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读书笔记1 此本“癸酉本”,读之,与伏笔、脂批相合之处竟不少。然若以为原本,乖谬之处,略谈几点: 1.文字。虽为“过录”本,而文字风格实在不堪,尤以诗词为甚,若说是抄者之过,则少年学生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头记读书笔记,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石头记读书笔记1
此本“癸酉本”,读之,与伏笔、脂批相合之处竟不少。然若以为原本,乖谬之处,略谈几点:
1.文字。虽为“过录”本,而文字风格实在不堪,尤以诗词为甚,若说是抄者之过,则少年学生抄书也不至于抄成如此之貌;若说是“凭记忆所写”,既然都能写得如此具体了,却还是有阙漏的文字,何不凭记忆补足?
2.情节。可谓“急转直下”,有人说是正照风月鉴,然而故事情节本身不是能够被腰斩的两面,所谓正反照,当是指视角而言。而此本的大多数情节,由剧变而至于牵强。如重要人物的死亡竟是被鬼魂索命(王夫人),许多人物虽有明确结局却也只在突如其来的情节中被一笔带过。故事确实体现了与伏笔的精确对应,却又仅仅是生硬的对应(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便一定是前者吊于林中,后者埋于雪地),情节本身似是为谶而写,更是毫无可读性。同时,一个回目挤进太多情节,仓促而缺乏节奏感。
3.人物性格。主要人物性情大变,如宝玉的轻易变心(经过一番思量竟觉得妙玉胜于黛玉,甚至要主动修书去讨好),黛玉轻易改变思想与性格,前后文完全失去联系,实目不忍视。
4.笔法。虚实互映的笔法难以再见到,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北敌入侵、海盗猖獗),“真事隐去”的苦心荡然无存。
分析:此本既不是原本,则或是八十回本的粗糙续作,或是完整本的同人改写,或是与八十回本同样改写自同一底本的作品。若为后两种可能,则反衬出“增删五次”的八十回本作者的语言功力。推测此作者为自身的特殊目的而重新安排了后期情节,之所以与伏笔和脂批有众多对应,正是有底本的基本情节对照,或者直接利用脂批改编创作。若依此论,倒也可由此本之改编而窥见原本情节之脉络(私以为尤以贾府衰亡之速、悲喜交集之处可一窥原本之貌),但绝不可认真。其实红楼之结局,读者以其伏笔、批注也可大略想见,自然不似百二十回本之不痛不痒,然亦必不及此本之惨象环生,更不应以如此不堪之貌行于世。
叹:误人子弟之书,而好事者誉之,实非红楼可有之面目。有云观此书而释怀者,在下苦笑一声,实是:到底意难*。
石头记读书笔记2
自己读红楼,虽常有人夸“奇书”,却没人说得出奇在哪里,自己只是感觉书中的一种气氛,让人沉醉,但说来说去,总也脱不出“小说”的低范畴,把故事讲的动人而已。
事实上,红楼表面也确乎如此,大而论之,与篇头作者贬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底子,但是被奉为经典甚至“红学”出现也是事实,那么它必有与众不同之处。
从前知道的,一是大背景——荣宁府由盛转衰,小背景——曹先生医学成果。但真正看时,这两件事离自己都很远,并且,若仅仅是如此,也太普通了,盛极而衰而已,个人身世性格反映而已,这样的书世面上虽不多,却也不少,既如此,有何稀奇。
答案就在脂斋评本里,尤其是评论最多的甲戍十六回。
若说红楼是个密码本,脂斋的评就是原文,没有原文,旁人看到的就是密码本的胡编乱造,纵是察觉诡异,也不可能明白内涵。因为这本书与曹雪芹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他用这本书一边讲述着一边掩藏着。
这样做的坏处是,往往明珠暗投,珠玉蒙尘,读着不明就里轻薄于它,那么作这绞尽脑汁的隐喻岂不成了笑话吗,而胭脂所评便是一个桥梁,虽不宽阔总好过盲人摸象。将表面的歌舞升*和现实连接在一起,把曹雪芹沉重而深刻的感悟透出一角,可以说他二人是共生体。
可惜的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又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两人相继早逝,书稿由另一亲人留存整理、发布,此时已没有了脂评。世人已不知“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没了解谜钥匙的红文,真如作者所说“谁解其中味”呢?
以上读邓遂文先生“走出象牙之塔”后论。读时,真有曹雪芹是独上英雄路之感,脂胭更是“化作了星尘了无痕”。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壮举,甚至亲人不敢将之发表。如今,应当重见天日了,可惜的是,又有几人知?
石头记读书笔记3
此本“癸酉本”,读之,与伏笔、脂批相合之处竟不少。然若以为原本,乖谬之处,略谈几点:
1.文字。虽为“过录”本,而文字风格实在不堪,尤以诗词为甚,若说是抄者之过,则少年学生抄书也不至于抄成如此之貌;若说是“凭记忆所写”,既然都能写得如此具体了,却还是有阙漏的文字,何不凭记忆补足?
2.情节。可谓“急转直下”,有人说是正照风月鉴,然而故事情节本身不是能够被腰斩的两面,所谓正反照,当是指视角而言。而此本的大多数情节,由剧变而至于牵强。如重要人物的死亡竟是被鬼魂索命(王夫人),许多人物虽有明确结局却也只在突如其来的情节中被一笔带过。故事确实体现了与伏笔的精确对应,却又仅仅是生硬的对应(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便一定是前者吊于林中,后者埋于雪地),情节本身似是为谶而写,更是毫无可读性。同时,一个回目挤进太多情节,仓促而缺乏节奏感。
3.人物性格。主要人物性情大变,如宝玉的轻易变心(经过一番思量竟觉得妙玉胜于黛玉,甚至要主动修书去讨好),黛玉轻易改变思想与性格,前后文完全失去联系,实目不忍视。
4.笔法。虚实互映的笔法难以再见到,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北敌入侵、海盗猖獗),“真事隐去”的苦心荡然无存。
分析:此本既不是原本,则或是八十回本的粗糙续作,或是完整本的同人改写,或是与八十回本同样改写自同一底本的作品。若为后两种可能,则反衬出“增删五次”的八十回本作者的语言功力。推测此作者为自身的特殊目的而重新安排了后期情节,之所以与伏笔和脂批有众多对应,正是有底本的基本情节对照,或者直接利用脂批改编创作。若依此论,倒也可由此本之改编而窥见原本情节之脉络(私以为尤以贾府衰亡之速、悲喜交集之处可一窥原本之貌),但绝不可认真。其实红楼之结局,读者以其伏笔、批注也可大略想见,自然不似百二十回本之不痛不痒,然亦必不及此本之惨象环生,更不应以如此不堪之貌行于世。
叹:误人子弟之书,而好事者誉之,实非红楼可有之面目。有云观此书而释怀者,在下苦笑一声,实是:到底意难*。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石头记 菁选 石头记读书笔记 菁选3篇 石头记读书笔记1 石头记读书笔记100字 石头记读书笔记150字 石头记读书笔记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