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4篇

时间:2022-11-19 0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4篇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国务院公报2021•13国务院文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4篇

篇一: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务 院 公 报 2021 • 13国务院文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 〈蒙特利尔议定书〉基 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 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 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方 将在今年1〇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 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 治理迈上新台阶,支 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方 秉 持 “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 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 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 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 实 效 。

 中 方 还 将 生 态 文 明 领 域 合 作 作 为 共 建 “一带一 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 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 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 国人民。各位同事!“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 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 峻的、长远的。但 是 , 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 济 、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 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谢谢大家。(新华社北京2021年 4 月 2 2 日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 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各省、自治区、直 辖 市 人 民 政 府 ,国务院各部 委 、各直属机构: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近年 来 ,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自然调蓄 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 强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经国务院 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国 办 发 〔2021〕1 1 号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 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 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 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 筹发展和安全,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根据建 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 策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用统筹的方式、系 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 财产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

 国 务 院 公 报 2021 • 13国务院文件力支撑。(二)

 工作原则。--规划统筹,完善体系。统筹区域流域生 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 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结合国土 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 划 ,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流域、区 域 、城市协同匹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物资 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一全面治理,突出重点。坚持防御外洪与 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 “高 水高排、低水低排”,更 多 利 用 自 然 力 量 排 水 , 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以近年来内涝严重 城市和重点防洪城市为重点,抓紧开展内涝治 理 ,全面解决内涝顽疾,妥善处理流域防洪与城 市防洪排涝的关系。一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根据自然地理条 件 、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 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选择适用措施。老城区结 合更新改造,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抓紧补齐排水 防涝设施短板;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排水防涝设施。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压实城市主体责 任 ,明晰各方责任,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多部门 合作、多专业协同、各方面参与的社会共治格 局。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吸 引各方面力量参与排水防涝设施投资、建设和专 业化运营管理。(三)

 工作目标。到 2025年 ,各城市因地制 宜 基 本 形 成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 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 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 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 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 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 象;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 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 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到 2035年 ,各城市排水防涝工 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 市 、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 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二 、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一)

 实施河湖水系和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

 保护城市山体,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保留 天然雨洪通道、蓄滞洪空间,构建连续完整的生 态基础设施体系。恢复并增加水空间,扩展城市 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划开展 蓄滞洪空间和安全工程建设;在蓄滞洪空间开展 必要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时,要依法依规严格 论证审查,保证足够的调蓄容积和功能。在城市 建设和更新中留白增绿,结合空间和竖向设计, 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 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因地制 宜 、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 作用。(二)

 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加大排 水管网建设力度,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新建排 水管网原则上应尽可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上限 要求。改造易造成积水内涝问题和混错接的雨污 水管网,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涝设施; 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改造条件 的,通过截流、调 蓄 等 方 式 ,减少雨季溢流污 染 ,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 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改造或增设栗 站 ,提高机排能力,重要栗站应设置双回路电源 或备用电源。改造雨水口等收水设施,确保收水 和排水能力相匹配。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阀 门等附属设施,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满足要1〇

 国 务 院 公 报 2021 • 13国务院文件求。(三)

 实施排涝通道建设。注重维持河湖自 然形态,避免简单裁弯取直和侵占生态空间,恢 复和保持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 性。合理开展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等 整治工程,提高行洪排涝能力,确保与城市管网 系统排水能力相匹配。合理规划利用城市排涝河 道 ,加强城市外部河湖与内河、排洪沟、桥 涵 、 闸门、排水管网等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 的衔接,确保过流顺畅、水位满足防洪排涝安全 要求。因地制宜恢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 然排水沟、河道等,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 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四)

 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在城市建设 和 更 新 中 ,积 极 落 实 “渗 、滞 、蓄、净 、用 、 排”等措施,建设改造后的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 量不应增大。要提高硬化地面中可渗透面积比 例,因地制宜使用透水性铺装,增加下沉式绿 地 、植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 软性透水地面,建设绿色屋顶、旱溪、干湿塘等 滞水渗水设施。优先解决居住社区积水内涝、雨 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通过断接建筑雨落管, 优化竖向设计,加强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水 体等标高衔接等方式,使雨水溢流排放至排水管 网、自然水体或收集后资源化利用。(五)

 实施防洪提升工程。统筹干支流、上 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涝和沿海城市防台防潮等要 求 ,合理确定各级城市的防洪标准、设计水位和 堤防等级。完善堤线布置,优化堤防工程断面设 计和结构型式,因地制宜实施防洪堤、海堤和护 岸等生态化改造工程.确保能够有效防御相应洪 水灾害。根据河流河势、岸坡地质条件等因素, 科学规划建设河流护岸工程,合理选取护岸工程 结构型式,有 效 控 制河岸坍塌。对山洪易发地 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合理规划建设截洪沟等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山洪人城风险。三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管理水平(一)

 强化日常维护。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 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査制度和安全操作技术规 程 ,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 工工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 频次。汛前要全面开展隐患排査和整治,清疏养 护排水设施。加强安全事故防范,防止窨井伤人 等安全事故,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 等地下空间出人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二)

 实 行 洪 涝 “联排联调”。建立健全城区 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 库 等 “联排 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跨省、跨市河流水雨 工情信息共享,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坚持立 足全局、洪涝统筹,提升调度管理水平。加强统 筹调度,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及时做好河 湖 、水库、排水管网、调蓄设施的预腾空或预降 水位工作。(三)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排水与 内涝防范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落 实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

 加强流域洪涝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按职责 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等动态信息,做好城区交 通组织、疏导和应急疏散等工作。按需配备移动 泵车等快速解决城市内涝的专用防汛设备和抢险 物资,完 善 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制度及调用流 程。加大城市防洪排涝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 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四)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专业队伍或 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运行维护。

 加强排水应急队伍建设,强化抢险应急演练,提 升应急抢险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在洪涝风险 研判、规划建设、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作用。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强化城市管理、水利、自然 资源、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交通等执法队伍协调联11

 国 务 院 公 报 2021 • 13国务院文件动。(五)加强智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城市综 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 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 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满足日常管理、运行 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 险等功能需要;有条件的城市,要与城市信息模 型 ( CIM ) 基础平台深度融合,与国土空间基础 信息平台充分衔接。四、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一)

 优化城市布局加强竖向管控。编制内 涝风险图,探索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灾害风险 区。充分考虑洪涝风险,优化排涝通道和设施设 置 ,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地块高程。新 城区建设要加强选址论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 科学确定排水分区。(二)

 强化规划管理与实施。尊重自然地理 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 开发边界以及城市蓝线、绿线等重要控制线,保 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调蓄空间。依法划定河湖 管理范围,保护城市河湖水系。严格实施相关规 划 ,在规划建设管理等阶段,落实排水防涝设 施 、调蓄空间、雨水径流和竖向管控要求。(三)

 统筹项目建设。加强城市内涝治理项 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快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 目,做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 一批。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建立城市排水防涝设 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 设改造与市政建设特别是洪涝灾后恢复重建、污 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有机结 合 ,优化各类工程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安排, 避免反复开挖、“马路拉链”、“遍地开花”。统筹 防洪排涝、治污、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避免 相互造成不利影响。(四)

 强化监督执法。严查违法违规占用河— 12 —湖 、水库、山塘、蓄滞洪空间和排涝通道等的建 筑物、构筑物。严格实施污水排人排水管网许可 制度,防止雨污水管网混错接。依法查处侵占、 破坏、非法迁改排水防涝设施,以及随意封堵雨 水排口,向雨水设施和检查井倾倒垃圾杂物、水 泥残渣、施工泥浆等行为。强化对易影响排水设 施安全的施工工地的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 患。五 、保障措施(一)

 落实工作责任。实行国家统筹、省负 总责、城市具体落实的管理体制。城市政府是内 涝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 力 ,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 务抓实抓好。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城市 内涝治理工作负总责,要 加 大 指 导 、组 织 、协 调 、支持和监督力度,将内涝治理工作纳人政府 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国务院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 设计,加大支持、指导和督促力度,结合城市体 检评估等工作,建立城市内涝治理评估机制。(二)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 加大对城市内涝治理的支持力度。将城市内涝治 理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人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地方政府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 城市内涝治理资金投入,统筹城市建设维护资 金 、城市防洪经费等支持城市内涝治理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加强资金绩效管理,探 索 建 立 “按 效付费”等资金安排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 益 。(三)

 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供水、排水和 水处理等水务事项全链条管理机制,吸引社会资 本参与。探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新开发 模式,采 用 “分级设防、雨旱两宜、人水和谐” 的城市公共空间弹性利用方式,整合盘活土地资 源和各类经营性资源。

 (四)

 加强用地保障。将城市内涝治理重大 项目纳人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加大建设用地保障 力度,确保排...

篇二: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DUsTRIAL wArI’ER&WASTEWATER 工业用水与废水 Vo1.46 No.5 Oct.,2015 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 蒋佳鑫 ,李毅,柏小家 ,吴丹 ( 昆 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 院,昆明 650500) 摘要 :针对 引起我 国城 市内涝的城 市化 、重现期的设定、设计暴雨频率和 洪灾频 率等 1"3题进行 了分析 ,提 出 了除健全 内涝防治法制 系统 、提 高雨水利 用效率等防治对策外 ,还 需推广信 息化 管理 ,同时展 望 了低影 响开发技 术 和 深 层 隧道 排 水 应 用 前 景 。

 关键词 :城 市内涝 ;雨水利用 ;低影响开发 ;深层 隧道排水 ;信 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2.1;TU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455( 2015 )05—00 13 —05 C a uses a nd counte rme as ures of urba n wa te rlog ging JIANG J ia—xin,LI Y i ,BO X iao- jia ,WU Dan (Facuhy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neering, K unming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China) A bstract :T he problems which cause urban waterlogging such as urbanization,setting of rainstorm recur- rence period,design rainstorm f f enquency,f l ood ~ equency and SO on,were analyz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ex— pect ref i n ing the legal system of loc al f l oodin g prevention an d raising th e utilization rate of rainwater,to popu lar- ize informationalized management was also needed.T hen,the appl ication prospect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 ology and deep drain age tun nel tec hn olog y were looking forward .

 K eywo rds :

 urban rainstor m waterlogging; rainwater utilization; low impact devel opment; deep tunnel drainage system;imformationalized management 城市内涝是指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 水能力 .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公共安全 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据 报道 ,2010 年 广州 5.7 降雨 造成 市 内 102 个 镇 街 受浸 .中心 城 区 多达 44 处 地 方 积水 严 重 .造 成 6 人死亡 ,经济损失 5.438 亿元 :2007 年济南 7.18 暴雨造成 30 多人 死亡 ,170 多人受伤 ,经济 损失 13.2 亿元 :2012 年北京 7.21特大暴雨造成全 市 受 灾 面积 约 1.6 万 km ,受 灾 人 口达 到 190 万 :

 2013 年 5 月 ,我国南方 出现大范 围强降雨导致多 个城市发生 内涝灾害,长沙、南昌、广州等城市城 区道路积水 。多处积水深度超过 30 cm.使交通大 面积瘫痪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内涝严重影响到 城市 的正常运行 ,已成为我 国城 市面临的共 同问 题。本文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着重 介绍 了国外 防治 城市 内涝 的一些 先 进方 法 。以期 为 我国城市 内涝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1 城市 内涝原 因分析 1.1 城 市化 内涝灾害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不断突显的灾 害 ,目前很 多学者 已证 实城市化使得径流系数变 大 ,汇流时间变短 ,洪峰流量增大。城市化 引起 的 灾害主要表现在 以下 3个方面。

 1.1.1 气候 变化 城市化引起的城市雨岛效应导致超标暴雨频发。

 众多的高楼大厦好 比钢筋水泥的森林 .随着密度不 断增加 ,尤其一到盛夏 ,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使 得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 ,导致降雨形成 ,这种效应 称之为雨岛效应 ,一般集 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时。

 研究表 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从郊区向中心城 区增强 ,且中心城 区暴雨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多。据 了解 ,上海市 区降水量平均年增长率为郊区的 1.6 倍[ ],广州市 2010 年 6 月一周降雨量达到 400 mm, ·13 ·

 INDUSTRIAL WATER&WASTEWATER 工业用水与废水 Vo1.46 No.5 Oct.,2015 最强 日降雨强度达 20 ~50 a 一 遇甚至 100 a 一遇 .

 这些都是雨岛效应造成的_3_。

 1.1.2 下 垫 面改变 城市化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现今地面硬化 面积和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 ,城市绿地一再受压 缩 ,随处可见 的路缘石使得路面雨水不能流人道路 绿地,吸纳雨水地方逐渐变小 ,降雨几乎全靠排水 系统排出,从而导致径流系数普遍增加 。有关资料 表明 ,当城市不透水面积达到城市面积的 1/5 时 ,

 如果遇上 3 a 一遇的降雨 ,其产生的流量就相当于 城市化之前的 1.5 ~2.O倍 。

 1.1.3 排水系统建设及管理维护滞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一些老城区初期规划未纳 入排水区域的面积增大了汇水面积 .增加了排水 系 统的压力 ,且无有效改造措施 。不仅如此 ,建成后 的排水系统在使用 中会积累垃圾 ,在管网、道路施 工 .旧管改造等过程中.也会存在损坏原有的排水 系统或雨污混接现象 。疏于对排水管道管理与 维 护 ,便会使局部排水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只注重于 地 上 的建设 而忽 略 了地下管 网的维护 与改 造也 是 城 市局部内涝的症结所在。

 1.2 工程 设计 问题 1.2.1 传统推理公式法的缺陷 GB 50014- - 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4 年 版 )采用源于极 限强度理论 的推理法进行雨水管渠 设计。推理公式是基于质量守恒的恒定均匀流的计 算方法 ,只能计算管道最大峰值流量 ,是半经验半 理论公式 ,多用于小流域面积计算暴雨设计流量。

 传统推理公式法存在 4 种假设 ,①汇流面积不 变;②计算雨量时径流系数为常数 ;③在汇水时间 内降雨强度不变;④ 当降雨历时等于汇流时间时径 流量 达到最大值[51。这些假设认为长时间退水 时 ,

 汇流随水深减小而减小 ,而事实上,初期汇流流量 比最大流量小 ,流速也 比满流时低 ,且各管段不会 同时出现最大设计流量 。另一方面,推理公式只考 虑管 网运行最不利情况下的当前设计管段 。忽略了 管 网实 际入流 量是 随时 间变 化 的 ,并且 管 段运 行是 受到相连管段运行水流之间的影响。因此传统推理 方法 是 不能 准确 反映排 水管 网的真实 运行 状态 。

 欧美发达国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已经引人非恒 定均匀流或非恒定非均匀流计算机模型进行工程计 算 ,评价排水 系统能力 ,更科学地模拟管道中的水 ·14 · 力 变化 。

 GB 50014- - 2006(2014 年版 ) 不仅取消 了原 降 雨 历 时计算 公式 中 的折减 系数 m,更 补充 了对 推 理 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的使用范围和采用数学模型法 的要求 ,指出当汇水面积超过 2 km:时,宜考虑降 雨在 时空分 布 的不 均 匀性 和管 网汇流 过程 ,采 用数 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

 1.2.2 重现 期 的问题 根据 GB 50014- - 2006(2014 年版 ) 的修订内容 , 对于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提高 到 3 ~5 a ,美国居住区一般采用 10 a,对于商业和 高价值地区设计重现期则会更高:英 国的设计暴雨 重现期为30a; 日本为 3 ~10a:欧盟的城市中心采 用 5 a[6]n 规范根据汇水地区性质的重要性差异来确定雨 水管渠重现期 。但在设计中一定要把握雨水管 网系 统上下游管道 自身有序性 ,即在雨水系统中设计标 准应严格遵循 由低向高 的取值规则 ]。内涝多 出 现在立交区 .因为道路立交区会有独立高标准的收 水设施和大功率提升泵站 .而这些配套建成的高效 排水 管 网往往 由于 下游排 水 干管标 准较 低造 成 排水 不 畅而形 成壅水 。

 我国相关规范正在逐步提高设计标准 。与国外 相 比还有差距 .但也绝不是雨水管 网设计标准越高 越好 ,标准太高 ,利用率低 ,养护费用高 ,投资过 大 ,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另一方面 ,一味地 抬高强化管渠排水能力而忽略下游压力的标准 ,对 内涝问题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且与所提倡的低影响 开发(LID) 理念 中“通过构建雨水源头措施来减轻下 游 压 力 ”背道 而 驰 。在 管 渠设 计 标 准 问题 上 应 结 合 以上因素综合考虑,比如保证干管交汇点下游管道 的重现期不应小于交汇点上游管道中的最大重现期 ,

 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也可能会造成某些地段积水。

 1.2.3 “超 载 ”与 “洪灾 ” 问题 在工程设计中将暴雨频率等同于洪灾频率 ,但 事实上并不相等 ,后者要 比前者要低 。而欧盟规范 中 出 现 了更 科 学 细 致 的描 述 水 力 状 态 :“超 载 ”和 “洪灾” 。并指出超载不应在设计范围内出现 ,这实 质 与 我 国规 范 中雨 水 设 计 不 能 出 现 满 管 承 压 流 是 相同的[9-10]。

 我 国有 必 要 考虑 欧 盟 提 出 的这 2 种水 力 状 态 , 并且要区分设计暴雨频率和洪灾频率 ,在设计暴雨

 蒋佳 鑫 ,李毅 ,柏小家 ,等 :城市 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 条件下 .管渠设计水力状态为满管流 。不包含超载 部分调蓄容量 ,有较大的安全系数。洪灾频率强调 的管渠状态是在实际运行 中,当发生洪灾时 ,使用 了系统全部安全 容量 ,水力 状态 已超过超载状态 。

 对于小型系统来说 。设计暴 雨频率高于洪灾频率 , 而对于大型系统 .由于超载部分调蓄容量带来 的安 全系数使得两者差距更大。因此 ,在设计时将管渠 设计状态与运行状态加以区分 ,科学地认识排水管 网系统 的洪灾爆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城 市积水灾害。

 1.2.4 径流 系数 与集 流 时 间 径流系数和集流时间是设计计算 中的 2 个重要 参数 ,我国规范按照区域不同制定了综合径流系数 的推荐范围。指出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 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欧美普遍采用计算机水力模 型进行设计计算 ,说 明欧美规范中径流系数的取值 更有利于排水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值 的精度选定 。国 外规范在集流时间上的选择会细化分为人 口密度大 小 、干线与支线、地面坡度大小以及排水设施完善 程度。

 我 国一直将径流系数作为常数,然而径流系数 实际上与暴雨强度成不恒定正 比.又由于产流时段 与雨峰时段是同步的,因此径流系数应与集流时间 成反比。而对于集流时间 ,往往忽略了各地块雨水 系统的起点 ,如一些小区、工厂内部雨水在系统中 的流行时间。不仅如此 ,根据经验,地面集水时间 一般在 5 ~15 min 选择 ,具 有较大 的随意性 。因 此 .我 国更应该强调地 面集水 时间应通过计算确 定 ,不应凭经验取值。

 1.3 有关雨水管理 法制不健全 我 国颁布的关于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标准规范和 关于内涝防治的相关法律较少 ,相 比之下 。一些发 达 国家 已经 通过 管理 机制 和法 律来 预 防和 治理 城市 内涝 问题 ,例如美 国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 夕法尼亚分别制定 了《雨水利用条例》,里面有详尽 的城市内涝防范 、治理措施及问责手段[n]:

 日本有 关法律规定 ,在大型建筑及新建建筑必须设置雨水 渗透设施 _l ;德国制定 了《城市 内涝保险法》和一系 列法律法规来保障雨洪利用工程 的实施 ,其 中规定 新建小区必须设置雨洪利用设施 。并且开发后的径 流量不得高于开发前 ,若不设置雨洪利用设施 .国 家将对其征收较高的雨水排放费[”。s]:英 国提出了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管理 ,它对城市排水 系统进行 统筹 考虑 ,从 系统上减少城市 内涝发生 的可能性 , 同时提高雨水等地表水 的利用率 l1 。

 一方面我国对雨水资源利用不够重视 。缺乏对 雨水 综合 利用 及 管理模 式 的科学 有效 的研 发 。另 一 方 面相 关雨水 回收利 用 的法律效 应 较弱 。

 因此不 仅 需要改变传统单一快排和末端治理的思想 。同时也 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排水系统管理模式 。

 2 内涝 防治 对 策 2.1 排水管网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主要包括实时模拟技术利用 、地理 信息系统利用 、数据信息化与网络化 。

 实时模拟技术 中采用非恒定流模拟技术作为城 市雨水管网设计的基础 。是对传统推理公式法的改 进 ,一般包括设计降雨模型、地表径流模型 、管内 汇流过程计算等 。在国外 ,使用计算机非恒定流进 行市政排水计算应用广泛 。优点在于可区分同一时 刻不 同空间的降雨强度 ,同时模型是根据水文学中 基本 的产流和汇 流原理模 拟地 面径 流 的形成 过程 [10], 可以更准确直观地描述雨水在管道 中的水力状态 , 科学地分析城市积水原 因.为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和 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

 科学化管理是在城市降雨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 统平 台基础上建立城市 内涝预警预报系统 。是解决 城市内涝问题 的重要措施 [173。2012 年 8 月广东水 文局建成 了全 国首个城市内涝预警系统 .投入试运 行后发挥 了很好 的社会效益 ,编制城市洪涝风 险 图 ,作 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据之一。芜湖市 2012 年 4 月投入运行城市排涝监控中心 。可以远程监视 15 个市级管辖泵站 的运行状态 ,市区水 系 20 个采 集点的实时水位 、水势 、流量及城 区道路积水情 况。利用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助于对管渠 的维护管 理,也为城市排涝预报 、分析和及时调度提供充分 依据。

 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模拟或管 理的软件有美 国 SWMM、英 国 WORLINGFOR D 和丹麦 DHI 等 .由 于是 国外软件 ,在相关参数设定时国内规范并没有 准确推荐值 ,需借助国内外经验设定。我 国在建模 方面的理论 已逐步成熟 ,在加强应用国外先进软件 进行信息化管理 的同时 ,也需鼓励 自主研发软件。

 2.2 有关法制 系统有待 完善 分析国外有关雨水先进法制系统 。都有政府管 ·15 ·

 INDUSTRIAL WATER&WASTEWATER 工业用水与废水 Vo1.46 No.5 Oct..2015 制和经济刺激两类制度[18]。绿地是缓解雨岛效应和 控制径流系数 的关键 .在房地产事业膨胀的今天 , 国家没有进行强制干预与经济刺激 。以往的绿地 、 湖泊变成了高楼大厦 .开发商寻求利润更不会建立 雨水...

篇三: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内涝问题治理工作方案

 遵照**工作部署安排和有关要求,根据市委关于中央巡视杭州市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关于防灾救灾、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和加快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切实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建立完善内涝治理体系,要切实统筹好江、河、湖、溪等防洪排涝体系各要素,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排水防涝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问题导向,全面整改。围绕中央巡视反馈的城市内涝问题,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对照国家及省、市城市内涝防治有关标准,对小流域山洪治理、河网系统、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梳理盘点,查找问题短板和瓶颈卡口,对症下药,科学制定整改措施。

 (三)条块结合,压实责任。各单位要对照自身职责,理清管理责任和范围边界,强化部门指导及部门与属地合作联动,积极开展自查自改,形成多领域、多专业、全域性、系统性共同治理格局。

 三、整改目标 不折不扣、按时保质完成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非法侵占河湖岸线等“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建立完善的城市内涝治理工程体系,基本消除现存的易涝区。

 四、整改内容和措施 (一)完善工作体系

 成立市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专班,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负责规划、统筹、会商、协调、考核、通报等工作。各相关部门确定分管领导、业务科室及联系人,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担当,各司其职,共同发力(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二)突出规划引领 编制《市城市内涝系统化实施方案》(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三)加快提标改造 1.对照《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等规范要求,结合地块、区域开发、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整治等,加快排水管网建设、老旧低标准管网有机更新及排水泵站新(改、扩)建,推进未整治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2.对小流域山洪进行系统规划治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做好涉河项目的审批及批后监管。(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四)加强长效监管 1.完善“河长制”。加强巡查、督查检查,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发现一起整改一起,监督属地及职能部门做好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及已创建零直排区回头看、查漏补缺工作。监督属地及职能部门落实长效管理主体责任,确保雨污分流成效。(牵头单位:市五水共治办)

 2.组织各单位深入开展在建工地及影响区域内临时排水设施建设和易淹易涝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落实排水“一点一方案”,纳入诚信管理,实现长效风险管控,工地规范排水全覆盖。(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3.组织深入开展建筑物地下空间易淹易涝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补齐防御短板,监督落实主体责任和应急措施,实现长效风险管控。(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4.组织开展泵站、排水管网、下穿立交、桥涵等市政设施易淹易涝风险隐患排查,建立管网、河网长效清疏机制,建立管网检测评估机制;加大对非法侵占城市河道水域岸线、损毁排水设施等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加快排水设施数字化、智慧化能力建设,落实常态化风险管控。(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5.督促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配备城市内涝应急必要的设备、装备、物资,压实属地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牵头单位:市应急管理局)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做到任务清晰明确、措施有的放矢、监管认真严格、结果优质高效。

 (二)立即部署行动。各单位要始终保持高度紧迫感,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对可以立即整改的问题,拿出硬招实招,立整立改;对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问题,倒排时间、按时整改;因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应急(紧急)项目、常态化项目等做好工作经费计划和保障,财政部门要按照最新定额要求,调整并足额保障排水防涝设施长效管养经费。

 (四)建立长效机制。各单位不但要按本年度整改时间节点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整改工作,还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长效工作机制。

篇四: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于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的视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汛工作的部署要求,协助市委、市政府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切实提高我市防洪排涝能力。9 月 8 日,市政协主席黄庚倜带领部分住平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围绕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城区排水管网布局、城市内涝应急处置等方面,赴新华区、湛河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视察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本次活动实地查看诚朴路南段国铁立交桥、开源路二十八中、亚兴路国铁立交桥、姚电大道芦铁庄高速立交桥、园林路与常青路交叉口、崇文路与新平宝路交叉口 6 个易涝点、1 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总体情况 7 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防汛工作部署,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警觉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迅速、预案充分、措施有力,以战时状态、战时措施、战时纪律全力以赴抓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制度。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调整充

  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 2021 年度城市防汛工作的通知》《城市防汛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文件,先后 5 次召开防汛工作会议,认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会商研判雨情、水情、灾情,详细了解水库、尾矿库、地质灾害点、城市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整治和群众避险转移、抢险物资储备等情况。市委书记张雷明、市长赵文峰等领导同志深入一线,亲自督战,指导基层按照“属地管理、党政同责”的要求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市、区两级组织网络,为做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排除积水隐患。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组织,清淤疏通各类排水管网近 30 千米,排水检查井 2.5万余座,检修保养大功率抽水泵 13 台,安装检查井防护网7600 张,加装雨水箅子 116 组,连接管路 3.1 千米,增大收水面积 2700 平方米。针对部分易涝点排水速度慢、积水时间长等问题深入研究,细化解决方案。比如:对建设路任庄易涝点铺设 DN800 钢筋混凝土管道 790 米,增设砖砌检查井13 座,雨水双平篦 44 座,确保解决排水不畅等问题。对开源路二十八中易涝点向北铺设 DN800 钢筋混凝土雨水管道,增设 16 组雨水箅子,有效增大收水面积。通过多措并举,我市城区基本实现雨停后积水 2 小时内自然排完的目标,有效杜绝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三是注重科技支撑,精准预警防 范。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在城区下穿式桥涵和易涝点增设 9 处监控

  水位自动报警系统,实现了对城区主要道路及桥涵易涝点的全覆盖、无盲区。同时开启汛期电子警示屏,实时显示积水深度,启用 30 部防汛对讲手台,确保汛情无缝对接,信息及时传递。组建 1100 人的城市内涝应急处置队伍,配齐抽水泵、发电机、救生衣、编织袋、铁丝等物资器械,先后 6次组织针对性应急演练。科学研判汛情,合理调配力量,安排工作人员在易涝点设置警示标志,疏导车辆行人,清理道路杂物,开展排水作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处置险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升。由于我市历年来很少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少数职能部门和部分人民群众对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划分和应对常识缺乏必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缺少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对防汛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比如,诚朴路南段国铁立交桥附近拆迁工程滞后,导致该桥周边的排水系统无法建造,遇到暴雨天气只能依靠人工临时抽排,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二是自然调蓄空间不足。受城市规划和水系分布等现实情况的制约,我市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距离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设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凌云路和园林路交叉口以北和园林路中段地势较低,且南北方向纵坡角度大,雨水管道的管径偏小,下暴雨时陈庄沟水位上涨,制约园林路雨水管道的

  排水功能。西干渠河床较高,汛期水位上涨,翻过河堤流入未来路,形成河水倒灌。

 三是排水设施亟待升级。部分管网和泵站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标准没有因地制宜,日常检查维护力度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比如,开源路南段附近的慢车道原有一路向南排放的雨水管道,管径 1 米,但目前开源路高速入口处为断头路,雨水管道出口尚未打通,导致二十八中附近积水。东环路平煤铁路立交桥附近建有泵站,但机排效率不高,积水现象严重,抽排水能力达不到标准要求。

 三、意见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科学预防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不断增强做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补齐短板。完善城市排水与内涝防范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落实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认真做好城区交通组织、应急疏散等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制度及调用流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科学统筹城市规划。对标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国土空间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优化布局城市功能,加强项目选址论证,注重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排水分区,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确保新、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消除“城

  市看海”现象。对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确保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设施能够保障城市安全运转。

 三是有序推进修复治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区域发展规模等因素,科学明确治理策略和任务,有序修复河流、湖泊、湿地等,保留天然雨洪通道、蓄滞洪空间,恢复并增加水空间,扩展城市及周边的自然调蓄空间,构建起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积极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硬化地面中的可渗透面积比例,因地制宜使用透水性铺装,合理增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软性透水设施。

 四是系统建设防涝工程。改造易造成积水内涝问题和混错接的雨污水管网,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的防洪排涝设施。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通过截流、调蓄等方式,减少雨季溢流污染,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不达标的,改造或增设泵站,提高机排能力。改造雨水口等收水设施,确保收水和排水能力相匹配。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阀门等附属设施,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满足要求。

 五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强化城市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依法查处侵占、破坏、非法迁改防洪排涝设施,以及随意封堵雨水排口,向雨水设施和检查井倾倒垃圾杂物、水泥残渣、施工泥浆等行为。落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

  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频次。特别是汛前要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清疏养护排水设施。

推荐访问: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内涝 对策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