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6篇

时间:2022-11-06 1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6篇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12021年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中心服务惠民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目前,全市“一村一室一医”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6篇,供大家参考。

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6篇

篇一: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2021年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中心服务惠民工作总结情况汇报 目前,全市“一村一室一医”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5335个村卫生室和1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率分别达到98.87%和 100% 解决乡村医生“身份”问题,填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空白”,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组团式”下沉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这是口市基层公共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历史,更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近年来,为有序推进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惠民工程“兜底”“扩面”“提质”,该市全面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扎实开展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基层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用心建好群众家门口的放心医院。目前,全市“一村一室一医”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5335 个村卫生室和 142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率分别达到 98.87%和 100%。

 “一村一室一医”兜底全面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2020 年 7 月以来,镇卫生院同口等 9 位乡村医生签订了

  2 劳动合同。此后,他们的待遇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基本工资月月发,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公积金等保险月月缴,村卫生室医疗责任险按年上。

 作为农村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村医队伍的稳定、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受惠的是广大基层群众。村医基本工资每月定点发放,还有绩效工资通过考核定点发放,该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村医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医生安心服务基层提供了政策保障。

 “村医乡聘村用”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使乡村一体化建设工作活力不断释放。近年来,该市以“乡带村、村促乡、乡村一体、共同发展”为建设目标,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全面补齐了 495 个“空白村”,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采用统一招录、统筹调配、派医驻村等形式,累计招聘乡村医生 370人,配齐配足乡村医生。全市 5335 个村卫生室、5302 名乡村医生纳入一体化管理,全市“一村一室一医”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为夯实基层分级诊疗制度“网底”,口市实施了村医乡聘村用制度,乡镇卫生院与符合条件的村医签订聘用合同,并可对本乡镇范围内村医进行调配。同时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和一般诊疗费,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为村医缴纳社会保险,保障村医老

  3 有所养;给予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保障村卫生室良好运行。在此基础上,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内设科室进行管理,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准入退出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管理、统一工资管理、统一行政管理、统一培训教育管理、统一奖惩管理,实现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融合。

 医疗便民体系“扩面”扎实开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近期,眼科医院提交了关于赴乡镇中心卫生院公益性义诊的申请,申请免费向口区域内中心卫生院培训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添置必备诊疗设备、共享专业医疗资源、定期义诊、定期随访,以缓解该市农村眼病和耳鼻喉疾病患者看病难的现状。

 推动建立城市医师定期服务基层工作机制,使农村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建成了 36 所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 189 所乡镇卫生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

  4 沉基层服务网络。

 近年来,为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标准不一、硬件设备不足、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全市对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开展标准化建设,精准培训覆盖面同步扩大。目前,全市 181 个乡镇卫生院、4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75 个村卫生室、142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达到基本标准,标准化率分别为 94.27%、97.91%、98.87%、100%。

 在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口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环境。仅 2021 年各级政府对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总投入达 4769 万元,建成了覆盖面达 98.7%的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

 同时,把乡镇卫生院特色内涵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暨社区医院建设,积极组建市级专家库,加强业务与管理培训,全力打造国家推荐标准卫生院和社区医院。目前,全市 23 家推荐标准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家社区医院已经国家卫生健康委验收通过,建成了包含精神健康、口腔、妇产、医养结合等特色专科在内的特色专科卫生院 23 家。

 此外,根据全市居民疾病谱制定基层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培训计划,借助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对基层医生

  5 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门学科培训,提升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人员 518 人、医师 1459 人、护士 1886 人、乡村医生3671 人。

 惠民服务本领“提质”稳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为全面满足不同区域、人群、年龄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确保医疗服务靶向供给、优质有效,近年来,口市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各项目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服务对象数量和服务质量开展。目前,全镇老年人健康规范管理率达 86%、慢病患者健康规范管理率达8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 96%。

 2019 年以来,口市以口市为试点,按照“以事定费,费随事走”的原则,打破过去按辖区服务人口数分配补助资金模式,按实际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相结合的方式拨付补助资金,创新资金分配方式、做实项目规范服务,全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进一步激发了项目执行单位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服务规范和服务数量均得到较大提升。

 家庭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

  6 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为回应基层群众就医新期待,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口市以慢病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巩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素质。在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的基础上,以口市为试点探索推进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突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管理创新、签约对象创新、履约激励机制创新,促进家庭医生“签而有约”。截至目前,口全市累计完成签约超 34 万人,总人群签约率达 43%,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在 80%以上。

 为应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口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投入,筑牢筑实疫情防控隔离墙。今年,口高新区投资680 万元,在京唐智慧港新建了 8000 平方米的集成式打包箱疫情隔离点;隔离房内配有独立卫生间、分体壁挂空调、电视、单人床、传递箱和医用对讲系统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口市为 20 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预检分诊移动房,每个预检分诊室配备临床经验资深医师,负责筛查、鉴别和诊断,满足发热患者就诊需求。

 下一步,口市将全面推广口市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建设经验,创新推动家庭医生“点餐式”个性化签约服务,着力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危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努力兑现让群众“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

篇二: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市应急指挥中心便民服务体

 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充分肯定了发展智慧交通的重大战略意义,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平台,是践行“交通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是擦亮“最美窗口”的重要一环。

 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立足于“日常监管、应急处置、数据分析、信息发布”四大职能,汇集了交通全方位信息资源,是交通的数据中心,交通的大脑、眼睛和交通的总值班室、应急指挥的指挥部,起到了联系百姓、服务民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撑着服务 XX 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同时也是宣传文明交通、交通文化的平台。

 在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沉淀下,指挥中心在市民热线接办、应急调度指挥和交通信息发布等工作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信息化为特色,进一步打造为民服务品牌项目,凝练出“便民优服务,交通为民行”服务品牌,搭建信息化交通便民服务平台,不断回应人民对于美好出行的向往。

 一、下好“先手棋”,牵住党的建设“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指挥中心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为民服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为民服务水平。指挥中心坚持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主题,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深度融入“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实施了一大批为民服务项目,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在推动智慧交通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在着力为民服务上取得更大成效。

 二、织密“一张网”,激活为民服务“一池水”

 (一)发布交通出行信息。指挥中心承担着交通运输系统新媒体管理及宣传工作,负责运营“XX 交通运输”和“XX市交通运输局”微信公众号。通过 XX 交通广播、新浪微博、可变情报板等向社会提供预警预报、交通运行情况及出行服务信息,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优势,提升信息服务效能,打造网上办事微平台。同时围绕省市重大决策部署、XX 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就、重要政策出台、重大项目进展等年度中心工作,把握特别“时”“事”,加强正面宣传组织策划。

 (二)提供交通分析服务。做好节假日期间的预测、分析工作,对外发布节前交通出行服务指南,及时编制节后运行分析报告。启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引导均衡化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特征日交通流量分布、供需矛盾情况,提出组织优化、合理引导车流均衡分布的措施建议。

 (三)推出适老出行服务。持续提升交通出行适老化服务水平,加强热线人员服务质量培训,同时对老年人电召用车开展长辈式关怀,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细心的服务,便利老年人日常出行。通过人工对电召人声音、召车起讫点(是否养老机构)等综合因素进行初步判别,对确认为老年人的用户进行个性化标注,在召车后做好服务回访,确认安全上车,

 使老年人切身感受到热线暖心关爱。XX 年已为 X 老年人进行标注并回访。

 (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挥中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心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加强值班值守,深入一线开展督查工作,在思想上、行动山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热线全员 24 小时接受市民涉疫的交通服务诉求,形成疫情防控专门知识库,确保接到公众诉求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准确答复和详细解释,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对于疫情相关诉求做到了及时转办、快速处置、逐一跟踪、实时回复,实现了涉疫诉求事项零延迟和100%回复。同时建立交通管控数据库,建立“疫情防控数据上报系统”平台,搭载“防疫一张图”,实现了对全市范围内精准的交通管控。

 (五)打造夜经济 0 2.0 地图。发挥职能优势,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策划推出了“XX 夜经济交通地图”2.0 版本。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以观前、石路、狮山商圈及金鸡湖景区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整合公交、轨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以及停车场、换乘点、收费站、客船码头等公共交通资源,以地图点位结合实时数据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结合出行指南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引导服务。

 (六)传播交通文化正能量。结合 XX 交通运输系统党建教育基地、交通文化馆等各类文化阵地,以凸显交通文化特色为工作重点,以服务便民惠民、提升行业文明水平为工作标准,开展“XX 交通开放日”等线下活动,用活交通开放日等线下平台,带领市民切身感受交通变化、发展实绩,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和特色文化建设。

 三、畅通“一条线”,打好服务渠道“优势牌” (一)多渠归一,统一部门受理。通过构建交通运输服务热线综合管理体系,建立规范运行处理机制,出台《XX市交通运输系统各渠道民生服务诉求处办工作方案》,明确各渠道诉求工单由指挥中心统一扎口负责,进一步提升交通(含便民)服务热线、寒山闻钟、公众监督、数字城管等渠道民生服务诉求处办质量,保证处办质量及时效。主动走访数字城管、便民中心(XX、寒山闻钟)和网信办(公众监督)等单位,与执法支队、公路中心、港航中心进行沟通协调,妥善做好了改革期间的平稳衔接过渡。

 (二)系统升级,统一平台管理。依托原省 XX 热线系统,提出 XX 个性化功能需求,对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寒山闻钟、公众监督等渠道诉求纳入统一平台运行。实现交通全渠道、全业务、全系统的各渠道诉求集中于 XX 平台系统管理,诉求自动对接责任部门,智能监督确保处办质量,确

 保工单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针对寒山闻钟、公众监督等网上公开类诉求增设完成短信督办,保证处办时效。

 (三)纵深拓展,实现板块对接。XX 热线受理转办向纵深拓展,处办网络延伸至 XX 县市(区)交通管理部门,实行板块对接。明确按照属地管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区各渠道诉求工单由市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负责,涉及市(区)的工单由各属地交通运输局扎口负责,有效解决了改革后涉及 XX 县市(区)的工单走原条线下发已不顺畅的问题,解决了 XX 热线系统未覆盖至县市的问题。

 (四)双号并行,推进热线归并。坚持服从大局和服务大众原则,按照部、省、市相关要求,稳妥推进 XX 热线与XX 热线双号并行,实现交通服务热线“一号响应”。制定XX,XX 热线归并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归并中系统对接、数据归集、工单办理、驻场培训、知识库共享等工作,保证归并过程中各类诉求及时响应、工单处办工作不断档。目前已开展 XX 热线和 XX 热线双号并行试运行。完成 XX 热线年内取消的相关准备。完成数据对接中对 XX 热线实时推送的涉及交通全量数据统一接收、转换和标准化整理,对受理信息、工单记录、回访评价等全量数据实时共享,实时归集涉及 XX 大市范围内交通运输全量数据。

 (五)贴心服务,统一召车号码。根据部、省级相关通知要求,制定出台《加快推广应用 XX 出租汽车约车服务电话号码的实施方案》。为便于乘客尤其是老年人记忆与使用,推进 XX 市区(不含 XX)巡游出租车召车号码整合,统一使用全国的 XX 号码,形成市区(不含 XX)巡游出租汽车电话召车服务统一入口,实现一号对外服务。通过电子站牌、门户网站、电台、新媒体等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加强宣传,营造 XX 热线推广应用良好氛围,提高市民对 XX 热线知晓率。

 四、谋划“一幅图”,细耕智慧交通“责任田” (一)践行 S MaaS 出行理念。将 MaaS 理念有机融入到指挥中心发展举措中,力争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具广度、更具深度、更具温度的交通信息服务。秉持资源充分共享、数据有效整合、服务高度精准、引导优于管控的理念,为市民提供全链条出行服务,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出行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

 (二)深化数据信息应用。依托指挥中心二期建设,加强对各渠道诉求数据应用分析,聚焦监管痛点寻找热点焦点问题,识别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及时预警提示,针对诉求集中、行业监管痛点领域形成工作专报,推动相关交通领域民生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

 矛盾纠纷处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有针对性地改进行业服务和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三)推动新技术应用。通过开展热线电子沙盘建设,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民生诉求的可视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各渠道诉求处办督办以及行业舆情的收集分析、引导处置和跟踪管理。搭建新的电召系统,通过云座席云储存,减少硬件投入及运维成本,提升 XX 号码服务能力。

篇三: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 XX”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 XX 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X 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 X 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X 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 X 人(其中卫技人员 X 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X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XX 人,每千人口床位 X 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71 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70.08/10 万,孕产妇死亡率

 3.17/10 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X‰,婴儿死亡率 X‰,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 X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X 家,村卫生室 X 家,“20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 X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 X 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XX 市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XX 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苍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 4 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得到省政府 XX 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 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 X 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 X 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 X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 X 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 X 个、服务点 X 个,完成 X 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X%,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 X%。推进 XX-XXX

 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X%。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 X 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 XX 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XX 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 X%,基层就诊率达 X%,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 X 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 X 家疾控机构均建有 PCR 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范县创建实现 X 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X 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 XX 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

 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 100%。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 X 个,其中市区 X 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 X 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 X 辆),达到每 X 万人配备 1 辆救护车的标准;将 XX 区纳入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 X 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市区平均反应时间为X分,相比15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3.38分钟,各县市均低于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1 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 X 个,XX 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 100%。持续升级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

 (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XX 年,

 共出动执法人员 X 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 X 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X 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X%,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 X 家,开设床位 X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 X 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 X 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XX 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 XX 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XX

 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 X 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 XX;全市 X 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 X 强,X 个临床专科进全国 X 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 X 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 X 人,XX 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 X 个,名医(院士)工作室 X 个,与 XX 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 XX 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XX 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 X%,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 X 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 X 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 2.46 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 X%、X%;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 5G 云诊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

 康 (七)健康 XX 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XX 区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

 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XX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 X%,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XX)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X 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 X 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 X 个、健康乡镇试点 X 个、健康村(社区)试点 X 个、健康单位试点 X 个、健康家庭 X 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 X 家、银牌学校 X 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X 家、市健康促进医院 X 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 C 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 XX 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 X 张,千人床位数 X 张,按全省平均 X 张测算,床位数缺口 X 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

 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 6辆,现增至 19 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

 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

 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启动 XX 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 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

 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

 (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 XX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22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

篇四: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市浦东新区: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家门口”服务体系,是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的一项创新,在村居层面建设一个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七大类基本服务(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打造 15 分钟服务圈,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

 一、背景与缘起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28 年来,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社会大转型、人员大流动的新的区域化特征,在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就是浦东新区主动作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夯实基层基础的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既是街镇一级,更是村居一级。某种程度上来讲,在直接服务区域居民这个方面,村居一级比街镇一级更重要,因为村居一级直接面对群众。要夯实村居党组织,通过村居党组织来实现工作覆盖,引领村居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区、街镇层面的资源下沉到村居服务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

 式提取服务需求、形成服务项目,让村居党组织有更多的资源提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感知度的服务,让村居党组织有直接的抓手引领自治共治,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夯实我们党的基层基础。

 第二,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求,浦东新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发展好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社会事业的同时,把握城乡社区这个重心,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做到部门围绕街镇转、街镇围绕村居转、村居围绕群众转。实现这些必须有抓手、可落地,“家门口”的服务体系就是重要载体,下沉资源、服务、管理力量到村居“家门口”服务站,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需要。浦东新区多年来在服务群众上大胆探索,持续完善,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远”,虽然每个街镇都设立了“三中心”,但由于浦东区域大,特别是郊区农村,很多村居享受不到“15 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二是“散”,村居虽然有一些服务功能和资源,但分散在各个条线,居民办事往往找不到对应的点、对应的人。三是“虚”,有的居委会牌子挂了二三十块,但很多是“有牌子无服务”,服务不落地,群众对此有意见、有抱怨。构建村居层面“家门口”服务体系,就是为了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主要做法 “家门口”服务体系按照“规范村居功能,畅通为民服务”的原则,提供“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七大类服务,确保满意在基层实现、服务在基层提供、力量在基层汇聚、资源向基层倾斜,努力构建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一)资源整合,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家门口”服务体系集成 7 大类服务资源、19 个区级部门 42 个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是共性项目和特色项目相结合。服务项目的选择关键在贴近群众需求,一方面,共性项目做到全区统一,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满足群众最基本、最常用、最突出的需求。另一方面,特色项目因地制宜,由群众作为主体参与,形成各个服务站的个性项目,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体现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在“家门口”服务站中,政府资源的下沉和整合是主导,同时也通过政府资源撬动了社会资源导入,发动了社会力量、市场力量、专业力量共同参与,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打造了开放度高、功能齐全、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综合服务平台。三是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相结合。兼顾不同人群享受服务的方式。对老年群众、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着重做好线下服务,服务内容写得通俗易懂、清楚明白。对上班族、年轻白领,突出做好线上服务。精心打造相关微信服务端,把党

 建信息系统、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拓展到村居,推动“家门口”服务延伸到“屏幕前”,让群众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把事情办成办好。

 (二)功能集成,项目化服务群众 “家门口”服务站综合七大类基本功能,通过项目化的运行方式,精准化、便利化服务群众,实现“日常服务、就在身边,应急服务、一键办成”。党群服务,推送党员教育服务、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群团服务进村居。政务服务,从服务群众、便利百姓的角度出发,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将政务服务延伸至村居,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提供服务,增强获得感、便捷度和满意度。生活服务,以日常、就近、便利为原则,对接市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对养老、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法律服务,以民主法治村居创建为抓手,依托新区“律所和街镇、律师和居村”双结对活动和“一般矛盾不出居村、疑难矛盾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工作,深化村居法律服务、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健康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健康小屋为载体,推进健康服务进村居,全科医生每周一次进村居巡诊,带动社区医护志愿者为居民开展健康咨询、简单体测、健康宣教等服务。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文化服务进村居,包含“送戏到村居”、电影下村居、村居图书室等项目。社区管理服务,完善村居警务室建设,推进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村居工作站建设,将网格管理与应急服务相结合,推动管理从街面进入村居、进入小区,确保基本区域全覆盖,逐步消除治理盲区。

 (三)建章立制,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着眼于今后的常态长效管理,在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三大类机制。一是为民负责机制。结合“全岗通”推广,实行首问负责制,对群众提上来的问题,由首个接待的个人承担首问责任。实行指定责任制,面对村居群众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多方协同解决时,指定牵头负责人,其他条线配合推进,形成合力。实行兜底负责制,已经明确的牵头负责人承担兜底责任,全过程地做好联络协调、统筹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二是分类的项目服务机制。党群服务建立健全了“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双向认领、双向服务”机制,“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居民区“大党委制”,居民区与业委会交叉任职双向进入机制。政务服务建立健全了错时工作、延时工作制度、“全岗通”服务制度。生活服务建立健全了居村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群众制度,为民服务公开制度。法律服务建立了律所与街镇、律师与村居“双结对”签约服务机制,法律工作者志愿服务机制。健康服务建立了全科医生巡诊进村居机制。文化服务建立健全了文体辅导员制度和文体团队文明管理制度。社区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了民警社区巡查制度、城管进社区机制、联勤联动机制。三是工作支撑机制。建立健全自治共治机制,进一步完善“1+1+X”基层自治机制,通过听证会、协商会和评议会,落实“两个自下而上”机制。推广“全岗通”等模式,打破以条为界的工作格局,推动村居委干部“一专多能、全岗都通”,“一人在岗、事项通办”,着力提升全方位服务群众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基层约请制度,推进分级约请和直接约请相结合,推进平等协商和合作处置相结合,约请主体与被约请对象共同推进解决社区“急、难、愁”问

 题。完善“走千听万”需求提取机制,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听取社情民意,提取居民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力量 运用多种手段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重大任务与自治共治相结合,“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吸纳群众全过程参与共同治理,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治理效果的最终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细心关注群众需求。“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政府单向“派单”的情况,从群众中获取他们所需服务的内容和种类,从群众的关注点着手,找准兴奋点,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用心丰富活动内容。在摸清不同群体的数量、类型和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与构建 15 分钟服务圈相结合,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发挥“三会”机制优势。一方面,依托“家门口”服务站的平台,通过运用“三会”制度,形成依靠居民自治推进各项大小民生事务的共识;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三会”,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家门口”服务的感受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队伍增能,有效提升服务品质 基层社会治理,核心在人。“家门口”建设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基础直接相关,坚持通过培训与考核激励相结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发挥队伍力量。充分发挥村居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村居书记的核心作用,涌现了一批对“家门口”服务推进充分认识、对

 群众需求充分了解的优秀党组织书记,保证了“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质量和品质。突出社工的全岗通作用,培养了一批把“家门口”服务当成事业、把群众当成家人的优秀金牌全岗通社工,提升了群众对“家门口”服务的口碑和影响。激发核心团队的自治作用,发现了一批对“家门口”服务开展充满热情、把社区工作当成舞台的群众团队和骨干力量,解决了“家门口”服务涉及的诸多自治问题。二是发挥培训作用。围绕村居各类服务项目和团队,分层分类开展指导培训,提高社工对民政、党建、调解等各条线应知应会内容的熟悉程度,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发挥考核效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自下而上测评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把考核结果和社工薪酬待遇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六)智能运行,建立信息化支撑 在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的有效运用和综合利用,加大一站式“互联网+”管理服务在村居层面的应用。依托线下服务实现服务事项下沉,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党建服务上,打造“i 党建”平台,进一步完善党员管理教育功能。在便民服务上,结合“浦东云”建设,推进政务自助服务,通过“浦东易生活”线上线下平台,为村居民提供精准便利的生活服务。在综合管理上,积极发挥“浦东 e 家园”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村居委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信息资源融合共享。

 三、基本成效

 (一)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自治共治是现代治理的重要特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不仅是中央、市委的要求,也是解决城市快速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需要。浦东将“家门口”作为自治共治的支撑和基点,把推广“三会”制度作为增加社区自治共治能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社区、社会和政府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实践探索。“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搭建了平台、发挥了作用,让居民尝到了“甜头”。如,浦兴街道银桥居民区组织种植队,打造了“家门口”小花园;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为缓解双职工家庭学生放学后看护难,开设了“爱心三点半”课堂;周浦康泰居民区通过居民自议,自筹自建了便民电梯等。

 (二)筑牢 15 分钟服务圈的基层基础 浦东区域大,特别是远郊地区,以前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感受度较差。现在,对 15 分钟社会事务圈和 15 分钟生活圈的研究规划,是以“家门口”为支点,以 15 分钟为半径,以便利化、均衡化为标准,来配置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以及商业、交通站点、助残等资源的。把各类民生资源、实施项目集聚到了村居,做到寓基本服务于日常生活与休闲之中,寓日常管理于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基本服务之中,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也为进一步构建均等、普惠、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带动干部职能作风的持续转变 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强调面向群众,在站点布局上,不走“一人一座一电脑”的老路,做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把更多的空间腾出来为群众服务;在项目清单上,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发力,通过广泛征集、分类提取,做到“群众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延时制、错时制和首问负责制、兜底负责制、指定负责制等相继出台,让群众少跑一次路、少走一扇门;特别在服务标准上,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程,确保政务活动的规划和便捷,促进了精准服务、高效服务、周到服务。有效带动干部队伍智能作风的持续转变。

 (四)构建新形势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浦东新区已形成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和党建服务点的三级服务平台,这次浦东站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高度,依托党建服务站,通过“家门口”建设,强化了党组织对基层的政治引领,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力,是三级党建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通过“家门口”,更好地整合了党建资源、更广泛撬动了社会资源、挖掘了社区内生资源,带动了更多的党员、代表委员和统战人士参与,发现培育了更多的能人达人,为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深化基层参与式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展现了新的气象。

 四、探讨与启示 (一)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发挥党建对“家门口...

篇五: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XX 镇围绕创建“文化名市”要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镇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综合性文化站并投入使用。配备电脑、电视、照相机、部分器乐器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成 XX 等 X 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 X个社区对原有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建设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等活动为一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及全覆盖工程。加强对已建成“农家书屋”图书利用情况的监管督导,不断探索“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健康持久发展。截止目前,建设完成农家书屋 X 个,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依托 XX 社区建成市级文化图书馆,存书量 X 万多册,满足群众阅读需求。

 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落实分管文化工作副镇长 1 名,镇文化站编制 2 人,文化干事 2 名,

 文化程度都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并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文化业务知识培训,参培率达 100%。

 三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扶持培育群众文体队伍,成立文艺演出队伍 X 支。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组织成立 XX 诗社和 XX 书社,定期开展活动,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

 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制约文化服务体系发展。

 一是农村基层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的问题,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较少,专业文化人才匮乏,服务手段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运转困难,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能力还有限。三是电子阅览室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组织集体活动受到制约,建成的阅览室利用率仍然不高。

 下一步,我镇将把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争取上级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镇文化站、村活动室及文艺社团组织等阵地建设和硬件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同时稳定现有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环境,将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具有组织宣传能力和舞蹈、

 音乐、美术、书法等专长的人选到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工作,以充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

篇六: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区服务工作汇报

 根据区委、 区政府、 办事处 2010 年“社区服务提升年” 活动的指示精神, 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社区结合实际, 就社区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 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提升社区阵地建设。

 进一步规范提升阵地建设内容, 明确阵地建设标准, 2011 年办事处完成了光明、 利民两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完成了 利民社区阵地建设, 除马家寨社区阵地正在协调外, 其他社区阵地建设均已完成 。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一站式服务 二、 开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活动。

 社区成立了 党员、 老年、 巾帼、 青年、 科普五支志愿者队伍, 定期开展活动。

 大力开展志愿者结对帮扶活动, 建立了志愿者培训制度, 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培训。

 三、 提升便民服务模式。

 深化“亲情服务卡, 温暖千万家” 活动,健全餐饮、 家政、 维修、 购物、 美容美发、 法律咨询等便民项目进社区。

 四、 开展送温暖及互助活动。

 中秋节为社区贫困老人及独居老人送月饼,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另外, 开展了 芳邻节活动, 居民互赠了 睦邻卡, 开展楼道、 庭院大扫除活动。

 通过开展以上活动, 增加了 邻里间的友谊, 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五、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我们按照三星级社区文化中心的要求, 社区与工商银行共驻共建投资 20 万元建起了 文化活动中心, 建筑面积达300 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 300 平方米,健身器材 10 件。

 按照高标准、 高水平强化落实, 内设图书室、 棋牌室、 健身室、 文娱活动室、 电子阅览室

  等活动场所, 由此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六、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在线” 等平台, 建立社区工作的信息网络, 实现社区各类台帐、 报表、文件的网上传输和办公。

 七、 大力加强社区卫生建设。

 投资近 30 万元建起了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

 积极开展为 60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活动, 并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

 八、 实施完成了 城中村改造工程。

 实施了 城中村改造工程并且顺利地完成了 回迁, 使居民从低矮不见阳光的破房子, 搬迁到了 宽敞明亮、水电气齐全的新楼房, 让居民过上了舒心、 放心的生活。

 二、 全民创业工作

 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各兄弟单位、 同志们:

 首先, 我代表车站街道办事处向各位领导及兄弟单位到车办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车站街道辖区属于三门峡市老城区,具有经济基础差、 贫困人口多、 流动人口量大、 管理服务难度大等特点。辖区总面积 2.4 平方公里, 现有居民 14476 户, 43202 口人,

 -

 其中弱势群体 5600 人, 占辖区总人数的 12.9(包含残疾人、 下岗失业人员、 单亲、 低保人员、 军烈属及临近低保线的其他人员), 特困群体1000 余人, 占辖区总人数的 3。

 驻街单位 72 个, 非公有制单位 2248 个。办事处下辖 8 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 我们按照区委、 区政府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车站辖区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 “团结务实, 创新奉献” 的车办精神, 坚持以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为工作中心, 以上项目 、 抓经济为载体, 推动车办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受到了 上级的肯定和辖区居民的拥护。

 几年来, 我办先后取得了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市级文明单位、连续三年区“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三门峡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五好党工委”、“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社

  区建设示范街道”、“河南省基层政权建设先进街道” 等一系列荣誉。

 这些成绩的取得全是得益于区委、 区政府的正确领导, 以及车办全体同志们的努力奋斗。

 现在, 我将我办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情况及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 兄弟单位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第一、 狠抓基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强基固本, 树立典范, 为社区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搭建宽松平台。

 前几年, 由于条件所限, 车站街道所属的社区居委会普遍没有一个象样的办公场所, 严重制约了 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针对此情况, 车站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外地社区建设先进经验, 结合本地实际, 决定将社区建设工作做为街道的中心工作来抓好抓实。

 首先对社区居委会进行有效整合, 由原来 23 个居委会整合到现在的 8 个社区居委会; 其次是在硬件建设上, 不等上级催, 不靠向下摊, 决心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抓好社区建设工作, 从为社区居委会找办公场所入手, 实实在在为辖区居民办实事, 做好事, 解难事, 以方便广大居民的多种需求。

 为了 保证各社区都能有一处象样的办公室, 车站街道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分包一个社区建设工作, 提出了 共驻共建发展社区和“社会化服务。

 产业化发展, 市场化运作, 企业化经营” 的发展路子, 不断引导辖区各类企业、 事业等社会组织极参与社区建设, 倡导“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 的建设新风, 涌现出了 一大批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尤其是湖滨区农林局为建北社区无偿提供了 办公场所和居民活动场地; 陕县土产公司为车站社区提供了 办公场地; 陕县再生资源公司为湾道社区提供了 两间办公用房; 市河务移民局、 市建公司、 市运公

  司等不少单位为各社区提供了 办公用具等。

 通过共驻共建和广大居民的支持, 现在, 我们街道所辖的 8 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达到了三间或三间以上的办公用房。

 在此基础上, 经过今年前四个月的努力, 按照区委、 区政府的要求,已完成两个试点示范社区:

 一是东风社区, 车办机关搬到新办公楼后, 原来的车站街道综合楼我们交付东风社区使用, 通过我们多方筹资, 加固整新, 目 前社区用房面积达到 570 平方米以上, 软硬件建设相对配全, 从而为其它社区树立了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

 其次, 我们解决了 车办旅社综合楼的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招商引资, 在原旅社投资 50 万元建起了新世纪幼儿园。

 二是车站社区, 位于陕县土产公司家属区内。

 经过我们与陕县土产公司多次协调, 初步为车站社区提供了 170 平方米的社区用房。

 加上原工务段提供的一间治安服务中心, 社区用房共 200 余平方米, 达到标准。

 今年开工改造的社区有三个:

 一是峡东社区(由机修、 崤东、 斜桥三个居委会合并), 经与黄金机修厂协商, 该厂给提供一栋 400 平方米的办公楼和户外 500 平方米的活动场所, 完全足够社区用房、 用地。

 现已开工进行加固、 改造、 装修,总投资 15 万元, 建成后将是一栋最好的、 高标准的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的示范社区。

 预计 6 月份将投入使用。

 二是文峪社区, 经与文峪金矿协商, 该厂给提供三间两层(约 200平方米)

 小楼一栋和户外 200 平方米的活动场所。

 现在正准备开工进行改造、 装修, 预计 6 月上旬可开工, 6 月底投入使用。

  三是宏远社区, 经与天缘市场协商, 在原办公室的旁边再给提供两间社区办公用房, 加上原宏远市场一间(治安服务中心), 共五间, 使宏远社区用房面积可达 140 平方米。

 今年准备新建或购买用房的三个社区:

 一是建北社区。

 在现所在地(区农林水利局院内)

 新建一栋高标准的社区办公楼, 现图纸设计已经搞好, 主要问题得请区领导及有关部门出面协调, 请农林水利局出具土地使用证等有关证明, 到建委规划(已协商好)

 后即可开工建设。

 二是车站社区。

 在陕县土产公司家属院内新建一栋高标准的社区办公楼(面积约 400 平方米)。

 现图纸设计已搞好。

 主要问题是协调地皮及做好周边居民思想工作(原规划高楼, 附近居民因影响采光, 出面阻拦,未能建成)。

 三是弯道社区。

 购买现占用陕县再生资源公司的三间两层小楼, 或在其后院新建一栋标准社区办公楼。

 现存在主 -

 要问题是资金。

 最后一个是天元社区, 在现在办公室旁再协商两间, 使社区用房面积达 200 平方米以上。

 但最终还是希望铝厂能划出一块地皮, 修建一栋高标准的社区办公楼 (由于铝厂体制改革等原因, 影响社区建设的进度)。

  在社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的同时, 我们也不断强化社区服务, 大力加强软件建设。

 目前, 8 个社区版面统一、 档案一致, 为社会治安、 居民服务、 社区管理程序化、 制度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社区建设发展的同时, 圆满完成了车站街道办公大楼的建设任务。这也是在区委、 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尤其是宋书记、 乔区长、 杨区长、 狄区长等领导亲自过问, 解决大楼建设中的疑难问题。

 我们充分利用区委、 区政府各项优惠政策, 想方设法, 克服重重困难, 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 400 余万元, 建成了办事处新办公大楼, 并且全部配备了新办公用具, 在 2004 年 11 月底投入使用, 彻底改变了原办事处在经一路、 综合楼等狭小、 简陋办公场所, 各项便民服务不能有效开展的工作面貌, 有效地加快了 街道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快速进展, 进一步提高了 社区工作效率, 同时也在全市提升了 街道办事处的地位, 并树立了 街道办事处的良好形象。

 第二、 不断创新载体, 深化服务, 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近年来, 为使社区服务全方位、 深层次地开展, 车站街道办事处一班人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等有效措施, 不断开拓视野,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使社区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入户调查工作。

 为使社区工作规范化,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去年, 我们集中两个月的时间, 组织 6000 余人次, 在各社区对居民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摸清了辖区 14476 户, 43202 口人的基本情况,同时实行一户一卡, 一幢楼一装订的管理服务册, 做到四清:

 弱势群体清、 流动人口清、 常住人口清、 党员人数清, 并且针对各自基本情况专

  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有效地促进了 计划生育、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民政低保、 劳动保障等 15 项社区工作快速进展, 使社区服务更快捷、 方便。

 在去年震惊全市的王官碎尸案侦破过程中, 公安机关多次调出建北社区居民服务卡, 得到了 有关的详细情况, 给侦破工作提供了 十分有价值的线索。

 另外, 在入户调查工作中, 我们还对全辖区的宗教、 两劳人员等不安定因素进行了 全面普查, 对辖区所有不稳定的隐患实行全面监控, 有效地维护辖区社会治安。

 二是开展“四千” 活动。

 为拓展社区服务空间, 将社区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去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宋书记讲话精神, 在社区认真开展了“四千” 活动, 即串千家门、 知千家情、 解千家难、 暖千家心”, 走访社区居民 14476 余户、 72 个单位, 同时将走访居民户及单位过程中所了解到的问题全部归纳整理, 做到心中有数, 统一解决。

 活动开展以来, 累计协调处理居民间的矛盾 85 起, 照顾残疾人 22 人, 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 2695 人, 建立小区治安巡逻队 28 个。

 如湾道社区孤寡老人谷有才,80 多岁, 衣食无着, 无法自理,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一问题后, 先是为其办理了 最低生活保障金, 而后多方努力把老人送进了 市福利院, 使老人老有所养。

 去年 10 月 26 号, 谷有才突然得了重病, 党工委召开专门会议, 安排人员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并坚持连续看护 17 天。

 老人不幸去世后, 一些信教群众要求为他办理后事, 我们予以耐心劝阻, 由社区出面予以安葬, 把老人的后事处理得圆圆满满, 在场的很多居民特别是那些信教群众, 都对此给予了 高度称赞, 还是党和政府好。

 谷有才这件事是对我们开展“四千” 服务活动的最好注释, 也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树

  立了威信, 争取了群众, 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是开展“双十” 服务活动。

 为进一步服务居民, 改进作风, 今年年初, 车站街道党工委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双十” 服务活动。“双十” 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每个社区要为本辖区办 10 件好事、 实事; 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要为辖区居民办 10 件好事、 实事; 机关全体干部人员(含领导班子成员)按原分包社区, 参与社区“双十” 服务活动, 并和社区工作人员同样内容、 同样要求、 同样标准、 同样考核。

 活动开展以来, 广大干部都能够沉下心来, 扑下身子, 高标准、 严要求, 以对党、 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 尽心尽责为基层解难题, 能够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 倾听群众心声, 关心群众疾苦, 不遗余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解难事。

 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进一步密切了 党群关系, 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件件典型事例。

 截止 4 月底,机关各科室及各社区共为辖区居民及单位办好事、 实事 120 余件。

 如:

 建北社区四合院附近, 道路狭小, 且还是土路, 每逢雨季常常泥泞不堪, 给周围群众造成很大不便。“双十” 服务活动开展以来, 该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居民协商会, 多方协调, 号召居民集资修路, 现已集资达 1.7 万元, 同时一个体户集资 10000 余元。

 还有湾道社区陕县外贸局一堵围墙被暴雨冲垮, 周围有学校和居民户, 直接威胁着孩子生命和居民财产安全

 由于该围墙处于三个单位的交界处, 各单位之间相互推委, 直到今年年初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双

  十” 服务活动开展后, 湾道居委会了 解到详情后, 迅速成立了 矛盾协调调查小组, 社区支部书记王小锁先后与外贸局、 张矛碳素厂、 沪艺服装厂全面协调, 最终使三家单位共同出资 28...

推荐访问:创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汇报 家门口 体系建设 工作汇报