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8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关于调研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情况的通知2012-07-1009:19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统筹高校科技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调研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情况的通知 2012-07-10 09: 19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统筹高校科技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受西安市科技局委托, 西安地区高等学校服务企业行动联盟向各成员高校调研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情况。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调研内容:
各成员高校与西安市龙头、 骨干企业强强联合, 针对西安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难题产学研联合进行的科学研究课题。
二、 要求:
1、 项目所属学科必须是本校的优势学科;
2、 合作企业必须是本地区、 行业内处于龙头、 骨干地位, 且与学校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
3、 项目必须围绕西安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前沿、 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
4、 以一个学校牵头, 多个学校参与的集成项目。
三、 注意事项:
1、 项目建议按照“西安市技术转移促进工程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简要情况表” (见附件)
填写。
2、 各成员单位提交的建议项目及产学研合作情况将在西安市技术转移促进工程项目重点优先支持。
3、 申报的项目表于 7 月 11 日(周三)
下午 4 点前将电子版发送至科技处邮箱, 逾期不再受理。
附件:
西安市技术转移促进工程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简要情况表
联系人:
董维权 电话:
85310462 邮箱:
dongweiquan@snnu. edu. cn 科技处
2012 年 7 月 10 日
附件【西安市技术转移促进工程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简要情况表. doc】
篇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一、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宿迁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科教优先”、“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过程中,我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后劲愈发不足,一些关乎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政府政策导向不够规范,产学研合作标的不明确,专项基金不充足,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合作形式还不够丰富。二、对策建议 目前,宿迁市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更需要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现就全面、稳步、持续而深入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市情,营造产学研合作良好环境 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加大考核,完善配套政策,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1)制定产学研合作鼓励政策。制定完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意见》、《宿迁市科技创
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落实。
(2)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小组,加强信息沟通和情报交流;制定产学研合作目标,组织企业进行项目和技术招标,发布高校、科研究所最新科技成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宿迁设立联络处。
(3)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项目招标,给予产学研合作项目和联建技术开发中心的经费补助、中试基地的贷款贴息,奖励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
(4)健全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建立定期会办和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评价,透过评价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加高效地推进产学研合作。
(5)完善产学研合作表彰制度。对企业引进的外协专家,优先推荐参评省市人才奖项;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优先推荐参加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种途径,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运行机制完善、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形式规范的产学研体系。(1)契约合作形式。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以项目为纽带,以高校为依托,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将技术产业化。
(2)技术联盟形式。企业和高校共同出资,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
入股,高校以技术入股,共同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联盟企业,共同研发,优势互补,实现快速发展。
(3)共建科研基地。鼓励企业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博士后流动站”等,给予优惠政策和资助,推荐参加国家级科研基地的认定。
(4)人才双向培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任职;发挥高校的教学和培训职能,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选送到高校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我市开展科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三)强化服务,保障高层次人才集聚宿迁 充分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凝聚人才的平台作用,增强服务意识,鼓励人才向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
(1)科技事业专窗。开设“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专窗”,全程代理科技攻关、科技财税优惠、科技奖励等科技项目,派专人提供财务、人事、法律、融资、销售等方面集成化的服务。
(2)生活服务专窗。开设“生活服务专窗”,向在宿迁发展和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生活服务卡”,在子女入学、医疗照顾、居留创业、保险、购房、职称评定等方面最大限度为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3)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财税、金融、技术引进、知识产权等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政策,
引进科技人才来宿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
篇三: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争鸣Sci ence& Technol ogyVi si on科技视界2012年第29期( 总第44期)如何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分析田延彬( 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101)【摘要】本文立足于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遏到的技术瓶颈,来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将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 推进大会精神.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根据需求情况.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了技术对接,通过对接.我们认识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生产关键技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可靠科技支撑手段。1产学研工作现状针对济南市政府对产学研工作及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具体要求.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组织驻济高校院所专家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进行了服务对接。通过对接.就济南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有关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生产技术与科研成果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转化.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当前.产学研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1企业发展需求科技意识增强。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面临生存环境压力、产业升级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对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高新技术的合作,期盼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合作.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参与.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企业产品技术进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或科技成果转让.最终将使企业长期受益。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投入逐步加大,目前.济南市部分企业己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器.合作项目不但提升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且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尝到了合作的甜头.企业充分认识到.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1.2产学研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建立产学研实验基地、共建实验( 实训) 室、共同合作投资办学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人才资源共享、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订单培养人才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多是双方协商签约或保持相对稳定、长期的联络关系。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而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立足与高校院所保持稳定的合作.各种合作形式已被企业广泛认同。1.3本市重点企业主动合作意愿比较强烈。本市企业具有较强的为地方科技、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利用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成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加油站。1.4政府支持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工作。市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工作的开展.积极支持。积极营造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发挥政府引导、协调、服务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产学研工作的开展,但其中还是有部分企业未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在市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大力宣传和不断创造条件.使产学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产学研合作对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保证了企业增长的稳定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部分企业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产学研工作开展与省内其他地区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主要有三点:2.1合作中考虑自身利益偏多。企业高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单方面考虑利益偏多.缺少相互了解和信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对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及效益产生怀疑.对高校研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的开发项目.投入意愿不强。部分企业认为.与其将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上担风险,还不如投人到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实际上增加了企业产品过剩的风险。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往往对研究成果的前景预期过高或实施转化应用不成熟、周期长,因此,而延误了市场好时机。当然.企业自身利益、诚信度、产业结构、产业文化也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关健。2.2高校院所与企业沟通少.成果转化率低。高校院所在参与研发过程中.与企业沟通少,一些先进的研发设备利用率不高,社会不了解,大都停留在满足自身教学使用的层面,面向社会宣传不够、公开力度不足,缺乏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的主动性平台。限制了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有效发挥.成果转化率低。2.3投入少,引导和带动作用尚不理想。从政府层面上了解到.虽然在不断努力加大宣传和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带作用.但投人多少至关重要,引导和带动作用尚不理想。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的因素。对技术改造和研发的投入偏少。经费问题影响科技部门对当前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的科研、孵化及支持.制约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广泛推广.使我们市在引进人才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受到一定影响。3关于对产学研工作的几点建议在与企业服务对接的活动中.通过对产学研工作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为今后产学研合作的推进,理思路、找差距,摆问题.有利于我们促进创新思想;有利于创建和完善我们对企业、高校的服务平台:有利于我们积极争取有效途径,刨新发展,多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我们科学分析、了解我们市产学研工作现状,进一步提高对本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应健全产学研工作机制。政府及分管领导重视,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指导.争取财政对产学研工作专项经费的逐步提高。二是,加强产学研工作网络建设。打造成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关注的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高校资源、企业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三是,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以讲求实效为原则,组织好科技展交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产业集群特征.组织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分类学科领域的专场对接交流,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衔接沟通创造条件。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引导。重点是发动市属高新技术企业“ 走出去请进来” 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使之成为市属高新技术企业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的支撑力量。五是.鼓励本地高校院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科教扶企、科教帮企、科教为企政策,鼓励专家教授走进基层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对企业宣传力度.扩大教学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广度.树立为济南经济发展的责任心、自信心。六是,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多种形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紧密融合,把高校院所的技术、知识引入企业.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产品的战略储备、产业结构的升级。七是,努力抓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力度.突出抓好地方重点产业群、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利用科教资源改造传统产业,( 下转第441页)scI EN cE& TEcH N 。L。G Y VIsI。N 科技视界l463万方数据农林科技Sci ence& Technol ogy Vi si on科技视界2012年第29期( 总第44期)036912l S培养时闻( 夭)图3正磷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自采求螺旋藏+喜来承d溥蔫—噎一猫田求螺旋藩_÷ 一稻田水小球藩第9天以后.小球藻的优势作用减弱,其他藻逐渐也生长起来.磷浓度有所回升,但由于小球藻已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磷浓度仅维持在O .13m g/L左右。加入螺旋藻的瓶中P浓度下降开始6天较缓慢.后来6天在其他藻的作用下加快.在第12天时磷浓度达到最低。这说明螺旋藻的储磷机制相对其它藻较弱.而第15天后时.螺旋藻数量进一步减少.可能是它的分解释放作用.又致使水中P含量稍有上升。2.4叶绿素a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通常.可以用水体中叶绿素a的多寡来反映水体浮游藻类的生物量.试验条件下二者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本试验中也采取了测量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姗撇一蹦一~姗o36912l S;培养时间( 天) t图4叶绿素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一自来水鳢擅薹-.● -自来末小豫藩-唾一猫田承姨蔽蔫呻_一稻田求小球藻由图4可看到.接种后.培养在自来水中的螺旋藻在前3天生物量下降很快.而小球藻生物量却增加较多.这表明在低营养条件下.小球藻较螺旋藻在该实验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培养在稻田水中的螺旋藻前三天生物量稍有下降.小球藻则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增长迅速.3-9天中.培养在自来水中的螺旋藻生物量经历了缓慢降低后又缓慢增加的过程.培养在自来水中的小球藻而则与之相反.先升高后降低.且生物量与稻田水培养组比较相差很大.这主要与二者的营养状况不同有关。培养在稻田水中的螺旋藻生物量逐渐增大.小球藻的生物量则可能是进入稳定期含量变化不大。9—15天时间段里.一方面由于其他藻类开始生长起来.竞争加剧导致原来接种的藻类在各自三角瓶中的数量优势逐渐降低,但总的生物量开始增多.螺旋藻和小球藻在各处理组中都已不占优势了。培养在自来水中的藻类生物量明显低于培养在稻田水中的,这是由于前者水体中的营养比后者低。3结论通过实验过程中.对藻细胞数、硝氮、正磷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由试验结果可以发现.该实验条件下.无论是在中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水体中.小球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比螺旋藻的强.但在模拟野外环境下.二者难以长久保持成为优势种。2) /1, 球藻在该批稻田水中具有更强的储氮和储磷能力.对二者的最高吸收率分别为34.27%和93.87%.尤其是对磷的消除效率极高.在小球藻占绝对优势时.几乎能吸收水体中全部的P于自身体内.但也会随着自身的分解而把磷再次释放到水体中:而在低浓度氮、磷情况下.二者的吸收效率相差不大。3) 小球藻在水体中越占优势,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降低得越多,因而它在消除稻田水中过多氮、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 高浓度下.钝螺旋藻对磷的吸收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甚至还要弱于其他藻类的综合作用。这与以往文献得到的结论不同.可能与试验选用的藻种或该批稻田水的某种未知性质有关。5) 稻田废水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可以用于培养藻类( i n/l , 球藻) 后再排放.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但由于自然和野外环境条件下,小球藻受到其他藻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不易成为绝对优势种.这对它发挥该作用不利。所以.在稻田水中如何采取适当措施使小球藻成为优势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解决该问题后利用稻田废水培养小球藻.有助于小球藻产业中降低生产成本和水环境保护.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4致谢本试验在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得到了胡韧、彭亮老师等的指导和建议。试验过程中在黄享辉研究生的帮助下.顺利学习和完成了试验中的各项实验技能和报告的撰写。在此.一并表示感姗e【参考文献】[ 1] 吴珊,张晓萍,张福萍2种藻类储磷释磷过程与生长情况对比fJ l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8):15—19.[ 2] 陈慈美.曾丽娟。王强.生活污水中螺旋藻的生长及其去除氮、磷、有机质的作用fJ l .海洋环境科学,1990,4(9):11-17.[ 3] 张静霞.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32) :15944—15945.[4]吕福荣,杨海波,李英敏,等.自养条件一F4, 球藻净化氮磷能力的研究m 生物技术,2003,6(13):46-47.[5]严国安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及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1995,3( 3) :44—54.[ 6] Robi nsonPK,d.PhosphO l " tl S uptake ki neti cs 0f i m m dai l i zed O dord i nbateh andconti nuous—fl owcul ture[J 】.Enzym eM i crobTednol ,1989,l 1f9):550.[ 7] 中国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fM l .3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f81x朝晖,江天久,杞桑,等.水网藻( H ydrodi ctyon reti cul ati on) 对富营养化水样中氮磷去除能力的研究fj l .环境科学学报,t999,7,19(4):448_452.[ 9] 马宇翔,李建宏,浩云涛.自养与异养条件下小球藻对氮、磷的利用fJ l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37—41.1 10] RH EEGY,G 0m AMI J .el ect of envi ronm ental factorson phytopl ankton grow h叨.Li nm ol O ceanogr,1981,26(4):649—659.[ 11] 金相灿.中国湖泊富营养化[ M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09.[责任编辑:周娜]( 上接第463页) 提升工程机械、农业深加工等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八是.大力宣传。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和科学合理合作形式的企业.在合作中注意培养地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团队来济、留住人才在济。九是,完善产学研工作的管理。逐步建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产学...
篇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9卷第22期2012年11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 ence&Technol ogy Progress and Pol i cyVbl .29 No.22NOV.2012政府一高校一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冯叶成,刘(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100084)摘 要: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构建了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淮安的买践证明,这种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窒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忍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模式DOI:10.6049/kj j bydc.201208C062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 2012) 22—0067—040引言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协同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口] 。也有学者基于协同创新的国内外实践,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 企业) 内部形成的知识( 思想、专业技能、技术) 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了组织( 企业) 设计和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基本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预期有关口] 。其宏观层面的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 研究机构) 3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J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围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对高校必须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部门,具体负责学校与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归口管理学校的各类横向技术合同。作为学校对外合作的“ 窗口与桥梁” ,科技开发部积极促进学校与各省( 市、自治区) 、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已与20多个省( 市、自治区) 、80余个地级市以及国内14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全面或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开发部在大量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和固化了“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 产学研合作基金” 、“ 基地+基金” 等创新合作模式¨ ” 。本文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着重介绍以产学收稿日期:2012一07—20作者简介:冯叶成( 1974--) ,男,江苏通州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技术转移与科研管理;刘嘉( 1974--) ,男,江苏连云港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技术转移与科研管理;张虎( 1979一) ,男,安徽亳州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技术转移与科研管理。·68·科技进步与对策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的构建,以及三年来的实践成效,以期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参考。1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思路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协同学研究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形成某一或某些变量,称为“ 序参量” ,促使不同要素结合在一起自行演变发展,并主导系统向更为高级有序的结构发展。协同反映的是事物、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身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和企业而言,是将各自分散的技术创新要素在多方面聚合,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引导下实现共赢口⋯ 。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创新主体,具有各自实施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运行机制,在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融合。创新不同于发明、研发,它是一个新技术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制约创新效率的瓶颈。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它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也都存在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对于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实现成果转化的资金实力,开拓市场也不是它们的优势。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它们只愿意承担部分风险,希望政府通过有关政策( 如补偿) 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多方合作的联动系统,不仅需要高校和企业,还需要政府的引领,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2淮安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与淮安市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强调重视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顺应各方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和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清华大学积极整合校内有关科技与人才资源,会同淮安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有力的机制保障,与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并成立产学研专项资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2.1 机制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是合作各方的比较优势相对明显。一般而言,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源、市场优势是产学研合作中互补的内容,这种互补是需要相互信任的。就一个具体项目而言,可供企业选择的对象往往有很多家,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扎实的工作,对学校的科研能力或科研成果在“ 硬” 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策划,持续不断地把企业吸引过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政府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为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科技成果向淮安转移,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5月签署了“ 关于加强全面合作的协议” ,从合作内容、合作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经费等方面,为清华大学和淮安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2.2 模式构建在“ 淮安市人民政府一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 框架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和淮安市科技局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科技开发部安排熟悉学校科技项目资源的工作人员及科技局挑选的熟悉地方产业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共同形成工作团队,负责产学研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推进。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我们认为信息沟通是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条件。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信息渠道,企业可以大致了解高校院系或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但很难与学者直接建立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反之亦然,科研团队为一个科研成果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导致信息沟通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成本,企业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而且刚好这个科研团队有兴趣或时间来进行合作,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寻找合作对象来说,更是如此;二是信任问题,相互信任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媒介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团队与企业初次接触时的相互信任。事实上,作为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局对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技术需求非常了解,并有充分的信息沟通。而科技开发部则很熟悉校内院系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同样有很好的信息沟通。通过科技开发部与科技局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有效解决了高校和企业的供需信息沟通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和院系科研团队充分沟通的平台。考虑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引进高新技术成果时需要承担风险和资金成本,从2010年起,淮安市财政设立每年300万元的产学研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鼓励淮安市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降低产学研合作成本和风险。淮安市科技局和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从资金的申请与评审、资助额度与比例,以及项目验收等方面共同制定了产学研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从而形成了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
第22期 冯叶成,刘 嘉,张 虎:政府一高校一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一t2, 的政府一高校一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信息沟通充分—— 信息沟通不充分⋯⋯图1 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2.3 合作内容2009年成立以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不断加强学校科研团队和淮安企业之问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淮安市政府及企业的具体需求,积极促进和拓展市校之间的具体合作内容,如图2所示。图2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促进的主要合作内容清华大学与淮安市的产学研协同,既有科研团队、学者与企业直接的科技对接合作,例如,企业需求调研、科技项目对接、企业现场诊断和提供咨询服务等,也有科技人才的合作,包括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年教师挂职、毕业学生照片和人才进修培训等,人才方面的合作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合作。通过淮安科技局对当地企业需求的不断收集和科技开发部对校内科研资源的不断挖掘,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淮安与清华大学进行科技项目需求对接和合作,包括邀请学者赴淮安进行企业调研、现场诊断、咨询服务,举办特定行业的项目发布会,组织淮安企业来清华参观实验室并与科研团队交流,等等。例如,2011年借助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契机,科技开发部成功组织了“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家学者地方行” 系列活动,淮安是其中一站。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前期组织和联系,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核研院、化工系、电机系、精仪系、机械系等院系的12名学者分别深入淮安相关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现状和需求,与企业进行科技项目对接交流,并为他们提供现场诊断、技术咨询,提出技术革新和发展方面的建议。通过“ 淮安行” 的活动,多家企业与清华建立了联系,并已有两个项目达成具体技术合同。科技和人才是产学研合作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与淮安合作中,除科技方面的直接合作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双方人才合作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经开展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助和推动清华大学在淮安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生,深入企业与企业研发人员不断沟通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企业解决一些“ 短、平、快” 的技术问题,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后续产学研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 推动青年教师挂职任职。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助组织部门培养、选派熟悉学校各种资源的优秀青年教师赴淮安有关政府挂职任职,通过他们在淮安的努力工作,也成功架设了学校与淮安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协助组织人才进修培训。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针对淮安政府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协助联系和推荐满足其需要的校内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为淮安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不少与清华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也选派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进入学校实验室,与课题组一起进行研发,共同完成相关课题任务,也有利于后续科研成果的顺利实施。3淮安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成效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建立,大大加强了清华大学与淮安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推动了双方产学研合作。三年来,共有50多名专家学者与淮安进行了对接,70多家淮安企业与清华大学的相关院系科研团队建立联系,并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从达成技术合同的数量上来说,2009年之前仅有淮阴卷烟厂与清华大学在CIMS系统方面有过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之后,双方在产学研专项资金引领下已有将近20个项目合作成功或正在合作,有一批科研成果在淮安实现了应用和产业化,并形成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例如,环境学院在被国际水协( IWA) 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3项新技术之一的自来水紫外线消毒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工程成果,对饮用水抗氯消毒的致病微生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目前已在淮安自来水厂得到了应用,为安全饮用水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淮安市统计,共有16个项目得到产学研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其中一项同时获得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2012年又有两项以清华大学技术为依托的项目申报江苏省专项资金立项。淮安产学
· 70·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拄研专项资金立项支持的16个项目,累计拉动社会投资达17 735.85万元,已产生专利3s件、学术论文9篇、公益性报告3份,培养人才252人( 其中,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名) ,带动就业5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淮安市集聚外部高端资源要素,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4结语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标志着协同创新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协同创新,是一个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需要融合产学研各方以及社会其它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以清华大学与淮安...
篇五: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12 2014 年第 08 期 中国高教研究一、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经过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开发和创新,再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和市场的检验,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 1 ]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技成果转换的主体,也承担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它是科技成果转换贯穿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核心,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高校或科研机构是教育和培训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科学家等创新人才的主体,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其研发创新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技术改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或科研机构也是产学研的成果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已成为国际共识。产学研合作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技术、平台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地域优势,与企业联合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培育创新力的核心模式之一 [ 2 ] 。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产学研合作,但是,高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界与产业界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的管理体制和价值理念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一)国内专利有效量分布情况从表 1 中可以看出,截至 2012 年 12 月,国内发明专利主体主要为企业, 占国内总量的 80% 以上,其中职务外观专利和职务实用型专利占比更是高达90% 以上。
在四个发明专利主体中,大专院校虽然排名第二,特别是在职务发明专利上较其他方面略具优势,但是与企业之间的发明创造情况相差较远,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单位与机关团体在发明创造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不足(见表 1 )。(二)技术开发活跃程度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
一批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新型研发和集成化服务为主的技术交易相继涌现。
根据《 2013 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的统计,截至 2013 年底,共达成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合同 162036 项,成交金额 5266.02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冯海燕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显不足。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较小,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内部的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国内发明创造专利主体以企业为主。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建立有效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拉近科技与经济的距离,解决产学研脱节的状况,同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词: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分配机制* 本文系教育部科技(战略研究类)项目“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13002B )的研究成果单位发明类型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机关团体合计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 177518 67149 1811876 18859 2075402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占比 8.60% 3.20% 87.30% 0.90% 100%职务发明专利有效量 96707 37639 274038 3086 411470职务发明专利有效量占比 23.50% 9.10% 66.60% 0.70% 100%职务实用型专利有效量 63650 26839 973112 10701 1074312职务实用型专利有效量占比 5.90% 2.50% 90.60% 1.00% 100%职务外观设计专利有效量 17161 2671 564716 5072 589620外观设计专利有效量占比 2.90% 0.50% 95.80% 0.90% 100%表 1 国内发明创造专利分布情况 单位:项资料来源:
2013 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74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4.08.014
08 12 中国高教研究 2014 年第 08 期亿元,同比增长 29.26% 。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委托开发合同成交额较 2012 年增长21.48% ,但总体来说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仍较低。尽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增长,科研机构技术交易活跃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高校技术交易活跃程度略显不足。
现阶段科研机构通过承接和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开辟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产业园等技术转移新模式,研发成果的市场化率显著提高,技术交易较为活跃,成交金额增幅达到 54.75% ,为 402.96 亿元。
高校科研成果的技术交易活力略逊于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93.96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18% ,相比较于全国 35%的平均增速,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我国高校创新动力与活力仍显不足。
但是,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交易成交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 6.26% 和 4.57% ,其巨大的科研成果转换和创新潜能还需进一步释放 [ 3 ] 。(三)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上述国内发明创造专利分布情况和技术开发活跃程度的现状分析,企业与高校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较小,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内部的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国内发明创造专利主体以企业为主, 虽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显不足。
究其原因,可以从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动力、资金投入、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着手分析。1.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性循环环境,企业对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生产力提高缺乏量身定制的模式,因此导致产学研合作的程度不高。
由于高校本身与企业在利益目标、 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用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方式要求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由此形成了事企不分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长远发展。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上缺乏合理的导向,对横向课题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严重制约了教师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产学研资金投入不足。
许多高校的科技企业是在大学院、系所办企业的基础上成立公司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公司在成立的时候以高校作为法人,而高校一般对其投资很少或根本没有投资,主要靠教职员工的努力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也利用了高校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包括学校的校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还有人员、设备、场地等有形资产,但是在新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企业并未看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前期研发和技术投入 [ 4-5 ] 。
在融资方面,虽然有金融机构、孵化基金、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等参与,但是大部分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在企业的生产、扩建和资本运作方面,用于研发投入的占比仍然很少。3. 激励创新机制不健全。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激励创新机制涉及三个方面,分别为企业、高校和政府的激励创新政策。
因此,在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激励创新政策容易出现空缺。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基础研究和轻成果转化”的观念 [ 6 ],很多人更看重申请课题的级别、数量、经费,往往忽视了所研究的课题成果在实际产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了一种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浪费,最终无法实现期望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效果。4.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利益分配问题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各方的内部,始终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分配、创新转化资金的分配等。
在合作初期,由于各方还没有太多利益冲突,谈判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协议,然而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并带来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时,常常会发生利益分配的分歧 [ 7 ] 。
即使是高校内部,因为校办企业创办时多为学校独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个人不能持股,教师和创办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经常无法在企业资产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三、产学研合作机制分析合作动力是指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可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
外部动力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
现在的科技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导致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调合作,因此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的竞争及全球化的影响,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变大,只有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 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是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由于自身的利益所带来的技术合作的动力。
在产学研合作中,一方面企业获取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市场利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取资金支持及技术领域内的知名度,同时锻炼了科技人员,培养了后备技术力量 [ 8 ] 。
这就要求企75
08 12 2014 年第 08 期 中国高教研究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使各自更具竞争力。企业开展研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解决工程层面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工程和技术问题;高校的研究活动更多针对于解决科学层面的问题,包括帮助解决企业中长期科研成果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相结合的问题 [ 9 ] 。
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产学研结合活动中都明确了企业与高校的定位, 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与资源优势,使合作协同化和集成化,形成技术创新上的对接与结合。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所涉及的机制,包括产学研合作准备阶段的合作模式与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融资机制、激励创新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结束时的利益分配机制等。(一)合作协同创新机制随着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客观要求产学研合作能更高效、快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产学研合作不再仅局限于“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间的相互合作,还需要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工商业团体等机构及供货商、销售商甚至用户的广泛参与 [ 10 ] 。
该体系能够把各机构联合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使得教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环节紧扣为一体;同时注重协同创新,与外界保持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合作水平和规模,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进程。
我们不妨以高校、企业、社会科技中介、政府这四个参与主体为例,把产学研合作成果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图 1 所示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二)融资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是资金密集型的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具有研发风险。
建立科学高效并且具有持续性的产学研合作融资机制是产学研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可以尝试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孵化器专项投资资金、利用银行绿色通道贷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以及发展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 [ 11 ] 。此外,还可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和退出机制,吸引各种创业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使产学研合作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实施“科技金融”战略和创新金融产品,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北京市一些银行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等合作,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包括:瞪羚计划贷款、留学人员创业贷款、软件外包贷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融信宝”等金融创新产品。
为了让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价值,北京市还鼓励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将专营机构打造成为北京市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广窗口、中小企业的科技融资产品超市,成为产学研融资的新模式。(三)激励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激励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政府、 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激励创新。
通过构建激励创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绩效。1. 政府的激励机制。
政府调控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
① 在设立研究基金时,尽可以对一些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和有较大科研成果转化潜力的项目予以政策上倾斜; ② 在项目经费方面,除了考虑项目完成的预期目标外,还要考虑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状况,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效果好的项目,给予继续资助或优先配套资金支持; ③ 鼓励产学研各方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通过专项资助、奖励基金、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手段给予扶持; ④政府还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并对各参与方进行协调,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2. 股权激励制度。
校企合作创新合作中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采用技术股份化的形式。
一般的技术股份化是指企业技术人员以技术或知识产权等入股的一种方式。
在校企合作创新合作中, 技术股份化是指高校以技术或知识产权的形式参与到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高校和企业共同拥有公司的股权,股权激励能够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产权分享,研发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成为股东, 这样员工图 1 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76
08 12 中国高教研究 2014 年第 08 期不仅关心公司目前的收益状况,还关心企业的创新和长期发展,从而弱化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 7 ] 。
企业有了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创新,则会使各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目标趋于一致,从而达...
篇六: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通用版)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通用版)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有限公司
产 学 研 合 作 协 议
甲方:
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乙方:
有限公司
在
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
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框架下,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
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
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3、帮助乙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把
山大机械工程学院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协助乙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 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甲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甲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和就业。
3、接受甲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甲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三、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2、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2017 年
月
日
2017 年
月
日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产学研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在甲乙双方全面战略合作框架下,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船用柴油机技术的发展。
2、根据甲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3、帮助甲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
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把广州航海高等专
科学校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协助甲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乙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乙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和就业。
3、接受乙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三、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2、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2016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双方本着满足产业需求,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
作关系,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1、合作项目情况:
甲乙双方合作进行工程机械智能电气控制系统中试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甲乙双方合作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安全防盗报警系列新产品的开发。
2、人员培训。乙方作为甲方的职工培训基地,根据甲方提出的培训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并为甲方培训活动提供方便。培训费用由双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为发挥甲乙双方在生产和科研
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联合申报、联合攻关与联合开发。
4、甲乙双方应加强项目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甲方在制定长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乙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乙方通报企业生产中的有关信息和存在问题;乙方尽可能及时向甲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甲乙双方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并改进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5、合作期限。合作期限为五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
二、双方职责
甲方职责:
1、 根据合作项目的需要提供产业化试验基地,组织人员参与乙方共同进行对工程机械智能电气控制系统及汽车安全防盗报警系列新产品的项目研究,在乙方指导下组织好合作项目的产业化开发。
2、 根据合作项目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运行费用和项目
研发经费,具体的经费额度和支付方式根据具体合作项目另行签订具体合同。
3、 接受乙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生产实验条件,合作完成汽车电子相关科研项目。
乙方职责:
1、 通过对工程机械智能电气控制系统和汽车智能防盗报警器的最前沿技术进行分析,
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质量攻关。
2、 为甲方汽车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并及时将乙方在汽车电子
技术领域应用的成果和研究动态通报给甲方,供甲方优先选择转让或合作开发。
3、 帮助甲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
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
工艺问题,将乙方的相关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甲方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协助甲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 根据甲方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
理和技术工作。
三、合作项目费用
1、合作期内甲方将投入 1000 万元人民币专项基金,基金实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新建研发大楼、新产品研发费、材料试制费和必要的技术服务费等,保证产学研项目顺利完成。
2、双方致力于将合作项目向各级政府申报,如果获得经费资助,该费用专项用于产学研合作,由甲乙双方共同
确认,支配使用。
四、项目研究开发关键节点的控制计划
五、知识产权归属与保密
1、 合作所完成的技术成果及申请的专利归双方所有。
2、 合作所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归双方所有:对外成果转让需经双方同意,
收益分配另行协商。
3、 双方对合作所涉及到的全部技术资料、技术成果及研究开发进度等均负有保密义
务,双方均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4、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到项目完成成果验收后,自然终止;合作过程中
需要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同,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本协议无论变更、终止或完成,研究开发成果的归属与保密条款均有效。
六、其它事宜
1、 根据国家、省级、市级和合作项目的需要,确定合作项目的小试和中试、提供的项
目专项经费和共同申请的项目经费中开支,所形成的资产根据国家、省级、市级和合作项目的要求而定,应用于双方以后的科技合作上。
2、 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原则上在甲方公司实施。
3、 风险承担:在技术开发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出现无法克服技术困难,致使研究开发
失败或者部分失败的,甲乙双方共同承担。
4、 双方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争议,应尽可能协商
解决,若协商不能解决,双方一致
同意将争议提交原告方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诉讼。
5、 本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六份,双方各执三份。
甲方 乙方
代表
2016 年 12 月 20 日 代表 2016 年 12 月 20 日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 [篇 2]
甲方: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乙方:临沂业隆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在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沂水县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框架下,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
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3、助乙帮解方决业优产化制中产约发展业的键关术、共性技术以技及业的具体技企工艺术题问和管问题,理山大机械把程工院学技术的果优先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成转果和产业化。化
4、助乙协方做好业所企人需才的培、养技咨询、技术术培训职业技和鉴定工能。作
方责任和的义务
1、分利充企用 的设业备势和优产生件为条方提供甲好的生产良试条件验和校实训基外,并合作地共建产研学合示结范地,基甲方为学的教学生践实动提活供方。便
2、优先接纳方甲毕生业进实训和行业。就
3、接甲受方教到企师进行生产业实践,甲方进行为科研究提学供好的大良生产验试条,件作合成科研任务完。
三、其他
1、其他未事宜尽据具体情况根双方行协再。商
2、协本议式一份两,方双各存保份一。
甲方公章)
代表 签 表字
200 年 1 月 日 210 年 0 月 日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协议:2016 高校产学研合作协议
高校产学研合作协议
甲方:**实业有限公司
乙方:**大学
为推动膜分离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等领域的科研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科学研究和专业实验室优势与企业生产实践、市场开发推广的优势相结合,促进高校人
才培养、教学科研水平,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赢的格局,**尔实业有限公司与**大学经友好协商,决定在科学研究、中试生产、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为推动膜分离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乙方同意并授牌甲方为乙方产学研基地,实施产学研联合,共同协作攻关,研制适用于特殊用途的分离膜及膜器件,推动甲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并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乙方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
方便。
2)接受乙方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3)为乙方的科研设置、科研目标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4)配合乙方人才培养及科研项目设置等,及时向乙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
篇七: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镦, 百 研 充炭 谈 高等 院校 开 展 产 学研 合 作 的 必 要 性 与 可 行 性 口薛姗姗 摘要 :
高等院校 发展产 学研合作是在校 学生需求和渴望的 , 是教 师 的一种 自觉需求 , 是 高校发展 的需要 。全面建立校 企合作培养制度 , 在 更 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无疑是当前企业和 高校 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 的任务。高等院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 作 , 各取 所需, 顺应 了发展 的潮流 , 可 以达到共赢。因此 , 高等院校进一步 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产 学研合作 必要性 可行性 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 日新月异, 国际竞 争 日趋激烈, 谁先取得行业中的先进技术, 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中国只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 而 很多中小型企业及 民营企业并不具备 自行投入科研 的能力 , 这 就急需能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三方, 因此这一宏观的大 环境就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学校通过校企结合、 产学结 合, 真正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进而直接为企业提 供服务,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学校的实践 性教学提供保障。
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 不仅扩大和 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外延和内涵, 构建 了共赢、 开放、 高效、 互补 的新型合作模式, 还能够提高产业的总体实力及竞争力。因此,
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一、学生渴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产学研合作是在校学生需求和渴望的。从历届学生选择专 业的情况来看, 具有大量实习机会的专业是最受欢迎 的。这类 专业可 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 在 实践中能够真正体验到那种发 自内心的成就感。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 具有真实工作 岗位性质的实习实训环境, 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 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对客户的培训。学生在 相关企业中的实习及参加对产品客户的培训能够提高理论知识 水平, 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真正突出体现了专业课程教育的特色。
在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科技创新, 这种实践教 学方 式不仅促使 学 生融合所 学专 业知识 与技能 , 锻 炼 了解 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并且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
认识企业中的生产实践, 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竞争 力及成功率。
二、 教师的自觉需求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全面合作是教师的一种 自觉需 求。大多高校教师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校完成传授理论知识这样 单一性的工作, 更加渴望充分发挥 自己的学识, 为企业解决更多
的实际问题 , 为国家做 出更大的贡献。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找出差距, 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 充实、 提高、 完善 自
己, 这同时也会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62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教 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高等 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应 用科研能力, 否则必将与该 专业的先进理念脱离 , 其所 培养的人才也必将无法适 应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为切 入点, 首先强化 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促使教 师深入企业, 主动进 行相应专业技术科学研究; 其次是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为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 帮助教师提升 自身
科研 能力 。
总体看来,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使专业教 师得到了实践锻炼, 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为企 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产品革新改进提供了依据。双方取 得了双赢的结果, 这更加促使 了校企的进一步合作。
三、 高校的发展需要 通常, 高校缺少支持资金 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 媒介。而企业则拥有实际生产场地、 充足的资金支持 以及丰富 的管理经验。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企业 自身能够 获得科学专业技术上的创新, 并最终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获取更大利润; 学校也能够通过合作项 目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获 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提高自身的学术名誉。
高校要充分认识和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优势, 通过 协同创新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 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为基础的产 学研合作, 不仅是已有成果的转化, 而且要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 发、 企业委托高校开发和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使产 学研合作走向深广, 使产学研合作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达成 统一。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 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 成果与人才优势, 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提 升 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产学 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是高校功能在现 代社会 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从中
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 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同时 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 中所遇到的技 术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促进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为生产力, 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瑞平. 关于我 国产学研结合 的现 状与思考. 中国科学基金 , 2008 (5).
[2] 刘海林 . 产 学研合 作 的博 弈分 析. 武 汉理 工 大学硕 士 学位论 文 ,
2006.
[3] 陈春杨. 我 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 、 特 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08(6).
[4]刘慧芬. 产学研合作模 式和机制研 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009.
( 作者单位 :
牡丹江师范学院) 编辑王树凯
篇八: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公布 来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 2008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波大学选送的产学研合作案例榜上有名。这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继在 2006 年公布十大优秀案例并出版《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经典案例集》后时隔两年对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又一次总结。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不仅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通过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推动高校科技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逐年得到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有:“省部合作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高校与地方开展的“校-地合作”、高校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以及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创新基地等。据统计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成的技术转移已占四成以上直接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已占合作方式的六成以上有效提升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效能。
据介绍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对高校产学研工作的摸底调查中各高校共上报合作线索 1000余个经过专家审核从中挑选出了 150 所高校推荐的 190 余篇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涉及高校与地方及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系统地展现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其中经专家评议一致推荐的十大优秀案例是
1.清华大学“超低剂量 X 线人体安检系统”国际技术转移案例
2.北京科技大学产学研“大合作”模式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3.天津大学与上海石化合作实现双赢
4.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高清联合研发数字电视
5.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石化联合研发乙烯 APC 技术
6.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
7.宁波大学与金田集团组建跨学科团队解决关键问题
8.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产业化案例
9.中南大学与中国铝业公司共同推进中国铝工业技术升级
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高校在企业技术创新及区域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高校在以企业为主
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正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例如中南大学主动走出校门与国内外 30 余家大型企业开展新型产学研全面合作合建了“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机构共同推进中国铝工业技术升级北京科技大学探索集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将工程化科研成果向钢铁企业的成功转化清华大学有效促进了中俄两国在安防技术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实现了“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配套技术集成—产业化—返销国际市场”为企业搭建起一座通向世界的坚实桥梁。二、高校积极参与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作用。例如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二十余年走“太行山道路”、联合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波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围绕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了研究与攻关增强区域集群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从建设国家标准入手联合攻关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全业务系统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 10 余省、40 余地市得到应用。
据悉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十大优秀案例以及其他高校推荐的优秀案例都将收录在《2008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已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今后将每隔两年开展一次推荐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的活动。
推荐访问: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 高校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