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经验启示8篇

时间:2022-11-02 0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苏联解体经验启示8篇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解析苏联解体原因查阅资料可以得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1)“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联解体经验启示8篇,供大家参考。

苏联解体经验启示8篇

篇一: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解析苏联解体原因查阅资料可以得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1)“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2)“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3)“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4)“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内因:改革前的苏联,就像一个得了重症的病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政治上,人民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形成特权阶层,腐败现象盛行,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不满。而这一切,说到底是由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造成的。虽然斯大林模式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它终究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落后的模式。正是长期实行这种模式,使苏联患上了沉疴,岌岌可危。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百姓,都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戈尔巴乔夫正是在党内外强烈要求改革的呼声中,被推到历史的前台的。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比喻来理解当时的苏联,一个得了重症的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就面临死亡。如果他遇到一位高明的医生,进行了正确的救治,就能活下来;如果遇到一位庸医,进行了错误的治疗,就可能丧命,甚至提前丧命外因: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实行常年的冷战策略,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俄国进入列强俱乐部几乎唯一的资本,于是被动的卷入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给苏联的国家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有材料说,在每 7 个苏联工人中,就有 1 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军事工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结果,不能不给苏联后来的市场供应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严重短缺,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向导致经济问题日益严重。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即认为冷战阶段性结束,由此可见冷战和苏联解体的某种必然联系。带来的警示与教训科学务实的借鉴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吸取苏联瓦解的教训,不断的完善党和国家的自身建设,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对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潜力。(二)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把经济建设搞好。 社会主义必须为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生活。苏联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立起强大军事工业体系,实现俄罗斯民族不断扩张,与美国世界争霸。但国家的强大 并没有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实惠。

 长期低收入和低消费政策,使广大群众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而官僚阶层生活却日趋奢侈。社会相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问题逐渐 严重。贫穷使人民与政府离心离德,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民心拥戴基础。其教训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从内心的去拥护她。(三)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指改革旧的、不符合当今实际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开放,即对外开放,一方面是走出去,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是引进来,把外国一切好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等引进来,加速本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是人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四)加强党内自身建设,搞好党内政治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要始终把人民当前的切身需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前面。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篇二: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12 年 8 月(中)科教 导刊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葛明岩(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之一。

 总结和反思苏联解体、 苏共垮台的经验教训, 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具有重要启示和深远意义。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中图分类号:

 K512文献标识码:

 A要1991 年,苏联解体、 苏共垮台。

 这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也是国际共运史上最严重的历史事件关键词The Influ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GE Mingyan(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AbstractIn 1991,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influ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llapse ofthe Soviet Union. It also ha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laws of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uling laws ofthe proletarian party.Key wordscollapse ofthe Soviet Union; th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ruling laws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1991 年,苏联解体。与此同时,有着 93 年历史,有着 1900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共也轰然垮台。

 20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反思与总结苏联巨变的教训。

 恩格斯说过: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总结苏联解体、 苏共垮台的教训, 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具有重要启示和深远意义。1 政治认同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兴衰成败政治认同的概念源自西方,在 《政治文化》一书中,罗森堡姆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 城镇、 区域), 地理区域和团体, 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 这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 特别地, 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 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简言之, 政治认同就是指人们在政治实践中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是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是取得政治权威的前提,是政治合法性和政治权威的统一体。可见, 良好的政治认同的实现, 不仅有利于巩固政党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政党的领导即使面临危机与困境,也能够得到人民的谅解、支持和拥护,并与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反之,糟糕的政治认同,不仅会将政党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消耗殆尽, 最终使得政党失去人们的支持, 而且, 即使是政党做出努力或改革, 亦会遭到人们的怀疑与不信任。

 苏共的兴衰历程就是对于政治认同重要性的最好说明。1917 年,只有 20 万党员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十月 革命的胜利, 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941 到 1945 年,只有 200 万党员的苏共面对最强大的法西斯侵略者, 无所畏惧、 英勇战斗, 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并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1 年,拥有 1900 万党员,党员数量占到苏联人口总数近 1/10 的苏共, 在没有遭受任何外来侵略的情况下, 却丧失了 74 年的执政地位, 苏联解体, 苏共垮台。

 苏共的历史看似戏剧般地上演,实则是人民意愿的反映,是政治认同作用的体现。

 十月 革命虽然艰辛,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遇到困难,纳粹德国的铁蹄虽然恐怖, 但是当时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苏共党员,所以即使有生命危险,英勇的苏联人民依然选择坚定地支持苏共,成为苏共渡过难关,取得胜利的最大源泉。

 但是在苏联解体前夕, 情况却极不乐观。

 苏联解体前,《西伯利亚报》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让人唏嘘。

 在被调查者中,只有 4%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利益,7%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但是却有高达 85%的人认为苏共代表的是党的官僚、 干部、 机关工作人员的利益。

 显然, 在苏联人民的眼中, 苏共已然腐化变质。

 既然苏共不能代表广大苏联人民的利益,那么苏共也就失去了广大苏联人民的认同,因此,人民也不会去捍卫苏共。结果也就显而易见,1991 年,当苏共领导的这个国家再次遇到问题时,苏联人民选择放弃苏共,最终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 公平正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众多方面,其中,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经济的发展绝对不意味着国家所有问题的解决,同样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掩盖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 公平正义同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20 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名著 《正义论》中曾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一种理论, 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History and Philosophy哲学史学

 2012 年 8 月(中)科教导刊法律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追求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者废除。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 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而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 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

 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水火不容。

 自古以来, 公平正义都是人们衡量政权善治的标准之一,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

 同样, 公平正义实现与否也关系着政权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只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这样,政党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仅能够得到人们认同,使这些制度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得以顺利实施,还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 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并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贡献聪明才智。

 反之,若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等也都无法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对于政党将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而这种不满与抵触情绪是不能用物质的改善和福利的改善去消除的,诚如几百年前但丁所说的:我个人有足够的面包吃,我并不是为面包而呐喊。

 同样,在十月 革命前,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民粹派说均贫富比言论自由更重要时,他们受到了列宁的痛斥:

 “那种为了虚幻的经济利益而离开争取政治自由这一俄国社会党人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的图谋” ,实际就是 “背叛伟大的社会革命事业”(中央编译局编:《列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46 页)

 。

 列宁还强调说“如果把社会民主党纲领中的结社自由的要求完全去掉,那就是发疯!

 ”(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8 卷, 46 页)

 。

 但是在此后苏共执政苏联的历史时间里却忘却了公平正义, 而结果最终也被苏联人民所抛弃。

 1988 年 7 月 3 日 《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个民意调查, 调查内容是要了解苏联人民对于现状不满的来源是商品匮乏、法律不健全,还是缺乏社会正义。

 而调查结果是大约有半数的苏联人不认为自 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 缺乏社会正义占了第一位, 成为苏联人民对于政权不满最重要的原因。

 可见, 公平正义固然“不能当饭吃”, 但是有饭吃也不能代替公平正义。

 因此,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执政党而言,只是实现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并不意味着思想问题的解决、 价值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总之,反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程,总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教训, 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

 苏共的教训是惨痛的, 但是苏共的教训也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第一,坚持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得到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才能保证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践好落实好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从历史上讲, 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典范。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广大的中共党员,为了信仰, 为了理想, 为了解放全中国, 抛头颅洒热血, 奋不顾身,始终站在困难危险的最前线, 进而得到了中国人民无怨无悔的支持。

 其中, 淮海战役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国共两党投入兵力最多,其中国民党投入正规军80 万, 中共则有 60 万。

 在前线, 中共的正规作战部队数量虽然少于国民党, 但是在后线, 有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南等省的543 万民工为人民解放军进行后勤供应, 此外, 还有近 130 万的民工作为后备梯队随时待命。

 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中,中共前方作战士兵与后方后勤保障人员的比例达到了 1:9,而国民党的后勤保障却只能依靠自己的空投实现。

 因此, 人民的支持, 成为中共取得淮海战役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诚如毛主席所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兵民才是胜利之本。

 也正是源自于群众的支持, 中共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在, 中共是执政党, 掌握了更多的权力, 实力与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 水可以离开鱼, 但是鱼却离不开水。

 所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事业要永葆生机,依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这就要求广大的中共党员干部牢记群众路线,牢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做到胡锦涛所说的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 坚持和发展民主、 自由和人权。

 民主、 自由和人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它们绝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价值观。

 但是, 民主、 自由、 人权也是历史范畴,和每个国家的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一方面, 我们要承认接受并发展整个人类普遍追求的这些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也要结合本国历史和现实对这些价值理念进行解释。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清晰地表明,千百年来,人们前仆后继、 流血牺牲但却从没有放弃对民主、 自 由、 人权的追求。

 因此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多大程度上实现和发展了民主、自由和人权, 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这个政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过程就深刻地诠释了民主、自由、人权的重要性。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一定程度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伴随着苏联、苏共所处时代条件的转变,苏共的政治体制不仅没有进行适时调整,反而被固化沿袭,民主、自由、人权沦为泡沫,遭到践踏,进一步导致国家政权运行的恶性循环。

 民主的缺失,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监督,腐败滋生、官僚主义严重,导致苏共权威和公信力荡然无存;自由的缺失,使得个体的人成为国家的附属品,在苏联 1940 年出版的 《简明哲学词典》中对 “个人” 这一词条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群众, 群众的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基本条件” 。

 个体的 “一切都被限定和安排在现行制度的框架里,人们不能决定任何事情,一切需由当局代他们决定” 。

 这种模式则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消耗殆尽;而人权的缺失,则使得苏共忘却了其执政的最终要义是要实现苏联人民的发展,而不是实现以人为代价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忽视人民利益的苏共也最终被苏联人民所抛弃。因此,总结苏共的经验教训, 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贾谊在 《过秦论》一文中总结到, “前事之 ( 下转第 137 页)History and Philosophy哲学史学

 2012 年 8 月(中)科教导刊要检查修缮:鼓皮破损的重蒙,脱漆的再刷;破锣重制;破钵劁眼,缺少的另购。其三是人员、技艺调整。灯班人员,随年有变化:老年退居幕后,青年兴趣改变,不少退出班子的, 这就须补充新员; 经去年赛会, 见到了人家长处, 发现了自 身短处, 须改进技艺; 集镇单位变迁、 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表演须改变增添内容。

 经调整后,各部分腊月 二十几便展开紧张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灯班表演人员的排练及乐队的合乐,更为热烈,也是人们最关注的内容。灯会的正式活动,人们以正月 十三为 “出马” 或 “出灯” 日,即到当地奉敬的神祗,至庙、观处上香,祭祀后,方至各家玩灯。但多从初三开始活动。

 灯班大部分人员,基本上在家,便开始了在灯头儿家和村里威望高的家进行拜年活动。

 其实质, 相当于演出前彩排, 一为恭贺新禧, 二为接受指导。

 其后几天,则往村内农户家拜年, 或到邻村交谊, 节目多少不论, 但须有狮子、地花鼓、采莲船等喜庆节目。到农家玩灯,先由联络员联系好到某湾某屋场某家,灯头儿便作了演出节目多少及出灯数额。

 途中吹打不断, 灯火相续,热而闹之。

 若有人在室外放鞭迎接,则由联络前往商定时间,并舞狮一回,时间可长可短,算是首肯。

 至主家,响家业格外激越,主人鞭炮也与乐器争鸣。然后演员坐稻场饮茶、抽烟、吃零食。

 掌灯笼的进门布场景:

 牌灯立神龛下, 无神龛, 则挨正对大门的堂屋后方墙, 瓜灯立两角; 进门两边是鼓儿灯, 其它如鱼灯、 花灯靠两边山墙——这种布局, 不仅起到照明、 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有给狮子导向的功能;舞狮演员蒙于狮皮内,本难辨方向,若灯光差、鞭炮多、烟尘大,则更不易把握舞蹈方向、进程距离了。...

篇三: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观看苏联解体记录片心得体会 1991年 12月 25日 19时 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 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

 至此, 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 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2013年 10月 12日, 在公司 5楼会议室观看了苏联解体的记录片, 感想颇深, 给我们起了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 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分析 1、 内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右倾” 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9 85年之后的短短 6年时间, 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 公开性、 新思维” 为旗号的“改革” 路线, 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 反而彻底葬送了苏联。

 19 88年以后, 在政治多元化、 多党制的浪潮下, 苏联民族分裂势力在各加盟共和国迅速得势, 向中央发起了“法律战”、“主权战”, 纷纷宣布“主权独立”。

 在俄罗斯联邦和各加盟共和国遥相呼应下, 戈尔巴乔夫被自己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束缚住手脚, 无力维护联盟的统一。

 19 9 1年 8月 ,苏联的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 民族危机不仅没有缓和, 反而急剧加深。

 最终, 在 19 9 1年 12月 25日, 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黯然落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联盟完全

  2解体。

  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 公开性” 没能提高苏联官僚机构的效率, 没能推进经济改革、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反, 却恶化了局势, 催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最终使苏联陷入瓦解崩溃的境地。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认为, 是戈尔巴乔夫仓促而草率的“民主化、 公开性” 埋葬了苏共、 葬送了强大的苏联。

 因为他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 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来说, 他对公开性和历史反思缺乏控制, 不仅揭露现在的问题, 也揭露过去的问题, 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 最后也否定了列宁和十月 革命道路, 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形象一下子就搞坏了,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反叛情绪。

 第二, 党的削弱导致民族主义的泛滥。

 改革思想和方案的受挫、 国家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联盟中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政治意志的衰退以及权力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

   第三, 党的削弱造成了经济的无序和混乱。

  此外, 苏联共产党后期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 越来越多地把行政和经济职能揽在自己手里。

 一方面, 这大大地加强了党的权力, 可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党, 从而使它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领导的高度, 也就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

 党作为先锋队, 应该用自己的纲领、 战术和组织原则来武装自己, 应该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组织; 党员应该成为政治工作者, 联系群众, 具有首创精神。

 但是, 在赫鲁晓夫开

  3始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来, 党的组织言行不一, 组织重叠, 提拔干部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 从而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的高度, 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

 戈尔巴乔夫在对政治体制改革失去控制后, 力图控制整个社会。

 在党的形象被搞坏以后, 他失去了党这样一个传统的权利基础, 于是他把权利基础转移到人民代表大会, 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 最后又搞了总统制, 从而确保他个人对社会的控制。

 苏共经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的折腾, 使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

 至此, 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

 于是, 苏联的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2、 外部原因 意识形态方面, 西方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瓦解和颠覆的重要体现。

 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公开性”, 推行的所谓“全面民主化”, 越来越多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存的社会和国家制度, 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戈尔巴乔夫不懂得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不能认真研究建设新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这使群众对改革、 对党乃至对戈尔巴乔夫本人产生了失望情绪, 从而加强了对手的地位。

 当敌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时, 党的意识形态“机器” 竟然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民族关系方面, 苏联时期各民族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已

  4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典范。

 遗憾的是, 当“自由民主派” 在俄罗斯当权之后, 这个强大的国家就开始分裂了。

 20 世纪80年代末 9 0年代初, 民族主义忽然肆虐起来, 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 社会、 经济和文化成果,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 统统被瓦解了。

 西方反动势力对苏联解体起了重要作用。

  二、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一个根本教训,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既反对右的也反对“左” 的机会主义, 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苏联解体为我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危险。

 苏联并不是败于国外敌人, 却亡于内部腐败和分裂。

 因此“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亡党亡国的教训, 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因此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势在必行。

 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重要的是加强党内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员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是推动和深化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思路。

  执政党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因此从执政角度看  , 应该是“权为民所授”, 人民是主体, 共产党是客体。

 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加大执行的力度。

 加强和完善廉政制度建设, 贵在坚持。

 重

  5在落实。

 总之, 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但其中重要的一条, 就是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总结, 也是进一步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必须解决的问题。

         今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核心问题, 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极少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非法利益的问题。

 因此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保持中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崛起, 不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 而且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是, 由于苏联共产党全盘否定斯大林, 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行了一条修正主义路线, 最终亡党亡国。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只要中国共产党深刻汲取苏联共产党的惨痛教训,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良知, 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改革开放, 坚持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么, 列宁故乡的悲剧就绝不会在毛泽东故乡重演! 必须反对修正主义永保社会主义本色, 才能防止发生类似苏联的解体。

 修正主义就是非马克思主义, 就是反马克思主义, 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 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 代表极少数人的非法利益。

 修正主义是客观存在, 批判修正主义绝不是搞极左, 而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回归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以保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 社会主义的命运,

  6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倘若不敢旗帜鲜明地“批修”, 就不可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一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反对铺张浪费, 倡导勤俭节约, 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下最大决心反腐败, 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 是非常正确的,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只要继续坚持下去, 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 13年10 月 13日 

篇四: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有着多种原因,但苏共的蜕化变质是根本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中我们应当汲取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最高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民族的人的手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的监督;一切为了群众,时时依靠群众;高度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

 关键词: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道路;党内民主; 经济建设

 0 前言 1991 年 12 月 25 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70 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已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这样,历史发展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吸引住了。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苏联的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最严重的挫折。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苏联的演变虽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也不可否认,它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作为对历史的反动,它大大延缓了历史的进程。然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要既认真又科学地总结教训。实际上,凡是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在震惊之余思索着苏联演变的原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强大而牢固的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竟会未流血抵抗就顷刻瓦解? 苏联、东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国内的因素,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苏联解体的原因 1.1 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在讨论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时,我们并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

 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1.2 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 1.2.1 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 苏联曾经是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强国,却在近几年来陷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危机,并迅速向资本主义演变,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实行全盘西化的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改掉了社会主义道路,改掉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改掉了共产党的领导,改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纵观苏联的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 年 4 月—1988 年初为头一阶段。这三年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8 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三年偏重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也大体相应的分为两个阶段。前后两个阶段的思想,虽有内在联系,但毕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革的目的由“完善社会主义”变为彻底“更新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社会大厦”。

 通过改革,在苏共 28 大时完成了戈尔巴乔夫“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苏“社会大厦”的蓝图,使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及苏共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实现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的转移,决定把“政权转交苏维埃”,决策中心由苏共中央政治局转向议会,最后转到总统手中。二是政治体制由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由列宁创造的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向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体制转变。同年 10 月,苏议会通过《结社法》,从立法上肯定苏联进入多党制时期。三是在经济领域,决定由计划经济向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过渡,撤销了列宁年批准成立的、有 70 多年历史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四是国家体制将由“单一的苏维埃国家联盟向主权的共和国联盟”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 6 年改革的历程就是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过程,是非常惨痛的过程。具有 70 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强国,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中特别是 1988年以来的三年中,毁于一旦。其根本的失误在于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迈错的关键两步是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搞多党制、致使整个改革脱离了党的领导,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失去控制,各种反社会主义势力统统跑出来,按照它们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来改造苏联。这就使苏联不得不向资本主义方向演变。

 1.2.2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党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一般地说,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把握较大,并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也不排除在实践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必须进行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分析。绝不能因为实践中出现错误,就不加分析地把正确的指导思想当作僵化的过时的东西否定掉。戈尔巴乔夫就是不加分析地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来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戈尔巴乔夫要搞全盘西化,首先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一大障碍,千方百计要把它搞掉。首先,借斯大林的错误,全盘否定斯大林,通过否定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戈主持制定的《苏共纲领(草案)》中提出:“苏共毫无保留地谴责脱离生活、毁坏千百万人以及整个民族命运的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对此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辩解的理由。” 其次,与“民主化”、“公开性”联在一起,来实现指导思想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是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叫得很响的一个口号。可是后来随着各种思潮在“民主化”、“公开性”中沉渣泛起和改革逐步转向政治领域,1987 年后戈就松了口,转向“放手去搞公开性”和“全面民主化”。至于谈到要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时,戈认为共产主义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应该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第三,修改党章和纲领,删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规定,同时也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严重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概括地说,其后果就是: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搞乱了整个苏联共产党,搞乱了整个苏联。广大党员失去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失去了统一的奋斗目标,就会对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

 1.2.3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分裂将不可避免地瓦解无产阶级专政。只有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阶级,无产阶级才能有效地组织国家,并对资产阶级以及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势力进行胜利的斗争,并达到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目的。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来保证的。当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国家政权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许多经验教训应该加以总结,积极而又谨慎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

 提高共产党的执政本领。但是,决不能因为共产党执政犯过错误,就要搞多党制,用多党制来制约或取代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事实说明,实行多党制,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家政权就有可能丧失掉。

  “8·19”事变后,戈尔巴乔夫以苏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没有反对和抵制事变为由,宣布解散苏共中央,并辞去总书记职务,把整个党抛弃。个人宣布解散党是不符合党规党法的。再就其解散的理由来说,也是不成立的。从戈尔巴乔夫拒绝接受多党制到鼓吹实行多党制、再到要当总统不当总书记、最后到解散苏共中央,这一逐步发展的轨迹,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训。

 1.2.4 经济上稿私有化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苏联为了克服经济危机,从 1990 年来已连续制订过这样那样的好几个经济改革方案,因方案之争,闹得不可开交。1990 年 5 月,雷日科夫总理代表政府在苏联议会上提出《关于国家经济状况和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这个构想一公布,立即引起社会上的激烈争论。一方面,由于该方案主张通过全面提价的办法实行价格改革,造成了全国的抢购风潮,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另一方面,激进派认为,该方案未脱离经济困境。

 为此,苏联开始对外谋求援助,对象是西方七国集团,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苏联不仅希望借钱,而且希望同西方一块制定如何用这笔钱改造苏联社会的方案。在这里,任何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属性的差别都没有了。国家的主权似乎也无所谓了。这是一桩拿国家主权和社会制度作交易的买卖。西方国家也看出,这是他们加紧对苏进行和平演变的关键时机,于是,稍加手段,就颠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2.5 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 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盘西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害是否定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取消马列主义对军队的指导和灌输,改变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瓦解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长城,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打开通道。

 1990 年 2 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取消党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后,军队开始走向“非党化”、“非政治化”、激进派首先提出,在实行多党制的情况下,共产党不能对军队实行一党控制,要求撤销军队党组织、党的政治机关,变党的军队、革命的军队为国家的军队、国民的军队。对此,苏军领导集团起初是抵制“非党化”、“非政治化”的。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支柱。客观存在既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是国家的军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领导军队与国家领导军队是一致的。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搞和平演变、复辟资本主义,把军队看成是一个大障碍,因而鼓吹军队“非

 党化”、“非政治化”,目的就是想剥夺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权,解除共产党的武装,使共产党在反共势力进攻面前放弃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丧失战斗力。我们要吸取苏联以及东欧军队演变的严重教训,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 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闪烁着耀眼光彩的克里姆林宫红旗陨落了。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思考着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尤其是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经过科学的总结,苏联演变这一世纪性悲剧也可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造成的。因此,应该从苏联的历史性事件中吸取教训也是多方面的。如果大体划分一下,导致苏联演变的因素有三类,相应地,应该吸取的教训也是三个方面的。

 第一类是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这是苏联发生外部条件。自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帝国主义始终把颠覆和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任务,当武力达不到这一目的的时候,他们就改用“和平演变”手段。苏联的演变证明了这一点。吸取这一教训,我们必须重视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切不要因为他们的“加强友好往来”、“扩大经济合作”等美丽的词藻就模糊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类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的弊端,这是苏联发生演变的重要内部因素,...

篇五: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解体留给我们的启示 翟旭红① (中共阳泉市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必须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注重改革开放和 执政党建设,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的得逞。

 〔关键词〕 苏联社会主义;启示;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2)05-0020-02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曾开创了 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此后苏联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20 世纪末,苏联走向解体。

 从起步到挫折,从辉煌到最后的解体,苏联的发展留给了我 们太多的思索和极大的启示。

 一、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国国情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 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为我们 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更主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 须考虑各国的现实情况,使之具体化、民族化。在正确对待 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苏联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们把 马克思、列宁的观点绝对化,把思想斗争混同于政治斗争,压 制了人们的思想创新。苏联的实践启示,由于国情不同、条 件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也应各不相同。针对新 的实际,分析活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 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 义和精髓。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问题,革命和建设就能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把马克 思主义教条化,理论脱离实际,革命和建设就必然失败。

 二、必须正确处理关系国家存亡的各种社会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 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经济与政治、自力更生与 对外开放、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 正误和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协调和持续 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戈尔巴乔夫改 革失败的最主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与政治、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上,因 急于求成、草率从事而受挫之后,又全盘否定公有制和急于 全盘推行私有化,加之不可能得到西方巨额美元援助,短时 间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私有化。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急速摧毁 原有上层建筑、率先推行政治自由化、多党制的一系列措施, 结果破坏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导致 了社会经济政治大混乱。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

 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和政治是辩证的统一。政治为经 济服务。与此同时,也必须处理好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 系。自力更生不能闭关自守,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 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 断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要求经常变革的社会。发展是改革 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稳定则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任何时期,我们都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 都要硬”,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实现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

 三、必须善于发现及时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执行平等合 作的民族政策 苏联的解体启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必须 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 论从外部还是内部,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实的和 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时刻存在,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或解决 的不力,就可能引发社会的动乱。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社会政策还有许 多不配套、不健全,这就容易给少数掌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 贪污受贿,搞权钱交易提供土壤。这不但败坏党的形象,损 20 ①〔收稿日期〕2002-03-06 〔作者简介〕翟旭红(1964-),男,山西屯留人,中共阳泉市委党校副教授。

 害党的声誉,而且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最危险因素。同时,现 阶段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贫富差 距不断拉大,都是潜在的不安定的因素。还有,耕地减少和 人口的不断增加的矛盾,也将是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经济政 治独立自主性的一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社会丑恶 现象的泛滥,“法轮功”的影响和危害,都可能对社会的安定 造成影响。另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思想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冲击也可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还应该看到,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问题起了特殊的作 用,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成为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 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正确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平等合作的 民族政策,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隐藏在民族中的各种问题。

 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 社会全面进步 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后,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 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在经过一

 定阶段的快速发展后失去了相应的速度,长期以来,人民生 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失误又使 得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从而使苏共失去了民心,在国内 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垮台。历史的教训应当汲取,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把生产力发展搞上 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五、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 是,改革不当就会偏离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固然有许多的 原因,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中“变向”,抛弃社会主义, 这是其解体的关键。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必须坚 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必须认识到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待改革既不能 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六、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切实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 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任何一 个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领导权以后,在政权建设方面解决的 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与专政、民主专政与法制建 设是辩证的统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的是人民当家做主 的国家政权。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必须坚持对广大人民实行 最充分的民主,从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真正体现。

 对少数敌视和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必须通过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对其实行专政。也只有通过对少数敌人的专政,才 能最充分的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要坚持民主集 中制的组织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 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七、必须注重执政党自身建设,健全党内监督和群众监 督 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必须注重执政党的自身 建设,这是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这方面, 苏共的教训是深刻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 破坏。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其结果是削弱了党的威信。作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只有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加 强建设,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有资格领导群众克服前进过程 中的各种困难。通过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内监督和群 众监督,从制度上建党,从机制、制度上约束人。要把加强党 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 水平。

 八、必须提高警惕,抵制和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实行“和平 演变”的图谋 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的实现,使西方资产阶级忧心 忡忡,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它们时刻希望颠覆年轻的社

 会主义制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当今世界和平与 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渗透 和反渗透的斗争,是当前阶级斗争最明显的表现形式。阶级 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表现的还会非常激烈, 这就提醒我们,阶级斗争这根弦还不能松。在剥削制度还没 有完全消灭之前,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但也应该防止把 阶级斗争扩大化。“打铁先得本身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社 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真正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真正的利益,急人民所急,想人 民所想,始终如一地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注重社会的全 面进步,我们就能把社会主义的大旗不断地扛下去。

篇六: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小组成员:陈珂 冯业 杨伟进 毛志慧 李博 许宏鹏

 2 苏联解体的影响 3 苏联解体的原因 4 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背景与过程 1

 1

  2 3 1 、苏联解体的背景 在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失败的经济改革,拖垮了本国经济。

 4 西方的和平演变,首先通过广播等方式宣扬资本主义的美好,其次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导苏联的改革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

 政治上的不民主,从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进行的极端政治体制改革, 都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军备竞赛 和平演变 不民主 战略收缩

 苏联解体过程 1991年8月19日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的历史宣告终结

 1985年3月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3 、苏连解体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40 年的冷战和军备竞赛,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延缓了变革的进程,拖垮了苏联的经济,阻碍了民主建设,削弱了苏联国力。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解体的主要原因。

 这种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西方利用意识形态和文化等 “软力量” 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二是积极对苏联进行分裂活动。

 作为外部条件,东欧剧变也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东欧和苏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戈氏的“新思维” 是东欧剧变的重要诱因,而东欧剧变又 “产生了强烈的反弹效应,从而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二、内部原因 恐怖治国 名誉扫地。例如:“大清洗”:残酷镇压异己,采用捏造事实、酷刑逼供的方式处死约70万人,流放约100万人,受害者主要是社会的精英分子。

 腐败独裁 民心尽失。例如:乌兹别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拉希多夫当政期间,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中央机关,他的亲属就达14人之多。

 穷兵黩武 四面树敌。例如:从1939年至1979年苏联分别入侵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等。

 图片1 :

 从未参军的勃涅日涅夫自己给自己授勋超过 过20 个之多。(注:朱可夫元帅仅为10 枚)

 图片2 :

 苏联官僚位于黑海福罗斯别墅

 图片3 :集体处决校级军官。

 图片4 :“卡廷惨案”;苏联入侵波兰后屠杀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 员 超过2.2 万人。

 1

  2 3 4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革,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4. 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执政党要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切实加强民族工作,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3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1.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建设一是要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要严肃党风党纪,反腐倡廉。

  归根结底,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出现了问题,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大记者见面会上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谢

 谢

篇七: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的解体是一场历史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苏共的失败。而苏共的失败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导致苏共丧失了信仰丢掉了灵魂成为泥足巨人最终在内部瓦解和外部侵袭下轰然倒塌。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共产主义政党从建立之初就主张实行民主主张采用选举制选拔领导干部。然而列宁在建党和建国初期却无法实行选举制其原因是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俄共建党初期面临着沙皇的反动统治建国初期面临着外国的武装干涉召开党代会都很困难 更不要说民主选举了。

 斯大林执政30年间 苏共更是变得高度集权 极度缺乏民主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不仅被斯大林视为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手段 而且成为斯大林进行党内斗争和争权夺利的有效工具 在任用干部时 无论是以委任方式产生的干部还是以选举方式产生的干部 都统一由党的上级领导机关或党的上级负责人来直接任命或变相任命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力运作机制。

 苏共的这一套机制导致党内缺乏一种自我更新机制、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不断流失、权力“倒置”现象和“倒负责”现象盛行、党的先进性不断丧失执政能力不断减弱。

 首先干部选拔任用必须切实实行有效的民主。人民民主是党的生命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实行切实有效的民主。其次干部选拔任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干部选拔任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择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增强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分量。再次干部选拔任用必须规范初始提名权。

 初始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用人失察的现象 让干部提名在阳光下运作 所以就有必要坚持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首提责任制”对选人用人的失察失误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教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理论指导 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伟大的党才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元化。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有56 个民族、13 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进行整合、统领、引导。这是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发挥引领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维护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常发展。

 2、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些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

 实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揭示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思想旗帜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地打出这面旗帜就是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 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有利于我们更清醒、 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 针对违背人民利益和反马克思主义倾向 它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针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等各种思潮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社会的某种分化它强调用爱国主义凝聚人心凝聚广大人民群众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障碍 它强调要树立改革和创新精神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非、善恶、 美丑界限模糊 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使一个社会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它注重确立起人人皆知、 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的行为。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而只要二者共存 资本主义便不会放弃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战略 变化的只是和平演变的具体形式和手段。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其成为苏联解体后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有中国的存在各种国际性组织中有中国的影响。近来兴起的“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 的提法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为世人惊叹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某种担忧。有担忧就有防范和平演变战略仍将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付中国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时期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 问题的凸显期 西方敌对势力借此良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变换手段、更新方式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既然西方敌对势力试图以中国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最好的反和平演变的策略便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个强大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宣告和平演变战略的破产。具体来讲 1经济方面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谨防新自由主义。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以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引导中国的经济改革主张中国实行全面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即取消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取消国有企业、洞开国内市场与世界经济接轨将中国演变成资本主义或外围资本主义。殊不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我标榜的完全的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不过是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神话myth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国内或国际经济奉行国家干预、 国家控制和贸易保护政策 却要求中国如此其心可鉴。正处于经济改革关键阶段的中国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也是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护环境、减少贫困失业和两极分化、 约束恶性竞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框架、 社会凝聚力和有理性的政府干预[8]从而使其内在地成为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负面效应的制度保障。在坚持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处理好经济投资与扩大内需、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内发展

 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 健康、 稳定的发展。

 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对不公正、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政治方面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逐步探索和形成的 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四个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这四个方面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 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生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和特色体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一再证明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和各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具体国情及经济政治利益结合在一起的 并因此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内容。

 那种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给别国的做法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 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在文化领域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由”这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内容。未来的中国依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处理人权问题时我们仍将坚持一贯的主张主权高于人权。我们反对抽象地谈论人权主张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人权反对西方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已经并继续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保障和实现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自由和人权。

 新中国的建立为广大人民争取到了国家的独立权和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们基本解决了 13 亿人的温饱问题 并使人民充分享有与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各种权利和自由。今后我们将通过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实现广大人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自由和人权。

 3文化方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今时代全球化使人类文化处于冲突与融合、霸权与主权、一元与多元、民族与时代、趋同与趋异的矛盾之中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导致了中国文化矛盾的凸显 传统、现代、 后现代的非线性发展样态又将中国抛入历时样态共时出场的文化场景之中 文化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扎实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才能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大力推进包括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传播体制、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业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创新才能使文化始终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广大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敏锐的理论识别力、洞察力对资产阶级富有迷惑性的、隐晦的理论能够进行强有力的批判同时加强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理论成为学术研究、理论宣传、政策制定三位一体的中国思想库和智囊团。

 4社会方面要以人为本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和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发展机遇和矛盾问题并存的关键时期。其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社会

 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这些矛盾和问题相当程度上都与社会公平正义相关联。

 处理不当会引发社会矛盾、 削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提供可乘之机。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从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正确把握和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更加重视与人民生活、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党的建...

篇八: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引言•对于苏联演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 不同的阶级、 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 看法截然不同。

 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性质? 它有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今天回头看这一历史事件, 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回答。

 一、 苏联演变的过程• 苏联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1985.3-1988.6)

 :

 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阶段二(1988.6-1989.11)

 :

 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方面, 改革路线的偏误致使社会开始动荡;• 阶段三(1989.11-1991.8)

 :

 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路线, 导致苏联出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 阶段四(1991.8-1991末)

 :

 联政局急剧恶化,苏共被解散, 联盟解体。

 二、 苏联演变的性质• 苏联演变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实行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后,重新退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无一例外。

 从性质上讲, 苏联演变是一种以和平方式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 是社会形态逆规律更替的特殊历史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 一般来说, 在一个民族国家中,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 通常主要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方式。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形式, 即落后的社会制度逆替先进的社会制度,即旧制度的复辟。

 这样制度更替形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初期, 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在近代欧洲,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就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 在某些国家的历史上,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就发生过多次。

 由于这种方式的存在, 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充满着曲折与反复。

 “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制度)

 的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的现象” 。

 当然, 暂时的曲折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苏联演变属于以和平的改良方式实现旧制度复辟的历史事件• 从社会性质上说, 它由原来先进的社会制度退回到落后的社会制度。• 从演变的途径看, 虽然在演变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流血冲突事件, 但总体上仍然属于和平过渡的方式。

 • 总之, 不能认为苏联演变是“历史的进步” , 也不能看作是“人民的选择” 。

 相对于历史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 苏联重新退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倒退; 相对于广大的前苏联人民而言, 这样的制度选择既不是他们真实意愿的体现, 也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 实际上是对广大人民自由、 民主权利的严重侵害。

 三、 苏联演变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苏联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的重大挫折, 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此跌入低潮。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道路的曲折性与艰巨性, 但终究改变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没有过时,依然在发生作用。

 苏联演变只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一个“旋涡” , 它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完全取代资本主义, 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虽然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终将在全人类得到实现,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这个规律的实现过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却有着原则的不同, 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 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但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 因而其实现过程一般不会有曲折和反复。

 社会发展规律则不一样, 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合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 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

 在任何社会里, 人们的利益总是有差异的, 因而他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往往是不一致的。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 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

 因此, 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阶级斗争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阶级力量的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直线的, 必然会发生曲折。

 但不管在实践中出现多大的曲折, 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它将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现。

 •本来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总结教训, 实行正确的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遗憾的是, 由于苏联东欧等国在改革问题上犯了原则性、 方向性的错误, 改革变成“改向” , 这些国家相继发生演变与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新的低潮。

 即便如此, 在当今世界上仍有五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就, 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形势, 极大地坚定了世界各国众多人士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 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黑夜过去是白昼, 严寒过去是春天。

 如同自然规律一样,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新的高潮。

 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 低潮孕育着高潮。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看, 低潮将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预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

 但是, 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 。

 四、 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苏联演变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最大历史悲剧,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 但也不见得完全是件坏事。

 只要我们认真总结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 引以为戒, 以史为鉴, 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 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 更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苏联演变又不失为一件好事。

 邓小平曾经说过: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 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 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这番话道出了苏联演变这件坏事所具有的积极性的一面。

 总结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 自然要联系苏联演变的原因。

 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可吸取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 社会主义必须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 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与弊病。

 因此, 必须进行改革。

 要深入社会,了解矛盾与问题, 及时解决。

 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由于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及时地根除, 以至于这些矛盾与问题长期累积与激化, 从而成为苏联演变的历史因素, 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反对和取消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借口,为苏联演变创造了条件。

 因此,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及时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不给敌对势力的可乘之机, 不断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与较量中赢得主动, 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目标与理想。

 • 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 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首先, 认识实践中的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社会主义, 而不是相反。

 其次, 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有正确的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既要全面地、 一分为二地作出评价, 同时也要分清哪些是主流、 主要的方面, 哪些是支流、 次要的方面。

 对于正确的方面必须予以肯定, 对于错误的方面也要揭露。

 但不能因为有错误, 就全盘否定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失误, 但从总体上讲, 成就与功绩占主流, 是第一位的, 错误与失误是支流, 是第二位的。

 第二,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决不能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我们从苏联演变中应吸取的最根本的教训。

 苏联演变的根源, 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犯了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 从而导致苏共亡党、 苏联亡国这样的悲剧。

 •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关键要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因为从理论上说, “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 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 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

 第三, 要不断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坚强堡垒, 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从苏联演变的教训看, 关键还是共产党的内部出了问题。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党内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借“革新” 党之名, 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演变成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因此, 社会主义执政党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组织工作, 要把好关, 看好门。

 一定要使党的各级领导班子、 尤其是中央一级的班子牢牢地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手里, 严防蜕化变质分子、 投机钻营分子、 社会民主主义者、甚至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混入党内, 篡夺党的领导权。

 另一方面, 还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要让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地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 要铲除反马克思主义、 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党内滋生的土壤,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力,善于辨别并敢于揭露形形色色的投机分子的“政治伪装” 与“理论伪装” , 使社会主义的创新事业始终运行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轨道上。•

 结语•总之,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 通过改革不断消除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 另一方面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只要始终做到这两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前进, 就会取得更大、 更新的发展。

推荐访问:苏联解体经验启示 启示 苏联解体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