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6篇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邮政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投递员) 15年来,他连续13次被乡政府、市县邮政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政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投递员)15 年来,他连续 13 次被乡政府、市县邮政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业务发展能手”。
他,就是镇原县方邮政所投递员赵清龙。
一个月薪只有 800 元的劳务工,从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 100% 每天 5 点多,赵清龙就起床分装前一天晚上整理好的邮件,往口袋里塞上两块干馍,然后就骑着摩托车匆匆出发了。自担任乡邮递员以来,赵清龙每 3 天送 3 个村的邮件,隔一天到三岔取一次邮包,风雨无阻,天天如此。像这样辛苦而又机械的工作,他一干就是 15 年。
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赵清龙最大的理想就是把邮件按时送到群众的手中,不耽误他们任何一件事情。2001 年 7 月的一天,一场暴雨使蒲河水位猛涨,直到中午 1 点多,水位才有所回落。为了把报刊和邮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赵清龙就扛着自行车冒险过河,走到河中间时,河水又突然暴涨,几乎要淹到他的脖颈,冰冷、浑
浊的河水令他站立不稳,呼吸困难,但他仍然咬紧牙关,使出全身力气,举起自行车,一点一点艰难地往对岸移动。到达河岸后,他才感觉有些后怕,人也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不过他庆幸的是,邮件没有受一点损失。说起这件事,赵清龙至今心有余悸。由于在投递过程中,要多次穿越蒲河,冷水的长期浸蚀,使他落下了关节炎病根,每到阴雨天,双腿关节就钻心地疼,而他并没有因此耽误过一天工作。他说:“投递员的工作确实辛苦,但当我看到群众收到信件时的笑容时,再大的苦也变成了乐!” 人一旦树立一种信念,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摧毁。2004 年 3 月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赵清龙早早整理好邮件准备出班,但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一诊断,体温高达 38。5 度,医生再三说必须休息治疗,他却只吃了两片退烧药后,不顾医生和爱人的阻拦,骑上摩托车驶向 35 公里外的关村投递邮件。走到金岔村的时候,他突然眼前一黑,摩托车一下子摔倒在路边,右腿磕伤,血流不止。等稍微清醒后,他就拖着伤腿爬着找掉落在路上的报刊和邮件。幸好,金岔村村民王国昌途经此地,及时给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闻讯赶来的村民都劝他马上到医院检查治疗,但他还是坚持送完了当日的邮件,直到下午 5 点才返回家中。心急如焚的爱人看到他一颠一跛的样子,哭着送他到乡卫生院检查,结果右小腿重度受伤,医生给他做了伤口缝合术,但他的腿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疤痕。提及当日往事,不善言谈的赵清龙只是憨憨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吃点苦没啥,邮件绝对不能耽误。” 投递过程中,赵清龙常常会发现一些邮件写错地址,对这些邮件他不是逐一退回,而是多方查证,或改投或想办法亲自送到收件人家中。2015 年11 月,赵清龙看到一张寄往“方乡刘大岔村”的汇款单,可当地并没有这个地名。那么,这个汇款单应该是寄往哪里的呢?忽然,他想起和方乡接壤的三岔镇有个刘大湾村,是不是误写了呢?当天投递完邮件后,他骑上自行车到三岔镇去核实,可是一打听刘大湾村也没有这个人。赵清龙连夜四处打听,终于知道相邻的新集乡有一个村子叫“刘大岔”,这才把汇款单送到收款人手中。当时,有人很不理解地说:“方乡没有‘刘大岔’村,你的责任已尽到,退回去不就完了嘛,何必费那么大的功夫?”赵清龙却郑重其事地说:“如果将汇款单退回去,不知道会耽误他们多少事情,只有及时地送到他们手里,才对得起这身‘邮政绿’呀。” 一年至少 330 天,他都是迎着晨曦出发,顶着星辰回家,累计投递报刊、邮件 360余万件,代缴话费、电费 25。6 万元,代购生活及农资用品 9。4 万元 方乡地处镇原、环县、庆城三县交界处,区位偏僻,群环绕,交通十分不便。赵清龙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方乡只有乡政府、邮电所等几个单位有电话,里人有急事都要跑几十里路到邮政所打电话、发电报。即就是如今,电话虽已普及,但交一次话费还得翻越岭,到乡街道办理。看到乡亲们那样艰辛,赵清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从 2003 年开始,赵清龙义务为群众代缴话费、电费等。刚开始,乡亲们都当面给他钱,让他代缴,后来,需要交话费的时候,就干脆给赵清龙打一个电话,什么时候碰到他什么时候再给钱。他那简洁的办公桌
上,除了十几本鲜红的荣誉证书格外醒目外,那十多本代缴费的电话号码本和厚达 2 厘米的欠费单,无声地见证着他热心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前来办理取款业务的方村 61 岁农民王生虎激动地告诉笔者:“赵清龙的服务态度好得没说的,我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经常往家里汇钱,他都亲自给我送到家里。2015 年,我给孙女买了个手机,孙女不会操作,找到他后,他不仅当面讲解、指导,还把自己的旧手机让我带回家让孙女练习,说什么时候练会了什么时候再拿来。” 贾村是纯区,交通不便,群众购买农资、化肥相当困难。自从邮政局开展农资配送业务以来,赵清龙就想方设法把好种子、好化肥送到群众家中,不管一两袋或三五袋。方乡副乡长何如盼说:“农民用了赵清龙推广的金大地复合肥和金凯 2 号玉米种子后,亩增产达 300 斤。”从 2015 年开始推广优质玉米种子,赵清龙已累计销售种子 13000斤,种植面积 6500 亩,仅贾近 3 年的种植面积就超过 1800 亩。认识到好种子和好化肥的优越性,贾村群众的需求量大增,为了方便群众,赵清龙及时与县局联系,在贾村设立了农资代销点。
一个代销点就是一座连心桥,一袋好化肥就是一腔为民情,一粒好种子就是一个新希望。赵清龙把工作做到了农户家中,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无不欢欣鼓舞,感激涕零。贾村农民吕发明代表乡亲们向他赠送了题为“绿色通道、服务一流”的锦旗。
“不论平地与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方乡没有银行,邮政所也没有开通储蓄业务,群众存贷款只能到信用社,很不方便。为此,赵清龙专门在县西街邮政储蓄所办理了账号,账上始终保持 5000 元左右的存款,以方便群众在外地急用钱的时候随时转账。今年前些时候,方村庙洼组的许朝阳老婆患病在西安住院,身上带的钱马上花完了,他的本家给凑了 3000 元钱,但苦于无法立即寄往西安,后来他们找到赵清龙,经过他的账户转到了西安,解了许朝阳的燃眉之急。像这样的事例,在赵清龙的印象中,比较清晰的就有三四百起。
15 年来,他为乡亲们维修电话 560 部,安装调试电视机 680 台,为 460 多户村民维修过照明线路,被乡亲们誉为大深处的“爱心使者” 作为一名党员,赵清龙日日奔走于崎岖的路和贫困的农户家里,里人朴实、憨厚的性格,孕育了他乐于助人的好习惯,遇上谁家干活缺人手,谁家修房子缺钱,谁家生活困难,他都会主动地帮上一把。
“圣洁芳菲飘满屋,化作柔情千万缕。”2015 年 10 月的一天,赵清龙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往张大湾村送邮件。途径曹湾组时,他发现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边放羊边看书。按理说,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在学校里读书,怎么会在这里放羊,而且她看书那样认真,说明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定是有什么困难。经询问,那个女孩叫李晶,因患有鼻窦炎等几种疾病,睡不得凉床,初中只上了一学期就犯了 2 次病,学校不敢要,只好辍学在家。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么喜欢读书的孩子怎么能让她半途而废呢?赵清龙一边送邮件,一边与女孩家里、学校联系,一边征得妻子的同意,腾出自己的一间房子准备让李晶住。听说让李晶再去学校读书,李晶的爷爷起初死活不同意:“还念啥书啊,只要不犯病就行了。”一次思想工作做不通,两次、三次……赵清龙的热心终于感动了李晶的爷爷。但学校这边怎么也不肯接收,赵清龙求情下话,做担保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总算让李晶重返校园。李晶在赵清龙家一住就是两年半,与赵清龙全家同吃同住,好似一家人。这期间,李晶曾犯过几次病,赵清龙都及时带她到医院诊治,先后垫资 3000 多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清龙让一个和自己不相干不的孩子住到自己家中,并且为她跑前跑后,而自己的女儿在高中上了 3 年学,他只开过一两次家长会,更别说看望和送吃的了。说起这些,这个坚强的汉子眼眶湿润了:“为了工作,我欠两个孩子的太多了!”在他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工作,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5。12”大地震发生后,方乡曹湾村特困户申志学家仅有的两孔窑洞坍塌,全家 5 口人无处安身。年逾古稀的申志学是一个残疾人,儿子、儿媳均为弱智患者,生活处境非常艰难,盖房既缺资金又缺人力。按照乡党委的号召,赵清龙主动与申志学家结成帮扶对子,在当地政府救助 1。4 万元的基础上,他拿出自己当时仅有的 5000 元积蓄来资助这个家庭建房,并为其联系工队,购买材料,严把质量关。不到 20 天,3 间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新房建成了。
2015 年,他又出资 2500 元,为其新修梯田 10 亩,打蓄水窖 2 眼。2015 年春,他为其家中送去化肥和种子,帮助他们种植全膜玉米 10 亩,使其当年收入达到万余元。
赵清龙朴实地像大里的一块石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镌刻在了老百姓的心目中。
2015 年 10 月 1 日,在银川打工的关村村民王永宏不幸遭遇车祸,伤势严重,被送往医院急救。当天下午 3 点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急需 3 万元医疗费。远在他乡举目无亲,王永宏妻子哭着打通了村党支部书记白生银的电话请求帮助,村干部和好心的村民急忙凑了1。5 万元,但还有 1。5 万元没有着落。正当村里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赵清龙得知情况后,马上把给女儿准备的 2700 元生活费和妻子省吃俭用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凑足了 1。5 万元,这笔救命钱最终让王永宏顺利进行了手术。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两天的实地采访中,一桩桩、一件件,关于赵清龙的感人事迹时时激动着我。从乡亲们热情接待和掏心窝的话语中,我深深体会到赵清龙不仅是一个乡邮员,更是党和政府的代表,他送去的也不只是亲人的问候,还有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据县邮政局局长贾炯介绍,15 年来,赵青龙为乡亲们维修电话 560 部,安装调试电视机 680 台,为 460 多户村民维修过照明线路,被乡亲们誉为大深处的“爱心使者”。
篇二: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投递员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爱的路上千万里
偎依着**叔叔,尹吉祥如同偎依着亲人。
**,在百度上搜索这个名字,就会读到他的事迹:**省**县邮政局华山支局投递员,2005 年至 2008 年,不间断地资助家乡一位贫困大学生,直至帮助其家庭脱贫致富(本报 2008年 4 月 26 日曾予报道)。2008 年,他的事迹被**省邮政公司评为“十佳文明服务新事”
,同年,他入围徐州市“十位道德模范人物”评选。
2009 年,**在干 秆 什么呢?有了荣誉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吗 莶 ?
笔者的手上捧着一本日记,* 蜜 *在 2009 年写道:
3 月 8 日 ゆ ,晴。上午 10 点半,我去服装店送一本 谱 杂志,看到一位老太太一边诉说一边擦眼 筋 泪。我听了之后才知道,老太太的女儿、 茎 女婿 2004 年出车祸双亡,撇下了儿子 癫 跟外公、外婆生活。小男孩叫尹吉祥,在 览 华山小学上五年级,很懂事,学习成绩也 好。但老两口年迈多病,仅靠几亩薄地来 耸 维持生活,抚养这个孩子很困难,想让他 境 辍学又不忍心,经常瞒着孩子抹眼泪。今 暨 天我刚好碰到老太太掉泪的一幕,不由得 睾 一阵心酸。
3 月 11 日,多云。
碥 自从听说了尹吉祥的事,我心里一直沉甸 甸的。今天去了小吉祥的外公尹建中家, サ 见到了那个不幸的孩子。孩子很可爱,透 鼠 着机灵。跟他外公、外婆聊了一会儿,走 瑕 的时候掏出 50 元给了他们,说:“钱不 茨 多,随便给孩子买点东西吧。”
3 月 15 日,晴。今天休息,我带着儿子 望 去文具店,让儿子替
小吉祥挑选一个书包 羲 。他们俩年纪相仿,爱好应该差不多。挑 施 好后,带着儿子给小吉祥送去,小吉祥果 然很喜欢,高兴得蹦了起来。
4 謇 月 3 日,阴。去学校送报刊时,与小吉祥 府 的老师交谈了一会。老师对我说,小吉祥 酹 的学习比以前认真刻苦,而且还乐于助人 ъ 。我听了真高兴。中午,在一本杂志上看 榍 到法国球星齐达内资助贫困儿童时说“我 庞 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世界上更多的人 逵 对贫困儿童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救 雕 助活动中来”。读到这儿,我又想起小吉 谘 祥,决定今天为他订阅几份课外辅导类的 利 学习材料,增加他的知识面,开阔他的视 觋 野。
原来,2009 年,**又 獒 有了新的帮扶对象,在不断地延伸着他的 哼 “爱心邮路”。
这本日记中,对 霍 小吉祥的帮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 镆 2009
年继续关注着他帮扶过的那位大 泫 学生的家庭变化:
3 月 10 日, 觞 晴。今天到胡克领家去看了看,他家变化 镌 很大,原来到处裂缝的砖瓦房不见了,新 ǚ 立起一座 2 层的小楼;猪圈规模扩大了, 蛳 养殖数量倍增……这一系列变化让我感到 很欣慰。
还有看起来很小的事:
3 月 9 日,晴。一位刚下车的人向 ¢ 我打听华山法庭怎么走,我一听是外地口 灵 音,就是给他说路线他也不熟悉,就对他 陔 说,上我的车,我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
卿 他看了看我这身邮政绿装,二话没说就上 了我的车。我把他送到地方,下车后他对 泞我做了一个动作——竖起了大拇指。我为 桊 我这身绿装骄傲,我为我是一个邮政人骄 哇 傲!
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 堂 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深深打动了笔者。掩
卷长思,为什么我们的邮政事业能不断发 笕 展?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各条战线上都有 庑 **这样爱岗敬业的邮政人吧。
恙 付出就有回报,**的爱心和奉献在社会 ︽ 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 艽 效益:
2007 年,**报刊流 靠 转额的任务指标是万元,他完成了万元; 2008 年,报刊流转额的任务指标是万 懈 元,他完成了万元。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 菠 务,正说明了社会对小陈的认可。物流方 面,2007 年,**销售化肥 30 多吨 疆 ;2008 年,销售化肥 60多吨;20 缣 09 年,半年刚过,他就销售化肥 45 吨 。
从一滴水可以看到海洋,从这 镏 本日记点滴的记载里,可以看
到一条不断 呖 延伸的“爱心邮路”,这条邮路正延伸到 伎 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篇三: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provides a coherent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or reviewpapers on any aspect of the occurrence of radioactivity in natural systems. Relevant subject areas thus range from applicationsof environmental radionuclides as mechanistic or timescale tracers of natural processes to assessments of the radioecologicalor radiological effects of ambient radioactivity.Submitted papers may therefore deal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nuclides or with those created and released by man throughnuclear weapons manufacture and testing, energy production fuel-cycle technology, etc. Reports on radio-activity in the oceans,sediments, rivers, lakes, groundwaters, soils atmosphere and all divisions of the biosphere are welcomed, but these should notsimply be of a monitoring nature unless the data are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The remit includes research papers which, by eitherexperimental or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im toward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ur,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 ofenvironmental radionuclides. Predictive modelling is particularly encouraged. Papers on dating methods are acceptable if theyhave a clear geophysical or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Descriptions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should be both highly original andspecifically related to determination of low-level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The journal alsoprovides a vehicle for objective, openand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re ‘controversial’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including assessments of health effects, criteria for discharge control and options forultimate disposal of nuclear wastes.Editor-in-chiefDr S. C. SHEPPARDEcomatters Inc., Suite 105, W.B. Lewis Business Centre,24 Aberdeen Avenue, Pinawa Manitoba,Canada R0E 1L0 E-mail: sheppards@ecomatters.comAssociate EditorsDr F. BRECHIGNACIRSNDep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ERLAB Bat 159,Centre de Cadarache BP3,13115-Saint-Paul-Lez-Durance, FranceE-mail: francois.brechignac@irsn.frDr T. G. HINTONUniversity of Georgia,Savannah RiverEcology Laboratory, Drawer E, Aiken,SC 29802, USAE-mail: thinton@srel.eduDr Y. OHMOMO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lenomae 1–7, Obuchi, Rokkasho-mura,Aomori, 039–3212, JapanE-mail: momo@ies.or.jpDr G. SHAWDep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mperial College at Silwood Park, Ascot,Berkshire, SL5 7PY, UKE-mail: gg.shaw@ic.ac.ukDr G. VOIGTLiechtensteinst 32A-2345 Brunn a. Gebirge, AustriaE-mail: g.voigt@iaea.orgFounding EditorPROFESSOR M. S. BAXTEREditorial BoardG. G. PolikarpovInstitute of Biology of South Seas, Prospekt Nakhimova 2, Sevastopol99011, UkraineB. SalbuLaborator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N-1432 Aas NorwayE. M. Scott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Glasgow,Glasgow G12 8QW, UKJ. N. Smith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Dartmouth,Nova Scotia, CanadaP. StrandNorwegian Radiation Protection AuthorityP.O. Box 55, N-1332 Osteras, NorwayS. VakulovskySPA TYPHOON Lenin St. 82, Kaluga Region, Obninsk, 249020RussiaF. Ward WhickerDepartment of Radiological Health Sciences, Colorado StateUniversity, Fort Collins, CO 80523-1673, USAB. T. WilkinsNation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Board, Didcot, UKE. Wirth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adioactivity, Federal Office for RadiationProtection, Rosastrasse 9, D-89098, Freiburg, GermanyD.S. WoodheadCEFAS Lowestoft Laboratory, Suffolk, UKW. C. Burnett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Measurement Facility,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Tallahassee, FL 32306, USAS. CharmassonIPSN/DPRE/SERNAT/LERCM, BASE IFREMER-CT, BP330,F-83507 La Seyne Sur Mer Cedex, FranceH. DahlgaardRisoe National Laboratory, Nuclear Safety Research Department,NUK-204, PO Box 49, DK-4000 Roskilde, DenmarkK. Froehlich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Wagramerstrasse 5,PO Box 100, A-1400 Vienna, AustriaE. HolmDepartment of Radiation Physics, Lund University, Hospital,S-22 185 Lund, SwedenG. Hunter7a Park Avenue, Stirling, Scotland, FK8 2QR, UKA. KudoKyoto University, Research Reactor Institute, Kumatori,Osak-fu, 590-04, Japan.F. Livens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Oxford Road, Manchester, UKH. D. Livingston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Marine Environment Laboratory,4 Quai Antoine 1er, BP 800, MC 98000 Monaco CedexU. C. MishraGovind Complex, Vashi, Navi Mumbai, IndiaC. Papastefanou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Laboratory, Thessaloniki 54124, Greece篇四: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支局邮递员陈伦顺事迹材料陈伦顺,中共党员,自从 X 年 7 月参加邮政工作,先后在泥沟乡、七江乡支局从事投递员工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人好事,甘把用户当亲人,把爱洒满邮路的每个角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不平凡的业绩,为邮政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始终无怨无悔。主要事迹如下:
一、高效服务,力作一个合格的山区投递员
从 X 年冬开始,陈伦顺担任了七江支局乡邮投递工作。为了提高服务,他自愿将报刊信件、包裹、汇款直接送到村民手中,作为山区乡镇要做好做全实属不易。七江乡位于流水河畔,三面环水,版土面积 207.3 平方公里,全乡共有 20个行政村,154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1509 人。邮路全长 185公里,日行程 62 公里,全乡三分之一走水路,动身必坐船,水多路陡,无形中增加了投递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投递环境,他每天坚持出班,不论天晴下雨,他都想尽一切办法将邮件在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中。为了不耽误送邮件,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如遇到地址不详邮件就要付出更大努力,投递中他总是主动询问用户的家庭状况,打听用户子女在何处打工、近况如何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联络、联络通道是否通畅;对邮政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多地倾听村民心声,不断改进投递服务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十几年来,投递工作中从没出现过差错,受到了广大用户一致好评和当地政府的多次嘉
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好青年、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省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第九届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好人——最美乡村邮递员、全省邮政系统标兵、全省邮政十大爱心信使等荣誉称号。
二、甘洒汗水为乡亲,他把村民当亲人
打工经济,是乾元县七江乡的支柱产业。因为青壮年纷纷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也就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面对这些不得不远离亲人、不得不饱尝相思之苦的留守乡亲,陈伦顺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照顾。多年来,他用平凡的坚守,释放满腔的热情。陈伦顺给 80 多岁的孤寡老人李汉久干过多少活?李汉久说不清,陈伦顺从没记过。春天,他带着粮食上山为老人做饭;夏天,他卷起裤腿下地割麦;秋天,他找来脱粒机开始打麦;冬天,他踩着积雪下山挑水;陈伦顺给赵家河村 9 组孤寡老人丁为书送去多少温暖?丁为书心里最清楚;陈伦顺给 53 岁的杜大益帮过多少忙?杜大益铭记在心;陈伦顺让 63 岁的陈支才意外过几回?三院村 9 组 62 岁的王德香老人不会忘记:那一次仅有两岁的孙子发高烧,孩子烧得嘴上起泡,可她孤身一人实在无法走开。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老伴去世多年,偌大一院房子,长年只有她和孙子两人在家里相依为命。看到孙子烧得昏沉沉,她哭天喊地,想到自己晚境凄凉时,是送信的陈伦顺救了她们;青铜沟村 9 组 69 岁的高玉江老人不会忘记:陈伦顺给他托了 45 公斤土豆走了 40 里山路的一
幕…… 。在他们眼中,"顺娃子是从天而降,专门来搭救我们的" 。而陈伦顺确说:“我是农村人,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三、自费学习忙充电,只为亲人多致富 陈伦顺平日不大说话,人也显得憨厚腼腆,可他在多年的乡风沐浴下,却有一颗灵敏而细腻、上进而好学的心。从事投递员工作的同时,他不仅自费到县技术培训学校业余学习电脑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只是想为村民致富出把力。黄龙沟村民张友良,30 多岁,一家六口人,双亲常年抱病卧床,两个孩子最大才 10 多岁,全家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家里牵绊使他不能外出务工,在家仅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说起这些他总是一脸无奈,陈伦顺知道后面对他家后山的大片坡地说:“你养羊吧”。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张友良,经过几年的养殖,张友良成了本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仅今年一年出栏羊就有一百多头。青铜沟村 4组农民王传文是一位果树种植大户,刚开始种桃树时,由于不懂剪枝、嫁接、防虫、防冻等科学知识,所结果实又小又涩,根本卖不出去。王传文扛着锄头灰心得一度想毁了果园。后经陈伦顺指导,王传文果园终于"脱胎换骨",这几年,他每年仅鲜桃这一项收入就过万元。大石堰村三组 52 岁的村民饶有喜,稻田稻子上长了不少白斑,还有灰苞,找到陈伦顺说:“顺娃子,你是有知识的邮政人,我这 2 亩稻田今年不知咋回事儿”,陈伦顺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解决水稻白斑病。这样事在陈伦顺邮路实在太多。
四、把爱撒满邮路,帮助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
三院村八组农民李汉元的家里,整个家当除了一床被子、一个水缸、一口锅外再无他物。农村的苦、农民的苦就像一根长长的剌扎进陈伦顺心里。每次走上邮路,陈伦顺的背上,总是扛着东西,有时是米、有时是油、有时是化肥,这些东西全都是陈伦顺用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买来送给百姓的。80 多岁的李汉元生病躺在床上起不来,陈伦顺为他送去了药;山上没有稻田,陈伦顺每隔一季度雷打不动地扛四袋米送到李汉元家门口;李汉元的老伴身体差一些,陈伦顺格外关照,每年 9 月 12 日老奶奶过生日时,他总是准时登门送上礼品…… ;梁家川小学一名学生叫曹鹏,父亲因车祸瘫痪卧床,母亲难以忍受困境,离家出走,幼小的他只有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邮路上的一次偶遇,得知他的家境,他竟然产生了辍学的念头,陈伦顺深知知识少的难处,把他带到田间看着劳做的人挥汗如雨,告诉他如果辍学,就将面临这样的生活,困难是暂时的,只要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才是他现在的出路。另外,现今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收学费及学杂费,这样的好时机不读书实在可惜,他懂事的点了头。为了是他安心学习给他添置学习用品,并定期送去生活费。每月了解一次他的学习情况,帮他从小学走向初中。
作为一个乡邮员,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清贫的,但陈,陈伦顺没有少跑路,少操心,他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他所做的事都是一些平凡小
事,可就是这些小事折射出他作为一个山区邮递员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五: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员是指使用邮政专用工具、设备,按投递邮件处理的质量、时限、方式要求,进行国际国内邮件、机要邮件、特快专递邮件、电报和各种报刊投递的人员。投递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大大的光芒。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几篇关于邮政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的范文,感兴趣的人快一起来和小编学习吧!邮政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一
5 月 20 日 5 时许,天微亮,33 岁的就已经骑上绿色的自行车奔波在镇的街道上,他要在人们起床之前把信件、报刊送到他们的信报箱里。12 年来,这种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信件和报纸跋涉在近百里的邮路上,用自己的坚毅和汗水履行了一名投递员的神圣职责,为村民架起了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老人的贴心人镇堪称中原文化名镇,这里的老人有读报的习惯,每天都盼望着报刊的. 到来,期待着远方的来信……为了使这些老人能及时看本网到报刊、收到信 件,把他们所订的报刊熟记于心,及时准确地送达。有的老人眼睛不好,帮他们阅读报刊、信件,甚至替他们写信发信;有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他就帮他们缴电话费、取退休金、买面等等。现在老人们提起,都是赞不绝口,说他是老人的贴心人。本文来自报纸一份也不能少 3 月的一天,三中退休教师李书正发现信报箱里没有报纸。这可是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李书正心中狐疑着,就到邮政所里找询问。说:“我把报纸都投到信报箱里了,咋回事呢?”于是两人一起来到学校家属楼,经过察看信报箱,发现李老师的信报箱下端被撬,报刊被取走。很震惊,对李老师说:“丢的报纸我买一份给你补上,再重新给你安个新的就安到你家门口。”正说着,他们发现两个十来岁的男孩飞奔而来,看见他们非常惊恐,撒腿就跑,眼疾手快,忙上前拉住其中一个一问,才知道这是两个男孩干的“好事”。次日,就把信报箱安到李老师家门口。李老师家住四楼,看到每天楼上楼下送报纸,心里过意不去。他要求还是把信报箱安在一 楼,但说:“我年轻,身体好,多走几步路,没有事的。”邮件一天也不能耽误去年夏天,连续几天的大雨使大街小巷出现积水。为把邮件及时送到用户手中,见缝插针,雨停即投,遇见积水的地方,就趟水推车前进。当年 8 月 16 日早上,正准备上班的感到浑身疼痛,四肢无力,就到医院看病。医生说他得的是重感冒,要输液治疗,需要请假休息几天。他摇摇头本文说:“那等晚上我再来输液吧,那么多人等着看报纸呢,我不能浪费这个时间。”于是,他向医生要了两片退烧药,载上邮件出发了。sjclw.net 事迹材料网夏季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当走到镇北关村时,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急忙用雨衣把邮件盖好。雨水打在身上,感到冷得钻心,浑身打颤,急忙找地方避雨。走到北关村村口,他忽然眼睛一黑,从车上摔了下来。这时,村民王玉贵路过,急忙把他扶进自己家里,问寒问暖。神智清醒过来说:“大哥,我是感冒了,休息一会就好了。你给我倒杯热水吧。”喝完热水,硬撑着身子离开了王玉贵家。就这样,12 年里,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鸿雁,在漫漫邮路上,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自己无悔的人生,12 年里,他骑坏了三辆摩托车,所行路程足足可以绕地球5 圈;12 年里,他上订的报刊流转额逐年增加,连续居全县之首;12 年里,他在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着醇厚的亲情……
邮政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二
1999 年 11 月,xxx 听说县邮政局要通过考试招聘一批职工,二话没说就报了名。至于考试什么,能否通过考试,他问都没问,想都没想,仿佛成竹在胸似的。报名后,妻子对他的胜算几无冀许,以为他早已把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 “就着馍吃光了”,殊不知,他参军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文化课的学习,在部队曾一度拥有“小秀才”的光荣称号。正是因为他爱学习,所以部队党委和领导将他分到了带有很强的技术性的通信分队,也正是因为他学有所成,部队党组织吸收他为党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报名后,xxx 马不停蹄地积极备战,从早到晚,手不释卷,晨读夜诵,用他妻子的话说“象得了神经病似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经考试,首发命中。xxx 不仅笔试成绩非常好,面试成绩也非常好,顺利过关,成为县邮政局光荣的一员。
当问 xxx 为什么一定要应聘邮政局时,他如是说“绿衣使者的职业高尚而光荣。能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其乐融融!”
2、迅速进入情况,及时转换角色,学习、学习、再学习。
入局以后,xxx 被分到投递班。面对新环境、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他充分发扬在部队所养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优良作风,日以继夜地学习投递理论、投递技巧和投递纪律,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几无回家。光他个人出资买的投递理论书籍就多达 30 余种,写了近 50 万字的读书心得。他不仅善于学习,而且善于总结。让我们欣赏一下他的投递工作要诀吧:
“列表收件要对应,落件损件要标清。上报之后再分类,张冠李戴切忌讳。投递要讲时效性,方向目标要确定。方案计划要合理,急件要件要速递。方位路线要明确,哪怕下雨和下雪。收发手续搞完善,哪怕客户提意见。代收要有委托书,注意事项要叮嘱。递件安全要注意,丢失损坏是大忌。宣传工作要跟 上,营造和谐著华章。”
这是一位退伍老兵智慧的结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利国利民。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正大而光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入局以来,xxx 始终如一地认真践行着他的这一庄严承诺。局里每次来了收件,他总是认认真真地对照收件列表一一地进行清点,并在列表上一一地标清落件损件情况,上报之后再一一地进行分类,从来没出现过张冠李戴的现象。尽管他是本地人,尽管他早已熟悉自己所负责的方向、方位、目标、路线,但他总是象刚入局时一样,随身携带着清丰地图。看似多余,其实并不多余。你瞧,他的地图上有着密密麻麻各种各样的标记,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随处见闻”,比如,在哪发现有值得推广的动植物新品种、好品种,就在哪标上新品种、好品种的素描。
他是一个有心人。
3、充分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视任务为生命,讲时效,讲方法,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翻开局里的考勤记录和 xxx 的日记,我们可以发现,8 年来,xxx 在各种天候如刮风、下雨、下雪、酷暑、严寒下,总计行程 4310 公里,从未丢失、损坏、耽误过社会各界的报刊、杂志、书籍、信件、通知(含高校录取通知书)、合同、汇单等共计 576000 收件中的一件。在投递工作过程中,几乎年年都有被雨雪滑倒摔伤和耳、手、脚冻伤的情况,但他却从来没有请假休息、中止过投递工 作,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过。每逢雨雪天气,他宁愿自己浑身被淋透,也决不让递件沾上哪怕是一点点儿水汽;每逢客户家没人,他就用自费的手机跟客户取得联系,经客户同意后,让客户的邻居、村委会、居委会、亲戚、朋友、工作单位履行代收手续,并反复叮嘱代收人切忌丢失、损坏、私折私看、误转,再不然就掖在客户家的门缝里,并写上防人私取的法律忠告,当确信风刮不跑、雨淋不湿、猫狗够不到、行人偷不走之后方才转移;每逢客户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时,他总是虚心地听录下来,并承诺定期给予圆满的答复。他总是言必行、行必果。因之于此,xxx 连续 8 年被县、市、省邮政系统评为先进个人。
4、谦虚,热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和谐,促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先逢春。xxx 每次在开展投递工作前,总是先把所要投递的报刊杂志上党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致富消息浏览一遍,然后,在投递过程中,积极向客户传达。对此,群众无不喜闻乐见,无不翘起大拇指, 啧啧称赞 xxx 为“信息天使”、“阳光天使”。受他影响,客户主动订报的热情不断大幅度攀升,平均每年订报客户增加 15%,订报份额平均每年增加 18%。
值得一提的是,xxx 在 8 年的投递工作中,利用自己所优先了解和掌握的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知识,成功调解了多起偶遇纠纷,深受群众的爱戴。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狂,热心肠。
邮政投递员先进事迹材料三
xx1978 年被当时的邮电局招为岔河信报站信报员,负责着麻棚、岔河、三官三个自然村的邮政投递任务。月工资只有 15 元,别人劝他别干了,“干这工作钱少、活累,不值得。”可 xx 不这样认为,他说:“穿上这身绿邮政服,俺就是邮电人了,俺不图什么,图的是对得起这身衣裳,图得是让乡亲们满意,只要乡亲们满意,就是俺最大的快乐。”xx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党的忠诚使者,百姓的贴心人。
xx 原以为,干投递工作是一条最平凡的路,只要肯卖力气,就能干好,但是在以后的行程中,他才逐渐认识了这条路,必须需要“真诚、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干好。xx 给自己提出要求:“做服务工作的就是要让用户百分之百的满意”。xx 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和用户交往的过程中,不管男女老少,xx 都始终保持着热情和蔼的态度。时间久了就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投递段上的老人小孩都亲切的称他“xx”,大名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栗园庄村的陈守权同志已是 86 岁高龄,每年都订《参考消息》,脾气不好,总嫌以前的投递员投递不及时,找到局领导请示,要求转到 xx 的投递线上,xx 说:“没问题,既然老人这样信任我,我一定把邮件送好。于是不管刮风下 雨,大雪封路,xx 总能及时的把报刊送到这位老人手中,有时发现报刊延误或短缺,他也会及时到老人家里解释清楚,免得让老人着急,老人对 xx 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就催自已的儿子写表扬信给局领导。
篇六:十佳投递员事迹材料
投递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李献军同志是车排子邮政支局的一名乡 邮投递员, 几年来, 他以优质服务、用户满意为已任, 多年如一日的做好自己的投递工作。
与此同时, 他还兼着揽储和揽收其它邮政业务工作, 在平凡的岗位中作出了突出成绩, 连续三年被支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揽储状元, 赢得了 用户和全局职工的一致好评。
在别人看来, 投递工作是一项简单而又轻松的活。
而李献军认为投递工作虽是一个平凡的工作, 要干好不容易, 心中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
为了做到这一点, 他要求自己, 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要做到:
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要做的更好。
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 但李献军无怨无悔。
为了搞好投递工作, 他常常是夏天一身汗水, 冬天一身冰霜。
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 他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用户, 总是想方设法把邮件送到用户的手中, 多次受到用户的好评。
多年来, 在他投递的各段道中, 从没有发生一起误投, 漏投邮件现象, 也没有收到用户的一次有理由申告, 出色的完成投递任务。
每年的八、 九月份是高考学生录取通知书发出的时期, 也是李献军最忙的时候。
这时正是学校放暑假, 考生不在学校, 原本把通知书交给学校他就算完成了投递任务, 可他知道, 学子们十年寒窗苦等待的是什么。
他为了及时的把录取通知书早日送到学生们的手中, 放弃自己休息时间, 到学校老师处打听通知书上考生的居住地址后, 奔波几十里挨家挨户把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的手中, 每当看见考生高兴的样子, 听到谢谢您:
投递员同志、 太辛苦了问候时, 李献军只是一笑就走了。
XX 年八月的一天, 他投递一份录取通知书, 地址是一二三团黄家庄。
而在许多人眼中, 那里散乱的居住着 200 多户外来人员, 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盲流区。
为尽快把通知书送到这位叫马伟的同学手中, 李献军每天利用中午和下午下班的时间, 冒着二、 三十度的高温, 一家一户地问, 一排房子一排房子地找。
为了尽快找到这位考生, 他甚至在电线杆上贴出了告示。
工夫不负有心人, 一星期之后,他终于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马伟同学的手中。
今年九月, 车排子农贸市场的一位外地个体经营户从内地老家寄来一封挂号内装迁移证, 想在一二三团安家落户。
因市场的收发员不慎将挂号丢失, 眼看着迁移证的期限快到了, 这位个体工商户焦急万分。
看到这一切, 李献军主动帮助这位个体工商户到派出所等单位开具了证明, 又自己出钱为个体工商户办理了特快专递寄往内地, 使这位个体工商户如期办好了迁移事项。
细心的人会发现, 李献军投递的时候, 邮包总是比别人的大, 比别人的重。里面全是为用户准备的用品, 如:
邮票、 信封、 信纸、 储蓄单式和其他邮政业务宣传品。
使他负责投递区域内的用户成为自己的储户和邮政用户, 工夫不负有心人, 一份辛勤就一份收获。
李献军每年揽订私人报刊金额都在 3000 元以上、 年销
售邮票等近 XX0 元, XX 年他个人揽储 400 多万元, 占支局揽储额的 25。
为了多揽储, 他自加压力, 为自己定下每天揽储 5000 元的计划。
为完成任务,不管夏天有多热、 冬天有多冷, 他总是利用邮车到局前和投递归班后一家一户去劝储, 还动员他的亲朋好友帮助揽储, 李献军整天为工作忙着顾不上家, 妻子要上班, 没办法, 只好接来父母亲为他看孩子、 做饭等。
有时偏远连队的储户与他联系要存款, 他打的去揽储。
一年来, 他为揽储坐的花费达 200 多元。
李献军是个平凡的人, 他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一片热情在平凡的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成绩。
1998、 1999、 XX 连续三年被评先进工作者、 1997---XX 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支局、 市局的揽储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