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闲读梧桐2篇余秋雨闲读梧桐 2009年高考“全国二”散文阅读------学案一、题目再现岳 桦 任林举 1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闲读梧桐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余秋雨闲读梧桐
09 年高考“全国二”散文阅读------学案 一、题目再现 岳桦
任林举
1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2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3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4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5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6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7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8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9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承上启下总体评价 10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11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 班级
姓名
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方法点拨 “作用”类题目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自己总结答案①内容上
②结构上
。
③手法 “
。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 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方法点拨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参考答案 第一句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第二句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 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 分 方法点拨
全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要筛选整合全文信息。本题在原文的信息区间是 4---11 段尤其注意第 9 段的作用。可以从“形态” “命运” “性格”三个方面概括由表及里。
方法参照小练习“围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那道题目。
自己总结答案 ①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
而岳桦
②它们的命运不同
③它们性格不同
。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方法点拨 在文中找具体语句然后判断手法思路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 表达了……内容 有……效果。
注意参照全国 1 散文阅读的最后一题。
自己总结答案 第一问 拟人、 比喻。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 可以
②通过比喻以
。
二、方法总结 一阅读思路 的手法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二常见手法及其作用归纳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 点。
三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四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五托物言志”类文本阅读方法 1、 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某种外物来表达某种感情获得某种人生感悟的间接抒情方式。
2、 托物言志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怎样 ①使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人生感悟生动形象避免了抽象直白从而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作者通过某物的叙写来抒发感情多了一层曲折文学形象的含义更丰富能激发读者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象。
3、阅读方法 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有共同的结构规律的那就是借叙写外物来表达感情或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我们阅读这类散文也就有共同的科学的方法可循。
作者选择一个外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这个外物本身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作者首先要做的是突出该物的特点以外物特点为“中介”来抒发思想感情。所选的外物也许
有 100 种特点但作者只选择突出与自己要抒发的某种思想感情相一致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特点以此为“中介”来抒情。如《闲读梧桐》一文。作者只突出了梧桐树的高大繁茂、顽强坚持、虬枝挺干、虚空玄奥、从容大度等特点以此为“中介”来表达与这些特点相一致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类散文的关键就是全面、准确地找到作者文中所写之物的特点找到了这个抒情“中介” 作者托物所言之“志” 就不难抽象出来了。
4、那么怎样才能全面、准确把握作者所托之物的特点呢 作者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向读者传达所叙外物的特点一是通过对外物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突出外物的特点这时外物的特点是隐含在描写中的需要读者分析加工描写内容才能抽象总结出来的一是通过作者在描写外物的特点时的主观感受或者主观色彩很浓的词句来明示外物的特点。我们同学们对前一种方式中总结抽象出外物特点感觉有难度、拿不准就可以充分利用后一种方式抓描写前后或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透露给读者的主观色彩很浓的词句来把握外物的特点。如《闲读梧桐》第二自然段在描写梧桐树的过程中除了含蓄的形象的描绘还有很多明示的主观色彩很浓的词 “大” “粗” 、 “矜持” 、“繁茂” 、 “顽强坚持” 、 “从从容容” 。这些就是作者要突出的梧桐树的特点。又如第六自然段中有“虬枝挺干” 、 “傲骨” “抗争”这些主观色彩很浓的词语也是作者要突出的外物的特点第七自然段中就更多更集中了有“寂寞” 、 “禅意” 、 “虚空的玄奥” 、 “从容大度”等等也是作者要突出的外物的特点。我们逐段阅读总结划出这些词句就不难把握作者所写外物的特点也就不难寻绎抽象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了。
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学生易入手划出每段主观色彩很浓的词句即可阅读指向正确抓准了外物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不难了因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解答题目依据确实答题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如《闲读梧桐》阅读第一题回答梧桐树的外形和内在的特点只要从文中每段划出的主观色彩很浓的词语中定向挑选即可外形特点是“粗” 、 “大” 、 “繁茂” 、 “虬枝挺干” 内在特点是“顽强坚持” 、 “从容大度” 、 “虚空玄奥” “不求闻达” 、 “但求坦荡” 、 “服从自然对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第 2 题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答案更简明从划出的主观色彩很浓的词句中定向挑选出两三个句子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和“屈从天命英年早逝” 整理回答即可。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
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
篇二:余秋雨闲读梧桐
雨散文集精选0 _3000 字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
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收藏昨天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
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拿起自己十岁时候的照片,不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而长久地逼视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一切本不属于你。这时,你发现,早年自己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财宝,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除了照片,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生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
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大漠荒荒,其实自己的脚印能踩出来的只是一条线。不管这条线多么自由弯曲,也就是这么一条。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条线,就必须把一个个脚印连在一起,如果完全舍弃以往的痕迹,那么,谁会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时曾一次次感叹:只有连贯,而且是某种曲线连贯,才会留下一点美,反之,零碎的脚印,只能是对自己和沙漠的双重糟践。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读《人生纪年》
夜雨诗意
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 6 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富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我不知道法显、玄奘、郑和、鉴真、徐霞客他们在一次次夜雨中心境如何,依我看,他们最强的意志,是冲出了夜雨的包围。
如我无用之辈,常常会在大雨如注的夜晚,躲在乡村旅店里,把地图拿出来细细查看。目光在已经走过的千里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雨帐笼罩下的无数江河和高山。这样的夜晚,我常常失眠。为了把这种没出息的惰怠心绪驱赶,我总会在夜雨中邀几个不相识的旅人长时间闲谈。
但是,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而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雨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一种兴奋剂,让人几乎把昨夜忘却;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在人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媳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所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了,谋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
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