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改革新政6篇

时间:2022-08-25 0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教育改革新政6篇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沪教委基〔2004〕3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 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教育改革新政6篇,供大家参考。

上海教育改革新政6篇

篇一: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委基〔2004〕 33 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

 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 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 有关局、 公司教育处:

 近年来, 在市委、 市政府的领导下, 本市中小学( 幼儿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本市实施的中小学第一期课程改革提出了 必修课、 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 第二期课程改革( 以下简称“二期课改”)

 进一步提出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功能课程, 建构了 新的课程体系,加强了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步改变了 课程内容“难、 繁、 偏、 旧” 及课程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状况。

 目前已拟制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试行)》、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试行)、《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研究型课程指南( 征求意见稿)》, 编写出版了 小学、 初中、 高中各年段大部分新教材, 并已在 179 所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的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学校进行了 3 年新课程方案、 新课程标准及新教

 材的试验。

 从 2004 年秋季起, 本市将全面启动新课程推广工作, 从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设、 文件编制、 实践试验的阶段逐步进入课程方案试行和教材使用的阶段。

 2004 年秋, 将在全市小学的起始年级全面试行新课程方案和使用新教材; 2005 年秋, 将在全市初中的起始年级全面试行新课程方案和使用新教材; 2006 年秋,将在全市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试行新课程方案和使用新教材。

 为 了 贯彻 全国 基础 教育 工作会议、 《国 务院批转教育 部2003-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及《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 的精神, 切实做好本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 全面推进本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 提高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推行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集中体现了 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施“科教兴市” 战略, 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二期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教育的“三个面向” 为指导,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广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 教研员 、 中小学校长及教师要认真学习, 深入研究, 积极主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 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 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保证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开

 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动员 和组织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

 为确保二期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经研究决定, 在市政府分管市长领导下, 调整和充实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 会( 以下简称“课改委”), 下设课改( 实验)、 审查、 推广、 培训、 宣传等五大办公室, 并组建专家咨询、 课改评价、 信息化推进 3 个委员 会( 领导小组), 加强对二期课改规划与政策制订, 教材编写, 教师培训, 课改实验与推广, 评价和宣传等工作的领导、 管理、 协调、评估( 职责分工见附件)。

 各区( 县)

 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建立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按照市二期课改的部署, 开展本区 ( 县)课程改革工作。

 要做到“四个落实”:

 一是规划落实, 对本区( 县)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制度全面、 科学的规划; 二是思想落实, 认真做好干部和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发动工作, 动员 和组织各种相关力量, 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二期课改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是研究和指导工作落实, 要调动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包括教研部门、 科研部门、 德育研究部门的积极性, 积极依靠上海高校和社会力量, 加强对学校的专业支持, 及时发现和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加强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与服务; 四是督导评估工作落实, 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全过程的跟踪评估, 有计划地开展检查、 督导工作, 及时发现典型, 总结经验, 推广先进, 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研、 指导, 改进和完善课程改革工作。

 各中小学( 幼儿园)

 要成立由校( 园)

 长负责的课程改革领

 导小组, 制定学校推进二期课改的行动计划,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把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要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和必需的经费, 营造一个实施课程改革工作的良好内部环境。

 当前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各项改革起始阶段的准备工作, 以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 建立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 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是关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坚持 “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 的原则, 认真制订培训规划, 积极组织并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和日 常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 1)集中培训由市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办公室制定规划, 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 由招标认定的培训机构承担集中培训的任务; 各培训机构要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 编制好培训材料, 组织好师资、 场地、 设备; 培训按市场化机制运作, 采用学分制管理。( 2)

 日 常培训主要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行; 新课程是在广大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 丰富和发展的, 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理解、 熟悉到创造性实施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教师学习、 研修的过程, 也是教师成长、 发展的过程。

 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目 标的培训, 必须贯穿在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必须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师资培训机构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特别要促使教师确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理念, 提高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培训内容包括二期课改的通识培训、 教育基本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三

 个方面。

 通识培训包括上海课程改革理念、 改革目 标和相关政策措施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 了 解课程改革的内容、 方法和途径; 教育基本技能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写字、 普通话和英语水平; 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把握能力、 学科专业功底、 学科教学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班级管理等。

 培训可采用讲座、 辅导、 亲身实践、 现场观摩、 小组讨论、录像分析等参与式的方法, 可组织教师对自 己和他人的实际教学行为、 教育观念进行深入、 细致的分析和研讨, 不断反思、 不断实践, 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四、 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发挥教育科研、 教研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市、 区( 县)

 教研机构要把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切实做好对中小学( 幼儿园)

 实施新课程的服务工作; 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 建立培训、 教学和教科研相结合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方式, 要从教材教法的分析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转向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研究、 指导和服务。

 市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建立国内外教材资料中心; 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 了 解上海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和城市发展对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吸收高校、 科研单位的课程与教育教学专家, 对上海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

 要研究并提出将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策略, 编制好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

 市、 区( 县)

 教研机构要组织教研员 认真学习上海课程改革

 的有关文件, 促进教研员 深入学校参加课程改革实践, 开展课题和教学的研究, 指导和帮助学校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 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要创设教师间互相交流切磋、 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 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学习型组织。

 五、 加快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 要研究和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与升学相结合的评价和招生机制。

 1、 积极探索科学的中小学评价办法, 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帮助学生树立自 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地发展。

 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研究与建立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的日 常教育教学评价中, 要积极探索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 逐步形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

 推进学校诚信制度建设, 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情况。

 2、 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 升学考试命题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六、 开展课程改革的专项督导与评估, 保证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市对区( 县)、 区( 县)

 对学校要分别建立课程改革工作的专项督导与评估制度, 督导评估指标以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

 为依据。

 通过对区( 县)、 学校实施检查与评估, 总结经验, 发扬先进, 促进学校依法办学, 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七、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 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有师资、 经费、 场地、 设施和设备等保障措施。

 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与课程改革配套的学校场地、 设施、设备和配置标准, 制订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规划, 改善教师队伍管理, 核定学校教师配置和教师工作量指标,修订和完善教师的考核、 奖励和专业职务的标准。

 高等师范院校要按照课程改革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体制, 培养、 培训 “一专多能” 的跨学科、 复合型、 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

 区( 县)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 调整、 充实教师队伍,特别要充实和加强初级中学的师资。

 学校要因地、 因校制宜, 调整、 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 主动依托社区, 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包括改造现有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充实图书、 实验设备、电子音像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装备,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建设。

 市、 区( 县)

 要设立开展二期课改的专项经费, 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经费应尽快到位。

 同时, 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远郊区( 县)

 的课程改革。

 组织专业队伍, 支持、 促进郊区( 县)的课程改革, 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指导, 同时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 探索和建立适合农村的校本研训一体化制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鼓励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八、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涉及千家万户 ,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要争取全社会支持、 参与和配合课程改革, 积极引 导社区、 家长参与课程改革, 使学校、 社区和家长形成课程改革合力。

 要加大课程改革舆论宣传和成果展示、 交流与研讨等工作力度, 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 介绍, 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附件:

 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 会与下设 机构职责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四年五月 十八日

 主题词: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意见

  抄送:

 市教委教研室、 市教育考试院、 市教育评估院、 上海远 程教育集团。

 上海市教育委员 会办公室

 2004 年5 月 1 9 日 印发

  ( 共印 100 份)

 附件:

 上海中小学(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职责

 上海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 会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 对上海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进行领导、 管理、规划和协调, 其具体职责是:

 一、 宏观指导本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制定和规划本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的重大方针、 政策以及推进的战略决策。

 二、 审定本市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 制订课程计划框架, 组织制订或修订、 审定本市基础教育各阶段课程计划; 制定本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意见( 包括课程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等)。

 三、 协调确定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各部门在课程教材改革中承担各自 的责任。

 四、 组织对课程改革试验、 推广过程中涉及一些重大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与研究。

 五、 研究并制定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小学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确保基础教育课程各阶段目 标的实现。

 六、 制定中小学( 幼儿园)

 教材开发与 管理的政策, 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定的中小学( 幼儿园)

 教材目 录等。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

 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下设机构职责

 一、 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办公室职责 ( 一)

 组织研究、 编写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方案和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 二)

 组织编写中小学( 幼儿园)

 各类课程的教材。

 ( 三)

 负责与课程教材改革配套的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及其分类指导工作。

 ( 四)

 做好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硬件建设规划和配套教具、 学具的规划与使用的指导工作。

 ( 五)研究并承担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适应的中小学学业评价的改革与实施工作。

 ( 六)

 指导各区县教研机构转变职能, 做好课程改革研究、 指...

篇二: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

 二十三 次会议参阅资料

 《 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 草案》 )》 ( 修改稿 )

 参阅资料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 2010 年 12 月

 目

 录

 一、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1) 二、部分人大代表、区县人大常委会和有关部门对《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提出的主要意见………………………………… (13) 三、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汇报…. ………………………………………………………………(19) 四、《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座谈会一 ——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27) 五、《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座谈会二 ——听取有关培训机构的意见……………………………………..(34)

  1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 草案 )》 的意见和建议

  2010 年 11 月 11 日下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现将审议意见汇总如下。

 一、对条例草案具体条文的意见和建议 ( 一 )

 第一条

 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不断开发和满足人的受教育的需求,又使人养成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促进社会文明和个人精神充实、技能提高,最大限度地体现终身教育的社会属性。( 程裕东 )

 建议“为了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增加满足谁的终身学习需求,比如本市公民、市民等。

 ( 李邦俊 )

 ( 二 )

 第二条

 终身教育既然是一个体系,就不能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排除在外,建议斟酌;第二款,写了很多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没有必要,实际上也列举不全,建议改为“本市市民”。关于“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这一对象的表述不确切,因为不进城也可非农就业。

 ( 袁以星 )

  2条例名称叫终身教育,但条例草案第二条把范围局限在各级各类有组织的教育培训以外的部分,法规名称与内容不符合。目前社会上也发展了很多教育形式,社区搞了很多兴趣教育,终身教育要体现社会性和社区性。

 ( 甘忠泽 )

 “终身教育”题目很大,但在第二条第二款中所列举的七大板块中又明确六大板块除外,只剩下“继续教育”一块,但剩下的这一块规定又与十一条、十二条、十三条、十四条内容产生含混矛盾。比如第十一条规定捐赠人可捐赠财产用于终身教育事业,这里的终身教育是不是仅指继续教育?第十三条将成人学历教育归为继续教育,是否准确?这一款重点不要放在“不是什么”而应明确“是什么”。

 ( 王观 锠 )

 本条例是终身教育的促进条例,但内容只规定了继续教育。第二条对本条例所称的终身教育作了定义,是否合适?( 徐明稚 )

 本条中前六种教育里也有终身教育,比如老年人也可以考大学。现在规定终身教育就是继续教育,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

 ( 陆凤妹 )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中终身教育的概念是矛盾的,建议表达清楚。

 ( 王中 )

 第二款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界定,比较武断,建议将“本条例所称的终身教育是指”改为“本条例所规范的终身教育主要内容是”。

 ( 李民权 )

  3第二条第二款“终身教育”的定义不是很确切,如条例后面提到了“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建议修改为“……特殊教育等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外的……”。此外,对现在社会上很多的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外的(对幼儿和中小学生以外的)教育培训是否属于终身教育请斟酌。

 ( 瞿钧 )

 终身教育概念是否可以定义得更清晰一些,第二条的定义还是比较混乱,因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些教育是交叉的。

 ( 沈国明 )

 终身教育概念有待进一步论证,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第十二条对各类高等学校的概念界定有矛盾。

 ( 陈红专 )

 应正确认识终身教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年龄概念,而是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外的贯穿一生学习需要的其他教育。( 程裕东 )

 ( 三 )

 第三条

 本条中的“终身教育及其管理活动”建议改为“推进终身教育及其管理的活动”。

 ( 李民权 )

 ( 四 )

 第六条

 终身教育的协调机构中建议明确各个区也应该成立终身教育协调机构,并要和“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相对应。

 ( 朱匡宇 )

 ( 五 )

 第七条

 建议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之间

  4的职责权限。

 ( 陈兆丰 )

 ( 六 )

 第九条

 本条和第十条对终身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的表述欠妥,容易引起矛盾。教育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应当体现平等。因此,主要应明确两点:一是各级政府应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二是各机关企事业机构应按规定提供经费保障。至于经费支出渠道没有变化的不必再写,具体用途难以罗列清楚地也可省略。

 ( 杨定华 )

 第九条规定终身教育经费可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这个规定可能体现不出教育公平,建议删除。( 王中 )

 本条规定了政府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及用途,而第十条又规定,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为职业培训提供经费,这与教育的公平性相矛盾,建议只强调经费投入与保障,不要明确具体培训对象。

 ( 廖新浩 )

 建议调整本条和第十条的条序,放到后面去;终身教育经费的用途没有表述清楚。

 ( 钱耀忠 )

 ( 七 )

 第十条

 本条规定,用于一线职工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培训经费总额的 60%,这个比例太低;第三款写到“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有很多类型,有的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费用,这样写太含糊而且做不到,也易引起社会矛盾,建议不写入条例 ( 袁以

  5星 )

 本条对企业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在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比例作出规定。事实上,企业培训一线职工有自身的动力,而且培训经费很难计算,不想做的企业有很多方法规避,建议取消这一规定。

 ( 施雷 )

 第二款规定的 1.5%至 2.5%比例实际作用需要再考虑说明。

 ( 蒋建华 )

 条标“经费保障”应该是对“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条例规定缺乏保障,应建立企业每年将经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的规定。

 ( 瞿钧 )

 第一款“足额提取”与企业按照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1.5%—2.5%按实列支的现有规定相悖,建议修改。

 ( 钱耀忠)

 )

 ( 八 )

 第十二条

 本条规范的学分转换主要是大学之间的,而一线职工很多是技术职业培训,建议学分互认转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蒋建华 )

 本条讲到学分转换,但条例里没有出现学分的定义,建议对此有个明确的定义。

 ( 程裕东 )

 学分互换理论上是挺好,但实际操作的难度相当大;成人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如何规范,在条例中要考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中受教育的权利、义务要显示出来,明示受教育者不得弄虚作假。

 ( 陈红专 )

  6( 九 )

 第十三条

 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学分互换的认定。

 ( 朱匡宇)

 )

 ( 十 )

 第十四条

 第一款,只写了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在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实际上其他政府部门也有承担的义务 ( 袁以星 )

 ( 十 一 )

 第十五条

 建议将 “进城就业劳动者”改成“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因为“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容易与已在单位就业的进城农村劳动者产生歧义。另外,还有一些历届毕业生至今尚未正式就业的人员。这部分人也有就业问题。因此建议这一条题目如何写再斟酌,要么就写就业培训。

 ( 张爱民 )

 “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提法和我们平时说的“农民工、外来务工者”等概念有什么区别?到底是市郊进市区,还是包括外省市进入上海的?要对这个提法再做斟酌。

 ( 汪兰洁 )

 第三款,只写了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享受国家补贴,实际上,本市非农就业培训也享受政府补贴。

 ( 袁以星 )

 ( 十二 )

 第十六条

 本条“农民教育”和“农业教育”是有区别的,农业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农业培训,非农就业培训属于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责任范畴。

 ( 袁以星 )

  7( 十三 )

 第十七条

 老年教育不仅仅是民政和教育部门在搞,包括老干部局、退管会等部门也在做,建议在第十七条修改为“教育、民政等行政部门负责老年教育培训工作。” ( 汪兰洁 )

 赞同法规草案中“教育、民政行政部门负责老年教育培训工作”的表述,一旦改成“教育、民政等行政部门”就不能明确归口管理。

 ( 朱匡宇 )

 ( 十四 )

 第十九条

 建议关于从事终身教育专业教师的资格要求全面考虑。如果全部要求有教师资格,会一定程度上阻碍终身教育的活力,但同时也要防止一些鱼目混珠的行为;另外在条例修订过程中,要注重条例对终身教育活动的促进性,而不是单一管理作用。

 ( 张凌 )

 建议建立专门的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以增强工作积极性。

 ( 蒋建华 )

 专职教师的评审还不完整,专职教师是否应有准入制度?但是如果纯粹按照目前的评审序列,很多社区学校教师无法参加评审,评审科目的设置建议考虑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的情况;在成立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中,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级证书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 张少波 )

 ( 十五 )

 第二十一条

 本条只是给了开放大学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应该有实质

  8性的保障。

 ( 沈国明 )

 ( 十六 )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针对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学校、社区学院的性质、地位都没有很明确的界定,究竟属于哪一类学校,希望能够明确。社区学校鱼龙混杂,实际上很多社区学校不能开一张发票,经费也很难保证,而社区学校又是开展终身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

 ( 张少波 )

 ( 十七 )

 第二十六条

 “非经营性培训机构的设立”,建议把“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内容在条例中扼要说一说,与第二十七条表述方式相一致。

 ( 张爱民 )

 本条和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关于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设立问题,不仅仅规范终身教育,应该适用于所有教育,建议另立政府规章和另行立法。

 ( 袁以星 )

 ( 十八 )

 第二十七条

 很多政府部门都有职能可以批准成立培训机构。我认为应该是“谁审批、谁负责”,教委可以做一些协调机制,在条例中应该明确“谁审批、谁负责”的管理机制。

 ( 瞿钧 )

 本条规定,申请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工商部门将有关材料移送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征求意见。这其实就是设置了一个前置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法存在矛盾。且这是将行政审判内部化的做法,将导

  9致两个问题:一方面,不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其知情权、咨询权,特别是诉权。另一方面,也违背了行政部门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行业主管部门不同意,工商部门当然不能同意,这种不作为、延迟作为的责任,由谁承担?解决的思路可以设置事后的资质审批,但是一定要明确审批部门并发放许可证。

 ( 市工商局 )

 第一个字“拟”可删除。第二款不要用“移送”这两个字。

 ( 张爱民 )

 ( 十九 )

 第二十九条

 “应当依法办理终止办学手续”表述不完整,建议应该写明申请与核准的程序,这样与第二十七条也可对应起来。( 张爱民 )

 第二十九条规定只有两种情形才可以终止办学,其他情形不得恶意终止办学。但如果某个培训机构收费高、办学质量低,学员反映比较强烈,这种情况按照第二十九条规定就无法正常终止办学。

 ( 王观 锠 )

 ( 二十 )

 第三十条

 关于风险保证金,除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外,许多登记为非经营性的培训机构实际上从事的是经营性培训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也采取“一走了之”的做法,因此对风险保证金制度的设立还需考虑把民非企业也纳入其中。

 ( 瞿钧 )

 在经营性培训机构之外,也需要考虑非经营性培训机构

  10 有关风险。

 ( 蒋建华 )

 建议对民办高中、民办初中等非经营性民办办学机构的经营风险控制问题在条例中要有所考虑。

 ( 张少波 )

 ( 二十一 )

 第三十二条

 建议在“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中增加“评估和监督检查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 顾晓敏 )

 ( 二十二 )

 第三十四条

 建议增加“发现通过非法手段套取国家培训费补贴的情况,应退还非法所得,处以一定罚款并取消培训资格”的规定。

 ( 顾晓敏 )

 本条规定,“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未经登记擅自从事培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未经登记擅自从事培训活动实际上既是无照行为,也是无证行为,不仅需要工商部门进行监管,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进行监管。

 ( 市工商局 )

 二、其他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条例是否可以考虑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而不要太虚。应通过条文将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终身学习网、公司类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写明确;另外,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职业教育条例》,农民工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应放在职业教育条例中;学分制互换中,一些比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参与,对好的学校而言是否有不公平。

 ( 沈国明 )

  11 (二)建议研究外来务工者的终身教育问题。目前,上海的外来务工者已经超过 400 万,加入工会的外来务工者已经达到 246 万。我们的终身教育是否能涵盖这部分人群,对他们进行技能、安全、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 汪兰洁 )

 (三)建议增加条款:1、要保护受教育者的权利,应规定受教育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后可以到哪个部门进行投诉。2、建议增加监督制度条款的监督条款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保证法规的执行。

 ( 瞿钧 )

 (四)条例草案对一些不满 18 岁的失学青少年的继续学习没有涉及,建议加入这部分内容。建议条例草案完善对网络等各种教育途径规定。建议条例草案在发挥社会积极性,构建政府和社会互补的大教育的教育支撑体系上作出一些规定。

 ( 钟晓敏 )

 (五)不能把终身教育工作“部门化”,要充分利用包括各级文明办和市、区建立的老年大学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做好...

篇三: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mdash;

 3

 —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2021-2023)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教育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市政府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全方位改革促全面发展,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以数字化转型推进“五育”并举。

 坚持整体推进。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加强行业、区域统筹规划,以学校为最小单位整体推进。

  —

 4

 — 坚持全面赋能。以信息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治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变革。

 坚持多元协同。充分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实践创新、社会协同。

 坚持安全稳妥。围绕数据、技术、系统、网络等方面安全,加快构建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安全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 2023 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形成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案例和示范场景。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推进教育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个性多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厚植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推进5G+云网融合,教育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全面优化。实现“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教育治理能力更加科学高效。信息化赋能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大数据有效支撑教育评价改革。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更加常态化,教学模式更加灵活智能,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个性多元。教育资源和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全面支撑智能泛在、贯穿终身的学习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变革

  —

 5

 — 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教、学、管、考、评和研究、服务、资源、实践活动、家校互动等 10 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数字孪生学校建设,培育创建 100 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

 探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 5G 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创新。学前教育重点发展智能监管、家校互动、游戏化的教学应用。基础教育重点探索“课堂教学 1 加 1”(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和“课外辅导 1 对 1”(基于智能技术的个性化辅导)应用。职业教育重点整合基于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平台,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建设适应数字化教学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支持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建设。高等教育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科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社会产业等协同开发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应用场景。

 (二)推进教育新基建,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

 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新基建,推进 5G+云网融合,实施校园网络升级,加强数字校园规范化建设。深化 IPv6 的应用,融合 5G 加快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和网络身份统一管理。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 应用进校园,鼓励学校开展基于 5G 的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实现伴随式、无感知、守伦理、保安全的校园数据采集。探索校园数字化的实验实训、场馆使用、基建安防、

  —

 6

 — 环境监测、智能晨检、科学运动、营养膳食、家校共育、学生行为、身心健康等应用建设。加快教室数字化改造,推进课堂革新,实现即时互动、远程协同、全程辅助和智能评估。研究规范教育终端标准,推进多元终端互联和兼容,推进教育终端和数字教材、新型教育资源的融合应用,切实保护师生身心和视力健康,多措并举为基础教育学校师生配齐教育数字终端。

 (三)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发展

 建立健全覆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和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教育数字化有序规范发展。升级建设集约统一的教育数据中心,归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数据。开展数据治理与应用,推进“一数一源”。推进“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新型信息化建设模式。按照“物联、数联、智联”原则,全市统筹,试点引领,以区为主体,搭建开放共享、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协同、交互可用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联接和复用。鼓励学校基于数字基座,探索“标准化(基础应用)+个性化(应用插件)”排列组合的应用模式。建立教师参与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开发的激励机制。打造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广泛复用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

 (四)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

 优化教育评价理念、技术和工具,基于数字化重构教育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推动基于全过程、全要素的学生学习成长数据追踪与综合素质智能评价,在评价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个性发

  —

 7

 — 展,发现学生潜能特长,指引学生成长。实施学生“点对点”学业述评,强化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述评内容有机结合。依托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师生画像,加强教育评价数据治理,构建覆盖师生终身的数字档案,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和指导。加强动态评价结果归集、分析、反馈和应用,推进学校教、学、管、评、研一体化,研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中的深化应用。支持教育人才多维度评价,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探索推进数据赋能学生身心健康评估和管理。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平台,试点长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加强数据安全性,保障评价可信度。

 (五)

 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

 对接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提升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使用效率,为市民提供优质、均衡、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建立教师及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建设学科知识图谱,探索基于知识图谱和学习数据分析的智能学习资源推送、自适应学习辅助、个性化学习指导等应用。加强数字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引导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关联学科知识图谱为核心脉络、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新型课程资源。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精准满足更多家长对育儿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推动老年教育机构打造特色

  —

 8

 — 教育资源和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熟悉数字智能终端,融入数字智能生活,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六)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高质量实施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人工智能、编程技术等课程进中小学课堂。推进中小学科创(STEAM)教育全面有效开展。以“数据治教、数据助学”为主线,培养师生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的数字思维,提升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和宣贯。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行动;实施校(园)长教育数字化领导力提升培训。推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程改革,建设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实训基地,支持师范院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鼓励支持高校、社区学校等教育机构面向各类社会群体建设信息素养学习平台和培训体系。

 (七)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

 以数字化提升教育政务服务和学校管理能级,促进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市教委及直属事业单位率先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梳理各项教育工作业务流程,推进工作流程全面优化、升级、再造,形成“一子落而全盘活”的辐射效应。积极引导各区、校推进业务流程梳理再造。完善大中小幼、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以数据驱动、智慧赋能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加强教育质量测评结果数据应用,推动教育“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化。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学校事务“网

  —

 9

 — 上办”“移动办”“全程网办”,实现从“可用”向“好用”“爱用”“常用”转变,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级,提升办事服务质量,提升师生和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市民学习成果兑换和激励机制。

 (八)加强数字化转型研究,促进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加强数字化转型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学科、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鼓励以新技术服务支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重点聚焦大数据挖掘、智能算法、跨媒体感知计算、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和量子智能计算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理论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度的前瞻性、整体性、适用性研究。积极推动市级层面研制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制度,破除制约发展的政策制度壁垒。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领域专家作用,开展针对性指导和科学决策。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

  —

 10

 — 组建市、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学校的数字化转型组织领导架构,明确市、区、校的工作任务、定位和职责,建立有效的多主体、上下协同、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委员会,建立健全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体系,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序规范发展。加强跨部门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内外部工作环境。加强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区各教育单位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督查评估,定期公开工作进展与成效。

 (二)完善政策支撑,强化统筹保障

 完善教育数字化建设配置标准,市、区两级财政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保障数字化转型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优化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结构,鼓励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升数字化应用的实效和可持续性。试点将课件在线点击率、参与学校数字化建设、开设网上公开课等数字贡献作为加分要素纳入教师职级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数字化部门设置,试点在信息化标杆培育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增设数字化部门和专业岗位序列,并完善晋升途径。拓宽经费来源,引导社会产业力量、市场资金、公益资本等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

 (三)加强政产学研协作,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智库优势,建立政产学研协作机制,科学设计、顶层谋划,确保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支持政策制度的前瞻性、整体性。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新基建、教育技术、教育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平台,支持教育数

  —

 11

 — 字化转型探索实践、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协同育人,支持社会产品服务的准入认证、智能合约、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等。

 (四)强化网络安全,夯实基础保障

 强化网络安全体制机制,深化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以学校为最小单位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提供重点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检测、防御、响应等保障服务。建设一体化的网络安全保障监管机制,提升对网络安全的态势感知、智能诊断、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安全隐患与风险信息的互通共享、关联分析和联动应对,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和培训考评工作机制。

篇四: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第 1 期 2012 年 3 月上海教育评估研究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No.1 Mar.2012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框架下上海公立转制学校深化改革政策评估 *胡   卫   方建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 )   摘要:厘清“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界限,将介于“公”与“民”之间的“转制学校”进行清理,是对民办学校进行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管理的前提。上海地区在 2006-2008 年间对转制学校进行了深化改革,明确了“还公”或“转民”的方向,其推进过程中的政策设计为实施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奠定了基础。关键词:转制学校;分类管理;政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0 - 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380 ( 2012 )

 01-0006-05The Policy  Evaluation on Deepening Reform of Shanghai PublicSchools Transferred with the Structure of ClassifiedManagement of Non - governmental SchoolsHu Wei ,Fang  Jianfeng(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Abstract :

 Clarifying  the definite boundaries betweenpublic schools"andnon- governmental schools" ,and clearing  the system - transferred school among these two classes are the premise of the classifiedmanagement of for - profit and non - profit non - governmental schools.The deep  reformation of system -transferred schools had occurred in Shanghai from 2006to 2008declared the direction of transferring  topublic school"ornon - governmental school"and the designed policy  for i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implementation of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non - governmental schools.Key words :

 System - transferred schools ; Classified management ; Policy  evaluation收稿日期:

 2012-03-0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对民办教育机构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架构研究”( A1003 )的部分研究成果。   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基础性制度。如何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成为近年来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的过程中,就曾经有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开管理的呼声。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同时提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同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也提出,“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政策”,并要求“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营利性法人”与“非营利性法人”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明确民办学校的“营利”与“非营利”,是确定民办学校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扶持资金进入力度的基本前提。而我们民办教育领域中不仅存在着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学校的区分,还存在着一类注册为“公办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但实行“民办机制”面向社会收费的“公办体制改革学校”。这类学校的存在,模糊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界限,更无从谈起对民办学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正式出台之后,上海加强了民办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对转制学校率先进行了深化改革,一部分转为公办,一部分转为民办,其中的经验可作为目前深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借鉴。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政策评估。一、上海地区原有“转制学校”的情况“转制学校”的全称是“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全国各地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转制学校作为国有学校运用新机制办学的一种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上海作为办学体制改革较为规范的地方,转制学校也快速增长。在转制学校发展的最高峰2003年,上海共有各类转制中小学87所(其中:小学25所、初中14所、高中20所、完中20所、9年制5所、 12年制3所);在校学生90069人(其中:小学21029人、初中36477人、高中32563人),占全市学生比分别为:小学 2.63% ,初中 4.31% ,高中 9.87% 。转制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学矛盾”,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择校需求,为“公立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经验,缓解了部分区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从而促进了其他公立学校的发展。但是,转制学校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由于历史、政策界线和利益机制等复杂原因,在上海的民办学校和转制学校之间难以严格进行分类管理,个别区县甚至出现了违规的公办学校转制情况,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转制学校的比例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着区县政府推卸义务教育责任、过分增加群众负担的不良倾向;存在着过分强调“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指导思想偏差,存在着减拨的财政经费、收取的租赁费用缺乏监管,存在着转制学校的内部和外部管理体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等不良现象。《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颁行之后,上海市开始着手对全市转制中小学校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到2006年年底,初步完成近30余所转制学校的深化改革试验;到2007年,全市只剩余10所转制中小学(其中,小学1所,完中1所,高中8所);200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转制学校深化改革的目标基本完成。二、上海地区转制学校深化改革的政策分析1.上海地区转制学校深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上海市公立转制学校深化改革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区县政府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区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对本区转制试点学校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恢复建制、关闭重组、停止招生、转为民办等方式,进行深化试验。恢复建制。主要适用于:前身系区重点中学等优质资源的公立转制学校(如普陀区曹杨中学、静安区市一中学)、民办教育比例规模较大,或公办学校资源容量相对不足地区的公立转制学校(如普陀区新武小学、新源中学、石泉小学、浦东新区东珠小学)。此外,原农场系统的 2 所公立转制学校(五四农场中学、前哨农场职工子弟学校)也恢复公立建制。关闭重组。如卢湾区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本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将2所原公立转制学校(卓越小学、炎培高级中学)撤消建制并入公办学校。停止招生。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区民办教育规模比例较大和部分公立转制学校校舍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区的城区改造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将部分校舍面积较小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相对比较薄弱的公立转制学校(如:虹口区江湾高级中学和华师大一附初中、普陀区白玉中学和宜华中学)停止招生,限期关闭。转为民办。在明晰原公立转制学校产权和资产的基础上,采用将学校用地和校舍等国有资产(不动产)租赁,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动产)和学校无形资产评估作价,进行有偿转让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投资者,将原公立转制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转制成为真正的民办学校。在徐汇区、普陀区和闵行区先后都进行了类似试验。这批学校占的比例虽然不高(具有较为完整的转民方案并且已经开始实施的有15所左右),但是多为各个区县较为典型或优秀的转制学校,其方案的成功与否影响颇为重大。2. 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前提性条件·7·2012年第1期 胡   卫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框架下上海公立转制学校深化改革政策评估   

 上海市转制学校的类型比较多,转制学校先后经历了“民办公助”、“公建配套校转制”、“薄弱校转制”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一些区县也出现了“好学校转制”的情况,每种类型的转制学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不完全适合转为民办学校。通过研究,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对一部分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社会声望高、体制改革效益显著的转制中小学(包括转制小学、转制初中和转制高中),可以创造条件进行重新注册登记,使其转变为民办学校。具体来讲,这些学校应该符合如下条件:

 ① 办学时间较长,社会声誉较好,生源有保证; ② 办学主体有足够的非财政性资金收入,学校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或可以通过购买、转让等途径使之非国有化; ③ 对学校的国有资产部分可以明确产权,确立规范的租赁关系; ④ 在管理体制上已经进行探索,与公办学校有较大差异; ⑤ 不影响义务教育布局设点或有妥善安排方案的。这些条件的提出,为转制学校的深化发展确定了比较明确的标准。3. 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基本目标深化转制学校试点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转制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充分吸纳社会资源,重组和改革学校管理机构,使转制学校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多渠道分流公立学校富余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明晰学校产权。积极探索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新形式和出资人行使职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建立激励和约束经管者的制度和规则。转制学校中的资产中,既包括国有资产,也包括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资产,有的转制学校中还有一部分承办者的资产进入。这三类资产要在转为民办学校的过程中进行资产核算与清理,明晰产权。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公立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应理顺资产债务关系,依法行使学校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法人财产范围内的有限清偿责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严格界定董事会、监事会、校长的责任和权利,制定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和校长的工作细则。转变学校内部机制。“转民”学校要改变“重筹资、轻转制”的倾向,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各项活动,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要深化学校投融资、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加快学校转换运作机制的步伐,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基本政策目标的确定,保证了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原来转制学校介于可公可民的模糊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得到了厘清。4.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基本原则在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过程中,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主要原则有:首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学校、教职员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转民”试验;其次,实施“转民”要与学校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提升优质教育相结合,实现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三方面的优化;其三,提倡产权主体多元化,公立转制学校采取联合、兼并、置换等方式改组时,参与改制的可以是法人实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由此形成新的混合所有制学校;其四,实施“转民”方案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学校及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三、转制学校深化改革政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立转制学校合并重组或完全恢复公办建制的,基本上由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招生、师资、管理进行统一的安排,稳定性比较好。但是,对于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公立转制学校数量较多、教育经费仍然较为紧张的区县来说,转制学校退回公办后,政府的压力较大。建议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建立相应的经费筹措和人员调配机制,以保证恢复公办建制后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育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转制学校转为民办的,是深化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1.转为民办学校的数量控制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据2006年统计,上海市各区县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初中阶段有5个区超过20% ,最高的达25.29% ;小学阶段有3个区超过10% 。如何坚持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适当补充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规模和比例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优质、精品、特色的民办学校,满足老百姓的选择性需求。此外,2007 年启动了高中阶段公立转制学校深·8·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年3月      

 化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近5年来高中阶段入学人口下降和招生中的一些复杂因素,高中阶段民办学校的压力非常大。

 2007年,全部高中在校生的缩减量为3500余人,而全市民办高中在校生的缩减量接近5500 人,民 办 学 校 高 一 新 生 的 数 量 下 降 近20% ,可以说高中阶段生源低谷的压力基本上由民办高中消化。当年民办学校关闭重组的,大部分为民办高中或民办完中的高中部分。一些学校当时转制为民办学校,但没有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整合,反而在后期陷入了办学困境。2. 转为民办学校承办方资质问题首先,转制学校转为民办的,多为公司接盘。一些公司多不熟悉教育领域,承接后对学校的稳定影响较大。其次,有的公司本身实力有限,公司接盘学校时,往往采取租赁校舍的形式,教师的编制问题也大量采取挂编的形式,与纯粹的民办学校政策不一致的现象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三,有些区县,采取了具有政府背景的教育管理公司接盘的形式,将转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虽然转的过程较为稳妥,但也引起了关于学校属性的争议。3. “转民”方案的规范化问题“转民”方案涉及转制学校师资、资产、原学校对口入学等问题的解决,牵涉因素比较复杂。首先,“转民”方案的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仍然有待加强;其次,一些“转民”学校中的资产未经过严格的评估手续,在“转民”过程中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其三,“转民”学校仍然在师资招生等方面享受过渡时期的一些特殊政策,只能等待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化。4. 转制学校深化改革中国有资产规范管理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进行全面清理,并在明晰学校资产属性、学校办学性质、确保公共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提出解决现有改制学校问题的政策措施,依法加以规范。由财政部发布的、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投...

篇五: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p>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识教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改革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试行)(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委员会 2014 年工作要点》的重要精神,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不断强化本科教育特色与优势,通过“转观念、减学分、加课程、拓知识、深理论”,精心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动实施。

 为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学校决定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工作。现就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方案。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一、通识教育改革的目的目的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源远流长,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拥有广博包容的心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完整健全的公民。

 国内外知名高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发展与实践。例如,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提出“通识教育应当培养人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别普遍性价值的认识能力”。哈佛大学已形成多元化的通识教育体系,并成为通识教育模式的范式,影响着世界各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复旦大学将“核心课程体系”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重点,以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为主导原则,为学生提供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根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我校通识教育改革就是以养成健全人格、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国际视野为目标,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解决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知问题,为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提供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性教育。

  二、通识教育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改革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改革着力推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开放与共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

 2

 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架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模块组成。

 (一)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要求或学校规定全校学生均需学习掌握的基本课程,侧重于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数学、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进行设置。人文社科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

 2、大学英语课程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在总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施全英语实验班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方案” ,推进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3、计算机课程、数学课程由商务信息学院实施“分类” 、 “分层”教育,进一步修订完善分级教学组织模式,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4、体育课程由体育教学部进一步完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拓宽体育课程资源,打造学生体育活动平台,提升学生体育能力及素养。

 (二)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等五个子模块,其中包括大师班课程或讲座类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融合互动。

 1、哲学与社会类课程,强调运用哲学和伦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伦理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人文社科部和法学院负责哲学与社会子模块的课程策划与方案设计。

 2、历史与文化类课程,旨在运用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掘和传承世界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弘扬民族正气,传承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社科部、会展与旅游学院共同负责历史与文化子模块的

 3

 课程策划与方案设计。

 3、文学与艺术类课程,通过文学艺术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借助文学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情感、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体育素养。人文社科部、外语学院、会展与旅游学院、 体育教学部、 艺术教育中心共同负责文学与艺术子模块的课程策划与方案设计。

 4、科学与创新类课程,通过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和创新实践前沿,展示科技活动自身的规模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和商务信息学院牵头,各教学部门共同参与负责科学与创新子模块的课程策划与方案设计。

 5、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类课程,强调运用数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经济分析的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性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 判断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寻求在经济领域中的规律的能力。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和商务信息学院共同负责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子模块的课程策划与方案设计。

 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构架如表 1 所示。

 表 1 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构架 课程类别/模块类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英语 数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大学语文 体育 哲学与社会 历史与文化 文学与艺术 科学与创新 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 学分 11-13 26 8-12 2 2 4 2 2 2 2 2 合计 百分比 通 识 教 育 课 必修课 65-69 41%-43%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每个子模块设置为 2 学分,共计 10 学分。每个子模块包括的课程不少于 20 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学分一般为 1 学分或 2 学分,并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学校鼓励开设 0.5 学分的大师班课程或讲座类课程(聘请校外名家名师或业界人士讲授)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多样性的课程选择中开阔视野,增加经验,为扩展知识结构和提升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4

 新生研讨课、上海市课程中心共享课程、慕课(MOOCS)课程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分别列入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应的各子模块中。由教务处负责与上海市课程中心、 松江大学园区教学管理协作组、 西南片联合办学本科教学协作组加强沟通协调,做好课程引进与组织管理工作。

 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学分分布如表 2 所示。

 表 2 教学计划的学分分布

 通识教育课 学科共同课 专业课 实践教育课 学分分布 41%-43% 22%-34% 21%-30% 13%-15%

 三、通识教育三、通识教育改革的改革的课程课程遴遴选选与与建设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以学校主导、教学部门设计、专家遴选、学生评价、体系开放为建设模式,按照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共建共享、动态发展的原则稳妥推进。

 1、整体规划。学校将根据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设计、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与模块设置、优化课程布局。通识教育课程旨在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2、择优遴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各教学部门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部门的学科专业优势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策划与方案设计,创新机制,组织专家遴选通识教育课程,严格审查。由课程归属部门提出课程开设方案,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小组审定。2014-2015 学年计划建设 150 门通识教育课程,并适当补充新课程,按照每学年 10%-15%的规模增加,在 5 年时间内争取达到 250 门的课程总量。

 3、课程建设。各教学部门应按照通识教育的理念设计各子模块的逻辑架构,负责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从课时学分、课程组织、学生修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要素界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识教育课程以选题、内容、效果及师生认可度为课程建设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4、资源共享。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各教学部门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也要加强学校与上海市课程中心、松江大学园区教学管理协作组、西南片联合办学本科教学协作组中各兄弟院校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为形成多层

 5

 次、多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夯实基础,保障课程共享和持续发展,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5、动态发展。一方面,形成通识教育课程的生成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不断拓宽通识教育课程的来源渠道,将新生研讨课、上海市课程中心共享课程、慕课(MOOCS)课程、大师班课程或讲座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范畴,对建设效果好的课程,优先推荐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或市级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形成通识教育课程的退出机制,对已开设的课程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工作,组织师生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连续两个学期学生评教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排名为后 10%的课程不再开设。

 6、教学手段。利用 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系统,集中展示通识教育课程,并与上海市课程中心以及MOOCS 平台“好大学在线”合作,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鼓励并吸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四、通识教育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四、通识教育改革的组织与管理 (一)通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小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由学校统筹规划,学校成立通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小组。通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通识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工作。通识教育改革实施小组负责课程遴选、教学组织和运行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工作。

 (二)教学部门。各教学部门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主体,应充分认识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方案设计、内容审查、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

 (三)教师。明确承担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教师职责,做好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工作,改革与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把好课程学术关和质量关,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篇六: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15.10关注 gu ɑ n zhu必须在妥善回应家委会的意见之后,才能将决策草案交由教代会表决。当然,这一切必须公开进行,不得暗箱操作。国人好面子,由来已久,往往利益有冲突、意见有分歧时既不明说也不放下,暗地里却使劲搅局。如果从制度上规定家委会必须扮演这个“唱反调”的角色,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各方的心理负担。因为大家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只是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测试弥补而已。学校应该向企业学管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明星。他多次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许多治校之道借鉴了企业管理经验。十一学校每出台一项新举措之前都会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发现学校无法克服这些风险,那这一举措不管看起来多美都不能通过。让家委会扮演“第十人”,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风险评估。这个方法在企业管理中也叫“六顶思考帽”(“白帽”:陈述问题;“绿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黄帽”:评估该方案的优点;“黑帽”:列举该方案的缺点;“红帽”:对该方案进行直觉判断;“蓝帽”:总结陈述,做出决策)。“六顶思考帽”不仅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视角,而且能让思考者跳出个体身份角色的限制进行思考。在一个团队中,总是提出否定意见是需要承担极大的群体压力的,但如果用“六顶思考帽”的方法,“黑帽”成员提出否定性意见则是他的角色责任。借助一顶帽子,完成“个人观点”和“角色观点”的区分,这有利于营造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学校管理中,家委会因其代表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学校利益,所以最适合扮演“黑帽”角色。家委会也只有把“黑帽”成员的身份扮演好,学校的决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也才能更加民主。2015 年 6 月 29 日的晚上,学校教学大楼灯火通明,教室内座无虚席、鸦雀无声,高一年级家长会如期举行。在电视转播的大屏幕上,传来高一年级家委会组长王女士的话音。王女士在发言中讲到:“感谢学校、老师、家长们的合作努力,在即将到来的新高二,在新的班集体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发言完毕,教室里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作为一名学校中层管理者,一名身处教育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我深知这掌声来之不易。掌声的背后是每一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肯定;掌声的背后是历时整整 2 个月,几经讨论之后这里的改革,静悄悄……上海市复旦中学 余 芬对于不同的参与内容和途径而言, 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可以如何保证家委会的顺利参与? 要使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常态化机制, 学校方面又该如何作为?谨慎消极性思维蓝白黄黑绿红冷静逻辑性思维乐观积极思维中立客观性思维跳跃创造性思维感性直觉思维项目叙经历15

 2015.10关注 gu ɑ n zhu的家校共识;掌声的背后是家委会不计辛劳、多方沟通努力的结果。缘起:

 高考新政与学校改革2014 年 9 月,上海市出台 《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新政在高考科目选择、分值设置、考试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调整,对象是 2014 级入学的高一新生。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上海各所高中积极应对,我校也不例外。在两次学生全样本选科意向调研基础上,结合我校的优势学科、师资配备和学生实际,在综合学校教师的意见,并参照兄弟学校做法之后,经过长达半年的论证与思考,学校制订了 《复旦中学学生选科组合和分班实施方案 (意见稿)》。2015 年 4 月下旬,学校通过召开年级大会的形式,由教学处向高一学生作详细解读。紧接着,在 4月底举行的年级家长会上,学校又向家长们仔细介绍了上海高考新政及学校的方案,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利用“五一小长假”充分思考,慎重做出选科决定。高考,牵涉着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虽然学校制订的改革方案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学校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解答所有有问题的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出乎意料的是,那次家长会很平静。会后,只有一两名家长到教学处咨询选科方案,其余家长都自行回家。当晚,班主任们反馈上来的信息也只是个别家长询问。暗涌:

 爆炸的家长微信群正当学校准备再接再厉继续推进选科方案时,年级组长接到了年级家委会组长王女士的紧急电话。在我校,家委会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年级家委会成员是在家长自荐、年级组和班主任推荐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一般每个班级 2 名代表,在高一第一学期成立,后根据需要,人员略有调整。年级家委会设组长 1 名,由家长代表担任;副组长 2 名,1名由家长代表担任,1 名由年级组长担任。王女士反映了一个重要现象:家长会召开后的当天晚上,就有家长自发建立微信群组,里面有些家长情绪比较激动,矛盾主要聚焦在选科组合的设置,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选科意向不在学校推出的组合内,他们比较着急,也为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情绪似催化剂一样,迅速在家长微信群蔓延,引起了家长们的恐慌。改革是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化解:

 信息畅通与换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学校分析了内在原因:任何改革方案的推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与认同的过程。就学校而言,应该畅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向家长和学生介绍、解释现行方案;家长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合理、有序地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推动学校方案的优化,让学校的方案更符合学生实际。关于高考改革的事情,尤其要仔细宣传,单凭一次家长会是万万不够的,这是“先天不足”;其次,学校原意是让家长和学生利用“五一小长假”好好思考,家长们虽然遇到问题,但出于不想叨扰教师休息,不想给教师“添麻烦”的心理,人为造成了信息阻塞;第三,还是方案的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求。综合以上几点,学校立即采取措施:先是年级召开家委会,通过家委会平台,深度解读学校的想法,谋求家委会委员最广泛的认同;同时,广开言路,公布相关邮箱,听取更多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再是分批召开年级学生会议,一批是在选科范围内的学生,一批是不在选科范围内的学生,听取学生对于选科和分班的实际想法。共赢:

 理解万岁与共谋发展5 月 4 日晚,学校举行高一年级家委会会议。会议展示了两组学生数据,数据显示近 85%的学生的选科意向在学校推出的选科组合内。同时,学校也展示了选科方案的预案,对于不在组合内的学生实行“小走班”的形式,即部分科目走班。让学校备受感动的是,在我们向家委会委员解读了学校的选科方案设计初衷后,家委会委员也把他们根据家长们在微信上的发言整理成意见提交给学校,同时提交的还有委员们群策群力提出的对学校选科改革的实施建议。这其中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也真的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尽管当天会议持续到很晚,但是氛围却非常友好,在坦诚沟通的基础上,对有些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会后,家委会组织了年级小型座谈会,组长王女士、部分家委会成员和一些家长代表参加会议。站在家长的角度,家委会委员的话语更贴近家长的心声。家委会委员说:“复旦中学遇到的问题,上海其他学校也正面对,关键是大家要理性面对。既然选择了复旦中学,就要相信学校,只要大家把意16

 2015.10关注 gu ɑ n zhu见提出来,相信学校可以很好地处理。”站在学校的角度,家委会成员能在一定的高度理解学校做法,熟悉选科方案的来龙去脉,他们也及时做好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这无疑为选科方案的推行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年级家委会的各成员及时联系所在的班级,将学校的方案在班级家长群里进行了正面介绍,还一边耐心地解答家长们的疑惑,一边认真地了解家长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在百人的微信圈内,实名公开自己身份,实时更新学校的举措、反馈,从而形成一股积极的正能量。家长们知道学校在行动、在改进,提着的心也渐渐放下来,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广泛听取家长及学生的需求之后,学校于 6 月举行第二次家委会,将修改后的“选科组合+微走班”的选科和分班方案,提供给家委会代表进行再一次细节性的探讨,而后,这份方案也得到了家委会的一致通过。之后,学校以 《致家长信》 的形式印发给家长,让学生和家长都能进一步了解这份方案。同时,学校又做了一次选科数据调研,95%以上学生的选科意向已在组合内,可以说,经过家委会参与讨论的这份选科方案,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最后,便有了开头这一幕,年级家委会组长王女士代表学校深情发言。在整个选科方案改革的过程中,家委会作为学校的最佳参谋和坚强后盾,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引导全体家长关心、帮助、支持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也有三点经验启示值得吸取。第一, 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基点在于家校共同育人目标——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学校要放下身段,不能以教育的“绝对权威”自居,或将家委会代表视为教育的“门外汉”而轻视。家委会一般是由关心学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的家长代表组成,他们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动态的敏锐度、思考度不亚于一般教师;现在的学生个性突出,代表们可能比教师更了解学生,更熟悉学生的教育语境,也能提出更有效的教育意见。因此,学校要主动敞开大门,邀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虚心接受家长们的建议、批评,这样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优化校内外教育教学环境,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家委会谋取的是学生的正当利益,所以要积极促使家委会与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统一”的家校环境里蓬勃成长。案例中,当并不成熟的选科方案推出时,如果没有热心的家委会代表将家长的意见反映给学校,学校是不可能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声的。如果学校接到家委会代表的意见,置若罔闻,不予以重视,也不可能掌握应变的主动权,只会陷入被动的地步。因此,学校和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委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管理的前提。第二, 完善制度, 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不应是纸上文章、表面功夫,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校章程和规划的制订、学校课程的改革、后勤保障的监督落实,小到开学典礼、主题班队日等活动、学生个体教育等,都可以邀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学校可以制订相关的制度,明确家委会代表们的职责和义务;完善家委会的组织机构,保障家长们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家委会代表们亲历、见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各项事务。案例中,信息的不通畅使家校之间发生矛盾,就是制度上没有很好地起到保障作用。之后,学校亡羊补牢,两次组织家委会商议选科方案,将家委会代表建议引入校务会讨论,并在最后方案中增添新的选科组合,这些都是尊重家委会代表的体现。年级家委会主动召开年级家长会,充当起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是学校从制度上予以的激励和保证。现代学校办学理念和机制要求学校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而制度的完善是家委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管理的关键。第三, 拓展渠道, 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家委会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利益。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家委会的意见。当家校发生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纽带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视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三重一大”会议等途径,或者定期发放 《致家长信》 《家长意见征询单》 《家校联系手册》《学生成长手册》 等,宣传家委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家委会及广大家长踊跃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此外,学校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官方微信号、家长 QQ 群、微信群、校长信箱、学生热线等,集结多方面的力量和智慧,为家委会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创设平台。教育是一种发挥合力作用的过程。在家校互动合作下,有效发挥家委会作用,才能形成一股强有劲的教育合力,推动着学校教育达到理想的彼岸。17

推荐访问: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教育改革 新政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