿的消化系统将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3、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孩子来晚一是耽误孩子自己参与活动(因为孩子一般来后需几分钟才能稳定下来),二是影响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刚才您也看到了,钰钰的哭闹把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转移了)。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需注意这些问题。我讲完后,钰钰的妈妈很赞同说:“谢谢季老师,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总认为幼儿园迟到几分钟没关系,所以早晨也从不早叫醒孩子。以后我们一定按时入园!”自那以后,钰钰再也没有迟到过。
案例三、新《纲要》颁布实施后,我们注重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经常会在家园联系栏或通知栏里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等。但有的家长把这些误解了,有的家长经常会问:“老师,是不是让我们帮孩子画张画、给孩子查资料、帮孩子做些什么形状?”基于家长说的这些,我向家长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家长会向家长解释了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的目的和意义”,使家长明白了收集资料是幼儿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途径,避免家长的包办代替。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会学会一些方法,家长会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等讲给幼儿。孩子来园后把这些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能力得到发展。家长听后对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了正确的认识,所有家长都积极参与进来,有时家长还会主动问老师“开展某某主题活动,需要我们孩子一起干什么” ,家长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好多家长还向老师反映: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我们家长也受益很大。以前很多自己也不了解的东西,通过孩子一起查找资料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四: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难免对孩子疼爱更多些,当孩子初次离开家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好多家长怕孩子不适应,总是牵肠挂肚、忧虑重重放心不下。去年带小班时深有体会。有几个孩子的奶奶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哭越是不舍得走,不停地对孩子说好话。可是她们越说,孩子哭得越厉害。看到这种情形,我对这几个家长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孩子离开家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舍得”放下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这几位老人记住了我们老师说的话,以后送孩子时很果断、送下接着走,特别是孩子哭时,他们也不像以前那样了,经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孩子很快就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了,家长看后也感到由衷高兴。
总之,幼儿园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定期给家长做一些家庭教育报告,发一些宣传资料等。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幼儿教育评价观。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才更利于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和幼儿的发展,才更利于实现家园共育。
篇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园共育案例分析案例实录:
今天早上入园时,钧钧的奶奶领着孙子拿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含着泪问我手工做的对不对,说孩子今天早上在家无理取闹,直说奶奶做的手工作品不对,还说她每天给孩子喂饭、穿衣,孩子还每天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还要整理一地的玩具和吃剩的东西,总之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孩子还这样不听话、没礼貌、无教养、不尊重家长,为此感到伤心。
钧钧在园表现:聪明、乖巧,对老师很有礼貌,对小伙伴团结,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表现欲强,尤其喜爱唱歌,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对美术和手工制作表现一般。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到处乱放自己的学习用品和衣帽等,用时乱找一通。
我听她的介绍之后,首先肯定了她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然后当着奶奶的面,对钧钧今天早上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引导,告诉他在园在家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乖巧的钧钧马上对奶奶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我与钧钧奶奶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我们谈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孩子已经上中班了,你还喂他吃饭,这对他自理能力及性格培养都没有好处,以至于他养成了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才发生了今天早上的一幕。钧钧的奶奶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谈话过程中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感谢。我看到她的情绪也好转了。毕竟是善良的老人,她在与我谈话的过程中还是给孩子系系扣子、整理孩子的衣服。临走时钧钧奶奶表示:今后一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引导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我又和她谈了一些有关家园共育的问题,提醒她以后孩子把手工作业带回家时,要让他自己做,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还能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只对孩子用小剪刀等进行安全提示就行了,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他做任何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今后咱们家园共同携手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钧钧的奶奶最后心悦诚服,高兴地离开了幼儿园。
从此之后,钧钧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不再对钧钧娇生惯养、包办一切,他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同时,对钧钧的进步,及时通报于我,我也及时对钧钧进行表扬。在园,我也经常问钧钧他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督促提醒。对他的丢三落四坏习惯,我也及时提醒。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家在园,知道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够尊重长辈。
案例分析: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太多,像钧钧一样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钧钧这个例子仅仅是众多例子之一。孩子小,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如果不刻意去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及性格,仅靠孩子自己,是不好形成的,更何况家长还要处处纵容和娇惯。
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而不应该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如果这样,只能培养一个依赖性强、懒于动手动脑的懒孩子,这不是家长所希望的。然而,一个懒孩子的形成,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还不具备自立能力时,需要为孩子做一些事,但当他们做得到的时候,就教他们服务于自己,并且服务于别人。
作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良好行为及性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时时处处注意每一个孩子以及他做的每一件事,更不可能对他做的每一件事作出评判,这样,无形之中,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不足。
案例反思:
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家长不能什么事都替他们干,如果这样,就远离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无疑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及彼,由小及大,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他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总而言之,对孩子早期的自立能力培养就像一粒种子,决不能等到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的想到播种,而是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并坚持不断的施肥、浇灌,才能使他很快的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让他在人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篇四: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10 年第 10 期我们在《纲要》精神的指引 下,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改变家长过去的教育观念, 使他们逐步与幼儿园达成共识。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家园共育的活动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其中转变小山 (化名)小朋友家长教育观念的案例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一、 个案基本情况个案姓名:
小山 , 性别:
男 , 民族:
汉, 出 生年月 :2004 年6 月 10 日 。小山小朋友一张翘翘的小嘴巴, 两只总是转个不停的圆眼睛, 短短头发, 圆圆的脑袋, 构勒出 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他是去年的下学期转入我班的。
小山在与小朋友们相处几天熟悉后的日 子里几乎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 比如小朋友们在吃午点时、入厕小便或洗手时小山 就会异常兴奋满场飞, 过不了多久就会听到接连不断的告状声:“老师, 小山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 老师, 小山 打我, 老师, 小山抢我的午点了……” 每次当我找他时还未等我开口他便先声夺人地说:
“我错了 , 以后不敢了。
”可是一转身的功夫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日 常在我和小山的交谈中了解到这是他第三次转幼儿园了。
主要原因是小山经常与同伴发生争执、冲突,由于妈妈迁就和溺爱孩子与教师一次次发生争吵, 采取转园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到情况后我选择小山 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他的行为表现, 找出根本原因, 做到心中有数再与家长进行沟通, 从而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 淡化并改正小山的不良行为,为小山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个案分析与指导1.家庭环境的影响。
小山 的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和离婚了 , 由妈妈一人抚养朱山。
由于单亲家庭原因影响了小山的情绪和情感发育, 使他变得暴躁、易怒、不合群。
每次只要小山一犯什么错, 妈妈总以最为快捷的方式──打骂来解决。这个很不理智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 变相地暗示了孩子。2.隔代教养的过分溺宠。
小山平时都是姥姥带的。
有一次小山把一个小朋友踢哭了, 小山的奶奶见了 对那个孩子说:
“没事, 小山跟你闹着玩呢。
”奶奶采取的这种包庇态度间接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3.薄弱的自 我控制能力。
每次小山 得不到自 己想要的玩具物品时他就会一把抢过来扔掉, 嘴里还嚷嚷着:
“你不给我玩, 我也不让你玩。
”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明白 自 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但自 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采用 这种强硬行为来满足自 己。4.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和家长谈话时了 解到小山在家最爱看《奥特曼》, 由于年龄的特点爱模仿, 小山 看到小朋友就动手动脚模仿奥特曼对付“怪兽”的各种动作使小朋友成了挨打的对象。三、 分析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指导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滋生。
小山的母亲应该用充分的时间和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 友爱的家庭环境气氛, 加强自 身修养, 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
当小山做错了 事或攻击了别人, 家长不应采用 包庇、纵容的态度, 更不应漠视或用 打骂等方式来解决, 而应立即制止坚持说服教育, 使他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2.拒绝不良影响, 培养幼儿详和平静的心态。
大众传媒是幼儿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 家长应精心选择一些祥和的影视读物和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 让小山观看。3.移情教育, 淡化、改正攻击性行为。
小山 作为孩子不能对自 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为此, 作为幼儿园教师日 常可以通过角色扮演、 讲故事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人物形象。
大家一起讨论他的表现及危害, 使小山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
再让小山换位想想, 如果自 己是受害者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和心情, 从而使小山 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4.正面的榜样示范, 获取非攻击性的解决方法。
小山的模仿能力很强, 既然能通过模仿去学习 攻击性行为, 那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当小山出现谦让、互助、合作的行为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确定一个正确的榜样。
有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善意的, 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 通过强化而形成固定的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模式, 使他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四、 个案指导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 小山 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少了, 与同伴间的交往也和善了许多。
在个案指导的过程中小山的妈妈、姥姥也都发现了自 身的问题, 愿意接受新的家教观念, 并且努力付诸行动, 更好地与教师配合和沟通。五、 结论与反思从小山的这个案例可以发现, 在开展个案研究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攻击行为的诸多原因找出 症结对症下药。
在幼儿尚未形成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时, 家园合力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 惯方面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邓湘萍)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案例分析曹玉环(兰州铁路局第三幼儿园甘肃兰州730000)幼教园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