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手掌》教学设计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
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明确: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区的关系比作恋人与母子的关系,可见诗人对*区深深的爱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区比作了太阳和春,而太阳和春则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说明诗人对*区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预习任务: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二、字词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荇藻蓬蒿蝼蚁
憔悴蘸着灰烬
三、自我品读
1、初读诗歌,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探究质疑
读完诗歌,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预习诊断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3、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二、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六:达标测评:(附后)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八:教后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达标测评(10分)
姓名班级等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2、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人,我要*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人。死是*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问题的纲,将诗歌两个小节不同的内同串联再一起,带动学生对作者情感之所以发生变化的理解,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
譬如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我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诗中的7个意象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意整体。
(2)在学生的分析中用问题推动其思维不断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对于重点意象重点分析,诗人简略写的也只做简略的了解,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比如"轻抚"和"抚摸"这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联系一二两小节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诗人情感的改变。再如想象画面也是根据诗歌中对文字的理解联系事实去想象,关于航杭州的西湖、长白山等情景的描绘。
(3)以情动人
喜剧带给人欢笑而悲剧往往让人震撼。或许体会到悲怆之后心灵总会留下震撼,那这样的效果应该也不会少过于欢笑留下的。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学生情感的关键。
在紧抓文本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还是由“残损”一词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对诗人当时情况的介绍和*社会大环境的介绍。但是,对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所诞生的文学,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而文学的解读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共鸣的产生。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语言在这时候往往显得苍白,学生从干枯的几句背景介绍里很难抽象出苦难,更难体验到悲痛和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哀鸣。因此,改变背景的呈现方式对文本的解读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学生才能让其体验出诗歌更深层次的内蕴。这一点,多媒体凸显了它的优势,一组战争中受苦受难后爱国诗人所写的诗歌一句句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更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让一种悲怆的氛围弥漫在课堂,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识。更能体验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3、拓展于小处之中。
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总在点滴之间,在具体的某个点之上,给予学生一两点小的点拨,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财富。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缺陷,我个人而言,有一些拘谨,没有完全放开,还应该可以更轻松、自然些。对某些环节的把握还可以更从容、严谨些。最后时间的利用也尚待完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活动任务】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活动方案】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
需要解决的疑问: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区
三、对话:
1.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 *区)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2.第3-14行:
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相机板书:悲愤愁苦)
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①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
②不要说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就生活在西湖边在他的记忆里,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如此仙境般的家乡,现在怎样呢?读——
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芬芳奇异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小帽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读——
④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音乐)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让我们也“怀着炽痛的热爱”再读这段文字!接着读下去——屏显:9—14行
⑤在这场民族的劫难中,我们江城芜湖也没有幸免请看大屏幕——
屏显: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在连续轰炸后占领芜湖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实行*血腥统治,日军曾多次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1938年2月,芜湖市万春圩(今鸠江区清水街道)曾经发生“血染三十里,一路万家灰”的暴行日军在芜湖八年,
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请模仿课文写一两行诗,选择一个特征性事物,表达你摸索沦陷的芜湖时的心情
(指定几生联读)如果把同学们所写的插入文中,该放在哪一行的后面?
3.第15—26行:
当诗人摸索到*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相机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区的人民,是好喜欢……”
四个品点(①②③选一):
①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
②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③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
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
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对*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