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1-22 13:35:07 来源:网友投稿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篇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咱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均分。(板书:*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均分。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作准备。

  3.引入*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吗?(公*)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4.理解*均数。操作: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认识*均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

  小结:*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推荐访问:均分 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