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4篇

时间:2022-10-29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4篇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农家科技116农经探讨NONGJINGTANTAO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探讨张广花(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

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4篇

篇一: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科技 116农经探讨NONGJINGTANTAO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探讨张广花(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项目来源:2018 年度浙江省供销社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编号:18SS16)。作者简介:张广花(1968—),女,山东郯城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给新型职业农民赋予了新的使命。本文依托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在培育内容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农民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培育方式上,强化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大众化培训与重点培育相结合等方面做了探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了一定路径。[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型职业农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7 年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 万人。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 1500 万人,68.79% 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 30 户农民。所以,以培育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前提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把塑造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民主法治意识)和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1.1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兴旺,新型职业农民是产业兴旺的新动力产业兴旺就是要瞄准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拓展农业的多方面功能,把当地农业打造成生产与休闲于一体的新产业。所以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能力包括: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平台获取农产品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并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养殖)科技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利用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和发布的销售能力,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才能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所以,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发展乡村产业多面手,才能成为促进兴旺乡村产业的带头人。

 1.2 产业兴旺的关键在科技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现代科技文化载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推广。“懂技术”意味着选对好的农资、善用好的农资,是实现农业提质、增产、增收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子、农药与化肥是农资传统“三大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也是现代化农业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不断结合农业行业新的标杆持续创新,提升农产品市场品质,并对现代农业科技持续加大推广投入,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新产品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农药减量、农业提质增效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多贡献。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现代农资农业新技术。担负起农业科技传承的重任,推动农业产业兴旺。1.3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精神动力和灵魂,新型职业农民是乡风文明的“守望者”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振兴乡村的和精神动力。乡风文明主要是农民的文明 ,指农民讲究“仁义礼智信”,即邻里之间和谐友好相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未来农民的主体 , 他们的文明素质高低将很大程度决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色。近年来,随着农村社区化的建设推进,使得“离乡不离土”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理念和生活方式,把现代城镇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对乡村现代生活方式和乡风文明形成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增加乡风文明的内容 ,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作用,要率先垂范、示范引领、扶贫扶志,打造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 , 要做农业的“排头兵”、农村的“守望者”和农民的“贴心人”。1.4 生态宜居为乡村振兴赋予新的动能,新型职业农民是生态宜居的主导力量生态宜居就是转变农业发展动能,鼓励和支持农民就业创业 , 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活力。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和主平台。在生产方面,要求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 在循环农业中 , 实现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 , 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创意农业中 , 要将农业科技产业融入体闲农业,赋予农业产业的“造血”的功能。产业内容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个于一体。要求职业农民具备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农业资源能力,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种养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 延伸产业链 , 发展农产品加工 , 塑造地方品牌 ,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农业增效 , 农民增收 , 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融合发展。1.5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自治的推动者治理有效指的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需要发挥以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三治融合”。坚持自治为基础,增强农民在维护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法制意识,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村内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管护中的重要作用。把农村打造成集聚产业和居住功能 , 把农村建设成为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融合的发展模式 , 在其规划建设时要充分挖据地方资源特色 , 文化风俗 ,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 , 保护乡村风貌 , 恢复乡村独有的魅力与活力。要求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展农村绿色行动,建设美丽家园。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民主法治意识,这是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

 农家科技 117农经探讨NONGJINGTANTAO要求。 2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维度分析

 习近平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爱农业的情怀、懂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能力、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三个方面进行剖析。2.1 培育“爱农,尚农”的大情怀,益农的价值观

 “爱农业”大情怀就是以“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宗旨。具有深厚的农业情怀、农村情结。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观,对农民职业有认同感。一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让其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其所担负的责任,树立“尚农”的职业观,才能踏踏实实的发展农业;另一方面,树立绿色农业的益农发展观。现代化农业即要求农业不仅产出高,而且要求农业品质好,注重对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友好。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和责任。在培育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生态宜居、绿色优质”的生态理念渗透教育,按照农业操作规范进行在农业生产,自觉地履行生态责任,自觉爱护家园建设家园,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2.2 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历练“懂农”本领乡村振兴是产业的振兴。“懂农”就是要求懂农业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科学生产方式、科学技能。不断增强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所以,强化科技培训,提升助农能力。例如:现代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标准化规程、农产品加工与保存技术技术,发展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等拓展。对新型职农而言,要直面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深层规律,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要重点掌握主要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这要求进行一场认识与行动方式的刷新,实现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的把控与翻新,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方式。2.3 以职业目标为动力,树立“强农”责任“强农”责任就是要培养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责任感。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社会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还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对于种植大户而言,要秉承与坚持 5 大经营理念:扎根农业、专注专业,一心一意做实业;重点在承包、目标、机制上发力;农业发挥生产、生活和生态三重作用。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人畜结合、施有机肥、不造成环境污染是农人的使命。培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思维。2.4 以法制为根,构建“三治融合”的政经大视野 法治与民主是农村文明和谐的基础 , 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治理有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治、法治、德治”能力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法治意识。采取教育宣传普及农产品安全法,食品法,农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第二,培育“三治融合”的民主意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资源、市场、制度等多元约束阶段。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结合三权分置等具体政策,参与制定乡规村约,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在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第三,促进完善自治制度。结合通过各类媒体,对在民主治理中的树立典型开展广泛宣传,强化村民的自律意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三治融合”的政经大视野奠定基础。3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进行。在培训内容,措施和方式上需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行。3.1 培育内容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农民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根据职业农民经营领域,把教育培训课程分为种植类、养殖类、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四个门类,每个门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也可以随着各个省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提高职业素养的课程;专业技能模块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侧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技术的提升;能力拓展课模块能力拓展课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的课程;实训操作课是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益而设置的课程。在课程中融合认识到职业在农业领域就业的价值,利用农村社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尚农导向。3.2 培育方式上,强化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大众化培训与重点培育相结合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需要的职业技能不同,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领域的岗位的不同设置培育方式。普及培训对于提升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技能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利用空中课堂与固定课堂两种教学类型,或集中或分散教学方式;精准培育主要针对农村科技创新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农业企业家需要分散学习,进行分类指导。到示范园学习农业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 ,结合“一村一品”计划,开展“一户一技”的科技指导;采取田间课堂和流动课堂的方式,使学员掌握从事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以土地为载体强化示范实践培育基地建设,并通过种养循环、耕地保护等农业示范实践活动,厚植农耕文化,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3.3 公共服务手段上,实行动态跟踪指导与管理监督相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种制度安排,纳入公共服务事项,实行动态跟踪,分类指导与管理监督相协调。对于新农人按照产业发展需要,采取“资格认定、扶持服务”等措施。在学员服务上,聘请专业师资有重点的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田间走访、技术指导进行动态跟踪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起管理教师、教师与学员的微信群,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培训与服务一体的格局;在公共服务上,把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准入制度与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政策、信贷发放、税费减免等政策结合,取得资格认证职业农民给予一定优惠和政策倾斜。【参考文献】[1] 闫志利等 . 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与培育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5(12):37-43.[2] 姚景翰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J]. 农民科技培训 , 2018(3):31-33.[3] 张水玲 . 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化设计 [J]. 职业技术教育,2016(4):65-69. [4] 柳一桥 . 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J]. 农业经济 ,2018(04):64-66.

篇二: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ldquo;能力提升星”创建方案

 村“能力提升星”创建方案

  根据“在强基层、强基础上下更大功夫”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决定在**村组织推行“星级化”管理,现提出“能力提升星”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村创建“能力提升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以全面提升村干部素质,增强其带领农民群众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本领为目标,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村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 通过“能力提升星”的创建工作,要使村干部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一)坚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自治区党委九届四次全体会议、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及陈全国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熟悉党的农村政策,做到正确宣传解释,创造性地贯彻和模范带头执行党的农村政策。

  (二)民主法制意识有明显增强。坚持依法办事,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科学文化水平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有一定提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几门必备的农村实用技术;

  充分发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目标,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培训内容 1、党支部书记每年参加县级及以上培训不少于 10 天,其他副职不少于7天。党员干部每月集中学习、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 48 小时,每季度使用示范指导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不少于 1 课,党员干部参训率、培训面均达到**%。

  2、**%以上的党员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党员科技示范户占党员的**%以上,党员致富能手达到**%以上。

  3、每年开展农牧民技能和科技培训不少于 4 次,确保每户村民家中至少有 1人掌握1-2门致富技能,每年创建1-2户科技(远程教育)示范户(基地),每年邀请相关专家和科技服务人员现场服务 2 次以上。

  4、村干部党的惠民政策、党务常识、宗教知识、“双语”口语能力等测评达标率高。

  5、“两基”教育及控掇保学工作达到上级有关要求,且本村内每年至少有一名以上应届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不断提高村干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培训人员 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后备干部,农牧民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维稳双联户。

 五、培训方式 主要采取举办夜校、集中办班和收看远程教育课程三种形式开展。

  1.开办夜校。村党支部承担直接责任,具体组织实施。驻村工作队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负责学员管理、教师遴选、教学组织工作,为学员解决学习工具。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作用,负责授课培训、集中考勤签到(对学员每次参学情况认真登记,对未按规定参加学习的,及时提醒和批评教育,并安排补课)。同时,做好授课教师考勤。可聘请寒暑假返乡大、高中学生教学,与其校方沟通,能否将此项工作作为社会实践,评优、评先进的依据。学员学习情况考评制度,采取书面考试、口头测评等方式,每月检查学习效果。每周组织夜校培训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低于1小时,每次夜校培训,村“五位一体”成员均需进行授课,授课时间分别不得少于 30 分钟。授课地点安排在村委一楼会议室,以村支委为单位组织实施,以保证培训班的正常运转。

  2.远程教育。组织村干部每月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学习培训不少于 1 次,并搞好跟班辅导。

  3.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每年推出 5 部以上精品课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贴近基层、贴近村干部。

  4.要切实加强对培训点(站)的管理,注重发挥作用,帮助村干部掌握 1-2 门实用技能。要引导村干部积极投入“精准扶贫”工作,鼓励支持村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党支部

  村“能力提升星”创建方案

  “以前干工作只想着依靠工作队、村委会,今年参与能力提升星和增收致富星创建工作后,我学会了如何整理档案,如何在国旗下宣讲优惠政策,如何在走

 访入户时与村民打交道,让我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了工作能力。”8 月 2 日,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其开村村委会委员、村团支部书记热合曼艾沙说。

  为提高村“两委”工作能力,改变工作作风,让农民得实惠,增加村集体收入,引导老百姓增收致富,年初古勒巴格乡党委联席会议决定,在全乡开展争创能力提升星和增收致富星活动,以增强党组织自身凝聚力和对群众的吸引力。阿克其开村在“星级化”创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强措施、补短板,目前已获得领导核心星、精神文明星、服务群众星、民族团结星、宗教和谐星、维护稳定星等“六颗星”。

  据尉犁县政府办公室驻阿克其开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范小强介绍,自5 月中下旬,工作队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明确的路标为界线,将 6 个村民小组及牧业队科学划定***个规范网格,网格化是对村民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提升,***个网格员两个月内至少与村民面对面地宣传精神文明、民族团结、增收致富等一次,向群众讲政策算账、讲庭院经济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为“星级化”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存在村组干部包自己亲戚、选择包户、包户分散等问题,划分***个网格后,现在我负责新片区 26 网格***户,这样注意力更加集中,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解决实际困难的力度更大,我把***户的基本情况都输入手机,非常便于查阅、便于工作。”工作队队员阿斯也?阿布力孜说。

  “经过近两个月网格化的推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只要是涉及到全体村民事务的摸排、核查、统计,网格化管理就能发挥迅捷高效作用,工作任务能迅速分解落实到人,村民参与星级化创建的热情很高,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范小强说。

 为创建增收致富星,驻阿克其开村工作队 5 名队员对全村***户贫困户包联全覆盖,推动 4 户贫困户建成 50 平方米羊圈、3 户开工建设安居房,协调***名直接包联帮扶科级干部、6 家企业对***户贫困户精准脱贫帮扶。积极引进爱戈斯纺织、同创伟业公司开设村级“卫星工厂”,解决本村富余妇女就近就业,不出村就能增收。工作队还选树 5 户村民作为美丽庭院示范户,积极引导利用庭院种花种菜种瓜果,养羊养牛养鸡鹅,深度发展家庭农家乐、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引导村民组成棉花田间管理互助合作队,集中分散力量互相帮扶。

  阿克其开村庭院经济示范户艾尼热依木说:“我有 9 亩香梨园,60 亩棉花地,100 只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庭院养殖、农家乐,去年纯收入***万元,工作队作后盾,提升了我增收致富的能力。”

  据了解,阿克其开村工作队按照“1+1+*”标准配备网格工作人员并明确各自任务职责,实行村第一书记抓第一网格长、第一网格长抓网格员,第一时间把党的各项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收集上来,能解决应解决的千方百计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解释清楚原因,使各族干部真正扑下身子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以小网格管理带动村级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使管理和服务真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目前,尉犁县各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星级化”创建工作作为检验村级组织建设的睛雨表,进一步完善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联合办公、重大事项共商等制度,不断规范村务办事流程,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提升村级组织的工作活力和能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

  村“能力提升星”创建方案

  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是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基礎工程,是黨的十八大作出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加強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

 的重大部署,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更好地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夯實執政基礎,和布克賽爾縣委堅持把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最核心的工作來重點部署,在認真總結分析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充分借鑒外地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順應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所需所盼,遵循黨的理論發展和執政規律,創新思維,創造性實踐,探索出了加強和改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載體——服務型黨組織創建,並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統攬自治縣基層黨建工作的總抓手,作為一項中長期的戰略目標任務來推進和落實。

  一、主題與背景

  和布克賽爾縣以村級組織“星級化”創建為抓手,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著力打基礎、強基層,不斷強化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目前,和布克賽爾縣共有基層黨組織299個(12個鄉鎮場黨委、14個縣直黨(工)委、12個黨總支、261個黨支部),4***名黨員(少數民族黨員 2***人、農牧民黨員 1***人、離退休黨員***人)。共有村隊 76 個,村干部***名,其中,黨員***名,佔**.*%﹔共有社區 14個,社區工作人員***名。村隊、社區年工作經費分別達到 8 萬元、15 萬元,(其中,重點復雜村隊、社區工作經費分別達到 10 萬元、20 萬元)。全縣共有非公有制企業48家,已建立黨組織25個,組建率**%。有社會組織18個,已建立黨組織15 個,組建率**%。20**年 11 月,按照自治區黨委、地委有關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要求,自治縣結合實際,經排查摸底,共確定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7 個,其中,村隊黨支部 16 個,縣直機關黨支部 7 個,社區黨支部、學校黨支部、非公黨支部、兩新組織黨支部各 1 個。

  二、主要做法

  (一)以擴大黨組織覆蓋面為重點,著力健全服務黨員、服務群眾的組織體系。一是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不斷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建立由“1 個或多個機關企

 事業單位和5名訪惠聚工作隊干部”與1個村隊(社區)黨組織構成的城鄉基層聯合黨組織。聯合黨組織由5-7人組成,設書記1人,副書記1-2人,書記一般由縣直單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擔任,副書記由“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和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其他成員為委員。新成立的聯合黨組織隸屬各鄉鎮場黨委管理,聯合黨組織所屬的基層黨組織同時接受聯合黨組織和原上級黨組織的領導,實行“雙重管理”。目前,全縣 68 個城鄉基層聯合黨組織已全部批復成立。住村工作隊派出單位是聯合黨組織的領建單位,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在人才、資金、信息、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住村工作隊員注重協助村隊(社區)黨組織加強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推進村隊(社區)規范化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村隊(社區)黨組織主動承擔具體責任,發揮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的優勢,抓好聯建各項計劃的具體實施。二是以村隊“星級化”創建為抓手,激發基層黨組織服務活力。制定出台了《和布克賽爾縣開展村隊(社區)組織“星級化”創建實施方案》,按照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求,設置“領導核心星”、“能力提升星”、“民主管理星”、“增收致富星”、“民族團結星”、“宗教和諧星”、“先鋒模范星”、“精神文明星”、“平安建設星”、“清正廉潔星”十顆星,年終考評結果為八星以上的村隊(社區)黨支部和村隊(社區)“兩委”正職,按時發放村隊(社區)運轉經費和村隊(社區)“兩委”正職績效考核工資,並發放村隊(社區)黨支部集體創建工作獎勵經費 10**元。制定《村隊(社區)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測算和分配方案》,將村隊(社區)運轉經費分別增加到8 萬元、15 萬元以上,重點村隊和社區分別增加到 10 萬元、20 萬元,村“兩委”正職、一般村干部年報酬分別提高到 25800 萬元和 17**元,切實提高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規范化水平,有效激發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工作熱情。

  (二)以抓基層工作為重點,著力夯實農村黨組織服務黨員、群眾的工作基礎。

 一是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為重點,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建立健全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任副組長,縣組織、統戰、政法、財政、人社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縣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自治縣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工作實施方案》,將縣組織、財政、人社等幫扶作用發揮顯著、工作能力強的 17 個第二批“訪惠聚”工作隊***人全部安排在軟弱渙散村(社區)。針對部分軟弱渙散村隊(社區)“兩委”班子不全、黨支部書記履職能力不強、工作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等問題,通過明確村干部職責、強化制度規范、開展談心談話、選派挂職等方式,配齊配強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調整軟弱渙散村(社區)黨支部書記 5 人,黨支部副書記 2 人﹔補充“兩委”成員***名,選派 7 名縣直機關、社區優秀干部挂任軟弱渙散村隊(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經費投入機制。不折不扣地落實村隊(社區)各項運轉經費和基層干部各類補貼。聯合縣財政局,適時對各項補貼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加強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管理,提高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繼續推行基層組織工作經費項目化管理,解決干多干少經費一樣的問題。整合村級陣地資源,在各鄉鎮場設立農牧民紅白理事服務點。整合文化、衛生、教育、警務等各類項目、資金和服務資源,完善基層陣地整體功能,確保基層陣地**%以上的面積用於服務群眾。繼續推行“強村富民...

篇三: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

 ….为扎实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组反馈“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水漫灌’,三分之二运行不规范,带贫能力不强”问题的整改落实,引导和促进我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甘南州引导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和“扶优做强一批、合并壮大一批、清理注销一批”的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完善扶持政策,培育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高规范化水平,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牧民主体、能人带动原则。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做到农牧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鼓励致富能人带头创办合作社,激发带动活力,规范利益分配,提升发展效率,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双赢共进。

 ——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原则。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贫困村合作社率先统筹推进规范建设,总结经验,全面推开。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覆盖范围,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政府从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技能培训、项目资金、示范创建、设施改善、推介宣传等方面强化引导支持,促其做优做强。

 ——坚持企业带动、自我发展原则。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订单销售、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带动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规模、注重产供一体、强化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水平。

 ——坚持多业并举、产业融合原则。紧扣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优势,促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释放资源优势对合作社的支撑潜力,推动迭部农畜产品和乡村旅游走出迭部、走向全国。

 ——坚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增强专业合作社凝聚力,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

 (三)重点目标 合作社清理整治提升工作3月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9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务。2022 年至 2025 年,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经营水平稳步增长,带贫能力不断提高。

 ——加大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合作社章程、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聘请会计事务所对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账务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全县 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规范化标准,财务规范的合作社比例由目前的40%提升到 100%。

 ——提升带动能力。以行政村为单位创办村办合作社 104 个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创办 11 个联合社,以县级为单位创办 1 个联合总社,创办 1 个县级国有产业发展公司。通过“公司+联合总社+联合社+村办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指导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市场、产业与农户无缝对接,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

 ——强化带动分配。入社成员平均收入比当地同行业非成员农牧户高出15%;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的合作社比例达到 65%。与龙头企业开展对接的合作社由目前的 96 个达到 165 个以上,增长 72%。

 二、主要任务 (一)消除“空壳社”,规范提升服务能力 对全县截至目前 486 个合作社进行全覆盖摸底调查并建档立卡,根据“运营规范的、运营较规范的、运营一般的、未运营的、注销吊销的”五种类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列出任务清单,开展分类规范建档立卡。对未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或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 2 年以上的,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涉嫌骗取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和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依法查处并取缔。到 2021 年全县合作社数量保持在 300 个左右,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规范

 化标准。对新注册登记的合作社,由市场监管部门在满一年时进行回头看,对注册一年仍未投入运营的列入清理清单,督促运营或引导注销。

 (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潜能 按照“结果奖补为主、过程奖补为辅”的原则,对有效带动贫困户,在抱团发展、示范引领、产业提升方面贡献突出的一批联合社、示范社、规模社予以适度奖补。凡是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一律不予奖补。

 (1)建立联合社奖补机制。鼓励合作社抱团发展,对联合社带动贫困户 80户以上且按年折股分红比例不低于 8%的联合社当年首次奖补 20 万元。以后对能稳定带动贫困户且分红比例与利润水平同步增长的联合社,奖补 5 万元。

 (2)建立示范社奖补机制。鼓励示范社提档升级,对示范带动贫困户 50户以上且按年折股分红比例不低于 8%的示范社当年首次奖补 15 万元。以后对能稳定带动贫困户且分红比例与利润水平同步增长的示范社,奖补 3 万元。

 (3)建立规模经营奖补机制。鼓励合作社规模经营(规模参考州级标准),对带动贫困户 30 户以上且按年折股分红比例不低于 8%的特色种养类、旅游类、加工类等合作社首次奖补 10 万元。以后对能稳定带动贫困户且分红比例与利润水平同步增长的合作社,奖补 2 万元。

 产业带贫奖补资金的 50%要折股量化到贫困户,50%的资金用于合作社自身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局要会同审计、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组织现场资产评估并开展抽查审计,合作社增长指标核对以规范的财务报表为依据。

 (三)推动“示范联合”,促进抱团发展 借鉴“宕昌模式”, 按照“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原则和 “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班子参与、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思路,成立县级国有产业发展公司,带动村“两委”班子牵头组建村办合作社,实现每个村至少有村办合作社为主导的两个以上合作社。

 (1)村办合作社。以行政村为单位,村两委班子牵头注册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带动行政村 80%以上的农牧民,村委会主任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支书担任监事长。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配股到与贫困户发展产业密切关联的村办合作社。协调乡镇、联合社、总社、产业发展公司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产销生产经营体系,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村办合作社负责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承保。村办合作社财务由乡镇财务管理服务中心代管,会计由乡镇派出专业人员代管财务、出纳由村办合作社择优聘用,形成村帐

 乡管,逐步建立合作社账务规范管理系统,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运营体系,有效降低村办合作社经营管理风险。

 (2)乡镇联合社。以乡镇为单元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由乡镇政府乡镇长或分管副乡镇长担任联合社理事长,乡镇纪委书记担任监事长。负责村办合作社产业资金分配,引导和监督村办合作社产业入股资金、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产销对接、盈余分配;吸纳村办合作社的入股资金和股份分配;协调联合总社、产业发展公司和县直部门的政策落实。

 (3)县级联合社总社。县级成立联合总社,由纪委监委、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农村局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组建联合总社理事会、监事会,确定理事长和监事长。负责产业资金的分配,乡镇联合社入股资金的吸纳和股份分配;协调村办合作社农业政策保险计划、承保和理赔,协调产业发展公司和县直部门的政策落实,不负责具体经营性业务。

 (4)县级产业发展公司。由村办合作社、乡镇联合社和县级联合总社共同发起成立联合控股的县级国有产业发展公司,由政府委派或聘任公司董事长,农业农村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公司班底,组建相应的产业部;引导合作社产业发展,监督管理县级联合总社、乡镇联合社和村办合作社的产业资金,提供市场实时信息和技术指导,承接特色产业扶贫贷款,吸收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企业参与,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全县农产品的竞争力,确保入股资金保值增值,不负责具体经营性业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迭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实施方案尽快将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农村局设立办公室,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及信息共享。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对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项目资金下达情况应知会农业农村部门,并要求实施主体规范财务及时入账。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和各乡镇要在计划申报、项目统筹、资金整合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各类产业项目和扶持资金重点向联合社、村办合作社、示范社倾斜,经济指标缩水的合作社谨慎扶持;各乡镇在项目申报与选择上要做到前期公示公开,项目实施与验收要开展中期抽查审计和后期绩效评估;农业农村、文体广电和旅游、自然资源、供销等部门单位要分别对种养殖类、旅游类、供销类合作社提供政策性服务和业务指导;市场监管、财政部门要在注册登

 记、注销退出及融资贷款等方面强化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电力部门要强化用地、环境保护及用电保障;农业农村部门具体负责政策法规的宣传、人员培训、产业扶持培育、技术指导、示范创建等工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对合作社提出的政策疑问和服务请求给予及时有效解决。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明确政策界限,积极指导、协调涉农资金整合利用,要履行统筹涉农资金整合的主体责任,有效整合发改、财政、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涉农资金以及“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团体”等帮扶资金,优先用于有助于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项目,特别是合作社的扶持,重点用于合作社产业带贫、规范提升、产销对接、示范社创建、联合社组建、财务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奖补。财政、农业农村局和扶贫办要统筹安排,抓好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对合作社扶持资金,特别是贫困户入股资金的监管。一是严格落实资金投入风险评估制度,对合作社的现有资产、经营效益、信用等级进行综合评估。二是加强合同管理,在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以合同方式明确股权股比、分红利润、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确保入社资金不流失、不侵吞、不挪用,使其发挥应有效益。三是严格落实跟踪审计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收缴实施主体的扶持资金并严肃通报。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加大宣传培训。运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及时发布合作社政策法规、金融信贷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示范社评比、监测、通报等信息,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注重培训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技术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和负责合作社业务指导工作的辅导员,培训工作要提前在合作社服务平台上发布报名通知,报名结束后公示参训人员。合作社培训工作做到“讲师讲义有水平、培训对象全覆盖、培训成效后评估”。建立农牧业科技人员包片负责制,科技人员要作为兼职辅导员,借助合作社服务平台网上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

 (五)强化督导检查。将合作社规范发展工作纳入乡镇和村两委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监督机制,将定期和随机进行抽查督查及考核评比。一是向合作社提供政务服务方面的主动响应效率、事件办结率、理事长满意度、数据信息采集质量等。二是对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方面的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提升、资金使用、带贫成效、定级评等和空壳社清理等。三是合作社特色产业发展的资产规模总量增长、经营收入与利润总量增长、贫困户收益分配总量增

 长、规范合作社占比增长等方面。对落实不力的给予通报和约谈,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

篇四: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善盟首期“雨露计划” 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班 (口播)

 9 月 9 号, 阿拉善盟首期“雨露计划” 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班。

 领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二十个嘎查的八十名农牧民参加了关于种植、 养殖业的技术知识培训。

 (正文) 在阿拉善盟扶贫办的带领下,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二十个嘎查的八十名农牧民分别到宁夏省银川市西夏区畜牧业养殖场、 永安县设施果业示范区和贺兰县蔬菜大棚示范区观摩学习

 在培训现场, 他们认真听取专家讲解种植养殖业技术的相关技能和知识, 并详细咨询了在养殖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积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同期 1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塔日阿图嘎查农民蔡金贤:用技术种植而不是用老式的种植方法。

 )

 (同期 2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哈腾高勒嘎查农民李有才:回去以后我们也向种植、 养殖方面发展。

 )

 (正文)

 “雨露计划” 培训班由阿拉善盟扶贫办主办、 阿左旗职业中专承办。

 “雨露计划” 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参与为特色的社会工程。

 专门针对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培训计划, 其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牧民解决再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通过雨露计划技能培训, 使每个贫

 困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 最终实现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的目的。

 培训将通过集中学习、 实地观摩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困难, 提高生产技能。

 今年10 月, 盟扶贫办还将带领 “雨露计划” 培训教师走进嘎查村,为村干部、 农业致富带头人送服务、 送技术上门。

推荐访问:农牧民技能提升计划 农牧民 技能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