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5篇

时间:2022-08-22 11: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5篇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56人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路径刘伟亮 谢 红 陈 思(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5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5篇

篇一: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p>

 动

 保

 障

 世

 界56人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路径刘伟亮 谢 红 陈 思(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与根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更高、内容更丰富、对象特点更加鲜明、教育方式更丰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要以培育“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建好劳动教育“金课群”,搭建劳动教育“实践系”,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要求,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高度,对高校提出了构建科学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1] 。劳动、劳动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征程中具有基础作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切实肩负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时代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劳动精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2] 。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时代使命的生力军,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情怀,为新时代提供人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最终推动在广大青年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高校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度,决定其未来发展高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等绝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而应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基本工作态度和基本精神风貌,落实于“六个下功夫”,融入新时代、奉献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造就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引导人向自身本质复归的实践活动” [3] 。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观点偏向于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智育和实践教育的形式或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被弱化、淡化、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生活中崇尚安逸、贪图享受;学习中缺勤缺课、应付敷衍;习惯上足不出户、懒散拖沓……这种种问题与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缺乏专门的、系统扎实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全国教育大会重新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内容。“五育并举”是我党对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弘扬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的互融共通、相互促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新命题。“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意味着不可或缺。德智体美劳五大要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统一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进程中。(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与根本要求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脱离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无源之水。“劳动教育在理论联系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推动学生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协作精神、坚毅品质、劳动习惯等很多意想不到的思想观点” [4]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链条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本身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种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消除唯分数、唯书本、唯考试、追求“纸面成长”的不良倾向。高校可以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开展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劳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在劳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在劳动中培养奋斗精神、在劳动中锻炼强健体魄、在劳动中增强综合素质,以劳动教育夯实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与思想基础。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更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弘扬“一种精神”,端正“两种态度”,外化“三种行为”,内化“四种观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路育人机制研究”(项目号:JG2018-249)、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新时代财经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成果之一。

 劳

 动

 保

 障

 世

 界57人才培养德、大情怀的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更丰富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是劳动、学习、实践、创业、奋斗的统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大学生的劳动方式、劳动领域、劳动岗位必然发生变化,简单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交织,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更广,不仅要注重传统劳动精神、劳动品德、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劳动形态、劳动认知、劳动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劳动价值观塑造为核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的劳动观。(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象特点更鲜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面向的是“00后”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0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大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相对的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土壤” [5] ,家庭原生态劳动教育缺失,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未曾经历艰辛生活的磨砺,存在“个体本位”思想,有劳动认知模糊、劳动情感淡漠、劳动意志薄弱、劳动行为缺乏、劳动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违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偏离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劳动教育方面急需补课。(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式更丰富新时代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对象的新特质,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要比以往更丰富、更具时代性。在利用传统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更要精准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强化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传播力。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全方位、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满足感。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一)培育“劳动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关键是“加强价值引领,凸显劳动教育的导向性,把培养劳动素质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结合起来” [6] ,在观念层面 “以大劳动观、大教育观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 [7] 。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如何培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一是围绕一个核心——弘扬劳动精神;二是端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两种劳动态度;三是践行三项劳动行为范式,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是深刻理解四个基本道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劳动教育认知体系。劳动价值观教育,关键就是破解“没有劳动的教育”或“没有教育的劳动”,引导大学生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二)建好劳动教育“金课群”要在“课程创建”上下功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学分、时间、师资、场地,统筹优化劳动教育类独立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重视“构建系统性、实用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8] ;要在“内涵挖掘”上下功夫。发掘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元素,讲清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实现劳动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在“有机衔接”上下功夫,实现劳动教育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三)搭建劳动教育“实践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在劳动实践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 [9] 。打造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实现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专业劳动与日常生活劳动的紧密结合,开展好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实干中提升能力。(四)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从制度政策层面为劳动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教育质量需求的劳动教育关键事项。依法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一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劳动教育共同体。实现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贯通,分类分层施策,注重有机衔接;二是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共同体,以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把握好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建设一支崇尚劳动、勤勉劳动的教师工作队伍,在抓好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同时,发挥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全要素、全资源。以“四自教育”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观能动性,“斗真斗硬”劳动教育评价,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核心指标之一,让劳动教育成为我们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20734.htm.[2]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8(01).[3]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4]王丽娜.“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5]刘向兵,李珂.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J].教学与研究.2017(04).[6]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07).[7]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8]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学,2019(05).[9]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作者简介:刘伟亮(1983—),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谢红(1975—),女,四川宜宾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思(1993—),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二: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第二章 培育劳动品质

 2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3争强好胜的意思是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实际上,争强好胜者虽然有不服输的精神,但如果凡事都要争个输赢,就显得偏执甚至心胸狭隘。积极主动更深层的含义是责任感,强调做事的态度。因此,积极主动劳动的人,绝不会争强好胜,而是对自己和劳动任务负责。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1.积极主动不是争强好胜

 4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承担劳动任务,欣然接受劳动任务。况且,日常的劳动任务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的,我们不应把它们看成一种负担。将欣然接受劳动任务的习惯持续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都将有很大的帮助。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2.欣然接受劳动任务

 5“苦差事”一般指难度大而回报低的事情,或辛苦而枯燥的事情。“分外事”一般指自己职责或任务范围外的事。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3.正确对待“苦差事”“分外事”另一方面,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展示舞台,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适时地表现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在劳动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

 6乐于助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帮助他人劳动的过程中,要做到真诚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应要求有所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帮助他人完成劳动任务,有时收获的是个人的成长,有时收获的是真诚的友谊,有时收获的是拼搏奋斗的精神,有时收获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主动承担劳动任务4.乐于帮助他人完成劳动任务

 7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来做,就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错过很多机会,虚度年华,导致很多的事情都成了幻想。因此,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在接到劳动任务时,要进行自我管理,给自己设定任务完成期限和完成标准,充分利用好劳动时间,及时付诸行动。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1.及时实施劳动任务

 8不折不扣地落实劳动就是指我们在劳动中不能滥竽充数、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投机取巧,要欣然接受全部的劳动工作。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2.不折不扣地落实劳动在思想指导方面,我们首先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增强尽职履责的本领在具体行动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劳动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并制订合理的劳动计划,其次要严格按照劳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劳动。

 9全身心地投入劳动,需要我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在劳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平凡的事情变得不平凡。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3.全身心地投入劳动

 10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4.克服劳动中的困难(3)请教他人(2)分解劳动任务(1)劳逸结合

 11克服懒惰情绪,辛勤劳动是人的本分。长期存在懒惰情绪,行为上散漫、松懈,做事得过且过,思想上不思进取,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一个在劳动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人,应该通过自我调整克服这种懒惰情绪。二、尽心尽力做好劳动任务5.克服劳动中的懒惰情绪

 12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主要是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不仅要求我们尽心尽力地完成劳动任务,还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劳动中的困难和懒惰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中,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就会水到渠成。三、精益求精地完成劳动任务

 13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14一、遵守规范1. 遵守社会规范一要遵纪守法,自觉学法、懂法,合法劳动二要明礼诚信,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文明礼貌,与人交往应该信守承诺四要勤俭自强,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取三要团结友善,与人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五要敬业奉献,恪尽职守,兢业工作,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15一、遵守规范2. 遵守劳动规范(2)对劳动过程中涉及的他人、团体和组织讲诚信。如对客户和同事讲诚信,真诚对待;对团队成员讲诚信,开诚布公,精诚合作;对上级领导讲诚信,信守承偌,说到做到。(1)在劳动过程中讲诚信。在劳动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绝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欺骗、窃取劳动资料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行为;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按时按质地完成劳动任务。

 16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诚信劳动不仅要求我们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劳动,还要求我们在失误面前勇于担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

 17三、脚踏实地诚信劳动需要我们培养起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待劳动任务态度诚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人也一样,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相信勤能补拙,付出终有收获。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18主动劳动 01诚信劳动 02目录 | Contents合作劳动 03

 19一、合作劳动的意义(1)合作劳动能满足人类群体的需求。(2)合作劳动能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3)合作劳动能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

 20二、树立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应积极树立合作意识,奠定个人自我发展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懂得自己与别人合作时,先付出对别人的信任,才会收到别人的信任。其次,有团队就可能出现竞争,我们应该树立团队意识,不应看重输赢,应注重参与。

 21三、提升合作劳动的能力(1)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2)尊重团体每一位成员(3)善于鼓励他人 (4)有效地讨论问题

 22劳动体验——争做文明寝室一、活动名称争做文明寝室。二、活动主旨与意义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发起“争做文明寝室”这一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养成日常的寝室劳动习惯。学生将生活区域管理得干净整洁,既可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又可锻炼自己的劳动意识。三、活动内容周五下课后,教师统一组织全班学生在教室内开会,说明本次劳动的具体任务。全班同学以寝室为单位,在明确任务后开始分组,并指定每组的劳动内容。然后统一在 1 ~ 2 小时内,将寝室打扫得干净整洁,教师及时评分。具体内容如下。(1)打扫各寝室的地面、墙面卫生。(2)打扫各寝室的阳台、卫生间卫生。(3)打扫个人床铺、床底和书桌卫生。

 23劳动体验——争做文明寝室(3)打扫个人床铺、床底和书桌卫生。(4)打扫需要各寝室负责的公共区域的卫生。周一早上上课前,教师再次检查全班各寝室的卫生情况,并再次评分。综合两次评分,评选出本次活动的文明寝室。四、活动要求1.地面、墙面卫生(1)地面干净整洁,无纸屑、果皮、杂物,无污水积存现象。(2)门窗、玻璃、柜子、灯具上无浮尘污迹,室内墙角无灰尘、蜘蛛网等。2.阳台、卫生间卫生(1)阳台物品摆放整齐,无垃圾积存。(2)阳台地面、窗户、墙面无灰尘、无垃圾、无划痕。(3)卫生间地面、墙面干净整洁,无各种杂物和污水积存,空气清新。(4)马桶内无粪便积存,流水畅通。

 24劳动体验——争做文明寝室3.个人床铺、床底、书桌卫生(1)床上被褥、床单叠放整齐,干净整洁,方向一致。(2)床铺下鞋子摆放有序,统一形式。(3)床位所在墙面无乱扯乱挂、乱刻乱画情况。(4)暖瓶、洗漱用品、餐具、卫生用具等要统一位置、固定摆放。(5)不能出现未及时清洗的脏衣物。4.公共区域卫生(1)地面干净整洁,无垃圾、无积水。(2)墙面干净整洁,无灰尘、无划痕。(3)楼梯干净整洁,无灰尘、无损坏。

 25劳动体验——争做文明寝室五、活动测评你在本次活动中体验了与小组同学交流、配合的过程。请你客观评价本次劳动的成效,评价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诚实性、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个人价值等情况,然后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计划,填入表中。

 大学生劳动教育(附微课视频)大 学 生 劳 动 教 育感 谢 观 看

篇三: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要: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既是检验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又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指挥棒,建立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和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由劳动意识、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五个维度和相应的十个二级指标构成;要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运用于大学生日常劳动素养监测、典型示范教育、毕业评价中,发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534 ( 2022 )

 01-0009-05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 2020 年立项项目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研究”( 2020GXJK061 ); 2020 年度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研究与实践”( 2JY20042 ); 2020 年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SYDI001 )。作者简介:温晓年( 1986- ),男,江西南康人,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唐志凤( 1989- ),女,广东信宜人,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梁淑锰( 2000-) ,男,广东汕尾人,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2019 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 [1] 。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

 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参加社会劳动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劳动素养水平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化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积极开展,发现和修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发挥评价体系对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的激励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当前学术界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特别是《意见》颁布以来,学术界兴起了“劳动教育”研究的热潮, 有集中于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劳动教育的政策变迁、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而对于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 学术界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较少。

 劳动素养评价是劳动教育的指挥棒,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加强科学化的高校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和急迫。劳动素养是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旨归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笔者认为高校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的人的现代化主体建构的重要一环,要紧紧抓住劳动素养这个根本和旨归,要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要求相吻合。

 劳动教育是“高校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专业特性,培养与中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温晓年1唐志风2梁淑锰1( 1. 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2.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第 25 卷·第 1 期2022 年 2 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25 , No.1Feb.20229DOI:10.13985/j.cnki.34-1227/c.2022.01.022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素养的教育过程” [3] 。

 劳动素养作为人现代性的重要映射,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在经过劳动教育过程之后,应具备一种“应然”的观念、精神、知识、能力、习惯与品质等素质。

 这种“应然”的观念、精神、知识、能力、 习惯与品质是与国家劳动教育目标所对应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

 大学生劳动素养就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意识、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的有机统一。

 而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所反映的是劳动素养“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运用等内容,是一种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系统化评价体系。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本质上是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育人导向机制,对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和塑造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规范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和种类众多,各高校之间差异性较大。

 以高校外部来看,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综合性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都不相同;以高校内部来看,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不同院系以及专业之间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要求又有不同。

 因此,要发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劳动育人价值效应的最大化,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因地制宜,要与高校、院系以及大学生群体特征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把握好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和激励作用。(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 精准性的育人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长特性相适应,能客观真实反映大学生劳动素养实际状况,能代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应成为大学生劳动素养长远发展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指南。

 科学性原则的建立需要高校把握三个重要维度。

 一是国家维度。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要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劳动教育政策、制度、文件等规定的要求下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偏离国家劳动教育目标的方向。

 二是社会维度。

 社会维度体现为大学生在高校受劳动教育之后所形成的劳动素养能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劳动能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能量,能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

 三是主体维度。

 主体维度体现于大学生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实际劳动素养水平符合高校和教育者的育人目标,育人实际效果与育人预期目标相吻合;另一方面体现于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之后,对自身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等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大学生劳动教育实际获得体验与参加劳动教育心理预期相一致。

 三重维度是高校劳动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更是高水平劳动素养形成的生成机制。(二)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高校从实际出发,尊重劳动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 针对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特征制定相应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一是把握大学生专业特性。

 要结合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把劳动素养评价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相结合,发挥评价机制在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和实践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二是把握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低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是劳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是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生高水平劳动素养的形成是在劳动教育动态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实现的,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锐化过程,要在平时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成长变化记录”的形式及时跟踪、观察、反馈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趋势。(三)可操作性原则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还要注重可操作性原则,方便高校劳动教育者容易、简单操作。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建立应结构科学、措辞清晰、内涵准确、外延清楚,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运行才能具备规模性、推广性的操作性价值。(四)时代性原则劳动实践本质上是生产力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具备与社会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素养。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校劳动教10

 育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者。

 因此,要发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时代导向作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要突出时代性和前瞻性,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动态的,应随着时代变化和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基本设计由于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与各高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下,本文建构的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是一种普遍性的基本设计。

 这种普遍性的基本设计是在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文件、政策的研究基础上构建的,是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之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种符合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素养。

 因此,按照国家出台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以及劳动素养内涵,本文建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分为劳动意识、 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五个维度,每一维度有相应的二级指标构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基本设计(一)劳动意识劳动意识反映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认知、 态度、价值取向,对劳动实践起到指引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应具备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指标 1 :劳动价值观指标描述:

 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学习与实践,特别是积极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具备马克思主义劳动立场、观点和方法。指标 2 :劳动观念指标描述: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1] 。(二)劳动知识劳动知识是指大学生在经过系统化的劳动课程学习以及劳动实践之后, 拥有基础的劳动法律、劳动权益等方面的知识。

 劳动知识可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部分。

 劳动知识是大学生毕业之后参加社会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指标 1 :劳动理论知识劳动理论知识包括熟悉目前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律、劳动政策、就业创业政策、劳动维权知识等理11

 论性知识。指标 2 :劳动实践知识劳动实践知识一般是高校毕业生经过劳动教育和专业学习之后,把劳动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劳动实践知识表现为如专业学习实践评价、劳动教育实践评价等构成。(三)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组成的核心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劳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其掌握必要劳动技能,能在社会中能独立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劳动能力,能为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这种创造性劳动不是重复低水平的劳动,而是具有从 0 到 1 突破的创新性劳动能力。指标 1 :劳动技能掌握必要基本的劳动技能,大学生能在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能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表现为具备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能力等。指标 2 :创造性劳动能力创造性劳动是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和专业学习教育中具备科学、创新思维,形成原创性和创新物化能力。(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习惯与品质是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劳动行为规范和行为品质。

 劳动习惯与品质是反映劳动教育效果投射到大学生中的一种直观参照,对检查和反馈劳动教育实施状况具有直观性的效果。指标 1 :劳动习惯指标描述: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自觉自愿劳动、主动劳动;劳动实践中注重行为安全规范和效率原则。指标 2 :劳动品质在劳动教育中形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忠诚岗位和职责、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的个人劳动品质。(五)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标识性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4] 。

 劳动精神维度的二级指标分为劳动精神的内化和劳动精神外化。指标 1 :劳动精神的内化指标描述:通过劳动精神的理论学习,熟悉劳动精神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到劳动精神形成的理论、实践、现实逻辑,了解本行业知名的劳动英模人物和故事,自觉把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内化为自身思想自觉。指标 2 :劳动精神的外化指标描述:积极弘扬和传播劳动精神,把劳动精神外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积极参加志愿劳动服务。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运用劳动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把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纳入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应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要求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运用到大学生日常劳动素养监测、典型示范教育、毕业评价中,发挥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激励作用。(一)把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运用到日常劳动素养监测大学生高水平劳动素养的形成在于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在于让劳动教育所彰显的价值理性、育人功能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生活实践中。

 一...

篇四: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深化劳动技能课改,丰富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打造特色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劳动激励机制,营造浓厚劳动育人氛围。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质,激发学生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劳动情怀,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劳动教育建设组织机构

 为保障劳动教育建设顺利开展,XX 大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下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建设专门委员会劳动教育建设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

 员:XXX、XXX、XXX、XXX

 二、总体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

 2.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拓展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自觉参与教室、实验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劳动教育实施主要内容

 (一)建设新精神劳动文化

 1.营造浓厚劳动育人氛围

  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开展“劳模大讲堂”“优秀校友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动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进行身体锻炼,劳动还是一种精神培养,使得全校形成“处处动手”“时时助人”,从身边的一次捡拾垃圾、一次扶起倒掉的自行车开始,在全校形成“我爱劳动”的氛围,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2.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

 通过网站、宣传栏、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利用各学院公众号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开展“我身边的劳动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新青年、劳动最美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

 1.注重德育引领,打造“一专一课”的劳动技能课

  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技能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以拓展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为目的,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

 2.贯彻知行合一,开展日常生活的“净化校园”行动

 将劳动教育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大一学生从入学伊始,以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实施“教室、实验室、宿舍”卫生打扫劳动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对校园内的公共区域实施分片负责制,或将部分环境保洁工作与勤工助学岗位相关联,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制定劳动实践考核标准,完成评优和成绩认定工作,开展“最美教室”、“最美草坪”、“最美宿舍”及“最美劳动人”等评选工作,通过宣传“劳动能手”,展示模范的带头作用。

 3.突出专业特色,重构“一院一基地”的劳动实践环节

 各学院开展以学生社团为主体、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活动周及具有专业特色的“一院一基地”劳动实践环节。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抓手,把劳动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学生实习实训及学科竞赛等各个教学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打造“专业

  +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第二课堂学时,在每个学期末按照学校的学时学分对应关系,统认定第二课堂学分。

 4.强化“志愿公益”,积极开展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

 建立校院两级社会服务“志愿公益”机制,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志愿公益活动,推出“实践研习”、科技创新创业等系列活动,强化社团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积极搭建和劳动技能课程相关的志愿服务平台,实施项目式管理,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抓好“西部计划”,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培养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5.选树典型示范,构建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并建立评选优秀劳动实践大学生表彰体系,开展优秀学生劳动模范、优秀劳

  动班集体、优秀劳动团队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活动,营造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育人氛围,激发学生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劳动情怀。优秀学生作为模范典型,开展专题劳动教育讲座,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人”的精神鼓舞和激励。

 (三)健全劳动教育管理体系

 1.完善劳动教育必修学分管理

 劳动学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劳动学分的修读将纳入学生评优评先以及研究生推免工作考核范围。设置劳动必修学分 3 分,包括劳动实践课 2 学分和劳动技能课 1 学分。

 (1)劳动实践课。包括教室、校园、操场、实验室等卫生打扫保洁、浇树、植树等形式劳动实践。累计 24 学时或集中一周计 1 学分,考核合格后,获得劳动实践学分;劳动实践课分为校管和院管两部分,校管 1.5 学分,院管 0.5 学分。

 (2)劳动技能课。坚持 OBE 理念,结合专业特色,以拓展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为目的开设手工劳动类、科技劳动类、创意劳动类、拓展劳动类、职业规划类等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技能课程,16-24学时计为1学分,其中实践学时不得少于 8 学时。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一门技能课程,考核合格后,获得 1 学分。

 2.制定劳动技能课程建设标准

  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精心谋划劳动技能课程建设,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校级金课,形成课程群,并依托互联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1)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依据 OBE 理念,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

 (2)课程目标。从技能目标、劳育目标、课程思政目标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要求,着重技能培养,强化劳动品质培养;课程目标须对毕业要求分指标点进行支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须对课程目标进行支撑。

 (3)课程内容。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围绕如何做的问题,注重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及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4)教学方法。劳动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要适合劳动技能课程特点,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教学方式。

 (5)课程评价。结合专业特点及课程目标,注重过程性考核、非标准答案考核,控制期末考核成绩比重(不得超过60%),考核方式要体现过程性考核各环节比重和评价标准。课程成果以实物、产品、模型、设计报告、图纸或照片等多

  种形式呈现,后续可以作为竞赛、展览等的素材。同时对外推广,服务社会,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价值感。

 (6)课程特色。课程结合专业特色且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要符合劳动技能课程特征,真正体现劳育元素。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劳动技能课程中,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技能课除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外,也体现更高阶的教学目的,即贵在明理。通过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道理,理解劳动中的科学内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社会、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

 (7)特色金课。鼓励教师进行劳动技能课程教学体系改实践,在实践授课过程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实践课的内容及水平。在全校范围内,遴选部分“优秀劳动技能课程”,打造成校级一流劳动技能课程,向全校进行课程建设经验推广,形成学校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技能课程”特色。

 (8)教材建设。依托劳动技能课,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组织教师完善劳动技能课大纲、讲义及教学设计,进而编写一系列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劳动技能课程教材,劳动技能课程教材中包含(不限于)课程思政、劳动习惯养成、专业技能、劳动实践能力、劳动创新能力培养及劳动技能成果展示等内容。

  3.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

 以劳动技能课为基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渠道,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努力遴选打造一批劳动技能实践场所或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丰富创新劳动实践形式,包括文科类学生的社会实践、工科类学生动手实践、理科学生的荒地开发、医学生的药用植物种植、艺术类的产品设计等,分类别开展相关劳动实践活动。对工科各专业原有的生产实习实践环节课程进行调研改,让生产实习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阶段,还要寻找合适的企业或者校企融合新途径,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带薪实习等方式真正动手参与企业的各种专业劳动。

 四、劳动教育组织与实施

 (一)劳动课程管理

 劳动学分修读从 2018 级本科学生开始实施,校级劳动实践课原则上主要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展,劳动技能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院级劳动实践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开展。

 1.劳动实践课安排

 校级劳动实践课根据后勤部门及其它部门提出的劳动需求,教务处根据需求学生数量进行劳动实践任务分配,纳

  入成绩管理系统,考核合格后获得校级劳动实践学分。院级劳动实践课由学院自行制定实施方案,提出的劳动需求,安排本学院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任务分配,纳入成绩管理系统,考核合格后获得院级劳动实践学分。

 2.劳动技能课安排

 每学年春季学期开设劳动技能课,学生须在毕业前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门课程完成修读。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过程,并给出考核评价完成成绩录入。

 (二)实践基地管理

 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结合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按照校级和院级分类挂牌,并进行年度考核,评选优秀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新变化,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与“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建立学生劳育档案

 坚持日常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情感培育与习惯养成相结合,将劳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并记入档案,作为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四)劳动成果展示及宣传

 开展“五月劳动月”活动。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对上一年的“劳动模范”“劳动技能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宣传与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获得感、成就感。在全校形成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蔚然成风,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

 五、部门职责

 (一)教务处

 1.负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的组织与协调;

 2.根据劳动需求和人员需求,分配学生校内劳动实践任务;

 3.牵头劳动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包括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等。

 4.审核、认定劳动学分,劳动学分修读不合格学生的重修安排。

 (二)后勤集团

 1.提出劳动实践需求(如劳动区域、劳动单元划分、劳动实践内容等)和人员需求(如每个劳动单元需要学生人数);

 2.提供校内劳动实践必要的工具,并安排好工具领取存放地点;

 3.制定校内劳动实践考核...

篇五: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精神是在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和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劳动态度、劳动意志、劳动情感、劳动观念等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的有机复合体。

 2020 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意见》赋予劳动精神以新的品质要素和时代内涵,为高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现实着力点。着力涵育勤俭美德,端正大学生勤勉自持的劳动态度近年来, 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极大凸显了培养劳动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勤俭作为劳动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劳动基本态度与道德取向的反映。

 勤能开源、俭可节流,二者相辅相成,影响和决定劳动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以“勤思劳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以立志,俭以养德”等思想深刻阐明了勤俭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勤俭建国”方针、“勤俭”公民道德规范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新风,都是对勤俭美德的赓续与弘扬。

 新时代,教育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勤俭美德,集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底气和实力,更具有重要意义。着力涵育勤俭美德,旨在端正大学生勤勉自持的劳动态度。

 为此,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劳动实践锻炼,深化劳动认知。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一切社会财富和历史进步都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劳动教育是人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源泉,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把“总钥匙”,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价值选择、人生考量时,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真正明白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结出果实。

 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亲身体验劳动甘苦,抵制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树立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的基本态度。

 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大学生领悟勤俭的意义。

 要立足基本国情,宣传与时俱进的勤俭观和符合实际的消费观、资源观,倡导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四个着力点[摘要]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的总体目标要求,涵育大学生勤俭美德、筑牢大学生奋斗信念、塑造大学生创新品格、厚植大学生奉献情怀,明确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容体系与实践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汇聚强大智慧和能量。[关键词]劳动精神;勤俭;奋斗;创新;奉献黄蓉生 樊新华聚焦劳动精神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本期聚焦劳动精神组织专题文章,敬请关注。4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耕不辍,富而不奢”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与勤俭节约并行不悖是文明进步之表现,深刻理解劳动与享受的辩证统一。

 三要加强个人修养与制度约束,提升大学生的勤俭修为。

 要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用勤奋学习、诚实劳动、节俭自律等日常言行熏陶浸染,引导大学生不弃微末、身体力行并持之以恒。要建章立制,引导大学生遵守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做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将勤俭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着力筑牢奋斗信念,锤炼大学生勇于拼搏的劳动意志奋斗是指通过劳动改变现状或开拓未来的坚定信念与行动姿态,是一个为达成既定目标、实现理想抱负不懈劳动、顽强斗争的实践过程,体现为不畏艰险、昂扬向上的意志状态与精神风貌。纵观中外历史,凡有所作为者无不是经过攻坚克难而成大业,一切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无不在永久奋斗的信念坚守中孕育创造。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法宝与力量之源。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不懈奋斗、劳动创造,因此,筑牢大学生奋斗信念至关重要。着力筑牢奋斗信念, 旨在锤炼大学生勇于拼搏的劳动意志。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把准奋斗方向。

 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大学生以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机遇和挑战, 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事业中;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和现实定位,根据自身现状规划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可行性职业目标,使奋斗之路更加理性、务实。

 第二,搭建素质能力培育平台,增强奋斗本领。

 要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育优良校风、 健全学习约束机制等, 鼓励大学生勤学善思,敏于求知。同时,拓展深入基层、学以致用的实践锻炼平台,使大学生依靠踏实学习、诚实劳动,练就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第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锤炼奋斗意志。在大学生遭遇大事、难事、急事,奋斗意志动摇或消减时,高校要根据个体差异和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分析归因、找准问题、疏解情绪、解疑释惑,引导他们在摔打、挫折、考验中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高校要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在就业创业、 社会参与、 权益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畅通渠道,坚定大学生的奋斗初心。着力塑造创新品格,树立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劳动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 应当适应环境变化要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塑造创新品格目标。创新通常指运用已有知识,对事物进行改进或创造而产生超常价值的劳动实践形式,是引领驱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

 创新的标志在于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突破性成果,凝结着人们打破思维定式与条条框框、敢走前人未走之路的勇气和智慧,是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不落窠臼的思维超越和标新立异的创造能力等品格的综合呈现,是最具时代特色的劳动精神表征。

 当前,创新已成为推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第一引擎,依靠自主创新补齐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诸多短板,既对传统劳动提出挑战,也提供了培养创新精神的珍贵契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塑造创新品格,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劳动大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与智力支持。着力塑造创新品格,旨在树立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劳动理念。

 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引导大学生坚定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挑战力、坚忍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开5

 发、自我创造。要改进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创新指标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功能;多渠道宣传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大学生洞察机会、承担风险、精益求精的创新特质,形成鼓励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

 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的延伸性、综合性、探究性,鼓励大学生大胆构思、怀疑自省,敢于提出问题、敏锐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加强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训练,引导大学生用探究的手段、批判的精神、求异的品质,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平台布局,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建设,完善新兴学科和前沿科学布局,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重大赛事等平台,吸引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信息加工、分析研究、动手操作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工作矩阵,推进虚拟仿真平台、创客空间、创业科技园、孵化基地等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引导大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融入社会、贡献才智。着力厚植奉献情怀,提升大学生担当有为的劳动境界奉献是指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自觉自愿投入劳作、付出劳动、让渡财富甚至舍弃生命的本色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奉献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公共价值体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越能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利益回报与社会尊重。奉献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导向,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决定人们要自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积极劳动创造,按照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关系。

 奉献既表现为危急时刻不畏牺牲的伟大情怀,也体现为包容谦让、扶弱济困的凡人善举,既是高尚的情操境界,更是劳动的责任担当。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厚植奉献情怀上着力,引导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把劳动作为生活需要,将奉献作为人生追求,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着力厚植奉献情怀,旨在提升大学生担当有为的劳动境界。

 首先,引导大学生恪尽职守、敬业奉献。

 敬业是奉献的基本追求。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在平凡岗位上担职尽责就是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作奉献,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在勤学笃用中获得自我提升的契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劳模先进事迹、选树教书育人楷模,坚持“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扶正祛邪、扬清激浊,营造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至公无私、矢志奉献的良好环境。

 其次,引导大学生投身公益、服务奉献。

 鼓励大学生实际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网络公益等志愿服务,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通过规范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探索日常化、长效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中的奉献水平。再次,引导大学生励志有为、爱国奉献。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饮水思源听党话、理直气壮跟党走,深化“四史”理解、坚定“四个自信”,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大力宣传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张富清、黄大年、黄文秀等为榜样,引导大学生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谱写新时代的奉献之歌。总之,在劳动精神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中,勤俭是基石、奋斗是支撑、创新是关键、奉献是归宿,四者相互承接、彼此贯通,统一于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着力于这四者,有助于明确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容体系与实践逻辑,为全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指引。参考文献:[1] 习近平 . 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 年 12月 18日)[N]. 人民日报, 2018-12-19 ( 2 )

 .[2] 习近平 .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 年 9 月 11日)[N]. 人民日报, 2020-9-12 ( 2 )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 重要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本文为 2019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

 19JH0001 ), 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项目编号:

 18JDSZ3009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黄蓉生为原党委书记】(责任编辑:李石纯 王弘扬)6

推荐访问: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 素质 劳动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