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9篇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172·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年第28期(总第696期)幼儿教育摘要:幼儿成长过程中,亲子活动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iddot;172·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年第28期(总第696期) 幼儿教育摘 要:幼儿成长过程中,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幼儿有效互动的纽带。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以及性格才艺,也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拓展教育视野,充分开发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了极佳的幼儿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关键词:幼儿园 ;亲子活动 ;幼儿教育如果说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引路人”,那么家庭则是幼儿教育的“启明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支持。一、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所学有展示的机会,可以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以及所学才艺,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参与非常重要。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也是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成果,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拓展教育视野,充分开发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了极佳的幼儿教育环境,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二、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有效性实践探究1.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1)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初衷是校园教育结合家庭教育,所以要想顺利地开展幼儿园亲子活动,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如何跟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并配合亲子活动的开展是开始 ;在亲子活动中如何灵活调节气氛,并找准时机代入知识点是基础 ;亲子活动结束后如何和家长交换意见交流学习、进行每一期亲子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是升华。每一项沟通都至关重要,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期亲子活动的最后设置“家长反馈”环节,让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提出建议,详细记录下来。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融合在以后的亲子活动中,既能让家长明白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不仅仅只是玩游戏,还对幼儿身心健康、思维拓展等各个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让家长更加配合学校开展的各个活动,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起努力。(2)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一定要做到把亲子活动和平常的课堂区分开来。亲子活动是“动态教学”,随时都会面对新的问题,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无法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幼儿在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时和家长无法建立有效沟通和合作,怎样解决?家长求助说孩子最近总是学脏话,屡教不改,怎么制止?甚至家长反映孩子在亲子活动中很活泼,但是回到家就很扭捏,到底是咋回事,怎么解决?这些提问都有可能出现在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当中,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法为家长做出解答,那么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给教师和家长提供的沟通就失去了一大部分作用,更加让家长对教师失去了部分的信任,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不再热中。当这种教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么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就成了形式化的东西,进而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3)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设计能力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一定是根据幼儿的年龄、接受能力、心理活动等细节来确定主题、设计环节的。开展一期合格的亲子活动,必须要有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活动设计作为框架,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所以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也非常重要。幼儿的特性是活泼、好奇心强、爱玩爱闹,要想做一期好的幼儿园亲子活动,符合人群、灵活多变的设计是灵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在亲子教育中加入童话、魔术、游戏、奖励等元素,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地配合教师和家长进行亲子合作,也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增加共同语言,使之更加默契。
[2]2.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配合(1)要求家长重视日常的亲子共度时间现在很多家长都是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去了也希望能够有自己的娱乐和休闲时间,所以很多家长就放任孩子玩手机、看电视,只要孩子不闹,基本上干什么都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完全没有沟通,也没有任何的互动,长此以往,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喜好和性格,孩子不服家长的管教,滋生了太多教育问题。所以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也是为家长“量身定做”的亲子活动,在各种游戏中拉近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感情,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醒家长多跟孩子相处,重视日常的亲子共度时间,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是为孩子打造了健全的心理成长环境。(2)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除了拉近亲子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合作,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在亲子游戏中,要遵守规则,不能耍赖 ;如果游戏当中遇见了困难,不能依靠父母或者哭闹解决问题,要想办法,即使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家长也要做出鼓励,告诉孩子这样做也很棒 ;再比如,在学校和在家里都一样,玩过的玩具、看过的画册要自己动手收拾,放回原处,等等。良好品德的养成在幼儿时期至关重要,利用幼儿园开展的各类亲子活动和家长一起为幼儿上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程也是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初衷之一。三、结束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校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为幼儿全面发展打造稳固的基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我,让教育越来越“生态化”,为幼儿的茁壮成长付出一切。参考文献:[1] 陆烨 . 旧物仓里的亲子时光——童梦无涯 [J].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19(12).[2] 王曼妮 . 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的价值与指导方式刍探[J]. 成才之路,2019(24).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有效性探究李海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机关幼儿园 广东佛山 528200)
篇二: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幼教·启蒙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活动的探究宋丹丹(江苏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幼儿园 江苏 扬州 225654)摘要:教育者和家长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因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重心”放在教育上,而随着国人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家园合作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且实施的效果也非常好。因为对于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不管是对于幼儿还是家长都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师通过组织这样的亲子活动,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幼儿发展身心,激发幼儿对亲子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且要在亲子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体意识,在合作中争取家长的理解,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关键词:家园合作;亲子活动;策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6-0274-02 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场教育模式中对于幼儿最重要的两个社会结构,幼儿园和家庭形成一股合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使幼儿园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家庭方面的支持,同时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来自幼儿园方面的专业支持。在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中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组织的亲子活动让幼儿走到户外拉近幼儿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组织一些适合的亲子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并且了解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思维,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最终逐步建立自信心。1.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活动的探究意义家园合作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家庭和幼儿园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这是幼儿发展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就目前幼儿的发展来看家园合作是现阶段社会发展深化幼教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而这种制度的实行同时也是响应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家庭作为幼儿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而幼儿园则是作为幼儿在成长阶段进行系统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去直观的观察幼儿,幼儿园对于幼儿而言是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而幼儿教育也必须是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以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去为了幼儿的良好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家长和幼儿之间有一种特别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经济关系,正是因为这三种融合在一起的无可替代的关系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具有感染性、长期性以及针对性,不要小看幼儿教育的任何一环其中内容都非常复杂,所以幼儿教师也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幼儿的生活。我们在家园合作的模式中能看到,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步调一致”,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而幼儿教师和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主体,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其中幼儿园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并且充分意识到教育和配合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做好与家长的衔接合作工作,最终使得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以及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得胜利。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步进行相互配合,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是我们在家园合作的过程始终要将幼儿作为核心,他们才是我们在这场教育中需要服务的对象,谨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既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家长一定要将对幼儿的爱和责任感“落实到底”,还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幼儿园甚至这场教育抱有信任和支持,当然还要幼儿园教师接纳家长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总而言之家园合作能够扩大教学范围让我们的幼儿教育渗透到家庭,更加有利于幼儿吸收知识,通过家园合作,家庭和幼儿园交流积极的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合理的教育方法。[1]2.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活动的探究策略2.1 家园合作中根据合适的主题开展适合的亲子活动。家园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为保证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他任何因素没有办法替代的,所以对于幼儿的教育需要特别的环境然后在经历的活动中以及承担的角色和建立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协调相关社会群体的力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适合幼儿的主题开展亲子活动,例如我们可以为了让幼儿能够丰富感性认识,可以开展一场以“有趣的活动”为主题的亲子活动,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场亲子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大家一起去动物园里逛一圈,让幼— 4 7 2 —万方数据儿去主动观察园里的那些动物,并找出它们的不同,深入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通过这场有意义的游园活动给幼儿直观的认识,并且要主动的去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给家长“机会”,让家长彼此针对幼儿的发展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2]2.2 家园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合的亲子活动。家庭作为幼儿在成长环境中的第一个环境,幼儿教师要合理运用家长和幼儿之间的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以及经济关系,从而使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更加具有感染性、长期性以及针对性,让幼儿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亲子活。动将复杂的内容灵活转变。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景和特别的风采,幼儿教师就可以在家园合作中根据四季的变化为幼儿选择适合的亲子活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去春游,让幼儿看看春天的绿色,捞小蝌蚪采采花等活动去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美;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非常适合很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所以就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游泳池里游游泳避避暑,并且带领幼儿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秋天则到了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长成熟,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教师则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走出室内,去户外看看秋天万物的生长状态,捡一捡秋天的落叶然后一起制作一下标本或者其他的树叶艺术品;而冬天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的第一映像就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幼儿教师则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还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起烧烤等,让幼儿去享受不同的季节生活,找出每个季节的不同特征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知。[3]2.3 家园合作中利用节假日开展不同内容的亲子活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是家庭和幼儿教师相互配合完成的教育模式,而对于幼儿的教育我们首先应该“教育”一下父母和家庭,其实幼儿园在这场活动中反而会“退居二线”在一旁进行辅助,然后高效率的实行家园合作从而在“接手”幼儿教育时可以无缝衔接提高沟通效率,总之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让幼儿感受相同的教育氛围,切忌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现象,即学一套执行的却是另一套模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是错误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教育者一定要发挥好“引导”工作,做好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然后根据不同的节日去开展一些特别的亲子活动,首先可以对家长参与找到适合的亲子活动,例如在母亲节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母亲和幼儿的特别活动,让幼儿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爱,可以在设计互动环节时让幼儿跟母亲通过配合完成一些任务,我们理解的母爱大多数像水一样,对我们总是包容和呵护,所以在活动时可以将这种生活中的角色进行翻转,通过设计一些“过关活动”让幼儿尝试去保护妈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从而学会感恩;父亲节就可以让家里的父亲或者爷爷来幼儿园一起互动,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区别于母亲节的活动,更多的是一些偏“力量”训练让幼儿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学会父亲身上承担责任的优点,最终要学会勇于承担;儿童节就可以让家长一起参与到亲子活动中,一起为幼儿庆祝这一特别的节日,为幼儿设置一些特别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和家长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这种节日则可以让大家一起活动,全家出动,在这里可以适当举行一些类似于“两人三足”类型的活动,在家长的共同保护下争取“赢得比赛”,总之在不同的节日里教师就组织适合的亲子活动从而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且在这种特别的活动中体验一些相互关爱之情。[4]3.总结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教育其实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存在是一样重要且无可代替的,而这两者作为重要的参与者需要密切合作协调一致,从而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也不可以在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就觉得教育任务完成了,相反家长的任务反而更重了,因为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对于幼儿而言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使我们面临着面向金钱的时代里,我们依然要将培养幼儿完善的品格作为教育重点,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定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中,用心去了解幼儿并给予相应的尊重,才可以得到幼儿的信任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然后将更好地为幼儿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去教育幼儿。当然幼儿教师在进行家庭教育的直到过程中不要单纯的去文章、杂志或者育儿公众号里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中,或者单面的对家长“输出”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只是讲授,应该给予家长可能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最终可以激发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家园合作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5]参考文献:[1] 刘蕊蕊.幼儿园如何培养亲子关系[J].中国农村教育,2018(09).[2] 林丹.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教养方式[J].新阅读,2020(01).[3] 钱凤梅.携手游戏 亲子同乐———论小班亲子活动的开发与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4] 王蓉.幼儿园亲子活动问题和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5] 邹萍,韩笑.基于绘画分析角度的幼儿亲子关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7(12).— 5 7 2 —万方数据
篇三: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山 西 大 学 200 20 届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研究作者姓名 勾蓉蓉指导教师 孙杰 教 授王林 中小学高级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培养单位 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年限 2017 年 7 月至 2020 年 6 月二〇二〇年六月万方数据山西大学山西大学 2020 届硕士学位论文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研究作者姓名 勾蓉蓉指导教师 孙杰 教 授王林 中小学高级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培养单位 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年限 2017 年 7 月至 2020 年 6 月二〇二〇年六月万方数据
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Shanxi University, 2020AStudy on Paren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Parent-Child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tudent Name Rongrong GouSupervisor Prof. Jie sun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enior Lin wangMajor Master of ducationSpecialty preschool educationDepartment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Research Duration 2017.07-2020.06June, 2020万方数据
目 录中 文 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11.1 问题缘起................................................................................................................11.2 研究的意义............................................................................................................21.2.1 理论意义.....................................................................................................21.2.2 实践意义.....................................................................................................21.3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回顾....................................................................................21.3.1 关于亲子活动的研究.................................................................................21.3.2 关于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研究.....................................................4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61.4.1 研究内容.....................................................................................................61.4.2 研究方法.....................................................................................................61.5 核心概念界定........................................................................................................81.5.1 亲子活动.....................................................................................................81.5.2 家长参与.....................................................................................................81.6 创新和不足之处....................................................................................................8第二章 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现状.............................................................92.1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前...............................................................................102.1.1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价值认识...................................................102.1.2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相关准备...................................................112.2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中...............................................................................142.2.1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时间安排...................................................142.2.2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62.2.3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互动行为...................................................182.3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后...............................................................................202.3.1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频率...........................................................20万方数据
2.3.2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效果评价...................................................212.3.3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反思与延伸...............................................21第三章 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233.1 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存在的问题...................................................233.1.1 亲子活动前家长的主体意识不明确.......................................................233.1.2 亲子活动中家长忽视幼儿的主体需求...................................................263.1.3 亲子活动中互动时机和内容存在误区...................................................283.1.4 亲子活动中家长得不到针对性指导.......................................................303.1.5 亲子活动后评价主体单一且缺少延伸...................................................313.2 影响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因素...................................................323.2.1 幼儿园对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不够.......................................................323.2.2 教师对亲子活动的控制程度较高...........................................................333.2.3 教师在活动中缺乏指导策略...................................................................353.2.4 家长在活动中的教育意识淡薄...............................................................35第四章 提高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的策略...................................................374.1 活动前:合理设计活动方案,确保家长参与方案制定...................................374.1.1 合理设计亲子活动方案...........................................................................374.1.2 确保家长参与方案制定...........................................................................384.2 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引导家长反思教育行为...................................384.2.1 提高教师指导能力...................................................................................384.2.2 引导家长反思教育行为...........................................................................394.3 活动后:遵循双向反馈评价,多种延伸并做好记录.......................................414.3.1 遵循双向反馈评价...................................................................................414.3.2 多种延伸并做好记录...............................................................................42结语.....................................................................................................................................45参考文献.............................................................................................................................46附录.....................................................................................................................................49万方数据
附录Ⅰ:《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调查问卷......................................49附录 II 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观察记录表............................................52附录 III 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行为访谈提纲..............................................5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致谢.....................................................................................................................................54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5承 诺 书.........................................................................................................................56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7万方数据
ContentsChineseAbstract...........................................................................................................IAbstract........................................................................................................................II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 Origin of the problem ......................................................................................1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1.2.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2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21.3 Review of literature relevant to this study ...................................................... 21.3.1 Study on Parenting Activities...................................................................21.3.2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41.4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 61.4.1 research content........................................................................................61.4.2 research methods ....................................................................................61.5 Core concept definition.....................................................................................81.5.1 Parent-Child Activities ...........................................................................81.5.2 Parent Participation..................................................................................81.6 Innovation and shortcomings Area....................................................................8Chapter 2 Status of Parent-Child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92.1Before parents participate in kindergarten parent-child activities................... 102.1.1 Value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102.1.2 Preparation for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Activities.............112.2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kindergarten parent-child activities............................142.2.1Schedule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142.2.2Contents and forms of parent-child participation in kindergarten............162.2.3Parents"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182.3Parents participating in kindergarten parent-child activities..........
篇四: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亲子关系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宠溺型和忽视型四类,不同的类型对儿童同伴交往影响不一致。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在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中,同伴之间的地位平等,彼此有共同的话语,同伴交往是儿童最需要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研究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其丰富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一、亲子关系的概念界定亲子关系是每个人来到世间获得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上,指以血缘关系或共同生活为基础的,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既包括直系血亲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也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原出自于遗传学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常指儿童早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是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好坏是决定孩子的一生是否走向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亲子关系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即父母与子女的行为举止表现相互影响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初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发展”。不同的人对亲子关系概念的界定稍有不同,但是认为“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恋关系和情感关系”的观点较多。二、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及作用同伴交往指儿童与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来自早期与父母的交往。6个月左右的婴儿,通过对其他婴儿的观望和触摸,对其他婴儿的哭泣声能做出一定的反应,这时便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1岁左右的同伴交往大都是攻击性、冲突性的;4—5岁是幼儿获得有效同伴交往技巧的关键期;5岁以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水平较高,经常是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且有了自己的人际圈。婴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稳定发展,有阶段性特征且变化较快。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庞丽娟将同伴交往的类型分成四种,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从发展的角度看,受欢迎型儿童的同伴交往更顺畅,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而早期的诸多研究中也指出“早期的同伴关系具有稳定性且影响深远,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儿童以后的学业成就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亲子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同时,学前期的幼儿同伴关系是未来同伴关系的奠基阶段,应重视学前期同伴关系发展。三、亲子关系类型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表现(一)影响同伴交往的方式亲子关系的类型会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方式,6个月大的婴儿就有了同伴交往行为,并随着年龄增长其同伴交往不断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同伴交往方式。综合各研究,常见的同伴交往方式包括:群体性、个体性、积极性、消极性、攻击性、亲社会性、性别交往性等。例如: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善于与儿童沟通交流、支持儿童正当要求,儿童有较强的自信心、独立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儿童通常会选择群体性、亲社会性的同伴交往方式,会积极主动地和身边朋友打招呼、活泼开朗、文明礼让,通常异性人缘也较好,人际吸引能力强。庞丽娟教授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研究4-6岁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得出同伴交往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而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被忽视,成为不受欢迎的类型大都源于专制型、宠溺行和忽视型的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最终可能导致儿童以消极性、攻击性的方式进行同伴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同性或异性人缘都较差。因此,应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倡导儿童亲社会性地同伴交往。(二)影响同伴交往的质量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儿童同伴交往的质量,同伴交往的质量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高质量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提升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发现,当同伴交往的活动数量增多、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一定深度且质量较高,同伴关系较好。在专制型亲子关系中,儿童的性格一般较腼腆,同伴交往的主动性较差、同伴相互来往的频率也较低、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其同伴关系的质量一般较差;俗话说:
“人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浑”,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潭清水,不去搅动就不会浑浊,而朋友之间若不交往则感情就变淡。而民主型家庭的儿童,其性格往往非常开朗,且做事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善于且乐于广交朋友和同伴玩耍,通常和同伴交往的频率较高、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也较丰富,其同伴交往的质量一般较高。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儿童养成关心、友爱、合作、对话、沟通的意识和习惯是提升儿童同作者简介:刘敏,1995年生,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小学教育。林鑫,1996年生,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全日制本科,学前教育。母婷婷,1995年生,女,汉族,四川省广元市人,全日制本科,学前教育。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对策刘 敏 林 鑫 母婷婷(树人立德小学,重庆市401320)摘 要:亲子关系是儿童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含义界定、亲子关系类型分析、亲子关系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展开了探讨,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亲子关系; 学前儿童; 同伴交往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83-002幼教天地 总第1308期- - 83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21年 第5期 Popular Science伴交往质量的重要方法。四、当代亲子关系影响因素(一)日常家庭氛围日常的家庭氛围往往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愉悦的家庭氛围有益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与父母的交往模式和相处方式密切相关,如今社会舆论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给每个小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近年的家庭离婚率创有史以来新高,婚姻的好坏影响了家庭的整体氛围。而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亲子关系更易显得紧张,孩子们对于家庭的重组难以接受,女孩子表现得更为突出。另有研究表明,良好家庭氛围的儿童性格更加开朗活泼,面对生活更加自信,也更容易和他人沟通交流。(二)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深深地影响着亲子关系。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其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沟通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者,往往会更多地给予子女以尊重和理解,亲子关系也更加和谐。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主动学习提升知识,父母受教育程度提升,其教育观念也不断改进,更多的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手把手教育和陪伴,孩子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长,亲子关系逐渐良好。但随着智能产品渗入日常生活,孩子们将更多的精力花在电视、手机或平板上,孩子们在上面学习、娱乐和交友,虚拟化的娱乐方式在取代父母双亲的陪伴和交往,导致目前的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如何提升亲子关系?就取决于父母对当下的感知和对未来的预知。(三)儿童气质类型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影响亲子关系好坏,心理学将人分为4种气质类型:胆汁型、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胆汁型的人通常性格冲动,做事积极,有干劲且爆发力强。多血质的人变通能力强、交际广泛、适应能力出色。他们往往能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职场工作中更容易晋升。黏液质的人较为稳重、思维较慢、但是持久耐力力强,性格波动小。因此,也被称为安静型,他们往往能够承担责任、认真工作,但缺乏灵活性。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内心孤独且容易受挫。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日常行为,从而影响依恋关系。一般情况,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儿童易建立起安全型亲或依恋型子关系;而性格独立、不善交往、较安静的儿童更易建立起疏离型和恐惧型的亲子依恋关系。气质无好坏之分,但气质和人格的不同会影响家庭的相处方式和亲子关系模式。五、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一)搭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桥梁良好的亲子关系源于家长和儿童共同的情感经营,父母是儿童的心灵港湾,合格的父母应该与儿童共同成长,应科学地关注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培养和儿童之间的情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第一,父母应做到察其言,养成优良的美德。当儿童出言不逊时,要及时制止和矫正;教会儿童礼貌用语、自信讲话,增加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语言沟通。第二,观其行,学会扬善弃恶。父母关注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性行为,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了解其原因并进行教育指导;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辨别善恶,教会孩子乐于助人;同时,让孩子敢于为不正义的事情发声。第三,晓之理,有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父母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启发孩子要有认真做事和学习,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和社会负责。第四,动之情,懂得感恩,阳光心态,实行情感教育。另外,尽量采取家长与儿童双向互动的交往方式,父母与儿童都是主体,在彼此的双向互动中,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亲子关系。(二)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情感,良好的家庭氛围体现的是家长的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以及性格和气质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将对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父母应与子女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真心交流,父母对儿童期望适中,不施加过大的压力。其次,父母应密切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交往中,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情感沟通的桥梁;如:家庭中儿童的性格较叛逆,儿童与妈妈发生了口角,则爸爸应该作为妈妈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拒绝“冷战”,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最后,父母应维护家庭的完整性;家庭的完整性是儿童心灵健康发展的前提,儿童才能自信、有魄力、勇敢,主动与人际交往。营造民主型家庭氛围,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开设有效的亲子教育活动“亲子教育”的活动是针对父母与子女的一种活动,内容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开发幼儿智力潜能、专注幼儿个性发展和沟通家长与父母的关系为目标,因此,开设亲子教育活动对亲子关系的打造至关重要。幼儿园经常组织室内或室外的亲子教育活动,例如:室外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远足、亲子采摘等。通过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儿童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及共同克服困难的能力。调查研究发现:亲子教育活动中父母是否参加,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都会影响儿童性格和情感的表达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父母对于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教育活动应该积极参加,活动中积极与孩子互动交流。另外,父母应做到同时或轮流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因为,母子关系影响儿童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质量;父子关系决定着儿童的社会角色扮演。五、结束语亲子关系是儿童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方式和交往质量。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都将亲子关系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宠溺型和忽视型四类,而仅在民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尊重儿童的需要、引导儿童独立自主;儿童在生活中活泼开朗,喜欢主动结交朋友。所以,父母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参考文献:[1]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2]邓丽群,陈彤.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8[3]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研究 — —以大型主题活动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6[5]刘晶.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6]耿彤.促进初中生提升同伴交往质量的教育策略研究 — —以大型主题活动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6- - 84
篇五: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与分享:如何策划组织幼儿园亲子活动尤卫华一、 什么是幼儿园亲子活动?幼儿园亲子活动是由幼儿园创造一定的条件, 以亲缘关系为基础,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幼儿活动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方式。
亲子教育是幼儿、 家长和教师三者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老师既是玩教具、游戏的提供者, 也是知识、 技能的传授者, 同时还是家长和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家长在活动中应是活动参与者, 同时也应是教育方法的学习 者家长要把学到的方法和经验运用育方法的学习 者, 家长要把学到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自 己孩子身上。孩子在活动中既是游戏的参与者, 学习 者, 又是适应集体教育环境, 学习 交往的实践者, , 以及体验活动的快乐者。
二、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特点(1)
多元主体性。
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教师、 家长、 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 都应积极参与活动。(2)
多向互动性。
多元主体性决定了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多向互动性, 师幼间、 亲子间、幼儿间、 教师与家长间积极交流、 互动。(3)
全面教育性。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目 的最终要落实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上, 因此, 其目 标应是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教育价值(1)
对教师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对亲子互动的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对亲子互动的观察, 更清楚地了 解到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 及时了解到家长的儿童观、 教育观及对孩子的指导方式方法。
并及时调整自 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更清楚地
(2)
对家长的教育价值亲子活动中, 家长能更直接地了 解到自 己的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 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通过与孩子互动, 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及合作家亲参与幼合作。
而且家长亲自 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对幼儿园教育及幼儿教育的目 标、 内容、 方式方法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更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园合作。
另外在互动中, 教师还可以促进家长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方法的更新。教育动对
(3)
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家长的到来, 能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如家庭般温暖, 会产生更强的安全感和大胆探索的勇气; 同时, 因为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 他们都同时关注着自 己的活动和表现, 这会让幼儿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 幼儿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 易于产生自 由感、 也乐于与同伴互动, 进行合作学习 。
四、 亲子活动的类型1、 观摩式的亲子活动例如:
半日 开放、 汇报表演等2、 互动式的亲子活动例如:
亲子运动会、 亲子音乐游戏等3、 助教式的亲子活动我们即将开展的成果汇报活动是综合式的亲子活动, 包含观摩式和互动式。
五、 开展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几点建议
1、幼儿园成立“亲子活动研究课题组” ,送课题组成员到外地参观学习 ,行了 录像进行分析学习 研究行了 录像,进行分析学习 研究,儿园集中培训……通过培训、 开展教研,种形式帮助教师了 解亲子活动的溯源、 宗旨,学习 如何组织亲子活动。
教师提高了 业务素质,同时又不断改进亲子活动及建设。先进行教师培训选把学习 内容进并请专家来幼并请专家来幼以多
2、对幼儿家长进行亲子活动的宣传,要是通过召开家长会、 家园联系手册、 宣传橱窗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目 的传橱窗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目 的、 意义及一些在家中和幼儿交往应注意的问题, 如:对幼儿提出的所有问题,地作答等等。让家长有所认识主意义及都要耐心和诚实
3、 活动前充分准备教师都把活动的地点、 内容、 形式、 注意事项以表格的形式提前分发给参加活动的家长,家长对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家长对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做好亲子活动设计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做到既生动活泼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我们在设计每个亲子活动时,幼儿的心理、 年龄特点尤其是认知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 游戏化,使亲子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便于同时做好亲子活动设计应考虑到
4、亲子活动的过程应借助游戏的特性,安排尽可能多的肌肤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亲子活动中游戏的主角只能是幼儿, 家长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亲子活动中游戏应体现宽松、 平等、 低要求、 多赞许。
六、 如何做好亲子活动策划
1、 亲子活动策划的目标指向是孩子的快乐与发展。2、 亲子活动策划与园本课程相吻合。3亲子活动策划要有宣传效应3、 亲子活动策划要有宣传效应。4、 亲子活动策划要有主题。5、 亲子活动策划要有超前性。6、 亲子活动策划要兼顾全体。
七、 亲子活动策划的格式1、 活动背景或者设计思路2、 活动主题和宣传口号3、 活动目标4、 活动准备:
节目的准备和要求、 服装道具和音响的准备和要求、 材料的准备和要求、 环境和场地响的准备和要求材料的准备和要求的准备和要求、 人员的准备和要求、 经费的预算、活动准备的步骤和时间要求。5、 活动的程序6、 活动的扩大宣传途径与措施环境和场地
八、 常见的亲子活动策划
(一)
成果汇报亲子活动策划(二)
六一亲子活动策划(三)
新生亲子活动策划(四)
主题亲子活动策划(五)
亲子运动会策划
总之, 亲子活动以其生动、 活泼、 有效、 实用的教育形式, 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 丰富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家长经验交流的机会, 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今后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引 领家长更好地走近亲子教育, 倡导亲子互动, 增强家园合力, 共促幼儿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延
但愿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帮助。谢谢!
篇六: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20 8 下半月家庭教育家长教养效能感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及提升策略作者简介 :彭女贞 ( 1992 - ), 女 , 广东湛江人 , 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教师 , 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彭女贞(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广东广州
510050 )【 摘
要 】
教养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家长在应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教养积极性和教养实施效果 。
文章旨在探究家长教养效能感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 , 并对幼儿园在提升家长教养效能感方面提出建议 , 旨在帮助家长实现对幼儿社会适应的有效支持 。【 关键词 】
家长教养效能感 ; 幼儿社会适应 ;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
G61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 -3476 ( 2020 )
08 - Y075 -04幼儿入园,需要面临挑战———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适应问题,引发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例如,美国研究者海伦( Helen )等人对 2 - 5 岁儿童进行的相关研究显示,严重的行为情绪问题会出现在 5 岁以下的儿童中; 5 岁以下的儿童患有心理障碍的比例为 16% - 26% 〔1 〕 。因此,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对于幼儿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入园适应问题,使其更快适应幼儿园环境?这是家庭和幼儿园需要重视的问题。一 、 幼儿入园后容易出现的适应问题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适应环境的过程〔 2 〕 。本文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指的是幼儿从家庭切换到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环境中,通过学习,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不仅发生在小班刚入园时期,也发生在幼儿园三年生活的其他时期,只要在园期间幼儿出现无法调整自我情绪行为、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情况,都可视为入园适应问题。已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在早期呈现的适应问题,可以显著预测其日后的社会行为、学业成就和同伴关系;幼儿期是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期,且它稳定并持续地阻碍幼儿的发展〔 3 〕 。因此在入园前后,教师和家长需密切关注幼儿的适应行为。刚入园时,小班幼儿面对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切换、活动室环境的更替、同伴的变化或教师的更换,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常常以哭闹、反抗、攻击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以示对旧事物的依恋,以及不接受新环境新事物的情绪。这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家长的分离焦虑,即家长的离开导致幼儿产生不安进而出现焦虑情绪。在入园适应后期,当教师更换或是环境中某一条件的改变而导致熟悉感发生改变时,75万方数据
家庭教育幼儿也会出现焦虑情绪。刚入园的幼儿离开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未知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也容易产生害怕情绪。同时,幼儿需要学习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学习同伴交往技能,这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以致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遭受打击时,容易出现回避社交等行为。可以说,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对幼儿而言是一大挑战。幼儿的适应不良则会伴随着焦虑、害怕、紧张、回避、攻击等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对此,教育者应予以重视。二 、 家长教养效能感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与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幼儿入园适应阶段,家长能否给予幼儿教养支持,能否有效处理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成为影响教养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 )
教养效能感是家长实施教养行为的动力机制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成功执行特定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4 〕 。它影响着人们对处于情景中自身能力的判断与认知,进而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教养效能感是家长对自己能否扮演好家长角色的认知,是家长在教养活动当中的调节机制,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5 〕 。因此,当家长认为自己具备能够处理幼儿教养问题的能力时,他们会选择采取积极的教养行为和教养态度实施教养。可以说,家长教养效能感决定着家长对于教养行为、环境的选择以及教养行为的坚持性、努力程度及效果。( 二 )
家长教养效能感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在教养过程中,面临幼儿入园适应的情况,家长教养效能感能对幼儿产生持续性影响。1. 家长教养效能感影响家长教养行为,对幼儿适应行为产生影响家长教养效能感越高,在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时,就越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幼儿的教养问题。他们更关注如何解决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更倾向于与园方进行合作,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互动。在面对幼儿的消极行为时,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教养行为和教养策略,以沟通鼓励的方式与幼儿相处,并持续努力直到解决问题。比如,当孩子拒绝进入幼儿园,发脾气并出现砸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教养效能感高的家长相信自己会处理好这件事情,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同时会采取安抚孩子情绪、给予孩子发泄空间等教养行为,并通过沟通找到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原因,疏导孩子入园产生的抗拒心理,从而切实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家长的教养效能感低,他们就不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养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专制、粗暴的行为,缺乏耐心,更倾向于回避或抑制孩子所出现的行为问题;他们只是想尽快结束或者离开这个情景,而非尽力找到孩子出现消极行为的原因。研究显示,家长教养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幼儿的内外化问题〔 6 〕 。家长教养效能感越低,幼儿越容易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攻击别人、规则意识较差、回避社会交往等。家长教养效感越高,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愿意分享等〔 7 〕 。2. 家长教养效能感影响家长情绪的控制,对幼儿情绪产生影响教养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及较强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教养效能感在教养过程中发挥着动力机制作用,是家长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家长处理情绪的方式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情绪〔 8 〕 。教养效能感高的家长,能够在漫长的教养过程中具备耐心和毅力,在面对幼儿的教养问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的教养效能感低,则在教养过程当中更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倾向于选择打骂等消极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一方面会习得消极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习得消极的解决问题方式和情绪处理方式,这容76万方数据
家庭教育易导致幼儿在入园后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问题。3. 家长教养效能感影响亲子关系质量,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状态一是家长教养效能感越高,亲子关系质量越高。这部分家长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更能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在面临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消极情绪时,更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策略应对,也更有坚持力。在频繁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家长也在学习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面对孩子的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因此家长教养效能感越高,越有利于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二是亲子质量越高,幼儿入园后适应得更快。根据英国学者约翰·鲍尔比( Bowlby )的亲子依恋理论,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能够充满自信地处理新的环境,能更好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 9 〕 。相反,有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面临新的环境时则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三是处于积极亲子关系中幼儿的情绪更加稳定。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建立始于有回应和有参与的教养活动。在积极的亲子互动过程中,亲子之间建立了更多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的积极回应能够给予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与家长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幼儿与其他人建立的关系模式。具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幼儿在入园后,情绪更稳定,安全感更充足,能迅速适应环境并与老师和同伴建立友好关系。三 、 提升家长教养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 )
基于评估 , 为家长提供教养困惑解答与策略支持在幼儿入园前,幼儿教师可以对家长的教养效能感进行有效评估,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迅速建立家园合作关系,有助于幼儿入园后的顺利适应。比如,在幼儿入园前,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向家长发放家长教养效能感问卷进行评估。通过问卷的结果对教养效能感低的家长进行访谈追踪,了解家长关于教养的具体问题。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专门的教育咨询,也可以通过专业在线讲座,对幼儿入园前常见适应行为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为家长即将面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情绪行为表现提供专业的教育解答和教育策略上的准备。在幼儿入园后,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家长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后续的教育跟进。比如,幼儿教师每周或每月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行为和情绪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并将幼儿的评估结果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幼儿教师反馈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评估是否具备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能力,从而向幼儿园提出教育方面的考虑或需求。园方根据家长提出的普遍的教育困惑可以开展相关的座谈会或讲座,邀请专业的教师或专家给予解答与有针对性的教养支持。( 二 )
帮助家长建立积极的教养观念 , 丰富其教养经验1. 重视反馈,帮助家长缓解教养压力家长的教养压力是影响教养效能感高低的一个因素〔 10 〕 。因此,家长需要建立积极的教养观念,学会多维度地评价幼儿的成长,减少教养压力。教师作为密切观察幼儿的教育者,从认知、行为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对幼儿进行记录并科学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反馈的内容可以包括日常的对话记录、照片视频的拍摄、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填写和幼儿作品的评价等成长记录。反馈的周期可以是每日,在班级群里对幼儿生活点滴的分享,如幼儿吃饭的情况、午睡的情况、有趣的话语、交到的新朋友等;也可以是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定期围绕相关主题召开家长会,如分析幼儿从开学到家长会期间的情绪行为的变化等。多样化和高频率的反馈,能使家长多维度观察幼儿的成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从而降低家长“以自我77万方数据
家庭教育为中心”的教养期待,减少家长的教养压力,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以幼儿发展规律为主”的教育观念。2. 通过交流,促进家长分享教养经验教养经验越丰富的家长,在面对幼儿的教养问题时,自信心会更充足,更积极主动地实施教养。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家长育儿的重要合作者,可利用班群或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带领作用,动员家长针对常见的幼儿入园问题在班群中进行教养经验的分享。比如,面对幼儿入园时哭闹问题、吃饭问题的教育小妙招、帮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方法等。通过家长之间的互动,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家长关于幼儿入园适应行为问题的教养困惑和效能感,另一方面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会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对家长而言,他们之间的互动能提供学习机会,持续增强各自在教养过程中的信心。( 三 )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 , 提升其教养技能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开放日活动、家长助教活动、班级亲子活动等,为家长增加更多与孩子互动的机会。如,在班级中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要求家长与幼儿合作完成运动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学习与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倾听幼儿的想法,并体验与幼儿一起玩乐的积极情绪。家长的陪伴也增进了幼儿对于幼儿园的信任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由此,亲子双方逐步趋向良好的互动。每学期开展的家长助教活动,让家长以助教角色参与对幼儿一日生活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更具体地了解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情况,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作为旁观学习者观察与学习教师的教育策略,与教师进行直接具体的教养问题的探讨,不断提升教养技能及增强教养信心。参考文献 :〔 1 〕 Helen Link Egger , Adrian Angold. Common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presentation , nosology , and epidemiology 〔 J 〕 . Journal of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2006 , 47 ( 3 ):
313 -337.〔 2 〕 李彩娜 , 张曼 , 冯建新 . 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 :
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 〔 J 〕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0 ,26 ( 4 ):
371 -377.〔 3 〕 丁雪辰 , 施霄霞 , 等 . 学业成绩与内化行为问题的预测关系 :
一年的追踪研究 〔 J 〕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2 , 20 ( 5 ):
697 -701.〔 4 〕 Bandura A. Self - 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agency 〔 J 〕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1982 , 37 ( 2 ):122 -147. 〔 5 〕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Maternal self -efficacy beliefs , competence in parenting , and toddlers"behavior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 〔 J 〕 . Infant MentalHealth Journal , 2003 , 24 ( 2 ):
126 -148.〔 6 〕 Charles Izzo , Laura Weiss , et al. Parental self -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 as predictors of parentingpractices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inMexican immigrant families 〔 J 〕 . Journal of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 , 2000 , 20 ( 1 ):
197 -213.〔 7 〕 Wong M S , Diener M L , et al. Parents" emotionrelated beliefs and behaviors and child grade :
associationswith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eer competence 〔 J 〕 . Journal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008 , 29 ( 3 ):175 -186. 〔 8 〕 刘航 , 刘秀丽 , 等 .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
因素 、 机制与启示 〔 J 〕 .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3 ):
148 -155.〔 9 〕 Bowlby J. A secure base :
parent -child attachment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 J 〕 . Clinical Social WorkJournal , 2015 , 178 ( 10 ):
62.〔 10 〕 张红霞 . 小班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现状及其提升 〔 J 〕 . 学前教育研究 , 2018 ( 3 ):
70 -72.( 责任编辑 :
郭卉菁 )78万方数据
...
篇七: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互动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30年代,是近十几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指父母和子女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作用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具有血缘性、长期性、亲情性等特点 [1] 。良好的亲子互动表现为父母与孩子有较为亲密的情感联系,可以平等愉悦地进行思想观念交流,有一定数量的活动。较差的亲子互动表现为父母与孩子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不能很好地交流思想观念,双方互动时间有限,双方在消极情绪下难以解决冲突甚至恶化。研究亲子互动有利于了解当代社会背景下亲子互动的内容形式及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措施避免或解决它,有利于家庭内部亲子互动良性发展。现阶段对于家庭内亲子互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较多,但对 80后家庭这一新生家庭形态内部的亲子互动调查极少。80后这一群体最特殊的地方在于 80后为独生子女,我国独生子女有兴趣广泛、社会化程度较差、较为任性和娇气、生活能力较弱等特点。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80后已陆续进入婚育期,如今 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独生子女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将导致他们在成家生育子女后,与自己子女的互动上也带有了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了解 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引导 80后父母认识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有关 80后父母亲子互动状态的调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在大连市内选择了 246个 80后父母,并考察父母学历水平、父母职业和子女性别等对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影响。(二)研究工具自编《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从 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80后家庭亲子互动的行为、亲子互动的频率和子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四个维度编制问题,每个维度下设 1-2个问题,主要采取单选或多选的问答方式,共由 11题组成。问卷共发放 250份,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 246份,有效率 98.4%。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又选取了 2个 80后家庭作为我们的个案观察对象。(三)研究程序编制《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调查问卷》的初始版,然后请 3名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完善问卷。再邀请 10名 80后父母初步填写问卷,并对问卷的编制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形成正式问卷。以该问卷为研究工具,向 250名 80后父母发放问卷,问卷由幼儿所在的幼儿园发给符合条件的家长,第二天回收问卷。对回收的问卷采用 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同时选取了两个 80后家庭作为我们的个案观察对象,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周到这些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共处两个小时,期间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在结束观察时与父母进行简要交流,以澄清某些现象和问题。二、研究结果(一)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1.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序号 亲子互动意义的认知 百分比1 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17.48%2 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 56.5%3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72.36%4 促进儿童自我情感体验 45.12%5 促进父母心理健康 4.47%6 影响父母情绪情感 4.07%表 1 80后父母对亲子互动意义认识分布情况收稿日期:2016-08-07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2014年度项目“早期儿童文化产品供需状况的社会调查” (L14BWJ013)作者简介:金芳(1978-),女,辽宁开原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及策略分析金 芳,常馨文(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沈阳 110034)摘 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人格形成、社会人际关系等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而亲子互动作为父母与儿童之间沟通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亲子关系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 80后家庭亲子互动的状况及问题也亟待了解和解决。本文采用问卷法向250位80后家长发放问卷以调查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并辅以观察法针对两个80后家庭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以研究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80后父母;独生子女;亲子互动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6)12-0099-02SheHuiYanJiu☆ 社 会 研 究 ☆99TheoryResearch学 论 理★ ★ ★ ★如表 1所示,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上,父母意识到最多的是亲子互动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比例最高,占被调查者的72.36%。大部分80后父母能够认识到亲子互动会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自我情感体验。选择亲子互动促进父母心理健康、影响父母情绪情感的分别占4.47%和 4.07%,也就是被调查者中只有8.54%的家长能够意识到亲子互动也会对父母产生影响。2.亲子互动中 80后父母的参与程度序号 亲子互动中的参与者 百分比1 父母共同参与 35.77%2 母亲为主 35.37%3 父亲为主 2.03%4 不固定 26.83%表 2 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参与程度分布如表 2所示,在家庭亲子互动中 80后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占总体的 35.77%。亲子互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母亲,以母亲为主进行亲子互动的家庭占总数的 35.37%。以父亲为主进行亲子互动的家庭只占总数的 2.03%,说明父亲在家庭亲子互动中的单独参与度不高。3.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关注内容序号 亲子互动中的主要关注内容 百分比1 学习认知 5.69%2 道德品质 32.93%3 身心健康发展 59.35%4 人生价值观 2.03%表 3 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关注内容分布如表 3所示,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时对子女的主要关注内容中,选择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多,占总体的 52.03%,其次是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占总体的 32.93%。而选择人生价值观的最少,只占总体的 2.03%。80后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品质良好,相比来看,80后父母对孩子学习认知的关注度居于次要位置。4.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时间序号 亲子互动的时间 百分比1 随时随地 45.12%2 每天吃饭时或睡觉前 10.98%3 父母有空时 42.28%4 很少 1.63%表 4 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时间分布如表 4所示,随时随地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的家长占总数的 45.12%,父母一有空就进行亲子互动的占总体的42.28%,只有 1.6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与孩子进行互动。数据表明,绝大多数 80后父母比较重视与孩子的互动,愿意抽出较多时间陪伴孩子。(二)影响 80后父母进行亲子互动的因素1.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在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的频率、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在对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上更加全面;教养方式更加民主科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关注和有意识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亲子互动中父母共同参与的程度高、时间长、频率高 [2] 。如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时随地会进行亲子互动的家长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比本科以下学历者高出 10%。在对两个 80后家庭的观察中也发现,文化水平较高的父母,会使用较为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教养方式合理,互动方式多样,互动频率高,当家长与孩子双方出现矛盾时,家长多采取说服教育。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相对主观,不科学,教养方式不合理甚至有极端现象,亲子互动形式单一简陋,互动频率低,很少尊重子女的想法,缺少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思想观念的公平交流。当孩子犯错或者双方出现矛盾时,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容易采取体罚、打骂甚至羞辱等暴力方式 [2] 。2.教养方式对亲子互动的影响由图 1所示,有大约 78%的 80后父母采取的是民主型教养方式,所占比例最大,以父母心情来决定孩子的事的占 1.63%,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可知,当今 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以商议的民主型为主,但专制型和溺爱型仍占不小的比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能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家庭人际关系良好,家庭生活和睦温馨,亲子互动方式文明健康。运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能够比较充分地尊重儿女的合理意愿,根据孩子发展的真正需要进行教育,亲子互动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亲子互动取得好的效果。图 1 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3.子女的性别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序号 是否依据性别进行亲子互动 百分比1 是 28.86%2 否 71.14%表 5 孩子的性别对亲子互动的影响情况在针对孩子的性别是否对亲子互动内容有影响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 71.1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不影响亲子互动的内容。说明大多数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并没有固定孩子的性别角色,在与女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互动内容不拘泥于洋娃娃等传统性别角色里女孩子专属的游戏内容,也不给女孩子固定安静温柔的行为方式;在与男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互动内容不拘泥于球类等肢体冲撞较大的游戏,在对男孩子性格的培养中也注意培养男孩子细致、耐心等性格特点。三、讨论分析(一)80后父母的亲子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对个别家庭的观察发现,80后父母与子女的亲子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高校扩招、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80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使家长越来越认识到亲子互动对于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家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诸多 80后父母与子女进行亲子互动的频率增多,时间增长;互动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多样性、创新性,更加考虑子女发展的真正所需;对亲子互动意义的了解也更加深入。80后父母的亲子互动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国民特点,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于儿童的要求,整体形势良好,时代性突出。(二)80后父母亲子互动具有先进性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方向影响亲子 (下转 1 1 0 页)100
TheoryResearch学 论 理★ ★ ★ ★价值观是良好的社会心态的重要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培育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增强社会公众人物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提高国民素质第一,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上升。随着转型期利益主体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出现了物质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失衡的现象。社会大众在物质需求逐渐满足之后,精神性需求日益上升。由于转型期物质竞争与精神追求的冲突,人们逐渐意识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的上升,表明转型期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上升和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发人们的焦虑。第二,社会大众自身素质欠缺。大众缺乏对当前转型期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转型期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和前景的客观认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众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面对转型期的竞争以及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自我承受能力较低,无法客观理性地判断转型期的社会现象,引发他们焦虑、不公平感等社会心态。所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达到二者的平衡。提高国民素质,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建立公民道德的奖惩机制。综上所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期,社会心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因此,积极探索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考文献:[1]王俊秀.中国社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邢婷. “扶老人被讹”报道的舆论导向偏差[J].青年记者,2016 (5).(责任编辑:李 慧)互动的内容和形式。80后父母中,52.03%的父母最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32.93%最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由此可见,80后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倾向于尝试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尤为突出的是,家长经常使用电子设备与子女进行互动,例如在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上下载儿童学习软件,与孩子一起学汉字、读故事等。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样使亲子互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三)80后父母亲子互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从父母的角度看,父母双方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中亲子互动的效果越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家庭氛围和谐安定,父母双方婚姻状态幸福的家庭,亲子互动进行状况更好。从孩子的角度看,性别和气质类型会影响亲子互动的内容及效果。除此之外,80后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会经常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看管,老一辈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 8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生碰撞,使影响 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因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四、对策建议(一)提高父母文化水平是良好亲子互动的前提通过本次调查研究,80后的被调查者中,学历水平在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达到了 61.79%,说明在 80后这一家长群体中,大多数家长的学历水平较高。但学历水平并不是拥有良好亲子互动的硬性指标,即使父母双方学历水平高,在教育子女上,也应当多多主动地去学习育儿知识,不断更正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使用正确的育儿方法,做到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尤其避免在亲子互动中发生冲突时,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体罚。(二)运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根据调查对比,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为科学...
篇八: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问题的提出亲子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儿童和他们父母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 互动性的活动。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 教师与家长两方面教育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教师用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 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 双方积极互动、 合作, 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 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 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 促进幼儿更主动、 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幼儿园亲子活动” 家教指导形式、 收效已被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认可, 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也积极开展亲子活动的实践探讨, 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 重结果、 轻过程等现象, 活动的主体不明确、 单向互动、 互动频率低、 教育价值的片面性等问题。
于是, 2006 年 10 月, 我园向福建省直幼教研究会申报了《亲子活动现状、 问题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 经评审 2006 年 12 月被批准为福建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委员会“十一五” 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是 2006004。
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 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 充分发挥幼儿园的纽带桥梁作用, 整合多方资源, 寻找适宜途径, 选取合适内容, 选择有效方法, 提高幼儿园、 家庭亲子活动质量、 推动家园沟通合作,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 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
研究时间:
2006 年 12 月——2010 年 4 月 (二)
研究对象:
省直广厦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家长(父母)
(三)
研究目标:
1、 了解本园幼儿家庭亲子间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针对本园特点, 充分挖掘社区、 家长资源, 探索适合我园幼儿家庭亲子活动的内容;
3、 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 的认识, 并将“亲子活动” 延伸到家庭中开展,让家长进一步获得科学育儿的方法, 更好地提高亲子质量, 培养良好亲情, 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幼儿全面和谐, 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
研究内容:
1、 幼儿家庭亲子间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调查。
2、 了解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存在问题。
3、 探索行之有效的亲子活动指导策略。
(五)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文献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等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结合原有经验,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分析调整, 不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
(六)
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原计划从 2006 年 12 月——2009 年 6 月,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06 年 12 月--2007 年 2 月)
: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形成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网络, 明确分工; 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完成开题报告, 确定子课题名称及负责人。
2、 调查研究阶段(2007 年 3 月—2007 年 7 月)
:
通过收集有关情报资料、教师和家长讨论, 听取领导和专家意见, 提出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含义、 具体表现及存在问题, 拟定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了解了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及本园幼儿家庭亲子间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并从本园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 寻找适合我园开展的亲子活动的突破口。
3、 行动研究阶段(2007 年 8 月——2009 年 1 月)
:
这一阶段是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实践研讨阶段, 我们针对研究内容, 围绕“如何提高亲子活动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做好各种记录、 分析与评价, 撰写活动反思、 研究随笔、 研究经验总结等, 进行交流探讨, 不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
4、 总结整理阶段(2009 年 2 月——2009 年 6 月)
:
这一阶段, 我们整理全部研究资料, 在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总结研究成果, 待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后因结题工作推后我们在 2009 年 7 月—2010 年 4 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讨、 总结。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现状 我们采用书面问卷及访谈等方法, 从办园性质、 园所规模等因素考虑, 选择了本园、 红博幼儿园、 老干局幼儿园、 温泉幼儿园四所幼儿园作为调查、 访谈对象, 以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各园 2. 5—6 岁的幼儿家长进行了“亲子活动基本情况、 家长观念认识与行为表现” 等方面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 350 份, 回收304 份, 获得有效问卷 304 份。
并将获得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进而分析了解幼儿父母对亲子活动的认识和行为等现状, 从中我们发现:
1、 有 99. 9%家长认为“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有 100%的家长认为“父母常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可以给孩子心理和感情上的抚慰” 。
2、 在“您每天利用什么时间与孩子开展亲子活动? ” 这个调查问题中, “每天接送路上” 占 24%, “每日晚餐前后” 占 44%, 睡觉之前占 58%。
3、 在“您经常与孩子开展哪些亲子活动? ” 这一调查问题中, “与孩子一起玩耍、 游戏、 运动” 占 71%, “与孩子聊天” 占 53%, “郊游” 占 30%; 对于““您经常与孩子玩些什么亲子游戏? ” , “阅读等语言游戏” 占 59%, “棋类、拼图等益智游戏” 占 53%, “户外体育游戏” 占 37%, “角色、 建构等创造性游戏” 占 20%。
4、 对幼儿的“任务意识” 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的两项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家长的教育行为统计中, “每天都有” 的分别占 13% 和 22% , “经常但不是每天” 的分别占 43%和 50%。
5、 在“您认为通过哪些活动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 这个调查问题中, 认为“带孩子外出郊游” 占 53%, 认为“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 占 50%,认为“邻里或亲戚之间的串门” 占 47%。
6、 在“谁最经常陪孩子? ” 这项调查问题中, 母亲占 51%, 父亲占 11%。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
1、 家长们对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基本上表示赞同, 对亲子沟通的意义大多表示认可, 大部分持同意观点, 并会懂得并做到尽量抽出时间, 哪怕是晚餐前后和睡觉前的时间来陪孩子, 说明家长的观念在更新、 在转变。
2、 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共同开展的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的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
能与孩子聊天、 一起玩耍、 游戏、 运动、 郊游、 教孩子学习等, 和孩子开展棋类、 拼图等益智游戏、 阅读等语言游戏、 户外体育游戏等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3、 大多数家长会科学地有选择性地通过某项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社交, 对幼儿园组织的提高社交能力的亲子活动认可度占到 50%, 在待选的几个选项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以上都是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可喜的地方, 说明被调查的家长中, 大多数对亲子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都是比较认可的。
但在实际的开展亲子活动的情况上看,却是不太乐观, 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问题 1、
缺乏对教育价值的足够认识 从调查中看出, 虽然家长对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比较认可, 但大部分家长还是“有空才参加” , 甚至直接是“没时间参加” ,
普遍存在着认识与行动不统一现象。
很多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 家长都以工作忙没空参加为由而缺席,或由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替代, 这就违背了“亲子活动” 的初衷, 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虽然家长的工作忙是有一定影响因素, 也反映出家长对亲子活动的教育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2、 父亲的参与率低 在调查中发现:
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于母亲, 但在众多家庭中, 承担家庭教养的责任、 具有的教育威信等方面却不如母亲。
亲子活动中大多是母亲参加, 而很少看到父亲的影子。
我们通过与部分父亲的座谈、 个别访谈等方式, 了解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
(1)
社会竞争的激烈, 特别是越来越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而父亲大部分又是家庭中的顶梁柱, 他们大多忙于工作, 根本无暇考虑和孩子一起游戏和谈话。
(2)
受中国传统观念“男主外, 女主内”
的影响, 很多父亲“淡出” 家庭教育, 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
加之,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专职母亲越来越多, 使得父亲们更有理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母亲。
(3)
更重要的也反映出, 大部分父亲对亲子活动的意义、 价值还认识不到位, 对于和孩子一同游戏、 开展活动等, 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3、 教育技能缺乏 亲子活动的主体应是双主体的, 即家长和幼儿共同有效的互动, 才能更好地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但在与家长的访谈和亲子活动过程中发现, 存在着亲子活动主体缺失现象, 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家长教育技能的缺乏, 使得家长对亲子活动的互动意义变成了单纯的亲子互动及亲子间家长对子女的单向互动, 如亲子制作活动中家长的包办代替; 亲子郊游中选择的内容不适宜孩子; 亲子游戏无法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等。
由于家长要么无所适从、 要么急于求成、 包办代替等因素, 亲子活动幼儿的积极性、 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难于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亲子互动的观察, 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互动指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 从而提高亲子互动的有效性。
(三)
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指导策略 围绕我们调查、 访谈和分析的结果, 我们认真分解课题, 找准研究方向, 本着充分借鉴亲子教育指导研究的先进经验、 紧密结合我园实际和家长需求、 坚持实践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阶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有目的、 有计划地实施、深化和拓展亲子活动指导策略。
1、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教育价值的认识 家长观念的转变、 更新是先决条件, 只有让他们对“亲子活动” 有正确的认识, 他们才愿意多花时间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 才能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
因此, 我们通过学习资料的发放、 家园小报、 家园联系栏的宣传、 网站的互动、 开展免费咨询活动等方式, 向家长传递最新的有关亲子活动的信息, 向他们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 意义, 让家长们在自学、 辨析、 撰写心得体会中, 明确亲子活动的意义、 价值, 提升对亲子活动的认识, 从而愿意“走近”亲子活动。
2、
建立合理制度, 保障家长参与的有效性 合理的制度建设能够使权利和义务得到统一, 使家长的参与逐步由自愿型走向制度型, 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以确保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参与。
因此, 本园针对家长先后制定了《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规定》 、 《家长必做的十件事》 等相关制度, 制度中针对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做了特别的规定。
我们还创建了利益激励
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在内的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通过形成强大精神动力,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加强对“优秀家长学校成员” 、 “热心家长” 、 “文明家长” 的表彰和宣传力度, 同时, 对获得表彰的家长给予利益激励,如可以获得幼儿园赠送的相关的育儿手册, 可以作为“热心家长” 定期来园观看孩子活动, 应邀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活动等。
同时, 针对教师在家长工作中的管理也出台了《家长工作制度》 等相应制度, 并将其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考核中。
3、 发挥父亲作用, 均衡家庭各成员的教育角色 在与母亲的交往中, 婴幼儿得到的最多的是抚育、 照料和言语教导、 行为示范、 鼓励等。
但实际上,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 父亲和父爱的缺失会给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父亲绝对不是母亲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的一种补充,父亲的作用和角色是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 自信、 勇敢、 坚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 通过与孩子的游戏、 交流和教导等对孩子的积极个性品质发展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孩子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 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发现; 父亲较多地参与育儿活动, 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技能、 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 操作的自信心。
因此, 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亲就有必要扮演好自己教育者的角色, 参与到孩子的童年中, 和孩子一起游戏,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为了激发男性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热情, 我们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逐步让父亲改变态度, 认识到养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事业, 父母双方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有协作, 都有着不可替代、 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 我们认真考虑家长的需求, 设计适合父亲参与的活动内容, 让父亲从“走近” 亲子活动到“走进” 亲子活动。
(1)
组织节日活动 我们以“三八节” 为契机, 精心组织了“为妈妈制作礼物” 的亲子活动, 爸爸们也获益匪浅。
首先我们向家长发出了 “父子 DIY——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亲子活动倡议, 让父亲了通过亲子共同制作, 不仅能够增强父子间的情感交流,表达孩子对妈妈的爱, 而且还能提高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活动目的。
其次, 我们给每位爸爸发出了参与活动的邀请函, 号召每一位爸爸都参与这项活动。
3 月 8 日那天, 爸爸们都来了, 他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喜出望外, 他
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更是令人称赞。
他们选择了丰富的制作材料, 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制作, 体现了爸爸们构思巧妙、 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极大地诱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在和爸爸一起制作的过程中情绪高涨, 更是给了孩子们一次全新的体验。
父亲节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我们利用这一节日开展了“我的爸爸” 系列教育活动, 比如访问活动“能干的爸爸” , 让孩子了解爸爸的工作与特长, 树立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形象, 拉近了孩子与父亲间的距离; 比如以绘画活动“好大的爸爸” , 让孩子用绘...
篇九: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育 观 察JIAOYU GUANCHA2021 年 5 月第 10 卷 第 20 期亲子关系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刘国艳1 ,马思思 1 ,李洁旋 2 ,詹雯琪 1[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广东深圳,518000;2.深圳市南山区深大诺德幼儿园,广东深圳,518000][摘 要]为了解幼儿亲子关系对其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387 名 4—6岁幼儿,并对其行为发展状况和亲子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行为正常组与行为问题组幼儿,其亲子关系总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亲子关系与 4—5 岁男童的社会退缩、忧郁、攻击性、不成熟问题,与 4—5 岁女童的忧郁、社会退缩问题,与 5—6 岁男童的社会退缩、体诉、攻击性、分裂样、违纪多动以及交往问题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词]幼儿;亲子关系;行为问题[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1)20-0085-03一、引言幼儿行为问题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1] 国外大约 20%的幼儿有各种行为问题。[2] 我国不同地区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大多为 6.4%—19.4%。[3-5] 研究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会对其学习、社交及睡眠等产生不良影响。[6] 因此,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幼儿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会对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7-8] 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质量高的幼儿较少发生行为问题 [9] ,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将导致家庭成员互动质量低下,并最终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10] 。因此,若在干预行为问题的同时改善亲子关系,将更有利于降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深圳市南山区 5 所幼儿园387 名 4—6 岁幼儿,包括男童 224 名(57.9%),女童163 名(42.1%)。(二)研究工具1.Achenbach 幼儿行为量表Achenbach 幼儿行为量表(父母问卷)(CBCL,4—6 岁)[11] 包括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两部分,由家长填写。本研究采用问卷中的行为问题部分,共113 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 0、1 或 2 分,把 113 个得分相加为行为总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分数越低则行为问题越小。2.亲子关系自我评量表亲子关系自我评量表 [12] 共 20 条,总计 100 分。被调查者若分数在 60 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经有了危机;分数为 60—80 分,表示亲子关系良好;分数在 80 分以上,说明亲子关系和谐。(三)统计处理本研究应用 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编码录入数据库后,采用 SPSS 24.0 进行数据分析。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幼儿行为问题及亲子关系情况1.行为问题检出率调查 结 果 显 示,幼 儿 行 为 问 题 检 出 率 为14.47%,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 9.38%,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 21.5%,不同性别幼儿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 =11.156,P<0.05)。检出率较高的男童前三位行为问题因子:5—6岁组有分裂样(7.9%)、交往不良(3.4%)和强迫性(2.2%);4—5 岁组有攻击性(3.7%)、违纪(3.0%)和忧郁(2.2%)。检出率较高的女童前三位行为问题因 子:5—6 岁 组 有 抑 郁 (36. 5%)、分 裂 强 迫(3.8%)和攻击性(3.8%);4—5 岁组有分裂样焦虑(6.3%)、社会退缩(3.6%)和肥胖(3.6%)。2.亲子关系情况根据亲子关系自我评量表的评价标准,亲子关系危机组人数为 17,占4.42%;良好亲子关系组人数· 5 8 ·[收稿日期]2021-03-15[基金项目]广东省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专项“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现状与专业化、规范化研究”(2020WQYB061)。[作者简介]刘国艳,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思思,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李洁旋,深圳市南山区深大诺德幼儿园,教研员;詹雯琪,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20.029
为 254,占 4.42%;和谐亲子关系组人数为 113,占4.42%。(二)亲子关系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被调查的 387 名幼儿中,56 名幼儿存在行为问题,占 14.47%。行为正常组(76.39±9.20)与问题组(72.75±8.46)的亲子关系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66,p<0.01),行为正常组幼儿的亲子关系得分要高于行为问题组(表 1)。(三)亲子关系与幼儿行为问题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关系与 4—5 岁男童的社会退缩、忧郁、攻击性、不成熟,与 4—5 岁女童的忧郁、社会退缩,与 5—6 岁男童的社会退缩、体诉、攻击性、分裂样、违纪、多动、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p<0.05);亲子关系与 5—6 岁女童各行为问题因子无相关关系(p>0.05)(表 2)。表 1 幼儿行为问题组与正常组亲子关系得分均值比较(X±S)行为问题 人数 亲子关系得分 t p正常组 328 76.39±9.20问题组 56 72.75±8.462.766 0.006 **注:*表示 p<0.05,** 表示 p<0.01。表 2 亲子关系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分析行为问题4—5 岁男童4—5 岁女童5—6 岁男童5—6 岁女童r p r p r p r p社会退缩 -0.217 * 0.012 -0.258 ** 0.007 -0.302 ** 0.004-0.175 0.215忧郁 -0.219 * 0.011 -0.228 * 0.016体诉-0.049 0.571-0.148 0.122-0.223 * 0.0370.127 0.369攻击性 -0.307 ** 0.000-0.134 0.162-0.260 * 0.014-0.088 0.535性问题-0.001 0.995-0.159 0.097-0.165 0.242分裂样-0.068 0.438-0.278 ** 0.009不成熟 -0.264 ** 0.002违纪-0.105 0.229-0.272 * 0.0100.127 0.370分裂样焦虑-0.091 0.344肥胖-0.096 0.321多动-0.138 0.149-0.405 ** 0.000-0.114 0.422抑郁-0.126 0.241-0.116 0.411交往不良 -0.221 * 0.038强迫性-0.140 0.194分裂强迫-0.066 0.640残忍-0.184 0.191注:*表示 p<0.05,** 表示 p<0.01。四、讨论与建议(一)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幼儿性别及年龄有关研究发现,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女童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是男童的 3.005 倍,此结果与陈尚徽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4] 进一步分析发现,男童发生的主要行为问题有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攻击性及违纪等外显行为,女童主要行为问题有抑郁、分裂强迫、攻击性、分裂样焦虑、社会退缩等内显行为。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童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如男童睾酮激素指数高,较女童更易出现激惹冲动性表现,出现攻击和破坏性行为的倾向较高。[13] 此外,这也可能与后天教育中家长对不同性别的幼儿要求不同有关。如通常男童会被要求表现出勇敢、大胆的行为,而女童则被要求其行为举止端庄、优雅等。此外,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年龄有关。4—5岁组与 5—6 岁组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不同。4—5岁组检出率较高的行为问题有攻击性、违纪等,而5—6 岁组检出率较高的行为问题有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本研究认为,幼儿语言沟通、规则意识、· 6 8 ·
自我控制、解决问题等能力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如 4—5 岁幼儿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可降低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因此,教育者在育儿过程中应注重幼儿性别及年龄差异。由于人们常认为女童较男童更乖巧懂事,从而忽略了女童可能产生的内隐性行为问题。为避免女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社会退缩等内隐性行为问题,教育者应多帮助其表达需求和困难,同时要注意为其呈现正确的行为规范。(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正常组幼儿的亲子关系得分高于问题组,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亲子关系是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即亲子关系得分越高,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似。[14] 已有研究表明,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幼儿出现退缩、攻击、多动等行为问题。[15-16] 家庭是幼儿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幼儿最先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亲子关系,因此,父母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亲子关系质量高的家庭往往注重对幼儿的陪伴,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以及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同样,幼儿也会倾向于跟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父母很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其社交能力发展更好,不良适应问题更少。综上所述,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要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照料和教育,这样可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125-127.[2] BAYER J K,HISCOCK H,UKOUMUNNE O C,et al. Early childhood aetiology of mental healthproblems: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 based stud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11):1166-1174.[3] 章景丽,陈瑞美,陈秋,等.家庭因素与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168-171.[4] 陈尚徽,汤银霞,高红琼,等.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忽视与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11):1983-1986.[5] 王燕,殷刚柱,郭锋,等.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18(4):543-545.[6] KYU HH,PINHO C,WAGNER J,et al.A globaland national burden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among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1990 and 2013: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3study[J].Jama pediatr,2016(3):267-287.[7]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83.[8] 李燕芳,刘丽君,吕莹,等.人际关系状况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J]. 心理学报,2015(7):914-927.[9] 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8(5):571-582.[10] BURK W J,LAURSEN B.Mother and adolescentreport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behaviorproblems and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ies:separating shared variance from individualvariance[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0(5):657-667.[11] 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56-161.[12] 佚名.亲子关系自我评量表[J].启蒙(3-7 岁),2010(6):27.[13] SNCHEZ-MARTIN J R,FANO E,AHEDO L,etal.Relating testosterone levels and free play socialbehavior in male and female preschool childre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0(8):773-783.[14] 管健,孙琪.亲子关系对贫困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8(5):1145-1150.[15] LI Y F,XU L Y,LV Y,et al. The associationsbetween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teacher-child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for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 [J]. Psychological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14(6):624-634.[16] 高兵玲,吴赵敏,江家靖,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6):425-430.· 7 8 ·
推荐访问:关于幼儿园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策略研究 高质量 亲子 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