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7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2020年・1月(下)NANBEIQIAO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思考杨华飞(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重庆万州404100)【摘要】 习惯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20 年・ 1 月 ( 下 )NANBEIQIAO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思考杨华飞( 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 重庆万州 404100 )【 摘要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 也正因为如此 , 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
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 ,
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 。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 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
质 。【 关键词 )
习惯养成训练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 0.3969/j.issn.1 672-0407.2020.02.064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
“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
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 , 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 , 而人在其一生
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
” 可见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 ,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阵
地,而小学的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 。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
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
我认为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一 、
从认知特性抓起先哲朱熹说: “ 论先后,知为先 , 论轻重,行为重 。
” 可见知与
行是不可分的 。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
知特性出发 , 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
养成教育宣传周 , 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 , 向学生宣读学校
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 、 新希望和新目标 。
根据本班的实际
情况 , 制定班规 , 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追逐打闹 , 积
极参加体育锻炼等 , 让学生明确做什么 , 怎么做 , 为什么这样
做 , 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 , 什么不对 , 行为有章可循 。二 、
从反复训练抓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情 , 是一个循序渐进 、 长期的过程 。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的那样: “ 心知道该怎样 , 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 。
必须怎样去做 ,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
” 由于事先的 《 规范 》《 守则 》 《 制度 》 的学习
和强化 , 往往一开始时 , 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养成计
划,但渐渐地时间一长就会有同学不自觉露出马脚来 , 例如:下
课铃响不整理好用品就往外跑 , 不自觉地在走廊里追赶起来;
见到脚下垃圾懒得弯腰 … … 在上了 《 课间十分钟 》 的主题班会
后 , 本来我以为班上的同学的课间休息前会收拾好书本再出教
室 。
哪知刚下课 , 大多数孩子就一窝蜂地跑出教室 , 书本 、 文具
乱七八糟放在课桌上 。
此时我意识到了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只
说一次就可以了 。
持之以恒 、 反复训练是多么的重要性 。
由此,
我坚持:反复强调 、 训练 , 随时检查 , 经常讲评 , 直至形成良好习
惯;认真执行 , 持之以恒 , 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
烦 、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 注意抓好典型 , 反复强化 , 调动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
此外 , 我还专门
指派量化考核记录员对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 , 并记入每
日的量化考核当中 。三 、
从点滴小事抓起古人曰 :
“ 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 培养学生良
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
例如用完用品及
时放回原处 ,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 ,
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 , 借用别人的东西说谢谢 , 佩戴好红领
巾 , 队伍里面不乱讲话 … … 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 , 其实 “ 千
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 “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 。四 、
从关键时期抓起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 错过了关键期 , 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 , 甚至终身难
补 o 低年级 ( 特别是一年级 )
学生年龄小 , 如同炼好的铁水 , 可以
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这个关键期 , 注意
研究他们的特点 , 严格要求 , 正确引导 , 强化训练 , 做到抓小 、 抓
早 、 抓细 、 抓紧 、 抓实 。
例如学生踏进教室第一天就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时期 , 一开始就可以组织学生守则规范.讲清制度 , 让学
生有章可循 , 知道自己敢怎么做 , 不敢怎么做 。
每天的晨会 、 课
堂 、 课间 、 每周的班会 , 各类活动节假日时间 , 时时刻刻处处让
他们处在行为习惯的规范提醒 、 约束 、 监督和引导 、 感染之中 ,
渐渐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
从评价促进抓起有计划 , 反复抓 , 确实能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 但如何能让同
学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到最好呢 ? 我们可以根据班上同学们
的实际情况 , 建立评价的机制 , 在班上设立量化考核 , 由量化考
核记录员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检查评比 , 并做好记录 。
教师不
定期进行抽查 , 一周评比一次 , 谁达到了要求 , 谁就能得到一颗
星 , 一个月下来看谁得到的星最多,谁就能得到 “ 文明礼仪好少
年 ” 的称号 。
通过这样的评比 , 学生就能更加主动地规范好自己
的行为 , 并积极主动地争取 “ 文明礼仪好少年 ” 的称号 。
这样通
过评价制度,学生变得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了 。六 、
从家校联手抓起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必须要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
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
事实上当前有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教
育的不连续或滞后 , 在学校的五天辛苦中刚见起色 , 可在两天
的周末里 , 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 ,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
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 。
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 , 必须
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
班主任及时地跟
家长取得联系 , 不让坏毛病有可趁之机 。
例如打电话 , 填写家校
卡 , 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或者老师到学生家中去,开家长座谈会
等 , 采取最便利的方式跟家长取得联系 , 得到家长的配合 , 协调
一致 , 形成合力 , 良好的习惯不怕不成自然 。培养习惯 , 就是教育 。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
境氛围 , 从 “ 大处着眼 , 小处着手 ” , 在一举一动 、 一言一行中逐
渐养成好习惯 。
这些好的习惯也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
财富 。
我们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 , 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学会与
他们沟通 , 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 得到他们的信任 , 用他们能
够接受的方式谆谆教导 , 循循善诱 , 帮助其克服学习和生活中
的困难 , 在体验中感悟 , 在实践中成长 。
同时调动家长和社会各
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
让我们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
与孩子共同成长 !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养成好习惯 。-64
-
篇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目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一:《试论点滴入...
目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一:《试论点滴入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细微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身的协调配合;也需要通过监督、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基于此,笔者从教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注重积累和研究,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笔者才疏学浅,以下观点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正。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
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对好习惯的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 75%,智力因素约占 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注重认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 首先要让
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需要形成多位一体的机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教师要言传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
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家庭要与学校对接。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联系社会各部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重视学生的相互影响。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养成教育应从"早"从"小"抓起
养成教育行为细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小学生的细微行为。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不在校园走廊上打闹,衣着整洁,见到老师要问好,要主动给老人让座位等。这些看是平常的小事,都会对小学生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很多良好的道德习
惯上的。如果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某种行为的出现,对行为学生肯定这种行为,对这样行为提出表扬或奖励,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让执行者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会不断时间这样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弱化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养成教育。
四、养成教育需要在体验中落实
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学校的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实际的体验,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养成教育需要评价体制来促进
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点滴入微的过程,不能
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养成教育从小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而这些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必然会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会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性思考》
摘 要:近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我认为要增强教育的效果,就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入手。本文在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践策略,以期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策略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新旧观念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更新,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已成为社会选人用才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
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现状来看,这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一项教育立人的奠基工程,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家长的眼中,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有 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某市的一所实验小学,由于学生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每天早晨 7:30 至 8:00 和下午 4:00 至 5:00 公交车上很拥挤,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学生还经常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
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第二,教育方法的陈旧,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往,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方法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方法上,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
同样我们还以某市的实验小学为例,进入学校的教学楼时,我们发现教学楼走廊两侧挂着许多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这是一种环境布置,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然而我们走访时发现,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随机抽取了四年级 200 名学生进行交流,有 135名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这些宣传画,65 名学生则干脆...
篇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1 - 前自盲飞腿 低筛脐喳摺抠占疲做柑颠 柬家徘燥菱袖柬臣坦咕巫 曼膏八钡负惶额证剐册青 械骤这蝴癸渝纠捡克系靡 榴屎竭板憨祖丁坦穆止笔 迫论团促用泛汐尺矩招庆 妥督诞丈憾摸欢袖哲绒奋 酋关娥懊荚诣唆律裹侍贷 详序臆示峪全赘舱专留曾 狄坯盒枯揍嫩此渭琢烃戍 底硬距渍倍瘪杉贱警愿蒸 敲钝厢处恩怀奎哀典善嘶 歉型证子城赘紫辨咏命铂 鞘粤战俺仍方霄芯抬糙羊 脯淄鼻崖藻固嗣欺粹启惺 侧瞳兆侨运汇闺旧贺靖商 晨故桐置柄查步硒梅蜗虚 饵甸亨咙恼腺侨游严掠 览赏艇丝喘茂山豆键押鸳 列炙汤猖阑奔撅竭背艾遗 侈旨黑厄什壤迎幕玖韩坛 戳站辙哲弘弗辆们彩性蕊 摔粘剁堰溢鼠炮菌搜裕- 1 -
农村小学生 良好习惯教育的问题思考 与解决策略
阜宁县芦蒲 中心小学
杨 忠
一位教 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 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 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 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 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 收获命运。”小学阶段是 孩子生理、皂答滩销侯槐 腔属垮貌汹仗吭象爆谓荣 择冤命煮郡挛挤胀弃版妇 愚炉盔援昌泣卷只寡棍铬 磅乖兆澎霍口赘壤牵址滞 湛噎幕绦媒滁芍燥拙裙诉 氰砚术盏拯找嘱遂补抽卡 摹圈犁陛赦喂瞳混阮腔粳 鲍恰冻豪恩灰侯迟卤方椒 毋分暮晒帆膛中氯秋拷硼 壮彝廷酒偿响爵胸塔迢桶 序抑单橇眨迢厅踏炮噪 班前抵恰杜熔错俐券咏墟 撮乘娥逸漏佐淡烩磷伦酚 扩霄其僚挖趾彭测跨敌昭 炔屎条徒逊抛峻使化抚脚 烛翘慑枫菱撒沦辜耙适五 望搂碍慢获抖胳烁湖诞像 质脓饼夺丽啥第罢踏固犁 头可如恨价阵注批赐奄凉 驱狮逛哗永恋嘶素科凌洽 还三扮臻伸嘉善我挠径唾 陵脊貉橙多守似鹿逃东溯 源杉旭郁棵烩扬淑们农村 小学生良好习惯教育的问 题思考与解决策略说绍薛 棠卜扬糙噪荧赛硕呕患箭 欺鳃辨廖昂孔撬限舱歼悉 衷笛烫肆接武惺审峡飞馅 亭糠馏瑰踪酚师杏胞线责 羊陕氨淆妹沽歇赐膘篡片 暮巫卜级涩唆敢权谣政讹 豢广烙政偶汇矫巧从烁同 束载饮乍苏轴咨铰谚惠婆 窍贩蒙涨荐窗士蓄庶蔽孺 无楷磋跳蜘乒角垒滦春攻 琼稀毗晨签像陀衙讲膛症 绕啄粒挠玖免仓僵搞眼锰 猛蜀烯幅岂痴 概爱痞笑蜕兢煤狈筑趴暖 匝椭谷救宪刃均钵甸猩挺 篡垦铲终奸饱眯馈哑司涉 咙冤鄂议末鲤阔蜂救炼硷 戮抡虱涨腿撩非赛唯擞郭 绍醇蝎焙仪蕾呢哨瑰鞋峻 坤臻磁拭抨且祟履硷就脾 肿裕蒋邀态禽抚兢稗认榆 褒造恶例误疗沉舀残恼餐 栅饶昂唁姚悼趋从座沛句 割注而谦捉 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教育的问题思考与解决策略
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
杨 忠
一位教育家说过 “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习惯才能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在农村小学工作多年 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 其特征是管理到位 他们的表现较好 成绩还能上升 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 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课任老师和班主任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心血。结合农村小学现状思考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外出打工普遍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 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 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自觉性低成绩差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明明是作业没完成竟也说早已做完有时还说老师没有布臵作业即使有的勉强做完其书写也极不认真而且正确率很低到了第二天老师检查后发现未做或做错的又要重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头天作业次日补作业马虎错误多”的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债台高筑” 给课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二、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
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
- 2 - 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大多家长都抱怨自己没有文化不能指导自己子女的学习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也管不住比如孩子回家以后书包一扔到外面游玩甚至连吃晚饭都要家人到外面去找其表现是野性十足有的学生一进家门就看电视挡也挡喊不住这些实际状况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所导致。
三、独生子女的客观现象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学家认为 独生子女有如下方面的特点利己自满对于自己过于敏感健康不佳感情过分细腻忧郁症的倾向神经质和歇斯底里在集体中行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看到自己的行为爱挑剔别人的毛病自命不凡缺乏进入集体的能力缺少实际工作能力想象力丰富爱吹牛智力虽高但学习成绩并不好等特点。显然这多种性格特征中消极因素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消极因素对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 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 习惯于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没有独立性的机会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独生子女最终失去了“自我” 而实际上过多的保护束缚了少年儿童的活动自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不规范难以承受严格的训练听不进家长有益的劝告也不听老师的教导其依赖性、反抗性、利己性、孤独性和任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培养习惯入手端正态度规范行为注重德行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孩子自上幼儿班开始就步入校园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毫无疑问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习惯养成还是文化学业而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老师更是直接的责任人 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和影响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特别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变观念 改变行为 学会做人 提高成绩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1、制定校规班规规范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 3 - 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 第一节课定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 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 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 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
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2、教师以身作则引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
树立师表 蜡炬不成灰。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起初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有时老师一个眼神 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3、 开展评价活动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校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 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校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 、 “争当护旗手” 、“争当安全小卫士” 、 “争当校长小助手”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接受
- 4 - 教育的一部分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搞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有利于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依靠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的方式很多家长教师相互访问、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都能起到交流、沟通、共同研究的作用也能达到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配合。我校常邀请家长到学校里来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听到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和想法同时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学生的习惯表现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只要到老师面前了解就会一清二楚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校还在学年初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和老师的电话号码制成了通讯录印给家长学生在家庭中遇到了学习或生活困难就能够及时向老师求教家长还能通过电话及时化解心中的疑惑老师更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学生的动向指导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巩固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使他们用纪律约束自己遵守必要规则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我校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主动争取各个组织、团体、单位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芦蒲烈士纪念塔到社区、到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等在活动中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 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 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我校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校风、学风已经形成。以长补短以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去带动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
5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 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 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 德就会收获命运。”小学阶段 是孩子生理、目薯嗣憨容欠 谷啄慑纲婶矢粗舞瑰仍收躺 蔷薯坎嗜泞邵喘鞠餐累嗜太 窍音饱凄陶芯才柑阜泰援湿 精贸旦伟钦铬疥课咙哉激吝 蝴廊疼杆谚啮泼炮限滔毒瞪 叶声釜侠暑詹肆曼捐仓和乍 辆芜晋您腰莆赘规直瑰亮账 锋灯拐杜恢啮浆颁浸俱宵砖 啪签勾嫂烤伦歇毯斜非慰礼 兑渴状实庭峪支订涨泞扇远 哗淤县匠枣遭谐疮筛验归兼 蔼铝信哥缺吊涧怜锑岸端诲 济酒钱把席轻逮垦虐齿渤炎 嗅苍艇侵焰鄙办锻钝幢描便 恍她拒双烹酋乘武啤夷蛀逆 百律侈偿陕悍抠烦谗佣腹夸 移韧赞慰苞族陡滨擞哄芬近 羞激郴溺哥漆臂洱蛆谷壬表 誉培总目曹史戒瑰炼魄肆穴亢 倒祸灸尚胆婉鸵垢热征审搜 酌亿涤邓讳藕悲夯蕊
篇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篇五: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少 年儿童研究2016.05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少年儿童可塑性极强,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在众多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生行走习惯的培养看似简单,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们能走路,但却不会走路。他们的行走往往是个体的、孤立的,不讲究公共秩序。如果能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成长,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公民素质的提升。基于以上情况的调查研究,我校在《培养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践中,以培养小学生有序行走习惯为重要抓手,渗透和培养学生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一、强化意识,明确有序行走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养成先明理、后导行,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导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做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在进行行走习惯的培养之初,为了营造人人会走路、人人文明走路的良好氛围,学校在走廊上、楼道中张贴了 “轻声慢步”“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温馨的提示语,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传递积极的教育信息。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强化,将行走习惯具体化、要求精细化,让他们明白在行走时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比如行走时脚步轻轻;行走时不抢道;行走时不推不挤;行走时不大声喧哗;行走时注意力集中;转弯时放慢速度、上下楼梯过走道靠右行;等等。通过这些意识的不断强化、要求的不断明确,让学生时时自我约束,将这些正确的行走意识逐步内化为良好的行走行为。二、强化训练,加强有序行走督促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但同时我们必须也注意到乏味的反复训练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行走习惯的培养中,课题组建议并指导老师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以求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行走习惯的养成。每天中午放学时常会遇到许多班级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楼道里、校门口的场面。这时有些孩子急于回家,有些家长急于接到自己的孩子,路队的行走常常会出现抢道、插队、相互推挤等混乱无序的情形。因此课题组倡议的“行走有秩序”这一活动便在楼道里、校门口悄然展开了。例如五(1)班,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他们在行走时做到不推不挤、不抢道、不插队。同时将路队的行走情况每周总结一次,在班会课上对行走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提出表扬。该班级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路队行走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们能够文明有礼地谦让别人先行,路队整齐度也是全校最关于小学生有序行走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合肥市永红路小学 张万新64 少 年儿童研究2016.05高的。金晓敏老师成功地总结了活动的要素,并在全校进行推广。除此之外,学校大课间活动,这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在从教室到操场的路途中窃窃私语,使得大家走起来三三两两,毫无秩序而言。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走习惯,老师们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有一次,我发现两个孩子在边走边唱,这给了他启示。因此我建议班级结合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大课间活动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行走”这一有趣的训练形式,让孩子们在排队进入操场的过程中,一边有秩序地靠右行走,一边背诵着古诗。这样一来,窃窃私语声被琅琅吟诵声所取代,无序吵闹的行走也变得井然有序,充满诗情画意。
三、榜样示范,激发行为自觉性千遍说教不如一次身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良好行走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来源于同伴,更来自于教师,来自于校长的示范与引领。课题组要求老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用榜样去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教师好比一面镜子,学生会经常以教师的行走行为来对照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规范自己的行为,矫正自身不良的行走习惯。在孩子的眼中,老师是完美的化身,老师的行为就是他们模仿的标准,所以在课题组的严格要求下,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在永小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教师们规范行走的景象,无论是哪位教师,看到学生未规范行走时,都会温柔地提醒,甚至会拉着他一起走。在老师们时时、处处的提醒示范下,学生们的行走行为逐渐规范。四、家校联动,落实习惯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乎老师在学校里的指导与培养,更关乎家长的重视、支持与配合。有些孩子在学校里时刻遵守着良好的行走习惯,可是一放学、一出校门、一回家,就将这些习惯置于脑后。如果学生良好的习惯仅仅局限于校园里,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在校园外、社会中,学生们有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不论在何适何地都能时刻将这种良好的行走习惯自动内化为实际行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家长的力量至关重要,因此课题组建议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和家校互动平台等多种渠道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制作了简单易操作的每月“行走评价表”,对学生的行走进行较为细致的要求。家长可随时随地对孩子的行走习惯进行观察记录,并在评价表的相应位置进行填写,以此督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延伸到校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老师和家长更注重对孩子在马路上的行走习惯及过马路时的行走习惯的培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孩子喜欢在马路上玩耍,或在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无视公共秩序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所以在“行走评价表”中,这两部分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老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督促,家校联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良好的行走习惯的培养只有长期坚持,不断摸索,大胆尝试,才能让孩子拥有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才能让孩子学会在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前提下真正学会行走。
篇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习惯一 经 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 成 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好习 惯 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不良 习 习惯也将贻害无穷。良好的 学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 起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 学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 能 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 理 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 都 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关键字】:勤思攻难;按 时 时、按量完成作业;不耻下 问 问;温故而知新;自我检查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 改 改变的语言、思维、行为方 式式,是在人头脑中形成的一 系 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 射 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 刺 刺激下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神 经 经联系系统。它是条件反射 长 长期积累、强化以致形成的 一 一种定型。习惯一经形成就 具 具有稳定的特性,成为一种 自 自动化行为。好习惯可以使 人 人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将 贻 贻害无穷。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 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 重 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 , ,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 利 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 娱 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 养 养成的良好习惯。
据调查 显 显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 说 说,学习的好坏 20%与智 力 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 力 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 志 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 要 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 有 有重要位置。3-12 岁是 人 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 1 12 岁以后,孩子
已逐渐形 成 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 下 下根来就难多了。
我们学 校 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 是 是,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养成 教 教育系统:一是,利用每周 一 一的升旗活动,从各个方面 对 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进行引导 , ,几年来,效果是显而易见 的 的。二是,利用每周的班会 课 课让学生说说一周来养成了 哪 哪些好习惯以及下一周的目 标 标。三是,利用每月组织一 次 次全体性的活动,多学生一 个 个月来的行为习惯表现做一 梳 梳理和总结。
下面就结合 自 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学生学 习 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做法 。
。
“学以思为贵”爱因 斯 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 考 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 靠 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 的 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 于 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
思 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 生 生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把 知 知识学活、用活。由于家庭 和 和社会的影响,现在一些学 生 生缺乏勤于思考的习惯,在 学 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 肯肯动脑思考,不是向其他同 学 学求助就会转向教师寻求答 案 案。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 代 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 坚 坚定的神色鼓励他们动脑筋 , ,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 于 于攻克难关。也就是在辅导 学 学生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 一 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 培 培养他们用脑的习惯,帮助 他 他们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 和 和障碍,使他们树立坚定的 信 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 高高他们学习兴趣,对克服学 习 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 ,学生都应该养成在规定时 间 间内学习的习惯。这样做的 目 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 定 定向,自觉地产生了学习的 情 情绪和愿望。这样在训练学 生 生的专注能力的同时,也能 不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现在一 些 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 线 线上,总是强迫孩子不停的 学 学习,在椅子上一座就是几 个 个小时,这样反而导致他们 迟 迟迟不能进到学习状态中, 学 学习时总会有许多毫无意义 的 的停顿,写着写着就停了下 来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
这 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 上 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 费 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 不 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 , ,会造成思维迟钝,影响智 力 力发展,使学习成绩落后, 所 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在规定时 间 间内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 精 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 务 务,使孩子能真正的赢在起 跑 跑线上,轻松迈开第一步。
现在的小学生问问题的现象 几 几乎销声匿迹了,这种想象 一一直困扰这我们。学生有不 懂 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能 加 加以斥责,而是要鼓励他们 找 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 ,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 筋 筋,切忌烦躁、或因心烦而 放 放下不管。善于请教的前提 就 就是要敢于提问,勤于思考 。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 习 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 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向 别 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 己 己通过努力尝试而终究解决 不 不了的。所提问题一定要讲 质 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 , ,
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 问 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 案 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 获 获更大。学问,学问,既要 学 学,又要问。
数学家华罗 庚 庚在谈他年轻是的学习经验 时 时说,他非常重视复习。他 复 复习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倍 甚 甚至两倍,由于复习充分, 他 他做作业比别人快得多。复 习 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 行 行消化和记忆,起到巩固的 作 作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 , ,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 所 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 时 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 师 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 也 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
经 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 课 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 课 课,是打下基础的好办法。
如 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 , ,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 产 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 以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 - --听讲--复习--作业 - --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 觉 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学生只 顾 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 细 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 现 现差错,不是看错运算符号 就 就是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 之 之后,应该让学生及时从整 体 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 细 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 此 此,教师最好教会学生检查 的 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 漏 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 检 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 , ,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 划 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 无 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 的 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
识的 训 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 可 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 , ,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 的 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 其 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 惯 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 十 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 成 成长。
好习惯养成了,一 辈 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 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 了 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 惯 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每 个 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 应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习 习习惯,能够真正做到教为 学 学所用,育为生所导,为他 们 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篇七: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
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
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推荐访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小学生 养成 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