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文艺作品3篇

时间:2022-11-09 15: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长征文艺作品3篇新长征文艺作品 附件5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艺术作品获奖名单 绘画一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长征文艺作品3篇,供大家参考。

新长征文艺作品3篇

篇一:新长征文艺作品

5 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艺术作品获奖名单

 绘画一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北

 京

 《他,他们》

 张

 佳

 首钢工学院

 高

 瑜

 内蒙古

 《额吉》

 韩雅丽

 通辽职业学院

 张

 婷

 吉

 林

 《中国梦》

 朱旭升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李

 雪

 黑龙江

 《出征》

 赵震宁

 黑龙江工业学院

 孟宪华

 黑龙江

 《中国力量》

 卜

 彬

 黑龙江工业学院

 孟宪华

 黑龙江

 《我们的升旗仪式》

 张雨生

 黑龙江工业学院

 孟宪华

 黑龙江

 《抗美援朝 保卫国家》

 刘增亨

 哈尔滨学院

 孙国辉

 江

 苏

 《国泰民安奔小康》

 朱

 璇、蒋禹凡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顾媛媛

 江

 苏

 《黄金时代》

 胡佳睿

 南京林业大学

 孙献华

 浙

 江

 《隐绿·穿花·饮露·对吟》

 李

 翔

 中国美术学院

 韩

 璐

 浙

 江

 《坚守 2020》

 林

 郡

 温州大学

 黄

 良

 安

 徽

 《祈福》

 杨

 静

 阜阳师范大学

 魏

 亮

 安

 徽

 《老巷交响曲》

 魏梦坤

 安徽大学

 刘

 权

 江

 西

 《红色记忆组画》

 肖圣隆

 井冈山大学

 曾向阳

 江

 西

 《城市》

 彭

 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支

 林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江

 西

 《新长征》

 韩思语

 赣南师范大学

 陈

 勇

 江

 西

 《渔舟唱晚》

 吴佳炜

 南昌航空大学

 徐

 晶

 山

 东

 《船三》

 陆友礼

 青岛大学

 李金芑

 山

 东

 《海味》

 王新宇

 曲阜师范大学

 张忆菲

 湖

 北

 《聚焦·共抗疫情》

 张清港、叶庆欣

 汉江师范学院

 黄新霞

 湖

 北

 《春之圆舞曲系列(组图)》

 李梓逸

 湖北美术学院

 查

 赛

 湖

 南

 《小都掠影》

 刘

 垚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本科)

 刘上冰

 湖

 南

 《逆行者》

 陈

 娜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刘

 双

 湖

 南

 《坚守》

 叶阳天

 湖南科技大学

 王亚楠

 重

 庆

 《水墨人家》

 任丽莅、秦源茂

 重庆师范大学

 李

 赓

 重

 庆

 《时光荏苒•秋焰系列》

 周山琰、刘

 汉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葛

 冰

 四

 川

 《校园小景》

 李

 言

 四川大学

 令狐波

 贵

 州

 《午后时光》

 陈

 欣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

 娟

 云

 南

 《建房》

 王

 跃

 昆明学院

 董劲峰

 甘

 肃

 《甘南人民生活组画》

 牟红晶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张志宁

 新

 疆

 《玲笼》

 许洪珲

 新疆师范大学

 于海燕

  绘画二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北

 京

 《感风》

 邱

 婧

 首都师范大学

 韦红燕

 河

 北

 《秋收》

 闫慧怡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刘志甜

 河

 北

 《别怕,疫情面前我 刘怡然

 邢台学院

 李婷花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们还有你》

 山

 西

 《军姿》

 李彦遐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贾卓娅

 山

 西

 《暮色雪域》

 李俊如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刘继军

 山

 西

 《云端上的云冈》

 李

 婷

 山西师范大学

 赵廷仁

 辽

 宁

 《祥和共生》

 王雨琪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张玉梅

 辽

 宁

 《勋章》

 李泽诠

 辽宁科技大学

 邱丽杰

 辽

 宁

 《街角》

 李成辉

 沈阳大学

 刘志艳

 吉

 林

 《粉末春秋》

 刘馨茹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王

 岩

 吉

 林

 《船》

 朱明月

 吉林艺术学院

 何

 军

 黑龙江

 《屋舍》

 张

 雨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王慧颖

 黑龙江

 《奉献》

 时昊月

 东北石油大学

 刘

 湘

 上

 海

 《韵》

 孙

 振

 上海电力大学

 姜

 川

 浙

 江

 《育人之问》

 徐柳文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胡林慧

 安

 徽

 《清泉侧畔读书声》

 鲍文锴

 安徽新华学院

 王维华

 福

 建

 《“疫”不容辞》

 余慧榕、吴劲屹

 福建师范大学

 王忠民

 福

 建

 《市井生活》

 许文鹏

 福建师范大学

 王裕亮

 福

 建

 《年华》

 周维维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孙

 照

 江

 西

 《我的大学课本》

 高大成

 华东交通大学

 汪

 鸿

 江

 西

 《疫情战士》

 吕朝阳

 华东交通大学

 陈慧昭

 山

 东

 《吻》

 鞠传霖

 山东农业大学

 鞠达青

 山

 东

 《使命》

 邹家宗

 山东农业大学

 张

 丽

 山

 东

 《我辈与祖国共奋进》

 陈雪琪

 山东管理学院

 戴文哲

 河

 南

 《新鲜水果》

 宋

 念

 河南理工大学

 王

 海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河

 南

 《筑梦新丝路》

 李东柏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孙慧霞

 河

 南

 《丝路巡礼》

 桓曼莉、杨梦晓、 钱梦雪

 郑州师范学院

 左晓超

 河

 南

 《古刹一景》

 陈

 雄

 周口师范学院

 杨玉振

 湖

 北

 《致敬最美逆行者(组画)》

 樊月月

 黄冈师范学院

 冯松涛

 湖

 南

 《梦境》

 胡梦哲

 湘南学院

 李

 齐

 湖

 南

 《呼吸》

 唐

 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迟洪燕

 广

 西

 《喜迎元宵》

 李建清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

 欣

 广

 西

 《回花山》

 吴

 蝶

 广西大学

 吕

 峰

 四

 川

 《中国速度——高铁时代》

 张

 媚

 四川轻化工大学

 牛

 杰

 贵

 州

 《山谷清音》

 余方丽

 凯里学院

 应

 举

 贵

 州

 《记“疫”3》

 谭

 净、赵

 晖

 贵州大学

 耿

 翊

 云

 南

 《和衷共济——砥砺前行》

 土丹妮

 曲靖师范学院

 袁

 敏

 陕

 西

 《长城》

 王

 颖

 西北工业大学

 于凤丽

 陕

 西

 《黄土地的主人》

 张子豪

 延安大学

 郭丽娟

 甘

 肃

 《石窟印象》

 卢

 玲

 兰州交通大学

 折文菁

 兵

 团

 《天山月夜》

 吴

 琼

 石河子大学

 李

 军

 绘画三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北

 京

 《展望未来》

 李

 可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河

 北

 《未来海底城市》

 张凯旋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内蒙古

 《太阳姑娘》

 张

 旭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吉

 林

 《林间趣事》

 王乙晴

 吉林建筑大学

 江

 苏

 《渔港》

 骆燕婷、张

 婕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浙

 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张纪朋

 浙江师范大学

 福

 建

 《坐看山水,饮茶亭间》

 吴林悦

 龙岩学院

 河

 南

 《沙丘》

 李瑞哲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

 南

 《盛世繁华·筑梦忙》

 马

 乐

 南阳理工学院

 湖

 北

 《游客照》

 王丁宁

 湖北工程学院

 湖

 北

 《海平面·靠岸》

 刘

 婉

 中南民族大学

 湖

 南

 《楚辞》

 侯泓悦、陈诗婷

 长沙师范学院

 广

 东

 《悬空的仙人掌》

 王

 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

 东

 《工业节奏》

 黄

 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

 东

 《羽箭雕弓》

 吴欣洋

 中山大学

 海

 南

 《舂米》

 王美妹

 琼台师范学院

 四

 川

 《秋实》

 刘冰雪、侯沁宏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

 南

 《哈尼人家》

 李

 情

 玉溪师范学院

 云

 南

 《祭》

 普莹莹

 楚雄师范学院

 陕

 西

 《春》

 袁梦茹

 西北政法大学

 青

 海

 《荷花鲤鱼图》

 王吕功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宁

 夏

 《守望家园》

 赵鸿语

 宁夏师范学院

 香

 港

 《老干媽》

 陈思齐

 香港中文大学

 香

 港

 《木偶游戏》

 钟卓君、张子晴、许纯慧、单子盈

 香港公开大学

 澳

 门

 《众数 No. 6》

 郭梦垚

 澳门大学

  书法、篆刻一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天

 津

 《摘抄孟子语录》

 安良丰

 天津大学

 秦

 伟

 上

 海

 《文心雕龙》

 李贻奇

 华东政法大学

 王

 玺

 上

 海

 《王紫萱印稿》

 王紫萱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张夕辰

 江

 苏

 《李白将进酒》

 王

 哲

 江苏海洋大学

 王

 衍

 江

 苏

 《楷书韩愈师说》

 肖逸尘

 南京林业大学

 吴

 勇

 浙

 江

 《红色印迹》

 陈鹏凯

 浙江师范大学

 徐丹旭

 安

 徽

 《小楷<楚辞>节选》

 孙梦涵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陈

 磊

 江

 西

 《节选<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 后党员的回信>》

 郭

 昱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常雪超

 江

 西

 《山谷题跋》

 刘

 俊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声林

 山

 东

 《大学节选》

 田忠乐

 齐鲁理工学院

 王宁宁

 河

 南

 《杜甫客至》

 王文博

 河南大学

 赵振乾

 河

 南

 《东观余论选录》

 刘春怀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孙全杰

 湖

 北

 《世说新语数则》

 程警军

 湖北理工学院

 吴永斌

 湖

 北

 《邹忌讽齐王纳谏》

 郑

 梦

 三峡大学

 任晓明

 湖

 南

 《陈智勋印稿》

 陈智勋

 邵阳学院

 无

 重

 庆

 《仲尼弟子列传选抄》

 钱泓澍

 西南大学

 魏华利

 四

 川

 《满江红》

 冯

 艳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屈培泉

 四

 川

 《省心录》

 车时健

 成都师范学院

 刘李文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四

 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录》

 蒋俊文

 西华师范大学

 刘清扬

 陕

 西

 《行书》

 赵鹰田

 西安工业大学

 牛似宝

 陕

 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梁天赐

 西北工业大学

 白

 慧

 陕

 西

 《节录容斋随笔》

 孔祥乐

 西安工业大学

 于唯德

 甘

 肃

 《励志颂》

 王睿奇

 河西学院

 李

 冰

 青

 海

 《兰亭诗序》

 雷登峰

 青海师范大学

 雷义林

  书法、篆刻二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北

 京

 《西江月》

 张楚燮

 北京化工大学

 季百春

 北

 京

 《辛弃疾爱国诗词选抄》

 侯安琪

 北京联合大学

 姜

 文

 北

 京

 《篆刻作品》

 曹海坤

 北京城市学院

 张红军

 天

 津

 《浩苒古玺印选》

 杨浩苒

 天津理工大学

 刘

 群

 河

 北

 《大道之行也》

 秦

 鑫

 保定学院

 张洪威

 河

 北

 《论用笔》

 熊雅琦

 河北美术学院

 成

 欢

 山

 西

 《印昊纂刻》

 李

 辕

 太原科技大学

 刘

 斌

 辽

 宁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录》

 景彦香

 沈阳师范大学

 于政泉

 辽

 宁

 《任宇篆刻》

 任

 宇

 渤海大学

 陈国成

 吉

 林

 《千字文·节临》

 柏

 旭

 长春建筑学院

 刘珊珊

 上

 海

 《山居秋暝》

 倪家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唐存才

 江

 苏

 《东坡题跋数则》

 洪

 艺

 江苏师范大学

 马

 亚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指导教师

 安

 徽

 《晁错论》

 石锦豪

 安徽新华学院

 江健龙

 福

 建

 《古诗二首》

 萧毅岚

 闽南师范大学

  福

 建

 《汀州诗选》

 叶芷毓

 三明学院

 连长生

 江

 西

 《苏步阁制印留痕》

 刘

 鹏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常雪超

 山

 东

 《行书唐诗》

 张晓微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

 磊

 山

 东

 《文心雕龙大篆集联》

 简

 露

 曲阜师范大学

 乌

 峰

 山

 东

 《拟赵撝叔行书意作石涛题画诗一首》

 贾宪旺

 临沂大学

 刘希龙

 河

 南

 《颜氏家训选句》

 王柏涵

 河南大学

 池现平

 河

 南

 《登总持阁》

 王留辉

 南阳职业学院

 李文群

 湖

 北

 《华中师大赋》

 吴

 昊

 华中师范大学

 钟德涛

 湖

 南

 《书谱节录》

 肖

 坤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肖新来

 湖

 南

 《抗疫英雄》

 邱

 澎

 长沙师范学院

 肖立军

 湖

 南

 《文心雕龙情采篇》

 黄明珠

 湖南师范大学

 江

 波

 广

 东

 《将进酒》

 彭

 兴

 韩山师范学院

 黄宝蓉

 广

 东

 《砥柱铭》

 朱振泽

 中山大学

 梁炳伦

 广

 东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莫镇雨

 肇庆学院

 蔡卡宁

 重

 庆

 《大鹏赋并序》

 刘思铄

 重庆师范大学

 巨雅婵

 陕

 西

 《魏碑春秋繁露节选》

 刘

 昊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蔚

 珺

 陕

 西

 《雪纯印痕》

 禹雪纯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刘

 义

 兵

 团

 《行书作品》

 樊奕岑

 石河子大学

 李

 子

 书法、篆刻三等奖

 (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地区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

 地

 区

 作品名称

 作者

 学校名称

 北

 京

 《永州八记二则》

 温先涛

 首都师范大学

 天

 津

 《张悦鹏篆刻》

 张悦鹏

 天津大学

 河

 北

 《岳阳楼记》

 刘宗翰

 燕山大学

 河

 北

 《古诗三首》

 王子墨

 河北师范大学

 山

 西

 《战疫》

 杨

 军

 太原师范学院

 山

 西

 《王维<山中>》

 张

 浩

 山西大学

 辽

 宁

 《曹娥碑》

 叶青林

 锦州医科大学

 黑龙江

 《沁园春·雪》

 郄家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安

 徽

 《共和国的将军·金寨十大将军印选》

 冯慧敏

 安徽财经大学

 安

 徽

 《篆书对联》

 任俊毅

 淮北师范大学

 河

 南

 《沁园春.长沙》

 宋雨倩

 河南大学

 广

 西

 《颂时代楷模黄文秀诗两首》

 周春潮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

 西

 《文无印记》

 何

 汇

 北部湾大学

 海

 南

 《书为心画》

 张一博

 海口经济学院

 重

 庆

 《古诗两首》

 石鹏毅

 重庆师范大学

 贵

 州

 《隶书,清人项黻七绝一首》

 李德秀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

 州

 《浣溪沙》

 龙昌华

 贵阳学院

 贵

 州

 《陋室铭》

 邓

 丹

 安顺学院

 云

 南

 《隶书...

篇二:新长征文艺作品

eview 广电时评 |

 25

 24 |

 广电时评 review文 |

 王继红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小故事传递大情怀“红军历史,艰辛寻道;英魂浩气,神圣所褒。”8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英雄史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长征主题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在央视各个频道以及部分卫视频道全天特别是黄金时段集中展播。广告把握时度效,以创新的宣传手法、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再现长征故事,在带领观众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的同时,也在着力向世人传播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取材见微知著,以小故事讲好长征大情怀。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取材于现行小学教材同名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炊事班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而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舍己为人牺牲了自己。广告中老班长因饥饿而变得蜡黄的面容、深深凹陷的眼眶以及干裂的嘴唇令人难以忘记,老班长倒下的瞬间更是让人热泪盈眶。这则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感人的长征故事,使伟大的长征精神直击心灵,集艺术性、创新性于一身,更富表现力和感召力。公益广告以鱼钩为线索,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长征途中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红军战士。在短短不到两分钟的情节里,凸显了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这样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付出巨大牺牲的一个缩影。广告利用小场景还原大历史,再现了那段“爬冰山,阴凝雪漫;过草地,云卷雾颻;闯渡口、飞翎惊诧;蹚沼泽、蜃龙瘴歊”苦难与辉煌的历史篇章。创新表现形式,艺术性再现革命历史题材。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发展的源泉、前进的动力。广告是创意产业,公益广告制作需要创新性地将作品的主题与艺术手法、表现形式创造性结合,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标语式、口号罗列式的宣传手法,创新性地将长征主题、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通过真人演绎、历史再现的艺术手法,在短时间内为观众再现了一段长征途中的故事,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红军战士形象,形象具体地阐释了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通过微电影这种公益广告表现形式,艺术性再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也契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故事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不仅适合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统媒体播出,也适合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上观看,大大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力。融合时代主题,继往开来地弘扬长征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从少年朗朗的读书声切入历史故事,以步履蹒跚、白首迟暮的老红军将锈迹斑驳的鱼钩放入博物馆,并接受少先队员们的敬礼结束。正如广告语所说“历史不仅只被陈列,精神应当世代传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重提长征精神,恰是因为我们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途中,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感人的长征故事,使伟大的长征精神直击心灵,集艺术性、创新性于一身,更富表现力和感召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让我们在铭记长征历史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启迪我们在新长征路上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COmmenT 节目评析

  review 广电时评 |

 25

 24 |

 广电时评 review文 |

 王继红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小故事传递大情怀“红军历史,艰辛寻道;英魂浩气,神圣所褒。”8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英雄史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长征主题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在央视各个频道以及部分卫视频道全天特别是黄金时段集中展播。广告把握时度效,以创新的宣传手法、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再现长征故事,在带领观众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的同时,也在着力向世人传播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取材见微知著,以小故事讲好长征大情怀。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取材于现行小学教材同名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炊事班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而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舍己为人牺牲了自己。广告中老班长因饥饿而变得蜡黄的面容、深深凹陷的眼眶以及干裂的嘴唇令人难以忘记,老班长倒下的瞬间更是让人热泪盈眶。这则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感人的长征故事,使伟大的长征精神直击心灵,集艺术性、创新性于一身,更富表现力和感召力。公益广告以鱼钩为线索,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长征途中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红军战士。在短短不到两分钟的情节里,凸显了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这样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付出巨大牺牲的一个缩影。广告利用小场景还原大历史,再现了那段“爬冰山,阴凝雪漫;过草地,云卷雾颻;闯渡口、飞翎惊诧;蹚沼泽、蜃龙瘴歊”苦难与辉煌的历史篇章。创新表现形式,艺术性再现革命历史题材。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发展的源泉、前进的动力。广告是创意产业,公益广告制作需要创新性地将作品的主题与艺术手法、表现形式创造性结合,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标语式、口号罗列式的宣传手法,创新性地将长征主题、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通过真人演绎、历史再现的艺术手法,在短时间内为观众再现了一段长征途中的故事,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红军战士形象,形象具体地阐释了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通过微电影这种公益广告表现形式,艺术性再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也契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故事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不仅适合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统媒体播出,也适合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上观看,大大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力。融合时代主题,继往开来地弘扬长征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从少年朗朗的读书声切入历史故事,以步履蹒跚、白首迟暮的老红军将锈迹斑驳的鱼钩放入博物馆,并接受少先队员们的敬礼结束。正如广告语所说“历史不仅只被陈列,精神应当世代传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重提长征精神,恰是因为我们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途中,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感人的长征故事,使伟大的长征精神直击心灵,集艺术性、创新性于一身,更富表现力和感召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让我们在铭记长征历史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启迪我们在新长征路上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COmmenT 节目评析

篇三:新长征文艺作品

16/314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歌剧《长征》述评 ◎ 向延生长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震惊中外的政治军事壮举。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的佼佼者当然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诗词,音乐方面对这些诗词谱写的独唱与合唱歌曲也在广泛传唱。1965 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为萧华的词作谱写的《长征组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拍成了影片。而 1951 年 8 月 1 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时的大北京人艺包括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戏曲团、管弦乐团等,院长是李伯钊;1952 年仅以话剧团为基础新组成的小北京人艺,院长是曹禺)创作演出的三幕九场歌剧《长征》则鲜为人知,它是首次以长征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文艺作品,并首次在舞台上展现了毛泽东的形象。这部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创演的作品,汇聚了当时国内许多重要的创作演出人员:编剧是李伯钊、于村、海啸(于村当时是剧院话剧团团长,海啸后来担任过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李伯钊当时聘请的军事顾问是聂荣臻元帅和萧华、陈锡联、李涛上将;作曲者是梁寒光、贺绿汀、杜矢甲、陈田鹤、李刚(其中三个人是抗战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四个人是抗战以后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导演是焦菊隐(北京人艺总导演,曾经导演过《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著名话剧)和刘郁民(后曾任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担任指挥的是黎国荃与李德伦,都是中国音乐界的大指挥家;伴奏的是这个剧院的管弦乐团(源于 1946 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团长是贺绿汀);主要演员有英若诚(后来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于村、谷风、方晓天、莫桂新、李稻川、管林、姚学言、石一夫等;剧中登台的人物有近百人次,演出阵容非常庞大。此剧的主要编写者是著名的红军文艺战士李伯钊。李伯钊 1911 年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25 年在家乡重庆加入了共青团,同年从上海去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30 年回国后不久进入江西苏区,转为共产党员。能歌善舞的李伯钊,很快就与石联星、刘月华成为苏区著名的三大歌舞明星,还曾任工农剧社的社长、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校长。在苏区的时候,她就参加了创作和演出《我 — 红军》《战斗的夏天》等红军剧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提议创办了培养文艺干部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我的父母有幸跟李伯钊等人都是鲁艺的创办人。李伯钊1938年在延安写作的一部歌剧《农村曲》,由我的父亲向隅担任作曲。李伯钊不仅熟悉红军,而且经历了长征的全过程,曾随红一方面军艰难地爬过了雪山草地以后,又跟随着红二、红四方面军走过了两次雪山草地,所以从经历到学识,李伯钊都是此剧的最佳编写者。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特别支持此剧的创作,特别批给了当时兼任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李伯钊三个月的创作假。李伯钊在她的文章《我怎样写长征》(于该歌剧首演的那一天 — 1951 年 8 月 1 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中说:“想写长征这个史诗的愿望我在几年前就有了,什么力量让我非写不可呢?我在红军中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第一,红军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兵的。第二,在红军的队伍里,有那么好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和可爱的作风。”“怎么写?写些什么?我熟读了毛泽东《长征》的诗以后,使我更深刻地感觉红军长征的伟大气魄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就用这种精神指导全剧的创作思想,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李伯钊说:“在我心中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声音、表情、作风。这些具有高贵品质,顽强的革命牺牲精神的红军指战员,个个都是可爱的,令人尊崇的,富有思想的人物。许多好心的朋友劝我以话剧的形式来写这个题材,说写话剧比写

 CHUANGZUOPINGTAN 论坛 15歌剧方便一些,而且限制也少一些。这理由我也是承认的,但我舍不得我至今还会唱的那些红军歌。我以为歌剧是戏剧艺术中最优美的形式,也是人民最喜爱的戏剧艺术。”

 “这部歌剧写作的酝酿期间,从讨论全剧的梗概、人物、结构,一直到剧本完成,我和于村同志、海啸同志三人并列为编剧,始终是合作的。我写完之后,交给他们二人阅读、修改,然后再由我来定稿,使剧本结构紧凑和更歌剧化,更适合作曲者的要求。”“军事方面的问题,我请教最多的是聂荣臻同志,萧华同志,陈锡联同志,李涛同志,这四个人都列席了这个歌剧的军事顾问,否则作战命令我也不会下。在戏剧文学创造方面,我还请教了老舍和曹禺两位先生。从结构到人物都交换过意见,有时我索性把腹稿念给他们听,他们说有点意见,我心里就高兴。特别是某一场,我不止一遍地念给他们听,他们都说成了,我才放心。”该剧从小处入手,塑造了红军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苏区的群众、红军基层的指战员、团师级指挥员到最高领袖毛泽东;展现了长征中的重要片段,包括告别苏区群众开始长征、突破湘江封锁线、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打骑兵、会师陕北等,表现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和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此剧的一个特色,就是全剧始终没有出现过任何的敌人和反面角色,因为作者要把所有的篇幅都留给各色各样的红军长征英雄和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但是观众在剧中仍然能够看出场场有敌情、有战斗、有对反动派斗争的决心。此剧的一个亮点,就是李伯钊创造性地把领袖人物毛泽东首次搬上了文艺舞台。由于剧中没有安排毛泽东歌唱,李伯钊就把这个重要角色安排给著名的话剧演员于是之(北京人艺的头牌话剧演员,主演过话剧《龙须沟》)扮演。虽然此剧中的毛泽东只有一句台词:“同志们,祝你们成功!”(在抢渡大渡河一幕中出现)但当时已是共青团员的于是之,仍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投入到角色的准备酝酿中去。为此,他阅读毛主席著作,多方收集毛泽东的照片进行端详,聆听毛泽东讲话的录音,但是心里仍然没有底,感觉张不开口、迈不出腿。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借着剧院的军乐队去中南海为毛泽东会见西藏班禅喇嘛奏乐的机会,混进了军乐队的行列中,站在那里近距离地观察了毛泽东的神情风采,亲耳聆听了毛泽东说话的声音,观看了毛泽东行走的步态,最后才在文艺的舞台上圆满地完成了这个演出任务。此剧的主要作曲者梁寒光,结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二期的高级班,是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的弟子。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作了两部歌剧《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后来他还担任过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广州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据梁寒光说,此剧是突击性的任务,作曲的时间总共只有四个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向外国学习、与世界接轨的思想指导下,他们试图采用西洋正歌剧的形式来给此剧作曲。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他们对这种外国歌剧的把握显然还有些力不从心,未能熟练地驾驭这种基本没有说白的外来艺术形式。此剧的大多数作曲者,虽然都具有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经历,但并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更没有经历过万里长征,所以他们对红军和长征的生活体验都很不够,没有能够通过提炼、概括和升华,来更深刻圆满地表现长征这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从事歌剧的音乐创作,需要许多音乐素材,但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极度地缺乏。比如说红军歌曲,当时都流传在一些红军指战员的口头、脑袋里,还没有出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本《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集》是 1956 年才出版的。好在李伯钊会唱许多红军歌曲,而且还是一些红军歌曲的编写者,所以此剧里引用的红军歌曲,主要都是来自于李伯钊的演唱与口传心授。那时中国民歌的收集也还没有起步,民歌的素材也很稀少。来自延安鲁艺的作曲者对陕北民歌较熟悉,剧里的兴国山歌则是李伯钊唱给作曲者听的。另外,表现红军穿越彝族地区时需要一些彝族的音乐素材,为此他们跑到北京民族学院找到了两位能歌善舞的彝族教师,记录了他们唱的彝族民歌 ,这才解救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2016/316在三幕九场歌剧《长征》紧张的作曲过程中,梁寒光写作了前五场就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后四场的作曲是由当时剧院里的贺绿汀、杜矢甲、陈田鹤、李刚继续完成的。这几位也都是音乐名家,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又是多人接力集体从事创作,全剧的音乐在布局方面显得有些统筹、协调得不够。按照李伯钊的创作意图,这部歌剧要用不同特点的地域音乐,来标志、体现红军长征中所途经的不同地区。如江西苏区的红军歌曲、兴国山歌、福建民歌、彝族民歌、陕北的信天游等,这些歌曲让观众感到十分的亲切、熟悉。另外,根据歌剧创作的特点,此剧的音乐运用了很多情绪饱满的合唱。从一开始,歌剧就用齐唱与四部大合唱的形式,两遍演唱了毛泽东的诗词名作《七律·长征》,到最后《伟大的会师》,全剧至少有八首合唱曲,再加上大型管弦乐队的演奏,所以此剧具有雄伟磅礴的气势,演出时很受观众的欢迎。歌剧《长征》在排练的过程中,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贺龙等人都曾经来到剧场观察指导,李伯钊还到周恩来的家里讨论剧本直至深夜,北京卫戍区也派人协助这些演员进行了军训。所以 1951年 8 月 1 日歌剧《长征》在北京青年宫首演的时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都出席观看,在当时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强烈反映。根据我去国家图书馆查阅《人民日报》当年刊登的演出广告,歌剧《长征》到 10 月 13 日已经演出了五十多场,可谓盛况空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为此专门召开了座谈会,该协会的《人民音乐》三卷一期(1951 年 10 月出版)还刊出了歌剧《长征》笔谈专栏,发表意见的有中国音协的领导人吕骥、马可、赵沨、李元庆,该剧的编演者梁寒光、陈田鹤、潘英锋,音乐界的专家学者陆华柏、夏之秋、章彦、沈知白、苏夏、沈湘等人。大家都认为,《长征》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创作题材,剧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负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通过九个宏伟的舞台场景和许多深情意浓的歌唱,展现了长征途中红军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前进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形象在舞台上出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是西洋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并不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由于当时舞台工作不熟练以及换台时间较长,造成了演出不连贯等问题,还需要改进。初演的歌剧《长征》,由于写作得较为匆忙,作者都认为初演以后还要修改加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保存的 1951 年 10 月在北京出版的歌剧《长征》演出本,就写明这个剧本是未定稿。此外,初演的歌剧《长征》里面,主要表现的是红军的普通战士和中下级的指挥员,军以上的高级干部只出现了毛泽东一个人。所以毛泽东观看了歌剧《长征》的首演后,曾经让他的女儿捎信给作者李伯钊,说不要太扩大他个人的作用。林彪则建议剧里应该表现遵义会议。李伯钊决定再写一个话剧版的《长征》,可是自她改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后工作繁忙,丈夫杨尚昆“文革”一开始又被“打倒”,李伯钊无辜地受到牵连,被批斗、抄家,《长征》的修改稿也荡然无存。在长期被关押的非人道待遇里,李伯钊患了脑血栓等多种疾病,生活都难以自理。1973 年周恩来支持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李伯钊以坚强的毅力,仅凭着头脑里的记忆,在监禁地山西临汾重启了话剧剧本的创作。粉碎“四人帮”回到北京以后,李伯钊在与伤残顽强斗争的同时,由助手协助,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八易其稿,完成话剧版《北上》。这部八场话剧,根据杨尚昆的意见改为从遵义会议写起,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对长征的表现都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地,展现了长征更为广阔的历史画卷,并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在舞台上出现了朱德、周恩来等更多的领袖人物。1982 年《北上》公演仅三年后,李伯钊病故于北京,但是她终于完成了历史的托付和自己的夙愿。

  [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 ]

推荐访问:新长征文艺作品 文艺 新长征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