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3篇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 1记叙文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初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
记叙文 所谓记叙文, 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 描写、 抒情、 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 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有哪些记叙文, 如:
《孤独之旅》 ——九年级 《香菱学诗》 ——九年级 《智取生辰纲》 ——九年级 《羚羊木雕》
《丑小鸭》
《斑令飞度》
《芦花荡》
《杨修之死》
《范进中举》
《杨修之死》
记叙文六要素 一般的看法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 一般的记叙文中 经常出 现时间模糊、 地点不明 甚至不交代的情况。
其实此处的“要素” 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 孩子从小写习 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 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 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 年, 月 , 日 , 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 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 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 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 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 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 文章要具体, 主题才突出 。
2 记叙顺序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说明, 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 :
时间
2: 地点 3: 人物 4: 事件与事件背景 5: 反映的道理( 主题)
6: 自 己在这个事件中 的顿悟, 体会, 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其中 一点, 就不是记叙文了。
记叙文的写法一 (三段式)
要点: 开头(起) , 正文(承) , 结尾(合)
记叙文 可分五种: 写人的, 写物的, 写景的, 叙事的, 游记的.
一, 以人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背景, 形态. 这两部份可依需要而顺序对调. 以映衬法写其背景, 如写家人, 就写家境; 如写伟人, 就写时代; 如写学者, 就写当时学术思潮等. 以细叙法写其外在相貌
2 个性, 情感, 思想等. 描写人的情感, 用其语言, 不如用其行事来得深刻.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 藉其父亲在月台上困难地爬上爬下帮他买橘子, 以描写父爱.
3 记其特殊事件. 如果是写自己的亲人或好朋友等, 需记其与众不同之处, 或对自己有特殊意义之事. 如果是记载伟人, 需记载其伟大之事. 如果是记载某一平凡人的特殊事件, 则应特别重视该特殊事件的描写, 甚且可忽略其余与该特殊事件无关的部份.
4 记叙多人, 宜分主客. 多用映衬法, 注重修辞学.
二, 以物为主的写作方法:
1 包括动物, 植物及无生物等. 要兼俱动态静态的描写.
3 2 要兼俱外在特徵及内在象徵. 如骆驼的耐劳, 莲花的不染, 窗的展望. 并可讨论其哲理, 抒发其教训.
3 多用修辞.
4 并记二物时, 可记其相似点: 先记甲物, 次记乙物, 最后并论. 也可记二物相异处, 结论可记其价值之取舍.
三, 以景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要掌握景物的重点, 做深入的观察和描述,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可做空泛的描述.
2 要注意层次的变化, 中心点的景物描绘最详;离中心点稍远, 较无关者描绘较淡; 如此层次愈远, 描述愈少.
3 只描写静态的景物易流於单调, 要插入动态的事物, 以对照生动化.
4 多用拟人法.
5 要渗入作者的感情, 藉景抒发思想, 使文章更有深度.
四, 叙事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记叙事情必需注重该事的完整性, 亦即要注重该事的因果关系. 事情的发生, 经过, 结果等三部份, 必需交代清楚, 不可前后矛盾. 其顺序之安排有两种:
A 顺叙法: 发生, 经过, 结果.
B 倒叙法: 结果, 发生, 经过.
2 与事的因果有关的才写, 无关的不写.
3 要选取事情精彩部份详细描写, 切忌流水帐的叙述.
4 叙事离不开写人, 但需以事为主, 以人为辅, 不可宾主失次.
5 叙述的人称要统一, 或用第一人称, 或用第三人称, 前后必需统一.
6 叙述事情的结果, 要加入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评价.
五, 游记的写作方法:
1 走到哪里, 就叙述那里的事物, 就是游记式的文章. 所以游记式的文章, 要把作者的行动交代清楚. 例如参观一所学校后若记载: 「校舍宏伟, 操场是一片青绿的草, 学生们都爱好各种运动. 」 就不是游记, 因为没有包含作者的动在内. 应这样描述: 「远远地就看到那宏伟的校舍.走过穿堂, 绿茸茸的操场便映入眼里. 学生们都活活泼泼地做著各种运动. 」
2 观察事物, 必需用到视, 听, 感, 想, 做等五种经验.
开头的写法:
1 精彩开头法:由事件最精彩之处开始, 回头再叙述经过. 此法最吸引人 例:「卖报!卖报!」 街角又传来熟悉的声音. 今天的消息非常好哇!一份八块钱. 他今天叫声似乎特别凄楚, 我眼前那瘦小的身影在我脑中盘绕, 久久不去. (第二段) 每天早上我上学时常在街上遇到他. . . . .
2 观感开头法:由作者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意见开始, 然后再记叙事件. 此法在记叙的笔法中夹带论说抒情, 使其富变化, 然开头的观感需精简, 否则文体就不统一了. 例: 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上, 有各种不同境遇的人: 有的孩子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 每天挥霍无度, 不知道奋勉向上;有的孩子虽然处在贫穷的环境中, 却能赚钱贴补家用, 这种精神实在感人. 每天早上我经常在街头上遇到的那个报童, 就是个坚强向上, 孝心感人的孩子.
4 3 顺序记叙法: 从事件发生的第一步开始记叙, 或事物的逻辑自然顺序描写. 此法最容易但易流於呆板.
例: 每天早晨我去上学时, 总会在街上遇到一个卖报的孩子. 他穿著破旧的衣服, 赤著脚, 披著头, 一边走, 一边叫, 很可怜的样子. 本来我很少买报纸的, 可是今天听到那凄的声音, 实在可怜, 就向他买了一份报, 而且和他谈了一阵子.
结尾的写法:
1 观感结尾法: 就最精彩的部份抒发自己主观的感受, 议论或抒情.
例: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 对那个报童, 我由同情变为无限的钦敬. 他虽是一副弱小可怜的样子, 但在精神上却是个击不倒的巨人. 我想他将来的成功是可以预期的.
2 含蓄结尾法: 不明白表示自己的观感, 而含蓄的回味方式表出, 最耐人寻味.
例: 目送那报童瘦小的身影逐渐远去, 终於消失, 我兴起无限的感想, 宛然觉得他的身影像参天的巨人, 面对著他, 我觉得藐小惭愧.
要是我们将 记叙文 加以科学化的分析: 那麼记载人和各种事物的活动变化的文章, 可称之为动态的 记叙文 ; 记载人和各种事物的形状, 性质, 效用的文章, 可称之为静态的 记叙文 . 不管那些句子是动态, 那些句子是静态, 它们是可以同时放在一篇 记叙文 里或一段文字里; 甚至上一句是静态 记叙文 , 下一句是动态 记叙文 也可以. 动态和静态虽然不同, 但却统一在 记叙文 之下的. 因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动态和静态; 而 记叙文 因为是要记叙所有的事物, 自然便包括动态和静态的记叙了.
回忆和建筑对记叙文的整体把握, 不由得让我思索什么是记叙文呢? 记叙文的意义何在, 不由得想起了两个字:
回忆和建筑。
之前, 我们将记叙文理解为对生活的重叙, 也许大致不差, 但我们为什么要重叙生活事件呢? 记叙并不是对生活事件的如实摹写, 而是通过写作深深自己的生活经验。
因此,记叙是对生活事件的回忆, 回忆总是有选择的。
记叙还可能是对生活的建筑, 这两天读了一本小说《致相关者》, 这让我重新审视生活。
生活是残缺的, 而记叙, 则可能是对残缺生活的建筑。
那为什么是记叙, 不是议论和说明呢? 因为记叙才有故事, 人活在故事中, 也活在混沌中。
而议论和说明都是对确定事物的表达。
只有记叙才能重现生活的复杂性。
回忆总是具体的。
记叙才有建筑的材料性质。
这些, 如何讲给学生呢? 如何告诉学生, 就算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可以进入记叙文?并不在于生活怎么样, 而在于我们怎么看, 怎么写。
那么, 记叙, 不是又回到了怎么写么?写, 不就是对生活意义的重建么? 这让我感到为难。
穿插
1. 穿插描写 如《一面》 在文中三次穿插了对鲁迅的肖像的描写。
又如《孔乙己》 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 哄笑, 在每一层描叙之后, 都以“哄笑” 、 “笑声” 一类语句作结, 以至形成一种节奏, 使“笑声” 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 穿插议论或抒情
5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 开篇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 揭示中心; 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 就用抒情之笔, 穿插一段文字; 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 进行抒情和议论, 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激发人们的情感。
3. 穿插主题句 如《白杨礼赞》 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 , 不仅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记叙性散文的写法
■感情炽烈, 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
“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 少一点‘碧螺春’ !何谓‘二锅头’ ? 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 一口下去, 两眼冒光, 浑身发热。
何谓‘碧螺春’ ? 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 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
这当然是一种比喻。
用写作的术语来说, 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 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 被它打动。
” 对这句话的理解, 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 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 外显而不失于内敛。
换言之, 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 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 写“含情量” 高的文字, 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 是真情而非矫情, 是动情而非煽情。
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 观察生活, 注重情感积淀, 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 “锁定” 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例如 2005 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 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 居然转变为爱散步、 唱新歌的“年轻人” , 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 写得情趣盎然, 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 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
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 学生穿越历史时空, 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 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 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如 2004 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 , 作为一篇人物评传, 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 并用深沉的思考、 燃烧的激情、 飞扬的文思、 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 公允而不失新意。
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 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有的动人心魄, 震山撼海; 有的发人深思, 启人心智; 有的促人警醒, 幡然醒悟。
如 2005 年福建满分作文《八· 十八· 二十八》 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 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 到“世故圆滑” 的嬗变过程, 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 发人警醒。
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 书海寻珍, 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 释放才情, 张扬文采。
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 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 或故事新编, 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如 2005 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 , 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 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 凸现他一往无前、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
6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
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 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 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
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 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 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 是原创“包装” 而非胡编乱造, 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 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 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 , 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 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 摇曳多姿, 力避冲淡平实, 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 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
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
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 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 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欧· 亨利” 式的结尾:
或余音绕梁, 遐思无限; 或反抽一鞭, 奇崛警策; 或化情为景, 含蓄蕴藉。
2005 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 ,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 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 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 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 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
“哈哈, 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 爽性把那只也扔了, 没准别人会捡到, 配成一对就好了。
” 开头悬念迭起, 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
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 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 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 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
这样深化了主旨, 将文义推向了极致, 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 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 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 “一股脑儿” 地讲下去, 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 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
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 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 的形象着力描写:
“右手一柄油漆早已...
篇二: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
薄发厚积薄发, 螺旋上升——复旦托业名师指点中考语文那些事
上海中考网 11 月 19 日:
语文学习一直是被同学和家长忽视的一门科目, 如何学好语文? 如何在语文科目上取得高分? 以下为中考语文中常见的问题, 老师会逐一进行回答。
问题一:
明年的中考语文题型及课内外阅读的比例是否会有所变化?
答:
中考语文的题型每年都会有一些微调, 就拿去年来说, 去年的试卷中, 选择题增加了 一道, 但是对于广大考生来说, 题型的变化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关注考试的要求, 出题老师想要考察的目标, 希望学生能掌握的内容, 要明白题型与考试目标的关系。
而课内外比例 2, 3 年内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
在课外阅读方面, 出题老师更希望的是让考试过程变成学生阅读的过程, 提升对生活, 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的一个过程。
问题二:
对于现代文阅读, 如何能够把握中心主旨? 有什么技巧?
答:
在进行现代文的阅读时有两个建议:
1、 养成文体意识,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中心, 记叙文, 散文, 说明文等等的文体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在阅读的开始就要把握文章的文体, 在熟悉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阅读理解, 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文章需要有整体的把握, 明白文章想要表达的实质内容是阅读的关键, 只有明白主旨才能有效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
问题三:
文言文阅读是否只能通过“啃” 来应试?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答:
文言文的考察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出发的
1、 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力, 读, 写, 背。
这也是学习语文文言文最主要的功底所需。
2、 能够简单的对古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常在平时课堂中的文言文教材都是作为古文学习的一种泛例,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古文的基础知识, 然后在复习是注意相互之间的关系, 可以将课内文言文运用于课外, 真正起到课内文言为课外文言文阅读服务的作用。
问题四:
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语文学科进行时间上的安排?
答:
语文决定了复习, 但是语文复习的频率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一定成正比的,有时候看似复习了很长时间, 实际到考试的时候却分数并没有有很大的提高, 语文及作文的提高都是一个厚积薄发, 螺旋向上的关系, 最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
1
作为家长, 在孩子的复习中也可以帮助孩子平时每一次的试卷进行分析, 了 解孩子的薄弱点, 有目的, 有方式的进行复习 问题五:
如何训练写作能力? 开头结尾是否可以分开练习? 老师对作文打分的尺度又是如何? 是否每年都一样?
答:
作文头尾的分开练习是需要的, 但是我们要了 解练习作文的目的其实是为写作的意图和主旨进行服务, 注重的是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切忌一些学生因为背作文而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或者是明显的套题, 这些现象是阅卷老师是最不喜欢看到的内容, 在阅卷的过程中, 老师更希望的是发现一些求新, 有个性, 可以眼前一亮的文章, 但是这些文章也必须是围绕题目展开, 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记得有一年的考试中, 有一位学生的文章写的很好, 但是最后的结尾却用了 半文半白的文体写了后记, 干扰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让人有种态度不端正的感觉, 容易得不偿失, 所以在提倡求变求新的基础上, 万变不离其一的还是文章的意图及中心内容一定要明确, 切忌套题, 背题。
而对于文章的选材方面, 也希望同学能够尽量的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 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虚造浮夸。
拿去年的作文题《心里美滋滋的》 来说, 很多同学写的内容有些是亲人去世, 然后想到以前相处的种种, 最后心里美滋滋的, 对于这类文章, 一目了然的就是套题, 也是阅卷老师最不希望看到的一种文章。
还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内容也都是围绕半夜生病打不到车, 妈妈背着去医院, 或者是公交车让座等等一些没有新意的内容, 很容易让老师有审美疲劳的感觉, 也没有希望看到的新和变。
对于《心里美滋滋的》 这篇文章运用公交车的体裁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阐述, 效果就大不一样, 比如说早高峰时期传递交通卡也代表着文明的传递, 老人卡的使用展现了城市的风貌, 公交车样式及路线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过程, 等等的内容其实更能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 获得高分。
另外最近很多学生, 特别是女生的文章, 不管是竞赛还是考试, 文章中都会透出淡淡的忧伤, 但是, 作为阅卷老师的话并不希望看到此类文章, 青春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时期而并不只有烦恼, 老师更多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充满阳光之气, 乐观幽默的文章, 体现出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
还有些学生对于写“我” 的文章驾轻就熟, 但是对于“我们” 这一类的文章却并不懂得如何去写, 所以在写作的训练时也要注意对“我们” 此类文章的表达。
问题六:
争议题的评分标准如何? 老师又会如何评分?
答:
争议题一直是命题老师希望避免的一个问题, 而争议题的争议点通常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以及文章语言的表达方面这两点上。
而老师对于评分, 都是宽容的, 但是宽容并不代表都会给分, 在评分的时候还是会有给分的底线, 不然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及普通的学生在成绩上也不能拉开差距, 不能起到选拔的功能。
例:
去年的文言文阅读 2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它们分别是_____、 ______.
此题的给分标准为:
表述的景物, 特点匹配, 写明亮, 明丽等符合文章内容的给分, 且答案必须具有客观性
不给分的标准为:
表达人物心情的不给分, 写写作技巧的不给分, 出现错别字的不给分, 单纯概括的不给分, 表达有误的不给分
从上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阅卷老师也秉持着宽容给分的原则进行评分, 所以对于广大的考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文章主旨及出题意愿来对问题进行解答。
后记:
最后老师也对考生及家长提了两点一直以来的误区:
1、 不要片面, 过分地注重考试。
2、 不要急于速成, 语文是一门螺旋向上, 厚积薄发的科目, 也是具有艺术感的一门学科。
3
Z7pI#8qJ!9rJ$asK% btL&cuM*dvN(ewO) fxP) gyQ- hzR+iA S0jBT1 kCU2kDV3lEW4mFX5nGY6oHZ7 pI#8qI!9rJ$a sK%btL&cuM*dvN*ewO(fxP) g yQ-hzR+iAS0j BT1jCU2kDV3lEW4mFX5nGY6o GZ7pH#8qI! 9r J$asK%btL&cuM&dvN*ewO(fx P) gyQ -hzR+hA S0iBT1jCU2kDV3lEW4mFX5nF Y6oGZ7pH#8qI !9rJ$asK$btL%cuM&dvN*ewO (fxP) g yQ-gzR +hAS0iBT1jCU2kDV3lDW4mEX 5nFY6oGZ7pH# 8qI!9rJ! asK$btL%cuM&dvN* ewO(exP) fyQ- gzR+hAS0iBT1jCU2kCV3lDW4 mEX5n FY6oGZ7 pHZ8qI#9rJ!asK$btL%cuM&d vN*dwO (exP) f yQ-gzR+hAS0iAT1jBU2kCV3l DW4mEX 5nFY6o GY7pHZ8qI#9rJ!asK$btL%bu M&cvN*dwO(ex P) fyQ- gzR+hzS0iAT1jBU2k CV3lDW4 mEW5n FX6oGY7pHZ8q I#9rJ!asK$at L%buM&cvN*dw O(exP) fxQ-gyR+hzS0iAT1jB U2kCV3lDV4mE W5nFX6oGY7pHZ8qI#8rJ! 9sK $atL%buM&cvN *dwO(ewP) fxQ-gyR+hzS0iAT 1jBT2kCU3lDV 4mEW5nFX6oGY7pHZ7qI#8rJ! 9sK$atL%buM& cuN*dvO(ewP) fxQ-gyR+hzS0 iAS1jBT 2kCU3 lDV4mEW5nFX5oGY6pHZ7qI#8 rJ! 9sK$atL%b tM&cuN*dvO(ewP) fxQ-gyQ+h zR0iAS1jBT2k CU3lDV4mEW4nFX5oGY6pHZ7q I#8rJ!9rK$as L%btM&cuN*dvO(ewP) fxP-gy Q+hzR0iAS1jB T2kCU2lDV3mE W 4nFX5oGY6pH Z7qI#8q J!9rK $asL%btM&cuN*dvN(ewO) fxP -gyQ+hzR0iAS 1jBT1kCU2lDV 3mEW4nFX5oGY 6oHZ7pI#8qJ!9rK$asL%btM &cuM*dvN(ewO ) fxP-gy Q+hzR +iAS0jBT1kCU 2lDV3mEW4nFX 5nGY6oH Z7pI# 8qJ! 9rK$asL% btL&cuM*dvN( ewO) fxP -gyQ- hzR+iAS0jBT1 kCU2lDV3mEW4 mFX5nGY6oHZ7 pI#8qJ!9rJ$a sK%btL&cuM*d vN(ewO) f xP) g yQ-hzR+iAS0j B T1kCU2kDV3l EW4mFX5nGY6o HZ7pI#8qI!9r J $asK%btL&cu M*dvN*ewO(fx P) gyQ-hzR+iA S0jBT1jCU2kD V3lEW4mF X5nG Y6oGZ7pH#8qI !9rJ$asK%btL &cuM&dvN *ewO (fxP) gyQ-hzR + hAS0iBT1jCU 2kDV3lE W4mFX 5nFY6oGZ7pH# 8qI!9rJ$asK$ btL%cuM &dvN* ewO(fxP) gyQ- g zR+hAS0iBT1 jCU2kDV 3lDW4 mEX5nFY6oGZ7 pH #8qI!9rJ!a sK$btL%cuM&d vN*ewO(exP) f yQ -gzR +hAS0iBT1jCU2k CV3 lDW4mEX5nFY6 oGZ 7pHZ8qI#9 rJ!asK$btL%c uM&dvN*dwO(e xP)fyQ-gzR+h AS0iAT1jBU2k CV3lDW4mEX5n FY6oGY7pHZ8q I#9rJ!asK$bt L%buM&cvN*dw O( exP) fyQ-gz R+hzS0iA T1jB U2kCV3lDW4mE W5nFX6oGY7pH Z8qI#9rJ !asK $atL%buM&cvN *d wO(exP) fxQ -gyR+hzS0iA T1jBU2k CV3lDV4mEW5nFX6oGY7pHZ8q I#8rJ!9sK$at L%buM&cvN*dwO(ewP) fxQ-gy R+hzS0iAT1jB T2kCU3lDV4mEW5nFX6oGY7pH Z7qI#8rJ!9sK $atL%buM&cuN*dvO(ewP) fxQ -gyR+hzS0iAS 1jBT2kCU3lDV4mEW5nFX5oGY 6pHZ7q I#8rJ! 9sK$atL%btM&cuN*dvO(ewP) fxQ-g yQ+hzR0 iAS1jBT2kCU 3 lDV4mEW4nFX5 oGY6p HZ7qI#8 rJ!9rK$asL% b tM&cuN*dvO(e wP) fx P-gyQ+h zR0iAS1jBT2kCU2lDV3mEW4N *ewO(f xP) gyQ -hzR+iAS0iB T 1jCU2kDV3lEW 4mFX5nFY6oGZ 7pH#8qI!9rJ $ asK%btL%cuM& dvN*ewO(fxP) gyQ-gzR+hAS0iBT1jCU2kDV3 lEW4mE X5nFY6 oGZ7pH#8qI!9rJ!asK$btL%c uM&dvN*ewO(f xP) fyQ -gzR+h AS0iBT1jCU2 kCV3lDW 4mEX5 nFY6oGZ7pH#8 q I#9rJ! asK$b tL%cuM& dvN*d wO(exP) fyQ-g zR+hAS0iBT1j BU2kCV3lDW4m EX5nFY6oGY7p HZ8qI#9rJ!as K$btL%cuM&cv N*dwO(exP) fy Q -gzR+hzS0iA T1jBU2k CV3lD W4mEX5nFX6oG Y 7pHZ8qI#9rJ !asK$atL%buM &cvN*dwO(exP )fyQ-gyR+hzS 0iAT1jBU2kCV 3lDV4mEW5nFX6oGY7pHZ8qI# 9rJ!9sK$atL% buM&cvN*dwO(ewP) fxQ-gyR+ hzS0iA T1jBU2 kCU3lDV4mEW5nFX6oGY7pHZ7 qI#8rJ !9sK$a tL%buM&cvN*dvO(ewP) fxQ-g yR+hzS0iAS1j BT2kCU3lDV4mEW5nFX6oGY6p HZ7qI#8rJ!9s K$atL%btM&cuN*dvO(ewP) fx Q-gyR+h zR0iA S1jBT2kCU3lDV4mEW4nFX5oG Y6pHZ7qI#8rJ! 9sK$asL%bt M &cuN*dvO(ew P) fxP-g yQ+hz R0iAS1jBT2kC U 3lDV3mEW4nF X5oGY6p HZ7qI #8qJ!9rK$asL % btM&cuN*dvO (ewO) fx P-gyQ +hzR0iAS1jBT 1kCU2lDV3mEW 4nFX5oGY 6pHZ 7pI#8qJ!9rK$ a sL%btM&cuM* dvN(ewO)fxP- gyQ+hzR0iAS0 jBT1kCU2lDV3 mEW4nFX5oGY6 oHZ7pI#8qJ! 9 r K$asL%btL&c uM*dvN(ewO) f xP-gyQ+hzR+i A S0jBT1kCU2l DV3mEW4m FX5n GY6oHZ7pI#8q J !9rK$asK%bt L&cuM*dv N(ew O) fxP) gyQ-hz R +iAS0jBT1kC U2lDV3l&cvN* dwO(exP) fyQ- g zR+hAS0iAT1 jBU2kCV 3lDW4 mEX5nFX6oGY7 p HZ8qI#9rJ!a sK$btL% buM&c vN*dwO(exP) f yQ-gyR+hzS0i AT1jBU2k CV3l DW4mEW5nFX6o GY 7pHZ 8qI#9rJ! 9sK$atL%b uM&cvN*dwO(e xP)fxQ-gyR+h zS0iAT1jBU2k CU3lDV4mEW5n FX 6oGY7pHZ8q I#8rJ!9sK$at L%buM&cvN*dv O(ewP) fxQ-gy R+hzS0iAT1jB T2kCU3lDV4mE W5nFX6oGY6pH Z7qI#8rJ !9sK $atL%buM&cuN *d vO(ewP) fxQ -gyR+hzR0iA S1jBT2k CU3lDV4mEW5nFX5oGY6pHZ7q I#8rJ!9sK$as L%btM&cuN*dvO(ewP) fxQ-gy Q+hzR0iAS1jB T2kCU3lDV3mEW4nFX5oGY6pH Z7qI#8rJ!9rK $asL%btM&cuN*dvO(ewO) fxP -gyQ+hzR0iAS 1jBT2kCU2lDV3mEW4nFX5oGY 6pHZ7p I#8qJ! 9rK$asL%btM&cuN*dvN(ewO) fxP-g yQ+hzR0 iAS0jBT1kCU 2 lDV3mEW4nFX5 oGY6o HZ7pI#8 qJ!9rK$asL% b tM&cuM*dvN(e wO) fx P-gyQ+h zR+iAS0jBT1kCU2lDV3mEW4n FX5nGY 6oHZ7p I#8qJ!9rK$asK%btL&cuM*dv N(ewO)fxP-gy Q-hzR+iAS0jB T1kCU2lDV3lE W4mFX 5nGY6oH Z7pI#8qJ! FX 5 oGY6pHZ7pI#8 qJ! 9r K$asL%b tM&cuN*dvN( e wO) fxP-gyQ+h zR0iA S0jBT1k CU2lDV 3mEW4nFX5oGY6oHZ7 pI#8qJ!9rK$a sL%btL&cuM*dvN(ewO) fxP-g yQ+hzR+ iAS0j BT1kCU2lDV3mEW4mFX5nGY6o HZ7pI#8qJ!9r K$asK%btL&cuM*dvN(ewO) fx P) gyQ- hzR+iA S0jBT1kCU2lDV3lEW4mFX5nG Y6oHZ7pI#8qI ! 9rJ$asK%btL&cuM*dvN(ewO (fxP) g yQ-hzR +iAS0jBT1jCU2kDV3lEW4mFX 5nGY6oH Z7pH# 8qI!9rJ$asK%btL&cuM&dvN* ewO(fxP) gyQ- hzR+iAS0iBT1jCU2kDV3lEW4 mFX5nFY 6oGZ7 pH#8qI!9rJ$asK%btL%cuM&d vN*ewO( fxP) g yQ-gzR+hAS0iBT1jCU2kDV3l EW4mEX 5nFY6o GZ7pH#8qI! 9rJ! asK$btL%cu M&dvN*ewO(fx P) fyQ-gzR+hAS0iBT1jCU2kC V3lDW4m EX5nF Y6oGZ7pH#8qI#9rJ!asK$btL %cuM&dvN*dwO(exP) fyQ-gz R +hAS0iBT1jB U2kCV3lDW4mE XvO(ewP) fxQ- g yQ+hzR0iAS1 jBT2kCU 3lDV4 mEW4nFX5oGY6 p HZ7qI#8rJ!9 rK$asL% btM&c uN*dvO(ewP) f xP-gyQ+hzR0i AS1jBT2k CU2l DV3mEW4nFX5o G Y6pHZ7qI#8q J! 9rK$a sL%bt M&cuN*dvN(ew O ) fxP-gyQ+hz R0iAS1jBT1kC U2lDV3mEW4nF X 5oGY6oHZ7pI #8qJ!9r K$asL %btM&cuM*dvN ( ewO) fxP-gyQ +hzR+iAS0jBT 1kCU2lDV3mEW 4 nFX5nGY6oHZ 7pI#8qJ !9rK$ asK%btL&cuM* d vN(ewO) fxP- gyQ-hzR +iAS0 jBT1kCU2lDV3 lEW4mFX5nGY6 oHZ7pI# 8qJ!9 rJ$asK%btL&c u M*dvN(ewO(f xP) gyQ- hzR+i AS0jBT1kCU2k DV3lEW4mFX5n GY6oHZ7pH#8q I! 9rJ$asK%bt L &cuM* dvN*ewO(fxP) g yQ-h zR+iAS0iBT1j CU 2kDV3lEW4m FX5nGY6oG Z7p H#8qI!9rJ$as K% btL%cuM&dv N*ewO(fxP ) gy Q-hzR+hAS0iB T1jCU2kDV3lE W4mEX5nFY 6oG Z7pH#8qI!9rJ $a sK$btL%cuM &dvN*ewO( fxP ) fyQ-gzR+hAS
篇三: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
学校顾孝举写在开头• 记叙文是以记叙、 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记人、 叙事、 写景、 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试题阅读理解题型中与说明文、 议论文相比较为困难的阅读之一。
记叙文考查的从内容上看侧重与抒情、 启迪、 哲理类短文, 从体裁上看以小说、 散文为常见。
二、 记叙文阅读题型
知己知彼2009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
:• 19.做人应讲求诚信, 卡夫卡为什么要欺骗小女孩? (2分)• 20.文章题目 《最后的阳光》 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1.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2分)• 22.女孩的成长、 成名离不开卡夫卡的引导和影响。
有时, 爱的阳光可以照亮心灵, 温暖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 请你概述其中的一件, 与大家分享。
(2分)
知己知彼2010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
:• 20、 文中有一句话是文章的标题, 相信你一定能找准!请写在书名号内。《》 (2分)• 21、 阅读③——⑦段,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位母亲一生中遭遇了 哪几次重创? (2分)• 22、 简析第④段中加点的“熬” 字好在哪里? (2分)• 23、 读完全文后, 模仿下面的句子, 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 构成排比句式。
(2分)母亲刚强、 坚韧, 令我感动; —— , ———— ;————, ——————。
知己知彼2011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
:•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分)• 20.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21.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列举出两点。
(2分)• 22.从本文中, 你悟到什么有益的人生道理?(3分)
8、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3分)9. 结合全文, 说说题目“桥在水上” 的作用。
(3分)10. 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3分)11. 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12、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 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3分)
学在前头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常识
• 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的顺序: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顺叙、 倒叙、 插叙。
深入了 解• (1)
顺叙:
即按照事情发生、 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
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 最重要的情节提到• 前面来写, 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 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作用:
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 吸引读者, 使行文曲折, 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 (3)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
补充交待了 ……, 使叙述更加充分, 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继续探索• 记叙文常见的线索:(1)
时间(2)
行踪(3)
人物(4)
物件(5)
事件(6)情感变化(7)
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 线索, 中间串写了 “……” 、“……” 几件事, 组成一种“冰糖葫芦” 的“串” 式结构,脉络清晰, 主旨鲜明。
勇往直前•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
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A 自然环境①渲染了 ……的气氛 ②烘托了 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④暗示了 人物……的品质 ⑤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 季节和环境特点;B 社会环境①交待了 ……的社会(历史)
背景, 交待了 人物活动场所, 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任劳任怨人物描写:• 方法: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
使形象更加丰满, 更加鲜明突出。
表现了 ……• 细节描写:
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说明的作用2 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 先议后叙、 夹叙夹议。作用:
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 抒情:记叙文中抒情: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 融情于物, 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作用:
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
二、 记叙文阅读技巧
绝不服输1. 概括内容:①要素归纳法(1)
找出文章的主人公:
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2)
做了 什么事或怎么了 。
(3)
结果怎样。②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 文章的内容, 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 过渡句、 重点段落概括了 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一马当先2. 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1)
抓标题 (2)
从分析开头入手(3)
从分析篇末入手(4)
抓议论、 抒情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本文记叙了……, 描写了……, 介绍了……,通过……, 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一般用:表达……、 抒发……、 赞美……、 歌颂……、揭露……、 鞭挞……、 讽刺……、 说明……、 揭示……、 反映……等。
义无反顾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① 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③表达了 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即(字面义)
+语境义+情感义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得心应手5.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①开头句的 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环境,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
开篇点题;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设置悬念; 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②结尾句: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点明中心; 深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 给人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③ 过渡句: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开启下文。④ 照应句: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
开头(句、 段)
与题目的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
、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
连贯紧凑、 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信手拈来4.赏析句子的方法:①赏析关键词:
(字面义)
+语境义+情感义②赏析修辞手法:比喻:
形象生动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 感情和动作)
, 使……人格化, 形象生动夸张: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
增强了 语言气势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 突出了 ……对偶:
句式整齐, 形式优美, 音韵和谐反复:
强调/突出了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
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 准确、 深刻、 精密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
一往无前6.为文章拟标题方法:(1)
以核心人物为题目 (2)
以核心事件为题目(3)以核心事物为题目(4)
以作者情感为题目7、 结合语句、 评析人物性格:(1)
看清要求、 结合 具体句子分析(2)
抓住人物的肖像、 语言、 心理、 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析。
(3)
注意人物做了 那些事。
(4)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熟能生巧8.开放式试题的解答(1)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 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 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2)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3)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4)
根据生活、 学习经验, 判断优劣, 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一定面面俱到, 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 文章常见的写作手法:• 1、 对比• 3、 设置悬念• 5、 欲扬先抑• 7、 烘托• 9、 卒章显志• 11、 以小见大2、 夸张4、 反衬6、 讽刺8、 正侧面结合10、 直抒胸臆
• 补充续写句子方法:• 1、 明确题目要求。• 2、 联系上下文, 合理想象。
推荐访问:学生反映公交变化的散文 散文 变化 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