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1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菁选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1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2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3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鸣”、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推荐访问:绝句 杜甫 课后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1 杜甫绝句的教学反思 绝句的课后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