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9篇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公安机关关于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调研报告公安机关关于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矛盾纠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机关关于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调研报告 公安机关关于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矛盾纠纷的增多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制约因素,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着从“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就公安机关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研判、预警及应急处置对策进行初浅探讨。一、加强领导,落 实责任,为社会矛盾纠纷化 戆 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胡 岣 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稳定 蜂 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 弪 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
皎 积极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 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 А 定是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
晕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强化对 茯 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作为重 蔌 点之重,主要领导主动了解 逛 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 奔 问题,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 矛盾,在加强对矛盾纠纷排 查调处工作领导体系建设方 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 瓯 组织领导,列为“一把手” 飘 工程。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 焯 会矛盾纠纷,就必须要建立 通 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机 玻
制。我局制定出台了《南丰 挤 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矛 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 好 ,成立了县委常委、公安局 伢 长任组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 蝙 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 还 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亲自 抓,单位部门领导各负其责 至 ,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 ⑾ 对一级负责”,把矛盾纠纷 搅 排查调处落实到点、到人。
蔼
整合有效力量,加强责任 殄 落实。一是整合有效资源。
涮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整合社 惹 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与县直 瞌 各部门、各乡镇的联系协作 货 ,特别是与各乡镇的信息维 稳员、司法所、人民调解委 д 员会的联系,深入了解矛盾 簇 纠纷的源头并积极应对分类 处置。二是实行领导包片责 纣 任制。明确“一个片、一名 领导,一个村、一名民警” 针 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四包 责任机制”,即包矛盾纠纷 粢 排查化解,包较大矛盾纠纷 潸 不出乡镇,包无群体性上访 脉 事件,包无重大恶性事件发 彐 生。三是建立公安内部的指 事 挥体系。对于社会矛盾纠纷 赜 的排查化解要实现快速有效 R ,就必须要建立统一指挥、 桦 各司其职、步调一致、运转 励 高效的处置机制。由指挥中 蕴 心统一指挥,及时调集各部 挲门、各警种,形成分工负责 奋 、密切协作的机制。
实行 雯 绩效考核,落实责任倒查。
镞 根据每年每个阶段的不同情 眭 况,调研思考新情况新问题 ,制定一个目标管理方案。
皇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稳任 钳 务列为硬指标,同其他公安 岜 业务
工作一起量化核分,定 期考核,褒优贬劣,对因工 死 作不到位,发生到市、赴省 煞 或进京越级上访、重复上访 墙 等重点现象的实行一票否决 履 。并建立严格的维稳责任追 究机制,由督察大队对每起 骈 事件的起因、经过、处置情 博 况、责任划分等写出专题报 あ 告,会同纪检监察、政工、 逄 信访等科室提出处理意见, 按照“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黩 责任未追究不放过,追究不 迸 到位不放过”的原则,追究 擎 有关单位、部门领导以及直 髋 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超 前防范,深化排查,为掌握 社会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动 蜃 态基础 省委常委、政法委 溧 书记、公安厅长舒晓琴曾指 缙 出,矛盾纠纷能否超前处置 褛 ,首先取决于能否超前发现 涉 和超前排查,要在第一时间 ⒋ 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 瑰 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 异动先知。只有及时掌握矛 钌 盾纠纷的案情和进度,做到 啥 底数清楚,才能为及时化解 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和 园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 坚实的动态基础。
构筑社 蛹 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一是 * 建立以民声为主导的排查网 粱 络。积极开辟“民声通道” = ,利用日常管理、服务、调 研摸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 神 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广泛搜 ㄎ 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 ⒍ 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 り 掌握全县社会治安动态,有 ю 效摸排各种纠纷、矛盾,及 伐 时捕捉和把
握群众的呼声需 嗝 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 髡 的苗头倾向,获取民众信息 べ 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社会 吱 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做到 “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 以企事业单位主导的排查网 俘 络。大力推进县、乡两级调 敢 处服务实体化建设,推动向 则 事业单位方向发展,建立企 验 事业单位和公安部门等实行 琨 联动机制,针对企事业单位 斟 改制中出现的复杂矛盾纠纷 讫 、或群访群诉案件,及时与 所在地的派出所、劳动保障 和救助服务所等单位取得联 州 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三是 蘼 建立村组基层排查网络。以 堠 村为主体,健全矛盾纠纷排 娈 查化解领导小组职责,同时 鹿 吸收三老加入,发挥村“平 安协会”作用,以各村民小 组信息员排查出来的矛盾纠 为 纷进行分类排队,理出轻重 瘌 缓急,按照“依法、及时、 ┷ 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 藤 结合”的原则,做到“解决 郗 老问题,化解新矛盾”,达 鲱 到“人不出村,事要解决” 鸦的目标。
创新社会矛盾纠 纷排查方式。一是会议座谈 贷 排查。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 彘 热点问题,列如,土地征用 辅 、城镇拆迁、重点项目建设 塄 、企业改制等,主动邀请县 髫 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 赂 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 馍 部、离任老干部、群众代表 Y 及法庭负责人等召开座谈会 惟 ,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存在的 覆 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为进 婆 一步排查了解矛盾纠纷的细 眙 节情况提供线索。二是当面 恻 交流排查。把平时有矛盾纠 阡 纷的人和事作为排查重点, 巩 采取“面对面谈心、心贴心 谖 交流”的方式,
当面解疑释 嘿 惑,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估 ,深入了解他们心中的怨愤 胜 和不满,及时掌握发生矛盾 壑 纠纷的过程,真正打消群众 宿 顾虑,使他们道出矛盾纠纷 糟 的前因后果,道出期望解决 蚂 矛盾纠纷的具体要求,增强 汇 了排查矛盾纠纷的针对性。
哂 三是侧面走访排查。采取换 聆 位排查的方式,主动走访不 郾 涉及矛盾纠纷双方利益关系 束 的第三方,从侧面了解矛盾 纠纷发生的诱因和涉及范围 憨 ,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 哏 结,使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 钲 纠纷通过走访知情人得以系 葫 统彻底的了解,进一步调处 甍 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证据。
捺 四是接待来访排查。进一步 完善来访接待制度,确定专 险 人负责来访接待和信息传递 篚 。要求民警认真接待来访群 ベ 众,详细询问发生矛盾纠纷 驿 的过程,并如实进行记载, ウ 及时上报,研究解决。
理 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摘 一是建立民情报告制度。在 誉 明确各村组民情联络员的基 骜 础上,各村民情联络员须于 软 每日将本村当天发生的大小 朋 各类矛盾纠纷及其调处情况 隅 、民情民意情况、信访苗头 霸 情况通过电话方式的上报辖 区民警,以便及时发现、撑 商 握信息,做到不失察、不失 倚 控、心中有数。二是实行建 诘 档立卡制度。对有矛盾纠纷 纠 苗头的社区、村、户逐一登 匙 记造册、建档立卡,对排查 谂 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逐案 豳 、逐人、逐项建立工作台账 ナ ,及时掌握案情和进度,做 昴 到底数清楚。三是建立回访 晕 制度。为了巩固工作成效, 卡 确保集中排查调处活动有序 罐 推进,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 斜 想动态,对
已经调处结束的 矛盾纠纷,各派出所应指派 佻 专人跟踪回访,倾听群众的 K 声音,对群众不满意的要重 新制定调处方案,以防事态 的反弹。
做好社会矛盾纠 苡 纷排查大会战。一是结合“ 骥 地毯式”和“亮剑式”开展 柰 排查“会战”。开展矛盾纠 枪 纷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攻坚 战,进行全面重点排查,切 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 O 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同时 金 对可能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杏 情况进行集中排查,把问题 夥 的症结搞清楚,形成全面排 钍 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不断 秘 促进和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工 拆 作。二是结合“敏感期”开 付 展排查“会战”。每到敏感 橛 期和两节、两会期间,都要 泮 集中进行排查“会战”,积 预 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集中 搭 解决重点疑难纠纷,突出排 查长期困扰基层,群体性、 澹 易激化、易上访的纠纷,特 惭 别是城建拆迁、土地征用、 捏企业改制等社会难点、热点 簦 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 攸 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三 鱼 是结合“严打”“创安”进 鳍 行专项排查“会战”。不断 强化各警种的作用,开展“ 骆 命案专项整治”、“两抢专 缀 项整治”、“破案会战”、 “追逃”等专项行动,严厉 侄 打击犯罪活动,形成对不稳 定因素的严加防控,结合以 “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 わ 安家园、平安家庭”为重点 咛 的“创安”活动,进行社会 瓷 治安综合排查。
三、掌握 爽 动态,分析研判,为化解社 ∩ 会矛盾纠纷提供科
学决策依 据 工作经验证明:扎实做 好警情民意的分析和研判工 规 作,就能打造预警灵敏、指 郊 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矛盾纠 曙 纷调处机制,也就能有效地 瓯 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和 哇 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 霄 络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社会 醴 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以 谛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及 髀 三调联动的综合研判网络。
眯 一是横向上,建立以县公安 恽 局为主导,各基层派出所、 各业务科室为主体,人民调 绽 解员、信息员和律师、法律 隼 服务工作者、公证员为基础 髡 的民情研判网络体系。二是 ┆ 纵向上,建立健全县、乡、 楗 村、组四级网络,同时在工 便业园区、企业、集市贸易区 笔 、行业协会、外来工聚居区 函 建立调解研判组织,扩大基 篾 础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
首 三是联动上,矛盾纠纷调解 舴 工作牵扯到基层人民政府、 舜 行政、司法、企事业单位及 鬃 民间组织等,要强化人民调 f 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 酶 者研判的沟通联系,及时分 埒 析矛盾。
建立社会矛盾纠 纷信息研判平台。一是依托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 谰 全县实现治安稳定信息共享 ,提取平台中的情报信息, 蓉 对辖区各不稳定因素特征进 镒 行综合研判,做到有的放矢 配 ,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策略 宥 。二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 严 ,整合社会信息开展战略研 苡 判,积极对互联网的海量信 息
进行搜集、过滤,寻找情 屙 报信息与人员踪迹,从中对 ⑦ 社会治安和维稳等信息进行 发 分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起 彻 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严格 混 实行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 闲 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不稳定因 标 素,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 森 和评估,制定应对预案,以 剜 便在问题发生后可以更及时 窥 、更科学地加以处理。
开 旰 展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会 洋 。对全县的矛盾纠纷发生, 恙 要采取“总体分析、分类分 帱 析、隐患分析、个案分析、 盍研判分析”的方法,逐一定 期分析梳理。一要安排专人 每周对民情进行收集整理, 鸽 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 ゃ 理,及时编写社情动态,每 颦 月进行系统分析研判,对重 榇 大民情信息提出建议和意见 瓢 ,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 胂 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参阅,为 ヰ 领导及时了解工作动态,科 酹 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二 要完善警务室在社会维稳中 较 的第一道分析研判机制,充 涝 分发挥警务室警民恳谈制度 !
,积极参与信访、接访、下 格 访等亲民活动,做到不漏村 榷 ,不漏组,不漏户、不漏人 怄 ,确保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 闲 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 钺 。三要完善对重点不稳定因 岐 素综合研判,把可能引发群 统 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 岔 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 扉 、重点问题分析研判好,真 樾正对当地不安定因素尤其是 岣 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弗 、事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邓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蠓 稳控措施落实在基层,不断 希 提高研判工作的成效。
四 碓 、强化措施,分级预警,为 厄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参考 冥 方案 按照“预防在先、警 雉 示在前”的原则,创新工作 方式方法,完善预警工作体 霰 系。
要建立社会矛盾纠纷 搴 预警信息平台。要紧紧围绕 噢 “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 ⒖ 谐发展”主题活动,深化平 藁 安建设,提高预防化解矛盾 』 能力,建立矛盾纠纷预警信 涠 息平台,针对影响社会稳定 铰 的“热点”、敏感问题的提 甚 前预警,确保“主要敌情全 轿 覆盖、主要社情全掌握、主 斛 要危害全预警”。同时建立 矛盾纠纷信息“零报告”制 砀 度,保持矛盾纠纷报送电话 畅通,遇到节假日必须有人 沐 值班,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应 贪 当及时报告党政主要领导和 浓 分管领导。
要建立完善矛 Γ 盾纠纷四级预警机制。根据 蜀 矛盾纠纷排查结果及研判紧 绱 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运用预警 樯 的形式确定为四个级别,并 明确不同级别预警的责任。
稻 一级预警:矛盾纠纷事项尚 典 未激化,在事发地能够化解 粮 ,保持稳定的,发布为一级 碇 预警警报,责任人立即到位 皮 ,靠上做工作,确保把矛盾 乡 化解在本地。二级预警:矛 盾纠纷能在事发地解决,但 毋 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指导 髅 的,发布二级预警警报。事 蠛 发单位要及...
篇二: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分类号:D61
密级:
公开 UDC:
101
学校代码:
11832
河北经贸大学 文 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硕士)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 An Analysis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Age
作 者 姓 名 :
徐鹏飞 指 导 教 师 :
张 战 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
2019 年 5 月
二〇一九 年 五 月 三十 日
学 位 论 文原 创 性 声 明 本 人所 提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 新 时 代 中 国 社 会 主 要 矛盾 分析 》,是 在 导 师 的 指 导下,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所取 得 的 原 创性成果 。
除 文 中 己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外,本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他 个 人 或 集体 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对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体, 均 已 在 文 中 标 明。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后果 由 本 人 承 担 。
论 文作 者( 签 名); 細 K 指 导教师确 认( 签 名 )
:
^年!
r月P曰 年 J■月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完 全 了 解 河北 经 贸 大学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学 位论文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允 许 论 文被 查 阅 和借 阅 。
本 人 授权 河北经 贸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部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进 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其 它 复 制 手 段保 存、 汇 编 学位论文。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採 朋 冬K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 年女月 众 曰 w/f 年 夕月 如 曰
III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中积累和汲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新时代迎来了新气象,我国在社会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张张成绩单令世人瞩目,生产力水平不能再用落后来描述。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集中表现是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全新的研判,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形成的。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层面来看,归根结底仍旧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趋于多样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瓶颈,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发展生产力上。
本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关于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理论和一些西方哲学家关于矛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第二部分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逻辑,分别从社会生产力维度、人民的需求层次维度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三部分阐释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特征,分别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概述了其科学内涵,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接着又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进行了解读。
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层面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分别从需求层次和人民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详细分析。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从城乡、区域、行业、产业几个典型的不平衡发展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又考察了不充分发展的几种典型表现:创新驱动的不充分,政治上民主与法制不充分、民生发展的不充分,紧接着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原因进行了一一剖析。
IV第五部分针对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相关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系统性分析,我们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党章,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历史史册。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
V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continuously explored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We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and learned some lessons. The new era ushered in a new atmosphere.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A gratifying transcript obtained by China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China"s productivity level can no longer be described by backwardness.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Some problems have arisen in the cours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se problem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arried out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e changes i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did not take plac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change was forme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i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people’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tends to be diversified. Insufficient imbalances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we must ultimately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are analyzed. It includes the theory of the utopian socialist thinker about the future ideal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ome Western philosophers" theory about contradiction.It mainly includes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we study the logic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 It includes realistic logic. The reality logic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social productivity, people"s demand level and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VI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society in the new era. It outlines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imbalance is not fully developed".It uses the idea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The fourth part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two levels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good life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unbalanced under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level of demand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eople in detail. It mainly includ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s,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It analyzes several 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t mainly include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driven,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inadequate legal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n the fifth part, it puts forward some path analysis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 w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The changes in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have achieved another historic leap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written into the party constitution and is always includ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Key words: The new era The Chinese society Main contradiction
VII目
录 摘
要 .................................................................. III Abstract .................................................................. V 1
引言 ................................................................... 1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目的 ....................................................... 1 1.1.3
研究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5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6 1.3.1
研究内容 ....................................................... 6 1.3.2
研究方法 ....................................................... 7 1.3.3
创新点 ......................................................... 7 2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9 2.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 9 2.2
西方思想家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 11 2.3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 13 2.3.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理论 ................................ 13 2.3.2
列宁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 ........................................ 17 2.3.3
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 .......................................... 17 2.3.4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领导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 25 3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逻辑 .................................. 34 3.1
社会生产力维度 .................................................... 34 3.2
人民的需求维度 .................................................... 35 3.3
我国的基本国情 .................................................... 36 4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特征 .................................... 38
VIII4.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38 4.1.1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 38 4.1.2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内涵 ........................................ 40 4.1.3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 40 4.2
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 ............................ 41 5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 43 5.1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 .............................. 43 5.1.1
从需求侧维度分析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表现 .................. 43 5.1.2
从价值取向维度审视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 ...................... 45 5.2
不平衡不充...
篇三: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个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改承诺书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力。下面是美文網小编整理的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改承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改承诺 1】
我是 xx,xx 年 xx 月 xx 日入党,现从事 xxxx 工作。为使自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握其规律和特点,有效地防范和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达到社会稳定工作与形势同步、与 护 时代合拍。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就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 喷 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维稳工作进行探讨。
一、 令 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1、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村矛盾 的中心。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人民种地不再纳税,极大地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地积极性,集中表现为“三多三 少”:种地的多了,弃耕的少了;回来的多了,出去的少 僻 了;开荒的多了,摞荒的少了,因此人民种地热情的剧增 ∶ 与土地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政 硭 策使然。第二轮土地承包以后,原则上是“增人不增地, 骝 减人不减地”,土地政策三十年不变,这
样由于人口的自 然更替造成的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现象越来越突出,矛盾 空 也越来越集中;二是人们惜地、争地现象突出。少数在外 尔 非农业人员因企业倒闭、体制改革等使他们处于温饱的边 蒈 缘,面对取消农业税,种地不再多纳钱的诱惑,使他们也 ㄋ 多方利用关系,回到老家争得一份责任田。三是各类开发 陆 占地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些大 睐 中小企业纷纷入驻,占领了本来为数不多的可耕地,可耕 倜 地的减少和人们种地积极性和热情的极度提高形成极大反 跖 差,因地边地沿引发矛盾纠纷的近年来不断上涨。
2. 忭 复退、伤残、军转人员的问题不容忽视。存在的突出问题 鲟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药费问题。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二 老 等功以上人员的药费要实报实销,像这样的问题即使在发 骨达城市也是无法做到的,何况国家及贫困县,因此作为政 紊 府和民政部门只能是表示一下政府的关心和关怀,要想根 犭 本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其次是下岗军转干部的安置问题 训 ,这个问题日益突出,这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是我国现 铵 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要想妥善解决也不是那一级地方政 府可以解决得了。第三是现役军人的补助问题。这个问题 锫 解决不好、解决不了,将会牵扯到各级党政与群众的关系 券 问题。
3.缠访、闹访、无理上访仍是困扰各级政府的 难题。一是部分上访者由于主观意识不强使然,运用法律 条文中“断章取义”,只注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权利的法 萁 律条款,而忽
视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不达目的不罢 休地进行上访上诉,这部分人员占上访数的多半以上。二 镣 是无理取闹,得寸进尺,认为闹得越大得到的利益就越多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的二审已经判决了还三番五次进 曳 京、上省上访,搞得县、乡工作很被动。三是,由于体制 赚 的原因造成的上访上诉,比如农村电费不同价问题;四是 菊 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上访、群访,比如乡镇八大员、农村 僦 放影员等等。
二、主要原因 1、人们的期望与现实之 υ 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其具体成因在于 乐 :一是人们期望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了经济增长以及客观 刎 条件的改善速度,期望与现实间存在不断扩大的差距,人 匠 们的不满日益增加。二是经济增长速度一旦出现停滞或衰 肓 退时,人们的生活改善就会被中断,但人们的期望仍然在 濠 以经济衰退前的速度增长,结果差距使人们产生受挫感。
喁 三是客观条件没有改善前,所有人的境况都差不多,但是 ╉ 在客观条件迅速改善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酲 ,某些人的改善速度会超过他人,条件改善慢的人就会有 淅 遭受挫折之感或不公平之感,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与反叛 。四是原来没有财富也没有政治权力,但当他们获得经济 翠 资源之后,他们也期待政治权力方面有相应提高,但是这 种变化并没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人因此有地位不协调感, 蚱从而引发不满。
2、成本与收益分配不均衡、不对称也 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成因。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收益 祗 并没有在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和均衡地分配,只是部分社会 邴 成员和经济主体从中受益;另一方 面,经济增长产生的 伺 成本(如房价和生活资料等价格普遍上涨导致生活成本提 Я 高、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等)却由整个社会或另一部分社 蕻 会成员承担。由此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实际收入和生活水 ┸ 平的下降,产生怨恨和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3、基层 绢 干部的工作方法、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提高。有的矛 砑 盾是由于自身处理的不到位,甚至是一味推拖造成的,有 愦 的则是由于基层干部掌握的政策、法律不全面、不透彻, 铉 尤其是新出台的国家政策,造成“老法不顶用,新法不会 摺 用”而引发的。二是基层应对社会矛盾的财力有限,无能 萱 力、没条件完全达到上级要求的标准,因此对待当事人时 谲又有理亏的一面,只能靠做工作,征得对方谅解来解决问 犁 题。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着“标本兼 剃 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坚持不懈”的原则,从多方面 炊 进行应对,努力从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问 乒 题。
1、着力解决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导致的不 Ⅲ 稳定。要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止 逦 社会成员欲望膨胀,尽可能缩小二者的差距;要确保经济 茧 的平稳增长
和持续发展,避免大起大落或停滞衰退给社会 鼐 成员产生受挫感;要引导并调整公众心理,确立新的分配 ㄌ 价值观,提高大家对差距尤其是适度差距的容忍度;要注 雠 重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型,使其能够与经济的发 镀 展相适应,避免相互之间的不协调。要把充分就业作为发 鹃 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追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就 槐 业的不断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经济主体收入增长的均 等 衡以及各相关经济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使大家能够 苕 切实和均衡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均衡分配经济增长 惋 的收益和成本,避免因这种分配的不均衡而产生矛盾和冲 既 突。
2、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一是针 宸 对当前人们的“断章取义”现象,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 忒 普法宣传力度。二是针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规范、影响 芘 干群关系这一现象,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三是针 镧 对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现象,推进执法规范建 亭 设。
3、完善制度,强化排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腑建立超前联动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主动出 按击,准确排查。深入乡村和社区街道,面对面地与群众交 ホ 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 栖 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 涡 影响本
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及早发 娜 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流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 不留死角。二是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 嫖 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办法,妥善加 畛 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村民委员 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等形式,协调 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成 В 为保障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三是继续加强 村 定期接访制度和领导包保典型案件制度。这项制度已经在 机 实践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定期接访和领导包案体现了政 熵 府的一种态度,体现了工作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会化解 厘 上访人的敌对情绪,有利于进一步做到沟通工作。
4、 浇 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基层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是选准基 ㄕ 层班子。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 抽 培养进班子,有效解决基层的难题。二是要有一支由德高 望重、威信高的人组成的调解小组,这也是有效化解基层 叙 矛盾的途径,只有他们才能无私心、最公正的解决一些通 迢 过正规程序或政府出面不好办的事。三是要强化基层巡逻 陉 组织建设,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能够安心生产、生活。
5、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们收入。制约和影响社会稳定 镫 的因素归根结底表现在一个“穷”字上,因此,我们要大 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大对群众的致富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 窍 培
训,开辟增收新途径、就业新渠道,千方百计让人们有 勐 事可为,有钱可挣,从而增加人们的收入。
【2017 赇 关于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报告 2】
目 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历史新阶段, 肀“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仍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所 带来的矛盾与问题不断凸显,对贵港市的社会稳定形势造 陕 成了极大的影响。现针对影响本辖区社会稳定形势的突出 霄 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辖区经济 % 金融情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 1. GDP 低于全区 堍 水平,经济持续低迷 2016 年 1-3 月,我市实现地 所 区生产总值 179.38 亿元,同比增长 7%,比去年同 菥 期高 2.9 个百分点,与全国增速持平,但仍低于全区 0 靼 .6 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持续低迷。
ゃ
2.农业增速放缓,拉动作用较弱 1-3 月,第一产 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2%,拉 交 动经济增长 0.1 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弱。其中,农业 聍 和牧业增加值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 0.1%和 1%,由 ③ 于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达到 44.5%,下拉第一 狰 产业 0.5个百分点,是农业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3 寻 .工业下行压力巨大,拉动作用减弱。
从 1-3 月数据 着 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91 家,比去年同期减少 1 枷 9 家,全市五大高耗能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 让 到 34.6%,仅拉动工业增长 0.8 个百分点。此外, 筷截止到 4 月份,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39.1%的 彡 五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2%,低于全 傍 市增速 2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 5.1 个百分点,拉动 疏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5 个百分点,拉动力比去年 栝 同期低 1.9 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 属 。
4.投资增速逐步放缓。
一是新开工项目进度缓慢 萝 。1-3 月,全市新开工项目 518个,完成投资额 51 相 .95 亿元,同比增长 3.2%,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狮 24.1 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进度较慢,影响后期固定 缎 资产投资。二是工业投资增速放缓。1-3 月,工业投资 湮 项目 824 个,同比增加 66 个,增长 8.7%,完成投 宫 资 69.45 亿元,同比增长 15.9%,增幅比去年同 期下降 3.4 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投资下滑。房地产市 地 场进入调整和分化期,市场风险加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茜 ,1-3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 12.03亿元,同比下降 畿 18.3%。
(二)金融运行情况 1.存款比年初增 呢 量、增速均低于同期 5 月末,贵港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 嘹 币存款余额 945.03 亿元,比年初增加 37.34 亿 亭 元,比年初增长 4.11%,其中,人
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隘 944.32 亿元,比上月小幅增加 6.68 亿元,环比 增长 0.71%;同比增加 73.84 亿元,增长 8.4 沾 8%。2016年 1-5 月新增存款合计同比少增 7.6 掩 9 亿元,比年初增加38.57 亿元,同比少增 7.69 劭 亿。
2.贷款增速放缓,新增贷款少于同期 5 月末, 癫 贵港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573.89 亿元, 峻 比上月增加 1.49 亿元,月环比增长 0.26%;比年 挲 初增加26.6 亿元,增长 4.86%,其中,金融机构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570.53 亿元,环比增加 1.6 1 亿元,环比 0.28 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连续 5 个月贷 伶 款投放保持缓慢增长趋势。2016 年1-5 月新增贷款 合计 23.61 亿元,同比减少 10.61 亿元,贷款投 肠 放增速同比回落 30.99%。
3.票据融资余额回落 岢
5 月末,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的票据融资余额 3.7 皴 0亿元,比上月增加 0.03 亿元,环比增长 0.82% 锗 ,比年初减少0.02 亿元,下降 0.54%。
4.不 ┊ 良贷款强势反弹,金融机构风险剧增 截至 5 月末,贵港 蜱 市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 17.77 亿元,比年初增加 黛 5.78 亿元,上升 48.21%,不良贷款率 3.1% 忮 ,比年初上升 0.91 个百分点。
5.非银行业金融机 桕 构运行情况欠佳 截止 2016 年 3 月末,贵港市共有小 鼾 额贷款公司 16 家,
比 2014 年末减少 1 家。注册资本 侯 总额 5.31 亿元,同比减少1.06 亿元,分别是旺盆 惑 注销减少资金 0.5 亿元,宏源丰减资减少资金 0.56 篱 亿元。1-2 月 17 家小额贷款公司共实现利润346. 袂 32 万元,同比减少 155.80 万元,下降 31%,利 润同比下降的公司 12 家,占 70.58%;资产回报率 0.54%,同比下降0.24 个百分点。辖区唯一一家 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广西金投贵港办事处业务开展也遭 盍 受困境,截止到 3 月末,其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 24.4 戗 5 亿元,与 2014 年同期相比减少 2.26亿元,下降 鄂 8.46%。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经营困难 ヮ ,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 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普遍出现 经营困难,资金周转紧张的情况,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
局 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产销价格倒挂,压缩企业利润 喏 空间。如一季度,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较大,主要产 濒 品如钢材出厂价格 2538.5 元/吨,比去年同期低 3 れ 26.9 ...
篇四: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号.||III I II II I I III I I I I I IIUDC Y36 1 0552埸·H1大譬YANGZHOU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学 号密 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戎国庆指导教师姓名:孙荣副教授,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225000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 9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 9年5月学位授予单位:.垫.州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201 9年6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韩璞庚教授201 9年5月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最新研判,确立了其己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政治论断。在需求侧的层面,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在供给侧的层面,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我国的优质供给并不充分,使得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出现了不平衡,从而直接导致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亟需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以便解决我国供给层面上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从而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梳理自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特点,并思考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以便为下文解读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解读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仅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从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角度进行深刻论证,从而得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正确的、科学的与合理的。第三部分,探寻有效解决途径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既要全面发展社会生产,也要努力补齐社会短板,还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难题。第四部分,总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使得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解决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美好生活需要万方数据
m万方数据
ABSTRACTThe 1 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ducted a new study on the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and established a political conclusion that it has undergone amajor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At the demand side level,it has changed from“material culturalneeds”to“good living needs”;at the supply side,it has changed from“backward socialproduction’’to“unbalanced inadequate development”.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mainlybecause the quality supply in China is not sufficient,which causes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supply side andthe demand side,which directly leads to the people’S good life needs not beingfully satisfied.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structural reforms at the supply level to realize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o as to solve the imbalances and inadequateproblems that appear at the supply level in China,SO as to realize the needs of people’S better lifeThis paper is mainly composed offour parts:In the first part,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has been sort out inChina’S society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the main contradictionsofsociety in different periods has been analyzed,and it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been considered.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thesociety in the new era,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basis has also been providedIn the second part,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 has beeninterpreted.It not only conducts in-depth analysis from the supply side and the demand side,butalso profoundly demonstr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and hierarchical,thus drawing out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The discussion is correct,scientific andreasonable.In the third part,the effective ways havebeen explored to deal with the main contradictionsof the society in the new era.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social production,butalso to make up forthe shortcomings of society.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mance system and govemancecapabilities,SO as toeffectively solve the imbalances and inadequat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In the fourth part,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practical value of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China’S society in the new era.On the one hand,therelated theories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vebeen further improved.On the other hand,as万方数据
scientific methodological guidance,the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has been putforward in our society.Keywords:majorsocial contradictions;supply-side reform;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good living needs万方数据
V一目 录绪j沦⋯⋯⋯⋯⋯⋯⋯⋯⋯⋯⋯⋯⋯⋯⋯⋯⋯⋯⋯⋯⋯⋯⋯⋯⋯⋯⋯⋯⋯⋯⋯⋯⋯⋯⋯⋯⋯⋯⋯⋯⋯1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l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三、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路⋯⋯⋯⋯⋯⋯⋯⋯⋯⋯⋯⋯⋯⋯⋯⋯⋯⋯⋯⋯⋯⋯⋯6四、创新之处及存在不足⋯⋯⋯⋯⋯⋯⋯⋯⋯⋯⋯⋯⋯⋯⋯⋯⋯⋯⋯⋯⋯⋯⋯6第一章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考察⋯⋯⋯⋯⋯⋯⋯⋯⋯⋯⋯7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土地改革初步完成⋯⋯⋯⋯⋯⋯⋯⋯⋯⋯⋯.7二、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一8三、从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8四、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8年改革开放⋯⋯⋯⋯⋯⋯⋯⋯⋯⋯⋯⋯⋯9五、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7年十九大召开⋯⋯⋯⋯⋯⋯⋯⋯⋯⋯⋯⋯⋯⋯一10第二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主要依据⋯⋯⋯⋯⋯⋯⋯⋯⋯⋯⋯⋯13一、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依据⋯⋯⋯⋯⋯⋯⋯.1 3二、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的主要依据⋯⋯⋯⋯⋯⋯⋯⋯17三、从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角度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主要依据⋯⋯⋯23第三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探索⋯⋯⋯⋯⋯⋯⋯⋯⋯⋯⋯⋯26一、全力发展社会生产,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26二、全面补齐社会短板,系统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28三、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32结语⋯⋯⋯⋯⋯⋯⋯⋯⋯⋯⋯⋯⋯⋯⋯⋯⋯⋯⋯⋯⋯⋯⋯⋯⋯⋯⋯⋯⋯⋯⋯⋯⋯⋯⋯⋯⋯⋯⋯⋯.32 ::F:I,I:I⋯⋯⋯⋯⋯⋯⋯⋯⋯⋯⋯⋯⋯⋯⋯⋯⋯⋯⋯⋯⋯⋯⋯⋯⋯⋯⋯⋯⋯⋯⋯⋯⋯⋯⋯⋯⋯⋯⋯⋯⋯⋯⋯⋯⋯⋯⋯⋯⋯⋯⋯⋯⋯⋯:,z:参考文献⋯⋯⋯⋯⋯⋯⋯⋯⋯⋯⋯⋯⋯⋯⋯⋯⋯⋯⋯⋯⋯⋯⋯⋯⋯⋯⋯⋯⋯⋯.33致谢⋯⋯⋯⋯⋯⋯⋯⋯⋯⋯⋯⋯⋯⋯⋯⋯⋯⋯⋯⋯⋯⋯⋯⋯⋯⋯⋯⋯⋯⋯⋯⋯⋯⋯⋯⋯⋯⋯⋯⋯..3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9万方数据
VI万方数据
戎国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绪论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1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对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实际考量后所作出的正确判断。从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2017年的党的十九大,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内,我国一直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对于这次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其实是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正是由于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今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当人们的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以后,便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时候人们会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和满足。这也充分说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党中央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梳理,厘清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概念,完善和丰富了其理论内涵。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从政权的建立到国家的治理,再到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矛盾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不断丰富,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持续创新。2.现实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是基于国情的实际考量,所反映的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所处的真实状况。因此,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规律进行准确认识,客观分析其发生转变的内在逻辑,以便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把握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现实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页。万方数据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发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与之相伴的便是建国以来几次重要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现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分水岭,进行分类研究。1.党的十九大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研究在十九大召开之前,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特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总结;二是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梳理;三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是对特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进行的总结。倪倩对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巩固中华民族的生存权;二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①何勇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认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依旧是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②刘晓灿对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得出那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寻求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是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进行的梳理。对于历史演进轨迹的梳理,其研究的对象具有相当的重合,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的时间跨度。常春梳理的是建党以来,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演变历程。④姜术俊梳理的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演进轨迹,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⑨最后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理论所进行的研究。周春滟着重分析了毛泽东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并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解读,强调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陈如钧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作为理论遵循,对社会管理矛盾进行了细化”倪倩:《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页。。何勇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再思考》,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5页。。刘晓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新任务》,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 1年,第32页。。常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4页。。姜术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5页。。周春滟:《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价值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万方数据
戎国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研究。一方面就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叫2.党的十九大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研究对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其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尚没有硕博士论文发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金民卿(2017)《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卫兴华(2018)《应准确解读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以及孙贺(2019)《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历史逻辑》等。丁任重、虞崇胜以及卫兴华...
篇五: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调研报告三篇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显露。xxxx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调研报告 1
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传统的观念和秩序受到冲击,而法治的权威和秩序尚未确立。这种情形影响了纠纷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在基层主要表现为传统纠纷解决机制权威性的丧失与基层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失范。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纠纷及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表现形式
从纠纷表现形式看,基层传统的民事纠纷,一般表现为有关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继承、债务、房屋、宅基地、承包、经营、合同等纠纷,它们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换言之,发生在没有陌生人的社区共同体中。这种共同体受制于同一种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对他们来
说,国家法律所代表的不但是另一种知识话语,而且,在许多场合,是一种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的知识。因此,基层民事纠纷有着其特定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民事纠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原来不常见的民事纠纷大幅增长。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离婚诉讼。由于生活观念及生产方式的影响,基层离婚本来是很少见的,在很多人的传统心态中,离婚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但是,近年来基层的离婚率上升迅速。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夫妇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改变,开始走进法院,用离婚诉讼的方式结束婚姻。在一些基层法庭,离婚诉讼占到了全部收案数的半数以上。
借贷引起的债务纠纷。以往,基层人之间的借贷绝大部分发生在熟人之间,凭借双方的信赖关系借款和还款,写借条或者有钱不还,都会觉得难堪,或者不近人情。随着基层的发展,经济交往频繁,各种借贷也不断发生。现在有人,或说是少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无力或者不愿偿还债务,纠纷也就不可避免。
在我国基层,民事纠纷发生以后,通常涉及的非讼方式主要是和解、调解(第三人调解和人民调解等)。和解是最古老的纠纷解决形式之一,它通过纠纷主体间的自主协商和妥协来解决纠纷,并不要求纠纷双方明确依据一定的规
则。由于建立在直接沟通和自主处分权利的基础上,和解使对抗不仅在形式上、行为上,而且在心理上得到消除。其缺陷则在于形式上的平等下可能隐藏着实质的不平等,可能在纠纷解决中放纵强者实现强权。调解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特征在于解决纠纷的居间第三者的出现。该第三者的任务在于劝导纠纷主体消除对抗,提出纠纷的解决办法。
二、以非讼方式解决基层民事纠纷的正当性
(一)以非讼方式推进基层民事纠纷的解决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谐基层的建设需要纠纷通过温和的方式解决,需要事后对纠纷主体间的关系做到尽可能修复,需要对整个基层和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非讼纠纷解决方式无疑契合了这一点。
(二)非讼方式的优点与基层纠纷特点具有契合性。诉讼方式的启动和运行,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有特定的时间和场所,除承担诉讼费等显形的费用,还要负担路费、农时误工等隐形损失。由于经济实力偏弱,打官司对农民来讲,着实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另外,农户也不可能对诉讼投入过多的时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不等人的,到了耕作的时候人们必须去耕作。特定的、较长的诉讼周期占去农户的时间,就可能意味着农户收入的减少。即使纠纷得到了公平的判决,现行法律也缺乏对生效判决的富有成效的实现机制,投入那么多,结果却得不偿失。所以,从经济
性上看,诉讼方式也是不适合基层的。相形之下,非讼方式的采用要便捷的多。可即时、方便地自行或通过第三方直接主持解决,具有时、空的便捷性。可以协商选择时间、地点甚至最终的解决结果,整个过程是低成本的。从经济上讲,非讼方式更适合基层的需要。
(三)心理上的亲和性和结果上的和谐性。诉讼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场所、陌生的纠纷解决人员、陌生的解决程序和语言,这些都不是对一般人熟悉的,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怀疑。而非讼方式则不同,和解也好,调解也罢,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操作程序,心中的安定自然增加几分。其结果具有和谐性更加有意义。在基层,诉讼结果无论如何,都可能导致社会和谐性的缺失。对当事人而言,对簿公堂后他们很难毫无芥蒂地相处。因为,进行诉讼无疑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那也是很丢面子的一件事,可能会带来双方当事人之间在审判以后无休无止地对立和冲突。就更大范围而言,纠纷双方可能因为诉讼而扩大对立层面与冲突范围,进而带来连环的不稳定因素。采用非讼方式,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挽回和修复,消除当初对立情绪。对整个基层而言,当事者的和好对周围老百姓也是良好的示范和教育。
三、二九一法庭具体做法:
1、二九一法庭结合实际,将介入关口前移,积极
参与社会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结案不代表能了事,因为诉讼是纠纷解决的最后选择,生冷的判决书能够正确回应法律上的诉求,但不一定能够满足现实中的需要。法院通过介入关口前移,积极参与社会调解,尤其是针对群体性事件,形成多部门联动联调,积极化解矛盾,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2、促进审判公开、公正、公平,增强司法公信力。诉讼与非诉讼对接解决纠纷促使社会多方参与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中去,由于多方参与调处,调处各方一般会经过商讨对案件处理形成共识后再对当事人进行调处,相当于审理在多方的参与、监督下进行,更公开、公平、公正,即使是调解不成最终以判决结案,当事人的服判率也是相当高的,进而增强司法公信力。
3、得到党政部门支持,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离不开农场党委的支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效能得以发挥,并反作用于地方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进一步维护地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层群众也普遍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给予好评。首先,在合法、自愿的原则下,通过当事人自主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诉讼意识;其次,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极大的减少了当事人时间和金钱
成本的浪费;最后,由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符合案结事了的标准,使得当事人履行更加自觉,法院执行更加容易。
二九一法庭诉与非诉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成效
截至 2013 年 9 月,二九一法庭协调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缓解法庭审判压力,化解案多人少困境。2013 年,二九一法庭调解工作成效显著,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 96.83%。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成功引入,极大缓解审判压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庭介入关口前移,积极探索建立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机制,将大量的民商事纠纷化解在诉讼程序之外。
四、民事纠纷非讼解决方式的问题及完善
任何一种机制均不可能完美,非讼方式也不例外,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规范性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非讼方式在追求低廉和迅速解决纠纷的同时,可能出现廉价正义的问题,由于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都缺乏规范性和制度保障,严重的可能导致一些非正义的结果,比如强势的一方逼迫弱势一方。其二,法律效力不明。现行法仅规定以人民调解方式达成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而没有规定纠纷双方的和解以及第三人的调解的法律效力。
基于上述考虑,通过法律规定非讼方式的法律地位、程序、效力和原则,并投入必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加以合理配置是必要的。通过法院配置非讼机制的风险与责任,并赋予非讼解决方式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调研报告 2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显露。社会稳定工作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探索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格凸河司法所对开展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利益需求也在不断增强,社会矛盾也因此频繁发生,仅靠单一的诉讼解决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倡导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是减轻了法院的压力,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对抗性和紧张性。
二是方式灵活、时间短、不伤和气,有利于化干戈
为玉帛,是维护社会稳定,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大量的矛盾纠纷当事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纠纷后仍然要在一起工作、生活,通过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有利于把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做通、做透,彻底消除矛盾,理顺社会关系,有效地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四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一般都容易得到自觉履行,可以避免诉讼过程中判而不决的问题。不会留下后遗症。
二、新形势下矛盾纠纷表现形式、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
一是农村民间纠纷从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等纠纷,转化为土地流转、行政不作为、司法不公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过去社会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而现在村民与村委会、企业之间的纠纷则比较突出。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严重,遇到矛盾躲避、推脱,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和矛盾,而是干一天算一天,将矛盾留给下一届,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使一些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因拖延时间太长,群众不满意、不冷静,解决起
来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单位、村组织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增多。2015 年,格凸河镇发生了多起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纠纷,这类纠纷多是山林纠纷和土地纠纷,调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容易导致大量群众越级上访。
三是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的增多,而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偏少。主要表现在动辄就上访,部分上访群众抱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理,认为只要上访,政府越重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以此向政府施压,提出过高要求。这部分案件在要求解决劳资、损害赔偿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从近年情况看,群众不愿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原因是对某些官司没有把握,怕花钱,而直接向政府反映则不用花钱,成本低。另外,还有部分人认为政府就怕上访,只要上访,政府就会抓紧解决。一些群众往往还选择在上级重要会议和重大节庆期间上访,以此引起各级重视,向政府施压。
四是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格凸河镇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主体及解决机制
中面临的不足
构建和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升法治水塘、平安水塘的重大举措。格凸河镇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体是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而其他调解机构是人民调解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调研,格凸河镇近几年来发生的矛盾纠纷有 90%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的,以多种方式介入民事纠纷,使不稳定因素得以迅速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维护格凸河镇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则是人民调解的补充和完善,对格凸河镇重大、突出矛盾纠纷的化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成为格凸河镇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石。
但是,格凸河镇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不足:
一是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从事调解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法律知识不强,依法调解能力较差。
二是在管理指导、协调联动上存在被动。有些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强,对待发生的矛盾纠纷没有强烈的解决欲望,部分人员存在走过场,做样子,把问题向上级推,从而造成被动局面。
三是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建立完善好奖惩制度,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对调解工作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构建工作的建议
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迫切的课题,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要做好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和领导协调机制。目前,全镇已成立乡镇调委会、综治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法庭、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 个村委会均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实行了资源信息共享,为多途径化解矛盾纠纷拓宽了渠道。
格凸河镇综治办人员较多,可以在综治办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统领全镇矛盾纠纷的化解和社会稳定工作,对全镇 10 个村居委会和镇直部门进行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调解工作,社会管理中心从矛盾纠纷的排查...
篇六: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访局关于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及长效调处机制的建立调研报告信访局关于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及长效调处机制的建立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体制的转换,经济发展迈入人均 GDP 由 1000 美元至 3000 美元之间。按照国际经验,这既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时期(“三期、两高”即对敌斗争复杂期、刑事案件高发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高增长、稳定高风险)。稍有不当,会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为严重影响,特别是与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全面实现璧山“融入**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战略目标不相符。为此,预防和处置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我县信访稳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紧扣着力构建维稳工作五大机制建设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了全县社会政治总体平稳的态势。2008 年 1-10 月,我县信访办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884 件,2538 人次,与上年相比件次下降 41.3%,人次下降 9.94%;初信初访办结率 100%,息访率 93.5%;转办、交办信访事项 794 件,收到处理回复意见 781 件,办结率为 98.4%;群众到县集访 70 批次,849
人次,到市集访 2 批 13 人次,群众到市县集访与上年相比批次、人次分别下降 19.1
%、28.76%,无 50 人以上到市集访;全年无群体性事件发生;进京上访 5 批 5 人次,与上年相比批次、人次分别下降 50%、54.5%。
二、主要表现
(一)人事劳动医保社保方面。
2008 年 1-10 月,涉及此类问题 186 件次,705 人次,分别占总量的 23.1%、29.4%。一是县内退休老干部代表反映我县去年在对待退休干部中未严格执行有关工改调资政策。二是我县原各乡镇清退的“八大员”要求收回落实政策。三是部分清退的民办老师、原松藻人员、原超龄农技员要求落实政策等问题,这些群体涉及面广、数量多,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大。四是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教师反映十分强烈,要求尽快落实绩效工资待遇问题。五是部分涉军群体要求落实政策,提高补助。六是户口在农村的原农机员要求解决社保问题。
(二)资源开发主要涉及土地征用方面。
2008 年 1-10 月,涉及此类问题 156 件次,521 人次,分别占总量的 19.4%、21.8%。反映突出的主要集中在青杠街道、璧城街道、大路镇和丁家镇等四个街道、镇:一是一些被征地拆迁户对异地划地建房安置不服今年到京上访。二是涉及统征的部分群众要求解决重新划地建房安置等问题。三是部分被征地群众不服划地修建住房安置地点和要求提高安置补偿标准、补发超深基础费以及要求对青苗实行据实补偿等问题。四是被征地群众反映征地农民还建房办证问题。
(三)城市建设方面。
2008 年 1-10 月,涉及此类问题 75 件次,
228 人次,分别占总量的 9.3%、9.5%。主要涉及:一是拖欠工程款,导致民工工资无法兑现问题。二是开发商挖地基导致其它业主房屋受损,要求修补和赔偿。三是一些小区住户因他人自建房土石方工程爆破作业震动受损,要求再次协调,尽快解决修复。四是部分居民反映房屋间距不够,要求推掉住房后的土坡,留足消防通道及拆除旧房等问题。
(四)企业改制方面。
2008 年 1-10 月,涉及此类问题 63 件次,196 人次,分别占总量的 7.8%、8.2%。主要涉及:一是我县部分原国营企业职工要求尽快落实解决伤残退休职工医保、调查公司领导等问题。二是部分下岗职工对 2002 年改制分流不服。三是部分被企业除名职工要求认定劳动关系成立并发给安置费问题。
(五)“三农”、移民迁建方面。
2008 年 1-10 月,涉及移民迁建类问题 57 件次,294 人次,分别占总量的 7.1%、12.3%。主要涉及:一是承包收益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发的矛盾。二是农业开发项目经费使用不透明。三是安置在江津、铜梁的青杠外迁移民要求享受后期移民扶持政策。四是部分移民反映土地零散、房屋质量差、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等问题。五是部分街道、镇乡移民反映土地零散、房屋质量差、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等问题。
(六)其他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其他各类问题144件300人次,占总量的17.9%、12.5%。主要表现在洪灾后因建房安置、灾后修复及损失赔偿等等。例如,在灾后重建规划、选址、建房补贴、建房安置、建房质量、生活补贴等方面。
三、发生的主要原因
党员干部同群众之间关系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因政策体制的局限性(如对年龄、户口要求特别高,有关待遇政策没有明确),政策制定的不配套、不完善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二)主观方面。
1、思想不够重视,责任意识不强,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对信访稳定工作重视不够,在“事要解决”上力度不够。二是调处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单位没有制定明确具体措施。三是执行政策不到位引发征地安置补偿等方面的矛盾。四是有关部门在处置化解群体性矛盾时,协调力度不够,还存在拖延、推诿等消极现象。五是部分单位对初信初访不够重视。如洪灾后因建房安置、灾后修复及损失赔偿等。
2、诉求渠道不够通畅,办事效率不高,群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目前,我县各街道、镇乡和部门都组建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和人员,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解决诉求的机制力度不够,缺乏“事事有着
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群众的上访集访的发生。
3、政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群众对其工作不满意。一是面对群众的正常诉求,部分单位人员对党的政策理解不透,对业务工作不熟悉,从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相反认为是群众在故意刁难,很难理喻,便以强制的方式进行解决。二是部分单位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没有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方法,研究相应的对策,而是凭经验办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方法简单,态度生硬,引起群众不满。
4、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群众联系不紧密。一是基层调解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面对群众诉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部分村民委员会在征地拆迁中,没有认真作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将矛盾推向政府。二是基层司法体系的法制宣传、协调处理民间纠纷的功能没有很好到位,主动性、参与性还不够强。三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的发挥有些松散,基层调节职能和力量有待加强。如在农业方面出现的一些土地开发、承包等矛盾和纠纷面前,综治工作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群众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片面追求
经济发展,忽视思想道德的建设,致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
[1] [2] [3] 下一页
《信访局关于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及长效调处机制的建立调研报告》
篇七: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但是由于改革的逐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基层社会各方面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不仅进一步增多,而且向深层次发展,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较为突出。为正确分析、把握新形势下我县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及时妥善处理当前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村,我们对当前农村社会的矛盾纠 醣 纷和不安定因素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矛盾纠纷的现状及特 莘 点 1、群体性增多。基层 矛盾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 渡 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具有相 同利益关系人的共鸣,进而 杞 形成群体行为,诸如税费征 湘 收、征地补偿、资源权属、 职工下岗、民师辞退、医患 铃 纠纷等问题,涉及到某些群 π 体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在一 怆 些人的组织串联和别有用心 莩 的人煽动下酿成群体事件。
2、对抗性增强。人民内 楞 部矛盾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 啷 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 忾 存在着对抗性。从现实情况 看,过去因矛盾纠纷引发的 鄹 越级上访等,方式比较温和 踢 ,现在对抗性明显增强。如 糙 今年 10 月,我县周巷镇发 惯 生 1 起普通交通
事故,有关 蟋 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处理,但 ☆ 当事人还是组织 20多人到 嗍 县政府上访。
3、长期性 耥 明显。一些矛盾纠纷由于涉 ” 及到政治、经济和改革中的 蔹 深层次问题,一旦形成,就 ‘ 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如村 碱 级、学校债务问题,不可能 寂 在短期内得到化解,需要一 艿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4、 ┿ 突发性上升。农民以独立生 弑 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社 串 会经济活动后,在权益归属 詈 和界定方面引发的债权债务 辐纠纷不断增多。特别是农村 喧 山林、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 洚 切身利益而引起的矛盾纠纷 皇 不易预防。如税费改革前, 晾 我县农民进城务工多、土地 逾 荒芜多,农村税费改革后, 鸫 土地产生的价值相对增多, 蜗 进城务工农民纷纷回乡种地 玖 ,因此引发的矛盾纠纷逾来 伲 逾多。
5、帮派势力介入 ○ 。一些地方宗族房头意识有 敛 所抬头,极个别地方地痞、 地霸拉帮结派,插手村、组 辆 事务,甚至操纵基层政权, 顺 欺压群众,群众怨气很大, 麴 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由于 兽 帮派从中作祟,更容易诱发 铃 、激化矛盾纠纷。如,农村 曾 非正常死亡引发的停尸闹丧 彳 事件便带有这种性质。
二 、矛盾纠纷的成因 从调查 役 的实际情况看,我县矛盾纠 菲 纷和不安定因素的成
因主要 腿 有以下几种:
1、农民切 镓 身利益受到影响。由于农村 湫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 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干旱为主 踢 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 鳢 品市场疲软,造成农民增收 睫 困难,贫困人口依然大量存 盱在;加之少数基层干部工作 鸩 不深入,方法不当,直接损 噶 害了农民利益而诱发矛盾。
榔
2、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 公。虽然在加强执法队伍建 嘟 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仍有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 程中,利用手中的权力,吃 纫 拿卡要,搞不正之风,甚至 拚 执法违法引起了群众不满, 瞟 产生对立情绪。
3、群众 庑 法制观念存在偏差。随着我 国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的不 断深入,群众的法制意识和 掀 维权意识普遍增强。但群众 君 的法制意识普遍停留在法律 擅 权力层面上,法律义务意识 惕淡薄,群众强调个人权利的 矗 实现,忽视公共秩序的维护 鱼 。还有的群众在追求诉求实 现的过程中,信访不信法, 汤 信上不信下,“大闹大解决 绝 ,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桷 ”的思想在部分人的思想上 薨 根深蒂固,遇到矛盾,动辄 宴 采取群体上访的形式,向职 ε 能部门施压。有的群众甚至 缠 故意将矛盾扩大化、升级化 睽 ,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城镇建设欠帐太多。在 榴 公益设施建设、集镇建设等 葶 方面征用了部分群众的承包 当 地,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 蚌 补偿不
及时,农民没有得到 逢 合理的补偿;建设过程中, 农民投工投劳没有得到合理 鳆 的报酬。
5、基层组织弱 江 化。少数地方村级组织战斗 烩 力不强,甚至几近瘫痪,对 洧 群众漠不关心,“事不关己 鲶 高高挂起”。一些村干部素 镐 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或有 黠 贪占行为,造成群众对基层 酾 干部的不信任。
6、农村 牡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由于基 铙 层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不高, 琥 法制观念不强,使传统文明 饭 道德水准下降,导致婚姻家 叠 庭、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时 板 有发生,封建迷信余烬未灭 驰 ,“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时 攒 有活动,影响了基层社会稳 逃 定。
三、解决矛盾纠纷的 对策与建议 1、狠抓宣传 ㈡ 教育,形成排查调处的大格 簧 局。矛盾纠纷是事关基层稳 睫 定、制约经济发展、困扰基 歹 层组织、影响群众生活的社 埕 会问题。说到底,是直接关 ⑴ 系到全体社会公民的切身利 益的大事。社会问题社会治 、全民利益全民抓是矛盾纠 酷纷排查调处的基本思路。为 钚 了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旆 积极支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 鲒 调处工作,形成“大排查、 牝 大调处”的社会化格局,围 绕“三性”、“三法”狠抓 セ 宣传教育,营造了齐抓共管 鸫 的工作氛围。一是在各级干 取 部中狠抓“三性”教育。基 狁 层干部是抓矛盾纠纷排查调 踉 处的主力军,事必躬亲。为 虢 使他们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 忧患意识,我们在广大基层 瞑 干
部中扎实进行矛盾纠纷的 复杂性、排查调处的重要性 轶 和失时失当的危害性等“三 坚 性”教育,使广大干部充分 辍 认识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 谪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 鍪 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有效避 赆 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 饮 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协调 オ 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贴近群 穑 众,熟悉民情,便民利民的 蕊 重要手段;是联系群众、服 喝 务社会、密切党群关系的重 パ 要桥梁;是摆脱“办公有人 撑 扰、开会有人吵、出门有人 ν 拦、回家有人找”被动状况 佾 的重要途径。二是在群众中 眶 实施“三法工程”。群众是 引发和消除矛盾纠纷的主体 悸 ,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 林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稚 对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 桑 生、发展和蔓延尤为重要。
酢 我们在基层实施“三法工程 ビ ”,即村民参与制定“小宪 法”,借助“典型案例讲法 厍 ”、处理问题给群众一个满 抉 意的“说法”。“三法工程 执 ”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 两 式,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 朽 响,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 鹿 强,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
2、狠抓网络建设,实施排 料 查调处的人本战略。矛盾纠 懋 纷排查调处,需要领导重视 ь ,全民参与,更应构建层层 □ 有人管事、处处事有人管的 ホ 组织网络。我们建立了党政 B 一把手挂帅的矛盾纠纷排查 调处领导小组、分管书记牵 阡 头的督办指导组、分管乡长 韪 负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 ┥ 心、村级治调主任为首的“ 棘 消防队”,村民小组长担任 铼 信息员,形成了矛盾纠纷排 後 查调处的“宝塔式”网络体 颔 系。一是领导率先垂范,提 劬 升工作
等级。乡镇党委政府 窭 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维 敌 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纳 入总体工作规划,作为考核 细 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与经 煽 济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 繇 考核。党政一把手对重大矛 喉 盾纠纷和突出问题亲自督办 充 、挂帅亲征。分管副书记更 苣 是不推不卸,一抓到底。二 偈 是建立调处中心,增强调控 ╄ 能力。每个乡镇建立了矛盾 拴 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由一名 棚 副乡长任中心主任,吸收相 关部门负责人为中心成员。
肪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建 侣 立,调动了方方面面的工作 缫 热情,形成了“党政领导、 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整 峰 体合力。中心在各治安责任 焘 区配备特派员,为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提供了“千里眼、 〖 顺风耳”,增强了触角的灵 偶 敏性。三是夯实村级基础, 解 筑牢基层防线。村级治调组 织具备近水救近火的明显优 睫 势。我们按照“谁家的孩子 谁来抱”和“矛盾调处不过 种 夜”的要求,狠抓村级组织 的“四员”、“四到位”、 柽 “四做到”、“四全”的“ 瑕 四四制”的落实,即在村干 点 部定位上明确“四员”—— 钾 法制宣传员、稳定信息员、 掼 纠纷调解员、治安联防员; 在村干部管理上明确“四到 枉 位”——培训到位、联络到 砉 位、激励到位、保护到位; 啖 在村干部工作要求上明确“ 掮 四做到”——在源头调处上 芭 做到“三早”,在调处职责 佶 上做到“三不”,在调处原 榜 则上做到“三公”,在调处 薨 目标上做到“三利”;在村 耨 干部工作规范上明确“四全 骑 ”——班子全、制度全、阵 掎 地全、档案全。完善“四四 妇 制”,工作重心下沉,使领 钥 导在基层加
强,组织在基层 曷 健全,责任在基层明确,矛 盾在基层化解。
3、狠抓 锿 机制建设,疏通排查调处渠 镆 道。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 篆 查调处工作机制,是保证高 效运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关 蓣 键。这个机制必须确保排查 珉 、调处、督办三个环节的工 菜作到位。一是建立排查“五 擦 报”制度。各级组织必须在 噢 认真搞好多发性矛盾纠纷的 赳 经常性排查的同时,紧紧跟 常 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 伺 项排查。为使排查工作信息 趔 灵敏,我们以村民小组为单 氍 位配备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员 釜 ,并建立“急事急报、大事 ヲ 快报、无事零报、月底必报 骓 、逐级上报”的“五报”制 度。二是建立调处督查制度 屯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 上报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分 焉 析研究,建立矛盾纠纷台帐 ' ;根据矛盾的性质、管辖权 体 ,明确调处责任单位和责任 R 人,提交相关领导签发调处 督办通知书,中心及时将通 溆 知书送达责任人并与之保持 鸶 热线联系,进行挂帐督办, 鬈 调处无果不销号;承办单位 调处完毕,向矛盾纠纷排查 恰 调处中心报告调处结果;矛 ゼ 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收到调 翘 处结果后一周内派员回访, 猱 做善后工作。三是完善调处 中心运作机制。矛盾纠纷排 薯 查调处中心实行“一个窗口 踅 接待”、“一张车票到站” 嶂 、“一条龙服务”,并与信 培 访办联手,坚持 24 小时值 焚 班,统一负责上访和重大矛 肫 盾纠纷的归口受理工作,对 へ 受理的矛盾纠纷,宜分则分 吻 ,宜统则统,必须当天落实 瘩 调处单位和责任人。对重大 豌 矛盾纠纷的调处,按“调处 胳 一个矛盾、专配一名领导、 翌 成立一
套专班、制定一项预 ↑ 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 卯 ”要求进行运作。四是落实 菘 奖惩制度。兑现奖惩是落实 摁 工作措施的重要手段。我们 建立了各级第一、第二和直 输 接责任人人事档案,对工作 声 成绩突出的,在工资待遇上 宇 区别对待,在晋职晋级上向 组织部门极力推荐。对因排 查不力、调处不彻底、督办 粗 不到位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恚 民转刑案件、重大治安问题 胴 的,按领导责任查究办法追 檀 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 肪 、狠抓源头治理,预防减少 灶 矛盾纠纷。亡羊补牢不如未 牮 雨绸缪。将矛盾纠纷排查调 甯 处的关口前移,从转变信访 耠 方式、建立预防机制、化解 拴 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基层创 滕 安入手,狠抓源头治理,都 帷 能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 雇 生。一是变上访为下访,主 焓 动化解矛盾纠纷。我们在基 芍 层干部中开展“双深双心” Σ 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发现 纥 和化解了大量潜在的矛盾纠 蔫 纷,形成了“民不告,官也 宣 理”和“家丑也外扬”的良 抡好局面。二是超前预防控制 抨 矛盾纠纷。凡事预则立,不 艄 预则废。我们为了强化预防 阵 意识,建立了“双抓双早” 的预防机制。如党委政府出 罴 台政策、部署工作前,必须 癖 研究分析是否会诱发矛盾纠 瞑 纷,是否会人为制造矛盾纠 爵 纷,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做 唾 好前期准备工作等等。三是 镔 及时预测热点难点。乡镇定 ヌ 期不定期召开党委会或书记 聪 办公会,对本辖区内容易诱 瀛发矛盾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 萌 进行预测,分析原因、制定 銎 措施,在事发之前进行妥善 椠 处置,收到了“大事化小、 酤 小事化了”
的工作效果。
篇八: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17 最新开展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报告篇【一】近年来,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牢把握“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群防群治、专群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全面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于社会稳定大局、服务于基层群众的工作职能,积极构建平安和谐大路坝,为人民群众创业、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和软环境。
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
一是区、村、组三级联防信息网和工作网完备,做到了反应敏捷、运作有力,上情下达畅通,下情上传及时。
二是集区安保巡逻工作体系健全。我区依据地域特征,以公安派出所为牵头负责,组建了治安联防巡逻队,较好地维护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
二、依法治理工作纵深发展。
一是依法治区,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厂,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入民心。
二是“五五”普法工作开展有序,有力的维护
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和以学校为阵地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宣传教育,更加巩固完善。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三、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工作卓有成效。
在充分发挥公安、法庭、司法、村居委会及其区村治调组织和各单位内保组织作用的基础
上,按人员落实、经费保障、工作到位,壮大充实群队群治队伍;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等重点部位的整治,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对无业青少年的教育等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使社会治安面保持了稳定平静。
四、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
以创建平安李兴为目标,以平安村、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创建活动,全区各村及各单位,组织了创建工作专班,并且各村组成了相应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将各类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可控阶段,基本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基本目标,80% 以上的单位和村达到平安标准。
五、严打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加大严打力度的同时,扎实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废旧金属收购站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较好地维护了稳定,震慑了违法犯罪。全年实现了无命案、无民转刑案件、无贩毒、种毒、制毒案件,无“法轮功”等
邪教组织,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发生。群众安全感增强,满意率明显提高。
主要经验
一、切实完善各项责任制
区委政府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强化党委政府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
任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了各单位、部门的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捆在一把手的身上。其次,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坚持每月研究一次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出台处置预案,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严格实行治安问责制,对于治安状况混乱的单位,由一把手到区综治办说明情况,限期整改;今年无一家单位遭到治安问责。再次,注意调整充实村级治调组织,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硬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委、政府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时,把综合工作纳入村级及各单位年度工作百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先表模、工资报酬直接挂钩,既给基层干部压了担子,又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与各村及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配套出台了目标考评实施细则,使责
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责任人,使综治工作任务指标落实,责任人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三是细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按县委统一安排布署,在区村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设中,把细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作为重点内容,严格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认真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报告制度、责任倒查追究制度、矛盾纠纷排查情况通报制度等,使我区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自杀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二、扎实开展严打专项整治工作
一是是坚持“露头即打”,强力打击刑事犯罪。。
二是切实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首先是针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高的特点,综治办组织,派出所牵头负责,工商、经贸办参与,对集区流动人口、出租屋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其次是认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在对全区学校配齐驻校民警,综治组织,教育牵头负责,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单位共同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再次,扎实开展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清理整治专项活动。按全县统一布署,我区及时组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废旧金属收购站点及从业人员进行了清理登记,专项整治,并分别与其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规范了收购行为,增强了从业人员的法纪意识。
三、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抓好区村组三级联防、治安巡逻等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党委政府始终致力于落实人员、经费、工作三项保障来强化防控体系建设。首先是配齐治安防控队伍人员。各村基本配齐了治调主任,各村民小组配齐 2—3 名调解员,以“十户联防”形式开展群防群治,使治安防控的触角延伸到了辖区内的每一个角落。其次是千方百计提供经费保障,在确保治安巡逻,维稳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对村级治调主任明确了每年的职务补贴;各村对组级调解员和治安中心户明确了误工补贴标准。三是工作保障抓三交。即层层抓培训交技能,区级采取以会带训的形式,一月一次治调主任会,培训技术、分析通报治安形势。具体工作交任务交责任,使网线路体系上的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界限,确保了网络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并发挥作用。
2017 最新开展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报告篇【二】
了进一步巩固“平安**”创建成果,更好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特深入综治、司法、公安以及各村就综治维稳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中部,东连**镇、**乡,西接**乡,南与**乡、**乡和****县接壤,北与**省**县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42.5 公里。全镇总面积 696.2 平方公里,其中,农田 7110 亩、常耕旱地 65910 亩。林地面积 76.17 万亩,占全县的 21.8%,森林覆盖率为 86.14%,有“天然氧吧”之称。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水电站位于该镇**村**屯,**、**河、省道 317 线即**至**二级公路贯穿境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二、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联系不够。**镇对维稳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但综治、司法、公安等部门对一些疑难纠纷存在相互推诿现象,打各自的“小算盘”,协调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联系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民意诉求不畅。老百姓的一些意见、建议、想法没有一个好的倾述渠道,得不到有效倾述,一些矛盾纠纷常常是老百姓向村干部
反映了而村干部不当一回事,久拖未决,至使酿成大的矛盾纠纷,而镇领导还不知道。
(三)经济待遇不高。综治维稳工作人员无岗位津贴,工作经费也难得到保障,工作待遇不高,导致部分综治维稳人员在工作上斤斤计较,公私不分,有私事时就把工作摆在一边,工作忙时,又找各种理由脱身,逃避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四)纠纷调处不力。待遇偏低,工作辛苦,综治维稳队伍难得留住年轻、工作能力强、肯学习上进的人才,长期留在村级综治维稳队伍的只剩那些社会竞争力弱、年龄偏大的民选村干部,由于业务素质不高,对于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都很难调处。
(五)群防群治难度大。在开展群众进行护村工作时,因这些工作是出于义务,没有报酬,特别是在农忙时,更顾及不上。加之大部分家庭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广大群众没有自觉参与治安联防的直接动力。
(六)创新意识不强。特别在普法宣传教育方面,由于工作创新意识不强,抓不着有效的载体,流于常规的发文件、宣传资料等方式,单调而泛味,群众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导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分级负责、部门联动、依法为先、以理为重、公开透明、文书规范”的综治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妥善处置
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针对矛盾纠纷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组织纠纷调解组,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和化解,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建立“信息直传、民意直述、情况直报、领导直办、矛盾直控”的综治信息直接传递反馈机制。加强联络员和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管理,坚持每月定期排查,每季集中排查,日常不定期排查,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办案率达 100%,息诉罢访率达 90%以上。
三是建立“电话公开、定时定点、现场处置、责任督办、跟踪反馈”的主要领导信访诉求接待机制。全面公开党政领导和干部的电话,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接访制度,设立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巡回接访等有效形式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每周星期一为镇党委书记或镇长接待日。严格落实矛盾纠纷领导督办,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全部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从优从快妥善化解。
四是不断完善“定期评估、调研深入、分析透彻、防范超前、打防结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治安防范机制。切实开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开展对存在的矛盾纠纷和影响社会稳定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处理。坚持从严打击的信心不动摇,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五是建立“主题明确、内容适用、通俗易懂、倡导新风、评选模范”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以开展“树文明新风、构和谐**”为主题的
法制宣传活动、文明户评选活动;征文比赛活动、演讲比赛活动和以安全、“六个一”活动及党风廉政为一体的专题讲座,通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搞好普法宣传,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六是积极探索“区域合理、以人为本、村民自治、建章立制、设岗定责、目标管理、以奖代补”的社会管理新机制。重点以“点、线”相结合的平安村寨创建为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以自然组为单位成立 5-7 人的社会管理委员会,将治保、调解、普法、帮教、社区矫正、巡逻为一体的社会管理组织,做到有场所、有桌椅、有制度、有特色、有创新,定岗位、定职责、定制度、定奖惩。
七是建立“受理不及时、调查不真实、调处不公正、履职不到位,社会不安宁”的社会维稳问责机制。严格推行矛盾纠纷首问负责制,对群众矛盾纠纷要在第一时间受理,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公正公平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严禁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向老百姓吃拿卡行为,对群众矛盾纠纷受理不及时、调查不真实、调处不公正、吃拿卡等行为,造成重大事故的,一经群众反映或举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八是建立“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渐次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干群和谐”的“平安**”活动创建机制。在平安村的创建基础上,规划**街上至**村、产场下至**、**“四大新农村”示范线,以**街幼儿园和**小区开工建设为契机,结合中药材、生态畜牧产业发展为重
点,按照“四大新农村”“平安村”建设标准对**村至**街沿线进行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府补助,部门配合,全面加强对示范村民居建设、环境卫生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产业建设为一体的建设。通过渐次推进,对其它示范线建设,从而达到管理有序、治安良好、干群和谐的“平安**”创建机制。
2017 最新开展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报告篇【三】
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抓好稳定工作,使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各种迹象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突出表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尽管目前中国还不会发生全局性的重大政治事件,但也不排除发生局部的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社会不稳定又成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把维持稳定和政治稳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展现出一片新气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仍大量存在。
(1)各种恐怖主义势力的破坏活动在一直加剧。西方敌对势力一刻都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渗透和破坏活动,尤其是达赖集团的“藏独”...
篇九: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局化解社会矛盾调研报告近年来, 随着社会转型期,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各种矛盾纠纷的增多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大量增加, 已经成为影响改革、 发展、 稳定大局的重要制约因素,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研究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试着从排查得早, 发现得了, 控制得住, 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 就公安机关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研判、 预警及应急处置对策进行初浅探讨。
一、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
稳定是硬任务, 是第一责任; 发展是政绩, 稳定也是政绩。
积极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
近年来, 我局始终把强化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作为重点之重, 主要领导主动了解民意, 掌握社会热点、 难点问题, 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矛盾, 在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系建设方面, 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列为一把手工程。
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必须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机制。
我局制定出台了《南丰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 成立了县委常委、 公安局长任组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领导责任制, 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抓,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亲自抓, 单位部门领导各负其责, 形成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落实到点、 到人。
(二)
整合有效力量, 加强责任落实。
一是整合有效资源。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强与县直各部门、 各乡 镇的联系协作, 特别是与各乡 镇的信息维稳员、 司法所、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 深入了解矛盾纠纷的源头并积极应对分类处置。
二是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
明确一个片、 一名领导, 一个村、 一名民警的工作机制, 并建立四包责任机制, 即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包较大矛盾纠纷不出乡 镇, 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 包无重大恶性事件发生。
三是建立公安内部的指挥体系。
对于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实现快速有效, 就必须要建立统一指挥、 各司其职、 步调一致、 运转高效的处置机制。
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及时调集各部门、 各警种, 形成分工负责、 密切协作的机制。
(三)
实行绩效考核, 落实责任倒查。
根据每年每个阶段的不同情况, 调研思考新情况新问题, 制定一个目标管理方案。
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稳任务列为硬指标, 同其他公安业务工作一起量化核分, 定期考核, 褒优贬劣, 对因工作不到位, 发生到市、 赴省或进京越级上访、 重复上访等重点现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严格的维稳责任追究机制, 由督察大队对每起事件的起因、 经过、 处置情况、 责任划分等写出专题报告, 会同纪检监察、 政工、 信访等科室提出处理意见,按照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责任未追究不放过, 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的原则, 追究有关单位、 部门领导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 超前防范, 深化排查, 为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动态基础
省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公安厅长舒晓琴曾指出, 矛盾纠纷能否超前处置,首先取决于能否超前发现和超前排查, 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 做到未动预知, 异动先知。
只有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案情和进度, 做到底数清楚, 才能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奠
定了坚实的动态基础。
(一)
构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
一是建立以民声为主导的排查网络。
积极开辟民声通道, 利用日常管理、 服务、 调研摸排以及互联网、 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 广泛搜集社会信息, 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 及时掌握全县社会治安动态, 有效摸排各种纠纷、 矛盾, 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苗头倾向, 获取民众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对整个社会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建立以企事业单位主导的排查网络。大力推进县、 乡 两级调处服务实体化建设, 推动向事业单位方向发展, 建立企事业单位和公安部门等实行联动机制, 针对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出现的复杂矛盾纠纷、或群访群诉案件, 及时与所在地的派出所、 劳动保障和救助服务所等单位取得联系, 争取支持和帮助。
三是建立村组基层排查网络。
以村为主体,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职责, 同时吸收三老(即老党员、 老干部、 老教师)
加入, 发挥村平安协会作用, 以各村民小组信息员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排队, 理出轻重缓急, 按照依法、 及时、 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解决老问题, 化解新矛盾, 达到人不出村, 事要解决的目标。
(二)
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方式。
一是会议座谈排查。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热点问题, 列如, 土地征用、 城镇拆迁、 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改制等, 主动邀请县乡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包村领导、 驻村干部、 村组干部、 离任老干部、 群众代表及法庭负责人等召开座谈会, 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 为进一步排查了解矛盾纠纷的细节情况提供线索。
二是当面交流排查。
把平时有矛盾纠纷的人和事作为排查重点, 采取面对面谈心、 心贴心交流的方式, 当面解疑释惑, 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深入了解他们心中的怨愤和不满, 及时掌握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 真正打消群众顾虑, 使他们道出矛盾纠纷的前因后果,道出期望解决矛盾纠纷的具体要求, 增强了排查矛盾纠纷的针对性。
三是侧面走访排查。
采取换位排查的方式, 主动走访不涉及矛盾纠纷双方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从侧面了解矛盾纠纷发生的诱因和涉及范围, 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结, 使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知情人得以系统彻底的了解, 进一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证据。
四是接待来访排查。
进一步完善来访接待制度, 确定专人负责来访接待和信息传递。
要求民警认真接待来访群众, 详细询问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 并如实进行记载, 及时上报, 研究解决。
(三)
理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一是建立民情报告制度。
在明确各村组民情联络员的基础上, 各村民情联络员须于每日将本村当天发生的大小各类矛盾纠纷及其调处情况、 民情民意情况、 信访苗头情况通过电话方式的上报辖区民警,以便及时发现、 撑握信息, 做到不失察、 不失控、 心中有数。
二是实行建档立卡制度。
对有矛盾纠纷苗头的社区、 村、 户逐一登记造册、 建档立卡, 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 逐案、 逐人、 逐项建立工作台账, 及时掌握案情和进度, 做到底数清楚。
三是建立回访制度。
为了巩固工作成效, 确保集中排查调处活动有序推进, 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 对已经调处结束的矛盾纠纷, 各派出所应指派专人跟踪回访, 倾听群众的声音, 对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制定调处方案, 以防事态的反弹。
(四)
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大会战。
一是结合地毯式和亮剑式开展排查会战。
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攻坚战, 进行全面重点排查, 切实把各种不安全、 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 同时对可能越级上访, 集体上访情况进行集中排查, 把问题的症结搞清楚, 形成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不断促进
和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二是结合敏感期开展排查会战。
每到敏感期和两节、两会期间, 都要集中进行排查会战, 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 集中解决重点疑难纠纷, 突出排查长期困扰基层, 群体性、 易激化、 易上访的纠纷, 特别是城建拆迁、 土地征用、 企业改制等社会难点、 热点问题,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结合严打创安进行专项排查会战。
不断强化各警种的作用,开展命案专项整治、 两抢专项整治、 破案会战、 追逃等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犯罪活动, 形成对不稳定因素的严加防控, 结合以平安乡 镇、 平安村庄、 平安家园、平安家庭为重点的创安活动, 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排查。
三、 掌握动态, 分析研判, 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工作经验证明:
扎实做好警情民意的分析和研判工作, 就能打造预警灵敏、指挥有力、 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一)
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 以形成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及三调联动的综合研判网络。
一是横向上,建立以县公安局为主导, 各基层派出所、 各业务科室为主体, 人民调解员、 信息员和律师、 法律服务工作者、 公证员为基础的民情研判网络体系。
二是纵向上,建立健全县、 乡 (镇)、 村、 组四级网络, 同时在工业园区、 企业、 集市贸易区、行业协会、 外来工聚居区建立调解研判组织, 扩大基础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三是联动上,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牵扯到基层人民政府、 行政、 司法、 企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等, 要强化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者研判的沟通联系, 及时分析矛盾。
(二)
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研判平台。
一是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全县实现治安稳定信息共享, 提取平台中的情报信息, 对辖区各不稳定因素特征进行综合研判, 做到有的放矢, 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策略。
二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 整合社会信息开展战略研判, 积极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搜集、 过滤,寻找情报信息与人员踪迹, 从中对社会治安和维稳等信息进行分析, 为领导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严格实行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不稳定因素, 进行科学的分析、 预测和评估, 制定应对预案, 以便在问题发生后可以更及时、 更科学地加以处理。
(三)
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会。
对全县的矛盾纠纷发生, 要采取总体分析、 分类分析、 隐患分析、 个案分析、 研判分析的方法, 逐一定期分析梳理。一要安排专人每周对民情进行收集整理, 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 及时编写社情动态, 每月进行系统分析研判, 对重大民情信息提出建议和意见, 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 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参阅, 为领导及时了解工作动态, 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要完善警务室在社会维稳中的第一道分析研判机制, 充分发挥警务室警民恳谈制度, 积极参与信访、 接访、 下访等亲民活动, 做到不漏村,不漏组, 不漏户、 不漏人, 确保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和隐患做到早发现, 早研判。三要完善对重点不稳定因素综合研判, 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 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 重点群体、 重点问题分析研判好, 真正对当地不安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事端做到底数清、 情况明,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稳控措施落实在基层, 不断提高研判工作的成效。
四、 强化措施, 分级预警, 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参考方案
按照预防在先、 警示在前的原则,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完善预警工作体系。
(一)
要建立社会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
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 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主题活动, 深化平安建设, 提高预防化解矛盾能力, 建立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 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 敏感问题的提前预警, 确保主要敌情全覆盖、 主要社情全掌握、 主要危害全预警。
同时建立矛盾纠纷信息零报告制度, 保持矛盾纠纷报送电话畅通, 遇到节假日必须有人值班, 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集体上访)
应当及时报告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二)
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四级预警机制。
根据矛盾纠纷排查结果及研判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运用预警的形式确定为四个级别, 并明确不同级别预警的责任。一级预警:
矛盾纠纷事项尚未激化, 在事发地能够化解, 保持稳定的, 发布为一级预警警报, 责任人立即到位, 靠上做工作, 确保把矛盾化解在本地。
二级预警:矛盾纠纷能在事发地解决, 但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指导的, 发布二级预警警报。事发单位要及时与上级分管业务部门联系, 在上级指导下进行化解处理; 上级业务部门做好专业知识、 政策依据、 处理方法等方面解答和指导。
三级预警:
当事人已有不信任感或矛盾纠纷有激化的趋势, 准备赴县级有关机关部门上访, 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参与下, 可在本辖区、 本单位化解的, 发布三级预警警报。
事发地要在制定化解稳控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同时, 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参与, 共同承诺办理。
工作情况随时报上县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置信访应急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四级预警:
矛盾纠纷涉及多名群众且有越级上访苗头的, 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或非正常上访事件的, 已赴县以上机关部门上访的以及对一至三级预警警报处置不力的, 发布四级预警警报。
事发地立即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县委政府汇报, 启动应急预案, 进入应急处置状态, 接到命令后应急全体成员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 疏导群众, 稳定情绪,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 限期解决。
(三)
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超前性预警网络。
充分发挥 110、 治安巡逻和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 把预警触角延伸到城乡 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区域, 强化对社会治安面的控制, 真正做到早预警、 早防控、 早主动, 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准确、 及时、 快速地反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息。
二是规范矛盾...
推荐访问:新型社会矛盾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