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调研报告4篇

时间:2022-11-08 15: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春节习俗调研报告4篇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LOGO XXX大学 寒假大学生社会调研活动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潮汕春节传统习俗现状调查 院 系系: 管理学院 班 级级: 人力16X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调研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春节习俗调研报告4篇

篇一: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OGO

 X XX 大学

  寒假大学生社会调研活动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 :潮汕春节传统习俗现状调查

 院

 系 系 :

 管理学院

 班

 级 级 :

 人力 16X 财务 17X

  姓

 名 名 :

 陈 XX 陈 XX

 实践时间 :

 2018 年 2 月 XX 日—2 月 XX 日

 实践地点 :

 汕头市 XX 区

  摘要:本次调研将网络作为手段和媒介,通过网络进行调查问卷填写为主,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调查潮汕地区春节传统习俗的现状。以潮汕春节传统习俗的发展历史为线,更好地了解“胶己人”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潮汕;传统习俗;春节 目录

 1.调研背景...............................................3 2.调研目的...............................................3 3. 调研意义..............................................3 4.地理基本概况...........................................4 5 风俗特色.............................................. .4 6.调研方法...............................................5 7.调查对象...............................................6 8.调研时间...............................................6 9.调研结果与分析.........................................6 10.合理化建议............................................7 11.查阅资料的链接........................................8 12.总结......................... ........................8 13.调研的局限性与不足....................................8 14.个人感想..............................................9 15.附录..................................................12

  1. 调研背景 自古以来,春节就不仅是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同时,它也更是一个老百姓庆贺丰收,祈祷来年顺利的大日子。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涌入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撞击,很多年轻人开始了“反传统”潮流,认为春节期间,潮汕许多传统习俗带有迷信色彩,繁琐的送礼礼节要求也是跟现代追求简单便捷的生活相悖。除此之外,“节日商业化”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到处都是打着庆贺春节名号推销产品的广告,许多人认为现在春节传播的传统文化的味道变淡了。

 2. 调研目的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春节潮汕传统文化,探寻其背后本质,了解其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以利于更好地为家乡做贡献。

 3. 调研意义 现今还有很多人对潮汕春节传统文化还存在误区,通过此次客观调研,可以让不认识潮汕的人重新认识潮汕,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也可以通过这次调研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向外来人宣传潮汕传统文化——“胶己人”文化。调研主题:贺新春,礼数不能少,了解潮汕春节传统文化,响应十九大号召,弘扬中华美德。

 调研地点及概况:由于潮汕占地面积大,地区之间的习俗差异较小,所以实地考察就近取在汕头潮阳区。

  4. 地理基本概况 潮阳区,广东省汕头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2003 年 3 月,撤销县级潮阳市,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区人民政府驻中华路(原潮阳市人民政府驻地)。区划调整后,潮阳区有文光、棉北、城南、金浦 4 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 9 个镇, 有 727 个农村基层组织,其中村委会 202 个,居委会 93 个,区划面积 674.67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 21 平方公里。人口 162.6641万人(2010 年)。

 5. 风俗特色 5 5.1.贴门神、春联 新春开始,家家户户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如今也较多人喜欢购买各式各样的“福”字,将 家里头里里外外都装点一新。

 5.2.吃团年饭 除夕夜,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在外辛苦工作的年轻人这时候都回来,一家人团团圆圆。

 5.3.娱乐活动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大街上都是喜庆洋洋一片。

  5.4.回娘家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按照习俗,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现今也演变为情侣中的男方在这一天要到女方家拜年,成为“女婿节” 5.5.食七宝羹。

 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食“七宝羹”,它是采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瓣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并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5.6.“除”旧迎新

  在腊月二十三号之前,每家每户都必须进行大扫除,以便在腊月二十四号子时送“老爷”上天过节,其中也有除旧迎新的蕴意。

 6.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是采用典型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和的方法。在潮汕中取调查者较为熟悉的汕头市潮阳区进行调查,不仅调查资源容易获取,可行性提高,还可以使得调研的准确性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意见,通过实地考察法切身了解潮汕人民的春节习俗。

 6.1.问卷调查 6.1.1将电子版的调查问卷发布在朋友圈等网上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填写。

  6.2.2 将 200 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给汕头市潮阳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

 6.2.实地调查 6.2.1 采访当地举办民俗活动的工作人员; 6.2.2 采访当地对传统习俗有深刻了解与研究的老者; 6.2.3 采访当地一些群众对民俗的认识和理解 6.2.4 参加并访问当地民俗,如迎老爷,祭祀,做粿等活动,并拍照记录。

 7. 调研对象 潮汕本地人以及长居潮汕的人 8. 调研时间 2018 年 2 月 8 日至 2018 年 2 月 23 日 9. 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走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潮汕居民,并且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76 份。通过这些问卷和走访情况来看,我们小组对此次调查进行了以下分析:

 9.1.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有 63 %人的潮汕人表示对潮汕春节习俗了解并不是很透彻。主要原因是因为,民风民俗虽然有部分被记载成册,并附有寓意解析,但大多是通过民间口口相传形成,其中繁杂细致之处,文字不得体现,而且相关文献的普及度也是极低的,通过文献了解潮汕传统文化,至今为止,都不是大众选择;其次,潮汕地区

 大多都是三线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更多年轻人倾向于到大城市去寻找就业机会,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长居外地,在本地耳濡目染的机会更少了,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之又少了。

 9.2.新的过年娱乐活动兴起。由于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多数人除了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贺新春以外,也会在网络上与亲人朋友进行新年互动,主要方式是发红包,互送祝福语,朋友圈晒全家福等等。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交通以及网络条件日益发达,人们的交友已经不限于老家附近,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好友,过年回家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好友之间不能聚在一起,就通过网络互相庆贺新年,同时也分享自己家乡过年过节的特色民俗。

 9.3.对于潮汕春节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大部分人持积极态度。主要原因是,潮汕人向来以团结著称,对于自身传统文化也是十分重视。比如,许多其他地区的旧文艺文化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而潮汕地区却相反,英歌舞,潮剧和潮州大锣鼓队中,大部分还是年轻人。

 10. 合理化建议 针对此次调研结果,本小组对于潮汕春节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有以下两点建议:

 10.1.将家乡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教育。很多学生对于家乡传统习俗不了解,同时又受到太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容易“崇洋媚外”。通过课堂的专业学习和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并且熟悉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寓意,更有利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进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10.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潮汕传统文化之所以会受到外界质疑,是因为其中确有太多繁缛之物需要去除,比如说,潮汕的祭祖习俗太过复杂繁琐,而且祭祖需要大量祭祀用品,客观上也造成了一种铺张浪费。

 11. 查阅资料的链接 [1]tps://baike.baidu.com/item/潮阳区/2086569?fr=aladdin#1 [2]https://baike.baidu.com/item/潮汕春节/8724895?fr=aladdin [3]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4948390112329548.html 12. 总结 此次调研通过合理的安排,由表入里地探究潮汕传统习俗,充分感受其独特魅力,体验传统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本次调研也是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因为其有迷信色彩就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3. 调研的局限性与不足 潮汕地区地域辽阔,本小组受到人数限制,只能取潮汕习俗保存良好的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作为主要走访地区。但是网络问卷调查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个人感想 (陈 XX)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开篇讲到“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用不僵化,永不停滞”,说的,就是我们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所需要付出的行动,也是我们面对优秀的传统民俗所要采取的态度。作为当代大学生,看到这样的报告,心中突然拥有一份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这一次调研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关于文化的话题。其次,自己自小以来总对自己身为一个潮汕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潮汕美食丰富多样,潮汕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再者,春节将近,被周围浓郁的春节气氛深深的吸引住,想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浓郁的氛围中探索我们潮汕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因此,就是这样让我们决定了调研的话题,开始了我们短暂充实的调研之旅。

 在此次调研期间,学习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也收获了更多惊喜与感动。

 我们总说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和坚持,这个寒假的调研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所在。从一份调研报告的着手准备到一份调研报告的完美结束,学习到了问卷、策划书、调研报告等的制作,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我们不经意去发现的一些传统习俗背后都隐藏着小故事,或者是有吉祥的寓意在里头。我看到了每个老百姓都在用心传承着我们的春节传统习俗,用心感受这些民俗背后的寓意。有谁知道正是我们一脉相承才有我们潮汕文化的源远流长。

 学习之余,就是收获。我们感谢每个“胶己人”腾出时间来填写我们的调查问卷,和对我们的调查工作的配合。我们总会感叹这些繁琐的习俗竟然能够相对完整的传承自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被工作人员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所感动,更让人在今年最冷的时候觉得温暖如春的是几个研究了解潮汕民俗文化的老者眼中的那股冲劲和期望,他们在用自己的热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用自己的热心去传承这厚重的民俗文化。看到这股力量,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有信仰和斗志揽下这份传承的使命,更加有信心和信念去弘扬我们引以为傲的潮汕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胶己人”的责任与义务。

 当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察觉到一些问题的所在。其一,在传承文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人所流传下来的也并非实打实的正确,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有些民俗并不全部符合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甚至会给我们照成负面影响。比如大量的祭祀用品照成铺张浪费,随意焚烧纸钱照成环境污染等。其二,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年对潮汕春节文化的了解程度很低,准确来说是我们的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给子孙后代的挑战,科技发展迅速,国内外交流频繁,导致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网络媒体所冲刷,同时我们家乡文化也被太多外来文化所冲击。因此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学习我们的家乡文化理所应当,熟悉我们的传统文化背后的寓意当仁不让。

 学习十九大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我们“胶己人”的精神,去保护我们“胶己人”优秀的传统文化。

 个人感想 (陈 XX 篇)

 通过本次调研,我获益良多,其中有硕果累累的喜悦也有遇到难题的惆怅。在调研工作中,我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第一次透过表面,深入去了解潮汕传统文化,不但丰富我的工作经验,也使我自己得到了历练。

 上大学以后,身边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开始接触各色各样的人物,当然相当一部分人都不是潮汕人。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对于潮汕的认知还停留在迷信祭祖习俗繁多,男性大多大男子主义,女性主要是家庭主妇,坚守多子多孙的传统等等。然而,在中国发展的大潮流中,潮汕也正一代一代发生改变,祭祖习俗不再像多年以前一样是以一种大众迷信,更多是一种情怀,一种对先祖的尊敬,我认为这对于潮汕孩子的不忘本以及潮汕人的团结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而在现代的潮汕家庭中,男方在家打理家务和女方外出工作的现象也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许多家庭也不再坚持要生男孩或者多子多孙。我认为,应该像外界对现代中国刮目相看一样,外来者也应该对潮汕重新看待。

 在调研中,我们小组也发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潮汕年轻人更愿意向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发展,向来靠口耳相传的潮汕传统习俗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十九大报告十分重视传统文化,要求文化产业也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所以,作为当代潮汕年轻人的代表,我认为走出去接受良好教育以后,比起在大城市追求物质利益,我们回到家乡发展,并且传承传统文化才是更有意义的选择,我们都有义务让潮汕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永远“活”

 下去,造福子孙。

 附件 1 潮汕春节传统习俗相关调查

 第 1 题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男 41 53.95% 女 35 46.0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6

 从表中可知,本次调研男女比例大致为男:女=1.2:1

 第 2 题

  请问您属于哪一个年龄层次?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8 岁以下 4 5.26% 18-28 岁 62 81.58% 29-40 岁 5 6.58% 41-60 岁 5 6.58% 60 岁以上 0 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76

  ...

篇二: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人:

 马雨柔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改变学习方式, 拓展学习资源, 拓宽发展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增进生存体验; 形成服务意识, 强化社会责任。

 我们在重庆市各市区及乡 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 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我们顺 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 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 进行了分配。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 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重庆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

 过年讲究热闹、 喜庆, 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 送灶王; 二十四, 扫房子; 二十五, 冻豆腐; 二十六, 去买肉; 二十七, 宰公鸡; 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九, 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 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 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 关东糖等小食品, 由胶状麦芽糖制成, 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 为扫尘之时,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 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 也叫除旧迎新, 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 旧时没有冰箱, 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 一是喜庆, 二是此时天气最冷, 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 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 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 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 也为春节祭祖用, 也做粘豆包之类,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 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 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 为了 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给孩子买新衣服, 以图喜庆; 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 春贴、 对联、 对子、 桃符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 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 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 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 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 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 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 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

 了

  每逢新春佳节,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 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

 “福” 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 字倒过来贴, 表示“福倒(到)

 了”。

 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 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 家家写大字” 的说法, 写的就是“福” 字。“福” 字以前多为手写。

 现在市场上、 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 春节都要请财神, 有的是送上门的, 说是请都要花钱买, 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 有蜜供、 萨其马等, 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 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 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 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 上香, 全家男丁都要祭拜, 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 “钱”祭祖, 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 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从掌灯时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 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的晚上,家人团圆, 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 饺子的说道很多, 最好是猪肉芹菜的, 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 一个放糖, 看谁能吃到, 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 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 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 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 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 干果、 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 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 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

 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 鞭炮就多了, 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 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 还有逢五的日子, 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 初二这两天, 孝感人不扫地、 不挑水、 不生火, 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初三才开始挑水, 并在井台边烧纸钱, 说是“买水”。

 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 给爸妈、 爷爷奶奶、 叔叔伯伯磕头, 然后大人准备红包, 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 祝福老人长寿、 健康。

 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 要很多天。

 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 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 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

 也有“初一不出门、 初二拜家庭、 初三初四拜丈人” 之说。

 “破五” 吃饺子

  “破五” 吃饺子, 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 幸福的寓意。

 清晨起, 家家户户放鞭炮, 尤其放“二踢脚” 被称作“崩穷”, 把“晦气”、“穷气” 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 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

 早在宋朝时, 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

 宋以后, 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

 送穷时, 既要为“穷鬼” 准备象征性的车船, 还要给“穷鬼” 带上干粮。

 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 的做法。

 看来, 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

 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 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 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 关东糖等小食品, 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 有蜜供、 萨其马等, 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 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 相联系。所以, 鱼既是美食, 也是供品。

 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 干果、 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 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 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 又有流失, 又相互融合, 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

 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 。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 天地板上、 皂王板上,送到仓库、 牛马圈、 井台、 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 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

 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 油灯了, 红色蜡烛表示喜庆, 天刚刚黑的时候, 家里的男人带着灯, 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 给先辈烧纸, 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 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 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 猪羊圈, 井口, 粮仓旁, 牲口圈都要点上灯, 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 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 有一说是:

 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 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 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 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

 春节, 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 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

 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 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近些年来, 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

 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 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反对者认为, 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 节日就会不像节日,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有人提出, 如果一律不放鞭炮, 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 正因为此, 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 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 喜好不一样, 遇到具体事物时, 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传统习俗, 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 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 自然而然就实现了 与时俱进。

 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 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 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

 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篇三: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山东省各地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小组名称:

 山东省春节风俗调查小组

 时间地点:

 山东省及周边省市城乡 地区 实践时间:

 2011 年寒假 指导老师:

 许怀祥

 范瑞红 团队成员:

 孟祥明

 成亚茹 刘馨蔚

 刘国成

 江

 川

 郭 婷

 洪 琪

 董 铭

 孙培康

 宋浩浩 李菲菲

 孙文慧

 于海洁

 刘 波 实践顾问: 张新锐

 宗秀萍 李

 赛

 于

 帅 综合整理: 孟祥明

 前言:

 自古以来, 春节一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此期间, 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春节在很的程度上起到了维系民族情感和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 成为所有华人的精神寄托, 过年也成了人们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山东省作为“礼仪之邦”,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传统风俗习惯得以继承和保留下来, 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移风易俗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 春节风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为此, 我们在寒假期间对山东省各地春节风俗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了解各地春节风俗以及人们对当今过年的看法。

  关键词:

  春节风俗

 山东省

 传统

 演变

 摘要:

 身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 除了加强学习以外, 更一改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去。

 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寒假开始, 山东省春节风俗调查小组便开始就春节前后相关民俗活动展开调查, 通过亲身实践以及问卷式、走访式、 查阅式等多种调查方式, 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采取分地区形式进行, 按照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及风土人情差异, 将全省分为:

 沿海地区(以烟台、青岛为例)、 鲁西及周边省区(以聊城为例)、 新兴城市及发展较快地区(以东营为例)、 省会及周边地区(以济南、 淄博为例)、 落后地区及革命老区(以临沂为例)。

 寒假期间, 小组成员按照统一部署, 分赴所在各个地区, 在亲身经历和调查实践中, 从多方面了解山东省各地的春节习俗, 从这些古老而灿烂的习俗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更好的认识了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素质。

 同时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新时期春节风俗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一、 省会及周边地区新时期春节风俗(以济南、 淄博为例)

 济南地区春节风俗

 腊月初八

  “老太太, 你别烦,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被民间认为是春节的开始, 在济南地区,腊八节那天一般要腌制腊八醋, 用大蒜放入一罐醋中, 密闭腌制, 等时候成熟, 腌制的醋用来蘸食水饺, 没那么酸亦有香甜之味。

 在这一天, 亦有喝腊八粥之习俗, 人们认为, 喝了腊八粥, 冬天便可以温暖不会感到冷。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 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 之日, 因此要祭灶神。

 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说法,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 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 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在祭灶的这一天, 也会烧“元宝”, 吃一顿水饺, 农村较流行。

 祭灶

  据说,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 民间认为灶王爷为一家之主, 专门向玉帝禀报人间善恶。

 送灶时,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 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 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 使它不能乱说话; 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 这叫“醉司令”, 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 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俗话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趋, 初一五更来。” 在除夕之夜, 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 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 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 女眷不参加, 古时有“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的说法。

 送走“灶神” 以后, 便轮到祭拜祖宗, 民间称“挂影”。

 一般来讲, 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 备好酒水、 贡品, 接受族人的祭拜, 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 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北方称“扫房”。

 在春节前扫尘,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

  据典籍记载, 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 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 与“陈” 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 卷十二记载:

 “腊将残, 择宪书宜扫舍宇日, 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 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 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 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在济南, 民谚称: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 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 诗中写到:

 “种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 安坐获泉布。”民间称豆腐有“斗福” 之意, 为图吉利, 过年买几斤豆腐也是必不可少。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 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视察人间善恶, 并定来

 年祸福,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 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 言语都要谨慎, 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 其间人间无神管辖, 百无禁忌, 民间多嫁娶, 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 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 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 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 在传统社会里, 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杀猪, 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 割肉, 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 放入年谣, 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 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故此称为“年肉”。

 现在, 人们的物质生化水平提高了, 过年的时候大鱼大肉是少不了。

 鱼意味着年年有余, “鱼” 与“余” 谐音, 因此许多年画上也以鱼作为花边, 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淳朴愿望。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 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 还要赶集上店、 集中采购。

 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 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 例如:

 鞭炮、 春联、 香烛、 烧纸、 牛羊肉、 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 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这一天, 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 窗花有喜庆之意。

 就是张贴年画、春联、 窗花。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 在我国由来已久。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 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 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 我所在的济南平阴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

 照厅

  济南有些地区会在这天的太阳落山时分, 在家门前摆上甘草(谷子秸秆), 悬一挂鞭炮,点燃甘草, 引燃鞭炮。

 在那一刻, 街道上犹如白天一样明亮。

 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承载着人民的美好愿望, 跳跃的火光犹如人们的热情······ 旧的一年就要结束了。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 易; 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 有旧岁至此而除, 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是农历全

 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 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饺子也是重要内容。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挂在人的旁边, 后来 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 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 有他们守住门户, 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 又有画猛将秦琼、 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 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以至于现在有人用魏征等人做门神。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 是对联的一种, 因在春节时张贴, 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 二字, 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 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 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 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 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 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红色有吉祥, 避邪的意思, 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贴春联的真实写照。

 有些地区年味很淡, 不怎么重视春节, 可是贴春联却是必不可

 少的。

  贴福字、 贴窗花、 贴年画

  这些都具有祈福、 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 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 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 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 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 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从掌灯时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现在人们最流行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 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 一边吃着年夜饭。

 一起守着直到新年钟声的敲响, 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 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 等大家都吃完了, 由长辈发给晚辈, 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 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 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 高呼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新年快乐, 列队跪拜; 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 一齐跑到床沿, 大嚷特嚷:

 “压岁钱, 压岁钱!”。

 过年给压岁钱, 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

  在这一天, 大家会出来相互拜年。

 左右的街坊邻居, 自己的家族成员, 在这一天, 大街上都会出现人来人往的场面, 长辈在家中等待着年轻人来拜年, 他们会以茶水和瓜子糖果来招待年轻人。

 每逢这一天,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出来与人见面聊天, 共叙新事喜事。

 十五之前

 人们在这段时间会走亲访友, 礼品自是逐年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礼品从以前的小包小酒小点心, 到现在的一箱一箱又一箱。

 一般来讲, 在亲戚家是要吃饭的, 而且, 拿来的东西不会全部留下, 因为要有余。

 ”

 (某村民总结)。

 元宵节 元宵节那天, 各地的习俗有很多, 例如吃汤圆, 放烟花, 点灯······ 在传统的农村, 会在当天晚上点蜡烛, 放在房子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 在上述的节日中, 放鞭炮是少不了的。在城市中, 会有花灯展。

 各行业各部门会选择花灯展示自己的成果, 预示来年的美好。

 在月圆之日, 正是团圆之时, 新年的第一个十五, 全家人围在一起, 共享团圆幸福。

 (孙培康

 文学院 10 级 3 班)

 淄博地区春节风俗 一. 流传已久, 较为固定的风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 春贴、 对联、 对子、 桃符等, 它以工整、 对偶、 简洁、 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淄博地区, 还是如此,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 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丰富多彩的福字、 窗花

  节日期间火爆的春联市场

 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

篇四: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家乡 农村新年习俗的寒假调查报告 时间:2012-02-02 15: 05 来源:未知 作者:172 校园活动网会员 点击: 1774 次 姓名: 牟某某 文学与传播学院 2009 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 将其展现出来, 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 同时也为 姓名: 牟某某 文学与传播学院 2009 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 将其展现出来, 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 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12 年 1 月 26 日 地点: 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 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 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 饮食所赋予的含义。我从小生活在东北, 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 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 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 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 大年三十不吃饺子, 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 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

 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 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正月里禁忌剪头发, 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

 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 这不喜上添喜吗? 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 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 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

 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 买鞋与“买邪” 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 是不吉祥的预兆。

 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 稍不留意就会中招。

 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 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 被称作缝破, 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 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 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 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 反之灾祸不断。

 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 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 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 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 如果这一天吃饺子, 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粮食满仓。

 初五被称为元宝日, 这一天吃饺子, 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 兴旺发达。

 初七被称为“人七日” 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

 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 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 语言平实, 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 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 已经将其抛弃殆尽, 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

 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 村年俗的信息, 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 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 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 捍卫乡 土文化, 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推荐访问:春节习俗调研报告 习俗 调研报告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