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10篇

时间:2022-11-06 2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10篇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新时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履职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10篇,供大家参考。

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10篇

篇一: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履职能力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接地气、贴近百姓,也能够直接通过政协组织反映老百姓的最现实最直接的诉求,探索新时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以人民政协为平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基层和中心工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履职能力的必要性

 XX年X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的“大统战”战略思维,以及 XX 年 X 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不仅对七十年来民主党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做出了肯定,同时也为民主党派在新形势下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对民主党派履职能力和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X 年,正值“五一口号”提出七十周年,也是各民主党派不忘初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七十周年,随着执政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确立,新论点、新观念也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民主党派必须创新履职思路,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和科学参政意识,自觉担负起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责任,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贴合实际的对策建议,不断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XX 年 3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各个民主党派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且具有良好的稳定功能,极大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包容性与和谐度;新型政党制度还能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基层民主党派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的第一阵地,必然要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做到凝智聚力,增强参政议政力量;在参政议政上,基层民主党派虽然党员少,但“声音不能小”,要做好建言献策工作,也必须具备高素质,对照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要求,查找自身不足,提升履职能力,也是符合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成员组成趋向多元化。民主党派成员结构类别多元化,新形势下,新社会基层人士崛起,面临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发展,各级民主党派组织在保持传统界别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一批新社会阶层人士,向非公企业、非公经济领域延伸,吸纳了部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与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成员界别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传统界别占比有所减少。

 2 、民主党派成员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互联网普及、新媒体发展壮大,民主党派成员思维更活跃,更开放,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功利意识不断增强。

 3 、成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经多年发展,成员结构进一步多元化,成员界别也渐趋模糊,成员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虽然近年来各党派在新党员吸收上以中青年为主,但老龄化趋势依旧严重。

 4 、基层组织活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支部活力不足,一是由于成员结构多元化影响,部分成员虽然在其专业、行业领域具有代表性,但对参政议政缺乏持续的热情;二是党员老龄化严重,参加活动动力不足;三是组织活动不够规范,对基层组织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没有思路,支部活动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计划性,对推进参政议政工作作用甚微。

 5 、制度约束力不强,组织保障指导不到位。不同于中共组织管理严格,制度约束力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虽然也制定了规章制度要求,但其约束力大多在机关内部,对本党派成员平时工作考核、职务晋升、个人发展影响不大,故缺乏约束力;民主党派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基层组织人员管理都较为松散,组织保障指导不到位。

 三、新时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履职能力建设的探索 1 、不忘初心,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根植于我国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在近 7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并趋于成熟,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制度的一大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五一口号”为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五一口号”进行了热烈响应,他们先后发表通电、宣言、声明或通过决议,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不断臻于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制度特色和时代价值。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发展也离不开基层党委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瑞昌市有三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即民革、民进和农工,中共瑞昌市委高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从办公经费、办公场所,到党外干部培养、使用配备、政治安排,给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共瑞昌市委指出:“加快瑞昌发展,推进“五大升级”,没有党内党外之分,没有局内局外之分。广大党外干部要在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招商引资中主动

 作为、在服务民生中贡献力量、在促进和谐中发挥作用,为加快瑞昌发展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广大党外干部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合作共事的能力、有担当实干的作风、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有廉洁干事的底气,严守法纪和道德的底线,始终坚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做表率,树立党外干部良好的形象。”为搭建党外干部发展平台,激发党外干部献身党和人民事业热情,中共瑞昌市委实施党外干部“155”培养计划,从 XX 年至 XX 年,重点培养正科级党外干部 X名,副科级党外干部 X 名,党外后备干部 X 名,改进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采取党组织推荐、党外知名人士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建立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联席会议制度,让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外干部队伍。至XX 年 1 月已培养正科级党外干部 10 名。

 2 、加强学习,切实树立“ 四个自信” ,增强“ 四个意识” 。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宣传,不忘初心,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定不移跟着共产

 党走。切实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中做好参与者、促进者、维护者。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基本教材,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通过学习来武装头脑,提高认识,并结合政协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标要求,研究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举措,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第四次主席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把中共中央对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前提。” 3. 重视调研,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议政建言水平 政协是平台,党委政府通过政协这个平台来跟各团体、各党派、各界人民群众进行协商。在新时代如何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依托政协平台议政建言的作用,一要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必须从精选调研课题、改进调研方式、深入分析论证入手,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质效。二要精选调研课题,

 调研报告建议,要坚持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党政重视、群众关心、政协能做的结合点,使调查研究更加契合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更加体现人民心声。三要何改调研方式,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联系广泛优势开展同题调研、发挥渠道畅通优势开展联合调研、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开展专题调研是方向。四在发挥提案办理协商在推进政协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提案质量规范提案办理程序,提高提案办理层次,探索提案合并办理、二次办理、现场办理等有效形式,建立提案及办理结果公开制度,促进提案办理从答复型向转化型转变;聚焦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监督。

 4. 以党为师,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基石,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是每个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标志,而基层组织建设又必须以组织生活为有效载体,组织生活质量体现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民主党派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必须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点,抓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为着力点。

 一要重视班子建设。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选配基层支部班子上,一定要选贤任能,要选拔那些熟悉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热心会务,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定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即“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人进入支部领导班子。同时,有计划地加强新任支部主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五种能力”,让他们不仅成为本职工作的能手,也要成为党派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章立制是推进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包括《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与基层组织建设有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

 三要重视激励机制。激励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民主党派目标管理引入对基层组织生活的考核之中,制订翔实的考评细则,将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政治或实职安排、以奖代补相结合,四要重视作用发挥。创新组织生活和发挥组织生活应有作用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既要通过创新来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又要重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防止组织生活形式化、休闲化、娱乐化。各基层组织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支部会员特点的组织生活新路径,力求通过组织生活履行民主党派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帮助成员多办实事,力求通过组织生活提高成员素质、助推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经费保障是确保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或单位的支持,要积极主动多向本级党委政府、统战部领导或所在单位领导汇报,争取政治上的领导、工作上的指导、经费上的支持。

 5. 举办培训,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议政建言水平 培训班重点就各民主党派如何利用好提案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履职手段,用好用活提案形式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进行选题。政协组织长期从事提案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授课,对民主党派中的政协常委、委员及其党员,采取集中授课形式,培训提案知识和要点。具体对提案的定义、地位、作用、理论、法据、方针、原则、态度、要素及提案环境等方面进行授课,加强提案的学习了解、认知交流,弄清为什么要写提案、怎么写好提案问题,激发政协委员撰写提案的热情,提高撰写提案质量。

 6.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言献策科学化的手段。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善于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服务履行职责和自身建设,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管理,通过信息化与参政议政工作、与自身建设、与组织发展等深度融合,推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前提。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积极资政建言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负责的表现,努力凝聚共识、服务地方经济的就是落实党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支部成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在坚持政治上不跑偏,工作上有成效。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把作用发挥好,把关系协调好,建言献策、汇聚力量、服务大局。

篇二: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统战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探讨

  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是新形势下开展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形成开发区党工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全党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有两个关键要件:一是党工委要落实把方向、出政策的责任,具体保障上要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对统一战线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研究、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落实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具体方式,即落实同级党委委员分管统战工作的规定,从体制上确保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一、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统战工作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作出了深刻论述,既有对全党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做统战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有对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还有对新形势下统战部门职责的科学定位。这些重要思想和要求,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保障。统一战线事业是全党的事业,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一直以来,我区在市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对照上级的要求,我区统战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党政领导对统战工作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统战工作做了出不了大成绩、不做出不了大问题”的错误思想,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些社区依然存在,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统战理论政策知之不多,不会做统战工作。对宗教工作不愿抓、不会抓、不敢抓。有的“清一色”思想较严重,不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成长比较困难。三是对统战部门的关心、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统战工作体制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对于大统战而言,宗教、台务、侨务、工商联均属于统

 战工作的范围,而目前就我区而言,在机构设置、归口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

 (一)推动党工委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四个纳入”、“三个带头”,特别是要争取将统战工作如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社会指标纳入社区年度考核体系,营造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工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社区干部重视统战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量化标准,增强他们贯彻落实统战政策,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大力争取其他部门对统战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要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措施,以制度调动各级各部门做好统战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统战工作大家做的良好局面。

 二、统战工作力量整合问题 实际上乡镇、街道统战委员大都是身兼数职,很难做到专人负责。当前统战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人手严重不足,不利于统战工作的正常开展。解决

 基层统战工作人员的问题关键在于整合统战工作力量,最佳的途径就是大胆创新,探索办公新模式。指导有条件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配置统战资源,加强统战工作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动我区统一战线事业创新发展。

 三、统战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随着形势发展,新时期统战工作对象范围的扩展,统战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亟需一批高素质统战干部。然而,长期以来我部在干部“入口”上缺乏一整套的约束机制,造成机关干部能力结构单一;在锻炼、培养干部问题上,也没有从长计议,由于缺乏不同岗位的锻炼,年轻干部能力提升缓慢,尤其在文稿写作方面,能力强的干部严重匮乏;在激励机制方面,也没有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加上岗位职责不清也加大了某些工作岗位的工作量。“能者多劳”现象尤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身心健康。为提升我区干部整体能力水平,适应工作需要, 建议:

 一是以提高文稿写作能力为抓手,加强统战干部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关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公文上传下达,执行上级指示、汇报落实情况。写作能力应当是机关干部最基本的能力。文稿写作,表面上是文字组合,

 实际上是全面把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用心用情熟悉工作、准确领会领导思路意图等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需要长期潜心学习、不断积累、长期磨炼。文稿写作时间性很强,要按时保质完成任务,需要有很强的规矩意识、纪律观念和很强的执行力。因此,以写作能力为抓手,是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是适当考虑在全市党政机关选调有潜能的年轻干部充实我区干部队伍。

 三是畅通统战干部内外交流渠道。要打破统战干部管理的封闭性,加大统战部机关干部在系统内外的互动流动,通过交流、轮岗等形式拓展统战干部的发展空间,全面激发统战干部的活力,并借此提高党政机关的统战意识。

篇三: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探讨

  乡镇统战干部的能力素质,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水平。部分乡镇存在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环境相对恶劣、队伍年龄较轻、统战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等特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统战干部,要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发挥好自身作用,必须着眼群众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上抓的不够紧。乡镇统战干部兼职分管战线较多,各项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静下心来加强学习,对统战理论、工作对象研究不够深,理性思考较少。

 二是政治敏锐性不够强。乡镇统战干部平时涉及的统战事情不多,没有事情能够给予处理的机会,对统战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统战理论素养和各方面的知识积累也不够,用在统战工作的时间也较少。

 三是创新办法不够多。一些乡镇统战干部缺乏进取意识,工作上应付的多,开拓的少。尤其是现在层层压实责任,干好份内的事,少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普遍存在,给创新带来阻力。他们“讲经济、讲技术、讲管理”很内行,但对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和方针政策不熟悉。因此,缺乏对统战工作有更多的自觉性、主动性。

 四是敬业精神不够足。乡镇干部中心工作一来,就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尤其是“三大攻坚战”领域的各项工作,有的还要抓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协助维护社会稳定等等。可就是不会十指弹钢琴,去巧工作,没有分清主次,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往往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加之统战工作多年来被不少人看作是清闲、休闲、修身养性之处,似乎都是些软任务,干好或不干都影响不大。

 五是大局意识不够强。乡镇统战干部工作长期固守本地,不能够跳出统战工作意识小框框,从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定位统战工作思路。没有增强服务经济建设意识,没有紧扣时代发展抓工作,从而导致工作没有起色,量点不多。

 二、提高基层统战干部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一)站位要高,用超强的意识引领统战对象

 1. 政治站位要高。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知道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落实好统战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就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虽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了,但是人民群众与基层工作密切相连,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时代,基层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才能更好的展开基层工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谨防落入“工作在会上,干劲在纸上,行动在嘴上”的工作作风。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增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坚定性和自觉性。

 2. 大局意识要强。统战干部要有宽阔的胸襟、宽广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始终将统战工作融入农场的发展大局中考虑,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调节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团结的能力,不断在发展中促进统战,在统战中促进发展。

 3. 服务意识要实。从统战对象的实际需求人手,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待矛盾冲突、社会关系

 不可麻痹大意,不能掉以轻心。坚持深入基层,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发现危机、化解矛盾的意识和本领。从实际工作出发,将基层工作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每一项关系到群众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群众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群众生活和基层工作之间寻找切合点,从这一点展开工作,往往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也能得到群众认可。同时基层工作往往比较复杂,看似“家常小事”,实则民生大事。在基层工作中既要照顾集体利益,又要不损害群众利益。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更加要仔细、严谨、实事求是的对待,要有用实功、办实事、求实效的勇气和决心。

 4. 学习意识要明。建立一支在政治上可靠的统战干部队伍,必须要加强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 提高自身素质,是基层干部提升工作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一种客观需求。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基层干部要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特别处于基层第一线,在遇到一些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时,这就要求基层工作者不仅仅是“经验主义”、“拿来主义”,更要博学多闻,对各种复杂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提出科学的决策和方法。作为一名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学习领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精神,做到了然于胸、运用自如。要精通统一战线历史、熟悉统一战线人物、掌握统战工作方法,做到心明眼亮。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统战工作的个中门道,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敏感问题,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能够处理好民族团结和宗教工作。

 5. 优患意识要强。统战工作应着重思考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基层基础性工作不牢、信息掌握渠道不畅、统战干部一线工作意识需加强、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健全等。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麻痹大意。绝不能掉以轻心,不断加强发现危机、化解危机的意识和本领。面对统一战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善于开动脑筋,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思考分析,在思考中寻办法,在思考中找规律,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谋划水平。特别是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新形势下,更要不断研究、探索与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有效途径,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能力要强,用高效的服务做实统战工作

 统战干部能力强弱,决定统战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要善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1. 用理论武装强化统战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统战干部队伍必须勤于学习,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查找和解决统战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更新能力建设理念,创新能力建设方式,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推动统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统战干部要增强做好统战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抓住“窗口期”,把统战宣传工作主动融入“大统战”格局。要探索加强统战宣传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统战工作的新作为、新亮点,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要牢记创新是统战宣传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统战故事与统战人物故事,让人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2. 强化锻炼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统战干部能力的主要途径,一靠教育培训,二靠实践锻炼,让统战干部能够忠于职守,精于业务。加强统战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根据统战干部的特点,注重抓好政治理论、统战业务知识培训。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想问题、办事情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保持与统战成员的密切联系。对政策业务要全面

 准确了解掌握。安排人事要统筹兼顾。协调关系要求同存异。努力让自己成为“张嘴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干”的合格干部。同时还需有重点地选送一批年纪轻、有潜力的优秀统战干部到党校培训,把他们放在急难险重的关键岗位,在实践中磨砺成长成才,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综合能力。

 总之,做一名合格的基层统战干部,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公正清廉。履职尽责,围绕发展中心工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广大统战成员为本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以创建学习型统战办为抓手,全面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坚定、精神上振奋、业务上精通、作风上过硬”的服务型统战干部队伍,为做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篇四: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县 贯彻落实《 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长期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党内法规,集中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是做好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总依据、总规范、总遵循,对深入推进伟大中国梦 XX 篇章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市委统战部《关于 XX 年度统一战线信息宣传调研实践创新工作的通知》要求,XX 县委统战部成立调研小组,对《条例》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对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略)

 二、《条例》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

 2015 年 9 月 22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该条例自 XX 年 X 月 X 日起正式施行。自条例实施以来,XX 县以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在全县统战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培训,画好凝心聚力“同心圆”。《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是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为切实加强《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党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XX 县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学习活动。一是县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带头学。第一时间专题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省委《实施细则》精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具体贯彻意见,要求把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全县掀起学习宣传会议精神的高潮。二是统战系统干部深入学。县委统战部及统战系统各单位,将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原本本地学习《条例》《实施细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习。三是全县上下齐心学。为切实推动《条例》深入贯彻落实,XX 县将《条例》的学习作为基层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考核事项,督促基层

 党组织加大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并创新学习的载体和方法,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贯彻落实,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XX县委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始终将贯彻落实工作放在首位,与全县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落实成效明显,全县上下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一是抓实统战自身建设,把统战工作机构改革列入全县改革的重点,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的机构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将民宗局合并县委统战部,调整充实壮大统战工作力量。二是认真抓实无党派人士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省委和市委的实施意见,切实做好我县政党协商工作。三是认真抓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切实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建立健全由统战部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做好非公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和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各乡镇、各部

 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五是切实提高宗教工作水平。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制止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势力,打击犯罪行为。六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治、市场、社会环境。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引进、科技攻关等突出问题。七是认真抓好港澳台海外统一战线工作。贯彻落实港澳台海外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调查研究,广交深交港澳台海外朋友,深入开展争取人心工作,切实增进人心认同。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涉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企业的统战工作,协助反映其合法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高有低,贯彻落实存在失衡状况。有些地方、单位比较重视,党组织主要领导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贯彻力度大,宣传方式丰富,采

 取专题学习培训、知识测试、深度解读等方式抓落实。一些地方、单位对《条例》贯彻落实重视不够,或方式单一;或“一阵风”,三分钟热度。实施之初学习贯彻积极,随着时间推移,热度减弱。

 (二)持续、深度宣传力度不够,《条例》内容普及不高。就内容普及而言,与统战相关的部门和党政机关知晓率较高,企业、村社明显偏低。知《条例》名称,不知内容所以然。一些机关干部、农村党员、非公经济领域党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甚至基层统战工作人员仅知《条例》颁布,10 章 46 条内容不清楚,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统战工作观念未转变,新瓶装老酒。

 (三)基层统战队伍不稳定,《条例》落实存在梗阻现象。目前,虽然统战联络员已经配置到党支部,但兼职多和变动快,特别是村社、企业党组织专(兼)职人员不稳定,新手多,普遍未受到统战业务培训。面对基层统战工作呈现形势与环境日益复杂、对象与范围不断拓宽、目标与任务不断提高、地位与要求不断提升的新特点,把握不准,缺乏做好落实执行《条例》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最后一公里”存在梗阻现象。

 (四)《条例》在基层落实工作中存在双向障碍情况。一方面,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县乡统战系统

 力量相对薄弱,资源不足,对机关、村社、企业统战联络员难以实施有效培训、管理,导致《条例》的落实执行打折扣,严肃性、权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大统战格局虽然形成,但统战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基层党组织中,统战联络员事杂人少业务不熟,“兼而不管”;一些党组织领导法宝意识不强,对基层统战工作重视不够,联络员唱“独角戏”。基层实践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条例》的落实执行。

 四、下一步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围绕解决在我县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的问题和短板,充分调研解决的办法和举措,推动《条例》在我县基层的贯彻落实,为推进全县统一战线工作建言献策。

 (一)切实履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职责。各级党委(党组)要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有关人民团体中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党委、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为统一战线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当率先垂范,亲自做统战工作。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

 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创造条件。

 (二)完善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县委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机制,对全县统一战线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重要决策部署以及统一战线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研究、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应当搞好分工协作,加强与统战部门的沟通配合。

 (三)统战部门要积极履行主体责任。统战部门作为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要担负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职责。牵头协调和监督检查统一战线工作。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同政协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加强对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等工作指导,支持外事、侨务等工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指导下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工商联党组,指导工商联工作;做好有关统战团体管理工作。

 (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统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统战干部队伍。

篇五: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统战资源零散化分布 统战工作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零散化”现象——一个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零散化”现象虽然使得社会呈现出斑斓多姿的色彩,但是对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统一战线工作而言,带来的不利影响却不容忽视。零散化的社会现象引发了统战资源的零散化分布,而解决的根本办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组织起来”,通过统战组织实现对统战资源的高效配置,进而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化组织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需要。

 一、从资源角度看待研究统战工作零散化现象的必要性 统战工作面临的零散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阶层的 零散化。

 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阶层不再固化,虽然学术界对于当代中国到底应当划分为多少个社会阶层没有定论,但总体来看,因占有的财富、知识、声誉等社会资源不尽相同,社会分层愈加细化,我国的阶层认同有愈加零散化的趋势,这种变化给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二)地理空间的 零散化 问题。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党外人士的地理空间分布日益分散,做好联谊交友工作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时间成

 本,突出表现在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

 (三)统战人才智 力资源 零散化 问题。党外代表人士分布于不同的统战组织,当党委、政府需要汇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某项中心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调集众多统战组织中的相关人员,传统的以统战身份(如民主党派的身份、归侨侨眷的身份)区分的统一战线组织方式,难以适应这种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以上三个方面的零散化问题,都与社会资源分布有着密切关联,对于统战工作来说,社会资源的分布就是统战资源的分布。统战工作者需要以资源的角度对党外人士进行重新审视,目的是对当代零散化分布的统战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配置。本文侧重于对统战组织的研究,针对的是后面两个方面的零散化问题。

 二、统战资源零散化分布的表现和不利影响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当中的统战资源 零散化 分布案例。XX 市 XX 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成立于 2019 年 8 月,共有会员 68 人。考虑到会员之间优势互补、合作交流,除国家大力提倡的“双创”中介企业、企业融资需要的股份制银行、新媒体从业人员集中的传媒公司、组建监事会需要多名律师从业人员这四个领域之外,其余会员来自于旅游、环保、康体、高新技术等完全不同的行业。虽然他们都工作或生活在 XX 区,但在没有成立新联会的两年多时间里,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都是由统战部个别联系来开展的,花费人力物力很多,并且新阶层人士之

 间缺乏沟通,地理空间分布的零散化弊端十分明显。

 (二)民主党派当中的统战资源 零散化。

 分布案例。近年来,XX 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通过项目帮扶、助学帮扶等形式,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但我们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是做大做强当地优势产业的“造血”工程,而党派组织帮扶的主要形式集中在帮助销售农产品、资助贫困子女等“输血”工程上,背后的原因是民主党派属于政治联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所以单独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鲜有能够精准对应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众多专业人士。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党派组织虽然人才济济,但精准扶贫需要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团队,因此仍然表现出人才智力资源零散化分布的问题。

 三、突破统战资源零散化分布瓶颈的根本办法是组织起来 上面两个案例说明了统战资源零散化分布的两个方面:党外代表人士的地理空间分布日益分散,统战人才智力资源分布在不同统战组织甚至不隶属于任何社会组织。统战资源零散化分布,阻碍了联谊交友,削弱了作用发挥,成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瓶颈。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组织起来。把呈零散化分布的统战资源通过有效方式组织起来,这是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的需要,是集中广大党外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组织设立和组织运行是实现“组织起来”的两个重要方面

 组织,是人们建构起来用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的效能,取决于设立、运行这两个核心环节。为研究方便,我们试对组织的形态作以下分类。

 着眼其设立目标,长期性组织具有长远的规划目标,临时性组织(项目型组织)由成员自愿发起或由统战部门为完成专项任务适时发起,从多个组织中抽取相关人员重新组建。着眼组织的层级,元组织由社会个体成员联合建立,二次组织注重吸纳元组织中的重点人员加入,在团结人员的数量上呈几何级增长。着眼其设立主体,可以分为统战部门、基层党委、社会团体等。着眼其设立客体,由统战部门发起成立的组织称为统战组织,其余的组织可称为非统战组织。对组织的这些划分,旨在研究统战领域的组织方式。

 五、统战工作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统战组织重视不够。目前,一些统战部门热衷于自建统战组织,对非统战组织的关注不够,对本地区非统战组织的数量、分布以及其中有哪些代表性的党外人士心里没数,导致所联系的党外人士范围偏窄,很多代表性人物没有纳入视野。

 (二)二次组织能力偏弱。由于统战组织建立在政治联盟的基础上,因此形成了单一统战组织内特定专业领域人才较少、特定专业领域人才分布于不同统战组织内的局面。当围绕某个特定任务需要物色相关各领域专业人士通力合作的时候,很难将不同党派、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集聚在一起。

 (三)区域性统战资源缺乏统筹衔接。由于县以下没有设

 置单独的统一战线工作机构,并且多数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统战资源较少、统战力量相对薄弱,致使统战组织基本部署在县(市、区)及以上,统战资源难以下沉到一线、难以在基层中心工作中发挥出统一战线的独特作用。

 (四)部分统战组织开展活动吸引力不强。表现为:一些统战组织满足于开展联谊性活动,弱化了政治引领这个核心目的。一些统战组织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停留在念文件、读报纸的层面,学习形式比较枯燥。一些统战组织没有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策划活动,服务大局的作用不突出。还有的统战组织成立以后便束之高阁,很少组织各类活动,成为“僵尸社团”。由于活动吸引力不强,成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偏低。

 六、四轮驱动——强化统战组织设置的建议 克服零散化分布、提高统战的社会化组织能力,首先要科学设立统战组织。我们建议,以优化资源配置、高效推进工作为准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组建。

 (一)党委或统战部门主导建立各领域统战组织。改革开放前,统战团体多由各级党委或党委统战部门直接设立。近年来,统战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发动社会人士新建立了一些统战团体,比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我们把所有统战性团体,再加上各民主党派、宗教团体,统称为“统战组织”,它们在团结引领党外人士方面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统战组织,指的就是它们。

 (二)吸纳非统战组织中的重点人员加入统战组织。将业已存在的社会组织中的重点人员发展到统战组织中来,可以达

 到“牵头抓总”的作用,通过“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例如,XX 省新阶层人士联谊会 11 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有社会兼职、在行业内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新阶层人士 10 人,分别在省民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导师委员会、省律师协会等非统战组织中担任副会长以上职务。在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又将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等社团中的班子成员吸纳进来。统战组织通过团结社会组织中的重点人员,便于将整个行业的新阶层人士以“滚雪球”的方式团结在一起。

 (三)调集多个组织的专业人士临时组建项目型组织。统战部门要在新时代担当作为,需要持续跟进同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建专业化队伍服务于重点工作。首先,要把分散在各处室的统战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较为完备的党外专家库。其次,要与同级社团管理部门、直属和驻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委统战部门加强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各单位的支持配合,共同组建临时性的项目型组织。第三,探索组建更加高效的虚拟化组织。该类统战组织采取项目分包机制,由位于中心位置的管理团队统一调度,给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专家学者分包项目,通过分布式管理系统协同完成任务,克服统战资源地理分布零散化的不利影响,在互不谋面的情况下高效完成既定项目。

 (四)夯实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基层统战组织。乡(镇、街道)及村(社区)虽然没有统战部门,但可以将县(市、区)统战资源按照居住地、工作单位划片纳入,通过设立基层统

 战组织来涵养和固化统战资源。近年来,各地在基层建立了众多的工作站、活动站、活动小组等统战组织。比如,XX 省委统战部自 2018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 300 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活动站,这些站点星罗棋布,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活动,既增强了新阶层人士的社区归属感,又带动了基层经济文化的发展,得到中央统战部的高度认可。又如,XX 省高平市寺庄镇在全镇56 个党(总)支部设立统战工作联络点、任命统战联络员,高平三中等单位成立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小组,在推进统战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整体来看,基层统战组织发展不平衡、不规范,对地区建设支持力度还不够。建议各级统战部门实施整体规划,加强业务指导,划拨专项经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的统战组织体系。

 随着新时代统一战线团结领域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统战部门自己建立统战组织来开展工作,难以适应统一战线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此,提出构建由统战部门主导的四种组织设置,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把“独轮车”改装为“四轮驱动”系统,对于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组织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七、精准活动——改进统战组织运行方式的建议 如上所述,一些统战组织开展的活动吸引力不强,统战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零散化的统战资源无法得到高效配置。那么,统战活动开展了很多,为什么统战人士的热情不高呢?我们认为,没有捋清统战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没有针对组织发展的阶段目标、成员的现实关切精准部署活动内容,是活动吸引力差的主要原因。

 我们试对统战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进行梳理。

 首先,联谊交友构成各统战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内容。

 其次,在联谊交友基础上,各统战组织普遍鼓励支持成员之间、组织之间、成员与政府公共建设项目之间进行交流合作。

 第三,各统战组织都把达成政治共识作为根本目标,与此目标相关的活动包括政治理论培训、会议精神学习、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等。

 最后,达成政治共识后,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通过各统战组织,动员统战组织成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与这个目标相关的活动有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组织参加各种渠道的协商、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等。

 这四种类型的统战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我们从党外人士加入统战组织的愿望的角度观察,看得更清楚一些。党外人士加入统战组织,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扩大社交圈。此外,党外人士希望方便获得政策信息、反映自身诉求及得到政治安排。主观上,他们是为了促进自身发展,但客观上也反映出知情明政的意愿。我们认为,只有统战组织团结引领统战人士的目的与党外人士愿意“亲近”统战组织的动机相合拍,“组织起来”的目标才能实现。但是,开展联谊交友活动、交流合作活动,只是做好团结领导工作的必要手段,团结引领的“攻心战”主要靠学习教育。进一步分析,从统战组织角度讲,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达成政治共识,但从党外人士的角度讲,只有少量人员具有这样的初衷。正因缺少这样的意愿,我们才要组建各种统战组织,通过它们团结引领党外人士。也就是说,党外人士的这种意愿是学习教育的结果。最后,在达成政治共识的前

 提下,统战人士就会发自内心地与党同心,跟党奋进,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更大力量。此时,统战组织开展建言献策、社会公益等活动,大家才会积极响应。

 统战组织要通过举办联谊活动、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增加组织的吸引力。但提高组织吸引力并非最终目的,要达到团结引领的目的,就需要真正把学习教育作为核心任务来抓。随着成员思想境界的提升,再逐步开展旨在发挥作用的活动,使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释放。

 概言之,统战组织运行的时候,要充分考察成员的思想状况和所需所盼,针对不同情况设计活动内容。我们认为,统战组织在开展活动方面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不宜把工作重心放到联谊交友活动这个环节。我们查阅了各联谊会的章程,发现他们的办会宗旨和业务范围并不限于举办联谊活动,上述四类统战活动基本都有涉及,联谊交友固然是基础性工作,但是一定要将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达成政治共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一切活动的落脚点。

 二是用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思路突破交流合作的瓶颈。虽然很多党外代表人士业已通过所在单位、行业协会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但有组织的跨界交流合作实现途径较少。在各地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共同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条件下,统战部门发起或参...

篇六: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乡镇关于基层统战队伍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xx 乡镇关于基层统战队伍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统一战线是以更高更开阔的视角,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作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基层是党的生命细胞,基层统战工作,是在基层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实现统一展现的基本任务,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基层党组织能否落实好统战工作各项工作责任,直接关系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在基层的发挥。

 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从事统战工作的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以我乡统战工作为例,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关于基层统战干部基本素质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基层统战队伍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统一战线内部构成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列出 12 类统战工作对象,在基层的人数不断攀升,尤其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数量不断增长,少数名族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快,工作方式不断多元化,这些都给统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由于乡镇事多人少,统战干部配备不齐,很多时候仅仅满足于不出事,对与统战工作是照本宣科往前推,再加上对于统战知识系统学习较少,导致统战干部遇事不敢拍板,不知如何处置。

 二、基层统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统战力量薄弱。当前,各乡镇虽设置了统战委员,但由于乡镇年轻人少,很多没有配备专门的干事和办公场所。乡镇统战委员承担了大量的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极少有时间和精力抓统战工作,对统战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客观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仅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没有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能力素质不够。村级网格员是乡镇统战队伍向基层的延伸,以我乡为例,x 个村(社区)有网格员 x 名,年龄

 结构上,35 岁以下的 x 名,占总数的 10.5%,50 岁以上有 x名,占总数的 42%。文化程度上,初中、高中文化的网格员占了绝大多数。工作水平上,对新政策了解不全面,对日常工作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存在“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

 3、教育管理偏软。乡镇对统战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开展专项培训,习惯于以开大会、读文件等方式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统战知识学习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角度。年底乡镇目标考核中,虽然将统战工作纳入其中,但对于如何考核、考核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的指向和规定,有时候依靠于谁资料交的早、没有出现苗头性问题来判定得分多少,导致统战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没差别。

 三、加强基层统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基层统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统战工作认识。乡镇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统一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对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领导,在部署全面工作时,实行领导责任制,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统战干部要不

 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将统战工作融入基层工作大局中去思考,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发现危机、化解矛盾的意识和本领。

 2、强化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水平。要继续组织统战干部深入学习统一战线相关理论知识,把统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武装起来,切实处理好理想与信念、奉献于索取、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需”字,根据统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需要,有针对、有重点地确定教育内容。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活”字,灵活多样,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党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有计划地搞好集中教育培训。在教育方式上,要突出“新”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专题讲座、办班轮训、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对统战干部进行有效教育。在教育效果上,要突出“实”字,坚持分类施教,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深入教育,把统战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

 3、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统战工作实效。对统战工作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明确基层统战部门对民族、宗教、对台、工商联等工作的归口领导,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建立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

 度,采取统战月例会方式,对每月统战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将统战工作纳入年底目标考核范围,进一步明确基层和统战干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每半年开展一次抽查,同时,组织统战干部制定履职清单,对履职情况进行跟踪考评,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与年底评先表优相结合。

篇七: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在基层统战统战干部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统一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战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统一战线工作能否顺应变化,与时俱进地完成时代使命,统战干部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我们党对统战干部的要求历来是很高的。” “我们党对统战干部的要求历来是很高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讲话。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统战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要求统战干部:你们当中要出些专家,要熟悉人物和历史,精通此中门道。周恩来同志为统战干部规定了

 六条守则:“坚定的立场,谦诚的态度,学习的精神,勤勉地工作,刻苦地生活,高度的警觉性”。邓小平同志则指出党的干部在统战工作中要做到“充分的民主精神,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蔼的态度,积极地工作,刻苦的作风和政治家的风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统战干部要全面提高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尤其要善于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平等待人、协商办事,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坚定的立场、民主的作风、广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深受党外朋友欢迎的合格的统战干部。”胡锦涛同志指示:“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一支勤奋学习、作风民主、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统战干部队伍。”在这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统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概括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精神振奋”。尽管时代不同,统战工作范围、对象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是党中央对统战干部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二、当前在基层统战部门、统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和问题 新时期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但我们基层统战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这一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上根本解决认识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党统一战线事业的发

 展壮大。事实上,统战部门作为党委职能部门,我们的工作水平高低,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影响到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影响到我们党在党外人士中形象。

 一是统战部门、统战干部对自己部门、自身价值存在认识误区。总认为在党委的职能部门中,统战部是二线部门,统战工作是二线工作,比不上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有的认为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过去重要,现在不重要;上面重要,基层不重要”,难引起各方重视;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战工作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难以取得显著成绩。

 二是有些统战干部的党性不强。在与各界党外人士的交往中,没有底线原则,有的随声附和他们观点,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有的与非公经济人士交往中,把手中的权力职责当做交易的筹码;有的在处理统一战线问题时,随意把一些原则放弃,造成工作中的被动。

 三是有些统战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当前社会转型期造成价值观念多元化,有些统战干部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不安心本职工作,心浮气躁;有些统战干部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对统战岗位缺乏认同感,觉得出路不畅,前途不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统战干部工作时无精打采,

 平时无心履职,总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四是有些统战干部缺乏学习积极性。有些统战干部接受统战理论系统培训不多,平时不注重对党的统战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对统战历史、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在与统战成员打交道时,说外行话、办外行事。

 五是统战干部的作风问题。有些统战干部工作布置多,检查落实少,一些文件和工作部署没有落到实处;有些工作浮于形式,只当二传手、传声筒,不动脑筋,不抓督查,不问结果,没有做到一抓到底;工作先讲困难、办法先问领导、责任先往外推、落实先放一放;一些统战干部谋划工作存在脱离统战成员、不接地气的问题;有些统战干部不愿和统战成员交友,怕他们找麻烦。

 三、加强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统战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干部是代表我们党去团结联系党外人士的,统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在党外人士中的形象。”统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统战干部的新要求,做一名合格的统战干部。

 1 、政治坚定,心中有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干部要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越是做党外工作,越要心中有党,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统战部门是政治工作部门,做的是党的政治工作,讲党性、讲政治从来都是第一位的要求,也是党的统战干部立身之本。政治上坚定,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大局、做表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在工作实践中,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宗旨,忠诚于党的纲领,忠诚于党的统战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牢记自己是为了党的工作去跟党外人士交朋友,强调的是公谊,多做团结和引导的工作,不搞利益关系,不弄小圈子,维护团结稳定,要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是个人的小事。要有底线意识,事关党的原则,不存在交易。对于那些损害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的奇谈怪论,不管是甚嚣尘上,还是起于青萍之末,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不出头”,高高挂起做“壁上观”,随声附和成“墙头草”。该站出来说话的时候,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态度。要发挥引导者作用,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影响广大统战成员自觉跟党走。同时要有共识意识,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

 公约数,增进共识,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2 、业务精通,心中有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统一战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不同领域,涵盖不同群体,许多工作都牵动全局。统一战线科学研究的内容涉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关系的诸多方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的领域,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民族、宗教、知识分子、港澳台同胞、华侨、新阶层等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加之统战工作对象有许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员。统战对象的纷繁复杂,决定了统战干部必须具备各类统战知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时,更需要统战干部具备丰富的统战经验和高超的工作技巧,把牢政策,主动应对。所以,统战干部业务精通,就是要夯实理论基础,下功夫学习掌握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精通统一战线历史,成为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就是要掌握政策要领,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全面准确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善于处理复杂敏感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把握好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学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特别讲究工作艺术,善于运用民主协商、教育引导、联谊交友等方式;就是要适应形势变化,在思想

 观念上适应变化了的新时代,工作策略上适应变化了的新任务,成为学习型、思考型、民主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复合型的统战干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和要求。

 要坚决克服“统战工作做了出不了大成绩、不做出不了大问题”“统战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要心里有活,不光是要完成好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还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变化,主动围绕统战成员的变化,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统战活动,把统一战线成员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凝心聚力。统战工作出彩的地方往往是统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的统战活动。

 3 、作风过硬,心中有责。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统战工作的参谋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督促检查机构,担负着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重要职能。新形势下,随着统战部门定位进一步明确、职能进一步完备,在统战工作中牵头负责的责任更大了,加强协调的担子更重了,统筹推进的要求更高了。统战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有尽责意识,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无小事,而是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固,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所以,统战干部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能容人、容诤

 言,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要有密切联系统战成员的作风,经常深入基层,登门拜访联络党外人士,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助之以实,出于公心为党多交诤友挚友,这样我们党才能耳聪目明,才能跳出执政的“周期率”。要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谦虚谨慎,思想上关心人,情感上尊重人,赢得统一战线成员的尊重和信任。要记住习总书记的建立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我们和统战成员联系交友必须把握亲清,这样才能得到统战成员的尊重。要讲规矩、有纪律,始终干净干事,处理好公谊和私谊的关系;统战干部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本事,功夫在平时,关键时党外代表人士才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要增强统战干部的责任、担当、奉献意识,保证关键时刻不“缺位”、交友联谊不“错位”、履职用权不“越位”。真正使每名统战干部都成为“党外人士之友”,把统战部变成为“党外人士之家”, 4 、精神振奋,心中有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党委把统战部门当成‘干部安置所’、‘退休中转站’。一些统战干部精神也不够振奋。”俞正声主席也要求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努力工作”,其指向非常明确。统战工作是团结人、凝聚人的工作,自身精神状态非常重要。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工作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到一个部门,小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

 有一种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人们战胜困难、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统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前提。统战干部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与自己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充满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激情和活力,就会有一个好的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统战干部要有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既然党把统战工作这个重大任务交给我们,是信任,更是责任,我们必须把这沉甸甸的担子挑起来,勤于思考,善谋大局,服务中心工作。要以保持饱满、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工作激情,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的精神,真正把心思放在事业上,把精力投到工作中,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主动作为,以实绩赢得社会各界支持,真正做到有为有位。

篇八: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进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2019 年 9 月 25 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时隔大约一个月,10 月 28 日至 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共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政治宣示。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经过 70 年的实践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在政权上实现了广泛的政治联盟和社会联盟,在党派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民主的实现方式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得益彰,人民政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因此,人民政协也要不断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

 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首先必须弄清体系的内涵。体系,是一个汉语词语,百度一下就知道,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作战体系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人民政协履职体系是指人民政协履职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主要由履职的内容、机构、主体、形式、方式方法、成果运用等构成的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履职体系现代化来看:

 一是履职的具体内容还需探索。人民政协是否只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主要职能;三大主要职能之间边界不清晰,逻辑上均有互相交叉的现象,尤其是参政议政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延伸,而不是并列关系,更使三大职能之间交叉重叠,协商中有监督和议政、监督中有参政和议政,参政议政中有协商和监督。

 二是履职的机构设置还需探索。从全国政协到各级地方政协,内设的工作机构名称不一致、排序不一致;有的地方对政协专委会的专职主任、副主任没有明确行政级别,这既不利于专委会领导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政协机关职工的成长,还不利于专委会工作的持续发展;有的地方有研究室或者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有的地方没有,导致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有的县级政协在乡镇设置了委员活动小组,有的县级政协在几个乡镇中设置了片区委员活动小组,有的县级政协没有在乡镇设置派出机构,乡镇一级是否设置政协派出组织,如果设置,规范名称是什么,需要统一和规范。

 三是履职的主体管理还需探索。从委员提名、任职、使用和退出都没有可供操作的规范性文件,如委员的任职有哪

 些具体条件、需要哪些单位审核把关、由谁牵头主导提名(是组织部、统战部还是政协党组)、产生后如何使用和管理、退出政协需要什么程序和条件等,让各级党委和政协在执行中出现了困惑。

 四是履职的方式方法还需探索。委员履行职能的方式究竟有哪些,就委员个人而言,现在普遍是“年委员、季常委”,即委员参加一年一次的全体会议,常委每季度参加一次常委会议,平时以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履职;就政协组织而言,就是组织开展调研、视察、民主评议、界别活动和召开例会等等。

 五是履职的主要形式还需探索。根据 2006 年 2 月 8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 2018年 3 月 15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规定,三大职能的主要履职形式如下:

 职

 能 主 要 形 式

  政治协商 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受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内部协商会议。

  民主监督 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案;各专门委员会提出建议或有关报告;委员视察、委员提案、委员举报、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或以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参加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和检查活动;政协委员应邀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特约监督人员。

 参政议政 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履行三大职能的主要形式没有清晰的边界,互相交叉,很容易让人混淆。政治协商主要形式的关键词是政协各种会议,这也是最早人民政协名称得来的原由;民主监督主要形式的关键词是提出建议案,提出建议、批评或有关报告,参加调查和检查活动,担任特约监督人员;参政议政主要形式的关键词是调查研究、社情民意、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关键词的对比,不难看出,履行三大职能的主要形式根本不容易区分。比如,政协的三大例会(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既是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也是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行协商讨论)的主要形式。又如,委员提案,既是民主监督的形式,也可以是委员参政议政的形式。这就给政协理论研究带来了困惑,也让委员和各级政协工作者在区分履职形式时找不着北。

 六是履职结果的运用还需探索。目前,除了政协提案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要求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达到一定满意率外,政协集体组织的调研、视察、评议后提出的建议、委员个人社情民意信息如何运用,特别是通过深入调研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怎样被党政纳入决策程序、被职能部门采纳没有明确规定,没有被党政及其职能部门采纳也无硬性惩戒机制,影响了政协履职的积极性。

 从履职能力现代化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 3 月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期间,对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提出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2016 年 3 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协委员应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更应该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这些要求为新时代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这些要求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具体量化标准,这就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随意性。

 二、对策建议 为深入推进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内涵,正视问题,锐意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履职思想认识要到位。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壮阔实践,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工作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

 治站位,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精神,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人民政协履职体系和履职能力现代化。

 第二,履职内容逻辑要厘清。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是在人民政协发展历程中逐渐提出并完善的,其中“参政议政”是 1994 年 3 月修订政协章程时才列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当时就明确规定,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其内容与形式除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规定的内容与形式外,还包括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调查和研究,积极主动向党政领导及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可见,这一职能从开始提出起,就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拓展和延伸关系,导致逻辑上互相包含。怎样才能厘清逻辑关系,还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在探索实践中对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进行新的阐释。

 第三,履职机构设置要健全。2018 年 3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

 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优化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该《方案》对全国政协的三个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组建或更名:组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联系农业界和研究“三农”问题等职责调整到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承担的联系文化艺术界等相关工作调整到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随后,各级地方政协据此将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相应调整。由于这一方案着眼于从宏观层面对政协工作机构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细化到政协机关内部运转和各级地方政协的机构设置,因此,各级地方政协,尤其是省级政协,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争取当地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尽量统一设置市、县两级政协的内部机构,重点是规范专门委员会的名称和数量、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和县级政协研究室的设置、乡镇是否设立政协派出机构及名称,同时要明确专门委员会和研究室专职主任、副主任的行政级别,以最大程度调动各级政协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四,履职主体管理要规范。委员是政协履职的主体,政协履职成效如何,最关键的是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委员是一盘散沙,其作用肯定无法发挥,因此,历届政协组

 织都很重视委员的管理。委员管理分为入口、使用、出口三个环节。

 在委员“入口”方面,有的地方是组织部牵头产生名单,有的地方则是统战部或政协党组,应该统一牵头单位,同时明确其他两个单位介入的时间节点和职责。在组织考察委员时,要明确到哪些单位考察,而不是笼统地说相关单位。从实践看,除了到本单位考察外,涉及的单位有:组织部、统战部、纪委监委机关(考察个人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人民银行(考察个人征信情况)、卫健委(考察个人计划生育情况)、税务局(考察个人纳税情况)、公安局(考察个人遵守法律情况)、市场监督管理局(考察个人生产经济合法合规情况)。考察后能否推荐为委员候选人,最好有量化的标准,而不是凭考察组的好恶来取舍。

 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提出了以下情形不得提名或继续提名为委员人选: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因严重违纪违法被给予组织处理、处分或被判刑以及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处理的,在身份上弄虚作假的等。一个“等”字,就给考察人员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有缺点,体制内外有别,不能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要体现出政协的包容性;也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无原则地一团和气,要体现出政协委员的代表性。

 在委员使用方面,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应当加强委员履职管理,建立委员履职档案,采取适当方式通报履职情况。”各地政协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委员的履职管理,出台了一些委员履职管理制度,对委员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帮助所联系的界别人士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量化考核,但这些都是探索性的,没有统一的分类和量化指标。为了加强委员履职管理,激发委员履职积极性,有效防止管理上的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全国政协应尽快出台委员履职管理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在委员“出口”方面,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明确了退出的几种情形:“ 因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担任委员的,本人应当辞去委员。对违反社会道德或存在与委员身份不符行为的,应当及时约谈或函询,经提醒仍不改正的,应当责令其辞去委员。对违纪违法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这三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是“应当辞去委员”,有两类:一是“工作变动”容易理解,比如调离原单位,失去代表性;调离原辖区,不方便履职;退休了,无法履职等。二是“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担任委员”比较笼统,除了身体不健康长期无法参加政协会议或活动外,如果

 是在担任委员期间死亡的,不应该是“辞去委员”,而是“委员资格自然终止”。第二种情形是“ 责令辞去委员”,也有两类:一是违反社会道德,经约谈或函询提醒后仍不改正的。社会道德概念比较抽象,是社会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些规则,不具有强制性,无法律约束意义,只有舆论约束。况且违反社会道德行为有轻有重,体制内的委员和体制外的委员要求也不完全一致,让具体操作人员不...

篇九: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职的主体,肩负着当好人民政协制度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光荣使命。加强政协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对于增强委员责任意识,激发履职热情,全面提升履职能力,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水平,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根据近年来基层政协委员在履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政协工作状况,就如何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加强服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协委员履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基层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责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委员角色意识不强。一是委员“进口”把关不严。各地虽然不断在改进政协委员产生的方式,但大多数地方政协委员的产生主要是部门提人选、组织部门做决定、政协机关做通过的模式,政协机关真正参与统战、组织部门共同走访、了解、考察的少,政协常委会也只是形式上的通过而已,对新进委员的综合能力、个体素质、履职条件、角色转变、社会认同、热心热爰政协工作的力度了解掌握不全不深,素质参差不齐,当了委员后难以进入角色。二是委员“出口”落实不力。对政协委员平时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提意见建议、参加调研、视察、会议、活动等履职情况掌握考核不到位,委员称不称职无量化标准,导致干好不干一个样,对履职不到位的“不合格”委员留在政协委员队伍中,没有及时更换调整,委员“出口”关落实不力。三是委员带动作用不好。委员交流少,连任委员、综合素质好的委员先进、示范作用发挥不够,传、帮、带做得不好。,导致有的领导观念、老板意识浓,角色转变难,不能以一名普通政协委员身份履行职责;有的热衷当“挂名”委员,只要政治名誉,不愿做政协具体工作,不积极参加政协会议、活动,一遇会议、活动就请假,甚至不假缺席。四是社会关注度不够高。政协机关不是权力机关、决策机构,社会层面对政协认识不到位,对政协工作重视不足,政协委员知情民政、参政议政渠道不畅。有的政协委员在对一些热点民生问题进行调研并形成意见

 建议后,虽然通过政协的平台提出,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落实,既影响了相关问题的及时解决,也挫伤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使委员角色意识逐渐淡薄。五是委员教育引导不够。基层政协在全委会闭会后,联系、走访委员不多,了解委员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身体状况、作风状况、纪律状况、履职状况甚少,对委员如何正确处理政协工作与本职工作、政治荣誉与工作责任、委员权利与委员义务的关系教育引导不够,使委员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淡薄,使命感不强,政协委员角色意识差。

 (二)委员履职本领不强。一是政协知识“恐慌”。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各界别,具有十分的广泛性,在成为政协委员之前,缺乏对政协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成为政协委员之后忙于自身工作,委员间相互交流少,委员活动参与不多,很少潜下心来学习政协知识、研究政协工作。基层政协组织对政协业务知识培训少、不系统,有的委员在届内没有参加一次培训学习,使委员对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当如何履职比较陌生,对政协工作不了解、不熟悉,难以大胆开展工作、履行委员职责,委员不懂政协现象存在。二是履职能力“恐慌”。有的委员认为本职工作是“实”的,政协工作是“虚”的,有的委员忙于本职工作,顾不上花时间精力来学习政协知识、钻研政协业务,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注意倾听、收集群众意见和呼声,提案写不出,社

 情民意无反映,不少委员甚至政协专委会 4 年内 1 件提案没有提,一条社情民意无反映。如下表所示,某政协 XX 年政协委员提案数量呈减少趋势,提案立案率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提案质量有所下滑,委员履职能力不强。三是活动开展“恐慌”。委员小组和界别活动开展不少。通过界别联系群众,利用界别优势组织活动、开展调研、发表意见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界别作用需要加强。许多地方委员活动小组按照地域分片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划分的,活动小组组长是该乡镇(街道)一副科级干部兼任,而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系统,多数是企业的老板、主管,或者是行政单位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致使活动小组组长号召力不足,缺乏管理手段,活动内容不丰富,活动缺乏活力,活动形式单一,基本上在流于形式,应付任务,盲目恐慌质量差,导致许多委员事务工作繁忙,少有时间参加委员活动,不想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参与委员活动小组活动的怪象。比如,某政协 XX 政协委员 165 个,所有委员活动小组中组长年龄多为 30 岁、乡镇副科级,他们在委员召集、统筹上处于“有心无力”的困境。有 1 个活动小组全年一次活动都未开展,其余的委员活动小组年内活动仅开展一次,且都集中在年末开展,局限于本镇小范围的简单视察走走看看,效果差。有的界别不知道要开展活动、怎样开展活动,甚至在届内基本没有开展动。

 (三)委员内生动力不强。一是委员主观能动性不强。部分政协委员认为自己当政协委员是组织安排的兼职工作,政治上无好处,物质上无利益,当与不当政协委员、当得好不好无所谓;有的委员片面认为加入政协只是一种荣誉,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贡献和地位的认可,加入政协组织是为了和更多的社会精英结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事业,而对政协委员肩负的“三项职责”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认真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委员主观能动性不强。二是专委会的作用不强。各地政协在专委会人员编制管理上没有固定模式,许多基层政协专委会负责人在岗不在编现象突出,工作中还要对所在编单位、部门工作开展视察、评议,工作几年后又要回到所在编单位、部门工作,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大多数专委会负责人以前是某些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年龄偏大,并且各专委会人员少,许多专委会只有一名专职人员,有的虽然配有兼职委员,但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具体从事专委会工作时间寥寥无几。如某政协机关 7 个专委会主任中有 5个在岗不在编,XX 年换届时新任的专委会主任中除提案委主任由原秘书长转任以外,其余的编制都不在政协;有 5 个年龄 50 岁以上,所有专委会只有主任一个专职工作人员,而办公后勤人员有 9 人(驾驶员不在之列),且全部在编在岗,但办公室人员联系专委会制度未落实,工作服务保障力度弱,

 专委会作用难以发挥,对专委会的基础作用有所削弱。三是界别作用作用不强。界别牵头人都是兼职,自身工作、事业繁忙,无力无心研究政协界别工作,召集人作用发挥差;联落人员用心用力不够,协调能力弱,联落机制缺乏。界别内委员活动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不够,界别之间缺乏互动,相互研究、相互搭台、相互促进工作机制缺乏。许多委员互不认识,较为陌生,严重影响到整体作用发挥。

 (四)约束管理机制不强。一是活动经费保障不足。活动小组按乡镇(街道)以片区划分,而乡镇(街道)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政协委员活动经费全靠区市县政协拨付,且经费甚少。如某市政协,对每个委员活动小组活动经费从 XX年至XX年由1万元/年向0.6万元/年、0.5万元/年逐年减少,界别活动经费更没有明确,活动经费无法保障。二是工作服务支持不够。政协机关专委会专职负责人在岗不在编,人在“曹营”心在“汉”,缺具体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工作不到位,委、室工作人员配置比例不合理,相互间配合不够,整体作用发挥欠佳。三是考核运用制度不优。政协组织对政协委员进出关口把控不好,政协委员进出渠道有待完善;委员履职行为缺乏规范,履职水准不甚明确,日常监管机制没有硬性规定,对委员履职、委员小组工作要求、小组及界别活动开展没有统一要求和具体系统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委员履职考核程序不够公开,方式不够全面,方法简单,考核尺度把关

 不严,特别对委员和专委会奖勤罚懒不明,表彰标准粗放;考核结果难以应用,政协委员进步渠道不畅,致使委员产生一些思想和工作情绪,认为多干不如少干、干得好不好一个样,甚至滋生少干事少得罪人印象更好的想法,委员智慧和作用难以发挥。

 二、委员履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对委员履职能力考查不深。在协商产生委员过程中,对界别人数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相对重视些,对该同志在本部门、本岗位、本行业的本职工作业绩、影响力及广泛性、代表性等方面因素考虑较多,而对该同志成为政协委员后是否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参与政协活动,履行委员职责方面考查相对不足,成为政协委员后很少参加政协日常工作和活动,委员主体作用发挥和政协功能发挥不好,导致委员角色意识差。

 (二)对能力提升平台搭建不够。一是学习培训平台搭建不够。一方面委员自学不主动。政协委员兼职较多,大部分政协委员不是专门的政协工作者,在成为政协委员之前,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委员权利、义务以及履职方式等政协知识了解不多,成为政协委员之后忙于各自的事业和工作,委员交流沟通少,自学不足;另一方面组织上安排不到位。政协组织缺乏届內委员培训计划,对政协理论、

 专业知识培训不足,政协活动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知识性,缺乏做好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相关知识,出现政协委员不懂政的现象。二是知情明政平台搭建不力。由于政协既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一些党政部门对政协工作重视和支持还不够,对政协全委会、常委会、专委会通过多种协商形式所提出的协商意见,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部门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委员活动范围小窄、知情面窄,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人事安排、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渠道不畅,情况通报、听证等制度不完善。如 XX 市党政召开的大型会议、专题工作会议、部门工作情况通报会议等工作性会议基本上没有政协专委会参加,更不用说一般委员,致使政协委员不知情,难以发挥作用。有的委员缺少了解行业系统内或某件事情全面实际情况的渠道和平台,以致其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上缺乏深度参与、高度给力,甚至出现“不能开口、不敢开口”的现象,长期以往对委员主体作用发挥造成较为严重影响。政协委员知情明政渠道不畅,有效履职的基础得不到保障。三是授业解惑平台搭建不力。对委员调研课题选择、调研方式方法、活动策划等指导不力;对专委会工作人员不足、在岗不在编问题、运用现代办公设施办公(如电脑、信息技术等)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基本上不过问和帮助解决;对企业界、产业业主委员帮

 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的手段欠缺、措施乏力。致使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受到影响。

 (三 )对委员教育关心重用不够。一是对委员教育不够。基层政协在全委会闭会后,联系、走访委员不多,了解委员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身体状况、作风状况、纪律状况、履职状况甚少,对委员如何正确处理政协工作与本职工作、政治荣誉与工作责任、委员权利与委员义务的关系教育引导不够,使委员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差,使命感不强,缺乏角色意识。二是对委员关心不够。从政协层面看,机关干部中老同志较多,年轻干部较少,只管分任务,压担子,而对老委员、老同志、老干部的学习、生活、身体、家庭及工作困难等状况过问少;对在政协机关工作的在岗不在编人员未从区市县总体编制中调剂,后顾之忧无人考虑;对一些企业界、产业业主委员走访少、帮扶服务生产力度弱。主席会成员、常委联系委员制度不完善,思想沟通、工作支持、感情融洽不深。三是对委员重用不足。对优秀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表扬不够,认同度不高。从政协委员中提拔重用的干部不多,而从区市县“两办”等领导身边的人提拔重用占比很高,一定程度上使委员产生了消极思想和悲观情绪,致使委员内生动力不足。

 (四)对专委会的建设力度不足。政协专委会是政协机关的组成单位,不少地方政协在加强政协机关建设中更看重办公室而轻视了专委会建设,忽视了专委会的基础性作用。专委会除了完成本职业务工作以外,还要配合其他委室开展好调研、视察、评议,同时承担办公室的部分文字、信息任务和外出考察学习、接待配合以及上一级政协相关工作,加之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年龄偏大,工作有难度时只有主动求助于他人,且经常遇到与被求助的人工作相冲突的现象,时间久了、求助多了,互相心中不悦,降低工作效率。

 (五)对委员约束激励机制不优。委员履职顶层设计不明确。目前,对基层政协委员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具体完善、行之有效,导致有的委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调查民情,不关心民意,很少用精力去把老百姓盼望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反映出来。表彰激励不够优化。对委员写不写提案、写多写少提案、写的质量高不高、是否为优秀或重点提案,反不反映社情民意,提不提意见建议,参不参加活动、会议等都一个样,出现了许多不主动或被动参加会议、不主动深入调研或参加调研、不亲自撰写或上报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的“三不委员”,甚至有的几年未写提案、未完成信息等任务的委员、机关工作人员还评为先进、考核为优秀、受到表彰,挫伤了务实奉献、谋事干事、成续突出的委员、政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把好政协委员进出关口,确保委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完善委员产生机制,建立由政协、党委组织、统战部门等共同组成委员推荐、协商、审核工作班子,在每届产生的政协委员中,注重对连任委员履职能力、水平、成绩的了解,确保政协工作高效连续;对新进的委员全面综合考查,保证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推荐出的政协委员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境界高,示范带动能力强,密切联系群众,能积极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

篇十: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为新时代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政协履职能力建设中的问题短板 (一)履职实效存在差距。一是在选准课题上缺乏针对性。除了与党委政府充分沟通后确定的“规定选题”外,在提案、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自选题目”的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方位瞄不准、时机把不准、题目定不准,导致了选题与中心工作同步性不足、与阶段重点

 衔接度不够。二是在提准建议上缺乏科学性。精品意识不强,抓不住重点要害,缺乏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实践操作的可行度;联系实际不够,不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情”吃不透、“下情”摸不准,言之无物或言过其实;前瞻性时效性不强,认识问题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么滞后,失去应有价值,要么经不起时间检验,成了多余之言、无用之见。

 (二)制度机制运行乏力。一是系统化程度不高。对新时代政协工作规律缺少科学性、前瞻性研判,缺乏全面系统地制度设计,因时而制、因需而制、见子打子的色彩还较浓,制约了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二是执行力不强。贯彻落实制度存在“走程序”、“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保障;对容易执行的制度抓得紧,对难于执行的制度放得松,或者干脆就沿用老套路、老办法、老习惯。三是长效推进不力。由于对制度的分析、制定、实施、反馈不足,未能定期清理已有制度,许多应废止、修改、新建的制度没能及时跟进,致使一些制度滞后于现实工作需要;继承、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够,受制于传统依赖和习惯思维,对制度可能出现的僵化、保守等负效应洞察不深,使得制度建设的长效推进缺乏内在动力。

 (三)协商主体建设滞后。一是专委会设置不规范、名称不统一、工作人员少。目前我市政协专委会设置为“八委”,而自贡、广安等一些市政协设置为“九委”,省政协则设置十二个专委会。区县政协专委会“一委一人”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界别特色彰显不够。界别活动组织化程度不高,以界别为单位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还较少;界别在政协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畅,很多界别委员基本上“一年开一次会、一年见一次面”,日常交流研讨的机会不多;界别委员与本界别的群众主动联系不多、情况掌握不透,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本界别群众的意愿与诉求。三是委员作用发挥不足。一些委员重荣誉轻责任、重客观轻主观、重本职轻参政,不按要求参加政协的会议、活动。服务管理和履职考核还不科学,对委员参加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考核重数量轻质量,考核结果有效运用不够。委员管理与服务制度机制还不健全,缺乏对政协委员履职的刚性制约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委员搭建视野宽阔、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知情明政平台不够,致使委员在提案、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中处于被动。

 (四)机关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彰显。机关内部各领导层级职责分工不够明晰,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工作粗放、脱离实际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针对性不强、学习方式单一,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干部出口不畅,受编制、身份的制约,

 政协干部选调、培养、提拔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从市到县普遍存在培养使用力度不够、流动性不强、进得来出不去、进得多出得少的问题;干部存在“二线意识”和“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工作激情不足,工作标准低,质量意识弱,存在消极怠工、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现象。

 二、对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路和建议 (一)创新履职理念。一要强化统筹履职的理念。通盘考虑和全面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加强对“三项职能”的统筹协调。特别对年初制定的年度协商与民主监督工作计划、重点调研计划、专项视察监督计划等,都应明确履职内容、工作载体、实施时间、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二要强化开放履职的理念。在确定履职议题、工作重点时不局限于党派团体、界别委员和区县政协,应拓展到基层单位和群众。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市民代表、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政协履职中来。三要强化依法履职的理念。始终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政协履职的全过程,以宪法赋予的政协权利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严格按照宪法、政协章程和有关政策法规开展工作。

 (二)改进履职方式。一要拓展和延伸履职平台。延伸政协工作触角,鼓励探索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社情

 民意联系点、政协信箱,进一步推动政协工作重心下移,向基层延伸。二要丰富和创新履职手段。积极探索设立政协全体会议建议案,以政协委员会的名义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提高政协履职的层次和高度。建立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领办政协重点提案的制度,探索主席会议、专项视察评议、民主质询等方式集体督办提案。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和汇集分析机制,强化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和政协信访功能,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三要充分运用现代履职技术和手段。积极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推进网络直播、网络议政、网络民意调查、网上评议、远程协商,推动委员开设网上工作室、博客、微博、微信等,为履职开辟更多便捷高效的渠道。

 (三)健全履职制度体系。一要加强履职制度建设。推动党委把政协履职有效纳入党委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安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操作性规定,提高政治协商程序化、民主监督组织化、参政议政精准化水平。政协自身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贯彻党委文件和加强履职制度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和规定,建立健全政协联系群众、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助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制度,为政协有效履职提供遵循和保障。二要完善履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协协商与党政工作对接机制,清楚界定协商的内容、方式和要求,规范协商议题的提出机制,健全协商

 活动的组织机制、协商工作的协调机制、协商的参与交流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

 (四)增强履职实效。一要提高政治协商实效。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更为经常开展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加强界别协商的组织化建设,探索建立界别民意形成和表达的制度机制,更好地反映界别的集体声音和诉求。二要增强民主监督效果。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综合运用会议协商监督、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监督、政情咨询问政监督、提案监督、对口监督、联动联合监督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改进工作方法,加大监督性提案和协商议政活动的比重。三要提升资政建言精准化。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围绕年度协商与监督计划,进一步改进调研方式,优化调研队伍,采取集中调研、分散调研、蹲点调研等形式,深入一线和基层群众,摸清真实情况,努力使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独到性。建立委员政务咨询团(库)和相关咨询服务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建言资政作用。四要广泛凝聚智慧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和调处机制,鼓励不同意见在政协进行对话交流,及时反映各界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建立健全政协协商社会热点问题的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政协的渠道和网络,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工作。

 (五)大力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一要强化委员的学习培训。把委员的学习培训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完善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主席会议学习制度,组织委员认真学习中央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学习统战理论、政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多安排知情式、知识式的学习内容,帮助委员更好知情明政,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有效履职的实际能力。二要充分调动委员履职的积极性。深入开展专委会走访约谈界别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向界别群众述职,岗位建功、履职为民等活动,组织委员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设立委员活动日、委员工作室、委员联系点、委员信箱,拓宽委员履职渠道。加大对委员履职的宣传报道力度,把重点更多放在委员履职风貌和建言献策上。三要规范委员的履职服务管理。完善委员推荐提名工作机制,与党委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改进委员产生办法,真正把那些代表性强、议政水平高、群众认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士吸收到委员队伍中来。深化委员履职考核管理,探索委员向政协和界别述职报告履职情况,完善委员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委员劝退机制。

 (六)提升政协组织的服务保障水平。一要出台规范市县两级政协专委会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解决好市县政协呼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二要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着力调整界别设置,优化界别

 设置和委员构成,抓紧建立与社会阶层变化、社会分工相适应的政协界别,并深入研究依托界别对委员进行服务管理和组织开展活动的思路办法。三要出台基层政协站点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解决好政协工作站点上设置五花八门的问题。在机关建设上,要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小组讨论、岗位比武等形式,组织机关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和新知识、新思想的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各类履职系统,推进信息化智慧化,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营造团结和谐的共事氛围,提升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政协干部,进一步消除“政协第二老干部局”的特征,不断增强政协机关干部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前沿与实际相结合,修订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确保令行畅通。

推荐访问:统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统战 职能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