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7篇

时间:2022-08-24 15: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7篇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幼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 学 设 计 (2019— 0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7篇

篇一: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

 学

 设

 计

 ( 2019 —

 0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幼儿教育 / 幼儿园工作总结 编订:X XX 文讯教育机构

 幼儿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6 页 幼小衔接中学习品质的培养课题总结

 通过对我园毕业幼儿的跟踪调查发现,在进入小学后,知识储备并不是给孩子学习成绩带来积极影响的第一要素。从长远来看,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关键期,一旦错过关键期,则某些心理品质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5 岁-7 岁是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关键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环境的巨大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适应、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期,须加倍注意幼儿的学习品质的养成。本学期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上学期学习任务之际,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个人专题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培养幼儿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品质。

  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要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一般来讲,热爱学习指的是,既能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于 5 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是比较困难的。作为老师,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幼儿教育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幼儿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6 页 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如开学初,园内为各班配备许多新玩具,由于是新买的需组装和拆卸,孩子们都围过来热情的想帮忙可又不会组装,我及时向孩子推荐说明书,并一字一句念给他们听。孩子和我一起,一步步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做,最终完成了一个个新玩具的组装。这时,我告诉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汉字,认识了汉字就能像老师这样看懂说明书了。孩子们立即对识字表现出巨大的兴趣。把握每一个日常的瞬间,进行教育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孩子心中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我们即可顺势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会接触并掌握大量的词汇,其理解、分析能力也会逐步提高。所以,建议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陪孩子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热情和对书籍的喜爱之情。

  善于思考,也就是在学习中善于动脑筋,多想。俗话说:“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细究”。日常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老师讲完故事后,提问问题,善于思考的孩子很快就能回答上来,有的还能从无疑处生疑。而有的孩子却支支吾吾不会作答,或者是答非所问。可见善于思考的重要。思考不但能促进理解,而且能增强记忆,善于说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品质对以后的学习上大有益处的。

  二、幼儿良好倾听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6 页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大班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良好倾听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对幼儿做出倾听的要求:1、认真听老师讲,不插话,回答问题要举手。2、认真听同伴回答,边听边想,他回答的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如果自己回答,该怎么说好。做到边听边思考。

  其次,孩子毕竟处于学龄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设计及其幼儿听的兴趣。并利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如“xx 小朋友真会听!”“认真听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三、培养幼儿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会为幼儿安排好所有的活动时间,而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有不同的工作特点——他们并不会时时刻刻陪伴着学生。因此,小学生需要学会独立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学,什么时间该玩。在幼小衔接期,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支配时间的能力。例如,刚接触我们班的孩子时,我发现他们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孩子在接到同一个任务时,有的能够很快完成,而有的东磨西蹭迟迟不能完成。针对这一问题,我教孩子根据时钟来安排活动,长针指着 12 的时候,我们开始上课;当长针转到 6 的时候,我们下课。对于幼儿独立完成的任务,我们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会告诉他们,时钟的长针指到某个数字时

 幼儿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6 页 必须结束任务。同时,我和幼儿还一起制定了时间规则,喝水、上厕所必须在活动前或活动后进行,不可以耽误学习本领的时间。现在,我们班的孩子不仅能够认表,还初步具备了时间观念,也不会再边做任务边玩了。下一步,我会给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来安排时间,比如每天预留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要在哪个区域内活动。我会引导他们进行一些不需要教师参加的小游戏,鼓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这样,进入小学后,孩子一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

  最后,正确的坐姿、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爱惜书本的态度,对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也十分重要。整洁、有条理,不仅是一个人的纪律性和内在修养的表现,还是安排好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试想,如果某个孩子经常急需寻找没有及时整理好的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那么他多半会变得情绪急躁,以致影响到学习时的状态。

  通过实践和探索,让我领悟到,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生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实际上,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在课堂上听、思、说三者是相辅相成一样,只有认真听了,加以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说。习惯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而学习品质的养成更是如此。作为老师、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从日常的点点滴滴抓起,给孩子以启发、鼓励、帮助。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孩子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并且让孩子终生受益。这些,

 幼儿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第 6 页 共 6 页 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

 XX 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篇二: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瑚幼儿园幼小衔接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2.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3.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幼儿园的新课程实施有机结合。

 4.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做到有机结合,尤其在儿童发展的评价问题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二、活动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三、具体 措施 (一)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自理:

 1)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

 2)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生活习惯,懂得简单的营养知识,能自觉喝水,知道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等,。

 3)创设环境,让幼儿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长、值日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4)

 2.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

 1)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引导幼儿尝试制定简单的计划,做事有序,不拖拉。

 3)遵守各种活动与游戏的纪律和规则,锻炼意志品质。

 3.社会性:

 1)教师要在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信心。

 2)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

 体。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建立合作意识。

 4)引导幼儿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能够承受小挫折,有责任感,有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做事,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和困难等。

 4.学习习惯与学习适应性:

 1)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话、专注完成自己的任务、正确使用和整理玩具工具等。

 2)适当改变学习环境,调整桌椅摆放。

 3)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

 4)在各种活动中锻炼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经验积累 1)多次参观小学,帮助幼儿积累对小学生活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并解决自己的疑问与顾虑。

 2)引导幼儿了解书包与常见文具的使用方法,并尝试整理,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

 (二)家庭教育指导 1.针对幼小衔接的工作与本班的实际,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班级开设专题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所开展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

 4.指导家长在家庭中作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准备,如:为幼儿购买相应的学习用品,与幼儿共同制定学习活动作息,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

 5.鼓励家长积极参加毕业典礼的准备和开展工作。

 四、内容安排 为使幼儿更充分地了解小学生活,帮助孩子在各方面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开展相应指导,家园配合共同完成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进入大班后的两个学期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项目 时间 具体内容 1.参观小学 1)大班上学期开学初,9月份 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入学期间,参观小学,感受小学学习生活的氛围,了解一年级学生开学初的表现。

 2)大班下学期,5 月份 第二次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小学生的学习常规,感受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变化,激发入小学的愿望。

 参观小学后,梳理自己的疑问与担心,邀请小学生来园,鼓励幼儿向小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看小学生的作业本。

 2)大班下学期,6 月份 邀请小学老师来园为幼儿上一节课,知道小学生摆放书本、文具的规则,感受小学生上课的情景,初步积累小学课堂的经验。

 2.在日常的一日生活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性的培养。

 大班上、下学期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自理能力、为集体服务的能力、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天气及时穿脱衣服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注倾听、积极回答问题、正确使用和取放学习工具与玩具材料、整理物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

 势等。

  良好的社会性,包括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承受小挫折的能力、初步的责任感、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信心等等。

 3.家园配合 1)大班第一学期期初 召开家长会,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我园幼小衔接方案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家庭中的幼小衔接提出具体操作建议。

 2)大班第二学期期初 继续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邀请逸夫小学教师向家长做幼小衔接的讲座,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家长的重视度,并积极配合开展家庭教育。

 4.开展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 大班下学期 详见大班主题方案《我要上小学》内容设计。

  《我要上小学》内容设计:

 活 动 名 称 活 动 要 求 内 容 举 例 我的小书包 1、熟悉、了解如何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

  逐步学习并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

 集体教学:

  我和书包做朋友  各种小文具  找不到的眼镜 区域活动:

  理理小书包  削铅笔  修补图书

 其它活动:

  天天习惯背书包上幼儿园  参观学习用品商店  与父母一起买新书包  “谁的书包最整洁”小评比活动

 参观小学 1、了解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对小学的生活产生一定兴趣。

 2、产生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个小学生。

 集体教学:

  读书郎  不一样的学校  小学生一日生活  假如我是小队长 区域活动:

  附近的小学  测量路线图  小学课程表  采访小学的计划书 其它活动:

  参观小学  采访小学老师、学生  与父母一起去报名  模拟小学运动会 小课堂 1、在模拟小学生的生活中,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和目的意识。

 集体教学:

  上学的早晨  下课十分钟  “争章”统计  课程表  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区域活动:

  电话号码大揭密  小雏鹰争章  我的课间活动设计 其它活动:

  小课堂  班级公约  我与朋友比一比  轮流担任小队长  我有一个小岗位  文明用餐收拾餐具  学用“小记录本” 毕业时刻 1、体会自己的长大,初步养成对老师、父母等周围人感恩的意识与习惯。

 2、产生当一个小学生的光荣感,有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集体教学:

  毕业诗  给老师画大头像  离园纪念册 区域活动:

  毕业赠言  给弟弟妹妹的礼物  做“名片”  离园倒计时  设计成长册 其它活动:

  毕业典礼  与小学生联欢  亲子俱乐部 五、实施建议 1.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和园所实际情况,对幼小衔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要把集中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既要注意活动实施的园本化,更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使活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小学化,知识技能要求的超前化。

 3.要把幼小衔接活动,纳入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计划中,与幼儿园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如,“新教材”大班的《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4.幼儿园教师要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如,坐姿、握笔姿势、用眼卫生等。同时,加强幼儿颈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的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给以因人而异的关怀和帮助。对个别情绪特别焦虑的孩子,要主动会同家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地、愉快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6.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中,要加强与小学的互动,形成幼小联系的机制。要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幼小衔接活动创造机会。同时,幼儿园要加强宣传,积极利用和引导各类媒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7.要积极利用家长会、网络媒体、家长手册等,开展丰富、有效的幼小衔接宣传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同时,要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子女入学前两个月的暑假生活,特别是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切实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

 8.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活动中应加强领导与监督,保证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9.幼小衔接活动 2008 年先在全市的示范园、课改园试验。有条件的区县和幼儿园也可积极实施。2009 年始全市推广。在试验和推广过程中,应认真总结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幼小衔接的经验,并不断发现问题,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品质。

 六、活动评价 1.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三个方面的评价要求,避免以识字多少等知识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要做到幼儿园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一致。

 2.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坚持以正面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评价中,

 多进行个体纵向比较,积极引导幼儿感受自己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做小学生的信心。同时,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

 3.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在评价中,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做到家园互动。尤其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上,更要使家园一致,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4.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在具体内容上,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并主要由幼儿园负责实施:

  入学愿望:喜欢学校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积极、自信的情感体验。

  学习兴趣: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 学习习惯:有倾听、专心阅读的习惯,有初步的任务意识等。

  生活能力:会整理自己物品,有自我服务和保护的能力,有初步的时间概念。

  行为习惯:能初步辨别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好坏,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交往能力:愿意与同伴、老师和周围的人交往,对人有礼貌,能友好相处。

  2013 年 9 月

篇三: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园幼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

 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 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教育、 儿童发展、 对策

 一、

 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 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 因此, 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所谓“幼小衔接” , 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 学校、 幼儿所参与的活动, 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前者为后者做准备,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 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交往、 学习、 生活的基础和保证, 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 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 身体疲劳、 食欲不振、 体重下降等现象; 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 情绪低落、 自信心不足等; 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 厌学, 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 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 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 、 “唯我独享” ,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的倾向, 往往产生“人人为我” 的心理要求, 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 等原则形成突破, 长此以往, 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 合作的机会,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 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 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长期望不同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 既有教育性也有福利性, 一方面要承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任务, 另一方面要服务家长。

 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是幼儿园调整工作的重要依据。

 如我们县城幼儿园通常会分别主要接收来自城市家庭与农村务工及留守等家庭的幼儿,他们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因其自身的经济、 文化、 社会背景的不同, 必然会表现出差异。

 城市的幼儿父母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工作, 且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 家庭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比较高, 对孩子发展的理解更为全面和科学, 有着较为合理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因此城市园家长除了希望幼儿园能够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之外, 还非常重视孩子在园的营养健康、 情绪情感体验及生活习惯的养成。

 农村的幼儿父母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而且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 较低的家庭收入与社会地位使他们更多地赋予教育以改变孩子命运的功利色彩, 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正规教育实现向上流动, 而不再像自己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这必然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希望孩子在园多学习知识与技能。

 他们希望幼儿在园“能掌握拼音的正确读法, 能熟练算数, 能记住更多的英语单词” 等。

 (二)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太大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 一般布置得美观、 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 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 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

 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 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 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

 生活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孩子的兴趣为宗旨, 志在孩子玩中求学。

 而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 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 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3.

 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教师对孩子亲切体贴, 幼儿倍感温馨。

 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 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 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4.

 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 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是在玩中学, 学中玩。

 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 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三)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

  许多家长到大班只重孩子知识准备, 轻能力培养, 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 会做多少算术题, 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 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 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有的私利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或过于考虑小学读写算的教育要求, 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

 致使许多家长常给我们教师施压, 要多教授孩子的文化知识。

 我曾遇到一位家长不止一次地责问我为啥没给孩子留家庭作业等。

 对这种背离“幼儿教育大纲” 的要求, 拼命在知识上加码, 甚至用小学一年级课本进行教学,有的还把小学的一些做法如考试、 留家庭作业搬到幼儿园, 过早地让幼儿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 我甚是反感。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 会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了下列一些情况:

 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 出现上课不专心、 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 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 难度的增加, “储备知识” 用完, 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 导致学习“没后劲” 等问题。所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 更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 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 少走许多弯路。

  三. 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一)

 学制的改革

 可通过重新划分学制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 法国颁布了《教育法案实施条例》。

 新的改革尝试是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 在包括母育学校(法国的幼儿教育机构)

 和小学的整个初等教育中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阶段” 即将 2-11 岁儿童的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教学阶段, 每个阶段一般由三个学年组成:

 一是启蒙学习阶段(2-5 岁), 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 二是基础学习阶段(5-8 岁), 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的前两年; 三是深入学习阶段 (8-11 岁), 包括小学的后三年。

 每个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学,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

 如第二阶段(基础学习阶段)

 里, 学生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 并初步养成自觉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中, 首先强调的是法语的掌握和数学的练习, 但同时也注意现代语言、 形体艺术语言的学习以及公民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当任何一阶段的要求都已达到时, 学生便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学阶段的实验和改革的意义在于,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幼小衔接, 并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⑺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学阶段” 的优点在于, 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 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从而逐渐取得进步, 而对于那些智力“超前” 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提早接触、 学习高一阶段的新知识; 有利于提高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如通过母育学校的五大课程, 让儿童在一种比家庭更为复杂的场地——学校, 获得最初的社会经验和

 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独立、 合作; 有利于发挥和挖掘每一阶段的教学小组中所有教师的能力和潜力, 可以集中他们的集体智慧以共同搞好教学工作。

 总之, 法国的这种学制的改革—— “教学阶段” 加强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一体化, 促进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在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保证学习机会均等的同时, 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

 除法国采用学制的改革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还有英国, 瑞士等。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 2-5 岁儿童的保育学校, 5-7 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 7-11 岁儿童的初级学校, 儿童从 5 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 全部入幼儿学校, 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

 瑞士的日内瓦实施的 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 如“Maison Des Petits” 学前教育中心。

 还有日内瓦的“Ecole D u

 L i v r o n ” 学校分为二部分:

 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 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 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 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二)

 课程的设置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导致儿童学习适应的困难, 可通过调整课程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1. 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 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 体育、 语言、 自然、 社会、 美工、音乐)

 改为五领域( 体育、 语言、 人际关系、 环境、 表现)。

 同时。

 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

 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生活课” 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以前“科学课和社会课” 的合并,

 但事实上“生活课” 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 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

 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

 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

 ⑻幼小课程目标、 内容、 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 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上可以看出日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出现了明显的向幼儿园教育靠拢的状况, 这种状况在小学低年级尤为明显。

 或者说,

 日本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思路成了中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不是分科教学,

 而是“领域活动” ; 不是系统的知识传授,

 而是综合的主题活动;

 不是教师直接教学,

 而是儿童在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探索。

 通过综合探究的学习观来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让儿童更有效的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学课程思路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来减少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梯度, 从而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2. 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俄罗斯是通过调整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逐步让两者之间过渡衔接。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

 1)

 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 它包括: 引入各种有创造性质的儿童活动类型; 在教养内容中充实各方面的知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 满足他们对实际活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和责任; 通过参观和观摩博物馆、展览会等手段吸引儿童了解民族艺术文化。

 2)

 广泛运用激活儿童思维、 想象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 把开放型的任务和封闭型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提高儿童认识积极性, 激发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条件。3) 在小学第一年的时候广泛运用游戏方式, 为儿童顺利进入学习过程造就良好的情绪氛围, 当儿童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表现创造性、想象力和责任心的时候, 要为他们开展独立的实践活动创造条

 件。

 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 1)

 取消幼儿园中严格规定的教学。

 2)

 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在学校中体育课、 课间大休息和课外活动过程中的运动积极性。

 3)

 运用多样化的“非课堂型” 教学形式。4)

 在幼儿园中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保证“温故知新” , 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

 5)

 保证作业(全班的、 分班的)

 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独立活动(游戏, 艺术, 建构活动等)

 之间的相互联系。

 6)

 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 保证他们有机会与同伴面对面的交流, 与他相互作用, 并向他学习(不仅是向成人学习)

 保持儿童之间的对话交流; 允许儿童有发表自己见解, 坚持自己的提议和保留错误的权利。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是通过调整两个教育机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共同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方面, 如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这一方法。

 它就是在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上, 继承和发扬、提高幼儿园的教学形式。

 采取这些措施的丰富了儿童的一般文化修养(扩大儿童的信息量, 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感受力, 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

 在幼儿园方面, 如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保证“温故知新” , 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这一方法。它就借鉴了小学的教学形式。

 在如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

 通过这一改变, 使得儿童才有可能一起讨论任务,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分配活动中的角色和变换角色等, 最后来适应新的交往合作关系。

 总之, 是通过调整各个教学形式, 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和连贯化。

 (三)

 师资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 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 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这种...

篇四: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2022 年“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 课题实施方案 6 6 篇

 2 2022 年“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 课题实施方案 (一)

 一、指导思想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 ;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启动探索阶段 1、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为下阶段开展研究做好思想上与知识上的准备。

 2、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对幼小衔接有进一步

 的认识,分析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内容,讨论其可行性。

 3、召开家长会,家园共育,了解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初步探索幼小衔接的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1、对幼小衔接进一步调查,讨论修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对各班计划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进行修改,并着重准备环境与材料。

 3、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研讨,进一步验证幼小衔接的功能与价值。

 4、观摩与研讨,集中讨论并尽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发生的困惑。(交流各自在幼小衔接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 5、课题小组成员观摩幼小衔接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交流,帮助寻找解决方法。

 6、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

 7、分享交流,教师们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进行分享。

 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 1、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情况。

 2、在前阶段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得出课题研究

 结论和报告,相关论文、随笔集结成册。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实验法、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以相互参观、相互听课、家园相互联系为研究途径四、研究措施 一、对我园历届大班毕业并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孩子们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即每年 6 月末对幼儿的入学趋向进行记录留档,新学期的 9 月末 10 月初,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到相关的小学对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也对孩子进行访谈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情况。

 二、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 1、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学年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幼儿进行培养,帮助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

 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有关有关幼小衔接的具体教育计划,更好的做到家园一致,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

 主要措施是: (1)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

 (2)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利用恰当有趣的方法,向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3)结合幼儿实际活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5)结合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6)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教师。

 五、讨论与分析 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

 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

 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A、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

 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B、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

 c、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A、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

 B、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4、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进一步重视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六、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新思考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

 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2 2022 年“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 课题实施方案 (二)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在“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多维互动体”,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

篇五: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衔接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学前、小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两个时期,而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别于幼儿园,孩子往往反映出很多课堂问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都比较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而且,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乃至于适应社会后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幼小衔接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几年,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与小学也扎扎实实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大家对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也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缩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但作为教师教研的一种形式,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从总体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5、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教育片面”。这个问题不紧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

  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小衔接工作的规律,探索培养良好课堂习惯的策略,从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全局考虑,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有效。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对幼小衔接中课堂习惯的培养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注重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侧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预期成果易于推广,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4 4 、潜力学理论。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与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唤醒它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

 三、

 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习惯意识,在正确地理解习惯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道德观、规范科学化学习行为,培养持久恒定的学习情趣。另外,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以及渗透性的这些方向去考虑。幼小学习习惯的衔接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共同配合协作完成,而且也只有家、园、校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做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

 四、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孩子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问题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的策略,以使幼儿能具备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1、使幼儿具备幼小衔接的课堂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2、幼小衔接中幼儿课堂习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3 3 、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积极发言、观察思考、合作学习、有序操作等课堂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我们将通过查找、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归隐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力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观察、测试,建立档案等,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措施,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课堂习惯培养的研究。

 六、

 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 2011 年 8 月—2012 年 8 月,共一年。来研究本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1 年 8 月——2011 年 9 月)

 1、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

 2、 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3、 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1 年 10 月——2012 年 6 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侧重幼儿倾听、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按要求操作、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 年 7 月——2012 年 8 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七、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形成《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汇编》 2、撰写《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实践成果:

 1、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3、可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八、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朱海英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李春枝、朱亚楠、刘美玲、张凯、武乐负责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吕倩、赵建华、陈莹、赵芳、李钦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九、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氛围浓,近年来,相继开展的重要科研课题有: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研究”、“幼儿美术教育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等。

  课题主持人为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创新美术教育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有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幼儿园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声像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实施,建立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定期开展活动 ,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我园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邻,并得到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开展各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幼儿园给予资金及研究中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全力支持。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在“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多维互动体”,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 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

篇六: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衔接教育中教师评价行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目前状况 课程变化的要求不同过去。

 “二期课改”中小学的新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广教学的要求明显不同于过去。

 过去 “一期课改” 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 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小学教师对新教材存在不适应的情况。

 很多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实验教材有异议 例如新教材语文的识字量阅读量记诵量这么大。第一课就让学生认字几十个有大量的阅读汉语拼音的教学也全然不同于一期课改的程序与思路 而且还不写字 教师感到忧虑 困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满意 在评价上难免缺乏了正确和公正全面。

 幼儿园教师则保持着原来对儿童的评价没有为大班儿童进入小学之后的变化做好准备打好伏笔。

 教育对象在从玩为主的幼儿园进入学习为主的小学得到的评价有了很多的变化小学生在初入学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个别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进入小学哭闹逃学甚至厌学。

 家长大部分都注重教师对子女的评价 他们往往对子女在幼儿园、 小学两个不同的学校得到的评价进行对比。子女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的表现所得的评价感觉差异很大一时间不能适应。

 这些情况都告诉我们对幼小衔接期间儿童的评价要进行研究寻找更好、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也成了当务之急。

 目前 国内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理念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幼小衔接这个特殊过程中双方教师的评价行为的专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不多 同类的研究项目较少 网络上能够查找到的条目极少 所以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广大的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期教师提供值得借鉴的价值。

 二、概念的界定 教师评价行为概念教师是处于幼小衔接期间的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评价行为是指这些教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的全面评价。

 三、

 研究内容和过程 一实施幼小衔接评价研究的方法。

 活动观察、专题交流、座谈问卷等 。

 二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教师评价行为的比照分析 1、评价内容 1小学阶段评价内容有学习成就、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

 学习成就 最显性的是学业检测 通常用于测量某项学习的具体效果的测验形式。

 一般说来它们对学生学过或完成的内容作出终结性评价。

 所谓成就 即代表某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结果的水平。例如学完数学课后学生做完作业这就是成就测验。这些成就测验的结果往往就是小学给予衔接期儿童的一种最显性、最直接的评价。

 学习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困难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不断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因此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是绝对重要的。小学教师注重学习过程之中的努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 持久的动机、 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风格、把学习当作贯穿人一生的努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落点。

 学习态度也是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内容。其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好学、认真仔细等非智力因素也将成为教师评价的最主要内容。

 2幼儿园大班评价内容有生活能力、知识技能、参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生活能力 幼儿园儿童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 如在午睡起床时评价自主穿衣的主动性和能力在午餐时评价幼儿进餐的习惯和态度。

 知识技能涉及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大版块的知识和技能如在早操时评价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参与态度幼儿园教师注重儿童对各类活动的态度。在活动区在自然放松的情境中对幼儿展现出的多元智能进行观察、评价。

 3双方评价内容的异同分析 在双方的评价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各有侧重小学重成就与过程相对集中在对学业成就的检测评价内容而幼儿园重生活能力对知识技能评价内容广泛但是两者的评价也有类同双方教师都注重态度对态度评价的具体内容上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也有区别。

 2、评价方式 1小学评价的方式 A 散点式评价课堂随机评价。教师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并且采用教室环境学习园地进行评价在课堂上班级活动中树立榜样等多中形式的评价。一个微笑大拇指表示尤其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用肢体语言评价跨越了语言界限让衔接期儿童接触英语学科的时候并不感到遥不可及觉得有亲切感避免了衔接中的学科陌生感。

 B 文本式评价一般用于作业的书面评价。作业评价是教师用各种书面形式呈现的有符号式的 比如勾和叉、 五角星与三角形等 有文字式的 教师会写上几句简单的评价语言有数字式的百分制或者五分制还有等级式的评价如 ABCD 等级甲乙丙丁等级优良中差等级„„ C 反馈式评价成长档案形式的评价采用阶段式评价一般都有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共同记录衔接期儿童的学习行为。比如家作的家长签名教师的要求就是最显性的反馈式评价。

 2幼儿园评价方式 A 随机评价教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表现随时作出评价。有的用语言、有的用肢体语言如点头、竖起大拇指等或利用教室的环境来评价把幼儿的作品放在班级主题环境中进行评价。

 B 文本评价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幼儿用书类似于小学生的作业本每次幼儿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价一般以文本式评价为主。而教师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以鼓励为主有五角星、打勾、小红旗、小红花、动物粘纸等。

 C 利用“成长档案”评价。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学期结束对幼儿作一次全面的评价。针对幼儿健康、运动、学习、游戏等各类指标作定量分析。

 3评价方式的异同分析 双发教师都采用了随机评价方式 但是两者的评价频率是不同的 根据我们对刚入学不满两个月小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中发现 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行为大多是采用表扬方式 61.5%的学生会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而小学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得到表扬的却只占总数的20.5%。本数据表示出小学教师的课堂随机鼓励性评价明显低于幼儿园教师。产生这样的差异原因是教学要求不同产生的。

 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因为教学要求的不同 评价的面也就不同。

 幼儿园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脱离家庭的初步独立能力 小学更注重的文化知识的习得。

 文本评价的方式幼儿园比小学更有童趣更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

 利用档案式评价的方式也不同小学是阶段性的小学的《成长期手册》定期与家长反馈。而幼儿园是终结性的评价。由此可见小学采用的阶段式评价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发展

 更合理一些。

 3、评价特点 1小学评价特点 评价指向明确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向一般十分明确比如数学学科的作业评价做错题目的孩子得到的作业评价指向最明确或者是粗心导致或者是上课没有听懂导致教师会采取交流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语文学科中书写横平竖直、朗读不多字、不少字不顿读、说话要完整等等指向都十分的明确。

 语言褒贬分明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褒贬分明在表达上一般会采取比较直白的语言。

 重视责任意识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尤其注重对作业的完成要求很高重视他们的责任意识养成如果有学生达不到作业要求教师将采取补救、批评、惩罚、家校联动等措施进行教育。

 2幼儿园评价特点 评价指向多元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教师心目中确立教师的评价不再把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重点取向 而更多地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多元取向的幼儿评价使幼儿较多地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使幼儿更容易登上新台阶。

 语言鼓励为主 即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和情境中对幼儿实施评价 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评价 也能使幼儿更迅速地理解教师评价语言的含义 从而和教师展开有效的互动 多加鼓励一般很少采用严厉批评。

 重视参与态度幼儿教师还常将现场笔录、录音、录象、幼儿档案等多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对幼儿参与学习的活动的态度比较重视不是很关注学习成果。

 3评价特点的对照分析 双方的评价指向不同 小学部分指向明确 幼儿园则广泛。

 语言评价也明显不同。

 重点不同小学重视责任幼儿园重视态度。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双方教师在学生不完成任务情况下的评价比较幼儿园得到严厉批评的占 7.7%小学有 41.0%频度将得到严厉批评。此项数据表明 小学的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评价要求明显高于幼儿园。

 这样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是掌握双基要求原则小学阶段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的原则。幼儿园则没有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的要求。

 三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评价行为 1、幼儿园教师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评价行为 从前文可以看到 幼儿园教师在评价的内容、 方式、 特点中 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比如鼓励性的评价频度比较高让儿童得到快乐体验文本评价方式比较有趣、吸引儿童注意重视参与的态度积极推动儿童参与教学教学活动。

 但是本方面教师的评价行为需要改进的内容也比较多。

 1

 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大班教育中尤其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方便进入小学之后树立完成家庭作业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采用小岗位制度责任到人的方法培养教育大班幼儿完成自己的工作具备初步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活动中要求大班儿童能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到固定的地点把自己看过的图书送回书架并且保护好图书。

 2 不滥用鼓励语言 鼓励语言的指向要明确不滥用表扬。让大班幼儿有初步的是非观念在感受鼓励和批评的过程中懂得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对学习的态度、情感等有明确的指示和导向。

 3 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大班幼儿要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进入小学后 小学以学为主的课堂纪律要求完全不同与幼儿园在玩中学的要求。大班后期加强课堂纪律的要求对遵守纪律的大班儿童进行鼓励树立榜样让儿童懂得认真听课遵守纪律是良好的表现。

 2、小学低年级教师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评价行为 小学教师在评价的内容、方式、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教师在评价上指向明确能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提供指向的目标要求明确是非分明成长档案形式的评价采用阶段式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家校互动参与儿童的教育重视学业成就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连续发展。

 小学低年级教师需要改进的评价行为如下 1

 增加即时性评价中鼓励性评价量 因为小学的即时性鼓励评价频度明显低于幼儿园 所以在频度上小学教师要采用提升鼓励频度的方法改进小学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给予他们成就感让学生更加喜欢小学的学习生活。

 2

 提升环境布置成为学生成长轨迹 幼儿园环境评价内容丰富多彩环境优美在小学部分提升为使环境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变化。

 比如一位英语老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棵成长树 在这棵成长树的树叶上有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们积累的表扬记号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串连起来就可以升级树叶可以改为一朵盛开的鲜花当然鲜花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升级为一个果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的积累获得成功的硕果。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里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3

 评价语言艺术 小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加人性化拉近和幼儿园的距离让小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能够接近利用低年级儿童的向师性、模仿性感受小学生活的快乐。

 (四优化双方教师评价行为的行动策略 1、幼儿园教师的行动策略 1评价意识上要角色换位思考。

 要以对方的角色来思考 想想在幼儿园 教育对象同样的表现在另一方将会得到怎样的评价然后再思考自己应该用过渡的评价方式导向对方的评价着眼点 进行先导性的预设 比如感受到完成工作的表现将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儿童进入小学之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评价要求。

 2评价方法上要交流学习策略 不定时的到小学进行听课、座谈、交流。在听课中学习对方的评价方法针对自己学校的教学要求选择性地融汇到自己的课堂里。了解自己班级的儿童过去和现在的表现有的放矢进行评价尽量做到评价合理公正。

 2、小学低年级教师的行动策略 1评价意识上要鼓励表扬为主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刚进入小学一个多月的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 92.2%小朋友选择了喜欢小学生活 因为小学丰富多彩的学科吸引了好动好奇的衔接期儿童。

 小学教师沿用幼儿园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够保持他们对小学的热爱也能保持对学习兴趣。

 2评价主体上要争取家长支持。

 在小学衔接期...

篇七: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幼小双向衔接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子课题《 幼小衔接中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研究》 》

 研 研

 究

 案

 例

 广州市荔湾区芳村 幼儿园 (学校)

  在多元区角环境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案例研究

 大二班

 甄贯新

 时间

 2011 年 6 月 日 对象

 冯咏晞

  记录人

 甄贯新 场景

 区域活动 案

 例

 背

 景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衔接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衔接的目的是使幼儿适应小学环境的同时,其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有所转化、提升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

 9 月入学临近,孩子们马上就要迈入小学的大门了。对他们来说,小学是一个陌生又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如何为孩子解除疑虑,如何满足孩子热切的期望,能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是这段时间老师考虑最多的。为此,我们创设了主题“我要上小学”。

 在主题开展之前,为了让孩子能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鸿图苑小学。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对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康康发现小学里有课间十分钟,他们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喝水、小便或者跳橡皮筋、跳房子,也有的在教室中看书、休息;咏晞说小学里有班长,班长在老师上课前会喊‘起立’,同学们会说‘老师好!’我们没有班长,我们能不能也有啊?为了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也为了满足孩子们做小学生的愿望,我们决定在班级中创设一些相应的情境。而游戏一直是幼儿的最爱,因此我们决定在情境中投入相关的材料,使幼儿对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教师在环境创设前的预想: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的确,环境是会说话的智者、是隐性的课程,是发展幼儿各项能力的催化剂。在班级中创设幼小衔接相关的多元区角环境既能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又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孩子们更快适应小学生活。

 那么如何在班级中创设多元的区角环境,提供广阔的学习和表现的空间,让幼小衔接的各项内容和环境相互融合,建立联系,从而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了三个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区域,投放相应的材料,以“幼小衔接”为主线,贯穿整个主题活动。

 案

 例

 实

 录

 “我心中的小学” 环境预设:在幼儿和老师共同建构小学校舍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建构区,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着手建构“心中的小学”。我问孩子们:“我们要搭个怎么样的小学呢?”有的说要大大的、有的说要有高高的房子、还有的说要有美丽的花园。经过孩子们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就按照徐泾小学来建构一个模型。接着孩子们一起设计教学楼、综合楼、食堂、操场等建筑,完成了一份建构计划书,并制定规则:每天按计划完成进度。

 第二天,孩子们看着计划书在地板上进行围合。我问孩子们, “这是在做什么啊?” 恩恩说:“我们先把小学这块地方圈出来,我看到人家造房子都是这样做的。然后给小学搭一个大门,写上‘鸿图苑小学’”。“这个主意不错,那么我们分工完成吧。”于是,有的孩子搭围墙,有的孩子搭大门,而我负责“鸿图苑小学”这块牌子。

 第三天,我再次来到建构区,发现孩子们已经自己分配好任务,谁造教学楼,谁造食堂,整个工程非常清晰。

 第四天„„第 15 天„„,一个个小学的房舍和环境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丰富了起来。

 每天都会有几个孩子非常开心地让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

 材料投放:笔、纸、建构玩具(雪花片、编织积木、泡沫积木、拼插积木、磁力积木等)

 反

 思

 建构一个大型区域的模型,建构计划书、房屋示意图等是开始建构的前提。因此,老师在活动之前,必须和幼儿一起制定计划书。

 通过交流和讨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观徐泾小学的经验,知道了小学中需要建构一些什么事物。

 教师连续几次的参与和活动开展前地引导和提示,让幼儿充分明白了,在建构前要与同伴进行讨论和协商,任务分配到个人,努力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否则可能几个人重复做着相同的工作,没有效率。

 最后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徐泾小学”已经基本完成,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

 例

 实

 录

 “眼镜小课堂” 环境预设:引导幼儿模拟小学课堂情境,让幼儿体验小学生的课堂生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区角活动时间到了,几个孩子走进了“眼镜小课堂”,每个孩子都想做小老师和班长,起先他们出现了争执,谁也不愿退让。我提醒他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后来咏晞说:“我们来猜拳决定谁做老师,谁做班长吧?”大家都同意了她的办法,很快选出了康康做老师,其他四个小朋友做学生,而其中咏晞成为了班长。

 只听康康开始提醒其他孩子:“今天是星期一,请同学们按照课程表把今天的需要用到的书本准备好。”她一说完,孩子们马上开始整理自己的书本。整理完,把书本放在桌子的角上,铅笔盒放在书本旁边。结束这些准备后,他们把双手叠放在桌子上。“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康康老师说道。班长咏晞迅速站了起来,喊道:“起立!”另外三个孩子马上立正站好。康康老师有模有样地说道:“同学们好!”孩子们一起边鞠躬边说:“老师好!”“请坐。请大家拿出语文书„„” 材料投放:课桌、椅子、幼儿自带学习用品(书包、铅笔盒)、小学书本、小黑板

 反

 思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参观小学生课堂生活,用自己的回忆和语言重新进行演示。

 当碰到争执时,孩子们能够主动采取公平公正的方法来解决,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区角结束在请孩子们介绍自己的游戏过程时,以上这些孩子都能很完整地向同伴分享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遵守的课堂纪律,完成的课堂作业。通过这次的模拟小学生课堂生活,生动地展现出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案

 例

 实

 录

 “自我服务平台” 环境预设:指导幼儿自己包书、督促和提醒幼儿整理书包、文具盒等物品,让幼儿熟悉和了解如何爱护和正确使用学习用品,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能力。

 场景 1:

 “炜轩,要把纸的中间剪开一条,你那样做错了。”咏晞一本正经地给好朋友解释着。

 “噢,我知道了,是步骤图的第三步吗?” “对的,你要按照步骤图一步步做,否则书就包不好了。” 场景 2:

 “咏晞,你的铅笔怎么直接放在书包里,赶快整理一下噢,把铅笔送回家。要学会爱护书包。” “噢,老师,我忘了,我马上把它们放回铅笔盒里。” “还有记得把你的铅笔都削好,你看笔头都变平的了,自己的事情

 要自己做噢!” “知道了。” 材料投放:各种大小书本、包书纸、剪刀、包书步骤图 幼儿自带学习用品(书包、铅笔盒)、卷笔刀、垃圾桶

 反

 思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包书这一技术活儿,因此每天都会有许多的孩子来“自我服务区”尝试。包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需要孩子们看着步骤图一步步地操作。从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看到自己包得美丽的书本,孩子们都非常的有成就感。

 孩子们刚开始背着书包上幼儿园,体验小学生生活,因此各项习惯都没有养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提醒和督促,让孩子们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能力。

推荐访问: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 幼小 衔接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