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篇

时间:2022-08-14 08:41:21 来源:网友投稿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篇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试题: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篇,供大家参考。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8篇

篇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对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我们都要正确地对它们进行总结,因为它们都是

 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吸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人,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度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和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都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指

 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加上我们自己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篇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个题目要谈的是从 1956 年到 1976 年这 20 年的历史, 讲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

 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 几十年之后, 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是从 1956 年开始的, 探索的任务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这篇讲话中提出来的。

 他这样讲, 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 很清楚, 毛泽东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一条自己的路。那么, 为什么这个任务这时候才提出? 新中国成立到这时候已经快七年时间了,为什么这中间没有提出? 当然, 这是有原因的。

 我认为, 这个时候提出探索任务的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打破了过去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搞的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设想是一致的, 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共产党人都对苏联模式有着迷信, 那就可以理解了。

 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 跟它不一样就是离经叛道。这个迷信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 对于毛泽东都造成了压力。

 毛泽东后来讲过,建国初, 我们是照抄照搬苏联的, 懵懵懂懂不满意, 但是没办法。

 没办法, 就是这个迷信的压力。

 但是, 这个迷信让苏共二十大打破了, 让赫鲁晓夫所谓的“秘密报告” 打破了。所谓“秘密报告” , 其实题目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 为什么说是“秘密报告” 呢? 因为事先没有正式列入苏共二十大的议程, 苏共二十大 2 月 25 日结束, 24 日晚上临时通知开全体会议, 赫鲁晓夫作了一个报告。

 作这个报告的时候, 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团长只让波兰、 匈牙利的两位团长去听, 我们的团长是朱德, 副团长是邓小平, 都没让听。

 所以被称为秘密报告。

 当然, 这个秘密维持很短时间, 美国中央情报局搞到报告的本子, 6 月上旬干脆在纽约时报上登了出来。

 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揭露批评斯大林的错误。

 斯大林 1953 年去世, 1956 年 2月, 苏共中央把他的错误讲出来, 讲得很充分, 讲得淋漓尽致, 甚至讲得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在民族问题的错误, 强迫包括车臣印古什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从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大规模地长距离地迁徙; 比如肃反扩大化的错误, 动不动就抓人, 甚至动不动就杀人。

 斯大林晚年连苏共中央领导层的成员都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这个报告出来之后, 举世震惊。

 西方有的政治家利用这个报告攻击共产党, 攻击社会主义, 所以报告引发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是, 这个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人、 对毛泽东主要的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那就是促使他们警醒, 促使他们反思之前从苏联学过来的这一套东西。

 还有一点, 就是苏联模式的迷信也打破了。

 当报告内容传到中国的时候, 毛泽东、 周恩来欢欣鼓舞, 说了这样的话,这是一场解放战争, 揭开了盖子, 打破了迷信, 使人敢于讲话、 敢于思考了。

 苏共二十大召开两个月之后, 毛泽东就提出要走自己的路, 这两者之间绝对有内在的联系。

 探索之初, 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 特别是反映在 1956 年 9 月党的八大决策中。

 比如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八大认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 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这个矛盾, 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这里虽然没有工作重点转移这个说法, 但思想是明确的。还比如八大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反对个人崇拜。

 还有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 要既反右倾保守, 又反急躁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还有在文化方面, 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所以, 我们现在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八大前后, 一些领导人个人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和观点。

 所以, 我们认为探索的开端是良好的。

 可惜, 在此后不久我们就发生了一些失误。

 先是 1957 年发生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今天对于 1957 年的整风反右, 众说纷纭, 甚至有人认为, 当年中共中央发动整风运动, 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 不是为了整风, 而是为了整人。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立不住的。

 中国共产党发动整风的目的、 愿望无可置疑。

 整风, 为什么会发动? 出于什么考虑? 我们看一看当年国内外背景就清楚了。

 国际背景是苏共二十大, 还有在此之后波兰、 匈牙利发生老百姓闹事的情况, 这些事情都促使毛泽东这些党的领导人反思、 警醒, 怎样避免在中国出现类似的事情。

 再一个我们国内也出现一些事, 当年有人罢工, 有人罢课, 还有合作社的社员闹退社。

 领导人高度关注, 深入调研, 得出非常好的结论, 认为我们党内有一些工作人员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 把本来可以和缓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了。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讲, 你要修飞机场, 要占农民的地, 要拆人家的房子, 前提是必须安置好, 没有安置好就拆了房子, 怎么不闹呢? 别说是人, 就是鸟, 你掏了它的窝,起码也会叫唤几声。

 在这里很清楚, 毛泽东把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到领导干部头上, 没有怪老百姓。

 由此认定我们党内有不正之风, 有官僚主义, 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这三风都得整, 整了才能密切党群关系。

 我觉得整风运动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发动的, 所以主观愿望动机, 无可置疑。

 整风, 用的是开门整风的方式。毛泽东 1957 年 4 月 30 日亲自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 动员他们给共产党提意见。

 说你们整风不整风, 以后再说, 起码短期内不要整, 短期内你们的任务就是给我们提意见。

 特别是在文教卫生领域, 你们专家多, 内行多。

 从 5月上旬到 6 月上旬, 各级党组织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 邀请党外人士提意见。

 党外人士提出的绝大部分意见是对的, 毛泽东也给予了肯定, 说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过去我们不清楚, 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 又发展下去,我们这个党有可能毁了的。

 但是, 整风过程中也确实有极少数人, 主要是极少数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提出了中央不能接受的意见。

 有人讲了这样的意思, 我欢迎你整风, 但是如果真想整风, 得从风源、 根源上解决问题。

 什么是风源、 根源? 那就是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

 有人要改变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央当然不会答应, 把这种意见视为右派言论, 作出反击, 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 导致了严重的扩大化。

 据后来统计, 当年总共划了 55 万多右派分子,

 最终, 经过复查没有改正的不到三千人, 大部分人被冤枉了。

 所以,

 1981 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认为反右是必要的, 问题是严重扩大化了, 伤害一些不该伤害的人。

 今天, 中央也是这个基本结论。

 1958 年开始又发生了“大跃进” 运动, “大跃进” 这个失误, 持续时间更长,持续三年之久。

 “大跃进” 的失误为什么会发生? 我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因。

 一个是领导人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太急了, 毛泽东这一代人都很急。

 当然现在回头想一想, 他们急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建国初又遭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50 年代中期以后, 我们和苏联的关系又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很大, 不可能不急。

 1954 年毛泽东说过这样的意思, 我们的工业很落后, 落后到什么程度呢? 飞机、 汽车、 拖拉机、 坦克这些东西造不了, 我们只能造桌椅板凳、 能造茶碗茶壶, 还能够把麦子磨成面, 就这个水平。

 毛泽东后来更加尖锐的提出, 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地球的球籍。

 我认为他们这些领导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应该搞快一点, 如果方法得当, 也不是不可以搞快一点。

 问题还有第二条, 就是缺乏经验。

 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 搞政治斗争, 经验也丰富; 发展农业生产, 也可以说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 就是搞现代化工业没经验, 过去基本上没有搞过。

 以为靠打仗冲锋的办法, 就能把工业搞好, 现在看来显然没那么简单。

 当年, “大跃进” 的目标是要超英赶美, 我们着急, 要在钢产量方面迅速地赶上超过英国。

 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先确定钢的产量指标, 然后其他方面服从保证。

 农业、 轻工业受了冲击, 在所不惜, 这个思路绝对有问题。后来钢产量确实是上去了, 但是农业、 轻工业遭受严重的损失, 再加上有的地方出现严重灾害, 还有 1960 年苏联撕毁合同、 撤走专家, 我们的经济一度非常的困难。

 “大跃进” 是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

 我们出于这样的愿望犯下“大跃进”的错误。

 还有第三个失误, 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个失误发生在 “大跃进” 过程中, 甚至可以说“大跃进” 引起的。

 我觉得公社化运动有两个起因, 一个是适应所谓“大跃进” 的需要。

 “大跃进”在一开始表现为大办水利。

 大办水利的时候, 有些地方感觉到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方便。

 比如说一个社, 平均二十来户人家, 要想干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工程, 干不了。

 还有如果你修水渠, 要从别的社的工地上过, 如果人家不受益, 也干不成。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 有些地方自发并大社, 把若干个小规模的合作社并成一个大的。

 1958 年上半年, 不少地方就并起来。

 有的叫大社, 有的叫公社, 叫公社的名字也各不相同, 有叫共产主义公社的, 有叫人民公社的。

 1958 年 8 月, 毛泽东在山东、 河南、 河北视察的时候, 就见到形形色色的一些大社。

 地方干部问毛泽东叫什么好? 他说, 还是人民公社好。

 随行的记者报道出去, 结果在中央做决议之前, 很多地方就纷纷仿效, 公社就已经办了很多了。

 再一条具体原因, 那就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在此之前, 包括我们在内, 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急着这方面的过渡, 有些比我们还急。

 自发办起来的人民公社, 被认为有几个优点、 特点便于过渡, 一是所谓的’ 一大二公” , 大是规

 模大, 平均一个公社相当于过去的 26 个合作社, 规模扩大了 20 多倍。

 公有化程度当然就高了, 小集体变成了大集体。

 第二个特点是” 政社合一” , 过去的高级社只是一个经济组织。

 而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 又是地方政权, 取代了原来的乡 镇政权。

 第三个特点是“工农商学兵结合” , 一个大公社里面, 工农商学兵全都有。

 当年认为有这样特点的农村人民公社便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所以 1958 年8 月, 北戴河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大胆利用人民公社这种形式, 探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公社化运动, 时间很短, 就一个月的时间, 9 月 1 日报纸登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国庆节以前, 公社化就基本实现。

 时间虽然短, 但问题很严重。

 一个问题是办社过程中的“共产风” , 几十个社并在一起, 全部拉平, 穷的沾光, 富的就吃亏了。

 第二, 分配上的严重平均主义。

 公社化初期, 分配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公社, 大锅饭, 吃饭不要钱, 有些地方甚至搞点别的不要钱。

 明摆着当年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支撑不了那么多的不要钱。

 连吃饭不要钱这一项, 1959 年的春天以后, 就普遍难以为继, 但是 1958 年夏秋还是维持了一段时间。

 因为这两季大多数地方都是大丰收, 而且秋收和夏收中间隔的时间很短, 夏收粮食还没有吃完,秋收的粮食又来了。

 这一段时间内给了人们一种假象、 错觉, 似乎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就要实现。

 当年, 还有人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现在回过头来看, 当年的一些做法庸俗化了。

 公社化的一些极端问题, 比如“共产风” , 后来毛泽东反复批评、 反复要求纠正, 也纠正了一些。

 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从公社最终下放到生产队, 规模大体上相当于过去的高级社。

 但是人民公社的根本弊端, 大锅饭的这种体制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后来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 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 公社化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

 从 1961 年初开始, 到 1966 年 5 月“文革” 爆发之前, 这五年多的时间内, 党的工作呈现出了比较复杂的情况。

 在经济上这一段时间我们搞调整, 把 “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关系给调整为正常。

 这一段做得相当不容易, 有些举措今天想来, 似乎都不可思议。

 比如说 1961、 1962 年这两年, 为了减轻国家对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的负担, 曾经大批地动员城镇人口到农村去。

 动员什么人? 动员此前从农村招工招来的工人和他们的亲属, 两年时间我们动员了将近三千万人回农村。

 毛泽东、 周恩来当年感慨万千, 说我们的老百姓真好, 三千万人, 召之即来, 挥之即去, 像欧洲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搬迁。

 确实, 我们的老百姓很好,体谅国家的困难。

 但是, 这件事我认为当年能干成, 光老百姓好是不够的, 我们干部队伍也好, 干部队伍跟老百姓是同甘共苦的, 没有多少腐败, 也没有多少特权。

 包括毛泽东在内, 当年我们的一些领导人也都是一同克服困难。

 我们很多网友知道, 毛泽东曾经八个多月红烧肉都不吃, 就是这个时期。

 这段时间包括毛泽东在内, 也包括别的领导人, 大家都努力总结此前犯错误的教训, 特别是“大跃进” 的教训。

 毛泽东发奋读书, 读苏联人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

 比如说, 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比较不发达的, 一个是比较发达的。

 中国显然处

 于前一个阶段。

 在这之后, 向共产...

篇三: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ZHONGGONG

 SHIJIAZHUANG

 SHIWEI

 DANGXIAO

 XUEBAO2021 年 11 月第 23 卷第 11 期Nov.2021Vol.23

 No.ll【 政泊与法偉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谷建恩(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公务员能力建设教研部 , 河北石家庄 050200 )[ 摘要 ] 以毛泽东同志 、 邓小平同志 、 江泽民同志 、 胡锦涛同志 、 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竟人 , 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 ,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规律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 。

 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的理论承前宕后 、 一脉相承,在共同的规律之中又体现出

 各自的时代特征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 D25

 [ 文献标识号 ] A

 [ 文章编号 ] 1009-0169(2021 )

 1 1-0031-03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

 民族独立 、 人民解放的不懈奋斗史;也是为了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 并最终实现社会巨变的辉煌成就

 史 ; 更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接

 续探索史 。

 在一百年来党的历史探索中 , 中国共产

 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创造

 出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 ; 历经解放思想改革开

 放 , 进一步把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 创造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继承

 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 把中国的社会主

 义推进到全新的境界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一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初步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

 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

 利 ,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但是 , 什么是社会

 主义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历史并没有提供现成完备

 的答案 。

 尽管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给我们提供了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参照系 , 但是毛泽东同志很快[ 作者简介 ] 谷建恩 (1961), 男,河北平山人,

 主义理论研究 。

 发现了 “ 苏联模式 ” 存在的诸多问题 。

 毛泽东同志指

 出 :

 “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

 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 他们走过的弯路 , 你还想

 走? ” m 因此 , 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更符

 合自己国家实际的社会主义 ,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开始了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 论十大关系 》 是毛泽东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方略的集大成者 。

 在毛泽东 《 论十大关系 》 思想

 的指引下 ,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

 盾 , 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 全

 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 ,

 全党要在新的生产关系之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正确的工作着眼点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许多战略问题 。

 同时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的 “ 第二次结合 ” 切使我国 “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

 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 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⑶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值得重视的是 , 毛泽东为了方便人民生活 , 为了

 校公务员能力建设教研部主任 、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

 31

 •

 繁荣市场,指出地下工厂可成为地上 ,“ 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 , 又搞资本主义 ” , 即允许有一定数量的个

 体经济 , 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 使之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补充 , 但总体上说 , 无论理

 论与实践 , 毫无疑问毛泽东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的实

 践形态一有制与集体化 。经过三年社会主义的改造 ,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与集体化基本成型 ,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

 制度与基本经济形式 。

 显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

 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 , 社会主义作为不同以往的全

 新社会形态 , 要让大多数 、 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

 活 , 公有制与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的唯_实现形式 , 公

 有制与集体化必须是主体 , 否则就会出现剥削 、 出现

 贫富不均 。

 实际上 , 社会主义制度 , 政治上的 “ 多数

 人统治 ” 与经济上的 “ 共同富裕 ” 也必然要求经济形

 态的公有制与集体化 。

 尽管 “ 路漫漫其修远 ” , 但历

 史证明 , 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对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

 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依据马列主义原理 , 结合中国实际,

 开创性地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方向方略

 问题 ,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史上,是理论之源 , 实践

 之基 。

 习近平同志指出: “ 在探索过程中 , 虽然经历了

 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

 成果和巨大成就 ,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 理论准备 、 物质基础 。” ⑷总之 , 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 , 毛

 泽东思想使中国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 , 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 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 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坚实基石 。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马克思 、 恩格斯认为 ,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 , 如何战胜资

 本主义彰显其优越性 , 归根结底就是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这是变 “ 乌托邦 ” 之空想为 “ 大同社会 ” 之理想的

 实质内涵与必经之路 。

 马克思虽然科学地指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 ,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

 律 , 但是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建立这一规律的社会实

 践形式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 , 意识到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关键所在 , 意识到中国社

 会主义建立与发展的特殊性 , 从而提出了 “ 三个有利

 于 ” 的重要论断 , 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思考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

 同

 时 ,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 上

 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僵化问题 , 不利于调

 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主动性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阶段获得了飞速

 发展 , 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些

 机制 、 体制 、 经验 、 做法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加以消

 化 、 吸收 、 利用 、 创新 ,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现

 实问题相结合 , 必然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得

 更加明显有效 。

 因此 , 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 , 实

 事求是,拨乱反正 ,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科学判断 ,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 , 正本清源 , 既驳斥了 “ 机械论 ” 又驳

 斥了

 “ 空想论 ” 。邓小平同志认为冲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这是事实 , 不容否定 , 一切让中国退回到资本主义社

 会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 所以 “ 机械论 ” 是要不得的 ; 中

 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没有经历资本

 主义阶段从而使生产力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 是我国

 的一个特殊国情 , 所以 , 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 , 不

 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就是

 空想 , “ 空想论 ” 也是要不得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 ,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理论创新, “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 成为我国建设社

 会主义的百年不变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后 , 由原来的 “ 计划经济体制 ” 演变为

 “ 以计划经济为主 、 市场调节为辅 ” 的原则撚后再演

 变为 “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 直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

 富有成效的渐变改革模式使 “ 市场 ”

 的作用越来越大 , 于是 , 一些人思想上产生了模糊认

 识 — — 市场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 , 由此延伸出社会

 主义改革方向的姓 “ 资 ” 姓"社 ” 问题 。面对思想上的困扰和束缚 , 邓小平同志指出 :

 “ 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 ,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 市

 •

 32

 •

 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

 段 。

 ” "辭 , 邓小平理论界定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

 手段属性 , 摆脱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社会

 制度根本区别的错误思想认识 , 是建设社会主义理

 论的重大突破 ,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的理论指针 。

 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

 想的指导下 ,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结合我国社会

 主义的发展实际,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 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

 党的基本理论 、 基本路线,形成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

 想 ,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同时在面临严

 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成功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二十一世纪 。

 以胡锦涛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中 ,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 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 进一步丰

 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同志立足我国社会发展阶段 , 瞄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 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 , 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

 境界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进一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 为国家发展指

 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深化 、 升

 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 。

 习近平同志

 指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社会

 主义 , 明晰 、 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 。

 同

 时 , 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重

 要组成部分 , 这就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外

 延 , 为坚守 “ 四个自信 ” , 做到 “ 两个维护 ” 确立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同志指出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总结百年党史和社

 会主义发展史 ,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规

 律 , 把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新

 时代 “ 没有共产党 ,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的

 全新论断 , 是对我党历史进程中 “ 如何建设我们的

 党 ” 和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两大探索彼此交织的

 终极回答 。习近平同志强调 , 江山就是人民 , 人民就是江

 山 。

 这精妙绝伦的十二个字 , 不仅是 “ 共产党执政为

 什么 ” 和 “ 社会主义为了谁 ” 的共同标的指向,而且是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

 执政规律 “ 三大规律 ” 的总概括 , 回答了 “ 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能 ” “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行 ” 。

 所以 , 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 、 文明 、

 和谐 、 美丽的世界强国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而

 且还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 —

 人民主权 , 人民至上 , 永葆江山红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站在巨

 人的肩膀之上 , 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

 理论与新时代出现的新特点相结合 , 准确把握社会

 主义的本质 , 丰富对中国特色的界定 , 彰显社会主义

 制度的人民性 , 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 成为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9:23.[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

 版社 ,2021 :

 54.[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 [M].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143.[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M].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1001.[5]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3.责任编辑:籍雪梅•

 33

 •

篇四: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na/7 ; dayshbjb@ 163.com红色记忆编 者 按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后 ,中 国 共 产 党 开 始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探 索 。

 中 国 为 何 选 择 社 会 主 义 ,又 是 如 何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的 ? 中 国 共 产 党 如 何 探 索 中 国 自 己 的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之 路 ?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100周 年 之 际 我 们 对 这 些 问 题 进 行 了 梳 理 和 总 结 ,以 期 广 大 读 者 更 加 坚 定 对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自 信 、制 度 自 信 、理 论 自 信 、文 化 自 信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如 来1956年 3 月 5 日,四川省岳池县召开万人大会,庆祝县内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 大胜利一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的 选 择社 会 主 义 是 2 0 世 纪 具 有 世 界 影 响 的 政 治 思 潮 。在 中 国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自 成 立 时 就 确 定 的 目 标 。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革 命 战 略 中 , 第 一 步 是 进 行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 主 革 命 ,完 成 民 族 独 立 与 人 民 解 放 的 任 务 ;第 二 步 是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建 立 以 公 有 制 为 经 济 基 础 的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

 1949年 10月 1 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为 社 会 主 义 理 想 的 实 现 提 供 了 必 备 的 前 提 。对 于 经 历 过 百 年 内 忧 外 患 、百 废 待 兴 的 新 中国 来 说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并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情 。

 新 中 国 是 在 传 统 农 业 社 会 的 经 济 基 础 上 ,经 过 长 期 的 革 命 战 争 而 建 立 起 来 的 。

 考 验 中 国 共 产 党 执 政 能 力 的 ,对 内 有 恢 复 经 济 、巩 固 政 权 和 安 定 人 心 的 压 力 ,对 外 有 突 破 西 方 国 家 封 锁 的 压 力 。

 在 战 后 东 西 方 冷 战 的 国 际 环 境 下 ,共 产 党 基 于 “以 俄 为 师 ”的 历 史 经 验 ,适 应 内 政 外 交 的 现 实 需 要 , 宣 布 向 苏 联 “一 边 倒 ”,加 入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决 心 走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在 建 设 新 国 家 的 最 初 工 作 中 ,中 国 共 产 党 组 织 动 员 广 大 民 众 ,发 动 了 一 系 列 革 故 鼎 新 的 政 治 和 社 会 运 动 ,迅 速 医 治 了 长 期 战 争 带 来 的 创 伤 , 恢 复 了 国 民 经 济 ,巩 固 了 新 生 的 政 权 ,使 整 个 社 会 出 现 了 万 象 更 新 的 局 面 ;剿 匪 作 战 和 镇 压 反 革 命 ,扫 除 了 威 胁 新 政 权 的 反 动 势 力 ,根 绝 了 历 史 上 长 期 遗 留 的 匪 患 ,稳 固 了 社 会 秩 序 ;稳 定 物 价 、 统 一 财 政 经 济 政 策 、调 整 工 商 业 和 企 业 民 主 改 革 ,使 经 济 秩 序 和 工 业 生 产 迅 速 恢 复 ;全 国 规 模鹋案与社会 Q^ 0 2 1 -1 — ^

 红色记忆E~

 n7a// :

 dayshbjb@163.com的 土 地 改 革 摧 毁 了 封 建 经 济 制 度 ,极 大 地 解 放 了 农 村 生 产 力 ,促 进 了 农 业 生 产 的 迅 速 恢 复 和 发 展 ;《婚姻 法 》的 颁 布 把 以 促 进 男 女 平 等 为 基 本 精 神 的 反 封 建 斗 争 推 向 了 深 入 ,取 缔 “黄 、赌 、毒 ”的 行 动 ,荡 绝 了 历 史 上 长 期 存 在 的 各 种 社 会 丑 恶 现 象 ,营造 了 清 新 的 社 会 风 气 ;抗 美 援 朝 维 护 了 国 家 安 全 ,增 强 了 中 国 的 国 际 威 望 。

 这 一 切 ,使 年 轻 的 执 政 党 赢 得 了 全 国 民 众 的 热 烈 支 持 。1952年 下 半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认 为 新 生 的 共 和 国 已 经 具 备 了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现 实 可 能 。从 国 内 来 看 ,政 治 和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社 会 主 义 因 素 不 断 增 长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通 过 接 受 国 民 党 及 其 政 府 所 有 的 金 融 、交 通 和 工 矿 企 业 而 建 立 起 来 的 国 有 企 业 掌 控 着 国 家 经 济 命 脉 。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企 业 同 政 府 或 国 有 企 业 建 立 了 各 种 各 样 的 经 济 联 系 ,因 为 它 们 在 国 家 与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经 营 遇 到 种 种 闲 难 ,大 多 需 要 依 靠 国 家 或 国 有 企 业 的 加 工 订 货 、统 购 包 销 渡 过 难 关 。这 种 资 本 主 义 企 业 已 经 不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私 营 企 业 ,而 是 一 种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形 式 了 。在 广 大 农 村 ,出 现 了 农 民 互 助 或 集 体 生 产 的 互 助 组 和 合 作 社 。

 这些均被中丨_共 产 党 视 为 经 济 生 活 中 至 关 重 要 的 社 会 主 义 因 素 。

 更 重 要 的 是 ,经 过 三 年 努 力 ,新 生 政 权 自 上 而 下 普 遍 而 牢 固 地 确 立 起 来 ,而 且 在 其 背 后 和 周 围 还 有 自 上 而 下 系 统 而 严 密 的 党 群 组 织 相 配 合 , 从 而 实 现 了 中 国 历 史 上 从 未 有 过 的 对 社 会 的 有 效 管 理 。与 此 同 时 ,中 国 共 产 党 以 弱 胜 强 的 革 命 历 程 ,仅 用 三 年 时 间 便 使 国 家 与 社 会 发 生 翻 天 覆 地 惊 人 变 化 的 现 实 ,使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威 望 在 全 W 民 众 中 迅 速 树 立 起 来 ,中 国 人 民 相 信 跟 着 共 产 党走 一 定 会 有 美 好 的 未 来 。上 述 政 治 和 心 理 因 素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带 领 中 国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不 可 忽 略 的 背 景 。

 此 外 ,国 际 因 素 亦 不 可 小 觑 。战 后 国 际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一 度 迅 猛 发 展 ,出 现 了 以 苏 联 为 首 的 包 括 东 欧 数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的 共 产 党 也 在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国 内 国 际 政 治 影 响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当 政 者 也 有 不 少 表 现 出 对 社 会 主 义 的 兴 趣 甚 至 明 确 以 社 会 主 义 为 追 求 目 标 ,尤 其 是 苏 联 T .业 化 的 成 就 和 强 大 的 国 家 实 力 ,强 烈 地 吸 引 着 一 直 在 寻 求 国 家 富 强 和 实 现 共 产 主 义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人 的 目 光 和 注 意 力 。正 是 在 上 述 背 景 下 ,1953年 6 月 ,中国共产党 正 式 制 定 了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计 划 ,这 个 计 划 的 主 要 内 容 可 以 概 括 为 :在 一 个 相 当 长 的 时 期 内 , 逐 步 实 现 国 家 的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并 逐 步 实 现 国 家 对 农 业 、对 手 工 业 和 对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此 后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历 史 转 人 动 员 全 国 民 众 为 把 中 国 建 设 成 为 一 个 伟 大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而 奋 斗 的 新 阶 段 。二 、通 向 社 会 主 义 的 道 路 1953— 1956年 ,中 国 共 产 党 经 由 对 所 有 制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建 立 了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实 现 了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深 刻 的 社 会 变 革 。中 国 以 消 灭 私 有 制 、建 立 公 有 制 为 核 心 内 容 的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是 在 一 个 拥 有 四 亿 多 人 口 且 绝 大 部 分 为 农 民 的 国 度 内 完 成 的 。其 间 ,不 仅 没 有 发 生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往 往 会 出 现 的 社 会 动 荡 和 由 此 带 来 的 生 产 力 破 坏 ,而 且 生 产 力 还 在 发 展 。

 从 这 一 点 来 看 ,应 该 说 是 成 功 的 。这 一 成 功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归 因 于 中 国 共 产 党 从 中 国 实 际 出 发 所 制 定 的 政 策 、策 略 、步 骤 和 方 式 、方 法 。公私合营1 0 皑案与社会1 V

 2021-1

 E~

 /na// ; dayshbjb@ 163.com红色记忆有“世界屋脊生命线”之称的青藏公路r .:以 私 营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为 例 ,中 国 共 产 党 确 定 了 以 “和 平 赎 买 ”的 方 式 进 行 改 造 的 总 政 策 。

 所 谓 和 平 赎 买 ,就 是 国 家 通 过 付 出 一 定 的 经 济 代 价 购 买 资 本 家 的 企 业 ,而 不 是 无 偿 剥 夺 据 统 计 ,国 家 共 付 出 约 30亿 元 人 民 币 将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全 部 改 造 成 公 有 制 企 业 。这 样 做 的 依 据 , 一 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有 过 和 平 赎 买 资 产 阶 级 的 设 想 ,二 是 中 国 民 族 资 本 家 在 新 中 国 建 立 前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革 命 中 同 共 产 党 有 过 合 作 关 系 ,新 中 H 建 立 后 又 拥 护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加 之 ,在 改 造 过 程 中 ,共 产 党 非 常 重 视 对 资 本 家 的 政 治 教 育 ,对 积 极 合 作 的 资 本 家 给 予 政 治 地 位 和 荣 誉 等 .所 以 , 中 国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的 改 造 颇 为 顺 利 ,在此 过 程 中 , 一 些 私 营 企 业 主 还 被 誉 为 “红 色 资 本 家 ”。再 如 ,农 业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涉 及 几 亿 个 体 农 民 ,中 国 共 产 党 制 定 了 积 极 引 导 、自 愿 互 利 、典型 示 范 、国 家 帮 助 、逐 步 过 渡 的 总 政 策 。首 先 组 织 一 般 是 几 家 农 户 规 模 的 不 变 动 生 产 资 料 和 产 品 所 有 权 即 家 庭 私 有 制 的 互 助 组 ,这 被 视 为 具 有 社 会 主 义 萌 芽 的 经 济 组 织 。

 其 次 组 织 一 般 由 十 几户 或 二 三 十 户 农 民 参 加 的 ,以 “土 地 入 股 ”和 “土 (地 )劳 (动 )分 红 ”为 显 著 特 点 的 初 级 农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

 这 种 经 济 组 织 的 基 础 还 是 土 地 等 生 产 资 料 归 个 人 或 家 庭 所 有 ,只 不 过 可 以 拿 出 来 作 为 股 份 加 入 合 作 社 并 且 可 以 获 得 股 份 红 利 。

 农 民 也 可 以 自 由 退 出 股 份 、退 出 合 作 社 ,但 是 - •旦加人, 就 要 集 体 劳 动 ,执 行 合 作 社 的 生 产 计 划 ,而 且 合 作 社 有 一 定 的 公 共 财 产 和 公 共 积 累 ,这 是 退 社 者 带 不 走 的 。

 这 种 经 济 组 织 被 视 为 半 社 会 主 义 性 质 的 。

 最 后 是 组 织 一 般 由 数 十 户 甚 至 更 多 农 民 参 加 的 高 级 农 业 合 作 社 。

 一 旦 进 人 高 级 社 ,土地 等 生 产 资 料 便 归 集 体 所 有 ,按 国 家 计 划 生 产 ,农 民 参 加 有 组 织 的 集 体 劳 动 ,按 劳 分 配 。

 这 被 视 为 完 全 社 会 主 义 性 质 的 经 济 组 织 ,是 社 会 主 义 两 种 公 有 制 形 式 中 的 一 种 ,即 N 有 制 之 外 的 集 体 所 有 制 。城 镇 个 体 手 工 业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其 实 施 原 则 和 步 骤 与 农 业 相 仿 ,只 不 过 具 体 组 织 形 式 或 名 称 有 别 ,即 先 组 织 供 销 (原 料 供 应 和 产 品 销 售 )合 作 小 组 ,然 后 组 织 供 销 合 作 社 ,最 后 组 织 生 产 合 作 社 。尽 管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也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如 追 求案 与 社 会 <<2021-1

 红色记忆E—

 /na/7 ; dayshbjb@163.com单 一 的 公 有 制 ,且 要 求 过 急 、速 度 过 快 、工 作 过 粗 等 ,但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因 此 落 地 生 根 。

 在 经 济 领 域 ,生 产 资 料 公 有 制 成 为 占 据 绝 对 优 势 的 新 的 经 济 基 础 。

 在 政 治 领 域 ,1954年 9 月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召 开 ,中 国 第 一 部 社 会 主 义 类 型 的 宪 法 诞 生 ,作 为 新 中 国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正 式 确 立 。

 同 时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与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既 维 护 多 民 族 国 家 统 一 又 适 应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特 点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要 求 的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 等 基 本 政 治 制 度 逐 步 稳 固 并 继 续 发 展 。这 些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政 治 制 度 的 构 建 ,奠定 了 当 代 中 国 一 切 发 展 的 制 度 基 础 。三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的 探 索 与 成 就1956年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完 成 之 后 ,中 国 共 产 党 宣 布 中 国 进 入 了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但 因 为 经 济 落 后 ,工 业 化 水 平 低 ,它 还 是 “不 发 达 的 社 会 主 义 ”。

 如 何 建 设 和 发 展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经 济 和 文 化 ,成 为 共 产 党 亟 待 解 决 的 新 课 题 。毛 泽 东 提 出 ,要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实 际 的 第 二 次 结 合 。

 意 思 是 说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民 主 革 命 时 期 ,曾 经 成 功 地 将 马 克 思 主 义 应 用 于 中 闰 革 命 的 实 际 ,创 造 性 地 走 出 了 一 条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的 革 命 道 路 ,这 是 第 一 次 结 合 。第 二 次 结 合 就 是 要 求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实 际 结 合 起 来 ,成 功 地 走 出 一 条 符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之 路 。

 毛 泽 东 提 出 这 一 思 想 的 背 景 ,一 方 面 是 对 中 国 共 产 党 执 政 后 国 家 建 设 经 验 教 训 的 总 结 ,另 一 方 面 是 反 思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模 式 的 结 果 。

 1956年 2 月 ,苏 联 共 产 党 第 二 十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对 斯 大 林 的 评 价 ,促 使 中 国 开 始 独 立 思 考 ,解放思 想 ,探 索 符 合 本 国 M 情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1956年 4 月 ,毛 泽 东 发 表 《论 十 大 关 系 》的报 告 ,阐 述 了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中 需 要 正 确 处 理 的 若 干 重 要 问 题 ,宗 旨 是 调 动 一 切 积 极 因 素 为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服 务 。

 其 中 论 及 重 工 业 和 轻 工 业 、农 业 ,沿 海 工 业 和 内 地 工 业 ,经 济 建 设 和 国 防...

篇五: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amp;quot;#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曾丽雅 )!*(+—,,女,江西南昌人。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及当代史研究。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曾丽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研究所,江西南昌 ++&&--,江西社会科学./0123/ 456/07 46/81689%&&! 年第 - 期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 周年专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来 :& 年的漫长历史中,走过了曲折不平的道路,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对于革命和建设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 :& 年丰富多彩的历史当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历史,即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并在曲折中发展及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建国以来,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研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不平凡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的、有益的启示。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国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即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则始于建国后 (& 年代初。这一探索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从 !*(+ 年起向社会主义过渡,到 !*(;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阶段。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又由于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因此,苏联的经验及各种影响,在以多种复杂的方式对我党的政策起作用。但是,在这种受影响及学习甚至“照抄”!的过程中,党的主要领导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有必要使苏联经验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采取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方法。如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一种逐步过渡的方式,即在以劳动力入股为特征的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土地公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社会主义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单个企业公私合营乃至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本的和平赎买;对于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供销入手、多种形式、稳步前进的方法等等。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法上按照自己的国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了一#摘 要$ 建国以来,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伟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启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创造性的实践,一方面用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则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对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过急过快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错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 年时也大都或多或少有所觉察,并着手解决。突出地表现为党的八大从理论观点到政策思想都作了较系统的解决,记载了主要的探索成果,而毛泽东在八大之后的其他场合的一些谈话也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把这种探索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如他在 !#"$年 !% 月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要在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并引进华侨投资,“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要把工商业者当作“一笔财富”,“发挥他们的作用”等等 ! 。虽然这些基本精神在当时没有付诸实施,但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成果。!#"$ 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力图把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并且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贡献。就理论来说,!#"" 年 !% 月—!#"$ 年 & 月,毛泽东写出了 《论十大关系》这一重要著作,并在 & 月 %"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就实践来说,则初步尝试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针,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等等。总的看来,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立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二、从 !#"’ 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 年,是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年 %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针对当时国际上出现的反社会主义逆流及国内有些人的模糊认识,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全党全民的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而奋斗”" 。在当年!! 月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重要观点。!#$! 年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时,提出了用 !((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年 “七千人大会”时他又重申了这个思想。这些为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三步走的部署提供了原则思路。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毛泽东又提出了“不能无偿占有农民的部分劳动成果”# ,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 ,以及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都是对当时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这一阶段,中央其他领导人也从不同角度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特别是陈云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在经营方面,国营、集体为主体,个体为补充;在生产方面,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都具有重大意义。在 !#$% 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还在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对建国以来 !% 年的工作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作了系统的总结。在 !#$& 年末至 !#$"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

 !"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总体上看,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状况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坚信不疑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中心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是明确的,所以这 !# 年中我国才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当然,在这一阶段,党在领导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的失误,主要表现为不顾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关系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不断升级,生产资料所有制强调 “一大二公三纯”。这种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但党中央对这些错误一旦发现便逐步加以解决,并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以至后来发展到 !# 年 “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但可以肯定的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 年,正如邓小平所说,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它虽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而且这一阶段探索中的曲折毕竟为后来提供了一种借鉴。三、“文化大革命” !# 年,为积累“反面经验教训”的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长达 !# 年之久的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的一场大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均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然而,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来看,“文化大革命”作为反面教材,则可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所资鉴。“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持续 !# 年之久,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如特定的国际环境,党内极 “左”思潮的极端发展,毛泽东晚年关于理想社会主义构想中某些失误等。但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则是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们提供的教训是:只有发展经济,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能克服国家过分集权的体制造成的弊端。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曾总结说:“‘文化大革命’以尖锐的形式,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提供了永远不允许重犯‘文化大革命’或其他类似严重错误的深刻教训。”邓小平对总结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则有更深刻的论述。!$%# 年他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体制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 年 $ 月 & 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当谈到 “文化大革命”时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 年 $ 月 ’日,他又一次说到:“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所以,反思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克服政治、经济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全方位的开放战略,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 年,是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逐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年 $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大后,认识又有所深化。!$%( 年 !#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

 !"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年 #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年 !& 月,党的十三大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三个基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一(正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比较系统地论...

篇七: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教学简况:

 课程名 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顺序 8 章标题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章学时 4 本讲标题 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本讲学时 2 授课对象 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学期 课时累计 16 教学目的 使学生客观对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这一艰苦探索的历史过程,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 了 解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过程。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方法与手段 课后作业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 难点:

 如何认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案例、 问题驱动、 讲授等教学法, PPT 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教学。1、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 3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3、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预习第五章二三节内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一)

 大跃进以前的探索( 主要集中在八大前后)

 1、 1956 年 4 月 , 《论十大关系》 ——开篇之作

 主要任务 2、 1956 年 9 月 , 中共八大精神

 主要矛盾 3、 1957 年 2 月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 ( 1)

 建立≠ 建成 ( 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敌我矛盾 ( 3)

 两类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 二)

 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1、 毛泽东的重要观点( 主要是十个方面)

 2、 其他领导同志的主要观点( 刘少奇、 周恩来、 陈云、 朱德、 邓小平、 邓子恢等)

 3、 文革时期毛泽东的比较正确的观点

  ( 第一课时)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 一)

 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扭曲的社会主义:

 单纯精神崇高、 一大二公、 平均主义、 普遍贫穷 ( 二)

 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现实需要 第一, 姓“社” 姓“资” 争论

 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第三, 非洲搞社会主义教训 ( 三)

 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过程 1980 年——1992 年, 邓小平逐渐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 “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辩证认识过程)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及步骤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包括师生问候、 考勤检查、 准备多媒体教学环境等上课前的准备;

 导入新课( 5 分钟):

 从这一讲开始,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第五章到第十五章, 是本课程教学重点。

 按照我们的教学体系, 它分为四个知识模块:

 基础理论、 总体布局、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 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从第五章到第七章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 今天开始介绍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这一章, 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 哪些艰难探索, 有哪些经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为什么 提出要搞清楚“什么 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搞清楚这些问题, 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章我们分两次课, 4 个学时给同学们讲授。

 使学生认识本章在本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了 解本章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在这一章听课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 并形成对本章的整体宏观把握。

 今天学习 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同学们都知道,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那么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过哪些成果? 总结了 哪些经验, 有过什么 样的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与改革开放之间有何种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为什么 会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这一讲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40分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完成的。

 建国以后, 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选择了 苏联模式, 采取了 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 建国之初, 我国工业还达不到 10%, 农业产值占 90%多, 我们需要重工业基础。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 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等。

 因此, 毛泽东认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

 使学生了 解本讲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并带着问题投入到本讲的学习过程中。

 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 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

 有经验, 在经济建设方面只 得照抄苏联”,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同时又是一个缺点, 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 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 年, 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几乎全盘否定了 斯大林。

 对这个问题, 毛泽东认为, 他对我们最重要的教育是要独立思考,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 探索自 己的道路。

 正是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 的经验教训 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 毛泽东明确指出,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但这条道路在哪里? 没有现成答案, 只 能在实践中探索。

 这种探索在改革开放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大跃进以前的探索和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这种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和党的十七大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 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

 大跃进以前的探索 “大跃进” 以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八大” 前后。

 中共八大前后, 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在许多领域的探索, 所形成的丰富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 1956 年 4 月 的《论十大关系》 讲话和同年 9月 召开的党的“八大” 精神、 以及“八大” 后的 1957年 2 月 份,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了 解为什么要走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通过讲授探索的两个时期,让学生明确这种探索与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报告中。

 1、 1956 年 4 月 , 《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 《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 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被称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 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深刻论述了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提出了 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 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 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 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 主权。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 1956 年 9 月 , 中共八大精神 1956 年 9 月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

 大会作出了 一系列正确的决策。

 其主要的方面是在政治路线方面, 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同 落后 的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经济建设方面, 确定了 既反对保守、

 介绍《论十大关系》, 让学生了 解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从以苏为鉴、 引 以为戒开始的。

  介绍八大精神, 让学生了 解大跃进以前我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判断。

 又反对冒进, 综合平衡, 稳步前进的方针。

 同时,会议在国家行政和经济体制、 调整社会各方面关系、加强法制和党的建设方面, 都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八大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 正确方向。

 3、 1957 年 2 月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报告 1957 年 2 月 ,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 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 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强调了 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了 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 的方针; 提出了 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 8 月 , 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 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 毛泽东还提出了 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 国防、 外交、 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 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其主旨就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 以苏为鉴, 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介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让学生认识到大跃进以前我们党曾经提出以苏为鉴,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决策, 是以苏为鉴, 探索在中国建设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的理论成果。

 ( 二)

 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大跃进” 以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 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教材中把它概括为十个方面的观点。( 教材第98 页—99 页)

 与此同时, 教材中还列举了 刘少奇、周 恩来、 陈云、 邓小平、 朱德、 邓子恢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积极贡献。

 ( 教材第 99 页)这些重要观点集中反映了 我们党对“大跃进” 错误教训的深刻反思, 反映了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刻探索, 也反映了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这种探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 毛泽东仍然提出了 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他提出了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 和“三个世界划分” 的战略构想; 提出了 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 等等。

 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 30 年的历史?

  总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 遭受了 重大挫折,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

  通过概述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提出问题和教师总结, 引 导学生客观认识改革开放前 30 年的历史, 并为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进行衔接和铺垫。

 本质理论的前提和条件, 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 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42 分钟)

 文革结束以后, 我国社会百废待兴、 百业待举,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 一些成绩, 但是让当时人们疑惑的是, 搞社会主义, 越高越穷, 截止到 1978年, 工人的月 平均工资只有 45 元, 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有人就提出, 这叫 什么 社会主义优越性啊? 贫穷是社会主义吗? 人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还必须要...

篇八: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XXX 时间:20XX.XX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讲聚焦的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二十多年的历史。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到1966年,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艰辛探索的十年;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个阶段,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到1978年,我们党史上一般称之为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前 言

 目 录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1956-19661966-19761976-1978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政治上“左”的错误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总体上还没有对经济调整工作产生重大干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放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个宏伟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工业建设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01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02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 03 04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07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08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09 10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05十年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

 06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这期间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各类专门人才,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党的组织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并提拔一些人到省、部级领导岗位工作,其中大部分人经受住了后来政治运动的考验,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十年里 无论是建设事业的专门人才,还是党政干部队伍,都有较大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涌现出像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先进人物;还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三线建设中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的许许多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同甘共苦,昂首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战胜严重困难后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的情况下取得的。艰难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方针政策,使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中国工业化道路。他还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他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其他中央领导人也提出许多正确观点和主张。十年里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党中央在六十年代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第一部分// PART 01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探索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第二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第二部分// PART 021966年,正当我国基本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当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第二部分// PART 02中共九大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1971年9月林彪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但中共十大仍然继续九大的“左”倾错误,并且使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文化大革命 ”历经从发动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 从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 从十大到1976年10月结束这样三个阶段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从而终止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第二部分// PART 02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虽然艰难曲折,但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这十年中,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进展,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实践证明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党史党课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 PART 0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二年又二个月,人们统称两年。这两年的时间不长,却是历史新时期很重要的一段。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三种不同论断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扭转乾坤的两年‘文革’结束的两年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 PART 03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说:“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就是说,粉碎“四人帮”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阶段性的标志。一 粉碎“四人帮”是历史阶段性标志。为什么说粉碎“四人帮”是我国历史发展阶段性的标志呢?请大家谈一谈对此的理解吧?对我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是阶段性的标志呢?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 PART 03党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除华国锋外,叶剑英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粉碎“四人帮”同时,就夺回了宣传舆论大权(这是“四人帮”实际掌控的主要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已经难以贯彻,开始了扭转“左”的发展方向的拨乱反正。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重新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从而动摇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从根本上摧毁了推行“文革”路线的政治力量,从而终结了延续十年之久的浩劫“文化大革命”;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 PART 031979年3月17日,胡耀邦在在中央党校第期三开学大会上讲话中说:“两年半以来,我们全党全国的形势究竟怎么样?两年半究竟是怎样的两年半。我觉得这两年半我们确实搞了一场大革命,真正搞了一场阶级斗争,两个阶级的大搏斗,搞了一场拨乱反正,开始扭转了乾坤,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说:“对于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必须有足够的、全面的估计。粉碎“四人帮”两年半以来,我们已经基本上摧毁了‘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势力,调整和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党、政、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人民可以信赖的干部手中,党、政、军的工作也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秩序。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和来之不易的成就。”二 必须足够估计这两年的成就

 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第三部分// PART 03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对这两年的发展也作了概括:“从这时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两年中,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工作。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清查他们的反革命帮派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党和国家组织的整顿,冤假错案的平反,开始部分地进行。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也开始走向正常。”这说明,这两年的工作进展相当快,成绩很大,很难说是在徘徊中前进。在此期间,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解放;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恢复了他的各种领导职务。12月,党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长,实际是改组了中央组织部,加速了冤假错案的平反,等等。党前进和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

 主讲人:XXX 时间:20XX.XX

推荐访问: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