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士气的散文2篇鼓舞士气的散文 一挂霎文I朱安平焦莹君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英雄儿女》,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妹妹王芳坚持战斗、茁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鼓舞士气的散文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鼓舞士气的散文
霎文I朱安平焦莹君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英雄儿女》,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妹妹王芳坚持战斗、茁壮成长,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团圆的故事,生动反映了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一部既洋溢高昂革命激情、又充满真挚人间亲情的优秀影片,深受广大观众赞誉。日囵口团园日影片《英雄儿女》系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巴金曾两次亲赴朝鲜前线,生活、采访了近1年时间,先后创作了一批小说和散文作品,《团圆》就是其中优秀篇什之一。它是经过七八年沉淀之后,应《上海文学》杂志社之约写成,虽仅有两万多字篇幅,却以朴素亲切的笔触,用“我”的耳闻目睹,娓娓动人地再现了朝鲜战场上一段真实感人故事:志愿军某师政委王文清当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因被捕与女儿离散,来到朝鲜前线后,偶然发现军报的女记者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没有急于认亲。后来王文清接待来自祖国的慰问团,见到了收养女儿的老工人王复标,由其说明缘由终于和女儿团聚,以此折射志愿军将士同美国侵略军殊死搏斗的英勇顽强,讴歌最可爱的人“一人吃苦,万人幸福”的忘我精神。万方数据鬟史林折校◆武兆堤《团圆》在1 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发表后,时为文化部主管电影的副部长夏衍很为关注。他从《团圆》里看到巴金写惯旧中国的笔,成功转向反映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塑造出可亲可敬的志愿军英雄形象,不禁深为感奋,亲自向电影局长陈荒煤作了推荐。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搬上银幕。长影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有着3年朝鲜战场生活体验、曾导演过《平原游击队》等战争影片的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感到在同类题材中,《团圆》有自己特点,但原著相对较为简单,要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便约请抗大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秘书的毛烽合作,因其亦曾参加抗美援朝,而且有过电影创作经历,是《上甘岭》《黑山阻击战》的作者之一。俩人专程去上海拜访了巴金,听取其战场经历及小说创作过程介绍,结合当时形势深入探讨,就如何改编达成共识,实则确立了未来影片的走向:第~,作为师政治部主任的王文清,应当成为剧中主要人物,并发挥他在全师中的“政治作用”:第 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二,剧本中的王文清应该 个人,仍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抓住王成这个典型事例教 支援,有时来不及调炮,就跳出去用育全军、鼓舞士气,这样, 手榴弹阻击敌人,直至敌人密密麻剧本就必须“大力刻划”王 麻从三面包抄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成的英雄事迹;第三,既然 炮火:“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 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后上,就应该表现“正义的战 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争”是“崇高”的、“美” 啦⋯⋯”拉响手榴弹。毛烽、武兆堤的。
将其事迹用于片中的王成身上,仅把趁傅钟将军赴北戴河 拉响手榴弹换成了手执爆破筒j中向休养之空,武兆堤与毛烽 敌人,这是嫁接了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埋首北影设于北戴河的创 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抱起作基地,日以继夜紧张改 炸药包纵身跳入敌群,由此塑造出王编,笔耕20多天搭起剧本 成无畏、勇敢和为了全局胜利宁肯牺框架。其中最费心思的是 牲个人的崇高形象。王成形象的再塑,因原著重心在于王文清与失散的女儿王芳的战地重逢,王成仅是一个穿插其中起着“串联”作用的过场人物。小说对于王成的记述,仅是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年纪不过30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其参加战斗及牺牲,更是一笔带过交待:“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怎样在电影中王成身上,更为生动地体现志愿军英雄与敌人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精神呢?显然不能因循重复已有英雄典型的行为,如董存瑞的炸碉堡、黄继光的堵枪眼、邱少云的烈火烧等。毛烽打开了一直精心保存的两大册《志愿军一日》征文集,在由当时志愿军官兵亲手书写的血与火的记录中,以“同归于尽”方式壮烈牺牲的就很多,仅朔宁前线战斗,有一个团就涌现了25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最为瞩目的是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征文,所记述的23军67师201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在参加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日四日囫日团相对王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对于王文清、王芳的刻划,改编起来就顺当而便利多了。原小说《团圆》就是以这对阔别多年的父女在朝鲜战场重逢作为主要描写内容,为改编提供了颇为充分的施展空间。尤其是武兆堤、毛烽对这类对象并不陌生,他们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与王文清这样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有颇多接触,甚至曾经朝夕相处。毛烽在朝鲜战场的3年里,基本都在志愿军军级政治部机关工作,对于这一职别主官的工作环境、战争生活、习惯动作,以及影片所显示的战斗中指挥若定、沉着刚毅等,都再熟悉不过。他还曾参与接待过祖国慰问团,当过慰问团长的临时秘书,感受和见证了志愿军与祖国亲人、中朝军民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至于舍弃原著中王芳的军部报纸记者、直接改以原来文工团员身份,并对其作出生动形象地描写,更是得益于他们对文万方数据
一杖蓁工团有着切身经历与深入了解。武兆堤投身革命后,曾辗转工作于抗大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毛烽的爱人亦是文工团员,片中王芳行军途中的呱哒板宣传、祝捷庆功表演、下连队慰问炊事员临场采访、现场演唱等,都是从战争年代沿用至朝鲜前线宣传鼓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尽管如此,他们在改编中还是精心对待。毕竟王成内容所占篇幅不足四分之一,贯串全剧成为主体的,还是王文清与失散多年的女儿王芳在朝鲜战场的重逢相认,而且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需在前者提供的人物关系、故事轮廓基础上,予以充实丰富与发展升华,使之由平面叙述转化为立体表现,实现既定的改编意图。原著中的主人公是“我”,即当时赴朝化名“老李”的巴金自己,作为来到朝鲜前线文艺工作者出现,藉以更为直接记述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包括转述其他人物的自叙,以及穿插议论、共鸣和感慨等,而且记述的重点在于年青而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即原是文工团员、现为军部报纸记者的王芳,与军部派来照顾“我”的通讯员jJ\文1]。影片则将第一人称的双重叙述改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绘,主人公亦由记述对象之一的王文清,取代记述者的“我”,并以其为中心,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发生顺序等,重新加以整合呈现于银幕。片中首先出场的是还在师里任政委的王文清,赶赴即将开始大战役中担负坚守无名高地重任的某团亲自坐镇,通过军长送行、与朝军联队长道别,将原著中仅是提及一下的“X×山阻击战”具体化,简练交代这场关键战斗的重要意义,为新增的指挥战斗的团长张振华出现、王成英勇坚守牺牲,以及后来王文清组织宣传、王芳深情讴歌等作出铺垫。紧接着的途遇弹坑挡道,又以主动援助抬运王文清所乘坐吉普车,引出同样新增的朝鲜老大爷金正泰,特别是让王文清与王芳得以邂逅,首度照面留下难忘印象。随之而至的敌机突然空袭,刚出医院归队路过的王成,主动救护金正泰的孙女,并与王芳意外相见,由此出现作为老工人父亲王复标以不退休支援前线慰勉子女的来信及照片,成为联接王文清与王成、王芳的纽结,英雄主义与人伦情感两条线索就◆《英雄儿女》剧照。片中王芳在行军途中的呱哒板宣传表演。此有机交织。王文清亲莅团里作战前动员,王成拿出它们作为伤未痊愈就要求参战的理由,王文清则从中得知王成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王复标的儿子,当年做地下工作被捕后曾将女儿托付给王复标。当它们作为王成遗物再度交到走马上任的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手中,已被炮火烧焦并沾满血迹。他从王成在照片背面的留言,获悉王芳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但并未与之相认,而是引导王芳把哥哥英雄事迹编成节目,在庆功会上演出,促进全军向英雄学习。王芳在他督促下,踊跃到前沿阵地巡演,为掩护他人不幸负伤。送医途中金正泰踏冰涉河冒着炮火抬运,王文清赶至医院看望鼓励,并亲自到火车站送王芳等转回国内治疗。直至最后,王复标随祖国慰问团来到朝鲜前线,见到亲自接待的王文清与伤愈归来的王芳,终于真情大白欣喜团圆。王复标对王芳感喟:“你有我这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一个老革命的爸爸!”王文清勉励王芳:“要做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随着故事情节的衍变进展,人物情感得到充分展示。王文清与王成、王芳、王复标历经生死离别、劫后重逢,凝聚了父子、父女、兄妹等亲人情和阶级情,穿插其间的团长张振华、警卫员小刘、朝鲜老人金增泰等,则又关联部属情、士兵情、国际情,都真挚朴实而又丝丝入扣地融入影片之中,在战争和英雄背景的映衬下,更显昂扬崇高、璀璨夺目。这既是原著所秉承的巴金作品固有风格体现,擅于从家庭伦理叙事切入、突出个人情感表达,也是两位改编者有意为之,作为特定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不可或缺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弘扬,同时也注重人物情感万方数据
羹史林折投的发掘,使之成为全片灵魂的闪光从而赋予影片独到而鲜明的特色。共同倾注心力当名为《他乡遇故知》的剧本初稿,经长影艺委会讨论和厂领导审阅,报送文化部暨电影局,夏衍、陈荒煤等看后表示满意,认为改编得“很快”“很好”,几个人物也写得“很好”,生活方面比原著“有所丰富”,“革命之情”与“伦理之情”结合得“很好”,而且是“很重要”的国际题材,建议“作为一个重点片子”搞,提出片名还可用《团圆》。巴金也看了剧本,对改编予以认可。旋即正式进入拍摄筹备,武兆堤为选择演员殚精竭虑、别出机杼。当时演过或能演部队首长的演员已有好几位,他没有简单地从中找一个现成的“王文清”,而是经陈荒煤批准并出面协调,请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成为电影明星、时任北影厂副厂长的田方饰演。之所以舍易求难作此抉择,乃因其既有领导资历,又富表演经验,颀长身材、微驼脊背、清癯面容、深长眼纹等外形,吻合角色所特有的饱经风霜老革命的身份,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硕大而明亮,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充满智慧而又满含真挚,正是表现人物坦荡宽广胸襟和深沉淳朴父爱所需要的。为弥补田方生涯没有戎马经历,武兆堤特意安排其来到王文清的原型、曾任志愿军20军89师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别名王汉清的王直将军身边,体验和熟悉我军高级将领的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等。在后来拍摄中,田方以深厚艺术功力和纯熟演技,将王文清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具有沉稳内敛、凝重含蓄、自然朴实、亲切感人的特点,为影片增色甚多。为物色王芳的饰演者,武兆堤在毛烽的帮助下,借助傅钟将军当时在总政分管文化工作便利,跑遍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文工团体但无下落。后来还是因挑选拍摄《舞台姐妹》演员去过北京电影学院的上影导演谢晋引荐,找到表演系应届毕业生刘尚娴,感觉符合设想中的“战地黄花”,不仅青春秀美,而且柔中带刚。影片中她对角色的把握和表现颇为深入,将一个年青的女志愿军战士形象塑造得生动可爱,充满纯朴朝气和一定个性,成为其一份圆满的毕业实习答卷,由此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厄王成饰演者的确定,则有一番周折。当时有4个演员竞演这一角色,武兆堤从中挑选了相貌朴实、身材中等的刘世龙,厂领导感到与想象中高■ ~,一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认为他顶多能演个普通战士。武兆堤却以有无部队生活、特别是炮火洗礼经历最为重要,坚持使用上过战场打过仗的刘世龙,让他挑起扮演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却性格突出、影响全片的战斗英雄的重担。为不负期望演出更多兵昧和英雄气质,刘世龙特意与片中通讯员小刘的扮演者刘孝国一起,到长春驻军当了3个月的兵,参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比武的所有项目训练,拍摄中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物英雄壮举的豪迈气概以及与王芳兄妹情深的亲切感人,使影片在洋溢高昂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一种非常质朴的风格,从而深深征服了广大电影现众。此外,武兆堤选择了曾在拍摄《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冰上姐妹》等影片中有过合作的郭振清、浦克、周文彬,分别饰演张团长、金正泰、王复标。他们都是老演员,虽然戏份不多,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人物的粗犷、热诚、朴实的特点。摄制组于1964年1月正式成立后,首先赶赴通化抢拍冬季外景,◆《英雄儿女》剧本改编自巴金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小说《团圆》。影片拍摄完成后将片名《团圆》改为《英雄儿女》。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继而返回长影续拍内景戏,初夏时又前往辽宁本溪拍摄单装戏,尔后转入后期制作。因外景拍摄的部队运动、阵地激战等场面浩大,为营造真实效果,美工、特技、道具等部门全力以赴,还得到部队方面大力支持,调动步兵、炮兵、装甲兵等参与,演员、摄影等更是责无旁贷,以学习英雄姿态塑造英雄形象,在拍摄战斗中经受战斗洗礼。年近半百的老演员浦克,滴水成冰时节置身寒冷万方数据
史林折挂l彻骨的激流之中,抬着躺着“伤员”的担架,步履蹒跚艰难而行。“向我开炮”一段戏只有七八分钟,却在40多度的高温下拍摄了半个月,仅饰演王成的刘世龙,就从不断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钻入钻出四五回,眉毛都烧光了,鬓发被燎去一片,胳膊也烫出了多处大泡。摄影师舒笑言不仅冒着灼热现场跟拍,而且精心使用了透视感强的广角镜头,使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得到凸显。合成时导演又调动各种手段,大力...
篇二:鼓舞士气的散文
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 沿河民族寄宿制学校杨承波 1.教学目标 ⑴品味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散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⑵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铿锵激越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⑶理解散文是对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奔腾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⑴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⑵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3.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探究法。
4.教具 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的录像、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多媒体 CAI 课件。
5.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 ⑴生字词。
⑵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结构。
⑶学生主动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如古朴高雅的旗袍,香醇可口的美酒,格调清新的文赋,舒缓缠绵的乐曲……(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大家说,这是什么表演?对,是腰鼓,是安塞的腰鼓!(板书课题)
⑵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 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刘成章笔下的“散文”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狂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1986 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心的。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⑶关于腰鼓: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它们与陕西久远的人文、历史组成了陕西独具魅力的特色。陕西锣鼓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以击鼓来庆贺。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打腰鼓的人数可多可少,人少的时候可以单打、双打或者对打;人数多的时候叫多人打,
可以多至数百人。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1986 年,安塞腰鼓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在第11 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并远赴日本进行演出。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释。(多媒体显示)
瞳仁(tóng ):瞳孔中有人像(就是看它的人的像),因此通称瞳仁。也作瞳人。
羁绊(jī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颤栗(zhàn1ì ):
哆嗦,发抖。
蓦然(mò ):
突然。
恬静(tián ):
宁静。
冗杂(rǒng ):
繁杂。
戛然(jiá ):
突然。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
亢奋(kàng ):
极度兴奋。
烧灼(zhuó ):热情激荡。
晦暗(huì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⑸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放朗读磁带)
⑹学生自读,体会语气、节奏、感情。
提示(投影仪):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者若有所思玩味不已状,稍慢。
⑺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的结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结构如何? ②“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③“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
⑥大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⑦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适当点拨明确(多媒体展示):
①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来结构全文。
②“那么一股劲”是要打破人们身上的各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根本。可能是贫瘠的土地、封闭的生活、落后的思想…… ③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④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安恬的风格,而安塞腰鼓则使原始的、粗犷的生命力量得到宣泄,只有在北方才会有如此风格的文化。
⑤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
认为这是实写,但即使是实写,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⑥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霸世界的辉煌文明。逐渐地,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活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开发大西北,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所以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情形下,我们都要珍爱生命;只要生命存在,“希望”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⑦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我们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套在我们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而要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⑻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⑼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附:板书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 ⑴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的语言美、节奏美。
⑵联想家乡的民间艺术,畅谈自己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到的民俗风情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过程 ⑴检查作业:小组内互查,教师巡视,及时鼓励。
⑵齐声有感情地、节奏分明地朗读全文。
⑶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方法:学生自己找,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简评;之后,其他学生评;教师组织教学,适时点拨。
①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格。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排比一般有三种结构形式:句子成份的排比、句子的排比、段落的排比。这三种形式在文中都得到了运用。
句子成份的排比:例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句子的排比:例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用四个“每一个舞姿都……”句子构成排比。
段落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排比往往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语气畅达,节奏感强,气势充沛,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也叫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分为连续反复(直接反复)和间隔反复(间接反复)两种,在文中常常与排比结合使用。连续反复如“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间隔反复如文中多次隔几段出现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同时把“力量”形象化,也为文章增色不少。用“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形容击鼓的力量和气势,用“骤雨”形容“鼓点”的急促等等,从而使“力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呈现出多角度的内容,进一步地使“力量”可见可感。
②词语方面,如“茂腾腾”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③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营造了铿锵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
④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⑷想象联想训练: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允许的,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表演。如剪纸、根雕、篆刻、高跷、秧歌、二人转…… ⑸小结:刘成章的《 安塞腰鼓》 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通过学习这篇散文,通过刚才大家的介绍,我们怎能不爱我们的家乡呢!我们怎能不爱我们的祖国呢!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体验“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为我们的祖国喝彩吧!希望我们的祖国像安塞腰鼓一样,铿锵、激越、嘹亮,响彻世界!(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画面)
⑹作业:描写一个活动场面。要求模仿《安塞腰鼓》的语言形式,中心要明确。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