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信息化文章4篇

时间:2022-11-04 16: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强调信息化文章4篇强调信息化文章 32党的文献LITERATUREOFCPC2016年第3期[文章编号]1005-1597(2016)03-0032-0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调信息化文章4篇,供大家参考。

强调信息化文章4篇

篇一:强调信息化文章

党 的 文 献LITERATURE OF CPC2016 年第 3 期[ 文章编号 ] 1005 - 1597(2016)03 - 0032 - 06“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解读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 卢 佳[ 摘 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对我国网络建设的实际认识,习近平就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要有自己的过硬的技术,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他还提出“网络主权”的概念,向世界表明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站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高度,习近平提出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来说,既有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建设坚固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 ] 习近平;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化;互联网管理[ 中图分类号 ] D2-0

 [ 文献标识码 ] A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切实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工作,更加自觉、自信地推动中国特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进一步阐明了网络安全的战略地位及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关系我们党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根据目前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一场“新的综合性挑战”,是一个“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1][1]参见《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他还特别指出:“我们务必要认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2]习近平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伴随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形势也越来越复杂。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和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一起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斯诺登事件”爆出的内幕,令全世界感到极度震惊和不安,也重重地敲响了我国网络安全的警钟。习近平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 [3]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又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任组长。在该小组第[2]《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3]《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16 日。 

 33十八大以来理论与实践研究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一次会议上,他鲜明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并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1]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网络安全与各领域安全问题的内在联系,还揭示出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没有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就难以保障。2014 年 5 月,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构建包括信息安全在内的 11 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不仅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的上述重要论断,进一步阐明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党中央对国家安全以及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网络安全治理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意义。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到了国家层面,充分体现出了党中央对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坚定决心。习近平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堤坝。没有网络安全的保障,信息化不能长久;没有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得越快,造成的危害可能就越大。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显现,保持信息化发展的持续稳定势必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总体布局、策略导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形象地比喻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这一比喻所蕴含的精髓,便是必须对二者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和统一实施。2003 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发布的 27 号文件提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实践证明,这[1]《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一指导思想是符合当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成为全球网络大国,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我国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内外形势都要求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和改变我国的网络安全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同时,还进一步确立了“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2] 的指导思想。2016 年 4月 19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正式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 [3] 如今,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和国家信息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信息化进程也已经从着重推进发展阶段进入到了更加注重网络治理和安全保障的阶段。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是习近平基于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环境下加强国家安全治理的新思路,对国家网络安全治理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作用。二、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从 1994 年首次接入互联网以来,经过 20年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全球访问量前 20 的网站中国占 7 个,全球市值最大的 10 家互联网企业中国占 4 席,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网络大国”不等于“网络强国”。我们既要看到已有的成就,也要看到与网络强国的巨大差距。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为了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 13 亿中国人民,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4] 的战略目标,并要求把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使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进入[2]《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3]《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6 日。 [4]《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34党 的 文 献LITERATURE OF CPC2016 年第 3 期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就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从核心技术、管理体制、舆论引导和法制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一)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基础设施受控于人的问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的软肋。习近平尤其重视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他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1]互联网发展至今,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手中。我国的网络核心技术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较晚,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技术方面长期依赖西方,没有形成完备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而核心技术是互联网产生、发展的基础推动力,没有核心技术就随时可能处于被侵蚀和攻击的危险境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产业优势,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网络监控、网络攻击和网络威慑;没有核心技术,我们的互联网就是易被窥视和打击的“玻璃网”;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没有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全球网络治理规则方面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大力发展、积极使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品,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人民利益的根本之道。我们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保证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长治久安” [2] 。鉴于这一现实,习近平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 [3] ,“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中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1]《人民日报》2014 年 6 月 10 日。 [2]《人民日报》2014 年 6 月 10 日。 [3]《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

 [4] 这一指示为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实现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相关行业的创新热情。(二)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网络安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涉及因素多,关系复杂。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为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统一的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为此,党中央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解释说,成立该小组就是为了“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5] 。他还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6] 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行政配置,打破了过去管理上“九龙治水”的弊端,进一步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了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和领导,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7]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所谓“新的历史特点”即包括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网络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民众表达观点、阐述意见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少数别有用心者正利用这一阵地,制造不同声音,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互联网影响中国的舆论,图谋干扰破坏我国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4]《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6 日。 [5]《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6] 参见《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6 日。 [7]《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 

 35十八大以来理论与实践研究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争的新战场。面对这种形势,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特别是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只有用更多优秀文化占领网络主阵地,抢夺网络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才能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为此,他还就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二是“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3] 。他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互联网成为走群众路线的新途径。三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4] 。这三点要求明确了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方向、措施、思路,不仅是应对西方国家试图全面主导网络媒体全球话语权所采取的有效对策,也是着眼全球发展大趋势,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的科学决策,为进一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坚实保证。(四)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应用的多样性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互联网的管理成为建设网络强国、保障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法奠基,方能固本。习近平重视立法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对网络空间同样要求全面推进法制[1]《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 17 日。 [2]《人民日报》2014 年 2 月 27 日。[3]《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6 日。 [4]《人民日报》2014 年 8 月 19 日。 化。对此,他明确提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5] “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领域的相...

篇二:强调信息化文章

策 参 娜 爹文章编号: 1000-0952(2000)06-11-02中图分类号: G 201信息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共甘 肃省委党校高兴国甘肃经济管理千部学院刘徐波1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资源信息与知识、智能都属于认识的范畴。

 关系十分密切但又各有内涵。信息的范畴大于知识 和智能。信息是指 “ 由事物发出的消PL 悄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可以表征事物的东西” , 也是人类的活动和自 然界的运动变化留下来的各种记录。整个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产生信息, 信息本身是动态的 、无所不在的, 一切事物都会发出信息。

 “ 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结果, 是人们对白然现象与 规律、社会现象与 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由 此可见: 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概念。

 智能是研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疑是不断发现 探索、认识、传递自然和社会信息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属性有了更加科学和正确的认识 , 许多原始信息逐渐转化为知识并被作为进一 步认识自 然和社会的工具。

 这样信息与知识的概念便日 益接近,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智能化: 信息能力越来越成为智能的主要内容 , 这样智能与信息的有效利用也日趋紧密。到了 20 世纪中叶,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信息的生成发展势如潮涌。

 产生“信息爆炸” 的效应: 人类步入信息、 知识、智力的时代: 信息这一普遍的词汇也被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 “ 能创造价值和能交换的知识. , , 信息也由此可以 进一步划分为数据( 能够被加工成有用信息的事实和其它原始资料 ) 和信息〔 经过加工的有用数据】两大类。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影响生产九 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信息不再只属于图书馆和情报部门。

 信息领域涉及到各行各业,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业, 己 涵盖一切有关信息收鬼存贮、组织、检索、传递、分析、研究、出版、发行、咨询的行业, 呈现出一种蒸蒸日 上的发展趋势。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 使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信息化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化局限于信息机构和信息产业。

 指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对众多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和分析 。

 及时提供给用户使用, 其核心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利用。

 其基础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的组织与整理。

 狭义的信息化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是指信息的数字化。

 即把信息的各种形式包括文字、图像、 声音、 动画及气味等, 转化成计算机所用的数字符号。其次是把数字化了的信息进行存贮和实现自 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再次是利用网络化包括电信网、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等来传递这些信息。厂 ‘义的信息化是与信息社会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信.t li社会是指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促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 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样就形成了广义的信息化概念,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 , 普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

 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过程。它包括以下 几层内涵 : 一是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二 二是全社会普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 三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见广义的信息化概括了经汰 社会等方方面面, 并由此形成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概念。由于杜会经济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因此可以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来代表广义的信息化。1993 年初:关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 的计划: 自此,信息化席卷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领域。为力争赶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我国的信息化也在迅速地发展。1994 年l月12 日, 人民日 报发表了 《 闰民经济信息化的呼唤》一文,首次在大众传媒中使用了“ 国民经济信息化” 一词, 它透示出一个迹象 , 即在当今中国,像发达国家那样 , 顺应历史潮流: 向信息化目标迈进, 已是时不我待。十五大上, 江泽民同志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要 “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 这为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阶段。3信息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化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近 20 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神速, 不断升级换代, 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

 这为信息化提供了产业支持和智能条件 : 二是计算机数据存贮技术的大发展, 最早的磁带存贮已 被软盘、硬盘、 光盘、磁盘陈列、 光盘塔等所取代,达到了 “ 海星存贮技术” 的阶段 , 这为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 三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 经历了同轴电缆2000. 6. 甘肃科技. 11

 . `策 参 考双绞线、光纤等发展阶段 , 为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信息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 , 对信息化也有了强烈的需求。就政府而言, 需要利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化决策: 企业也需要通过信息化: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们希望通过信息化, 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总之,当前的形势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都使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目 前, 信息产业以每年6000 亿美元的国际市场和超过1000 亿人民币的国内市场 , 以每年超过 30%的发展速度无可争辩地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二由于信息化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

 “ 提高了每小时的产出, 减少了保护生产过程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所需的工作时间” ‘ 格林斯潘语2000.2 ): 使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提高到 70%以上。可见信息化的质量和规模, 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熏要体现。自1991年3 月以来: 关国经济持续9 年多强劲增长,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记录, 这种现象被称为“ 新经济”。

 “ 新经济” 现象在以往实践中是从未见过的,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 新经济“ 现象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 和实际意义的新课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现在人们一致认为,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 是“新经济” 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 新经济” 产生的第一要素。由 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良性互为条件, 产生 “ 新经济” 的现象对我国当前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适应信息化这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五中全会通过的 《 建议》提出要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 建议》分析: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I 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建议》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发展的宏伟纲领。

 也是我国 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4用新举措迎接信息化江泽民同志指出, 四个现代化, 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五中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 ,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技术: 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推进体制创新, 就一定能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 我国信息化建设还应该注意做好以下 几方面的基础工作:4.1把工业化和信忠化结合起来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形式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 我国工业化的水平还较低,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80 亿美元, 正处于工业社会的中低阶段,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00- 20000 美元的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即使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才能基本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500- 4000 关元的先进工业社会, 可见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但时不待人: 我们不能坐等机会。在信息化浪潮中, 世界范围内 科技革命突飞猛ia, 经济继续增长的形势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一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具有一种 “ 压缩效应”, 使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 有条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 , 移植其最新成果 , 把经济增长的起点确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 : 实现 “ 追赶型” 的发展。这 一 机遇可以使我们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 , 互相促进,共同发展。4.2把建 设先进文 化和信息 化结合起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着: 信息化就是信息克服空间p f 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这种跨时空的特点, 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加剧了 不同 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

 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的较量。

 因此能否在信息化的时代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分作用 , 防止相异思想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冲击和消解 。

 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应当按照江泽民同志强调的 “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建立信息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大大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自 常见意识; 建立健全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性的规范 信息传播行为。

 限制和否定相异思想的渗透; 运用技术手段, 努力阻止 “有害数据” 进入信息传播网络: 净化信息传播空问。4.3把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化潮流具有 “ 乘数效应” : 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但同时: 信息化也会出现一些伴生品。

 给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影响。如 “ 数字鸿沟” 是信息化带来的一个新问题, “数字鸿沟” 指这样一种现象:拥有计算机和没有计算机、能上网和不能上网的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同机遇、不同 地位以致最后导致经济上的巨大差别和心理上的不满情绪【 陈宝森, 2000,101 “ 数字鸿沟” 源自贫富差别, 又加剧了贫富差别, 闰外的专家认 为这个“ 鸿沟” 太深、太宽, 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目 是 “ 种族和人种问题”。目前 “数字鸿沟” 对我国来说还比较陌生,但我们必须从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发。

 及早着手考虑, 因为这是 “ 全世界能否和平与安宁的决定因素’、总之, 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发展机遇: 顺应这个潮流、抓住这个机遇, 我们就一定能在 21 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 标, 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2000. 6.甘肃科技. 12

篇三:强调信息化文章

技术应用研究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1ications 2012年第 3’ 期 提升财政信息化程度 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一 浅谈以信息化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 、 夏 鹏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财政局办公室。江苏盐城 2243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大财政信息化建设力度是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举措。本文从提 升财政信息化层次着手,阐述财政信息化的作用,构建财政信息系统。为加快财政 “四位一体”管理进程提供坚实的技术 支持,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的运行顺畅。财政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一个信,E~-z-程,而且本质是一种财政 管理方式的革新,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财政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 :财政;信息化 ;科学管理 ;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蝙号:1007—9599(2012)03—0020—02 Enhance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In 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Scientif ic M anagement — —l 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Financial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Xi a Peng (Jiangsu Yancheng Sheyang Of fi ce of Finance Bureau,Yancheng 224300,China) Abstract:W 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 n d increase f inancial information building e fo~s iS the key initiatives to promote the f inancial and scientif ic management.fme.In this paper,the upgrade to begin t he task of f in a ncial i nformation on the role of f inancialinformation.a n d build the f inancial information system.T0 speed up the f ina n cial”four-in.one” management process to provide a solid technical suppor t, strengthen the man 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 nd maintenance,to ensu re t he smooth operation of t he system.Fina n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s not only a 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a nd n a ture iS the way of a f inan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a n d t he fundamental aim iS through modem information tech n ology to achieve the f ina n cial a n d scientif ic management. Keywords:Fin a nce;Information tech n ology;Scie n tif ic management;E f i ciency improvement;Development 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新潮流,西方发达国 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及信 息化带来的管理效率的优势。面临着影响力如此强大的全球信息化 浪潮,我国也提出了建立电子政府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也都加快 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为对政府行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 政管理,加快财政信息化改革当然也是很有其必要性的。

 一、 财政信息化管理的概论 我国财政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财政, 实现对财政资金地集中监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财 政资金的运作安全、科学、高效,并能遏制财政工作中腐败现象 的滋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 络技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对每一笔财政收支数据进行完整 记录并实现实时处理,使财政管理制度刚性化 ,达到实时监控、 硬性约束的 目标,推动我国财政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而什么是 财政管理信息化?一般来说,从广义上讲财政信息化,是指与实 现财政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的架 构、财政应用软件的开发、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财政信息 化人才 的培训、财政信息化制度的建设等等。而从狭义上讲财政 信息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财政工作 中的应用。在笔者看来财政管理信息化其实是一项综合的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所 以在本文的论述中,倾向于采用广义的 财政信息化概念。

 二、财政信息化管理的效用 (一)优化服务,丰富信息化建设广度 构建财政信息化系统,实现财政信息化,将会从服务、管理、 消费三个方面是政府财政的职能向公共财政模式发生重要转变。

 在服务方面,各级的财政部分通过内外网站发布和管理信息系统, 使公众和各级财政工作人员迅速 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 、职 能和办 公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如此一来,财政信息透 明度增加、各种 资料 、档案、数据库的资料也使行政服务更加完善 提供更好的 服务。在管理方面,财政信息化 的作用之一就是实现网上办公。

 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各级财政部门全面、准确 、及 时的财政信息, 由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 ,然后建 立决策支持系统,全面 的信息对财政部 门的科学化决策有很大的 助益。在消费方面,财政部 门可 以利用互联 网络发布政府采购信 息,通过网络进行 电子招标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 力 ,提高工作效率 。

 (二)硬化约束,提高信息化规范程度 实现财政信息化,为财政部 门的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有效 的载体 ,对政府财政的勤政 、廉政建设十分有利 。在信息社会、 财政信息化为财政部门的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无论是财政 工作人员还是公众,通过现代化 的财政信息网络 ,都能在第一时 间了解到他们关心的财政资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政府财政管 理的公开性 ,就是保护 了公众的利益。财政信息化能够增加财政 办公的透明度,防止信息被少数人专用或隐瞒,还可以防止信息 被更改,信息系统的刚性操作,可以减少人为的干预。在财政信 息化实现之后,所有审批的程序都是实时显示的,每一个部 门的 办事情况是可以被看到的,所花 费的时间也可以查出来,有利于 领导的监督,降低 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财政部门办 事的透 明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降低成本,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 财政信 息化 的建立和发展,将会大大的提高财政部 门工作效 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财政信息化为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 现代化的应用工具和办公手段,同时降低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财政 信息传输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原来需要靠人脑处理的大量信息都 可以由计算机来处理,将政府财政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 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更高层次的工作 中去。与此同时,财 政信息化使各级财政与各部 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在一定程 度上打破 了传统的财政和各部门之 间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

 也使决策的实施情况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财政领导机构可以将 一2O 一 万方数据

 2012年第 3期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拟推行 的重大决策放在信息网络上征求各级财政 部门人员的意 见;决策后,财政领导机构又可 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决策实施过 程中的反馈信息。

 三、财政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一 )搭建信息发布平台 体系结构可以采用 目前流行 J2EE三层体系结构模型进行系 统的整体设计。这三层分别是表示层: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位 于客户端 ,主要是想网络上的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显示用户界 面和服务器端的运行结果;业务逻辑层:包含系统的事务处理逻 辑,位于应用服务器端,接受用户的请求,执行相应的扩展应用 程序和数据库进行连接;数据层:包含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位 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它的任务是接受应用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 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

 (二)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为了方便外部用户查询和内部员工操作,也为了方便管理和 维护,财政信息系统应采用统一的系统平台。OA用户可以直接进 入财政信息系统进行操作 ,拥有权限的用户也可以从财政信息系 统 不经重复 登录而直接进 入 OA 系统 。展现机制 也完全采用 Internet的标准技术,充分发挥 Web的优势,操作简单,一 目了 然 。在安全认证方面应采用集成 LADP活动 目录 的安全机制,用户 的资料管理通过活动 目录实现,不同权限的用户只能访 问相应的 系统资源,提供基于数字证书的加密和签名等安全措施。

 (三 )改善软件运行环境 关于财政信息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有几种选择,其一是 采用所谓单一的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平台,其好处是对关系型数 据的处理较为统一、便捷,但对财政信息发布中大量文档型数据 的管理、存储和检索等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二是综合运 用文档型和关系型数据库平台,这一方面可以综合两种不同数据 库平 台各 自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可 以解决这两种单一平台存在的 难以解决 的问题。两种不同数据库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可以通 过先进的交互工具有效的解决。其三是利用MQSI软件平台进行数 据的集成 ,这好处就是有较强的数据流过程处理 的功能,但相应 投入的资金成本也比较高 。最后一种是利用定制软件平台进行数 据的集成 ,信息平台中数据的集成是不能靠通用软件一统解决的, 是要做定制应用的开发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这方面的应用软 件开发已经是相当成熟了,从安全方面考虑,通过定制应用软件, 隔离数据传输和关键业务数据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财政信息系统化管理的维护 在构建好财政信息系统之后,还有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维护 问 题,这也是财政信息系统能否一直运行顺畅的关键,在系统运行 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使系统功能真正完成.要加强对财政信息系统 的推广实施的组织管理,做好相关项 目的申请和审批、做好系统 专业开发实施人员的引进和培训,还有一般的财政工作人员也要 进行培训,让他们习惯信息系统的操作、尽可能的做到熟练 。系 统的开发、维护升级等工作应该有统一的管理,但在实施工作中,

 也要注意相关的对系统进行修改、扩充的需求,及时的安排系统 修改和升级工作 ,及时更新平 台最新版本软件或补丁程序,以确 保系统 的运作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

 随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集 中了大量的财 政业务信息和数据,数据是系统中最重要 的资源,系统提供的数 据全面、准确与否是评价系统优劣的决定性指标,对这些数据信 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些数据的备份工作必须 要做好。还要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还有保持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是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机 器、设备的维护包括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一旦机器发 生故障,就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修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做好相关 的检修记录和故障登记 的工作。

 五、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 的做好财政管理工作,提供更优质的财政服务,进 行财政管理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政府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尝 试。而推行财政信息化无疑是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措施之 一, 财政信息化可 以提供多资源支持,优化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

 提高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硬性约束防止贪污腐败现象频发, 研究如何构建一个 良好运行的财政信息系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郑伟.财政信息化改革Ⅱ1.电子世界,201I,14:55 f2】程 为民,王曙光 ,吴洽祥 .财政信 息化 建设 浅谈 Ⅱ1.财会 通 讯 ,201 1。34:146 f3】财政部信息网络 中心.加快平台推广 实施与应用 促进财政 信 息化建设再上新 台阶Ⅱ】冲 国财政, 2011,9:23-25 (上接第 16页) 在网站的组织形式上 ,大致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栏目:资源区、 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等。资源区分为网络课程资源和课程相 关资源 。网络课程资源是 以章节为主线,把教材上的内容以网页 的形式给学生,并有相关 的内容阅读材料 (如:人物介绍、相关 前沿技术等);课程相关资源 ,包括网络的发展史、特点及未来 发展、拓展 内容前沿知识;学习区包括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多 媒体网络课件等;交流区主要是论坛和聊天室、网络资源网站相 关链接,还有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网络联系方式;教师区提供电子 邮箱,解答学生疑难问题,还有教师给学生的学习网络技术课程 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通过网络技术本身去学 习网络技术,改变面对面的、单调的学习方式,扩充获取知识的 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加 强学生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 网络、学生与网络 ,形成一种立体的学习全体和学习空间,通过 写博客、建论坛、发送 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问题的交流和探讨, 突破 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 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探讨,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爱 自己的所学专业,体现 了专业的实用 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用 网络的学习过程是 以信息技术中的网络为平台去学习网络技术本 身,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充分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带给现代社 会学习和工作的快感和便捷感,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问题的研究 热情,并在利用网络技术的过程 中, 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

 要想更畅通利用网络去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解决 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变单向的讲授方式 变为多向的互动探究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有的问题不是 自己的 能力所能解决的,而问题还要解决 ,就鼓励和激发 自身去通过各 种途径,他们很 自然就想到了网络技术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 ,

 又加强了与他人的团结协作 ,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

 学生在共同意愿下共同参...

篇四:强调信息化文章

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体会文章- - 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网络新闻工作

  加强新时代网络新闻工作,必须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清醒、赢得主动。

 一、 关于政治方向 —— 坚持党管新闻的原则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新时代网络新闻工作,必须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特别是面对敌对势力的“污名化”攻击、“虚无化”否定、“负面化”炒作、“恶毒化”诋毁,一些人宣扬西方新闻观,标榜网络媒体是“社会公器”“无冕之王”,鼓吹抽象、绝对的“新闻自由”。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上当。无论什么时候,网络新闻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声音为声音,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理直气壮地当好党的喉舌。

 二、 关于主体地位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新时代网络新闻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

 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网络新闻工作更应以人民为中心,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体的思想文化需求,对工、农、干、商、军,老人、青年、孩子,包括北漂、海归等,都要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新闻工作,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 关于内在规律 —— 坚持客观真实的底线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新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要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规律。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网络新闻坚持客观真实,既需要区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不同,搞清坚持真相与众口铄金的区别,更需要在把握时、度、效上下功夫。“时”就是要基于客观真实,尊重传播学上的“首发效应”,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读者,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落后于社会舆论。“度”就是要保证客观真实,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随意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恰如其分掌控网络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效”就是要服从客观真实,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念、针对问题解疑释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切实把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作为最终效果。

 四、 关于时代要求 —— 坚持创新发展的活力不能变

 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 当前,最紧迫的是理念创新,要着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聚焦“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时代意识、增强时代感知、对接时代特点,使网络新闻工作真正彰显时代价值。最根本的是内容创新,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着力提升中国话语的國际影响力,以内容优势变“他塑”为“自塑”。最直接的是手段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占领舆论传播制高点,形成第一时间、精准推送、多元覆盖的新闻格局,真正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打造顺

 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的“互联网+”新闻舆论场。

推荐访问:强调信息化文章 信息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